時間:2023-07-21 16:49:2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健康教育的案例分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案例一:小怡是一名大一新生,她學習認真,對老師也很有禮貌,輔導員看她平時表現還不錯、學習成績也很好,就讓她擔任了班級的學習委員。但是在一次心理測試中,輔導員發現小怡有嚴重的心理問題,甚至有自殺傾向。通過與小怡的深入交談,輔導員發現小怡同學已經參加過兩次高考,但是兩次的高考都沒有考到自己理想的大學,所以心情一直很低落、內心非常壓抑,而且小怡的父母對她的期望也非常高,希望她能考上名牌大學,現在兩次高考都沒有考上,小怡覺得非常對不起自己的父母,更沒臉見親朋好友。在交談的過程中,小怡情緒比較激動,而且十分緊張,有時候一著急說話就有些結巴,最后在抑制不住內心緊張、激動的情緒下,小怡痛哭了起來。
分析:小怡對自己有非常高的要求和期望,所以當第一次考上的大學并不理想時,她選擇了二次高考。小怡對自己要求過高、理想過高、過于追求完美、過分在意外界的評價,所以當經歷了兩次失敗后,小怡就很難接受這個事實,更不知道如何去面對自己的父母和親人。由于無法面對自己的失敗,小怡產生了緊張、激動、焦慮等不安情緒,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壓力。在小怡身上我們看到了什么叫期望越大,失望越大。造成小怡有極大心理壓力的不僅在于她對自身的要求,更源自她的父母和社會。如果不是心理測試,輔導員也不會及時了解小怡的問題,如果沒有發現小怡的問題,后果將不堪設想。
案例二:在讀大學的時候,小剛非常認真刻苦的學習,為的就是能證明自己的實力,獲得一等專業獎學金。每天,小剛都會出入自習教室和圖書館,課間還會抓著任課老師問問題。經過一年的努力,小剛獲得了二等專業獎學金。在大家看來這已經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成績,但是小剛卻認為自己想要獲得的是一等獎學金,而不是二等獎學金,他發誓下一學年自己一定要獲得一等獎學金,把這一學年獲得一等獎學金的同學比下去。為了能早日實現自己的目標,小剛把自己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學習上。為了學習,小剛拒絕了一切朋友。慢慢地,小剛與周圍同學疏遠了,每天都是一個人走在校園里。突然有一天小剛覺得自己特別的孤獨無助,心情也特別的煩躁,他想找一個人來傾訴,但是環顧四周,周圍已經沒有同學和朋友,小剛非常沮喪。
分析:在學習的過程中,小剛對成績、名次看得非常重,他認為不是第一就是失敗,只有第一才是判定自己學習好壞的標準,只有第一才是自己實力的有力證明,只有拿到第一,才算是“優等生”。第一的目標讓小剛產生了強烈的好勝心,雖然說好勝是一種積極的心理現象,它能夠促進小剛不斷的努力學習,爭取更大的進步,但是當小剛的好勝心太強的時候,產生了消極作用,好勝心使小剛產生一種非要壓倒對方不可的思想,從而把自己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這件事情身上,忽視了周圍其他的事物,最終導致小剛缺少正常的課余活動和人際交往,嚴重影響了自己與同學間的友好關系,對其自身也產生了嚴重的心理問題。
以上這些案例告訴我們,我們不可以只將視線放在那些學習困難生、家境貧困生及少數民族生身上了。在我們的大學校園里,像小怡、小剛這樣的“優等生”無處不在,在這些“優等生”的身上暴露出了很多問題:①②(1)過分追求完美、對自己及別人期望過高;(2)過分在意外界的評價;(3)驕傲、自大、自負,以自我為中心,無法聽取別人的意見;(4)爭強好勝;(5)僅僅重視學習;(6)缺乏獨立的自理能力;(7)過于敏感,無法接受挫折與失敗;(8)不會交往,不合群,不快樂。
可見,“優等生”身上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而且這些心理問題正在對他們的健康成長造成極大的障礙,這是一個無庸置疑又必須正視的客觀事實。為了讓這些“優等生”能走出這種心理困擾,輔導員在做工作的時候應該注意幾點:①③
(1)關注各方面的變化。關注“優等生”的學習、生活及情緒等各方面的變化。通過一些細微的變化,了解他們的心理變化。這些“優等生”生活規律的變化,學習成績和情緒的波動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們的心理。同時社會因素、學校因素和家庭因素也對這類學生的心理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大學的擴招導致就業市場競爭的加劇,再加上他們本身對自己期望較高,這樣更增加了他們心理壓力和焦慮的程度。針對這些變化與波動,作為輔導員我們應該仔細分析他們波動產生的原因,并對他們進行引導。
(2)心理輔導。對“優等生”進行長期的心理輔導。很多“優等生”都比較敏感,所以在對其進行心理輔導的同時,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既要尊重他們,理解他們的內心感受,又要幫助他們擺脫心理困擾。針對“優等生”的才能給予一定限度的鼓勵與肯定的同時,針對他們的不足也要進行適度的教育批評,慢慢消除他們的自大或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態。對于已經存在心理問題的“優等生”,輔導員應該傾注更多的愛心、耐心、細心和責任心,并引導他們求助心理咨詢中心,由心理咨詢師對其進行專業的心理輔導,以對他們不同的心理問題做到對癥下藥,從而減輕并消除這些心理問題。
(3)引導進行自我評價。引導“優等生”進行正確的自我評價,評價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很多“優等生”由于經常被光環籠罩著,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優點而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同時也只看到別人的缺點而看不到別人的優點,這樣他們就不能正確的評價自己和他人,這樣就會導致他們在與同學相處過程中出現一些問題。在教育的過程中,我們要正確的引導這些“優等生”對自己做出正確的評價,看到自己優點的同時也要意識到自己的缺點。
(4)鼓勵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大學的校園活動豐富多彩,有院學生會、校學生聯合會以及學生社團等等。這些社團有其存在的意義與重要性,首先可以培養同學的個人興趣愛好,提高個人技能;其次在組織活動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共同合作來完成活動的組織,這樣可以提高他們的團隊合作能力,為他們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礎;再次在活動過程中增加了學生們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提高他們與人交往的能力。但是多數的“優等生”沒有意識到參加這些活動或社團的好處,他們認為作為學生只要把自己的學習成績搞好就可以了,參加那些活動都是浪費時間,影響學習。此時我們就應該對他們的這些思想進行一定程度的干預與教育,讓他們認識到在搞好學習成績的同時也要培養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了,提高個人的綜合素質,這樣對他們的將來會有很大的幫助。
【摘要】
目的:探討低年資護士對老年病患者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方法:針對老年病科低年資護士健康教育存在問題,采取理論學習、案例分析、情景模擬、病房實踐相結合的培訓方式。結果:培訓后住院患者健康教育滿意率顯著提高。結論:健康教育能力培訓提高了低年資護士健康教育能力,提高了老年住院患者健康教育滿意率。
關鍵詞 低年資護士;老年患者;健康教育;患者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R192.6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4-9561(2015)07-0158-01
隨著優質護理服務在我院的深入開展以及近年來醫院的快速發展,我科的護士日益呈現年輕化趨勢。我科住院患者平均年齡80歲,均患有多種慢性疾病并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率上升,預后差 ,死亡率高。臨床工作中低年資護士與老年患者護患溝通能力普遍欠缺,存在不少問題, 為滿足患者對健康教育的需求,提高護士的健康教育能力,現將存在問題及對策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4年5月一2015年7月住院患者257例,其中男性181例,女性76例,平均年齡82歲。
1.2方法:利用醫院統一的“住院患者滿意度調查表”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滿意度調查。住院周期短的患者在出院時進行調查,長期住院患者每月月末進行調查。
2存在問題
2.1老年病科患者特點
2.1.1生理特點:大腦功能衰退,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記憶力和聽力下降、聯想速度緩慢。接受健康教育知識緩慢,易遺忘。
2.1.2患病率特點:隨年齡增加與年齡相關的慢性疾病發病率顯著增高,病情復雜、病程長,大量復雜的專科知識,使病人難以掌握。
2.1.3心理特點:有一定的自我保健意識、易產生焦慮、抑郁孤獨等心理問題。老年患者易形成依賴行為,不易接受先進科學的健康教育知識.[1]
2.2低年資護士特點:
2.2.1理論知識和護理技能不扎實:知識面窄、理論與實際不能有機結合,健康宣教沒有內涵。
2.2.2缺乏臨床經驗:病情觀察中缺乏判斷力,健康教育形式單一、沒有體現個性化。
2.2.3溝通交流能力欠缺:語言貧乏、宣教照本宣科、無法體現宣教重點、不能及時解決患者的疑問。
2.2.4不能正確使用護理程序開展健康教育工作:對護理程序的步驟、方法、優先原則、循環等了解較少。
3對策
3.1理論知識培訓
3.1.1健康教育理論知識:積極參加院內外的健康教育基本概念和相關理論,實施程序和方法的理論學習。
3.1.2疾病相關知識:強化學習專科知識、心理護理、康復護理、疾病預防、藥理學、營養學等。
3.2實踐技能培訓
3.2.1情景模擬法:一名護士扮演患者、在高年資老師的指導下,進行模擬訓練。接著在病房進行“實戰演練”,科室護士長督促、高年資護士現場指導。鼓勵低年資護士積極利用每月科室健康教育講堂,根據需要集中講授教育內容,制作多媒體課件,鍛煉溝通能力。[2]
3.2.2案例分析法:由老師根據事實再現臨床典型案例的發生經過,圍繞案例展開討論,低年資護士輪流分享自己在臨床工作中的相關經驗,最后一起分析,進行歸納總結。全程不斷互動,調動護士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低年資護士的批判性思維和發散性思維,不斷總結與思考。[3]
4討論
通過理論知識培訓,實踐技能培訓,并教會護士充分利用護理部提供的健康教育資料、健康教育處方、內網藥典等資源對我科老年患者進行重點突出,反復強調,簡單易行,書面總結的健康教育。使我科“住院患者滿意度調查表”中關于健康教育的調查知曉率、滿意率由86.9%上升到92%。
臨床低年資護士是護理隊伍的新生力量, 其素質不僅直接影響護理隊伍的整體素質, 而且也影響著護理質量的提高。老年患者由于生理、病理等影響因素,對于先進科學的健康理念不易掌握。因此,加強低年資護士健康教育理念、實踐的培訓,提高臨床護士的健康教育能力才能切實提高護理質量、促進護理學科發展。
參考文獻
[1]辛少芬,李順燕,黃愛英.開展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中華護理雜志,2000,35(6):376.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始,我國中小學相繼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到工作計劃之中,并啟動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1]。我國心理健康教育改革逐步深入,陸續提出了情景教學法、角色扮演法、體驗教學法、案例分析法等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本文結合筆者多年的教學實踐,重點探討案例分析法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介入應用,以期更好地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一、案例法的內涵闡釋
19世紀80年代,哈佛大學首先提出了案例法,后被哈佛商學院用于更好地培養高級經理人才,提高商業精英的管理能力;又被許多公司借鑒過來,更好地提高員工的綜合素質。今天,案例分析法已經成為各個企業對員工進行培訓教育以及各類醫療衛生、教育教學研究活動中非常重要的教育培訓方法。案例法最為突出的特點是結合學生實際,把抽象的教育理論、教育知識、教育技巧和現實案例有機結合起來,是學生分析討論最為重要的依據,也是幫助學生更好地提高理論認識水平、增強實踐應用能力的重要紐帶。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案例又被稱作個案,是社會生活中的一些個別現象或者事件,案例是對具體情境的真實客觀描述。案例首先應具有真實性,必須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實際,是學生生活當中確實發生,并且學生比較認可的一些事實,這些事實可能是某些學生的真實經歷,或者是其他學生能夠在生活中真切感受到的事件。其次,個案具有突出的典型性,雖然是某個學生或者某一事件,但是代表著生活中的一類現象或者問題,這個問題在學生生活中經常見到,在學生身上經常發生,可能是每一個學生在生活當中都會出現的問題。再次,案例還必須具有啟發性,能夠讓學生從具體的案例分析中認識到相關的問題,透過現象事件來更好地反映背后本質性、規律性的東西。讓學生能夠得到更多的啟發,認識現象背后的本質特征,幫助學生更好地開拓思路,進而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相關理論和知識,真正讓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從行為上改變,教給學生具體的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辦法。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案例法介入的基本特征
案例法介入是對青少年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有效的方法,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格修養,促進學生性格全面發展。案例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明確的目的性、突出的問題性、深刻的啟發性、師生的互動性和較強的綜合性[2]。而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明顯特征。
1.問題突出
運用案例法對青少年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要給學生展現一個個非常鮮活的案例,每個案例都有特定的個人經歷,而且是很常見的一些心理健康問題和行為問題,這些問題都具有非常突出的特點,所表現出的行為都具有明顯的異常特點。引導學生進行心理健康學習就是從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通過分析具體案例中所表現出來的非常明顯的問題,通過分析探究找到各種問題的根源,分析這些異常行為背后的心理問題,讓學生掌握相關的心理健康知識,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自我心理調試,提高學生的分析和自我調節能力。
2.目的明確
案例法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教師為了更好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實現預定的教學目標,要對案例進行深入分析、精心選擇,在編排和組織教學活動中,尤其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圍繞著學生所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結合教學目標,通過具體的教學任務引導學生對相關的案例認真閱讀、討論思考、領悟總結。所選的案例具有典型性,能夠針對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階段特點和突出問題,能夠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地分析指導,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3.啟發深刻
案例法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介入教育,具有比較明顯的啟發性。每一個案例都要在教師的引導下給學生以更好的啟發,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深度分析,然后小組討論。讓學生在小組討論過程中相互啟發、相互促進,實現思維方式的靈活轉變、思維方法和觀點的碰撞,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不斷拓展學生的思路,豐富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巧,增強學生對相關知識的認識程度和領悟能力,從而不斷提高學生對各種心理偏差的認知和分析能力。
4.互動性強
案例法不僅要對學生進行分析闡述,更為重要的是教師和學生能夠很好地結合案例進行有效的互動,讓學生去更好地分析知識、發現問題。通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對話交流,讓學生能夠得到更多的啟發,獲得更多的共鳴,從而實現教學的共振,讓學生在多元互動的學習氛圍當中獲得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識,促進學生更好地針對問題進行思考,不斷提高自我調節能力。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法介入的步驟與要求
1.教師精心選擇案例,確保學生真切體驗
選擇案例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實際,圍繞教學目標,整理更多的教學案例,從中選擇最適合學生發展和能力提升的典型案例。比如,針對學生入校以后所表現出來的意志消沉、理想隕落、精神頹廢等現象,給學生進行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學生更好地守護心靈,重新燃起學習的熱情、拼搏的斗志。
案例:小劉是一個讓家長引以為豪、親戚羨慕不已、同學小有嫉妒的好學生,有理想、有抱負、愛學習、有追求,希望依靠自己的辛勤拼搏考入理想的象牙塔,圓自己的大學夢。因此,為了能夠問鼎名校,他辛勤刻苦、廢寢忘食、專心致志,放棄了很多愛好,利用一切能夠利用的時間學習,但還是感到自己比不上那幾個優秀的學生,無論怎么努力,總是有一定的差距無法實現超越。于是,他開始懷疑自己,產生了自卑、嫉妒心理,甚至有了放棄理想的念頭,心理上漸漸心灰意冷,行為上開始放縱自己,偷偷抽煙、喝酒。
這些心理行為表現在學生當中經常會出現,也是很多學生在遭遇挫折時所采取的一些行為方式。這個案例就具有典型性、普遍性、真實性、代表性,很容易讓學生獲到思想上的認同,并且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針對各種問題去思考、去自我認知,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品質。
2.精心組織分析討論,做好師生有效互動
對典型案例進行分析討論是實施案例法心理教育的核心環節,做好這個環節應該設計好相關的問題。要為學生提供較好的話題,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圍繞學生的心理特點,針對要實現的教學目標,提出與學生心理和教學目標密切相關的并且富有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合作交流討論,并且能夠和學生一起參與討論,做好師生之間的互動。比如,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人的情緒表現形式、學會自控,筆者通過多媒體播放動畫,給學生介紹一個案例供學生感知分析。
案例:體育課籃球訓練,小文與小夕發生了肢體碰撞,小夕很生氣地指責小文動作不規范、籃球技術差,讓他立即下隊。小文感到很難堪,一生氣就跑了,跑了一段距離后原路返回,對著這位同學歇斯底里地大吼:你真沒有修養、缺乏教養……并動起手來,經過其他同學竭力勸阻才平息下來。發泄了自己的憤怒之后,看到那位同學的生氣模樣,小文有些許的痛快。這些現象司空見慣,很多都發生在學生自己身上。接下來給學生提出問題,小文此時表現出來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情緒?這樣的心理和行為表現具有哪些特點?根據你的理解,你認為小明這樣的表現合適嗎?接下來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
這樣,通過具體的案例給學生提出一定的問題,并針對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合作交流,讓學生能夠站在不同的立場,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探討事件背后的原因以及解決的措施,找出問題的根源。教師要鼓勵他們根據自己的理解大膽思考、積極發言,并認真傾聽學生所提出的各種問題和觀點,尊重學生的觀點和見解,針對學生所出現的問題或者偏離討論主題的現象應該提出有針對性的引導策略,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和討論。
3.做好師生角色定位,認真做好總結評價
實施案例法教學,教師不能簡單地灌輸知識,而要給學生提供鮮活生動的案例,組織學生分析研討,做好激勵指引。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老師的機械說教,而是成為積極參與互動研究的主體,結合自身實際認真研究,在實踐中加深認識,以實際行動踐行相關理論。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討論以后,應該給學生留出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探究和總結,形成自己的結論性認識。最后,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總結性評價。
例如,教師在組織學生討論小文的行為、心理以及應對策略之后,需要針對學生自由發表階段所出現的各種觀點和認識,進行針對性評價,允許學生提出不同的觀點和認識。一方面能夠很好地反映出學生的問題,實際上也是學生的心理表現,同時對相關現象進行深入的剖析和點評,對學生正確的認識加以肯定,對學生不同的方式思考方法加以贊揚。當然對學生所出現的問題以及不正確的現象或者認識應該加以糾正,并提出一定的見解,最后還要歸納總結補充有關的知識,再對學生進行方法和技能輔導,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質量,讓學生能夠在教師的總結和評價中受益更多,對案例的點評應該做到因勢利導、層次清晰、合乎情理。
4.注重課堂有效延伸,確保學生能遷移提升
心理健康教育要能夠通過具體的案例,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相關的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分析能力,加強學生自身心理健康意識的培養,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善于分析自己的心理和他人的行為,掌握各種心理自我調試的技巧和方法,從而引導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調試,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因此,要想真正地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須在案例教學的過程中做好有效的拓展延伸,讓學生將有關案例中學到的知識、分析方法應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學習實踐中去。
例如,體育課上發生一些肢體接觸和碰撞是很正常的事情,每一個學生在體育課上都會遇到這種情況,現在設想事情就發生在你們身上,我們需要應該怎么樣的措施來應對?在我們身邊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情,他們是怎樣處理的?如果你在旁邊,你會是怎樣的方式來幫助他解決這樣的問題?這樣能夠很好地把學生所學的有關知識進行有效的拓展和延伸,從而把知識和技能與社會生活實踐有機統一起來,不斷提高學生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明確教法實施原則,凸顯教法教育作用
(1)保護個人隱私
案例教學法的實施要遵循一定的原則,首先要保護好當事人的個人隱私。運用案例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所選的各個典型案例都是真實案例,為了更具說服力,選擇的很多案例就發生在學生身邊,當事人有可能就是學生的同學,甚至就是在座的學生,很多情況會關系到學生的個人隱私,影響到學生的同學關系、心情等。因此,一定要保護好當事人的個人隱私,必要時還要爭取當事人的理解和支持。
(2)設計情理相融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科學,需要理性引導,同時又是情感因素非常重的學問,要想更好地得到學生的認可,需要給學生真實的情感體驗。為此,在設計相關教學案例時要考慮情感因素的融入,給學生一個較好的情感體驗,增強教學效果。
(3)選擇兼顧正反面
很多心理健康教育都是針對學生心理健康上存在的不良問題,反面案例居多,能夠引導學生更好地結合具體問題,認識分析和改進。事實上,適當穿插一些正面案例更有啟發作用,為此,一定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問題,案例選擇兼顧正反性質。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真研究學生的心理特點、年齡階段,針對每一個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行為表現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切實豐富學生的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學生對有關心理健康問題的認識能力,增強他們的自我調試能力,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塑造健全的人格。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216(2015)06C-0065-01
目前,隨著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的制定與實施,全國各高校已經普遍開設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教學內容也基本符合學生心理需求,整體教師隊伍質量正在逐步提升。但由于教師的教學方式、方法的不同,造成課程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同,課程的整體實施效果以及學生學習的效果也就有所不同。因此,如何增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實效就成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研究與實踐的主題。
一、教學情境創設的必要性及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的主動性,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學生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倡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進行與實際相結合的情境教學。依據此理論,如果在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上能創設出一種使學生在情緒情感上受到感染、產生共鳴并積極參與其中的教學情境,就更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能在主動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求知,從而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對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優化心理品質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情境創設的實踐探索
(一)創設影視賞析的感悟情境
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搜集心理電影、勵志電影、心理知識講座、名家大師報告、成功人士演講、心理訪談以及熱點新聞等多種類型的影視資料,再結合課程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視頻編排,結合教學內容合理使用,在課堂上創設出影視賞析的感悟情境,讓學生在觀看與賞析中結合自身的實際心理狀況喚醒內在的真實感受,從而使他們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最大限度地汲取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
實踐研究中,在心理健康總論這一章節,引入了《心態與狀態》視頻,讓學生能感悟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的識別與調試這一課引入《十五年的灰暗》《內心的墻》等短視頻以及電影《愛德華大夫》片段,可以讓學生在真實的案例觀看中對心理問題進行辨識,并學會調節的方法等等。
(二)創設心理訓練的體驗情境
從實際教學過程來看,將心理訓練這種形式應用于課堂,是一種深受學生喜歡的教育形式。當代大學生具有求知欲強烈、思維活躍以及勇于挑戰自我的心理特點,而心理訓練具有實踐性、探索性,內容又豐富多樣,這正與大學生的心理特點相符合。所以,心理訓練既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提高學習興趣,又有助于在訓練中改善學生的行為態度。
在實踐研究中,結合教學內容在課堂上設置了“心靈成長訓練營”環節,給學生創設出了一種在體驗中成長的教學情境,其中包括“我的人生五樣”“尋找打開心理之鎖的鑰匙”“將心比心”“解鎖心靈”“我是誰”“繪制喬哈利之窗”“丟掉人際交往中的自卑”“人際財富”“發現快樂”“憤怒叫停”“興趣島―自我興趣探索”以及一些催眠放松等訓練內容,都受到了學生們的歡迎,他們都能積極參與其中。
(三)創設心理測試的發現情境
在心理健康教育課上應用一些心理測試項目,可以創設出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個性心理、人格特點以及優勢與不足的教學情境。在塑造人格魅力一課中,應用了“畫樹識人格”“菲爾人格測試”“氣質類型量表”等測試,在職業生涯規劃課應用了“了解自己的職業活動興趣”測試,在自我認識課堂上應用了“自我意識測試”,在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調適課上應用了“人際交往能力自測”,在情緒與情商課上應用了“國際標準情商(EQ)測試”,在壓力與管理課上應用了“心理壓力自測”等等。
(四)創設案例分析的探索情境
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上,把校園中出現的心理問題案例或社會上的一些心理事件呈現給學生,讓學生進行思考、分析和討論,這樣就能創設出案例分析的探索情境,能有效加深學生對所學心理知識的理解與應用,提高學生對心理問題的認識和調節能力,從而進一步增強心理健康意識。
運用案例分析法創設探索的教學情境首先可以通過案例給學生創造身臨其境的感覺,加深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通過對具體案例的分析與探討,將心理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使學生的感悟更深刻,知識掌握得更牢固,收獲也會更大。
心理健康教育課對大學生的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關注學生的內心體驗和心理需求,要反映學生多層次個性化要求,創設出有益于增強教學實效的教學情境,以達到提高學生自我管理和情緒調節能力、增強心理素質和優化心理品質的目標。
一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碩士培養中案例教學模式的開展
心理健康專業碩士教育近幾年發展較快,一些地方師范院校憑借師范教育的心理學類課程的班底,相繼增設心理健康教育碩士專業并不斷擴大招生規模,但由此產生的人才培養質量問題也日漸突顯。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教學上往往不能突破長期習慣的傳統慣例,仍然延續局限于教室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學科中心教學模式。其實早在2009年教育部《關于做好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的若干意見》中就曾經強調指出,教學內容上要強調理論性與應用性的有機結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實踐研究;教學方法上要重視團隊學習、案例分析、現場研究、模擬訓練等方法;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1]。為此各校心理健康教育碩士的培養上都做出了一些改革與嘗試,特別是積極實施案例教學改革。國外的教學實踐證明,案例教學有利于理論與實踐的融合,有利于學生實際解決問題的素質與能力的培養。但由于我國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碩士發展時間短,培養經驗不足,以及案例教學缺乏明確的理論指導,加上不同的人對其理解上的差異、教學管理改革滯后等所帶來的負面制約作用,這些改革與探索的效果多半不甚理想。
二案例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碩士培養的適合性
案例教學是在模擬實踐領域中實際問題情境,通過比較分析、討論、交流互動和探索嘗試等方法,學習者獲得融合性知識,并提高實際職業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2]。最初并不是直接產生某一個學習理論,而是產生于教學實踐。1880年,哈佛大學率先開發了案例分析法(CaseAnalysisMethod),后由哈弗商學院用于高級管理精英的培訓。這是最早實際運用案例組織教學的例子。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才有人將其運用在教師培養的職前教育和職后培訓上。所謂“案例”,就是對實際情境的一個描述,它可以是一個問題,也可以是一個事件,包含內容、過程、性質還有解決問題的方法等方面。作為教學的“案例”,不同于教師的舉例,它一般具有真實性、典型性、復雜性、整體性等特征。教學中,案例的作用是能夠對知識進行重新組織。建構主義認為,認識隱含在情境中,人的理解是對情境自我建構的結果。傳統教學中我們教給學生的知識是按照詞語邏輯關系、理論意義、以一種良好的結構預先組織好的,這與真實的現實情境所隱含的知識完全不同。這也是為什么經常我們在學校中學會的知識卻難以在現實中用來解決實際問題[3,4]。與其它教育碩士專業相比,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是最適合也最應該采用案例教學模式的,其培養目標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對系統的專業知識沒有絕對要求。而且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實際工作本就經常性面對一些特殊情境,其整個教學活動并不絕對依從于課程的內容體系,而是要根據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隨時調整并做出決策。
三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實施案例教學存在的問題
中圖分類號:G633.9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5-001-01
隨著社會大環境的深刻變革,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呈現出了多樣化、復雜化的趨勢,社會、家長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越來越關注。在組織中小學教師培訓時,我們常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門必修課程,然而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我們卻面臨許多困惑與難點,致使培訓并不能取得預期效果。
一、教師心理健康培訓存在的問題
1、層次不齊的教育現狀影響了教師培訓的積極性。雖然2002年就頒布實施了《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但目前各地的實施情況卻不一樣,尤其貧困地區受各種條件的限制,有的工作還處在起始階段。大多數的中小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不能正常開展,有的雖設有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教學過程中容易以學科教學的方式來對待;有的受教師素質的影響,以德育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課;有的學校雖設有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室,但活動卻不能經常化;有的學校迫于升學壓力,淡化心理健康教育。這種“雷聲大、雨點小”的現狀,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心理健康教師培訓的積極性。
2、專業師資缺乏影響了培訓效果。據筆者統計,甘肅一貧困縣,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的全日制本科畢業生只有2人,通過其他形式取得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的專、本科學歷教師只有11人,平均16所中小學配備1名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教師。不僅數量不足,而且從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來看,遠遠不能滿足工作的需要,大部分教師沒有系統學習過學校心理學的相關理論,更談不上系統學習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關理論,缺少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層理解,這就導致工作的膚淺、表面化、片面化。
3、培訓內容與教師需求存在差距。實際培訓過程中,大多培訓者多以講授理論為主,而大多參訓教師,希望接受針對性強和教育教學中使用的知識和技能。在能力提高需求方面,參訓教師更重視教育教學和心理咨詢能力的提高。
4、培訓形式單一影響了培訓質量。近幾年組織的新教師崗前培訓和心理健康教師集中培訓,大多以專家講座和報告的形式進行。通過征求參訓教師的意見,他們更愿意接受觀摩名師講堂、案例分析和專家講座的形式。
5、培訓時間錯位造成工學矛盾。為了便于管理,同時不影響學校工作,大多集中培訓,都安排在假期中進行。據調查,有38.8%的教師希望在每學期開學初進行培訓;11.8%的教師希望在每年的寒暑假接受培訓;45.9%的教師希望在正常上班時間接受培訓。大多數教師不希望培訓占用自己的休息時間,希望培訓在工作時間進行。
二、教師心理健康培訓的策略
1、領導層面上要提高認識。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一是學生,二是教師本人。針對教師與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對教師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勢在必行,校長、教育主管部門應該正確認識這一點,要科學對待心理健康教育培訓。但心理健康教育培訓不應是一種短期行為,要改變以往只重視短期培訓,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其他培訓的附加課程的作法,要制定長期合理規劃,確保培訓正常有序進行。
2、培訓對象上要注重培訓者的培養。培訓教師的水平對促進學員理解和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可以借助近幾年的國培項目,外派教師參加專門培訓,系統學習專業知識與技能,并取得相應資質;還可以從高等學校聘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知名專家來本地協同參與培訓活動,吸收他們的理論基礎、培訓手段、實踐經驗,縮小認識差距,培養本地的土專家。
3、培訓內容方面要及時跟進教師的發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培訓內容非常廣泛,有理論基礎、基本技能、心理健康教育思想觀念等。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培訓需要。我們應該針對教師的發展需要有計劃地為教師設置培訓課程,安排培訓內容。影響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性內容要讓教師系統學習,影響教師教學技能和咨詢技能的實用性內容,要按專題進行學習和訓練。隨著教師專業發展水平的逐漸提高,我們在培訓內容上要及時跟進,滿足教師不斷發展的需求。
4、培訓形式上要靈活多樣。可以根據內容來安排,如基礎知識可以采用講授與案例分析結合的辦法;輔導策略與技巧可以采用案例分析與現場模擬結合的形式;對實際工作中出現的細節問題可以采用專題討論會等形式。可以根據學員的工作性質將學員分為班主任小組、校長小組、任課教師小組及專職心理輔導人員小組,組織學員分別結合工作實踐和性質進行討論。還可以利用多媒體與信息技術,借助教學實景、網絡資料協助教學,開辟教師在線交流平臺,增加教師獲取信息和幫助的渠道。
5、培訓時間上要避免工學矛盾。教師工作任務繁重導致身心疲憊,因而教師更珍惜休息時間調整身心。各類培訓,最好安排在正常上班時間,避免加劇工學矛盾。
參考文獻:
[1] 高飛.葉少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
4.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自編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態度及需求調查表》,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內容: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程的態度,根據重要性、有效性和受歡迎程度進行五級評分;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程形式的理解,進行單項選擇,統計各選項人數百分比;③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程的教學目標、內容及方法的需求,根據需求程度進行五級評分。問卷集體測試,當場回收,所得數據采用spss17.0進行數據處理和統計分析。
二、結果與討論
1.學生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程的態度。調查發現,根據大學生對課程的重要性、有效性、受歡迎程度進行五級評分,結果所得均分都高于平均水平。這說明當代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認同度普遍較高。這與劉海燕等人(2010年)的研究是一致的。按照不同年級分類,結果發現大二學生在“課程有效性”和“課程受歡迎程度”上顯著高于大三學生。大三學生是沒上過心理健康課程的,可見上過心理健康課程的學生對其有著更高的認可和喜愛。按照不同專業分類,結果發現文科和理工科學生對心理健康課程的態度沒有顯著的差異。這一結果顯示,不同的專業背景對心理健康課程的態度并沒有實質性的影響。
2.學生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形式的理解。①課程開設方式。學生對“心理健康課程以何種方式開設較為合適”進行單項選擇。結果顯示,93.8%的被調查者認為心理健康課程應該開設,其中37.4%的人認為應該以必修課的形式開設,16.4%的人認為應該以選修課的形式開設,40%的人認為應該以“必修課+選修課”的形式開設。②開課年級。根據調查結果發現,34.8%的學生認為應該在大一開設心理健康課程,12.4%的學生認為應該在大二開設,10.3%的支持在大三開設,希望各個年級都開設者占39%。這說明學生也意識到每個年級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不同,所以每個階段都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幫助。③開課人數。根據調查結果發現,26.7%的學生希望心理健康課程的班級人數控制在30人以下,45.6%的人希望控制在30~60人之間,21.5%的人希望在60~90人之間,僅有6.2%的人希望在90人以上,可見學生多數傾向于小班教學。④開課形式。根據調查結果發現,73.4%的學生認為心理健康課程應該以傳統講授、團體活動、案例分析、心理測試、多媒體輔助等方式進行教學。
3.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目標、內容及方法的需求。從對教學目標的認識和需求角度進行分析,結果見表2,“調節心態”和“探索自我”是大學生認為心理健康課程需要完成的首要目標。大二學生與大三學生相比,更傾向于選擇“健全人格”和“適應社會”為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目標,大三學生與大二學生相比,更傾向于選擇“解決問題”為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目標,差異具有顯著性。由此可見,大三學生在選修心理健康課程時更多的是帶著問題前來的,有一定的目的性,他們更希望通過這門課程解決自身的一些疑惑;而大二學生通過心理健康課程的學習,了解到心理健康課程不僅僅對他們當下的學習起作用,對于他們未來的發展也能夠起到指引性的作用,所以他們更愿意將“健全人格”和“適應社會”這類長遠性的作用作為心理健康課程的目標。理工科學生與文科學生相比,更傾向于選擇“掌握知識”和“解決問題”作為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目標,差異具有顯著性,而在其他的目標上二者沒有顯著差異。從對教學內容的需求來分析,大學生更傾向于選擇的教學內容前四位分別是“認識自我”、“戀愛指導”、“人際交往”、“情緒調節”。大二學生與大三學生相比,更傾向于選擇“學習能力”作為心理健康課程的內容,差異具有顯著性。這可能是由于大二學生已經上過心理健康課程,普遍認可教師對“學習能力”這一版塊內容的講解,也認同這一部分內容的重要性。而大三學生對“學習能力”這一版塊的內容更多的是出于自身的理解和猜測,認為可能很枯燥或者很理論化。文科生和理工科生相比,更傾向于選擇“認識自我”和“生涯規劃”作為心理健康課程的內容,理工科生和文科生相比,更傾向于選擇“心理知識”和“學習能力”作為心理健康課程的內容,差異具有顯著性。可見,針對不同專業、不同特點的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內容應該有所區別,研究者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對此也深有體會。從對教學方法的需求來分析,結果見表4,學生更傾向于選擇的教學方法前四位分別是“心理測試”、“視聽教學”“、案例分析”和“團體輔導”。大三學生與大二學生相比,更傾向于選擇心理測試;大二學生與大三學生相比,更傾向于團體輔導,差異具有顯著性。這說明,通過心理健康課程的切身體會,學生對于團體輔導的教學方法比較認可。而沒上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學生出于自身的好奇,更希望通過心理測試這樣直接的方式來了解和幫助自己。文科生與理工科生相比,更傾向于選擇角色扮演、團體輔導和情境體驗,而理工科生與文科生相比,更傾向于選擇案例分析和心理測試。這可能是由于文科生更喜歡探索和體驗的緣故,這也說明,針對不同專業、不同特點的學生,需要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才能更好地吸引學生。
中職教育是社會發展背景下的重要教學階段,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社會對職業人才的需求方向和數量。在中職心理健康教學過程中,如何讓學生更好的學習到心理健康職業技能,讓學生在入職后能夠真正的發揮出自己的職業作用,一直是中職心理健康教師所追求的目標。在這一教學需求背景下,體驗式教學法得以在中職心理健康教學中應用,為中職心理健康教學的進步提供了重要支持。
一、體驗式教學法的應用優勢分析
1.能夠真正實現“寓教于樂”
“寓教于樂”是教學行為的一種高級境界,其是每一個教師都想要實現的教學目標。在中職心理健康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的年齡偏小,因此他們需要對所學內容有興趣,才能保證他們的學習動力,而心理健康內容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理性思維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學習動力很難得到激發。為此,教師可以通過對體驗式教學方法的應用,讓學生更為全面的認識和了解心理健康學科,并讓學生能夠在體驗式學習過程中獲取知識,并能夠從中收獲樂趣,在實現“寓教于樂”的同時,也為學生的“快樂學習”目標實現提供了支持。
2.能夠激發學生的“主體性”
學生作為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他們對于學習的興趣、動力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從中職學生的心理特點分析,他們對于邏輯思維較強的內容都比較排斥,這與他們心智尚未發育完全有直接聯系。在這種前提下,教師想要完成心理健康教學就必須要激發出學生的主體性,那么就必須要讓學生更為直觀的認識心理健康教育學科。體驗式教學恰恰能夠滿足教師在此方面的教學需求,讓學生通過真實體驗來更直觀的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感受其魅力所在,進而調動起學生的學習主體性,為學生的學習動力激發提供支持。
3.符合職業教育的“實踐性”
中職教育是為了滿足社會對職業人才需求而開展的系統教育階段,培養實踐性專業人才是中職教育的最基本目標。但從當前的中職教育效果來看,其仍然沒有擺脫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尤其是心理健康這類“非技術”學科更是如此。而體驗式教學模式的開展,能夠讓學生真正的接觸到心理健康職業模式,這會非常直接的將心理健康課程與傳統教育模式脫離開來,讓學生更為全面的認識和了解心理健康相關職業,通過體驗來讓學生感知未來的職業發展。這種教學效果是符合職業教育的“實踐性”特征的,也是中職教育所最求的教學目標。
二、體驗式教學法的具體開展對策
1.以多媒體技術為基礎的體驗式教學
以多媒體技術為基礎的體驗式教學是最基礎的體驗式教學方法,其教學效果相對較差,但適合基礎階段教育。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以多媒體技術作為教學途徑,通過圖片、音頻、視頻的展示,來將心理健康學科更為全面、系統的展現給學生,讓他們對心理健康學科有一個相對全面的了解,并能夠認識到該學科未來的職業發展狀態,以及職業對個人專業素質的要求,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自己的水平,設定職業發展目標。
2.以案例分析為基礎的體驗式教學
以案例分析為基礎的體驗式教學是通過將職業事件在課堂上的展示來完成體驗式教學,其是將多媒體課件現實化的一種方式。在這一環節當中學生能夠更為深入的了解心理健康的作業作用,并能夠體會到該職業能夠為人們日常生活做出的貢獻,這對于樹立學生的正確職業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在進行案例分析過程中,為了確保案例能夠起到一個良好的作用,教師必須要對案例予以科學選擇,避免案例選擇過難讓學生無法弄懂,也不要選擇過于簡單的案例,避免失去對學生的體驗教學作用。
3.以趣味活動為基礎的體驗式教學
以趣味活動為基礎的體驗式教學是在案例分析基礎上而展開的體驗式教學行為。其通過對案例的轉移讓職業問題以情景再現的模式呈現在課堂上,學生可以通過職業角色扮演,來參與具有趣味性的職業活動。在活動當中學生要根據他們自己所具備的專業知識來對職業案例進行處理,然后通過對不同學生的處理方法比較來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在專業上的不足,達到取長補短的教學效果。在這一環節當中,教師要注意對學生的鼓勵,因為每一個人對于事物的見解都是不同的,所以切不可以‘唯一性’答案來要求和約束學生,避免對學生創新思維的扼殺和專業自信的打擊。
4.以專業實習為基礎的體驗式教學
實習是職業教育過程中最重要的階段,其是考察學生學習效果的關鍵階段,也是影響學生能否被直接選中的重要環節,想要真正的讓學生體驗心理健康學科的本質所在,以專業實習為模式的體驗式教學再好不過。學生進入到與學校合作的相關單位去工作,讓學生真正的進入到職業當中,感受該職業帶來的生活模式,因此來考驗學生是否能夠勝任該職業工作。在此基礎上,相關單位還能夠通過實習來掌握學生的專業水平,并根據學生在實習階段的表現來選擇是否直接留用他們,為學生的職業發展提供最基礎也最有力的支持。
三、總結
綜上所述,從學生的職業發展角度來看,體驗式教學法在中職心理健康教學中有著與其他教學方法所無可比擬的優勢。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為了確保體驗式教學方法能夠最大限度發揮出其積極作用,教師必須要在充分掌握心理健康職業發展需求的基礎上,對學生有一個足夠全面的了解,確保體驗式教學方法既能夠符合心理健康職業人才的需求,還能夠符合學生的發展特點,使學生能夠真正的主動參與到體驗式學習當中來,并通過體驗式學習能夠有所收獲,在為他們職業發展提供助力的同時,也為職業教育水平的進步打下基礎。
中圖分類號:R17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0)12-320-02
長期以來,由于受經濟、交通、文化和落后的生育觀等因素的影響,我縣孕產婦住院分娩率一直處于較低水平。近幾年來,國家實施了“降低孕產婦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兒破傷風項目”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使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的補助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住院分娩費用已經不是影響住院分娩的主要因素。落后的生育觀念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影響住院分娩的主要因素。因此,我縣從2007年起開展了針對改變農村落后的生育觀念,提高住院分娩率的參與式健康教育活動,并對接受過教育的孕婦進行分娩方式的跟蹤,且與其他村的同期孕產婦住院分娩情況進行比較,以了解參該活動的作用。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2007年5月~2009年9月在馬關縣內13個鄉鎮的124個村民委中選擇72個住院分娩率相對較低的村開展參與式健康教育活動,將其孕產婦住院分娩率與教育前進行比較分析。
1.2 方法
1.2.1 活動內容 包括孕期自我保健及自我監護、產前檢查、分娩先兆與就診時機、安全分娩、高危妊娠、危急呼救及轉診、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的優惠政策等7個方面的知識。
1.2.2 活動步驟 活動前由馬關縣婦幼保健院制定出《馬關縣提高住院分娩率參與式健康教育工作方案》,確定目標人群:一級目標人群孕產婦及丈夫 ;二級目標人群:父母、公婆 ;三級目標人群:農村社區群眾和鄉村級領導干部。鄉鎮衛生院再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制定出參與式健康教育工作計劃,計劃內容具體到活動時間、內容、組織者、參與者、受教育對象等,然后由縣鄉兩級婦幼保健人員聯合按方案及計劃組織開展健康教育活動。
1.2.3 活動方法 每個村至少開展5次活動,第一次活動內容為孕期保健、產前檢查;活動方式:進行小講課、角色扮演、示范。第二次活動內容為產時保健、安全分娩;活動方式:進行小講課、小品、討論。第三次活動內容為高危妊娠;活動方式:進行小講課、提問、討論。第四次活動內容為安全分娩就是好;活動方式:案例分析、小品。第五次活動內容為緊急呼救及轉診;培訓方式: 進行角色扮演、示范。每次活動可將案例分析、發生在身邊的典型事例穿插其中,并給參與活動的孕婦及其家屬發放健康教育材料。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χ2檢驗或U檢驗
2 結果
2.1 健康教育前后孕產期保健知識知曉情況比較 根據隨機抽樣通過問卷及訪談468例孕產婦調查結果顯示,實驗組在接受健康教育前后,對孕期自我保健、孕期自我監護、孕期高危因素的識別、住院分娩的好處、“降消”項目相關知識、危急呼救等知識訴知曉情況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一。
2.2 產前檢查率、孕產婦系統管理率、住院分娩率的比較 教育后的產前檢查率、孕產婦系統管理率、住院分娩率均比教育前有明顯提高(p<0.05)。見表2。
3 討論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3)02-118-01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實施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同時也要通過一定的途徑,只有在一定原則指導下通過適當的途徑來實施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更為滿意的效果,順利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為了提高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我們要努力探究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造成引導學生全面提升個人素質的嶄新平臺。
一、探究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法,提高心理健康課實效性
目前心理健康課的主要教學方法還是傳統的講授法,授課方法的單一必然損害心理健康課的教學效果,如何才能夠提高心理健康課的實效性呢?探究靈活多樣的授課方式是一種必然的選擇,除了講授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還可以運用的教學方法如:
(一)討論法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圍繞某一中心問題,交流意見,互相啟發,弄懂問題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學生的思想;便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有利于對知識的理解等。運用討論法的基本要求是:討論前,教師應提出討論的題目和方法,指導學生搜集資料、調查研究,并寫好發言提綱;討論中,要求學生輪流發言,教師要啟發誘導,鼓勵學生發表個人觀點,圍繞主題聯系實際;討論結束時,教師要進行總結,評述。
(二)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就是設定某種情境與題材,讓學生扮演一定角色,通過行為模仿或行為替代,充分體會角色的情感變化和行為模式,表露自己或角色的人格、情感、人際交往、內心沖突等心理問題。角色扮演的重點不在演,而在于通過觀察、體驗,分析討論,使學生受到教育。常用角色扮演法如情景劇表演、空椅子表演、角色互換、小品表演等。
(三)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指把現實中出現的典型心理問題作為案例,交給學生進行分析討論,探究其心理問題的特點,形成的原因,矯治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提高學生們對心理問題的認識,使學生有效預防心理問題,在出現類似心理問題時能夠識別并運用有關技術進行自我調適。
(四)心理訓練法
心理訓練的方法是指通過有目的的心理練習,對被訓練者進行有意識的影響,使其心理狀態發生變化,以達到適宜的心理程度,滿足提高心理水平,增強身心健康需要的教育手段。學校開展心理訓練應與心理健康教育緊密結合,其主要內容為:學習教育與訓練、情緒和情感心理健康教育與訓練、社會交往心理健康教育與訓練、擇業和社會適應心理健康教育與訓練。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以心理健康課的內容為基礎,依據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采取適當的靈活多樣的方法,將形式與內容完美地結合起來,方法為內容服務,并且使內容更好得得以表現。
二、探究心理咨詢的合適方法,積極開展心理輔導
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防治心理疾病,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高職院校心理機構的現狀,為適應學生對提高心理素質的迫切需求,心理咨詢人員要探究心理咨詢的咨詢方法。
心理輔導的方法有很多種:討論法、角色扮演、行為訓練、各種習作與活動、演講會、報告會、參觀訪問、影視觀賞等。一般根據參加對象的不同而不同。例如:“我們要做情緒的主人”這樣一個主題的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可以先選取一個故事,請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呈現故事:第一種情況是角色任意發泄情緒以致造成不良后果;第二種情況是角色調控情緒事情向良性方向發展。然后,大家一起討論這個故事,總結調控情緒的技巧。最后,大家根據所總結的技巧分小組進行角色扮演的行為訓練。在這樣一個團體心理輔導活動過程中,學生們不僅學到了如何調控情緒的辦法而且進行了練習,真正提高了個人的心理素質水平。
三、探究各科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方法,進行積極課堂教學
作為學校教育體系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脫離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各高職院校應當把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滲透到各科的具體教學活動中去,使其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從而形成一個以提高心理素質為核心統帥各科教學的教育體系。
要達成心理健康教育與各科教學的融合,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創建積極課堂,積極的課堂是指那些在課堂的教與學活動中,教師擁有積極的心理和良好的情緒,能夠注重營造課堂積極的氛圍,并能夠使用一定的方法,注意調節學生學習的心理狀態,使其常處于積極的狀況,積極主動地學習與思考,師生之間有效的溝通與互動,取得上佳的教與學的效果。
要在課堂上建立和諧、民主、寬松的師生關系。心理學知識告訴我們不良的刺激如師生關系緊張、教師對學生的諷刺挖苦等會影響學生的情緒,甚至極大地損害學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我們要重視建立和諧、民主、寬松的師生關系,創設愉快和諧的課堂環境,在課堂上對學生多鼓勵,多肯定,多表揚,使他們產生積極向上的力量以獲取信心,帶著樂觀、愉快、輕松的心境去學習。
教師還要采用靈活的教學方式,創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比如,輕松自然的游戲、幽默的故事,新穎的教具都可以創設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
參考文獻:
[1]郭啟華.高校管理者人格素質結構的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8):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