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1 16:49:2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國有商業銀行的特點,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 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破”與“立”兩大難題
長期以來,金融改革在我國整個經濟體制改革中相對滯后,而金融改革中又以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最為滯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產權結構單一,管理體制落后、僵化。改革開放20多年來,雖然我國國有銀行在商業化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其基本的產權結構和治理結構并沒有發生根本的改變。其特征表現為:一是產權結構單一化。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到目前為止,均是國家獨資的單一產權結構。盡管目前國家已派出監事會進駐國有商業銀行,但仍然難以發揮理想的監督效果。二是治理結構落后。行政化管理是長期以來國有商業銀行治理結構的一大特征,其機構設置均是按行政區劃層層設立,其內部也是按行政級別進行管理,形成了一套牢不可破的“官本位”制度。這種落后的治理結構,使其運作效率大大低于公司型治理結構的效率。導致其服務優質客戶的積極性大打折扣,金融產品創新動力減弱,從而使國有商業銀行運作效率低下。
(二)資本充足率不高,依然存在高風險。近年來,國家采取了若干重大的改革和政策措施,來提高國有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1997年調低了國有商業銀行的所得稅稅率,從55%的所得稅外加7%的調節稅下調至一般工商企業的33%的稅率,提高了國有商業銀行自我積累一部分資本金的能力。1998年國家財政向工、農、中、建4家國有商業銀行補充了2700億元資本金,使國有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有了顯著的提高。2003年底,中央對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注資450億美元外匯儲備資金,拉開了內部改造國有商業銀行的序幕。上述舉措,無疑對提高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有極大的幫助。然而,與國際準則要求相比,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總體上還依然偏低,遠未達到8%的法定最低要求,高風險依然存在。
(三)不良資產包袱重,業務經營乏力。據專家測定,銀行的不良資產比例應保持在5%以下。這一比例的高低與國家宏觀經濟周期及宏觀經濟條件密切相關。中國的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比例遠遠高于5%,1995年為21.4%,以后逐年有所增加,2000年末為29.2%。2001年底,雖通過努力,不良貸款比例凈下降3.81個百分點,但仍高達25.4%,大大高于國際警戒線的水平。由于不良資產包袱過重,其大部分精力花在不良貸款的化解上,而業務經營日益乏力,盈利水平較低。如2001年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賬面利潤共計230億元,以資產總額計算,資產利潤率只有0.21%,與國際水平相差5-6倍多。這些利潤都是為提足呆賬準備之前的利潤,如果按國際接軌的方法,即把呆賬準備提足,那么國有商業銀行的利潤將是負值。
(四)服務功能趨同,缺乏金融創新優勢。多年來,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不斷擴寬自己的業務服務范圍,改善服務功能,無疑相比于過去的專業銀行前進了一大步。但是,與跨國銀行集團,國際銀行業相比,我國的國有商業銀行服務的主要內容,表外業務服務空間狹窄,占業務收入較小。據測算中間業務收入在銀行全部收入中的比重仍然不到10%,與國外銀行40%~50%比例相差甚遠。國際銀行也不全單純是經營傳統理念上的銀行業務,而實質上是混業經營的金融集團公司,銀行、證券、保險等業務幾乎是合三為一,其業務服務功能齊全。這對于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而言,當然是望塵莫及,且受到自身的體制和國家有關政策法規的限制,金融創新能力不強。
(五)機構龐大,經營戰線過長,管理乏力。我國的國有商業銀行是在計劃經濟時代的專業銀行演變而來,機構基本上是按行政區劃分設置,工行、中行、建行機構延伸至縣城,少數延伸至鄉鎮,農行幾乎將機構都設立到了鄉鎮。盡管近幾年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采取了一些縮減機構、裁撤冗員的積極步驟,但仍未改變經營戰線過長、管理乏力的境況。這暴露在因宏觀經濟的改變,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性越來越大,貧困落后的地方經濟發展緩慢,而沿海經濟發達的地方,經濟快速增長,這勢必要求對金融資源的調整分配。
(六)科技服務手段落后,資源配置低下。伴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對現代信息管理手段的革命,是世界市場經濟各國共同重視的發展戰略。我國商業銀行的電子化、網絡化水平還處于一個低水平發展階段,這主要表現為分散化、小型化、重復化、短期化和單一化等特點。各國有銀行的網絡優勢、規模優勢、資源優勢、信息優勢等還未真正發揮占領市場的作用。至今,國內還沒有完善的企業征信評價系統、個人征信系統等,許多寶貴的客戶信息資源流失到外資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在配置資源方面也顯得落后,如重復購建計算機硬件,在機型、網絡技術等方面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不能形成總行、一級分行、二級分行、支行等“四統一”。
(七)負債過于依賴公眾存款,經營受宏觀經濟政策影響大。目前,國有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負債)于公眾存款占比重仍在80%左右,且居民儲蓄存款呈迅猛增長勢頭,據統計,2003年底,全國居民儲蓄存款達到11.07萬億元,同比增長17.38%。這一方面反映居民投資渠道不多,對股票證券市場投資信心不足,選擇商業銀行確保安全;另一方面反映我國商業銀行依然把吸收公眾存款作為融資的主渠道。國有商業銀行對資金的運用主要是貸款,業務收入主要是存貸利差,深受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影響。雖然近年來混業經營的呼聲很高,但短期內實行混業經營的可能性較小。
(八)內控水平落后,缺乏先進的風險管理系統。從國有商業銀行多年來的內審情況分析,其內控制度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有的暴露出案件和風險的發生。這說明我國銀行業的內控水平落后,與國際銀行業相比有很大差距。長期以來,國有商業銀行對內部風險的控制和管理,主要處于手工操作或是手工操作的電子化模擬階段,如電子報表系統。風險管理的內容大多還只是簡單的比例管理;所采用的數據大多是靜態數據(財務數據);采用的分析方法也主要是賬面價值分析法,而較少采用市場價值分析法;分析的重點主要針對信用風險,特別是對信貸風險的分析。而國外商業銀行對內部風險的管理,充分考慮風險的組合多樣化效果。在管理方法的選擇上,強調以定量分析為主,定性分析為輔,將各類風險的管理納入統一的管理框架與標準之下。在技術方面,國外商業銀行已能充分適應計算機、通信技術的發展,特別是互聯網的發展,并且正在開發能適應互聯網環境下的風險管理系統。
(九)高級經營管理人才匱乏,人力資源管理缺乏適應市場經濟環境的激勵約束機制。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在改革中發展,不斷地吸收了一批較高層次的專家級經營管理隊伍,一般員工文化素質也較過去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隨著市場經濟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特別是我國加入wto以后,日顯對金融業高級管理人才大量需求的迫切性,如金融工程管理人才。金融工程是與金融創新緊密相連的,正如國外經濟學家所言“金融工程是金融創新的生命線”。人力資源管理方面,國有商業銀行受長期計劃經濟體制影響,從人事任免到業績考核,仍在較大程度上停留在行政管理方法上。人才使用重視不夠,不能真正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缺乏一套切實可行的激勵約束機制。此外,由于國有商業銀行經營機制的轉軌需要一個很長的時間過程,造成了近幾年出現一些優秀的人才流失現象。
上述國有商業銀行存在的諸多問題,加之我國宏觀經濟環境對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約束,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將面臨著更多的挑戰,如法人治理結構、股份制改造上市等改革措施,都不可能一帆風順,因而國有商業銀行改革面臨著兩難的境地——“破”與“立”,既要加快步伐與國際慣例接軌,又要考慮中國的國情。因此,我們必須持慎重的態度,從客觀實際出發,積極的探索符合中國經濟發展實際的國有商業銀行改革之路。
二、 深化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對策思路
加快和深化國有商業銀行改革,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是完善宏觀調控體系的需要。目前,以中央對兩家國有銀行的注資為起點,新一輪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已經啟動,預計一系列圍繞國有銀行改革的舉措必然會相繼推出,并將使國有銀行改革成為2004年中國金融改革的一個引人注目的亮點。筆者認為,要搞好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必須通過五大途徑來解決目前存在的問題。
(一)要加快國有商業銀行法人治理結構建設步伐,從“行政指揮型”轉變為“機構服務型”。國有商業銀行法人治理結構改革,其重點是建立保障資本價值最大化和明確所有者、經營者的權、責、利關系的機制。同時從組織結構上進行改革,建立符合市場競爭和發展的機構服務體系。國家與國有商業銀行是單純的所有者與經營者的關系,一切按公司法則行事,國有商業銀行要對國家所有者負責,維護國家的利益。國有商業銀行作為經營者,應以實現價值最大化為經營根本目標,必須在權、責、利三個方面得到充分的保障。國家應尊重國有商業銀行的經營自主權,即使是必要的行政干預和宏觀調控,也應按照市場經濟法則行事,確保在法律規范的范圍內依法行政。國有商業銀行法人治理結構,從形式上分為董事會、執行層和監事會等,形成相互監督制約的機制,有利于提高所有者對銀行的監督效率,降低監督的成本。
(二)要大力調整國有商業銀行的融資結構,發揮股權融資的作用,積極創造條件推動國有商業銀行上市。為配合國有商業銀行法人治理結構改革,調整國有商業銀行融資結構是一項積極的舉措。國有商業銀行應仿效國外商業銀行融資的做法,重視發揮股權融資在公司治理結構中的作用。應重視引進國外戰略投資者,改變單一的股權結構,實現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國有商業銀行在完成公司治理結構調整工作后,上市是必然的趨勢。上市有利于增強國有商業銀行的市場競爭能力。如何上市,目前存在兩種看法,一是先部分上市,然后創造條件整體上市;另一種是一步到位,實行整體上市。
(三)要盡快解決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化解問題,建立和健全銀行經營運作安全控制體系。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問題,已嚴重阻礙著商業銀行的改革與發展,因此,我們必須加快解決這一頑癥。一是銀行業監督管理部門應對國有商業銀行信貸資產、非信貸資產和表外業務風險實行全面監測和考核,督促其加強對不良資產的管理。二是國有商業銀行應運用好國家現有的優惠政策,改善審慎經營,增強自我消化風險的能力。應注重對不良資產和不良貸款的準確分類,實施分類分戶管理,并據此按照審慎會計原則提足損失準備金,做實利潤賬,講求資本充足。三是國有商業銀行應切實落實風險管理制度,提高新增貸款質量。四是要加強與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合作,進一步推進不良資產的處置。五是要加大資產保全力度,依法處置不良資產。目前各國有商業銀行雖然普遍重視信貸資產的保全工作,但與要求實現的目標還有相當一段距離,因此,要更進一步發揮信貸資產保全部門的作用,加大不良資產回收與處置力度。
一、 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破”與“立”兩大難題
長期以來,金融改革在我國整個經濟體制改革中相對滯后,而金融改革中又以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最為滯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產權結構單一,管理體制落后、僵化。改革開放20多年來,雖然我國國有銀行在商業化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其基本的產權結構和治理結構并沒有發生根本的改變。其特征表現為:一是產權結構單一化。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到目前為止,均是國家獨資的單一產權結構。盡管目前國家已派出監事會進駐國有商業銀行,但仍然難以發揮理想的監督效果。二是治理結構落后。行政化管理是長期以來國有商業銀行治理結構的一大特征,其機構設置均是按行政區劃層層設立,其內部也是按行政級別進行管理,形成了一套牢不可破的“官本位”制度。這種落后的治理結構,使其運作效率大大低于公司型治理結構的效率。導致其服務優質客戶的積極性大打折扣,金融產品創新動力減弱,從而使國有商業銀行運作效率低下。
(二)資本充足率不高,依然存在高風險。近年來,國家采取了若干重大的改革和政策措施,來提高國有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1997年調低了國有商業銀行的所得稅稅率,從55%的所得稅外加7%的調節稅下調至一般工商企業的33%的稅率,提高了國有商業銀行自我積累一部分資本金的能力。1998年國家財政向工、農、中、建4家國有商業銀行補充了2700億元資本金,使國有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有了顯著的提高。2003年底,中央對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注資450億美元外匯儲備資金,拉開了內部改造國有商業銀行的序幕。上述舉措,無疑對提高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有極大的幫助。然而,與國際準則要求相比,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總體上還依然偏低,遠未達到8%的法定最低要求,高風險依然存在。
(三)不良資產包袱重,業務經營乏力。據專家測定,銀行的不良資產比例應保持在5%以下。這一比例的高低與國家宏觀經濟周期及宏觀經濟條件密切相關。中國的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比例遠遠高于5%,1995年為21.4%,以后逐年有所增加,2000年末為29.2%。2001年底,雖通過努力,不良貸款比例凈下降3.81個百分點,但仍高達25.4%,大大高于國際警戒線的水平。由于不良資產包袱過重,其大部分精力花在不良貸款的化解上,而業務經營日益乏力,盈利水平較低。如2001年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賬面利潤共計230億元,以資產總額計算,資產利潤率只有0.21%,與國際水平相差5-6倍多。這些利潤都是為提足呆賬準備之前的利潤,如果按國際接軌的方法,即把呆賬準備提足,那么國有商業銀行的利潤將是負值。
(四)服務功能趨同,缺乏金融創新優勢。多年來,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不斷擴寬自己的業務服務范圍,改善服務功能,無疑相比于過去的專業銀行前進了一大步。但是,與跨國銀行集團,國際銀行業相比,我國的國有商業銀行服務的主要內容,表外業務服務空間狹窄,占業務收入較小。據測算中間業務收入在銀行全部收入中的比重仍然不到10%,與國外銀行40%~50%比例相差甚遠。國際銀行也不全單純是經營傳統理念上的銀行業務,而實質上是混業經營的金融集團公司,銀行、證券、保險等業務幾乎是合三為一,其業務服務功能齊全。這對于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而言,當然是望塵莫及,且受到自身的體制和國家有關政策法規的限制,金融創新能力不強。
(五)機構龐大,經營戰線過長,管理乏力。我國的國有商業銀行是在計劃經濟時代的專業銀行演變而來,機構基本上是按行政區劃分設置,工行、中行、建行機構延伸至縣城,少數延伸至鄉鎮,農行幾乎將機構都設立到了鄉鎮。盡管近幾年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采取了一些縮減機構、裁撤冗員的積極步驟,但仍未改變經營戰線過長、管理乏力的境況。這暴露在因宏觀經濟的改變,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性越來越大,貧困落后的地方經濟發展緩慢,而沿海經濟發達的地方,經濟快速增長,這勢必要求對金融資源的調整分配。
(六)科技服務手段落后,資源配置低下。伴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對現代信息管理手段的革命,是世界市場經濟各國共同重視的發展戰略。我國商業銀行的電子化、網絡化水平還處于一個低水平發展階段,這主要表現為分散化、小型化、重復化、短期化和單一化等特點。各國有銀行的網絡優勢、規模優勢、資源優勢、信息優勢等還未真正發揮占領市場的作用。至今,國內還沒有完善的企業征信評價系統、個人征信系統等,許多寶貴的客戶信息資源流失到外資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在配置資源方面也顯得落后,如重復購建計算機硬件,在機型、網絡技術等方面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不能形成總行、一級分行、二級分行、支行等“四統一”。
(七)負債過于依賴公眾存款,經營受宏觀經濟政策影響大。目前,國有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負債)于公眾存款占比重仍在80%左右,且居民儲蓄存款呈迅猛增長勢頭,據統計,2003年底,全國居民儲蓄存款達到11.07萬億元,同比增長17.38%。這一方面反映居民投資渠道不多,對股票證券市場投資信心不足,選擇商業銀行確保安全;另一方面反映我國商業銀行依然把吸收公眾存款作為融資的主渠道。國有商業銀行對資金的運用主要是貸款,業務收入主要是存貸利差,深受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影響。雖然近年來混業經營的呼聲很高,但短期內實行混業經營的可能性較小。
(八)內控水平落后,缺乏先進的風險管理系統。從國有商業銀行多年來的內審情況分析,其內控制度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有的暴露出案件和風險的發生。這說明我國銀行業的內控水平落后,與國際銀行業相比有很大差距。長期以來,國有商業銀行對內部風險的控制和管理,主要處于手工操作或是手工操作的電子化模擬階段,如電子報表系統。風險管理的內容大多還只是簡單的比例管理;所采用的數據大多是靜態數據(財務數據);采用的分析方法也主要是賬面價值分析法,而較少采用市場價值分析法;分析的重點主要針對信用風險,特別是對信貸風險的分析。而國外商業銀行對內部風險的管理,充分考慮風險的組合多樣化效果。在管理方法的選擇上,強調以定量分析為主,定性分析為輔,將各類風險的管理納入統一的管理框架與標準之下。在技術方面,國外商業銀行已能充分適應計算機、通信技術的發展,特別是互聯網的發展,并且正在開發能適應互聯網環境下的風險管理系統。
(九)高級經營管理人才匱乏,人力資源管理缺乏適應市場經濟環境的激勵約束機制。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在改革中發展,不斷地吸收了一批較高層次的專家級經營管理隊伍,一般員工文化素質也較過去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隨著市場經濟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特別是我國加入WTO以后,日顯對金融業高級管理人才大量需求的迫切性,如金融工程管理人才。金融工程是與金融創新緊密相連的,正如國外經濟學家所言“金融工程是金融創新的生命線”。人力資源管理方面,國有商業銀行受長期計劃經濟體制影響,從人事任免到業績考核,仍在較大程度上停留在行政管理方法上。人才使用重視不夠,不能真正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缺乏一套切實可行的激勵約束機制。此外,由于國有商業銀行經營機制的轉軌需要一個很長的時間過程,造成了近幾年出現一些優秀的人才流失現象。
上述國有商業銀行存在的諸多問題,加之我國宏觀經濟環境對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約束,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將面臨著更多的挑戰,如法人治理結構、股份制改造上市等改革措施,都不可能一帆風順,因而國有商業銀行改革面臨著兩難的境地——“破”與“立”,既要加快步伐與國際慣例接軌,又要考慮中國的國情。因此,我們必須持慎重的態度,從客觀實際出發,積極的探索符合中國經濟發展實際的國有商業銀行改革之路。
二、 深化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對策思路
加快和深化國有商業銀行改革,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是完善宏觀調控體系的需要。目前,以中央對兩家國有銀行的注資為起點,新一輪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已經啟動,預計一系列圍繞國有銀行改革的舉措必然會相繼推出,并將使國有銀行改革成為2004年中國金融改革的一個引人注目的亮點。筆者認為,要搞好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必須通過五大途徑來解決目前存在的問題。
(一)要加快國有商業銀行法人治理結構建設步伐,從“行政指揮型”轉變為“機構服務型”。國有商業銀行法人治理結構改革,其重點是建立保障資本價值最大化和明確所有者、經營者的權、責、利關系的機制。同時從組織結構上進行改革,建立符合市場競爭和發展的機構服務體系。國家與國有商業銀行是單純的所有者與經營者的關系,一切按公司法則行事,國有商業銀行要對國家所有者負責,維護國家的利益。國有商業銀行作為經營者,應以實現價值最大化為經營根本目標,必須在權、責、利三個方面得到充分的保障。國家應尊重國有商業銀行的經營自主權,即使是必要的行政干預和宏觀調控,也應按照市場經濟法則行事,確保在法律規范的范圍內依法行政。國有商業銀行法人治理結構,從形式上分為董事會、執行層和監事會等,形成相互監督制約的機制,有利于提高所有者對銀行的監督效率,降低監督的成本。
(二)要大力調整國有商業銀行的融資結構,發揮股權融資的作用,積極創造條件推動國有商業銀行上市。為配合國有商業銀行法人治理結構改革,調整國有商業銀行融資結構是一項積極的舉措。國有商業銀行應仿效國外商業銀行融資的做法,重視發揮股權融資在公司治理結構中的作用。應重視引進國外戰略投資者,改變單一的股權結構,實現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國有商業銀行在完成公司治理結構調整工作后,上市是必然的趨勢。上市有利于增強國有商業銀行的市場競爭能力。如何上市,目前存在兩種看法,一是先部分上市,然后創造條件整體上市;另一種是一步到位,實行整體上市。
(三)要盡快解決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化解問題,建立和健全銀行經營運作安全控制體系。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問題,已嚴重阻礙著商業銀行的改革與發展,因此,我們必須加快解決這一頑癥。一是銀行業監督管理部門應對國有商業銀行信貸資產、非信貸資產和表外業務風險實行全面監測和考核,督促其加強對不良資產的管理。二是國有商業銀行應運用好國家現有的優惠政策,改善審慎經營,增強自我消化風險的能力。應注重對不良資產和不良貸款的準確分類,實施分類分戶管理,并據此按照審慎會計原則提足損失準備金,做實利潤賬,講求資本充足。三是國有商業銀行應切實落實風險管理制度,提高新增貸款質量。四是要加強與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合作,進一步推進不良資產的處置。五是要加大資產保全力度,依法處置不良資產。目前各國有商業銀行雖然普遍重視信貸資產的保全工作,但與要求實現的目標還有相當一段距離,因此,要更進一步發揮信貸資產保全部門的作用,加大不良資產回收與處置力度。
一、我國國有商業銀行風險的概念和特點
1.銀行風險的概念。對銀行風險的定義,各家不一,目前,普遍能夠接受的定義就是:銀行風險是經濟主體在金融活動中遭受損失的不確定性或可能性。美國經濟學家克羅凱特也曾對金融體系性風險作了如下的具體解釋“:由于金融資產價格的異常、劇烈波動,或由于許多經濟主體和金融機構負擔巨額債務及其資產負債結構趨于惡化,使得它們在經濟沖擊下極為脆弱,并可能嚴重影響國民經濟的健康運行。”
2.銀行風險的特點。一般的生產企業相比,國有商業銀行有獨特的經營風險,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1)不確定性。人為因素是大多數銀行產生經營風險的根源,由于人思想和行為的不確定性,也就決定了其經營風險的不確定性和多變性,再加上外部環境、企業關系都在不斷的變化之中, 使得銀行面臨的經營風險不被確定而且不斷變化。這種特性也被成為突變性。(2)全程性。在國有商業銀行的各種經營項目和各個業務環節中都存在各種各樣的經營風險,不論是信貸和儲蓄方面,還是投資方面,經營風險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和不斷產生。因此,也可以這樣說,沒有無風險的業務,更沒有無風險的資產。(3)風險損失的突發性。銀行經營中的許多風險因素即使知道存在,也很難事先把握,而且一旦發生就會在很短的時間內造成嚴重的危害,令銀行管理人員防不勝防。
二、我國國有商業銀行中主要存在的風險種類
1.市場風險。市場價格處于不斷的變動,就為商業銀行帶來變動的市場風險。;隨著我國金融市場不斷地對外開放, 國有商業銀行的內部和外部市場在面臨機遇的同時,也面臨遭受損失的風險。加上很多商業銀行開始進行金融衍生交易,又使得商業銀行面臨更潛在的、更巨大的市場風險。
2.信貸風險。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大量不良信貸資產的存在嚴重降低了國有商業銀行的資本金質量, 而資本金的質量與數量是國有商業銀行信用的最有力的保證。資本金質量不高就會使原本就自有資本不足的狀況更加嚴重,成為我國國有商業銀行面臨的最大金融風險。
3.法律風險。在銀行改革的過程中,常有一些不完善、不正確的法律意見,長期得不到糾正就造成了銀行潛在的法律風險。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銀行管理者已經開始重視法律風險的嚴重性,并著手研究其解決對策。
4.道德風險。我國國有金融機構內部控制機制相對薄弱,外部社會環境充滿不利影響,致使很多掌握大筆資金進出的金融機構管理人員,常利用手中的權利牟取私利,而且這種情況在較發達的地區更為嚴重,成為給我國國有商業銀行造成重大的風險的又一誘因。
三、我國國有商業銀行風險能力控制對策
1.完善資本金補充機制,拓展資本補充渠道。完善資本金補充機制,拓展資本補充渠道是國有商業銀行資本金實力的主要方法。只有有高質量且充足的資本金,才能及時彌補各種風險造成的損失。
而且目前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資本金受到國有財力等限制, 仍處于較低水平,所以需要盡快提高資本金水平,第一是完善資本金補充機制,第二是積極拓展資本金補充渠道。
2.建立健全流動性風險預警機制。該警系統運行的最終目的就是提供線索,排除警情,把流動性風險減低到最低的程度。建立健全的流動性風險的預警系統,主要包括――預測風險警情、確定風險警況、探尋風險警源三方面。具體來說就是通過對風險警情指標的預測,使國有商業銀行可以對未來經營時期流動性風險做出評估,預先確定風險警況。
3.降低不良資產的存在。龐大的不良資產是國有商業銀行在金融這根鏈條上最容易斷裂的一環。由于大量不良資產的存在,對國有商業銀行的生存和發展構成了嚴重的威脅,也使銀行業在與外資商業銀行競爭中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降低不良資產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從整體上提高資產質量,降低貸款的不良比率;二是調整資產的風險分布結構;三是在立法和政策支持上,應為國有商業銀行爭取更多對不良資產的處置方式和政策保障。
另外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減少風險資產,還要從改善內部經營管理機制和提高經營決策水平入手,加強資產安全,盤活存量不良貸款,提高資產質量。
4.建立和加強法律風險意識。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近年來,各家國有商業銀行都在不斷推出新產品,新業務來爭奪市場資源,這樣一來,就很容易使國有商業銀行觸碰法律風險。
因此,在推出新產品和新業務之前,一定要有充分的法律論證,同時加強員工的法律意識,經常對員工進行嚴格的法律培訓是非常必要的。有條件的銀行還可以聘請專業人員作法律顧問。
總之,社會在發展,經濟水平在提高,國有商業銀行面臨的風險也越來越富多樣性,傳統的風險控制方法已經不能適應商業銀行風險控制的目的。因此銀行在策劃每項業務時,都到在開始到結束的每一個階段,考慮相應的風險防范策略,最大化降低銀行風險。
結語:有國有商業銀行,就有無窮無盡的經營活動,也就有無窮無盡的風險控制。我們不可能說把風險全部扼殺,但是卻能通過現有的資源和條件,把風險控制到最小。本文作者就從商業銀行風險的特點、風險種類和風險控制三大方面來探討了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體系的構建,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童頻 張勇 金靜:國有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研究[J].融研究,2008,(11):11-21
abstract: domestic competition in the banking industry is suffering war, border troops and foreign-funded banks,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to obtain long-term monopoly profits of the collapse of the trade barriers to keep. in the face of strong opponents, th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how to seize the opportunity to improve their competitiveness has become a top priority.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international banking m & a growth strategy can choose to provide us with a lot of inspiration.
key words: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state-owned commercial; commercial banks; competitiveness
國有商業銀行并購成長的條件逐漸成熟
目前,國有商業銀行正在按照核銷、剝離、充實資本金、股份制改造的步驟進行綜合改革。綜合改革完成以后,現在的國有商業銀行將徹底離開國家信用的襁褓,直面我國日益開放的金融市場帶來的日益激烈的銀行競爭.國有商業銀行面臨著發展路徑的選擇:是繼續內部成長還是并購成長?筆者認為,國有商業銀行與市場的對接首先必須進行與競爭性市場的主流企業成長模式對接,也就是選擇并購成長的發展路徑。
當前,我國國有商業銀行通過并購成長的條件已逐漸成熟,主要體現在制度環境暖風頻吹。根據加入wto所面臨的形勢和挑戰,中國金融監管當局加快了金融制度環境的創新和調整,管理層已經推出了一系列以市場深化和放松管制為基調的改革措施,原來的一些政策禁區正在不知不覺中被逐漸打破。同時市場基礎供需共存。_方面,為適應國內產業結構的變化,需要國內銀行業自身做出適應性調整。另一方面,從國際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市場的實際情況看,并購是重要的手段。另外,從國有商業銀行的內部條件講,目前,國外金融機構與中資銀行的股權合作近限于中小商業銀行,對四大國有銀行望而卻步,但是,隨著國有商行的改制上市,必然帶來股權市場的開放,也為大規模并購打開了方便之門。
國有商業銀行并購成長的建議
樹立核心競爭力導向的并購思維,突出戰略并購。核心競爭力導向已成為20世紀末出現的全球大規模銀行并購浪潮的航標燈。與獨立開發核心競爭力的方式相比,并購具有時效快和可得性的特點。因此,國有商業銀行首先應在思想觀念上形成核心競爭力導向的并購思維,并購時應更多地考慮自己的資源和能力,在自己擁有﹁定優勢的領域開展經營活動,使自身獲取或保持持久的戰略優勢,而不是簡單地考慮市場吸引力,盲目進入其他領域,特別是進入那些與國有商業銀行自身核心優勢缺乏戰略關聯的產業領域。對與本銀行核心產業不相關的多元化產業和不相關業務進行剝離,以突出主營業務和核心競爭力。其次是要突出戰略并購。國有商業銀行并購的動機主要在于尋求戰略優勢,而不僅僅是出于短期獲利動機。因此,在實施具體的并購行為之前,國有商業銀行必須明確本銀行的發展戰略,在此基礎上充分評估目標銀行與本銀行的戰略協同性和條件契合性。
國有商業銀行并購成長的建議
樹立核心競爭力導向的并購思維,突出戰略并購。核心競爭力導向已成為20世紀末出現的全球大規模銀行并購浪潮的航標燈。與獨立開發核心競爭力的方式相比,并購具有時效快和可得性的特點。因此,國有商業銀行首先應在思想觀念上形成核心競爭力導向的并購思維,并購時應更多地考慮自己的資源和能力,在自己擁有﹁定優勢的領域開展經營活動,使自身獲取或保持持久的戰略優勢,而不是簡單地考慮市場吸引力,盲目進入其他領域,特別是進入那些與國有商業銀行自身核心優勢缺乏戰略關聯的產業領域。對與本銀行核心產業不相關的多元化產業和不相關業務進行剝離,以突出主營業務和核心競爭力。其次是要突出戰略并購。國有商業銀行并購的動機主要在于尋求戰略優勢,而不僅僅是出于短期獲利動機。因此,在實施具體的并購行為之前,國有商業銀行必須明確本銀行的發展戰略,在此基礎上充分評估目標銀行與本銀行的戰略協同性和條件契合性。
對于商業銀行涵義的概述很多,但對于商業銀行的本質人們的認識比較一致,認為商業銀行是一個企業,且是一個特殊的企業。作為企業的商業銀行應該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經營主體,它應該以利潤最大化為其經營目標,能創造金融商品,提供金融服務;同時,現代商業銀行需要社會評價和認可。
從商業銀行的涵義可以看出,商業銀行是一個經營“貨幣”的特殊金融企業,作為企業它應具有一般企業的自主性特點;同時,作為特殊企業,還具有更加明顯的商業化特點。商業銀行的自主性特點要求其法人性質明確、產權關系明晰、政企職責分開。
商業銀行自主性特點具體表現在:性質明確。首先,國有商業銀行要擁有獨立的法人地位,具有與自然人一樣地民事行為能力,能夠獨立地享有民事權力和承擔民事責任;其次,國有商業銀行要實現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第三,國有商業銀行必須是納稅的獨立經濟實體;此外,國有商業銀行應該采取國際通用的、規范化的財務會計制度。產權關系明晰。由法律規定出資人和銀行法人之間的所有利益關系,明確投資者對銀行財產的權利和各自的義務。實現出資人的所有權與銀行法人財產權的分離,使銀行在占有法人財產的基礎上,成為獨立的法人實體和市場金融運行的競爭主體。出資人一方面以其投入銀行的資本額享有所有者的權利,包括資產收益、重大決策和選擇銀行經營者等,但不直接干預銀行的經營活動;另一方面按投入資本額比例對銀行破產時的債務負有限責任。政企職責分開。政府借助中央銀行通過政策法規和間接經濟管理手段等措施,調控金融市場,引導和監督銀行經營活動,并接軌銀行所承擔的社會職能。政府不干預銀行的業務經營,從而建立起政府與銀行間相對獨立的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關系。
商業銀行的商業性特點具體表現為:能創造金融商品,提供金融服務是商業銀行的商業性特點,而且,它的商業性需要社會評價和認可,否則商業性就喪失。創造金融商品,提供金融服務。現代商業銀行與其它工商企業一樣,也要產出商品,這樣的商品或者以派生存款的形式存在,或者以大額存單的形式存在,或者以金融債券的形式存在,或者以證券化的資產形式存在等。能夠滿足社會的需要,且是滿足流通、收益和資產增值的需要;同時,能為顧客提供多功能服務,其中包括信貸服務、結算服務、匯兌服務、咨詢服務、信用擔保服務、信托服務、電子計算機服務等。
由此,商業銀行得到社會評價和認可,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必須是按現代企業制度建立起來的真正的企業;自身也是商品,具有價值和實用價值,作為商品它存在著產權,其產權是能夠轉讓的;應是一種產業在國民經濟中不僅具有配套性和服務性,而且具有基礎性和支撐性。
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歷史及現狀經歷了三個時期、兩個階段:即計劃經濟時期(1978——1984年)為國有專業銀行恢復和建立階段,在這一階段中行、建行、農行從中央銀行分離出來獨立行使專業銀行職能,同時中國人民銀行把工商企業信貸業務和對私儲蓄業務分離出來成立工商銀行,從而形成以中國人民銀行為領導的工、農、建為主體的專業銀行發展時期。第二個時期為計劃商品經濟時期(1984——1995年)為專業銀行企業化階段,這一時期的改革主要圍繞著銀行企業化、政策性業務和經營性業務分離,加速銀行企業化進程的發展期。第三個時期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期(1995年以后)為國有商業銀行商業化改革階段。這一階段主要圍繞第一、二階段遺留問題及銀行商業化等進行改革攻堅,著重解決銀行的產權關系、法人結構、政企分離、商業性等方面改革。但到目前為止國有商業銀行產權仍不明晰,法人結構不合理、政府的行政干預仍然存在,使國有商業銀行處于一種“企業”非企業,“事業”非事業狀態。之所以造成這種情況,是因為商業銀行各階段改革不徹底造成的。
國有商業銀行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獨立性缺陷。從第一、二階段的改革成果看,主要從資金上解決了財政與銀行之間無償供給關系。同時,把國有銀行的政策性業務與經營性業務分離,商業銀行不再從事政策性業務,專門從事經營性業務。但是,由于政策性業務形成的不良資產仍然由國有商業銀行承擔,使國有商業銀行負擔了沉重的歷史包袱,經營舉步為艱。令國有商業銀行獨立核算、自自我發展成為泡影。第三階段的改革著重解決國有商業銀行的歷史包袱,但不加區別的全由國家買單,致使自負盈虧、自我平衡失去意義。另外,商業銀行還承擔著助學信貸、扶貧信貸等新的政策性業務,進一步弱化了國有商業銀行的獨立性。最后,國有商業銀行是以國家獨資的金融企業,國家和企業的產權界限不清,往往企業為了小集團利益而損害了國家利益。同時,國家為了社會宏觀經濟效益而忽視了企業微觀經濟效益,致使國家和企業的利益沖突日益激烈,政企不分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銀行的獨立性得不到真正落實。
制衡功能失效。國有商業銀行其產權制度為國家獨資。由于產權單一,董事會和監事會的設置及經營管理層的任命基本上是由政府負責,四大商業銀行基本上是行長兼董事長,決策機構與執行機構合二為一,除了有責任執行國家各方面經濟政策外,在真實資本回報、利益體現、風險制約等經營目標約束方面,責權關系不確定;國有銀行的董事會、監事會更是形同虛設,不能充分有效地行使監督職能作用。在上市銀行公司中,國家擁有高度集中的股權,是最大的控股股東即“一股獨大”。使得大股東委派的董事控制了董事會,造成董事會結構的不健全和公司治理的制衡功能失效,董事會變成大股東會,缺乏多元股權制衡,無法形成對經營管理者的有效約束。在各種重要事項中仍沿襲舊有的決策模式,造成了我國商業銀行效率低下、效益不佳和整體競爭力較弱的狀況。
外部環境問題。外部環境問題主要是預防和控制制度性風險。制度性風險對于經濟轉型國家來說是造成金融風險的主要成因,這是由于原有的規則已經廢棄,但新規則尚未完全建立。就我國來說,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商業銀行和企業的關系還未完全理順,國有商業銀行過多地承擔了經濟改革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第二財政的角色,“信貸資金財政化”的現象嚴重。近年來,由于政策和市場的多種因素而造成的外部環境的變化,以及對變化預測的相對困難,加大了銀行戰略管理和政策制定的難度。
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出路
首先,加強國有商業銀行的公司內部治理,主要從產權制度變革、法人治理結構變革和完善內控機制降低經營風險的角度來進行。具體表現為:
第一,產權制度變革。我國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其核心在于實行產權主體的多元化。通過產權制度創新,引進戰略投資者逐步完善商業銀行股權結構。在確保國有控股的前提下,通過公開招募法人股、有條件吸收個人和引導國際先進的外資銀行參股,建立國有商業銀行多元化、社會化的股權結構。較好地實現企業財產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妥善解決企業所有者、經營者與其他利益關聯者之間的責、權、利關系,使所有出資者收益共享、風險共擔,從而形成了一定剛性約束的資本經營機制,加快完善我國商業銀行法人治理結構。政府部門應該通過制定《金融特別安全法案》等立法形式參與商業銀行的治理,而不是以銀行的“絕對大股東”或“惟一股東”的身份來干涉銀行的人事任免、日常決策等治理問題。第二,建立適當的制衡機制。公司治理的基本特征是構建激勵約束機制,其核心任務是要降低人(行長及其他管理人員)的成本,提高效率,防止“內部人控制”現象的出現。為此,商業銀行必須建立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之間的分權制衡機制與相互合作機制,使銀行決策層個人利益與銀行長期利益不一致導致的委托—關系問題和內部人控制現象造成的過高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增進董事會決策的客觀性、合規性和科學性,更大程度上保護中小股東的利益。第三,降低經營風險。國有商業銀行要建立一套有效的風險管理機制,董事會、風險管理部門、各業務部門、審計等部門分別對風險負有明確的職責,即清楚界定銀行各內部所有職能部門和各崗位被授予對于風險的限額和定義。為此風險管理部門必須獨立于產生風險的各業務部門和交易領域,在涉及的每一業務部門中任命相應的風險經理,作為內部治理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將每日的風險信息及時準確向風險管理部門報告,使風險管理部門和業務部門保持密切有效聯系;同時建立清晰的風險報告路線,除了縱向層級之間的報告,還應包括橫向之間的交流,實現信息共享,可以建立一套具體的風險報告模式,規范風險報告的格式和傳遞路徑,使風險政策得到貫徹,營造良好的風險管理文化。
其次,加強商業銀行的外部環境治理,主要包括來自股票市場的約束。針對上市銀行而言,股東發現銀行的盈利狀況惡化,或者銀行從事了太多的高風險業務,不利于銀行長期盈利水平的提高,股東就會在二級市場上拋售銀行的股票來迫使銀行改善治理狀況。具體表現為:
第一,來自存款人的治理。一旦存款人知曉銀行的高風險性,或者其他各種可能損害銀行經營狀況的傳言,存款人就會提取存款,嚴重的會引起擠兌,直接導致銀行破產倒閉。第二,來自貸款人的治理。如果一家銀行的風險性很高,優質貸款客戶就會遠離這家銀行。貸款人之所以能夠對銀行實施一定的約束,主要是因為貸款人關心的并不只是資金的可獲得性,還包括與貸款相關的其他服務,如咨詢服務、貸款出現問題時的重組服務等等。第三,來自銀行同業的治理。同業市場有可能向一家高風險的銀行關閉,使它再無法從市場拆人資金,在出現流動性困難時,就難以得到有效的化解。第四,來自金融市場的治理。如果銀行的風險上升,銀行在金融市場債券市場和票據市場上發行債券或商業票據時,一方面可能需要提高利率,從而加大籌資成本,另一方面可能根本銷售不出去。第五,來自外部經理市場的約束。如果銀行的董事或經理不能勝任其職務,必將被來自經理市場的優秀人才所“驅逐”。
這些外部治理機制的存在使得銀行在督促銀行董事改善企業治理和經理提高公司績效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如果其一旦付諸實施(比如,大量儲戶同時提款),由于銀行業的行業特殊性,勢必對一國的金融穩定性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到整個經濟體系的穩定。
參考文獻:
1.戴國強.商業銀行經營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黃鐵軍.中國國有商業銀行運行機制研究[M].中國金融出版社,1998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10-184-02
金融業務創新,事關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金融業務體系以及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有助于推動國有商業銀行的金融業務實現快速發展。正確分析當前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金融創新現狀,積極采取新的措施推進金融業的創新發展,成為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實現經濟增長,提升發展活力的重要改革之路,對于金融業務創新的分析研究也就顯得十分必要。
一、國有商業銀行金融業務創新的重要性
1.可以提高國有商業銀行的經濟效益。當前,我國的國有商業銀行仍然只是以傳統的金融業務為其主要的經濟來源,例如存貸款業務等,單一的金融業務形式也導致了業務范圍較窄,商業銀行的經濟增長來源較少,不利于其經濟績效的提高。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積極實施金融業務創新,則可以有效的拓展國有商業銀行的盈利范圍,為銀行增加其利潤渠道,經濟增長的方式也多元化,進而能夠有效提高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經濟效益。
2.金融業務創新能提高國有商業銀行的發展實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如果沒有業務創新,那么國有商業銀行就難以立于不敗之地。所以,國有商業銀行積極推動金融業務創新,使得其自身的金融體系更加高效合理,業務發展模式也變得更加多元化。新型金融產品及其相關服務的推出,很好地優化了國有商業銀行的業務結構,進而能夠增強其經濟實力,提升國有商業銀行的發展競爭力,使其能在復雜的市場競爭中獲得優勢。
3.金融業務創新能夠有效防范經營風險。現代金融市場的發展日新月異,銀行面臨的經營風險也日漸增多。面對復雜多變的經濟形勢,我國的國有商業銀行必須積極進行金融業務創新,通過改革應對市場的競爭與風險。推行金融業務的創新,能夠有助于國有商業銀行建立健康有序的市場發展機制,使銀行的各項業務都能在市場中實現長效發展,進而能夠很好地防范經營風險,可以有力地抵御市場危機,實現平穩快速發展。
二、我國國有商業銀行金融業務創新中的問題
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金融業務創新有了一定的發展,不僅金融業務在逐步實現綜合化,例如設立基金以及保險公司,而且國有商業銀行的業務經營范圍也擴大到了國際市場,實現了國際化。與此同時我國國有商業銀行也充分利用電子信息技術的優勢,積極發展了現代電子交易業務,產品類別也較為豐富。然而,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金融業務創新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1.金融業務創新缺乏系統性。其創新金融業務大多是建立在傳統業務的基礎之上,因此金融業務創新只是停留在了再加工的層次上,是對原有業務的一種拓展。這樣的金融創新沒有根本性變革,所以國有商業銀行的創新金融產品,也就缺乏系統性,新型金融產品帶來的附加值也較低。
2.主要借鑒國外模型,自主創新較少。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當下的金融業務創新舉措,不論是金融體制改革還是新型的金融產品,在很大程度上都在借鑒國外其他銀行的一些創新發展模式,只是將國外的金融業務體制照搬引用過來。沒有自主創新的金融業務創新是缺乏發展活力的,這樣的金融創新與自己國家的發展實際相脫離,難以真正激活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市場競爭力,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發展。
3.金融業務創新的質量較低。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業務創新,盡管在數量上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金融機構的網點,金融業務的種類,其數量都有了快速的增長,然而這些金融業務的創新都是集中在了一些技術含量較低的金融產品及服務上,缺少內涵型的金融業務創新,只是追求數量,而沒有提高金融業務創新的質量。
4.創新人才匱乏,缺少技術支撐。人才既是創新的基礎又是創新的重要保障,實施金融業務創新,需要先進科技的力量,離不開創新人才的支持。當前的金融業務創新,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網絡化、自動化,但是還處于創新的基礎階段,缺少創新型人才的支撐力量,技術創新也就難以實現較大突破,成為了金融業務創新的瓶頸。
5.創新業務的監管力度不夠。我國的金融制度還不夠健全,也導致國有商業銀行在金融業務創新上。監管力度不夠,業務創新缺乏有力的制度規范,導致出現了一些違法違規現象,擾亂了金融市場的秩序。因此,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金融業務創新,亟需加強監督管理工作。
三、促進國有商業銀行金融業務創新的策略
1.立足市場,以用戶為核心來實施金融業務創新。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金融業務創新只有立足于市場,以用戶為核心,才能真正實現金融業務的創新。首先,只有立足于市場才能保證金融業務創新的可行性,即根據市場發展來創新金融產品。其次,以用戶為核心,要求商業銀行從用戶的角度出發,不斷地完善用戶體驗,根據用戶的反饋來改善金融創新產品,使新推出的金融業務能夠很好地滿足用戶的多元化需求。
2.加強創新型人才培養,為金融創新組織隊伍。人才是銀行業務創新的首要前提,促進金融業務創新,就必須加強創新人才的培養。首先,我國的國有商業銀行需要建立長效的人才培養體制,系統地對崗位職工進行業務創新知識的培訓。培訓工作要緊密結合市場發展需求,使培訓出來的員工能夠具備良好的創新意識。其次,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工作,還要具有一定的綜合性,這是因為隨著現代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客戶對于金融產品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還要注重外語、人際交往等能力的培訓,全面提升銀行職工綜合業務素質。通過綜合培訓,組織一支有創新能力的隊伍。
3.把控好成本與經濟績效的關系。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金融業務創新,需要考慮銀行的經濟效益,因此在進行金融業務創新時,需要認真做好市場調研,切不可盲目跟風。金融創新要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創新的成本投入,以切實提高國有商業銀行的經濟利潤,為銀行的經營績效服務。同時還要及時防范金融業務創新可能會帶來的財務風險、銀行信譽問題等不利因素。只有把控好金融業務創新中的成本與收益間的關系,以及充分做好應對經營風險的準備工作,才能確保國有商業銀行的金融業務創新能夠健康有序地進行,在穩定中尋求金融業務的創新突破。
4.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加強技術創新。近些年,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進步,移動互聯網有了快速的發展,尤其是隨著客戶端這一應用形式的普及,對與銀行的金融業務創新也有著深刻的影響。為此,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業務創新,需要充分借助移動互聯網的優勢實現突破。例如,現在很多國有商業銀行相繼推出了自己的客戶端,以及官方微信平臺等新型金融業務平臺,加快了商業銀行的業務效率。在未來的金融業務創新道路上,我國國有商業銀行仍然需要圍繞移動互聯網來進行業務創新。
5.加強金融業務創新的監管工作。金融業務創新的監管工作,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加強。一是要轉變監督管理的思想觀念,需要認識到金融業務創新的監管和服務是一個辯證的整體,讓監管在服務中進行,反過來讓服務促進監管工作的發展。二是完善金融創新監管體系,既要設立監督管理的行政部門單位,成立專門的金融業務創新監督管理體系,另一方面還要注重建立計算機信息管理數據庫,通過金融業務辦公自動化系統,科學高效的對金融創新業務進行及時的監管,不斷完善監管信息系統,提高國有商業銀行的金融業務創新的監管工作效率。
結語
金融業務創新是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應對市場挑戰,提升自身競爭力的重要方法,目前國有商業銀行的金融創新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同時也有許多不足之處。因而國有商業銀行對金融業務創新需要及時反思,針對創新中的問題要采取改進措施,以不斷完善自己的金融業務創新,在市場競爭中發展壯大。
參考文獻:
[1] 楊文虎.金融創新、經濟合作與區域經濟發展[J].當代經濟,2009(11)
[2] 白欽先.以金融資源學說為基礎的金融可持續發展理論和戰略――理論研究的邏輯[J].華南金融研究,2003(3)
[3] 樊志剛,馬素紅.金融衍生產品發展的新特點與國內商業銀行的策略研究[J],金融論壇,2006(4):3-9
中圖分類號:F222 文獻標識碼:B
目前,商業銀行效率的影響因素分析已成為商業銀行效率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國內學者在考察銀行業效率的影響因素時,較多采用普通最小二乘參數估計法、面板數據的固定效應模型和Tobit模型回歸方法,主要關注銀行業的條件均值差異,對于整個分布上的效率差異卻尚未述及,也缺乏相應的研究方法。鄭錄軍等(2005)采用25家商業銀行的橫截面數據使用最小二乘法對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刑芙偉(2009)利用商業銀行效率值具有截斷性,使用14家商業銀行2001-2007的面板數據,選擇采用Tobit模型進行回歸。胡東(2010)利用Powell提出的對稱修剪最小二乘法分析效率值的影響因素以及影響程度。在潛變量模型中誤差項是對稱分布,由于刪失,使得因變量為不對稱分布,STLS重新修剪來恢復斷尾分布的對稱性,使最小二乘法將產生一致估計量。周四軍、安普帥等(2011)建立Panel Data固定效應模型對國內13 家主要商業銀行1999到2008年的效率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分位數回歸應用到商業銀行的研究還剛剛起步,倪中新等(2012)通過面板數據模型分位數回歸來研究中國商業銀行的規模、非利息收入結構、貸款質量等因素對于商業銀行利潤增長的影響作用。事實上,不同產權的國有商業銀行與股份制銀行的效率差異在條件分布由低到高的過程中可能存在某種變化規律,采用新近發展的固定效應的分位數面板回歸方法,定量研究國有商業銀行與股份制銀行的效率差異,旨在將研究的注意力從效率的“均值”回歸轉到效率值分布的“分位數”回歸,以豐富人們對當前不同產權商業銀行效率差異的認識,并為制定相關的金融機構改革政策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依據。
一、分位數回歸模型介紹
(一)分位數回歸的基本思想和系數估計
假設隨機變量Y的分布函數為:F(y)=Pr ob(Yy)(1)
Y的τ分位數定義為滿足F(y)τ的最小y值,即: q(τ)=inf{y:F(y)τ}, 0
回歸分析的基本思想是使擬合值盡可能地接近觀察值,分位數回歸是使加權誤差絕對值之和最小。FN(y)的τ分位數q(τ)可以由最小化關于ξ的目標函數得到,即:
qN(τ)=arg minξ∑[DD(][]iyiξ[DD)]τ|yi-ξ|+∑[DD(][]iyiξ[DD)](1-τ)|yi-ξ|=arg minξ∑[DD(][]i[DD)]ρ(yi-ξ)(3)
式中arg minξ{g}函數表示取函數最小值時ξ的取值,ρτ(u)=u(τ-I(u
現假設因變量Y的條件分位數由k個解釋變量組成的矩陣X線性表示:
q(τ|xi,β(τ))=xi′β(τ)(4)
式中xi=(x1i,x2i,…,xki)′為解釋變量向量,β(τ)=(β1,β2,…,βk)′是τ分位數下的系數向量。當τ在(0,1)上變動時,通過求解下式就可以得到分位數回歸的參數估計,我們即可根據在不同分位點估計的不同參數β[DD(-*2/3][HT6”]^[][HT][DD)]N(τ)。在這個基礎上,Koenker(2004)提出了面板數據模型分位數回歸的估計技術及相關理論證明。面板數據模型分位數回歸可以表述為如下形式:
β[DD(-*2/3][HT6”]^[][HT][DD)]N(τ)=arg minβ(τ)∑[DD(]N[]i=1[DD)]ρτ(yi-xi′β(τ)) 和 Qyit(τ|xit)=xit′βτ+ai
i=1,L,M;t=1,L,ni(5)
其中Qyit(τ|xit)是給定解釋變量xit時因變量Y的條件τ分位數,βτ是對應因變量的第τ分位數的p×1回歸系數列,xit是自變量向量,ai為其模型的截距項。這里i 代表不同的樣本個體,t代表不同的樣本觀察時點。
二、數據與指標描述
(一)數據的來源及分布描述
數據來源于各家銀行的2005-2011的年度報告、中國金融年鑒。為了考察國有商業銀行與股份制銀行的效率值的分布特征,將效率值序列繪制成頻率分布圖與Q-Q圖。從圖1可以看出,股份制銀行和國有商業銀行的概率密度圖呈現出非正態、非對稱和后尾的特征。相應的在Q_Q圖檢驗中,股份制效率值散點圖偏離對角線,國有商業銀行的效率值散點圖與對角線基本保持了一致。在這種情況下使用普通的最小二乘估計法和面板數據模型估計,得出的變量系數是有偏的。
圖1 股份制和國有商業銀行效率值Q-Q圖
從圖2可以看出藍色代表股份制銀行的分位數分布曲線,紅色代表國有商業銀行的分位數分布曲線。在同一分位點處,股份制銀行的效率值絕對量大于國有商業銀行,且向右上方延伸。股份制銀行與國有商業銀行的差別在效率分布的在下半部分縮小,在上半部分逐漸加大。這說明在低效率的銀行中,股份制與國有商業銀行的差距減少,而在高效率的銀行中,股份制與國有商業銀行的差距在逐漸拉大。表格中025,05,075這三個分位點的效率值差異的大小變化也驗證了這一結論。
(二)主要變量說明
效率值采用DEA非參數方法計算。選定投入指標為:員工數量和固定資產額。產出指標:人均稅前利潤、存貸款比率。采用CRS_RAD投入導向模型。解釋變量選擇與商業銀行效率密切相關的變量,并完善現有研究建模沒有控制時間趨勢的不足。選取四個財務指標,資產負債率、資產增長率、資產凈利率、非利息收入比,分別反映安全性、發展能力、盈利能力和資產配置情況;兩個規模指標,年末總資產和營業機構數;還有一個與商業銀行效率密切相關的產權結構指標。上述因素是已有研究的成果,但是已有研究忽略了一個很基本但是很重要的事實——沒有控制時間趨勢。因此選取樣本啞變量和年度啞變量作為控制變量。
圖2 股份制和國有商業銀行效率值分位數圖
三、實證分析
(一)Panel Data的單位根檢驗
本文選擇Levin, Lin & Chu t檢驗、Im-Pesaran -Shin檢驗、ADF-Fisher檢驗和PP-Fisher檢驗四種方法對各變量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表1中結果可知,全部樣本情況下,P值均為0。在股份制和國有商業銀行樣本下,后三種檢驗的P值均為0。則拒絕不存在單位根的原假設。因此,資產負債率、資產增長率、資產凈利率、非利息收入比、年末總資產、營業網點數的序列均存在單位根。
1.變量系數的顯著性分析。從表3可以看出,對于全樣本模型而言,在025分位點變量系數顯著的有非利息產權和收入,隨著分位點的增大,系數顯著的變量增多。在05分位點處,資產負債率、資產增長率、產權和機構數的系數均顯著。而在075分位點,資產負債率、產權、機構數和非利息收入比系數顯著。對于股份制銀行而言,系數顯著的變量相對較少,在025和05分位點處,資產負債率和機構數變量顯著,在075分位點處,則只有資產負債率變量顯著。對于國有商業銀行而言,系數顯著的變量仍然較少,在025和075分位點處,只有機構數變量是顯著的。在05處,資產負債率和機構數均顯著。從上述不同樣本下變量系數的顯著性上分析來看,資產負債率和機構數的系數不管是在股份制銀行和國有商業銀行,還是在不同的分位點(025,05,075)上,其影響均是顯著的,說明這兩個變量對于效率水平不同和產權不同的商業銀行均是極其重要的。其次,從全部樣本與不同產權銀行樣本的模型結果來看,全部樣本模型系數顯著的變量多于不同產權銀行樣本模型,這是因為全部樣本模型區分了樣本內部的效率差異的特征因而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而同種類型的銀行樣本內部的效率差異較小,因而模型效果不明顯,這是由分位數模型的特點決定的。
2. 股份制銀行與國有商業銀行各分位點變量系數效應分析。在025,05和075分位點上,無論是國有商業銀行還是股份制銀行的年末總資產和機構數對效率的影響均不明顯。資產負債率對股份制銀行和國有商業銀行效率的作用方向基本相反,但在025,05和075分位點上的變動趨勢均是由小到大再變小。資產凈利率對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在025,05和075分位點上對效率的邊際效應均為正,隨著分位點的增大,邊際效應也越大。資產增長率對股份制銀行的效應為正,而對國有商業銀行的效應為負,資產增長率在025分位點上最大。股份制銀行非利息收入比在05分位點處最小,在07分位點處達到最大,國有商業銀行的邊際效應和變動趨勢與之大致相反。在025,05和075分位點上,股份制銀行除非利息收入指標的其他變量指標的系數絕對值均大于國有商業銀行,說明總體來說各變量對股份制銀行效率的影響更大。
3. 分位數估計與PLS估計的比較。全樣本條件下分位數估計和PLS估計的結果比較。可以很容易的發現,PLS估計的系數水平走勢比分位數估計的系數水平走勢平滑很多,這符合PLS是一種平均估計方法的特點。而分位數回歸估計在025,05和075分位點上的系數值則與均值彈性相差較遠,對分布形態更為敏感。
從所估計的變量系數符號而言,除了非利息收入比之外,基本上保持了一致。分位數回歸表明非利息收入對效率有負的影響而PLS估計則認為有正的影響。兩種估計方法在資產凈利率、年末總資產等財務指標的系數值差異不大,而在資產增長率、非利息收入、機構數和產權等指標上系數值的差異較大。分位數回歸在資產增長率、機構數和產權等指標在025、05、075分位點上的系數值遠遠的大于PLS估計方法,而在非利息收入指標上則遠遠的小于PLS估計方法。這些比較結果表明商業銀行效率的條件分布特征在不同的分位點上有所不同,而分位數方法能夠對條件分布的刻畫更加的細致。
四、結論
1.商業銀行效率的條件分布特征在不同的分位點上有所不同,而分位數方法能夠定量對條件分布進行刻畫。股份制銀行和國有商業銀行的概率密度圖呈現出非正態、非對稱和后尾的特征。在同一分位點處,股份制銀行的效率值總是處在國有商業銀行的上方,絕對量大于國有商業銀行,且均向右上方延伸。股份制銀行與國有商業銀行的差別在效率分布的在下半部分縮小,在上半部分逐漸加大。說明在低效率的銀行中,股份制與國有商業銀行的差距減少,而在高效率的銀行中,股份制與國有商業銀行的差距在逐漸拉大。從三類樣本的模型結果來看,全樣本模型系數顯著的變量多于其他兩種模型,這是由樣本特點決定的,樣本內部差異變化越小,形態分布也越對稱,而分位數回歸對樣本分布形態十分敏感。因此,在偏態和厚尾情況下,分位數回歸能取得更好地效果。
2.股份制銀行和國有商業銀行效率的影響效應及其變化規律。股份制銀行和國有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率和機構數的系數在不同的分位點上,其影響均是顯著的,說明這兩個變量對于效率水平不同和產權不同的商業銀行均是極其重要的。股份制銀行在025,05和075分位點上除非利息收入指標的其他財務變量指標的系數絕對值均大于國有商業銀行,說明各變量對股份制銀行效率的影響更大。兩類銀行在025,05和075分位點上,年末總資產和機構數對效率的影響均不明顯。這說明提高資產規模和機構規模對于兩類銀行的效率的貢獻微乎其微。在025,05和075分位點上,各變量的影響效應卻是不同的。因此,對于不同產權下效率水平不同的銀行而言,要建立有區別的財務內控制度,從而更好的實現提高效率的目標。
3.分位數估計和PLS估計的結果比較。PLS估計較好地體現了均值估計的特征,PLS估計的系數水平走勢比分位數估計的系數水平走勢平滑很多。同時PLS估計提供了比OLS估計更可靠的參照方法,分位數估計和PLS兩種估計方法在資產凈利率、年末總資產等財務指標的系數值差異不大,而在資產增長率、非利息收入、機構數和產權等指標上系數值的差異較大。分位數回歸在資產增長率、機構數和產權等指標在025、05、075分位點上的系數值遠遠的大于PLS估計方法,而在非利息收入指標上則遠遠的小于PLS估計方法。
參考文獻:
[1] 胡東,蒲勇健.中國商業銀行效率實證研究與影響因素分析[J].工業工程,2010(6):53-57.
一、國有商業銀行與外資銀行競爭的劣勢
(一)國有商業銀行在內部控制及管理方面的劣勢
1.國有商業銀行體制靈活性較差。目前,我國國有商業銀行還未成為真正的商業銀行。雖然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已經有三家進行了改革,變成股份制商業銀行,但仍然是由國有公司控股,所以,在經營過程中常常會遇到來自許多方面的干擾,還必須兼顧銀行的商業利益和國家的政策,在業務上常常被要求更多的為國家政策服務。其靈活程度與外資銀行相比有很大差距。外資銀行都是股份制商業銀行,運作基本上不受政府的干預,完全以利潤為中心,十分適應靈活多變的市場經濟。在我國注冊的外資銀行大都是一些國際性的大型跨國銀行,管理相當規范,完全按照國際商業慣例運作,非常有效率。
2.國有商業銀行的管理模式及經營方式存在局限性。國有商業銀行采取分業經營方式,一直局限在存、貸、匯傳統業務上。在全球銀行業已形成統一的綜合化、全能化趨勢的背景下,面臨國際全能銀行的挑戰,國有商業銀行分業經營條件下所能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種類、水平與外資銀行相距太遠,根本無法與外資銀行競爭。外資銀行的管理模式通常采用金融集團的形式,經營方式則多數采取混業之中的分業經營,經營范圍不僅涵蓋傳統的商業銀行業務,而且還從事信托業務、投資銀行業務、共同基金業務和保險業務,既可以從事貨幣市場業務,也可以從事商業票據貼現和資本市場業務。經營業務非常廣泛。
3.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分支機構、員工數龐大(每家銀行最少15萬人,最多60萬人)。成本支出龐大,效率低,人均創造價值少,常常人浮于事。外資銀行有很完善的激勵措施及管理措施。所以,相比而言外資銀行人均貢獻值很高。與中國銀行資產規模相當的匯豐銀行只有3萬多人,花旗銀行、德意志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人均創造利潤為5萬多美元。
4.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服務手段相對落后,科技化程度較低,各種軟硬件設施配備不夠,自動化水平較低,柜面壓力依然較大,銀行卡、電話銀行、網上銀行的功能比較單一,創收能力不足,深層次的服務項目遠遠沒有得到有效開發。外資銀行的服務手段電子化水平較高,軟硬件設備、支付應用系統及管理信息系統先進,網絡技術在金融系統得到廣泛運用,大大地降低了經營成本。
5.從資本充足率來看,截至2005年12月31日,建設銀行資本充足率達到13.57%,較上年提高2.28個百分點,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也都超過8%。資本充足率的高低代表著商業銀行應付金融風險能力的高低。資本金的多少,決定了銀行的實力和支付、清償能力,它不僅可以保證銀行經營活動的正常運行,而且可以應付偶發性的資金短缺,從而維護存款人的正當利益和公眾對銀行的信任。由于《巴塞爾協議》明確規定了資本充足率要達到8%。所以,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國有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的補充,使國有商行的資本充足率不斷提高,逐漸接近外資銀行的水平。外資銀行的資本充足率較國有商業銀行偏高,花旗、匯豐控股等都超過11.5%。在國際上資本充足率對一家銀行的國際活動、國際地位有很大影響,國際評級機構也把資本充足率作為銀行評級的重要尺度,所以,單從這方面來說外資銀行的國際競爭力要高于我國國有商業銀行。
(二)國有商業銀行在經營能力及投資收益方面的劣勢
1.在不良資產方面,我國的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比率遠遠高于外資銀行。雖然近幾年國家一直在幫助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剝離不良資產,但至今還有1.17萬億的不良資產,不良資產率仍為7.6%,還是高于國際不良資產率。巨額的不良資產使得國有商業銀行經營步履艱難,阻礙了銀行的正常發展,阻礙了參與國際競爭。如果不及時處理好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問題,國有商業銀行便會面臨嚴重困難。隨著市場經濟的發育和客戶風險意識的加強,客戶將會越來越關注銀行的資產狀況。因此,不良資產狀況對商業銀行競爭力有很大的影響。外資銀行由于是完全以利潤為中心,受政府干涉少,長期以來形成了非常先進的風險管理系統,有著良好的風險控制能力,不良資產率很低。很低的不良資產率使其可以在越來越激烈的中外銀行競爭中輕裝上陣,大大提高了競爭力。
2.從銀行的規模實力和經營業務來看,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與外資銀行的差距明顯。單純的規模并不能構成優勢,只有建立在創新能力、管理能力和靈活經營機制基礎上的規模才構成優勢。目前,國有商業銀行的業務仍以存貸款等傳統業務為主,存貸款差是其主要來源,中間業務大多處于探索和起步階段。我國商業銀行業務品種相對較少,即使在有限的范圍內,對產品的管理也不夠精細,不注重效益功能,主要是從事一些操作簡單、技術含量低的業務,如以工資為主的代收代付業務不僅占據了大量的柜面資源、技術資源和人力資源,且效益很低,而一些技術含量高、投資回報高的投資業務、資金交易業務、資產證券化、投資銀行業務及理財業務等則沒有得到相應發展。外資銀行不但資產規模大,而且規模經濟效應、安全性、流動性也相應較高。外資銀行依靠雄厚的資金實力、先進的管理水平,使其具有很強的國際籌資能力,籌資成本較低。近年來,風險小、成本低、利潤高的中間業務已成為外資銀行利潤的主要來源。外資銀行以其強大的創新能力開發出一系列的金融產品。僅中間業務品種目前外資銀行就達到1000余種,大約是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現有中間業務品種的3~4倍。與之相比,在我國加入WTO前,由于金融監管的限制,外資銀行對中間業務這一市場只能觀望;加入WTO以后,根據市場準入原則,外資銀行憑借其操作規范、管理先進的優勢,加緊參與對中間業務的競爭。這方面,國有商業銀行的競爭能力明顯落后,據統計,外資銀行辦理的出口結算業務已占我國市場份額的40%左右。我國雖有像中國銀行這樣資產規模較大的銀行,但并未體現出規模經濟效率,與其他跨國外資銀行相比處于劣勢。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與進入我國的大型國際性商業銀行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實力差距。
3.從投資收益來看,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大部分收入依然來源于風險性很高的存貸業務,而風險少、收益高的中間業務所占比例很小,投資收益率很低。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資產收益率只有3%左右。外資銀行大約有70%以上收入來源于中間業務,其存貸業務所占比例越來越小。外資銀行的投資收益率遠大于國有商業銀行。花旗銀行的凈資產收益率為20%左右,渣打銀行為14%左右。
二、國有商業銀行與外資銀行競爭的優勢
雖然國有商業銀行在內部控制及管理、經營能力和投資收益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劣勢,但是,國有商業銀行在資產比率、市場占有率及客戶群等方面卻具備外資銀行所沒有的良好基礎。
1.國有商業銀行資產比率遠遠高于外資銀行。從2005年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分布來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仍然占較大比例,資產比率達到55%,而外資銀行僅為2%。國有商業銀行雄厚的資金是外資行不能比擬的。
2.國有商業銀行市場占有率具有相當優勢。從市場占有率來看,國有商業銀行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形成了星羅棋布、覆蓋全國的機構網點,有巨大的市場占有率,可以說有了自己的品牌。在內地的各級銀行,共有77500家分支機構,是外資銀行網點的152倍。僅中國工商銀行在全國范圍內的分支機構就超過了18000家,從數字顯示,國有商業銀行仍然是市場領導者。入世以來,外資銀行只在我國開設了511家分支機構,摩根大通的報告列出外資銀行的市場占有率只有1.7%,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市場占有率為53.5%。兩者相距甚遠。
3.國有商業銀行有龐大穩定的客戶群。從客戶基礎來看,國有商業銀行擁有廣泛的客戶群。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根植國內,經過長期的發展,國有商業銀行已基本上形成了自己固定的客戶,特別是一些大型、特大型的客戶,在長期合作中,已形成了互相依賴、互相支持、密切聯系的關系,這種的關系,不可能在短期內被外資銀行割斷。再加上國家在信譽、資金上的支持,使得國有商行在人們心中擁有很高的信用度。而且國有商行的網點普及率非常高,分布非常廣泛,在全國各地擁有77500家分支機構。如此眾多的網點使國有商業銀行具有很強的異地通匯能力,吸引了眾多的客戶,僅中國工商銀行就擁有1.5億的個人客戶。外資銀行進入我國時間較短,人們對外資銀行的了解較少。外資銀行在信譽度上就遠比不上有國家支持的國有商業銀行。而且由于資金、時間等方面的限制,外資銀行短期內不可能在全國范圍內廣泛鋪設經營網點,只會更多地開展網上銀行業務,這就大大限制了客戶范圍。
三、國有商業銀行與外資銀行的競爭對策
1.在體制方面,改革落后的銀行體制與制度,改變觀念,大膽創新,推動國有商業銀行產權制度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現代商業銀行運行機制。當前,國有商業銀行建立全面的現代企業制度關鍵是加快進行股份制改造的步伐,隨著工、中、建的成功改制,我國銀行業對外資銀行的全面開放,農行的改革刻不容緩。通過進行股份制改造,完善國有商業銀行的產權制度和法人治理結構,盡快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經營管理機制。積極學習外資銀行的先進管理方法使國有商業銀行實現產權關系明晰,以真正獨立的法人身份進入市場,煥發應有的生機與活力。
2.在分支行的設置方面,由按照行政單位設置分支行改為按經濟區設置分支行,這也是銀行發展的趨勢。第一,有利于銀行支持當地經濟的發展,緩解區域發展的不平衡。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整體經濟的高速增長,地區間的經濟差距有增大的趨勢,而增大的區域不平衡又成為制約整體經濟發展的瓶頸。一般來說,一定的經濟水平要求一定的金融水平與之相適應,并要求一定的金融政策與之相匹配,按經濟區劃設置分支機構可以根據本地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制定針對性的措施,以更好地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縮小地區間的差距,為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創造條件。第二,有利于國有商業銀行的減員增效。目前,國有商業銀行龐大的職員隊伍不但增加了成本支出,而且降低了勞動生產率,并容易產生各種攀比、扯皮現象。國有商業銀行的減員增效勢在必行,但按行政區劃設置分支機構使各國有商業銀行的分支機構遍及全國,在保持如此眾多分支機構的情況下的大量減員是很難實現的。一條重要的渠道就是精簡分支機構,對業務量達不到一定要求的分支機構進行撤并,機構的撤并必然伴隨著人員的精簡。第三,有利于國有商業銀行經營效益的提高。按經濟區劃設置分支機構可以使各經濟區劃行制定適合本地區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尋找并發展本地區的效益增長點。另外,對歸入撤并行列的二級分行,其撤并所導致的收益的減少一般小于成本的減少,這將直接提高國有商業銀行的經營效率。第四,有利于國有商業銀行加強對信貸風險的防范。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需要不同的金融政策,不同的金融政策具有不同的金融風險,需要不同的防范風險的措施,按經濟區劃設置分支機構可以使經濟區劃行采取適合本行業務特點的防范風險措施,以最大限度地防范風險。第五,有利于國有商業銀行商業化改革的推進。按經濟區劃設置分支機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地方政府對銀行的干涉,有利于國有商業銀行按自主經營的經濟主體地位進行改革。
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改革至今,仍然步履蹣跚。從最初設立股份制和城市商業銀行等體制外因素以壓迫體制內因素的措施到設立資產管理公司以剝離其不良資產,從設立資產管理公司到股份制改制,再從改制到上市設想,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歷程可謂曲折。理論爭論也因之而沸沸揚揚。特別是針對國有商業銀行產權改革與銀行業市場結構優化之間的關系的辯論一直未有定論,或言產權是根本,或言競爭性產業結構是核心。無疑,國有商業銀行改革正沿著這兩個方面曲折地進行經濟論文,但是在此過程中我們卻一直未能正確處理好二者的關系。這顯然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并應進行重新審視。
一、產權還是競爭?——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邏輯起點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改革中存在著產權與超產權的理論之爭。前者認為當一國銀行業存在規模報酬遞增時,利用產業組織理論的S—C—P分析范式會得出一個矛盾的結論,并且,由于現代銀行是產品多樣化的服務機構,因此很難判斷每一銀行的利潤率是否由集中率直接造成。從各國金融體系構成看,銀行業產業組織結構及其績效并不能以此為標準進行簡單化的判斷。因此,S—C—P范式并不適用于對我國銀行業的研究。他們認為,我國銀行業的主要問題是國有商業銀行產權結構單一,而不是產業集中的問題。國有商業銀行存在的問題是系統性的,但核心問題是產權結構。中國國有商業銀行在運行機制及其效率上的種種缺陷,也是由單一的國有產權結構決定的。因此,我國銀行業改革要以產權改革為突破口,產權結構的調整比產業組織結構的調整更為重要。
而超產權論者則認為,市場競爭才是決定產業運行績效的決定性因素,利用競爭機制可以改善產業結構,規范產業行為,提升產業或企業績效。持該觀點的學者利用S—C—P范式研究了我國銀行業的產業組織情況,并得出了我國銀行業的壟斷結構效率不佳的結論,由此他們認為,在我國銀行業市場結構中引入競爭因素以優化銀行業產業結構是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首要選擇。
但筆者認為,產權論與超產權論都忽略了我國銀行業特有的基本特征,因此得出的結論有失偏頗。
首先,產權論者沒有看到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并不存在規模經濟利益的事實而片面地否定市場競爭機制的作用。實證結果表明,國有商業銀行普遍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規模不當。由于國有商業銀行規模相對其現有的技術條件和管理水平而言顯得過大,并且不良貸款比例過高,因此,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存在嚴重的規模不經濟。而隱藏在相對規模過大和高不良貸款比例的背后則是國有商業銀行獨特的產權制度安排所造成的各種缺陷。其次,盡管各國的銀行業具有不同于一般非金融產業的特點,但作為一個產業而言,競爭適度的市場結構、理性的企業行為和不低于普通產業的平均利潤率等三者之間的互動關系仍應存在,這一點對轉軌的中國銀行業也不例外。但在運用此分析框架研究我國銀行業時,我們應看到S—C—P與超產權理論所隱含的既定的制度背景,即,它是以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為基礎的,而我國卻缺乏這一制度背景。更為重要的是,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存在獨特的產權制度安排,即產權本質上的國家所有。這樣,超產權論在分析我國銀行業時就難免捉襟見肘了。最后,產權所有制性質是決定企業績效的關鍵因素。“任何關于產權績效的研究,都必須放在相應的市場結構框架內,否則勢必會導致與產權理論假設不同的難以解釋的結果。同樣,任何關于市場績效的研究,離開了產權這一重要因素,則會產生與一般市場結構理論相背離的很大誤差。至少,在中國經濟的研究領域內,這兩者是密不可分和互不可缺的”如前所述,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特有的產權制度安排是國有商業銀行規模不經濟與績效低下的主要因素。
因此,在利用S—C—P范式分析我國銀行業問題時,國有商業銀行獨特的產權制度安排是極具重要意義的。正是這種產權制度安排才使得國有商業銀行呈現出獨特的制度變遷、市場結構和市場行為等特征。而為了保護這種獨特的產權結構,我國的金融改革從一開始就注定了不是從產權結構開始的,而是開始于體制外競爭因素的引入。
二、隙縫經濟的產生、發展與國有商業銀行的體制外競爭壓力
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之初,決策部門并沒有采取大張旗鼓的對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進行一步到位的“大爆炸”式的產權改革的方法,而是在舊體制的旁邊發展出一種新體制。而后利用這種從體制外產生的“隙縫經濟”(nicheeconomy)來強化體制內經濟的競爭或利用它們對體制內經濟產生競爭壓力,從而使我國銀行業出現了較長時期的“體制雙軌”局面,最后再漸進地完成銀行業體制的轉軌改革。
(一)體制外股份制商業銀行與其他非國有商業銀行的產生與發展
自1949年建國至1979年改革開放30年間,我國實行的是一個典型的、由國家完全壟斷的中央集權的計劃金融制度,其最基本的特征是單一的國有商業銀行制度。其后,以1979-1984年的金融體系重組為特征,四大國有專業銀行相繼從中央銀行獨立出來或建立起來并行使商業銀行的職能,這使我國“從金融機構的一元化轉向多元化”,“出現了以產業分工為主要特征的專業銀行機構”。在此時期,四大國有專業銀行占據了主導的地位。隨后的1985—1992年期間,四大專業商業銀行逐漸企業化,各股份制商業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開始設立并進行了股份制改革或是發行上市。以1986年7月交通銀行成立為標志,中國銀行業真正意義上的競爭才開始。由于這些新生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大都采取了股份制形式,或十分迅速地進行了股份制改革或已上市掛牌交易,因此,他們經營機制十分靈活,發展迅猛。從1993年開始的金融業整頓初步確立了金融業分業經營體制。其后,城市商業銀行作為另一種體制外競爭因素開始產生并迅速增長。從1995年第一家城市商業銀行在深圳成立以來,截止2001年底,我國城市商業銀行已發展到109家。另外,從1979年以來,我國外資商業銀行也急劇膨脹。尤其是1996年后,我國允許部分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本幣業務,使外資商業銀行的競爭觸角開始伸入到長期以來一直為中資商業銀行所壟斷的業務范圍。于是體制外另一種力量也參與到國有商業銀行競爭之中,它們與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一起,推動了我國金融體制漸進式改革的進程,同時也初步構建了我國銀行業體系市場競爭的不同主體。
(二)強制性制度變遷中的體制外因素帶來的競爭壓力及其退化
在我國金融體制的變遷過程中,以股份制商業銀行為主的非國有商業銀行機構逐漸從體制的夾縫中產生并生存下來。經過10余年的發展,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及其他非國有商業銀行機構與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展開了競爭,他們不斷克服因制度歧視所帶來的不利因素,打破了國有商業銀行完全壟斷的市場格局,初步形成了寡頭壟斷競爭的局面。
因此,值得肯定的是,我國所采取的強制性制度變遷式的金融業改革取得了一定的基本成效。體制外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以及外資商業銀行的引入打破了國有商業銀行一統天下的局面,并且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競爭能力也在逐步增強。正如于良春、鞠源(1999)所指出的,“中國銀行業自1978年以來所進行的改革迄今已取得了階段性成功,主要表現在壟斷的打破、從業家數增多、競爭程度上升、銀行服務質量與經營效率提高以及較為完善的現代化多元銀行業組織體系逐步建立等方面。”而在這種金融制度變遷的過程中,我國國有金融產權在金融資源配置方面的低效性逐步凸現,股份制商業銀行在市場競爭中卻表現出相對的競爭優勢。
但是,體制外因素的引入并未從根本上動搖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壟斷地位,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企業化改革并沒有取得完全成效,其制度的路徑依賴仍然較強。盡管我國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產生和迅速發展逐漸形成了一種“鯰魚效應”,帶來了我國銀行業的競爭的強化,但股份制商業銀行競爭力遠未達到給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造成現實威脅的水平。原因在于,國有商業銀行以其雄厚的基礎資源和競爭力資產,仍保持著具有絕對市場支配地位的競爭力。其中,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存貸款市場份額、服務網絡、技術儲備和國家信譽是其最有力的競爭資產,這些“資產”所形成的市場支配力之強大仍是新興股份制商業銀行所難以抗衡的。因此,國有商業銀行的壟斷地位并未從根本上動搖,國有商業銀行仍保持著絕對大的市場份額。但是,股份制商業銀行的體制優勢的邊際產出則呈遞減趨勢,近年來更有“體制回歸”的跡象,即“工農中建”化趨勢。
三、產權國家所有下的“強壟斷”和“弱競爭”與制度性壟斷無效率
在體制外因素的競爭沖擊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壟斷地位有所削弱。這種削弱則是其市場競爭行為不力或“弱競爭”行為的結果“,而其市場競爭行為不力的主要原因則應歸結于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獨特的產權制度安排所形成的政府保護。這種產權保護下的弱競爭行為最終體現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市場績效的不斷削弱,因為“競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必須面對的生存法則,而競爭致勝的全部基礎在于經營績效的提高”。
(一)“強壟斷”、“弱競爭”與國家所有制
從我國銀行業的資產、存款和貸款集中度指標看,我們發現,即使在1993年以后,我國銀行業體系的集中與壟斷程度仍然非常高。1993—2001年期間,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在資產、存款和貸款市場份額上至少都各占據了60%以上的份額。因此,產業結構中的壟斷因素十分強大。但隨著我國銀行業改革進程的推進和體制外非國有商業銀行的出現,四家國有商業銀行的市場份額正不斷的下降,其資產份額由1993年的69.1%下降至2001年的60.5%,下降了近9個百分點,存款和貸款市場份額也分別下降了近9%和18%。而同期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各項指標的市場份額則不斷的增長,前者三項市場份額分別增加了6.53%、6.19%和6.66%,后者各項指標都增加了近4%。因此,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正不斷地向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讓出市場,但盡管如此,我國銀行業產業結構中的競爭因素仍然十分薄弱。
然而,問題并不僅止于此。目前我國已經形成的“強壟斷”與“弱競爭”并存的銀行業市場結構中盡管存在獨資和股份制等多種產權形式,但是如果我們把包括由我國直接控股的股份制銀行計算在內,那么我國銀行業中大約有80%以上的股權歸國家所有。這種所有制形式使國家實際上承擔了無限責任,而在這種國家保護政策與傾斜政策及歧視性的制度安排下所形成的高度壟斷中,又使競爭性質的產業結構具有濃厚的制度特征。在這種情況下,我國銀行業市場結構中的壟斷因素并不是由市場競爭自發形成的,而是由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產權國家所有這一產權制度安排所導致的。因此,我國銀行業這種“強壟斷”和“弱競爭”的格局實質上就是國家所有制的壟斷對市場化競爭行為的抑制,它主要表現為國家所有制對銀行資產和市場的絕對控制。這樣,處于國家保護之下的國有商業銀行就可以免受市場競爭機制的威脅。
因此,正是基于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特殊的產權結構安排才使得我國銀行業市場結構中存在獨特的制度性特征,我國銀行業壟斷的市場結構也主要是由這種單一產權安排所引起的。我們承認產權問題,但我們的主張是,市場結構單一是產權結構單一的直接結果。從歷史的角度看,中國銀行業壟斷的市場結構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政府對銀行業體制進行行政性分權形成的,而非銀行間競爭和追求績效的“市場化”結果;從改革歷程看,政府通過制定各種配套體制如壓低利率、行政性審批等手段人為地提高了銀行業的市場進入壁壘,導致了市場主體間的不平等競爭和目前“弱競爭”的狀況。
(二)國有商業銀行粗放型擴張行為與銀行業績效
1984午以后,以四家專業銀行為主體的市場競爭格局初步形成。其后8年間(1984-1992),我國國有商業銀行乃至整個銀行業的競爭都主要是通過機構競爭,即通過機構和人員的迅速擴張來實現的。在該時期,國有商業銀行的機構總數由1986年的67626個增加到1993年的近14萬個。同時,“在大量機構網點的支撐下,四家國有商業銀行的資產規模迅速膨脹。1985年至1997年間,資產增長了11倍,其中貸款增長了11倍,存款增長了16.3倍。”
隨后,1992年底開始的金融業整頓引發了第二輪的金融機構競爭浪潮,即以金融工具創新為主的競爭。但第二輪競爭浪潮仍不足以從根本上改善國有商業銀行的經營績效,其原因除了特有的制度性壟斷因素外,還包括以下因素:
首先,第二輪競爭浪潮中的金融創新吸納性居多,而原創性創新很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創新的金融工具達70余種,但其中85%左右是“舶來品”。其次,創新主要表現為數量的擴張,內涵較低。該時期已有的金融創新主要在易于掌握、便于操作、科技含量小的外資形式的建設上,而與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相適應的經營機制方面的創新明顯不足。再次,創新主要靠外部力量推動,創新主體內部驅動力不足。中央銀行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的改革與創新一直是我國金融機構微觀創新的主要外部動力,而國有商業銀行出于外部競爭壓力而進行的自發性創新嚴重不足。其四,“如同規模競爭一樣,工具創新的直接動機仍然是爭奪儲蓄資源,以支持資產擴張,緩解流動性壓力,其公司治理機制沒有改善,風險控制水平也沒有明顯增強。”
因此,產權國家所有下的國有商業銀行依賴機構擴張與模擬性工具創新的競爭行為并不足以從根本上改善或提高其運作績效。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四家國有商業銀行資產利潤率的不斷削弱,四家銀行的平均資產利潤率從1985年的1.39%幾乎直線下降到2003年的0.06%,盡管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壟斷地位在近年來隨著股份制和城市商業銀行的發展而有所下降,但長期的壟斷地位以及以提供金融補貼為主要任務的運營方式,不僅使國有商業銀行形成了效率低下的現狀,而且還形成了國有商業銀行對政府補貼的剛性依賴。因此,在行政保護下所形成的寡頭壟斷地位不僅使得國有商業銀行缺乏內在的動力去改善績效,而且還會產生競爭不力的市場行為,如大力擴充分支機構、過分追求存款和貸款等。正是這種粗放式的增長和擴張路徑一直主導著我國國有商業銀行乃至整個銀行業的發展過程,那么合乎邏輯的結果只能是國有商業銀行績效的低下。
四、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