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1 16:49:2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水利水電工程創新創業,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近年來,不少學校將相同、相近的學科門類,同院系或不同院系的專業合并,按一個大類進行招生。大類招生模式下,學生入校先經過1~2年的基礎培養,再進行專業分流[1-2]。石河子大學水利建筑工程學院(以下簡稱“我院”)將原有的土木工程和給水排水工程專業合并為“土木工程類”;將原有的水利水電工程和農業水利工程合并為“水利工程類”,在2019年招生的過程中就按照上述兩個專業類開展招生工作。新的招生模式決定新的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與課程體系必須進行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如何設置,有待深入探究[3]。本文以我院“水利工程類”大類招生下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體系優化為例展開具體論述。
一、大類招生背景下水利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原則
改革的基本原則是:堅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原則,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以研教相長的原則,全面提升學生實踐創新能力;以開放辦學的原則,擴展學生的自主學習空間;以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并舉的原則,促進文理滲透、理工融合;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原則,注重實踐能力提高。
二、大類招生背景下水利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策略
(一)修訂人才培養定位與目標2019版水利工程專業基于“立足兵團,服務新疆、面向全國、輻射中亞”的辦學定位,堅持“以兵團精神育人,為維穩戍邊服務”的辦學特色,著眼于國家及邊疆地區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發展的需要,旨在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掌握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相關理論和知識的,具有計算機和外語應用技能的,具備扎實水利水電工程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和寬廣專業知識的,實踐能力突出的,能夠承擔社會責任的,具有一定創新精神、創業能力、溝通能力、管理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和一定國際視野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其能在水利水電工程及相關領域從事工程勘測、規劃、設計、施工、監理、管理和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同時,畢業后經過5年左右實際工作鍛煉,具備解決復雜水利工程問題的工作能力,能夠在工作團隊中作為技術骨干或管理者有效地發揮作用。
(二)優化課程體系我院水利工程專業采用2+2培養模式,即學生在大一、大二的時候主要完成通識類課程和部分專業基礎課
學校立足涉農專業,主動適應市場需求和個人需求的新變化,堅持“多條腿走路”,做強做大傳統專業,培育新專業。
如充分利用中國汽車行業發展迅猛的趨勢,開設汽車運用與維修以及汽車美容與裝潢專業,通過深化課程改革,創新教學模式,不斷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畢業生深受社會歡迎,幾年來,培養了4 000多名實用型汽修人才。又如利用云南省豐富的水能資源優勢和廣闊的市場前景,開設水利水電專業,培養水利水電工程的勘測、施工管理等方面的技術人才。
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大背景下,紅河州具有加速發展外向型經濟的良好條件。學校牢牢把握時代賦予的機遇,著眼于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需求,新開設電子商務、農產品營銷與儲運等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的專業,今年還準備申報養老服務專業,服務地方經濟轉型升級,為地方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學校還與阿里巴巴集團簽訂了“百城千校、百萬英才”電商人才培訓的合作協議,著重培養學生外貿實戰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并為學生提供外貿企業就業機會。學校圍繞市場需求,以推動城鎮失業人員和大學生創業培訓為重點,定向開展職業技能培訓,2016年共計培訓16 000余人,為社會培養了大批技術業務骨干和熟練工人。
二、接企業崗位,推進產教融合
職業教育是地方經濟發展的助推器,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最重要的環節。
學校通過教學實習、工學交替、社會實踐、頂崗實習等多種模式,與彌勒唐氏特種養殖場、福建冠捷科技集團等省內外多個企業開展校企合作。
根據專業設置和實習教學需求,本著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的原則,建立了云南牛牛牧業、鑫馳汽車修理廠等20多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
采用訂單培養,與企業合作開設冠名班,與蒙自老寨鄉政府、天安果業公司合作的“蘋果班”,與廈門冠捷集團合作開設的“冠捷班”,有針對性、有重點地根據企業的用人需求培養學生,為學生畢業后迅速投入工作狀態,適應工作需求打下堅實基礎。
目前,學校與國內30多家知名企業聯合辦學,與 10余家省內龍頭企業建立了校企合作關系,使學生與用人單位、學校與社會之間互惠共享,實現了學校、企業、學生三方共贏。
三、對接產業升級,服務地方經濟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5-0095-03
一、概述
華北電力大學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是繼水利水電工程專業之后興辦的第二個水利專業,2006年經教育部審批,于2007年招收第一屆本科生。2007級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按照2006版人才培養方案設置專業課程,《水資源評價與管理》是這些專業課程中的一門必修課,這版培養計劃安排是56學時(3.5學分),沒有課程設計和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2006版培養計劃應用一年后,到2008年開始對2006版培養計劃進行修訂,制訂2008版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根據《水資源評價與管理》這門課程的時代性、實踐性和知識更新性都較強的特點,將2008版的《水資源評價與管理》的課程調整為48學時(3學分),另外增設了1周(1學分)的課程設計。依據新修訂的2008版本科人才培養方案,華北電力大學2009年開始實施433核心課程建設計劃,433核心課程包括4門公共基礎課、3門專業基礎課和3門專業課。其中,《水資源評價與管理》成為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的433核心課程之一,經過2年的建設,該課程順利地通過了學校433核心課程的驗收,目前該課程的建設和教學改革正逐步進入優化完善階段。
《水資源評價與管理》課程是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本科學生完成了基礎知識學習后接觸的主要專業課之一,是水文學及水資源研究領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課程建設
《水資源評價與管理》課程建設包括教學大綱、教材、課程設計任務書、教師隊伍建設等內容。
1.教學大綱的制定。根據2008版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的基本要求,以電力學科為主的“大電力”特色,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要為“水電”做基礎性工作的宗旨,在2006版培養方案的基礎上重新編制了水資源評價與管理的教學大綱,對課程的性質、教學目的和任務、教學的基本要求和課程的內容進行了細化和規定。要求掌握水資源評價的概念、方法等,其中主要包括地表水資源量的計算和評價、地下水資源量的分析和評價、區域的水資源及水質評價等,掌握國民經濟生產、居民生活和生態環境的需水預測,以及水資源供需分析方法,初步了解水資源分配及優化配置的模型和方法,掌握現代水資源管理的相關基本理論、經驗和制度方法等。
2.教材的選擇。目前,國內正式出版的水資源評價與管理方面的教材主要有:(1)朱岐武主編,由黃河水利出版社出版的《水資源評價與管理》,該教材主要是按照國家對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的要求和特點編寫完成的。(2)高桂霞主編,由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水資源評價與管理》,該教材適合于中等專業學校的學生。(3)李彥彬等編寫,由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水資源評價與管理》,該教材涵蓋了水資源評價與管理以及水資源利用方面的主要內容。
在水資源規劃與管理方面的教材中也包含水資源評價與管理方面的內容,這方面的教材主要有:(1)左其亭等編著,由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出版的《水資源規劃與管理》,該教材包含了水資源評價、社會經濟發展預測、水資源系統分析方法、水資源規劃以及水資源管理方面的內容。(2)董增川主編,由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出版的《水資源規劃與管理》,該教材包含了水資源的概念及分類、特點,水資源評價的概念及方法,水資源需水預測、供需平衡分析,水資源優化配置,水資源系統運行調度、綜合規劃、管理及水資源科持續利用等內容。(3)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編制的《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技術細則》是一本很好的指導水資源評價與規劃工作的工具書[1]。這些教材涉及的面較廣,基本涵蓋了水資源評價與管理方面的相關內容,但是作為本科生的教材,內容上既要有一定的廣度,而且還要有一定的深度,更關鍵的是內容一定能反映最新的相關理論或技術方法,鑒于此,筆者主編了華北電力大學《水資源評價與管理》校內教材,該教材突出了《水資源評價與管理》這門課程的時代性和實用性,強調了《水資源評價與管理》是一門不斷豐富和發展的課程,內容方面包含了水資源的數量和質量評價、水資源開發利用對環境的影響、水資源綜合評價等,著重介紹評價的數據資料準備、評價的程序,評價的新方法中包括物元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判法屬性識別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改進的灰色關聯分析法和信息熵法等6種方法;水資源管理的內容增加了目前我國最新的水資源最嚴格管理以及“三條紅線”制度等方面,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全球氣候變化及人類活動對水資源的影響,新的水資源評價方法及水資源管理的理念將不斷出現。
3.課程設計任務書。根據華北電力大學強化“重實踐,強能力”的辦學特色,依據一周5天的設計周期編制了水資源評價與管理的課程設計任務書,其內容包含課程設計的目的和意義、基本數據資料、課程設計要求以及時間安排等設計內容,具體包括水文數據資料的收集、整理及處理、不同保證率下水資源量的計算、可利用地表(地下)水資源量的計算、國民經濟各部門的需水量的計算及預測、供水需水平衡分析、水資源管理對策和措施的制定等內容。
4.教師隊伍建設。經過6年多的發展,已經形成了由3~4名副教授以上的中青年教師組成的水資源評價與管理教學的教師團隊,由水文學及水資源、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以及管理科學與工程等專業背景的具有博士學位的年輕老師投入到一線教學的工作中來,可以充分利用具有不同專業背景的教師對該課程的不同的理解方面,使課程教學能夠集思廣益,使課程設計等實踐教學效果更為顯著。
三、教學過程中存在問題
1.課程學時數較少。我國高等學校在“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的培養目標要求下,基本都壓縮了專業課的學時數[2]。一般3學分都是48學時,要想把水資源評價的基本理論、評價方法、評價程序以及水資源管理的基本理論等全面詳細地教授給學生,難度比較大,而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還需要補充很多課外的基礎知識,比如補充經濟學方面的知識,以滿足水價理論方面的教學要求;補充優化原理與方法的知識,以滿足水資源優化配置方面的學習等;補充工程水文及水利計算方面的知識,以滿足水資源數量評價方面的學習等。
2..教學內容相對滯后。由于水資源規劃與管理方面不斷涌現出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新規范等,但高校的專業課教材一旦選定就要使用幾年,難免出現教學內容相對滯后的情況發生,其教學內容還偏重于傳統的水資源評價與管理的基本原理及技術方法的講解,而對諸如水安全評價、水資源管理信息系統研發以及制度建設等新理論、新技術的介紹較少,造成學生在校所掌握的知識滯后于當前學科發展進程[1]。
3.學科交叉性較強。隨著水資源的緊缺,水資源問題的日益突出,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的不斷提高,使水資源評價與管理越來越成為一門理論內容交叉性強、應用面廣的課程,涉及到水與資源、水與環境、水與生態、水與經濟、水與社會等諸多方面,另外,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應用技術尤其是電子計算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等“3S”技術的發展,水資源評價與管理的任務越來越復雜和多樣。
4.學生主動學習的愿望較低。從日常教學的過程中發現,學生在聽課中只是去記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程,而不是針對具體的水資源問題去尋求和思考具有針對性的對策或措施,主要是為了期末考試的試題而去聽課,這樣就使得學生沒有主動學習的愿望,而是為了考出好的成績而去學習,缺少對目前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出現的問題,以及如何將水資源管好、用好提出自己的、具有原創性的想法和建議。
四、教學改革
針對課程教學中出現的以上幾方面問題,筆者逐漸從教材的改革、教學手段的多樣化、考試方式的改革和鼓勵學生申報創新創業項目等幾方面進行了嘗試。
1.教材改革。如前所述,筆者編制了一本校內教材,將水資源評價與管理的新理論和新方法引入到教材中來,比如在需水預測中,對于河道內生態需水量的計算方法,加入了改進的濕周法、Tennan法、以及流量歷時曲線法等[3];對于水資源管理中的加入了水權理論以及我們國家從2011年開始實施的最嚴格水資源管理理論的“三條紅線”制度等,以盡量減少教材與實際工作的滯后性。
2.教學手段的多樣化。隨著現代計算機技術以及圖形圖像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多媒體技術的出現使現代教學逐步擺脫了傳統的“粉筆+黑板”的教學模式。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積極開發和利用電子講義、電子課件、水資源水工程方面的錄像、圖片、以及多媒體PPT課件等,盡量將比較抽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難以理解的技術方法等用形象的多媒體形式表達出來,使學生更便于理解和明白,以提高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興趣,并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從而使學生由被動的“聽”變為主動的“學”。多媒體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現有課時的不足[2]。
3.考試方式的改革。為了防止學生只是死記硬背一些概念、原理和公式,以應付期末考試的試題,我校改革了傳統的閉卷考試的方式,采取老師統一命題或自命題的方式撰寫課程論文,課程論文要有統一的格式和內容,內容要包括摘要、英文摘要、正文、參考文獻,其中摘要必須在200~300字之內,而且要有研究意義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結果和結論四部分,參考文獻在20~30篇以上,而且英文文獻要占一半左右,通過這樣的訓練,可以使學生掌握撰寫學術論文的基本要求,為撰寫畢業學位論文打下扎實的基礎,也為本科生參加各種競賽、發表學術論文提供必要的支撐。
4.鼓勵學生申報創新創業項目。由于水資源問題的復雜性、多樣性和交叉性,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鼓勵學生勤于思考,多發現跟水有關的問題,先后指導10多名學生根據水與環境、水與生態等方面的知識,申請了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其中2項獲得國家級優秀的好成績,而且以這些創新創業項目為依托發表的SCI或EI收錄學術論文3篇,增強了學生學習水資源評價與管理的興趣。
五、結語
根據華北電力大學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水資源評價與管理》的課程教學經驗,本文對這門433核心課程包括教學大綱的制定、教材的選擇、教學手段、考試方式以及如何鼓勵大學生申報創新創業項目等方面進行了一些改革探索。按照《水資源評價與管理》課程建設的基本要求,對教學內容進行了豐富、拓展和必要補充,逐漸培養學生對水資源專業領域的了解和把握,通過撰寫課程論文逐步實現本科生獨立完成學術文獻的總結和綜述、完成研究方法的實現、研究結果的闡述以及研究結論的得出的能力,真正培養本科生的實際能力。
參考文獻:
[1]竇明,左其亭,李桂秋.水資源規劃與管理課程建設與教學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6):91-94.
0、引言
專業畢業要求達成度已經成為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中的核心問題,是專業認證結果正確性和合理性的重要保障。已有研究調查評價了民航安全工程畢業要求達成度,但是上述研究中并沒有對其畢業要求達成度較低的原因進行分析,也沒有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因此,分析民航安全工程專業畢業要求達成度低的原因,提出改進建議是有效提高民航安全工程培養水平的關鍵。
一、民航安全工程專業畢業要求未達成原因調查
民航安全工程畢業要求達成度較低的領域主要為:國際視野、綜合分析和創新能力、危機與突發事件的能力3個方面。畢業要求未能達成的原因通過文獻分析、訪談得到,包括:學生管理制度不完善,對學生的引導措施不足;課程體系結構不合理;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實力不足;實驗條件不完善、信息資源不充足、實踐創新平臺缺乏;未開展多種強化學生工程設計能力的實踐環節;未給學生提供充實的、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畢業設計訓練;對學生進行創新創業、社會實踐、課外科技活動的激勵措施不足;未建立健全完善的教學質量監控機制和畢業生信息反饋機制;未設立探究式和開放式的實踐環節;未加強學生在內部反饋中的地位;反饋信息響應未機制化;培養計劃個性化不足;未建立健全學校外部反饋保障體系等。基于上述考慮,設計了此次調查的問卷。
二、民航安全工程專業畢業要求未達成原因分析
依據執行培養方案版本的不同,特將參與調查的學生分為四組,繼而得到民航安全工程專業畢業要求未達成原因在不同學生群體中的對比分析,(1)實驗實踐、創新環節是畢業要求未達成度的主要原因超過50%的調查者認為畢業要求未達成的原因為實驗條件的缺乏(53%)、創新創業不足(50.8%);除了上述兩個方面的原因,超過30%的調查者認為未達成的原因還包括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39%)、畢業設計訓練不足(37.6%)、工程設計實踐環節不足(30.8%)。(2)2007-2011年畢業學生和在校大四學生在部分畢業要求未達成原因方面的比例高于其他學生2007-2011年畢業的學生認為實驗條件缺乏(94.1%)、創新創業不足(88.2%)是畢業要求未達成的主要原因的比例遠高于其他學生平均的比例(37%、36.3%)。在校大四學生認為工程設計實踐環節(35.3%)、培養計劃個性化不足(33.3%)等方面是畢業要求未達成的主要原因,其比例高于除2007-2011年以外的其他已畢業學生(24.7%,16.9%)。(3)2012-2016年畢業學生在部分畢業要求未達成原因方面的比例低于其他學生2016年畢業學生認為培養計劃個性化不足(14.3%)、學生管理(12.2%)、教學質量監控反饋(4.1%)、學校外部反饋保障(8.2%)等方面是畢業要求未達成的主要原因的比例低于的其他學生(28%,24.7%,19.2%,18.7%)。2012-2015年畢業學生認為反饋信息響應(3.8%)造成畢業要求未能達成的比率明顯低于其他學生(13%)。
三、民航安全工程專業畢業要求達成度改進建議
(1)重構畢業要求與培養方案中課程及課程目標的關系,確保所有課程目標實現可達成畢業要求。針對現有學生對課程適應性和滿意度評分結果與相應畢業要求達成度評分沒有對應關系的情況,重新梳理、完善每一門課程的課程目標,以及每一門課程的內容、考核點、目標與畢業要求達成度的關系,確保所有課程目標實現可達成畢業要求。在完成上述工作的基礎上,建立由任課教師通過考試試卷分析和成績分析、作業、課堂表現等對所講授的每一門課程目標的達成度評價機制,即畢業要求直接評價體系,將直接評價的結果和通過問卷、訪談等間接評價的結合有機結合,作為專業畢業要求達成度的最終評價結果。(2)不斷完善實驗、實踐條件,繼續鼓勵創新創業活動,持續提升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加大投入,新建、擴建安全工程實驗室。利用校友資源,依托于經濟與管理學院的平臺,利用學校的資源,與學校所在地的航空公司、機場、空管單位簽訂合作協議,努力開拓學生社會實踐的基地。鼓勵大學生參加創新創業活動,激發教師尤其是科研項目和成果較多的教師擔任創新創業指導老師的積極性,提升學生創新能力和開拓精神。設立各項機制,讓安全工程專業工程類課程回歸本位,使學生在培養的過程中,更多地參與工程實踐,持續提升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王躍飛,黃斌,孫旭輝,等.工業工程專業畢業要求達成情況的定量評價研究[J].科技視界,2016(26):88-89.
[2]陳芳,郭娜.民航安全工程專業畢業要求達成度評價[J].勞動保障世界,2017(9).
[3]張志勇,劉志強,杜榮華.基于畢業要求達成的車輛工程專業實踐課程體系反向設計[J].科教導刊,2015(35).
[4]王理萍,龍曉敏,范春梅.基于成果導向教育的畢業要求達成度評價解析——以水利水電工程專業為例[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6,31(5).
[5]張璽.基于成果導向理念的交通運輸工程專業畢業要求達成度評價[J].課程教育研究,2016(19).
[6]根麗,王艷波.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育路徑研究[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6(3):76-79.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216(2019)04B-0006-02
一、水利工程造價課程要求
水利工程造價是高職學校水利工程類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其重要作用和地位可見一斑。本課程不但理論性強,而且具有一定的學習難度,同時實踐性也很強,與水利工程施工技術等課程又有非常緊密的聯系。該門課程涉及國家及水利行業主管部門頒布的法律法規的數量比較多,而且各個地方的基礎單價(人、機、料)也有所不同,并且會用到各種定額手冊和費率表格,因此,在課程教學中也要達到學中有做、做中有學的目的就顯得尤其重要了。
我們的課程培養目標是,經過本課程學習后,學生能對未來即將進入的水利行業有所了解,畢業后可以順利進入對口行業從事水利工程造價、施工價款核算等工作,尤其是為水利工程造價行業的相關崗位工作做好充分預備,也為學生專業課程之后的頂崗實習、畢業實習、進入社會后能勝任水利工程造價崗位工作起到支撐作用。本課程的學習訓練能使學生具備水利工程造價行業相關崗位的工作能力,培養學生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職業道德和創新創業能力,并且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以及自我學習的能力。
二、課程目前的現狀和特點
水利水電工程造價這門課程不僅是理論性和實踐性極強的課程,而且也是一門經濟性、政策性極強的課程,該課程的難度在專業課中屬于中上層次。本課程與生產實際聯系緊密。學生通過學習可以掌握水利工程概預算、工程招標標底、工程投標報價、工程施工階段性價款編制核對、工程竣工結算等工程造價的編制方法與技能,為將來從事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專業基礎。
作為高職院校的學生,無論未來是進入水利工程管理單位、水務項目運營維護單位、水利工程施工單位、水利工程監理單位還是工程造價咨詢單位等相關單位,都必須具備全面的水利造價方面的基本知識,才能去從事水利工程造價相關工作。這就要求學生首先要了解水利工程造價的系統性基礎知識,掌握水利建設項目劃分內容及劃分方法,能夠根據工程項目實際情況編制包括人工、材料等基礎單價、土石方等工程單價,然后能結合不同的工作崗位性質和側重點,編制相應的水利工程概預算、施工圖預算、招標標底和投標報價等不同階段的工程造價,從而滿足各種工作的需要。綜上所述,水利工程造價的畢業生一般來說必須具備施工組織、施工技術、工程識圖、工程制圖、計價以及熟練使用計算機辦公軟件等方面和技能知識。
然而,在各個單位對學生提出了更高標準和要求的情況下,反觀我們的教育成果,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在走上工作崗位后大多需要重新學習,所以并不能真正受到企業的青睞,背后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理論重于實踐,而理論難度又較大,因此導致畢業生基本上什么都不會做,這些學生的知識能力并不能滿足企業實際工作崗位的需要。可見,水利工程造價課程需要在教學中進行進一步改革。使課時安排和課程設計(包括理論課與實訓課)能滿足崗位對人才的切實需求。
三、課程改進的建議和措施
為了培養出更能適應企業要求,適應崗位實際需求的學生,筆者建議可以在如下幾方面進行改革探索和嘗試。
(一)以案例為導向教學
在理論教學中,教師盡量使用實際水利工程的案例,在教學中以任務為導向,創設工作情景,根據實際工程中完成該工作的思路、方法、步驟等來進行授課,從而去激發學生的內在求知欲,并要及時鼓勵學生,增加學生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二)為學生提供團隊研討、交流、學習和實踐創新的機會
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各個單位獨立完成項目任務,并把項目任務分解為若干個學習型的工作任務,以任務結果為導向,使學生融入崗位角色中,以互助合作的方式去完成任務,并計入成績。學生在編制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比如,概預算中合適定額如何選取、混凝土砂石料如何計量等問題,通過教師啟發,學生之間互相討論,能在思想的互相碰撞中發現錯誤并想辦法修正,讓問題不斷得以解決,從而讓學生學會學習與解決問題,同時也從學習中感受到樂趣。
(三)安排專門的實訓環節,并保證足夠的課時進行動手實踐
我們可以在教學中合理地安排實訓項目,并適量地選取相應的案例和題材,比如,混凝土壩工程概算書的編制、某涵洞工程量清單的編制等不同水工建(構)筑物的概預算書或工程量清單的實際編制,從而在時間和知識點上集中訓練學生對水利工程造價各項文件的編制能力,同時也能加深學生對不同項目階段的造價深度的理解,使課程更加貼近工作實際。
(四)加入更多信息化教學手段,彌補傳統教學手段的不足
教學手段只是為了讓學生學習更加卓有成效,而隨著我們信息化技術的飛速發展,很多教學軟件和多功能教學系統被開發出來并推向市場,我們可以有選擇性地利用新的技術和方法進行教學,比如,可以應用office軟件來進行造價清單編制,用Excel表格編制公式來減少重復計算量,讓學生不但學會利用更多的信息技術手段,而且更能保證計算結果的準確性,還比如可以利用手機終端的一些信息化軟件系統對學生的學習和訓練過程進行監測,能夠對課堂進行時間和空間上的拓展,做到課前預習、課中學習和課后復習全過程的學習,并且能針對整個過程的學習情況反饋結果,掌握每個學生的情況,進行個性化輔導。
(五)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增加BIM課程
BIM技術是一種應用于工程設計建造管理的數據化工具,該技術的英文全稱是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國內較為一致的中文翻譯為:建筑信息模型。該技術能繪制三維立體圖,并且計算速度快,準確率高,可以精確計劃,減少浪費,還能模擬施工,在現實中發揮有效的協同作用,甚至在風險投資管理、招投標管理、設計管理中均有應用,工程中能用于工程結算、工程變更和工程竣工決算管理。
因此,若可以增加BIM學習,對造價工作進行輔助和優化,讓學生掌握更先進的技術和技能,成為適應社會和行業發展的人才。
(六)學好前導課程
針對這一全社會性的問題,不同的學者和專家對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和看法。學者曹洪軍(2008)則從專業設置預測的方向對大學生結構性失業進行了探討,提出專業設置預測系統的必要性。①馮皓(2009)從本科專業設置和社會市場需求的角度進行了探討。②吳越(2010)等人則根據高校專業結構提出了各種調整轉型方案和措施。③曾鴻鵠(2012)等人提出了四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方案。④問美琴和萇慶輝(2013)等人則根據區域經濟的發展提出了關于高校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定位相結合的模式,以此來解決高校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⑤在以往的學者研究當中,都以定性分析為主,缺乏定量分析。沒有結合“高校—學生—社會—高校”的循環培養過程,也沒有具體的數學關系模型。本文將以貴州省生產總值構成和新增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為基礎,以高校現有專業和新增專業為導向,確定其產業發展趨勢。再結合現今勞動力市場各行業需求人員情況,然后以各行業為基礎分析行業中高校的專業,從而確定高校所需培養的專業對口人才。從而實現區域經濟的發展和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2 對貴州省高校專業設置情況進行分析
2.1 貴州省高校專業設置現狀
據金黔在線——貴州都市報報道,截至2013年12月,貴州省本科專業共207個。從2012年以來,貴州省啟動普通高校本科專業預警退出機制。2014年貴州省普通高校本科被列入預警專業包括:會計學、教育技術學、文化產業管理、保險、運動訓練、英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漢語言文學、音樂學、體育教育等10個專業。也就意味著這些專業的畢業生由于不符合市場需求從而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2.2 貴州省高校新增專業現狀
根據高教司官方網站統計,2010年到2013年,貴州省各高校共增加255個專業(含相同專業)。通過對貴州省8所高校4年新增專業數進行分析,綜合型大學和師范類大學新增的專業較多,例如貴州大學、安順學院、貴州師范大學、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它們分別新增了13個、14個、15個、15個。其共同的特點是主要以工學、理學、文學、管理學專業為主。貴州省各高校都趨于向綜合型大學發展,特別是師范類高校。例如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和安順學院新增的除教育學與文學3個專業外都是工學、理學、管理學。而以經濟管理類專業為主的貴州財經大學也新增了日語、藝術設計、傳播學等5個文學類專業。新增專業數最少的為醫學類高校,例如調查的高校如遵義醫學院和貴陽中醫學院僅為8個和4個。
就此提出四個問題:(1)高校設置專業是否符合學校辦學定位和發展規劃。(2)是否具有相關學科專業為依托。(3)是否有穩定的社會人才需求。(4)是否依據地方或區域經濟的發展。面對眾多的疑惑,我們得出結論就是,高校以不斷地新增專業來擴大招生規模,實現大學生的規模化生產,以此來促進高校的發展,而忽視了大學生的出路在哪里這個嚴峻問題。
3 對貴州省行業發展和新開項目進行分析
3.1 貴州省行業發展趨勢
根據貴州省歷年年鑒統計得知,貴州省2010年至2012年各行業生產總值平均增長率最大的是建筑業,平均增長率為21.23%,其次為工業和營利業,平均增長率分別為16.37%和16.30%。由此可以看出貴州省以建筑業、工業、營利員為主的產業正處于蓬勃發展時期,同時,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和零售業以及金融業也處于高速發展階段。針對這一趨勢,貴州省各高校應結合自身辦學特色,適當增設相關專業,以此擴大相關專業的招生規模。
3.2 貴州省固定資產新開項目發展趨勢
從貴州省2010年至2012年按產業分投資50萬元以上的固定資產新開項目數來看,新開項目數最多的產業為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平均每年新開項目數為1313個。其次為制造業及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分別為1305個和1271個。而平均新開項目數最少的為金融業,僅為23個。結合貴州省發展戰略來看,隨著貴州提出加快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的發展路線以來,貴州省大量引進各項新開項目,特別是制造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以及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從這些新增項目可以看出貴州省未來的發展趨勢和方向,進一步說明了貴州省高校需要大力培養新增產業中所需要的專業對口人才,為新增投資項目做好人才保障。做到高校人才培養與貴州省未來發展趨勢相吻合,結合自身辦學宗旨,適當新增時代適應型專業,不盲目的向綜合型大學發展,做到特色辦學或區域性辦學。
4 從貴州省勞動力市場需求人員進行分析
根據貴州省2009年至2012年統計年鑒計算各行業市場平均需求人員得出,批發和零售業、制造業、住宿和餐飲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平均需求量最大。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公共管理與社會組織、金融業等產業需求人員最少。2010年至2012年,從各行業勞動力市場需求人員平均增長率來看,增長率最快的是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從業人員,平均每年增長率達到48.63%。其次為公共管理與社會組織行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平均增長率分別為40.37%、39.17%、39.13%。而增長率呈反向增長的行業為制造業與電力煤氣和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平均每年下降了2.5%和4.5%。由此可以分析未來發展趨勢將向農、林、采礦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批發和零售業、房地產業等行業轉移。意味著在未來的發展當中,相關專業的市場需求人才需求量比較大,高校 根據自身辦學定位調整專業,提供合適的專業對口人才。
5 高校專業對口人才培養要求的對策建議
5.1 弘揚高校特色辦學,嚴格控制新增專業布點數目
高校作為一個人才輸出的地方,應以培養專業扎實、技術過硬、素質良好的人才為主要目標。那么就需要弘揚高校特色辦學的觀念,根據辦學初衷,作好人才培養定位。提高特色專業的建設,以辦出特色、辦出文化、辦出認可為目標。以特色辦學來吸引專業人才,以特色辦學來擴大招生,以特色辦學提高聲譽。同時,在任何一所高校申請新設專業時,應遵循高等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符合學校辦學定位和發展規劃。具備科學、規范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有穩定的社會人才需求;有相關學科專業為依托;有完成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所必需的專職教師隊伍及教學輔助人員。
5.2 完善貴州省產業新增項目投資登記,提高工科類專業建設
社會發展走向決定高校畢業生走向,那么在社會產業新增投資項目中,我們必須做好登記、預測和跟蹤。通過對貴州省行業發展趨勢和新開項目來看,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貴州省各高校特別欠缺農、林、制造業、采礦業、電力、建筑業、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批發和零售業、現代服務業等等所急需的專業。由此可知以建筑業、工業、交通運輸業為首的行業就可以帶動相關專業的人才需求,例如采礦工程、冶金工程、金屬材料工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水利水電工程、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工程管理等等專業。而在這些工科專業中,需要結合貴州各高校的辦學特色和定位,例如貴州大學和貴州師范大學可以提高相關方面專業的設置和對口人才培養。
5.3 完善市場人員需求與高校專業人才培養對口機制
市場人員的需求決定了高校專業人才的供給,那么就需要建立市場人員需求與高校專業人才培養對口機制。通過貴州省勞動力市場需求人員來看,貴州省主要以工業化帶動城鎮化和工業強省為發展戰略,意味著需要的技術人才將以工科類為主。而貴州省各高校專業如英語、計算機、會計學、保險、運動訓練、教育技術學、文化產業管理、音樂學、漢語言文學、體育教育等等專業出現重復設置,使得相關專業人才供過于求而面臨失業。所以,必須建立完善的市場人員需求與高校專業人才培養對口機制,以此來降低大學生的失業率。
基金項目:貴州財經大學2013年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201310671018)
注釋
① 曹洪軍.建立高校專業設置預測系統的理性思考[J].遼寧教育研究,2008.3:30-32.
② 馮皓.高校專業設置、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間的錯位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09.2:24-26.
高等學校本科培養方案是培養本科人才的總體設計藍圖,是學校組織教學活動和從事教學管理的主要依據。高水平的培養方案應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等教育的新要求,體現先進教學理念和教育思想,符合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成才規律。培養方案修訂是總結反思原方案的經驗和不足、系統推進教學改革的重要契機和手段。
河海大學是以水利為特色、工科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部屬全國重點大學。學校以國家教育規劃綱要為指引,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以教育教學改革為動力,確立全面發展理念、多樣化人才理念和研究性教學理念,以生為本,面向需求,科學構建2012版具有河海特色的“剛柔相濟”的本科培養方案,積極探索多樣化、多層次、個性化的人才培養模式。
一、深入學習,開展全面調研
學校自2011年6月起歷時1年,經過學習研討、調研分析、修訂論證、審議答辯、修改完善、定稿印制6個階段,至2012年7月完成了2012版培養方案修訂工作,從2012級本科生開始實施。
為更好地推進2012版培養方案修訂工作,學校展開了廣泛深入的調研活動,主要分為教務處牽頭的整體調研和學院牽頭的專業調研,兩類調研同步進行。
一方面,教務處從方案整體設計出發,先后至南京大學、浙江大學、東南大學等多所“985工程”高校及與我校相似的行業性高校實地調研,同時展開國外知名大學先進教學經驗的網絡調研,基本情況見表1;并且召開學生、教師、教學管理人員座談會,了解學生需求和教師建議等。
另一方面,各學院積極開展專業調研活動,明確要求各專業調查分析國內外排名前十的相同專業,分析其人才培養現狀,并對照自身進行本專業的優劣勢分析;同時開展對行業企業的調研,了解經濟社會對專業人才的新需求。
通過前期充分學習與調研,我校了解了當前“985工程”高校以及國外知名大學在人才培養改革方面的新舉措,探索了培養創新型、復合型、多樣性、國際化人才的新趨勢,明確了未來本科人才培養的新思路,指明了2012版培養方案修訂改革的方向。
為切實加強對各專業培養方案修訂工作的指導,學校還要求各專業重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明確要求成員由相關政府部門、高校、科研單位、企業等機構的有關專家及本校教師組成,其中校外成員至少占1/3,且必須有1名外國專家。這樣從組織上確保人才培養契合社會、行業的新需求,并與國際高等教育接軌,培養高水平本科人才。
二、更新觀念,明確修訂思路
學校堅持“致高、致用、致遠”的教育理念,努力實現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共性教育與個性教育協調發展。
一要更新培養觀念,明晰改革方向。樹立全面發展觀念,努力造就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樹立多樣化人才觀念,尊重個人選擇,鼓勵個性發展,提供多樣化培養途徑;樹立系統培養觀念,加強校企合作、與科研院所合作及中外合作等多種聯合培養方式。
二要以需求為導向,明確專業定位。新方案要求各專業充分分析所面臨的學生發展需求、行業發展需求、國家發展需求以及國際發展趨勢,明確本專業的人才培養定位;繼承發揚本專業的好傳統、好做法,形成本專業的辦學特色;同時,梳理以往方案不適應新需求之處,理清培養方案修訂的思路和重點。
三要優化課程結構,努力柔性多樣。新方案運用彈性教育理念、個性教育理念、社會價值理念構建課程體系;根據學生個性化需求,減少必修學分,增設選修學分;擴大選修權限、實施全校性選修;注重學科交叉,推行跨學科/跨專業選修;注重文理交融,強化通識課程選修
四要強化實踐教學,提升創新能力。新方案著重培養學生發現新知、運用真知的能力,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實踐創新能力;獨立設置各類實踐環節和項目訓練型課程,增強學生科研訓練,將大學生研究訓練計劃(SRT)等課外科技實踐活動列入培養方案;大力推進“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完善企業培養方案,鼓勵學生走進企業,提高培養實效。
五要以學生為本,激發學習主動性。新方案注重學思結合,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思考、主動實踐;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為學生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創新的良好環境;促進科研與教學互動,及時把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讓學生早進課題、早進實驗室、早進團隊,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要增加國際元素,培養國際視野。新方案借鑒國際先進教育理念和經驗,致力于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的國際化人才:加強國際規則教育,推動跨文化交流;開設全英文課程、增設專業國際規范課程、國際文化課程;支持與國外大學間的學分互認等。
三、科學構思,確立方案框架
培養方案修訂的核心和落腳點是課程框架體系。本次修訂工作中,我校以生為本,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推行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科學研究“三元結合”的培養模式,實施“精煉理論講授,強化實踐教學,倡導自主研學”的培養方式,科學構建2012版培養方案課程框架體系。
1. 方案總框架
總學分數由原來的180左右改為165左右。課程由通識課程、專業課程、個性課程、實踐課程、素質拓展課程組成,具體如表2。
2. 通識課程框架
通識課程由公共必修課和通識選修課構成,旨在加強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貫通和融合,引導學生廣泛涉獵不同學科領域,拓寬知識面,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思考能力、批判能力和創新精神,對學生的價值引導、心智培育、健全人格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具體如表3。
(1)大學英語類課程。學分數由16改為9。以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為目標,將英語課程分為基礎英語課程和拓展英語課程,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級教學、小班化教學。前3個學期每學期開設基礎英語課程3學分,此后廣泛開設外語類選修課和專業方面的雙語課程、全英文課程等。對于大一期間已通過英語四級考試的學生,可不再修讀大學基礎英語,但必須選修拓展英語課程,以保證修滿分的英語課程。
(2)計算機信息類課程。學分數由5改為3。以提高學生的程序設計能力為目標,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和網絡教學平臺,開設程序設計課程,各專業根據需要選擇不同程序語言。此后,鼓勵各專業開設結合本專業的軟件類課程。
(3)軍事類課程。學分數4不變。以增強國防意識和軍事素質的實效為目標,改革教學方式,將學分分為1(課堂)+1(實踐)+2(軍訓)。
(4)思政類課程。學分數16不變。以增強思想道德品質和素質的實效為目標,改革教學方式,將學分分為10(課堂)+6(實踐),將學分分布到4年,其中6個實踐學分要統籌安排、注重效果。
3. 實踐課程框架
實踐課程主要包括教學實驗(或教學實踐)、技能訓練、工程訓練、科研訓練、社會實踐與創新訓練等模塊,是培養學生的工程與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分析和綜合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重要環節,具體見表4。
四、整體優化,彰顯方案特色
1. 研制個性化課程模塊,提供個性化學習課程體系
為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要,新方案專門設置個性課程模塊。學生可根據自身興趣在全校范圍內自由選擇修讀一定學分的課程,理工類學生至少修讀18學分、經管人文類學生至少修讀23學分。個性課程模塊包括專業內選修課、專業外選修課。
專業內選修課是本專業推薦選修的課程,理工類專業分學術研究型與工程技術型兩類,經管人文類專業分學術研究型與應用技術型兩類,且與相關專業方向結合設計,供本專業不同方向的不同發展類型學生修讀。
專業外選修課是為培養交叉型、復合型、國際化人才而設,含跨學科/專業課程、國際交流學習、輔修專業。其中,跨學科/專業課程指學生在全校范圍內跨學院、跨學科、跨專業修讀的課程;國際交流學習指學校認可學生在國外交流學習期間修讀的相關課程,并按等額學分認同。學校要求學生在校期間必須修讀跨學科/專業課程或參與國際交流學習3~6學分。
2. 構建首席教授負責制的核心課程體系,推進精品化專業教育
為切實提高我校專業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專門人才,學校全力打造核心課程體系。核心課程體系是奠定學生專業素養的最為重要的課程。每門核心課程采取首席教授負責制,并 成立課程組或教學團隊開展建設,團隊成員由老、中、青三代教師組成。
核心課程體系包括公共核心課程、通識選修課核心課程、學科基礎核心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公共核心課程指培養學生基本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的關鍵課程;通識選修課核心課程指豐富學生通識知識結構的關鍵課程;學科基礎核心課程指奠定學生專業基礎知識和能力的關鍵課程;專業核心課程指使學生掌握專業核心知識與技術能力所需的關鍵課程。
學校共建立核心課程237門,其中公共核心課程9門、通識選修課核心課程30門、學科基礎核心課程54門、專業核心課程144門,構成了具有“河海”特色的核心課程體系。
3. 加大實踐教學比重,提升學生實踐創新能力
新方案將理工科專業的實踐教學課時比重增加到25%以上,文科專業的實踐教學課時比重增加到20%以上。實踐教學主要包括教學實驗、技能訓練、工程訓練、科研訓練、社會實踐與創新訓練等模塊。
學校給學生提供諸多機會,讓其進入科研與工程實訓項目中,真實有效地增強學生的科研素養與實踐能力;積極加強卓越工程師實效性培養,為試點專業單獨設置培養方案;開設創新教育課程、搭建專利孵化平臺,鼓勵學生展開創新科研訓練,并計入一定學分。
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激發實踐創新潛能,鼓勵參與創業實踐活動,新方案制訂《素質拓展學分的實施及認定辦法》,素質拓展學分含必修和選修兩部分,只要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創新創業、學術科技、道德修養、文藝體育等活動均能獲取相應學分。
4. 開設新生研討課,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
新方案中推行了新生研討課,現已開設37門課程,如“水問題論壇”、“走進水的世界”、“化學與生活”、“走進數學”等。新生研討課旨在讓新生入學后即與專業教授見面,盡快融入大學學術氛圍,了解學科發展動向,發掘自身研究潛能。新生研討課不僅使新生學到專業知識、了解學科的前沿問題和本質問題,更重要的是讓新生通過高水平教授的引導,在主動參與和充分交流中啟發研究和探索的興趣,學習科學的思維方式與研究方法,培養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
5. 加強大學英語改革,開設全英語課程、專業,增強學生國際交流能力
為培養學生英語實際應用能力,增強學生國際交流能力,學校制訂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實施方案》,實行分級教學、分類培養,改革教學模式,完善基礎課程和拓展課程體系及教學評估體系。具體要求如下:大學英語課程學分調整為9個學分,給學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學習時間;學生按成績分為三級,小班化教學;大學英語課程內容模塊化,含“綜合英語課程(讀、寫、聽、說、譯)”模塊和“語言應用及語言文化類拓展課程”模塊。
為加快學校國際化進程,推進與國外高水平大學聯合培養本科生項目的實施,2012版培養方案還要求每個專業至少開設了2門全英語課程,在水文與水資源工程、水利水電工程、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等學校傳統優勢專業中還將開設全英語專業,同時,鼓勵和支持學生參加短期國際訪學、交流、會議和比賽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