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1 16:49:2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高標準農田建設簡報,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整個項目從2019年10月份開工建設,到2019年12月份全面竣工,工作進展順利,實現了業主、施工方和群眾三滿意。
主要做法:一是謀劃早。自工程設計之初,鎮工作組全程參與,現場規劃、丈量、登記,摸底,涉及清障農戶41戶,青苗補償面積57畝,采伐成材樹木2900多棵,移栽未成材樹木300多棵,做到心里有底有數。
二是發動早。
工程啟動之前召開群眾代表會議,爭取群眾支持。讓涉及清障農戶提前介入認領,全部登記造冊,明晰到戶,協調解決爭議問題,及時兌付補償政策,對于遺留問題鎮政府全部收底,把群眾工作做在前面,做在當面。
三是嚴把質量關。
鎮成立由六名群眾代表參與的工程質量監督組,全程參與群眾關心的工程建設,高標準嚴要求,共同監督工程質量,提高了群眾的滿意度。同時,群眾也更加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形成了良性互動。
一、項目管理情況
(一) 設立專門機構,強化組織管理。
為切實做好***縣實施國家新增千億斤糧食產能規劃建設項目工作,成立由縣政府縣長為組長,常務副縣長和分管副縣長為副組長,縣發改局、農牧局、水利局、財政局、國土局、住建局、糧食局、審計局為成員的規劃建設項目領導小組,負責規劃建設項目的全面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發改局農村科,負責規劃建設項目的日常管理、組織實施、綜合協調、檢查驗收等工作。
(二)嚴格執行“四制”,切實加強項目管理。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嚴格執行了“建設項目法人制”“建設項目招投標制”、“合同制”和“工程監理制”“四制”管理。在項目規劃、設計過程中,領導小組辦公室首先會同行業主管部門、設計部門和受益鄉(鎮)、村對工程的選址、方案制定和需地方協調配合的事宜進行“三落實”,增強了項目實施的可操作性,有效防止了項目計劃下達后落實難和計劃一經下達后項目變更現象的發生。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領導小組辦公室經常會同工程監理單位深入施工現場進行監督、檢查、指導,發現問題及時指出,確保了工程快速有效的實施,保證了建設工程高質量高標準完成。
(三)規范財務管理,確保資金安全有效。
制定了***縣實施國家新增千億斤糧食產能規劃建設項目財務管理制度。設立了銀行專戶,聘用專業會計人員單獨管理,進行專賬核算,專款專用。實行了按工程進度進行價款結算的資金撥付方式,有效杜絕了專項資金跑、冒、滴、漏現象的發生。
二、項目資金到位情況
截止到2014年9月三年工程已全部竣工交付使用。累計到位資金2449.5萬元,占總投資的80.6%,其中2010年933.5萬元,2011年666萬元已全部到位,2013年到位850萬元。
目前,2010年工程已通過縣級預驗收,2011年工程已完成竣工決算報告編制、決算審計等工作,待內業資料整理結束后即可組織縣級預驗收工作,2013年工程正在進行資金撥付申請和價款結算階段,下步將開展竣工決算報告編制和決算審計等工作。
二、高標準農田建設情況
我區2020年省級下達高標準農田任務6.3萬畝,總投資7950萬元。項目涉及6個鄉鎮、12個村屯,建設內容包括明渠襯砌、涵閘、泵站、輸電線路、硬化路面等。目前已完成工程量93%,預計11月末陸續竣工結算。
2021年對上爭取高標準農田任務6.92萬畝,項目總投資8900萬元。項目涉及7鄉鎮、8村屯,建設內容包括田間路、橋涵、渠道襯砌、泵站等,目前已經完成工程量55%(76.4%是包含2020年結轉工程量),計劃12月末前完成工程量的65%以上。
三、畜牧產業發展情況
省農委成立項目領導組,同時成立了由吉林農業大學、中科院長春地理所和吉林省農科院有關專家組成的技術指導組。各試點縣也分別成立項目領導組和專家指導組,建立責任包保制度,每個項目區確定包保責任人,分片分戶包保。為調動各方積極性,各項目縣將合作社作為實施主體,發揮社會化服務組織力量,集中連片組織實施。同時,將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項目和機械深松、高標準農田建設、村屯環境整治等項目整合,綜合配套應用技術,提升效果。在開展秸稈腐熟堆漚工作時,與畜禽養殖企業和養殖大戶合作,充分利用有機肥資源,就地就近集中堆漚,降低有機肥還田成本。
――搶抓進度,推進項目任務落實
吉林省土肥站制定《玉米秸稈翻壓還田春季保墑技術指導意見》和《玉米大豆輪作除草劑藥害防治技術指導意見》,并在春節前下發至項目所在鄉鎮。各項目縣(市、區)抓住去年秋收有利時機,搶時間、搶進度,精心組織,全力推進。截至目前,各項目縣共投入大馬力拖拉機120多臺,秸稈粉碎還田機60多臺,液壓翻轉犁80多臺,偏置重耙30多臺,重鎮壓器30多臺,完成秸稈粉碎翻壓還田10.3萬畝,秸稈腐熟堆漚9.7萬畝,采集土壤樣品5000多個,商品有機肥、秸稈腐熟劑等補貼物資招標基本結束,耕地質量固定監測點開工建設。
――注重宣傳,確保項目取得實效
今年的主要工作任務是:完成新建高標準農田1萬畝、丘陵山區開發高效農業1.5萬畝、改造中低產田1.7萬畝、扶持4-5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扶持2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工作任務,爭取1個土地治理增量項目,實現爭取財政資金共計5500萬元以上的目標,帶動其它各類資金投入農業5.2億元。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突出連片規模開發,提升高標準農田裝備新水平
2013年,土地治理項目要緊緊圍繞“三條線、三大片、30萬畝”的總體規劃思路,集中連片規模開發,提升開發總體效益。即以249省道、323省道、古鎮大道和沿湖大道“三條線”沿線開發為輻射,形成東部時集、邵店、阿湖、高流等鎮10畝高標準農田,西部草橋、港頭、瓦窯、合溝等鎮10畝高標準農田,中部新店、棋盤、馬陵山、唐店、新安鎮10萬畝高標準農田,共計建成三大片、30萬畝的連片高標準農田項目區,使之在全省區域開發規模中居領先位次。通過3-5年時間,達到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水利設施配套齊全,旱能灌、澇能排,田間道路平整暢通、土壤肥沃、樹木成林的目標,全面提升現代農業的裝備配套水平。堅持以建設高標準農田、發展現代園區建設、加快科技能力提升、大力扶持農民專合組織為重點,以提高規劃設計水平、強化工作質量、提高管理水平為突破口,以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為主線,努力實現“規模開發上臺階、產業開發有亮點、園區開發創品牌”的總體目標。按照工業化思路謀劃、產業化思路實施、市場化思路推進,實行規模開發、產業開發、科技開發,努力把土地治理項目區建成發展現代農業重要基地,為推進我市農業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今年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工程項目,安排在草橋鎮,建設面積1萬畝,總投資1342.85萬元,其中財政投資1200萬元。一般土地治理項目,安排在邵店鎮和港頭鎮,建設面積1.7萬畝,總投資1664.3萬元,財政投資1513萬元。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試點項目,安排在瓦窯鎮,建設面積0.15萬畝,總投資146.85萬元,財政投資133.5萬元。項目總投資3154萬元,其中財政投資2846.5萬元。積極爭取增量項目一個,財政投資不低于500萬元,面積不低于0.5萬畝。2013年,要繼續保持第一,全省領先位次,爭創全國一流,實現全面發展。
二、堅持區域特色開發,做強丘陵山區開發新品牌
2013年,丘陵山區農業綜合開發工作要緊緊圍繞“鞏固馬陵山,提升踢球山,突破北馬陵”的總體規劃思路,集中布局,集中打造,推進規模開發、特色開發、產業開發、效益開發,即以馬陵山、踢球山和北馬陵山3大片區為輻射,發展壯大水蜜桃、花卉苗木、生態觀光、中草藥和優質葡萄5大主導產業,積極實施“鞏固、提高、突破”6字方針。對馬陵山項目區,要放大規模再提升,使之充分發揮丘陵山區區域特色規模效應,進一步鞏固發展生態有機茶、生態觀光游、休閑自駕游,提升山區整體形象,打造山區農業開發新亮點;提升踢球山項目區的品位,重點在綠化、硬化、產業化、文化、美化等方面做好文章,率先在全省實現集生產、觀光、銷售、文化為一體的丘陵山區現代農業園區;要沿205國道和323省道加強對北馬陵山項目區的連片規模開發力度,做強做亮鮮切花、中草藥、葡萄等3大產業,使北馬陵山項目區產業化經營水平實現新突破。把丘陵山項目區建成四季花果飄香、游人留連忘返的現代農業觀光園、產業園。今年,丘陵山區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計劃治理面積1.5萬畝,總投資5000萬元,其中爭取省財政投資1500萬元。今年的工作要確保第一,全省領先,全面發展。
三、圍繞產業效益開發,確保產業化項目建設新突破
2013年,是我市農業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突破年,要緊緊圍繞“四個扶持、兩個重點、一個突破”總體規劃思路,實現產業化項目建設新突破,即突出扶持“產業園區、扶持加工園區、扶持流通市場、扶持專業合作組織”四個扶持,要突出“重選項、重規范”兩個重點,實現“爭取資金數量和項目建設質量”上的突破。
按照產業園區結構調整“大、高、新、特”的要求,把項目區基礎設施的高標準建設、高層次配套和產業鏈建設結合起來,注重農業綜合開發和其他支農資金的有效整合,扶持培育瓦窯、草橋、港頭、時集、高流等鎮農業產業園區建設,致力把園區建成農業科技成果集成區、轉化區和示范區;積極扶持運作規范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推動具有產業特色和區域優勢的農產品生產,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進一步帶動產加銷,促進小生產與大市場的對接,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培育、引導龍頭企業向經濟技術開發區、無錫—工業園以及農產品加工集中區集聚、集群、集約發展,重點扶持衛崗、魯花、明帝、遠大、阿勇、良晨等農產品加工企業;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拓展完善服務功能,推動市場基礎設施的改造升級,通過幾年的扶持,將北方農產品批發市場打造“國家級”農副產品博覽中心,培育壯大時集果蔬、高流花木等交易市場。
2013年,財政補助項目主要為實施衛崗乳品有限公司9600噸發酵乳飲料加工擴建項目、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養殖基地項目,總投資3000萬元,其中財政投資410萬元。財政貼息項目主要扶持魯花濃香花生油有限公司、遠大前程牧業有限公司等具有帶動功能和特色的產業化龍頭企業,貼息資金爭取200萬元以上。今年的產業化項目建設要保持“全省一流、第一”的工作目標。
四、不斷強化工作措施,實現農業開發工作新跨越
要緊緊圍繞工作目標,理清工作思路,排定工作措施,結合我市農業綜合開發工作實際,全面貫徹省局開發局長會議精神,推進我市農業綜合開發工作實現新的跨越。
(一)進一步推進“三權分離’機制改革,推動農開事業不斷向更高的層次邁進。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要進一步深化思想認識,按照省局要求,積極與省局、市局對接,結合自身實際,明確工作流程、實施步驟和操作要點,切實將“三權分離"改革的理念貫穿于管理工作的全過程,杜絕少數人說了算,確保行政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二)不斷加強規范化管理,切實提升開發水平。按照“三權分離”新的管理體制的要求,切實加強制度建設,全面清理廢止不合時宜的制度、規定,加快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科學的管理章程和辦法。在入庫管理上,堅持注重調查摸底與鄉鎮推薦相結合,堅持注重平時入庫與集中入庫相結合,堅持注重資源稟賦與產業發展相結合,進一步提高科學規劃水平,做到成熟一個,入庫一個,形成可進可出、動態可控的管理機制。在立項管理上,堅持“連續投入,滾動開發,連線成面”這一思路,把一批產業基礎好、鄉鎮(企業)積極性高、輻射帶動能力強的項目率先立項,充分發揮建設效益。在計劃管理上,嚴格按照批復計劃和省文件精神組織招標和實施,對確需調整變更的項目,嚴格按照各級管理權限履行報批手續,保證計劃的嚴肅性。在工程管理上,積極推行主管部門、鎮村、監理、群眾四位一體的質量監管體系,實行質量進度保證金制度,嚴格管理考核。積極探索“統一調配,分段監理,聯合驗收”的工作機制,切實提高工程質量和監管效率,增強工程建設的計劃性,維護合同的嚴肅性,強化工程進度管理,加快工程建設。在項目移交管護上,根據受益范圍及時辦理完工工程、苗木移交手續,將管護主體和管護責任人落到實處。積極推行電灌站、機電井等受益主體明確工程的產權拍賣、承包和苗木分戶承包機制,多形式地籌措管護資金,確保項目效益長效發揮。要嚴肅認真執行好制度,高度重視執行制度的“首次效應”,努力增強制度的剛性、減少彈性。加大對執行各項制度情況的監督檢查,通過制度的嚴格執行,規范對農業開發工作的管理,不斷以制度的健全完善和執行保障農開事業的健康發展。
(三)積極創建農業綜合開發文化工程,引領農業綜合開發事業科學發展、和諧發展。
要在學習借鑒外地經驗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大膽創新,精心搭建好以振奮精神、鼓舞士氣為核心的導向載體,以播種溫暖、愛心互助為核心的關愛載體,以樹立典型、創建品牌為核心的爭先載體,以提升素質、增強本領為核心的培訓載體,以陶冶性情、豐富生活為核心的文體載體,以提升形象、推動發展為核心的宣傳載體。著力用創新文化鑄農開之魂,使之內化于心、外踐于行。通過創新農開文化,最大程度地體現人文關懷,不斷增強農業綜合開發的“軟實力",提高全系統干部職工的幸福指數,激發全系統干部職工愛崗敬業、主動作為,致力用文化引領農業綜合開發事業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
進一步明確農業綜合開發文化建設工作任務。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提煉農業綜合開發文化核心價值理念、開發精神、開發形象、開發品牌等,形成一系列農業綜合開發文化要素,并充分利用市農業資源開發網站、局機關會議室、文化走廊、項目區等各類載體開展多種多樣的文化建設活動。不斷充實完善農業綜合開發文化建設理論,豐富文化要素內涵,使農業綜合開發文化建設規范化、制度化。搭建優質高效的服務平臺,建立和諧有序的工作規范,培育精誠合作的農發隊伍,樹立廉潔高效的農發形象,激發全市農業綜合開發乘勢而上,創造“全國一流、全省領先、全面發展”的農發品牌。
(四)創新農業綜合開發投資機制,提高農業綜合開發綜合效益。要摒棄“有多少錢就辦多少事”的陳舊觀念,牢固樹立“辦多少事就要籌多少錢”的現代意識。著力推進投資機制創新,按照項目區建設需要,以丘陵山區、各個產業園區(土地治理、產業化項目扶持支持的產業園和基地等)為主要載體,積極推動招商引資工作,在引進單體項目上取得重大突破,以此拓展農業綜合開發工作的內涵,提升發展質態。其他各類項目也都要遴選、打造一定比例的單體項目典型,借“力”發展農開事業,不斷放大開發的綜合效益。
積極探索農民利益聯結機制,結合實際情況,在省級項目中,試點推行從扶持的資金中拿出一定的比例用于企業自身發展,一定的比例以項目區農民入股等方式參與收益分配,并逐步向國家項目延伸。積極推動項目資金整合機制,按照“統一規劃,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各記其功”的原則,加強部門協調,為其它支農資金進入項目區發展農業生產創造有利條件。積極推進以農民為主體的開發運行機制,讓農民直接參與項目前期規劃、工程質量監理、工程運行管護等,把管護主體和公益性工程管護資金落到實處,讓一家一戶農民能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不讓國家財政投資讓極個別人受益。
實施“先建后補”運行機制。選擇“基礎好、實力強、效益高”的項目單位進行“先建后補”試點,完善項目管理手續,確保資金運行安全,切實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五)強力打造農業綜合開發品牌創建工程,推動農開工作不斷邁上新層次。要積極向省局、市局匯報和洽談銜接,認真調整有關項目安排導向,扶持一批以各種產業園區、農產品加工集中區為重點的示范工程,打造一批農業綜合開發優質產品,著力創建屬于自身的新品牌。通過品牌創建提升農業綜合開發的影響力和美譽度,以品牌創建推動農開工作不斷邁上新的層次。通過集聚農民專合組織試點項目、市級財政以獎代補項目、市財政專項扶持資金等,進一步提高瓦窯新農村試點項目區(現代農業產業園)整體建設標準和規模效益,大力提升踢球山項目區的品位,加大宣傳力度,爭取成為全省開發系統首批認證命名的園區,不斷增強農業開發在全社會的影響力。
五、狠抓工作措施落實,取得宣傳信息工作新成效
要進一步抬高定位、提升標準,在建好用好自身載體的同時,突出省級以上主流媒體,加強溝通和聯系,傳遞并放大農開人的聲音。要在《中國農業綜合開發》雜志發表文章3篇以上;在人民日報、新華社、經濟日報、中央電視臺、農民日報及新華日報、電視臺等新聞媒體宣傳報道農業綜合開發工作不少于5次;在農業開發簡報上用稿1次以上;在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日報宣傳報道農業綜合開發工作5次以上;在市委、市政府兩辦信息上稿5次以上;邀請市人大或政協視察農業開發工作1次以上;編發<<農業綜合開發簡報>>36期以上;在省農業資源開發網站發表信息20條以上、和文章5條以上;在省開發網市級平臺上稿100篇以上;省農業開發網站及市級平臺全年點擊率不少于3000次。
突出宣傳重點,緊緊圍繞“三權分離"改革、農開文化、項目建設典型,以及工作中涌現出來的先進人物、先進事跡,進行開拓性的深度挖掘、集成性的宣傳報道、持久性的媒體聚焦,不斷擴大農開工作的對外影響,爭取黨委政府、社會各界更多的關注與支持,調動各方力量推動農開事業不斷實現新的跨越。要強化措施,一是要把宣傳信息工作當做項目工作牢牢抓在手上。要始終把宣傳信息工作擺在農業開發項目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列入年度工作目標任務并一同進行考核。安排專項經費保障宣傳信息工作需要。二是要明確目標任務,強化考核。制定《市2013年度農業綜合開發宣傳信息工作要點》,對宣傳信息工作的目標和重點提出具體要求。制定《市2013年度農業綜合開發宣傳信息工作考核辦法》,對宣傳信息工作實行量化管理。實行“一票否決”,凡宣傳信息工作末位的個人,年度考核不得評優評先。要加強工作調度,及時對各科室及每個同志的投稿和被采用率等情況進行通報,按時兌現稿費。三是要加大獎懲力度,嚴格督促指導。實行上稿激勵機制,在《中國農業綜合開發》雜志、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人民日報》上稿每篇獎勵1000元;在《農民日報》、《經濟日報》、《中國財經報》、《新華日報》、電視臺《新時空》上稿每篇獎勵600元;在《日報》主要版面、電視臺《新聞》上稿,每篇獎勵200元。四是要加強宣傳信息人員培訓,提高業務素質。制定年度宣傳信息工作業務培訓計劃。邀請不同級別的媒體編輯來局舉辦宣傳信息培訓講座。同時聘請資深新聞撰稿人為我局業余通訊員。
2013年,農業綜合開發宣傳信息工作要確保在開發系統第一、全省第一、全國有影響。
六、提升干部隊伍整體素質,培樹農開隊伍新形象
要進一步推進新時期農開事業跨越發展,對全市廣大農開干部職工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要在更高的層次上推進新一輪思想大解放。要推動農開事業更好更快發展,只有讓一切有利于創新的思維充分涌流,讓一切有利于發展的活力競相進發,農開事業的發展后勁才能更足。一是要根據需要解放思想,致力解決“思想不解放”的問題。思想不解放是保守,結果只會導致保守僵化、因循守舊,無法有效解決發展變化中遇到的任何問題。二是要針對難題解放思想,致力解決“思想假解放”的問題。思想假解放是虛偽,口上說要解放思想,實際做卻墨守成規,容易的事也會變得復雜,簡單的事也會變得困難。三是要從我做起解放思想,致力解決“思想不會解放”的問題。思想不會解放是無知,有的人雖然能夠認識到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卻找不到阻礙發展的主要癥結和破解難題的有效辦法,結果貽誤了發展進程。農開干部職工要做思想解放的表率、銳意創新的表率,以解放思想來推動實踐,以實踐錘煉來解放思想,做到有的放矢、因需而解,切中要害、據難而解,以身作則、從己而解,以思想的與時俱進推動農開事業再上新的臺階。
(二)要著力提升干部隊伍的能力水準。當前,我們農開工作面臨的新課題、新挑戰越來越多,要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動權,不僅思想觀念要跟上節拍,知識水平更要有一個大的提升。廣大農業開發干部職工都要把更新知識作為必修課,爭做學習型、知識型、創新型的人才。努力把自己培養成“努力學習、認真工作、誠懇待人、干凈做事”的新型農業開發人。把學習教育放在第一位,制定年度學習教育計劃,規定學習時間、內容和形式。2013年全局力爭學習40次以上,80個學時,學習文章50篇以上,論壇發言40人次以上,交流干部職工學習心得體會和感受文章50篇以上。打造學習平臺,堅持每周一學習制度,每周一全局人員大學習兩個課時以上。創辦學習論壇,以每周一學習作為平臺,積極引導、鼓勵干部職工在論壇上踴躍發言,談學習、談感受、談心得、談收獲,互相交流學習。創新學習方法,創建豐富多樣的學習載體,采取異彩紛呈的學習形式,把個人自學與領導授課相結合,把“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繼續邀請大專院校教授、專家來局機關有針對性的進行業務培訓;組織全體人員到大專院校學習有關業務知識或外出考察學習。明確學習內容,要注重學習農業開發方面的知識,學習項目規劃設計、項目建議書編報、工程施工等具體業務知識,進一步提高全體人員的整體素質和服務三農的本領,增強工作的前瞻性和預見性,超前謀劃、探索和研究農開事業發展帶有方向性、根本性的問題,努力掌握最新最前沿的知識元素,進一步推動農業綜合開發工作又好又快發展。
(三)要切實增強敢于擔當的責任意識。要在任務、矛盾、困難、風險和挑戰面前具備勇挑重擔、敢于負責的精神。廣大農開干部要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事業心,要時時以事業為重、對發展負責,做到在成績面前不自滿、任務面前不推諉、困難面前不退縮、矛盾面前不回避,切實擔當起應負的責任,繼續發揚“吃苦耐勞,甘于奉獻”的農開人精神,對工作要做到精益求精,毫不懈怠,確保每一項決策不在自己手中落實有偏差、每一項工作不在自己手中推進有延誤、每一項任務不在自己手中完成打折扣;要在思想高度、工作深度、落實力度、待人誠度的修煉上狠下功夫,以此促進工作、推動發展。
[中圖分類號] S5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7-0158-02
一、在棉花高產創建活動中取得的基本經驗
1.在播前準備工作中高度重視破雪工作,為棉花適期早播創造良好條件
兵團第六師一五團紅粘土地塊面積大。針對紅粘土地塊,在二月下旬,也就是最低氣溫在-10℃左右,采用重型缺口耙破雪,消除春季積雪融化時產生的鏡面效應,促使積雪早化,延長土壤凍融交替時間,增加土壤風化層,促使地表水分快速揮發,有利于早整地早播種,實現抓早苗。
這項措施在我團已經實施十年。在實施這項措施前,都是沙土地播完以后,再播紅粘土地,等到紅粘土地能機車了,已經是四月下旬,適期早播無從談起。自從實施這項措施后,只要溫度適宜,就可以播種,打破了紅粘土地難以早播的瓶頸。
2.在適期早播的基礎上,狠抓一個“快”字
“快”字要體現在滴灌安裝和滴水上。快速安裝地面管件,快速滴出苗水。團場要求各連隊做到邊播種邊安裝,播完一塊安裝一塊,時間不超過2天。俗話說:“春爭日,夏爭時”,早一天滴水就能早一天出苗,真正達到適期早播的目的。在播種前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必須要做,那就是地埋管道的試壓工作,檢查管道是否正常。秋翻整地時有可能損壞管道出水立管,或是秋季管道排水不徹底,造成地埋管道凍裂,一旦播完種準備滴水才發現管道不正常,即便維修再及時,也需要一天一夜的時間,這樣就難以體現出“快”字。
3.棉花苗期管理強調一個“早”字
苗期各項工作突出“早”字,早定苗、早中耕、早化調,嚴格落實各項植保措施。
3.1早定苗:兩片子葉展平后開始定苗,1片真葉結束,質量要求去弱苗留壯苗、去病苗留健苗、一穴一株,嚴禁留雙株。
3.2早中耕:當全田80%的棉苗出土即可進行,深度14―16厘米,護苗帶8―10厘米,中耕深度要一次到位,做到不鏟苗、不埋苗、不拉溝、不留隔墻、不起大土塊,達到行間平、松、碎的質量要求。
3.3早化調:堅持促控結合、因苗調控和“早、輕、勤”的原則,促進棉花根系下扎,降低果枝始節高度。苗期化調2次,兩片子葉展平進行第一次化調,縮節胺畝用量0.5―0.8克;3―4真葉進行第二次化調,縮節胺用畝量1―1.5克。每次化調可配磷酸二氫鉀進行根外追肥,促苗早發,壯而不旺。機采棉第一次化調在2片真葉開始。
3.4及時蹲苗:5月中下旬,根據棉花長勢及時進行蹲苗,時間20―30天,個別棉田因長勢情況靈活掌握,長勢較差的棉田可適當縮短蹲苗期。
4.棉花蕾期管理主要是做好“穩”字
棉花進入蕾期后,尤其是株高稍矮棉田,有些種植戶沉不住氣,開始水肥齊攻,極易造成棉花徒長,難以塑造理想株型。
這個時期的“穩”字主要體現在管理者的心態上。只要棉花長勢長相正常,在蹲苗期結束,開始滴水時,只滴清水,促進棉花生長穩健,促使早現蕾,現大蕾。進入初花期后,可酌情滴施1―2公斤棉花滴灌專用肥。對長勢偏弱棉田,每次滴水時結合根外追肥,再滴施棉花滴灌專用肥1―2公斤,促弱苗升級。
5.重施花鈴肥
打頂后棉花很快進入盛花結鈴期,這個時期是棉花一生中生長發育最旺盛的時期,是需水需肥高峰期,也是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從7月5日打頂結束到8月上旬這一個月的時間,施肥量要占到全部追肥量的70―80%。我團棉花追肥主要以棉花滴灌專用肥為主,每畝平均追肥量在50公斤以上,也就是在這一個月的時間內,每畝追肥量在35公斤以上。
此外,在重施花鈴肥的基礎上,為了防止棉株早衰,還要看苗補施蓋頂肥,以爭取多結一些蓋頂桃。通常對缺肥而有早衰趨勢的棉田,或者中下部棉鈴嚴重脫落的棉田,應早施蓋頂肥,力爭多結蓋頂桃;對長勢好,肥力足,后勁大的棉田,則應少施或不施,以免貪青晚熟。蓋頂肥不宜施得太遲,一般在立秋前后施用,早衰棉田應適當提前,同時還應根據棉株生長情況和秋后的天氣變化嚴格控制用量,如用量過多,反而會引起“二次生長”,不利于棉鈴的充實成長,使鈴重減輕,品質也會變劣。一般畝施專用肥5―8公斤。
6.重視綜合植保工作
棉花植保工作始終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把著力點放在預防工作上。根據預測預報,制定預防措施,定期下發《農業簡報》,對植保工作進行指導。通過植保工作檢查,確保預防措施落到實處,使病蟲害的發生發展始終控制在可控階段。
7.因地制宜,科學決策,強化管理,抓好各項技術措施的到位率和時效性
在棉花田管工作中,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科學決策。田管關鍵時期,團場農業技術人員按照包片片區下連蹲點,督促、檢查和指導連隊田管各項工作,先后對全團農作物整地播種、中耕、滴水、施肥、植保等關鍵性工作進行綜合性大檢查9次,提高了各項關鍵性技術措施的到位率和時效性,作物產量得到大幅度提升。
二、存在的問題
通過高產條田的創建,在回頭看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在棉花管理工作當中還存在的一些問題:
1.職工群眾文化程度參差不齊,部分職工群眾思想保守,接受能力較弱;
2.各項技術措施的到位率和時效性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3.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三、今后打算
1.加大對職工的培訓力度,不斷提高職工群眾的綜合素質。首先利用“科技之冬”活動對職工進行培訓,變冬閑為冬忙,提高職工群眾的科技文化素質。其次在田管不同階段召開現場會,對職工進行現場培訓。三是利用廣播、電視、開展科技講座、下發各種資料等多種途徑不斷提高職工群眾的綜合素質。
1 項目區基本情況
1.1 實施地點
實施地點選擇在西秀區水稻主產區舊州鎮沿刑江河流域的浪塘村、五翠村、舊州村、文星村、茶坡村、高車村六個村,涉及農戶3905戶。該示范片海拔1250~1280m,水源光照條件好,土壤肥沃,地勢相對平坦,壩區大。灌溉水源有型江河流域、仙人壩水利溝渠、鵝項水庫自流灌溉。項目示范區內有縣道安順至舊州至劉官公路貫穿境內,并村村通鄉村公路,交通方便,通信、電力、水利設施條件優越,農田基礎條件較好,輻射帶動能力強,農戶在種植水稻奪高產上有一定基礎和積極性,是西秀區水稻主產區之一。
1.2 實施前生產與技術推廣情況
實施前,該區域農戶在科學種田水平上參差不齊,主要表現在優選良種、培育分蘗壯秧、合理密植、施肥上偏氮、少磷、缺鉀、無微肥、追肥時大都采用一次性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科學管水、挖水曬田控制無效分蘗、葉面噴肥等方面存在不足,致使這一區域水稻常年平均667㎡產量550~600kg,少數好的田塊667㎡產量僅達650kg左右。
實施前各項技術推廣指標統計為:雜交水稻品種覆蓋率100%,水稻旱育秧技術覆蓋率63.5%,水稻規范化栽插覆蓋率83.2%,水稻測土配方施肥覆蓋率83.2%,水稻病蟲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達79.5%,機耕機插機收覆蓋率43.3%,旱育保姆物化技術覆蓋率36.8%,生態旱育秧技術覆蓋率達62.5%。
2 實施成效
2.1 示范片考核指標
2.1.1 規模
水稻連片示范667hm2。
2.1.2 單產
連片示范平均667㎡產量720kg以上,老示范區示范片較上年單產增產2%以上,新示范區示范片較上年單產增產10%以上,均較常規栽培增產20%以上。
2.1.3 總產
輻射帶動全縣均衡增產。
2.1.4 技術指標
雜交水稻優良品種覆蓋率100%,水稻旱育秧技術覆蓋率100%,水稻規范化栽插覆蓋率100%,水稻測土配方覆蓋率100%,水稻病蟲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100%,機耕機插機收覆蓋率比上年提高20%以上,超級稻、旱育保姆包種、無紡布覆蓋、沼肥應用、緩控釋肥料等技術有較大的示范面積。
2.1.5 標準化、專業化水平與技術培訓
每個萬畝示范片制定一張技術模式圖進行標準化生產,至少有一個農民專業合作社或5戶種糧大戶,骨干培訓不少于500人次,一般培訓不少于3000人次。
2.1.6 宣傳、資料、檔案
項目實施區域要有宣傳標牌和規劃圖,編寫宣傳簡報10期以上,并在報刊、網絡、電視等媒體上報到5次以上。項目落實地點、面積、培訓、生產管理、測產驗收、項目總結等有關資料要建檔立案,示范戶要有花名冊。
2.2 項目實施完成情況
2.2.1 項目實施規模完成情況
實施結果統計,實際完成700hm2,比考核指標667 hm2超33hm2,超5%。項目涉及安順市西秀區舊州鎮浪塘村、五翠村、舊州村、文星村、茶坡村和高車村,涉及農戶3905戶;其中浪塘村:116hm2,551戶;五翠村:110hm2,583戶;舊州村:143hm2,923戶;文星村:175hm2,834戶;茶坡村:78hm2,495戶;高車村:78hm2,519戶。
2.2.2 項目產量完成情況
成熟時,項目實施小組按照《貴州省糧食高產創建測產驗收實施辦法》,在項目領導小組的領導下,高度重視,全力以赴,抓測產驗收工作。
(1)省專家組臨田測產驗收結果:2012年9月25日,貴州省糧食高產創建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邀請省、市有關領導和專家組成驗收組,對我區承擔實施的該項目進行了現場測產驗收。驗收組按貴州省糧食高產創建測產驗收實施辦法,聽取了我區項目實施情況匯報,審閱了我區理論測產自測結果和有關檔案,實地察看了項目區水稻生長情況,根據項目區稻田自然分布,水稻田間長勢分三個片區,分別隨機抽取高、中、低各三塊共九塊田進行了實割實測,產量實測結果如下:①五翠片區:農戶王學明, 面積533㎡,品種湘優109,667㎡產量814.48kg;農戶楊武科,面積867㎡,品種湘優109,667㎡產量775.57kg;農戶唐正武,面積1067㎡,品種T優300,667㎡產量696.70kg。②文星片區:農戶汪自明, 面積667㎡,品種湘優109,667㎡產量852.39kg;農戶楊啟珍,面積733㎡,品種科優21,667㎡產量846.85kg;農戶張進忠,面積533㎡,品種科優21,667㎡產量844.50kg。③茶坡片區:農戶劉開祥, 面積1000㎡,品種湘優109,667㎡產量819.59kg;農戶郭秀汝,面積733㎡,品種T優300,667㎡產量769.34kg;農戶朱祥, 面積1533㎡,品種湘優109,667㎡產量645.46kg。
以上三個片區共九塊,面積7667㎡,加權平均667㎡產量764.72kg。最高畝產田塊為文星村汪自明田,667㎡產量852.39kg。省專家組對項目區水稻長勢情況評價:項目區水稻整體長勢均勻,全面推廣應用了大穗型雜交優良品種、新型旱育秧、寬窄行拉繩打點定距、測土配方施肥、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等技術,在今年栽后長期多雨低溫、病蟲害發生較重的情況下,由于各項配套措施得力,特別是病蟲害統防統治、排水曬田和施肥抓得扎實,技術指導到位,項目區水稻生長明顯好于往年,增產效果明顯,達到了目標要求。
(2)項目驗收結果:我區按照省要求,分六個片區抽樣測產驗收,項目共計驗收50個樣本,其中:上等樣本14個,驗收面積12667㎡,收獲稻谷15572.45kg,平均667㎡產量819.60kg,代表項目面積188.12hm2,占26.874%;中等樣本28個,驗收面積2.7hm2,收獲稻谷30429.51kg,平均667㎡產量755.08kg,代表項目面積399hm2,占57.001%;下等樣本8個,驗收面積0.76hm2,收獲稻谷7794.24kg,平均667㎡產量683.71kg,代表項目面積113hm2,占16.125%。共計驗收面積4.7hm2,代表面積700hm2,總產稻谷7989565kg,加權平均667㎡產量760.91kg,比考核指標平均單產720kg超40.91kg,超5.68%;較上年項目單產745.83kg增15.08kg,增2.02%;較常規栽培單產560kg增200.91kg,增35.88%,全面完成項目單產考核指標,總產輻射帶動全縣均衡增產。
2.2.3 技術指標完成情況
項目實施重點抓技術配套,全面提高技術到位率。完成5個100%。即:①雜交水稻優良品種覆蓋率達100%,其中超級稻占55%;②水稻旱育秧技術覆蓋率達100%,較實施前提高36.5%;③水稻規范化栽插覆蓋率達100%,較實施前提高16.8%;④水稻測土配方施肥覆蓋率達100%,較實施前提高16.8%;⑤水稻病蟲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100%,較實施前提高20.5%;⑥機耕機插機收覆蓋率65%,較上年提高21.7%;⑦超級稻、旱育保姆包種、無紡布覆蓋、沼肥應用、緩控釋肥料等技術有較大的示范面積。旱育保姆物化技術覆蓋率達42.8%,較實施前提高6%;生態旱育秧技術覆蓋率達63.8%,較實施前提高1.3%。全面完成各項技術指標。
2.2.4 標準化、專業化水平與技術培訓
根據項目區實際情況,統一制定一張技術模式圖,技術人員“按圖施工”,實行標準化、專業化生產;因地制宜與全國種糧大戶何少文及劉官鄉水橋村農機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結合,在項目區實施6.7hm2的水稻機插秧示范片,從播種到收割,全程實現機械化操作;同時,與省、市龍頭企業——安順市西秀區樹鋒糧油有限公司相結合,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現代農業訂單模式,提升產業化經營水平,積極探索社會化服務新模式;按不同的農時季節,采取集中培訓、分村培訓、召開現場會培訓等相結合,分步驟開展面對面、手把手的技術指導,共舉辦技術培訓38期(次),累計培訓骨干人數1200余人(次),一般培訓5600人(次),發放技術資料2萬余份。
2.2.5 宣傳、資料、檔案完成情況
項目的規劃、實施、驗收過程中,在主要路段、村委公示欄等地方,張貼宣傳標語100余幅,組織發動高產創建宣傳5場(次),大力宣傳開展高產創建活動的意義;指派專人負責搞好項目區的規劃、造冊登記,繪制規劃圖、實施圖,撰寫培訓資料,田間管理記載,圖片收集,完成測產驗收資料、項目總結等,建立健全項目檔案資料;按農業部和省要求在項目區醒目位置制立標牌,便于農戶了解高產創建工作;及時編寫簡報10期;通過電視、報刊、網絡等新聞媒體12次報道高產創建項目,使高產創建活動家喻戶曉。
2.3 經濟、技術、社會、生態效益
2.3.1 經濟效益
通過實施水稻高產創建項目,有效地促進了項目區水稻增產、農民增收,農民對高產創建的認識有了進一步的提高。通過效益分析得出:項目區較對照新增總產量1794600kg,新增總產值536.57萬元,新凈增總產值362.27萬元,項目純收益1314.94萬元,新增純收益358.57萬元,投入產出比為1:2.22,新增投入與新增總產值比1:3.08,推廣費用與新增純收益比1:38.76,新增投入與新增純收益比1:2.06,新增費用與新增純收益比1:2.01。經濟效益十分顯著。
2.3.2 技術效益
通過對當今水稻生產先進技術的集成推廣,主攻單產,從選種—育苗—配方施肥—精確定量栽培—改變以往的一次性追肥,實行目標產量施肥—科學管水—及時排水曬田控制無效分蘗—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增施鉀肥—葉面噴肥等技術措施,達到了預期目的和效果,萬畝水稻高產創建項目獲得平均667㎡產量760.91kg的成績,技術效益顯著。
2.3.3社會效益
項目區張貼宣傳標語100余幅,發動高產創建宣傳5場(次),采取局集中培訓、到鄉鎮培訓、到村培訓,共計舉辦技術培訓38期(次),累計培訓骨干人數1200余人(次),一般培訓5600人(次),發放技術資料2萬余份,通過技術培訓良種良法一起推,科學防治病蟲害,科學管水,農民得到了技術指導;項目區水稻增產、農民增收,提高了農民種稻的積極性。項目參加辦點人數29人,落實配套資金物化補助18.5萬元,通過突出抓好“四個結合,兩個突破”,即抓好與農機的結合、與產業化的結合、與種糧大戶的結合,與新技術的結合,實現了產量與效益的突破,對項目區和周邊村寨乃至非項目區群眾影響很大,社會效果很好。
2.3.4生態效益
項目通過選用適宜當地種植的超級稻和抗性強的大穗型雜交水稻高產品種、生態旱育秧,測土配方施肥、病蟲草害專業化統防統治、科學管水等技術,不選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實施生態農業,重視保護生態環境,項目的實施達到了較好的生態效益。
3 主要做法
3.1 組織措施
3.1.1 成立項目領導小組和技術實施小組
西秀區政府和農業局領導及市農技站高度重視,加大力度,抽調精兵強將實施該項目。領導小組由西秀區人民政府分管農業的副區長擔任組長,區農業局、舊州鎮鎮長任副組長,成員單位由區科技局、統計局、區財政局組成。實施小組組長由區農業局分管副局長擔任,農技站人員負責組織實施。
3.1.2 責任落實、分工明確
領導小組負責組織領導、檢查督促村干部和所涉農戶的思想工作、行政措施。技術實施小組負責規劃、造冊登記、宣傳發動、技術培訓、物資發放、技術指導、搞示范,負責高產指揮田、資料收集及總結工作。日常工作由農藝師胡緒琴具體負責組織與主持技術實施。
3.1.3 行政與技術相結合
對項目所涉及的6個村實行行政負責和技術負責責任制。每個村明確聘請一名農科示范戶配合包村技術員,由包村技術員、村干部、聘請農科戶具體抓。
3.1.4 加強項目監管,健全考核機制
項目領導小組分別在項目實施的前期、中期、后期對項目進行督促檢查,對項目區包村技術人員實行目標考核,將考核情況作為年終考評、評優等的重要內容,強化技術人員的責任意識,提高技術人員的參與熱情,確保包村技術人員各負其責、各盡所能。
3.1.5 強化宣傳,開展技術培訓,確保技術到位率
在項目的規劃、實施、驗收過程中,通過電視、報刊、網絡等新聞媒體大力宣傳高產創建的政策措施、典型事例、成功經驗、實施效果,以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組織召開了各村村支兩委、村民代表、科技示范戶、種糧大戶及農機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等人員參加的高產創建宣傳發動5場(次),張貼宣傳標語100余幅,大力宣傳高產創建活動的意義;采取局集中培訓、到鄉鎮培訓,到村培訓,共計舉辦技術培訓38期(次),累計培訓骨干人數1200余人(次),一般培訓5600人(次),發放技術資料2萬余份,電視、報刊、網絡等新聞媒體報道12次,做到高產創建深入人心,任務、目的、技術家喻戶曉和技術到田,確保技術到位率。
3.1.6 建立高產創建指揮田,開展超高產競賽,組織觀摩交流
(1)建立高產創建指揮田。對項目實施小組全體人員分片區分村每人都負責一塊高產指揮田,并插牌,牌上寫明技術負責人和農戶的姓名,以起到示范與引領的作用。
(2)開展超高產競賽。為了抓好2012年水稻高產創建項目的實施和充分調動和鼓勵項目區農戶的積極性,經區農業局研究決定,在項目區開展水稻高產競賽活動,凡667㎡產量達900kg以上的農戶都給予獎勵。在667㎡產量900kg以上的農戶中,根據產量的高低,評出前三名,給予重獎:一等獎2000元,二等獎1500元,三等獎1000元,其余的都給予達標鼓勵獎500元。
(3)組織觀摩交流,加強技術指導與服務。根據水稻生長各階段的特點開展技術培訓,加強指導,組織各村村干部、科技示范戶、種糧大戶、農技人員等相互到各片區現場觀摩,交流經驗。
3.1.7 項目痕跡管理
認真搞好規劃,造冊登記,做好圖片收集和物資發放公示,建立健全項目檔案資料,搞好項目痕跡管理;做到示范區有實施圖、規劃圖;完成編寫簡報10期;在示范區醒目的位置,按農業部和省要求制立標牌,標明主推品種、技術、負責人等信息,便于農戶了解高產創建工作。
3.2 技術措施
抓好技術組裝配套,首先突出無紡布、旱育保姆旱育秧。按照高產創建實施方案中工作進度的安排及高產創建技術方案要求,項目區首先突出推廣無紡布、旱育保姆旱育秧技術,在舊州鎮浪塘村清水組規劃、落實育苗0.7hm2,召開技術培訓會和現場會,然后六村推進。項目技術措施參照省技術方案并結合前3年承擔實施該項目的經驗上制定了《西秀區2012年萬畝水稻高產創建栽培技術方案》,按技術方案實施。
3.2.1 選擇適宜品種,做好種子處理
選用適宜當地種植的超級稻及高產雜交稻品種湘優109、T優300、金優527、科優21,作好種子處理。
(1)適時播種。于清明前后播種,采用保溫旱育秧和旱育兩段秧,培育分蘗壯秧。
(2)適齡移栽。根據項目區耕作制為稻油兩熟特點,于5月下旬~6月上旬,秧苗葉片為6.1~7.1葉齡移栽。
(3)合理密植,規范栽插。根據項目田塊肥力,中等、中上等田每667㎡1.3萬窩,規格為(33cm×20cm)×19cm,中等田每667㎡1.38萬窩,規格為(30cm×20cm)×19cm,另寨腳田,肥田掌握在1.1~1.2萬窩。一律實行寬窄行拉繩打點定距插秧,對各村指揮田特制300根打點繩子和配套600把標尺發到農戶,用寬窄行標尺拉一行栽一行,實行精確定量栽培。每窩基本苗,秧苗發兒多的栽1粒谷苗,發兒少的強調栽2谷粒苗,確保每667㎡基本苗達6萬以上。
(4)根據測土結果,實行N.P.K配方施肥。要求在667㎡施優質農家肥1000kg基礎上,總施肥量為667㎡施尿素12.5kg、復合肥50kg、鉀肥20kg。控氮增磷鉀,采取前促、中控、后補,具體為基肥667㎡施復合肥50kg、鉀肥10kg,秧苗返青后667㎡追尿素7.5kg,孕穗中期667㎡施尿素5kg、鉀肥5kg,齊穗后667㎡施鉀肥5kg作壯籽肥。
(5)科學管水:一律實行淺水栽秧,后滲水返青,一周(返青后)立即放薄水促發兒,足苗控水曬田。拔節孕穗期至抽穗楊花期保持寸水(淺水層),齊穗后干濕壯籽。
(6)實施葉面噴肥。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于灌漿初期噴一次。
(7)實行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要求,根據水稻生長期病蟲害發生規律對農戶進行了立枯病、苗瘟、稻飛虱、稻縱卷葉螟和穗頸瘟等病蟲害防治的技術培訓及項目區的綜合防治, 確保水稻安全生長。今年6月以來,我區多雨低溫,病蟲害發生較重,尤其是稻飛虱、稻瘟病的為害,項目實施小組人員不辭辛苦,多方精心選藥,積極組織農戶防治,使項目區水稻處于正常生長狀態。
與常規栽培技術比較,上述八項技術措施常規栽培未完全做到,特別是精確定量栽培、測土配方目標產量施肥、科學管水控水曬田、葉面噴肥等常規栽培未做到。
3.3 創新工作機制,開展專業化社會化服務
依托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組織開展高產創建,探索社會化服務新模式。積極推進高產創建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結合,實現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配套。結合項目區實際,因地制宜與全國種糧大戶何少文及劉官鄉水橋村農機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結合,在項目區實施6.7hm2的水稻機插秧示范片,從播種到收割,全程實現機械化操作。同時,與省、市龍頭企業——安順市西秀區樹鋒糧油有限公司相結合,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現代農業訂單模式,探索社會化服務新模式,提升產業化經營水平。
3.4 搞好試驗研究,完善技術措施
項目區通過開展品比、播期、密度、栽培模式、施肥等多種類型試驗,篩選適宜當地生產的新品種、新技術,完善技術措施方案,為高產創建提供技術支撐。
4 存在問題、經驗啟示及建議
4.1 存在問題
(1)自然條件的影響。今年6月以來我區多雨低溫,導致秧苗生長緩慢、分蘗差,到控水曬田時,有部分田塊的有效穗未達到目標產量要求;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陰雨連綿,嚴重影響了水稻正常的收割時節及項目區相關配套的新技術的試驗驗收。
(2)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比較薄弱,抗風險能力差,壩區壩田創高產條件需要改善。雖然項目所選區域壩田光熱水、交通和群眾科技意識相對有一定基礎,但壩田中溝渠、機耕道欠缺,抗風險能力差,給高產創建帶來影響。山區特殊的自然條件是制約糧食增產再上新臺階的重要因素。
(3)農資價格因素。由于農資價格上漲,水稻生產純收入比較效益低,相當農戶不愿意多投入,突出表現在N、P、K配方購買鉀肥少、足苗控水曬田和抽水灌田、葉面噴肥上不愿多花工日。
(4)勞力及多投工投勞問題。高產創建比常規栽培必然要多花工日,由于農業純收入低,外出打工經商的青壯年多,農忙和農事季節對高產創建的實施有影響。
(5)栽插深淺不規范。部分田塊栽插過深,降低了秧苗的低位分蘗,導致秧苗分蘗差。
(6)項目資金到位滯后,工作開展有一定的困難。
4.2 經驗啟示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