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1 16:49:1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健康教育策略,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引言
最近幾年,在醫學模式、人們生活水平與生活方式不斷發生變化的過程中,人們的就醫觀念與就醫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這種變化表現最為明顯的就是人們對健康的追求,對疾病的預防以及健康知識指導的需要。生命體征維持正常的表現就是健康,在以人為本的社會發展中,健康是最基本的需求。在此種情況下,需要著重在基層開展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基層就其性質與本質而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無論是哪種形式的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都會對廣大民眾的健康產生一定影響。
1.基層健康教育健康促進工作的現狀
從目前基層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的現狀就可以看出,其存在著較多的不足之處,這些不足之處不僅影響該項工作的順利開展,還影響著廣大群眾所接受健康教育的質量。
1.1,對健康教育工作重視不夠。相較于我國其他區域,基層醫療服務水平與服務條件稍顯落后,人們的健康意識與觀念并不是很強[1]。正是基于此,基層醫療單位,特別是鄉鎮與村衛生室對健康教育工作并未予以高度的重視。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不僅在于醫務人員不了解健康教育與健康行為之間的聯系,將醫療服務局限在疾病的治療與護理層面上,不能與患者和群眾進行健康知識的溝通與交流;另外一部分還在于基層健康教育資金投入不夠,影響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的順利開展。
1.2基層醫務人員健康教育工作模式落后。自2009年啟動實施的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是覆蓋范圍最大、受益人群最廣的一項公共衛生干預策略,是政府以人為本、惠民利民的一項重大民生工程,是落實預防為主衛生工作方針的重大舉措。依附于基本公衛框架運作是目前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特征,國家為此撥出專項經費。時至今日,我們也開展了名目繁多的健康教育工作形式,比如:開展公眾健康咨詢活動;舉辦健康知識講座;設置健康教育宣傳欄;提供健康教育資料;開展個體化健康教育。以及除此之外各種公共場所宣傳牌、大眾媒體如報紙雜志、網絡、電視廣播和手機短信的宣傳。可是僅以目前的落后模式操作,綜合覆蓋率不到1‰!我們新時期的健康教育工作并沒有取得相應的、預期的成效,
1.3健教業務人員隊伍不穩定,素質不高,從目前基層健康教育工作開展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們的健康教育專兼職人員和轄區人口不到1:10000的配備,該工作開展的人員主要是公共衛生科的工作人員,其次為臨床護理人員。而公共衛生科人員變動頻率大,隊伍極不穩定,多為剛參加工作或無證人員,這些人員普遍是沒有經過全面和系統健康教育理論和實踐培訓的人員,并且對健康教育理論知識的了解并不是很深透,并不能將新形勢下的健康教育知識傳遞給居民群眾,健教整個隊伍素質低下。
1.4缺乏健全的健康教育管理機制。基層健康教育管理機制不健全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基層針對健康教育管理工作尚未成立相應的機構,致使各類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的職責與管理不明確,難以順利開展健康教育工作。另外一方面體現在,基層醫療單位開展健康教育工作的過程和細節不夠規范,同時在基層健康教育工作開展的過程中沒有形成統一模式,多數流于形式,醫護人員的素質普遍不高,服務的水平也就出現不統一的現象。
2.基層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在基層疾病控制與預防的過程中,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該項工作的開展對基層醫療工作實行具有重要影響。首先,在傳染病與慢性非常染病預防與控制的過程中,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是一種重要的方法[2]。通過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可以讓民眾根據自身情況改變不健康的行為與生活方式,避免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其次,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能夠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在基層醫療服務所開展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加強民眾與醫療服務人員之間的交流與溝通,促使雙方之間能夠互相理解,增強患者對醫務人員的信任,同時醫務人員還能夠指導患者進行自我保健,有效構建和諧醫患關系。最后,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體現社會主義公共利益為本的原則。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基層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促使相關部門與機構能夠依據相應的規定開展此項工作,充分體現社會主義社會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
3.基層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策略與模式
從前文的分析就可以看出,基層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在開展的過程中存在較多的不足之處,而作為基層醫療服務的一項重要工作,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對基層民眾的健康具有重要的影響。針對此應當實行有效的策略與模式。
3.1規劃健康教育,規范健康促進模式
基層醫療服務所要想基層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獲得一個良好的效果,首先應爭取得到政府部門的重視,有政策的支持及社會力量的參與,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有關部門和機構應當做好配合及監督管理工作,促使基層醫療單位的健康教育工作能夠落到實處。在基層醫療單位開展健康教育工作的過程中,規劃好該項工作,采用先進的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的模式,合理安排該項工作,促使該項工作的開展產生效果。在實施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的過程中,根據基層的實際情況開展應急性教育或者經常性教育。
3.2轉變健康教育理念,提高健康教育意識
目前我國居民健康素養總體水平在9.48%,雖然健康知識知曉率和健康素養不是同一個概念,但健康素養是建立在健康知識知曉水平上的,因此,最有說服力的當數健康知識知曉率和健康行為形成率,只有把這兩個率提高才是硬道理。針對此種情況,基層健康教育工作人員摒棄落后的健康教育理念,采用先進的健康教育理念。針對這項要求需要基層醫務人員對存在問題從根本上進行反思和重視,主動學習,提高自身健康教育意識,將所學習到的健康教育理念滲入到醫療活動中[3],探索出服務于轄區全體居民群眾的,行之有效的、貨真價實的健康教育新方法,進而可以在工作開展的過程中提高民眾的健康意識,讓健康教育工作出現一個質的飛躍。
3.3做好患者與群眾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
從某種程度來說,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對所學的專業缺乏興趣。很多學生在選擇自己的專業時并沒有進行詳細的了解,填報志愿比較盲目,到校就讀后才發現與自己的想法不一致,于是可能產生抵觸情緒和厭煩心理。
2.人際關系問題。
中職專業學校的生活和學習是一個全新的,與普通中小學環境完全不一樣,他們開始真正走上獨立,離開家長或教師保姆式的關心和照顧。此外,他們相處的群體來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成長環境,因而他們的經濟文化背景各異、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各不相同,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價值標準等也不一樣,從而在相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能產生摩擦或交鋒,處理不好就可能產生緊張氣氛,導致心理壓力,出現心理困擾。
3.生活情感問題。
在中等職業學校中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對異性產生吸引,對“愛情”具有較高的敏感性,渴望接觸異性,在處理異性情感方面也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他們社會閱歷淺薄,涉世不深,生活經驗不足,不管是生理方面還是心理方面都還不夠成熟,對感情問題存在很多幻象,同時缺乏嚴肅性,容易出現各種心理問題。
二、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討
1.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必選課程納入教學。
國際教育界普遍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和專業教學同等重要。因此,中等職業學校在進行課程設置時就必須充分考慮,給學生介紹與心理健康發展密切相關的常識,幫助他們正確地認識自己、把握自己,維護好自己的身心健康。
2.創設心理咨詢服務站提供心理健康護衛服務。
心理健康問題和人的身體健康一樣,可能由于受到各種不利因素的干擾,以至于出現一些健康問題,因此,必須加以正確處理和解決。對此,學校可以組建心理健康教育輔導機構,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加強心理問題預防,特別是對于一些心理困擾較大的學生必須重點關注,對他們各種心理困擾進行積極的疏導,不斷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促使他們健康成長。
3.積極引入社會實踐促使學生心理更加成熟。
社會實踐活動是每一個人成長的大課堂和大舞臺,其不但可以促使學生的社會活動能力得到提升,同時還可以大大增強學生的情感智商,促使他們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得到有機統一。很多學生之所以經不起風吹浪打,出現心理脆弱現象,其主要原因就是他們很少接觸社會,沒有到社會上去經受實踐的磨練。因此,為了更好地增強學生的心理調節能力,學校要創造更多的社會實踐活動,并引領他們積極參與,增長他們的實際處理現實問題的才干,拓寬社會實踐的經驗和閱歷,提高抗擊突發事件的抵抗力、基層工作的實踐能力、人際協調能力等,從而促進他們全面素質和綜合能力的提高。
4.加強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環境構建。
《綱要》明確提出:“幼兒園要將促進幼兒健康與保護幼兒生命放在工作首位”。因此,我們必須引起高度重視,把促進幼兒健康當成主要目的,把幼兒健康教育當做整個幼兒教育首要任務。
1.問題分析
1.1 表面上重健康,實際上重智力開發。如今多數幼兒園在教學的過程中都存在共同點,那就是表面上重健康,實際上重智力開發。雖然多數幼兒教師在理念上明白,幼兒教育要以健康為主,但是在實施的過程中,過多關注幼兒智力開發。他們覺得,當下生活條件不差,孩子們在身體健康方面沒有太多問題,因此幼教們更注重智力開發,同樣,家長們也更關心孩子在幼兒園學到了什么知識,增長了什么能力。但實際上,身體健康不單單指沒有疾病,還應該包括幼兒的心理是否也健康。保護幼兒身心健康是進行其他一切教育活動的前提,尤其是進行早期智力開發的前提。如果忽視幼兒健康教育,會影響孩子以后的發展。
1.2 重身體健康,輕心理健康。早期,人們對于健康理解就是能睡、能吃,身體健康。但近幾年來,人們重新認識了健康,除身體健康之外,還包括心理健康。幼兒的健康不只包括幼兒身體每個組織、每個器官的正常發育生長,還要具有樂觀、開朗等健康心理品質以及能夠較快適應環境的能力。但是,現實中的幼兒心理健康仍是薄弱環節,經常被忽視。我國幼兒心理問題發生率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心理問題突出表現為意志力薄弱、行為控制力差、情緒不穩定、怕苦怕累、性格孤僻、自我為中心等。心理學家指出,大多成年后心理上的問題,都能追溯幼年階段。因此,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成長同時,還要大力展開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幼兒心理素質。
2.解決策略
2.1 智力開發和健康教育兩手抓。在幼兒園日常教學中,不能只關注幼兒智力開發而忽略幼兒健康教育,應當明確幼兒成長的過程應是活潑、愉快、健康的,需要將智力開發和健康教育有機結合,在以“健康第一”基礎上,合理開發幼兒智力。在《綱要》指出:“樹立正確健康觀念,在關注幼兒身體健康時,還要關注幼兒心理健康。”按照《綱要》內容要求,要改變過去僅重視身體健康,輕視心理健康觀念。多數幼兒的心理問題形成在某種程度上跟我們教育方法、態度及對幼兒心理健康關注程度有關。解決當下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問題,可以通過下面四種方式解決:(1)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的培訓;(2)為幼兒心理健康營造良好環境,教師和幼兒建立平等伙伴關系;(3)在幼兒健康教育中,全面融入心理健康教育;(4)了解幼兒發展差異性,實現因材施教。
2.2 開發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相結合的健康教育課程系統。《綱要》明確規定:“組織教育活動的內容要充分考慮到幼兒的認識規律和學習特點,各個領域內容進行有機結合,相互滲透,注重趣味性、活動性、綜合性,寓教育在生活游戲中。”幼兒園的學習課程包括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顯性課程,指的是幼兒園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的展開健康教育活動,往往以集體教育游戲、活動與戶外活動等形式進行。而隱性課程也被稱為非正式課程、潛在課程和潛隱課程等。隱性課程可分為健康服務的提供和健康環境的創設。幼兒健康環境包含物質環境與精神環境。其中物質環境包括幼兒園使用設備和設施建設等。戶外活動的適宜場地是展開幼兒戶外的體育活動前提條件,為了使幼兒能在戶外活動中實現最佳鍛煉效果,需要為幼兒提供多種形式戶外運動的場地,總面積達xxxx平方米,比如風雨操場、塑膠地、天然草坪、仿真草坪、卵石路等。此外,還應在幼兒年齡特點基礎上,設置功能較為齊全的小、中、大型器械,除了利用幼兒園現有器械外,還鼓勵家長和教師共同利用開發廢棄物,改制或自制滿足幼兒需求的各種器械,有五光十色的拋接球布墊、活靈活現的民間舞龍、唯妙唯俏的喜羊羊投擲器……。精神環境包括人際關系與文化環境。幼兒可以在健康和諧環境中充分的活動,學習如何跟別人交往和相處,形成熱愛生活、自覺維護公共衛生與環境等良好行為習慣。幼兒健康服務指的是幼兒園為幼兒提供一系列保育設施和衛生保健的活動,比如對幼兒進行預防接種、健康檢查。提供生活照顧和營養均衡的食物等。要真正切實有效的提升幼兒健康教育效果,就需要在課程的編排中將幼兒健康教育相關內容吸納和整合進去,實現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的有機結合。
2.3 提高幼兒教師的專業水平與素質。在幼兒健康教育活動中幼教占據主導地位,她們不僅為幼兒提供知識,增強技能水平,更為重要的是啟迪幼兒智慧,全面發展幼兒的身心健康,因此,幼教專業水平高低與自身素質好壞直接影響著教育效果。優秀的幼兒教師,應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與高度的責任感、事業心。為了提升幼兒健康教育效果,培訓幼兒教師,增強其自身素質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培訓幼兒教師過程中,應該做到有的放矢,根據實際問題,查缺補漏。若缺少相關知識的儲備,則應豐富相關知識;若教育理念錯誤,則應幫助教師重新樹立正確觀念;若教育方法不對,則應幫助教師尋找正確教學方法,采取合適的教育途徑和方式,避免產生脫離實際和空洞的教學方法。經過培訓,及時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提高教師知識的儲備量,規范其一言一行,有效提高其自身專業素質。幼兒的身心健康關系到國家和社會的未來,所以,關注幼兒健康刻不容緩,它既是時代要求,也是社會需要。對幼兒進行健康教育,有利于幼兒健康成長,為幼兒擁有幸福、健康的人生打好堅實的基礎。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2-0046-01
健康成長是幼兒全面發展的前提。對幼兒實施適宜的健康教育,不僅有利于幼兒健康成長,更有利于提高幼兒的綜合素質。幼兒園健康教育游戲化,對于幼兒樹立健康理念,提升動手、動腦能力有極大的幫助。游戲對幼兒教學影響深遠,健康教育游戲化,對身心發展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怎樣才能合理的利用游戲活動,激發幼兒的自主性,使幼兒能夠在游戲中愉快地學習,本文針對幼兒健康教育游戲化,進行了簡要探討。
1 幼兒園開展健康教學游戲化的原因
幼兒園的孩子好奇心強,充滿天真和童趣,這一年齡段的孩子不僅容易受外界的刺激,而且“愛游戲”富于想象力,喜歡探究。然而,由于這一年齡段的孩子年齡尚小,注意力不易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很難注意力持久,所以,幼兒園健康教育必須考慮年齡和身心發展特征,以激發幼兒的好奇心,使幼兒能夠積極主動的在游戲中學習體驗,并能夠主動參與到游戲中,實現寓教于樂的目的。在人的一生中,幼兒園教育是一個啟蒙階段,在這一階段開展健康教育,要基于孩子的身心發展特征,要培養幼兒的自我意識,使其能夠初步認識和了解健康的意義,獲得身體的、社會的認知,提升自我認知能力。傳統的幼兒園健康教育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的講授為主,是將一些健康知識生硬地“塞給”學生,忽視幼兒的需要與感受。因此,在健康教育過程中,幼兒無法真正融入其中。長此以往,幼兒不僅會對教育內容缺乏興趣,還容易導致幼兒厭學情緒,影響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幼兒園開展健康教學,要培養幼兒主動參與意識,通過寓教于樂的形式,提升幼兒的好奇心和興趣。使其能夠在體驗過程中,掌握基礎的教學內容,促進自身健康成長。幼兒健康成長,自身的體驗和學習是重要途徑,幼兒在游戲中,可以激發其想象力,提高其動手技能,豐富多樣的游戲形式,可以使幼兒快速在游戲中受益,在愉快的氛圍里,提升健康理念,促進自身健康成長。
2 幼兒園健康教育游戲化策略
2.1 開展區域性的游戲活動,提升幼兒的參與意識
幼兒園健康教育游戲化,教育內容可以是多方面的,教育游戲化,就是根據教育內容,采用不同方式的游戲活動,開展區域性的游戲活動。我們可以根據幼兒的特點,將健康教育活動分成不同的區域,如:分為美工區、語言區、科學區等,在美工區,可以根據教育內容,引導孩子們動手畫圖,剪紙,拼圖等游戲,通過游戲培養孩子們的健康美感意識,提升孩子們的動手操作能力。在語言區中,可以組織孩子們開展演講活動,如“健康主持講座”“給大家講健康故事”等活動,在游戲中鍛煉孩子們的口才,提升孩子們健康意識,促進孩子們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幼兒園開展健康教育,需要幼兒、家長教師的共同參與。在游戲中,幼兒要根據老師的健康教育需求,主動參與,成為游戲的主人。老師只是根據教育內容,給予一些適當的引導,只要是達到了健康教育的目的,教師盡量不要給學生確定條條框框,要盡量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避免游戲流于形式,沒有起到健康教育的效果。有時候家長工作繁忙,與幼兒日常溝通比較少。在健康教育中,教師要盡量為家長提供條件,以便于在健康教育中幼兒得到心靈的關愛,激發幼兒參與的積極性。
2.2 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使幼兒在游戲中愉快成長
幼兒園健康教育游戲化,可以依托節日節慶的氛圍,取得家庭、社區的積極配合,開展有教育意義的游戲活動。如果健康教育沒有家庭的支持,健康教育的積極作用也很難發揮。例如在五一勞動節、國慶節來臨時,可以積極搭架家園互動,平臺,組織觀摩健康教育活動,如我是媽媽的小寶貝,我運動、我健康、我快樂等主題教學活動,引領家長參與到健康教育活動中來,增進幼兒、家長對于健康成長的理解,增進親子之間的情感,促進孩子身心健康。同時,還可以組織一些健康主題宣傳日活動,在這個過程中,要盡量讓家長一同參與,如在母親節、父親節來臨時,組織開展爸爸媽媽伴我健康成長的活動,讓孩子的父母帶著孩子一起做游戲,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幼兒健康理念,傾聽家長對健康教育的建議,在健康教育的理念上,一定要做到家長與幼兒園達成共識,以便于為幼兒營造良好的健康教育環境,在社會、家庭、幼兒園的共同努力之下,促進幼兒健康成長。幼兒園健康教育游戲化,要尊重孩子的主體性,要在游戲過程中,盡量多表揚孩子,當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要多給于鼓勵,不能夠以做到好不好,誰做的最好為評價標準,要開發幼兒的思維,讓幼兒在游戲中展現自我,提升幼兒的主動參與意識,使幼兒樹立自信心,在游戲中健康的成長。
3 結語
“愛游戲”是兒童的天性,幼兒園健康教育,要符合幼兒的發展天性,以便于寓教于樂,增強幼兒的健康觀念。然而,在幼兒園健康教育過程中,受各種條件及因素的影響,存在教育形式單一,重結果不重過程等問題的發生,健康教育忽略了幼兒的發展天性。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幼兒園健康教育游戲化,更適合幼兒的科學學習,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我們應該創設更多游戲化的教學情境,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使幼兒在游戲中養成良好的習慣,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 賈慧慧.幼兒園小班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學游戲的現狀研究
[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3.
心理健康教育是實現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它是青少年素質全面發展的前提條件,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提供了有效途徑,也是現代社會對青少年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基于素質教育觀念,審視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從青少年實際的心理素質情況出發,構建素質教育觀念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是素質教育整體改革的關鍵環節。
一、素質教育觀念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解讀
1.素質教育觀念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與意義。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普及心理健康的衛生內容與常識,一方面幫助青少年學習解決與處理常見心理問題的技巧,另一方面幫助青少年適應學習、生活與社會做準備;二是預防重大心理問題與疾病的發生,學校通過開展一系列的心理教育與心理咨詢活動,幫助青少年及時發現心理問題,利用學校提供的心理資源尋求幫助,做到防患于未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對青少年的成長與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會影響青少年思想與品德方面的形成與發展,有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幫助青少年實現人格的健全與完善,促進青少年健康水平的提高。再次,心理健康教育能夠開發青少年的心智潛能,通過情緒、心態、信念等方面的心理教育,充分開發青少年的心智潛能,促進青少年心理的健康發展。
2.素質教育觀念下青少年主要的心理問題。素質教育觀念下青少年在心理方面仍然存在著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四大方面:一是學業適應問題,由于課業負擔過重與升學競爭過強,很多青少年難以適應學業的開展,出現考試焦慮情緒、厭學情緒、抗挫折能力差等方面的心理問題;二是人際交往萎縮問題,現在的青少年基本為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嬌生慣養,形成自我中心的孤僻性格,很難融入到人際交往的過程之中;三是情緒情感問題,這種心理問題的內在表征為恐懼,如心理癥狀的恐懼、社會評價的恐懼等,容易使青少年產生焦慮、敏感的情緒;四是社會適應問題,青少年由于個性發展的不成熟與不完善,存在薄弱的意志力、較差的承受力、不穩定的情緒等各種個性發展問題,這使得青少年很難適應社會的發展。綜上所述,素質教育觀念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仍然存在,這些心理問題會阻礙青少年的全面發展,不利于青少年的人格發展與健康成長。因此,要加強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探尋素質教育背景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為青少年形成健全的心理提供途徑與保障。
二、素質教育觀念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觀念的構建。教師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之一,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觀念的構建是開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與基礎,因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先要構建教師心理健康觀與心理健康教育觀。一方面,學校可以通過培訓、講座等多種活動類型來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觀念,引導教師深入地認識到心理健康對青少年心靈成長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倡導教師“心理保健師”的新型身份,即教師要時刻關注青少年的心理發展狀況,及時發現青少年出現的心理問題,采取有效地針對性措施解決青少年的心理問題。
2.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設。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途徑,這種課程的開設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心理學課程的開設,通過心理學課程中認知、情感及學習心理等方面的學習,引導青少年掌握適當的學習方法來適應學習生活,掌握合理的人際交往技能來適應社會生活;二是身心方面指導課程的開設,青少年的身心發展具有一定程度的特殊性,這就需要根據青少年的身心發展特點與年齡特征選擇合適的課程來滿足青少年的實際發展需求,如青春期發育、人際交往等方面的課程等。
3.專業心理健康輔導中心的建立。心理健康輔導是一項專業性較強的工作,學校要建立專門的心理健康輔導中心來開展心理咨詢、心理訪談等活動,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專門的場所、專業的人員、適當的時間與活動經費保障。專業心理健康輔導中心的主要工作內容為三個方面:一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組織與心理咨詢工作的開展;二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與監護;三是協助專任教師合理安排心理課程,培訓相關教師進行心理課程的教學。通過專業心理健康輔導中心的建立,可以幫助青少年及時地解決日常學習與生活中的心理問題,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態與價值觀,促進青少年的全面發展。
4.心理健康教育宣傳途徑的擴展。引導青少年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就需要不斷擴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營造和諧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一方面,學校圖書館可以通過購置有關青少年心理保健的雜志報紙或有關心理學的書籍來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提高青少年對于心理健康保健的興趣;另一方面,教師與學生可以共同編輯心理小報,開設“心靈之窗“”大聲喊出心里話”等心理欄目,讓青少年在參與的過程中學習心理保健的常識,為學校創設良好的心理校園環境與氛圍,提高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感受性,促進心理健康校園氛圍對學生無形的熏陶與感染。素質教育觀念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需要學校、教師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家庭與社會的相互配合與支持。家庭教育、社會環境都會影響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水平與質量,因此,要實現家庭、學校與社會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體化,為青少年提供正確的家庭教育、良好的社會環境及適當的學校教育,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促使青少年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作者:任麗 單位:甘肅省民樂縣第一中學
中圖分類號:4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729-2190(2007)12-0121-02
健康教育是通過信息傳播和行為干預,幫助個人和群體掌握衛生保健知識,樹立健康觀念,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動與過程[1]。目前我國醫院對住院病人的健康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而門診病人的健康教育相對比較滯后和薄弱。調查顯示,門診病人中健康教育的覆蓋面僅為47%[2]。然而,要實施有效的健康教育,首先要了解患者的最終需求是什么。我們對門診病人進行健康教育需求的調查,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健康教育,有效地提高病人的自我保健能力,提高病人對醫院的滿意度。
1 資料與方法
1.1 對象
選擇2006年2月~2007年2月就診門診內科的720位患者,年齡為35~80歲的患者,平均年齡為59.5歲,文化程度:高中以上340人,初中為192人,小學為188人,文盲為72人。職業:干部228人,工人352人,農民32,其他108人。
1.2 方法
在參考大量國內外文獻資料后,自行設計問卷調查表。調查內容為不同疾病的門診病人的健康教育需求(包括疾病的相關知識、治療方法和預后情況、藥物的用法、用量和不良反應、相關疾病的飲食指導、預防措施、心理疏導及就診指導),獲得健康知識的途徑需求。首先安排專人講解調查表中的各項內容的填寫要求,以便病人理解后填寫。每月隨機抽取候診患者60例,文盲患者由護士按其所述代其填寫;調查項目采取單項選擇法,對每個問題只做肯定和否定回答,統計時按每張表的肯定回答計算百分比。
2 結果與分析
2.1 門診病人健康教育知識的需求情況。見表1。
2.2 門診患者獲取健康教育方式的需求。見表2。
3 討論
3.1 門診患者在就診過程中,對健康知識方面有明顯的需求
據調查表顯示門診患者的建康教育知識需求有明顯的階段性。表1中92.2%患者在就診前有迫切需要就診指導,表現出不同程度心理反應如焦慮不安、猜疑、恐懼和急躁心理,希望立即得以診治,85.6%患者希望了解當診醫生診療水平和特色,提示護士在預檢過程中根據患者需求特點,積極熱情主動介紹醫院就診指南,使患者很快對醫院有所了解,根據患者特點,導診護士著重做好熱情接待病人,緩和病人急躁的情緒,迅速指導分科就診和做好專家介紹等,在導診過程中耐心解答病人的問題,在有限的時間將就診指南更快更直接地傳授給病人。
3.2 門診患者在就診中的健康知識需求具有有序性
3.2.1患者首先關注的是疾病相關知識
調查顯示91.0%病人需要了解疾病的相關知識(癥狀、體征等),由于門診患者流動性大,病種涉及各個專科且停留時間短暫,整個就診過程為短準、快。雖然診療醫生的診療水平直接影響病人的疾病治療,但整個就診過程中我們導診護士病人的候診中適當地進行疾病有關知識的講解,滿足了病人的需求,改善了就診秩序,使病人能耐性地等候就診,有利于醫生的診斷和治療,提高醫院的滿意度。
3.2.2給與患者及家屬心理支持需求日趨重要
由于患者對門診環境的不適應、陌生感、急需就診的心理而產生緊張或抑郁心理,存在明顯的情緒波動,在調查中顯示病人對心理疏導的需求為80.7%,焦慮情緒在門診患者中常見,為緩解病人的焦慮情緒,護士應加強與病人面對面溝通,應用親切的問候、傾聽的技巧、靈活準確的回答,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并根據患者當時的心理需求予以適當的心理安撫,是患者正確地面對疾病,使機體保持最佳應對狀態,促進康復。
3.2.3就診后的健康知識指導也不容忽視
由于門診病人多,就診時間短,當診醫生不可能將每個問題將的非常清楚,有很多病人對看完病后的用藥(79.4%)、疾病的預防(81.4%)相關檢查的指導(50.3%)和復診時間(38.6%)多有需求,所以作為門診護士有責任、有義務、耐心、熱情和科學地為病人作出解釋和指導,使患者對疾病的治療有所了解,可解除患者和家屬的各種疑惑和心理負擔,增強其治病的信心,使其能積極配合治療,促使早日康復。
3.3 門診患者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健康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育的方式方法。根據患者的不同需求,選擇患者樂于接受的形式多樣的教育途徑,從而提高健康教育的質量和效果。表2調查結果顯示,門診患者選擇健康教育的途徑的需求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其中選擇人數最多的教育途徑是就診、治療中的咨詢和發送健康教育的單或手冊,分別占81.9%、73.3%和67.9%,而門診最常見的健康教育方式―宣傳窗、宣傳板報只有46.7%的選擇率。主要的原因許多病人來就診時,多比較匆忙,急于診治疾病和緩解病痛,難以在宣傳欄前駐足。他們最相信系統理論知識和經驗豐富的醫務人員,面對面地交流又能使其充分宣泄心中的疑惑,因此在就診和治療時的咨詢時他們最佳的選擇。而健康手冊具有信息量大,攜帶方便,不受時間的限制等特點,也較受患者歡迎。因此應采取多形式,因人施教,按需施教,以滿足不同患者的需求,真正做到“以人的健康為中心”,實施人性化服務。
4 小結
門診作為醫院的窗口及醫療的重要場所,對患者的健康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通過對720位患者的調查,了解到門診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了解不夠,他們對健康教育的需求的重點為治療、預防知識和心理的支持等知識;就診和治療中的咨詢和發放教育手冊是患者首選的獲得相關知識的方式,同時對獲得教育途徑具有多樣化。提示我們在進行健康教育時應根據病人的主客觀需求,通過多種形式提供個性化的全面的健康指導,促進康復。
參考文獻
小學教育不僅要關注學生的能力培養,還需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家長和學校的互動合作,共同展開心理教育活動,結合實際進行分析,提升彼此的關注程度,雙方共同努力,不斷的進行探索,才能為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打下好的基礎。
一、家校合作的意義
對于小學生展開心理健康教學的目標是為了幫助學生養成健康的心理素質,其和校園內的其他教育具有差異性,需要同時重視教育互動、實施環境、教育氛圍、教育對象。環境對于小學生產生的心理影響是巨大的,環境具體劃分為小環境和大環境,大環境為整個的社會或是自然環境,小環境為組織、社區、家庭、校園等。針對小學生來說,家庭和學校為產生影響最大的兩個方面。家校合作,借助家庭教育的力量,對于各種可能出現的小學生心理疾病有效預防,家庭教學是對于校園教育內容的一種有效延伸,甚至影響到教育效果的成敗,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過分依賴校園內部的健康教育,家庭方便需要積極的加入,根據具體的理論指導合理設計,為校園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通過雙方面的監督幫助,提升學生的綜合心理素質,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二、具體的合作方法
1.提高觀念意識
目前部分的小學生家長認為,心理教育是學校的工作,最后的教育成果完全由學校決定;部分家長過分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忽視心理健康教育問題,不關注學生的品德和情感需求。同時校方覺得學校負責專業教育,其余的情感教育和心理健康問題需要家庭關注。學校以及家長片面性的認識,造成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被完全忽視,雙方都沒有及時關注,造成兒童的情感缺少,產生嚴重后果。面對這種現狀,家長和學校都需要重新認識,顛覆自身錯誤的觀念,真正的思考心理健康的重要意義。明確自身在心理健康中必須承擔的責任。學校和家長及時的交流和溝通,共同為促進心理教育活動的展開提供力量。學校方面借助家長會、家長手冊、家訪、校訊通等方式積極和學生家長聯系,讓雙方逐步認識到自己扮演的角色和應盡的義務和責任,觀念的改變是后期合作的基礎。
2.聯動活動機制
家校合作關系到三個主體,學校、家長、學生,為了促進合作教育模式的落實應用,發揮應有的效果作用,學校和家庭之間需要建立針對心理教育的聯動機制。通過科學合理的活動計劃提高雙方的聯系,穩定雙方的關系,通過合作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實。學校需要定時的舉行家長會談,或是親子互動活動,讓學生的家長聚集到一起,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方式、內容、時間、手段展開全面的討論研究,教師和家長及時交流,讓家長對于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具有了解,雙方共同制定策略,提高配合效率。在家長的監督下,學生在家庭中保持好的態度,堅持正確的習慣,逐步提升學習的熱情和信心。經過研究分析發現,很多小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為校內成績不理想,感覺到巨大的心理壓力,失去學習的良好體驗和感受,逐步將自身的興趣轉移到打架、游戲、網絡空間中,長期發展產生心理問題。面對這些問題,家長需要對于學校的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計劃具有大致的了解,針對性的對于學生進行適當疏導,家庭生活中不給予學生過多的壓力,平時避免應用過于激烈的言語,逐步降低學生心理壓力,調節心理狀態。
3.構建協調結構
學校需要建立專業的機構,為家校合作的良好運行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支持,構建系統化科學的指導體系,實現家長委員會、關鍵負責人、行政領導各方面的良好協調,讓各個方面教育者在有序的指導下,共同努力,為計劃落實奠定基礎。家長和學校的教育職責需要明確,主要負責人需要針對管理方針,重視促進家長和學校的互動監督和扶持,保證合作教育落實中的有序性和高效性,各種的教育活動或是方案應用到實際中,避免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主義化。專業結構內部的工作人員需要調查分析合作的具體狀況,通過及時有效的回饋,為后期的改革和完善提供指導意見,為長期的發展提供可能。家長和學校需要明確的是學生的主體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學生的健康快樂成長,整個教育實施環節中,需要重視學生的感受和意見,激發小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幫助學生逐步認識自身、完善自我。家校合作中需要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特征,主動和學生進行交流,互動,及時發現學生的疑惑和困擾,通過引導讓學生自愿的參與到心理健康教育中。
4.加強心理指導
家長教育觀念初步轉變后,后期的落實中時常出現偏差,最明顯的狀況為學生的考試成績落后或是達不到預期目標條件下,家長會采取一定的措施,造成學生的心理壓力,感覺到焦慮、恐懼、害怕,并且很多的家長和學生溝通中關注點是學習成績,在日常中不自覺提升學生的緊張感。家長教育觀念的轉變應該徹底,家長自身需要構建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日常的溝通交流中采取理性的態度。學校需要定期的對于家長展開專業的培訓或是指導,讓家長深入認識到小學生的心理狀態概況,幫助家長分析學生的心理特征、發展規律,講解正確的教育方式。提高家庭方面的綜合教學水平;學校方面把握學生共性的條件下,考慮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因材施教,通過家庭和學校的有效合作,真正為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出正確的選擇,起到正面積極的效果。總而言之,小學教育工作中必須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況,學校和學校通過合作,設計出符合實際應用的心理健康實施計劃,加大宣傳力度,提升家長的認識水平和參與程度,對于實施的狀況進行監督和管理,真正將心理健康教育落實到應用中,為學生健康成長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首先,我們通過組織教師學習《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以及具體的衛生保健知識,使廣大教師深刻地認識到幼兒園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使他們樹立了“身心并重”的幼兒健康觀,從而進一步認識到身體健康是幼兒身心健全的基礎、心理適應是幼兒身心健全的關鍵,這就為幼兒園健康教育活動的開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其次,我們利用家長學校對家長進行幼兒健康教育講座,使他們了解幼兒健康教育的內容和目標,促使他們主動配合幼兒園做好幼兒的健康教育工作,實現家園共育。
二、對幼兒進行健康教育
首先,通過安全和禮儀品格等健康教育活動課向幼兒傳播健康知識。筆者認為,在幼兒園開設幼兒安全和禮儀品格教育活動課,是幼兒學習和了解健康知識的重要途徑。由此幼兒園可以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及身心發展規律,對小、中、大、學前班的幼兒進行安全和禮儀品格教育。如:小班的活動“不跟陌生人走”“禮儀三字經”“禮貌用語”;中班的活動“不離開大人和集體”“禮儀三字經”“學會傾聽”;大班的活動“一日三餐有學問”“我不怕困難”;學前班的活動“認識我的身體”“火災發生了怎么辦”等等,還可以適時組織幼兒進行安全防火、防震演練。這樣,不僅可以使幼兒積累健康知識,培養他們良好的健康態度,同時也可以使他們學會自我保護,促進他們良好行為習慣和健全個性品格的養成,從而促進他們身心的和諧發展。
其次,把健康教育滲透到其他教育領域之中。如:在繪畫和看圖書時,提醒幼兒坐姿端正、握筆正確、手眼保持一定距離;通過語言活動發展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使他們說話禮貌、注意傾聽、清楚表達;通過藝術活動抒發幼兒內心的情感,促進他們健全人格的形成等等。
三、在生活中讓幼兒養成健康行為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壓力增大。而且這種壓力越來越輻射到很多學生身上。職高學生與普高學生相比,受到學校教育、人際交往、就業競爭等方面的壓力要大一些,要想適應這些,就應該擁有健康的心理。否則,就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困惑和問題。我本人執教職高德育課程,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我想對學生的心理問題做一分析,并提出在職高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操作策略。
1職高學生主要心理問題的分析
職高學生基本處于15—18歲的年齡段,生理發育和心理發展都很關鍵。職高教育以就業為主導,學生較早接受來自學校教育、人際交往、就業競爭等方面的壓力和挑戰,難免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和問題。主要表現在為以下幾點:
1.1多數學生自卑感強,自信心不足:
職高學生的自卑來自幾個方面:從整體上來看,大部分學生從小學到高中都不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挨的批評比表揚多、受的打擊比鼓勵多。中考失利更是一次沉重的打擊。從個體方面講,有的學生家境不好,自己與別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存在差距,從而產生了自卑感。還有的學生注重外在的審美,自己的顏值低,身材胖、個子矮,在同學面前老覺得低人一等。這些因素使得學生內心的自卑感增強,自信心減弱。作為德育老師,我們必須高度重視這一問題。
1.2獨生子女容忍度低,人際交往有障礙:
現在的獨生子女較多,他們控制自我的能力差,做事普遍以自我為中心,較少考慮別人的感受,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人際交往方面的障礙。他們不能真誠地贊賞別人,不認同別人的優點,卻過分在意別人的缺點,因而容易引起交往中的沖突。久而久之,就會因缺少知心朋友而感到孤獨,從而產生焦慮甚至恐懼的心理傾向。1.3少數男生易頭腦發熱、感情用事:職高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好奇心強、感情豐富,情緒善變,高興時興奮過頭,受挫時消沉抑郁,對自我情緒的控制能力較差,有時頭腦一發熱,感情一沖動,做事就會不計后果。所以職高學生處理問題的方式簡單粗暴,有時甚至大打出手,傷害同學的身體和情感,影響學校的教學秩序。
1.4就業壓力大,學生自感迷茫:
在目前高校不斷擴招、大學生激增的背景下,職高學生的就業壓力加大。由于職高畢業生創業意識不強、激烈的求職競爭、就業過程中人為因素的干擾,加上社會就業機制的不完善,使得許多即將畢業的職高學生顧慮重重,既想就業又怕就業,自感前途一片渺茫。嚴重者會出現緊張、憂郁、甚至恐懼與逃避的心理。
2職高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與策略
2.1德育課上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
對職高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有很多。德育教育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豐富,涉及學生成長、學習、生活、職業等各個方面。比如:針對學生的自卑心理,要理解學生,并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告訴他們:你有自卑感是因為太關注自己某方面的不足,從而否定自我、失去自信。我在教學中做過不少心理健康的小專題:(1)讓學生認清自我,揚長避短,發揮自身的潛能,以長補短。(2)讓學生懂得“以勤補拙”的道理,指導學生建立起符合自身實際的“抱負水平”,增加成功的經驗,并形成良性循環。(3)學習名人事跡。多讀名人傳記,尤其是那些被自卑困擾的名人,可以教給學生克服困難的勇氣。比如:在學生的學習方面,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和策略,讓學生學會學習。幫助學生積極應對學習壓力,在實訓實習中鞏固專業知識,增強有效性學習的實際效果。
2.2班主任工作中的德育滲透:
很多學校都設有心理咨詢室,旨在幫助學習、生活中有困惑的學生。但基本形同虛設。學生們不理解心理咨詢的意義,更不會也不愿承認自己心理有問題。而班主任與學生的接觸最多、對學生的影響最大,很多學生的心理問題一旦萌芽或發展,班主任都能及時發現、及時給與正確引導。對于共性的問題,通過班會時間進行專題講座,效果都很不錯。
2.3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很多職業高中在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打造良好的教育環境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良好的教育環境在培養學生品德、陶冶學生情操、完善學生人格、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等方面都發揮著獨特的作用。比如:下午自習課時間可以開辦音體美興趣班,組織有益心理健康的表演活動、展覽活動、競賽活動等,在幫助學生樹立自信、發揮個人特長的同時,還能夠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增進師生交往,進而使學生體驗到生活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
2.4注意學校家庭的溝通與合作:
可以這么說:一個孩子基本上就是一個家庭的縮影,孩子心理有問題,家長多多少少也脫不了干系。很多家長缺乏教育學、心理學知識,教育方式不科學:要么溺愛嬌縱,要么簡單粗暴,要么放任自流,這些都對學生的心理健康不利。因此,學校和老師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要加強與家長的溝通與合作,給家長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改變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幫助學生及家長營造溫馨、融洽的家庭環境。職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長期而系統的工作,我們德育教師要盡好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多觀察學生、研究學情。一旦發現學生有心理方面的問題,就要及時引導和矯正,以保證我們的學生能夠身心健康、快樂成長!
近年來,隨著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人們對心理健康這個概念還是有了更多的重視。然而,很多教育者卻更重視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而忽略了幼兒心理教育。事實上,幼兒階段是培養健康心理的關鍵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教育要從娃娃抓起。許多教育家都贊同“三歲決定孩子的一生”,可見,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對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健康的心理非常重要。
一、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提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首要位置,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 一直以來,不論是家長還是教師都非常重視幼兒的身體健康,而對幼兒的心理健康重視不夠。在成人的眼里,幼兒是快樂的、無憂無慮的。但事實并非如此, 在工作實踐中,我們發現,相當一部分幼兒存在心理障礙,他們的孤僻、嫉妒、膽怯等心理以及由此產生的任性、自私、霸氣等行為不能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幼兒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發展達到相應年齡組幼兒的正常水平,情緒積極,性格開朗,無心理障礙,對環境有較快的適應能力。
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策略
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我國目前的幼兒教師水平可以說是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一些檔次較高的幼兒園,任課教師學歷高,素質好,許多幼兒教師都是研究生畢業,或者是多年來從事幼兒教育工作的優秀老師,他們受過專業的高等教育,對教育學、心理學比較精通,在對待幼兒的心理問題上能夠采取正確的教育方法。但是,也有許多幼兒園里的教師相對素質較低,她們往往是學歷低、經驗少,總體素質差,對幼兒教育缺乏科學、系統的認識,對孩子的心理教育缺乏耐心、正確的引導,比如有的教師會經常用“關黑房子”、“不許回家”等語言嚇唬孩子,以達到使幼兒“聽話”的目的,有的幼兒園教師甚至會對幼兒采取一些比較極端的措施進行管教。還有一些幼兒園由于條件所限,無法找到合格的幼兒教師,或者教師的流動性比較大,而使幼兒教育受到影響。因而,很有必要加強對幼兒園的師資隊伍建設,使幼兒教育的總體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臺階。具體來說,可以經常給幼兒教師開設一些心理學、教育學的課程,或者聘請一些心理學方面的專家,開設一些心理學的講座,或者選派一些幼兒教師進行心理學方面的學習與提升。還要加強幼兒教師職業道德教育,只有整體師資隊伍提高了,我們的教育才能夠朝著理想的方向邁進。
2.創造和諧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環境是幼兒學習與發展的一個重要場所,學習環境如何與幼兒的發展有著重要聯系。因此,教師有必要為幼兒創造一個和諧、溫馨的學習活動環境,使其可以在自由的環境中學習、生活。這樣不但能學習到有益的知識、獲取到有用的經驗,還能有效促進其心理的健康發展。同時,還要注重物質環境的創設,所謂的物質環境應體現出舒適、安全、實用、衛生等特點。例如:班級提供的活動材料,應該豐富多彩并能基本滿足幼兒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