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1 16:49:1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表演藝術的審美特征,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審美傾向,不同的聲音有不同的審美特征,對于表演性很強的聲樂來說,單純的音符與曲調是不能表達出聲音的美妙的,令人愉悅的聲音可以將聆聽者引導到一個美麗的意境中去。歌唱者對于聲音的感受程度是根據自己長時間積累的經驗所得到的,依靠長時間積累的聲音形象,在內心形成藝術的形象,使歌唱者有一種愉快的心理感覺。南方柔美調子北方人聽不懂,北方人慷慨激昂的調子南方人也聽不慣,但是這兩種藝術的形成與地域、人文有強烈的關系,是當地人在很小的時候就形成的獨特的內心藝術感受。如果歌唱者只知道利用一些歌唱技巧,而不是了解怎樣才能打動別人的內心,那么這樣的音樂也只是簡單的音符流淌。歌唱者只有將歌聲融入音樂作品的思想內涵和美好情感,才能吸引聽眾的耳朵,流淌出大眾好評的音樂。只有具有美感的音樂才能產生更深層次的感染力,打動聆聽者的心扉。美好的音色是聲樂藝術中不可替代的審美標準,這一點值得所有歌唱者研究。歌唱者心里的思維反應直接反映到自己所唱的歌曲里,美好的音色可以完全生動形象地表現作品所表達的內涵,產生一定的美感。
二、感覺的審美特征
在聲樂表演中,美感是聽眾可以感覺出來的,在表演過程中,歌唱者所包含的情感與愉悅的感覺來自于歌唱者自己的內心,這一部分情感包含了演出者的真切情意,是內心重要的一部分。一首歌曲可以表達出演唱者的內心世界,一首好聽的曲子可以打動聆聽者的豐富情感,利用音樂幫助人們發泄心中的情感,提高當代人的審美標準,通過演唱對聽眾進行感染也是傳播文化的一種方式。每一首歌曲都有它背后的故事,每一個寫曲子的人都希望演唱者可以把內心的情感表達出來,通過演唱感染聽眾,與故事中的人物以及演唱者產生共鳴,這種感覺的審美是幫助大眾欣賞音樂文化中不可替代的。這種感覺是不能先天得到的,而是要經過歷史的磨練,經過時間的積累,幫助演唱者形成良好的情感。體驗生活是得到這種情感經驗很好的方法,從世間的各個角度體會人間冷暖,從自然的角度體會自然的美麗。我們要尊重每一位藝術家,在觀看前輩的表演時要從中學習精彩的地方,從中領悟文化的魅力,在前輩的基礎上挖掘屬于自己的獨特的表演風格,擁有自己獨特的感覺與魅力,才能真正明白聲樂表演藝術的魅力。當然,通過讀書、觀賞等方法,也可以幫助表演者提高自身內涵,提升自身的表演素質,豐富自身的能力。
表演藝術,是藝術分類用語,指必須經過表演而完成的藝術,如戲劇(包括話劇、歌劇、小品、音樂劇、舞劇、戲曲等)、電影、電視劇、音樂、舞蹈、曲藝(包括二人轉、相聲、鼓詞、評彈等)、雜技、魔術等等。有時,表演藝術又專指戲劇、電影、電視劇、音樂、舞蹈、曲藝、雜技、魔術等藝術的具體表演,即演員創造角色形象的藝術,換言之,即演員在導演的指導下,按照角色的規定情境和思想感情,運用各種表演元素,創造角色形象,體現劇本的內容與主題。本文所使用的“表演藝術”的概念,具有上述兩大內涵的雙重性。
本文就表演藝術情感性的重要命題,發表若干淺見,以拋磚引玉。
一、表演藝術情感性的意義
情感性是表演藝術的生命與靈魂,表演藝術的情感性,是表演藝術重要的本體審美特征之一。
情感是人對客觀現實的一種特殊的反映形式,是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種復雜的心理反應,是主體對待客體的一種態度。“情感就其內容而言是極其多樣的……換句話說,人的情感的根源在于極其多樣的自然和文化的需要。凡是能滿足已激起的需要或能促進這種需要得到滿足的事物,便引起積極的情緒狀態,從而作為穩定的情感而鞏固下來。凡是不能滿足這種需要或是可能妨礙這種需要得到滿足的事物,便引起消極的情緒狀態,從而也同樣作為情感鞏固下來。”①從某種意義上說,只有人才具有復雜的高級情感,它是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并帶有社會歷史性。
情感性是所有藝術最重要的本體審美特征之一。關于這一點,古今中外的許多藝術家都有過精辟的論述。我國漢代的《毛詩序》說:“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②俄羅斯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也指出:“人們用語言互相傳達思想,而人們用藝術互相傳達感情。藝術活動是以下面這一事實為基礎的:一個用聽覺或視覺接受所表達的感情的人,能夠體驗到那個表達自己感情的人所體驗過的同樣的感情。”③
表演藝術也同所有的藝術一樣,都要通過表演者的情感,連通作者的情感與觀眾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鳴,收到“以情動情”的審美效果。因此,表演藝術的情感,起到極為重要的中介橋梁作用,其重要意義,也就不言而喻、毋庸置疑了。
二、表演藝術情感性的體現
表演藝術情感性的體現,有許多具體的藝術手段:
1.以形體(外部)動作體現情感
形體(外部)動作包括語言動作(臺詞、唱詞、歌詞等)、行為動作、表情動作(眼神、手勢、表情等)、程式動作(身段、步態、舞蹈等)等等。所有這些形體(外部)動作,一方面以表達情感為宗旨,另一方面又成為情感性的具體體現的藝術手段或藝術元素。
2.以心理(內部)動作體現情感
心理(內部)動作包括內心獨白、畫外音、旁白、抒情唱段(或嘆詠調)等等。所有這些心理(內部)動作,同樣一方面以表達情感為宗旨,另一方面又成為情感性的具體體現的藝術手段或藝術元素。
3.以靜止動作體現情感
所謂“靜止動作”,主要指“停頓”,這是以靜顯動的獨特的“表演動作”,可以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奇異的藝術效果。
總之,表演藝術就是動作的藝術,是以動作表達情感的藝術,使形體(外部)動作、心理(內部)動作、靜止動作“三位一體”,共同表現情感。
三、表演藝術情感性的要點
表演藝術情感的要點,在于表演者要有真切的情感體驗與情感表現,真正傾情投入,渾然忘我,做到“以情帶聲,聲情并茂”。要完全“進入角色”,做到“心理和形體的有機統一”、“內部體驗與外部體現的統一”、“從自我出發生活于角色”,創造出感情真摯的藝術形象。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J5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32-0038-01
一、服裝表演中的藝術美
藝術美是生活和自然中審美特征的能動反映。服裝表演藝術作為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它所體現出的藝術美可以滿足人的審美需要,對人的精神生活產生一定的影響。服裝表演中的藝術美不是對各種藝術樣式的要素的簡單相加、機械拼湊,而是把這些要素有機的統一為一個藝術整體,形成一種具有審美價值的獨立的藝術樣式。各個藝術成分必須服從、統一于服裝表演自身的美學原則,對藝術形象進行典型塑造,并統一于整個表演中,更好地顯現服裝表演藝術的和諧美。服裝表演具有當眾表演的直觀性。通過服裝表演自身的藝術美來實現美的創造,實現服裝設計作品的美向欣賞的現實境界的轉化,實現服裝美的價值,創造服飾美與生活美的和諧。服裝表演的直觀表達,引導觀看者的欣賞活動融入具有意境的表演氛圍中,使觀者的審美趣味有了新的提高。
二、服裝表演中的形式美
形式美不是一種自身獨立的美的形態,對人類審美活動有著重要的價值和作用。“形式美是自然、社會和藝術中各種感性形式因素(色彩、線條、形體和聲音等)的有規律組合所顯現出來的審美特性。”(1)形式美是一種具有相對獨立性的審美對象。通過形式美,人將“返于‘失去了的和諧,埋沒了的節奏’,重新獲得生命的中心,乃得真自由、真生命。”(2)服裝表演要滿足人們對于美的感觀的需求,形式美占有重要的地位。一場精心策劃的服裝表演是需要靠它的形式來表達其中的內涵,給觀眾視覺的沖擊,有耳目一新的感覺。服裝表演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具備形式美的特征。
首先,服裝表演具有節奏韻律美。如模特在表演過程中根據服裝的特點,跟隨服裝所配的音樂有節奏的進行,使人產生節奏感,觀看者的心能隨服裝而動,更集中精神在來體味服裝的內涵。其次,服裝表演是人體靜態美和動態美的統一。通過模特的靜止的造型,把人體美和服裝的款式、色彩以及工藝相融合來體現服裝的內在意味,可以美化人體,人體又可以塑造服裝的個性,兩者是相互依存的。服裝表演中的動態美給服裝的特征的展現帶來更廣闊的空間,服裝設計內涵的展現需要服裝表演的動態展示來詮釋其內在的意義。
三、服裝表演中的審美
服裝表演直接地呈現給觀眾其本身所具有的美,在表演過程中實現人與審美的關系。服裝表演的審美活動是以審美感知為起點,通過聯想和想象所形成的審美意象,從中獲得審美愉悅并以外化的動作來展現內心體驗及對服裝設計的內涵的理解。服裝表演作為一種審美活動,通過形體、色彩、線條、造型、音樂等形式因素引起觀者的視覺反應、心理的變化,滿足審美主體的感觀需求及心理上的愉悅。服裝表演有突出的審美特質,才能滿足人們對于美的情趣的追求。服裝表演能延續人的審美過程,并深化人的美感意蘊。服裝表演中模特的表演方式,把主體引入到一個美的境界,使欣賞者首先在視覺上接受了這場表演,心理上產生愉悅。隨著服裝的主題一步步展現給觀眾時,觀者的心靈與服裝表演相融合,并通過模特對服裝的詮釋來體驗時尚服裝的藝術魅力,用自己的心靈來感悟服裝中的意味,把情感融入到服裝表演中,滿足了欣賞者對服裝美的理想的追求,服裝表演把欣賞者引入到服裝的內在意蘊的境界,使欣賞者和服裝的美產生共鳴。因而,服裝表演藝術價值的實現需要觀者的接受。只有表演者與觀者的思想相交融,產生強烈的共鳴,融自我于演出之中,這樣觀者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的意境之中,并獲得了對表演藝術的深層次的意義的領悟和把握,產生心靈上的精神享受。在服裝表演過程中,各個因素的和諧配合,使服裝的主題得到完滿的完成,欣賞者從服裝表演的節奏及服裝的個性中獲得審美的最高境界,并在服裝表演結束后仍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回味著服裝的設計個性的魅力以及所引領時尚潮流。服裝表演達到了最高的審美境界,而欣賞者也獲得了精神上的滿足,二者的價值得到了實現。服裝表演要把服裝作為“有生命”的形象來展示,需要模特創造性地展示服裝的個性色彩和情感色彩,進行個性的創意表演,同時也是服裝表演中的審美創造。服裝表演通過其形式的審美創造,并使觀者達到了心理上的審美需求,也就實現了表演藝術的審美價值。服裝表演營造了一個獨立自足的意象世界,并對欣賞者的期待視野產生了定向。
綜上所述,服裝表演藝術能創造美的世界,也能塑造完美的人生,服裝表演中的審美活動是不斷塑造完美生活的過程,是實現人生追求的過程。服裝表演藝術是活的藝術,通過它所具有的獨特的美,將其內涵不斷地豐富、拓展,以更新的姿態展現給世人,共同實現人生的美的境界。
參考文獻:
一、舞蹈表演教學的藝術特點
1.舞蹈表演教學的藝術目標,其實舞蹈教學并不是像大家理解的那樣只是簡單的由教師教給學習者一些表演的技能,而是要使每一個學習者對藝術都能夠有高度的欣賞和感知,并且自身的綜合能力素養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教育歷來就講究因材施教,所以對于舞蹈教學也毫不例外,需要教師關注每一個學習者,對他們的優點和長處要注重發展,使每個人都能形成自己獨特的舞蹈風格。對于學習者的情感也要善加利用,讓情感和舞蹈動作高度融合,這會使舞蹈更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對于學習者來說,也不需要一味的追求統一,要通過自己對舞蹈內涵的理解去深化學習,做到活學活用。
2. 舞蹈表演教學的藝術原則。任何一項技能的學習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都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那么舞蹈表演學習也是一樣的,舞蹈表演教學的藝術原則一言以蔽之,是遵循潛移默化和鼓勵創新的原則。要想真正的學好舞蹈表演這門藝術,學習者首先務必要有濃厚的興趣,并能夠在現實的生活中長期堅持不懈的不斷積累、堅持訓練,時刻不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只有經歷了這樣一個長期的漸進的學習過程,才能使學習者逐漸培養成舞蹈的表演能力。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啊,此話一點不假,然而勤奮固然在學習過程中十分重要,但是不能忽略藝術的最大魅力是在于創造力的這一特點,作為一個舞蹈表演者要把創新作為自己學習的核心,沒有創新的表演一定是不能調起人們欣賞興趣的更何談受觀眾歡迎呢?所以說,對于一個舞蹈表演者務必要具有驚人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只有這樣舞蹈表演者才會在藝術的大舞臺上嶄露頭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積極主動的學習和被動的學習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另外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充分的鼓勵和引導,引導他們進行大膽創新、自主學習。不斷地加強對學生全方面的訓練,不斷的激發學生創造的熱情,這都將對學生學習舞蹈、熱愛舞蹈、投身舞蹈表演藝術的行業和事業中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二、舞蹈教學中學生藝術表演力的培養
1. 舞蹈傳授者要注重對學生舞蹈表演藝術審美特征和意識的培養。舞蹈是一門藝術,它既包含了表演藝術又包含了審美的藝術,所以對于舞蹈可以它有自身特定的美學特征和美學規律。所以,想要充分的展示出舞蹈的無限風采,就需要對舞蹈的編排精心的設計和大膽的創新,使舞蹈表演展示出它應有的風采。在舞蹈知識的傳授過程中,教師為了使學生能夠真正的掌握好舞蹈的表演藝術,且能編排出優秀的舞蹈,則必然要運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做好因材施教,盡職盡責培養舞蹈學習者的表演能力,使他們日后能夠更好的展現我國舞蹈的風采。通過以上的論述我們不難發現,了解舞蹈表演藝術的美學特征和表演規律在整個舞蹈的學習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那么舞蹈表演藝術的審美特征主要有那些呢?其實無外乎就是:舞蹈表演藝術的形象性、舞蹈表演藝術的動作性、舞蹈表演藝術的虛擬性。
作為一個舞蹈表演的愛好者,不論你是教學工作者的角色還是學生的角色,都應該去積極的探索舞蹈表演藝術的美學特點、表現方法及其反映生活的美學規律,同時善于借用藝術的表現形式把我們的生活惟妙惟肖的展現出來,并大膽采納特殊的舞蹈美學手法,這樣的表演帶必定能使觀眾賞心悅目。
2.利用電化、多媒體進行課堂的日常教學活動。無論是想要做一個優秀的舞蹈學習者還是一個優秀的舞蹈表演者,對舞蹈的產生、歷史背景、發展前景有充分的了解都是十分必要的,這對學好舞蹈非常重要。在教學課堂中,可以利用多媒體等設備對舞蹈的基礎技能、編創等課程做出課件進行播放,便于學生對舞蹈的觀賞,也有利于學生對舞蹈家的舞蹈風格、創造思想、創作背景等有更深層次的了解,從而更能提升學生的欣賞能力,還有分析經典舞蹈作品的能力。通過現代化的教學環境和教學設備讓學生重溫舞蹈歷史,是學生能夠從欣賞者的視角去品鑒舞蹈表演、舞蹈音樂、舞蹈服飾、舞蹈燈光等,使學生綜合素質能力全面提高,培養出越來越多的多元化舞蹈人才。
3.注重舞蹈舞臺表演經驗的積累和學生想象力的培養。學習舞蹈一方面是為了增強對藝術的審美能力 ,另一方面是需要在舞臺上進行表演展示,這樣看來一個舞者的舞臺經驗就顯得很重要了。往往舞臺表演成了檢查一個舞蹈表演者能力的平臺,所以在平常的舞蹈學習過程中,就要求舞蹈教師能夠把舞臺經驗多多的傳輸給學生,使他們逐漸積累豐富的舞臺經驗。同時也需要我們舞蹈教師多對學生進行實踐上的指導,對學生理論知識傳授和實踐能力培養要
雙重高度重視,例如:可以進行影視表演的實踐,模特表演的實踐等等。在整個舞蹈的編排和表演過程中,舞蹈表演者所具有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是非常重要的,常常決定了整個表演的成功與否,所以表演者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不容忽視而且應該引起相當重視的。在舞蹈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接受能力、想象力、創造力能夠使學生對舞蹈的理解能力、表演能力有一個全面的把控,從而有利于自身的全面發展。
結束語:
近年來,隨著我國國民經濟實力的全面提高,我國在各個領域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像在政治、經濟、教育等領域都是如此,而且國民的審美能力和素質也在相應的提高,在這樣的前提下人們對于舞蹈表演藝術的要求也自然是越來越高。所以,為了迎合人們對藝術觀賞的高要求,從事舞蹈的教學工作者應該從多方面、多角度對舞蹈學習者的舞蹈表演能力進行全方面的培養,以使我國的舞蹈教育水平快速提升,從而進一步推動我國舞蹈表演藝術教育事業邁向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李彧,韓冰. 普通高校開設藝術欣賞教育的幾點思考[J]. 才智, 2011,(07) .
一、歌唱作品中的美學特征
音樂的美從表象到內在,都需要被人們所審視和理解。人們在欣賞音樂歌曲的時候不能只欣賞到音符、節奏、配器等作曲技術上的客觀的美,在理解了樂曲的內涵以后,要審視樂曲或者歌曲內部的深層含義,也就是樂曲內在的美感。尤其是歌曲,它比交響樂等純音樂更為具體,因為歌詞的解讀,使歌曲更容易被廣大聽眾所了解和理解,進而產生共鳴。因為交響樂是抽象的,只有樂音,人們需要豐富的音樂知識和感性因素才能真正的理解音樂,審視到交響音樂的美的存在。然而,歌曲卻不同于交響曲,因為歌詞的存在,它比交響曲更為生動、形象和具體。聆聽歌曲的人們可以通過音樂元素和歌詞的文學元素雙重方面來理解和審美歌曲,也就是說歌曲中的音樂和歌詞都具有審美的功能。在歌曲當中,動聽的旋律能讓人產生回憶和想象,優美的歌詞更能直接讓人感知歌曲所想表達的內涵,省略了想象的部分,直接讓人們對歌曲產生共鳴,這也是歌曲較交響樂等純音樂更容易讓聽眾審視到他們的外在美和內在美的方面。因此,一個不太懂音樂技術的人,也許理解不了純音樂的內涵,但卻能理解歌曲的內涵,對歌曲更容易產生審美的共鳴,也是歌曲雅俗共賞的特點的所在。音樂藝術是上層建筑,經濟基礎決定音樂藝術,反之音樂藝術也能影響經濟基礎,并與社會中的道德、宗教、政治等中間環節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潛移默化。也就是說,音樂藝術等多種因數都會隨著社會的變遷而發生改變。人們對音樂藝術,更主要的是歌唱作品的審美感悟和審美理念都會發展變化。例如:武松打虎的故事,在古時候這則故事給人帶來的審美觀念是英勇。而在當今社會的某些動物保護者的觀念中,武松打虎的故事實則傷害了動物,并不是一個得當的選擇。還有日本民歌中的小調感覺,給人一種回憶、懷念、思索的遐想,這也是日本歌曲特有的審美特征和審美價值。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域,人們隨著社會中政治、文化、經濟的變遷,風土人情的變化,思維也會隨著改變,對事物的審美態度和觀念也會跟著變化。
二、用趙元任的藝術歌曲《海韻》為例,證明唱歌中的審美特征
趙元任是中國著名的作曲家,他創作了眾多優秀的音樂作品,有大型的交響音樂,也有聲樂小品。而他創作的音樂作品中,首當推薦的則是他的聲樂小品,例如:《也是微云》《教我如何不想他》等。這些聲樂小品委婉動人,仿佛美麗的女子一般楚楚動人。歌曲的旋律婉轉、柔和,色彩感強,起伏有致,錯落有序。由趙元任創作的大部分歌曲節奏舒緩、悠揚,動力感十足,是音樂會等演出場合首選的演唱曲目。《海韻》最初是一首優美的多段聯綴的合唱曲目,聲部的合理安排,使得這部合唱作品不同于其他的歌唱歌曲那樣注重高看和嘹亮,這首合唱歌曲溫婉、細膩,曲中歌頌和贊美了貌美年輕的少女希望擁有燦爛的、自由的生活而堅強的付出努力的堅定品格。后經鄧麗君演唱,改為了一首獨唱歌曲,歌曲本身的細膩柔和,加之鄧麗君甜美委婉的歌聲,使得這首歌曲更加的新穎獨特,完美無瑕。歌曲的詞作者是著名的詩人徐志摩,美好的詩詞可以用婉約來形容,朗朗上口。配上動聽的音樂,使得聆聽這首歌曲的人們仿佛置身于美麗的大海邊,被海風吹著美麗的頭發,憧憬著自己美好的未來。因此,這首歌曲是我認為最具審美意念、審美語境和審美功能的一首藝術歌曲。這首歌曲擁有美麗的詩句,這在歌曲的最初就使歌曲已經具有了最好的審美特征,而后又經作曲家黃自的作曲配上了優美無比的音樂曲調,使這首優美的藝術歌曲更具有了神秘的審美語境,以及強大的審美功能。人們無論是在讀歌詞,還是在聽歌曲,都能感受到歌曲中人物、風景的美妙,甚至能感受到少女純潔美好的內心。這首歌雅俗共賞,無論是精通音樂的音樂者們,還是對音樂并不深涉的普通人群,都能從歌曲中感受到生活美、生命美、音樂美、文學美、自然美等多種美的元素。這也是這首歌最大的特點之一,也是它具有最好的審美特點的強有力證明。
三、歌曲在演唱的二度創作時所顯現出的審美特征
音樂是一種表演藝術①,在表現方式上與非表演藝術很不相同。音樂必須通過表演這個中間環節,才能把藝術作品真實地傳達給欣賞者,實現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這就是我們這一段將要討論的――歌曲的第二度創造的審美特征。第二度創造毫無疑問是音樂(包括歌唱)表演藝術的本質和重點。第二度創造必須尊重第一度創造的作曲內容意圖,認真研究樂曲的內涵,在原曲內涵的基礎上,加之自己的理解使之更加的豐富多彩。例如:上一段中的歌曲《海韻》,我們要尊重原詞曲作者的創作意圖,充分理解歌曲詩詞和旋律的含義,用歌聲首先將詞曲作家想要表達的歌曲內涵表達出來。然后,再根據自己對歌曲歌詞和旋律的理解,以及自己處理作品的經驗,對歌曲作品進行第二度的創造,是這首歌曲更加具有色彩感和聆聽價值。再譬如:鄧麗君在演唱時,不僅僅尊重了原作的內容含義,將少女的內心、美麗的大海的景色表現了出來,還加之自己的理解和恰當處理,配上優美動聽的歌聲,更加增強了歌曲中本來將弱的感慨、憧憬和堅定品質的部分,使歌曲在聽眾聆聽的時候更具有了欣賞價值和審美價值。鄧麗君在演唱時,肢體語言和表情語言的豐富,也同時更加深入地表現了歌曲的內涵,增加了歌曲的審美語境。綜上所述,歌曲本身就具有審美的特性,而歌曲表演當中的第二度創造是將這種原有的審美特性更加完善和進化了,使歌曲擁有了更強勁的審美環境和審美價值,這就是歌曲的第二度創造的審美特征,或者說是特性。表演藝術需要理性藝術和感性藝術相結合,光有理性的藝術,藝術便會成為負擔;光有感性的藝術,藝術便失去了基本的框架。理性的藝術和感性的藝術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相互影響,才能形成完美的,具有審美價值、聆聽價值、欣賞價值的藝術作品。
四、歌曲在歌唱教學中具有怎樣的審美特性
我國的音樂藝術始終在隨著社會的變遷而發生著變化。當代中國的藝術從1978年的“去中國性”②,到2008年的“再中國性”,三十年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西方音樂的大量流入,到流行通俗音樂和先鋒藝術,再到重視中國的傳統音樂,中國的音樂藝術審美價值也隨著審美的事物在發生著變化,導致了審美心態也在發展著變化。音樂藝術中必然要有音樂教育,音樂藝術在發生著變化,音樂藝術的教學也跟隨發生著諸多的變化。從人們積極踴躍的學習流行歌曲和搖滾音樂,再到學習民族聲樂,再到后來學習民通、美民等各種演唱方式,隨著我國音樂藝術的流行趨向和審美價值的改變,音樂教育的方向和內容,乃至審美價值也在發生著變化。歌唱教學中既有審美價值的體現。學習民族聲樂,老師和學生都能從教學的過程中感悟到我國傳統音樂委婉、豪爽、細膩的特點。學習南方的民歌,能感受到南方音樂婉轉、柔潤、溫柔的音樂風格特點,間接地讀懂了南方細膩的風土人情。學習北方的民歌,能感受到北方音樂當中高亢、嘹亮、豪放的音樂特點,也間接地體會到了北方人民和山河遼闊、大氣、磅礴的音樂特征。學習外國的歌曲,能感受到異域風情的審美體驗,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強了老師的授課廣泛度。乃至于在音樂課堂中學習一些優秀的流行作品音樂,接觸當今社會文化中最貼近生活的部分,感受到社會真正的審美趨向和審美意念。總之,個人的觀點認為,無論在普通音樂學校的音樂課中,還是在專業的音樂教學中,都要擴寬學習的范圍和內容,學習不同地區、不同內容、不同含義和不同音樂風格的歌唱作品。因為歌唱作品在教學的時候也能豐富學生和教師的審美感覺和審美價值觀,寬泛學生和教師的審美意念,多欣賞各種音樂作品,對達到上述的良好目的有很不錯的效果。因此,歌曲在歌唱教學中的審美特性和審美價值不可忽略。
五、結語
歌唱是一門深奧的音樂藝術,無論是歌曲《海韻》,還是其他聲樂作品,這些歌曲音樂作品其中暗藏的音樂知識和審美特征永遠也討論不完。我們無論在學習歌唱的時侯,還是歌唱表演的時候,都要盡我們最大的努力,將需要做的事情做的盡量完美。學習歌唱的時候要注意感悟和學習歌曲的內涵和音樂價值,在演唱歌曲的時候要注重第二度創造中的恰當、貼切和提高,升華我們的歌唱能力和表演能力,使我們演唱的歌曲在歌曲作品本身就具有的審美特征中更加具有審美的價值和欣賞的價值。
注釋:
①張前:《音樂表演藝術論稿》,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1頁。
②劉悅笛:《當代中國藝術:從“去中國性”到“再中國性”》,《藝術與社會變遷:國際美學年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第48頁。
參考文獻:
[1]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
中圖分類號:J802文獻標識碼:A
我的職業是舞蹈編導,對于昆曲藝術,是個門外漢。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公布了世界范圍內的第一批19種人類口頭非物質遺產的代表作。昆曲是我國唯一的入選項目,在藝術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也許是一種求新的創作欲望,或是一種對習慣思維的反思,我想編排一個舞蹈詩“昆韻”。這得到了領導的肯定,并將舞蹈詩“昆韻”成為“立項”,于是就有了以后對昆舞求索的路程、感悟和艱難。
因為要創作舞蹈詩“昆韻”就得有一個符合它交換情感和宣泄感情的語言體系,于是進入了一個沒有邊際的藝海之中去尋求真諦。面對著“昆曲”600年的歷史文化寶庫,經典杰作,真是五彩繽紛,叫你不知道捧起哪一塊珍寶為它之“最”。
我開始走訪老一輩昆曲表演藝術家、理論家,開始聽昆曲,去揣摩這昆曲藝術的奧妙。昆曲界的前輩們都善意地勸我,先學上幾出戲:牡丹亭,長生殿,浣紗記,思凡……。再研究昆舞。我開始迷茫。因為我已到了花甲之年,先學戲,后總結提煉,再實踐,也許完成昆韻的語言體系要等來世。我這個人學唱特慢。按常規來學習研究“昆曲”,看來對于我不能成事,還真要有一條捷徑,那就是一個科學的學習方法。
帶著“盡快地”尋求、學習、總結昆韻的語言體系,我開始一場不漏地看戲。記得第一次看上海昆劇院的《牡丹亭》,我失眠了,我的思緒一直回蕩在精妙絕倫、寓意深遠的詞、曲、情……這美妙的藝術感覺之中。真是春花秋月讓人醉,總是麗人淚,擺脫不了這種纏綿,這種柔情,這種美的陶醉。
昆曲難怪為世上珍寶,藝術之冠,當之無愧。可是當看到第三本時,更近乎原汁原味的地道的昆曲范本,更成熟和知名的昆曲表演藝術家的表演,聲圓熟,腔氣滿,板眼分明,講究細致,四功五法各有規范。舞臺擺設,調度更近于古典,但我卻坐不住了,看不下去了。為什么?仿佛藝術的精靈在告訴我,繼承與發展,必須是提煉它的精髓,它的優質基因。因為時代變了,歷史的發展是無情的,它會毫不留情地拋棄當代人所無法接受的元素和基因。因為人的審美會由于環境的變化而潛移默化地在變化。對古典美的定位,只能用當代意識的美學觀去尋找――傳統美學的經線和當代審美的緯線的交融點。我懂了,我知道該如何去尋找昆舞的內涵和定位了。
一、概要
昆舞生發于昆曲,是對昆曲中舞蹈元素的集中提煉與歸納,它是通過挖掘昆曲表演藝術優質基因,并賦予時代審美理念加以保護、繼承、發展的舞蹈。昆舞屬于一種以意念引領而行的舞蹈,它可概括為二十一字訣,即含、沉、順、連、圓、曲、傾、上、下、平、入、推、拉、延、雅、純、松、飄、輕、柔、美之中,限定在27點空間、限定在手位――背掌推拉27點位中。
二、“昆舞”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昆舞”?通常講昆舞,是必須具備昆曲審美特征,昆曲表演藝術風格特點的舞蹈,是一種挖掘昆曲表演藝術的優質基因,以時代審美的理念加以保護繼承和發展的舞蹈,是一種以意念引領而行的舞蹈。是當代人對具有深厚古典文化內涵又體現了東方藝術審美特征,更加貼近時代審美需求的舞蹈,是中國古典舞新的舞蹈體系。
昆舞的形態特點:(七字)含、沉、順、連、圓、曲、傾
昆舞的韻律特點:(七字)上、下、平、入、推、拉、延
昆舞的風格特點:(七字)雅、純、松、飄、輕、柔、美
昆舞的手位:
背掌推拉27點位(新的創造)
昆舞的空間:27點構成(新的創造)
昆舞的節奏:一板三眼、一板一眼、一板七眼、無板
昆舞的技術手段:以三子為主,扇子、袖子、翎子
昆舞的切入點:以三小為點,小生、小旦、小丑
昆舞的創作理念:局限性、排他性
三、昆曲和昆舞的關系
昆曲的優質基因生發了昆舞。
1、昆曲的審美特征決定了昆舞的審美特征,雅、純、松、飄、輕、柔、美。
昆曲的特點:清淡、高雅、精致、唯美。在鼎盛時期,昆曲是最能體現中國傳統審美的文化的藝術樣式:慢、小、細、婉、雅,小調、小詩、小曲、小詞。表演的樣式:唱作并重,音樂有曲牌限制。
昆舞是以南昆為基調,以研究小生小旦為主,三小為切入點。因為小生小旦的氣質代表了雅致、細膩的吳文化的個性,以及文人雅士審美的理念和趣味,也形成了小生小旦自身的風格特點和審美特征:雅、純、松、飄、輕、柔、美,也成為了昆舞的審美局限。
2、昆曲的美學規則產生各種人物的形態特征和運動的方式,主要表現在圓潤流暢,靜在動中,整體和諧,勻稱連貫。它的含、沉、順、連、圓、曲、傾也成為了昆舞形態特點的限制。
3、昆曲產生的生態壞境和吳地人交換情感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吳人語言的風格特點,而成就了昆曲纏綿婉轉、柔曼悠遠的語言特征。它的吳語的四聲決定了曲牌自身的韻律,它行腔優美,聲音控制含蓄緩慢,節奏起承轉合,咬字吐音十分講究,而它的字腔的上下平入推拉延的韻律特征也就成為了昆舞韻律的基石,影響了昆舞韻律上的質地。
4、從昆曲中提煉的審美特征、形態特征、韻律特征,三七字訣無疑成為了構建創造昆舞的基石和準則。
5、昆曲的曲牌節奏,樸實而動聽,一板三眼、一板一眼、一板七眼、無板,也就自然成為了昆舞的節奏限制。
6、昆曲的思維方式代表了中國東方神韻的審美風格和特征,昆曲用這種傳統的思維方式,“圓融周游”、“氣道曼聲”的延綿不止,內在構造的和諧如一來描繪和構造這門藝術的各個行當,產生了人物的運動空間和運動形態。在太極圓周的思維之中刻畫出了一個個典雅高潔、彬彬如生的人物,這種太極思維、東方神韻、和諧之美也影響了昆舞對運動空間的設定。圓周27點也潛意識的影響了昆舞對手位的創新,背掌推拉27點位,以及以意念引領舞動的界定。
7、“限制”會產生風格個性和特點,各個舞種都能吸收其他表演藝術之長,來補充自己,發展自己本體的藝術功能,同時也可能失去了本體藝術的獨特個性。而昆曲是無法兼容姐妹藝術的特點,因為昆曲的完美精致已經不容其他元素的介入,也就成就了昆曲獨特的風格特征,成就了昆曲為中國文化藝術的瑰寶。因此,將昆曲的優質基因特色去限制昆舞,也許也會讓昆舞只姓昆而不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改姓他人。
四、昆曲與昆舞的區別
昆曲、昆舞是屬于兩種不同形式的藝術門類,昆舞是舞蹈藝術而不是戲曲。昆曲是一種綜合性的表演藝術,是多種藝術形式巧妙的組合在一起,融文學、音樂、舞蹈、美術、雜技等為一爐,及“唱、念、做、打”――四功,與手、眼、身、法、步――五法為一體。昆舞是屬于獨立的舞蹈藝術范疇,是一種經過了內功外功并重的元素提煉,經過立體性整合的方法,來構建的昆舞的語言體系。它是以這種提煉的舞蹈動作為主要的藝術表現手段,去表現其他藝術門類所難以表現的人們的內在深層的精神世界,創造出被人感知的生動的舞蹈形象,以表達人們的審美情感與審美理想。
在昆曲中,身段是一種舞蹈元素,作為戲曲表演的組成部分,是戲曲創造動態美的手段和元素。昆曲中的身段不是單純的舞蹈藝術,它是依附于人物的語言,起到加重語氣,解釋語意的作用,一定是與劇情相結合的一種表現語言的手段。
著名戲劇理論家余秋雨指出:“寫意是中國古代美學的一個重要命題,在戲曲表演藝術中主要表現為對時間空間限度的突破,以及動作、布景的虛擬。合在一起,就造成了一個與實際的生活形態相去甚遠,藝術的韻律隨著心意流蕩的天地――當然,不會是一個逼真的幻境。”(《戲劇理論史稿》第653頁,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第1版)這段話十分精辟,說明了京劇表演藝術和所有其他戲曲表演藝術一樣,都首先以寫意美的美學特征。而這種寫意美又主要通過虛擬與夸張兩大藝術手段來體現。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京劇的表演藝術虛擬性特征十分鮮明,例如以鞭代馬、以槳代船等等。這種虛擬性充分吸收了古典美學注重寫意性和特點,通過“虛實相生”、“以形寫神”,使演員的表演突破舞臺時空的限度,獲得最大限度的藝術創造空間和自由。京劇表演中的虛擬動作比比皆是:有對空間的虛擬,所謂“三五步千山萬水”;有對時間的虛擬,所謂“幾聲梆一夜過去”;有對人員的虛擬,所謂“三五人千軍萬馬”;有對動作的虛擬,所謂“幾步‘圓場’就跑了幾十里路”。京劇《三岔口》的表演是虛擬性的典型代表:兩名演員只打了幾十分鐘,卻表示打了整整一個晚上;明明是燈光明亮的舞臺,卻表示是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這種虛擬性表演,不僅調動了演員的想象力,而且調動了觀眾的想象力。演員和觀眾一起,以虛擬為紐帶,共同進入想像天地,完成寫意美的審美過程。
京劇表演藝術夸張性特征也十分鮮明。例如“舞槍花”、“鷂子翻身”、“打出手”、“亮靴底”等,表現武藝高強、身手不凡;“甩發”表現心情激憤、痛不欲生;“僵尸”表現突然死亡或昏厥等等。而所有這些表演動作,無一不是夸張性的,即把現實生活中的此類動作予以夸張,以突出強化其本質特征,從而強化了寫意性的審美特征。
二、京劇表演的程式美
京劇表演藝術的另一大美學特征,是程式美。
程式是“程式動作”的簡稱,是從生活出發,將某些動作加以提煉和美化,經過舞臺實踐逐漸形成的有一定含義的規范性表演動作。程式在京劇表演藝術中,表現為不同行當、不同角色在舞臺上的一舉一動、一招一式都有相對固定的格式或范式,常用的程式甚至有固定的名稱。例如“起霸”,通過一整套規范性的舞蹈動作表演,表現古代將士出征前整盔束甲的情景;“走邊”則表現人物悄然潛行(多在夜間);“趟馬”用一整套連貫動作表現人物騎馬疾行的情景。此外,尚有“翎子功”、“扇子功”、“手絹功”、“水袖功”、“串珠功”等各種絕活,以及“噴火”、“吃火”等魔術性程式動作,都有各自獨特的藝術功能。
三、京劇表演的綜合美
綜合修養是評劇演員的基本功與“軟實力”,是評劇演員表演藝術的基礎與前提。因此,所有評劇演員,無論是旦行、生行,還是凈行、丑行,都必須重視并加強自身的綜合修養。
具體而言,評劇演員的綜合修養,可以分解為以下四大層面予以解讀――
一、文化修養
文化修養是評劇演員綜合修養中前提的前提、基礎的基礎。近年來,全球范圍內興起一股“文化熱”,各行各業的人們,都明確地認識到:“各種競爭說到底是文化素質的競爭。”文化素質與文化修養其實是同義詞。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文化乃是人類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它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的大概念。正如19世紀英國著名人類學家泰勒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藝術中對“文化”所給出的定義:“所謂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包括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而獲得的其他任何能力、習慣在內的一種綜合體。”也就是說,文化是包括各種外顯或內隱的行為模式,它通過符號等載體使人們習得并傳承,構成了人類群體的顯著成就,它的基本核心是歷史上經過選擇的價值體系。它既是人類活動的產物,又是限制人類進一步活動的重要因素。
近年來,我國戲曲創作提升了其文化含量與文化品位、文化意蘊,這更要求評劇演員必須具備豐厚的文化修養與之相匹配。
二、藝術修養
藝術修養也是評劇演員綜合修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藝術是“人類以情感和想像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即通過審美創造活動再現現實和表現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實現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店的相互對象化。具體說,它是人們現實生活的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也是藝術家知覺、情感、理想、意志綜合心理活動的有機產物。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藝術主要是滿足人們多方面的審美需要,從而在社會生活尤其是人們精神領域內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藝術的種類繁多,包括造型藝術(繪畫、雕塑、建筑、園林、書法、攝影等)、語言藝術(文學)、表演藝術(音樂、舞蹈、曲藝等)、綜合藝術(戲劇、電影、電視等)、民間藝術(雜技、木偶、魔術、皮影等)、網絡藝術等等。
評劇演員必須具備一定的藝術修養,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表演藝術工作者乃至表演藝術家。在這方面,有許多成功的典范。例如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新派”創始人新鳳霞就拜著名國畫大師齊白石為師,具有了精深的繪畫修養。又如著名評劇小生表演藝術家劉小樓,也具有精深的文學修養,他主演的評劇《人面桃花》,邊唱邊書寫古體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堪稱一絕。
三、戲劇修養
戲劇修養同樣是評劇演員綜合修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戲劇是由演員扮演固定角色,當眾表演故事情節的一種藝術形式。
評劇演員一要準確把握戲劇的巨大審美特征:動作性、沖突性、情境性;二要全面掌握戲劇的三大表演體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簡稱“斯氏體系”)、布萊希特體系(簡稱“布氏體系”)、梅蘭芳體系(簡稱“梅氏體系”)。特別要領會“斯氏體系”中的“表演藝術是動作的藝術”、“最高任務與貫穿動作”、“形象的種子”、“心理(內部)動作與形體(外部)動作的有機統一”、“內部體驗與外部體現的有機統一”、“從自我出發生活于角色”、“舞臺生活的雙重性”等理論,并用以指導自己的表演藝術實踐。
四、戲曲修養
戲曲修養更是評劇演員綜合修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評劇演員必備的修養。
如果我們不是夸張地去評價聲樂表演藝術的社會功能,也不泛泛地去論述它的認識、教育、審美作用,我們只是細致地去審視一下人類音樂生活的真實,那么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人類社會是生活在音樂的世界里。”中國元代最早的燕南芝庵的《唱論》就是一部十分精辟的民族聲樂論著。聲樂實際上就是在實用中誕生的。從原始的“杭唷、嗨喲”到所有勞動中的“號子”都是為了集中意志,協調動作,減輕疲勞,鼓舞熱情的一種手段。那么從鏗鏘豪邁的勞動號子到激越奔放的進行曲;從深情雋永的情歌到溫柔優美的搖籃曲;從浩如煙海的民歌到萬眾一心的國歌;從悠揚深沉的獨奏曲到氣勢磅礴的管弦樂……總之,聲樂以它獨特的藝術美既跳躍著生活的脈搏,又凝聚著時代歷史的畫卷,千百年來人們運用它進行宣傳、教育、醫療、保健、抒情自娛,這不僅是人類社會不可缺少的實用工具,同時還是作為藝術品的審美對象。
聲樂表演的藝術功能在于它首先以聽感審美的魅力去打動你的心扉,既以柔情美的細?滲透你的心胸,又以豪壯的氣勢美去震撼你的靈魂。聲樂表演不僅是人類個體休閑宣泄的工具,也是人類集體借以溝通交流凝聚力量的武器。一首《國際歌》就能使全世界勞苦大眾為其奮不顧身地去掀翻舊的世界,一曲雄渾壯闊的交響詩,能使千百萬聽眾不能自己,它的藝術震撼力、藝術感召力、藝術功能的感染力,可以說是其他任何藝術都難以比擬的。它既是即時的,也是永恒的。
聲樂的社會審美功能既是物質的實用產品,更是精神的藝術追求。從歌廳、舞廳、音樂廳到大型體育場館,從廣播、電視到節慶的歌詠或音樂比賽,從“同一首歌”到“大家唱廣場”,從成千上萬歌星的豪歌狂舞到不計其數的“追星族”的狂熱追捧……人們既在音樂中審美,人們也在聲樂中宣泄……這就是聲樂表演現實的社會狀態。人們從不輕視聲樂表演藝術在精神生活中的地位與作用,如果我們從整個文化的大視野去觀察它的社會職能,無疑會提高我們對它的認識。
二 音樂表演藝術的文化領域
顯然,聲樂表演藝術的創造與發展是緊密聯系著整個文化領域的。就“文化”而言,通常是指人類在社會實踐中所創造物質與精神財富的總和。無論是物質生產的文化,還是精神生產的文化;無論是文化形態的規范,還是不同國家、民族、歷史、?代等所構成的文化審美意識等,全體現了人類所特有的整體生活和活動形式,它廣泛扎根在一切人類生活活動的過程與目的之中。同時,文化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或上層建筑,必然是一定社會和經濟的反映,因此,作為聲樂表演藝術的文化,同樣是一定社會的一定聲樂活動與實踐的總和,同樣具有與其相應的文化領域。諸如:聲樂創造的實踐領域,聲樂產品儲存傳播的領域,聲樂審美鑒賞與消費領域以及聲樂的教育與研究領域等。這些領域作為聲樂文化的系統結構,它們之間發揮著相互關聯又相互作用的系統關系。而這一切領域的中心點,可以看出,是以有聲音響的藝術創造――聲樂表演藝術為核心的。
我們不能輕視聲樂表演藝術本身的社會職能以及社會功能的地位與作用。它的文化創造的參與者具有全民性,無論是專業的,還是業余的;無論是表演藝術的,還是休閑娛樂的;無論是聲樂產品的制造者,還是精神生活的消費者,它成為一個人類社會生活不可缺少的文化現象。而當我們去觀察這些參與從眾的類型群體或個人時,我們也就能進一步發現和認識音樂表演藝術的全民性以及它的藝術表現的不可替代性,從而提高我們對聲樂表演藝術建設的重要性的認識。
三 聲樂表演藝術的從眾類型
我們認定音樂表演藝術具有全民性,是從廣義的大范疇來判斷的,這個判斷的本身并不混淆參與從眾的多元性。所謂“從眾的多元性”是指參與的身份與水平,參與的領域與范疇,參與的目的與任務的差異與不同,這些差異導致了從眾審美主體的變化。
如果我們從音樂社會學的視角去分析這些變化現象,就可以看出聲樂表演藝術作為社會文化的系統結構,社會從眾參與的功利性與目的性。
我們從參與的身份與水平來看,表明專業聲樂表演的創造群體與業余非專業的創造群體有著明顯的水平差異。我們所指的專業創造群體是表明他們具有經過專業訓練的藝術素質,具有作為“藝術”的專業水準,當然,即使是專業的也有水平高低之分。同樣,業余的群體也是如此,有些自學成才的業余音樂表演者,也具有較高的近似專業水平的可能和存在。又由于審美觀點或審美能力以及審美創造的水平差異,也同樣表現出了不同的表演質量。
聲樂表演鑒賞的從眾層次也同樣出現了不同的群體,如所謂嚴肅音樂與流行音樂的不同觀賞層,前者大都集中在知識文化層較高的群體,對嚴肅音樂有一定的審美習慣和分析能力,而流行或通俗音樂則更加面向大眾的易于接受的群體,這些音樂表演內容更易于貼近群眾。總之,音樂表演的提高或普及總是辯證地循環并發展,,而隨著時代的變遷也在不斷分化和凝聚不同的鑒賞群體。
其次,從參與的領域與范疇來看,不同的群體由于存在聲樂表演文化建設的領域或范疇的差異,也形成了不同的參與層。如在藝術創造與實踐的領域內,大都是專業的作曲家、演奏家和歌唱家。在聲樂產品儲存領域,大都是聲樂產品的制造者、編輯、出版、傳媒的從業者。而教育研究領域則大都為音樂教師或學者等。參與人數最多當屬音樂表演的鑒賞領域,這是具有全民性領域最能聚眾的群體層。
此外,從參與的目的與任務來看,大都帶著某些功利性目的與任務。作曲家、演奏家、歌唱家大都以創造審美客體為己任;聲樂產品的制造者或出版商,則以聲樂產品的推銷和盈利為目的;聲樂教育者的任務則以培養音樂表演人才為目標;而廣泛大眾的審美群體,則以享受音樂的精神撫慰或自娛為目的,他們在聲樂文化的社會消費中同樣具有不同的功利目的。
不容置疑的是,聲樂表演的廣泛從眾群體不僅需要有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同時也需要一定社會政治或經濟基礎審美導向的方向。
四 聲樂表演藝術的審美導向
聲樂表演藝術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上層建筑,必然受一定社會的時代政治、經濟基礎的制約,音樂表演藝術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是當今中國文藝創造與發展的基本方針。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聲樂表演藝術,無論是器樂、聲樂以及與之相關的各個領域,都圍繞著這個方針在高奏、高唱時代的主旋律。本著“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基本導向,在繁榮和發展音樂表演藝術的同時,也涌現出了一批批德藝雙馨的音樂表演藝術家,他們不僅創造出具有劃時代的聲樂作品,并出色地進行著二度或三度音樂表演的藝術形象創造。經久不衰的具有經典性的聲樂作品,被廣為傳播、傳奏或傳唱,這些作品不僅跳動著時代的脈搏,也強烈鼓舞著新時代的人民大眾。
在以國家為主體的審美導向中是有著明確方針的,而且在不斷采取有力的措施,使音樂表演藝術能朝著繁榮、興旺健康的方向發展。國內重大節日的隆重演出,電臺、電視臺固定欄目的群眾性參與,大型的演出團體與個人音樂會的演出,歌廳、舞廳的遍地開花,音像制品中音樂作品的出版、發行,音樂表演藝術教育人才的培養,國際音樂文化交流的廣泛進行,中國在國際音樂舞臺上嶄露頭角頻頻獲獎的進步盛況……總之,改革開放后的中國,為聲樂表演藝術帶來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然而,毋庸諱言,與國際接軌以及西方音樂文化泥沙俱下的影響下,當今中國的音樂表演舞臺也出現了一些非主流現象,掃黃打非雖不斷進行,但靡靡之音或之聲有時仍不絕于耳,音樂舞臺勁歌狂舞的精神扭曲,衣衫襤褸蓬頭垢面的奇裝怪相,這絕非是美的形象表現。而狂熱的追星族卻可以不分青紅皂白的把這些視為偶像,并與之進行近似瘋狂的共鳴……這些絕非是審美規范的正常現象。
所以,聲樂表演藝術的審美導向在當今社會仍然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明確規范的審美標準,倡導人們在藝術創作、表演、欣賞等有具體遵循的審美導向,要求純凈意識形態領域的認識與藝術行為的規范相統一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現實的。但主體的審美大方向,應該是堅定不移的。
其次,應促進審美導向的示范性,有組織的創作、表演應力求內容與形式的完美體現,樹立起審美主體的優秀典范。這樣既有創作、表演健康發展的疏導,又提供了審美欣賞的優化環境,并在消費方式與價格政策上有利于接近消費者的經濟水平。
要使聲音體現出聲樂藝術的審美,首先要了解歌唱藝術的審美特征。通過研究歌唱藝術的審美特征,更好地把握歌唱技巧以展示歌唱藝術的獨特魅力和美好感受。
歌唱的審美是歌唱者對歌唱藝術美的一種感受和體驗。歌唱藝術美的構成,不僅在于歌唱審美的功能與價值上,還在于人類情感表現的自我創造與追求的體現。從美學角度來看,西方美學強調音樂形式屬性的“聽覺藝術”、“情感藝術”, 中國古典美學強調“心聲結合”與“心物結合”、“聽覺――心覺”藝術,但它們都認為歌唱藝術是一種人類心靈對世界感應的產物,是以歌唱聲音為物質材料的人類精神喚醒、生命升騰的展開形式。在歌唱審美中,歌唱者扮演著審美主體和客體的雙重角色,歌唱藝術的審美感受和體驗是具有一定審美態度和超越意識的主體,在以某種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的呼喚下,經過生理愉悅到精神愉悅乃至精神升華的心理感應過程。它包括了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的因素,是美感經驗的基礎和出發點。
歌唱者必須建立良好的聲音美感。歌唱者只有把對聲樂作品深刻的思想內涵的理解和美好的情感融入到歌聲之中,歌唱才能具有美感,才能產生更強的藝術感染力。歌唱聲音的審美,不僅僅局限于聽覺與情感方面,還要從歌唱者的視覺、味覺、觸覺等方面的美的感受上去把握。即是說,不僅耳朵聽到美的聲音,還要眼睛能看到美的聲音的色彩,味覺能感受到美的聲音的味道,觸覺感受到美的聲音的力度和份量。通過歌唱者自己的心理感覺去細心體會和領悟,充分發揮和調動人體各種感覺器官的作用,感受和體驗聲音的美感。從而在歌唱藝術審美中,各種感官交互作用,產生“通感”。
歌唱者的音樂美感應在長期的音樂學習和實踐中不斷提高。對于歌唱者而言,不但要注重音樂審美感覺的培養,而且要重視音樂的音準、節拍、節奏、速度、力度等基礎訓練,還要注意體驗生活,領略聲音與語言的美感、韻味與風格的美感、情感與形象的美感等等。還應當加強自身的藝術修養,體驗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內在的情感活動,豐富音樂感覺的美感性。
歌唱情感的審美是一種心理反映,包括了聲音技巧和情感表現兩個方面。在歌唱中,聲音的美感是重要的和歌唱情感審美聯系緊密,相輔相成,互相補充,互相促進。歌唱時不但要追求聲音的美感,而且要注意聲音的情感表現。情感是歌唱藝術的核心,歌唱是情感的藝術表現形式,是情感的美化和升華。
歌唱藝術形象審美首先要突出歌唱藝術形象的個性特征,歌唱者所表現的藝術形象個性特征越突出,其藝術魅力和藝術風格就越具有獨特性,它所產生的藝術感染力就更加強烈,展現給聽眾的藝術形象就越動人。歌唱者在歌唱時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藝術形象中去,使表現的藝術形象生動感人,更具美感。聲樂作品的表現,要注意表現人物形象的鮮明個性,在對比中突出地刻畫不同形象和不同個性。其次,要突出歌唱藝術形象的典型性,典型的藝術形象比一般的藝術形象有著更高的概括性,它反映社會生活會更集中、更全面、更深刻、更具有普遍性。第三,要突出歌唱藝術形象的獨創性。要求歌唱者要有內心的獨特感受,感受越獨特,情感的個性就越鮮明、生動。歌唱者必須借助對人和事物的感覺和知覺,突破心理定勢,在聲樂作品情感的激發下,產生豐富的想象和聯想,從而使自己的歌唱獨放異彩。要具有創造性的思維方式和表演意識,善于表現歌唱藝術形象的獨特個性,揭示歌唱藝術形象的內在活動特點,克服歌唱藝術形象表現的雷同化現象。第四,要突出藝術形象的美感性,歌唱者要用美的觀念去塑造聲樂作品的藝術形象,按照歌唱藝術美的要求進行性格變化和情緒發展,依照美的法則進行歌唱表演,運用外形美的藝術表現,揭示形象的內在美,使塑造出來的聲樂作品藝術形象符合美感的要求,讓聽眾最終得到美的享受。
聲樂藝術多方面的審美特征要求演唱者在塑造作品時也應當從多方面來把握和理解,只有掌握了聲樂藝術的審美特征,才能從根本上建立對生活的體驗和對作品的二次創作,才能掌握聲樂藝術表現的基礎。
二、加強體驗,掌握聲樂表演藝術中體驗與表現的關系
體驗生活和作品
在聲樂表演的最初階段,必須強調從生活中尋找創作素材,而最科學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體驗生活。觀察生活不是一般的把生活現實作為藝術表演的素材,而是必須仔細選擇、提煉、生活的細節,表演者的動作要做到既注重生活又不完全抄襲生活,使這些生活素材藝術化,具有審美價值。
聲樂表演是表演者對聲樂作品的再創造,這個事實決定了演唱者必須在作品中尋找自我,必須在音樂創作中建立自己的藝術個性,這是認識作品的過程,同時也是對作品的再創作過程。首先要認識作者,體驗作品的背景、心情、環境、時代以及蘊涵的作者的感情,還要了解作者的家庭、時代、創作風格、常用手法等等。只有這樣,才能通過作家了解作品,懂得作品中自我的定位,表現作品的方式。
聲樂演唱者除了音樂專業知識之外,平時應該多了解一些描寫各種人物細膩情感的文學作品、電影、電視等,尤其是世界文學大師們的作品,盡量多地體會發生在身邊的各種感情。多接觸社會,增加豐富的閱歷和比較寬的知識面,多學會一些感動。培養開朗積極的心態和善解人意的心胸,積極感受和品味喜悅、憤怒、憂傷、離別、思念、恐懼、興奮等各種情緒。
體驗和表現的關系
聲樂有科學的發聲方法,有藝術化的情感表現,是傳達感情和愉悅心靈的綜合藝術。聲樂與其它藝術的最大區別在于其表現性。表現是聲樂表演藝術的生命,表現的基礎是體驗,生活是聲樂藝術的源泉。體驗的目的是表現。歌唱者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表現與體驗的關系,使之在聲與情、演唱者與作者、作品與觀眾、以及生活與藝術中達到統一,更好地指導聲樂表演實踐,更好地詮釋藝術。
三、歌唱技術與藝術表現的統一
聲樂藝術通過藝術的表現形式將聲樂作品轉化為現實的音響,實現其審美價值。歌唱者通過正確嫻熟的演唱技術把樂譜上的符號形式及內心的情感體驗轉化為充滿生命律動的音響,通過準確完美的藝術展現,使歌曲充滿生命力和感染力。因此,出色的歌唱技術與完美的藝術表現在聲樂表演藝術中是相輔相成、互不可缺的兩個方面。
歌唱技術是手段,藝術表現是目的
技術對于歌唱藝術而言,是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基礎,但它并不是聲樂表演獲得成功的唯一條件,更不是聲樂訓練的最終目標,只是實現聲樂藝術完美展現的手段,只有當歌唱發聲技術為藝術表現的目的服務,并且獲得與藝術表現的完美統一時,它才能實現其自身價值。優秀的歌唱家們的表演并不以炫耀技巧為目的,而是將高超的技術完全融合于深刻的藝術表現之中,他們的歌唱不僅給人以審美的愉悅,而且以其豐富的情感內涵而感動人。
在對聲樂作品的二度創作中達到歌唱技術與藝術表現的統一
歌唱是一種表演藝術,它不僅是對一度創作中音樂信息的簡單傳達和再現,而且是充分體現著歌唱者純熟的歌唱發聲技術和恰到好處的情感表達的二度創作。通過歌者聲情并茂的演唱及個性化的藝術再創造,可以使聲樂作品的藝術形象更為豐滿,情感更為豐富,內涵更為深刻,風格更為鮮明,從而實現其審美價值。簡單說來,就是聲情并茂的演唱和個性化的藝術表演。
感情使藝術作品具有生命力。在歌唱藝術中,“技藝并舉,聲情并茂”是歌唱藝術表現最佳效果的體現。在歌唱藝術實踐中,聲音是歌唱賴以存在的條件和基礎,是歌唱情感表達的載體,聲為情之本,同時以情感表達為內容;而情為聲之魂,它以聲音為依托同時賦予聲音以豐富的內涵,給聲音以情感的魅力。聲樂表演其實就是歌唱者在內心強烈的藝術情感的驅使下,借助自身嗓音器官發出歌唱音樂音響來傳達感情的音樂藝術創造活動。在這一活動中,歌者內心的情感體驗不僅能以一種精神動力而激起發聲,并且對所發聲音的音色,力度、音值等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只有當歌唱者內心情感體驗與聲樂作品情感內涵相融時,才能發出符合作品情感表現所需的聲音;同時也只有當歌唱者發出的歌唱音樂音響與作品情感所要求的聲音相吻合時,才能準確,真實且生動地表達作品的情感內涵。在歌唱表演的二度創作過程中,以情感帶動發聲,以充滿感彩的聲音來表現作品的思想情感內涵,要依靠歌唱發聲的技術技巧,但又不能只唯技術。在歌唱時要求的“唱情不唱聲”,要通過“以情帶聲”而達到“以聲傳情”的目的,從而真正達到“聲情并茂”這一歌唱表演藝術的最佳境界。
聲樂表演作為二度創作,是賦予聲樂作品以生命的創造行為,不僅需要忠實的再現原作,更需要通過富于創造性的個性化表演對原作予以豐富和潤色,使作品煥發出新的光彩。在這一藝術化的創造過程中,聲樂表演的基本技術,即歌唱發聲的基本功的掌握固然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把基本的歌唱技術方法靈活運用于藝術表現的能力,或者說是根據藝術表現的需要而創造性的運用歌唱基本技術方法的能力,這樣才能使歌者在面對各種不同題材和體裁、不同風格和類型的作品時,充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采用各種不同的表現手法去進行藝術再創造,從而形成其個性化的演唱風格。
四、聲樂教學中歌曲演唱的藝術處理原則
對比統一是演唱歌曲藝術處理的關鍵原則之一。處理聲樂作品的原則應是“掌握整個歌曲的統一,突出它的變化”。在力度、速度、音色和情緒等方面把握和運用。
歌曲所包含著的力度變化和對比,是隨著歌曲情感的起伏而進行的。力度的對比,必須從歌詞和音樂的思想情感出發,力求自然得當。所以,在教學中必須使學生掌握作品句法的規律,找出整體的結構層次,做出合乎情感、合乎意境需要的力度變化的處理。這種處理既要服從作品內容的需要,又要服從作品情感起伏的要求,從而達到作品整體統一的效果。
歌曲的速度,是歌曲表現的重要環節之一。速度的快慢,常與歌曲的情緒分不開。速度可分為快板、急板、慢板、中板等。一般在歌曲中作曲家會標明速度符號,但這樣的速度術語差距較大,只是作個大概的指示。作品真正內涵的速度變化,需要從歌曲的內容、節奏和旋律等方面去推敲,由此決定適宜的速度。對于有速度變化的(逐漸快慢或突然快慢)的曲子,必須按照曲子情緒的變化作速度上的變化處理。
聲音的音色是有很強的潛在力的,不同的語氣音色也不一樣,不同的音色取決于詞語。在歌唱中音色的不同取決于歌詞和曲調。教授時,必須首先讓學生領悟詞意,指導學生分析曲調,靈活領悟歌曲內在情感,再按照對比統一的原則,設計出既合乎“情理”,又有藝術感染力的音色對比度來。教師應讓學生在自己聲音特質的基礎上,發展更豐富的音色,用聲音色彩的對比,表現不同的情感。
歌曲的情緒,對于歌曲內容的表達,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作品的整體的理解、體會,再做出相應的對比統一。
參考文獻:
1. 葉朗:《現代美學體系》,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2. 管建華:《中國音樂審美的文化視野》,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5年版。
3. 王次:《音樂美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4. 趙梅博:《歌唱的藝術》,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年版。
5. 李晉偉、李晉瑗:《沈湘聲樂教學藝術》,華樂出版社2003年版。
6. 彭曉玲:《聲樂基礎理論》,西南師大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