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0 16:16:5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公共關系的本質屬性,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獨立學院開設《公共關系學》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較系統地學習公共關系學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和基本技巧,正確理解公共關系作為一門新興學科的性質和重要作用,培養現代公共關系意識,完善學生的公共關系素質;提高實際的公關能力,以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而教學改革的重點是進行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的建設與改革。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堅持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協調發展,提高大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一、獨立學院《公共關系學》的課程體系及其特點
《公共關系學》課程體系可劃分為兩大部分,一是公共關系基礎理論部分,二是公共關系實務部分。基礎理論部分體系結構如下:公共關系概述,包括公共關系的基本涵義、科學范疇、基本特征、歷史與現狀總結;根據公共關系的基本內涵分別從公共關系的運作主體、客體、手段、目的、職能與原則、程序詳細展開與論述。二是公共關系實務部分,具體包括:人際溝通技巧,包括公關語言基本原理、口語和書面表達技巧、人際吸引、人際溝通、影響人際溝通的因素及障礙排除等;公關禮儀,包括儀表、儀容、儀態、及禮儀基本規范等內容;公關策劃與公共關系專題活動,如公共關系主題策劃、新聞會策劃、慶典活動策劃、展覽會策劃、贊助活動策劃、開放參觀活動策劃等。公共關系具有實踐、專業和社會管理三個維度,其本質屬性是溝通與協調。實踐的公共關系主要在于公共關系實務的服務、行動和問題操作,形成良好的公眾環境;專業的公共關系主要在于公共關系專業的知識、價值和技能,密切組織與公眾的關系,贏得組織良好的信譽;社會管理的公共關系借助于社會傳播、社會規范、社會秩序建立組織與公眾的良好合作關系,以確保組織的社會信譽,更好地發揮組織形象力的作用,保證組織自身的發展,進而促進社會的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獨立學院《公共關系學》課程體系應注重第二大部分,即實務部分,第一部分的教學是為第二部分服務的。
二、獨立學院《公共關系學》的教學策略
1.影像學習
影像學習是指借助視頻的教學手段來學習《公共關系學》這門課程,影像學習可增加公共關系教學的趣味性。由于課時的有限性,所以不允許大量觀看教學視頻,所以我們特別介紹同學們在課外自學過程中可以觀看教學視頻,重點理解公共關系禮儀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和一些基本技巧。此外,介紹廣告策劃方面的教學視頻以增加自主學習的趣味性。介紹公共關系教學電影給同學們也是可行的辦法。通過影像學增加了《公共關系學》教學的趣味性,調查發現同學們對課程的學習興趣很高。
2.案例教學
用案例教學增加教學的趣味性。教學中,針對教材相對比較單薄的特點,我們充分利用教師精選的案例作為教學輔助資料,以加強教學的趣味性。這種教學方法生動形象,具有典型示范作用,能深化理論學習,使學生將理論與實際聯系起來,最終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將學生培養成為能夠順應社會潮流、把握瞬息萬變市場的復合型高級應用人才。在案例的選擇上并不局限于教材,并始終堅持案例的“真實性、現實性、實踐性、典型性、可讀性、系統性”的原則,同時還重視學生的參與,既鼓勵學生之間相互切磋討論,又鼓勵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交流。在分析案例的過程中,還注意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引起思考,并提出解決方案。教學中我們經常提醒同學們關注中國公關網、中國國際公關協會網、中國傳播學術網等,進行實時跟蹤分析,教師的教學效果比原來更好。
3.實戰策劃
在探索有特色的公共關系教學和培養模式的過程中,我們不斷地進行著思考和實踐。公共關系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專業和學科,它需要學生在掌握專業基礎知識和理論體系的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著重實踐操作能力和動手解決現實中所存在問題的能力培養和鍛煉。這就需要我們在配置教學資源和確定發展方向的時候,確立科研與教學互動、理論和實踐并重的教學思路,并且找到一個能夠把知識傳授和能力鍛煉相結合的公關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在課程授課中,我們有目的地增加實戰策劃作業,使同學們的公關策劃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今后走向社會適應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如《浙江理工大學110周年校慶公關策劃書》、《杭州市志愿者協會高校巡回慰問演出》、《藤王閣茶樓的公關策劃》等案例的策劃等,都是相當不錯的策劃案例。我們還把公共關系的理論研究與具有成長性的產業或行業相結合,針對2008年奧運商機和體育產業的繁榮,我們開展“大型賽事公關活動策劃研究”項目,引導師生關注目前或即將出現的熱點行業。通過實踐策劃,同學們的策劃能力得到極大提高。
教學過程讓學生品味到《公共關系學》這門課程的趣味性非常重要,所以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的建設與改革非常重要。幾年來我們選擇的北京大學《實用公共關系學》教材,由于內容太陳舊,從前年開始我們選取了復旦大學的公共關系學教材,因為復旦大學的教材內容更新穎實踐性也較強。今年我們主編的教材《公共關系學》在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里面增加了大量的實戰訓練題,以提高獨立學院同學們的實戰策劃分析能力。
三、結語
人為設計教學情境,為學生創設實戰演練平臺。如模擬策劃“金牌秘書大賽”、“杭州電子科大校慶慶典”、處理“突發性公關危機”等,鼓勵學生之間為完成學習任務,自由組合成若干專題小組,小組成員之間相互討論、溝通,拿出活動策劃方案,并在方案的實施過程中相互尊重、互相協調與合作。通過對學生的大量訪談發現,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有所增加,對社會對企業、各類組織的公共關系認識有所增加,對他們以后的社會工作大有幫助。
參考文獻:
[1]盧雪萍.談在公共關系中注重實踐教學[J].職業教育,2007,(5).
辦公室是一個單位聯系上下、溝通左右的運轉樞紐和綜合辦事機構。新時期,新階段,辦公室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復雜性和多變性,工作任務更艱巨、要求更高、難度更大。辦公室工作人員素質的優劣,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單位工作的正常運轉、形象和聲譽。一個合格的辦公室工作人員除應具備較高的政治素質、團隊精神、作風正派、道德高尚等必要的素質和良好的知識結構、心理素質、適應工作職責的能力以外,還應具備服務意識、整體意識、效率意識、自律意識、信息意識、公關意識、保密意識和學習意識。
一、服務意識
服務是辦公室工作的本質屬性,綜合服務是辦公室的基本職責。辦公室工作人員必須真正轉變思想觀念,牢固樹立“為領導服務,為各部門和基層服務,為職工群眾服務”的思想,把服務于整體和服務于群眾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各方面滿意為標準,認真負責地對待各方面交辦的工作,正確地做事,做正確的事。對領導交辦的工作要認真對待,按時完成,不折不扣地落實到位;對各部門和職工群眾需要解決的問題,首先要端正態度,平等待人。再者要盡職盡責,認真傾聽,有效溝通,能辦的事及時辦,不能辦的事及時請示匯報后再作處理。三是要堅持實事求是、高度負責的原則,按規章辦事,按程序運作,把服務貫穿在工作過程中。
二、整體意識
辦公室是一個承上啟下、聯系左右、協調內外、保證整體工作正常有序運轉的樞紐,每一項工作都是一個多部門共同協作的項目。因此,在工作中必須站在全局的高度,正確處理各方關系,做到顧全大局。牢記辦公室工作無小事,凡事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通過綜合協調,保證上下之間、橫向之間目標一致,齊心合力完成各項任務。
三、效率意識
辦公室的日常工作主要表現在辦文、辦事、辦會上。辦文要及時、準確、安全、規范;辦事要周到、嚴謹、遵章、守紀;辦會要細致、周密、注重細節的落實。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率地完成各項工作,不僅是辦公室精細化管理的要求,也是辦公室工作人員工作能力的體現。
四、自律意識
辦公室是機關單位的門面和窗口,辦公室人員的工作作風、服務態度、辦事質量不僅體現著個人的文化修養、道德水準和精神面貌,而且代表著單位的形象。因此,辦公室工作人員必須要規范個人的行為,強化自律意識,做到自尊、自重、自強、自律,受得了寂寞和委屈,正確對待來自于各方面的壓力以及工作的壓力,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忠于職守,努力提升個人素養,展現良好形象。
五、信息意識
準確、及時、全面地提供信息是辦公室工作的重要內容。在日常工作中,圍繞單位中心工作要有意識地廣泛收集信息、積累信息、交流信息,并對信息進行全面、客觀、多角度的分析,辨析出有效信息。只有做到信息充實、準確,工作起來才能得心應手,游刃有余。
六、公關意識
公共關系是指單位面對社會有關方面和公眾的協調,即對外協調。公關工作是辦公室工作的內容之一,它是建設現代和諧社會的需要,也是民主政治建設的需要,是單位取得與公眾之間的理解和信任、支持和合作的手段,也是提高單位認知度、美譽度的手段。在日常工作中,辦公室人員必須樹立和強化公共關系意識,用公共關系的理念指導自己的行為,運用公共關系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出色地完成各項工作。
七、保密意識
辦公室人員接觸內部文件多,參加重要會議多,接觸各類機密多,這就要求辦公室人員要明確本系統、本單位的保密范圍,加強紀律觀念,強化保密意識,嚴格執行保密規定,嚴守機密。教育考試院的工作職責和任務,決定了所有工作人員更要加強保密工作。
八、學習意識
學習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不斷地更新知識、提高技能、提升素質不僅是個人成長的需要,也是辦公室工作的需要。辦公室工作龐雜瑣碎,涉及面廣,位置特殊,辦公室工作人員更應牢固樹立學習意識,加強理論學習,提升理論水平和理性思維能力;加強業務學習,提高應對全方位工作的本領;向身邊的領導學習,學習他們的管理理念和方法,養成勤學、善思、肯干的敬業思想和從業習慣,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體育公共關系的興起源于體育產業帶來的巨大經濟價值,體育產業以其吸引注意力、跨國界整合資源和拉動經濟的能力,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投資熱點,加之全球體育賽事的增多,對國家之間的交流有重要意義。我國越來越重視體育運動,體育公共關系的教育成為重中之重。因此,很多綜合性大學和專業體育院校都開設了體育公共關系課程,作為必修課或限選課。公共關系學是一門獨立的綜合性應用科學。一方面,公共關系學涵蓋了大眾傳播學、廣告學、企業管理學、市場營銷學、消費心理學、新聞學等諸多學科的知識,體現出學科交叉性和綜合性;另一方面,在實際工作中,公共關系理論可以指導公共關系實踐活動的開展,體現了實踐性和可操作性。體育公共關系作為公共關系學的一個分支,廣泛應用于體育公共關系活動,如國際和國內的體育賽事、體育明星的危機公關等,具有受眾關注度高、國際化程度高的特點,其本質屬性是通過體育傳播或體育溝通來實現主體與客體的良好關系。
1高校體育公共關系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師資隊伍建設
高校中從事體育公共關系教學的師資主要有3方面的問題。其一是缺乏具有專業體育公共關系系統知識的教師。課程教學大多由其他專業的教師兼任,沒有經過系統的體育公共關系相關專業知識的培訓,這些非體育專業的教師體育知識較缺乏,做案例分析時既不能與學生有效地互動,又不能全面準確地把握知識點與案例的關系;其二是從事公共關系教學的教師都承擔了3~4門其他的專業課,不能專心研究這一門學科,這勢必影響對體育公共關系教學的質量;其三是教師在高校里很難接觸到大型體育賽事和其他體育活動,缺乏實踐參與的經驗,導致教師在教學中只能紙上談兵,實踐應用性不強。
1.2教學內容設置
在課程內容設置上,體育公共關系基本同于公共關系學的課程設置,包括八章內容,分別是《公共關系概論》《體育公共關系的構成要素》《體育公共關系的原則》《體育公共關系中的公眾關系》《體育公共關系策劃》《體育公關實務》《體育公關專職機構與人員素質》《體育公共關系分類舉要》。表面上看,內容非常全面,但實際上還缺少一些重要內容,如危機公關和公關禮儀。對體育專業的學生而言,這樣的內容設置有點繁雜,因為體育特長生的文化知識水平有限,理論課程之外還需要大量的時間用于體育訓練。所以,越簡單明了的課程內容設置越容易被學生接受。1.3教學方法和考核方法的問題對于這門課程,大多高校采取的是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法,這種教學方法偏重于理論知識的講解,課程氣氛較差,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性不強,學生缺乏思考空間,自主學習能力也較差。在考核方式上,仍采用單純的理論課考試方式,沒有實踐操作的測驗,學生通過背理論知識點即可拿到高分,沒有真正測試出學生的公關能力。
2高校體育公共關系學課程教學改革的路徑
2.1師資隊伍的建設改革
由學校組織邀請校外一些經驗豐富、長期從事公共關系工作的專家,分期分批對公共關系教師進行系統性培訓;也可聘請這些專家作為客座教授,給學生開講座,彌補教師隊伍的不足;還可以安排專業教師去校外的企事業單位進行實踐學習,增加實戰工作經驗。除此以外,安排沒有開設的公共關系專業,只開設此門課程的院校的教師去設有公共關系專業的高校進修學習。
2.2教學內容的轉變
一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安排要受到課時的限制,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就必須對課程內容進行調整。目前,體育公共關系學的課時安排一般為32個課時,無法完全涵蓋公共關系的所有知識點,所以必須對章節進行壓縮整合。體育公共關系的教學內容主要分為5大塊。第1部分是公共關系原理,主要論述什么是公共關系、公共關系的產生和發展、公共關系的職能和原則,這部分是課程的基礎,應占總課時的20%。第2部分是體育公共關系策劃與實務,即公共關系的4步工作法,主要講解如何策劃公共關系活動、有哪些策略和手段、以及公關人員的素質和要求,最后是公共關系專題活動。這部分內容實踐應用性最強,是整個課程的重點,所以安排占總課時的50%。第3部分是體育公共關系分類舉要,包括職業足球俱樂部的公共關系概述、社區體育公共關系和體育賽事的推廣,這部分內容體現了專業性,學生興趣比較濃厚,所以占總課時的20%。第4部分是危機公關,通過具體的體育危機公關的實例,分析如何進行危機公關,化解危機,這個內容相對重要,可占總課時的10%。第5部分是公共關系禮儀,這部分不是重點內容,而且淺顯易懂,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形象氣質和個人修養,以便今后更好地從事公共關系工作。可通過網絡教學平臺掛上公關禮儀視頻,讓學生自己課余時間自學,從而掌握最基本的公關禮儀要領。
2.3教學方法的轉變
2.3.1案例教學法
結合公共關系理論以及教學要求設計授課案例,精選一些經典案例作為分析范本。從案例引入到案例討論,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與教師的互動教學中來。例如,在講解公共關系職能和原則時,筆者選取了“你會坐嗎?”“一身紅衣的客人”“賣斧子給總統”等有趣的實例。教師先陳述案例,學生分析討論,得出每個案例分別反映了哪一個知識點,最后教師總結,通過這個過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在講解公共關系策劃時,列舉了“可口可樂世界杯護旗手活動”“李寧‘花小錢辦大事’”的機智品牌推廣活動、“廣東亞運會開幕式”“姚明代言聯通CDMA”等活動,通過分析這些活動的舉辦過程、創意方法,開拓學生的思維,充分挖掘學生的創意潛質。
2.3.2模擬教學法
教師設計教學情境,為學生創設實戰演練平臺,地點選擇在公關實訓室。主要采取小組合作形式,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每組4~5人,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例如,在教授公共關系實務章節時,模擬“新聞會”或“記者招待會”現場,以體育賽事的籌備作為新聞主題,每組同學負責不同的工作任務,由學生自主分配,如投票選出1位同學扮演新聞發言人,1組同學負責布置現場,1組同學負責搜集會需要的資料,2~3組同學扮演記者,1組同學負責現場維護,1組同學負責會后的整理工作。講授公關策劃方案時,模擬實踐工作中的提案方式。首先,以小組形式完成策劃書的寫作,策劃的主題可以圍繞運動品牌的推廣、體育賽事的策劃、體育贊助項目的策劃等。策劃書包括以下部分內容:公關活動目標、公關活動主題、公關活動公眾、公關活動傳播渠道、公關活動具體實施方案、時間、場地和人員的配備、經費預算和公關活動評估。策劃完成后,將其以PPT的形式展現,學生利用教室的多媒體設備進行解說,并接受教師和其他小組成員的提問,最后由教師總結和點評。
2.3.3多媒體教學法
利用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手段來豐富教學手段,改變枯燥的“灌輸式”教學法,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首先,教師可建立學生QQ群,在群里課程安排的消息,為學生答疑;其次,教師可建立個人微信公眾賬號,定時一些好的文章,包括最新的公關資訊、經典案例、公關名書推薦等,供學生課余時間自主學習;最后,教師將自己的E-mail地址公布給學生,方便學生交電子版作業,對于想單獨咨詢問題的同學也可以單獨回復。
2.3.4調整考核評價體系
采用考查與考試相結合的方式,根據不同的內容設定不同的考核方式。考試內容分為2部分: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平時成績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考勤、實訓課的表現、作業完成情況綜合打分,占總成績的30%;公共關系原理部分用傳統的閉卷考試方式,占總成績的40%,主要考查學生對基本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公共關系策劃與實務采用開卷考試方式,每位學生撰寫策劃書,由教師進行評分,作為期末成績,占總分數的30%。
參考文獻:
[1]李道魁.公共關系學教程[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
[2]羅春霞.關于“公共關系學”教學改革的思考與探索[J].安康學院學報,2012,24(1):119-122.
[3]張丹,侯勝田,朱文濤.公共關系學教學改革探索研究[J].經濟師,2010(7):124-125.
[4]郭海鷹.公共關系學教學改革的探索[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7,18(5):39-41.
關鍵詞 國有企業 民營企業 企業捐贈
一、國有企業、民營企業捐贈理念的差異分析
企業捐贈是企業在履行基本社會責任的基礎上,將一定數量的財、物、服務等自愿贈給與企業沒有直接利益關系的受贈者,用于慈善公益事業的一種行為。近年來,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在扶貧濟困、抗洪救災、抗擊“非典”、抗震救災、殘疾人救助、環境保護、希望工程,以及社區福利事業等方面,積極捐贈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做出了不可否認的成績,日趨成為推動社會公益事業發展的重要社會力量。但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在捐贈理念方面存在很大不同。
1.國有企業捐贈理念
國有企業的捐贈行為主要是以“企業公民”理念為支撐的,其含義是,企業的成功與社會的健康發展密切相關。企業在獲取經濟利益的同時,要通過各種方式來回報社會。企業公民的要素構成,有社會責任和道德責任兩大類。國際慣例中,國有企業僅僅是指一個國家的中央政府或聯邦政府投資或參與控制的企業;而在中國,國有企業還包括由地方政府投資參與控制的企業。它的資本全部或主要由國家投入,其全部資本或主要股份歸國家所有。這同其他全部或主要由民間社會(組織與個人)投資的企業不同。國有企業的本質屬性決定了其在履行經濟責任的同時,還要更好地承擔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國有企業的發展必須建立在人的發展的基礎之上,必須營造和諧的內外部環境,樹立負責任的大公司形象,在企業公民建設中率先垂范,體現控制力、影響力、帶動力,發揮骨干和支柱作用。
2.民營企業捐贈理念
民營企業的捐贈行為更多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這是因為民營企業是在我國的轉型經濟體制的夾縫中成長起來的一批企業,相對于處于優勢的國有企業來說,民營企業無論是在控制資源、外部環境、政府關聯方面,都有很大的壓力。另一方面,迫于外界對民營企業外部性的關注,民營企業應當承擔社會責任的呼聲日趨高漲,民營企業通過社會捐贈來適應外部環境,避免受公眾指責,規避風險的同時,積累了企業社會資本和政治資本。實際上,這種不同的捐贈理念,主要是基于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在企業的性質、企業與社會的關系、企業與環境的關系、企業與政府的關系、經濟責任與社會責任的關系五個變量基本假設方面的差異(見表1)。
二、國營企業、民營企業捐贈動機的比較
企業捐贈是企業在履行基本社會責任的基礎上,將一定數額的資金、實物或者服務捐贈給需要幫助的對象、某個領域或某些社區。雖然我國慈善捐贈水平不斷增長,但與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根據美國慈善2008(GivingUSA2008)的統計,2007年美國慈善捐贈總額為 3064億美元,占到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2.2%,而同期我國2007年的慈善捐贈總額為309億元人民幣,2008年的慈善捐贈總額是2007年的3.5倍,達到1070億元人民幣,也只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0.356%。這也表明,在我國發展慈善事業具有很大的潛力。通過在對樣本經過深入研究之后,我們發現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在捐贈動機上有很大的差異。根據捐贈動機的不同,可以把捐贈型公司分為:經濟動因主導型、制度動因主導型、道德動主因導型和平衡型等四種類型,用以表示企業社會責任的不同特質。
1.國有企業捐贈動機
國有企業以其特有的屬性,即國有企業作為一種生產經營組織形式同時具有營利法人和公益法人的特點。其營利性體現為追求國有資產的保值和增值。其公益性體現為國有企業的設立通常是為了實現國家調節經濟的目標,起著調和國發經濟各個方面發展的作用。國有企業具有一定的行政性。國有企業的本質屬性和特征決定了國有企業不是經濟動因主導型而是制度動因主導型和道德動因主導型。其捐贈動機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捐贈有助于國企維系生存權,有利于國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在自然災害頻頻多發的我國,完全依靠政府保障機制是完全不夠的。在社會各界紛紛伸出援助之手時,國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骨干,必須作發揮支柱和帶頭作用,告別義(社會責任)利(經濟責任)對立,從義利并存、義利共溶走向義利共生,是國有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導向。
二是國有企業必須承擔更多的道德責任。根據權利與義務對等的原則,國有企業擁有更多的公共資源使用權利,故其應當承擔多于民營企業但實質是與資源權利對等和道德責任,如環境保護、社會就業、所得稅、社會捐贈等等;再者,國有企業具有贏利與非贏利的雙重屬性,因而國有企業的道德底線是義利并存(謀利不違法,謀義不損利),國有企業發展的最高目標是義利共生(謀義不為謀利而利自生),這既是國有企業應有的道德覺悟,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國有企業提出來的倫理要求。
三是提高國有企業品牌美譽度、品牌偏好度、品牌滿意度。國有企業是中國經濟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體。
其經濟屬性決定了它必須追求利潤,實現價值最大化。價值最大化高于利潤最大化,它是在利潤最大化的過程中,使得企業品牌美譽度、品牌偏好度、品牌滿意度、社會形象等的最大化。這就使得國有企業必須主動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使其經濟屬性不斷擴展為社會屬性,不斷提高競爭力,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保證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促進國民經濟平穩快速發展。
2.民營企業捐贈動機
民營企業是在我國轉型經濟體制下迅速成長起來的一批經濟實體,相對于國有企業而言,民營企業沒有豐厚的資源和政府的庇護,沒有很深的政治背景,沒有政府強力的扶持。政府經濟部門似乎更關注引進外資和經濟開發區的基礎建設,因為這些直接關系到政府官員的政績。尤其是金融危機之后,民營企業生存環境進一步惡化。民營企業的生存環境和屬性決定了民營企業捐贈屬于經濟動因主導型。
一是獲得政治關聯。長期以來,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這直接成為制約民營企業發展的瓶頸。民營企業通過公益捐贈這樣的方式,積極尋求政治資本,得到融資便利、政府救濟和補貼、稅收優惠和市場影響力等方面的利益,從而增加民營企業的價值。同時,政府在無形之中為政治關聯企業提供了一種隱性擔保,使得這些擁有政治關聯的企業在危機時更容易獲得政府的經濟救助,降低了這些企業在一些資源稀缺行業的準入壁壘。
二是響應政府號召。民營企業作為行為主體,必須利用各種信息傳播途徑和手段與政府進行雙向的信息交流,以取得政府的信任、支持和合作,從而為企業建立良好的外部政治環境,促進民營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政府是依法對整個社會實行統一領導和管理的社會組織,任何其他社會組織都必須服從它的統一管理和領導。企業要生存和發展,尤其是民營企業,必須得到政府的任可與支持,當政府就一些社會問題或者危機向社會發出倡議和號召時,企業會有很強的政治壓力。這種壓力在我國尤其突出,原因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政府管理模式還沒有完全轉變,政府在社會領域依然扮演著主導者的角色。政府力量的強大,致使民營企業迫于政治壓力,不得不對政府的號召做出回應,以謀求一種和諧、安全的政府公共關系。相對于國外企業將捐贈視了一種企業形為的觀點,我國的企業捐贈受政府驅動較多。
三是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品牌占有率。相對于品牌知名度很高的國有企業來說,民營企業通過公益捐贈來提高其品牌知名度,進而提高品牌占有率,直接提升企業競爭優勢,快速改善企業績效,最終實現社會利益和企業績效的雙贏,提升其品牌價值。就像汶川地震后,原本只在廣東一帶盛行的王老吉涼茶,竟一夜之間脫銷,這歸要結底還要源于震后加多寶第一時間向災區捐贈1億元,使其品牌知名度迅速提升,品牌占有率迅速提高。而另一方面萬科卻迫于消費者壓力和輿論壓力,為了維持品牌形象,不得不二次捐贈。這種捐贈動機的不同主要存在于以下幾個方面(見表2)。
三、結論
文章基于“5•12”大地震和青海玉樹地震的捐贈數據,深入分析了國營企業不同的捐贈理念:國營企業以“企業公民”理論為支撐,而民營企業更多地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不同的捐贈動機:主要有基本動機、外部壓力和自身提升三個方面的動機;以及產生這種差異的原因: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本質屬性不同;由此形成國營企業和民營企業不同的捐贈模式,但在這種不同的捐贈模式如何影響公司聲譽方面還未做出探討。
參考文獻:
[1]孫萬欣.企業捐贈的動因與機制研究.特區經濟.2009(03).
[2]樊建峰,田志龍.災害事件、規模與企業慈善捐助:中國背景.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0(1):102-107.
中圖分類號:G4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1)17-0230-01
高校辦公室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有著自身的特點與規律。研究探討這些特點與規律,不僅對高校辦公室工作具有重要的理性思考價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實踐參考作用。
為此,筆者不揣淺薄,根據個人多年來高校辦公室的工作實踐,提出若干思考性見解,以作引玉之磚。
一、行政辦公與服務意識
高校辦公室工作,以行政辦公為中心。而行政辦公的實質又是行政管理,即主要承辦行政性事務,例如文秘工作、聯絡工作等等。
從本質屬性而言,高校辦公室本身就是一個服務性機構,是院校行政領導班子的“參謀部”,辦公室主任就如同是“參謀長”,辦公室人員就是“作戰參謀”,無論是“參謀長”還是“作戰參謀”,都必須既為“行政長官”服務,又為全體“指戰員”――全校教職員工服務。
因此,高校辦公室工作首先就要貫徹“管理就是服務、服務就是管理”的思想方針,寓管理于服務,以服務促管理,在行政辦公中不斷強化服務意識。
一方面,要嚴格地進行科學管理,通過分析研究,明確職責分工,制定工作標準,實行崗位責任制,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財力資源。
另一方面,要實行人性化管理,以服務意識為生命與靈魂。在人群關系、公共關系中做好協調工作,起到重要的情感橋梁與工作樞紐作用。
二、高校辦公與文化意識
我國的辦公室,指機關、學校、企業等單位內辦理行政性事務的部門。
高校辦公室,作為高等學府內辦理行政性事務的部門,理應具有高校自身的特點――較高的文化含量與文化品位。
近年來,全球范圍內興起一股“文化熱”,這乃是“知識經濟”的21世紀時展的大趨勢。高校辦公室理應率先垂范,使自己的工作強化文化意識,并富有文化底蘊。
所謂“文化”,是一個內涵相當豐富的大概念,廣義的“文化”,“指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獲得的物質、精神的生產能力和創造的物質、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則指“精神生產能力和精神產品,包括一切社會意識形式: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社會意識形態。有時又專指教育、科學、文學、藝術、衛生、體育等方面的知識與設施。”(《辭海》縮印本)。文化是包括各種外顯或內隱的行為方式,通過符號使人們傳承,構成了人類群體的突出成就,其核心與實質是經過歷史選擇的價值體系。這正如19世紀英國著名人類學家泰勒對“文化”所下的定義:“所謂文明或文化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包括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而獲得的其他任何能力、習慣在內的一種綜合體。”(《原始文化》)
因此,高校辦公室的每一位工作人員,都必須不斷強化自身的文化修養,從而使自己的工作帶有濃厚的文化品位與文化底蘊,以此凸顯高校辦公室的個性,張揚其與眾不同的文化品格。
三、自動辦公與科技意識
[中圖分類號]F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13)17-0024-02
中國自加入WTO后,隨著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中國與世界的融合度不斷深入,中國生產企業對品牌及其相應權利的關注與重視日益凸顯。既然是一種事關生命線的無形資產,研究與實踐品牌與法律政策的關系的命題,成為一項根基工作。其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法律政策為公共品牌提供更加有效的機制保護。
既然本文的核心在于研究法律政策為公共品牌提供更加有效的機制保護及其關系問題,那么,完全有必要談談品牌的內在屬性內容。
1公眾品牌的法律屬性剖析
從消費經濟學的角度看來,所謂品牌,可以理解為商品在消費過程中形成的主體理念,此種消費主體理念還可以為消費者帶來消費心理層面的利益。人類社會從物品社會化進入產品社會化,再發展到商品社會化,直至當今的信息社會化,社會人群精神理念的創造可以造就巨大的物質財富,品牌就是此類財富的精神形態。也正因為如此,品牌才能成為無形資產。
從社會生產單位的角度分析,品牌的法律屬性具有典型的知識產權的特點。從產權的角度而言,品牌是一類無形資產,是生產企業法人財產權的重要組成部分。眾所周知,無論在國內還是世界范圍,生產企業具備知識產權的數量和質量已經成為生產者市場占有比例和市場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其中,品牌外部標識部分價值的法律屬性體現在商品的商標專用權、外觀專利權、生產企業的名稱權、商號權、域名權、宣傳著作權等內容。
截至2011年年底,作為中國通信產業的代表,華為累計在全球申請專利達47322件,授權23522件,其中國外專利10978件,在美國、歐洲等國家和地區授權專利5415件,PCT(專利合作條約)申請10650件。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2011年全球PCT知識產權申請狀況報告,中興通訊和華為公司2011年分別提交了2826和1831項專利申請,排公司專利申請量第一和第三位。專利申請量最能說明IT公司實力,多年的技術積累,華為和中興某些領域已經具有了與跨國公司競爭的實力――這就是品牌的力量。
2法律政策的保障作用在品牌使用(運營)過程中同樣至關重要
公共品牌產生之初,是為區別產品和服務。而在當代商品社會化的市場經濟體制下,品牌存在的目的,則是為了市場競爭。現代市場經濟以品牌競爭為主流,品牌競爭已經取代了單純的商品實物競爭。品牌商品能否在市場角逐中生存發展,取決于消費者對其的認同效應的強弱。因此,法律與政策是否能在商品品牌的使用過程中發揮作用?發揮何種程度的作用?成為研究品牌與法律政策研究關系的基礎課題之一。
法律政策對品牌所能提供的保護,是品牌自身適用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品牌使用,也稱品牌適用或品牌運營,是品牌創建發展的過程,是商品價值增值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品牌定位、品牌規劃、品牌管理都是品牌生存發展的基礎。
法律與政策對品牌起到的保障,是品牌生存發展的必要條件和關鍵因素,是品牌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機制安全屏障。具體談來,法律政策保障公眾品牌,是對品牌所有者和合法使用者進行資格保護,防止各種可能的侵害與侵權行為。在品牌的適用過程中,通過法律與政策來保障公眾品牌的社會功能,可能發生在侵害與侵權行為之前、之中與之后。當然,從消費利益的角度來看,預見性的法律政策保障,其效率是最高的。
3公眾品牌與法律政策關系的考察
就中國目前的立法體系來看,關于品牌受到法律政策保護的范圍,涉及當前國家和地方立法、行政機關制定的品牌保護各要素的法律規章,還涉及中國參加的國際公約和雙邊多邊條約。
3.1關于知名商號的法律政策保障
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5條規定:經營者不得采用“擅自使用他人的企業名稱或者姓名,引人誤認為是他人商品”的不正當手段從事市場交易,損害競爭對手。我國《產品質量法》第18條和第25條規定,生產者和銷售者不得偽造產地,不得偽造或者仿冒他人的廠名廠址。值得注意的是,知名商號目前在中國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法律術語,對知名商號以地方行政規章形式提出權利保護的還限于少數省份,如《浙江省企業商號管理和保護規定》。
3.2關于企業徽標的法律政策保障企業徽標不同于服務商標,企業徽標也可以作為服務商標使用,也可以在具體商品上使用。作為商標,只有當其特征符合《商標法》的有關規定時才能作為服務或商品商標注冊取得商標專用權。
3.3關于品牌商標的法律政策保障目前,我國商品商標的權利內容和范圍通常是指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范圍。我國《商標法》第51條規定:注冊商標的專用權,以核準注冊的商標和核定使用的商標為限。
3.4關于品牌域名權的法律政策保障
域名是網絡概念,但已經具備類似品牌標識物的特征。未經域名權利人許可,使用與他人域名相同的文字作為企業商標商號的,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我國還加入了《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專利合作條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條約》等國際公約、條約或協定,為品牌保護所產生的國際性糾紛的解決增加了新的途徑。
公眾品牌要受到法律政策的更有效保護,必須以品牌所有者和品牌經營者作為主要推動力進行法律救濟,在此基礎上,途徑是多元化的――包括立法保護、行政執法保護、司法保護、民商法保護、經濟法保護、刑法保護等。
(1)建立并完善專門針對公眾品牌的知識產權法律政策機構,調整并給予各種品牌標記應有的市場法律地位,完善品牌標記的確權程序和條件。改善目前分散煩瑣的品牌標識登記制度,使登記立法系統化,發揮品牌標識登記對商業標記法律行為的引導和規范作用。在立法上使得不同商業標記法律法規之間的外部沖突為一部完整法律的內部協調。
(2)完善品牌管理法律責任的設定和執法手段的選定,切實解決商業規避現象,建立地方層級的品牌標記的確權機關,在法律政策規章上承認商號權、知名商品特有標識權、品牌地理標志權和域名權,逐步建立全國統一的基于計算機網絡的品牌分類標記注冊和備案系統。
中圖分類號: G80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007-3612(2011)05-0030-06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Basic Theory about Sports Art――A conceptual analysis on Sports Art
LI Min1,MA Hongtao2
(1.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Henan University,Kai feng 475001,Henan China;2.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 hina)
Abstract: This research startsfrom the inevitability issued by sport arts and the significance and function ofsport arts and uses the method of documentation,expert interviews,questionnai re survey,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so on.Based on the nature of sportsand sport function,the art essence,logic principles and people’s the contempo rary sport art demand trends and so on,the paper defines the essential attribut e of “sport art" concept from two aspects of the broad and chivalrous concept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is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de velopment of sport art subject and sport artistic conduct
Key words:sport; art; sport art; concept
體育藝術現象從古至今層出不窮,從公元前5世紀雅典人米隆制作的《擲鐵餅者》,至 第29屆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福娃”的誕生,體育藝術現象隨處可見。現代奧林匹克委員會第 一任主席就是由希臘詩人維凱拉斯(D•Vikelas)擔任的,1920-1936年間,藝術比賽(建 筑、文學、音樂、繪畫、雕塑)已經成為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由此可見,體育從來就沒 有脫離藝術而獨自發展。特別是近些年來,體育與藝術的結合更加緊密,體育藝術越來越受 到了更多人的關注。但何謂體育藝術?依據什么標準 來確定哪些是體育藝術,哪些不是體育藝術?體育藝術涉及哪些領域?如何分類?我國體育 藝術院系專業如何設置?各專業課程如何確立?等基本理論問題至今還未得到深入研究。其 中,概念是研究問題的基礎。只有明確了所研究問題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和明確界定了所研究 問題的范圍和內容,才能使研究有明確的方向,也才能弄清楚研究問題的主體、客體(對象 )和本質。因此,本研究主要對“體育藝術”概念進行深入剖析、明確闡釋、科學界定,為 后續研究奠定理論基礎。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體育中大量存在的藝術現象和藝術實體等為研究對象,以體育界和藝術界的相關專家 為調研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專家訪談法 為了深入了解藝術、體育、體育藝術的本質、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對體育藝術概念的界 定,設計了體育學、藝術學等兩個方面的專家訪談提綱,并走訪了有關體育學、藝術學方面 的專家(表1),從不同層面、不同學科角度探索體育藝術的理論與實踐問題。
1.2.2 問卷調查法 針對體育藝術的概念等體育藝術理論體系中的相關問題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40份 ,其中,體育學專家22份,藝術學專家18份,回收36份,有效回收率90%,達到統計學 要求(表2)。問卷設計的內容效度得到了80.5%的專家認可(表3)。
為了檢驗專家填寫問卷的信度,我們隨機抽取部分專家進行電話回訪,就他們所填寫問卷中 的一些問題詢問他們的答案,根據對照前后兩次的答案基本一致,達到統計學的信度檢驗要 求。
1.2.3 邏輯分析法 運用分析法,揭示了體育藝術基本理論的內在機制;運用歸納法對體育中藝術現象進行 歸納,探討體育藝術的基本規律與一般要求,并采用定義法,對“體育藝術”及其相關概念 給出定義。
1.2.4 數理統計法 對所獲數據進行統計處理,獲得相關統計數據,對體育藝術現象及其相關內容進行統計 分析,從而找出體育藝術的規律,總結體育藝術的概念。
2 結果與分析
2.1 “體育藝術”概念產生的必然性 “體育藝術”概念的產生也有它自己的內因與外因。它的內因,主要是人們對藝術的 本質和體育的本質的不斷認識,并把這種認識上升到理論高度;它的外因,主要是當今社會 對體育的要求越來越高,不但達到增強體質的目的,還要能夠健心、娛心;對藝術的要求更 加廣泛,一方面要保持現有的藝術類別,同時,還要開發更廣泛的藝術領域,于是體育就成 為藝術重點開發的領域之一。“體育”、“藝術”的這種內、外因的共同發展,就促使了“ 體育藝術”概念的產生與發展。
2.1.1 從體育的發展史來看,體育的發展離不開藝術 翻開體育史和藝術史我們可以看到,藝術和體育是同源的,體育的發展從來就沒有脫離 過藝術而獨自發展。藝術在體育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原始社會的體育和藝術在萌芽中就有著不解之緣,它們都是伴隨著生產勞動而產生。如 :體育和舞蹈有著共同的歷史淵源,都產生于原始社會的生產勞動、宗教、巫術等。原始的 體育活動與原始的音樂、舞蹈、雕刻、繪畫、游戲、宗教等有密切聯系。人類脫離野蠻的原 始社會后,進入了比較文明的奴隸社會,體育活動和藝術活動逐步從生產勞動中分離出來, 成為專門的社會活動形式,同時兩種活動又總是形影不離,只是表現的形式不同而已。如體 育與舞蹈在封建社會以后分道揚鑣,體育走上了競技、健身、身體教育的體育道路,創造了 奧林匹克為代表的、燦爛的體育文化,而舞蹈走上了民間舞、宮廷舞、表演舞、現代舞等多 姿多彩的藝術道路。但到了近現代,體育與舞蹈之間出現了文化融合的趨勢,出現了介于兩 者之間的活動,如花樣滑冰、花樣游泳、冰上芭蕾、雪上芭蕾、韻律體操、健美操、迪斯 科、霹靂舞、太空舞、國標舞,包括中國的大秧歌,都反映了這種融合的趨勢。由于舞蹈的 娛樂性、節奏性,以及舞蹈動作的內容豐富、流派眾多,舞蹈已成為現代體育的重要手段。 2.1.2 根據藝術種類的演變趨勢來看,體育藝術的產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藝術種類從原初起就是一種不斷誕生的過程。藝術種類是一個漸進的多元發生演變而來 的,這是因為作為藝術活動直接根源的人性結構,尤其是文化心理結構,就是多因素融合而 成的動態結構。文化心理結構是相對穩定的,又是浮動的,有常數又有變數,從而制約和影 響藝術種類演變,不斷誕生新的藝術種類。文化心理結構求新求變是藝術形式和藝術種類不 斷推陳出新的一個基本原因。
另外,藝術只有與具體的事物相結合,才會有具體的意義。如藝術與建筑相結合成為建 筑藝術、藝術與舞蹈相結合成為舞蹈藝術、藝術文學相結合成為文學藝術等等。目前現實生 活中所出現的藝術種類并不是一開始就有的,而是隨著經濟、文化和人的心理結構不斷誕生 的過程。
當今社會物質文化、科技文化、經濟的快速發展,體育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 部分,體育在現代社會中作用是歷史上的任何時期都不可比的。人們的文化心理結構也在隨 著發生很大的變動,對體育的需求也不再是單一的健身目的,而是集健身、娛樂、審美等多 種目的為一體。人們文化心理結構的變動及對體育的多種需求為體育藝術理論的誕生或出現 創造和提供了必要的條件,體育與藝術結合成為體育藝術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體育藝術 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發展成為必需。
2.1.3 當今社會,體育發展空前高漲,人們對體育消費需求的復雜化和多樣化,為體藝 術產生創造了良好的時機 當今社會,隨著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工作時間越來越短,休閑娛 樂的時間越來越多,體育發展空前高漲,人們參與體育、關注體育的熱情和對體育的需求也 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在群眾體育方面,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對物質生活和 精神生活都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人們在高標準追求體育鍛煉促進身體健康的同時,人 們更希望對體育鍛煉的內容和形式都要更加符合美的標準。體育不但承擔著消耗人體肌肉能 量的方式,而且還要滿足人們的精神慰籍。如:有人在跑步的過程中不但追求健身的目的, 還在問自己跑步的姿勢是否好看;人們在打球的過程中會問:“我的這個姿勢酷吧”等現象 。另一方面,人們在進行體育鍛煉的過程中不斷追求新的鍛煉方式,不愿意重復著某一種方 式,于是各種形式的體育項目呈現了人們的眼前,如:印度人把古老的肚皮舞簡單改進成肚 皮健身操,美國人把美國黑人在工作之余隨時隨地進行放松的舞蹈改編成街舞健身操等等, 加速了體育與藝術的融合。
在競技體育方面,體育與藝術的融合不但要滿足競技的需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還要滿 足人們精神上的審美需要。人們在觀賞體育比賽尋求激烈對抗給人們帶來刺激的體育項目的 同時,也更希望欣賞到高難度技術和完美藝術相結合的能夠滿足人們精神上的審美需要的體 育項目。如為了滿足人們審美的需求,藝術體操、體育舞蹈、跳水、自由體操、花樣游泳等 項目在難度和藝術方面都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同時競技體育為了提高人們觀賞各種體育 比賽的興趣和積極性,創造出既有比賽性,又有審美性的新型運動項目。如:NBA 籃球賽場 間啦啦操。
正是為了迎合人們對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需求的復雜化和多樣化,體育自身也在理論和 實踐方面不斷豐富、發展和壯大,涌現出大批的新興體育項目和體育學科。如當今出現的體 育管理學、體育傳媒學、體育美學等新的體育學科。同時,也為體育藝術學的產生創造了良 好的條件。
2.1.4 體育的商業化趨勢和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加速了體育與藝術的融合行為來源于動機和目的。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作為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和 藝術的商機被不少投資商看好。同時,體育和藝術為了更好的發展自己也積極的走向市場, 滿足市場的需求,并努力用各種辦法盡可能的占有和擴大自己的市場。體育在不斷擴大自己 消費市場的過程中,依據目前消費者的體育審美需求,不斷把體育藝術化以吸引更多的消費 者。如各種大型運動會或比賽前都會安排一些文藝演出,目的是吸引更多人的眼球。如北京 奧運會開幕式和閉幕式“無與倫比”的文藝演出給全世界人民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時,藝術 也在考慮在不斷滿足消費者欣賞的基礎上,如何讓消費者參與進來。于是舞蹈家把復雜的舞 蹈步伐簡單化,創編出好看實用的健身舞蹈。如:健身房中常用的拉丁健身操、街舞健身操 等。
2.1.5 國內體育院校體育藝術系的成立,使體育藝術理論研究成為必需 目前,國內幾所體育院校已成立了體育藝術系。顯然,體育院校成立體育藝術系迎合了 現代化體育發展的需要,迎合了日益增長的人們對經濟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說明體育界人士 已敏感地捕捉到社會對體育藝術的強烈渴盼與青睞的信息,但這種出現還主要是自發的、感 性的,還沒有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從目前幾所院校體育藝術系開設的專業就能看出這問題。 如廣州體育學院體育藝術系開設的專業有健美操、競技體操、體育舞蹈、街舞、啦啦隊、模 特藝術與公共關系等專業,武漢體育學院體育藝術系開設有表演(體育舞蹈)、體育教育和 運動訓練三個專業,北京體育大學體育藝術系主要開設有體育表演專業等。從這些院校體育 藝術系所開設專業可以看出,存在較大差異,這說明人們對體育藝術的認識還存在很大差異 ,還僅處于探索階段。如何界定體育藝術概念的內涵與外延?體育藝術系應涉及哪些領域? 應開設哪些專業和課程等許多問題還沒有解決。這是典型的理論研究滯后于社會實踐的現 象。究竟哪些專業屬于體育藝術,哪些專業不應歸類于體育藝術都還沒搞清楚。“什么是體 育藝術”這個問題也許很好回答,我們可以隨便拿出一幅關于體育的繪畫或雕塑稱之為體育 藝術,而且也不會有太多的人提出反對意見。反之,如果有人問“體育藝術是什么”時,也 許我們會想很長時間也不一定能得出完整的答案。體育藝術現象在當今社會雖然隨處可見, 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對體育藝術的理論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對體育藝術的概念、本質、 研究范圍以及涉及的領域等許多問題還不清楚。所以,體育院校體育藝術系專業設置出現的 這些問題,使對體育藝術理論的研究成為了必需。
2.2 “體育藝術”概念提出與界定的重要意義與作用
2.2.1 有利于引導藝術工作者更好地關注體育,并以體育為素材進行藝術創作,進而推 進體育文化的廣泛傳播 藝術作品通常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源源不斷地給予社會、時代和人生以力量、智慧 、文明與美。人類藝術創作發展的史實證明:能夠流傳至今并在藝術發展史上占有一席地位 的藝術作品,無一不具有這種“潛移默化”的教化與審美功能,無一不對人類文明發展的歷 史起到過一定的影響和推進作用。在過去的歷史中,藝術家們和藝術工作者也曾自覺與不自 覺地以體育為素材創造藝術作品,彰顯“更快、更高、更強”的體育精神,鼓舞人們的干勁 。比如,以體育為素材的體育攝影、體育美術、體育雕塑展等體育藝術展在我國已經開展了 六屆,這些作品的展出大大宣揚了體育中的真、善、美,激發了參觀人群的體育熱情,激勵 著人們的體育參與行為。
然而,這些藝術作品的創作多是自發性,還沒有明確的理論引導,還沒有形成一種特有 的“藝術”形式。體育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有其藝術創作的規律與 特征。因此,把“體育藝術”作為專門概念提出來,并對其進行內涵與外延的界定,探尋體 育藝術創作的規律和特點,將有利于引導更多的藝術工作者自覺地從事反映體育的藝術作品 創作,并將這些體育藝術作品推向更廣泛的人群,將使更多的人們了解體育,熱愛體育,參 與體育。
2.2.2 有利于引導體育工作者自覺把藝術元素更好地融入體育,增強體育的藝術化效果“體育藝術”概念的提出與界定,不僅有利于促進藝術工作者廣泛進行體育藝術作品的 創作,同時,它還有利于引導體育工作者自覺把藝術元素更好地融入體育,增強體育的藝術 化效果,以吸引更多的人參與體育活動。從近年來,我國一些體育項目(如跳水、健美操、 花樣滑冰等)的比賽規則看,藝術分的比重總體有增加的趨勢,更增加了其可觀賞性。體育 工作者們也在不斷創造新的、把體育與藝術融合程度高的體育項目,如蹦床運動、輪滑、體 育舞蹈、木蘭拳等來滿足人們對體育的藝術化需求。
2.2.3 有利于我國體育院系體育藝術專業的學科建設與發展 目前,我國已有近10所高等院校開設了體育藝術專業,雖然各個學校專業設置名稱不一 ,但都是以把藝術更多地融入體育,創造新的、藝術性強的專業為出發點。然而,由于 “ 體育藝術”還沒有被明確界定,其本質、內涵揭示不清,因此,也導致了各個學校設置的專 業設置差異很大,有的設置體育藝術表演專業、有的設置藝術體育教育專業、有的設置模特 藝 術與公共關系專業等。從這些專業的設置可以看出,人們對于“體育藝術”的理解是“仁者 見仁,智者見智”。那么,若對“體育藝術”概念進行合理界定,深入了解其內涵與外延將 會給體育藝術學科的建設與發展提供重要參考或依據。
2.2.4 藝術性有利于引導體育觀眾或體育參與者對體育的藝術化欣賞,進而增強自身體 育活動 體育觀眾或體育參與者是促進體育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前提,若體育比賽或體育活動沒 有觀眾,或沒有人愿意參加體育活動,那么,顯然體育文化也得不到發展。而當今人們對體 育的需求更加多樣化,其中體育的“藝術觀賞性”就是人們對體育的新的需求,因此,體育 要增加藝術性。但體育在增加藝術性的同時,還要把體育藝術的特殊性展示給體育觀眾或體 育參與者,以引導他們能夠更好的觀賞或參與體育活動并增加自身體育活動的藝術性,“體 育藝術”概念的提出與界定就有利于引導人們對體育藝術的認識。
2.2.5 有利于豐富體育文化的內涵,拓展體育科研活動的研究領域
人們對事物的認識總是在不斷深入的,“體育藝術”作為一個正式的概念提出并進行界 定,正是人們對體育文化認識的深入,它開辟了體育文化的又一領域,大大豐富了體育文化 的內涵。這也說明人們對體育的認識更加深入,對體育文化的開發更加全面,給體育融入更 多積極因素。可以預知,“體育藝術”將會是今后體育文化中又一蓬勃發展的領域,它也將 會開發出更多體育藝術產品,以滿足人們的需求,它也將大大拓展了體育科研活動的研究領 域。2.3 界定“體育藝術”概念的主要依據
2.3.1 依據體育的本質和體育本質功能 體育的本質,是指體育本身特有的不同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屬性。對體育本質的認識,國 內外不少思想家、教育家等做了大量的研究。
目前,國內外學者對體育本質的認識基本上達成了一致,即體育是教育和文化的重要組 成部分,體育的本質在于通過運動達到增強體質、增進健康、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 的目的,不僅有利于人的現代化,也能成為國民經濟的增長點,推動社會的發展;人們的體 育價值觀也由“增強體質”向“促進健康”轉變,由“健身”向“健身、健心”轉變,更加 重視人的體育感受、體育審美及愉悅身心。當今,國內外對“體育”概念的界定比較一致的 定義是:“指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以增強人的體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豐富社會文化 生活和促進精神文明的為目的的一種有意識、有組織的社會活動。它是社會總文化的一部分 ,其發展受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制約,也為一定的社會的政治和經濟服務”。
體育本質和體育本質功能的不斷豐富與擴展,勢必需要采用多種形式的體育活動來實現 其本質和功能的擴展需要,體育藝術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所產生的。因此,體育藝術的本質 、內涵與外延的界定也必須依據體育本質和體育功能本質的變化而確定。
2.3.2 依據藝術的本質 目前,關于藝術本質的認識,不同的藝術家有不同的看法(表4)。目前,國內學者比較認 同此觀點。此觀點主要包括:1)藝術的社會本質,藝術是社會生活的反映;2)藝術的形象本 質;3)藝術的情感本質;4)藝術的審美本質。 總之,藝術是一種社會實踐活動,藝術 家、觀眾和藝術作品是藝術的非常重要的三個方面,缺一不可。 2.3.3 依據邏輯學概念定義原理與方法 概念定義是揭示概念內涵的邏輯方法,是指對于一種事物的本質特征或一個概念的內涵 和外延的確切而簡要的說明。定義是明確概念內涵的方法,概念的內涵是事物特有屬性的反 映,明確概念的內涵,就明確了事物的特有屬性。
定義一般由被定義概念(指被揭示其內涵的那個概念)、定義概念(指用以揭示被定義 項內涵的概念)和定義聯項(指用來聯合被定義項和定義項的詞,通常用“是”表示)組成 。在這里,還有弄清楚上位概念(屬概念)和下位概念(種概念)。上位概念(屬概念)指 具有從屬關系的兩個概念中間外延較大的概念;下位概念(種概念)和上位概念(屬概念) 相對,指具有從屬關系的兩個概念中間外延較小的概念。
下定義,最基本的方法是屬加種差定義法,可以用公式表示:被定義項=種差+鄰近屬概 念。定義的步驟主要有三步:1)首先找出包含被定義對象的較大的一個事物類,即找出 被定義對象的屬;2)找出這個屬中區分這個種與其他種的差別(種差);3)把屬和種 差加在一起,就得到要定義的概念。
我們在對“體育藝術”概念下定義時,同樣要遵循概念定義的四個基本原則:1)被 定義項與定義項的外延必須是全同關系;2)定義項不能直接或間接地包含被定義項; 3)定義項應使用清楚確切的概念,不能使用比喻;4)對正概念下定義一般不能使用否 定句。
2.3.4 依據當今人們對體育的藝術化需求趨勢 從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我們知道,人的需要是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提高,其順序 是:生存需要享受需要發展需要,這樣一種由低向高的過程。當人類的生存需要不再成 為需要問題時,自然就會產生享受需要。這種享受不僅包括物質的,更包括精神的,追求物 質的享受是低層面的,追求精神的享受則是高層面的。古人云:“食必常安,然后求著;衣 必常暖,然后求麗;居必常安,然后求樂。”由于體育需要處在人類需要的較高層次,是一 種超越性需要,所以體育審美需要的滿足引起的是一種心境的暢快,超越性的快樂,即審美 ,這種超越性所帶來的效應,是審美主體(人)對體育運動的一種功利態度、實利 意識的一種暫時超脫,是主體對個人,私利意識的不斷凈化、陶冶,從而體現為一種超 越的人生態度、心靈境界。同時,體育的審美本身也有一個不斷超越的過程,從耳目直 觀的快樂(觀賞比賽)和心意領悟的(參與體育鍛煉),再到理想人格、心靈境界的快 樂。這種由心理機能快樂再到心靈精神快樂的不斷超越,走向極致,便是“自樂”、“健心 ”、“無樂”的境界,是人與社會體育的全面精神發展。
因此,對“體育藝術”概念的定義應該考慮當今社會對體育的藝術化需求,應在體育藝 術的內涵中明確人們的這種藝術審美需求。
2.4 “體育藝術”概念的定義、內涵與外延
2.4.1 “體育藝術”概念的定義 依據前面邏輯學對概念下定義的最基本的方法――屬加種差定義法,即公式表示:被定 義項=種差+鄰近屬概念,我們對“體育藝術”概念定義進行分析:
1)“體育藝術”概念的“鄰近屬概念”。
我們分析認為,“體育藝術”的“鄰近屬概念”應是“體育和藝術”。因為,“體育藝 術”的本質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藝術向體育領域的擴展與延伸,即藝術進駐體育領域進行 創作;二是,體育主動吸收藝術的元素,并作為其重要的構成因素,提高其對體育參與者的 吸引力。體育藝術也正是以這兩種形式存在。
2)“體育藝術”概念的“種差”。
“體育藝術”概念的種差是“體育或體育相關領域的”。這就是說,首先,體育藝術是 反映的“體育或體育相關領域的”藝術現象和藝術行為,而不是其他領域的。
通過對體育藝術的“鄰近屬概念”和“種差”的分析,我們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對“ 體育藝術”概念進行定義。
2.4.1.1 廣義的體育藝術的概念 從體育作為藝術的素材來看,體育滲透藝術的各個領域,為藝術創作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如從古至今出現了體育建筑藝術、體育雕塑藝術、體育繪畫藝術、體育音樂藝術以及體育 文學等。 首先,從奧運會與藝術的關系來分析體育藝術。從古代奧運會的興起到現代奧運會的鼎盛, 藝術已經成為奧運會的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奧運會與藝術的關系具體情況見表5 。
古代奧運會 雕塑藝術 《擲鐵餅者》、《雅典娜與瑪耳緒耳斯》、《達拉斯》、《荷 矛者》、《束發的運動員》、《刮油污的競技者》、《古希臘的混斗者》、《昂弗拉的阿波 羅》等。
繪畫藝術 由于繪畫難以保留,能夠保存到今天的只有些彩繪的陶器(如潘亞森納克 出土的赤陶花瓶)、保存在意大利波隆瓜考古博物館的《少年拳擊比賽》以及雅典考古學博 物館的墓室壁畫等極為稀少的文物。
建筑藝術 阿波羅波里斯神廟建筑群,其中最著名的雅典娜神廟就在其中。文學藝術 《伊里亞特》、《奧德賽》、《奧林匹克競技者頌》等。
奧林匹克儀式中的藝術 在古代奧運會上,為慶祝奧運會的舉行或者祭祀活動,在 奧運會的開幕式和閉幕式上進行大型的文藝演出,儀式上有舞蹈、音樂、詩朗誦等藝術活動 。
現代奧運會 雕塑藝術 《美國運動員》、《箭手赫拉克勒斯》、《勝利的歡呼》、《 奧林匹克》、《奧林匹克之門》、《千鈞一箭》、《走向世界》、《奧林匹克激情》、《好 風景》、《足球》、《游泳》、《體操》、《射箭》、《少女與足球》等。
繪畫藝術 《蘇聯體操家》、《薩馬蘭奇和奧林匹克精神》、《中產階級的奧林匹克 》、《敏捷的運動員》、《跑步者》、《尤里西斯》、《在雨中》、《奧林匹克運動的傳統 與歷史》、《飛翔中的高臺滑雪運動員》、《奧林匹克之夢》、《亞特蘭大之星―奧林匹克 公園》等。
建筑藝術 倫敦西區的“白城”體育場、溫布利體育場、羅馬奧運會體育建筑、慕尼 黑的奧林匹克公園、北京正在施工之中“巢”型體育場等。
文學藝術 《奧林匹克頌詩》、《體育頌》、《奧運會之歌》、《安特衛普奧運會》 、《眾神的贊美》、《奧運競技》、《走向奧運會之神》、《奧運會之歌》、《英雄交響曲 》、《奧運會競技史》、《阿爾高森的勇士們》、《奔跑的人們》、《南非》等。音樂藝術 《阿波羅贊歌》、奧運會會歌、奧運會主題曲、入場式伴奏曲、韻律體操 、花樣游泳、馬術盛裝舞步、花樣滑冰等體育項目的“背景音樂”等。
奧林匹克收藏中的藝術 奧林匹克集郵奧林匹克紀念幣和紀念品
奧林匹克儀式中的藝術 奧運圣火的點燃、火炬的傳遞及火炬的制作成為奧林匹克 運 動與人類文化藝術融合的一個切入點;戲劇、歌舞等文體表演成為奧運會開幕式和閉幕式中 較為豐富的藝術形式;奧運會頒獎儀式中也融入了較為豐富的藝術形式,其文化藝術的氛圍 也十分濃厚。
其次,從歷史的發展趨勢看,體育與藝術經歷了 結合―分離―結合的道路。人類之初,體育和藝術沒有明顯的界限,這一點我們察看體育與 舞蹈的起源便可以得出,那時的一種活動往往具有多種性質。社會的進步使體育和藝術曾經 分離了很多年,但科學技術既不斷分化又不斷綜合的大趨勢,使得體育與藝術近年來聯系越 來越緊密。藝術和體育互相滲透,各取所需。藝術和體育同屬娛樂消費市場的兩大塊,在市 場經濟條件下,體育和藝術的娛樂功能和經濟價值被充分挖掘。在經濟利益面前,體育和藝 術必然會導致市場競爭、搶占市場、爭取消費群體等現象。體育會借鑒藝術的東西為己所用 ,藝術借鑒體育的東西來搶占大眾健身市場。如當前社會上的健身館和從事健身、健美形體 教練工作的不是體育界的就是舞蹈界的人士。這種外在的競爭促進了雙方的進步,同時也加 速了它們的融合。體育與藝術的這種融合必然會導致體育藝術成一體的結局――即體育藝術 。
綜上所述,廣義的體育藝術的概念是:體育藝術是指體育及體育相關領域的各種各樣的 藝術現象和藝術化體育運動的總稱。它是體育與藝術的一門交叉學科,是藝術學與體育學兩 門學科的有機融合、深化,從而提升的新的學科層次,是體育和藝術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
廣義的體育藝術包含如下兩個方面的含義:
1)體育是一種社會文化活動,廣義的體育藝術一方面是指所有的與體育文化活動有關的 一切藝術現象和藝術活動的總稱,是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建筑藝術是通過建筑物的體積 布局、比例關系、空間組合、結構形式和種種裝飾而構成統一的實體形象,反映一定歷史時 代和民族風貌的實用和審美相結合的實用性造型藝術。那么體育建筑藝術便是為組織大型的 體育賽事或夠建體育活動場所而構建的既實用又美觀的建筑物。
2)廣義的體育藝術另一方面是指所有的加入審美元素和藝術元素的體育活動的總稱,是 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活動中加入審美元素和藝術元素的案例很多,這類體育藝術與一 般的藝術活動有很多共同點,所以也可以把這類體育項目稱為藝術化體育運動。 2.4.1.2 狹義的體育藝術的概念 從古代藝術的概念來看,西方現代意義上的art(藝術)一詞源自拉丁文ars,而拉丁 文一詞又可以追溯到希臘文techne。在古代語言中,與techne或ars相對應的art其核心含義 是技巧、技藝、工藝和技術,甚至是詭計和奸計;任何產生值得稱道的、體現出獨創性的( 精神和物質)產品的人類實踐活動都可以叫做“藝術”。于是便有了醫藥藝術、戰爭藝術、 愛的藝術、政治家的藝術等等。從當前藝術在體育領域的應用范圍或者體育與藝術的結合點 來看,狹義的體育藝術和古代藝術的含義似乎有很多相通之處,并且體育藝術的產生和其他 藝術門類的產生似乎有著相同的淵源。當前藝術滲入體育并為體育所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 方面:
1)藝術的審美本質開始滲入體育并在體育中廣泛使用。我們都知道“美是一切藝術 必不可少的本質特征”。藝術作品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對美的發現與創造的過程,但美并 不是體育的本質特征,審美原理被廣泛的應用體育中的一些領域也是最近才被關注的。電視 、電影、計算機等多媒體的出現使得體育比賽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體育作為一種文化成為 現代文明社會人們生活的重要的組成部分,為了使體育賽事更具觀賞性,審美原理被廣泛的 應用與體育中。如動作美是健美操美的核心,體形美是動作美的基礎,音樂美、服飾美是健 美操運動必要的條件,精神美是健美操的靈魂,人體美是健美操的本質等。
2)舞蹈、音樂、雕塑、美術等藝術項目已被廣泛的應用與現代體育運動項目中。藝 術中的舞蹈美、音樂美和雕塑美在現代體育運動項目之中起著裝飾和調節作用。科學技術的 進步,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使人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勞動時間的縮短使人們有了更多的 時間去從事各種體育、娛樂 、休閑活動,以抵御現代文明病對人體的危害。一些新興的體 育項目融入大量的藝術成分,不但達到了鍛煉身體的目的,而且還滿足了人們的審美需求, 愉悅身心。如健美操、花樣滑冰、藝術體操、體操、花樣游泳、跳水、體育舞蹈等等。
由此得出,狹義的體育藝術是一種以審美規范化了的有組織、有節奏的身體練習為基本 手段,以體現人的身體運動能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并含有較強審美元素和藝術元素的社 會體育文化活動。它是廣義體育藝術概念中的“藝術化體育運動”,即體育表演藝術。
狹義體育藝術的概念包含三層含義:
其一,狹義的體育藝術首先是一種社會體育文化活動。它是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備了體 育的本質屬性和功能,即健身性、教育性、文化性、競賽性、技能性、娛樂性、社會性等屬 性。
其二,它是一種以審美規范化了的有組織、有節奏的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社會體育文化 活動。這類體育活動是一種有組織的社會體育活動,而不是盲目地、隨意地一種身體練習活 動,而且這種身體練習活動的動作、組織形式等是經過審美化選擇的身體動作。它是體育自 身不斷進化發展和進一步滿足人民物質文化生活需求雙重作用的結果。它不但能使參加著達 到鍛煉身體的目的,而且還可以雕塑鍛煉者的體形,培養鍛煉者的審美能力,愉悅心情、滿 足人們的審美需求。
其三,它是含有較強的審美元素和藝術元素的社會體育活動。在比賽中,它既能體現激 烈運動競賽 “更快、更高、更強” 的體育精神,又體現出很強的藝術欣賞成分。審美是對 現實的理性超越,體育的每一個動作都來自現實生活,體育藝術的每一個運動項目的每一個 動作都有可能是經過審美加工選擇的,并不是直接來自現實生活中的非常實用的體育動作。 如健美操中的跑步的動作,并不是直接選用100米短跑或長跑中的跑步動作,而是經過審美 選擇和審美加工過的吸腿跳、后踢腿跳或跑跳步等動作。體育運動中加入藝術元素從古至今 都有,如在我國唐朝,人們蹴鞠時就配上鼓樂,以提高該項目的節奏性和觀賞性。現代體育 運動項目加如藝術元素的項目很多,如藝術體操、自由體操、花樣游泳、花樣滑冰、健美操 等等許多項目中不但融入了音樂、舞蹈等元素,而且這些項目的造型動作還融入了雕塑、繪 畫等大量的藝術元素。
2.4.2 “體育藝術”概念的內涵與外延 概念的內涵,是概念所反映的對象的本質屬性。事物的本質屬性表現著事物的本質,是 客觀存在的,而這種客觀存在的本質屬性一旦被人們認識并反映到概念中,就構成了概念的 內涵。如,“商品”概念的內涵是“用來進行交換的勞動產品”。作為實體概念,體育藝術 的內涵是對“體育藝術”對象特有屬性的反映,即一個個具體的“體育藝術活動、體育藝術 現象、藝術化的體育活動”的特有屬性的反映。從藝術學角度講,體育藝術的特有屬性是: 社會性、形象性、情感性和審美性。那么體育藝術的內涵就會有社會性、形象性、情感性和 審美性。從體育學的角度講,體育藝術的特有屬性是:審美性、健身性、教育性、競技性等 等。那么體育藝術的內涵中就會有審美性、健身性、教育性、競技性等等。因此,體育藝術 的特有屬性是客觀存在的,體育藝術有多少屬性,那么它就會有多少內涵。廣義的體育藝術 非常復雜,它有兩大塊組成:一是體育作為藝術的素材的體育藝術,這類體育藝術是藝術的 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是藝術作為體育的元素的體育藝術,這類體育藝術一般是指藝術化 的體育表演,是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廣義的體育表演藝術有多重屬性,它內涵也具 有多重性。
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質屬性的對象類。也就是人們常講的概念的適用 范圍。例如,“商品”的外延指一切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那么,作為實體概念,體育藝術 概念的外延就是“體育藝術”所反映的每一個對象,即古今中外的一切以“體育”為藝術素 材的所有的藝術現象和藝術活動、一切以“藝術”作為體育的元素的所有體育活動、一切加 入大量審美元素的體育運動等等。
3 結 論
體育藝術的內涵是對“體育藝術”對象特有屬性的反映,即一個個具體的“體育藝術活 動、體育藝術現象、藝術化的體育活動”的特有屬性的反映。體育藝術概念的外延就是“體 育藝術”所反映的每一個對象,即古今中外的一切以“體育”為藝術素材的所有的藝術現象 和藝術活動、一切以“藝術”作為體育的元素的所有體育活動、一切加入大量審美元素的體 育運動等等。根據“體育藝術”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從廣義與俠義兩個方面對“體育藝術” 概念進行了界定。廣義的體育藝術的概念是:體育藝術是指體育及體育相關領域的各種各樣 的藝術現象和藝術化體育運動的總稱。它是體育與藝術的一門交叉學科,是藝術學與體育學 兩門學科的有機融合、深化,從而提升的新的學科層次,是體育和藝術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 ; 狹義的“體育藝術”的概念是:一種以審美規范化了的有組織、有節奏的身體練習為基 本手段,以體現人的身體運動能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并含有較強審美元素和藝術元素的 社會體育文化活動。它是廣義體育藝術概念中的“藝術化體育運動”,即體育表演藝術。
參考文獻:
[1]寇永俊,牛亞莉.論體育與藝術[J]. 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 (01).
[2] 孫會山.現代社會體育與藝術的關系與應用[J].齊魯藝苑,2004(02).
[3] 盧元鎮.體育人類學[M].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4.
[4] 曲健.論體育與藝術雙向融合的文化內涵[J].藝術教育,2005(05).
[5] 金文軒.論藝術與體育[J].青海師專學報(社會科學),2001(04).
[6] 胡飛燕,左從現.新時期對藝術體育的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6(05).
[7] 翟廷立,李 芳,羅元翔等.體育院校藝術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J].武漢體 育學院學報,2006(01).
[8] 黃寬柔,胡小明,李佐惠等.我國大型運動會開幕式表演的特點及其對社會的影響[ J].體育學刊,2003(01).
[9] 胡小明.體育美學[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
[10] 陳琦,魯長芬.新時期體育價值觀轉變與體育本質、功能和目的[J].體育學刊, 2006(2).
[11] 王春燕,潘紹偉.體育為何而存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體育本質研究綜述[ J]. 體育文化導刊,2006(7).
[12] 楊琪.藝術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4.
[13] 倪旭芬.我國藝術體操集體項目適應2005年國際評分規則藝術價值走向的研究[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
[14] 庾宗慶.藝術本體論[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1,11 .
城建檔案對于考察過去、建設現在、規劃未來具有重要的參考作用。目前,隨著人們檔案意識的不斷增強,城建檔案已被全社會所重視,利用率逐年增加,城建檔案的價值也越來越體現出來。城建檔案是城市建設的真實歷史記錄,它的本質屬性是原始記錄性,也正因為它是原始記錄,所以城建檔案在土地權屬、房地產管理中具有的歷史憑證作用和解決糾紛的法律證據的權威作用,也就構成了檔案的基本價值—憑證價值。“只有在城建檔案館看到確鑿的原始檔案憑證,我們才能心服口服的接受。”城建檔案是城市發展的軌跡,是進行城市規劃的基礎。城市規劃是城市建設的龍頭,也是城市建設的總藍圖。但是要編制好一個城市的總體規劃,要研究城市的建設發展史,還要熟悉城市已有的各項工程設施水平,以及構成城市的各項社會、經濟內容和歷史文化等因素。這些基礎資料的來源,主要是依據城建檔案和調查,也只有依靠這些基礎資料,經分析、研究論證,才能編制出城市的總體規劃。城建檔案的具體價值體現一是為城市規劃、建設提供詳細數據、為領導決策提供可靠依據。二是為工程項目的建設、設計、施工、監理、開發商等查詢工程施工中形成的工程檔案。三是為施工業主資質的申報、為小區的商品房業主調閱相鄰的地上、地下的構筑物工程檔案。四是為百姓購買商品房、進行房屋買賣、房屋裝修、進行維權活動提供工程圖紙。如土地管理、房產管理部門在為單位、百姓辦理相關產權證登記,為取得土地來源、建房時間的準確信息,要求城建檔案館提供測繪地形圖,在商業網點進行再裝修時,利用房建工程檔案,查詢消防審核,驗收憑證等等。
二、做好城建檔案開發利用的措施
1.豐富優化館藏,開展城市記憶工程。
城建檔案資源是城建檔案館弘揚城市建設文化的根本,應積極豐富并優化館藏資源,構建能反映城市建設歷史文化并具有當地特色文化的館藏結構。由于我國城建檔案館大多自上世紀80年代始建,館藏資源有各種缺漏,特別是缺乏珍貴的城建檔案。因此,應采取各種措施,豐富優化館藏,真正成為城市的記憶。通過征集、整理、研究城市建設、規劃中形成的資料,并以多媒體形式和數據庫技術,真實記錄城市歷史面貌,反映城市的發展變化。保存城市永恒記憶的歷史使命。另外,要集中管理各類城建檔案,廣開收集渠道。城建檔案館將分散在各個城建部門的檔案集中統一管理,應擁有完整、齊全的規劃、房地產、地下管線、公用設施、工程建筑、工程地質、園林綠化等各類城建檔案構成城建檔案相對的完整性。還要建立城建檔案目錄中心,實現檔案信息資源的共享。
2.加大宣傳力度,深入挖掘文化內涵。
積極參與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科學研究工作促進城市建設文化的積累和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建立城市文化宣傳教育基地,舉辦歷史地圖、老照片等珍貴歷史城建檔案展覽等大型城市文化活動,強化城建檔案館的文化傳播功能。建設信息網,宣傳利用城建檔案的咨詢,介紹城建檔案工作、辦事程序等,使社會了解城建檔案工作的性質和職能,使公民能有針對性地利用城建檔案。并能通過網絡實現檔案信息的快速準確的服務,提高市民對利用檔案的認知度。積極拍攝與建設工程有關的照片,制作反映城市建設成就的專題片等,面向社會,讓更多的人直觀地認識城建檔案,積極利用城建檔案,擴大城建檔案工作的社會影響。宣傳城市發展的巨大成就和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其次,要積極開展城建檔案編研工作,系統地提高檔案信息。對城建檔案信息進行篩選、分析、加工、綜合整理,使城建檔案信息系統化、精煉化。有利于檢索和提高查全率、查準率。不斷提高編研水平,擴大利用范圍,高效能地為用戶提供利用,是諸多載體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一種方式,是強化城建檔案利用高效率社會化的手段和新的途徑。
3.增強服務意識,樹立檔案館的文化形象工程。
檔案工作者具備依法治檔的行政能力、知識技術能力、信息時代的工作能力、公共關系能力、工作的創新能力,這是城建檔案工作在新形勢下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迎接挑戰,把握機遇的關鍵。城建檔案工作者服務社會,明確社會發展方向,建立起滿足公共服務需要,科學合理、高效科學地服務體系。一是要清楚家底;二要與時俱進。對自身文化知識水平和業務工作能力有自我調整、完善,并不斷汲取新知的能力,及時準確地把握經濟建設中對城建檔案信息的需要,有針對性地運用當代先進的技術主動開發檔案利用的新途徑,新方法。能夠真正做到經濟建設中各項建設活動發展到哪里,服務工作就能夠提前延伸到哪里。立足以精湛的技術能力,豐富的學識知識,開拓性地做好每一份工作,奉獻才具有實際意義。
受傳統醫療服務方式的影響,中國式的醫療服務提供方式存在一定的特殊性,醫療服務提供方式與服務對象存在不穩定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醫療機構的醫療服務對象不固定。患者采取醫保或自費的診療支付方式,在尋求醫療服務時可以任意選擇到不同等級的醫療機構和不同的醫生就診。這使得很多一級或社區醫院“門可羅雀”,而一些大型公立醫院則出現“人滿為患”的情況,患者沒有得到有效分流,造成了醫療資源的浪費與緊張,降低了公立醫院的醫療服務質量,一些危重患者得不到及時救治,加劇了醫患矛盾。
1.2患者與醫生的角色心理因素特點在醫患關系中發揮重要作用
患者的病人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患者心理上的無力與弱小感,進而對醫生產生一定的依賴情緒,同時,在焦慮情緒的影響下,容易將診療過程理想化,忽略診療過程與醫患關系中患方應承擔的責任,一旦診療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患者便容易產生消極情緒,對醫生甚至醫學產生抵觸、攻擊心理。另一方面,在患者情緒的感染下,醫生在診療過程中容易產生一定程度上的無力感與焦慮情緒,一旦感受到患者的攻擊性,醫生自身也會形成受傷與抵抗心理,從而引發醫患糾紛。在長期緊張的醫患關系的心理影響下,醫生容易產生一定程度上的職業倦怠,表現為工作情感耗竭與個人成就感下降,在診療工作中更多地借助先進儀器,而缺少與患者的交流與溝通,導致醫患關系疏遠、緊張,溝通受阻。
1.3輿論導向的偏斜,加劇了醫患矛盾
一直以來,醫患關系都是社會各界關心的敏感話題,而突發性醫療安全事件更是在第一時間得到廣泛的關注。當今,媒體作為信息的傳播介質,大大加快了信息的傳播速度,增強了新聞透明度,然而,一些媒體為謀取輿論效應,對于醫療安全事件進行夸大、失實的報道,使輿論導向偏斜,醫患緊張關系加劇,矛盾尖銳與擴大化,導致醫療安全事件的影響范圍由個體擴展至廣泛。缺乏客觀、公正基石的輿論目標導向,過度加重醫療行業的利益渲染,使醫療服務商品化,會大大破壞整個醫療群體的公信度。當患者懷著不信任的態度就醫時,醫患溝通自醫患診療關系建立之初便必然存在隔閡,這勢必會對患者的整個診療過程造成不良影響,另一方面,更會影響到醫生的診療行為。與此同時,在突發性公共關系危機面前,醫院及相關醫療機構沒有形成良好的社會溝通機制,在處理相關事件時疲于應對,效果甚微,進而導致醫院信譽度受損、醫患矛盾尖銳化。
1.4患者對診療效果的預期與全民醫療知識普及程度脫節
伴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健康意識不斷增強,對疾病的早期診斷更加重視,患者在就醫時對疾病診療過程及效果普遍寄予較高的預期,而另一方面,由于患者自身醫療知識的不足,對診療過程的復雜程度不甚了解,一旦診療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在高額醫療費用的壓力下,便會提出維權主張,導致醫患關系緊張,甚至產生醫患糾紛。
1.5新時期醫患關系的表現形式復雜化
從本質屬性上來講,醫患關系不僅僅是一種特定的人際關系,它更是一種涵蓋了經濟、法律、文化以及道德倫理關系于一體的社會關系。伴隨著醫療制度的改革發展,醫患關系被賦予了更為深刻的含義。從患者求醫到康復離院,醫患之間的溝通均是以診療活動為基礎,以人文情感交流為紐帶,但是受客觀環境變化與大眾知識結構的影響,醫患關系呈現出多種表現形式:將醫患關系僅僅當做一種契約與買賣關系,患者的就醫過程便是消費契約的履行過程,忽略了醫患之間的情感溝通;將醫患關系視為一種情感的依賴關系,對于醫生而言,醫者不僅僅是治療疾病的醫匠,更是富有情感、充滿人文關懷的醫師,醫師在救治病患的同時,努力爭取與維持患者的信任與依賴,對于患者而言,充分尊重醫師的專業權威,并理解與信賴醫師;在發生醫患糾紛時,醫患之間產生信任危機,醫患關系矛盾的擴大化,患者表現出對醫生的不信任,在診療過程中采取不配合或過激的態度,而醫生在緊張的醫患關系中則可能會出現過度或防御性醫療行為,由此醫患矛盾會以多種形式顯現出來。
1.6伴隨醫院類型及科室病種的不同,醫患關系呈現不同的特點
從醫院業務范圍的劃分情況來講,醫院可分為綜合性醫院與專科醫院。對于綜合性醫院來講,醫院從事多病種的診療,其內部科室較多,病種較為繁雜,因而醫患關系往往也以多種形式呈現:對于一些患慢性病、老年性疾病的患者,伴隨其病情的加重與病程的加長,容易產生對疾病的消極抵觸,并在一定程度上會對醫生形成被動依賴情緒,情感變得脆弱,對疾病的恐懼性增強,在情感上對醫生的依賴性增強,而醫生從患者入院到逐漸熟悉,伴隨患者病情的變化,也經歷了一個漸變的心理過程,醫患關系呈現出一定的持久性、漸變性與相對穩定性;對于一些發病急、病情變化較快的病患,患者及患者家屬往往隨著病情的變化產生情緒起伏,這種情緒起伏往往是表現得比較強烈,進而直接影響著醫患關系的變化與發展;相對于綜合性醫院醫患關系的多樣性,專科醫院醫患關系則由于病種及科室設置的相對單一而呈現出各自不同的特點。由于當前醫學學科的交叉性與關聯性逐漸增強,許多專科醫院也逐步向小型綜合性醫院方向發展,伴隨著病種的增多與臨床科室規模的不斷擴大,專科醫院的醫患關系模式也逐步趨于多元化。
2發展和諧醫患關系的方法與對策
2.1仿效新西蘭的雙重服務供給制度,在緩解醫患關系的前提下,改善醫療服務的提供方式
結合國情、地情,在醫療服務的提供上設置以一級社區醫院、全科醫生為主導的“第一線”,為患者提供就診導航,整合各級醫院醫療資源配置,提高醫療服務的可及性;同時,對于大型公立醫院,在診療服務上采取“優先評估制”以及非急重癥患者“預約診療制”,根據患者疾病的病種及初診情況,對診療效果進行預先評估,進而為患者制定診療方案,優化預約診療各項環節,減少因醫療資源配置不合理而引發的醫患矛盾;另一方面,醫療服務可及性的提高也可大大延長醫患交往的持續性,增強醫患關系的親密度與信任感,降低醫患糾紛發生的概率。
2.2醫患雙方適度“移情”以達“共情”
重塑良好和諧的醫患關系,醫患雙方要首先做到“移情”,適度換位思考。醫方在明確醫生職責,保持良好職業操守的同時,主動并建設性地體會患者的需求與感受,以包容的心態去應對患者因生理疾病而引起的心理上的退行,理解患者對醫者的依賴及對病痛的焦慮,正確引導患者配合醫生實施診療行為,同時,醫務人員也應做好自身的情緒管理,及時對自身的焦慮心態與攻擊性情緒進行安撫與凈化;對于患者而言,則首先要認同自身的角色與責任,在理解醫生、尊重醫生的基礎之上,明白醫生也是“人”,要從人的角度出發看待醫患關系,保持理性、自主的就醫心態,由此才能促進醫患雙方適應各自角色,在醫患關系中保持良好的互動關系。
2.3建立醫療機構新聞發言人制度
在以醫患糾紛為主導的突發性公共關系危機面前,相關醫療服務機構要完善醫院內部的危機應對程序和日常預警機制,結合醫院自身特點,建立起一套成熟的醫療機構新聞發言人制度,通過科學的制度培訓,使醫院管理者立足專業知識,結合醫院實際情況,妥善協調醫患關系,以積極、從容的態度應對各種突發醫療安全事件與醫患矛盾,正面地引導媒體輿論導向,化解醫患糾紛,構建和諧醫患關系氛圍。
廣告新聞化,就是寫作者出于某種目的、要求而故意忽視廣告特性,用新聞的形式或手法來刊登廣告。它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市場的發展要求廣告商在媒體上宣傳自己的商品,而新聞媒體在與市場經濟接軌的過程中,會根據自己的社會職責和經濟利益,進行一系列的廣告宣傳。根據出發點和層次不同,將廣告新聞化分為兩類。
一、純商業廣告新聞化的表現形式
1.用新聞手法來表現廣告
這里的新聞手法,主要是指用描述性的語言客觀地報道本是廣告性的內容或者采用新聞式的標題來刊登廣告。一般來說,媒體是企業的一種特殊的公關對象,有很多公關活動需要媒體來進行,而這樣的稿件,原則上是不用付費的。但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企業對媒體的公關被套上“封口費”、“辛勞費”等名目,使公關異化;媒體為了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就會在新聞寫作上動手腳,甚至于有些新聞從業人員為了單純地追求經濟效益,主動異化廣告和新聞來吸引廣告商;更有甚者,有的廣告采用新聞中的“專訪”形式做廣告。這與權威的專訪的定義完全背離。傳統意識上的專訪,是記者請新聞人物就專門性的問題進行解答,是一種以特別強調的方式獲取獨家新聞的手段,是以記者同人物的談話為主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種特殊通訊。專訪的特點在一個“專”字,重點是一個訪。人物專訪既強調新聞性、政治性,又要強調其可讀性。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關于“某某醫院”、“開業慶典”的專訪,是專訪“泛”化,不再神圣。
2.形式上與新聞編排在一起的廣告
這種形式的廣告多以報紙媒體為常見,主要體現在版面的編排上,上半版是介紹、贊揚企業和商家的文章,下半版是這家企業或者商家的廣告。
無論是在手法上,還是在編排上混淆廣告和新聞,他們都是犧牲新聞的特性來替廣告商做宣傳。當然以上這些,都是比較淺層次的廣告新聞化,還有一些比較有技術含量的。
二、以提高企業、媒體自身形象而策劃或者組織一些活動,用新聞的形式進行宣傳
1.企業為了提高自身形象或促銷產品,策劃一些新聞事件或行為,邀請或吸引媒體報道
如醫療機構主動組織“義診”活動,媒體通過“公關”手段來取得媒體的報道等。這類廣告有一定的新聞價值,它的直接目的并不在于銷售并獲取利潤,而是為了提高企業的形象,建立企業良好的信譽。它是以新聞的形式出現的,所以受眾更容易相信,相比真正的廣告來講,它的“殺傷力”更大。
2.媒體為了提高自身形象或取得經濟效益而策劃或者組織一些活動,用新聞的形式進行宣傳
此類廣告是指以廣大受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策劃一些公益活動,在前期以新聞的形式進行宣傳。這類廣告帶有公益性質,是還有利民的表現,有利于提高媒體自身的形象,也有利于社會效益的提高。
無論是簡單地用描述性的語言客觀地報道本是廣告性的內容,或者采用新聞式的標題來刊登廣告,形式上與新聞編排在一起的廣告,還是通過策劃,以提升自身形象或回饋大眾為目標的新聞化廣告,它們都是廣告新聞化的幾種表現形式。
三、廣告新聞化產生的動因
翻開現代紙質媒體,廣告新聞化的現象隨處可見。廣告和新聞雖然都注重信息傳播和對新聞媒體的依賴,但是從其發展歷程看,廣告新聞化并不是從來就有的。廣告的本質屬性表現在它不僅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傳播商品信息的手段,并且是一種投資行為,其通過與消費者的雙向溝通,達到促銷和樹立品牌形象的目的。新聞則是“新近或正在發生的事實的報道”,它以廣大受眾和社會整體利益為原則,使受眾了解世界上最新動態,掌握信息,以決定自己的行動。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廣告和新聞有了切合點,根據主體的不同,這里我們從以下三方面討論:
1.廣告市場內部的競爭與合作以及體制監管的失衡,使廣告新聞化成為可能
(1)廣告市場內部白熱化的競爭
廣告隨著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產生而產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發展。“廣告”大約于20世紀20年代被譯介入中國,其最初含義是“廣而告之”。最初的廣告簡單、通俗。隨著廣告業的速猛發展和市場的激烈競爭,企業競爭也日趨自熱化。競爭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業內競爭,即廣告公司與廣告公司之間的競爭;二是廣告公司與媒體的競爭;三是企業之間的競爭。
(2)廣告與紙質媒介的關系演變為廣告新聞化提供條件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各類新媒介都相繼誕生,但歷史悠久的紙質媒介,它并不是隨著新媒介的誕生而消亡,而是與其相生相長的。在現代社會,紙質媒介依然作為公信力很大的媒介而存在,它仍然是企業宣傳產品的首選,依然可以通過控制主流話語來影響受眾對環境的感知。而作為一種商業信息的傳播,廣告必須依附于大眾傳播媒介才能實現自身的存在。根據廣告的自身需要,紙質媒介也是一種重要的傳播方式。大眾媒介是廣告目標實現的助推器,同時,大眾媒介的產業化經營,也使它脫離不了廣告這一經濟來源。由于這一特殊關系,廣告和媒介就會相互制約,主要表現在:對于紙質媒介來說,作為傳播媒介中的一種,它擁有自身的話語權,它為廣告信息傳播提供了最具勸服力和影響力的平臺,順理成章地成為廣告與受眾之間的溝通體系和交換結構。也正因為紙質媒介在利潤回報和制作成本的壓力下,對廣告資源產生擁有的渴望。為了利益的最大化,“廣告新聞化”也就有了可能。
(3)廣告法律法規的不完善以及監管制度上的漏洞
現行廣告法律法規存在著規范性條款不健全或者操作性差的問題,從而調查取證難,如何區分新聞和廣告也比較難。1994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第十三條規定:“廣告應該具有識別性,能夠使消費者辨別其為廣告。大眾傳播媒介不得以新聞報道形式廣告。通過大眾傳播媒介的廣告應當有廣告標記,與其他非廣告信息相區別,不得使消費者產生誤解”。這些規定只把廣告的刊登提出了相應而籠統的要求,但是沒有規定廣告標記的大小、形狀、如何操作等。除此之外,監管不到位和公共關系的模糊使廣告市場的不規范現象越來越嚴重,也是造就廣告新聞化的原因。
2.紙質媒體市場化和集團化為廣告新聞化提供條件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傳媒業快速發展,電視、廣播的播出機構和播出時間快速增長,報紙、雜志的發行種類與發行量也增長迅速,圖書出版業更是蓬勃發展。同時,新型媒體的出現和快速發展及國外大型媒體集團的不斷滲透,使我國紙質媒體行業面臨的競爭也日趨激烈。作為廣告宣傳的主要載體――紙質媒介,助長廣告新聞化的原因有:
(1)我國現行的經濟體制存在缺陷
我國的新聞媒體的性質是“企業化經營,事業化管理”。對新聞媒體而言,廣告不僅是其承載的傳播內容,而且更是其主要的精神支柱。這種模式強調責任的明確分工、節約成本,但同時也容易造成責任承擔上的脫節和不和諧,在流水線上生產,使責任的承擔和解決問題的途徑愈來愈難。
(2)媒體間的競爭使紙質媒體未能幸免
作為傳統媒體的紙質媒體,它的公信力是不言而喻的,但由各類媒體的發展和新型媒體的產生,加上紙質媒介的紙張、印刷等成本的上升,就需要更多的經濟效益來補給。更有甚者,有些媒介為了單純追求經濟效益,故意忽視社會效益,打著公關和補助的口號,以普查或公關的形式替企業刊發失實的廣告來獲取費用,這樣的現象也并不罕見。
3.受眾的角色和消費心理轉變是廣告新聞化產生的重要原因
(1)受眾與企業的關系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