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0 16:16:2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親子關系如何培養,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負責高效的班委會
班級管理中頭緒繁多,紀律、學習、衛生、安全、思想品德等各方面都要面面俱到,可是班主任畢竟不是孫悟空,沒有三頭六臂,想要做好每個方面的工作,也是不可能的,于是我給自己找到了一些得力的助手——幾個負責而頗有能力的班干部。當然,負責的班干部任命也很重要,必須在長期的觀察中挑選那些具有正義感的、敢于管理又善于處理同學間關系的學生來承擔。在這一方面,我還有一些自己的觀點:現在各個學校嚴格考評制度,要求班主任事無巨細都進班管理。這樣的結果就是表面上看去一切太平,但實則對學生的自身成長很不利!試想學生進入高中甚至大學后,主要靠自己自律學習,如果在初中階段沒有培養他們形成良好的自覺學習的習慣,而只是依靠班主任整天不厭其煩地監督,那么離開別人的督促,長期壓抑的習性得到釋放,那樣的危害將更加深遠。我們不能只關注短期的、暫時的升平之景而忽視了對學生長遠學習習慣的培養!在班主任面前,學生是壓抑的,而在班干部面前,他們是放松的,他們不用刻意遮掩自己的缺點,在這樣的環境下形成的學習習慣才是發自內心的,是內驅力,也是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終身學習的內在保證。所以,對這一點我的理解就是:只要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對學習的正確認識,可以不用過分關注那些形式的東西。因此在平時的班級管理中,我盡量把權力交給信任的班干部,班級管理中的問題,我主要負責定調子,具體實施全由他們去操作,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這樣既鍛煉了他們的能力,又減輕了班級管理的難度和負擔,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積極向上的輿論力量
一個進取的集體,其班風必然良好,這是個規律。那么,怎么樹立良好的班風學風呢?我的經驗就是充分利用班會這個思想教育的主陣地,對學生的是非觀、價值觀進行正確的引導,對錯誤的言行進行嚴厲的批評和懲罰;同時,思想教育必須時時抓、處處抓,所以在平時教學中,積極利用教材、媒體、新聞及身邊的真實案例進行長期的教育和引導。這樣經過一段時間,學生自然形成了正確的是非觀和價值觀,自己就可以判斷對錯,對于那些影響班集體榮譽和影響他人學習的行為,學生自己便會自覺抵制,屢教不改者,大家甚至會群起而攻之。在眾怒難犯的壓力下,便逐漸養成了學生自覺學習的良好習慣,這樣即使他以后升入高一級學段,只要這種正確的是非觀與價值觀及其良好的行為習慣在,他便完全能夠自我約束、自主學習,這對于學生的終身學習來說也是善莫大焉的!并且一旦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將會變得無比輕松,完全沒有必要整天跟在學生屁股后面做那些既費力又不討好的無用功了!
班主任的人格引導力量
提供良好的家庭環境
夫妻關系、婆媳關系等家庭內部各種關系的狀態往往被家長忽視,然而它又是形成健康親子關系的基礎。在孩子的生活環境當中,所有與孩子產生關聯的家庭成員是否為孩子提供了和諧的、幸福的、溫暖的家庭環境非常關鍵。可能很多年輕的父母還不了解,孩子結巴、脾氣暴躁,甚至在少年時期就觸犯法律都和不和諧的家庭關系密切相關。在孩子未來的人生道路上,他與同事、與朋友、與愛人相處的方式都受兒時耳濡目染家庭環境的影響。
父母對孩子的態度
孩子雖然年齡小,社會經驗不豐富,對事件的認知不及大人般全面深刻,但父母務必清晰地認識到,這不是孩子的缺點,而是孩子的特點。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時候,不應該高高在上,要尊重孩子,讓孩子體會到大人對他的重視,進而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對孩子的尊重,體現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要用孩子能聽懂的語言;與孩子互動的時候,要用孩子喜歡的方式,留心孩子的感受并做出反應。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要給孩子做好榜樣。有些父母過度關注孩子,不關心自身的發展:要求孩子求知上進,自己則止步不前,不學習;要求孩子遵守規則,自己卻可以為所欲為;要求孩子不可以撒謊、罵人,而自己則可以不受約束、出口成“臟”……這都不利于親子關系的建立。父母的“言”與“行”不一致,帶給孩子的是混亂的價值觀,父母和孩子之間便無法建立真正彼此信任的關系。
與孩子積極互動
父母要與孩子積極互動,多和孩子交流,多陪伴孩子。除了平時生活上言語的交流,父母可以和孩子共讀繪本、聽孩子的表達、指導孩子表達、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提及陪伴,不是簡單的在一起,父母要有意識地創造性地設計安排一些活動。如果孩子已經上幼兒園,幼兒園舉行的一些親子活動,比如親子運動會,父母無論如何都要抽出時間積極參與。在與孩子共處的時候,發現孩子的擅長和不足,幫助孩子揚長避短。
父母要掌握好技巧
由于社會變遷沖擊了傳統的婚姻家庭關念使離婚率大幅度上升,還是由于人為因素或自然因素導致父親或母親因病或災禍而亡故都使單親家庭大批出現,隨著單親家庭的增多,其子女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應該引起社會的重視。現在的社會狀況和從前的社會狀況有很大的變化,很多成年人在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面前都會有茫然無措的感覺,更何況剛剛成長的缺乏完整的家庭溫暖的青少年。單親家庭的孩子容易出現心理問題,有的很明顯,有的是隱性的。因此單親家庭親子關系對兒童心理危機的干預研究顯得日益重要。
在深入的分析中發現了四種親子關系類型,它們分別是:彌補缺損型親子關系、由恨而疏型親子關系、彼此封閉型親子關系、猜忌貶低型親子關系,這四種親子關系的產生原因和表現特點各不相同。
有的父(母)親在離婚之后,覺得對不起孩子,于是把對孩子的歉疚轉變成對孩子無原則的遷就。對孩子百依百順,只注重在物質上滿足孩子的各項需求,處處遷就以彌補其感情上的缺損;另外,失去愛情的離異者更怕失去孩子,在孩子的管教上“前怕狼,后怕虎”面對孩子的錯誤不加指責,孩子不知不覺養成了驕橫、任性等壞習慣,這種教育方式在一般家庭中都存在,在單親家庭里尤為突出,有研究表明有50%以上的單親家庭采用這種溺愛教育。生活在這中親子關系中的孩子,發生心理障礙的機率很高。
這種超重的父愛或母愛,稱為“情感過剩” 。這經常是單親家庭給給孩子的成長造成不恰當的教育環境導致孩子心理不健康的主要原因。在這種親子關系下成長的孩子會表現為在同學和老師面前很任性,好勝心強,尋求各方面的滿足。同時受不了一點兒批評,更承受不了挫折與打擊,表現出極其脆弱的心理狀態。筆者認為,對策可從以下入手:
一、優化親子關系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親子關系的優化是家庭教育的保障,要求離異一方傾心關愛而切忌溺愛,適度的要求而切忌拔高。可見溺愛是家庭教育的隱形殺手。那么過嚴如何呢?有的父母離異后,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要求他出類拔萃,彌補自己心靈創傷。單親學生胡某,父親是機關干部,要求孩子每次必考全班第一名,但這學生實際學習水平全班中等,她整天活得膽顫心驚,結果產生考試焦慮,甚至萌發輕生的念頭,那敢跟家長交心談心。可見過分“嚴”愛也是破壞家教的禍根。因此關愛,要求適度,努力營造民主、向上、和睦的氛圍,才能優化親子關系,開啟孩子心靈之窗。從而為家庭教育活動提供良好的平臺,為孩子養成健康心理奠定基礎。
二、提升父母素質
我們知道青少年心理是否健康,首先與父母的素質,特別是父母的心理素質有直接的關系,殘酷的現實是家庭殘缺,孩子失去賴以發展的安全和諧的家庭環境,單親父母更有必要以良好的素質、優秀的人品,給孩子樹立光輝的榜樣。同時父母要努力學習,提高科學育兒水平,把握孩子心理發展的規律,以科學之光增添人格魅力。父母以自身的優良的素質,高尚的品格、精湛的技藝,增強榜樣的力量,對孩子心靈的塑造起到神奇的作用。
三、優化教育情境
孩子良好心理的培養,有一個場景、時機、方式問題。對于單親孩子,本來父母的生活方式的選擇,易產生一層情感的“隔膜”,要到達理性理解,就需一個較長過程。因此家長更應創設良好的教育情境,溶化“隔膜”,在親子情趣共鳴基礎上,實施心理引導,①找好契入點:如看電視《寶蓮燈》后,輕松引入母愛的話題②創造情景,如孩子爬山、參觀動物園,從中教育孩子要刻苦,遵守社會公德,陶冶美的情操;③制造氛圍,生日、節日、紀念日,祝賀喜慶節日,教育孩子尊老愛幼,禮儀誠信;④創造條件,讓孩子參加學校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學習與人相處,培養團隊精神;⑤引發興趣,講世界發明家的故事,教育孩子成功來于艱辛。平等溫馨的親子關系中對孩子心靈的雕塑水到渠成。
一、初中階段親子關系現狀的調查與分析
初中階段,學生的身體發育接近成熟,心理發展水平也處于從幼稚向成熟發展的過渡期, 自主意識不斷增強,思維發展進入獨立性、批判性和邏輯性為主要特征的形式運算階段。處于這一階段的青少年容易產生心理發展上的矛盾,引發各種問題行為。初中生表現為開始經常以審視和質疑的目光看待、甚至公開反抗父母的嗤。
在教育實踐中,我們也發現,部分家長不重視家庭教育,除了過問學生的學習成績,很少關心孩子的思想狀況和心理成長;有些家長雖然試圖與孩子溝通,但收效甚微;還有少數家長采取簡單粗暴的方法對待孩子的過失,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我們采用分層隨機抽樣法,利用青少年親子溝通心理問卷,選取我校七、八、九年級216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男生102名,女生114名;七年級76名,八年級72名,九年級68名。通過問卷考察了初中生對自己和父母溝通質量的評價,得出如下結果。
(一)親子溝通的頻率亟待增強
如表1,經常與父親溝通的學生僅占41.2%,經常與母親交流的學生也只有58.8%,可見,親子溝通的頻率亟待增強;從學生親子溝通中的傾向程度來看,初中生與母親的溝通優于與父親的溝通。
(二)父母文化水平對親子溝通水平影響顯著
高中(中專)、大學學歷的家長分別占23.2%、8.2%,親子溝通水平較高,小學、初中學歷的家長分占6.5%、62.1%,親子溝通質量隨父母文化水平的升高而升高。父母的文化水平越高,越能接受新鮮事物,與孩子之間的共同話題便會增多,親子溝通會更加順暢。
(三)親子溝通的質量隨年級增長呈下降趨勢
七年級學生的溝通質量最好,認為與家長容易交流的學生占總數的79.8%,在小升初期間,父母的關心與支持增加,家長更注意與子女進行交流;八年級時溝通質量開始下降,認為與家長容易交流的學生有56.8%,這一時期學生獨立的欲望更強烈,很容易對父母的管教不滿,引發親子之間的沖突;九年級學生的溝通質量最差,認為與家長容易交流的學生僅占46.5%,由于中考的壓力,親子間的沖突可能就會進一步加劇。
(四)親子溝通的最大障礙是父母的不理解和過多干涉
從表2中可以看出,認為父母不理解自己、過多干涉自己的占大多數,認為父母忽視自己的只有很少部分。
學生進入青春期,獨立意識增強,喜歡與同齡朋友在一起,同學之間互相交流對父母的看法,就更覺得父母不理解自己甚至過多干涉自己。有些孩子覺得學習成績比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還重要,所以很有可能會讓彼此的關系日漸疏遠。
(五)家庭教育方式對親子溝通影響顯著
權威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中孩子愿意與父母主動交流的有19.6%,民主型家庭的孩子愿意與父母主動交流的高達92.5%,溺愛型的家庭為22.4%,放縱型的家庭為12.5%。可以看出,越是民主型家庭,親子間的隔閡就相對較少,孩子樂于與父母交流溝通;反之,他們就越想掙脫父母的束縛,親子溝通的頻率下降,從而導致親子溝通無法順利進行,影響溝通質量;放縱與溺愛的家庭也并未因家長的驕縱,提高親子溝通質量。
另外,父母的期望也給學生造成一定的壓力。12.7%的學生認為壓力很大,期望難以實現;48.2%的學生認為壓力比較大,期望比較難實現;29.4%的學生認為壓力可以接受,期望能夠實現;9.7%的學生認為對自己沒有壓力。
可見,初中生階段,父母的不理解、過多干涉、過高期待和親子溝通的方式不當是造成親子關系緊張的主要因素。初中生在校時間長,學校對親子關系的調節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認為學校應該開展良好親子關系指導的占79.1%。基于以上原因,我們致力于“助力家庭教育,構建和諧親子關系”的研究,著重研究如何充分發揮學校在家庭教育中的紐帶作用,即如何搭建一個交流的平臺,促使親子之間有效溝通,努力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家庭氛圍,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展。
二、學校助力和諧親子關系的具體策略
為了更好地發揮學校引領與疏導的作用,助力家庭教育,我們全面探究了促進親子交往,構建和諧親子關系的具體策略。通過家長學校、學生主題班會等多種途徑,讓家長懂得科學教子、正確施愛,讓學生學會理解、感恩與責任。
(一)指導家長科學教子,助力構建和諧親子關系
1.舉辦講座,普及親子知識
我們通過舉辦家長學校,幫助家長掌握基本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和有效的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學校每學期為每個年級舉辦兩次親子知識講座。內容主要有“教育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家長要關注孩子青春期的引導”“預防孩子逆反心理”等。引導家長認識到孩子是一個逐漸成長和完善的個體,避免依照自己的預設模式塑造孩子,無論是在家務勞動、消費隱私方面,還是在交友、學業等方面,都應當轉變傳統的家長制觀念,尊重孩子的獨立性,以平等的態度和身份與子女相處。
2.進行家訪,搭建親子橋梁
被父母拒絕的孩子大都情緒不穩、冷漠、倔強而逆反。在親子交往中不少父母沒有耐心傾聽子女說話,發生沖突時,更加不會傾聽子女的看法和意愿。父母要善于傾聽子女的傾訴,與孩子共同面對困難。家訪能搭建一座心橋,及時溝通家長、孩子的思想感情,幫助家長掌握孩子發展情況,排除教育中消極的因素,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我們通過定期和不定期的家訪引導幫助父母全面觀察了解孩子的苦惱、困難和想法,縮短與孩子的心理距離,引導父母理解并幫助孩子擺脫煩惱,解決他們的問題。班主任幫助家長接受孩子的不成熟或缺點,對孩子不是批評指責,而是一起分析存在的問題及形成原因,并耐心真誠地與家長商討家庭教育的失誤,努力為每個家庭找到成長的“最近發展區”,引導家長積極尋找合適的教育方法,增強家長與教師的教育一致性,提高了教育合力。
3.開通微信,拓寬親子渠道
網絡為我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學校分班級開通了微信群“親子和諧工作坊”,開辟了家校互動的新渠道,為教師、學生和家長之間進行溝通交流提供平臺,促進了親子關系的有效溝通和家校教育的有效合作。七八年級班主任老師將學生的作業、優秀作文、美術和手工作品、競賽答卷以及學生編排的文藝節目、獎狀、課外活動、榮譽證書等信息,以文字、圖片和視頻的形式及時發送展示給家長觀看,讓家長和學生都有一種成就感和自豪感。正是這種成就感,使他們常常考慮如何把事情干得更好、更有效果。九年級班主任老師,通過微信平臺及時與家長溝通,引導家長正確面對升學壓力。“親子和諧工作坊”拉近了親子距離,極大地增強了家校互動交流的頻率,為家長拓寬家庭教育途徑打開眼界。
(二)加強學生感恩教育,引導構建和諧親子關系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方式與方法,通過一定的感恩教育內容對學生實施的識恩、知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在問卷調查中我們發現,僅有46.5%的學生認識到父母的年齡越來越大了,工作非常辛苦,生活壓力大,應該理解并回報父母。英國著名哲學家洛克認為,感恩教育的目的便是培養紳士必須具備的德行、智慧、禮儀和學問等四種品質,其中最重要的是培養回饋和責任的心。20世紀以來,更多的學者從心理學角度對感恩心理進行研究,基本認同感恩對個人的積極作用,認為感恩是對受到恩惠的積極認知的結果。
學校推出感恩系列主題活動。首先,引導學生學會設身處地體察父母的愛心,學會表達自己的感恩。我們要求學生當看到媽媽做了一桌子的好菜,向父母說一句感謝的話;知道爸爸在工作上取得成績時,把對父母的贊美表達出來;在節日給爸爸、媽媽寫幾句話,表達對他們的問候與祝福,這些做法讓爸爸媽媽們激動不已。然后,引導學生把對父母的愛通過實際行動表現出來。我們要求學生學會料理個人生活,并努力承擔一些家務活,為父母分憂。每天起床、外出、回家時,主動與父母打招呼;替忙碌中的父母泡一杯茶,替勞累了一天的父母捶捶背;用餐時,為父母盛飯,飯后主動收拾碗筷等。通過長期堅持,學生學會感恩,從小養成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的習慣。感恩教育促進了親子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促進了和諧親子關系的建立。
(三)舉辦親子對話活動,促進構建和諧親子關系
情感交流是兩代人溝通并加深互愛的動力。弗洛伊德認為,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隨著生理和心理的變化,敏感、易于沖動,容易與父母產生矛盾。我們應該正確對待和化解這種親子矛盾。國外一些研究表明,親子訓練對完善孩子各方面的品質,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有明顯的效果。學校倡導以班主任和任課教師作為橋梁,組織親子對話活動,促成親子感情交流。
開展“共讀一本書”活動。倡導家長以身作則,和孩子一同享受閱讀快樂。學校推薦書目,在讀書后,要求家長與學生共同寫下感想。他們說,“一同學習,一道成長。相互交流,既溝通了感情,又從書中受益”。
開展“書信傳親情”活動。利用家長會召開的時機,學校發動學生給家長寫一封信,針對自己學業、習慣養成、心理困惑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對家長說說自己的心里話,同時倡導家長給學生回信,使他們能相互表達出生活中不會輕易表達出的情感。
舉行“讓生命充滿愛”演講。學校邀請知名親子教育專家、國家級心理咨詢師為全體師生和家長做“讓生命充滿愛”感恩專題演講。生動的案例、深入淺出的道理觸動了在雒懇晃還壑詰哪諦摹!跋蚋改感芯攀度鞠躬禮謝父母恩”“擁抱父母”等環節,點燃了家長和師生的內心情感,家長感慨:“愛的教育將使他們受用一生!”在親子專家的引導下,孩子們眼里充盈著感動的淚水,拉起父母的手,滿懷感激之情投進父母愛的懷抱。
親子關系原是指親代和子代之間的生物血緣關系。這里指以血緣和共同生活為基礎,家庭中父母與子女互動所構成的人際關系。親子關系研究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就是親子沖突。親子沖突是指親子雙方的不一致,這種不一致既體現了雙方目標的不一致,同時雙方也知覺到了這種不一致,并且以言語或非言語的方式表現出來。親子沖突已成為“最令家長困擾”的影響現代親子關系的因素。
一、親子關系沖突存在的表現
(一)親子之間接觸不足,溝通困難。
隨著工作節奏的不斷加快,競爭壓力的日益增大,許多家長不得不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致使他們無暇顧及甚至忽視對孩子的教育和指導,親子間互動頻率較低。有的家長只是在飯桌上或睡覺前,甚至等到孩子出現問題時對孩子進行教育,這已成為目前普遍存在的一個社會現象。
(二)親子間互動內容單一。
當代父母由于受功利主義觀念和應試教育的影響,大多只重視子女智力因素的發展,因此學習與學習成績成為父母在家中和孩子談論最多的內容,而且父母是一遍遍地嘮叨和說教。由于“話不投機”,子女與父母之間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情感障礙和理解不足。
(三)親子間“不打不成才”的互動方式。
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一貫崇尚“不打不成才”、“棍棒之下出孝子”等教子思想。當代中國的父母也受到這種傳統文化的影響,不少父母認為既然是教育,就必須采取訓導的方式。然而這種教育方式不但收不到正面的教育效果,還必然會帶來一系列的消極后果。
二、親子沖突產生的原因
現代親子關系除了受社會政策、經濟、文化因素的影響,主要是受父母的各種因素的制約及子女本身的因素影響。
(一)社會因素。
首先,改革開放以來,在各種新舊體制轉換過程中,親子關系的社會環境也發生著劇烈的變化。獨生子女政策的實行,使孩子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得到了強化,這在一定程序上影響了孩子正確的角色認知,使其難以接受父母的正面教育,從而導致親子沖突的產生。
其次,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競爭意識日益增強。許多父母不顧及子女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個人客觀條件,一味地按照自己的高期望模式來塑造子女。因而子女在承受學校方面巨大壓力的同時還必須承受來自父母的壓力,當子女不堪忍受來自父母的壓力時,便會導致不良親子關系的產生。
最后,中國傳統的“學而優則仕”的思想,使絕大多數父母在教育孩子問題上持“唯分數為重”和“智力至上”的觀念。父母過度關注子女的學業與子女追求多樣性發展之間存在矛盾,致使不少家庭有著程度不等的親子沖突。
(二)父母因素。
父母的文化水平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親子關系的質量。父母的文化水平越高,就越可能主動去攝取有關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識,他們更容易反省自己的教養方式,比較關注營造和睦的家庭關系,使孩子在歡樂、關愛、民主的家庭氛圍中健康成長。而文化水平低的父母缺乏教育學、心理學等相關知識,很少注意到家庭氛圍對子女成長的影響,在教育子女時簡單粗暴或一味地強調自我的意愿,不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和愿望。因而親子之間在溝通上就會出現障礙,親子關系也就會出現問題。
同時由于受傳統的陳腐落后的思想觀念和社會現實問題的影響,許多父母的教育觀念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問題。如很多父母仍把孩子看作自己的私有財產和附屬物,奉行統治意志,不允許孩子有異于自己的思想;還有許多父母只注重智力發展和學習成績,不顧及子女多樣化發展的需要。錯誤的親子觀致使父母主觀地認為“為了孩子好”、“關心孩子”,而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孩子卻不理解、不接受,因此導致親子關系緊張。
(三)子女因素。
親子關系是一種雙方互動的關系,因此作為親子關系的另一方――子女,對親子關系也有著一定程度的影響。首先,子女本身特定的氣質特征可能會導致父母采取相應的教養方式。比如子女的消極行為特征會增加父母在培養子女方面的壓力和緊張,進而使父母產生較多的抑郁等消極情緒,這種心理狀態持續的時間長就會導致父母采取不適當的教育方式,從而影響融洽親子關系的形成。
其次,青少年在進入青春期后逆反心理增強并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獨立性和封閉性,自主意識開始覺醒,和父母在協商與解決問題時變得更加獨斷。但父母卻很難迅速調整自己的心態,以適應孩子心理的巨大變化,他們常因子女背離自己的意愿而感到懊悔和焦躁,仍習慣于以監護者的命令態度與子女交往,有的甚至會出現以強制手段壓制子女意愿的行為。這必然會引起親子關系的緊張,產生不同的親子沖突。
三、親子沖突的解決策略
(一)建立民主型的家庭教養方式。
父母應有意識地放棄權威的方式,改以理喻的方式,即施之以愛、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教導子女,對孩子愛而不溺、嚴而不苛,關心但不干涉。不論孩子年齡的大小,父母都應以獨立個體的態度對待孩子、尊重孩子。父母要相信孩子有處理問題及分析判斷的能力,如此孩子才有機會學習獨立自主,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二)在家庭教育中注入情感因素。
父母要善于表達內心的情感,對孩子施以理智的愛。要有穩定的自制力,當發現孩子做錯事時,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以平靜的心態與孩子交談。父母還要掌握一定的溝通技巧,與孩子不斷進行互動,傾聽孩子說話,鼓勵并讓孩子表達他的看法與意愿。父母要站在孩子的立場考慮孩子的想法,并希望孩子能體諒父母的苦心,以此形成良好的親子關系,避免不必要的沖突。
(三)樹立完整的父母意識,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父母在對子女高標準嚴要求的同時也要提高自身的素質修養。父母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關注子女青春期發生的變化,了解相關方面的知識,才能更好地培養教育子女,避免與子女發生沖突。父母還應關注營造和睦的家庭關系,使孩子在歡樂、關愛、民主的家庭氛圍中健康成長。
(四)父母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培養孩子的價值觀念。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表明,父母對子女的口頭教導效果遠不如身體力行。而塑造孩子價值觀最好的方法莫過于以身作則,以“共同參與的問題解決”方式,和孩子討論出他們的價值觀。“父母與孩子一同成長”是建立良好親子關系的條件之一,應當成為家庭教育的新觀念。
(五)教育內容多樣化,重視對孩子心理素質及個性特長的培養。
知識經濟時代的人才“應該是知識、能力、品質等全面發展的人”。孩子的發展應該是多樣性的,父母不應把子女的成長簡單地理解為知識的獲得,而忽視子女生理的、心理的、道德的健康發展。應注重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和訓練,避免對孩子成績的高期望值給孩子的沉重的心理壓力,以及其所造成的一定程度的情感障礙和理解不足,并重視培養孩子的心理素質,以此增強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及自我心理調節能力。
參考文獻:
[1]王云峰,馮維.親子關系研究的主要進展[J].中國特殊教.2006.73,(7):79-82.
分類號 13844
1 問題提出
家庭是一個大系統,由父母亞系統、親子亞系統和兄弟姐妹亞系統構成。然而自1979年全面實行獨生子女政策以來,獨生子女家庭已經成為我國絕大部分家庭的主流模式,因此父母亞系統和親子亞系統就成為家庭系統中影響中國兒童青少年發展的主要來源,自然也受到研究者更多的關注。在父母關系領域,研究者發現,兒童青少年感知到父母沖突的頻率和強度越高,孩子越容易出現情緒、行為甚至睡眠等適應問題。在親子關系領域,大量的實證研究都表明親子關系對青少年問題行為具有保護作用。
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理論來解釋父母關系和親子關系如何影響兒童青少年的發展。如Belsky用社會學習理論解釋了父母行為對孩子的影響,強調父母行為對兒童青少年發展的直接作用。Anderson等人提出“溢出假說”(spillover process),強調父母關系對孩子的間接影響,認為父母亞系統的情緒和行為會遷移到親子亞系統,父母間的良好感情會帶來和睦的親子關系,進而促進孩子身心健康,反之亦然。與此相似,Davies和Cummings提出了“情緒安全感假說”,認為父母沖突可能破壞親子依戀關系,進而間接地引起兒童問題行為。此外,Magnusson和Stattin還提出了“人,情境交互作用理論”(Person—Context Inter—action Theory),該理論認為,對兒童青少年來說,父母關系這一相對更遠端的環境必然通過親子關系等近端環境的作用從而決定兒童青少年的發展。
從上述理論和假說來看,父母關系要么直接影響兒童青少年的發展,要么通過親子關系,尤其是親子依戀來對兒童青少年的發展產生影響。然而這是否適合用來解釋青少年網絡成癮這一新興問題還有待探討。在我國,青少年的網絡成癮問題已非常嚴重,最近的一次數據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城市網絡成癮青少年已經超過2000萬。遺憾的是,目前只有少數幾篇文獻分別探討了夫妻亞系統和親子亞系統對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影響,這些研究發現頻繁而強烈的父母沖突和消極的親子依戀會增加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可能性。
綜上所述,有關家庭因素與網絡成癮關系的研究還有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一方面,已有研究更多地關注家庭消極因素,如父母沖突或親子沖突的影響,而對一些積極因素尤其是父母亞系統中的積極因素關注較少;另一方面,盡管上述提到的理論已經將不同亞系統的因素放在一起進行考慮,但是已有研究者更多是單從父母亞系統或者單從親子亞系統的角度出發進行研究,很少有研究將不同亞系統的因素整合到一起進行深入探討。如前所述,家庭是一個大系統,各種因素交織在一起共同對兒童青少年的發展產生作用,單獨地或者人為地將其分開來探討對青少年發展的影響,可能會得出不全面的結論。為此,本研究將家庭環境中的積極因素(父母婚姻滿意度)和消極因素(父母沖突),以及不同亞系統(父母亞系統和親子亞系統)的因素放在同一個研究中進行考察,以探討以下幾個問題:(1)不同性質和不同亞系統的家庭環境因素與青少年網絡成癮的關系如何?(2)不同性質和不同亞系統的家庭環境因素對青少年網絡成癮的預測力如何?(3)父母關系(父母婚姻質量和婚姻沖突)是否通過以及怎樣通過親子關系(父子依戀和母子依戀)對青少年網絡成癮產生影響?
總體上來講,本研究有以下假設:(1)父母沖突、父母婚姻滿意度以及父子依戀和母子依戀都與青少年網絡成癮呈顯著相關;(2)近端環境因素(親子關系)比遠端環境因素(父母關系)對青少年網絡成癮的預測力更強;(3)父母沖突和父母婚姻滿意度都會通過父子依戀及母子依戀間接影響青少年網絡成癮。具體的假設模型如圖1所示:
2 研究方法
2.1研究對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從北京、重慶和河北石家莊三個城市各抽取一所普通中學,再從每所中學抽取初一至初三學生共1100名完成問卷調查,剔除一些沒有完整填寫或填答不認真的問卷62份,最終有效問卷為1038份,有效率為94.4%,其中男生480人,女生554人,性別數據缺失4人,具體被試信息詳見表1。
2.2研究工具
2.2.1基本人口學變量
包括性別、年齡、年級、學校和家庭基本情況等信息。
2.2.2父母沖突
采用池麗萍和辛自強(2003)修訂的《兒童感知的父母沖突量表》(Children’s Perception of Interparental Conflict Scale)中的沖突特征分量表進行施測。該分量表共19題,由沖突頻率、沖突強度和沖突解決三個維度構成,為4點量表,從“完全不符合(1)”到“完全符合(4)”,各維度分由各維度的題目得分相加而得,分數越高代表感知到的父母沖突越強烈。各維度在本研究中的內部一致陛系數分別為0.78、0.80、0.80,總量表為0.91。
2.2.3父母婚姻滿意度
采用Huston和Vangelisti(1991)編制的“婚姻關系問卷”(The Marital Opinion Questionnaire),該問卷主要用于測量夫妻關系的總體幸福感指數。該問卷共10題,采用7點語義差別量表,用兩極形容詞來評價父母的婚姻狀況,比如“享受的——痛苦的”。最終經過對部分題目的反向計分,分數越高代表婚姻滿意度越高。該量表在本研究中的Cronimh’s α系數為0.93。
2.2.4親子依戀
采用Armsden和Greenberg(1987)編制的“青少年對父母與同伴依戀問卷”(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IPPA)中的父親和母親分問卷,主要用來評價青少年對自己與父母間關系的感知。每個分問卷均包括25題,分信任、溝通和疏離三個維度,其中信任指被試被依戀對象了解、尊重以及彼此相互信任的程度,溝通指被試與依戀對象言語溝通的程度與品質,疏離指被試對依戀對象生氣及覺察出與依戀對象情感分離、孤立的程度。該量表采用5點評分,從“完全不符合(1)”到“完全符合(5)”,由各維度所含題目得分相加得到各維度的總分,分數越高代表信任、溝通或疏離程度越高。將信任和溝通總分相加再減去疏離的總分即可得到個體依戀質量的總分,分數越高代表依戀質量越高。在本研究中,父子依戀和母子依戀總問卷及各分維度的Cronbach’s α系數均在0.79~0.86之間。
2.2.5網絡成癮
采用陳淑惠等(2003)編制的中文網絡成癮量表(CIAS—R)進行施測。該量表共26題,由耐受性、戒斷癥狀、強迫上網、時間管理和人際健康五個維度構成,采用4點評分,從“極不符合(1)”到“非常符合(4)”,各維度分由其所屬題目得分相加而得,分數越高,表明網絡成癮越嚴重。總分在63分及以下為非網絡成癮者,在64—67分為網絡成癮傾向者,在68分及以上者為網絡成癮者。各維度在本研究中的Cron,bach’s α系數分別在0.70~0.82之間,總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94。
2.3數據處理
采用SPSS19.0軟件對數據進行錄入和管理,并使用SPSS19.0和AMO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和分析。
3 結果與分析
首先,根據陳淑惠網絡成癮量表的標準對本研究的被試進行網絡成癮分析,發現有網絡成癮傾向者有13名,網絡成癮者有32名,這兩類被試共計45名,占有效被試的4.8%。
3.1父母關系、親子依戀與青少年網絡成癮的相關分析
相關分析表明(見表2),父母婚姻滿意度與青少年網絡成癮呈顯著負相關,說明父母婚姻滿意度越高,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可能性越小;同時父母沖突的頻率、強度和解決程度與青少年網絡成癮呈顯著正相關,也就是說父母沖突的頻率和強度越高,解決狀況越糟糕,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可能性就會越大。此外,母子依戀和父子依戀總分與青少年網絡成癮得分均呈顯著負相關,說明母子依戀和父子依戀質量越高,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可能性越小。進一步分析發現,母子信任、母子溝通、父子信任和父子溝通得分與青少年的網絡成癮呈顯著負相關,母子疏離和父子疏離得分與青少年網絡成癮得分呈顯著正相關。
3.2父母關系、親子依戀對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回歸分析
進一步以青少年的網絡成癮總分為結果變量,父母沖突頻率、沖突強度和沖突解決、父母婚姻滿意度、母子依戀和父子依戀為預測變量進行逐步回歸分析(stepwise),結果表明(見表3),只有母子依戀、父子依戀和父母婚姻滿意度進入了回歸方程,并且都是顯著負向預測青少年網絡成癮,父母沖突并未進入回歸方程,說明父母沖突對青少年網絡成癮的預測作用不明顯。
3.3父母關系、親子依戀影響青少年網絡成癮的結構方程模型分析
采用結構方程模型(SEM)對父母沖突、父母婚姻滿意度和親子依戀影響青少年網絡成癮的機制進行考察,用極大似然法進行假設模型的估計和檢驗。結果表明,模型擬合指數很好(x2df=5.057,TLI=0.955,CFI=0.975,1FI=0.975,RMSEA=0.063)。
從圖2可以看出,親子依戀在父母沖突對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影響過程中起完全中介的作用。而親子依戀在父母婚姻質量對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影響過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進一步的效應大小分析發現,直接作用占總效應的69.13%;間接作用分別占總效應的13.06%(父母婚姻滿意度通過母子依戀影響青少年網絡成癮)和17.81%(父母婚姻滿意度通過父子依戀影響青少年網絡成癮)。
4 討論
本研究對家庭環境中不同性質和不同水平的因素對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影響作用進行了探討,結果發現。父母婚姻滿意度、父母沖突、親子依戀等均與青少年網絡成癮存在關系。但是進一步的回歸和結構方程模型分析發現,父母沖突并不能顯著地預測青少年的網絡成癮,其對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影響要通過親子依戀才能起作用,而父母婚姻滿意度不僅可以直接預測青少年的網絡成癮,而且還可以通過親子依戀間接影響青少年網絡成癮。就以上這些研究結果,我們將展開以下兩個方面的討論。
4.1家庭環境的作用:積極因素的影響作用大還是消極因素的影響作用大?
已有研究更多是單獨考察某一個或某一個亞系統內家庭因素的影響,然而,正如在本研究中問題提出部分提到的那樣,家庭環境是一個系統,不同因素交織在一起對兒童青少年的發展產生共同影響,如果單獨考察某個或者某些因素的作用就可能得出一些偏頗的結論。本研究的結果也證明了在青少年網絡成癮領域需要同時考察不同家庭因素作用的重要性。
很多單獨考察父母沖突的研究幾乎一致地表明父母沖突對兒童青少年多方面的發展具有顯著的破壞作用。然而本研究發現,當同時考察夫妻亞系統的積極因素(父母婚姻滿意度)和消極因素(父母沖突)的作用時,父母沖突對青少年網絡成癮的預測作用不再顯著,而父母婚姻滿意度對青少年網絡成癮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從而凸現出夫妻亞系統中積極因素的重要影響。當然,得到這一結果也可能跟本研究的樣本大多數屬于網絡使用正常群體有關。
4.2家庭環境的作用機制:遠端因素通過近端因素起作用
本研究發現,母子依戀對青少年網絡成癮的預測作用最大,其次是父母婚姻質量,最后是父子依戀。從這一結果可以看出,無論是近端因素,還是遠端因素,都會對青少年的網絡成癮產生影響,然而,近端因素的作用更為明顯一些。對于家庭而言,父母亞系統是家庭的基石,為家庭氛圍確定基調,有什么樣的父母關系,就會形成相應的家庭氛圍,生活在其中的孩子很難不受到家庭氛圍的影響而獨善其身。然而,相對于父母關系這個遠端因素,親子關系對于直接參與其中的青少年來說影響自然就會更大,更為直接。在近端因素中,母子依戀的作用又大于父子依戀,這與總體上來看母子交往的時間和質量都優于父子交往有關系。
本研究還發現,作為近端因素的母子依戀和父子依戀,在父母婚姻滿意度和父母沖突對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影響中分別起部分中介作用和完全中介作用。可見,父母關系對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影響更多是通過親子關系產生間接影響,尤其是父母沖突的作用。這一結果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人一情境交互作用理論”和“溢出假說”。
5 教育建議
根據本研究的結果,為了更好地減少青少年網絡成癮的發生,我們提出以下教育建議:
(1)應該更多地將重心放在如何促進良好的夫妻關系上。在家庭治療理論看來,父母關系是家庭的基石,決定著家庭氛圍的基調。如何才能促進父母關系更好地發展呢?溝通在其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制定好的家庭分工,增加父母之間的共同活動,培養共同的興趣愛好等等都會對父母建立良好的關系起到積極的作用。
(2)應盡量減少父母的沖突。盡管本研究沒有發現父母沖突對青少年網絡成癮的直接作用,但父母沖突會破壞父母之間的良好關系,進而破壞家庭氛圍,從而對青少年的發展產生消極影響。在父母意見不一致的時候,可以通過合作解決問題的方式,尋找父母都認可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此外,父母沖突在所難免,在父母有沖突的時候,應盡量避免在孩子面前發生沖突,這樣可以降低父母沖突對孩子的影響。
(3)培養積極的親子關系。本研究發現,親子依戀在父母關系和青少年網絡成癮之間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尤其是對父母沖突而言。這一結果告訴我們,即使父母關系不好,但是有一個良好的親子關系,也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抵消父母關系不良帶來的消極影響。因此,除了促進父母關系健康發展外,非常重要的是要在父母和孩子之間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父母如何才能和青少年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呢?我們認為,重要的一點是父母要認識到孩子的心理需求,并積極地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每個孩子都有心理需求,研究發現,網絡成癮的青少年有很多心理需求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得到滿足,這是促使青少年上網成癮的重要原因。很多父母在孩子網絡成癮之后,想到的只是不要讓孩子上網,并沒有想用什么樣更好的方法來替代上網去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自然而然地就會在父母和孩子之間埋下沖突的種子,破壞親子關系。此外,父母還會因為孩子上網而對青少年產生很多負面的看法,認為孩子一無是處,可以通過讓父母看到孩子除網絡成癮以外的好的方面來改變父母對孩子的看法,這也有助于良好親子關系的建立。
6 結論
作者:袁 岳
出版:中國經濟出版杜
袁 岳
教育背景:
2001年美國哈佛大學肯尾迪政府學院MPA
2004年北京大學社會學博士;
1988年免試進入西南政法大學,獲取法學碩士;
1985年南京大學法學學士;
主要經歷:
1992年創辦零點研究咨詢集團,任董事長兼總裁。
社會活動家,為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中心、中美貿易全國委員會、英國牛津大學、日本《日中經濟新聞》等機構提供講題。同時擔任《中國經營報》、《財經時報》、《商務周刊》等多家媒體的專欄作家和主持人。
社會工作:
歐洲民意與市場研究協會中國(北京)代表
中國市場研究業協會(CMRA)副會長兼公共關系委員會主任委員;
奧維委發展戰略顧問;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客座講授,學院發展戰略顧問;
中圖分類號:G7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6.10.070
Abstract A family is a social group composed of people with a marriage relationship, blood relationship or adoption relationship. It is the most basic and most important group form in human life. The family carries a variety of social functions, the education function is the eternal function of the family, and because of different social forms, family form showed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family education, family tradition and how to build a revival In the family construction, and how to enhance parent-child education In this regard, the author will combine the family education courses and the first class work experience to discuss.
Keywords cultivate one's moral character; regulate one's family; inherit; enhance; parent-child education
在家庭教育中,家風的傳承與振興是重要條件和內容。那么,什么是家風?為什么要建設家風呢?
人們在家庭里接受了父祖輩對自己的教育,在自己長大成家立業后,也用同樣的教育內容和方式去教育自己的后代,用從父祖輩那里接收影響和教育所形成的思想觀點、行為習慣和家庭傳統,去影響教育自己的后代,從而實現了家風的代代相傳。因此說,家風是軟實力,是一種風氣。
建立復興家風需要三個步驟:修身、齊家、傳承。在這環環相扣的環節中,具體到千萬個家庭中,又該怎樣做才是覺察和遷善?
1在修身中做親子教育正能量的創造者
家庭系統內部存在各種不同的子系統,如主干家庭的婆媳關系、父子關系,核心家庭內部的夫妻關系、親子關系等。家庭教育是家庭系統內部互動的過程。家庭系統理論認為,每一個子系統都執行著特定的功能。
那么在兩代親子關系中,存在著什么樣的關聯?無數事實證明,上一代的親子關系融洽,家庭生活幸福,這種正能量就會正面影響下一代的親子關系,子女的安全感、幸福感會增強,心情愉快,積極向上。反之,如果上一代的親子關系冷淡緊張,那么一些抑郁、苦悶等負能量就會向下一代傳遞。兩代親子關系隱秘的關連也表明,原生態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許多教育家都認為,家庭也是一個組織,一個場,如何養成場,改善場,這其實也是良好家風的建設。如何在修身中做負能量的終結者,做正能量的創造者,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修身的“修”是修正的意思。《大學》里提倡以修身做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1.1 格物
修身首先要做到的是什么?格物。格,去掉。一個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其欲望是越來越多,對外界的需求好像是無止境的。這才是最大的麻煩,也是修身最大的障礙。
所以《大學》才會把格物排在最前面。小孩子不能想要什么,就給他什么;不能想要什么就馬上給他什么。格物要從嬰兒開始的。愛的教育,就是要給孩子合理的限制。良好家風的建立,首先就要懂得克制欲望。修身僅僅有格物是不夠的,還需知至、誠意和正心。
1.2 知至
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欲望,但要在適可而止的范圍之內。“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個止,是適可而止,是最合理的。比如,在親子教育中,要告訴孩子從小學會思考,你想什么做什么,要考慮這適合我們家嗎?會不會增加媽媽的困難?會不會讓爸爸很傷腦筋?現在這個時間提出這樣的要求合適嗎?這才叫知至。
1.3 誠意
何謂誠?上不欺天,中不欺人,下不欺己。孔子把誠叫做不要欺騙自己,“勿自欺”。你不騙自己,就不會騙別人,最后就能正心。
1.4 正心
一個人內在的德智修養,會直接影響其外在的各種行為,因此人要懂得修正自己的內心,懂得追求合理,凡事適可而止,不去自欺欺人,這樣無論對自身,還是對家庭來講,都是有益的。
2 在齊家中完善親子教育的應對模式
家庭教育是以親子關系為基礎的,期間充滿了親情,如果正確對待和利用,這種親情關系就成為教育子女的有利因素。但是,這種親情關系卻常常導致家長缺乏應有的理智,遇事感情用事,在親子教育中容易產生種種非理性的應對模式。主要分析如下:
一是指責與否定。在親子教育上,家長對孩子否定多于肯定,管教過于嚴厲,并經常批評、責怪,甚至打罵孩子,使孩子很少能接收到正面的教育引導。這對孩子社會道德的養成和學習努力精神的養成是非常不利的,而且孩子容易缺乏自信和獨立性,形成膽小、自卑的心理。
二是討好與遷就。在親子教育上,家長把孩子擺在高于父母的不恰當位置上,寧愿自己省一點也要滿足孩子,常常因為心疼孩子而遷就他,過多地滿足孩子的各種愿望。這使得孩子勤勞儉樸的作風較差,也助長孩子學習不努力的不良習慣,而且使孩子容易形成自私、任性、易發脾氣的品行。
三是放任與冷漠。在親子教育上,家長給孩子很大的權利,讓孩子盡可能地進行自我調控,或者是對孩子的獨立行為了解較少,甚至對不良行為也不加干涉。孩子缺乏來自家長的道德規范教育,這不利于培養孩子的社會道德。孩子也因為得不到關心或得不到父愛與母愛而產生孤獨感,逐漸會形成富于攻擊、冷酷的不良品質。
在親子教育上,什么樣的應對模式是正確的?一致性。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態度上要一致,一家人要齊心協力。這個緣和因產生的果就是家庭的幸福,親子關系的和睦。
那么,如何在齊家中完善親子教育的應對模式?先來理解什么是齊家。齊,是這個家里的人,心要齊。一家人同心協力就叫齊家。
(1)隔代教育要注意揚長避短。在主干家庭里,經常有祖父母與父母在教育孩子上出現矛盾現象。年輕父母應處理好跟老人教育孩子的不一致,要認識到隔代教育有利的一面:有些祖父母有豐富的育兒經驗,不僅對孩子的身體發育了如指掌,能從容應對頭疼腦熱,更可貴的是對孩子嚴愛有度,不驕縱,有利于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活潑開朗的性格。
(2)夫妻齊心教育子女。在核心家庭里,也會出現父母教育子女不一致的現象。在家庭教育在中,我國傳統文化一貫視“嚴父慈母”為最佳組合,父母對子女的教育要求和態度應是一嚴一松,父親“扮白臉”,對子女嚴格要求,態度要嚴厲;母親“唱紅臉”,對子女以慈愛為主。事實上,這種教育不一致,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許多消極的影響,妨礙孩子的健康成長。他們從父母之間的意見不一,從而認定家庭成員之間關系不協調,進而影響與父母之間的親情與關系。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態度和方式上不一致,就會產生分裂,而分裂是我們教育的癥結。要想打開這個癥結,唯有將心比心,在齊家中完善親子教育的應對模式。
3 在對傳統傳承中學會與時代接軌
傳統家教文化中的親子關系是以家長為本位的,“父為子綱”。父親在家中享有絕對權威,子女必須絕對服從。朱熹在《童蒙須知》中寫道:“凡為人子弟,常低手聽受,不可妄自議論,長上檢查或有過失,不可便自分解”。家長本位的教育模式,一味強調家長意志,完全忽視子女的意志,扼殺其創造精神和健全的個性。
這是我國傳統家教文化中的一個消極因素,因此也要辯證地看待我們的傳統文化。那么,在國際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的時代,如何在對傳統傳承中增進親子教育是值得探究的。
3.1 教育孩子心目當中有父母的存在
父母愛子女是天生的,而子女對長輩的孝敬,是需要教育才會懂得,是家庭教育的結果。
在中國傳統社會,幾代同堂的大家庭中,孝道是在言傳身教中,耳濡目染代代相傳的。那么在現代社會的小家庭環境中,我們應該也要用三代同堂的方法來教育子女,傳承孝道,潛移默化,懂得孝道,心中有父母的存在。
3.2 不要過度注重孩子智力的發展
注重孩子的智力開發,已經成為當代家庭最敏感的話題,也是家長們關注最強烈的焦點,因為智力開發的成敗關系到孩子將來能否成才,能否達到家長的期望。但是,孩子在這種環境下的壓力很大,家長要盡量體諒他們,不要拔苗助長。太高的、不合理的期望都只會給孩子太大的壓力,而產生對不起父母的罪惡感。
不要把成績看得太重,只要盡力就行。家長還要關注孩子身體、情感、社會交往能力以及語言的發展,,不必總是要求孩子考第一,只要今天比昨天有進步就可以了,打好基礎和真的理解遠比成績更重要。
3.3 高質量的親子陪伴
我們身處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一個信息高速發展、知識獲得途徑空前廣闊的時代。孩子不僅可以從家長、教師那兒獲得知識,還可以通過多媒體――電視、電腦獲得知識。不可否認,電視和電腦開拓了孩子們的視野,提供給少年兒童許多有利的學習條件。但在事實上,電視的內容和節目有一些是有暴力傾向,廣告的誘惑等負面影響,也有不少兒童和青少年將大量時間用于利用計算機來進行娛樂活動。
因此說,高質量的親子陪伴絕對不是把把孩子推給電視或電腦,而是善于把我們的家庭變成一個學習的家庭,親子閱讀,全家定時的健身運動等。
【中圖分類號】G640
近年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有關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因素也越來越多的被剖析。家庭是社會組織的基本單位,是青少年生活和成長的重要環境,也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質和心理素質形成的主要基地。探究家庭教育和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并提出優化家庭教育的對策同時關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主要的現實意義。
中國的家庭教育失敗的案例不勝枚舉,盡管很多家長已經從許多教訓中開始了理智上的清醒,但是大部分家長還沒有在感情上完全接受科學的家庭教育方式,離轉化為具體的教育行為還有一段距離。導致這種局面,有許多客觀因素在起作用,但是家庭教育實踐中逐步形成并且隱蔽存在的心理誤區卻是關鍵的因素之一。以下著重分析家庭教育的三個心理誤區。
誤區一:家庭教育目的功利性較強
家庭教育目的是家庭活動的出發點和行為指導,引導著整個家庭教育活動的方向。家長對孩子成長的期待心理一旦極端功利化,必然在認識上誘發非理性思維,忽視孩子的實際發展,產生急功近利的教育行為。以孩子為出發點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和功利心,這個和孩子本身的發展之間存在本質差異但是目前家庭教育的重點只集中于青少年的智力發展,考上大學成為了培養孩子的主要目標,一切家庭教育活動也都是圍繞這個目標展開的。資料顯示:對于“孩子考不上大學就不算成功”這一看法,有12.5%的家長“非常同意”,有28.4%家長“比較同意”;對于“培養孩子的關鍵是設法提高他們的分數”,有11.7%的家長“非常同意”,由35.9%的家長“比較同意。”
誤區二:家庭教育的盲目攀比心理
很多家長較為喜歡的教育方式之一就是用熟悉的同學或同齡兒童的優良表現來激發孩子的上進心。作為一種教育策略,如果使用得當,會取得一個較好的教育效果。但是相當多的家長攀比心理定位不當,忽視孩子的內在個性差異,隨意選擇評價標準,進行錯位比較。其結果是使孩子的獨特的個性消失殆盡,盲目跟風學習,強制孩子學習各種課程。造成孩子的個性扭曲和進一步加深了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隔閡。
誤區三:家庭教育方式中“愛”的度沒把握好
家庭教育的“愛”沒有把握好一定的原則,家庭教育的“愛”過度則容易轉變為溺愛,主要表現為以下類型:特殊待遇: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高在上,處處特殊照顧,如吃“獨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遇;輕易滿足:孩子要什么就給什么。家庭教育的“愛”過少則容易造成對孩子不聞不問的現象。具體的表現:漠不關心:對孩子的成長方面的學習方面的問題和困難不管不顧,任其發展;輕易動怒:對孩子的關心缺乏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孩子一旦做出錯誤的行為便容易得到父母的打罵。
經過仔細的分析和調查,以上述三個誤區為出發點為進行的研究,本文提出了如何使家長和青少年更好地和睦相處并且優化家庭教育的對策。
(一) 提高自身受教育水平
家長作為一個面向孩子的最重要的主體之一,家長的受教育水平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孩子的心理活動和具體行為。父母的受教育水平高就意味著家庭教育的權威性較高,父母長輩在孩子身上所體現出的權力和威力也會積極正面。
李彥章的研究發現,父母教育水平對教養方式的影響趨勢是父母受教育水平越高,對孩子采用負面教養行為越少,教育困惑也越少。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傾向于給予子女更多的尊重、理性而善意的理解,與子女更容易進行雙向溝通。
(二)社會各方面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
自主教育是培養受教育者的主體意識和學習能力,促進其主動發展的終生教育。有關研究表明,社會支持與早期的親子交往有關,如Moreira等發現感受到的社會支持、特別是親密關系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戀模式的副產品,安全型依戀的個體比非安全型依戀的個體感受到更多的社會,支持并且對自己的社會支持狀況更為滿意。由此可見社會環境和社會支持與青少年的成長之間有很密切的關系。
(三)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相輔相成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相輔相成的合作教育是青少年快樂成長的過程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家庭教育應和學校教育密切結合,家長不應認為把孩子交給學校,教育孩子就是學校的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學校和家庭的互動:1。發揮學校的宣傳教育功能,面向家長和孩子同時進行家庭和睦方面知識的宣傳和教育2。發揮學校的調節功能,當家長和孩子之間發生矛盾時,學校可以積極充當和平調節矛盾的第三人。3.聯合構建家庭和學校的互動,減少因信息不對稱而造成的家長和孩子之間的矛盾。錢銘怡、肖廣蘭的調查研究結果表明,父母不良教養方式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有顯著的消極影響,認為父母教養方式可能是影響子女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四)在青少年家庭教育中構建良好的親子關系
良好的親子關系能營造和睦融洽的家庭氛圍,使父母與子女之間建立起一種相互尊敬和坦誠溝通的關系,有利于家庭教育的順利開展。構建親子關系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出發:1.轉變觀念,平等對待,平等相處。親子關系是一種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雙向互動關系,需要父母和孩子雙方進行共同的努力。2.加強親子溝通,增進家庭理解。親子之間的理解和信任是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加強親子溝通與交流的前提條件。首先需要樹立正確的親子交往觀念,然后家長和子女之間還必須定期進行一定的溝通來保障親子關系的良性發展。
綜上所述,家庭教育與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是辨證統一的。家庭教育的不當是造成青少年心理障礙甚至產生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促進青少年健康心理的發展,而青少年心理的健康發展又有利于家庭和睦。因此,必須把家庭教育與青少年心理健康培育有機的結合起來,促進我國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的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王海蓮.走出青少年家庭教育的誤區[J].新學術.2008(06)
[2]孟育群.親子關系與家庭德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一、學會理解父母
隨著年齡增長,學生的自我意識迅速發展,當強烈的獨立意識與父母充滿關愛的嘮叨發生沖撞時,學生往往以自己的逆反行為表示自己長大了。理解是改善親子關系的第一步。通過理解父母、體諒父母,正確看待父母的嘮叨,從而改善親子關系。
生物教師要通過各種方法與學生建立較親密的師生關系,獲得學生的欣賞和信任,然后通過與孩子較深入的溝通和交流,幫助孩子重新理解父母的言語及行為,并在這一重構的基礎上,引導孩子學會用更積極合理的方式嘗試改善親子關系。同時,課下在和學生的交往中,老師要注意學生的心理特征,找準談話的切入點,和學生做有效溝通,盡量做讓學生喜歡的老師,對生物學科教學工作會有很大幫助。如在人的個體發育這節分析青春期心理的變化時說希望父母把自己當做成年人看待,理解自己,這時我及時給予肯定,鼓勵學生發表想法,同時反問學生,生活中的父母,我們又理解多少呢?父母夜以繼日地勞作,他們為我們流下辛酸的淚水,我們又知道多少呢?工作的壓力與煩惱促使他們生活節奏隨之改變了,我們又做過什么呢?通過一系列反問引導學生換位思考,學會理解父母,至少嘗試理解父母。在與學生家長溝通的過程中,幫助家長從不同于一般理解方式的角度分析并解讀孩子的行為,使家長對孩子的行為及原因有更深入的理解,這一理解可以幫助家長重新看待并采用新的方式處理與孩子的親子關系。那么,總體上說,這個工作至少可以從這兩個方面來做。
二、教會學生感恩
教會學生感恩,教師要做感恩的典范,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句話表明了教師言傳身教的重要性,要教會學生感恩,教師要身體力行,比如:我們在生活中熱情回應每一個向你主動問好的學生,感謝他的友善和尊重;在課堂上表揚積極答問、課后認真作業的學生,感謝他們對教學工作的配合,當學生的付出得到老師的認可和謝意,他們學會感恩老師,尊重和欣賞他人;我們還可以時常向學生表達自己對社會、學校、父母、朋友的感恩之情,當我們常懷感恩之心,做懂得感恩的人,學生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學會感恩。
生物教材中“人的生殖”一節內容,可以滲透感恩父母的教育。我是這樣開展的,問學生是否知道自己是如何誕生的?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是母體內一受精卵發育而來的,而受精卵是和卵細胞經受精作用的結果,然后播放一段受精的視頻,該視頻講述了幾億大軍,是如何歷經層層障礙,激烈競爭,最后只有一個與卵細胞成功結合的過程。學生看完視頻后,都感慨萬千,有的感慨旅程艱辛,有的感慨生命來之不易,接著我又播放了一段人類胚胎發育到母親分娩過程的視頻,看完視頻后學生很感慨母親十月懷胎的辛苦。接著我追問學生:“試想一下,你從一個受精卵發育成現在的個體,你們的父母究竟付出了多少心血?每個人是不是都要感謝父母呢?”同學們感人肺腑,頻頻點頭。如此讓學生有豐富的情感體驗,在心靈上有震撼、有共鳴,學生才能學會感恩。
三、學會與父母溝通
溝通是心與心的交流。“溝”者渠也,“通”者連也,“溝通”本身的意思是借助某種渠道使雙方能夠通連。溝通是雙方的交換交流,單方的只是溝沒有通。有效溝通指有效地表達自己的信息,而對方的回應是我所祈望的。學生與家長在溝通上存在很大問題,輕的會產生不快心情,嚴重的導致離家出走,造成悲劇。關于學生與父母的溝通,據調查:有40.45%的家庭出現溝通障礙。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生物教師能為此做些什么呢?思來想去覺得應該利用生物學科的特點教給學生與父母溝通的方法,學會與父母溝通。我在“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這節這樣設計的,展示班上某位學生的一家三口的照片引起學生饒有興趣地觀察。接著提問:在這張照片中,①你看到了哪些性狀?②性狀是由什么控制的?學生會回答遺傳與變異的知識,如學生發現該生的某一性狀和父母一方相似,我借機對學生說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與父母是一體的,平時應該經常和父母談談心,把自己的想法、做法告訴父母。溝通時注意自己的身份、態度、表情、口氣等,一般來說,經過指導,學生都能嘗到不同的成功喜悅。
良好的親子關系有利于孩子智力和人格健全發展,有助于學生個性和諧發展,有益于促進孩子生理和心理健康發展。通過生物教師的微薄之力幫助學生與父母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使學生在融洽家庭氣氛中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