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9 16:56:3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現代農業發展方向,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時代特征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問題,是關系我國經濟社會全局的重大問題。目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滯后,城鄉經濟發展失衡,城鄉差距過大,農民收入水平較低,這些都嚴重制約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因此,現對新農村經濟建設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農業,首先要明確我國農業發展所處的歷史時代,明確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把握現有的政策和機遇,將我國現代農業推向優質、健康發展的軌道。
我們將從農產品供需情況、農村勞動力供給和農業與非農產業的關系幾方面來闡述我國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的時代特征:農業技術的選導性、農業要素的選導性、農業功能的多導性四、農業產業經營的一體性、農業效益的綜合性、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性。
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二展階段的農業。主要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農業。其基本特征是:技術經濟性能優良的現代農業機器體系廣泛應用,因而機器作業基本上替代了人畜力作業;有完整的高質量的農業基礎設施, 如良好的道路和倉儲設備;在植物學、動物學、遺傳學、化學、物理學等學科高度發展的基礎上建立起一整套先進的科學技術,并在農業生產中廣泛應用;農業生產高度社會化、專門化;電子計算機等在農業經營管理中的運用越來越廣。
現代農業的產生和發展,大幅度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土地生產率和農產品商品率,也使農業生產和農村面貌發生了重大變化。
二、現代農業發展趨勢
1.我國走以生物科技為主導的現代農業的潛在趨勢是勢不可擋的
據我國的現實情況說明,我國人多地少,農業自身具有發展的要求;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于農產品的品質有了進一步的要求;農產品加工產業的發展,對農作物品種質量要求有所提高。所以。這些變化致使我國的現代農業必須走以生物科技為主導的發展道路。
2.大力發展精細農業采用精細形態生產
方式之原因,首先是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資源日益匱乏,為了經濟地利用各種有限資源,只能采取四大密集:技術密集、勞力密集、資金密集和生態密集之手段。其次,運用精細形態之生產方式,可以在過去不能或很難從事農業生產之土地或空間進行生產。例如,干旱缺水、山地陡坡、鹽漬灘涂乃至沼澤荒漠地區,都可以用水栽法轉變為生產基地。水栽法不用土地,而是用營養液,在控制環境之條件下進行生產。這樣,不但延長了生產季節,也擴大了生產之空間。第三,精細形態之農業,在交通方便、風光秀麗之地區,只要稍加裝備、經營,就可以成為觀光農業和休閑農業中心。這樣,既可增加收入、促進農產品銷售,又可以讓城市居民領略田園風光。
3.信息農業進入信息化時代
以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光纖和通信衛星技術為特征之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同樣,現代信息技術也正在向農業領域滲透,形成信息農業。信息農業之基本特征可概括為:農業基礎裝備信息化、農業技術操作全面自動化、農業經營管理信息網絡化。農業信息化又是傳統農業發展到現代農業進而向信息農業演進之過程。
三、都市型之工廠化農業日趨成熟
自然農業最大之特點是靠天吃飯,其生產之狀況受自然因素影響很大。21世紀,由于實現工廠化,通過運用先進科技,農業生產將擺脫或部分擺脫自然條件之制約。所謂工廠化農業,是指在“農業生產車間”(塑料薄膜大棚,玻璃溫室等)內,借用陽光或人工燈光進行不間斷地農業生產。用現代科技裝備之工廠化農業,集成了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自動化控制技術和現代先進農藝等,其間作物之播種、生長、施肥、灌溉、環控等全過程都實現自動化,可以通過對生物和環境之控制,使農業生產中之多種潛力得到充分發揮。
還由于未來人們保健意識之加強,對食物品質之要求也隨之提高。未來對食物之要求,首先必須符合“干凈”和“營養”之標準。所謂“干凈”,是指食物不用化肥、農藥生產,不用人工防腐劑、染色劑,不經輻射處理。為了滿足上述一系列之嚴格要求,農產品就必須當地生產、當地消費。 農產品長途運輸不但降低品質,還要大量消耗能源,造成大氣乃至海洋之污染。為都市居民提供安全、放心、健康、新鮮、高質量食品和為市民提供休息、體育活動、農業體驗等之產業;因此,發展都市農業必須打破傳統觀念上之農業概念,發展大農業,使農業向第二、第三產業擴展、延伸。
四、生態農業大發展
為了創造一個生態平衡之農業,就必須拋棄原有之以大量消耗石油、化肥、化學農藥為代表之農業現代化之模式,取而代之之是以遺傳工程、生物技術為主之高技術方法。當今時代由于分子生物學和細胞遺傳工程等學科之飛快發展,在分子水平上探明生物機能已經成為可能。因此,人們對于利用生物遺傳工程技術之研究成果解決農業生產領域中存在之諸多問題寄予很大希望。這對于豐富人類食物之來源,解決人口不斷增加、耕地日益減少之嚴峻問題,具有重大意義。
1現代農業的科學內涵
顧名思義,現代農業是與傳統農業相區別而衍生開來的新型農業。但就現階段的研究來看,現代農業的具體內涵在學術界莫衷一是,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概括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
(1)現代農業是以科學技術作為發展的基礎,融現代管理技術、現代物質裝備、現代化的組織形式于一體,從而與傳統農業結合起來,以健康、持續,穩定發展為最終目標的現代新型產業。它是隨著科學技術和管理水平的更新而發展的,所以它是一個相對動態的、發展的概念,而不是一成不變的。
(2)多要素投入、多產業配合、多學科融合是現代農業所需要的,體現在一個“多”字上,而非傳統農業的單一投入,其運用科學的技術和管理促進了農業生產技術的科技化、管理的信息化、組織的社會化,最終形成的農業產業足以與其他產業相競爭。所以現代農業最為突出的特點表現在科技化、信息化、社會化、產業化上。
(3)現代農業是一個涉及多領域、多功能的大農業概念。不同于傳統農業只把重點放在農業生產能力上,現代農業是集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大農業,所涉及到的行業也很多,如:工業、服務業。現代農業除了生產外,還具有環境保護、弘揚文化、旅游度假等附加功能。總而言之,現代農業無論是從內涵還是外延上都是傳統農業所無法比擬的,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
2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意義
2.1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農業在改革開放的促進下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所發揮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在發展過程中也產生了很多問題值得關注,諸如優質勞動力短缺、農業生產率較低、農戶經營規模小等。要想使這些問題得到充分的解決,所依靠的必須是提高農業生產力、轉變農業經營管理方式、變革農業發展方式,這與現代農業的建設目標是完全一致的。所以,為了我國農業能夠得到可持續發展,也要大力建設現代農業。
2.2保障糧食安全
糧食是人們賴以生存最為基礎的資料。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糧食產量不斷攀升,現已能夠滿足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并且產量還在持續增長,但在這背后我們也應該清醒的看到,資源短缺、世界形勢風云變幻、自然災害頻發的問題也在不斷加劇,這使得傳統的糧食生產方式難以負荷如此大的壓力。所以轉變傳統的糧食生產方式,利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和管理方式提高糧食生產能力是保證我國糧食安全的有效措施,成為關注的焦點。
2.3保證農民增收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占有的比重大,所以農民的收入不但會影響其自身的生活水平,更是影響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穩定的大事,必須加以重視。我國已經出臺了許多惠民政策,使農民收入得到了大幅提高。但是還存在增速緩慢、差距大、增收途徑不暢等問題。單憑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增加外出務工人員的收入等措施收效甚微,大力發展現代農業,適當的擴大農業生產規模,提高農業成本收益率,從根本上增加其收入方是解決良策。
3我國現代農業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3.1小農經濟模式阻礙了農業規模化發展
受制于傳統的生產方式,我國農業的經營規模普遍較小,從而降低了勞動生產率,導致農業資本積累率低、無法及時得到相關的信息、交易成本高等問題,不利于突破小農經濟的現代化農業生產手段的廣泛推廣,也影響了現代農業中產業鏈的延伸。
3.2資源短缺制約了現代農業的發展
城市化的發展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但同時也使農業發展的耕地面積逐漸減少,不僅如此,水資源和勞動力都隨之減少。具體來講,耕地上,人均耕地面積呈逐年下降趨勢。另外,我國多數地區可耕地面積小并且分散,地形復雜,很多先進的農業機械很難廣泛應用,規模經濟難以形成。水資源上,我國農業用水量不斷下降。每年因干旱、缺水而造成的糧食減產絕收數量多,損失嚴重。勞動力上,城市化的發展使很多新生代的農民不甘于從事農業生產,而到城市務工,留下來的很多都是婦女和老人,這使得現代農業發展后繼不足。
3.3農業科技推廣困難制約了現代農業技術的應用
(1)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是現代農業建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而農業科技推廣必須要有足夠的資金投入。就我國農業的目前發展來看,農業投資量還無法達到全面啟動現代農業發展的規模,資金不足是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2)我國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缺少農業科技人員,難以將成果應用到現代農業的建設中,無法助力現代農業的發展。
(3)具有知識或技能的青壯年勞動力不愿從事農業生產,使得農業勞動力素質不高,難以接受新技術、新知識,不利于先進的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應用。
4我國現代農業建設的發展方向
我國的現代農業建設應以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為根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但要看到短期的經濟效益,更要看到長期的生態效益,運用先進的技術,科學合理的利用自然資源,最終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共同發展,這才是現代農業的發展之道。
(1)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農業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是現代農業建設的微觀基礎。要以各地的實際情況為根本,出臺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的各項政策,從多個方面,多種方式上為合作社的發展提供包括資金、技術、政策的支撐,使其能夠實現良性運轉,持久發展。還要引導合作組織不斷完善自身,提供建設現代農業的技術培訓,延伸產業鏈條的市場信息,還要使其能夠積極投入到市場中,參與應有的合作和競爭。
(2)因地制宜,在主體功能區規劃中融入現代農業建設。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農村的發展不平衡,差異大,所具有的主體功能也不盡相同。在建設現代農業中,應因地制宜,從各地的實際情況出發,實行專業化分工、區域化布局和優質化生產,形成各地區的鮮明特色,從而贏得一定的市場份額,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
(3)利用“四化”發展契機。哲學上講求事物是普遍聯系和發展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現代農業的建設中也不例外。現代農業要想得到充分的發展單純靠自身產業是很難完成的,需要與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的協調配合。可以結合城鎮化消化農村剩余勞動力,從而提高農業勞動者素質,推進土地整合和農業的規模經營;吸納工業化的發展成果,加大農業產品的科學技術含量,將現代化工業設備應用到農業生產中;以信息化為媒介,利用信息手段為農業生產、加工、流通、消費以及農業服務提供重要的信息來源。
5結束語
通過文章的分析使我們充分了解到現代農業的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絕對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方面,多部門的通力配合。這就需要政府部門進行有效的指導,其他部門的配合,農業科技研究人員的不斷創新,農業生產者的辛勤耕耘,才能使現代農業逐步發展起來。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現代農業會在不遠的未來得到實現。
參考文獻
[1]肖建中.現代農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研究———基于浙江實踐分析[D].華中農業大學,2012.
一、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時代特征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農業,首先要明確我國農業發展所處的歷史時代,明確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把握現有的政策和機遇,將我國現代農業推向優質、健康發展的軌道。我們將從農產品供需情況、農村勞動力供給和農業與非農產業的關系三個方面來闡述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時代特征。
1 中國農業發展正處于對農產品數量追求到質量追求的一個過渡階段
從農產品供需情況來看,農產品供給需求發生很大的變化。一方面,我國的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占總播種面積的比重由1995年的73.43%下降到2005年67.07%。與此同時,水果蔬菜種植面積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7.08%上升到2005年的12.82%。這種農產品種植面積上的變化,是消費者對于農產品需求喜好變化的直接反映。另一方面,我國糧食產量年年上升。與國際市場相比糧食價格較低、儲備糧充足,但進口量卻逐年擴大,這種并存情況的存在有持續和不斷擴大的趨勢,這顯然是消費者對農產品的品質喜好變化的直接反映。這兩個直接反映說明,中國農業發展正處于對農產品數量追求到質量追求的一個過度階段。
2 農村勞動力正處于大量剩余并向城鎮轉移的階段
從我國農村勞動力供給情況來看,我國農村勞動力供應大量過剩,農業勞動生產率極低,勞動力二元結構突顯。現階段農村流動人口年齡較輕,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是具有較高生產力的勞動群體,我們必須正確的認識這種結構的流動對我國農業生產的影響。從長期來看,剩余勞動力的轉移無疑對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及消除二元經濟結構帶來了積極影響。從短期來看,這種結構性的流動對農業生產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尤其是農業勞動力質量下降,對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應用方面。
3 農業朝著有助于實現與非農產業的有效對接方向發展
從農業與非農產業的關系來看,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中期,農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已由改革開放初期的27.9%逐年減少為2005年的12.6%。近幾年,我國農業的發展已經開始關注農業與非農產業間形成的鏈條關系,農產品加工行業逐漸彰顯出其發展壯大的趨勢,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對我國農產品的品種和質量要求提出了挑戰.致使農業生產的初級農產品必須朝著優質、健康方向發展,以滿足農產品深度加工的需要,更好的實現農業與非農業鏈條的高效率對接。
由上述特征可以看出,要使我國現代農業又好又快的發展,就必須滿足我國現代農業發展時代特征的需要,從而進一步明確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
二、據國內外現代農業的發展現況,明確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
根據對我國現代農業發展時代特征的把握,明確其發展方向和定位,使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走向坦途。
(一)據我國的現實情況說明,我國走以生物科技為主導的現代農業的潛在趨勢是勢不可擋的
我國人多地少,農業自身具有發展的要求;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于農產品的品質有了進一步的要求;農產品加工產業的發展,對農作物品種質量要求有所提高。所以。這些變化致使我國的現代農業必須走以生物科技為主導的發展道路。
1 農藥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對我國單位畝產量的貢獻
我國處于現代農業的起步階段,生物科技的創新和推廣應用能力還不強,農業生物科技應用的貢獻主要體現在農藥化肥的使用對在我國農業發展的影響上。我國的化肥施用量由1980年的1269.4萬噸逐年提高上升到2005年的4766.2萬噸。歷年的增長幅度平均可達5.91%。在我國農業化肥施用量增加的同時,我國農產品單位面積產量也得到了大幅提高,主要農作物單產量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平均增長了116%。但是,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大量農藥化肥的使用對于我們的環境帶了嚴重的破壞。由此,我們必須認識到,單靠農藥化肥的施用來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已不是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
2 農作物種植結構的變化反映出的消費者對農產品的需求喜好
目前,我國正處于農業生產率高速增長時期,在這個階段不僅科技成果在農業生產中得到了大量的應用,并取得了顯著成果.人們由只追求溫飽發展為更追求品質的消費理念。
2006年,國家統計年鑒資料顯示,糧食作物構成由1995年的73.43%持續下降到2005年的67.07%,而藥材和蔬菜水果的構成則大幅度提高,種植糧食作物的播種面積逐漸減少而對更具營養的水果蔬菜需求量不斷增長。由于人們不斷追求高質量、安全指標都達標的農產品,必然驅使農業生產以生物科技為支撐,使之為現代農業的實現做好充分的硬件準備。
3 現代農產品加工產業需要高質量的農作物
發展現代農業就必須發展好農業的后續產業——農產品加工業。目前,我國已經進入全面調整、優化經濟結構的階段。在農業領域,要通過積極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發展農業生產和農產品深度加工,增加農業的后續效益。但是,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除了對自身加工企業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外,最重要的就是對其加工原材料的品質要求,在這種動力的驅使下,現代農業的發展就必須走以生物科技為主的道路.為農產品加工業的順利發展提供保證。
(二)據國外的實踐說明,走以生物科技為主的現代農業道路是未來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1 現代農業的科學內涵
顧名思義,現代農業是與傳統農業相區別而衍生開來的新型農業。但就現階段的研究來看,現代農業的具體內涵在學術界莫衷一是,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概括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1)現代農業是以科學技術作為發展的基礎,融現代管理技術、現代物質裝備、現代化的組織形式于一體,從而與傳統農業結合起來,以健康、持續,穩定發展為最終目標的現代新型產業。它是隨著科學技術和管理水平的更新而發展的,所以它是一個相對動態的、發展的概念,而不是一成不變的。(2)多要素投入、多產業配合、多學科融合是現代農業所需要的,體現在一個“多”字上,而非傳統農業的單一投入,其運用科學的技術和管理促進了農業生產技術的科技化、管理的信息化、組織的社會化,最終形成的農業產業足以與其他產業相競爭。所以現代農業最為突出的特點表現在科技化、信息化、社會化、產業化上。(3)現代農業是一個涉及多領域、多功能的大農業概念。不同于傳統農業只把重點放在農業生產能力上,現代農業是集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大農業,所涉及到的行業也很多,如:工業、服務業。現代農業除了生產外,還具有環境保護、弘揚文化、旅游度假等附加功能。總而言之,現代農業無論是從內涵還是外延上都是傳統農業所無法比擬的,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
2 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意義
2.1 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農業在改革開放的促進下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所發揮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在發展過程中也產生了很多問題值得關注,諸如優質勞動力短缺、農業生產率較低、農戶經營規模小等。要想使這些問題得到充分的解決,所依靠的必須是提高農業生產力、轉變農業經營管理方式、變革農業發展方式,這與現代農業的建設目標是完全一致的。所以,為了我國農業能夠得到可持續發展,也要大力建設現代農業。
2.2 保障糧食安全
糧食是人們賴以生存最為基礎的資料。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糧食產量不斷攀升,現已能夠滿足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并且產量還在持續增長,但在這背后我們也應該清醒的看到,資源短缺、世界形勢風云變幻、自然災害頻發的問題也在不斷加劇,這使得傳統的糧食生產方式難以負荷如此大的壓力。所以轉變傳統的糧食生產方式,利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和管理方式提高糧食生產能力是保證我國糧食安全的有效措施,成為關注的焦點。
2.3 保證農民增收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占有的比重大,所以農民的收入不但會影響其自身的生活水平,更是影響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穩定的大事,必須加以重視。我國已經出臺了許多惠民政策,使農民收入得到了大幅提高。但是還存在增速緩慢、差距大、增收途徑不暢等問題。單憑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增加外出務工人員的收入等措施收效甚微,大力發展現代農業,適當的擴大農業生產規模,提高農業成本收益率,從根本上增加其收入方是解決良策。
3 我國現代農業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3.1 小農經濟模式阻礙了農業規模化發展
受制于傳統的生產方式,我國農業的經營規模普遍較小,從而降低了勞動生產率,導致農業資本積累率低、無法及時得到相關的信息、交易成本高等問題,不利于突破小農經濟的現代化農業生產手段的廣泛推廣,也影響了現代農業中產業鏈的延伸。
3.2 資源短缺制約了現代農業的發展
城市化的發展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但同時也使農業發展的耕地面積逐漸減少,不僅如此,水資源和勞動力都隨之減少。具體來講,耕地上,人均耕地面積呈逐年下降趨勢。另外,我國多數地區可耕地面積小并且分散,地形復雜,很多先進的農業機械很難廣泛應用,規模經濟難以形成。水資源上,我國農業用水量不斷下降。每年因干旱、缺水而造成的糧食減產絕收數量多,損失嚴重。勞動力上,城市化的發展使很多新生代的農民不甘于從事農業生產,而到城市務工,留下來的很多都是婦女和老人,這使得現代農業發展后繼不足。
3.3 農業科技推廣困難制約了現代農業技術的應用
(1)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是現代農業建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而農業科技推廣必須要有足夠的資金投入。就我國農業的目前發展來看,農業投資量還無法達到全面啟動現代農業發展的規模,資金不足是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2)我國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缺少農業科技人員,難以將成果應用到現代農業的建設中,無法助力現代農業的發展。(3)具有知識或技能的青壯年勞動力不愿從事農業生產,使得農業勞動力素質不高,難以接受新技術、新知識,不利于先進的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應用。
4 我國現代農業建設的發展方向
我國的現代農業建設應以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為根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但要看到短期的經濟效益,更要看到長期的生態效益,運用先進的技術,科學合理的利用自然資源,最終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共同發展,這才是現代農業的發展之道。
(1)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農業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是現代農業建設的微觀基礎。要以各地的實際情況為根本,出臺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的各項政策,從多個方面,多種方式上為合作社的發展提供包括資金、技術、政策的支撐,使其能夠實現良性運轉,持久發展。還要引導合作組織不斷完善自身,提供建設現代農業的技術培訓,延伸產業鏈條的市場信息,還要使其能夠積極投入到市場中,參與應有的合作和競爭。(2)因地制宜,在主體功能區規劃中融入現代農業建設。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農村的發展不平衡,差異大,所具有的主體功能也不盡相同。在建設現代農業中,應因地制宜,從各地的實際情況出發,實行專業化分工、區域化布局和優質化生產,形成各地區的鮮明特色,從而贏得一定的市場份額,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3)利用“四化”發展契機。哲學上講求事物是普遍聯系和發展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現代農業的建設中也不例外。現代農業要想得到充分的發展單純靠自身產業是很難完成的,需要與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的協調配合。可以結合城鎮化消化農村剩余勞動力,從而提高農業勞動者素質,推進土地整合和農業的規模經營;吸納工業化的發展成果,加大農業產品的科學技術含量,將現代化工業設備應用到農業生產中;以信息化為媒介,利用信息手段為農業生產、加工、流通、消費以及農業服務提供重要的信息來源。
5 結束語
通過文章的分析使我們充分了解到現代農業的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絕對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方面,多部門的通力配合。這就需要政府部門進行有效的指導,其他部門的配合,農業科技研究人員的不斷創新,農業生產者的辛勤耕耘,才能使現代農業逐步發展起來。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現代農業會在不遠的未來得到實現。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14-0212-01
一、現代農村業余文化具有的獨特性
(一)農村業余文化具有季節性。農民的主要生活來源是種地,所以農民的業余生活是隨著農忙農閑的變化而變化的,隨著農村生產技術的不斷提高,這就需要農民提高自身技術水平與之相適應。由于農忙時農民所需的文化是生產技術方面的知識,所以娛樂需求相對較少。但在農閑的時間,由于空閑時間多,文化的需求主要是娛樂需求多些。娛樂需求的高峰期是春節前后。
(二)農村的文化還處于過渡時期。由于農村經濟的高速發展,農民受到外來各種觀念的重大沖擊,使得農民對傳統娛樂失去興趣,但受到各方面的制約,使得舊的文化解體,新的文化娛樂方式還沒有形成。使得農村文化處于“尷尬”階段。農村文化處于過渡的階段,這時候是最薄弱的,如果不盡快形成先進的文化來化解這一情況,賭博等一些不良風氣就會肆意盛行。
(三)農村文化的發展不平衡。由于城市和農村的文化差距開始拉大,如:公共設施的建設,城鄉人們的消費觀念,開展的活動,人員隊伍的素質等等各個方面。隨著農村以家庭消費觀念深入人心和長足發展,這種“私性文化”的文化與城市的公共文化設施形成鮮明的對比,農村傳統的公共文化如:舞獅子,扭秧歌,戲班等等都已經銷聲匿跡,這些草根文化主要受到農村設施落后和農民觀念變化的限制。農村文化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有力保障,是農民精神生活和生活質量的重要體現。所以,迫切需要先進的文化來補充,否則不良腐敗之風會滋生發展。
二、現代農村業余文化生活現狀
(一)農民的文化基礎設施落后。農村文化的基礎設施是開展文化活動的基本保障,是提高農村文化的基本載體,是保障農民文化權益的基本條件。現階段農村的文化基礎設施相對落后,從而大大的制約了文化的向積極方面發展。
(二)文化的建農民沒有積極廣泛的參與。農民缺乏農村文化建設的熱情。主要原因是現有的文化活動不能滿足農民的本質需求,與農民的生活差距大,沒有貼切生活化。例如:目前多數電視節目都以都市生活為題材,農村,農業的影視作品相對較少。
(三)文化活動與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差距較大。有于傳媒信息,農村生活水平提高的影響,農民的生活方式也隨之變化,他們有了多樣化的文化需求。現階段,由于政府加大對農村的文化進行建設,如:建設鄉鎮的綜合文化站、農村圖書館、有線電視戶戶通等重點惠民的文化工程。但是,這些活動不能滿足農民的文化需要,這些文化設施和活動離農民的文化的需求還有很大的差距。
三、豐富農民業余文化生活的對策思考
(一)立足于農村實際,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投入力度
要建立適應農村的文化設施項目。加大對農村圖書館,各種文化站等惠民的文化工程。讓農民在家門口就享受到文化設施。例如:來賓市的“三求”惠農工程得到了國家,自治區等領導的高度重視,自身創新思路,超前的謀劃,科學的決策,取得了很大的效果,在全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二)努力營造出現代農村文化氛圍
利用各種傳媒方式宣傳黨對農村文化方面的方針政策。讓全社會關心參與建設農村文化,加強文化方面的教育工作,提高農民文化素質,鼓勵創作關于農村文化方面的作品,營造文化氛圍為農民更好的服務。例如:來賓市利用各種形式進行宣傳造勢,使“三求”惠農工程深入人心,使來賓市各個部門增強責任心,農民熱情高漲,形成了你追我趕的良好氛圍。
(三)因地制宜,拓展現代農村文化建設多元化渠道
要加大農村文化市場監管機制和加大整治力度,防止不良文化侵蝕農民思想。例如:來賓市在做文化建設方面都是結合本村莊的新農村規劃相結合,根據來賓市各個民族文化,設計不同民族,不同層次的多種建設方案,共各地選擇。
(四)政府加強引導,呼喚起農村群眾的文化自覺性
加強引導鼓勵農村民間藝人組織文化活動,積極探索和發展為農民服務的特色文化,努力引導農民形成良好互動,把農民吸引到文化建設的項目上來,讓農民成為文化的真正受益者和建設者。
四、結語
以園區化建設為依托加快農業科技的應用進程
農業的出路在科技。壽光市加快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努力走出一條“園區化促進科技化,科技化助推園區化”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大部分農業園區都積極尋求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進行先進種植技術的試驗推廣,一大批新品種、新技術、新設施在園區中率先引用、示范和推廣,現代農業園區正成為農業科技創新的新型孵化器。
古城街道美微營養蔬菜基地負責人介紹,通過建設農業園區,他們已與青島農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專門的科技示范基地,多名博士、專家等常年在基地搞科。
2012年,全市各園區推廣了水肥一體化、沼氣綜合利用、荷蘭模式智能溫室、臭氧抑菌等300多項國內外新技術、1000多個新品種和立體栽培、無土栽培、生物組培等30多種種植新模式,全市蔬菜先進技術和良種覆蓋面分別達到95%和98%,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7%。
以園區化建設為載體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蔬菜生產基地是產業化經營的“第一車間”。壽光市以企業為主體高標準建設蔬菜基地,讓企業成為食品安全的責任主體,使得農產品質量管理更加主動。而扶持和引導視質量為生命的龍頭企業建設現代農業園區,降低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難度。
作為山東省著名商標,壽光市燎原果菜專業合作社為了保證“燎原”系列產品質量,自己投資建立檢測中心,對自有基地1000畝以及與農戶合作種植大棚500個進行嚴格檢測,同時,還在蔬菜、果品上應用安全追溯條碼管理系統,使其產品做到了有據可查,能夠追溯。
壽光市農業局局長楊維田認為,正是通過構建園區化生產的產業發展模式,才促成了產品的高端化、優質化,才奠定了壽光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基礎。
一、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時代特征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農業,首先要明確我國農業發展所處的歷史時代,明確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把握現有的政策和機遇,將我國現代農業推向優質、健康發展的軌道。我們將從農產品供需情況、農村勞動力供給和農業與非農產業的關系三個方面來闡述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時代特征。
1中國農業發展正處于對農產品數量追求到質量追求的一個過渡階段
從農產品供需情況來看,農產品供給需求發生很大的變化。一方面,我國的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占總播種面積的比重由1995年的73.43%下降到2005年67.07%。與此同時,水果蔬菜種植面積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7.08%上升到2005年的12.82%。這種農產品種植面積上的變化,是消費者對于農產品需求喜好變化的直接反映。另一方面,我國糧食產量年年上升。與國際市場相比糧食價格較低、儲備糧充足,但進口量卻逐年擴大,這種并存情況的存在有持續和不斷擴大的趨勢,這顯然是消費者對農產品的品質喜好變化的直接反映。這兩個直接反映說明,中國農業發展正處于對農產品數量追求到質量追求的一個過度階段。
2農村勞動力正處于大量剩余并向城鎮轉移的階段
從我國農村勞動力供給情況來看,我國農村勞動力供應大量過剩,農業勞動生產率極低,勞動力二元結構突顯。現階段農村流動人口年齡較輕,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是具有較高生產力的勞動群體,我們必須正確的認識這種結構的流動對我國農業生產的影響。從長期來看,剩余勞動力的轉移無疑對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及消除二元經濟結構帶來了積極影響。從短期來看,這種結構性的流動對農業生產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尤其是農業勞動力質量下降,對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應用方面。
3農業朝著有助于實現與非農產業的有效對接方向發展
從農業與非農產業的關系來看,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中期,農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已由改革開放初期的27.9%逐年減少為2005年的12.6%。近幾年,我國農業的發展已經開始關注農業與非農產業間形成的鏈條關系,農產品加工行業逐漸彰顯出其發展壯大的趨勢,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對我國農產品的品種和質量要求提出了挑戰.致使農業生產的初級農產品必須朝著優質、健康方向發展,以滿足農產品深度加工的需要,更好的實現農業與非農業鏈條的高效率對接。
由上述特征可以看出,要使我國現代農業又好又快的發展,就必須滿足我國現代農業發展時代特征的需要,從而進一步明確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
二、據國內外現代農業的發展現況,明確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
根據對我國現代農業發展時代特征的把握,明確其發展方向和定位,使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走向坦途。
(一)據我國的現實情況說明,我國走以生物科技為主導的現代農業的潛在趨勢是勢不可擋的
我國人多地少,農業自身具有發展的要求;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于農產品的品質有了進一步的要求;農產品加工產業的發展,對農作物品種質量要求有所提高。所以。這些變化致使我國的現代農業必須走以生物科技為主導的發展道路。
1農藥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對我國單位畝產量的貢獻
我國處于現代農業的起步階段,生物科技的創新和推廣應用能力還不強,農業生物科技應用的貢獻主要體現在農藥化肥的使用對在我國農業發展的影響上。我國的化肥施用量由1980年的1269.4萬噸逐年提高上升到2005年的4766.2萬噸。歷年的增長幅度平均可達5.91%。在我國農業化肥施用量增加的同時,我國農產品單位面積產量也得到了大幅提高,主要農作物單產量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平均增長了116%。但是,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大量農藥化肥的使用對于我們的環境帶了嚴重的破壞。由此,我們必須認識到,單靠農藥化肥的施用來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已不是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
2農作物種植結構的變化反映出的消費者對農產品的需求喜好
目前,我國正處于農業生產率高速增長時期,在這個階段不僅科技成果在農業生產中得到了大量的應用,并取得了顯著成果.人們由只追求溫飽發展為更追求品質的消費理念。2006年,國家統計年鑒資料顯示,糧食作物構成由1995年的73.43%持續下降到2005年的67.07%,而藥材和蔬菜水果的構成則大幅度提高,種植糧食作物的播種面積逐漸減少而對更具營養的水果蔬菜需求量不斷增長。由于人們不斷追求高質量、安全指標都達標的農產品,必然驅使農業生產以生物科技為支撐,使之為現代農業的實現做好充分的硬件準備。
3現代農產品加工產業需要高質量的農作物
發展現代農業就必須發展好農業的后續產業——農產品加工業。目前,我國已經進入全面調整、優化經濟結構的階段。在農業領域,要通過積極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發展農業生產和農產品深度加工,增加農業的后續效益。但是,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除了對自身加工企業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外,最重要的就是對其加工原材料的品質要求,在這種動力的驅使下,現代農業的發展就必須走以生物科技為主的道路.為農產品加工業的順利發展提供保證。
(二)據國外的實踐說明,走以生物科技為主的現代農業道路是未來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根據國外農業發達國家發展農業的經驗來看,我國發展現代農業走以生物科技為主的道路是正確的選擇。以下將選擇兩個具有代表性的國家進行說明。
1以色列——世界領先的以生物科技著稱的現代農業。以色列是個資源貧國、人口小國。2005年,農業總產值為4億美元,占經濟總產值的6%,從事農業的人口占4%。其土地主要是沙漠,耕地面積少,水資源稀缺。以色列在農業資源及其匱乏的條件下,生產出世界一流的農產品,其主要依靠的就是世界領先的生物科技,如世界領先的生物綜合防治技術、滴灌技術、高產種養技術、精準農業技術、多倍體繁育技術及光熱網膜技術,等等。
2美國——人少地多的大規模集約化兼世界領先生物科技并稱的現代農業。美國自然資源豐富,發展農業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但從事農業的人口僅占全國總人口的2%,農業的生產率極高,農業高生產率的堅實支柱就是先進的科學技術。美國的經濟實力使它有可能吸引世界上大批優秀的科學家.以確保其農業技術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美國農業研究的基本目標可以概括為:在保護環境、提高環境質量的前提下,最有效地利用和節省資源,提高農業產量和利潤率.改善農產品的品質,保持農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根據發達農業國的經驗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地處沙漠荒原還是丘陵山地,無論是地少人多還是資源貧乏,其現代農業發展都離不開以生物科技為支撐。所以,借鑒上述兩國發展現代農業的共同經驗,走以生物科技為主的現代農業道路是正確選擇。
三、現代農業發展的機制選擇
在明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以生物科技為主導的方向后,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就在于我國科技創新、推廣和應用的機制選擇問題上。我國在科技創新、推廣和應用的過程中,政企和農業組織是處于研發和推廣的主動地位,而廣大農民則處于接受的被動地位。高效的創新、推廣的農業科技隊伍的建立、發展和壯大,對于農業科技的創新和推廣是至關重要的。從政府、企業、農民組織與農民的關系的角度來分析如何建立高效的農業科技創新、推廣及應用機制。
1政府與農民
要建立高效的農業科技創新、推廣、應用機制,就必須充分發揮政府政策支持、財政支持和教育支持。政策支持力度直接反映在農民的勞動積極性上,有力的政策支持可以加速現代農業的實現;政府的財政支持也直接體現在農業科技發展的各個方面,現階段我國政府作為農業科技創新的主體.科技的創新是個積累的過程,成果出現的前期就需要大量的投人,政府對教育的支持程度直接反映在一國的科研成果上,同時,也反映在農科的推廣程度及農民對新科技的接受能力上。
2企業與農民
企業可以分為農業科技的創新企業和農產品加工企業。作為農科的創新企業來說,通過獨立自主的研發為創新提供了資金支持,通過銷售新產品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持;作為農產品加工企業來說,通過其對農產品的要求為農民提供相應的市場信息。企業在農業科技創新、推廣、應用上所發揮的作用可以看作是對政府在這方面發揮作用的有效補充,可以看出農民在接受應用新科技方面有了一定的選擇權,但仍然處于相對被動的地位。
會議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很多專家和領導對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下一步發展方向提出了一些忠告。比如前面有專家提出,在現代化農業發展的方向上,首當其沖要考慮農產品自給問題,要考慮糧食安全問題。事實上我們面臨著糧食的總量平衡問題,也面臨著農產品的結構平衡問題,還面臨著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第二,當前,特別是農村改革30年,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包括怎么確保農民增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去年農民收入達到了4140元,是1985年以來增長速度最快的一年。但是去年的城鄉收入差距也是改革開放以來最高的一年,由改革開放之初1978年的1:2.56,變為去年的1:3.33。第三,今年是改革開放30年,中國社會下一步能不能持續穩定發展,也面臨改革問題。
所以,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如何走得順利,就是要深化農村改革,改革需要解決三個問題:
關鍵詞: 濱海新區;現代農業;優勢;制約因素;對策措施
Key words: Binhai New Area;modern agriculture;advantages;restricting factors;measures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01-0155-01
0引言
天津濱海新區位于天津市東部沿海,面積2270Km2,農村行政區域轄塘沽、漢沽、大港3個區的10個鄉鎮,東麗區6個鄉鎮,津南區1個鎮。農業總產值18億元,占全市農業總產值的9%。
1天津濱海新區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濱海新區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中,積極探索農業現代化、農村工業化、農村城鎮化三位一體、聯動推進的新路子,緊緊圍繞建設沿海都市型農業的發展方向,大力發展以設施農業為代表的沿海都市型現代農業,提升設施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1.1 漢沽濱海茶淀葡萄科技園區漢沽茶淀葡萄久負盛名,在大力發展沿海都市型農業的趨勢下,注重自身特色。該區大力扶持休閑觀光農業,現已發展成為集民俗文化旅游、農事體驗等綜合休閑旅游區。水產作為漢沽另一特色農業,也正步入快速發展的軌道。
1.2 大港崔莊冬棗科技示范園崔莊冬棗科技示范園是大港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的一個典型。位于大港南部太平鎮,有“皇家貢棗”之稱,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閑觀光農業。此外,大港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初步形成了現代農業發展框架。
1.3 塘沽濱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天津濱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在塘沽開工建設,包括現代新農村社區、海河休閑觀光區、高效設施農業區、現代農業科技展示園、農事活動體驗園、休閑生態垂釣園、果樹采摘園、農產品加工物流區、生活辦公以及其他配套設施區9個功能區。
2濱海新區發展現代農業的優勢
2.1 區位優勢突出、資源優勢顯著濱海新區位于天津東部臨海地區,依托環渤海,面向東北亞,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和通道。農業資源優勢顯著,利于農作物生長。除現有耕地外,自然景觀齊全,農漁、觀光資源豐富,生態型、外向型、休閑觀光型農業有著獨特的資源條件。
2.2 產業基礎優勢雄厚近年來,濱海新區發揮農業比較優勢,結構不斷優化,效益顯著提高。水產養殖業形成規模,初步形成了一批優勢產業和拳頭產品,有利于形成對農業的反哺。加之新區農民較高的收入水平,為新區現代化農業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與保障。
2.3 科技優勢良好天津市科研院所集中,具有較強的科技實力和較高的科研水平,擁有較為完善的貿易、加工、物流企業和信息服務平臺,為農業科技開發、成果轉讓、農產品加工貿易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也為建設新區現代化農業創造了良好有利的發展環境。
2.4 政策環境優越濱海新區納入國家發展戰略,新區農業在現有政策優先扶持下,還將利用更為特殊的扶持政策,增強發展活力,加快改革開放步伐,為建設新區現代化農業提供難得的發展機遇。
3制約濱海新區現代農業發展的因素
3.1 農業生產條件和資源環境條件約束濱海新區農業用地質量不高,由于自然降雨量偏少等因素,防災減災能力低。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業發展空間進一步壓縮,受農業面源污染和工業“三廢”污染影響,區域水環境污染較為嚴重,給沿海漁業生產帶來較大影響。
3.2 農業產業化、組織化程度不高濱海新區農業生產仍以小規模農戶經營為主,農業產業化、組織化程度不高,結構不盡合理,主導產業特點不突出。雖然有36家龍頭企業,但在全國有影響力的品牌較少,技術創新能力不強;農產品綜合利用深度不夠,關聯產業不發達。
3.3 城鄉居民收入和文化差距的約束目前,濱海新區農業對農民的收入貢獻率比較低,農民收入水平不高,城鄉居民收入之比為2:1,致使農民缺乏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不高,高新技術應用能力不強,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
3.4 現代農業發展及農村、農業管理制度尚不健全“工業反哺農業”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農業投入不足。農村、農業管理制度和體制改革滯后。科技創新體系不健全,農業社會其他體系建設不完善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現代農業發展。
4濱海新區現代農業的發展對策與措施
4.1 堅持生態和諧建設節約農業,實現各農業資源的合理配置。重視農業經濟、社會、生態功能協調發展,構建適宜城鄉人居的生產、生活、生態和諧統一的新環境,促進新區人與自然的協調。
4.2 堅持高效特色突出優質高效特色,發展主導產業,優化產業布局,實現重點產業和各生產要素的有效聚集。以出口加工型龍頭企業為重點,延伸產業鏈條,建設關聯產業,形成新區布局合理、功能齊全、優質特色、體現沿海都市特點的高效農業新格局。
4.3 堅持科技領先樹立“高水平是財富,低水平是包袱”的理念,建立科技創新機制,加強科技合作與交流,運用現代手段,加速農業高新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搶占全國現代化農業科技制高點。
4.4 堅持城鄉統籌、開發開放、服務區域、制度創新發揮濱海新區政治經濟優勢,率先實施城鄉統籌,從根本上改變新區城鄉二元結構格局。加大農業招商力度,加快新區農業市場化進程和外向型發展,深化新區農業市場取向改革,激發新區農業創新和發展的活力。
參考文獻:
2新形勢下現代農業技術推廣的策略
政府提高重視度,加大宣傳力度,讓農業從業者意識到技術推廣的重要性,從而提高農業從業者對農業技術推廣的宣傳力度。
農業作為我國第一產業,是工業和服務業的基礎。新形勢下現代農業是經濟發展的重要議題。政府應該著眼于經濟發展的方向,對農業的發展提供技術上的指導和宣傳,給農業從業者帶來好的收入,穩定第一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相關部門應該重視宣傳工作,開展現代農業技術的推廣,利用多種宣傳方法和宣傳途徑。例如:電視主題宣傳、廣播主題宣傳、報紙主題宣傳、網絡主題宣傳等等。針對廣大農業從業者,舉辦宣傳活動,例如:專題宣傳講座、專題宣傳指導活動等。目的就是提高農業從業者的技術推廣重視度,從而培養農業從業者自行宣傳意識。
政府相關部門建立技術推廣機構,宣傳現代農業技術推廣體系。
縱觀農業發展史,它的發展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而不斷地改革的。農業技術也在改革過程中彰顯的地位越來越明顯,加大現代農業技術的推廣,能夠縮減農業投資的成本,提高農業的產量,實現機械化農業的發展。相關部門根據農業發展中,技術推廣的重要性,聯系技術推廣部門,進行現代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宣傳,在宣傳過程中完善農業推廣體系,不僅在大城市建立農業推廣體系,也要在城鄉地區甚至偏遠山區建立農業推廣體系。針對農業從業者,在建立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中,注重對農業從業者的農業技術問題提供解答服務。
政府財政部門加大農業技術推廣的財政支出。
就目前我國農業發展過程中,農業技術的推廣體系還在不斷的完善過程中,農業技術作為農業發展的基礎,為了能夠更好的推廣農業技術,政府財政部門就必須加大資金的投入,完善現代農業技術推廣的設施和體系,激發農業從業者的勞作積極性,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發展條件。
政府相關部門在宣傳技術推廣和建立完善的技術推廣體系過程中,重視農業專業推廣技術人才的培養。
農業發展需要農業技術的推廣,農業技術推廣過程,需要專業技術人才的宣傳。推廣人員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養會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到宣傳的力度和推廣的深度。相關部門要加強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專業知識的培養和教育,提高他們對農業技術推廣的重視度,更好的為廣大農業從業者解惑。
政府相關部門在推廣進程中,順應時代信息發展潮流,加大信息技術的應用,為廣大農業從業者建立農業技術方面的信息解惑平臺。
現今社會是一個信息技術飛躍發展的社會,各行各業都在進行信息化的平臺建立。農業發展過程中,信息化技術的應用能夠完善現代農業技術推廣的體系。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利用計算機網絡的推廣力度,建立專題網站,為農業從業者提供專業技術的服務。也可以通過在線服務平臺,為廣大農業從業者解答農業技術方面的疑難問題。
3結語
農業作為我國的第一產業,它的發展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發展。農業又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在新形勢下推廣現代農業技術,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推廣過程中,從農業從業者的角度出發,注重推廣的方法,達到促進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