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9 16:56:2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無形資產保值性分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引言
資本結構與資產結構是企業財務理論中的兩個重要內容。資本結構是企業籌資結果,反映資金來源;資產結構是企業對資源的配置情況。雖然資本結構與公司治理息息相關,但其主要是從融資角度進行分析,易忽視融資之后資金的運作情況。資產結構能更直接地作用于企業績效,優化資產結構有助于企業管理者合理安排資源,提高資產利用效率,提高企業經營績效。
二、相關文獻綜述
資產作為企業運作的源動力,如何對資產進行配置才能最大程度發揮其作用是我們不容忽視的問題。對資產結構和企業績效相關性的研究是解決此問題的關鍵。楊楠(2014)以創業板上市公司為樣本,分析了資本結構的影響因素。發現償債能力、企業規模、企業成長性、資產擔保價值與資本結構之間呈顯著正相關,企業的盈利能力、營運能力與資本結構之間呈顯著負相關。張俊瑞、張健光(2012)研究了資產結構與資產效率、資產效率與企業價值之間的關系。發現在資產結構與資產效率、資產效率與企業價值之間存“倒U型”規律,但管理層持股比例與企業價值存在正U型關系。王鑫(2012)從公司資產結構及績效影響因素入手,分析上市公司資產結構對績效的影響,發現固定資產比率與企業績效呈顯著負相關關系,流動資產比率、貨幣資金比率、長期投資比率、應收賬款比率與企業績效顯著正相關。周艷(2009)通過對不同行業企業分析發現,優化資產結構是提高企業效益的有效途徑,對資產結構的管理應注意保持各項資產的合理比例及資產結構的整體合理性。目前的研究不完善的地方主要是對資產結構的分類較為單一,大多都是以資產流動性對資產進行分類,難以全面反映企業績效。
三、資產結構與企業績效相關性分析
要對資產結構進行更深入的研究,首先需要對資產進行合理分類,分析不同資產分類方式下的資產結構與企業績效的相關性。不同的劃分方式,不僅反應了企業對各屬性資產組合的側重,也能使得企業從更加全面的角度考察資產。資產常見的劃分方式主要是根據流動性進行劃分。這種方式較為單一,還有很多的分類標準,與之對應著各種不同類型的資產結構。張俊瑞,薛旺辰(2007)在研究資產結構的影響因素及模式中,從資產的占用形態、占用期限、用途、資本形態、數量習性、投資方向、產業結構七個方面對資產進行了分類,這一分類方法較為全面的考慮了企業經營內部和外部因素影響。本文將引用前三種主要劃分方式,對資產結構與企業績效的影響進行分析。
(一)資產結構分類描述
資產按占用形態劃分可分為有形資產與無形資產,有形資產包括實物資產和金融資產,這三種存在形態不同的資產在總資產中所占的比重就是資產的占用形態結構。資產按占用期限劃分是指不同占用期限的資產在總資產中所占的比重,如長期資產和短期資產。資產按用途劃分是指收益性資產、保值性資產和支出性資產所占總資產的比重。
(二)資產結構與企業績效相關性分析
1.實物資產、金融資產、無形資產與企業績效相關性。實物資產包括固定資產、原材料等生產經營所必須的資產,實物資產所占總資產的比重越大,越有利于生產經營,績效就越好。金融資產包括交易性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長期股權投資等,這些資產可以使資產保持較好的彈性和流動性,并具備一定的收益性,因此,一定條件下,提高金融資產比重有助于提高企業績效水平。但又因為該資產伴隨著一定風險,如果風險大于收益,容易對企業績效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可以推斷,金融資產與企業績效之間存在倒U型關系。無形資產體現著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利于企業的長期發展,有助于提高經營效益。
2.流動資產和長期資產與企業績效相關性。流動資產的特點是流動性和周轉能力強,但獲利能力較弱。持有過多的流動資產,使得邊際收益會小于邊際成本,企業收益下降。合理的流動資產比例將有助于企業績效的提升。長期資產變現周期長、風險大、獲利多,在一定范圍內,長期資產所占比重越大,意味著企業的生產能力充足,績效越好。但是,長期資產占用資金較多,容易形成設備閑置、生產能力過剩等情況,抵減收益,影響績效。
3.收益性資產、保值性資產和支出性資產與企業績效相關性。如存貨、應收賬款等能為企業帶來直接收益的資產均為收益性資產。收益性資產的比重越高,企業績效越大。保值性資產是不能直接帶來收益的資產,支出性資產是計入費用的、不斷被消耗的資產。保值性資產和支出性資產所占比例越大,企業的收益越低。但是,并不是說要無限降低支出性資產,支出性資產的存在是為了保證企業的正常生產,只要增加支出性資產所帶來的收益低于其所帶來的費用,那就是有益的。因此,企業需要保持一定的保值性資產的和支出性資產來維持企業正常運作,同時加大對收益性資產的投入,從而提高績效。
四、結論
本文通過對資產結構的相關理論和文獻研究,對資產劃分依據進行了分析,并結合以前學者的研究成果,選擇了三種主要的資產劃分方法。在此基礎上,分析了企業結構與績效之間的相關性。結果表明,實物資產、無形資產與企業績效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金融資產與企業績效之間存在倒U型關系;流動資產和長期資產在一定范圍內與企業績效正相關,超過該范圍則負相關;收益性資產、保值性資產和支出性資產與企業績效正相關。可見,相應地增加實物資產、無形資產、收益性資產、保值性資產和支出性資產所占總資產的比重,合理安排金融資產、流動資產和長期資產所占總資產的比重,將有助于企業提高績效。但由于不同行業情況不同,本文的結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待分行業進一步分析。
參考文獻
[1]楊楠.創業板高新技術中小企業資本結構的影響因素分析[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3:136-143+164.
基金項目:湖北省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湖北文化產業經濟研究中心2016年度開放基金項目:“探討文化產業下的高校無形資產評估管理”(項目編號:HBCIR2016Y005)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3月17日
一、高校無形資產評估方法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普及化,高校辦學規模、生源數量等急速增長,加之社會各界大力支持,積累的無形資產十分可觀。在這樣的形勢下,注重高校無形資產合理評估,加強管理,至關重要。具體而言,常規的高校無形資產評估方法主要分為以下幾種:
(一)成本法。成本法又名重置成本法,是一種基于重置估值對象成本進而確定其價值結果的估值方法。在高校無形資產評估中,成本法應用需著重確定幾項數據參數,包括重置成本、功能性貶值、經濟性貶值以及成新率等。其中,無形資產重置成本的數據取得,可通過歷史成本調整和計算現時勞務價格、事物價格兩種途徑實現。功能性貶值即是指科技創新等因素影響造成的無形資產價值下降,其估算主要是基于對比評估無形資產與現時無形資產收益差額確定的。經濟性貶值則是指根據市場經濟發展變化,預期的無形資產收益能力貶值。成新率主要反映無形資產運用效率與時間之間的關系,是無形資產新舊程度的直觀體現。成本法客觀性、穩定性的特征,決定了其更適用于教學類、科研類等以資產重置、更新、補償、投資等為目的的高校無形資產評估。但成本法特殊的估值參數構成,導致其估算結果容易受多重因素的影響。
(二)收益法。收益法是指基于估值對象未來實現預期收益現值確定的估值方法。收益法作為一種有效的預期收益估值法,其適用范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簡單來講,采用收益法評估高校無形資產,需確定評估對象可被合理預測,同時可預測持有者獲得預期收益可能面臨的風險,并能夠通過貨幣計量。收益法的優勢體現在能夠客觀真實地反映高校無形資產本質特征,且符合市場交易原則,有利于維系交易雙方良好關系。在收益法評估高校無形資產的過程中,應確定未來收益額、折現年限及折現率等幾個常量。其中,未來收益額的計算結果,可通過銷售收入與銷售收入分成率或銷售利潤與銷售利潤分成率相乘得出。實踐經驗表明,銷售收入分成率為1%~5%之間,銷售利潤分成率則為5%~30%之間,具體按照實際情況而定。高校無形資產折現年限往往受使用年限和獲利年限雙重因素制約。折現率確定作為無形資產收益法評估的重難點,同時受風險補償、無風險利率以及通貨膨脹等因素影響。
(三)市場法。相比于上述兩種高校無形資產評估方法,市場法能夠反映估值對象時下一定的市場價值,且操作流程簡單、直接,具有較強的公信力和說服力。具體來講,市場法是一種基于高校無形資產評估對象在經濟市場公允價值確定的估值途徑,主要通過對比相似資產,結合其差異調整相關系數,進而確定高校無形資產價值。因此,市場法應用需建立在獲取比對估值對象與參考表象指標、參與及差異基礎之上。而高度活躍、開放的市場濟環境,為市場法應用于高校無形資產評估中提供了利好條件。此外,高校無形資產評估中市場法應用,應著重驗證相似無形資產“交易市場”或“模擬市場”的存在性與可操作性,并盡可能全面地搜集相關參照對象及指標數據信息。只有在各個基礎應用條件具備完善的情況下,市場法評估高校無形資產的結果才能更精準、更具體、更客觀。
二、高校無形資產管理體系建設策略
無形資產作為高校資產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管理工作實效直接關乎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是一系列教學活動開展的保障基礎。在準確應用無形資產評估方法的基礎上,高校要進一步加快無形資產管理體系建設進度。
(一)提高思想認知。思想認知是行為實踐的指導,是一系列工作完善改革的初始。長期以來,受傳統教育思想觀念的束縛與影響,高校對無形資產的管理認識存在偏差,過度強調其社會價值,而忽視其經濟價值。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日趨完善的時代背景下,高校作為社會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發展應始終保持與市場緊密同行。無形資產積累,是高校文化、規模、品牌、教育等發展的客觀體現,對推動高等教育普及化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亦是社會資本的重要構成。因此,無論是教育主管部門,還是高校管理者,都亟須轉變陳舊思想觀念,提高對無形資產管理的理性認知,深刻領悟其功能價值地位,并作出應有的支持姿態。在此基礎上,高校要充分發揮自身的教育陣地作用,注重無形資產管理相關專業人才培養,及時更新、普及無形資產基礎知識,并逐步納入到課程體系設置項目中,借此改善工作現狀。同時,高校還需加強教職工及學生無形資產管理創新意識、參與意識、保護意識培養,提高他們的道德素養,充分發揮其主人翁地位,避免無形資產管理與市場經濟發展脫節,有效防止、違法亂紀行為。
(二)注重開發利用。開發利用是高校無形資產管理的重點實施項目,應切實納入到高校戰略發展規劃當中,強化全體師生的緊迫感,激勵他們的創新行為,推動高校無形資產總量擴充。其中,無形資產開發是指高校通過多元化途徑,挖掘和擴充無形資產,最大限度地實現高校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無形資產開發作為一項系統化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一旦稍有差池,則可能造成部分資源浪費。保質保量的無形資產開發,將促進高校整體競爭力提升,而這些又依賴于高校專業的服務隊伍和完善的制度環境。在此過程中,高校需建立一支專業化的無形資產管理小組,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發展規劃,并輔以完善的激勵機制。另外,高校還需科學評估自身無形資產總量,認清其現時價值與預期收益,進而建立可行、合理的目標規劃。具體而言,針對不同的無形資產評估項目,高校需選用正確的評估方法,有機地將定量評估與定性評估結合在一起,進而確定發展計劃。此項工作完成后,高校可積極接受全體師生的監督,最大限度地維持無形資產現時價值,避免其在轉化中無形流失。
(三)完善工作機制。法律是我國治理的根本,為維持社會穩定秩序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基礎。現行的法律體系中,有關無形資產管理方面的規定日趨完善,如《專利權》、《商標權》、《反不正當競爭》等。客觀角度上講,我國現有無形資產法律法規體系依然存在瑕疵,對無形資產的保護分配不均,是未來修繕工作的重點。以此為引,高校應進一步完善無形資產內部管理機制,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明確各崗位職責任務,保證此項工作有序、高效開展。管理本身作為一門學問,是知識與藝術的結合體。在很大程度上,人員素質水平直接決定了無形資產管理工作實效。因此,高校要著力于管理培訓工作,提高無形資產管理人員的實踐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等,結合教育發展需求,適度補充師資數量,提高無形資產的承載量和轉化量。信息化時代背景下,高校還需加強先進科學技術的引入,降低無形資產管理投入成本,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率。此外,高校還應建立完善的無形資產管理制度,包括保密制度、申報制度、監察制度以及激勵制度等,有效約束師生行為。
三、結語
總而言之,高校無形資產評估與管理十分重要和必要。由于個人能力有限,加之各高校無形資產積累及管理現狀存在差異,本文作出的研究可能不盡完善。因此,作者希望學術界更多地關注此項研究,深度剖析高校無形資產管理的本質與價值,結合現代研究理論,總結更多有效評估方法,并指導高校建立和完善無形資產管理體系。而高校作為無形資產評估與管理的實施主體,應從主觀認識上提高對此項工作的重視程度,可結合本文論點,理性分析自身工作實踐,有針對性地采取更多有效管理策略,并建立相應的體系機制。
主要參考文獻:
[1]柯紅巖.高校無形資產管理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5.10.
[作者簡介]謝志華(1959― ),男,湖南益陽人,北京工商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審計與財務理論研究;吳良海(1970― ),男,安徽桐城人,安徽工業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中央財經大學博士生,從事資本市場財務與會計研究;王峰娟(1969― ),女,安徽淮南人,北京工商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財務理論與方法研究。
[摘要]在論證企業業績評價應當遵循的盈利、風險與發展評價指標有機結合的三維價值觀的基礎上,引入多元化與研發支出因子來構建上市公司的業績評價指標體系,基于主成分法檢驗了業績指數與會計盈余的相關性,證實基于三維的業績指數與企業未來價值創造能力顯著正相關。
[關鍵詞]企業業績評價指標體系;三維價值觀;研發支出;公司績效評價;投資者保護指數;會計收益評價;企業風險度量
[中圖分類號]F23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833(2012)03005712
一、 引言
公司績效評價必須以評價主體的基本要求為出發點。兩權分離使得公司股東必須對公司業績進行評價,并據此確定要不要繼續對公司投資,要不要轉移或者收回投資,要不要繼續聘用公司目前的經營者,所以,在兩權分離的公司制企業中,股東是公司績效評價的基本主體。此外,債權人為了確定公司的償債能力,也必須對公司的業績進行評價。總之,作為法人的公司制企業必須從外部獲得資金,而要獲得資金就必須滿足資金提供者對公司業績的要求,資金提供者是公司績效評價的基本主體,資金提供者對公司業績的要求就是公司績效評價的基本要求。
股東投資的基本目的是實現資本增值,資本增值的前提是資本保全,即資本保值增值是股東的基本目標,保值是基礎,增值是終極目標。如果只是保值,那么投資就失去了意義;但如果不能保值,投資就必然失敗。更為重要的是,由于任何股東的投資都是一種長期投資,必須獲得長久的投資回報,因而股東投資的保值增值是一個長遠的過程。所謂資本保全簡單地說,就是指期末凈資產必須在量上和質上都與投入資本相同,我們可以分別稱之為數量保全與質量保全。數量保全是指在一定經營期結束后,公司的期末凈資產與期初凈資產在量上相同,如果本期有新投入資本,則是公司期末凈資產在量上等于期初凈資產加上本期投入資本。質量保全是指期末凈資產的流動性與投入資本相同,由于無論是以現金、實物資產還是無形資產入資,都被視作完全變現,所以也就要求期末凈資產處于可立刻變現的狀態,具有和現金相同的變現能力。除了資本保值外,股東更要求其資產實現增值。資本增值也分為數量增值和質量增值。數量增值是指投入資本所獲得的報酬,通常用資本凈利潤率表示。由于會計采取權責發生制原則確認有關事項,這就使得凈利潤并不意味著流入了相應的現金,由此就產生了質量增值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不僅要求投入的資本獲得報酬,而且這一報酬應盡可能處于現金的狀態,即資本增值的質量問題,通常可以用資本現金凈利潤率表示。不難看出,股東作為投資人,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實現資本保值增值,對公司的業績評價也必須以此為出發點。
對公司進行績效評價必然涉及兩個基本層次:一個層次是怎樣才能客觀確認和計量公司的經營及財務狀況,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公司績效的評價就失去了基礎;另一個層次是以什么樣的指標來評價公司績效。實際上,這兩者是密不可分的,在客觀確認和計量公司的經營及財務狀況時,已經涉及評價公司績效的各種指標,如確認和計量公司的銷售收入、銷售成本、銷售費用、利潤等,但僅限于此是不夠的,還必須利用這些指標做進一步的綜合計算才能更全面地反映公司的績效。本文從股東的角度出發,運用統計方法,以我國A股上市公司2007―2010年的相關數據來研究上市公司業績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與應用問題。
理論上,由于財務會計數據的可靠性特征,使得其在委托合約的簽訂與履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我們也看到,運用資產收益率(ROA)等業績指標度量公司業績已成為會計的默認研究方法。然而已有研究表明,公司盈余管理之風盛行會導致會計信息可靠性日益下降盈余管理的存在是由于公認會計原則并未對企業會計政策和程序的選擇做出全面的限制,有足夠的證據表明,管理人員會利用應計項目來進行盈余管理,使其個人獎金最大化[1]。,在這種情形下,固守傳統度量方法便遭到越來越多的質疑。在經濟管理研究中,基于市場公開數據構建各種評價指數已逐漸成為各界人士的廣泛共識,但是,迄今為止會計學術界對如何構建基于會計的企業業績評價指數尚未進行深入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就企業本質而言,企業存在的基本價值與目標是實現所有者投入資本的保值增值,企業業績評價自然就成為投資者保護的核心內容,事實上,構建科學合理的企業業績評價指數是制定投資者保護指數謝志華等認為,“從廣義上說,促進投資者保護的會計要素既包括會計信息體系,也包括對會計信息起保證與鑒證作用的外部審計體系、對會計信息與企業經營活動起控制作用的內部控制體系及對企業成長與增值起支持作用的財務運行體系,……會計及其衍生體系發揮投資者保護的結構、形式及其效果,可以通過建立指數體系進行評價。”[2]的重要一環。因而,研究基于會計的企業業績評價問題意義重大。本文提出企業業績評價的三維價值觀,意在拋磚引玉,為制定基于會計的投資者保護指數提供參考和指引。
二、 文獻回顧
從多角度構建復合指標體系來對收益質量進行全面、綜合的評價已成為當代企業業績評價的一個基本取向。比如Boonlert等認為,會計收益評價至少應包括四個方面,即應計質量、收益的持續性、收益的可預言性和收益的穩定性[3]。Francis等指出,應當從企業目標、現金流、認股選擇權、退休金、科研經費、股票回購、稅率、總邊際收益等方面對收益質量進行綜合評價[4]。Dechow等認為,從投資者角度而言,收益質量可以反映為盈余反應系數(ERC)或盈余-報酬模型中的R2系數;從企業內部角度而言,可以反映為收益持續性、成長性、穩定性、穩健性(非對稱及時性)等方面;從企業外部角度而言,可以反映為會計審計信息強制性披露(AAERs)、內部控制過程等[5]。近年來,我國業界對企業業績評價的研究也開始關注到收益質量指標的設計。彭彥敏認為,收益質量就是收益指標對公司價值的解釋能力,應通過質和量兩方面的屬性進行揭示:質的方面包括收益的可靠性、現金保障性、持續性、成長性和安全性;量的方面包括收益的獲利性和收益的量級[6]。他還利用因子分析法,進一步研究了收益質量的綜合測量問題。劉洪渭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綜合收益質量的各項特征,從收益的可靠性、成長性、持續性、穩定性、現金保障性和安全性6個方面,建立了一個運用于上市公司的收益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并對其構建了結構方程模型[7]。
我們國家的相關學者和會計業界也已經意識到企業發展能力在業績評價指標體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國內文獻中與發展能力相似的概念有增長能力、成長能力等,本文認為,這些類似表述均可歸為發展能力一類,但在文獻引用時仍遵從作者的原文表述。。劉洪渭在其構建的業績評價指標體系中,就設計了總資產增長率、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凈利潤增長率和研發與培訓投入比重一共4個有關收益成長性的指標。錢愛民、張新民按照“增長、風險、盈利”三個維度構建了一個企業財務狀況質量綜合評價的財務指標體系,在他們的體系中,設計了3個有關于增長速度的指標,即可持續增長率、收入增長率和偏離平衡增長程度[8]。中國證券報社和清華大學企業研究中心聯合推出的中國上市公司綜合績效排序(以下簡稱為“清華系評價模型”)中設計的成長性指標包括:三年主營業務平均增長率、三年利潤平均增長率、三年資產平均增長率、三年資本平均增長率及銷售和利潤增長趨勢一共6個指標。“清華系評價模型”有以下兩個主要特點:一是選取具有代表性的財務分析指標來構建指標體系;二是各個指標權重相同。大鵬證券建立的上市公司經營業績綜合測評指標體系則主要從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償債能力、資產管理能力、成長性、股本擴張能力和主營業務鮮明狀況6個方面來反映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具有比較典型的財務綜合績效評價的特征,該指標體系設計的成長性指標包括總資產增長率、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和凈利潤增長率。“中證?亞商上市公司50強評比”評估體系包括財務預警體系與發展潛力評分體系兩部分,發展潛力評分體系從財務狀況、核心業務、經營能力、治理結構四個角度設計了多達42項指標來綜合評價上市公司業績,其中的可持續增長性指標設計包括三年主營業務平均增長率、三年凈利潤平均增長率、三年總資產平均增長率及三年股東權益平均增長率,在整個評估體系中占10%的權重。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推出的“上市公司投資價值評估的體系和方法”尤為注重上市公司的成長性,他們設計了一個主評價因素(權重40分)和三個輔助評價因素(各20分,所占權重共60分),其中主評價因素是市盈率與凈利潤未來成長率的比率(P/E/G比率),可用來衡量公司的投資價值,與大鵬證券和中證?亞商評價體系類似,該體系的應用要求研究分析人員有較強的主觀判斷能力與行業知識,但實際效果并不理想[9]。
通過研究開發活動來構建企業核心競爭力已成為越來越多企業的共識。近年來,國內外很多研究文獻提供了研發支出、無形資產與企業未來業績價值相關性方面的經驗證據。如Lev等認為,新產品、新技術是企業贏得競爭的源動力,增加研究與開發支出(以下簡稱R&D)有助于企業開展新技術、新產品研制開發活動,這些研發活動所推動的技術進步有助于提高企業無形資產價值,進而提升企業業績[10]。國外實證研究結果顯示,R&D支出對企業績效提高和經濟增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Ito、Bean等的研究均證明了這個結論[1113]。而在國內,梁萊歆、張煥鳳以我國高科技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選擇R&D投入強度(R&D經費占銷售收入的比重)與技術人員比重作為R&D投入的考核指標,并采用技術資產占總資產之比和專利值占總資產之比兩項指標來測評企業R&D創新能力或投入轉化能力,實證檢驗了R&D投入與企業績效的相關關系。她們發現,在R&D投入與產出滯后一定時期的條件下,我國高科技企業R&D投入與其盈利能力和發展能力的相關關系較顯著[14]。劉德勝、張玉明研究了中小企業績效與研發支出的關系,他們發現,企業績效與研發支出呈倒“U”型關系,這意味著使研發支出維持在一個合理范圍內可能是中小企業改善經營業績的合理選擇[15]。田利軍等基于中小板上市公司研發投入與績效指標的實證分析發現,由于研發投入水平較低,研發投入強度與凈資產收益率呈顯著正相關,而與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和凈利潤增長率均不存在顯著相關關系[16]。王芷萱基于2009年滬深兩市A股上市公司的相關數據,實證分析了開發支出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她發現,2009年滬深兩市上市公司開發支出投入強度對當期績效的影響并不明顯,但是與企業未來的業績呈正相關關系[17]。薛云奎、王志臺基于滬市1996―1999年的經驗數據,證明了單位無形資產對企業經營業績的貢獻要高于固定資產對經營業績的貢獻[18],囿于當時上市公司R&D信息披露的不充分,他們未能對R&D投入與公司業績的相關性進行實證研究。王化成、盧闖等基于滬深兩市A股上市公司1998―2002年的相關數據,分析了無形資產對企業經營業績的貢獻以及上市公司披露的無形資產信息對投資者的有用性,他們發現,無形資產與企業未來業績之間有著顯著的正向關系,當年新投入的無形資產將會在2年后對業績產生正向貢獻且貢獻程度隨時間流逝呈現遞增態勢;當年新增的無形資產與未來1年的股票回報顯著相關,他們的研究驗證了無形資產信息的價值相關性和投資者對無形資產信息的反映存在滯后性[19]。趙敏、朱黎敏基于滬市A股上市公司2006―2008年的相關數據,實證分析了無形資產與公司價值及經營業績的關系,研究證實,無形資產對上市公司價值及經營業績有顯著的正向影響[20]。國內也有一些研究未證明研發投入和企業業績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這可能與他們的研究樣本偏小以及樣本“自選擇”行為等統計方法論問題有關[2122]。
以上分析表明,基于R&D支出及無形資產投資來設計相應指標、測度企業未來發展能力并將其納入企業業績評價指標體系,不僅具有公認的理論基礎,而且已獲得大量經驗證據的支持。
風險指標也是企業業績評價指標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眾所周知,多元化經營可以分散并降低投資風險,穩定企業收益。理論分析與經驗證據一再表明,是否多元化及多元化程度影響企業經營績效[2337]。問題的關鍵是如何度量多元化程度?Berry和Mcvcy提出的赫芬達爾指數(Herfindahl Diversified Index,HDI)在多元化研究中影響較大,該指標可以反映某一標準產業分類(以下簡稱“SIC”)層面上企業不同業務單元的相對重要性,計算公式為:
HD=1-∑ni=1(Pi)2(1)
其中,n為多元化企業所跨SIC分類的行業總數;Pi表示企業第i種業務單位或所處行業的營業收入占營業總收入的比重。根據上述計算公式,赫芬達爾指數值應介于0―1之間,且該指數值越大,企業多元化程度越高。為體現多元化的異質性特征,Gollop和Monahan在赫芬達爾指數的基礎上提出了廣義的赫芬達爾指數度量方法。相比于其他多元化指標,廣義的赫芬達爾指數具備了一個理想多元化指標應有的所有條件,可以較全面地體現企業的多元化水平。但是,該指數的計算需要兩位數、三位數或四位數水平上每種產品的投入產出表,計算繁雜,因此極大地限制了該指標的推廣,大多數學者仍然采用赫芬達爾指數作為企業多元化程度的測度指標。為了解決赫芬達爾指數法下多元化程度測量對產品劃分詳細程度的過度依賴,Jacquemin和Berry提出用熵指數法測量企業的多元化程度[38],多元化程度(以下簡稱“DT”)公式為:
DT=∑Ni=1Piln(1/Pi),Pi滿足∑Ni=1Pi=1,i=1,2,3,…,N(2)
其中,Pi為企業第i個行業的銷售額占總銷售額的比重。顯然DT是各個行業銷售的加權平均數,每個行業的權數為其銷售額占總銷售額比重倒數的自然對數。熵值計算法考慮了測度企業多元化程度時,應該包含不同行業的業務單位數以及總銷售額在行業間分布情況這兩個要素,同時還包括測度多元化的第三個維度,即不同行業間的相關程度。很多研究在使用熵值計算法進行多元化測度時區分了相關多元化和非相關多元化,或者對應界定為行業內多元化和行業間多元化。基于熵值法計算的總體多元化水平等于產業群內加權平均的相關多元化與產業群間不相關多元化之和,假設各項業務銷售占比相同,則DT=lnN,這表明企業進入的行業越多,DT值越大。熵指標不僅滿足了多元化的數字性和分布性特征,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業多元化的異質性。它的缺陷在于群相關的熵值測量過于復雜,群之間的區分缺乏統一標準,所以,采用單一的總體多元化熵指標更切合實際。本文本著科學、簡便、實用的原則,采用基于熵值計算法的DT指標度量多元化經營的程度,并采用赫芬達爾指數進行相關實證結果的穩健性檢驗。
上述分維度考察了企業業績評價體系的構建。整體而論,長期以來公司績效評價總是處于兩極狀態。一種是制定無數個指標試圖從各個角度、各個方面對公司業績進行全面評價,結果卻導致評價指標越來越多,評價內容越來越繁雜,典型的做法如將公司業績指標分為償債能力指標、盈利能力指標、營運能力指標、發展能力指標,甚至還包括社會貢獻指標等。但是,實踐的結果表明,評價指標并非越多越好,評價指標越多,指標之間的相互協調及重要性程度評價就越來越困難,而且事實證明評價指標越多,公司越容易束手束腳、顧此失彼,更難對公司業績做出綜合和整體的評價。第二種是僅僅制定單一指標或少數幾個指標對公司業績進行重點評價,結果是評價指標簡化了,但公司行為卻難以符合評價主體的需要,也無法滿足對公司進行全面評價的要求。本文基于投資者角度,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初步構建了一個涵蓋盈利、風險與發展三個維度的企業業績評價體系,并力圖論證其科學合理性。
三、 基于盈利、風險和發展三維價值觀的業績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一) 構建原則
綜上所論,本文按以下原則構建企業業績評價指標體系:首先是基于盈利、風險和發展三個維度構建多指標業績評價體系;接下來是具體分析,盈利維度強調已經實現的盈利數量特別是盈利質量,以多元化指標揭示當期及未來投資風險,基于R&D支出及無形資產投資強度評價企業未來持續盈利能力和投資風險水平;最后是精簡指標,合理加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進行業績評價。
(二) 指標體系
本文構建的業績評價指標體系由以下8個指標及其方差貢獻率加權綜合決定:銷售凈利率、營業利潤率、多元化程度(DT或HI)、總資產報酬率、凈資產報酬率、每股收益、每股現金流及研發支出比例。各指標具體定義見表1。
表1企業業績評價指標定義
指標符號定義
銷售凈利率x1凈利潤/營業總收入
營業利潤率x2營業利潤/營業總收入
多元化程度DT熵值計算法
總資產報酬率
總資產報酬率(平均基數)x4
x42凈利潤/年末總資產
凈利潤/[(年初總資產+年末總資產)/2]
凈資產報酬率
凈資產報酬率(平均基數)x5
x52凈利潤/年末凈資產
凈利潤/[(年初凈資產+年末凈資產)/2]
每股收益
每股收益(平均基數)x6
x62凈利潤/年末總股本
凈利潤/[(年初總股本+年末總股本)/2]
每股現金流
每股現金流(平均基數)X7
x72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年末總股本
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年初總股本+年末總股本)/2]
研發支出比例
研發支出比例(平均基數)x8
x82開發支出/年末總資產
開發支出/[(年初總資產+年末總資產)/2]
相對回報率RR考慮現金紅利再投資的年個股回報率并經年度及行業均值調整
相對市場績效RTQ經年度及行業均值調整的托賓Q值
相對會計盈余RX4經年度及行業均值調整的總資產報酬率
這里將測度企業發展能力的研發支出比例定義為開發支出與總資產之比,而沒有選擇慣用的研發強度指標(研發費用/銷售收入),主要是出于以下幾點考慮:第一,各期銷售收入指標波動性強,基于銷售收入度量的發展能力指標值難以客觀反映企業的研發投入強度;第二,不同企業和同一企業不同時期銷售收入的變現能力(回收期及回收額)存在差異,同等比例的研發投入強度所創造的現金流并不相同,有時甚至差異較大;第三,基于總資產計提研發經費并考核研發績效可以保證研發總投入持續增加,同時總資產已經扣除各項減值準備,指標的可比性大大增強。
(三) 評價方法
前文討論的多指標加權綜合評價模型的權重有賴于評價人員進行分析確定,屬于主觀賦值法,因而評價結果的可信度大打折扣。因此,本文選用的是客觀賦值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對納入評價指標體系指標值的行業差異一律采用行業均值調整辦法。具體而言,設xt,j,i為原始指標,xt,j,i′為剔除行業因素后的數據,kt,j為該指標的行業平均值,則:
xt,j,i′=xt,j,i-kt,j(3)
其中,t代表所屬年份;j代表所屬的12個行業之一;i代表公司。
為了最大限度地提取指標信息,取主成分個數m的值為8,即方差累計貢獻率α=∑mi=1λi/∑pi=1λi=100%,并基于8個主成分prin1、prin2、……prin8,以每個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αi作為權數,構造如下的綜合評價函數:
S=α1prin1+α2prin2+…α8prin8(4)
其中,αi=λi/∑pi=1λi=λi/8。
四、 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以上文獻回顧表明,當前企業發展能力指標基本都是通過資金、收入、利潤等歷史財務數據計算增長率指標予以度量的,顯然,基于歷史財務數據設計度量企業未來發展能力指標存在邏輯上的缺陷,企業發展能力的評價應當基于具有未來收益創造潛能內涵的量化指標,如研究與開發支出(R&D)、商譽等無形資產。增長率等歷史財務指標只是企業發展能力的結果表現,而企業發展潛能源于由R&D所支撐和積累的持續不斷的創新能力,即R&D是“因”,增長率是“果”,所以,基于R&D來設計評價發展能力的指標才符合“因果規律”。
同樣,縱觀以往的研究,企業風險度量幾乎無一例外地選擇資產負債率、財務杠桿、利息保障倍數等基于財務會計信息的指標,這類指標只反映了企業既往經營和財務決策結果所帶來的并由企業當前客觀承受的風險,是結果指標。從本質上講,這些風險已客觀地體現在當期已實現的收益中,即當期收益是既定風險“調整”的收益,因而不宜再將其“重復”納入業績評價體系中。毫無疑問,風險都是面向未來的,然而這類指標并不具有揭示企業未來預期風險的內在潛能與本有內涵,一個當期收益較高但未來預期收益實現風險也高的企業,其經營業績就不可簡單地判定為高,所以,應當在企業業績評價體系中設計科學的風險測度指標,以便能合理權衡收益與風險,從而使得企業價值最大化。
多元化程度指標較好地刻畫了企業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內產品或業務的組合,從歷史角度看,它是企業過去產品或業務創新的結果,很大程度上制約甚至決定著企業收益目標的實現程度,而R&D支出及無形資產投資決定著企業創新能力和未來產品或業務的組合,它們代表著企業未來的投資風險。從這個意義上講,基于追求盈利、控制風險、謀求發展創新三維價值觀構建業績評價指標體系的本質還是實現財務收益與未來風險的合理權衡。將多元化指標納入企業業績評價指標體系,就是在過去的盈利與未來的風險之間架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實現了業績評價過去、現在和未來三維時空的有機統一,它不僅是設置風險度量指標以客觀評價企業未來投資風險的需要,更是對傳統的基于財務會計報告數據設計業績評價指標的超越。
在完美而完全的資本市場中,股票價格(或回報,下同)是對公司未來現金流創造能力的無偏估計會計盈余與股票價格相關性的理論推導需要證明以下三個方面的聯系:證券價格與未來股利的聯系、未來股利與未來盈余的聯系、未來盈余與當期盈余的聯系[39]。,根據資產定價理論,股票價格與未來現金流量正相關,而相關的會計信息有助于預測未來現金流量,即當期會計盈余與未來現金流量之間應該存在正相關關系,所以,股票價格與會計盈余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40]。然而在現實世界中,由于以下原因而導致股票價格與未來現金流量的相關性較低:價格引導盈余現象的存在;投資者的非理性;會計盈余中的噪音因素;暫時性盈余的存在[41]。李剛等研究了計價觀下企業會計盈余的7個不同質量,即應計質量、持續性、可預測性、平滑度、價值相關性、及時性、穩健性,他們發現,以會計為基礎的質量對資本市場的影響整體大于以市場為基礎的質量[42]。鑒于此,評價公司業績不宜直接采用股票價格或股票回報等市場業績指標,因而,本文提出基于三維價值觀的企業業績指數概念。我們定義的企業業績是基于盈利、風險和發展三維價值觀建立的業績指數,用以綜合評價公司真實的經營績效。該指數的基礎維度是當期會計盈余指標,同時引入度量企業未來現金流創造能力的變量即風險與發展兩維度指標,由于各指標相互之間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相關性,因此采用主成分法計算各公司的業績指數。事實上,主成分法下的業績指數是消除了指標間相關性的盈利、風險與發展三維指標的加權平均。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兩個研究假設,以檢驗基于三維價值觀構建業績指數的科學合理性。
假設1(企業業績與會計盈余的相關性):企業業績與未來現金流量正相關,而相關的會計信息有助于預測未來現金流量,即當期會計盈余與未來現金流量之間應該存在正相關關系,即企業業績與會計盈余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
假設2(風險與發展能力對業績評價的影響):多元化程度越高、未來發展能力越強,企業業績指數與未來現金流的相關性越高,而與當期會計盈余的相關性越低,即在控制住多元化及未來發展能力指標的影響后,業績指數與當期會計盈余的相關性會上升。
五、 三維業績評價指標體系檢驗
(一) 數據來源與樣本選擇
如上所述,本文基于盈利、風險和發展三個維度設計業績評價指標,R&D、無形資產僅指上市公司在其財務報表中披露的開發支出、商譽及無形資產,計算多元化指標的行業(項目)收入原始數據取自色諾芬和CCER上市公司主營業務產品和行業分布數據庫,計算國有股、法人股持股比例的原始數據來自聚源銳思金融數據庫(RESSET/DB),其他數據均出自國泰安(CSMAR)中國上市公司財務報表數據庫及中國股票市場交易數據庫。
我們以2008―2010年為研究區間,以滬深兩市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由于計算時期基數指標需要用到年初數,因此我們以2007―2010年為原始數據收集期間,剔除金融保險類和數據殘缺的上市公司,最終得到3137個公司年樣本。
(二) 實證檢驗結果
1. 描述性統計。因為我們是基于主成分法分行業計算業績指數,所以各年度各行業的業績均值均為0,見下表2。該表顯示,2008―2010年各行業的標準差均較大,這表明行業內上市公司業績差異明顯,其中尤以2008年的建筑業(E)及房地產業(J),2009及2010年的綜合類(M)最為突出,大多數年份及行業的中位數小于均值,表明業績指數的分布具有右偏特征。從行業整體看,2008年房地產業、2009年信息技術業以及2010年采掘業上市公司業績表現良好,相比之下,2008年建筑業、2009年采掘業以及2010年綜合類上市公司業績表現最差。
2. 相關性分析。表3和表4分別報告了相關分析和偏相關分析的部分結果。從表3不難發現,我們計算的業績指數與會計盈余,無論是Pearson還是Spearman相關系數均顯著為正,這與假設1的預期一致。
結合表3和表4來看,業績指數與當期會計盈余(RX4)的Pearson相關系數及Spearman相關系數分別為0.6820和0.7605,與未來現金流(RTQ)托賓Q值越小,說明企業成長性越好,未來創造現金流的能力越強,而與評估的當期業績指數負相關。的Pearson及Spearman相關系數分別為-0.0939和-0.1367,在給定多元化(RX3,均值調整的相對多元化指標)及未來發展能力(RX8,均值調整的相對研發支出指標)的條件下,業績指數與當期會計盈余的Pearson及Spearman偏相關系數分別上升為0.7167和0.7964,與未來現金流的Pearson及Spearman偏相關程度分別下降為-0.0964和-0.1408,個股回報率(RR)與業績指數的相關性也上升了。這表明,控制住多元化及未來發展能力的影響后,業績指數與當期會計盈余的相關性上升,而與未來現金流的相關性減弱,這就意味著,業績評價中引入風險及發展能力維度指標能顯著增強業績指標與企業未來價值創造能力的相關性,這驗證了本文基于三維價值觀構建業績評價指標體系的科學性與有效性,與假設2的預期一致。
3. 穩健性測試。本文執行了以下兩種穩健性測試:以赫芬達爾指數(HI)取代多元化程度度量指標DT,以無形資產比例基于數據的可獲得性,我們將其定義為:無形資產比例=(無形資產+開發支出+商譽)/總資產*100%,無形資產、開發支出、商譽及總資產均為公開財務報表年末數。取代研發支出比例來度量企業未來發展能力,重新執行上述相關性分析程序;將研究樣本按年度依據相對市場績效(RTQ)從高到低排序并均分成20個組,逐一計算各組指標均值,并仍以DT度量多元化程度,研發支出比例度量未來發展能力,重新執行上述相關性分析程序(檢驗結果略)。上述穩健性檢驗結果與本文研究基本結論一致另外本文增設國有股比例(RS)與法人股比例(RL)指標,用以檢驗股權結構與會計盈余及公司業績的相關性,結果僅發現2009年國有股比例與會計盈余(RX4)及業績指數之間呈顯著負相關關系,這一點不同于現有的研究結論。。
六、 研究結論與本文局限性
(一) 研究結論
本文基于股東的角度首先論證了設計業績評價指標應當遵循“盈利、風險和發展”有機融合的三維價值觀,繼而構建了相應的企業業績評價指標體系,并進一步利用2007―2010年我國A股上市公司數據,運用主成分分析法驗證了這一業績評價指標體系的科學性與有效性。總結全文,我們得出以下基本結論。
1. 企業業績評價不僅要基于當期已實現會計盈余的數量與質量,更要設計恰當的指標(體系)以充分揭示和評估被遞延的累積風險和企業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潛能。
2. 基于企業產品或業務組合度量的多元化指標能較好地反映企業未來經營與投資所面臨的風險大小,研發支出(強度)指標可以有效測度企業基于創新的未來發展能力高低。
3. 業績評價綜合指數與當期會計盈余顯著正相關,引入風險及發展能力維度指標構建業績評價體系,可以適當削弱歷史財務結果指標對業績評價的過度影響,一定程度上可以治理會計信息失真問題,防范、遏制企業的財務造假,并能顯著增強業績評價綜合指數與企業未來價值創造潛力之間的相關性。
著眼于“盈利、風險和發展”三維設計評價指標,有效避免了以往單純依賴財務指標評價公司業績的弊端(如引發會計信息失真與財務造假),有利于引導企業樹立風險管理意識,提高風險管理能力,不斷創新產品或業務的組合,加大研發投入,加強研發績效的管理,推動企業堅持走基于創新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特別值得強調的是,從創新的角度評價公司的發展能力正日益成為各方共識,理應成為我們把握未來業績評價走向的一個基本信條。
(二) 本文局限性
本文的局限性主要體現在發展維度指標的設計上。有研究指出,不同無形資產對上市公司會計盈余質量的影響存在行業差異,市場對不同行業的不同無形資產作出了不同反應,因此現有研究將企業無形資產作為一個整體來檢驗其對企業會計盈余和會計信息價值相關性的影響這一設計可能是不恰當的[43],由于本文進行的是大樣本檢驗,受到數據可得性的限制,僅選取開發支出比例及無形資產比例作為企業發展能力的替代變量,這種評價具體指標的選擇可能存在偏頗甚至很大的缺陷,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局限性,有待進一步的改進與完善。
本文提出兩權分離條件下企業業績評價的基本主體是股東,其基本要求是投入資本的長期保值增值,并論證了企業業績評價的三維價值觀,以此為基礎構建了相應的企業業績評價指標體系,基于主成分法測算了我國A股上市公司2008―2010年的業績指數,進一步驗證了這一評價體系的科學合理性。這一探討是基于現有(或潛在)投資者的角度,將業績評價的理論分析與實踐應用有機融合,較為系統地探討了企業三維業績評價問題,并提供了我國資本市場的經驗證據,這是本文的主要貢獻。
以往對公司績效的評價往往著重于各種指標的計算和優劣分析,而對于各指標數據形成基礎的制度安排關注較少,從而使得各指標的計算分析失去了有效的前提。我們認為,從所有者(股東)角度評價公司的資本增值能力,還有賴于企業建立健全一系列切實有效的制度安排,比如,為客觀地確認和計量公司的經營和財務狀況,以便在計算公司利潤時可以建立在資本數量保全的基礎上,必須建立一整套從所有者出發的會計制度;為客觀地確認公司期末資產的質量,確保公司期末資產的質量與投入資本質量一致,以實現資本質量保全,必須建立一套從所有者角度出發的財務制度;為以會計制度和財務制度為標準,確認公司的會計數據是否真實,公司的期末資產能否百分之百變現,必須建立一套從所有者出發的審計制度[44],如此等等。
參考文獻:
[1]William R S. 財務會計理論(第3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213227.
[2]謝志華,崔學剛,張宏亮.會計投資者保護評價及其指數研究[M].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322.
[3]Kriengkrai BoonlertUThai, Gary K Meek, Nabar S.Discussion of Earnings Attributes and Investor Protection:International Evidence[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2006,41:4.
[4]Francis J, Olsson P, Schipper K. Earnings Quality[M]. Hanover:Now Pub, 2008.
[5]Dechow P, Ge W, Schrand C. Understanding Earnings Quality: A Review of the Proxies, Their Determinants and Their Consequence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10:50.
[6]彭彥敏.上市公司收益質量測量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2935,7293.
[7]劉洪渭.我國上市公司收益質量評價體系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1,3:99108.
[8]錢愛民,張新民.企業財務狀況質量三維綜合評價體系的構建與檢驗――來自我國A股制造業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中國工業經濟,2011,3:8898.
[9]徐兵.中國上市公司績效評價研究[D].中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3240.
[10]Lev, B. R&D and Capital Market[J].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1999,11(4):21 35.
[11]Boer F P. Linking R&D to Growth and Shareholder Value[J]. Research & Technology Management,1994,37(3):16 22.
[12]Bean A S. Why Some R&D Organizations Are More Productive Than Others[J].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1995,38(1):2529.
[13]Ito K,Pucik V. R&D Spending,Domestic Competition,and Export Performance of Japanese Manufacturing Firm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3,14(1):6175.
[14]梁萊歆,張煥鳳.高科技上市公司R&D投入績效的實證研究[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232236.
[15]劉德勝,張玉明.R&D支出驅動中小企業績效有效性研究[J].科技與經濟,2010(1):9296.
[16]田利軍,郭蘭英,葉.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投資績效評價統計分析[J].現代財經,2010,(8):9397.
[17]王芷萱.開發支出與績效的相關性研究――基于滬深股市的經驗數據[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1,(14):1719.
[18]薛云奎,王志臺.無形資產信息披露及其價值相關性研究――來自上海股市的經驗數據[J].會計研究,2001(11):4047.
[19]王化成,盧闖,李春玲.企業無形資產與未來業績相關性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5(10):120124.
[20]趙敏,朱黎敏.上市公司無形資產與公司價值、經營業績關系研究――基于滬市上市公司的數據分析[J].財經論叢,2010(6):5661.
[21]王君彩,王淑芳.企業研發投入與業績的相關性――基于電子信息行業的實證分析[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8(12):5762.
[22]游春.我國中小企業研發投入與財務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J].南方金融,2010(1):5259.
[23]劉力.多元化經營對企業價值的影響[J].經濟科學,1997(3):6874.
[24]朱江.我國上市公司的多元化戰略和經營業績[J].經濟研究,1999(11):5461.
[25]姚俊,呂源,藍海林.我國上市公司多元化與經濟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04(11):119135.
[26]張翼,劉巍,龔六堂.中國上市公司多元化與公司業績的實證研究[J].金融研究,2005(9):122136.
[27]蘇冬蔚.多元化經營與企業價值:我國上市公司多元化溢價的實證分析[J].經濟學(季刊).2005(1):135158.
[28]韓忠雪,朱榮林,王寧.股權結構、問題與公司多元化折價[J].當代經濟科學,2006(5):5258.
[29]洪道麟,熊德華.中國上市公司多元化與企業績效分析――基于內生性的考察[J].金融研究,2006(11):3343.
[30]林曉輝,吳世農.中國上市公司多元化動因的理論與實證分析[J].證券市場導報,2008(11):6775.
[31]Berger P, Ofek E. Diversification s effect on firm value[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5(37):3965.
[32]Campa J M, Kedia S.Explaining the diversification discount[J]. Journal of Finance,2002, 57(4): 17311762.
[33]Grant R M,Jammine A, Thomas H. Diversity,diversification,and profitability among British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1972―1984[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8:771801.
[34]Hoskisson R E, Hitt M A.Antecedents and performance outcomes of diversification: a review and critique of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J]. Journal of Management,1990,16(2): 461509.
[35]Lang L H, Stulz R M.Tobins q,corporate diversific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4 (12):12451280.
[36]Rumelt R.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and profitabilit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2(13):359369.
[37]Servaes H. The value of diversification during the conglomerate merger wave[J]. Journal of Finance, 1996(51):12011225.
[38]Jacquemin A P, Berry C H. Entropy measure of diversification and corporate growth[J]. 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1979,27( 4): 359369.
[39]William H. Beaver. Financial Reporting: An Accounting Revolution[M].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Inc,1998:6972.
[40]魯桂華.經驗會計與財務研究方法:原理、應用及SAS實現[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64168.
[41]文遠懷,袁淳.國外會計盈余價值相關性研究綜述及啟示[J].經濟研究參考,2006(91):4044.
[42]李剛,張偉,王艷艷.會計盈余質量與權益資本成本關系的實證分析[J].審計與經濟研究,2008(5):5762.
[43]邵紅霞,方軍雄.我國上市公司無形資產價值相關性研究――基于無形資產明細分類信息的再檢驗[J].會計研究,2006(12):2532.
[44]吳玉心.審計委員會――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中的重要制度安排[J].審計與經濟研究,2003(18):2729.
Constructing and Testing of Enterprises Threedimension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as
A Share Listed Companies
XIE Zhihua1 ,WU Lianghai2, WANG Fengjuan1
(1. School of Business, 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8, China;
2. School of Accountancy,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8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illustrated the threedimensional value perspective on firm performance evaluation based on such factors as earnings index, risk index and development index. We think they should be incorporated in one unifie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and then we constructed on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listed company through adding diversification and R&D expenditure index;next we test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erformance index and accounting earnings, and the main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performance index a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future firm value creation potentiality.
Key Words: enterpris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hreedimensional value perspective; R&D expenditure; enterpris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vestor protection index; accounting profits evaluation; enterprise risks measurement
(上接第31頁)
[28]劉芍佳,孫霈,劉乃全.終極產權論、股權結構及公司績效[J].經濟研究,2003(3):5162.
[29]林鐘高,徐正剛.審計合謀的成因與治理對策[J].預測,2004(2):2227.
[30]趙新剛,廖涌泉,袁曉波,等.上市公司審計合謀問題分析[J].北方交通大學學報,2003(3):4447.
[31]溫國山.會計師事務所規模、審計質量與市場反應[J].審計與經濟研究,2009(10):3445.
Audit Market Segmentation and Audit Collusion Administration
Based on the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GUAN Yamei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6-0-01
高校國有資產是指被高校占有、使用,依法確認為國家所有的,能以貨幣計量的各類經濟資源的總稱。其表現形式有流動資產、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對外投資等,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來源:國家供給、高校根據國家規定利用國有資產組織的收入、接受捐贈或其他合乎法律規定的來源。高校國有資產是學校開展教學、科研、后勤等重要的物質條件,是學校順利完成各項任務的前提,其數量、質量的等級是衡量高校實力的重要指標。
一、高校國有資產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一)促進節約型高校建設的必由之路
建設節約型社會的理念對高校提出了新的挑戰。雖然現階段高校國有資產的規模不斷擴大,但基于歷史和現實的各類原因,高校國有資產管理仍存在諸多問題,例如“家底不清”、資產配置不公平、核算不規范、管理手段落后等,這不僅浪費了高校的國有資產,又增加了高校的運行成本。因此,對高校國有資產的科學管理,可有效降低學校運行成本,是促進節約型高校乃至節約型社會的必由之路。
(二)清晰產權關系的客觀要求
現階段的高校不僅單純從事教學和科研,而經常涉及到農業、工業、服務等各個領域,這就意味著高校國有資產構成的多元化,雖然這為高校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資金來源,同時也給資產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科學管理高校資產是明晰資產的基礎、必要性工作。
(三)保障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必要措施
高校國有資產科學管理是資產保值、增值的必要措施。高校國有資產運行保值是基礎,目的是增值,高校資產具有多元化特征,如何協調高校資產、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科學管理是必要的措施。
二、高校國有資產管理存在的問題及成因
有學者稱,高校國有資產現狀是“迅猛增長”與“悄悄流失”并存。前者是社會、高校快速發展的需要及必然結果;而后者則是因為管理體制、管理措施不力及產權意識淡薄等原因所致。本文將高校國有資產管理存在的問題及成因總結如下:
(一)職能分散,資源浪費
目前,雖然大部分高校都設立了國有資產管理部門,但并未形成統一管理,多頭管理的現象仍然存在,所有權歸國家、使用權歸高校、管理權卻分散于學校的各個部門,表現在以下兩方面的分散:1、固定資產配置分散,即固定資產配置分布在各院系、研究所或機關各室,這就造成管理人員眾多,管理職能分散,這不僅影響著固定資產使用的效率,也加大了協調的難度;2、管理效率不高,存在資源浪費現象,學校方對于通用型的設施設備缺少有效的管理,導致這類資源的共享程度不高,從而造成了資源的閑置和浪費。同時,有些高校重購建、輕管理,資產管理嚴重缺位,造成管理嚴重不力。
(二)意識淡薄,機制欠缺
高校在辦學過程中,較多地注重社會效益而忽視經濟效益,尤其是無形資產管理及科研成果的轉化一直沒有得到充分重視,一些專利性成果長期被私人、企業占用。這種意識淡薄的現狀也造成了資產管理的不力,而且目前多數高校的資產主要由國家劃撥,在使用時不計提折舊,也不計盈虧,使得對資產管理沒有保值增值的意識,更未形成保值增值的管理制度,以至在高校資產管理中呈現出重錢輕物,重購置輕管理的現象。
(三)制度欠佳,監督乏力
高校資產管理,長期以來制度建設比較滯后。現階段,較多高校的資產租借、處置,沒有嚴格的內部監督機制。例如,資產的出租出借,收入歸誰,如何核算沒有嚴格的規定,隨意性較大,甚至不計盈虧;在資產處置時,具體操作缺乏有力的內部監控及科學有效的評估價值,隨意性很大。
(四)核算不規范,收益失真
一些高校對國有資產管理方面核算不規范,存在著收益失真現象。例如“在建工程”和“其他應收款”存在著長期掛賬現象,其原因如下:首先,部分項目未通過批準,手續不健全,無法完成資產入賬;此外,一些在建項目超計劃、超預算,致使資產不能入賬;其三,由于核算不規范,一些費用沒有進行合理攤銷。另外,資產通過出租出借等方式形成的收益不能納入學校預算管理中,但長期以來,大學工勤人員人數較多,為后勤人員支付龐大的支出,資產收入則是重要來源,因此,以收養人也成為諸多高校目前較為普遍的現象。
三、高校國有資產管理對策分析
(一)改革完善高校資產管理、核算制度
一方面,財務部門要與資產管理部門相結合,對賬目進行仔細統計核對;另一方面,應完善高校固定資產管理的指標體系;三是推行固定資產折舊制度,按照資產性質、類別及使用情況對其進行折舊計算,但圖書是特殊的固定資產,一般情況下不會貶值,相反還會增值,因此不用計提折舊,但仍要定期進行清理。
(二)利用數據庫系統,實現動態監控功能
建立學校“國有資產綜合管理平臺”,打造資產數據庫,實現資產信息公開化,將各部門的信息數據進行對接,逐步實現國有資產的集成化、數字化、信息化管理。
(三)樹立“運作”資產的管理觀念
樹立運作資產的理念,達到資產保值、增值目的,并逐步完善資產有償使用制度及效益評估體系,實現資產的優化配置以確保資產保值、增值。
四、結語
在各高校大規模擴招、高校國有資產快速擴大的今天,高校國有資產管理面臨著保、增值以及優化管理的新考驗,當前,要科學進行國有資產管理,就必須找準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對癥下藥,通過修正制度、完善體制,有的放矢的對國有資產進行核算、運營,防止國有資產的流失,以保證國有資產的保、增值,發揮其最大效益。
中圖分類號:F27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1)09-236-02
一、我國現行企業經營業績評價指標體系的主要內容
我國現行企業經營業績評價指標體系是2002年財政部根據《國有資本金績效評價規則》和《國有資本金績效評價操作細則》修訂后確立的。它以資本營運效益為核心,采用多層次指標體系和多因素逐項修正的方法,運用系統論、運籌學和數理統計的基本原理,實行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其科學性、規范性、公正性均有了較大的改善。企業經營業績評價指標是由反映企業財務效益狀況、資產營運狀況、償債能力狀況和發展能力狀況四方面內容的基本指標、修正指標和評議指標三個層次的指標構成。
1.基本指標。基本指標是評價企業效績的核心指標,由反映四部分評價內容指標構成,用以形成企業效績評價的初步結論。其包括:反應財務效益狀況、資產營運狀況、償債能力狀況、發展能力狀況的指標。
2.修正指標。修正指標用以對基本指標形成的財務效益狀況、資產營運狀況、償債能力狀況、發展能力狀況的初步評價結果進行修正,以產生較為全面、準確的企業效績基本評價結果。
3.評議指標。評議指標是用于對基本指標和修正指標評價形成的評價結果進行定性分析驗證,以進一步修正定量評價結果,使企業效績評價結論更加全面、準確。評議指標主要由經營者基本素質、產品市場占有能力(服務滿意度)、基礎管理水平、發展創新能力、經營發展戰略、在崗員工素質、技術裝備更新水平(服務硬環境)、綜合社會貢獻等指標構成。
二、我國企業現行經營業績評價指標體系的不足
雖然我國的企業經營業績評價指標體系經過了多次重大變革,但通過對我國企業現狀的分析,發現在具體實施運用方面仍存在許多障礙和問題,有待于進一步改進。一是現行指標體系主要運用企業的歷史數據進行靜態分析;二是現行指標體系未能充分考慮對“虛擬”資產和非經營性損益的剔除;三是權重設置不合理,固定權重不能滿足多重主體的需要;四是忽視了現金流量方面的內容;五是沒有考慮無形資產和知識資本的重要作用;六是能充分考慮企業的發展能力。經營業績評價體系中設置評議指標的主要目的是督促和評價企業關注未來發展能力,把企業的經營狀況與今后的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企業長期穩定的發展,強調的是企業發展創新能力和發展戰略,而反映企業基本素質的這3項指標只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先決條件,在經營業績評價體系中應該有所體現,但其權數占整個評議指標體系的40%,卻是不合理的。至少是難以客觀準確地體現企業經營業績,稀釋了設置評議指標的作用。在評議指標體系中,強調的是企業發展創新能力和發展戰略,這兩項指標其權數分別為14%和12%,只占整個評議指標體系的26%,這對企業來說是很不利的。當今世界競爭愈來愈激烈,企業的發展創新是重中之重,關系到企業能否在國際國內市場站穩腳跟,進行市場擴張并鞏固占領市場。這一權數過低導致企業不能全面考察企業生產經營的狀況,不能準確地估計企業的發展潛力,從而喪失了企業與其他先進企業相抗衡的能力。
三、健全和完善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對策
1.增加企業動態經濟狀況分析和關注企業或有事項及期后事項的相關指標。現行評價體系應增加反映企業動態經營狀況的指標,更加客觀評價企業的真實財務狀況,可設計“或有事項預計損失”和“期后事項形成的損失額”兩個指標,其計算公式如下:
或有事項預計損失=預計的訴訟賠償+貸款擔保可能承擔的連帶損失+違反經濟合同預計應承擔的違約金+產品質量實行“三包”的預計支出+其他預計可能發生的損失額。
應該注意的是,對將來可能產生的收益,根據國際通行的謹慎性原則不作預計,即該指標只考慮或有損失,而不考慮或有收益。
期后事項形成的損失額=期后重大訴訟和仲裁事項裁決的賠款+期后重大違紀違規事項的罰金+期后重大資產損失和損耗等
期后事項形成的損失額,是指計算績效評價指標依據的企業會計時點至計算分析的實際時點期間企業發生的重大損失事項,這種重大損失事項足以影響對企業財務狀況的公正評價。
上述兩個指標可以看作是對企業靜態財務數據的動態修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因分析數據的歷史因素所造成的誤差。
2.增加對“虛擬”資產和非經營性損益剔除的修正指標。現行評價體系應增加“剔除虛擬資產項目的修正資產總額”和“剔除非經營性損益后的修正利潤總額”兩個指標,可以考慮按以下公式計算:
剔除虛擬資產項目的修正資產總額=資產總額-(三年以上應收賬款+積壓商品物資總額+已淘汰生產線及設備總額+長期無收益的不良對外投資+長短期待攤費用+待處理資產凈損失)
剔除非經營性損益后的修正利潤總額=利潤總額-(1臨時獲得的補貼收入+接受捐贈收入+超出公允交易價格從關聯方獲得的利潤+資產重組凈收益+債務重組凈收益+資產處置凈收益+其他一次性或偶發性損益)
上述兩個修正指標,可以在取得基本指標計算結果后進一步分析企業償債能力、盈利能力時進行計算,用以評價企業真實的償債和盈利能力。
3,權重設計中的考慮。前已述及,不同的利益主體對各個指標的關注程度是不一致的。一般而言,企業所有者最關注企業資本金的保值增值,將資本金的安全性放在首位;企業債權方最關注企業的償債能力,將反映企業償債能力指標視為最重要指標;企業自身關注的是企業當前利益和發展能力。根據不同的利益主體的需要建立不同的權重體系,可以采用客觀賦權法確定指標的權重,即根據評價指標的實際觀察值所提供的信息量的大小來確定各指標的權重,基于數據分析得出指標之間的內在結構關系,有效剔除不相關指標的影響,減少信息冗余,從而保證評價方法的簡便性和評價結果的客觀性。
4.增加現金流量相關的指標。(1)相關的指標。償債能力指標:包括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負債總額,經營浮動現金掙流量,流動負債,現金利息保障倍數等。營運質量指標:包括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凈利潤,每股經營現金流量,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數,經營活動現金流量,營業利潤。營運效率指標:包括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主營業務收入,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資產總額。現金充足性指標:包括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資本支出總額,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現金股利,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存貨增加額+現金股利+資本支出)。(2)將現金流量指標與傳統的財務指標體系結合的方法:一是利用現金流量指標對會計盈余進行修整,并據以計算獲利能力指標,這樣可以盡量減少會計盈余的可操作性,使所得指標真實可靠。對于廣大投資者來說,現金流量指標的加入是確定其投資方向最有利的依據。二是償債能力指標是由現金流量指標和傳統
指標兩部分組成,而現金流量指標應占更大的權重。因為現金流量是穩定增長的企業償債能力的必要保障,也是企業償還債務的主要來源,應擴展傳統的償債指標,突出現金流量償債能力的分析。三是營運效率指標同樣由兩部分指標構成,由于傳統的財務指標在這一方面具有現金流量不可替代的優越性,所以此項指標應以傳統指標為較大權重。四是資本充足率指標主要考察企業是否有籌資需要,應由現金流量指標分析來完成的,可作為整個指標體系的輔助分析指標。
通常財務分析是指采用企業的各類財務報表來充分反映財務指標作為關鍵依據,進而對相關企業財務狀態或者是經營成果施以正確評價與深刻剖析,以便于有效反應企業運營中所呈現的利弊以及財務狀態和發展態勢,為了充分改善企業財務管理各方面工作或者是有效優化經濟決策提供各類財務信息。新準則頒布與實施影響著財務報表分析以及財務比率分析,當然其他方面影響也是有著,這兩方面是主要的。關于財務報表方面的影響關鍵是資產負責表或者是利潤表;財務比率方面的影響則是著眼于傳統式比率方面考慮。
(一)財務報表分析
關于資產負債表的分析,該方面分析的關鍵目的就是要充分掌控企業財務狀態變化或者是變化的相關評價。所以也可以說是財務狀況變化分析,經過編制和比較資產負債報表展開發展態勢分析,或者是經過編制百分比對資產負債表施以資金構成分析。通常資金變化情況分析關鍵是總資產變化狀況,由于這是代表著企業所占據的經濟資是否提升或者是經營規模是否是擴大態勢。總資產的結構通常是對流動資產以及長時間投資或者是固定資產及無形資產等方面所呈現的變化施以分析。并且,逐層深入分析,進而有效確定企業經營能力以及資金流動性與風險等各個方面財務狀態;負債變化狀況分析通常是同資產變化分析相似,負債總額的變化是為了要充分掌握企業財務風險,在掌握負債構成,流動負債或者是長時間負債所呈現的內部結構,再加上其償還能力等各個方面施以詳細分析及判定;再者就是所有者權益變化分析,這關鍵是確定年末企業財務風險所呈現的變化。
利潤表分析,該方面分析關鍵是要深刻了解企業盈利能力所呈現的變化態勢,對此變化進行整體評價。所以也可以說這是為盈利能力變化所進行的趨勢分析,經過編制和比較百分比利潤表展開綜合性分析。比較百分比利潤表時可以說是充分反映著利潤形成狀況或者是各方面相關項目增減狀況,更是反映著企業利潤分配或者是積累現狀。
(二)財務比率分析
該方面分析關鍵是企業的償還能力以及運營能力的分析。通常企業的償還能力是分為短時間償環能力以及長時間償還能力,短時間償還能力通常是企業采用流動資產償還流動性負債能力,能夠充分反映出企業償還日常到期的債務實力;長時間償還能力一般是指企業按期支付利息或者是到期償還本金能力。通常企業正常生產經營狀態下是不能依賴于變賣資產進而去償還長時間債務,是需要把長時間借款投進回報率偏高的項目中,從而獲得利潤來充分償還到期債務,長時間償債能力關鍵是確保科學合理的負債權益結構,通過該方面來詳細分析企業償還長時間負債到期本息能力。
二、新會計準則對企業財務分析各方面影響分析
新準則修訂部分施行對財務分析方面的影響。新投資準則施行對于企業財務分析的影響,在新會計準則中把投資企業對其相關下屬公司長時間股權投資效益算法進行了修訂,成為了效益成本和算法。這方面改變導致諸多下屬公司盈利或者是虧損均是會造成總公司報表利潤降低,或者說可能會影響財務報表中利潤結構;并且,新準則中的公允價值計價方式,導致交易性證券價格出現變化且涉及企業利潤;再者就是新準則中的有期限投資增加了不攤銷商譽相關利潤。
新存貨準則的實行對企業財務分析的影響,新準則是使用先進先出方式或者是加權平均法及個別計價方法。這對存貨量較大或者是貨物周轉率不高的企業利潤影響極大。該方式充分避免了企業對利潤進行操縱,以至于企業經營成果或者是會計信息是具備較強可比性。
新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準則實行對企業財務分析的影響,在新準則中規定了關于非貨幣性資產交換限制條件,并且規定了換入資產相關入賬價值要運用公允價值或者是對應稅費和施以計算,把換入的相關資產公允價值和所換出的資產賬面價值間所形成的對應差值也是計進當期盈虧。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中的相關交換條件是有著一定彈性范圍的,該類彈性范圍之內的非貨幣性資產價值變化會影響企業當期對應資產結構和所得稅費或者是凈資產。再加上所披露企業非貨幣性的各類交易信息,可以說此規定有助于監督企業非貨幣資產交換信息呈現透明化,也更好的制約了企業關于任意操縱利潤的各類行為。
新準則變更也包括著新型資產減值或者是債務重組和企業合并等各個方面細節準則,這也都會對企業財務分析方面帶來極大影響,有助于企業資金管理呈現透明化以及充分避免企業利潤操控展開規范化市場運作。
新無形資產準則實行對企業財務分析的影響,在新會計準則中是把企業相關無形資產研發工作合理分為了研究及開發,把研究環節相關支出劃歸為管理費用,開發環節的相關支出則是依據標準劃歸為無形資產且展開定期推銷。此項規定充分調節降低了科技企業研發環節利潤指標所呈現的壓力,目前諸多企業已落實此項調節。
新準則中的相關規定是要無形資產展開定期推銷,并且充分改變推銷時間以及方式。不過由于無形資產較為特殊,企業的內部通常只是研發人員可以展開無形資產應用壽命或者是未來的經濟利益正確預期,所以無形資產中提升企業管理人員一些主觀臆造資產推銷時間,對企業的相關財務報表施以一定程度的粉飾。
三、新增細則實行對企業財務分析的影響
(一)公允價值準則對財務分析的影響
公允價值的計量模式是涉及到企業償還能力分析或者是營運能力分析以及盈利能力分析等各個方面。公允價值被提出以后企業流動資產分布情況就會有著些許變化,并且流動性負債狀況也是會出現變化。新準則調整之后的相關公允價值可以說是成為了調節利潤的有效工具。投資房地產也引進了公允價值計價模式,并且充分明確了投資性房地產后續計量或者是信息披露等相關問題,以便于充分提升企業相關規模。并且,公允價值的計價模式更是應用在和企業投資性股票等相關交易性證券方面,促使短時間證券投資效益顯現化。
(二)金融工具確認及計量準則施行影響
新準則中規定運用公允價值模型展開交易性金融資產計量,并且把公允價值所呈現的變化也計進當期運營中。依據相關標準把某些金融性工具納進財務報表中,施以進一步充分計量,該項新型標準更是影響了企業利潤,也充分提升了股票價格對于相關企業盈利方面的影響,以至于企業的利潤均是股票價格來決定。新標準對于交易性金融資產計量規定的改變,很大程度上豐富了關于金融計量工具或者是方法,更是有效健全了企業盈利標準,促使企業財務和運營管理方面工作充分完善。
(三)投資性房地產準則實行對財務分析的影響
(一)理想環境下的現值模式理想環境是指公司未來的現金流量和經濟體制中的利率是眾所周知的,確定的。包括可以確定和公開地得知企業的未來現金流量和經濟中的利率;或者是在有風險和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強調了具有一個給定的、固定的用于公司未來現金流量折現的折現率;完整的、眾所周知的事件組合;事件概率的客觀性及事件實現的公開性和可觀察性;這樣可在期望的現金流量的基礎上計算出公司的市價,理想狀況下的市場是完美的市場,其會計計量方法是現值會計模式,資產和負債的計價基于期望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財務報表是建立在期望現金流量基礎上的,而且與股利是無關的,財務報表具有相關性;它客觀地反映了期望的未來現金流量且管理人員無法操縱報表數字,所以,財務報表是可靠的,資產負債表包含了所有的相關信息,而收益表不具有信息含量。
(二)市場有效假定下的信息觀理想環境難以存在,因而在現實環境中,提供的會計信息能否滿足利益相關者的決策有用需求十分重要。會計信息的有用性表現為會計信息能夠改變投資者的信念和決策行為,把有用性等同于信息含量稱之為財務報告有用性的信息觀。決策有用性的信息觀是財務報告的一種方法,認為預測未來公司業績的責任在于個人,并且專注于為此提供有用的信息,這一方法假設證券市場是有效的,認為市場會對所有來源的信息作出反應,包括財務報表。財務報告的信息觀主要是研究會計信息與股票價格的關系,而不考慮市場是怎樣把信息轉換到股價中去的。信息觀從上個世紀60年代末起就在財務會計理論和研究中占據統治地位,信息觀假定投資者是足夠理性的和證券市場是有效的,市場價格會對會計信息作出及時反應。信息觀是建立在歷史成本會計基礎上,歷史成本會計是損益表法,即未實現的價值增量不在資產負債表中確認,凈利潤滯后于真實的經濟狀況。價值的增加通過收入或者現金流的增加實現時予以確認,收益是收入與賺取收入所費成本的配比過程,損益表含有重要的信息含量,提供了公司創造價值當期部分的信息。
(三)市場并非充分有效下的計量觀1968年,鮑爾和布朗(Ball & Brown)等人從不同角度對證券市場中股票價格對公司財務報告所提供的會計信息產生的反應進行了驗證,開創了實證研究的先河。但現實中證券市場并非如原來認為的那樣充分有效,列夫(Lev,1989)的研究表明,在短時間內股票收益中,僅有2%-5%的的非正常收益是由會計盈余所引起的,這帶來了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的財務報告是否具有相關性的問題。實證研究提供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證券市場可能沒有原先認為的那樣有效。
除非在理想環境下,不能期望凈收益能解釋證券的所有非常報酬。然而凈收益的市場反應份額僅占2%~5%也似乎太少,列夫將這歸因于低劣的財務報告質量,這導致了針對低質量盈利信息原因的研究。柯林斯、科薩、桑肯和斯隆(Collins,Kothari,Shanken&Sloan,1994)證實,低盈利質量是因為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的盈利信息缺少及時性。這導致了一種提議的產生:當可靠性的減少所帶來的損失沒有超過增加及時性的效益時,將公允價值計量納入財務報告也許能提高盈利信息的質量。隨著金融工具及其衍生品的大量使用,在財務報表中增加對公允價值的使用成為必要。因此,公允價值會計體現了由信息觀向計量觀的轉變。
所謂財務會計的計量觀,是指會計人員已經認識到有責任將現值或公允價值恰當地納入財務報告中(Scott,1997)。大量的研究表明,對計量方法的應用可以增強財務報告決策的有用性(Scott,1997)。證券市場并非充分有效增加了財務報告的重要性,改進后的財務報告能更有助于投資者預測公司的內在價值,降低行為性偏見的程度。所以,證券市場的并非充分有效支持了決策有用的計量觀。
二、計量觀的支撐依據
決策有用計量觀是一種財務報告方式,該方式是在具有合理可靠性的前提下,會計人員將公允價值融入財務報表中,從而認可公允價值在幫助投資者預測公司內在價值時所起的作用。
(一)實證研究結果支持計量觀鮑爾和布朗(Ball & Brown,1968)通過實證研究證實證券價格確實對凈收益有所反應,投資者可從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的財務報告包括充分披露的信息中獲取決策信息。但是隨后列夫(Lev,1989)的研究表明,在盈利信息公布前后幾天內,投資者所獲證券異常報酬中,只有2%~5%的份額歸功于盈利信息本身,大部分異常報酬受其他因素的影響。針對市場對財務報表信息做出的反應,許多會計研究者進行了實證研究:預期理論認為,投資者在考慮一項風險投資時,將會分別評估其收益和損失。謝弗林等經過實證研究證實了投資者會持有已發生損失的股票而賣出可獲得收益的股票,這樣對收益和損失分開評估與對概率進行主觀衡量結合起來,會導致一系列非理。伯納德和托馬斯證明了凈收益公布后,股價在一段時間內持續波動。歐和彭曼的投資戰略模型證明,市場并未對某些資產負債表信息做出充分反應,而是等到資產負債表信息在收益或現金流量上體現出來才做出反應等。大量的實證證據表明,證券市場并不象人們先前所想象的那樣有效。
證券市場上投資者還存在過分自信和自我歸因偏見,即投資者根據凈收益信息會作出過分偏離他們作為理性投資者該做的反應,并且認為好的決策結果是其能力強,不好的決策結果則是因為出現的事件狀態不好,不是自己的過失。這種心理因素會導
致市場的股價慣性,通過泰特曼的實證檢驗已證實了這種股價慣性的存在。所以說證券市場并非充分有效,這就提出了歷史成本報告是否具有相關性的問題。有效市場異常情形的存在,如延遲反應、市場對非盈余信息的反應等,意味著投資者在評價企業未來盈利的可能性時需要更多的其他信息,而不僅僅是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的財務報告所提供的會計信息,這是由于財務報告的盈余信息質量不高導致的,所以將公允價值計量觀引入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的財務報告中,或許能提高盈利信息質量,從而使投資者充分利用這些信息,提高投資決策的有用性。
(二)奧爾森凈剩余理論支持計量觀凈盈余理論顯示,企業的市場價值可以按照收益表和資產負債表中的變量來表達。奧爾森的凈剩余理論(也稱為殘余收益模型)通過說明公司的價值是如何可由資產負債表與損益表基本的組成部分來確定,提供了一個與計量觀一致的理論框架。奧爾森認為,公司價值的根本決定因素是其股利流。因而計算公司價值有三種方法:一是用期末所持現金的預期現值計算,稱為比較股利模型,即公司價值=預期期末所持現金的期望現值;二是用未來的現金流量計算,稱為現金流量模型,即公司價值=期初所持現金+本期預期流入現金的期望現值,即三是用財務報表變量來表示,稱為費爾薩姆一奧爾森模型,即公司價值=每期資產負債表上公司資產的賬面凈值+未來異常收益的預期現值(商譽),其中異常收益=預期收益一實際收益。
從凈盈余理論的公式可以看出:公司市值與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都相關,因為公式揭示了本年度的異常收益;該公式也顯示,投資者需要信息來幫助評估存續收益與投資者對當前盈利的反應。
在理想環境下,商譽為零,所有資產和負債都是按照公允價值計價的,這種會計稱之為無偏會計。若部分資產按照歷史成本計價,資產負債表上公司資產的賬面凈值就會發生偏移,這種會計稱之為有偏會計。對于有偏會計,只有奧爾森的凈剩余等式成立,其余兩個公式不成立。當會計是有偏的時候,公司沒有記錄商譽,所以歷史成本會計下凈收益會滯后于實際經濟業績。奧爾森的凈剩余理論模型的特點是,不管公司如何進行會計政策選擇,是高估凈收益還是低估凈收益,由會計政策選擇導致的未入賬商譽的變化正好被賬面價值的反向變化等額抵消,所以奧爾森模型計算出的公司價值是相同的。
費爾薩姆一奧爾森模型引進了持續性,這里有兩方面問題值得關注:即使在理想條件下,由于異常收益會持續到下期,則損益表也含有重要的信息。因為公式:公司價值=每期資產負債表上公司資產的賬面凈值+未來異常收益的預期現值(商譽),此時公式中商譽≠0;由于可持續收益對公司未來業績至關重要,所以投資者希望獲取能幫助他們估計可持續收益的信息,會計人員應當對持續性不同的項目進行分類,以提供對投資者更有用的信息。
費爾薩姆-奧爾森模型可用來預測公司的股票價值,然后與公司的實際價值對比,這樣可以看出公司的股票價值是被高估還是被低估。奧爾森的凈剩余理論支持了計量觀。因為如果在資產負債表上報告的公允價值部分越多,則公司價值中包含在未入賬的商譽就越少,于是投資者在估計公司價值的構成部分時所犯錯誤的可能性就越小,這就能夠提高投資者的決策質量。
盡管凈盈余理論適用于任何會計基礎,但其“企業價值取決于基本的會計變量”的證明與計量觀是一致的。
(三)實務中法律責任的承擔也支持計量觀(不是增加披露)越來越多的實務因素也支持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計量上,如金融機構的破產表明資產價值被嚴重高估,所以,出現了要求用市價計價、最高價測試以及其他公允價值為基礎技術的會計準則以有助于減輕審計人員的責任。審計人員為了減輕法律責任,更愿意在資產負債中引入公允價值的計量觀,在不嚴重喪失可靠性的情況下,會計人員采用公允價值會預測到公司可能出現破產、兼并、環保責任等方面的價值變化,增加決策的有用性,這導致了計量觀的復歸。
環境的變化也給歷史成本會計帶來了難題:如技術進步要求公司調整規模和結構,這必然會造成許多兼并、重組、裁員與破產事件的發生,給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的凈收益與資產估值的充分性施加了壓力。另外,由于面臨許多未來責任,如環保責任、社會責任,則無法應用歷史成本會計的收益與配比原則。計量觀的大量使用在減少投資者的偏見以及控制市場的無效率上還是有作用的。對證券市場的研究,關鍵是確定市場的有效程度問題。所以會計人員主要是要清楚在多大程度上計量觀將增加決策有用性,以減少現存市場的無效性。由于存在可靠性問題,計量觀永遠不會擴展到所有財務報表項目都以公允價值為基礎計量,如資本資產的歷史成本的計量基礎不會被取代。
三、現值計量觀在會計實務中的應用
現值計量觀應用中主要面臨的問題是可靠性。如果為了更大的相關性而犧牲了太多的可靠性,則財務報表的可靠性就會大打折扣,所以應在財務報表中恰當的引入公允價值。對某些資產和負債以公允價值進行確認與計量來提供信息,財務報告的重心將由利潤表轉移到資產負債表上。
(一)財務報告現值計量項目 一直以來,財務報告中就存在相當多的現值計量項目,如短期應收和應計項目因支付期間相當短,沒必要折現,實際上是以現值為基礎計價;長期債券中使用實際利率法;投資使用成本與市價孰低法,一旦資產價值被沖減,就不再轉回;長期資產減值當資本資產賬面價值超過可回收凈值時,應沖減賬面價值,計算可回收凈值時所估計的未來現金流量不需要折現,如果資產減值了,則應當減計至公允價值;若一公司被全部或實質收購,則允許被收購公司在資產負債表上按重估后的價值進行記錄,將計量觀引入了財務報告。以上均運用了公允價值的計量觀。這些項目中部分運用公允價值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公司財務狀況和前景,對投資者的決策是有用的。
(二)美國金融工具計量觀一是債權和權益證券的計價。FASB將債權和權益投資的資產分為持有至到期日的、為交易而持有的、可用于出售的三類。持有至到期日的證券按照攤銷后的成本計價,為交易而持有的以及可用于出售的證券按公允價值計價。衍生金融工具。二是衍生金融工具是價值取決于一些基礎性的價格、利率、匯率或其他變量的合同。衍生金融工具可能需要、也可能不需要初始投資,要求或允許用現金交割――不需要交付與基礎性變量相關的資產。衍生工具具有杠桿的性質――用相對較低的成本獲得許多保護或進行投機活動。FASB要求在編制資產負債表時,所有的衍生金融工具都必須以公允價值計量。三是套期保值會計。進行套期保值主要是為了進行風險管理,企業面臨的風險主要有價格風險和信用風險。企業可以通過持有的資產和負債進行自然套期保值,也可以通過購買套期保值工具進行套期保值。信息觀下與套期保值交易有關的未實現利得和損失予以遞延,在資產負債表中確認,直至這些交易真正發生。FASB要求對
于指定為已確認資產或負債套期保值的衍生工具(稱為公允價值套期保值),套期保值工具和被套期保值項目上的利得或損失計人當期損益。而將指定為預期交易套期保值(稱為現金流量套期保值)的衍生工具上的未實現利得或損失包含在綜合收益中,直至交易對凈收益產生影響。
為進一步規范高等學校財務行為,加強財務管理和監督,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促進高等教育事業健康發展,根據《事業單位財務規則》,財政部和教育部修訂了《高等學校財務制度》,并于 2013 年 1月1日起正式實施。
《高等學校財務制度》明確規定:對外投資是指高等學校依法利用貨幣資金、實物、無形資產等方式向其他單位的投資。高等學校應當嚴格控制對外投資,在保證學校正常運轉和事業發展的前提下,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可以對外投資的,應當履行有關審批程序。不得使用財政撥款及其結余進行對外投資,不得從事股票、期貨、基金、企業債券等投資,國家另有規定的除外。以實物、無形資產等非貨幣性資產對外投資的,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資產評估,合理確定資產價值。對外投資收益以及利用國有資產出租、出借取得的收入,應當納入學校預算,統一核算、統一管理。由此可見,高校的對外投資方式主要包括國債投資和長期股權投資。與原制度相比,新制度在對外投資方面,體現出來的主要指導思想是從嚴控制高校對外投資。
高校的對外投資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高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了高校經濟總量的持續和快速增長。但是高校的對外投資卻存在一定的問題和隱患,從高校對外投資現狀來看,存在投資決策程序不規范、項目投資效益差、相關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后續管理和評價體系等問題。多數高校對外投資收益不甚理想,給高校造成財務困境,對高等教育發展戰略產生了負面影響。
二、高校對外投資核算與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盲目投資,缺乏一定的可行性論證
對外投資作為高校重要的經濟活動,除了要進行可行性論證以外,更應做好科學、民主的決策,提高其可行性論證。然而部分高校對外投資未經主管部門、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和財政部門批準或者備案,甚至也未進行相應的可行性論證,導致投資存在風險。
(二)內部管理制度不健全,運轉不規范
1.投資企業內部管理體制不順暢。高校為投資企業提供了很多資源,如:公司生產經營基地占用學校房產,學校臨街商鋪委托投資企業經營管理等。但由于受國家相關政策等多方面限制,高校并未能將經營性資產所有權轉移給投資企業或真正市場化運作,合理收取各項資產使用費、租賃費。既得利益者在思想上的顧慮或多或少阻礙了校企人員完全分離,從而影響和制約了校辦企業的獨立自主經營。
2.管理模式不科學。高校投資企業及下屬企業的經營管理人員通常由學校派員組成,選擇面過于狹窄。學校以教學、科研為主,大多不是專業的管理人才,許多由學校委派到企業的經營者不擅長經營,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的瞬息萬變,由此所辦經濟實體的收益率不高,存在潛在的國有資產流失風險。
(三)高校對外投資存在只投不管、一投了之的現象
部分高校疏于管理,對投資的經營管理情況缺乏應有的重視,沒有后續的監督和考核機制。校辦企業雖然建立了董事會、監事會,學校在兩會中也委派了校方代表,但董事會、監事會一年僅開一、兩次會,甚至不開會,校方代表無法了解企業真實的經營管理情況,難以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決策,治理機構幾乎形同虛設。校辦產業存在財務制度不健全、內部控制不完善、審計監督不到位的現象。
(四)投資收益長期掛賬
部分高校既不在會計核算上反映投資收益,也不關注投資損失。對外投資的企業由于缺少約束機制,存在延遲分配利潤或不分配利潤的現象,盈余資金長期結余在企業賬戶,造成國有資產流失。
(五)對外投資核算不規范,無法如實反映單位資金變化情況
1.目前,一些高校對外投資的核算,往往是記入“預付賬款”或“其他應收款”科目,不能嚴格按照《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要求在財務報表中披露對外投資的相應情況;或者雖然通過“對外投資”科目核算但并未同時通過“事業基金——投資基金”以及“事業基金——一般基金”科目核算,因此無法如實地將單位資金變化情況進行正確反映。
2.對外投資科目設置不完善,不能反映對外投資盈虧情況和實際價值。事業單位會計核算主要采用收付實現制,“對外投資”科目僅核算的是對外投資的初始成本。在后期計量過程中,只有在實際取得收益時才將金額記入“其他收入”科目,而對于投資過程中形成的損失,則無法在賬面進行反映,只在收回投資時進行沖銷。“對外投資”科目賬面始終無法反映對外投資的盈虧情況和實際價值,也無法掌握對外投資公司的資產情況和經營狀況,對于出現的虧損不能及時進行入賬核算,容易使虧損持續擴大,造成國有資產流失。
(一)投資項目必須進行相應的可行性分析研究,并履行有關審批程序
應制訂高校對外投資審批管理辦法,建立操作可行、管控明確、機制靈活的管理體制;進一步明確學校內部投資審批制度。學校所有對外投資首先應進行充分的項目可行性論證和風險評價;其次要建立對外投資決策制度,實行集體討論,民主決策,避免投資主觀性;最后要明確對外投資的審批權限和程序,嚴格按權限和程序執行。
(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規范對外投資企業的經營管理
1.高校成立資產管理專業機構。第一步是在高校建立國有獨資性質的產業實體(高校資產經營公司)。第二步以實體(高校資產經營公司)的形式對外投資,其他的團體或者個人不允許對外進行投資,規避學校直接經營企業的經濟和法律風險,確保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第三步是產業集團(高校資產經營公司)全權負責學校的對外經營活動,積極引入社會資金,促進校辦企業股東多元化,實現產權清晰、資產明確、校企分離。
2.學校資產分類管理,明晰資產權屬,實現有償使用成本核算。學校經營性資產與非經營性資產分類建賬、分開管理。學校經營性資產劃歸資產公司具體運營,承擔保值增值的責任。對于所辦企業占用學校房產、無形資產、技術成果等相關資產,采用收取租金、相關使用費等有償使用原則。
3.規范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完善以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三會”為代表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形成各負其責、協調運轉、有效制衡、機制靈活的管理體制。
4.擴大選擇范圍,科學選擇公司經營管理者。要科學用人,著重考察經營者的能力,必要時擇優選定職業經理人,不局限于學校編制人員。避免經常性更換,切實保證經營者的經營權力。
(三)構建科學合理的績效評價和激勵約束機制
高校應明確被投資企業負責人的經濟責任。每年對被投資企業下達業績考核指標,簽訂責任書,年終進行考核,提出獎懲和任免建議。被投資企業經營管理者要定期向學校報告日常經營狀況,對發生的重大采購、重大資產出售和處置、重大訴訟及仲裁等事項,要及時報告。
(四)督促被投資企業完善利潤分配機制,確保對外投資權益的實現
被投資企業應參照《公司法》及公司章程的有關規定,及時做好年度利潤分配工作。規定每年應分配的利潤不得低于可分配利潤的一定比例,及時足額上繳學校投資收益。
(五)建立健全投資管理監督機制,確保國有資產安全運行
1.建立健全對產業活動和投資行為監督管理的基本制度。明確可用于投資的資產、投資的方向、對外投資決策的校內審批權限和程序、學校對經營性國有資產的監管責任、經營性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責任主體和投資決策的責任追究制度等。
2.建立健全學校向所投資企業派出干部的管理制度。明確向哪些企業派出管理干部,學校的哪些人員不能在企業任職。明確干部遴選、考察、委派的程序,重大事項的報告制度,派出人員考核、獎懲和責任追究制度。
3.建立健全校辦企業的財務監督機制和審計監督機制。要求被投資企業嚴格執行企業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以及企業內部各項財務管理制度,及時報送相關財務報表和財務資料,接受出資人的檢查和監督,并定期委派中介機構對其進行財務審計。對經營不善、財務狀況不良、虧損嚴重的企業要進行清理整頓,及時化解投資風險;引導企業實施收購、兼并、重組,做強做大企業,提高對外投資的效益,確保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
(六)規范會計核算管理,真實反映對外投資實際價值
由于目前《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中所規范的對外投資科目核算內容僅能反映期初投資成本,無法滿足后續計量的核算要求,為了進一步完善對外投資核算,可以參照《企業會計準則》中關于長期股權投資和金融工具的確認和計量的核算要求,增設“對外投資公允價值變動”、“對外投資減值準備”等科目,對對外投資持有期間賬面價值進行調整,使其能夠及時反映盈虧變動情況。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F27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1)07-151-02
一、財務評價的內涵
曹文海(2009)認為,財務評價是以企業財務報告及其評價主體認為相關的其他非財務資料為依據,應用特定的方法,系統分析和評價企業的過去和現在有效利用各種生產要素的尺度,既包括投入產出的效率,也包括企業創新,社會貢獻,穩健發展等。通過財務分析不僅可以檢查經營者的行為結果,找出差距,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從而引導企業的經營行為;同時,也為企業的各有關利益集團了解企業的資產營運能力、償債能力、持續發展能力等方面的綜合情況提供依據,有助于其作出決策。
徐光華認為,財務評價也稱財務分析,是企業財務管理的重要環節,企業通過定期或不定期的財務分析,可以分析過去,評價現在和預測未來,為財務預測和決策提供重要的依據。為了能客觀、準確地剖析企業的財務狀況,為預測和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現代企業財務分析必須建立一整套科學、合理的財務評價指標體系。
筆者從實際工作經驗的角度出發,比較認同第二種說法。筆者認為,建立一整套科學、合理的財務評價指標體系是非常必要的。
二、企業財務評價體系的原則
評價的核心是評價指標的構建,為了全面反映企業的可持續增長能力,實現財務評價目標,在構建財務評價指標體系時,需要遵循以下原則:(1)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相結合的原則;(2)向前看(關注過去收益)與向后看(關注未來收益)相結合的原則;(3)注重現金流量,特別是經營現金流量的數量、結構、穩定性分析原則;(4)定量的綜合評價分析與例外財務事件的定性分析相結合的原則;(5)以人為本原則。{1}
三、我國企業財務評價模式的特點
1.突出企業經營效益,以凈資產收益率為主導指標。指標體系重點突出企業的經營效益,在設計指標體系時參照了國際通行的做法,以凈資產收益率(國際上稱為投資報酬率)為主導指標,重點反映企業的財務效益狀況,推動企業提高經營管理水平。
2.運用現代財務分析技術,制定基本指標評價體系。指標體系依據現代財務分析原理,按照各項指標對凈資產收益率的影響程度,從企業的財務狀態、資產營運、償債能力和發展能力四個方面,選取與凈資產收益率指標密切相關、影響較大的重大指標,建立相互依存、互為補充的指標體系結構。
3.以全國統一頒布的評價標準值為基準。企業財務評價體系以橫向對比分析為基礎,利用全國企業會計信息統計資料,采用數理統計方法,統一測算制定和頒布行業、規模等不同分組的標準值,這在我國尚屬首次。采用統一的評價標準值,便于企業在同行業、同規模和同區域內的比較,并減少了評價工作中的人為因素。{2}
四、我國企業財務評價指標體系的缺陷
1.評價系統采用的大部分是財務數據,基礎數據只要來源于企業公布的財務資料,它評價的就是企業的財務業績,這不但具有片面性,而且評價結果也可能會失真,達不到預期的評價作用。
2.在指標的設置上,仍以會計收益對各項指標進行計算。這種計算方法具有許多缺陷:一方面,容易導致管理者的短期行為;另一方面,會計利潤只確認和計量債務資本成本,并將其在計算利潤之前扣除,將權益資本作為收益分配處理。而企業占用的資本會產生機會成本,不考慮權益資本成本的補償,就難以反映企業真實的經營績效。
3.缺乏評價風險水平的指標。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是一個獨立的經濟實體,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使企業面臨著更加激烈的國際、國內競爭,風險也隨之加大。但由于受過去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企業管理層對市場風險的認識還不夠充分,不利于提高其風險意識。
4.對現金流量指標的關注不夠。現金流動的信息更能體現財務報告的目標,因為與特定企業關系最直接的財務信息使用者,更關心其創造現金的能力。但長期以來,我國企業管理部門過分重視資產負債表、利潤表中的數據,而對現金流量表中的指標關注較少。
5.對未來經營狀況的預測不充分。由于財務報表是對企業已發生的經濟活動的報告,所反映的財務信息具有一定的滯后性,不利于企業對未來經營狀況作出合乎情理的預測。當企業根據這些信息資料對管理者實行獎懲時,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必然會出于對自身利益的考慮,為了完成短期目標或達到預定的投資報酬率而采取一些短期行為。
6.對動態發展的評價不足。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是通過年報和月報反映的,它只是在特定條件下提供的抽象數據信息,而對于動態財務狀況的綜合評價甚少。所以,目前上市公司所運用的財務評價體系大多是針對某一時點的財務狀況進行評價的,這就不免使評價結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五、現行財務評價指標體系存在的問題
我國企業現行財務評價指標體系,采用的是財政部于是1995年頒布的企業經濟效益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已不能完全適應經濟形勢的迅速發展需要。其存在的主要問題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指標體系不完整,已不能全面剖析企業財務狀況。該指標體系由四部分指標組成,即獲利能力、償債能力、營運能力和社會貢獻能力。而在如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的成長性,即成長能力,也是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的一個重要方面,如果是股份公司,則企業的市場價值,同樣是投資者與經營者所共同關心的問題。因此,該指標體系原有的四個方面的指標,雖然可以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分析評價企業獲利能力、償債能力、營運能力(資產管理能力和社會貢獻能力,但對人們普遍關心的成長能力和市場價值卻忽視了。因此,就完整的分析指標體系而言,現行指標體系缺乏完整性,有必要作進一步的補充。
2.指標設置不合理。在獲利能力指標中,現行指標體系由銷售利潤率、總資產報報酬率、資本收益率和資本保值增值率構成,對考核企業獲利能力十分重要的凈資產收益率(即權益報酬率或資本凈利率)卻沒有被列入其中,而資本保值增值率列入企業成長能力更為合適。此外,償債能力方面,已獲利息倍數,也沒有被列入。營運能力方面,資產周流轉率和流動資產周轉率也未被列入。因此,現行指標體系顯現出許多問題。就完整的分析指標體系而言,現行指標體系缺乏完整性,有必要作進一步的補充。
3.指標計算不科學、不合理。在現行指標體系10個指標中,有些指標的計算明顯存在不科學之處,如銷售利潤率的計算。從現行損益表來看,企業的利潤可以分為五個層次:商品銷售毛利、商品經營利潤、利潤總額、利潤凈額。其中利潤總額或利潤凈額包含著非銷售利潤因素,所以能夠更直接反映銷售獲得能力的指標是毛利率、經營利潤率和營業利潤率,由于商品產品銷售業務是企業的主營業務活動,因此,經營利潤數額、水平的高低對企業的總體獲利能力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同時通過考察經營利潤占整個利潤總額比重的升降,可以發現企業經營理財狀況的穩定性、面臨的危險或可能出現的轉機跡象。因此,經營利潤率應是銷售利潤率的主要指標。
4.指標設置沒有考慮企業所有制性質。現行指標體系各項指標的設置均是針對非股份制企業的。隨著股份制這一被發達國家普遍采用的企業組織形式在我國的迅速推開,相應的財務評價指標也必須及時設置,以利于科學合理、客觀公正地評價各類型企業的財務狀況。{3}
六、正確運用財務評價指標體系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正確運用財務評價指標的前提,是被審單位的財務賬項正確,即財務賬務處理正確,財務報表編報正確,能夠真實公允地反映的財務狀況。
2.指標不是萬能的,在分析運用中不可生搬硬套。對上文中財務指標的解析并未明確具體給出在哪個范圍指標就是最優,其實很多情況下要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分析。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一般認為存貨周轉率越高越好,表明期末存貨庫存較少,存貨占用資金少,但這只是通常情況下的標準。在特殊時期,如2003年末,全國大范圍電荒,電煤價格急劇攀升,此時哪個發電公司期末保有較高水平的庫存電煤,對此是要給予高度評價的,至少表明發電公司的經營者有相當的戰略眼光,既規避了原材料漲價的風險,又能保證發電機組滿負荷發電,使公司獲得可觀的效益。
3.財務分析評價指標在運用時要求審計人員要樹立起正確的時空觀,把被審單位放到一定的經濟背景中加以考慮。這里的時空概念是指國民經濟的循環周期(時間),及被審單位所處產業鏈條的位置(空間),審計人員要考慮宏觀經濟周期及行業景氣程度對被審單位經營活動的影響,以及被審單位在市場競爭中的位置及上下游企業對其發展的影響。這樣可以有效地防止審計師在運用財務分析指標時步入“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認識誤區,以消除審計風險。{4}
七、企業財務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思路
(一)增加反映企業未來和長期發展能力的評價指標
1.建立反映知識資本價值的評價指標。知識資本評價指標由四項指標組成,即知識資本投資指標,知識資本素質指標,知識資本管理指標和知識資本效率指標。(1)知識資本投資指標。反映知識資本投資狀況的指標主要有知識資本投入水平和知識資本維持能力它們的計算公式如下知識資本投入水平=每年招聘、培訓等費用/銷售收入;知識資本維持能力=每年員工工資總額/銷售收入。(2)知識資本效率指標。反映知識資本效率的具體指標主要有員工創利能力/勞動生產率;員工創利能力=利潤總額員工人數;勞動生產率=產值/員工人數。(3)知識資本素質指標。反映知識資本素質的具體指標主要有經營者受教育程度、經營者管理工作經驗、技術人員比例、員工受教育程度、員工專業工作經驗水平和員工平均年齡。經營者受教育程度可分為大學本科以上、大中專、中專以下三個等級,經營者管理工作經驗主要用其所從事管理工作的年限來反映技術人員結構具有專業技能的人數員工人數,員工受教育程度=具有本科以上學歷員工/ 員工人數;技術人員專業工作經驗水平=技術人員從事本專業工作的總年數/技術人員總數;員工平均年齡=全體員工年齡總和/員工人數。(4)知識資本管理指標。反映人力知識資本管理狀況的具體指標主要有員工職業發展水平、員工滿意度和專業人員流失率。員工職業發展水平=企業為員工制定個人職業發展計劃的人數/員工人數;員工滿意度=滿意員工人數/員工人數;專業人員流失率=專業人員辭職人數/專業人員總數。{5}
2.建立反映無形資產價值的評價指標。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的過渡,使價值鏈的重心由實物資產投資的規模效應“飄移”至無形資產,從而使無形資產對企業價值的驅動作用日益凸顯(企業的創新主要是通過加大研究開發成本的投入而實現的)。當今,涌現出一批注重技術創新、更能適應市場需要變化的公司。如麥當勞通過允許其他企業經營他的快餐而收取技術費,不勞而獲,只靠無形資產賺錢等。這說明無形資產和智力資產對當今企業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獲得經營成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占比例日趨上升,甚至出現專靠無形資產進行經營的公司。因此,需要建立反映無形資產價值的評價指標。
3.建立反映環境保護的評價指標。企業只有注意環境保護,才能謀求長期的可持續發展。
企業是在社會的大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企業不僅是一個產品或服務產出系統,而且還是一個環境產出系統。應該看到,企業在向市場提品、吸納勞動力就業的同時還向大自然排放“三廢”,污染環境,這就要求企業要正確處理生產經營活動對周圍環境的影響。企業只有注意對環境的保護,才能贏得一個良好的理財環境,所以,增加廢物再利用和污染控制的增長率等指標是十分必要的。
(二)重新認識和改進現有財務評價指標
1.以未來經濟利益觀定義資產。未來的經濟利益將成為資產確認最基本的標準,交易活動立足于過去的經濟行為不再是資產確認的唯一標準。資產的定義是對資產本質的揭示與表述,因此,對資產的定義必須突出資產的實質:“具有創利能力”因而能“帶來未來經濟利益”。用“具有創利能力”表述資產的本質特征更為合理。因此,可將資產解釋為:特定企業所實際控制的、具有創造能力的資源。這就使人力資源、金融衍生工具、自創商譽等無形資產得以確認。
2.采用恰當的計量屬性。對于那些沒有發生實際成本的金融資產、金融負債和權益工具而言,如果符合會計要素的確認標準,就需要應用除歷史成本之外的其他計量基礎(如公允價值等),才能將其納入資產負債表內核算。對于企業所面臨的大量不確定事項或者或有事項,企業必須在充分考慮未來不確定性因素的情況下,按照恰當的方法來確認和計量這些負債。
3.推進全面收益觀的財務報告。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全面收益報告能夠提供更全面、更透明、有一定預測價值的會計信息而成為國際上財務業績報告改革的一個亮點。按照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在原第3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告(SFAC No.3)《企業財務報表要素》的定義,全面收益是“一個主體在某一期間與非業主方面進行交易或發生其他事項和情況所引起的權益(凈資產)變動。它包括這一期間內除業主投資和派給業主款以外的權益的一切變動。”因此,一個企業某一期間內除股東投資和對股東分派(又分為股東收回投資與利潤分配)之外的權益(凈資產)的一切變動都應包括在全面收益報告中。{6}
(三)強化現金流量指標在指標體系中的地位
現金是一種稀缺資源,在企業經營過程中,從現金的投入到整個生產過程以及銷售的實現直至現金的回收,在這一系列環節中現金流量的充足性及其有效性最終將影響到企業的生存、發展。
構建企業現金流量控制的指標體系應充分考慮市場、科技、政治和社會諸方面等風險因素,能夠實現企業的持續經營和長期盈利,其運用能夠有利于實現企業的戰略規劃、有效地防范控制企業的財務風險。同時又要考慮到控制的成本及其可操作性,務求使該指標體系的應用簡便易行。
維持收支的動態平衡是企業持續經營的基本條件。保持企業合理的現金流量結構是企業發展的基礎,現金流量的結構包括流入結構、流出結構和流入流出比分析。比如:經營現金流入量與現金總流入量之比、經營活動現金流入量與經營活動現金流出量之比等指標。通過對該類指標的分析、控制,能夠判斷企業的現金流量結構的合理性。{7}
在衡量企業可持續的發展能力狀況指標中,增加經營活動的現金流量凈額增長率和三年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平均增長率;在衡量企業財務效益狀況的指標中,增加凈利潤現金保障率、盈余現金保障率;在衡量企業資產營運狀況的指標中,增加主營業務收入現金保障倍數;在衡量企業償債能力狀況的指標中,增加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負債率來體現企業經營活動所產生的現金金額對負債的保障程度。{8}
注釋:
{1}曹文海,淺議企業財務評價指標體系.中國總會計師,2008(12)
{2}張華鋒.論企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經濟與管理,2000(1)
{3}徐光華.現行財務評價指標體系存在的問題及改進設想.揚州大學稅務學院學報,1998(4)
{4}財務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與解析.省略/new/287%2F289%2F311%2F2008%2F7%2Fxu1134272110172780023780-0.htm
{5}范徵.知識資本評價指標體系與定量評價模型.中國工業經濟.2000,(9)
{6}康翻蓮.基于戰略的企業財務評價指標體系研究.會計之友,2007(42)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我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醫院的內外部環境發生了根本變化,醫療服務市場的競爭將日趨激烈,醫院的經營機會與財務風險同在。加強醫院財務風險的預防和控制,建立和完善醫院防范風險的機制,已經成為現代醫院財務管理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本文在現有理論的基礎上,分析了醫院財務風險的現狀和產生的原因,提出了解決措施。
一、醫院財務風險現狀
1、資產流動性較差
一些醫院片面地通過降低藥品進價來降低藥品購置成本,忽視了藥品的儲存成本和缺貨成本,存貨大量積壓導致流動資金占用過多,醫療資金使用效率十分低下。
2、資產變現能力較差
除了少數醫療設備屬于高利潤率的投資項目外,相當部分的醫療設備,尤其是如X光機類的基本醫療配置項目,基本上沒有收回投資的可能。加上現代醫療設備價值高、更新換代快的特點,如果不能取得預期的投資效益,醫院需要承擔巨大的投資風險。
3、應收賬款比例大
醫院應收賬款主要由醫療欠費構成。醫療欠費在各級醫院普遍存在,不僅給醫院背上沉重的包袱,而且直接影響醫院財務成果的真實性。
4、財務經營信譽持續降低
財務信譽是醫院的無形資產,是醫院理財的重要條件。良好的財務信譽,對醫院的籌資、信用結算、藥品衛生材料的采購等都有極為重要的作用。信用低的醫院不但籌資困難,還會損害醫院的整體形象,給醫院經營帶來不利影響。
5、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明顯下降
部分醫院存在醫療質量降低、門診量減少的現象,收支結余長期出現赤字,資本不能保值增值,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明顯下降。
二、醫院財務風險的成因
醫院財務風險的產生,是多種因素造成的。宏觀環境的不利影響和醫院財務工作的缺陷與不足,都是造成財務風險的重要原因。
1、宏觀政策的影響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公立醫院的外部宏觀環境越來越復雜,而醫院財務管理的手段相對落后,不能很好地適應環境變化。我國加入WTO后,國家的有關政策要逐步適應WTO的游戲規則,相關衛生政策的不斷改革對醫院收支結余產生了重大影響。同時,境外的慈善機構、醫院集團等紛紛來我國投資建立醫療機構,加劇了醫療市場的競爭。
2、醫院會計制度的局限性
現行的《醫院會計制度》頒布于1999年,隨著十年來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已經顯現出一些不足和局限性,不能全面準確地反映醫院的經濟事項和財務狀況,不利于及時、準確地把握醫院已經發生或即將發生的財務風險。
3、風險意識淡薄
風險意識淡薄是財務風險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醫院財務人員往往將工作的重點放在賬務、報表等會計活動之中,沒有強烈的財務風險意識,認為財務風險只會出現在企業,不可能出現在公立醫院,覺得只要管好用好資金就不會產生財務風險。
4、財務決策缺乏科學性
決策是管理的核心,也是引發財務風險的最根本因素。避免財務失誤的前提是實現財務決策的科學化。目前,醫院的財務決策普遍存在經驗決策、主觀決策的現象,導致決策失誤和財務風險。
5、財務活動具有復雜性
財務風險存在于醫院資產籌資、投資和運營的各個環節中。主要表現為負債總量過度、負債結構不合理、大量囤積藥品和購買變現能力差的大型設備導致資金使用效率低下等。
6、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財務工作內部控制制度是為保證單位經濟活動正常進行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如果單位的內控制度混亂,就會造成經營效率低下、資金流失嚴重、資金的安全性、完整性無法得到保證。
7、衛生行業的特殊因素
衛生行業的特殊性是導致醫院財務高風險的重要原因。醫院為減少存貨的資金占有,大量拖欠藥品款,使現金流量狀況不容樂觀。“110”病人欠費、醫保欠費使得醫院的應收賬款居高不下,并且呈現越來越高的趨勢,相當一部分已經成為無法收回的壞賬。
三、加強醫院財務風險管理的對策
1、改善公立醫院生存環境
國家應通過立法和政策調整,給公立醫院一個較好的發展空間,改善其客觀環境。近年來,公立醫院的逐利行為愈演愈烈,加大了患者經濟負擔,引發了信任危機,反過來加大了公立醫院的營運風險和財務風險。國家應當適時調整政策,改變政策導向,引導公立醫院職能回歸、規范經營,改善其營運狀態。
2、完善醫院會計制度
完善會計核算系統和財務管理系統是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關鍵。只有依據準確、完整的會計信息,才能給出恰當的評價,做出正確的發展決策,降低決策風險。國家職能機構應當及時補充、完善會計制度,以提高醫院會計信息的有用性。
3、樹立風險意識
領導層在思想上對潛在的危機應有清醒的認識和警惕,學會分析醫院的財務報表信息。只有管理層的風險意識增強了,才能引導全體員工參與風險的防范工作,真正在醫院形成全面防范財務風險的局面。同時,良好的財務管理機制運行離不開醫院全體員工的參與、配合和支持,只有醫院全體員工樹立強烈的風險意識,科學預測風險,才能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
4、提高財務人員的整體素質
醫院財務人員的整體素質對醫院財務風險的防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經常組織會計人員學習新制度、研究新問題,不斷提高財務人員的專業技能;要加強財務人員的職業道德建設,強化自身約束,提高其政治思想素質。
5、進行科學決策
決策的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財務風險的大小,經驗決策和主觀決策會使決策失誤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此公立醫院必須改善決策方法,在決策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影響決策的各種因素,對各種可行方案認真進行分析評價,從中選擇最優的決策方案,從而提高決策的科學性。
6、建立有效的財務風險預警機制
公立醫院應當根據自身的風險特征、特點和資金運營狀況,通過收集有關財務信息,選擇有效的財務指標,并給每一個具體的預警指標確定相應的臨界值,形成一套科學有效的風險預警指標體系。要利用計算機技術將預警指標體系開發成軟件,對敏感性指標進行動態跟蹤。
7、加強財務管理工作
醫院應認真分析不斷變化的財務管理宏觀環境,把握其變化趨勢及規律,制定多種應變措施,適時調整財務管理政策,改變財務管理方法,健全財務管理規章制度,強化財務管理的各項基礎工作,從而提高醫院對財務管理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以降低和規避因環境變化給醫院帶來的財務風險。
(1)加強預算管理。預算管理是防范財務風險的重要內容,是全局性的財務管理行為。醫院的一切工作都應在保證滿足醫療服務的前提下進行,所有開支均須納入預算管理。預算的編制要細化到部門和項目,使預算執行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和可控性。要加強預算執行的分析評價,及時、定期向院領導匯報,做到適時監督和及時控制。預算年度結束,財務部門必須向職代會提交預算執行情況報告,并揭示非常事項及不可控因素對預算執行的影響。
(2)對經濟活動實行契約化管理。醫院財務人員應當制定經濟合同管理辦法,完善合同要見,規范合同簽訂程序和審批權限,嚴格履行合同約定。凡涉及有資金支付需求的基建、維修、購銷和服務等經濟活動,必須與對方簽訂經濟合同。經濟合同的簽訂實行主辦部門把關、主管領導簽字和財務審核蓋章的管理辦法。要確保經濟活動在合同約定的范圍內實施,有效防范和化解經濟糾紛與合同風險。
(3)加強應收賬款管理。醫院財務人員應當加強住院病人的預交款管理和催交欠費工作,做好各病區、醫技科室與收費處對住院病人的收費協調工作,建立完善的制約機制,使病人的欠費與科室的經濟效益掛鉤;加強對醫療保險費的管理,把醫療保險費的超支控制在最低范圍內;及時清理債權,按照財務制度規定及時足額提取壞賬準備。
(4)加強固定資產管理。醫院固定資產是醫院開展經營活動的重要物質條件,這要求醫院管理層必須在投資決策前對可能出現的財務風險作充分估計,根據經營活動需要和財務能力,考慮技術上的先進性和適應性,并對醫療質量的保證程度、使用效益、使用期限、投資回收期等進行可行性分析和論證,確保投資安全,使投資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最大化。
(5)加強無形資產管理。隨著資產評估技術的不斷發展,無形資產因為其巨大的附加經濟效益價值而備受矚目。醫療服務行業是高技術、高風險行業,醫院的無形資產除醫療技術專利以及一些新興的非專利醫療技術外,還包括醫院的商譽。因此,醫院財務管理部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無形資產管理、計量、核算制度,適時、足額地反映無形資產變動情況,切實保障醫院的經濟利益不受侵犯。
8、加強醫院內部控制制度建設
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可以提高醫院財產的安全性,保證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財務活動的合法性,減少可能引發財務風險的因素出現。因此,建立起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就顯得十分重要。醫院應根據2006年衛生部印發的《醫療機構財務會計內部控制規定(試行)》,結合本單位實際境況細化內部控制制度并組織具體實施程序。應當建立科學的組織結構,按相互牽制的原則將醫院各項業務劃分為若干具體的工作崗位,賦以相應的權限和責任,把防范財務風險分解到相關業務流程的各個環節、崗位,并建立相互制約機制。
9、加強內外部監督
審計是防范財務風險的有效手段。外部審計可以監督醫院財務運行情況,減少財務人員的可能性,提高財務報表的透明度,降低財務風險。內部審計可以對醫院各項財務指標關聯對比,找出財務工作中的弊病,通過對成本、利潤、資產、負債等方面的審計,醫院可以加強財務控制,最終防范并降低財務風險。
可見,由于宏微觀環境的復雜多變,醫院內控制度的缺乏和管理層決策的失誤,加上財務人員的風險意識缺乏,導致醫院風險抵御能力較差,財務風險事故頻發,給醫院和國家造成了經濟損失。只有樹立風險意識,完善管理制度,加強內控外審,才能較好地降低醫院財務風險。
【參考文獻】
[1] 韋元秀:淺議醫院財務風險與對策[J].右江醫學,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