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9 16:56:2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體育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傳授體育科學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技術,增強體質,開發學生智力的必不可少的途徑。在當前推行的素質教育課堂教學模式改革中,以注重培養“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練習為主線,發展為主旨,思維為主心”為主要目的,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和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逐步改變以往應試教育對教育目標、過程留下的影響,同時根據當前體育教學的規律和特點,針對學生的心理、生理及個性差異,并結合教育對象的發展性、層次性、差異性,不斷尋找符合學生發展的課堂教學方法。說到底,就是要在體育教學中做到因材施教――在面向全體的情況下尊重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良好的體能訓練,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
1.“因材施教”思想的概念闡釋
古之所謂“材”是對一個人的整體概括,所謂“因材施教”是在認識某人適合于成為某種之“材”的前提下,用相應的教學內容、手段和方法,促使學生向某個方向發展,以求人盡其“材”。孔子在他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創立了人性差異的觀念,以“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作為理論指南,在教育實踐中“教人各因其材”,教授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同樣學習詩書禮樂、文行忠信,但程度不同,能力各異:有的“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有的“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有的“束帶立于朝,可與賓客言”。同樣身通六藝,卻各有特長:“德行:顏淵、閔子毒、冉伯牛、仲弓。言論: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史實表明,正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論和實踐造就了門下諸多棟梁之材。
由于教學背景的變化,現代所謂“因材施教”無論在概念上還是在操作上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除在觀念上包含上述意義外,有了更新的、更豐富的含義,“材”增加了“才”的內涵,變成“因‘才’施教”。這個“才”主要有兩層意思:第一,學生的發展水平在縱向上有高低之分;第二,學生的認知模式存在橫向差異。兩相比較,古代“因材施教”是以不同之教法使學生成為不同之“材”,而現代“因材施教”是以不同之教法使學生具有相同之“才”。
2.因材施教的意義
傳統的教育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一種單一、機械的模式化教育,面對興趣愛好、知識基礎、認知結構、能力水平千差萬別的學生,忽視孩子們的個性差異,對學生制定統一的目標,用同樣的方法,做同樣的練習,要求同樣的步伐,從而導致優等生吃不飽,而后進生消化不了,天才的學生不能脫穎而出。學生猶如被填充的容器,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原有的個性,這顯然不符合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這種教學容易扼殺孩子的創新能力,導致學生因為別扭、困難而厭學,喪失學習的主動性,喪失原有的靈性。貫徹因材施教原則是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在教學中的應用。一定年齡階段的學生,他們的心理特點和智力水平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學中針對學生的共同特點和個別差異,因材施教,有利于揚長避短、長善救失,有利于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快出人才。
3.因材施教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
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師就應該根據同一教學班的學生客觀存在的差異性,針對學生不同的層次設計相應的教學要求、內容和方法,促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最優發展,感受到成功的愉悅。考慮到學生個性的差異性,因材施教地教學,有針對地進行教學設計,這樣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最優的發展。在實踐中主要是班級教學、小群體教學為主,同時配合分層練習、分類指導的教學組織形式。
3.1了解、研究并掌握學生特點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條件。
了解、研究并掌握學生的特點是教育好學生的重要前提。我們應該深入到學生中去,運用細致的觀察、訪談、測量、書面材料分析和個案研究等方法,全面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優點、缺點、類型特點與個別特點,并以發展的觀點來研究學生的情況,摸索學生發展的規律和問題的成因。
在設定教學內容時一定要把握好相應的尺度。在教學中,讓學生“活”起來,使其充分展示自我,并不是一切都以學生為中心,重學輕教,進行“放羊式”的體育教學,而是著眼于發展學生的能力,讓學生得以生動活潑地健康地發展,這就要求教師要更好地發揮主導作用,調控好教學進程,松弛有度,做到“活”而不“放”。體育教學中只有靈活選擇教材內容,大膽嘗試多種教學方法,改革教學組織形式,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氣氛,才能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
3.2分類分層施教是因材施教的根本措施。
因材施教的實質就是從學生實際出發,針對學生的特點,分類分層施教,促進學生個體的充分發展。如何開展分類分層教學以更好地實施因材施教呢?
3.2.1精心設計課堂活動。活動是教學過程中學生相互交流、啟發并得以提高的重要一環,對優生的要求可高一個層次;而部分學困生基礎差、領會慢,往往被教師、學生冷落、歧視而游離于活動之外,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為這些學生設計一些分層活動,讓他們獲得成功和表現的機會,并多預設幾步,在他們思維受阻時多一些引導鼓勵。
3.2.2精心搭配合作小組。小組成員的合理搭配能幫助學困生進行有效的學習,教師可針對學生學習基礎、個性特點等方面的差異,組建優勢互補的合作學習小組,并引導班里學習好的學生一起來關心尊重他們,讓他們在教師和同學充滿期待、關懷、鼓勵的目光和話語中克服自卑、膽怯心理,在班里營造互幫互愛、互學共進的學習環境。
目前,有關體育考核過程中的作弊現象是觸目驚心而又發人深省的。學生為什么要作弊呢?如果每個人都能通過平日的訓練達標,作弊問題不也就不存在了嗎?本文就從這一角度著眼,提出在體育課上全面貫徹實施因材施教原則。
因材施教是極其重要的教學原則,它是指教師要從學生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的發展。
首先從思想方面做起。學生基本能進行一定的理論推斷,但由于思想上的不穩定性,他們做事常常意志不堅定,缺乏有計劃地實現自己理想的步驟,受主課指揮的影響,將體育課擱在一邊,學生過早地放棄體育的專門訓練,實際是拿自己的健康開玩笑,其后果是嚴重的。
從體制問題上看,學生之所以不認真上體育課,是在于文化課(即“智”的方面)考核嚴格,組織嚴密,而體育考核除達標考核及課堂教學之外,簡直就不作真正意義上的考核,隨意蓋章就行。某些體育教師“違章”開“綠燈”,如此循環,使學生更在思想上“放松”,體育么,不過如此!不上也一樣。
要做到“因材施教”,除了端正思想,強化考核還不夠,還必須在“材”與“教”方面下力氣改革,即組織體育課的復合課,也就是說,體育課內容除一般身體素質基本訓練外,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個人興趣的差異,讓他們在體育課中學會“練”,學會“學”。
大家知道,身體素質的提高是人人都需要的,身體健康的學生需要,身體虛弱的學生需要,身體殘疾的學生更需要。為此,提出下面幾條改革體育教學的建議。
教師素質:教師是課堂直接的組織者、指揮者,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體育課的質量。要進行素質教育,必須杜絕不懂體育的老師亂代體育課的現象,體育教師規范化,是因材施教的前提。
統一上課:課的開始部分,原地起跳,原地高抬腿,仰臥起坐以及其他類身體素質的基本訓練,一般不超過12分鐘,求質不求量。
興趣體育小組:這是復合課的關鍵環節。可分為球類組、田徑組、體操組等;我要提出的是,要求各興趣小組訂一些體育類的報刊,以球類組來說,可訂《籃球報》《中國體育報》,從中體會非同尋常的體育精神,從而增強學生的體育意識。
中圖分類號:G623.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11-0088-01
如何恰當地組織教學,使各個層次的學生積極性都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是目前中小學英語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教師如果在課堂教學、輔導答疑、作業布置、第二課堂活動等方面,靈活運用因材施教的原則,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分層次教學
根據因材施教的原則組織課堂教學,總體上應當面向多數,鼓勵優生,兼顧差生。在具體做法上,應當抓好“學生層次”與“教學內容層次”的有機結合。首先,教師應當對所教班級學生的學習基礎、接受能力、特長愛好等情況,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并大致分為好、中、差三個層次。同時通過深入研究課程標準和教材,把教學內容劃分為“一定掌握部分”“基本掌握部分”和“深化拓展部分”三個層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求中等生學好前兩部分內容,優等生要把三個部分的內容全部學好,差等生要學好“一定掌握部分”的全部內容和“基本掌握部分”的大部分內容。對于各類學生“一定要掌握”的內容,教師在教學中必須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著力講透,使每個學生都能清楚明白,不留疑問;對于“基本掌握”的內容,只要求中等以上的學生掌握好,差生基本掌握就可以了;對于“深化拓展部分”的內容,只要求中上等生掌握,對差生不做要求。此外,教師還應注意授課中的信息反饋,及時了解各類學生對課堂學習內容的掌握情況,教師可根據學生反饋及時調整授課進度和教學方法。對于必須掌握的內容,教師若發現較多的學生沒有聽懂,就不能輕易放過,而應采取有效的措施,或改變思考問題的角度,或進行必要的重復,或增加適量的練習等,使教學達到目標要求。對于深化拓展內容,教師在課堂上應以較快的速度講授,即使發現有部分差生沒有學懂,也不必多費功夫,可課后進行輔導。
二、在輔導答疑中因勢利導
課后輔導答疑,是因材施教的重要環節。輔導答疑多是對單個學生進行的,需要對學生的情況了解得更加深入,針對不同學生的情況采用不同的方法。在這方面,教師要堅持“指點、引導、補糾”為主。程度好的學生,提出的問題多是綜合性、技巧性、靈活性比較強的,他們分析問題、理解問題的能力強,因此,在答疑過程中,教師應弄清問題的要害,以指點為主,指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點出問題的關鍵,余下的問題留給學生自己解決。中等程度的學生具有一定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對課堂上講過的內容,一般能夠理解,他們提出的問題,較之課堂內容有一定的深度和綜合性,在輔導過程中,教師應以引導為主,將問題與課堂內容聯系起來,帶領學生一起思考。基礎差的學生,學習往往處于被動狀態,在課堂上無力把課程內容全弄明白,課下忙于作業,他們所提出的問題,多數離不開課后作業的范圍,而問題的根子,又往往出于對課程內容的理解上,因此,在輔導答疑時,教師應以補糾為主,通過個別講解,將差生在課堂上沒能聽懂的部分加以補充,糾正他們對知識理解上的錯誤和偏差,并給予鼓勵,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技巧,促使他們提高學習成績。
三、在作業布置中分類要求
教師布置作業要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要求大多數學生做完必做題,對優等生則要求在做完必做題的基礎上,盡量做完選做題。這樣,多數學生能達到教師的要求,優等生能得到進一步提高,差生也能通過努力鞏固所學知識,為下一步的學習打下基礎。批改作業,是師生之間的一次書面對話和交流。教師通過批改作業可進一步了解學生情況,學生可以從教師的批改中獲得教益。因此,教師批改作業應細致認真,不僅要標明對錯,而且應標明錯誤所在,該寫批語的一定要寫好批語,好的做題方法,要及時提供給學生。對個別差的作業,教師要盡可能面批,當面指出問題所在,進行細致講解,直到學生弄懂為止。對布置的作業要嚴格要求,要有作業批改記錄,對作業不及時交或作業馬虎的學生,要查明原因,絕不遷就放過。此外,要重視作業講評,對作業中出現的普遍性問題進行集體糾正,用較短的時間解決面上的問題。對特殊性問題則課后單獨幫學生解決,要介紹作業中好的典型,使之得到推廣和發揚。
四、在第二課堂活動中深化教學內容
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是因材施教的另一條重要途徑。教師要在學生自愿的基礎上,組成課外學習興趣小組,因人施教,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愛好和特長。有時要結合課堂教學內容解決實際問題,把課堂內容運用到課外,從而深化教學內容,擴大教學效果;有時組織討論英語問題,探索解決英語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有時進行學習方法指導,舉辦讀書講座,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J識能力。實踐證明,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對全面提高學生素質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結束語
因材施教是一個重要的教學原則,它的運用會隨著教育教學實踐的發展而發展。只要教師立足實際,踏踏實實地根據這一原則去不斷探索,就一定會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成才。
一、中職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的問題
1.中職思想政治教育在中職學校里的重視程度不夠,在應試教育的今天,很難實現其真正的育人成才的作用。中職學校教育體系不完善,教育滑坡,學生的基礎較差、思想水平不高,對待思想政治教育的態度冷淡,缺乏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做好他們的思想政治工作實屬不易。
2.一些學校只重視學習成績的提高,而忽視對學生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學校對這方面的重視程度不夠,沒有給予足夠的支持,學生在這種情況下,也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沒有實際意義。這些原因導致了學生在思想政治課時不認真聽講或者做其他考試科目的練習,這就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難度。
3.學生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成績有很高的要求,每天督促孩子們看書寫作業而忽視了對子女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孩子成長發育的重要年齡段,家長過分強調孩子的學習成績,也給孩子帶來了較大的壓力,忽視了孩子在樹立他們政治理想、道德素質、個性發展的培養。這就容易使一些孩子在性格上出現扭曲,也不利于孩子們未來的發展。
近年來,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目的是為了培養更多的專業性人才,促進就業、消除貧困,使社會經濟更好地發展。中職學校學生的特點是他們處在青春發育期,他們記憶力好、學習能力強、想象力豐富,但是青春的叛逆,個性發展的方向都是不穩定因素。因此,許多教育專家都提出,加強對青少年的思想教育非常重要,他們的年齡、成長環境以及生活經歷,都決定了針對這個群體進行思想教育工作、引導他們健康的發展的必要性。
以往的教育只強調學生要樹立對未來的理想和目標,對智育方面的教學也大多是機械性管理,不加以改革和創新。對學生的基本素質教育也不夠重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上的教育要小于政治上的教育,對所有的同學都冠以統一標準,造成了學生個性的差異過大。因此,應有層次地進行教育,針對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方面入手。因材施教是中國圣賢孔子提倡的教育方法,意思是要教育者明確每個學生的個人情況和品行上的差異,按照不同的方式去加以教育、引導,發揮個人的最大潛能,成長為一名合格的、對社會有用的人才,這才是因材施教的原則。
二、因材施教原則的應用
1.由于中職學生所處的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對他們以后的發展也會產生良好的引導,學生在這個年齡段有著很好的記憶力、學習能力以及快速了解新鮮事物的能力。網絡時代已經滲透到了社會的各個層面,大部分中職學生離開父母在外地上學,他們的自控能力較弱。社會中青少年犯罪的案件在社會上已經屢見不鮮,這就是思想教育和道德素質建設不足的一種表現。因此,學校應在完成教授文化知識、技能培訓之余,重視對學生們的思想政治教育,讓他們有正確的思維、健康的思想。
2.呼吁學生家長對孩子們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視孩子們的思想發展、道德修養。孩子們從小就跟著家長,可以說家長對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體會能對子女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不同的家長,不一樣的生活環境,孩子們的性格也會各式各樣,中職學生這個年齡的孩子們會逐漸出現逆反心理,如果沒有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會給孩子們的發展造成不可估計損失。和諧、溫馨、有愛的生活環境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反之則不利。
3.在中職學生教育中,因材施教的意義重大,讓學生學習良好的政治思想態度,符合我國基本的主流教育,能使學生加強自我修養和發展,也能夠把學生培養成社會所需要的人才。使中職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積極向上,明確倫理道德和社會道德的價值取向,端正生活態度。熱愛社會主義制度,相信黨的領導,拋開世俗功利,主動學習,積極進取,為我國今后的發展做出更多貢獻。
4.歷史教育也具有知識教育和思想教育的效果。在歷史知識教育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可提高同學們的學習效率,真正了解我國坎坷曲折、自強不息,反抗腐朽統治,中國歷史悠久,中華民族精神能夠激發大家的民族自豪感,從而產生責任感和建設偉大祖國的情懷,還可以培養中職學生的愛國之心、報國之志。
三、總結
綜上所述,思想政治是一個所信仰的精神力量,可以左右一個人發展的好壞。思想政治教育在中職學生的思想發展以及道德修養上有著特別重要的作用。中職思想政治教育是對青年學生系統地進行公民品德教育,是對中職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它對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教育者本身也要有良好的素質,還要有科學的教學理念,幫助學生建設良好的精神文明、道德品質,激發個人的主動性,提升人的主體能力。針對中職學生年齡段,及時地對他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堅持因材施教原則。思想政治教育是學生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指路明燈。中職學校作為社會主義社會教學領域中一大重要組成部分,為國家培養高素質人才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隨著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因材施教這一教學原則重新受到人們的關注。廣大教育工作者在探索建構素質教育全新模式的時候,積極學習借鑒世界先進的教育思想方法,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以課程改革為實施素質教育的突破口進行實踐,挖掘因材施教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重新肯定這一教學原則的價值。
一、素質教育呼喚因材施教
素質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其以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為目標,以促進每個人的全面發展為宗旨,使每個學生都得到“最優發展”,給現代教學注入新的活力。這個目標沒有否認學生差異的客觀實際,而是以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為出發點,促使每個學生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這就表明開展因材施教的必要性,只有尊重、承認差異,才能更有效地促進學生個體的更好發展。
柳斌同志在《三談關于素質教育的思考》中說:“轉變教育思想應著重提出兩方面:以德育人是大根本,因材施教乃總法則。之所以把因材施教稱為‘總法則’,原因就在于它在教育快速發展的今天,其內涵不斷豐富起來,成為了有助于每一個國民發展個性和養成健全人格的必須遵循的一條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教學原則。”長期以來,因材施教原則在制定教育政策和方針的過程中體現了其重要價值。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講,素質教育呼喚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現代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策略。
二、因材施教的具體創新措施
素質教育的全面推廣,為因材施教營造了良好的輿論環境,在新時期大力提倡因材施教的創新教學模式勢在必行。筆者嘗試從初中英語課程實踐中,探索素質教育下因材施教的創新措施,為新時期因材施教的發展添磚鋪路。
1.備課分層,實地制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過程,為因材施教提供支撐。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根據教材和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應按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分層次備課,具體制定教學目標,這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為因材施教提供支撐。教師不僅要游刃有余、深入淺出地駕馭和講解教材,而且要因材施教,根據每位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出適合不同層次學生參與的教學內容和課堂提問,調動每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鼓勵各層次學生表現自己。此外,訓練技能也要注意層次和梯度,從而幫助他們樹立學習英語的信心。
2.建立靈活多樣的課堂教學模式,為因材施教提供主陣地。
課堂是貫徹因材施教的主要陣地,這就需要教師在良好的教學環境下創建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多嘗試情景教學、社會實踐教學等新型教學模式,代替傳統的單一的傳授式教學方式,由過去單調記憶知識變為將英語融入生活的新型教學模式;多以Pairwork,groupwork形式,開展游戲、辯論、模擬采訪、制作海報、英語小品或話劇表演等活動;課程內容可以豐富多樣,如生活課堂的開展,教唱一首經典英文歌,閱讀報紙,英文寫作課,詩歌欣賞,美文摘抄,開設英語角,等等,形成學校特色,這些都在課程建設中發揮著積極的補充完善的作用,為因材施教的實施提供新的場所和空間。
3.適當整合課程教材,為因材施教提供保證。
因材施教內涵的拓展在于人們對“材”這一核心詞理解的延伸。一般而言,一所學校同一年級的學生往往接受的是一樣的教材、教學進度和教學要求,還沒有適合差異化教學的教材,因材施教的理念在教材中也沒有具體的體現,那么在這樣的環境下要求學校,要求老師們“因材施教”,真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之感。所以編寫出適應每個學生發展的教材是關鍵。可以建議以英語教材為核心,利用現有的資源,開拓教與學的渠道,更新教學方式,努力使學生盡可能多地從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觸和學習英語,親身感受和直接體驗語言及語言運用,積極探索初中英語課程資源的整合的教學創新之路。
4.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實施因材施教的革命性變化。
科學技術發展的現代化,帶來教育教學技術手段的現代化,也為實施因材施教提供新的技術支撐,新課程理念下的英語教學,已經不再是傳統的教師講解、學生死記硬背。初中英語新課程教學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有效利用整合多媒體課件、投影儀、電視、電影等各種學習資源,注重與學生的交流,因材施教,真正達到新課程理念下實施高效英語課堂教學的目的,使得學習效率大幅提高,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充滿歡樂。簡言之,新技術革命沖擊下的因材施教走上了新的發展軌道,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注意力,提高學習效率。
三、結語
“因材施教”經歷了兩千多年而不衰,表現出極強的生命力,對于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因材施教”,位于教育教學“第一陣線”的教師依舊需要不懈努力,積極探索分層教學、小組教學等全新的教學模式,靈活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為每一位學生的充分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家庭教育氛圍,從而更好地為新時代的教育教學服務,在教育史上譜寫出新的篇章。
參考文獻:
[1]柳斌.三談關于素質教育的思考[J].人民教育,1996(9).
[2]蘇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編譯.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中職學生大多數來自弱勢家庭,如農村、城市下崗職工家庭。家長的文化水平不高,收入水平偏低,家境較為貧困。部分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不主動、不積極。不少學生自卑心理較為嚴重,內向和離群現象較為突出。但長期以來,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中職學校的德育觀念還沒有真正轉變,德育教育方法較為單一,基本上還停留在膚淺、蒼白無力的說教水平上;教學手段較落后,教學形式呆板,缺乏生機活力。在德育工作中照搬或過多借鑒普高經驗,偏離職業學校德育應遵循“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原則,偏離了職業教育的基本內容,脫離了中職教育的實際,造成德育教育功能減弱、實效性降低。
針對當前中職學生特點和中職德育教育的現狀,我們需要因材施教,提高中職生德育教育的實效性。
一、把中職德育融入職業教育全過程
(一)創建職業的教育環境和實施環境。
企業所需要的員工,不僅僅要有精湛的技能,更需要有過硬的職業道德和奉獻精神。因此,中職德育必須引進企業文化開展學生德育,要讓學生熟悉企業,不能關門搞德育,要把那些職場能手(尤其是自己的畢業生)請進來,現場說法,培養學生的職業自豪感,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氛圍。
(二)突出職業特色和專業特色。
在職業教育中,不同的專業有著不同的職業特征、職業紀律和職業行為,如幼師專業與模具專業就有不同的職業要求。因此,中職德育要強調專業特色。職業教育強調特色是質量的標志,質量特色除了技能以外,更重要的就是學生的職業道德特色和行為規范特色。
二、根據中職生的心理特點和心理需求,開展道德教育工作
(一)要傾注以愛心,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
大部分中職生受到社會和家庭的歧視、指責較多,得到的關愛較少。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要多給予其關愛才能使他們心中缺少愛心的天平恢復平衡,喚醒他們對社會的熱情和對他人的關心,也才能使其以愛心回報社會。
學校可通過多方面的活動使每一個學生能得到實實在在的關愛:在校園內,悉心為學生設計一場籃球賽,讓他們在球場上一展雄姿;為學生組織一次才藝表演,讓他們的藝術天賦盡情釋放。在課外,帶學生參觀校周邊旅游景點,讓學生飽覽大好風光;組織各種公益活動,激發學生的愛心;組織節日專題感恩活動,讓學生學會尊重和理解。組織學生參加“學雷鋒活動” “愛心助殘”、“義務照顧孤寡老人”等社會公益活動,以愛心回報社會,增強其社會責任感。
(二)要傾之以耐心,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心理素養。
作為新世紀的中職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做人是他們的主要任務和職責。然而,在一些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不高,厭學現象嚴重,混日子、混文憑的大有人在,考試作弊現象格外突出;不少情感冷漠的中職生對他人懷有戒心或敵意,對人對事的態度冷淡,漠不關心,對集體活動冷眼旁觀,置身于外……想在短時間內塑造好其道德人格是相當困難的,必須要有打“持久戰”的思想。要教育他們時時以“公民道德規范”來規范自己的言行,以好的典范引導他們見賢思齊,發現問題及時指出糾正。只有常抓不懈,時時處處保持這種教育的氛圍,才能收到潛移默化的效果。
(三)引導學生以“成功者”的心態走向未來。
隨著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們對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而如何搞好教育成了人們最關心的問題。西方75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在一次巢會后發表的宜言中認為,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繼續生存下去,避免世界性的混亂,就必須回首二千五百年前孔子的道德智憊。孔子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倫理思想乃人類文化遺產的精華,對當今世界教育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有教無類的教育公平理念
孔子十分重視教育的教化作用,認為教育是社會進步和發展的推動力。在他看來,要使人民富庶,國家強大,社會安居樂業,就必須對人們進行教育,反之,“使民不教,則民不足,民不足則無信,民無信則國不立,國不立,則仁義禮智否矣。”他還認為教育是改造和再造社會道德規范體系的有效途徑,只有通過有目的的教育,把仁義道德的一系列規范和要求內化為全體社會成員的一種自覺的道德意識,才能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家質,從而為‘德治”創造前提。因此,他提倡并率先實行了一種新的教育形式—私學,把教育的大門向全體社會成員平等的開放。
孔子認為“人皆可以通過教育成才成德”,因此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教育公平理念。‘有教無類”指的是不分貴族與平民,不分華夏與華夷,只要有心向學,人人都可以人學受教育。孔子的弟子來自諸侯各國,分布地區較廣。他不但吸收了被中原人視為“蠻夷之邦”的楚國人公孫龍和秦商人學,還欲居“九夷”施教,這不僅打破了當時的國界,也打破了當時的夷夏之分。孔子的弟子還出身于不同的階級和階層,如南官敬叔、司馬牛等是來自貴族階層;顏回、曾參等是來自平民家庭;子路原是不知禮的“野人”,子貢是個商人,仲弓之父為“賤人”,“子張,魯之鄙家也;顏琢聚,梁父之大盜也……”顏回等人不僅非貴族子弟,而且也非士人,出身很卑殘,孔子都肯接受為自己的學生。此外,孔子也十分注重給別人以平等受教育的機會。例如:有一個名為互鄉的地方,此地之人不善,難與言。互鄉一童子求見孔子,而孔子接受了,門人非常疑惑.孔子解釋說:“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論語·述而》)這就是說,只要人愿意進步,不管其曾經怎樣,現在潔身自好,以求獲得受教育的機會,我們就不應該放棄他,誰也不能剝奪他受教育的機會。
孔子的“有教無類”這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人人應受教育的主張,充分體現了教育的民主性、平等性,打破了傳統文化傳播中的貴踐界限,對于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素質、普及教育、傳播先進文化、促進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2、因材施教的教育科學方法
孔子所采用的教育方法,主要是’‘因材施教”。孔子指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也就是說,每個人先天的案賦是很相近的,但是每個人的習性(習慣和性格)卻有很大的不同,這是由于每個人后天學習成效有很大差異的緣故。孔子還指出,“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對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對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也就是說,人的智力有智、愚、中之分,人的性格有魯、哆之異,人的心理狀態有勇進與退縮之別,而且每個人的才能有不同的發展趨勢(例如有的適合文學,有的適合從政,有的適合軍事,有的適合經商等),因此教學中必須根據這些人的不同特點因材施教,才能獲得理想的效果,達到培養人才的目的。
若說孔子所推行的“有教無類”,是當時歷史條件下的教育相對公正。那么,他所實踐的“因材施教,,方法,則是對這種教育公正的進一步深化。“因材施教”的前提條件,是承認學生的個別差異、先天智力的不同,并且要有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孔子就通過“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論語·為政》),深刻了解其弟子的道德面貌、性格特征,且能準確扼要的作出鑒定評價,如“由也果”、‘.賜也達”、“求也藝”(《論語·雍也》),“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哮”(《論語·先進》),等等;并由此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針對學生特點進行差異教學,面對子路和冉有請教的同一個問題:“聞斯行諸?”(聽說了一件事,要不要馬上去做?),孔子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對前者,孔子約束其“有父兄在,不可以如此。”對后者,孔子則鼓勵其“聞斯行之。”(可以去做。)孔子的另一個學生公西華對此發生疑問,孔子解釋說:“冉有退縮,故鼓勵其進取;子路則勇于進取,故使之知有所退縮。”(《論語·先進》)這個故事就是比較典型的因材施教的例子。孔子的學生之所以各有所長,正是他因材施教的結果。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科學方法不僅滿足了當時社會對各類人才的歷史需求,而且從現代教育學的觀點看,也轟夢一種追求高效率教學原則的科學教育方法。
3、德育為先的教育指導思想
“成人”、“成德”是孔子育人的重要目的與內容。孔子培養人才首先注重的是德育。他主張學生“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即把品德修養,禮義實踐列于學習文化技能之前。他要求學生“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論語·述而》)即把信仰政治理想,執守道德修養,遵循仁愛學說置于學習文化技藝之前,作為根本。孔子認為一個有志向、有道德、有操守的人,才能愛人、濟眾、濟民,所以他教學生以“忠”與“信”的道德知識,培養他們的道德信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忠”是我國傳統的為人的美德。孔子認為“盡己之謂忠”,作為君子要做到“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還教育學生要“主忠信”,“言忠信,行篤敬”。他認為,有了堅強的道德信念,就能夠“篤信好學、守死普道”、“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而成仁”,為祟高的道德目的而獻身。有了祟高的道德情感,就會對好壞行為產生一種愛與憎的情感,“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惡不仁者”,而認為“好仁者無以尚之”。有了堅定的道德意志,就能夠志于道。孔子的德育是以’‘教會學生如何做人”作為自己的根本任務。所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這里的本就是做人的根本,“務本”就是要學會做人,學會做一個有仁愛之心,能“泛愛眾”和“博施于民而能濟眾”,即能為人民大眾謀福利的人。實施德育的過程就是塑造和完善人格的過程。有無人格是區別人獸的標志,喪失人格就要淪為禽獸。所以,造就人格是德育的根本任務。
把完善人格作為做人的目標并把造就理想人格作為德育的根本任務,孔子的這一光輝思想不僅至今有其重大的現實意義,而且對于我國當前的教育現狀來說真可謂“切中時弊”。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里,學校教育競相追求學業佳績,忽略品格的熏陶與培養;人們無休止地追求金錢、物資與感官享受,致使人們身心失常、心靈孤寂、人格分裂,以及由于心理不平衡所引起的精神失常、酗酒、嗜毒、殺人、自殺等,嚴重影響社會的穩定與人類的安寧。基于此,我們必須深切地反省思考,重新審視我們的教育并認真借鑒孔子的重視德育的教育倫理思想。
4、注重人全面發展的教育培養目標
孔子十分注重培養人的全面發展。他從道德教育、文化知識和技能技巧等方面去培養學生,以使其獲得全面綜合的發展。《史記》載:“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史記·孔子世家》)《論語》也說:“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論語·述而》)即文化技藝,生活實踐,忠誠待人,信實辦事四類,從德、智、行全面關心、培養學生。孔子的教育內容可概括為“六書”和“六藝”。“六書”指的是:《詩》、《書》、《禮》、(樂》、《易》、《春秋》,偏重于文化知識;“六藝”指的是禮、樂、射、御、書、數,偏重于才能和技術的訓練。他認為禮、樂、射、御、書、數是一個學生必須掌握的全面知識與技能。“禮”是人行為的準則,側重于德育;“樂”可以陶冶人的情感,形成人的性格,側重于美育;“書、數”是基本知識與技能,側重于智育;“射、御”是軍事課程,側重于“體”。很顯然,孔子的培養目標是讓學生既有豐富的知識與技能,又具備高尚的品質,內外兼修,全面和諧發展。
此外,孔子還認為智、仁、勇、藝、禮、樂六個方面,構成了最高標準的成人。他把這六項任務看作一個聯系的整體,同時認為,這六種因素又有自己的獨立性,各自有其特殊的任務。他說:“仁者不優,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間》)“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論語·述而》)“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等等。這比古希臘教育家蘇格拉底僅僅追求在道德上的完善化的人格要全面得多。
由此可見,孔子是教育史上第一個提出要使受教育者在“仁”(德)、“知”(智)、“勇”(砌,“美”(樂)、才”等幾方面都得到全面修養和發展這一教育目標的“先師”。他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生的個性發展與全面發展很好的結合起來,這一點正是我們今天的教育所需要借鑒之處。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8(a)-0251-01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這樣的要求:“要更新人才培養觀念”,“樹立多樣化人才觀念,尊重個人選擇,鼓勵個性發展”。作為一名高校輔導員,筆者認為在當前多元化的發展時代,大學生的個性彰顯活躍,要想真正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必須要對其實施個性化教育。個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施有利于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那么,究竟如何對大學生實施個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呢?下面,筆者總結其中的幾點論述如下。
1 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個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離不開輔導員的情真意切、情理結合。假如輔導員在具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不能有效做到情理結合,那么即使輔導員說的再對也很難打動大學生的內心,觸動他們的心靈。輔導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過程中不能僅僅對大學生進行空洞的說教,更不能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更需要做的就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以理服人”以及“以情感人是我們輔導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常用的兩種方法。筆者在具體的工作實踐中發現:部分高校輔導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時候,往往只喜歡講一些大道理,卻把“以情感人”的教育理念拋之腦后;還有一部分高校輔導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做到了“以情感人”,但是卻沒有有效做到“以理服人”。上述兩種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可以說都是不正確的。“情”與“理”的辯證關系是我們輔導員必須要搞清楚的,“情”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礎,而“理”則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向導。寓情于理才能真正有效的實施個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 尊重個性,因材施教
尊重個性、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從古至今都被教育界所普遍推崇。早在古代,我國著名教育家孔子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就采取了因材施教的方法,他根據學生的資質以及個性發展,對其分別進行“六藝”教學,培養出各具特色的人才。例如,御馬術超群的冉有,武藝高強的子路以及文才出眾的顏回等。
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也應該遵循因材施教、尊重個性的原則,要充分的認識和了解每一位大學生,了解他們的個性特點,然后因材施教。在具體的工作實踐中筆者充分的感受到:每一位大學生的生活經歷、智力水平以及他們的性格特征都各不相同。所以,輔導員在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時候,必須要根據他們的性格、氣質等實施個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例如,對于那些調皮搗蛋的大學生,輔導員應該采取剛柔并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對于那些內心比較自卑的學生,輔導員應該采取鼓勵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對于那些性格孤僻的大學生,輔導員應該采取循序漸進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等。于此同時,我們輔導員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時候應該充分的尊重每一位學生的人格,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盡量遵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原則對其進行個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此以來,才能真正有效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為他們個性才能的施展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
3 德育為先,心育為主
十報告中明確提出:應該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基本任務。筆者認為,個性化思想政治教育亦應該以德育為先,心育為主。馬加爵以及藥家鑫的殺人案至今還令人記憶猶新。當我們重新對馬加爵和藥家鑫兩位大學生進行審視的時候,我們很容易發現:他們二人的性格都比較內向,甚至可以說非常靦腆。那么,究竟是何種原因致使他們殺人的呢?對此我們不做深入分析。但是筆者可以說當時確實很少有人能夠真正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他們的性格孤僻,缺乏人與人之間的基本交往,更缺乏對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對于這部分大學生來說,我們輔導員必須要對其多些人性化以及個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走進他們的內心深處,與他們進行心靈溝通。
基于此種情況,我們輔導員應該多學習一些心理學方面的專業知識,并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心理學知識對大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個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時幫助他們解開心靈的困惑,幫助他們打開心扉之門。于此同時,筆者認為我們輔導員還應該建立大學生的品行檔案材料,通過品行檔案材料的建立來及時了解大學生的思想狀況,對于存在思想問題的大學生我們輔導員必須要對其進行更多的關愛。例如,我國高校著名輔導員初世紅老師,在具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就積極推行“以尊重學生為前提”的德育模式。她還建立了“暖暖語吧”的談心平臺與大學生實施零距離的溝通和交流,進而全面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在此基礎之上,她運用專業的心理學知識幫助大學生答疑解惑,這無疑等于給大學生的心靈進行了一次徹底的洗滌,幫助大學生正確對待學習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
4 結語
總而言之,輔導員在對大學生實施個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時候,必須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尊重個性,因材施教;德育為先,心育為主。相信只要有效做到上述三點,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會得到質的提升,個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會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 賀曲.新時期高校輔導員如何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1(1).
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他開私人講學之風,是民辦教育家的始祖,在歷史上有“平民教育家”之稱。孔子的影響已不限于中國,孔子學院遍及全球各地。孔子的教育思想作為孔子博大精深的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仍有巨大的研究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孔子的教育指導思想――“有教無類”
孔子認為,不論貴賤、貧富、賢愚,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自行來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意思是不管什么人,只要交了學費我沒有不教的。他開私人講學之風,實施他的主張。他授徒講學,弟子三千,極一時之盛。孔子的“有教無類”是從他的核心思想“仁”出發的。他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孔子出身平民,他同情奴隸,提出“仁者愛人”,就是要為奴隸爭取做人的權利,當然也包括受教育的權利。
二、孔子的教育原則和方法
首先,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包括三層意思:一是針對學生學業程度的高低,進行不同的指導。他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雍也》)這就是說,對于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訴他高深的學問;二是順應學生的愛好而發展其特殊才能。孔子承認人的特殊愛好和才能的存在,堅持共同的教育目的――成為“君子儒”,并采用共同的科目:詩、書、禮、樂等。在此基礎上進行因材施教,培養個人的特殊才能;三是依據學生不同的個性,進行對癥下藥的教育和引導。孔子經常對弟子進行觀察、研究,了解他們的個性、特長、優缺點,即使同樣的問題也會針對不同的對象作出不同的回答。
其次,啟發式教學。孔子育人強調啟發誘導,舉一反三,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他認為,教師指導學生,應當以學習積極性為基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讓學生認真思考,若想不通,心中憤懣,就再去啟發他;當學生經過思考有所領會,但無法表達出來時,再去開導他。這樣才能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三、孔子的教育內容――德育第一,全面發展
為了實現辦學目的和培養目標,孔子為學生規定了非常廣泛的教育內容。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論語?述而》)要求學生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根據,以仁為依憑,活動于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之中。我們從中可以看出孔子在教育內容中堅持的兩點:其一,孔子將對學生的思想教育、道德培養放在第一位,力求把學生塑造成為品格高尚的正人君子、志士仁人,以擔當治國重任;其二,孔子想把學生培養成多才多藝、全面發展的人才。
孔子重視德育,一是希望他的學生能成為品德高尚、有益于人民的人;一是希望他的學生將來為政,實現他以德治國的政治主張。孔子把道德教化置于教育的首位,對受教育者強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為政》),以此作為實現教育為社會發展服務目的的保證,由此形成孔子乃至整個儒家教育的根本特點。
德育居教育的首位,是教育的主要內容,但不是教育的全部內容。孔子安排的教育內容是文武兼備,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是對孔子安排的教育內容的概括。
四、孔子的育思想對現代外語教學的啟示
孔子堅持因材施教,對不同學生有不同的教法。他對每一位學生的才能特點、性格特征都了如指掌。孔子不僅能做到因人施教,而且能因時間、地點、環境的不同而施教。除此以外,孔子還能根據學生的心理狀態和思維過程的不同而施教。
外語教學方法不斷地進行改革,任務教學法、交際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等,每種教學方法都在努力創設一種使學生樂學的教學氛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目的也是為適應時展和經濟建設的需要,教學目標由學生掌握英語基礎知識轉變為用英語交流信息的能力,這種因時間、地點、環境的不同而施教也正是孔子教育理念的體現。
在外語課堂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有的學生上課聚精會神,踴躍發言,而有的學生則無精打采,昏昏欲睡。怎樣改變這樣的局面,充分調動每一位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能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因材施教原則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參考。教師首先要了解每位學生的特點,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根據學生的特點設計自己的教學活動,使每位學生都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體驗參與的樂趣。
樂學不僅體現在課堂上,更體現在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語言的學習包括“學得”和“習得”,對學習效果起最終決定作用的是學習者本人,即學習者的學習動因。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興趣,喚醒其學習熱情,激發其學習動機,培養其學習策略,創造易激起其反應的學習氛圍,使每位學生都能真正喜歡上外語,將外語學習作為一種樂趣。
循循善誘、因材施教,學思結合、知行統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溫故知新、循序漸進,叩其兩端、舉一反三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千古流傳。將孔子教學方法應用于外語教學,有利于學生將母語對外語教學的消極影響轉化為積極推動作用,有利于培養學生辯證地看待中外文化的習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有利于在外語教學中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另外,對傳統教育文化的創造性轉化也十分重要。在社會現代化的過程中,傳統作為一種精神生活的習性和民族文化的符號系統,會在社會生活中長期存在。通過對其內在價值的現代轉化,使其成為構建民族新文化的資源,實現現代文化的本土化。
參考文獻:
[1]魏榮洪.淺談孔子的教育思想[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1.6.
中圖分類號:G6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3)01-0177-02
因材施教原則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面向全體學生,提出統一要求;又要根據每名學生的個體差異區別對待,把集體教學和個別指導結合起來,使每名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傳統的觀點在實施因材施教過程中大多只關注學生的特點,而更好地貫徹因材施教原則要從“學生、教師、教材、培養目標”四個方面考慮,才能真正達到因材施教的教育目的。
一、根據學生之材而教
“因材”和“施教”是密切聯系的,“因材”是“施教”的前提,我們的“人才培養方案”把課程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學生在學習上具有一定的選擇空間,讓學生在完成基本教學任務的基礎上,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和特長有選擇性的學習,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深入了解學生的一般情況和個體特點,這是實施因材施教的基礎。正如同志的一句名言,“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同樣,不了解學生的特點,就沒有進行因材施教的權力。要找到施教的好辦法,就必須有“識才”的好眼力,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同時,要面向全體,兼顧兩頭,電視劇士兵突擊中有一句經典臺詞,叫做“不拋棄、不放棄”。在教學中,我們不能放棄任何一名學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全體學生的普遍提高上,并著力解決“吃不飽”和“吃不了”的矛盾。要抓課內帶課外,課內、課外有效結合。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要有扎實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基本技能。這就要依賴于經常的、系統的課堂教學,而課外鍛煉是課內教學的有效延伸,對課內教學起著促進作用,進一步強化課內所學內容。要抓長處、補不足,揚長避短。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無論優等生還是后進生,都有自身的優點和不足,要全面分析每個學生的長處和不足,幫助他們克服缺點,發揮長處。
二、根據老師之材而教
體育教學中,每名老師都有自己得心應手的教學方法,都有各自的特點。有的老師大江東去,具雄渾之美,有的老師小橋流水,具婉約之美;有的老師熱情奔放,讓人熱血沸騰;有的老師智慧幽默,讓人捧腹大笑;有的老師長于理性,穩扎穩打;有的老師長于感性,真摯動人;有的老師天馬行空,時有奇思妙想,有的老師針腳綿密,邏輯特別強大……
搏擊訓練中有一經典語句“不怕你千招會,就怕你一招絕”,強調的是一招制敵。任何老師都有自己的“拿手戲”。“拿手戲”就是老師的特長、特色。我們要求學生發展個性,那么老師首先要有自身的個性,要善于選擇符合自身特點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因此,老師要因自己的材而教,要把自己的材發揮得淋漓盡致,才能夠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才智,才能最大限度地達到教學效果。
三、根據教材特點而教
現實的教學過程中,不同類型的課程、運動項目有著不同的特點,其講授方式上也有很大的區別,即使是同一門課程,在學校各類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同樣存在著不同的講授方式,必須根據課程的自身特點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手段。
就體育課程而言,理論教學是指導學生進行實踐的基礎,也是學生應具有的文化素養。在理論課教學中,要根據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的要求系統安排教學內容,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教材的自身特點和學生理論基礎,善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增強對課程的認同感。既要理論聯系實際,又要做到“夠用”,重點突出、深入淺出。課程教學的主體部分——實踐課教學是以身體練習為主,在室外進行的體力實踐。屬于新授課的,要注意激發學生對新學內容的興趣和積極性,并注意揭示新學內容與以前學習過內容的內在聯系;要使學生對新學內容有正確、完整的概念,正確地運用講解、示范及練習過程中的各種教法措施;要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特點,科學安排教學步驟,要注意幫助學生掌握動作的基本環節,抓住關鍵,著重解決學生普遍存在的錯誤,要有適宜的練習次數和生理負荷。屬于復習課的,應根據學生已經掌握動作的實際情況對復習教材提出明確而具體的教學目標與要求。在統一指導的基礎上,要加強區別對待,對于掌握較好的學生適當提高要求,對掌握較差的學生要采取相應的措施,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改進動作。屬于綜合課的,要合理地搭配新授與復習的內容和教學順序,合理地安排練習次數與生理負荷;屬于考核課的要向學生講明考核目的,端正學生對考核的態度,充分做好準備活動,同時加強安全管理和保護措施。要明確宣布和嚴格執行考核的要求、標準,堅決杜絕作弊現象,在正式考核前,適當安排復習,改進動作技術。
四、根據社會需求之材而教
體育教學是學校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民體育的基礎,是把我國建設成為體育強國的戰略重點。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和社會經濟、政治、科學文化的發展,對體育教學的要求集中體現在培養人才的規格和質量要求上。黨的十報告中提出,要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體育教學要根據新時期對人才培養的需要,全面貫徹我國的教育方針與德育、智育、美育密切集合。要充分挖掘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熱愛集體、服從管理、勇敢頑強的精神品質和道德行為。通過體育教學,培養學生敏銳的感知能力、全面的觀察能力、良好的記憶能力、豐富的想象能力,使學生頭腦更清醒,精力更充沛,提高學習效率,使學生身體協調發展培養學生的形體美、動作美、姿態美、儀表美、心靈美,提高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同時,要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習慣和能力,青少年的健康,體育教學對學生的終生體育教育起著關鍵的作用,必須依照社會需求之材來培養學生,設置課程,安排教學內容,確定教學模式、方法和手段。只有學生身體先“成材”,才能成“成才”,以更好地適應走向社會后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才能成為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
總之,在體育教學中,我們要抓住每個教育契機,對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和教育,全方位、多視角地考慮加強方法手段,最大限度地發揮體育教學在學生全面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從而為他們將來能經得起挑戰、能擔負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重任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