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9 16:56:2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人才的價值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所認同。有人說,現代企業的管理主要比拼的就是人才的管理,也就是人力資源管理。一個企業如果想要發展下去,就必須要牢牢抓住他的命脈——人力資源。人力資源保障著企業的發展,人力資源也是企業發展的重要支柱。本文將就經濟發展中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性與在這個管理體系下人的培養使用與創新提出自己的見解。
1 經濟發展中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性
人力資源管理是指企業根據自身的需求,通過對企業的人力進行優化和重組,積極發揮出人的主觀能動性,充分挖掘出企業人力資源的潛能,為企業在原有基礎上創造出更高的價值,確保企業之前所制訂的戰略目標得以實現。也就是說,人力資源管理就是企業針對自身人力資源的配置所制定一系列政策或者實行相應的管理機制的措施或者活動。這些活動一般來說包含以下幾個方面:制定目標戰略;人員選募;績效以及薪酬管理;人員流動以及關系整理;以及員工的健康安全管理等。
一個企業如果想要長久地發展下去,就需要一個穩定的人力資源管理系統配合。因為對于一個企業來說,人才是能夠決定一個企業能否生存和發展的基本點。雖然一個企業的所有管理目標都是由這個企業的管理層所討論制訂的,但是,在日常工作中,這些管理目標的實行以及完成程度,都是由下屬員工的努力程度來決定的。也就是說,如果下屬員工的基本素質不高,不能很好理解以及貫徹管理者指定的目標,那些被制訂出來的計劃都將屬于鏡中花、水中月,那么所謂的“企業管理戰略措施”也將變為一紙空談。所以,當企業的人力管理系統得到充分的完善時,這個合格成熟的體系將會給企業帶來各種靈活的企業組織觀念,給企業的員工提供相應寬裕的條件以確保員工的潛力得到充分開發,讓員工發揮自己的特長和能力,盡心盡力地為企業服務,從而使企業在這個新的時代中保有自己的靈敏性和適應性,幫助企業在這個市場經濟紛繁競爭的大環境下實現自己的構想和目標。
傳統的人事管理觀念認為,“人”是一種技術要素,其地位和機械設備、土地等要素一樣,是并列平行的。這種觀念極大地束縛了人的思想,對于發展生產力產生了一定的阻礙作用。現在關于人力資源的觀念打破了這種桎梏,不再把人放在和其他要素一樣的地位,而是把他看作是一個具有成長性以及建設性的因素,這個因素同時還有著很大的潛力進行發展,充滿了勃勃生機,企業因為了這個因素而活力四射,保持自己旺盛的生命力。現在的人事管理改變了過去的陳舊陋習,不再認為員工只有在受到“監視”“控制”時才能努力工作;相反,企業會不斷為員工創造各種有助于提升其主觀能動性的條件,使其自身的勞能力得到充分地發展。同時,現代的人事管理理論一改過去老舊理論“竭澤而漁”“跑了再招”這些既浪費了人才,又使得濫用的職權破壞了士氣這樣的情況,而開始像愛護水資源、石油資源一樣愛護起了人力資源。在現在的人力資源理念中,企業更加注重對資源的開發和投入,使資源的利用程度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實現對企業長遠利益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雙重提高。
2 在經濟發展中人才培養使用和創新的思路
那么,怎樣在當今嶄新人力資源管理機制下開展人才的培養使用和創新,應做到以下幾點。
2.1 對內部員工人性化管理,促進競爭意識
如上文所述,人力資源管理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去粗取精,提高員工工作的積極性,從而使企業在這個新的時代眾多競爭對手之中脫穎而出,在競爭中求發展。所以,在企業進行人力資源的管理工作時,要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思路。只有堅持以人為本,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激發員工的主人翁意識;只有傾聽員工的呼聲,才能真正想員工之所想,急員工之所急,使員工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同時,要完善企業的激勵措施,使員工的潛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并更好地為企業服務。企業的人事機構應該首先調查那些可以促進員工產生工作積極性的動力因素,并根據這些因素的內容和具體特點,有針對性地制訂具體措施,用來激勵員工的斗志和競爭意識;對于那些消極怠工、不肯付出的員工,則要出臺懲罰措施,使競爭意識深入人心,使企業得到飛速發展。
2.2 在外部招聘中針對人才做出吸引機制
要對企業的崗位采取公開透明的方式進行選拔,能者上,弱者下,不暗箱操作,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每一個員工都心服口服,不會對企業產生怨念,使企業環境成為適合人才發展的土壤,使人才愿意留下來,為公司奉獻出自己的力量。
2.3 建立培訓機制
要對公司的人才進行培養。現在是一個知識大爆炸的年代,知識的更新十分頻繁,如果企業不對員工進行培訓,那么員工的知識能力可能就會迅速過時。所以,只有對員工進行培訓,才能使企業不會在這個信息化時代中落伍。同時,培訓機制也屬于一種激勵措施,可以提高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
3 結 語
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是企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同時也直接影響了企業人才培養使用與創新。只有完善了人力資源管理,才能使企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提高,才能在當今的復雜競爭中取得先機,立于不敗之地。
主要參考文獻
現今的社會是信息、網絡、新經濟時代,信息技術、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在社會經濟的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知識經濟直接依賴于知識和信息的生產、擴散和應用。同志曾指出:知識經濟、創新意識,對于我們二十一世紀的發展至關重要。因而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新能力則決定著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
創新是知識經濟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最寶貴的財富在于創新人才。學校是知識傳播和創新人才培養的主體,面對網絡與教育緊密相關的信息教育時代,高校如何才能培養和造就千千萬萬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呢?要想培養創新人才,就必須實現教育創新。為學生提供寬松的、能激發展創新潛能的環境。[1] (P.21-23)目前,學校和社會都為學生創設了適宜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優越環境,充分發揮出網絡在信息傳播和改變教育教學模式方面的作用。
校園創新環境的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只有大力加強學校內部創新教育環境的建設,營造出一個良好的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創新環境,才能真正使創新人才的培養落到實處。各級各類學校都必須推進創新環境的建設,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校園創新教育環境。在網絡時代除了抓好校園網的建設,對學生進行網上獲取知識信息的培養教育之外,我們還應該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學校領導要高度重視校園創新教育環境的建設
“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雞蛋因得到適當的溫度而變化為雞子,但溫度不能使石頭變為雞子,因為二者的根據是不同的。” 從另一方面講,如果沒有適當的環境和溫度,雞蛋永遠不可能變為雞子。可見在內因一定的情況下外因起著決定的作用。良好的創新環境就是培養創新人才的“外因”。一個好的外部環境是培養創新人才的先決條件。培養創新人才的根本還在學校,學校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環境的好壞至關重要。目前從社會的大環境來講,網絡信息已非常普及,校園基礎網絡的建設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而針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試驗也在逐步向多元化拓展。這一切都為學校創新教育環境的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社會環境。
學校領導要提高認識、轉變觀念,真正認識到知識經濟時代對創新人才的需求、認識到國家的發展離不開創新人才的需求、認識到創新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學校的創新環境,把學校創新環境的建設放在學校工作的中心地位。校領導不但要在硬件設施上投資,建設良好的網絡創新教育環境,更要定出目標,積極倡導,拿出措施,合理組織,有效監督,正確評價,營造出一個良好的培養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創新人才的創新軟環境。[2] (P. 23)
二、創新環境發展必不可少的是組織環境的建設
任何一個目標的實現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組織形式。創新人才的培養不同于應試教育所存在的組織機構,而是要有與之相配套的組織機構,圍繞創新人才的培養進行組織創新和制度創新,形成一個良好的、有效的、運轉靈活的組織機構。除了學校各職能部門明確職責,相互配合,共同為創新環境的建立創造良好的條件外,團委、學生會要密切聯系學生、引導學生、組織學生,以各種形式、各種層次的興趣小組、創新小組,展開豐富的活動。
三、課堂創新教學是創新環境建設的基礎平臺,創新教學離不開教材創新
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創新人格。創新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啟發、引導,課堂教學是師生情感交流的場所,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要開發并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的作用。教師必須轉變觀念,注重培養學生創造的能力。在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模式下,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給予學生參與的權利和機會,鼓勵引導學生討論、質疑,發表自己的見解。
教材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主要媒體。教育主管部門、教材出版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緊跟時代步伐,根據教學大環境的發展不斷創新教材。這些教材從文字教材、音像教材、電子教材到網絡教材應有盡有。同時,各學校還依據自身特點開發新的創新教材。高校編寫出大量的結合自己特色的創新教材,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長發展的需要進行選擇性學習,甚至可以自報選修課程、自主進行課題探索、研究。中小學也開始編寫適合本校使用的創新教材。多以強調學生的問題意識、探索體驗為主,充分讓學生感受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感受科學意識、創新精神。
四、建設創新環境的核心內容是開展各種形式的創新活動
(一)利用網絡平臺創新在網上設立創新主頁。在網絡時代,充分發揮網絡的“第一生產力” 作用,是創新環境建設的首要條件。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創新人才的培養,已成為我國參與二十一世紀國際競爭的核心武器。互聯網和多媒體技術已成為拓展人類能力的創造性工具。這些能力在網絡時代是學生創新的基礎能力,是與讀、寫、算同等重要的基本能力。為了適應科學技術高速發展及經濟全球化的挑戰,要求學生具備迅速地篩選和獲取信息、準確地鑒別信息真偽,創造性地加工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二)成立興趣小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入門的向導,是創造力的源泉。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很多成功的科學家、藝術家都是由對所從事專業的興趣而走上了成功之路。達爾文對生物學的興趣,寫出了《物種起源》;愛迪生癡迷發明,而獲得了二千多項專利;丁肇中對物理學有興趣,而獲得諾貝爾獎。――培養興趣,開發學生的創造思維,興趣小組無疑是一種好形式。
同時,適時舉辦多種形式的創新競賽、創新展覽會、科技小制作、創新電視大獎賽、電腦建模、設計大賽、聯網創造、網絡遠程創新大賽等等,是使創新活動充滿活力的強大杠桿;
(三)根據個人能力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使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與實踐相結合。可使學生更早地接觸科研創新活動,并受到教師更多的直接指導。同時,設立必要的“大學生教學實習與社會實驗基地”。參與教學實習與社會實線活動是培養高質量人才的重要教學環節之一,指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意識進一步提高。
以上這些活動的開展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新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五、培養創新人才,離不開高水平的教師隊伍
美國阿克隆大學董事會杰出教授、著名高分子科學家程正迪教授認為:“要使中國的教育和科研真正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動力,就要培養一大批優秀的創新人才,創新人才培養的關鍵,是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授隊伍。建立競爭機制和考評制度,確保教授隊伍的質量。”因此,學校要開展創新教育,關鍵要培養懂得創新教育、有創新能力的教師。[3] (P. 52)要培養出創新人才,先要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水平的教師。具有創新教育理念的教師,不僅能夠自覺主動地去學習和落實已有的創新教育理念和經驗,還能夠根據自己以及學生的情況創造性地去開拓創新教育的新領域。因此,加速培養大批具有創新能力的高水平教師也是學校創新環境建設的重要方面。
校園創新環境建設的好,學校就會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但是,由于大、中、小學對創新人才要求的目標不同,創新環境的創設也應有所區別。高等教育階段要在繼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新人格的基礎上,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通過校園創新環境的建設,形成一個良好的校園創新教育環境,有一個良好的創新人才的培養氛圍。高校一定能夠培養出大批高素質的創新人才,中華民族就一定能夠實現百年的夙愿,實現偉大的復興,再度輝煌。
參考文獻:
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探索實踐素質
隨著創業型經濟的迅速發展、進程的不斷深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已成為國家戰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能力是高等院校落實素質教育、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體現。
一、創新創業教育的意義
創新創業教育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它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為目的的教育,其重要性已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因為社會的進步離不開科技的發展,科技的l展離不開創新,要創新首先要有創業的精神,可以說創業既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擔當。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對社會成員的綜合素質、創造能力、創新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高等院校作為人才培養的基地,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我們的教學,對學生的個體發展、可持續發展、職業發展都有著重大的意義,為學生走人社會、融入社會、適應社會的需求奠定基礎。
二、創新創業教育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當前我國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尚處于起步階段,距離社會和學生對創新創業教育的需求還有較大的差距,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跟上社會發展的需要,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樹立明確的培養目標,構建系統的、有利于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的教育體系。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嘗試除了保證常規的基礎性的理論教學外,積極創造條件,為學生搭建多維的實踐平臺,支持和鼓勵學生通過參與小發明、科技小制作、科研課題、社會調研、社會實踐等途徑把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因為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關鍵是實踐。學生只有把課堂教學中所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才能使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真正得以提高,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三、創新創業教育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就業率
隨著我國高等院校辦學和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高等教育實現了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戰略轉變,使高等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但這也使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日趨嚴峻,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更加強調數量擴張后的質量,因為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大力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
現在有許多大學生,在求職擇業時還依然存在著求閑心理、求便心理、從眾心理、功利心理等。這些心理不但束縛了大學生的發展,更阻礙了他們創新創業精神的發揮。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多講一些自主創業的成功實例,讓學生分享他們成功的經驗,激勵學生增強自信心,從而激發學生們的創新欲望。同時,幫助學生認識自己,認識社會,勇于創新創業,改變大學生傳統的求職擇業心理,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創新創業,拓寬就業視野,開拓就業途徑,以提高學生的就業率。更重要的是創業者在為自己創造工作崗位的同時,也在為別人和社會創造就業機會,因此創業是提高大學生就業率的重要途徑。
總之,創新創業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它要培養的是具有創新能力、創業精神和有較高綜合素質的復合型人才,要想實現這一培養目標,必須從教育、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潛移默化的培養。一方面,學校要積極搭建實踐活動平臺,推出創新實驗室,合理增加實驗和實踐的時間,引導學生開展研究型學習和創新型實踐,鼓勵學生勇于質疑,勇于說出心中的疑惑,勇于自主探索,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科研能力和動手能力;另一方面,學校要積極創建創業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創業實踐的機會,鼓勵和引導學生加入到校企聯合辦學的企業中去,理論聯系實際,為學生提供參加創業實踐的機會,使學生得到磨煉,真正地使創新創業教育成為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高的助推器,為更多的創新型人才脫穎而出提供一個廣闊的平臺。
(上接第166頁)專業結構和專業內涵的必要步驟。在制訂學生培養方案時就綜合考慮大學生在就業時所需的知識和技能,設計出既符合專業發展規律又滿足市場需要的各專業大學生就業能力模型,在大學生就業能力模型的基礎上設計學生就業能力測量指標體系,幫助高校評價和跟蹤大學生的就業能力現狀,從而反饋到專業建設中來。
高校應根據自己的人才培養定位,對本地區高等教育與勞動市場特有的供需情況和從本校畢業半年后的學生進行年度就業狀態跟蹤,對各專業畢業失業率、失業量進行監測,結合各專業的招生報考率,最終建立起基于就業數據的、以個別專業的招生指標控制為主要杠桿,輔之以在校生的專業調整的就業預警專業調整機制。把報考率低、就業率低、社會需求低的專業作為高失業風險型專業,對其進行嚴重警示,削減其專業的招生量或停招,鼓勵相關專業的在讀大學生轉變專業或攻讀“第二學位”,把學生分流到就業好、社會需求較多的專業。將就業率和薪資持續走高的專業予以發展,增加其招生量。就業預警的專業調整機制有助于高等教育改革朝著有利于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的方向發展,有助于緩解當前我國高校畢業生結構性失業問題,提升人才供給效率。
參考文獻:
[1]劉云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教育怎么辦?[J].教育發展研究,2016(3):1.
[2]宋玉軍,魏萍.產業集群理論視角下高校專業結構優化路徑的思考[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4(3):109.
《中藥學》作為中藥、中醫各專業的基礎核心課程,主要研究中藥的來源、采集、炮制、性能、功效等[1]。《中藥學》教材對本課程的教學效果有著重要的影響意義,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該根據具體情況,總結經驗,不斷改進,調整思路,創新《中藥學》教材。本文就目前高職院校中藥學教學過程中所面臨的新形勢,提出了自己關于建設《中藥學》新型教材的思路,以利于培養中藥及中醫行業的創新性人才。
1 中藥學教學所面臨的新形勢
1.1知識點多,記憶難度大
中藥是由多種化合物所組成的成分群[2],在中藥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掌握和了解的中藥品種多,而每一種中藥的性能、功效都有所不同。再加上大部分中藥具有多種藥理作用,甚至在同一個機體里面,因為炮制方法的不同,都會產生不同的用藥效果。例如在炮制中藥荊芥時,生荊芥性溫,具有發散風寒的功效,而經炮制得到的焦荊芥,性平,具有止血的功效。知識點多,記憶難度大是學生學習中藥學課程所面臨的一個最大問題。如何掌握如此多的信息,除了靠學生本身學習和記憶能力以外,在中藥學教材編寫和排版上也應該獨具創新。
1.2教材缺乏實踐內容,教學形式單一
中藥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生除了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以外,課外實踐是掌握理論知識的重要途徑。而目前在高職院校《中藥學》的教學過程中,實踐主要集中在本課程所開設的實驗課上,除了教學所要求掌握的典型性中藥以外,對于其他非代表性的中藥,學生無法完成實踐內容[3]。另外,目前由于城鎮化進程加快,高職院校生源主要集中在城鎮,而來源于農村地區的學生逐漸減少,來源于城鎮的學生對中藥植物的識別能力低,這就要求在中藥材教材的編寫過程中增加更多的圖片和視頻內容,并且利用網絡資源以彌補學生對中藥材認識的不足,從而避免學生學習知識的形式過于單一。
1.3 教材學習目的與實際工作需求不一致
《中藥學》課程的學習目的是要求學生掌握常用中藥的來源、采集、性能、功效等,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而言,學生畢業后會進入不同的行業,踏上不同的就業崗位,這就使得學生對《中藥學》學習需求的差異變得十分明顯。對于從事藥劑行業的學生而言,學生更希望學到更多關于中藥材炮制、功效相關的知識。而對于從事銷售行業的學生而言,學生卻更希望學習到更多關于中藥產地、來源、價格、品種差異等方面的知識。所以,在《中藥學》教材編寫的過程中,應該更多的考慮到學生對課程學習的實際需求。
1.4 用人單位需要具有創新性的學生
目前,隨著高校擴招,大量高校畢業生在畢業季難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對于中藥行業而言,很多用人單位更愿意招聘具有創新性的大學生。這都需要在學校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更多的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以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例如,讓學生進入實訓室、藥房、醫院、中藥GAP基地、藥企、戶外等學習,將中藥學理論知識聯系實際。同時注重教材建設,以培養創新性人才為導向,讓教材的編寫更貼近實際工作需求。
2《中藥學》教材建設的意見
2.1 創新教材形式
由于傳統教材編寫水平低,出版周期長,內容更新慢,同一課程教材的內容大同小異,沒有創新,因此創新教材形勢顯得尤為重要。教材不僅應有紙質形式,還應配套相關的數字化資源和網絡教學平臺[4]。《中藥學》要求學生能夠辨別基本的常見中藥,這就要求在教材編寫的過程中,插入更多的彩色圖片和理化鑒別視頻。而傳統的紙質教材難以滿足此需求,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可以彌補學生對中藥材認識的不足。將紙質教材、網絡教學平臺和數字化資源相結合,則可以使原來紙質課本內容得到擴充,并且將課本知識同實際生活、生產和科研相結合,從而更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2.2 加強教材編寫師資隊伍的建設
《中藥學》教材的編委,首先除了考慮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加入以外,還應該納入優秀的年輕教師以及相關的科研人員。年輕教師的思維方式和知識體系同老教師有一定的差異,在彼此學習交流的過程中,可以為教材的編寫提供更多的創新點,而科研人員掌握有本行業最新的科研動態和研究成果,有他們的加入能讓《中藥學》教材的編寫立足于科技前沿。另外,具有實際生產管理專業技術人員加入教材的編寫也是尤為重要的。生產專業技術人員立足于生產崗位第一線,他們了解中藥飲片生產,中成藥制備等中藥材加工過程中需要用到哪些專業知識,以及需要面臨和克服哪些技術難題,有他們的加入,必然能使教材編寫內容更符合實際工作的需要。
3.3 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突出就業需求
《中藥學》所含知識面廣,信息量大,除了學科本身包含的知識點外,學科還包含了中藥鑒定學、中醫藥基礎理論等諸多學科的知識,單純的課本學習會使本門課程變得枯燥乏味,缺乏學習動力[5]。這就要求在《中藥學》教材編寫時,應以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方案作為前提,教學內容的選取應注重培養學生全面素質和動手能力,同時深化課程內涵,以適應市場對畢業生的新需求。另外,《中藥學》教材編寫應該考慮與本地產業需求相接軌,革新教學內容,以形成能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新課程標準,新教學計劃和新實踐考核標準,從而增加學生工作崗位適應能力社會適應能力。
3小結
隨著時代進步,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需求對《中藥學》教材編寫提出更多新的要求。教材的編寫應該站在時代科技發展的前沿,將課程知識點、實踐和就業導向有機的結合,讓學生通過基礎《中藥學》課程的學習,能從不同方向間接了解中藥行業。為了中藥事業的傳承和發展,為了學生能更好的適應新世紀對高技能創新性人才的需要,編委應積極探索,勇于創新,開創《中藥學》教材建設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姬水英,牛菲,周玉麗等.職業院校《中藥學》課程改革與實踐[J].考試周刊,2014,2(44):17-18.
[2]楊瑤B,閆永紅,張媛.提高中藥鑒定學課程教學質量的探索[J].藥學教育,2014,30(1):33-34.
建國50多年來,中醫藥教育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實現了由傳統教育方式向現代教育方式的轉變,基本形成了現代中醫藥教育體系,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醫學科學的發展,新時期對醫學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原有的高等中醫人才培養模式和中醫教育體系由于發展滯后,已不能滿足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中醫藥復合人才的需要。
1現行中醫教育制約人才成長的因素
1.1學制太短
現行中醫教育普遍實行五年制培養,七年制專業只是少數院校開設。通過五年培養周期培養出來的學生存在基礎知識不甚牢固、動手能力不強,中西醫都懂一點但都不精的情況。
1.2培養目標存在誤區
一是求全:將中醫藥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醫療、科研、教學型的高級中醫藥人才。二是求備:中醫藥高等人才培養追求中、西醫兼顧這種培養目標的定位。但兩種醫學領域里各自龐大的理論體系和大量的臨床實踐要求,在短短的幾年時一間里,不可能完成設想的培養計劃。Www.133229.cOm
1.3課程體系重復繁瑣
課程設置存在以下弊端:
(1)中醫學科界限不清,中醫課程內容與課程界限不清,內容大量交叉重復。
(2)素質教育薄弱。
(3)課程結構單一,造成基礎過窄。
(4)反映在中醫課程體系上的中醫理論無明顯進展,臨床課程停留在證型論治上,缺乏臨床思維訓練,學生臨證能力差。
(5)西醫課程知識模塊沿用了西醫院校的主干課程體系,在教學內容上實行壓縮式教學,理論與實踐脫節,造成學生處理病房工作及危急重癥能力差。
(6)中西課程之間,缺乏溝通、比較的橋梁課程,未能達到整合目的。
1.4教材編寫滯后
內容陳舊,且重復無序,教材中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差距很大。
1.5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
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被割裂為兩個互相獨立的階段,臨床實習僅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臨床教學在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上與理論教學難以保持前后一致,學生臨床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明顯不足。
1.6綜合素質培養不夠
重專業學習,忽略其他自然科學特別是人文社科知識的學習。導致學生人文素質和綜合能力較差,知識面窄,適應社會能力差。
1.7考核制度死板
考試以考核知識的記憶和理解為主,忽視了臨床能力的培養。
2構建創新型高等中醫藥教育人才培養體系
筆者認為,在教育理念革新的前提下,應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構建高等中醫藥教育體系。
2.1培養周期
建國50多年來,中醫藥教育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實現了由傳統教育方式向現代教育方式的轉變,基本形成了現代中醫藥教育體系,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醫學科學的發展,新時期對醫學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原有的高等中醫人才培養模式和中醫教育體系由于發展滯后,已不能滿足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中醫藥復合人才的需要。
1現行中醫教育制約人才成長的因素
1. 1學制太短
現行中醫教育普遍實行五年制培養,七年制專業只是少數院校開設。通過五年培養周期培養出來的學生存在基礎知識不甚牢固、動手能力不強,中西醫都懂一點但都不精的情況。
1.2培養目標存在誤區
一是求全:將中醫藥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醫療、科研、教學型的高級中醫藥人才。二是求備:中醫藥高等人才培養追求中、西醫兼顧這種培養目標的定位。但兩種醫學領域里各自龐大的理論體系和大量的臨床實踐要求,在短短的幾年時一間里,不可能完成設想的培養計劃。
1.3課程體系重復繁瑣
課程設置存在以下弊端:
(1)中醫學科界限不清,中醫課程內容與課程界限不清,內容大量交叉重復。
(2)素質教育薄弱。
(3)課程結構單一,造成基礎過窄。
(4)反映在中醫課程體系上的中醫理論無明顯進展,臨床課程停留在證型論治上,缺乏臨床思維訓練,學生臨證能力差。
(5)西醫課程知識模塊沿用了西醫院校的主干課程體系,在教學內容上實行壓縮式教學,理論與實踐脫節,造成學生處理病房工作及危急重癥能力差。
(6)中西課程之間,缺乏溝通、比較的橋梁課程,未能達到整合目的。
1.4教材編寫滯后
內容陳舊,且重復無序,教材中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差距很大。
1.5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
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被割裂為兩個互相獨立的階段,臨床實習僅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臨床教學在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上與理論教學難以保持前后一致,學生臨床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明顯不足。
1.6綜合素質培養不夠
重專業學習,忽略其他自然科學特別是人文社科知識的學習。導致學生人文素質和綜合能力較差,知識面窄,適應社會能力差。
1.7考核制度死板
考試以考核知識的記憶和理解為主,忽視了臨床能力的培養。
2構建創新型高等中醫藥教育人才培養體系
筆者認為,在教育理念革新的前提下,應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構建高等中醫藥教育體系。
2. 1培養周期
關鍵詞: 創新人才;層次分析法;評價體系
Key words: creative talents;AHP;evaluation system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01-0244-04
0 引言
在知識經濟時代,國家的創新能力,包括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能力,是決定一個國家在國際競爭和世界格局中地位的決定性因素。[1]而創新的源泉是具有創新意識的人,創新人才是創新活動的主體。
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不僅是對每一個陪伴孩子成長的家長提出的疑問,更是對包括教育界、思想界,乃至社會各界都應受到廣泛關注的問題。
1 創新人才的內涵
從字面來看,創新人才首先是人才,具有人才的一般特征,即有知識、有能力;能夠進行創造性勞動;在政治、物質、精神三個文明建設中做出貢獻的人。“創新”是相對于“守舊”而言的,但“創”與“守”、“新”與“舊”又是繼承發展的辯證關系。[2]“創新”同意于“創造”、“革新”,“創新”還含有“開創”、“開拓”、“更新”之意。所以,創新人才的內涵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有心理、精神層面的創新。包括智力領域的創新(如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智力運用等),情感領域的創新(如敢于、癡迷于、樂于創新的心志和精神等),意志領域的創新(如堅強的、迎難而上的、百折不撓的創新意志和毅力等);
第二,有實際操作、動手能力的創新。這包括物質生產領域、精神生產領域、社會活動領域的創新,含科技、藝術、日常生活等人類活動無所不及的所有大、小環節上的創新。
2 構建創新人才評價指標體系的意義
在我國,通常把創新人才定義為“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合理的能力結構和健全的創新人格,能以創新思維打破常規,創造新成果、新技術或新方法,推動社會進步發展的高素質人才[3]。因此,要全面評價創新人才的本質與內涵,不僅要對創新人才的創新能力包括學習能力、分析能力、實踐能力等進行評價,還應對一些沒有現成標準參考的指標進行評價,例如創新素質、創新思維、創新精神、創新潛能等。
總理說過:“人才評價是個世界難題,人才不是靠評出來的,而是要靠社會實踐,要靠做出的貢獻。”[4]不可否認,目前大多高校主要圍繞的數量、出書的數量以及發明專利的數量來評價人才,這種“以偏概全”的評價方法顯然是不對的。
根據哈耶克(Hayek)提出的知識分工原則,創新人才可以劃分為知識創新人才、技術與產品創新人才、管理創新人才和制度創新人才等。當然,此分類方法是在創新人才經過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之后,并擁有一定專業技能的基礎上進行的分類。而本文從心理學及生理學的角度出發,研究的側重點在于分析個體在相關生理認知功能成熟后,對創新人才應具備的、普遍的、一般性的特征進行研究,而非某一類別的,或具有專門技能的創新人才。
因此,本文從創新人才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入手,圍繞“什么樣的人才可以被稱為創新人才?”、“創新人才應具備哪些能力?”、“創新人才的人格特點是什么?”等人才成長的內部因素來制定評價指標。結合心理學、生理學、人才學等基本理論,在強調個人全面發展的基礎上,突出創新能力、創新素質、創新思維、創新精神、創新潛能等的考量,由此分析當前我國在創新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有的放矢,進而推動創新人才的培養。因此,“創新人才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3 對創新人才培養綜合評價的研究現狀
通過在維普中文期刊數據庫、CNKI 數據庫、萬方數據庫和其他網站上查詢有關創新人才的大量資料,發現目前國內外對于創新人才培養的研究,大多從社會、教育界、高校等外部因素入手,而偏離了“人”是教育的主體這一核心。同時,專門對創新人才進行評價的研究就更加屈指可數。例如,文獻[5]建立了基于語言描述的定性評價指標體系和反映科技創新素質的定量評價指標體系,但對于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過程的評價均未體現。文獻[6]利用DEA方法對我國72所高校的人才培養進行了評價,但指標缺乏可操作性。經過筆者分析,目前為數不多的研究創新人才評價體系的文獻,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第一,指標的局限性。目前的評價體系主要針對高校或者科研院所如何培養創新人才而制定,忽視了人才培養的階梯性,即從幼兒時期開始就要注意對其創新素質與能力的培養,主要表現在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其思維靈活、興趣廣泛。
第二,指標缺乏可測性。在相關指標中,有的過于抽象,缺乏理論基礎,不適宜作為評測創新人才的依據。如有人提出的“德育評估”,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模糊性”與“不可測性”,影響指標體系的科學性。[7]還有諸如“對畢業研究生的評價”、“學位論文水平”等指標在實際操作中均無法定量分析。
第三,數據說服力不強。確定各項測評指標的權重是評價指標體系的一項重要內容,不能隨意由個人主觀決定,應在明確評估對象和評估內容后通過科學的論證得出。而且,在目前的評價指標體系中,主要包括:事業經費、圖書量、固定資產、實驗室個數、教職工人數等,主要側重外部因素以及數量的投入與產出,極少提到學生個人素質的考評標準,尤其是指標沒有準確的定位到對創新人才的培養上。
因此,本文采用定量定性相結合的方法,通過一系列具有客觀性、代表性、可操作性、科學性的指標對一個人的創新能力與素質進行評價。所選的評價指標涵蓋了從幼兒時期到成人時期、從課堂內到課堂外、從自身素養的形成到與外界環境和諧相處、學習能力與實踐能力等諸方面,選擇的指標兼顧人才的業務素質與非業務素質,為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供參考標準。
4 綜合評價體系構建流程
人才培養是一個需要社會、家庭、個人全身參與的過程,因而對于創新人才的評價必須體現所有參與者的建議與想法。此外,對于創新人才的評價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應伴隨各個時期對創新人才的不同要求而相一致,但最基本的思想與內涵必定是永恒的,即以創新能力、創新素質、創新思維、創新精神、創新潛能等五大特征為基本評價標準。
由于人自身的復雜性與不確定性,因此制定創新人才的評價體系一般包含多個指標,并且各個指標間具有不可比性,綜合評價的求解過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傳統的評價方法是由專家對各個評價指標給出評分,然后通過簡單地加權平均得出不同層次的創新人才標準,因而專家的主觀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評價過程和結果的客觀準確性。本文運用模糊綜合測評的思想,采用基于判斷矩陣的層次分析法(AHP)對指標進行處理,確定權重,簡化了評價步驟。(流程圖見圖1所示)
5 建立創新人才評價指標體系
5.1 構建指標體系的原則 對于創新人才的評價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應從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對其進行全面的考核與評估。為了真實地反映出創新人才的基本特征,保證評價結果的可靠性與客觀性,在設計創新人才評價指標體系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5.1.1 導向性原則 評估方案的制定、指標的選取、樣本的選擇,必須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相一致,體現“人盡其才”,克服“張飛用謀、諸葛陷陣”的人才錯位現象,對推進我國創新人才的培養、解答“錢學森之問”,都有極好的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從而引起社會各界對相關指標的重視,不斷提高我國創新人才的培養質量,為在2020年實現創新型國家的目標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5.1.2 科學性原則 制定評價指標體系時,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充分考慮創新人才的基本特征,從如何培養創新人才的目標出發,咨詢多位本領域的專家對指標進行逐步篩選和取舍,堅持目標的客觀準確性、全面性與多樣性,科學反映和描述創新人才的基本特征和能力素質。
5.1.3 完備性原則 對于評價指標體系中的各項指標,必須全面把握,不能孤立地對某一種能力進行評估。要著眼于創新人才的自身特點和生理素質,在不同層面和程度上對創新人才進行全面評價。
5.2 評價指標體系的制定 評價指標體系不僅要能對結果進行評價,而且應該對人才培養、管理過程及為培養而進行的人才選拔等方面進行全方位評價,即應該對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的各個活動與環節都給予以關注。[8]
為了獲得更加準確而全面的指標,通過專家咨詢法對已確立的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修改和完善。選擇的專家是具有從事人才培養工作經歷或實踐經驗的輔導員及教師,主要圍繞評價指標是否合理,是否能夠全面反映創新人才的標準,是否具有足夠的說服力等來征求各位專家的意見。根據修改意見逐步完善評估框架和指標體系,將結果反饋給專家后繼續進行修改,經過三次反復論證,最終制定完整的創新人才評價指標體系的層次結構模型。(如圖2所示)
6 評價指標權重的計算
實驗中對評估創新人才的5項指標體系進行綜合測評。為了盡量減少主觀因素對最終評價、分析結果的影響,采用由美國匹茲堡大學教授學家托馬斯·塞蒂(T.L.Saaty)在20世紀70年代初提出來的多目標決策分析方法即層次分析法(AHP)對各個指標的權重進行客觀的量化分析。層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據分析對象的性質和決策或評價的總目標,把總體現象中的各種影響因素通過劃分相互聯系的有序層次使之條理化。首先,它按照因素間的相互關聯影響以及隸屬關系,將因素依不同層次聚集組合,形成一個多層次的分析結構模型。其次,根據對客觀現象的主觀判斷,就每一層次因素的相對重要性給予量化描述。最后,利用數學方法,確定每一層次全部因素相對重要性次序的數值。也就是說,層次分析法是在一個多層次的分析結構中,最終被系統分析歸結為最低層相對于最高層的相對重要性數值的確定或相對優劣次序的排列問題。
a. 建立層次模型。將評估創新人才的各項指標結合層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建立創新人才評價指標體系。第一層為總目標層,即創新人才;第二層為并列的分目標,即評估創新人才的5個要素:創新能力、創新素質、創新思維、創新精神、創新潛能;第三層為確定各個分目標的方案層。
b. 構造判斷矩陣。在建立層次結構模型以后,上下層次之間因素的隸屬關系就被確定。在此基礎上,需要對每一層次中各因素的相對重要性做出判斷。在層次分析法中,為了使判斷量化,將這些判斷通過引入合適的標度用數值表示出來,寫成判斷矩陣A。判斷矩陣A表示針對上一層次的某因素,本層次與之有關因素之間相對重要性的兩兩比較。判斷矩陣通常引用下面的1~9標度方法(見表1)。
判斷矩陣通常寫成如下所示:
指標設計出本實驗對各個權重調查表,邀請20位專家確定出各個指標的權重判斷矩陣。
c. 計算權重向量。為了從判斷矩陣群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達到對事物內在規律性的認識,為決策提供科學、可靠的依據,就需要計算每個判斷矩陣的權重向量和全體判斷矩陣的合成權重向量。本文采用特征向量法計算單個判斷矩陣的權重向量,即將每個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值?姿i對應的歸一化特征向量wi作為每個矩陣的權重向量。采用加權算術平均法計算綜合權重向量,首先對各權重向量的相應分量取加權算術平均:
可見,在評價創新人才成長的5項指標中,創新能力水平的高低對創新人才的影響最大,也是在培養創新人才過程中最需要加以重視的。創新素質、創新思維、創新潛能與創新精神雖然所占比重不大,但分布都較為均勻。因此,在創新人才的培養過程中,應從全局考慮,以個人的全面發展為根本出發點,以培養創新能力為重,統籌兼顧其他各項指標。
7 結論
本文通過對創新人才進行評價研究,第一,有利于社會各界對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視,為改善教育培養模式,革新培養側重點、突破教育教學瓶頸提供了參考依據;第二,有利于教育主管部門對對創新人才的培養進行科學規劃與宏觀管理;第三,有利于家庭從小培養孩子的創新思維與創新素養,這對于提升我國人才培養質量,縮短與世界發達國家科技水平的差距,都有很好的借鑒意義。下一步作者擬結合家庭、學校、社會等全方位、多角度地就創新人才如何培養進行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曹力群.知識經濟時代的遠程教育[J].中國高等教育,2001(4):25-27.
[2]張巍琴.重慶市醫學院校素質教育中的創新人才培養研究[M].重慶醫科大學,2009:15-20.
[3]黃建鋼.培養模式創新與創新人才培養[J].中國高等教育,2010(9):41-42.
[4]高層次人才與觀念更新、社會進步——高端引領:中國人才發展的戰略選擇.[EB/OL]. http:///rcyj/detail.jsp?lmCode=A0701&viewID=7636
[5]劉秋圃,王攀登.高校創新人才培養與評價的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5(6):145-147.
中圖分類號:G640;C9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06-0001-02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和國際化水平的提高,國家越來越需要大量的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因此,培養創新人才是高等教育面臨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主題。推動課程體系創新和教學內容、方法、手段的改革,培養有創造性的全面發展的人才已逐步成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改革的趨勢之一。而創新人才的典型特征和立足基點是“研究型”,高等教育只有不斷地培養研究型人才進行創新活動,從戰略的高度重視創新人才的培養,把大學視為基礎研究和成果創新的重要力量,把“研究”的理念根植在大學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才能為國家民族的興旺發達提供動力保證。
一、研究型理念的基本內涵
高等教育處于整個教育系統的最高層次,是構成國家創新體系的主體之一,是培養創新人才的主要陣地。基于“研究型”理念的創新人才培養需要從教育的戰略高度和哲學的角度給予理論上的詮釋和注解。研究型人才應內含兩個基本特征,第一是以探索未來或求知問題為主要任務;第二必須具有人文社會觀念和全面能力發展的人格和品質。研究型人才應該是學習者、思考者、規劃者、探索者和行動者,能按照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發揮潛能并持續創新。
對于研究型理念的內涵的界定,人們可以從研究型理念一詞的構成上來分析。首先,所謂理念,根據《辭海》的解釋,是等同“觀念”或“思想”,基本含義是看法、思想、思維活動的結果,指人們對于某一事物或現象的理性認識、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觀念體系。其次,關于研究型的定義,應該先明確研究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是主要以從事科學技術的發明創造和學術理論研究與創新為職業和使命,他們致力于基礎理論的研究和科技領域的創新。創新是一種思想、一種實踐或是為采納者提供解決問題的新方法和新方案,而“創新――決策過程在本質上是一種尋找信息加工的行為”。這個行為的本質就是“研究和探索”,只有具備了研究能力和探索精神,才會增長創新的思維,產生創新的行為。因此,研究型理念的核心概念就是提倡創新人才的培養要始于“研究”、基于“研究”、貴在“研究”、成在“研究”,把研究型教育滲透到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和培養環節中。
二、研究型理念對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從研究型人才培養的連續過程來看,研究型理念提倡應從本科教育開始重視研究型的教學與體驗,這種通過研究型教學與培養使學生積攢起來的基本功力,會在研究生層次的教育與培養中得到延伸和體現,并將形成出色的科研、實踐和創造能力。研究型的創新人才培養是個連續的過程,沒有優秀的研究型本科基礎就沒有優秀的研究生,更不會有高層次的研究型人才乃至創新人才。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之間的互動關系決定了本科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礎和前提,決定著研究生教育的生源質量。促進本科研究型教育是研究型人才培養的基石,毫無疑問,在為研究生教育輸送高素質的研究型人才過程中,本科教育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高校在創新人才的培養過程中應該注重本科研究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切不可忽視了研究型人才智慧與潛能的早期開發。
從我國教育實踐成效來看,我國高等教育機構在現行的培養模式下培養的人才普遍缺乏研究能力。尤其是在本科人才的培養過程中,缺乏滲透研究型理念的培養方案和教育體系,束縛了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嘗試以及謀求個體創造潛能的充分發揮。因此,大學需要進一步明確創新型人才的內涵,拓展人才培養的思路,用研究型的理念、方法與途徑夯實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基礎。
從大學的邏輯來看,大學的生命意義和魅力通過學者們對至真、至善、至關境界的執著追求來實現,而學者們的人格生命與學術生命則需要通過研究型人才的培養來延續。大學是探究高深學問的場所,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通過研究進行教育,科研與教學統一已成為經久不衰的大學理念。大學要培養出既能學習人類已知領域,又能探索人類未知領域的研究型人才。研究型理念提倡的研究型人才的培養就是將研究型教學和研究型學習的理念滲透到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培養方案、教學方式等各個環節中,貫徹“以研究為本的學習”,使學生的學術性和研究性在整個培養過程中得到更為充分的提升和彰顯。
三、基于研究型理念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認為應該推崇“研究型”對創新人才培養的功能與作用,具備研究能力和探索精神是創新人才的基本特征和創新的功底。研究型人才的培養應該重視本科生研究能力的培養,不能只是把研究型人才的培養定位于研究生教育的層次。本科生參與研究成為美國研究型大學在培養創新型人才方面的成功經驗。麻省理工學院的校長查爾斯?維斯特曾在北京大學百年校慶時說:“人家問我成功的秘密是什么?我說沒有什么秘密,我最大的秘密是促進教學和研究的結合,盡可能把年輕人引入科研領域。”在本科階段學生就接受研究型理念的熏陶,使學生養成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的思維方式,從而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
1. 全面認識研究型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創新人才培養觀
致力于培養研究型人才是各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共同趨勢。在當前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中,大學尤其是研究型大學是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主體,而大學的首要社會職能和根本社會價值的體現就在于培養人才,因此培養高素質的創新研究型人才不僅是知識經濟時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標,更是研究型大學的根本使命。長期以來,人們對創新及創新人才的概念和內涵存在認識上的誤區,正是這些認識的誤區架空和泛化了創新的本質,使學校推行的創新教育雷聲大雨點小,不能落實到位。在一定程度上,高校實施的創新教育可能是培養“創新”,但不是“創新人才”。
高校在創新人才的培養上往往會錯誤地認為,舉辦一些小發明、小設計的比賽,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也能夠發明一些新的產品,然后就覺得是培養出了創新人才。而問題的關鍵是學生在這些比賽的過程中,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創新意識能不能真正得到提高,能不能掌握一套科學的去創新、去思考、去研究的思維方式。高校推崇創新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創新人才,這是一個不斷進化積累、潛移默化和熏陶鍛煉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創新人才成長的最直接、最關鍵、最重要的階段。這個過程是學生的研究能力和主動探索精神得到鍛煉的過程,是學生的專業性、學術性、研究性得到更為充分的彰顯和提升的過程。
2. 構建以人為本、以研究為本的課程體系
第一,構建多樣化的跨學科課程體系。本著有利于創造性思維培養,有利于人格品質塑造,有利于自學能力增強,有利于實踐能力提高,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的原則,改變過去的教學內容劃分過細,各門課程過分強調各自的系統性、完整性的狀況,開設跨學科專業的課程。開設跨學科專業的課程來調整學生的綜合知識結構,能為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拓寬學生的知識結構、培養研究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就合理知識結構與創新能力來講,二者實際上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知識為創新提供原材料,創新是知識的轉化與整合。課程設置的基礎化和綜合化有助于學生合理知識結構的形成,有助于創新能力的發展。第二,構建以研究為本的學術研究教育體系,開設有關創造理論、技法和應用的創新教育的系列課程,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創造理論基礎教育和創造綜合能力訓練,啟發誘導學生,使學生能夠有意識、主動地參與實踐性創新活動,以利于學生的研究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發展。倡導通過更多的課程引導學生探索問題,提供更多的研究資源,全面構建學生科研創新體系,為研究型人才的成長創造良好的平臺。
3. 推行研究型教學與研究型學習相融合的教學模式
研究型教學方式,即教學與研究的有機結合,人才培養與學科建設的有機結合,要求教師在研究式教學中的定位中不僅僅是傳授知識,也不能只是簡單地回答問題,而是要使自己的授課具有科研含量,對學生關心和提出的問題既要有理性的分析研究,又要在理論與學術研究的層面上作出有一定深度和新意的解答和闡述,給學生以啟發,達到理論學習和能力培養兩方面的目的。教師應該根據教材內容及相關背景資料,提出能夠激發學生求知欲望的問題;這些問題應是具有一定探索意義及啟發創新意識的“研究性”問題。“研究性問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知識問題,而是帶有探索性質的問題,并且應該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難度。同時,也應該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分析、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要求應適度,要以鼓勵、啟發為主,使學生從解答“研究性問題”中得到“研究”能力的培訓,“在探索中體會成功、享受創造的快樂”。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優化課程結構建立一種學生主動去研究探索的學習模式。開展以研究為主的學習目的主要是通過參與研究的形式,培養學生探究、發現的品格和研究能力,最終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發展。因此,在本科教育中,應該讓更多的本科生參與到學術這個核心中去。
4. 從注重教學控制轉到以保障學生的學習自由為中心的教學管理
現行本科教學管理中學習自由體現不足的缺失,歸根結底是教學控制與學習自由之間的矛盾失調的反映。因此,研究型人才培養方面的改革趨向應該從注重控制轉變為注重保障學生的學習自由。學習自由是大學生個性和創造性的基石。教學管理既要強調規范意識,又要體現教育自由的理念。一方面,制度要對教學行為進行必要的規范,以保證教學管理口標的實現;另一方面,制度要體現教學自由的理念,能夠激勵學生主動“思考”,創造性地去“學“。教學管理要根據培養創新人才的需要和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靈活進行調整。比如,就高等學校而言,要進一步推進和完善學分制管理模式的改革,完善計算機網絡教務管理與服務系統,實施目標管理和過程監督相結合的科學管理系統,營造更為寬松的成才環境和空間;優化教學資源配置,使學生有更大的自由度進行選科(專業)、選師、選時,在更大的廣度和深度上發展學生的個性。這是培育創新人才的保障,是營造寬松環境、發展個性教育、倡導創新精神的重要體現。
四、結束語
高質量的研究型人才是創新型國家建設的主力軍,而高校特別是國內研究型大學作為培養高層次研究型人才的搖籃,就必須重視研究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基于研究型理念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最重要的是提倡高校對本科階段的學生要進行研究型理念的熏陶,為其進一步深造和在研究生階段的創新能力的提高積蓄發展的潛力,從而大面積提升我國創新教育的品|和水平,推進本科教育科研訓練計劃的制訂和落實,促進我國大學教育在培養學生持續創新力方面走上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張長寬.研究型大學本科教育發展問題探討[J].中國高等教育,2005(08).
[2]史靜波.美國研究型大學本科生培養模式研究――以麻省理工學院為例[D].大連理工大學,2007.
2012年“兩會”上,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著重強調了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性。他指出,要深化人才體制改革,大力培養、造就高水平創新創業人才、青年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教育是培養創新人才的基本途徑,是創新人才成長的奠基工程。創新人才培養必然要求我們在人才培養觀念、培養視角及教育制度等方面進一步改革創新。
培養創新人才觀念需更新,要面向全體,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無論是創新人才還是對創新人才的培養,都應包含不同層次、不同類型。正確的教育價值觀或教育文化是指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只有這樣的教育文化,才能超越眼前功利,才能讓人獲得健全人格,也才有可能將創新的種子播向每一寸土地,當春風吹來的時候,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創新幼苗才有可能破土而出。
培養創新人才視角需革新,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習慣。創新思維習慣的養成有賴于給學生一定的自由空間、自由時間和自由意志,這種自由不僅僅指讓學生擁有各種選擇的自由,其根本還在于給予學生思想的自由和表達的自由;創新思維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必須從小抓起,要貫穿教育全過程,要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勇氣與創新思維習慣。
培養創新人才需改革考試評價制度與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考試評價制度導向培養什么人才,人才培養模式導向怎樣培養人才。改革考試評價制度重在改革高考招生制度,要克服“一考定終身”的弊端,逐步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高考招生制度,多給學生一些選擇機會,對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尤其是原創性思考能力應予以重點考查;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重在改進教學管理制度,要以教學為中心,尊重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創新教學方法,探索多種培養方式,做到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因材施教。
總之,培養創新人才要貫穿教育全過程,各級各類教育部門都應肩負起培養創新人才的重大使命,同時又必須明晰各自的側重點,通過改革教育評價體系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等途徑,形成各類人才輩出、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涌現的局面。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21-0202-02
中國高等教育經歷了數量擴張的高速發展階段后,目前進入主要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內涵建設階段。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培養大批的拔尖創新人才,這正是當前高等教育質量提升的迫切要求。通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全面提升創新人才培養質量,為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培養各類創新人才,成為我國高校的主要任務。
一、發達國家的發展得益于高素質創新人才的培養
歐美日主要發達國家綜合國力處于世界前列,與他們長期實施人才興國戰略有很大關系,而其中的創新人才培養改革成為了重要的人才培育手段。
美國擁有一套獨具特色的創新人才培養制度。如,本科生研究機會方案(麻省理工學院)、本科生科研學徒計劃(加州大學伯利克分校)、創新工作計劃(普林斯頓大學)、科研學分制(耶魯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這些常態化的科研培育制度對于培養創新人才發揮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各個高校以競賽的方式促進學生參與科研競賽。美國高校通過國際間學術交流、科研協作攻關等方式加強學生國際視野訓練,發掘國際領先型人才。[1]
另外,學校實施獎勵機制調動教師培養創新人才的積極性。如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設立杰出教學成就獎激勵教學創新,設立項目研究經費用于教師指導本科生項目。
英國教育提倡革新、鼓勵創造,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國際頂尖人才,造就了像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世界一流大學。英國大學最具特色的是團隊協作學習方式,通過交流、溝通和討論培養團隊協作,提高學生分析、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同時,英國將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和產業發展結合起來,以研發帶動創新人才培養。提出了區別于全日制大學的“工業大學”的新學校形式,激勵企業與個人終身學習的需求。[3]伯明翰大學通過設計產品制造系統設計工程(PAMS)項目來實施特殊的工程教育。項目以虛擬的公司為平臺,工程師由學生擔任,以設計一個新產品作為項目任務,任務完成后提交工作報告。通過實施“理論―實踐―理論”交互式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工程人才培養。[2]
日本的大學通過理論課程的優化設置,高年級學生以獨立的科學研究為主,強化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方法和研究能力。[4]
綜合國際發達國家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寬松的學習環境和創新的氛圍創新人才的重要外部環境。麻省理工學院(MIT)鼓勵學生去“搞怪”或搞“惡作劇”,例如,“hack”行動產生了黑客。這些“創作成果”編輯成冊,有的還放進了博物館,以鼓勵學生創新。劍橋、牛津采用導師制培養學生的創新,對學生進行追問式交談,一直到學生創意火花出現。“下午茶”是劍橋、牛津師生的習慣之一,孕育出許多最大成果。像美國、英國大學強調學生在知識傳承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的活動與研究,為學生創新人才培養提供了重要環境與氛圍。
二、我國高校創新性人才培養現狀
科學家錢學森教授臨終前提出一個問題:“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培養不出杰出人才來?”這句話折射出我國當前創新人才培養的缺失問題。問題已經提出了近10年,我國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在第四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耶魯大學校長萊文認為,“中國有足夠的資源實現世界一流大學的夢想,但在人才培養上必須要強調批判性思維”。斯坦福大學校長漢尼斯認為,“中國大學課程設置以講座式為主,小組討論的方式很少,學生不敢提問、不敢質疑”。從這些觀點中可以看出,“缺少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的教育已經成為制約中國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瓶頸”。[5]
南京大學啟用的“三個培養階段”和“三條發展路徑”的“三三制”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體現了“通識教育與個性化培養融通”的教育思想。也就是說,本科生要經過大類培養、專業培養和多元培養的“三個培養階段”,學生在完成專業學分之后,可在專業學術類、跨專業學術類、就業創業類“三條路徑”中自由選擇其一,執行個性化的課程計劃。通過個性化的培養,提升學生的獨立思考、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南京大學[6]國家物理學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地依托重點學科,教學科研互動,訓練學生科研技能,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天津大學校長龔克認為[5],政府部門給予高校更多的自,給予產學研教學改革更多的空間,創新產學研合作模式將有助于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天津大學[7]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重視實踐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武漢大學[8]依托“三創”(創新、創造、創業)教育理念,探索構建綜合性大學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鼓勵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個性發展。實施教學與科研、教師與學生兩者互動,倡導師生交流、研討,鼓勵學生自學理論學習、積極參與實踐學習一級課外活動,實施創新、創造與創業相結合,著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能力。
目前,許多高校通過選拔低年級本科優等生進入創新實驗班,進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在導師指導下實驗班的學生提前完成專業課程學習,或自主選擇學科方向課程學習,進行個性化培養。還有就是成立創新能力強化班,低年級學生通過參加科技競賽或導師的課題進行科研訓練、創新實踐等。招生規模大都在100人以內,招生門檻高,學生受益面非常窄。清華大學[9]設立數理基礎科學班,大一、大二兩年學基礎,大三開專題研究課程,大四進行科研訓練;北京大學[10]通過選拔高考尖子生設立元培實驗班,實驗班實行分段式培養,低年級進行通識教育、高年級進行專業教育,實驗班實施彈性學制以及導師制,強調創新培養。中山大學通過高考成績選拔100人左右的學生進入逸仙實驗班,學生免試本博連讀,日常教學管理采用全程導學制,促進精英人才的培養。北京師范大學[11]通過測評學生成績,選拔5%的新生進入勵耘實驗班,采用貫通式培養,強化技能與綜合素質,加強跨專業交流合作,促進創新人才脫穎而出。[12]
三、專業內涵建設為創新人才培養提供了條件
“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簡稱“質量工程”)是經國務院批準實施的重大高校教學改革項目,是新時期深化高校教學改革,提高高校教學質量的重大舉措。十一五期間,“質量工程”確定了六個方面的建設內容,其中實踐教學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成為其重要的建設內容;十二五期間,質量工程在質量標準建設、專業綜合改革、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與共享、實踐創新能力培養以及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等五個方面進行重點建設,其中實施了卓越培養計劃,也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專業人才的專門計劃。
面對高等教育質量內涵提升迫切需要,促進高校形成獨特的學科特色與品牌專業,十一五期間,教育部、財政部決定在高等學校分批立項建設3000個特色專業建設點。國家級特色專業的建設,正是國家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一個重要舉措,通過特色專業質量工程項目的建設,促進高校培養特色創新人才,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為此,我國許多高校把特色專業建設放在重要的戰略地位,通過特色專業建設,形成專業優勢,通過特色設計與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成為了高校特色專業建設的重要內容,這也成為高校特色專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由此可見,對地方高校,尤其是工科特色專業進行創新人次培養顯得十分重要。
四、展望
通過這幾年的探索,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有一定的改觀,但培養的創新人才還是極其少數,很難滿足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與此同時,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除了需要原創性創新型人才外,還需要工程應用等各類人才,各類創新人才的培養顯得具有很好的現實意義。其中,針對分類型創新人才培養,尤其是對于高素質工程應用型的創新人才培養,地方高校則成了主陣地。不同層次的人才都包含著創新人才,不管哪類創新人才,其核心要素都是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地方高校在得到國家十一五、十二五期間的質量工程項目支持下,具備了創新人才培養的條件,需要在多層次創新人才培養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為地方經濟發展輸送大量的復合產業發展的創新人才。
參考文獻:
[1]陳建成,李勇,張敬,彭衛紅.發達國家研究型大學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特征與啟示[J].科技與管理,2009,11(1).
[2]王延年.英國高等教育創新型人才培養及啟示[J].河南教育:高教版(中),2014,(2).
[3]干武東.改革創新是人才發展的根本動力[Z].今日浙江,2007,(5).
[4]韋秉興,馮鍵玲,廖麗珍.日本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的一些主要做法[J].廣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3).
[5]唐景莉.為優材提供沃土――中國人民大學探索人文社科領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J].中國教育報,2010,(8).
[6]王均義,張序余,陳如松,鞠國興,金國鈞.依托重點學科,教學科研互動,培養創新人才[J].大學物理,2006,25(11).
[7]郁道銀,常遼華,滕建輔,武星.加強素質教育,優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1).
[8]趙菊珊.大學有效教學及教學管理的理念與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1,(5).
[9]劉紅寧,朱衛豐,康勝利.厚基礎 重傳承 提高中藥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J].中醫教ECM,2014,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