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9 16:56:1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銀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 2020年7月)
推動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是推動我市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重要舉措。近年來,全市金融系統以服務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為己任,切實加大金融投入,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為全市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金融支撐。現將近年來我市金融領域促進營商環境優化的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主要工作措施及成效
(一)切實加大信貸投放力度,滿足民營企業融資需求。一是強化信貸支持。6月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為2140.05億元,貸款規模首次突破2000億元大關,比年初增加258.01億元,增長13.71%,增速位居全省各地市第二,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52個百分點。二是優化貸款結構。累計發放疫情防控貸款142.27億元;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310.32億元,較年初增加42.34億元,增長15.8%,高于各項貸款增速2.09個百分點,貸款戶數51196戶,較年初增加5600戶;制造業貸款余額177.37億元,較年初增長4.55%;全市共落實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小額擔保基金1.94億元,新增小額擔保貸款5.12億元,直接扶持個人創業人數達4096人,帶動就業人數15344人。三是開展“降成本優環境”活動。會同多個部門在全市范圍內對銀行業金融機構、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性擔保機構,轉貸(倒貸)基金貸款中間環節收費開展專項整治,通過依法查處貸款中間環節違規收費行為,堅決治理貸款中間環節違規收費,進一步降低民營企業融資成本。全市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平均利率5.62%,較2019年末下降了0.38個百分點。全市銀行業機構嚴格執行3000億元專項貸款優惠利率,轄內10家銀行已向68戶重點防疫企業授信,向其中49戶企業發放了優惠利率貸款6.83億元,發放戶數占全省的12.34%,貸款金額占全省的7.35%,分別列全省第三位和第四位,累計為企業減輕利息負擔2000余萬元;全市地方法人銀行機構充分利用5000億元專用再貸款額度累計為新型農業主體、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發放貸款19.83億元,辦理再貼現業務0.85億元,合計20.68億元,占全省總額度210億元的9.85%,節約利息成本1000余萬元;全市累計發放續貸6.12億元、展期8.16億元,累計為企業節約續貸“過橋成本”約3000余萬元。同時,在疫情期間實施臨時性延期還本付息貸款共2048筆,貸款金額合計16.64億元,實施臨時性延期付息的貸款戶數130戶,延期付息金額合計2290.43萬元;全市政府性擔保公司在疫情期間,累計為124戶企業提供擔保貸款4.29億元,擔保費率由原來的1%以上下調至0.74%,為企業至少降低擔保費用182.9萬元,累計減免再擔保費21.97萬元。
(二)積極完善扶持政策,支持民營企業加快發展。一是制定出臺扶持政策。以市政府名義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改進和深化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指導意見》、《關于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若干措施》、《撫州市銀行業機構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文件。二是建立銀行抽貸報告制度。為防止銀行業金融機構對民營企業進行抽貸,及時協調、穩妥解決民營企業貸款難題,我市從2014年正式建立了銀銀行抽貸定期報告、問題企業貸款處置協調、地方政府倒貸機制、金融訴訟案件快速處置機制“四項制度”,堅決制止銀行機構對民營企業的抽貸、斷貸行為,促進了民營企業的穩定發展。三是建立重點企業融資協調制度。會同撫州銀監分局和有關金融機構,定期對轄內重點民營企業融資情況進行現場調度。先后調度了大乘汽車、金品銅科、海利科技、創世紀科技、智谷科技、卓朗科技等重點企業的銀行融資問題,督促金融機構加大對重點企業的融資幫扶力度。
(三)降低準入門檻,鼓勵民營企業參與金融業發展。一是推動民營企業積極入股地方金融機構。積極推進民營資本入股村鎮銀行,目前全市已開業的村鎮銀行有11家,每家村鎮銀行中都有民營企業股東,民營企業及自然人股東基本上占比都在40%以上。積極推進民營企業發起設立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性擔保機構及典當行,目前全市已設立3家民營性擔保機構、11家小額貸款公司、6家民間融資服務中心和10家典當行。二是鼓勵民營企業參與農信社改制。全市所有縣級農村信用社全部完成農商銀行改制工作并全部掛牌開業。在改制過程中,每家農合機構都吸收了民營企業入股和自然人入股,占股比例達到40%。三是撬動民營資本參與設立產業引導基金。撬動民營資本通過入股等方式與市金控集團、市城投、市文旅投、市工創投、市農發投、高新區高發投、高新區財投等市本級平臺設立了多支政府產業引導基金,基金總規模達到近300億元。
(四)狠抓資本市場發展,推動民營企業掛牌上市。一是完善獎勵政策。出臺了《撫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企業上市(掛牌)的實施意見》,進一步加大對企業掛牌上市的獎勵力度。二是企業掛牌上市勢頭良好。全市上市企業達到2家(博雅生物、萬向新元科技);志特新材已經在深交所進行首輪問詢,燦輝科技正在港交所排隊待審,施美制藥預計三季度完成輔導驗收。卓朗科技與殼公司基本確定股權轉讓協議,北斗變電科技已與殼公司簽訂并購協議,云時代教育啟動紐交所上市事宜,老表互聯科技已與合作券商對接赴荷蘭加勒比證券交易所上市事宜,三是債券發行穩步推進。今年以來全市新增發行債券50.01億元,同比增長94.21%。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我市積極貫徹落實金融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政策,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多種因素的制約,全市民營企業融資還是存在不少問題。一是民營企業融資依然困難。雖然今年疫情期間銀行機構加大了對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民營企業的融資緊張的局面,但由于民營企業大多屬于小微企業,企業自身規模小,效益不穩定,財務制度不健全,貸款抵押擔保能力不足等原因使得其融資還是面臨較多困難。二是中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不健全。目前由于我市經濟總量小,可用財力少,還未專門設立中小企業融資的風險準備金。三是金融風險防范壓力加大。受疫情影響,不良貸款出現反彈,貸款逾期情況出現不同程度增長。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切實強化信貸投放,全力穩企業保市場主體。結合“兩宣一幫”活動深入園區、企業開展“六保、六穩”的金融政策宣講。繼續深化與各金融機構的戰略合作,用好央行1萬億再貸款(目前全市已經授信3.54億元,辦理再貼現金額2.37億元);和全省首批2200億元的專項貸款政策(目前7家專項貸款資質銀行已成功對接項目59個,授信44.18億元,放款15.88億元),積極爭取各商業銀行的信貸支持,努力增加對我市的有效信貸投放,確保全年新增貸款300億元。結合產業鏈鏈長制工作,推進政銀企對接常態化,每月定期開展分行業、分產業鏈、分企業、分領域、分縣(區)的政銀企專場對接活動。
二是持續開展企業幫扶,全面加強企業融資服務。深入推進“降成本、優環境”金融幫扶專項行動,規范銀行貸款收費行為,落實央行降息降準政策,推動貸款利率LPR的市場化改革,切實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督促金融機構采取延期還款、分期還款、展期續貸,收回再貸等措施,對符合條件的企業給予臨時性延期還款安排,還本付息可延期至2021年3月31日,并免收罰息。
三是狠抓企業上市掛牌,深入推進“映山紅”行動。全力做好志特新材排隊待審工作,力爭年底前順利上市,加快燦輝科技掛牌港交所進程,跟蹤做好北斗變電、卓朗科技的并購回遷工作。加大債務融資工作力度,力爭今年全市新增發行債券100億元。
四是大力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不斷拓展“兩山”轉換通道。積極學習借鑒贛江新區綠色金融改革創新經驗,按照“一縣一品、一行一品”的試點要求,創新推出“兩權”、收益權、養殖權、用能權、排污權等“信用+多種經營權”生態專屬信貸產品,確保“兩權”抵押貸款規模達到50億元,力爭達到100億元。
近年來,金融脫媒愈演愈烈,我國商業銀行的傳統業務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居民儲蓄分流,企業融資渠道的多樣化等對商業銀行提出了挑戰,也給商業銀行業務發展帶來了機遇。為了應對挑戰,商業銀行積極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和利潤增長點,進行業務轉型、做好向混業經營過渡的準備。發展商業銀行投資銀行業務成為了我國商業銀行開辟新的業務和利潤增長點的必然選擇,也是我國的商業銀行與世界接軌的重要一步。
一、金融脫媒對我國商業銀行投資銀行業務的影響
本文所指的金融脫媒是狹義涵義,指資金供給繞開商業銀行體系,直接輸送給資金盈余者和短缺者而形成的資產負債關系。金融脫媒對我國商業銀行投資銀行業務的影響帶來的不僅是挑戰也有機遇。
1.金融脫媒給我國商業銀行帶來的挑戰
(1)對商業銀行傳統業務及盈利能力的影響
資產業務與負債業務是商業銀行的兩大傳統業務,而負債業務因銀行信用中介的性質成為其最基本且最重要的業務。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水平和盈利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負債的成本和結構的變化所導致的銀行資金的定價水平。此外,以貸款為主的資產業務是銀行實現利潤的重要方式,在賺取收益同時聚集著大量的風險。資產負債業務所產生的利差是銀行主要的收入來源,在商業銀行的利潤構成中占有重大比例。
(2)對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影響
與一般工商企業不同,商業銀行因其業務的特殊性,高風險貫穿了其經營的始終。金融脫媒加大了商業銀行的風險,主要有流動性風險、信貸風險以及利率風險。
其中,在金融脫媒的影響下,存款與貸款期限不匹配、存貸比降低等問題出現,商業銀行必須用短期的資產負擔長期的負債,大大加大了銀行的流動性風險。金融脫媒造成的逆向選擇是造成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原因,金融脫媒提供了多種融資渠道,在低成本的驅使下,業績優良的大企業會通過主板市場上市在資本市場上獲取資金。在金融脫媒對融資進行分流后,剩余的需要通過銀行來籌措資金的企業往往是一些經營能力不強,風險較高,資信程度不高的企業,商業銀行的貸款對象整體的信用水平下降。商業銀行承擔的信貸風險大大增大。
2.金融脫媒給商業銀行帶來的機遇
(1)推動商業銀行的金融創新
近年來商業銀行展開積極的創新和轉型以應對金融脫媒加劇帶來的挑戰。商業銀行開創了許多創新型的理財產品,如電子商務,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務等來滿足客戶對高質量金融服務的要求。此外,商業銀行還開展了證券抵押貸款等業務來滿足企業對流動性的要求。商業銀行的服務愈發完善,證券種類也愈發豐富,積極推陳出新來面對挑戰。
(2)推動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發展
中間業務是指商業銀行不運用或不直接運用自有資金,不直接承擔風險,接受客戶的委托為客戶辦理業務以獲得利差收入或服務費的業務。包括基金、證券和資金產品的買賣,收取服務費的咨詢顧問,理財服務。在應對金融脫媒對商業銀行傳統業務的沖擊的時候,中間業務的發展很大程度上能緩解金融脫媒的壓力。
(3)推動企業大額存款業務、同業存款的發展
商業銀行為應對金融脫媒做出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發展投資銀行業務。發展投資銀行業務是商業銀行借以進入資本市場發展的重要手段,可以彌補傳統銀行業務的利潤流失。中國的各大商業銀行都開始積極開展投資銀行業務,如短期企業融資證券的承銷、企業上市顧問、政府與機構投資顧問、融資顧問、資產證券化。各大商業銀行的競爭重點也開始像投資銀行業務轉移。
二、我國商業銀行發展投資銀行業務的對策建議
1.明確商業銀行投行業務的定位
我國的商業銀行是在計劃經濟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盡管現在各大行都已經實現了上市,但是仍然受到行政干預,沒有實現完全的市場化。同時,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如政策、科技環境和法律的相對落后,也會導致我國無法如其他發達國家一樣大規模的開展投資銀行業務。加快資產管理和證券化業務的創新和推廣。
為滿足客戶的資金保值、增值需求,商業銀行可以利用其自身擁有的客戶資源,以及豐富的項目判斷,風險識別經驗為投資者們推薦投資項目。此外,商業銀行還可以聯動其它的業務部門以及其他的市場資源為客戶提供全面的產品解決方案。資產管理業務包括投資銀行理財業務、私募理財產品、信托產品,此外還有衍生的資產管理服務等。大力發展資產證券化業務。
2.調整客戶結構,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
商業銀行的爭奪重點一直為大型的國企和央企,隨著國家政策的發展,對中小企業的金融配套服務也開始重視了起來,中小企業對投行的業務的需求也大量增長。大部分國企央企的改制上市工作已經完成,業務的發展空間有限,而中小企業的發展潛力巨大。商業銀行應進行差異化調整,調整客戶的結構,大力推進對中、小客戶的挖掘和培養,降低對大客戶的依賴程度。
3.完善風險管理體系
1、西方商業銀行私人銀行業務的發展策略
1.1、產品開發策略
西方商業銀行的私人銀行業務涵蓋個人消費、儲蓄、投資等全部領域,其產品開發策略可以概括如下:一是強調產品差異,實行分層服務。這種差異化的分層服務體現在不同類型的產品設計中。其主要區別在于,或要求帳戶保持不同的最低余額并以此確定不同的收費標準,或根據帳戶類型和金額采用不同檔次的利率優惠、手續費減免或貸款額度等。二是強調以人為本,實行終身服務。西方銀行家認為:好的金融服務是涵蓋一個人一生中所有方面的。許多西方商業銀行針對客戶不同的年齡階段,不同的生活方式,設計、開發了涵蓋人身全過程的金融產品,使個人客戶一生中都能得到銀行的金融支持,并且在顧客和銀行之間建立起了一種穩定的、長期的聯系,大大提升了銀行的服務范圍和服務質量。三是強調產品功能,實行高效服務。為了在競爭中始終保持優勢,西方商業銀行十分重視運用科技進步的成果,大力發展電子網絡,增加產品功能,使許多業務處理實現了自動化。客戶可以通過電話銀行、PC銀行、網絡銀行、電視銀行等服務渠道,足不出戶辦理銀行業務。
1.2、營銷服務策略
西方發展私人銀行業務較為成功的銀行,不僅僅十分重視個人高價值客戶的需求,還十分注重研究客戶需求背后更廣泛和復雜的各種變量因素,通過規模、業務量、信譽等指標將客戶劃分等級,有針對性地向不同級別的客戶提供滿足其特定需求的高質量、多樣化的不同服務,使自己在多重關系的互動中獲得自身發展的持續動力。這樣一方面,便于銀行開展客戶關系管理;另一方面,可以使銀行集中資源,以最周到的服務和最優惠的條件吸引住銀行的核心客戶。私人銀行服務是一種知識密集型和情感密集型的服務,因而西方商業銀行普遍為客戶提供具備高度技巧、訓練有素的客戶關系經理,由其針對客戶的所有需求提供全面的服務。
1.3、業務經營策略
西方商業銀行發展私人銀行業務,采取了一體化的經營策略。一是產品一體化,即按照水平多樣化原理,一個產品開發出一個系列;二是優惠一體化,以發揮整體優勢;三是按照集團多樣化原理,將銀行業務與保險業務、投資業務一體化經營;四是將信用卡與航空、旅游、商貿、飲食行業一體化經營,提供折扣和優惠。
2、對開拓私人銀行業務的建議
盡管我國與西方國家在金融監管、法律及客戶取舍、市場功能等方面存在差異,但是從發展的大趨勢看,我國銀行在業務品種開發上肯定會向國際市場靠攏。西方銀行業務品種的多樣化、市場化、規范化以及服務特點與發展策略值得我們認真借鑒。
2.1、對私人銀行業務“基本客戶”的定位
改革開放以來,個人逐步成為社會金融活動的主體之一,私人發展成為與機關團體及企業法人平等的經濟活動決策者、財富支配者和金融服務的對象。銀行應將私人銀行“基本客戶”定位在中高收入階層。大力挖掘高收入、高消費的個人客戶群體,使之成為營銷活動的主要目標。對具有“高凈資產值的個人”客戶進行市場細分,對不同級別的客戶和不同的金融需求提供個性化和差別化的服務。
2.2、采取多種方式創新業務和產品
(1)開發推出全新業務和產品。適應市場發展趨勢和人們未來需要,不斷推出新業務和新產品,創造新的顧客,如對與資本市場相連接的產品或投資咨詢理財等金融產品進行深度開發,推出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中間業務等。如西方商業銀行所創新的指數定期存單、住宅股權貸款、多幣種杠桿貸款、消費者現金管理方案等都值得我們借鑒。
(2)開展業務和產品組合創新。針對客戶的多樣化和個性化需求,開展產品組合和功能整合,向客戶提供復合性產品。例如以活期帳戶(借記卡)為基礎,整合定期帳戶、信用卡帳戶、證券帳戶,為個人客戶提供集資金劃撥、異地存取、消費、證券交易、外匯買賣、小額信貸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帳戶,實現產品和經營的一體化。
(3)對業務和產品進行結構調整。即對現有產品進行評估定位,以貢獻度和發展前景為標準,淘汰落后業務和產品,扶持創利型和潛力型業務和產品,形成新的核心產品體系,從而不斷豐富私人銀行業務的內容。
(4)樹立業務和產品的特色品牌。品牌是銀行獲得穩定收益和長期發展的重要無形資產。通過產品品牌的建設,提高客戶的忠誠度和銀行的社會形象。
2.3、提高對私人客戶的服務水準
客戶是上帝,是銀行服務的對象,是銀行服務最權威的評判者,對如何改進銀行服務也最具發言權。西方商業銀行在提高對私人高價值客戶的服務水準方面,有3點特別值得我們借鑒。
一是為客戶提供人性化和人情化的服務。花旗銀行前總裁沃爾特?瑞斯特曾非常明確地指出,“客戶對銀行的滿意度取決于為其提供服務的銀行職員,而不是銀行產品”。客戶經理要針對客戶的特殊金融需求,為其提供度身定做的金融服務方案。
二是為客戶提供高附加值的理財服務。私人高價值客戶最關注自己資產的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性。銀行不僅要為他們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更要注重為他們提供增值服務。私人客戶經理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對客戶現在需求的了解和未來需求的變化分析、研究和預測上,把了解客戶的想法、需求以及怎樣滿足客戶的需求,并為客戶最大限度地提供增值服務作為銀行在競爭中生存和發展的首要條件。
三是要認真對待客戶的投訴。作為消費者,客戶在使用各類金融產品的過程中,最容易發現一些不方便、不完善和不盡人意之處,將金融生活中的難題、意見和建議,積極主動地反饋給銀行,即通常所說的投訴。對于銀行來說,能及時了解自己服務的種種不足,進而通過完善,不斷滿足金融消費者的需求,也是銀行獲取最佳利潤不容忽視的重要工作。銀行可以從這些投訴中,了解和發現金融產品和銀行服務的不足之處,掌握用戶的消費需求及其隱含的市場信息,進而找準問題的關鍵。對銀行行業管理部門來講,要把對銀行的有效投訴提高到金融管理的高度,制定一部完整的法律來規范,盡快出臺金融服務法規及其有關操作細則。
參考文獻:
一、引言
招商銀行和貝恩管理顧問公司聯合的《2011中國私人財富報告》指出,2011年中國私人財富市場仍將繼續保持增長勢態,高凈值人群將達到59萬人左右,高凈值人群持有的個人可投資資產規模達到約18萬億元。但目前高凈值人士的財富目標、資產配置和服務需求已經呈現多元化趨勢。外資銀行不斷強勢入駐,品牌效應不斷加強,而我國私人銀行由于現行的品種、投資方式單一,將逐步喪失本土優勢。面對強敵,我國商業銀行應認準形勢,剖析自身,摸索出一條適合本土私人銀行發展道理。
二、對策
(一)轉變觀念,從“收益驅動”到“收益、成長雙驅動”
以往我國商業銀行私人銀行主要靠收益驅動,追求收益最大化。但總結國外先進經驗,發現外資銀行除了注重收益驅動,還注重成長驅動。成長驅動指私人銀行不僅關注銀行理財和投資產品為客戶帶來的實際收益,而且通過提供間接的金融服務幫助客戶“成長”。從“收益驅動”轉變為“收益、成長雙驅動”,那么私人銀行在確保客戶資產的保值增值的基礎上,既可以為客戶提供諸如宏觀、行業等方面的數據以及專家分析報告,為客戶的經營和決策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信息;又可以通過信貸支持,幫助客戶融資,合理利用財務杠桿促進企業成長。
(二)完善私人銀行業務的組織架構
私人銀行客戶分布廣泛,需求復雜多樣,服務層次要求很高,業務獨立性較強。因此構建一種適應私人銀行業務內在發展規律的組織架構迫在眉睫。私人銀行部門作為零售銀行總部的一個獨立的事業部,全面負責私人銀行業務績效。分行成立相應的私人銀行中心,私人銀行中心與分行其他業務相互獨立,直接向總行私人銀行事業部匯報工作。總行應在營銷和業務上賦予分行充分的自主決策權力,以便提高對客戶的服務效率。
各分行私人銀行中心配備由客戶經理、投資管理團隊、專家支持團隊、研究團隊等組成的專家隊伍,采取多對一的服務方式,即由一名客戶經理和若干專家為一個客戶服務。各團隊專家隸屬于各專家團隊,當有客戶需要提供服務時,客戶經理可以從專家各團隊中尋找若干專家,形成項目小組為客戶提供全程私人服務。若客戶的需求發生變化,客戶經理可以根據客戶需求相應調整項目組成員。各團隊成員可以根據需要,在不同時段為不同的客戶經理提供技術支持。
(三)開展差異化營銷
不同的客戶有不同的金融需求,所以私人銀行有必要對客戶進行進一步細分。
(1)民營經濟經營者,包括個體戶和私營企業家。他們是中國高凈值人士的主力軍,他們大部分是第一代財富創造者,未來三年增長潛力最大。但是這一客戶群的需求差異較大。
(2)企事業單位的高層管理人員。他們事務繁忙,有穩定的經濟收入,一般具有較高的學歷和機敏的金融頭腦;但私人時間較少,對銀行及其產品較為嚴謹,不大喜歡冒險。
(3)專業投資者。學歷高、收入高,通常有豐富的金融知識和投資經驗。他們堅持不懈地跟蹤市場動向,并相信自己的判斷,不依賴私人銀行的意見,但會重視其提供的市場信息。
私人銀行細分客戶類型后,應制定有針對性地營銷方案。
民營經濟經營者在產品組合上應以穩健增長型產品為主,在投資決策風格上,他們大多為自主型,由自己管理資產,所以私人銀行應定期向客戶提供各類金融產品盈利狀況,為客戶投資提供咨詢服務。
企事業單位的高層管理人員由于精力有限,他們依靠私人銀行跟進市場,并需要銀行提供優質的投資建議或財務規劃。一些則采用全權委托的方式,請私人銀行代管他們的資產。
專業投資者由于自身具備豐富的金融知識和投資經驗,他們并不需要復雜的投資產品,但需要高質量的咨詢服務。在投資決策風格上,他們大多為參與型,依靠良好的投資建議,需要客戶經理主動識別好的投資機會。
離岸金融市場又稱境外金融市場,是指以自由兌換貨幣為交易媒介,專門經營以非居民為主體的借貸、結算、資本流動、保險、信托和證券、期貨、衍生工具交易等金融服務,而不受市場所在國和貨幣發行國以及金融法規和法律限制的市場。
一、我國離岸金融市場的現狀
1989年,由中央銀行政策扶持,招商銀行、廣東發展銀行等銀行先后獲準經營離岸銀行業務,特點是“內外分離,兩頭在外”,即離岸資金來源和運用只能服務于非居民。從1989年至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前夕,我國離岸銀行業務經歷了一個快速發展階段,離岸資產規模達到20多億美元,期間廣東發展銀行成功發行6000萬美元境外浮息存款證(frcd)。然而,一些不容忽視的隱患也因此暴露。1997年為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央行“叫停”離岸銀行業務,離岸銀行業務也因此進入了調整期。2002年重新恢復離岸銀行業務,離岸銀行業務進入新的發展時期。
二、我國發展離岸金融市場的必要性
1.建立離岸金融市場是我國金融業走向國際化的客觀需要。建立離岸金融市場,將吸引大批跨國金融機構進入,使國內金融機構在直面競爭中得到鍛煉,會帶來最新的金融工具,使國內金融產品迅速與國際接軌,有利于金融業務的國際化。
2.建立離岸金融市場可以為我國企業實施走出戰略提供方便融資渠道。建立離岸金融市場,有利于進一步加大我國吸引外資的力度,改進國內企業的融資條件和融資環境,降低其融資成本,從而為國內企業提供長期、高質量的資金來源,為國內企業實施國際化戰略提供可靠的資本保障。
3.離岸金融市場將推動國內金融業的發展。離岸金融市場的建立和發展,必將增強國內金融業的壓力,打破經營壟斷的格局,促進經營業務范圍的開拓和技術水平的提高。國內金融業面對離岸金融市場的壓力,必將使現代化的操作技術手段—電了設備在金融業廣泛應用,積極開拓多樣化,適用各方面的需要、極為便利的服務手段和業務品種。
三、中資銀行業在離岸金融業務發展中的制約因素
一是準入管制過嚴,市場開放度不高。監管當局對銀行經營離岸銀行業務實行非常嚴格的市場準入管制,特別是對中資銀行經營離岸銀行業務實行嚴格限制。截至2006年,只有7家中資銀行獲得經營離岸銀行業務的許可,其中4家獲準經營離岸銀行資產負債業務,3家獲準經營離岸銀行負債業務的銀行。
二是政策優惠不到位,外部環境不寬松。離岸銀行業務的良好發展,優惠寬松的外部政策支持是重要條件。離岸銀行業務的發展特別需要有健全的保密制度和優惠的稅收制度支持,但是,離岸業務在我國發展快20年了,配套的保密制度和稅收制度一直沒有出臺。
三是中外資銀行待遇不平等,競爭環境不公平。由于外資銀行不受我國現行離岸銀行業務管理規定的調整,導致中外資銀行在離岸銀行業務市場準入、外匯管制等諸多方面的不平等待遇,同時,國家明確了對外資銀行經營離岸銀行業務的優惠政策,但中資銀行卻沒有相關優惠政策。
四是監管主體和職責不明確,監管政策標準不統一。由于離岸銀行業務同時涉及銀行監管和外匯管理多個方面,因此離岸銀行業務的開展涉及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和國家外匯管理局等多個監管部門;但國家對離岸銀行業務的監管主體和各監管部門的職責劃分并沒有明確,導致對離岸銀行業務的監管職責重疊交叉、使得促進業務發展的政策始終不能出臺,影響業務進一步發展。
四、發展離岸銀行業務的措施和建議
1.中國離岸金融市場成因要素評價指標體系。
現在主要采取層次分析法,離岸金融市場成因要素可以按重要性依次排序為:政治環境;金融發展政策;經濟實力;金融工具創新;交通、電訊狀況;金融監管;聲譽優勢;在岸金融發展狀況;金融政策的穩定性;市場組織費用;教育狀況、人才素質。
2.中國離岸金融市場的實際操作
首先,區位選擇,選擇經濟金融發展程度都比較高,專業金融入才聚集,且具備先進的交通、通訊設施的區域。然后,模式定位,我國選擇的是內外分離型。再次,業務戰略。最后,相應對策,完善國內金融市場;實現人民幣的可自由兌換;加強政府政策的支持推動作用;加強我國銀行金融創新步伐,增強銀行競爭能力;采取措施避免離岸金融市場成為稅款偷逃的通道。
3.中國發展離岸金融市場的監管建議
離岸金融市場在其運行過程中會面臨諸如信用風險、金融創新風險、資本外流風險、法律風險等方面的風險,我們需及時認識和警惕風險的發生。我國的離岸金融市場需要在寬松的環境中發展,在規范的條件下健康成長,所以不僅需要來自多方面的監管,而其是多方面監管的交織和混合。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監管主體方面:我國政府、中央銀行、商業銀行三方應共同控制金融市場的風險。
商業銀行市場營銷概念于1958年在全美銀行業聯合會會議上首次提出。此后,市場營銷被廣泛運用于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中。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市場營銷已經成為西方發達國家商業銀行謀求競爭優勢和提高經營效益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二、我國商業銀行市場營銷現狀
我國銀行業發展經歷了許多曲折。從人民銀行單一銀行時期到國家專業銀行時期,直至各大銀行完成體制改革前,我國銀行業長期處于賣方市場,根本不需要市場營銷。隨著,各大專業銀行體制改革的完成,我國銀行業進入了競爭時代。各大銀行開始認識到市場營銷的重要性,對其展開了探索,并取得了不小的進步。但總體來看,我國商業銀行的市場營銷水平較西方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市場營銷手段和策略仍處于初級階段,營銷戰略也未形成合理、完備的體系,整個市場營銷仍然處于探索階段。
隨著2006年12月11日我國按照國際規則對外資銀行實行全面國民待遇,我國銀行業的對外開放也由批發業務擴展到零售業務,由部分中心城市擴展到全國各地。我國商業銀行必須面對大量擁有成熟市場營銷策略的外資銀行,競爭更加激烈。此時,認清我國商業銀行市場營銷中存在的問題,并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是當務之急。
三、我國商業銀行市場營銷的主要問題
1、對市場營銷認識不足,營銷行為有偏差。我國商業銀行尚未樹立起以顧客為導向的市場營銷理念。不能根據顧客的需求自覺地調整營銷策略,開發新產品;大多數業務是以應付顧客的需要為主,缺乏開拓新領域的意識。這使我國商業銀行疲于爭奪現有顧客資源,忽視了以具有前瞻性的市場營銷策略指導銀行發展、吸引潛在客戶的發展要求。
2、商業銀行市場營銷缺乏總體策劃與創意,具有很大盲目性和隨機性;商業銀行個體形象不鮮明,缺乏市場感染力。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對于自身定位和目標客戶選擇都存在缺失,在此情況下組織的市場營銷活動往往缺乏針對性和吸引力。銀行自身形象的不明確,也使市場營銷的效果大打折扣。
3、市場研究與開發還未成為商業銀行自覺的營銷行為。我國商業銀行在市場研究上基本處于跟隨、模仿、一哄而上的階段,市場營銷行為趨同化明顯。具體來說,存在四點不足:一是對顧客的現實金融需求研究不夠;二是產品品種單一,質量不高;三是市場缺乏細分,產品定位不突出;四是對顧客未來需求研究不夠。
4、促銷手段組合缺乏系統性。我國商業銀行的市場營銷實施過程,一般都表現為單一的、獨立的行為,缺乏系統、協調的實施計劃。往往難以達到預想的效果。
5、客戶經理營銷隊伍過于龐大,功能單一。商業銀行實施管理體制改革后,客戶經理制度被引入銀行日常經營活動中。但眾多客戶經理,各自負責一塊內容,服務功能單一,缺乏“一人通”式客戶經理負責制行為,使客戶經理制的作用大打折扣。
四、對改進我國商業銀行市場營銷的建議
針對我國商業銀行市場營銷領域存在的問題,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加以改進:
1、樹立“以顧客為導向”的市場營銷理念,不斷提高服務質量。我國商業銀行應該培養正確的市場營銷理念,主動調整自身的產品及營銷策略,滿足不同顧客多樣化的需要,使顧客獲得高質量和具有前瞻性的服務,從長遠角度吸引和留住顧客。
2、構建特色鮮明的公共形象,準確定位目標客戶群。我國商業銀行應著力構建自己獨特、鮮明的公共形象,并加以良好的宣傳,從感性上吸引顧客。做好市場調查,細分市場,找準目標客戶群。開展具有針對性的市場營銷活動,擴大自身影響。
銀行服務的最基層機構就是網點,因此,銀行業競爭的最前沿就在網點。網點數量就是銀行規模,我國四大國有銀行都擁有巨大的網點數,遍及全國各個城鎮的角落。但競爭力并不是與網點數量成正比,數量大必然存在邊際效益問題,當這個問題積累到一定程度,數量反而削弱了競爭力。如何提高網點競爭力一直困擾著各商業銀行,近幾年,出現一種新型理念的網點轉型。
一、國有商業銀行基層網點轉型的背景
網點是銀行服務人民的基層組織,用于全面有效的發展客戶關系,國外很多商業銀行的競爭力都是來至于網點的提升。近年來,國內銀行在各個網點紛紛進行個人金融業務以及金融衍生品,業務的擴大引來大量的客戶,同時也出現了網點排長隊的現象。為適應銀行業的發展需要,各個銀行基層建設都有不同程度的改造。外資銀行的介入加劇了銀行業的競爭,國內銀行的轉型變得十分緊迫。同時,網點轉型的成敗直接掛鉤未來的銀行市場份額以及零售業的利潤分布。理所當然,競爭成為商業銀行的網點轉型升級的導火索,而如何轉型,即提高服務質量,合理布局網點以提高運行效率成為各商業銀行的重中之重。
二、網點轉型應遵從的原則
銀行網點轉型不僅關系到其經營管理模式,同時還關系到銀行法人治理結構的轉型。這些會是商業銀行轉型不得不經歷的階段,同時也必然引起銀行業具有革命性的變化。
近幾年,國內各銀行,包括許多大型國有銀行都不同程度的撤銷或合并了大量網點,以至于銀行分支機構的數量迅速減少。為保證銀行整體的服務質量,需要對網點改造,進一步提高服務質量,即網點轉型。但面對網點轉型,銀行業提出許多不同的說法和設想,更有甚者,因為社區銀行網點概念的興起,寫字樓、地鐵銀行網點的出現,銀行業存在這樣的想法,認為銀行業的經營模式會回到十幾年前的樣子,這可以說是對網點轉型的誤解。中國人倡導的養生之道是隨外界的變化而調整生活起居,銀行業的網點轉型與養生之道有異曲同工之妙,隨外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這也是順應自然的抉擇。由此可見,網點轉型應遵循的原則是順勢而為,應運而生。
三、銀行網點轉型的方向
(1)網點轉型提升客戶滿意度,對網點進行環境的改造。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的改造,與國外先進同行相比,雖然存在很多缺陷,但已經取得很大進步。銀行進行全行視覺形象的統一化,在此基礎上,重新整頓了那些仍然使用落后設備的網點。從營業環境品質的方面來提升客戶的滿意度。
(2)對銀行的網點進行功能強化,致力零售銀行的建設。目前,銀行的個人業務的發展趨勢趨于個性化,多樣化的客戶需求。網點作為與客戶交流的基層機構,強化其個人客戶的服務功能,發揮了其交流主渠道的作用,同時,網點增添了許多電子設備服務客戶,如自助查詢機、自助存取款機、網銀、手機銀行演示設備以及排隊叫號機等等。這些改變,減少了銀行的運營成本,同時也起到分流客戶,提高服務質量與效率的作用。
(3)網點進行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轉型。與傳統網點服務相比,轉型后的網點必須以客戶為中心,而不再是產品,存取結算。轉型后的服務理念為關注客戶體驗、服務創造價值。口碑是由高質量的服務為基創建的,從而贏得客戶的關顧與信賴。這種轉型的成功必須要做到以下幾點:對客戶進行分類,不同的客戶提供其適宜的服務,使服務具有貴賓級普通級之分,收費也相應不同的標準;網點業務營銷的力度進一步加大,逐步轉型為營銷型業務,屏棄原有的交易型業務形態;網點設立大堂經理職務,大堂經理具有提高服務親和力,營銷產品的義務。
(4)改變經營流程進行管理創新以提高經營績效。重新設計業務流程的指導思想為效率提升、客戶友好、流程合理、風險可控。還可以在后臺單獨設立一個部分用來集中處理經營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銀行職員要對客戶憑證拍攝存檔,對憑證審查、數據錄入等等。
(5)職員培養轉向服務,不僅僅是業務操作。轉型后網點更注重服務客服、營銷產品,具有這方面能力的人才才是轉型網點的需要。銀行職員不僅要具有熟練的業務操作能力,如點鈔、反假、錄入等,還應具有熟知產品與客戶消費心理的能力。由此可見,網點基層需要更多的營銷人才。
四、基層網點轉型的推動策略
(一)優化網點布局的統一規劃
由于銀行發展中缺乏網點布局的統一規劃和整體布局統籌,致使一些市級地區網點過于密集,加劇了同質化競爭,然而大部分城鎮鄉村,網點相對稀少,這些地區卻具有廣袤的市場。因此,轉型過程中要多多考慮網點布局,對一些不合理的現象進行重點規劃部署。
重新布局規劃過程中,要考慮當地經濟的發展狀況及其對未來的發展規劃,考慮人口分布情況,還應對工商業的發展趨勢進行分析調研。同時,梳理原有客戶,評估布局調整形成的負面影響,并盡可能將其降至最低,將優質客戶資源與周邊網點完美承接。
(二)加強電子梁道的建設工作
根據客戶的參與情況,適當加強電子渠道服務的建設,從而解放柜員勞動力,這也是網點的目標之一。
目前,電子渠道之一的網上虛擬銀行成為熱點,與傳統形式的實體銀行相比,具有顯著的高效、快捷優勢,得到客戶的肯定。重要的是,實體網點的設立需要大量的經營資本,不適用大規模的擴張,而網上銀行業務則具有大力推廣的優勢和必然趨勢。
(三)提高網點市場定位的靈活性
轉型應堅持因地制宜。我國各個城市的發展存在很大差異,因此,轉型也應隨其發展程度而有所不同。調整轉型緊跟各城市的發展節奏,會更容易被廣大客戶認可和接受。
五、小結
一切變化始于2008年9月爆發的金融危機。當月,美國投行雷曼兄弟破產,華爾街投行接連倒下。最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雷曼兄弟破產的前五天,其資本充足率仍高達11%,為最低監管要求的三倍。
銀行資本并未在危機中發揮應有的緩沖功能,巴塞爾II受到質疑。
巴塞爾II正式頒布是在2004年,其對風險判斷的方法在當時具有革命意義:從過去由監管機構指定風險權重,轉變為由金融機構根據歷史數據和模型自行判斷,因而被普遍認為是對第一版資本協議的顛覆性改革。
但其對合格資本的定義,日后被證明存在巨大漏洞。不僅高質量的普通股本以及較高質量的優先股被允許作為資本,形形的創新資本工具也可以充當資本。
“在銀行發生問題時,創新資本工具往往受到當地國家法律限制不能吸收損失。”一位國際咨詢公司風險部人士說。
次貸危機前,全球銀行資本“看似健康”,實則虛重。國際清算銀行副總裁Hervé Hannoun在2010年11月的一次演講中稱,危機前部分歐美商業銀行將創新資本工具發揮到極致,有效資本低至1%-3%。這意味著其杠桿率高至33倍到100倍,危機襲來即風雨飄搖。
因此,在巴塞爾III的醞釀中,凈化資本構成成為主流意見。
在巴塞爾委員會2009年12月公布的征求意見稿中,商譽、少數股東權益、對金融機構投資、遞延稅項資產等八項被建議從資本構成中剔除。這將使得全球銀行業平均接近10%的一級核心資本降至8.3%。包括日本和歐洲在內的很多地區銀行將面臨融資壓力。
資本“打假”僅僅是全球銀行業面臨的一個沖擊,杠桿率的引入也將限制銀行擴張沖動。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銀行表外業務膨脹,最為突出的表現是衍生產品種類和數量與日俱增。金融危機前,美國銀行和花旗銀行表外業務量,均達到近2萬億美元。
借助資產證券化等騰挪術,大量表內資產轉移至表外;特殊目的公司也幫助銀行邊融資邊投資。
所有這些眼花繚亂的操作均隱沒在資產負債表之外。盡管美國等國家依然沿用杠桿率的監管手段,但是由于表外業務并不影響杠桿率的計算,該數值具有很大的欺騙性。
“表外業務最后變成了銀行藏污納垢的垃圾桶。”國內一位長期關注表外業務發展的銀行人士總結說。
危機襲來,表外資產回歸到表內現形,銀行也暴露在巨大的風險敞口中。
反思中,人們回到了最直接的監管手段上。杠桿率指標誕生近百年,是最原始的銀行風險監測指標,等于資本除以資產的比值。但因為其不能反映具體的銀行資產結構,而一度為資本充足率等指標所取代。巴塞爾III則重新將杠桿率指標寫入監管條例中。
實際上,全球統一的有效規則并不容易找到。巴塞爾協議自誕生之日起就不斷受到質疑。
1973年底,歐美國家爆發了“二戰”以后最嚴重的經濟危機,銀行倒閉接連發生。1974年,12國銀行監管機構官員組成的巴塞爾委員會應運而生,以協調跨國銀行監管問題。
進入上世紀80年代,日本銀行在全球擴張達到頂峰,美國亦成為其重要目標市場。
銀行是以客戶資源為盈利中心的企業,在銀行業的持續發展中,優質客戶是一個重要的推動力量,也是各家銀行爭奪的焦點 ,現有客戶資源越多,對銀行的發展越有利。近年來,隨著銀行管理者對客戶的重視,銀行業的經營理念從“產品為中心”到“客戶為中心”。培育大量的客戶資源成了銀行營銷的重點工作。
一、客戶資源經營管理的理念
(一)市場占有理念
客戶資源經營的最高境界是高盈利優質的客戶在同行業的市場中占有領先的主導份額,同時要求單個客戶的所有金融交易活動在市場的份額中能夠達到最大值,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客戶的多樣性導致合作理念和經營管理理念的多元化。顧客的分類很多,比如穩定客戶、潛在客戶、邊緣客戶、中心客戶等,銀行應該建立自己的穩定客戶,盡力把潛在客戶變為穩定客戶,使銀行和客戶建立良好的忠誠關系。
(二)服務理念
在客戶資源的拓展時要走一條高質高效的道路,既注重客戶的數量也注重質量,高質量的客戶對銀行的發展有巨大的帶動作用,也能吸引潛在客戶的加入。成功的服務性企業幾乎都設立了客戶服務部門,都開設了服務熱線,為顧客提供售后服務和持續營銷,高層次的客戶服務部門已經發展為成熟的呼叫中心。銀行部門要充分發揮客服熱線的作用,保證客戶與銀行能夠進行隨時的交流與溝通,客服人員要經過銀行內部專門的培訓,對銀行的產品和各項業務非常熟悉,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認真解決客戶各類瑣碎繁雜的問題,對使用產品的客戶進行及時的回訪,發現問題及時解決,讓客戶體會到銀行的貼心服務。根據客戶的反饋,不斷完善銀行的老業務,及時推出新產品,不斷增加客戶群。
二、客戶資源的發展策略
(一)改革現有的管理制度
首先試行重點客戶、項目、行內招標邀標、定向邀標制度。重點客戶重點項目資源開發是商業銀行業務發展的重要支撐平臺。在運用開展跟蹤、準備或者項目啟動工作上,可以試行對支撐商業銀行業務發展的重點客戶推出 “重點客戶、重點項目客戶行內招標邀標制度和定向邀標制度”。分行的客戶資源在分行范圍內招標。
目前客戶從產生金融需要得到滿足往往要經過銀行內部冗長繁瑣的環節,如一筆客戶授信要經過縣、市、省行幾級機構層層審報,每一級機構內部又要經過客戶部門、信貸管理部門、貸審委審議,消耗了大量的時間,給客戶帶來一定的影響,客戶資源經營的效率很低,為了減輕這種情況,需要采取下面的措施:首先,組織結構由金字塔式向扁平式轉變。擴大分支機構的業務和管理權限,對重點機構與客戶有關的部分的管理職能的級別上調。打破省市縣個銀行機構經緯分明的界限。省分行可以直接管理到各市分行、城區支行、經濟強縣支行;市分行可以直接管理到各縣支行、各重點集鎮設立的支行,客戶的較大額的授權授信經過一個支行級或分行級單位審批即可。對交易額、融資額較多、經營規模較大、為商業銀行盈利能力較強的大客戶采取上移一級機構開戶結算辦理各項業務,提升客戶經營層次,縮短客戶辦理業務路徑,減少業務辦理的時間,提升工作的效率。其次,對客戶管理集中化。各級支行的客戶經理部是唯一為客戶提供辦理各項業務、導購、咨詢的部門,承擔經營客戶資源直接職責。管轄范圍內所有的客戶都要分解落實到各自行長和客戶經理身上,定期進行責任目標經營,并采取動態和靜態相結合的辦法,對目標經營結果進行定期監測考核。再次,業務處理中心化。各分支行營業中心凡與客戶相關的業務品種,全部要實行敞開式門市式處理,金融超市要真正辦成個人理財中心。
(二)建立和客戶互動的關系
通過分析客戶建議、投訴和不滿等信息,發現許多問題源于客戶對產品不夠了解。首先,以業務全能化和客戶便利化為目標,客戶使用此產品之前,銀行相關人員要進行細致耐心的講解,使客戶對金融產品的功能有準確的了解,后期銀行要對產品進行深度開發和挖掘,使客戶感覺常用常新。其次,關鍵是抓住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客戶的特點,他們在工作升遷喬遷之喜時及時表示祝賀,在遭遇挫折或變故時能及時給予朋友式的關愛,維系與客戶良好的情感關系。再次,為特色群體的客戶,開設金融知識的講座,邀請銀行卡國際業務專家或保險、證券投資高手來講授投資理財實務;為符合條件的貴客客戶鋪設特事特辦、急事急力的“綠色通道”享受服務內容,產品價格、處理時效上的特殊服務;對所有辦理本行各類業務交易量達到一定積分的客戶舉辦酒會、俱樂部等。
(三)客戶價值的分類評估
客戶資源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客戶價值,客戶購買銀行某一特定產品時給銀行產生的利益,利潤是銀行發展和生存的基礎,也是不斷爭取擴大客戶的根本原因。二是客戶的風險,包括客戶的行業風險、經營風險、管理風險和道德風險,以及由此給銀行帶來的金融產品、資產的風險,風險是潛在的危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給銀行帶來損失,銀行要采取措施,盡量把風險降到最低。三是客戶帶來的知名度,實力雄厚的優良客戶在社會上享有較高的知名度,既能提高銀行盈利水平,又能顯示銀行非凡的競爭實力,是銀行的無形資產。
(四)培養高素質穩定的營銷隊伍
營銷隊伍的素質直接決定著業務開展的質量。營銷隊伍包括各級分支行的客戶經理、大堂經理、網點負責人以及零售業務臨柜人員,這些人員經常與客戶接觸,是有效維護和發展本行客戶資源的中堅力量。營銷人員掌握豐富的銷售知識,嫻熟的銷售技能,善于與顧客有效溝通,可以大大提升銀行的業務水準。
三、結語
銀行客戶資源管理的質量關系到業務發展和經濟效益的高低,是支持銀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因素,銀行引入客戶資源管理制度,是銀行進行業務創新和構建品牌的重要手段。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8. 060
[中圖分類號] D92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4)18- 0095- 02
隨著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的不斷創新,銀行業的知識產權保護成為關系我國銀行競爭力的重大戰略問題。專利作為知識產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銀行重要的無形資產,對促進和保護金融創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銀行業專利保護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1 國內銀行業的專利保護意識薄弱
目前,國內銀行鮮有專門的部門或專人負責金融專利工作,對金融專利保護沒有明確的概念,更談不上制定相關專利保護應對措施及專利策略[1]。銀行從業人員普遍認為銀行本身不是技術或制造類企業,不具備產生專利的條件,很少將知識產權作為財產來對待,即使有創新產品卻不去申報或不及時申報專利,結果造成資源的浪費、流失甚至“為他人做嫁衣裳”。
1.2 未充分認識專利在金融創新中的重要作用
銀行業對金融專利在金融競爭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認識,沒有將專利納入金融創新下的核心競爭戰略。我國金融領域的專利訴訟尚不多,銀行業的發展并未受到影響,因此導致銀行業普遍忽視專利的保護與利用。這并不意味著我國銀行業未來的發展可以繞開專利問題,電子銀行業務、財富管理、金融衍生品等必將成為未來金融交易的主流。金融專利的提早布局,一定會使企業在未來市場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
另外,我國銀行與外資銀行業務來往日益密切,雙方都有相通的客戶。如果外資銀行在其國內注冊了專利,中國的銀行只要有一筆相關業務進入該國,即使是通過互聯網實現交易,仍然可能存在專利風險,對我國銀行造成不利的局面。
1.3 金融產品同質化嚴重
金融產品變化快,可復制性、易模仿性強,一家銀行的創新性產品會很快被其他銀行復制。如果銀行采取專利來保護自己,對創新的產品申請專利后,不僅能增強自身的服務能力,使產品日趨品牌化,而且還可以從專利轉讓中獲得利益。同時法律對侵權者的制裁,形成巨大的威懾力,迫使其轉而開拓其他發展空間[2]。
1.4 銀行業專利申請不均衡
目前我國銀行業的專利申請非常不均衡。截至2014年6月,工、農、中、建四大銀行擁有的專利數量分別達到588件、172件、63件和265件。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和農業銀行占據絕對份額,城市商業銀行幾乎為空白。銀行業金融產品的專利申請主要集中在硬件設施上,與國外完善的金融專利保護體系相比,我國尚處于初級探索階段。
1.5 研發能力薄弱
銀行業普遍研發資金投入欠缺,缺乏高層次的金融工程專業人才,研發能力薄弱,不能針對客戶日益增加的需求研制出方便、快捷、高效的銀行產品和服務[2]。
2 商業銀行專利保護對策
我國一直重視銀行業的知識產權保護。早在2003年,中國銀監會和國家知識產權局決定聯合成立金融信息化與知識產權保護聯合研究小組,結合我國銀行業信息化工作,分析研究商業方法專利對國內銀行業發展的影響,為防范商業方法專利可能產生的銀行系統性風險提供政策建議等。2006年,銀監會《商業銀行金融創新指引》明確指出:“商業銀行應制定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戰略,保護自主創新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有利政策的引導,企業更應該重視金融專利的保護與利用。
2.1 提高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加快專利儲備
我國銀行業要未雨綢繆,加強高質量專利的儲備,趁當前行業大規模的專利訴訟還未到來,外資銀行還在進行專利布局階段,加快新產品的研發,將創新成果及時申請專利,構建自己的專利組合,這樣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處于主動地位。
2.2 制定知識產權戰略規劃,實現特色經營
各銀行應制定系統的專利戰略規劃來指導整體的專利運作。通過專利的保護,增強自身的服務能力,使金融產品日趨品牌化,產品的開發者就可在專利保護期內穩健地開發市場,大大降低了過于急切推廣新產品所帶來的風險,提升了競爭水平和有序性,有利于我國金融市場的穩健發展,而且還可以從專利轉讓中獲得利益,增加可觀的中間業務收入[3]。
2.3 建立金融專利保護體系
建立自主知識產權管理制度,健立健全專利管理機構。宣傳普及專利保護法律知識,增強員工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運用法律武器進行自我保護。防范各種知識產權風險,協調解決知識產權方面的爭議和糾紛,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部分銀行已經開始重視專利體系的建設。中國建設銀行頒布了《中國建設銀行知識產權管理辦法》,建立企業自己的知識產權管理及獎勵機制。中國工商銀行成立了專利辦公室,全面加強對專利產品與獨特商業方法的管理與申請工作。
2.4 加大金融產品研發的投入
重視開發金融專利產品的研發,加大資金、技術、人力的投入,建立完善合理的激勵和利益分配制度,提高大家的研發熱情,激發銀行內部創新,從而提高銀行的競爭力。充分發揮自身的傳統特色和業務優勢,積極主動地創新金融產品,開發具有核心技術的業務品種,適應金融市場發展和客戶對金融服務日趨多樣化、個性化的要求,側重具有戰略意義專利的研究,如電子貨幣、客戶管理系統、安全技術等,利用金融專利開辟和占領市場。
2.5 重視專利開發與管理的人才培養
建立完整的人才引進、激勵、培訓、使用制度體系,形成能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發揮人才潛能的良好氛圍,引導各類人才致力于金融產品的研發和創新工作。同時加強管理制度建設,培養員工專利保護意識,樹立起金融專利是商業銀行的戰略儲備的觀念,自覺利用專利知識為銀行服務。
3 結 語
我國商業銀行在專利保護方面認識不夠,且存在諸多的不足和問題,需要從自身實際出發,借鑒外資銀行的成熟做法,從戰略、制度、人才等方面盡快建立符合自身發展的專利保護體系,從而使我國銀行業在未來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主要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