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9 16:56:1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國外經濟發展現狀,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前言
鉆井工程中固井作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這個作用最重要的環節就是要將水、汽、油分開,保護套管,增加氣井的壽命,從而使油氣產量得到提高。經過上百年的努力,油井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涉及到大功率的發展、密度精確控制、自動化設備操作的。本文基于這些考慮,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國內外固井技術的現狀和發展趨勢進行了研究。
1 固井技術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由于生產技術的不斷積累,固井技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同時也形成了很多特色的固井技術,解決了很多技術上的難題,基本上能夠滿足勘探的需要。
1.1 深井、超深井的固井技術的形成
這些年,隨著油田勘探技術的不斷深入,勘探的數量也在逐漸的增多,抗高溫系統也在不斷的增加,質量也在逐步的改善,并且對施工工藝也有了非常高的要求,通過國內外專家的聯合攻關,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油井水泥外加劑、固井工藝技術、固井工具及附件、固井設計模擬與分析軟件、水泥漿頂替技術、注水泥設備等方面的新進展,主要是油井基本水泥由一兩種發展到13種;注水泥設備普遍采用計算機控制技術對配漿過程進行連續監控,注水泥設備向操作自動化、密度控制精確化、大能量和大功率方向發展;復雜地層固井技術日趨完善,
1.2 復雜的固井技術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近幾年來,美國有一個叫哈里伯頓公司,一直致力于研究水利漿固井技術的研究工作,研究出了外加劑,用計算機控制的系統和現場施工系統,這對于復雜的系統,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固井的技術都是一樣的,不同的是,不同的固井地質情況有所不同。氣竄是一個非常難的難題,在國內做了很多工作,基本上弄清了原因,目前,深層次固井沒有找到合適的解決辦法,但是一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儲氣庫的建設速度,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儲氣庫得到了發展,并且漸漸的成熟了起來,這樣為安全供氣提供了保障。
2 當前固井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隨著鉆井數量的逐年增加,井也越打越深,高壓井、高含硫井以及復雜結構井等也越來越多,固井難度也隨之越來越大,問題及難點也越來越多。這些問題和難點主要來自于天然氣業務跳躍式發展、開發技術的不斷深入、新工藝新技術的應用等,其具體表現在窄安全密度窗口固井問題、固井質量的提高、小間隙固井技術的加強、一次性封固段固井的研究以及井深高度等均有體現。
(1)窄安全密度窗口的固井問題對于塔里木油田下的克拉、迪那氣田、新疆、四川等油田均采取了地層承壓堵漏、運用防漏水泥漿、采取壓固井工藝、配套隔離液、低排量替漿、減少管下及固井中的壓力激動等措施等,另外在異常低壓系數也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并壓制到正常系數一下。,但仍達不到理想效果。不僅固井質量差,而且固井中的井漏問題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
(2)面臨深井一次性長封固段封井、低壓易漏長封段固井技術的研究等困擾著像塔里木、新疆、四川、大慶、吐哈、吉林等油田,都面臨著一次性封固段封井問題。由于封固井段較長,水泥面上下溫差大,地層承壓能力低,固井時易發生漏失等問題。應采取雙及注入水泥固井技術又存在一定的的危險性和局限性,現有的低密度水泥漿體系也難以解決長封井段固井的問題。因此,一次性長封固段固井、低壓易漏等技術還有待進一步的提高。
這些固井問題和難點需要研究單位與油田工程技術人員密切合作,攜手攻關。
(3)部分油田固井難度加大,固井質量急需提高。大慶油田薩爾圖、葡萄花、高臺子油層發育有三百多個小層,由于固井難度的提高,導致由于套管損壞等原因造成的注采不平衡,從而引發的部分復雜區塊在井桶刨面上出現異常低壓的壓力系數偏高等。致使保證和提高復雜調整井固井質量的難度加大,在復雜調整井固井質量優質率不足百分之四十,有的區塊甚至不到百分之二十。小間隙固井問題主要出現在塔里木及四川的深井、超深井中,井眼質量差,井下狀況惡劣,有的甚至無法加放管扶正器,固井時施工排量特別低,頂替效果極差等都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4)井深五百米,一百八十多攝氏度的高溫對水泥、外加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國產外加劑的抗高溫性能較差,對溫度過分敏感,需要加強研究開發力度,盡快生產出性能優良的國產抗高溫外加劑。
此外,一些其它因素,在鉆井時影響使其多次失誤,如活躍的氣層等。鹽層固井技術一直是固井界公認為的難題,經過多年的攻關,仍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需要從抗鹽水泥漿體系、抗鹽隔離液、配套施工工藝等方面深入進行研究,以期早日取得突破。
3 對下步工作的建議
近年來,固井技術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也存在很多困難,并且這個困難是現在和將來一段時間內都存在的,需要解決這些問題,責任非常的大,現就提出幾點:
3.1 對固井工作一定要高度重視
鉆井工作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固井,也是油氣井的最后一道程序,這道工序非常重要,他直接關系著油的質量,還有資源的保護,同時還關系著油田開口的使用壽命,關心固井發展,是固井技術發展堅強的后盾。
3.2 加強和重視施工現場的管理
要想提高固井質量,是一項非常系統的工程,這個工程并不是簡簡單單的固井設計,和施工單位的事,這和鉆井、地質等單位,共同關注的一項系統工程,是共同協調配合的關系,只有從各個方面重視,才能固好井,采取措施,降低對固井質量影響的因素。因此,這就油田質量管理體系、條例等。
4 結語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固井技術也在隨著不斷的發展,對于固井材料,工藝技術和水泥添加劑等都在發生著非常深刻的變化,研究了很多新工藝,并且運用于鉆井,這樣基本上能夠適應勘探的需要。中國的固井技術,經過很多年的細心專研和公關,中國的固井技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例如固井材料、固井工藝、固井工具等,這一系列的配套設施,隨著開發技術的進一步改進,中國的固井技術,也在發生很大的變化,逐步的完善了起來。
參考文獻:
[1]張紹槐.現代導向鉆井技術的新進展及發展方向[J].石油學報,2003 (03).
[2]何金南,劉建立,李娟.國內外深井鉆井技術現狀和發展趨勢[R].德州: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德州石油鉆井研究所,2003.
[3]李娟,何金南,劉建立.國內外深井鉆井技術進步與經濟評價初探[J].石油鉆探技術,2002(06).
[4]李國華,何金南.中國鉆井適用技術與可持續發展[J].石油鉆探技術,1999(05).
3.國家財政收入穩步增長。2001年以來國家財政狀況明顯好轉,財政收入穩定增長,還債能力不斷提高(見表4)。2001年財政收入100萬億盾,超過計劃13%;2002年財政收入完成年計劃的106.5%,約為73.9億美元,同比增長7.8%;2003年財政收入不僅全面完成國家計劃,而且連續第六年保持財政收入穩定增長,同比增長11.3%。財政收入狀況的改善使政府宏觀調控能力增強,投資力度加大,推動了經濟的增長,財政支出增長率從2001年的9.2%上升到2003年的14.1%,提高了近5個百分點。越南財政收支持續好轉,是經濟穩定發展的結果。它將在今后幾年內,在保障國家重點工程項目的完成、鼓勵出口、創造就業機會和消饑減貧等方面發揮顯著作用。
4.社會投資踴躍。越南經濟增長穩定,使得投資者對投資利潤預期樂觀,投資踴躍。投資呈遞增趨勢。2000年越南國內投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為20.8%;2001年這一比例繼續上升,達21.9%。2002年社會總投資額達11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0.3%。投資增長主要是受國內私人投資大增的推動。2002年,非國營企業投資額達32.46億美元,同比增長30%。其中,私人投資約24.68億美元,同比增長33%。2003年社會總投資217.6萬億越盾(約合139.5億美元),同比增長18.3%。其中,國內資金占83.2%(國有56.5%,非國有26.7%),外資占16.8%。同期,外國投資也大幅度增加(見表5)。從投資和發展的關聯性看,越南已形成國內積累—投資—發展的良性循環,擺脫了對外資的過度依賴。
5.對外貿易持續增長。2001年由于受到世界經濟衰退和九一一事件的影響,對外貿易等各項指標增長幅度減小;2003年隨著世界經濟的復蘇,越南對外貿易額大幅增長,首次突破400億美元大關,總額達448億美元(見表6)。一些主要出口商品像原油、紡織品的價格明顯上漲,出口量大幅增加,使得越南的出口增長加快。總的來看,越南的出口貿易受世界經濟影響較大,對外依存度過高。進口方面,貿易逆差大幅增加,進口商品主要是機械設備、原材料、燃料及零配件等,而對消費品進口的限制仍十分嚴格。
經濟持續增長原因分析
1.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先決條件。
隨著革新的不斷深入,越南的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取代了計劃經濟體制。這些年的發展使越南的市場經濟體制轉軌初步完成,實現了由傳統的計劃經濟向現代市場經濟的轉變,以市場運行為,基礎的市場機制和市場體系已初步形成,作為市場要素的價格、利率、匯率、競爭和分配機制已全面市場化,勞動力、金融、證券、技術和信息等市場體系正在積極培育和發展之中,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能力增強并與市場機制逐步適應和匹配。在微觀基礎領域,越南已由單一的公有制體系發展到多種所有制并存,各種經濟成分一律面向市場,自主經營,平等競爭,共同發展。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不僅提高了經濟效率,還以各種方式為經濟的增長提供了刺激,使經濟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2.選擇正確的經濟發展戰略,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兩個推動力推動經濟發展。
第一,進口替代與出口導向相結合。越南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充分利用國內市場,積極引進機械設備、原料等發展本國工業,減少國外工業晶的進口;同時,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加大引資力度,加強國家的經濟宏觀調控能力,集中發展基礎設施和能源建設。這種進口替代與出口導向相結合的戰略使越南經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出口方面,基本形成了原油、大米、水產品、咖啡、煤炭等五大類創匯拳頭產品,同時食品、服裝、電器、鞋類的出口也有較大增長,成為出口創匯的“第二梯隊”。進口方面,貿.易逆差大幅增加,但進口產品主要為生產所需的機械設備、原材料、燃料及零配件等,對消費品進口的控制仍十分嚴格。
第二,國內資本與國外資本并重,不單純依靠國外資本。亞洲金融危機后,在東南亞其他國家國內生產總值都大幅度下降的情況下,越南經濟仍有所增長,這與越南實施的兩種資本并重、不單純依賴外資的戰略是密不可分的。2003年社會總投資額達217.6萬億盾,其中國內資金占83.2%。2004年社會投資總額計劃255-萬億盾,其中國內資金占68%,國外資金占32%。由此可見,越南經濟發展顯然是以國內資金為主。這樣就減少了國際資本市場對越南經濟的影響,從而保證了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
第三,兩種市場相結合為經濟發展拓寬了道路。國內國外兩種市場的結合為越南經濟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2003年,隨著世界經濟的恢復,越南出口額大幅增長,出口總額近200億美元,創歷年新高。世界經濟的恢復刺激了越南的出口,一些主要出口商品像原油、紡織品等的價格明顯上漲,出口量大幅增加,使得越南的出口增長加快。
第四,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升級相結合。越南的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在一個平臺上進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是投資的變化。越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迫使企業加快技術改造,更新設備,降低成本,提高產品質量,為此企業不斷加大設備、技術等方面的投資,提高市場競爭力。2003年越南將80%的投資用于工業領域,大力更新設備,引進先進工藝,降低生產成本。在2004年的越南全國計劃工作會議上,計劃投資部長武洪福指出,今后的主要投資領域是電子、油氣開采、水泥、機械制造、冶金、石化、交通設施、水利工程。他還表示要加大對教育培訓、科學技術、文化新聞、醫療衛生和扶貧方面的投資,以推進產業結構的升級。其次是大規模引進外資和技術。通過引進外資,建立起一批外商投資企業,與國有企業形成競爭,迫使國有企業逐步走上技術改造的道路。大量外資的引進也帶來了技術和管理的引進,因而提高了產業的現代化程度,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升級。再次是擴大對外開放。擴大對外開放,產品必須具有較強的競爭力。產品競爭力的提高,必須通過改進設備、創新技術、降低成本等途徑實現,即通過產業結構的升級實現。
3.私人投資踴躍,非國有經濟迅速發展,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活力。
在新世紀初世界經濟不景氣、外資投資縮減的情況下,越南的投資仍以超過30%的貢獻率推動經濟增長,其中增長最快的是國內私人投資。2003年社會發展投資總額中,私人投資58萬億盾,投資額最高,增長幅度最大(為24.7%,外商直接投資增長率5.8%)。目前越南已有12萬家私人企業,成為國民經濟中最活躍的成分。2003年工業總產值為302.99萬億盾(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0%),比上年增長16%,其中私營企業工業產值比上年增長18.7%。
存在的問題與挑戰
作為一個正在由落后的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和市場經濟體制構建中的國家,越南也面臨一些難題與挑戰。
第一,越南企業的競爭力還很薄弱。私營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投資分散,缺乏規模。國營企業機制轉變遲緩,管理水平低;缺少高質名牌產品,設備老化,不少原材料需要進口,生產成本高。越南產品質量較差,創匯能力和競爭力低。據統計,越南國內商品價格與國際價格(大部分按照進口價計算)比較:水泥高出115%,印刷紙和書寫紙高出127%,氮肥高出131%,蘇打高出163%,鋼坯高出125%,蔗糖高出140%。外資企業使用的電費、海運費、國際電話費用均高于本地區其他國家,平均高出2—3倍。越南與泰國比較:越南用電量相當于泰國的1/5,移動電話為1/20,因特網為1/300。因此,在打開國際市場和在國內市場上應對外來產品搶占市場方面,越南企業的競爭能力亟待提高。
第二,越南在轉變經濟機制、融入世界經濟方面明顯滯后。越南在轉變經濟機制的同時,也遇到世界市場的各種擠壓,迫使越南在提高競爭力的同時還要面對各種形式的貿易壁壘。越南的出口過度依賴美國、日本和歐盟等市場,上述市場一旦對越南產品實施各種限制,越南的整個出口就會陷入困境。由于受美國和歐盟等主要市場的各種限制以及本國重要出口產品數量不足等因素的影響,2003年下半年越南的出口增長勢頭趨緩,前景不容樂觀。為此,越南政府推出一系列刺激生產和鼓勵出口的措施,以確保完成當年規定的190億美元的出口指標,并為2004年的出口奠定基礎。2003年上半年,越南出口總額達97.7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2.6%。對此,當局提出了下半年完成95億美元出口額的目標。然而從2003年7月份開始,越南出口的總體勢頭放緩,當月出口額比上月下降3.3%,8月份又下降了3.5%。在美國市場方面,越美貿易協定簽訂之后,兩國經貿合作關系發展迅速,但由于美國的市場準入條件繁雜苛刻,加上人為設置的,貿易壁壘,特別是美國不顧越方強烈反對,對越南鯰魚征收38%—68%的反傾銷關稅,導致2003年越南鯰魚對美國的出口額下降64%,由上年的5500萬美元下降到2000萬美元。
第三,越南在吸引外資方面仍然面對不少挑戰,尤其是在基礎服務設施方面還存在很大的瓶頸制約。目前,越南服務業總體還處在較低水平,主要表現在硬件差、服務質量不高。硬件方面遠沒有達到經濟發展的需要。據有關方面統計,目前越南公路中,砂石和土路路面占了總里程的73.31%;電力供應不足,從全國范圍來講,高峰期電力缺少100-450MW,無法滿足生產的需要;供水系統落后,且價格較高。軟件方面,政策法規還存在透明度低、隨意性強、申請手續繁瑣等弊端,造成不小的負面影響,投資環境尚未得到根本改善。
第四,越南也存在著犧牲環境資源換發展的弊端。這是許多發展中國家工業化歷程中都曾發生的現象,也都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價。越南是世界上生物物種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享有“世界動植物研究博物館”的美譽。然而,世界銀行的《2002年越南生態環境監測報告》卻向越南的生態保護工作敲響了警鐘。這份報告說,在過去的10年中,越南國內許多物種的生存環境遭到災難性破壞。據統計,目前越南全國28%的哺乳動物、10%的鳥類和21%的爬行類和兩棲類動物瀕臨滅絕。另外,在維系生物物種多樣化中發揮著獨特作用的紅樹林被成片地砍伐,面積比10年前減少了約80%。報告還說,10年前越南農民還經常在山里見到白頰猿等十分珍貴的動物,但現在再也難覓這些動物的蹤影了。報告分析了造成越南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指出近幾年越南采取了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許多地方大力發展小染料、小電鍍、小農藥以及煉焦等工業項目,而從事這些工業項目的工廠大多只注重經濟效益,不注重環境保護,對自然資源進行了破壞性開發。報告還說,越南一些地方開始毀林開荒,結果植被受到極大破壞,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水源短缺等問題。因此,越南最終不僅沒有增加高質量的耕地,反而使當地生態環境越來越惡劣,人們的生活越來越貧困,形成了惡性循環。
第五,經濟體制轉換中產生的官員貪污腐化現象惡化了越南的投資環境。如在辦理投資手續過程中,各部門在收取除了按規定應交納的費用外,還自行增加不正當費用,工作人員也收受賄賂。官員腐敗風如果不剎住,必將影響革新開放大局。正如越共總書記農德孟所說:“一些干部生活方式不受約束,腐化墮落,且不能保持他們的政治信念和道德準則,我們不得不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
第六,缺乏強有力的人口政策。到2002年底,越南人口已將近8000萬。按現在的增長速度計算,10年后,越南人口將達到9000萬。在20世紀的100年里,越南的人口增長了五倍多。目前越南的人口密度已增至每平方公里235人,居世界第15位。人口增長過快給越南經濟帶來嚴重的分母效應,加重了勞動力就業的壓力。人口增長過快也是環境遭到破壞的一個重要原因。越南目前沒有實行計劃生育,如何降低人口增長速度已成為越南經濟發展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發展趨勢
隨著越南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和國際經濟環境的改善,越南將進入經濟發展的全新時期。
目前越南的市場經濟體制已基本確立,并日益完善,為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提供了體制保證。從近年的投資與發展的關聯性來看,越南經濟已經出現了明顯的投資一積累一發展一投資的良性循環,已基本走出基礎差、積累少的困境,為經濟的新一輪增長奠定了物質基礎,經濟結構和經濟增長質量也大為改善。可見就國內環境來看,越南經濟已具備進入一個持續高增長的條件。
從國際環境看,國際經濟環境的改善與國際合作的進展為越南經濟的持續增長提供了積極的因素和機遇。
2003年世界經濟開始復蘇,尤其重要的是越南所處的東亞地區受中國經濟高增長、高進口的拉動,成為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為越南經濟增長提供了良好的周邊環境。
越南一直在尋求盡快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以支持其發展外向型經濟的長遠目標。國際社會也一直在強力支持越南融入世界貿易體系,特別是支持越南加入世貿組織。加入東盟自由貿易區也使越南得到了較大的經濟利益。2002年越南與其他東盟成員國的貿易額達68億美元,占越南外貿總額的21%,遠高于1995年越南加入東盟時的35億美元。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為越南產品提供了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同時也將為越南吸引外資創造更多的有利條件。越南被認為是東盟地區較為穩定和安全的國家,而且擁有豐富的廉價勞動力,基礎設施和相關的投資法規也在日趨完善,這也使越南對外資的吸引力不斷增強。
一、 我國低碳經濟內涵
低碳經濟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的文獻中已經出現,2003年第一次在英國政府的能源白皮書中出現[1]。盡管國內外學者對于低碳經濟的內涵有不同的解釋,但大都認為低碳經濟是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大規模開發使用可再生能源與低碳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創建清潔能源結構,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實現人類生存發展觀念和環境的根本轉變,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雙贏。
隨著人們對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等問題的認識不斷深入,低碳經濟因具有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等特征而備受各國關注。近年來,我國為促進低碳經濟進一步發展又提出“低碳技術”、“低碳生活”和“低碳城市”等概念。
二、 國外低碳經濟發展經驗
發達國家在發展低碳經濟理念和技術上先試先行[2]。歐盟國家低碳經濟發展整體水平最高,而英國是低碳經濟的先驅和倡導者;日本一直倡導創建低碳社會;巴西則是南美洲積極發展低碳經濟的堅定實踐者。
英國是第一個提出低碳經濟概念的國家,也是第一個公布“碳預算”的國家。利用海洋資源,積極推動海上風能、海藻能源等新型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并通過激勵機制促進低碳經濟發展是英國氣候政策的一大特色,具體包括:實施氣候變化稅制度、設立碳基金、推出氣候變化協議和啟動溫室氣體排放貿易機制等,這些政策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3]。
日本發展低碳經濟的特色是立法、技術及政策三者并重。立法上,根據形勢變化對現有的能源環境立法進行修改完善,還積極頒布新的法律法規,以保障低碳經濟的穩步推進;技術上,高度重視低碳技術的創新,建立技術開發、技術使用和技術普及三位一體的創新機制;政策上,推行碳排放權交易制度、補助金制度、“領跑者”制度及節能標簽制度。
巴西充分利用當地地理和資源優勢,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做出承諾,并采取相應舉措,早已形成投資新能源的傳統,通過大力推動生物燃料業的發展來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建立了生物柴油的技術開發、生產及推廣網絡,其水力發電占總裝機發電能力的75%,用蔗糖制乙醇替代汽油作為燃料也占到了40%的比例,并推出了一系列金融支持政策來促進本國低碳經濟的發展[4]。
除上述幾個國家外,瑞典、意大利等國家也采取相應的措施發展低碳經濟。作為首個實行“考駕照—先學環保駕車”的國家,瑞典積極鼓勵國民使用環保型汽車,樹立了在生活細節中注重環保的榜樣。意大利推行“白色證書”制度或能源效率證,這是對能源企業提高能源效率的一種認證。
三、 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建議
綜上所述,各國在低碳經濟的戰略選擇及其側重點上有所不同,但他們在一定程度上都獲得了成功,甚至成為某些區域或領域的典型。這些發展低碳經濟的策略有其獨特之處,也有一些共同點值得學習和借鑒。
首先,推行低碳生產,重視經濟激勵政策的制定。各國普遍采用的經濟激勵政策,包括稅收、貸款和價格補貼等優惠政策,同時建立并完善碳排放交易制度和低碳認證制度等,提高企業參與低碳建設的積極性,進而推動低碳經濟的發展;
其次,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控制高碳產業發展速度,培育和發展低碳產業。在調整經濟結構過程中,要對我國現行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作出必要調整,限制高碳產品的出口,努力擴大低碳產品出口;再次,提倡低碳消費,宣傳低碳消費理念,引導居民轉變消費觀念,以節能降耗為重點,推進低碳消費,著力構建低碳型社會;最后還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明確政府、企業、公眾在推行低碳經濟方面的義務和職責,將發展低碳經濟納入法制化軌道。
除了以上幾點經驗以外,要發揮我國不同地區的地理和資源優勢,在適宜地區推動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的開發、推廣和利用。需要注意的是,在借鑒發達國家發展低碳經濟經驗的過程中,不應盲目全盤肯定或否定,而要充分考慮我國自身存在的條件和特點,因地制宜地推動低碳經濟發展。(作者單位:曲阜師范大學經濟學院)
參考文獻:
[1]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R]. Norwich: TSO (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油氣井在生產過程中,會受到周圍的地質條件、開采方式、操作手段等因素的影響,造成油井井底的地層出現變化,容易使地層當中的砂石脫落,造成油氣生產出現大量的雜質。這一現象會對整個油氣井的生產帶來巨大的威脅,如造成井壁室溫、油層砂埋、設備損害問題,在提高了油氣生產的成本的同時,對油氣田的開采安全也帶來巨大的影響。本文對防砂完井技術在國外的應用與發展進行探討,并作如下總結。
一、無篩管防砂完井技術
無篩管防砂完井技術在國外的應用較為廣泛,其主要特點是不進行任何篩管的安裝,通過技術措施進行地層砂石出現的預防。無篩管防砂完井技術的主要內容是進行壓裂防砂,通過射孔、固結地層、壓裂以及支撐劑返排控制等技術進行防沙完井工作。其中射孔技術的主要方法,是進行定向射孔,射孔過程中的炮眼大小、射孑L密度和井段選擇都需要經過周密的計算和實際的分析;結固地層的主要方法,是根據現有的炮眼對底層進行結固,結固過程中需要制劑的應用;壓裂工作能夠改善油井的生產能力,減少砂石對油井生產能力的影響;支撐劑的返排控制是指用樹脂將支撐劑包覆住,幫助支撐劑返排。
二、有篩管的防砂完井技術
篩管防砂完井技術是整個防砂完井技術當中效果好、有效時間長的技術之一,在實際操作中得到廣泛的推廣和應用。篩管防砂完井技術分為兩種,一種是在防砂井段下入篩管和濾砂裝置,另一種則是在下入篩管后進行礫石的填充,以保證篩管的防砂質量。第一種篩管技術具有一定的弊端,即在防砂效果上雖然較高,但容易造成堵塞,對油井的產能造成很大的影響,因此這種防砂完井技術的應用較少,下面對篩管防砂技術進行簡要分析。
2.1膨脹管防砂技術
膨脹管防沙完井技術在國外的應用較多,受到國外公司的推崇,膨脹篩管在安裝過程中,需要緊貼井壁,并做柔性膨脹。這一技術能夠消除井眼和膨脹管之間的環形空間,有效的阻擋砂石的進入。這種膨脹管能夠代替礫石充填的工作,并且在工作當中有效的提高油井的生產能效,降低油井的生產成本。一般可以使油井的成本降低20%并提高油井70%的生產能效。膨脹管防砂技術主要應用于較長的石油井井段、或是在單層油藏油井中使用效果最佳,具有非常高的應用優勢。
2.2裸眼水平井防砂技術
裸眼水平井防砂技術的主要功能,是提升油田的生產效能,獲得最大的生產力,裸眼水平井防砂技術能夠有效的改善近井部分地層的滲透率,有效降低生產壓差。有利于改善整個油藏的開采效果,目前裸眼水平井防砂技術隨著技術的完善,逐漸的為外國公司所使用和推廣。
三、國外防砂完井技術的發展趨勢
隨著防砂完井技術的逐漸提升與應用,越來越多的公司傾向于利用復合防砂完井技術進行防砂完井工作,下面對復合防砂完井技術進行分析。
3.1定向射孔和選擇性射孔以及壓裂充填復合防砂技術
定向射孔和選擇性射孔都為射孔防砂完井的方式之一,在進行選擇性定向射孔時,應避開應力集中區,并進行壓裂填充完井。此時可以在井筒的周圍進行短小的導流裂縫,使徑向流轉轉變為線性流轉。這種方法能夠有效的減少流體的匯集程度,并從一定的程度上提升油井的產出效能。在進行這一技術施工時,需要注意裂縫的長度,需要由防砂決定,而不是由增加產能所決定。
3.2防砂智能完井
智能完井是當前較為先進的完井方法,智能完井可以實時的管理油藏,并防止油井出現出砂時造成的產能降低,從根本上實現產能的最大化。智能完井需要對油井進行實時監測,并控制流體的流入。整個過程中流量需要控制在臨界值以下,以便能夠保證地層和砂石的穩定。目前對智能完井和防砂完井進行有機的結合,能夠取得非常大的效果。但在結合過程中,需要對以下問題進行關注:首先,產層的保護與隔離效果需要注意,而在進行智能完井過程中,需要合理的規劃智能完井裝置的空間,避免出現空間狹小的問題,實現產能的最大化;其次,油井一旦出砂后,會對完井設備造成巨大的損耗,需要對這一問題進行關注;再次,智能完井設備的傳感、應用、供電等設備的安全性和耐久性都需要提升;最后,在出痧后,需要對移動部件進行干擾,這一問題能夠通過膨脹篩管的應用來完成。
3.3裸眼多層壓裂充填
裸眼多層壓裂充填這一技術的應用時,套管壓裂充填能夠限制油井的流入面積,減少砂石的流入量。這一技術有可能出現兩種問題,首先,油井會出現產能損失和篩管磨損的現象,即使應用了裸眼壓裂填充,也會造成篩管的磨損問題,多層的裸眼壓裂充填十分困難。為此,需要對油井進行膨脹完井和襯管。確保充填的穩定,減少施工風險,提高施工效率,并且有效的減少流入的砂石對油井產能的降低。另一種方法,則可以將篩管進行直徑的增加,增加礫石的尺寸,這種方法同樣可以提高油井的效能,增加完井的效果。
四、總結
國外的防砂完井技術已經非常的成熟并迅速的發展,其中以礫石充填和膨脹管完井技術尤為突出,上述兩種技術在實用性上和產能提升上都有非常大的效果,為油井的防砂和完井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效果。而隨著防砂完井技術的革新,智能完井和裸眼多層壓裂填充技術都被提出并逐漸的完善,相信不久的將來可以大量的投入應用。
一、我國外資銀行的發展現狀
1.數量持續增加、經營規模不斷擴大、經營狀況持續轉好。截止2004年底,共有19個國家和地區的62家外資銀行在我國設立了204家營業性機構。以上海市為例,截止到2005年3月底,外資銀行資產總額為3423.4億元,同比增長了38.4%,占市場總額的12.8%,上升了2.2個百分點;本外幣貸款余額達到1659億元,同比增速達到50%以上,占上海市貸款市場總額的10.6%。2005年1-3月份,外資銀行實現經營利潤10.7億元,同比增長了46.8%。
2.入股中資銀行的廣度和深度不斷增加。在過去一年間,中國四大國有銀行相繼啟動股份制改造,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機制更為靈活的股份制銀行,開放更是全面提速。截至2005年10月,共有19家境外金融機構入股了16家中資銀行,投資總額近165億美元。目前境外投資者持有的股份,已經占到中資銀行總資產的15%。
3.進入范圍由京滬深向內地逐步擴散。目前,以京滬深為主的經濟發達地區仍是外資銀行進入我國的首要選擇地域,并且以京滬深為中心不斷向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延伸。隨著鼓勵外資金融機構為西部大開放發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的實施,提供金融支持的政策的不斷深入,我國金融服務的對外開放區域將不斷擴大,外資銀行進入我國后的地域分布也將不斷向中西部延伸。
4.經營人民幣業務的數量逐漸增多。截至2004年10月末,已有105家外資銀行機構獲準經營人民幣業務,其中61家獲準經營中資企業人民幣業務,從12月1日開始,中國將進一步按時開放昆明、北京、廈門三個城市的人民幣業務,并提前一年開放西安、沈陽兩個城市的人民幣業務,使開放人民幣業務的城市增加到18個。
5.人民幣業務主要集中于存貸款。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主要集中在存款與貸款上,結算方面也趨向活躍,其人民幣的來源不僅依靠外商投資企業的存款,而且充分利用同業借款等市場機制來籌集,基本上滿足了信貸資產上的需求。據業內人士預計,外資銀行在大陸的貸款額將以每年40%速度增長,到2010年,外資銀行占大陸總貸款的比例將達8%。
二、外資銀行在華未來展望
專家分析,外資銀行和跨國公司之間的天然聯系是割不斷的,他們進入中國市場的初衷便是跟蹤自己原有客戶發展市場的需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資銀行的負責人表示,他們已有的外幣業務客戶群中跨國公司占了絕大多數,目前,該行正在等待著獲得人民幣業務的經營權,而那些跨國公司、高端客戶正是他們首先發展的目標。
對未來更長的時間,即全面開放人民幣國內市場后,中國銀行機構將繼續保持在國內銀行市場上的主導地位,而外資銀行機構則可能穩步提高它們的市場份額。外資銀行機構要顯著地提高它們在中國國內銀行業中的市場份額,將其地位提升到與現有的若干股份制商業銀行相類似的水平,它們還需要進行多方面的準備和開發工作。這包括,在更多的中國城市開設分行,在已經開設分行的城市中開設更多的經營網點,在推銷成熟的銀行服務產品的同時針對中國客戶需求特點進行調整和創新,實行融合中外文化因素的經營和管理策略,推行人力資源上的本土化戰略,與國內銀行機構以及非銀行金融機構開展多樣化的密切合作。也就是說,外資銀行需要成為被中國國內客戶廣泛認可的經營機構,為中國國內企業帶來并增加直接經濟效益,幫助中國經濟改善資源配置,促進資金合理流動,降低金融風險,使外資銀行真正成為中國經濟體系和中國金融體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1.外資銀行并購中資銀行的案例將大幅度減少。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外資行在限售期后大幅減持中資行股權獲取暴利,引起國內輿論爭議;二是學術界對海外戰略投資者提高中資行公司治理水平、科技水平存不同看法;三是次貸危機后,外資行自顧不暇,光環破滅,中資行已不再盲目崇拜外資行的經驗。
2.在我國建立分行或獨立法人銀行的外資行會越來越多。自2007年花旗等4家外資行率先成立獨立法人銀行后,在短短兩年多時間已成立24家獨立法人銀行。隨著中國經濟金融的不斷發展,一些新興市場國家和發達小國的金融機構將不斷在中國增設機構,大型外資行則成立獨立法人銀行。有必要指出的是,臺資銀行或大舉進駐大陸。
3.一些外資行已完成中國境內機構布局并采取本土化策略。東亞、匯豐、恒生等外資行在中國境內分行數已達15個以上,多于所有城商行分行數,在東部沿海地區機構鋪設已基本完畢,正在向中西部地區擴展。目前,港資、新資、美資等外資行大多采用了本土化的發展戰略。預計今后有更多歐資和韓資銀行采用本土化發展策略。
4.外資行市場準入將越來越廣泛。一些外資行已經具備發行借記卡的資格,下一步外資行拓展的重點應是信用卡業務。一部分外資獨立法人銀行提出A股上市及發行次級債的要求。例如,東亞(中國)已經公開表達了A股上市的希望。外資銀行業務準入水平將與中資銀行相同。
三、結語
綜上所述,外資銀行希望分支機構能夠擴大,能夠更關注核心客戶,支持當地經濟的發展,希望有更多網絡的發展以及有更多客戶的發展。深化:全球的網絡是外資銀行的一個優勢,但不僅僅是在中國網絡的優勢,僅僅靠外資銀行在中國的分行就要與中國內地銀行競爭是很難取勝的,但是可以在這個市場帶來國際化的發展,而且能夠帶來不同的產品和方案給客戶。強化:從一個現有客戶身上得到更多的收益與獲得一個新客戶相比是更容易的,外資銀行希望通過強化客戶關系以獲得更多的份額。優化:外資銀行希望能夠提供良好的服務給客戶,只有通過這樣的優化才可以使外資銀行和其他銀行有所不同。
參考文獻:
一、發達國家的職業經理人激勵制度
國際上的很多國家,如美國、日本和德國,職業經理人激勵制度已經非常健全。了解其他國家的職業經理人激勵模式,對于完善我國職業經理人激勵制度,強化職業經理人市場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美國
美國公司治理結構中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股權結構高度分散并具有較強的流動性,股東更加關注的是公司股價的變動而非公司業績和治理,因此職業經理人就承擔起治理公司的重擔,其激勵的重要性也就顯得更加突出了。
美國的職業經理人激勵方式主要包括薪酬制度、股票期權、股票激勵等。
1.薪酬制度
美國薪酬制度的主體是“基本工資+年度獎金”,這是比較傳統的一種激勵方式。其中,基本工資是對職業經理人付出勞動的必要補償,保障職業經理人的基本生活需要,是預先確定的,并在一定時期保持不變。近幾年,基本工資在總報酬中所占比例越來越低,更多的空間被其他激勵模式所占用;年度獎金也稱為經營業績風險,是一種基于短期公司業績或者個人業績決定的重要收入,并一次性支付,一般一年發放一次,它使職業經理人的收入與公司業績直接掛鉤,有利于職業經理人在提高自己收入的同時為股東創造更高的利益。然而薪酬激勵制度使職業經理人偏好于短期行為,因此屬于短期激勵模式。
2.股票期權激勵制度
美國是股票期權激勵制度的發源地,在歐洲及亞洲部分發達地區也比較盛行。在美國有多種股票期權、完善的股票期權監管制度以及稅收優惠制度,,股票期權平均占職業經理人報酬的近50%,已經成為高收入職業經理人在績優企業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所謂股票期權激勵是規定職業經理人在與企業所有者約定的期限內(一般超過一年),享有以某一預先給定的價格購買一定數量本企業股票的權利。持有這種權利的職業經理人可以在規定的時間內行權或不行權。股票期權也稱認股權證,實際上是一種看漲期權,是價格激勵,它有效地規避了傳統薪酬分配方式的不足之處,對職業經理人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其獲得的公司獎勵成為公司長期利潤的增函數,在這種情況下,被授予股票期權的職業經理人更注重企業的長期利益,促使其實施良好的經營管理來提升股票的價格,以享受股票增值的好處,企業價值最大化成為股東與職業經理人的共同目標,因此股票期權激勵制度具有較強的長期激勵作用,也是使用范圍最廣的一種激勵制度。據統計,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企業中,90%以上的公司都不同程度的使用了股票期權計劃。
3.股票激勵制度
股票激勵制度,包括股票贈與和股票購買,是指企業所有者將一定量的股票贈送或者以遠遠低于市場價值的價格賣給職業經理人。股票贈與不需要職業經理人付錢,因此又將被贈與的股票稱為“干股”。上述唐駿的10億元轉會費就是以持有新華都干股的方式獲得。如果是把股票折價出售給職業經理人,那么公平股票交易價格與購買股票價格之間的差價就成為職業經理人的收入。利用股票激勵方式既可以減少公司現金的支出,又可以將職業經理人的收入和公司股東的利益更加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公司所有者也會更加注重發掘職業經理人的潛力,從而使其作用得到更大限度的發揮。在美國,還有另外兩種形式的股票贈與,即“名義股計劃”和“股票升值權”。名義股是指職業經理人不享受所有者權益的普通股,職業經理人可以從名義股計劃上獲取與一級普通股相同的資本增值和股利;股票升值權是指授予職業經理人在一定時期內通過獲得一定數量的普通股以期實現資本增值的權利。
當然,除了以上三種激勵制度之外,美國還有其他的激勵制度,如虛擬股票、股票溢價權、福利計劃等多項激勵措施作為補充與配合。
(二)日本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美國的職業經理人激勵制度對資本市場的依賴比較明顯,這是由其自身的股權結構決定的。在日本的企業中,法人持股的比例較高,而且法人之間相互交叉持股,這樣的股權結構就決定了日本企業股票較低的流動性,股東更看重的是公司經營的好壞與企業利潤的高低,公司相互持股甚至循環持股的結果形成了一個經營者集團,因此日本的職業經理人激勵制度比較依賴于企業集團控股方式以達到參與公司治理的目的。
日本最具特色的激勵方式是年功序列制度。所謂年功序列制度是指職業經理人的報酬主要是工資和獎金,獎勵的金額與職業經理人的貢獻率有關,公司經營業績越好,經理人的報酬就越高,這樣就把經理人的物質利益與企業利益相掛鉤,促進了職業經理人與企業的一體化,在這種情況下,職業經理人更加努力工作,而且在公司工作的時間越長,貢獻越大,未來獲得的報酬就越大。因此年功序列制對于職業經理人具有長期的激勵作用。
此外,日本還有另外一個激勵手段,即對職業經理人進行罷免和升遷,對于職業經理人來說,這種手段的約束性更大一些。
(三)德國
德國公司對職業經理人的激勵機制與日本企業很相似,主要以聲譽、地位等精神激勵為主。成就感、社會地位和卓著聲譽帶來的滿足感是激勵經理人員不可忽視的力量。職業經理人的報酬基本上由基本年薪、年度獎金和津貼組成,其組合情況一般為65%的基本年薪,17%的年度獎金以及18%的津貼。當然,德國也有股票期權的激勵制度,但是并不占據工資的主要份額,比較著名的股票期權激勵制度是德意志銀行的股東大會確定的全球持股計劃,該計劃規定,工作滿一年的德意志銀行員工,可以購買在市場價格基礎上的一定數量的股票(并附有相應的期權),所附期權可以在以后購買相同數量的股票,這對員工產生了普遍的激勵作用。此外,職業經理人除了獲得以上報酬外,還可以享受一系列的福利待遇,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是企業養老基金。在過去十幾年里,退休的企業經理人享受養老基金的比重已經從70%上升到90%以上,加上社會保險機構支付的退休金,企業的經理人在晚年可以領到在職最后毛薪60%~65%的養老金。
二、我國職業經理人激勵制度的發展現狀
我國的職業經理人激勵制度建設面臨著諸多問題,且缺乏長效的激勵機制。激勵制度的欠缺,不能完全調動職業經理人的積極性,活躍職業經理人市場,更不利于企業的持續和諧發展。
(一)薪酬分配與管理不合理
作為我國職業經理人激勵制度的重要手段,薪酬激勵制度并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除了薪酬激勵屬于短期激勵方式的自身缺陷以外,還因為薪酬分配與管理不合理,結構失調。我國職業經理人的薪酬一般采取“工資+獎金”或“年薪制”形式,均屬于短期激勵的范疇,其中基本工資占年度總薪酬的比例較高,缺乏中長期激勵,職業經理人薪酬與企業業績關聯度小,這樣,即使是業績優秀的職業經理人也不一定獲得高收入,反之也會出現高管年薪的增長高于業績增長的現象。經理人的經營業績與其收入完全脫鉤,不但起不到激勵作用,甚至出現職業經理人經營上的副效應(不再關注公司業績的提高)。另外,我國很多公司對職業經理人薪酬相關的制度沒有充分的認識,沒有設立薪酬管理委員會專門管理職業經理人的薪酬,即使設立了薪酬管理委員會,效率也十分低下,沒有起到有效薪酬管理的作用。
(二)實行股權激勵制度受限
作為西方成熟市場經濟環境中行之有效的激勵機制,股票期權激勵制度越來越普遍的成為董事會借以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一個重要法寶,也是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在實行的一種職業經理人激勵模式。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的股票期權制度發展相當滯后,雖然在90年代末部分上市公司開始試行期權、股票增值權、職工持股計劃等長期激勵模式,但這些模式畢竟不是標準的股票期權模式。股權激勵制度在我國實施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外部制約
我國企業沒有庫存股票,《公司法》規定除注銷之外公司不能回購股票,另外發行股票需要經過中國證監會的嚴格審批和控制,因此中國境內上市公司無法實施規范的股票期權激勵機制。這就對我國企業利用股權激勵模式的方式提出了挑戰,不少企業通過采用變通和一些過渡辦法諸如虛擬股權激勵機制、延遲支付、通過海外上市實現股票期權計劃等,這樣的嘗試,對股票期權制度在我國的推行有很重要的意義。此外,我國的股票市場缺乏效率,而公司內部實行股票期權制度是以成熟的股票市場為前提的,在不成熟的股票市場環境下實行股票期權激勵制度,有可能出現績優股上市公司的股票期權不能獲利,或者獲利很小,而經營不善的虧損公司管理者手中的股票期權有可能行權時獲得豐厚收益,從而出現股票期權的反向激勵效應。再者,我國缺乏成熟的職業經理人市場,許多國有企業的經理人不是由市場來篩選,而是由政府主管部門或者大股東來決定,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實行了股票期權激勵制度,也有可能達不到預期的激勵效果。
2.內部約束
在股票期權實施的過程中企業內部也存在著問題。首先,根據股票期權激勵制度,期權激勵的授權主體應該是產權的所有者,但是由于我國公司治理結構的問題,董事會并不能代表全體股東的利益,董事會本身就需要一種激勵機制。由董事會來執行股票期權計劃,激勵效果會大打折扣,甚至會使其成為謀求私利的工具。其次,我國企業缺乏有效的績效評價體系,股票期權制度實施的一個必要條件,是企業已經建立了完善的績效評價體系,而我國企業的績效評價體系普遍存在著目標模糊,指標單一等種種弊端,評價指標不能體現職業經理人所做出的貢獻。
(三)激勵不足
激勵不足是當前職業經理人激勵制度中存在的最大問題,阻礙了職業經理人能力的發揮。根據經濟人假設理論,在市場經濟中,人們工作就是為了取得經濟報酬,職業經理人也不例外。然而我國的職業經理人激勵程度還遠遠不夠。在工資、薪金等貨幣性物質激勵方面,職業經理人與普通職工之間以及與企業所在當地的平均水平之間并沒有拉開差距,收入分配效率低。美國職業經理人的平均收入已經達到了其他雇員平均水平的140倍,而我國職業經理人的平均收入最多為職工平均收入的3~5倍,這樣的激勵水平,其弊端是顯而易見的。據調查,我國61.8%的職業經理人對自己的經濟狀況不滿意;80.5%的職業經理人認為,如果收入達不到社會上經理收入的平均水平,就會選擇“跳槽”。這種現象說明我國大部分企業對職業經理人的激勵是不足的。除了以上的物質激勵以外,精神激勵對于職業經理人來說也很重要,應該作為輔助手段激勵職業經理人的工作熱情,精神激勵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具有明顯的長期激勵作用,而在這一方面我國企業的開展面十分狹窄。
(四)職業經理人與企業之間缺乏信任
我國企業與職業經理人之間缺乏必要的相互信任,“信任”將是中國企業必須解決的問題。公司所有者擔心職業經理人為自己謀利益,而職業經理人對公司所有者的不充分授權,感到不能得到重用,從而不會踏實的為企業服務,降低其經營效率。這主要是由于二者的利益目標不一致導致的,職業經理人永遠處在公司利益與自己利益相平衡的點上,而公司所有者永遠把自己放在公司利益里面,在一定程度上公司的利益就是自身利益。當二者利益出現不平衡時,通常會出現公司更換職業經理人或者職業經理人換公司的現象。如何建立一種激勵與約束機制,使公司所有者與職業經理人在目標一致和利益趨同的前提下,充分發揮經理人的主觀能動性,實現公司價值的最大化,是職業經理人制度建設中的關鍵。
(五)相關政策法規不完善
一、“課外學校”政策的發展現狀
近幾年,在韓國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部門以及地方性社團的支持和幫助下,“課外學校”措施因其多樣化的課程以及特殊的活動形式,在全國范圍內已基本普及。據調查顯示,截至2010年6月,平均已有63.3%的中小學生加入到了“課外學校”活動中,在其他方面也取得了較快發展。
1.學生及教師的參與狀況
(1)學生參與狀況
截至2010年6月,韓國中小學全部在校生為4,573,385人,其中參與“課外學校”活動的學生人數的平均比例為63.3%。自2006年該措施實施以來,參與人數的平均比例持續增加,2006年占42.7%,2010年達到了63.3%,增長了20%以上。其中,普通高中的參與比例一直位居首位且居高不下,一直維持在80%以上,2010年達到了86.9%;其他類高中的參與比例則增速最快,由2006年的28.9%增長到了2010年的60.1%,增幅超過30%;小學生的參與比例相對其他類學生而言,增速出現緩和,但依然由36.4%增長至54.0%[1]。
(2)教師參與狀況
截至2010年6月,共有274,842名教師參與了“課外學校”活動,比2009年10月增加了55,685人,主要分為在校教師和校外兼職教師兩大類。其中,67.2%(184,831人)為在校教師,32.8%(90,011人)則來自校外。具體來看,承擔特殊課程的教師中,69.2%(68,588人)來自校外,30.8%(30,522人)為在校教師;在普通文化課程中,在校教師占到了87.8%(154,309人),其余的12.2%(21,423人)為校外兼職教師[1]。由此可見,校外兼職教師在“課外學校”活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特別是在特殊課程教學方面。
另外,“課外學校”活動在教學過程中,實行“主管教師負責制”(Master Teacher System),即任課教師對其所開展課程分級負責的制度。據統計,在實施“課外學校”措施的所有學校中,有66.2%建立了自己的“主管教師負責制”,其中32.4%的主管教師對其開展的課程要全權負責。
2.課程設置及學生人均狀況
(1)課程設置狀況
在長期的教育實踐過程中,“課外學校”的課程設置逐步完善并發展。截至2010年6月,共有494,965課次在中小學開放,科目涉及國語(韓國語)、社會學、數學、科學、英語、第二外語、電腦、音樂、美術、體育等。據調查,韓國“私教育”活動中,數學、英語和國語占據了補習前三位,參與率依次為58.6%、55.6%和39.3%,同時“課外學校”活動也呈現出了基本相同的選擇取向。在全部“課外學校”課程中,31.5%為特殊課程,例如音樂、體育、美術等;另外68.5%的普通課程中,比例最大的就是數學,為17.6%,其次是英語,占17.5%,位列第三的是國語,所占比例為14.5%[3]。顯而易見,占據前三位的依然是數學、英語和國語。
(2)學生人均狀況
據調查,韓國87.6%的學生和87.2%的父母認為課外補習在增強考試競爭力方面“非常有效”或“有效”[4]。這直接反映了家長和學生對待課外補習活動的認識和看法,也直接影響著他們的實際行動。據統計,平均來看,每個學生每個月要參加的“課外學校”課程達3.4課次,平均花費為26,293韓元/月。通過對韓國東亞大學政治外交系本科生的調查,在相同的課程安排條件下,“私教育”活動的月平均花費一般來說是“課外學校”活動的10倍以上。由此可見,“課外學校”活動的課程開設對學生經濟方面的壓力與其他方式相比相對較小。
3.特殊活動計劃概況
除常規活動外,“課外學校”措施還包含一些特殊活動計劃來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擴大教育對象范圍,普及社會教育福利。
(1)“免費周末”和“假期計劃”(Programs for Free Saturdays and Vacation)
免費周末計劃是指利用周末時間,學生在學校所進行的免費課程學習活動。該計劃主要針對工薪家庭、低收入家庭、農村家庭、漁民家庭以及山區家庭等,重點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普及社會教育福利。據統計,韓國共有2,165所學校開設了“免費周末計劃”,占到實施“課外學校”措施學校總數的19.8%;學生方面,共有132,725人參加了“免費周末”活動,占“課外學校”活動學生總數的2.9%。
“假期計劃”是在學校放假期間,學校開展“課外學校”活動的計劃。據調查,假期期間,繼續實施“課外學校”措施的學校占中小學學校總數的83.4%,并且有3,774,228人參加了“假期計劃”活動,參與學生數量占到中小學學生總數的82.5%[5]。由此可見,絕大多數韓國中小學生的假期時間基本都有學習內容。
(2)初等教育保障支持計劃(Elementary Edu-care Support Project)
初等教育保障支持計劃,是政府針對幼兒園、小學等初等教育層次的學生,開展經濟及其他教育福利等方面保障和支持的計劃。截至2010年6月,共有5,117所學校實行了“初等教育保障支持計劃”,占到全韓初等學校總數的87.4%;共有104,496名學生加入到了“初等教育保障支持計劃”,占到中小學學生總數的3.2%,這一數字在2006年僅為31,788人。在所有參與學生中,有62.3%的學生來自工薪家庭,有12.7%的學生來自低保收入家庭。在“初等教育保障支持計劃”參加的學生中,有65.5%的學生全部免除了學費,7.8%的學生部分免除,另外27.0%的學生則需要交納全部費用。經統計,“初等教育保障支持計劃”開展的人均花費為31,178韓元[5]。另外,從2010年后半年開始,1,000所幼兒園和小學開始實行“在媽媽懷里一整天(In Mother’s Arm Whole-day)”教育保障計劃,學校將從早上6:30到晚上10:00,對學生進行全天候保障服務。這是“初等教育保障支持計劃”實行的新舉措。
(3)互助輔導計劃(Mentoring Project)
互助輔導計劃,簡稱MT,是指學校針對學生的某種教育問題,為其配備學習輔導顧問的互助計劃。例如,在韓外國留學生的韓語學習問題,貧困學生的基礎教育問題等。互助輔導顧問主要包括在校大學生、正式教師、社會兼職教師等。據統計,截至2010年6月,共有2,803所學校加入到了這個計劃中來,占全部中小學總數的25.0%。受助學生已達58,366人次,多居住在農村、山區或是邊遠漁村,絕大多數都十分貧困。其中,由高校大學生進行互助服務的受助學生已達到13,231人,平均一個學習輔導顧問要服務4.4名受助學生[5]。
二、“課外學校”政策的基本經驗
在韓國“課外學校”措施的作用下,韓國基礎教育呈現出了較好的發展態勢,在普及社會教育福利、放緩“私教育”投入增長以及加強學校功能“地方化”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教育經驗。
1.普及社會教育福利
“課外學校”措施不僅滿足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并且通過向教育資源缺乏的地區和課堂提供高質量的教育內容,在一定程度上也解決了教育不平等問題,有助于社會教育福利普及。在“課外學校”措施的支持下,居住在農村、山區或是邊遠漁村的學生可以通過全免或是在政府支持計劃下少交費來參與到“課外學校”活動中來,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與城市高收入家庭子女因收入差距帶來的教育差距。
另外,截至2010年6月,約有104,496名學生加入了“初等教育保障支持計劃”,絕大多數都免除了學費等相關費用,再加上“免費周末”和“假期計劃”,這些都為教育福利的普及做出了積極貢獻。在所有參與到“課外學校”活動的學生中,已經有25.2%的學生免除了全部學費,8.0%的學生只負擔一部分,這二者相加約為1,522,154人,而韓國中小學生總數為4,573,262人[1]。現如今,許多坐落在偏遠地區的學校,在“課外學校”措施的影響下,又重新恢復了教學,不僅保障了學生的受教育權,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口的非正常流動,使教育福利得以普及。
2.放緩“私教育”投入增長
“課外學校”活動的開設,能夠有效降低家庭課外補習費用的支出。據統計分析,由于“課外學校”活動的不斷拓展,“私教育”費用支出比率已經開始呈現下滑趨勢。2010年“私教育”花費增速放緩,增長率已經由12%降至3%。“私教育”總投入方面,2009年為216,000億韓元,2010年則降至209,000億韓元,減少了3.5%;人均投入方面,2009年為242,000韓元/人,2010年為240,000韓元/人,相對減少了0.8%[1]。
2009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參加“課外學校”活動的家庭在“私教育”費用上與不參加“課外學校”活動的家庭相比,每年少花費530,000韓元。據2009年韓國教育開發院的調查顯示,能夠持續參加“課外學校”活動的學生,比偶爾參加或是根本不參加“課外學校”活動的學生更能成功縮減“私教育”費用。2010年,韓國教育開發院研究發現,參加“課外學校”活動的學生在課外補習時間總數上,要比其他不接受“課外學校”學習的學生更少。總而言之,“課外學校”措施對家庭“私教育”費用的不斷投入能夠起到抑制作用。
3.加強學校功能的“地方化”
學校功能“地方化”是指在地方社區范圍內共同解決教學事件,通過與地方社區等地方性設施和機構的合作來發展教育。為了更好地實現“課外學校”措施,學校必須與其他的組織機構相合作,包括地方政府。目前,從地方社區來看,許多組織,如韓國地方教育辦公室、地方政府機構等,都能積極參與扶持“課外學校”活動。地方政府包括地區辦公室或市政廳、公司、社團、文化中心、大學、軍隊組織和市民團體等,都積極給予“課外學校”活動在經濟、行政、人力資源等方面的支持和幫助,這些支持使得“課外學校”活動質量得以提升。2009年,韓國教育科學技術部在10個地方社區,啟動了“課外學校”活動支持中心試點工作。這種積極的融合性發展,極大地提高了“課外學校”活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據2010年的調查顯示,有4,226所學校得到了地方社區的支持,這占到了學校總數的38%。地方性組織除去地方政府,支持的開展“課外學校”活動的學校達到4,169所,所占比例為37%。
由于“課外學校”活動的參與性日趨廣泛,以及展覽館、體育館、圖書館等社區內服務設施的充分利用,形成了以學校為中心的社區終身教育體系,學校教育功能得到拓展和延伸,學校功能的“地方性”得以凸顯。這就說明,“課外學校”活動的成功施行不僅需要學校自身的努力,還要調動起所有可能的地方性組織機構的參與熱情。舉例來看,有的城市實行了“1所學校1個組織”運動。公交公司為了那些參加“課外學校”課程的學生回家,相應地改變公交路線;青年組織幫助護送參加“課外學校”課程下課晚的學生回家。像這樣的措施,將使地方社區氛圍更加和諧友好。由此可見,“課外學校”措施有助于打破學校與地方社區之間的障礙隔閡,在學校與地方社區之間的合作與發展上扮演著重要角色。
三、“課外學校”措施的啟示
我國基礎教育改革正在堅實地向前邁進,“課外學校”措施作為韓國基礎教育改革中的一項重要舉措,對我國基礎教育的健康發展具有啟示作用。
1.整合公共教育資源
充分利用學校專業教育資源,加強學校功能“地方化”。學校作為專業的教育資源,在教育“硬件”和“軟件”上,具有相對較強的實力。然而,學校教育因其課程設置以及師生比例等問題,并不能夠照顧到所有學生的個性發展,再加上現今愈演愈烈的社會競爭,這就需要合理配置和使用有限的教育資源,調整其固有的教育理念,保障教育健康持續發展,在教育場所和教育時間上進一步優化,聯合學校所在地區的地方性政府部門、社區及其他組織機構,在資金、功能、設備、人員、交通和信息等方面進行合作,減少教育資源浪費現象,提高教育資源利用率,建立地方性教育體系,發展網絡式教育模式。
規范并擴大兼職教師隊伍,實現教師隊伍的多元化。由于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特別是在邊遠地區、農村地區等經濟不發達地區,教師待遇的差異性十分明顯,這也直接導致了教師資源匱乏,師生比例懸殊。規范并擴大兼職教師隊伍,通過開展“課外學校”等類似活動,充分利用離退休干部、教師以及在校大學生等來進行補充,適度彌補師資力量的薄弱,有力整合公共教育資源,在政府、社區、企業以及盈利或非盈利性組織的支持下,開展有償或志愿服務,以此來豐富教師隊伍結構,實現教師隊伍的多元化,這不僅有利于調動在校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也有利于學生更大程度地獲取知識、培養素質。
2.抑制“私教育”問題惡化
據統計,在我國一般的縣級主要城市參與“私教育”的學生比例達到70%以上,而北京地區早已突破90%[6]。我國“私教育”盛行,加重了家庭教育費用的負擔。實施“課外學校”等類似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私教育”問題惡化。
實施“課外學校”等措施,有利于穩定在校教師的教學注意力。由于教師待遇的差異性,某些在校教師的注意力漸漸向校外“私教育”轉移,特別是數學、英語等科目的教師,為獲得更多的額外收益,對在校教育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態度都會產生間接影響。在合理整合教育資源的基礎上,聯合政府、社區、企業等組織機構,重視和提高教師待遇,利用“課外學校”等措施,將其重心拉回到學校教育中來,這有利于教師隊伍的建設,也有利于學校教育的健康有序發展。
實施“課外學校”等措施,有利于降低家庭教育費用的支出。與學校教育相比,“私教育”費用繁重。現階段,“私教育”費用尚未有明確的標準控制,受地區差異以及教師名氣的影響,“私教育”費用參差不齊,有些更是數目驚人。據了解,北京某著名聲樂教師一節45分鐘的一對一課程大概需要花費1,000元左右。由此看來,通過吸納社會贊助及政府投資、邀請校外知名教師有償或志愿加入等方式開展“課外學校”活動,無疑能夠吸引一大批在校學生回歸學校課堂,這就能對“私教育”問題起到抑制和規范的作用。
3.優化學生教育保障體系
與韓國不同,我國國土面積廣大,人口眾多,教育資源的區域發展差距較大。由于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條件的限制,以及長期以來政策上的“優勢扶持”導向等原因,東西差距、城鄉差距、校際差距不斷加大,兩極分化嚴重。2001年,北京市初中、高中生均經費分別是江西省的36倍(914:25)、45倍(1964:44)[7]。
實施“課外學校”等措施,有利于優化學生教育保障體系。2002年5月16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關于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的通知》,要求各級人民政府教育督導機構要把督導農村義務教育作為工作重點。這一決策對于提高農村和落后地區的教育質量,整合公共教育資源奠定了堅實的政策基礎。面對特殊地區的教育現狀,學校可將“課外學校”活動作為契機,通過聯合地方政府、社區、在校大學生以及公益或盈利性機構部門等,獲取資金、設備、人力等方面的支持,為弱勢學生提供資金及課業輔導,減少學生家庭的經濟壓力,最終達到平衡偏遠地區及貧困地區教育資源,優化學生教育保障體系的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 Kim Hong Won. The Achiev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After-school Activities. Education Development, Korea: 2011,38(2).
[2] 田鎮香,周志剛. 淺議韓國教育面臨的問題. 外國教育研究, 2006,33(4).
[3] 李水山. 韓國家庭教育課外輔導補習負擔及其對策. 職業技術教育, 2007(19).
[4] 許政法. 韓國課外補習政策評述. 上海教育科研, 2009(2).
3、我國外貿又好又快發展的對策研究
4、加速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問題研究
5、我國出口加工企業應對人民幣升值的對策研究
6、我國外貿持續順差的原因因及對策
7、新形勢下我國外貿環境的新變化
8、河南省外貿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9、qdii對我國資本市場的影響
10、中部崛起與對外貿易發展的相關性分析
11、河南省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現狀和發展對策
12、我國國際貿易的環境效應分析
13、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若干問題思考
14、我國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分析
15、新型貿易壁壘及我國的應對措施分析
16、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
17、區域貿易安排對wto多邊貿易體制的貢獻與挑戰
18、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外貿影響與對策
19、中國外商投資企業的貿易效應分析
20、國際外包的發展現狀、模式及對策研究
21、當前區域經濟合作的特點和趨勢
22、貿易順差:通貨膨脹的誘因分析
23、歐盟貿易摩擦預警機制與啟示
24、標準貿易理論的發展與影響
25、企業國際化經營的風險分析
26、產業集聚與跨國公司fdi區位選擇
27、我國加工貿易發展的趨勢分析
28、美國電子商務發展策略研究
29、全球電子商務模式現狀、特征與發展趨勢分析
30、我國引進外商直接投資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研究
31、河南進出口商品結構優化對策分析
32、河南發展外向型經濟優勢與對策研究
33、河南農產品出口貿易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34、河南利用外資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
35、河南對外投資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
36、河南進口貿易的發展前景分析
37、外商直接投資對河南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研究
38、我國國際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提升對策研究
39、試析我國引進外商直接投資中的技術外溢效應
40、cepa對河南省外貿發展的影響
41、外商直接投資與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
42、中國出口貿易增長方式的轉變所面臨的機遇和困境
43、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對我國產業升級的作用分析
44、“10+3”框架下的中日韓經濟合作問題研究
45、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現狀及前景
46、對外貿易與產業集聚研究:來自中國的證據
47、對外貿易與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關系研究
48、基于比較優勢理論的河南省旅游服務貿易研究
49、加工貿易對中國經濟貢獻的實證研究
50、論fdi與中國區域經濟的不平衡發展
51、民營企業對外貿易的發展和影響分析
52、試析對外貿易與中國產業升級的關系
53、中小企業對外貿易方式探索
54、中印外貿發展戰略比較淺析
55、河南省跨國企業發展現狀與問題分析
56、河南省出口農產品(食品)綠色營銷問題分析
57、中部地區對外貿易現狀及問題分析
58、我國對外貿易摩擦問題研究
59、我國進口貿易依存度提升問題研究
60、我國對外貿易協調機制構建問題研究
61、國際技術貿易壁壘的新特點及對我國的影響
62、西方對華出口貿易限制的新動向研究
63、我國通貨緊縮對出口貿易的影響
64、我國貿易救濟問題研究
65、涉外經濟對新農村建設的作用機制及路徑研究
66、我國企業跨國經營出現的新問題及對策
67、中國農產品出口支持政策研究
68、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新貿易保護主義研究
69、國際直接投資與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研究
70、優化我國出口商品結構的途徑
71、勞工標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72、中小企業國際營銷策略分析
73、國際營銷發展的新趨勢研究
74、試析人民幣匯率變動與國際營銷定價關系
75、我國企業國際營銷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
76、淺析中美經貿關系
77、當前我國對外貿易面臨的主要問題分析
78、提高我國利用外資的質量、效益和水平
79、對外開放戰略與中部崛起
80、試論我國產品國際競爭力的提升
81、試論日本泡沫經濟對我國的啟示
82、論最優貨幣區理論的現實意義和約束條件
83、通貨膨脹的國際傳導機制及約束條件
84、我國資本外逃的經濟影響及對策分析
85、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方向及其現實可行性
86、論當代國際金融一體化的發展趨勢和特點
87、論戰略產業保護理論的發展及其現實意義
88、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及其對我國的影響
89、論發展中國家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約束條件
90、論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和特點
91、論中美貿易逆差的成因、影響及其對策
92、論中美貿易摩擦的表現、成因及其對策
93、論跨國公司轉移作價的方法及其防范措施
94、論跨國兼并與國際壟斷的理論和現實問題
95、論中國對外貿易發展模式的調整
96、我國出口商品市場結構調整研究
97、論我國科技興貿戰略的實施
外資銀行在進入國內市場后,所能體現的是一種快速靈活的發展方式,現在在外資銀行在市場份額上的比重是不斷的增加的,并且依靠自身的發展特色和充足的投資來源,現在的外資銀行在搶占國內銀行的市場占有率方面的后勁是非常足的,所以對外資銀行在中國的經營動機和經營策略做出詳細的判斷是很有必要的。
一、外資銀行在中國的發展現狀
現有的銀行對外開放策略使我國進一步的增大了與世界經濟接軌的步伐,同時我國穩定健康的經濟發展環境也給外資銀行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管理環境。外資銀行是國內的銀行體系重要的構成部分,并且呈現出來的發展狀態也改變了進入市場初期的激進現狀,開始向平穩的方向發展,現在國內的外資銀行在資產流動,資產質量和盈利能力方面的發展狀況都是非常良好的,而且在現有的法人制度政策的推行下,越來越多的國外銀行愿意把在中國設立的分行變為在本地注冊的外資企業,這樣的注冊在加強了我國外資的份額后,也有利于外資企業增加自身的實力與競爭能力。
二、外資銀行的在國內的經營動機
(一)提高國內市場的占有率
我國自從進入世貿組織以來,顯著提高了經濟實力,并且由于我國的經濟發展特色,可以說我國的經濟發展前景是非常廣闊的,并且受到現有的經濟政策推動,小額投資和一些中小型貸款在國內經濟投資份額中占有的比重越來越大,現在的經濟發展情況是非常需要銀行的支持,可以說銀行現在的市場占有率越高,那么獲得相對的經濟利益也就越大。所以外資銀行在國內投資最重要的動機之一,就是在國內的銀行發展中占得一席之地,從而能夠在國內的市場經濟中獲得更加長期的發展利潤。
(二)推動自身企業的強有力發展
外資銀行在國內的發展中具有更加明顯的發展優勢,外資企業所能依托的不僅僅是完善合理的發展體系,更有的是強有力的資金支持,而且依托與比較便利的網上投資和理財,外資銀行更加能夠受到國內投資人的歡迎。外資銀行在國內進行經營可以有效的推動在華的企業知名度,外資銀行在國外的理財方面所能具有的優勢更加的明顯,并且許多外資銀行都具有全球投資的經驗,現在許多國內的外資企業在個人投資方面都是有精品的理財項目,這對于現在我國的投資人的選擇都是非常良好的選擇。通過這樣的外資銀行在國內的運行,一方面能夠在推動我國理財形成更加合理健康的局面,也可以讓國外的企業吸納更多的資金,提高企業的經濟實力,促進國外企業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
三、外資銀行在國內的經營策略
(一)形成不同特色的企業發展品牌
外資企業最大的經營策略就是企業具有厚重的文化氛圍,而且依托于企業文化,在經營戰略方面就體現出不同的發展策略。一些企業比如說花旗,在經營策略上就體現出鮮明的進取特色,它在選取經營范圍時不僅僅是簡單的投資理財項目,更是涉及了中國市場的許多領域,體現出了鮮明的企業進取文化,而且也獲得了巨大的利潤。而還有一些外資銀行在選擇經營戰略時,就選擇相對穩健的發展策略,也有一些企業在選擇經營模式時也比較愿意選擇利潤與風險比重的項目,這樣不同的發展方式也使得外資企業形成了特色的發展品牌。
(二)細化客戶策略
中資銀行在客戶管理方面往往是沒有形成特色的管理體系,而外資銀行在客戶管理方面 就做到了盡量的細化,依據不同的客戶需求來制定特色的客戶管理方案,讓不同的客戶都能夠盡量的選擇適合自己的項目,讓客戶選擇不同的項目來進行投資。這樣的客戶管理并不是盲目的,外資銀行在融入國內市場時,重要的工作就是需要對所要進駐的市場來進行客戶分析與調查,通過這樣的調查獲得有效的客戶分析,然后能夠結合自身的特點來進行客戶項目方案的制定,針對不同的項目來設置差別化的客戶方案,這種不同階層有特色的服務管理,可以更好的讓客戶感受到周到的服務。
(三)推動核心的業務戰略
外資銀行的業務戰略是多種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核心業務就是打造特色的個人業務,并且現在這些業務也能夠為外資銀行的發展帶來巨大的收益,而且這種個人業務具有非常大的私密性,這樣的核心業務極大的增加了外資銀行的實力,提高了外資銀行的經濟效益。而且現有的外資核心項目具有強勁發展力的就是網上銀行投資管理,這樣的項目也是外資銀行中非常高效益的戰略項目。
四、結語
隨著現在的國外資金開放程度的加深,外資銀行在我國的整個銀行體系中的地位也是逐步提升,外資銀行在國內發展戰略是非常值得銀行體系考慮的,通過合理化的分析,讓國內的外資銀行和中資銀行實現更加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一、私募股權投資基金
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即PE基金,是指通過非公開的渠道募集資金,對非上市公司進行股權投資,以期日后通過上市、并購等方式,出售所持有的股權并獲利的實體或行為。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對未上市的企業提供了新的融資渠道,可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提高融資效率。正因為如此,在歐美發達國家,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是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我國私募股權投資的發展現狀及投資市場分析
(一)發展現狀
1.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深化并演變為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促使全球股市大跌,全球經濟下滑。受其影響,2009年中國私募股權投資市場整體呈下降趨勢。今年新募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數量和金額均較2008年同期有所減少。
2.私募股權投資傳統行業比重加大
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我國部分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已傾向采取更加保守和謹慎的投資策略,多投向那些收益較穩定,抗風險能力較強的傳統行業。從今年第一季度統計數據來看,無論是投資金額還是投資數量占比都較2008年同期有大幅增加,體現投資機構為應對當前復雜而嚴峻的市場變化而對投資策略做出相應改變。
3.私募股權投資策略趨向多樣化
2007年以來,我國私募股權投資市場最明顯的趨勢之一就是投資策略趨向多樣化。過橋資金和對已上市公司的投資案例數明顯增多。同時,來自夾層資本和重振資本的投資更是從無到有,表明中國私募股權投資市場的投資策略已開始呈現多元化的格局和趨勢[1]。
4.相關法律法規逐漸完善
私募股權發展的政策環境逐漸成熟。在政策基本面上,2008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制定的《關于當前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適時推出創業板、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和民間投資領域,落實和完善促進創投企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當前,創業板市場大幕已經拉開,這更引發了本土私募基金的投資熱情。
(二)私募股權投資市場的分析
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市場私募股權投資出現下滑態勢,2009年第一季度中國私募股權投資市場延續了去年走勢,投資規模與投資金額均大幅下降。機構投資策略趨于保守,多選擇具有較強防御能力的,抗周期性強的傳統行業進行投資。目前的經濟環境帶給私募股權機構的是危機與機會并存的局面。一方面,機構不得不面對金融危機帶來的投資組合貶值以及高負債,需要通過停止投資新項目、加速出售現有資產等現金籌措手段來渡過難關。另一方面,由于資金鏈緊張,廣大待投資企業估值下降至較低水平,金融危機的沖擊同樣篩選出不少優質企業,投資價值依然保持較高水平[2]。
根據ChinaVenture數據統計,2009年第一季度中國私募股權投資市場12起案例分布在7個行業。其中,制造業依然為主要投資行業,投資案例數量5起;農林牧漁業次之,有2起投資案例。在投資金額方面,農林牧漁、制造業、金融業投資金額較高,均超過1億美元。從以上數據來看,私募股權投資總量較2008年下滑明顯,且投資于傳統行業的比重加大。
三、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發展戰略研究
(一)根據行業發展確定投資項目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私募股權的投資特點,其投資往往傾向于風險較低的項目,且偏好于后期投資。且在當前全球金融危機是影響下,行業進行不同調整,私募股權投資者要尋找有價值的項目,所以行業調研就變得具有十分意義。從不斷的經濟數據來看,我國的經濟正在復蘇。可見,這正是私募股權投資的絕佳機會。同時,考慮到由于我國經濟政策對行業調整的影響,不同行業都在這場金融危機中進行著不同程度的產業調整。因此,在投資前對不同行業的分析研究及預測就顯得必不可少。
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可以基于行業現狀及中國經濟發展規律,參照國外經濟發展歷史,融入中國的現實國情來分析判斷,對相關行業的預測其可能的發展未來,并對行業和國家政策主題進行從行業到企業的逐步分析從而確定有價值的投資對策,并通過業務伙伴來獲得投資對象的相關資料對投資項目進行篩選。
同時,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有著不同的行業團隊,借助于其專業的投資經驗和知識,可以對投資行業有充分的了解。在宏觀經濟研究的基礎上,首先對目標行業的發展和相關特性進行研究,進而確定行業內部的市場占有份額較大的企業作為其投資對象,在此分析過程中應對產業結構,產業組織以及產業的經濟技術特點進行分析來確定投資目標的有效價值。在投資產業選擇上應注重長短期綜合考慮,既考慮到當前的利益,又要重視該產業未來發展的潛力,以及抵抗經濟波動的能力強弱,綜合分析,謹慎投資。新晨
(二)上市公司私有化投資
隨著金融危機影響的不斷擴大,全球金融市場持續低迷,這對全世界的金融市場無疑是一次信心的考驗。我國的A股市場也受到一定的波及。由于我國經濟刺激政策執行力度不斷加強,經濟刺激已經開始顯現效果,從公布的數據來看,我國的股票市場已顯現復蘇跡象。
我國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不允許投資證券類資產。目前,在我國上市的公司無疑是該行業中的重要力量,其企業長期價值很高。隨著我國經濟困境的擺脫,在相關行業復蘇時這些公司應當是行業復蘇的“龍頭”,顯然這種投資的安全性較高,同時也會由于經濟的復蘇而收不菲。所以對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來說,上市公司私有化是一種很有利的投資戰略[3]。
首先,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找到由于金融衰退而顯示超值投資的上市公司,其投資的途徑是要約收購或吸收合并方式收購上市公司,進行退市私有化。其次,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利用其掌握的資源優勢和先進的管理方式,通過資源整合,戰略調整,組織重組等手段幫助私有化的上市公司改善管理,提高企業價值和市場競爭力。最后,采用適合的方式,上市或出售以完成整個投資活動退出并獲得投資收益。
私募股權投資本身是一個新興事物,它的發展需要經歷一段時間的摸索,作為私募股權的投資者,要有足夠的耐心和足夠的理性,來共同促進其健康發展。盡管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還比較嚴峻,但是中國的經濟較世界來說仍保持較高水平增長,基本消除股市泡沫,并隨著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資本市場的發展逐步成熟,有越來越多的機構將參與中國的私募股權投資活動,促進PE的長期發展,中國私募股權投資市場將更顯活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