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9 16:56:1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公共藝術的基本概念,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當代藝術的產生,其出發點是對前代藝術的價值觀和語言形式進行批判。現在大部分當代藝術的批判性已經消失,只剩F越來越“私人化”的自我表達,對社會、政治和公共性的批判越來越少,至多是一種中產階級的無關痛瘁的諷刺。某種程度上,當代藝術成了一種有“前衛教養”的藝術,但是很難再找到梵高這樣有宗教激情的藝術家,波伊斯這樣具批判性的知識分子藝術家,或者培根這樣有“骯臟”美學的藝術家。現在“骯臟”的美學也成了一種“新唯美主義”。當代藝術近二十年處于停滯狀態和“平庸化”,其原因還是在于人類的社會模式及關于人的看法沒有根本突破。
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沖突已經告一段落。全球大部分國家采用了在資本主義經濟模式上吸收社會主義的福利制度。關于社會模式近二十年沒有提出新的觀念,其核心是讓“資本控制國家”,還是“國家控制資本”。中國也走到了這樣一個十字路口,即如何使用資本主義又能控制資本主義,中產階級社會變成人類的一個理想模式,但中產階級文化沒有變革的活力。
藝術的本質是關于人的基本概念,但人的基本概念在啟蒙主義之后沒有大的變化。西方社會近二十年對人的“概念”理解主要是在大眾文化領域,如好萊塢半人半機器的“生化機械人”、半人半妖的“人魔”,它們并未像從啟蒙主義到那樣對“人”的解放有新的定義。馬修?巴尼的“人魔”,還有《黑客帝國》,都不是社會解放意義上“人”的定義,而是集中在高科技以及人體基因等關于人的技術觀念的一些變異特征。
插畫藝術的產生歷史和發展歷程悠久而復雜,因而插畫的表現形態多種多樣,種類繁
多。首先,筆者將首先淺要的說明插畫的基本內涵和主要類別以及它的主要特性。
1.插畫和插花藝術
通常意義上的插畫是指以報刊或書籍為載體、以創作者的設計理念為核心、以文字的表達內容為依據、以版面的排列為引導的一種插入式圖畫。
隨著應用范圍和領域的擴大,插畫的載體不再局限于書籍和報刊,還包括了餐飲用具、服裝服飾、家居建材、廣告雜志等,滲入到人們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成為了人們生產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個元素。由此,插畫從一種單一的視覺圖案發展成一門具有商務導向的藝術形態。
2.插畫藝術的類別探究
從插畫藝術的形成時間來看,插畫藝術可以劃分為:古代插畫藝術、近代插畫藝術和現代插畫藝術。本文所要談到的是現代插畫藝術。
從插畫藝術的應用領域來看,插花藝術可以劃分為:文學類插畫藝術、影視類插畫藝術、商務類插畫藝術和公共類插畫藝術。本文所要談到的是商務類插畫藝術。
3.插畫藝術的性質探究
插畫藝術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其來源是人們長久以來的生活活動和生產活動,因而插畫藝術具有歷史性、意識性和實踐性。
插畫藝術作為一種發展歷史悠久、應用范圍廣闊的藝術形態,具有經驗性、實用性、傳播性、經驗性、主觀性、商業性和全球性。
平面設計的概念探究
同插畫藝術一樣,平面設計也是視覺傳達藝術的一種,這也是兩者的交織點,都是為
了構建出更完美的視覺傳播效果而衍生的一門藝術形態。在用途上,平面設計主要用途由=有紙質媒介、互聯網絡、廣告標識等,具有濃烈的商業色彩和商業導向。
綜上所述,平面設計是以二維平面為主要載體,依據設計者的主管意識將包括插畫在內的多種視覺表現元素整合在一起進行編排設計,吸引受眾的關注,使受眾最終產生購買欲望和行動的視覺藝術形態。
本文主要論述的內容是插畫藝術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故此不占用更多的篇幅來論述平面設計的相關概念。
在平面設計中應用插畫藝術的問題探究
在當今的平面設計中,插畫藝術的應用還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使得平面設計沒能
達到應有的視覺效果,甚至還起到了相當嚴重的反作用。
其一,平面設計者所應用的插畫過于老舊,與時代脫節,陳腐氣息濃重,這很容易使得受眾對整個廣告文案喪失繼續閱讀的興趣,甚至造成受眾對平面設計所宣傳的產品產生反感。這就要求平面設計者使用時鮮的、貼近當下人民生活的插畫,使整個平面設計更接地氣,更容易引發受眾的興趣。
其二,平面設計者所應用的插畫過于抽象,或者與文字沒有關聯,使受眾很難獲得想要在廣告設計中想要獲得的信息,這就使得整個廣告文案過于文字化,喪失了插畫原有的輔助功能。
其三,平面設計者所應用的插畫內容過于低俗,更有甚者存在黃色、暴力等元素,直接違背了國家的法律法規。無論是平面設計還是插畫藝術,都具有傳播功能和社會影響力,因而也承擔的著重要的道德責任和法律責任。有些平面設計片面的追求流浪量,使用低俗的插畫,這不僅會拉低了整個平面設計的檔次,影響所宣傳的產品形象,更在社會上引起不良的思想影響,同時也踐越了國家的法律法規,需要承擔嚴重的法律責任。這就要求平面設計者在應用插畫的過程中始終警醒自己,提高法律意識,堅決不使用任何違背法律規定和道德約束的插畫。
中圖分類號:J5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4)03-0241-01
環境藝術設計是將藝術和科學相互融合的綜合學科,是將精神和物質環境進行有效結合的藝術產物。人類歸屬于自然,并且能夠運用自身的獨立思維能力設計出人工的自然,藝術設計是表現原始自然和人工自然和諧的方式。個性化設計不同于一般的標新立異,而是通過對設計素材和環境的藝術加工創造出的獨特美。個性化設計不能一味追求特立獨行,更應追求藝術設計和周圍環境的和諧。
一、環境藝術的概念及其特征
(一)環境藝術設計的基本概念
環境藝術設計是一門新興的系統工程學科。阿納森認為“環境藝術”是與環境相關的繪畫、雕塑等藝術設計,這種理解方式無法真正體現環境藝術的本質,從廣義上講環境藝術體現在不同的層次上。環境藝術包含了城市和地區規劃、建筑設計等公共空間設計,以及景觀設計、雕塑、繪畫等藝術作品設計和室內設計等。它涵蓋了人類環境從宏觀到微觀的設計過程,也是一種人們生活的協調設計方式,對社會行為和人類行為具有引導作用,可以看成一門回歸人類生存環境的綜合藝術。
(二)環境藝術設計的基本特征
環境藝術設計不同于一般的藝術形式,它追求對人類生活環境的改善以及對審美需求的滿足。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具有和諧性、整體性和特色性的藝術美,注重個體在整體中的核心地位,將環境因素作為藝術設計的重要條件,追求藝術設計和周圍環境的和諧,以在不同的環境中設計出不同效果的藝術作品。現代環境藝術的基本特征有: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作為一門實用性的藝術形式,在其具備服務的同時,還需要在設計過程中注重人文性,以通過作品體現人的根本利益。現代藝術的不斷發展和設計材料的多樣化,為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多樣性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現代藝術設計應該體現整體性的特點,具備科學、合理、統一的設計理念。
二、環境藝術設計的個性化問題
環境藝術設計的個性化問題是近幾年藝術界討論的熱點,是對以往設計過程概念化、公式化、生搬硬套的反思。個性化設計需要設計者通過多年的設計實踐,積累和總結設計經驗,以此在設計實踐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設計特色和設計風格。環境藝術設計的個性化是設計者在設計構思過程中對整體和局部的把握。個性化設計中帶有設計者強烈的主觀色彩,這種帶有藝術色彩的設計能夠激起人們的思想意識,給人們以文化和藝術的啟迪。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為打破程序化、概念化的問題,人們開始探索已有個性化設計的創新點,重新認識個性化設計的作用和內涵。
(一)環境藝術設計個性化受到風格化的制約
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設計者對室內設計的個性化創造不是個人浪漫主義的體現,而是設計者創造力和想象力的發揮,也是設計者追求新穎、獨特,擺脫平庸的表現。設計師在眾多設計構思中選擇最佳的設計方案,也是綜合考慮最大限度、合理利用設計空間的必要藝術手段,這種藝術方式來自設計者的勇敢探索,不同于一般的平庸設計。
(二)室內設計的個性化能提升空間使用功能
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環境藝術設計涉及的領域和內容也越來越廣泛,要想在藝術設計中體現獨到之處,更應該在設計中注重提升環境質量。在藝術設計中融入環境理念是環境設計健康發展的必要途徑。環境藝術設計中需要滿足不同層次人群的需求,室內設計中的空間使用功能和業主的個人愛好和閱歷有一定的關系,設計過程中設計者應該根據業主的具體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設計規劃,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進行室內設計。
(三)個性化設計體現了科學與藝術的統一
杉本博司的《閃電原野》系列作品以有機物的組合結構以及原始形態為主題,流淌著奔放的動態和能量,影射著生命起源之時迸發出的第一個火花。更重要的是,這些作品以攝影為載體寄托了杉本博司對科學研究和實驗的熱情。他并未使用照相機,而是在暗房里將未曝光的膠片放到預先設計好的、能夠產生不同電壓電流的設備上,以創造出特殊的效果。
《概念形式》系列,體現了杉本博司對于數學模型拍攝的濃厚興趣,這一系列的靈感來源于杜尚和曼·雷。杉本博司曾說:“這些19世紀石膏模型的純粹形式和脆弱感令我癡迷。”《概念形式》將杉本
博司對時間概念的理解融入數學空間,勾勒出這一概念發展變遷的文化歷程。
《影院》系列,“一個晚上,當我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拍照片的時候,忽然有一個想法,我問自己,如果把一整部電影在一張照片上拍攝出來會是什么樣?我心里回答說,你會得到一張發光的帆布。為了能實現這個想法,我馬上開始實驗。一個下午我帶著一架大畫幅相機來到東部一個很便宜的電影院,電影一開始,我就打開大光圈按下快門。兩個小時后電影結束時我閉上光圈并在當天晚上把這張底片沖洗出來,我想象中的畫面猛的呈現在我眼前”(杉本博司)。這就是《影院》系列創作靈感的來源,整組照片每一張畫面正中心都是一塊方方正正的長方形,這塊規整的長方形是一部完整電影的痕跡,是某段時間一種有形的記錄,靜靜的屏幕和仍然殘存一絲人體溫度的座位,以及屬于影院建筑中的一切,它們見證了時間的流逝。每件事當經歷了時間的洗禮,身上就會承載無數的故事,而每一個故事都會或明顯或不明顯地改變著事物的本身。而影院就是這樣一個有著無數故事的地方。
圖片媒介經歷了從照相到造相的發展。攝影家阿爾弗雷德?斯蒂格利茨、布勒松都是直接攝影,也就是沒有對底片進行修飾,布勒松的“決定性的瞬間”更是用一種自然而然的抓拍方式獲得影像。而新一代攝影家杰夫?沃爾、紐頓、大衛?霍克尼、布拉德?弗孔、斯科蘭德都是“制造決定性瞬間”,通過擺拍或者拼貼的手法來制造圖片,這種照相是用抓拍的方式尋找決定性的瞬間,是一種基于視覺美學的純粹攝影。而造相是用擺拍的方式制造決定性的瞬間,是一種觀念形態的實驗攝影。現在的年輕藝術家普遍采取的是造相的方式,并且他們的攝影觀更為開放。攝影帶給我們一種新的視野,一張圖片可以是藝術的,做圖片的過程也可以是藝術的,展示圖片的方式可以是藝術的,傳播圖片的方式也可以是藝術的。這種拓展了的攝影方式,也暗示著有修正的可能,新的攝影活動正是從這些可能性出發的。這種攝影之后的攝影是把攝影當做了一種文化生產,而這種文化生產的每一個環節都體現著個人意志與社會淺談新媒體藝術的發展及問題文/段舜婕新媒體藝術是科學和技術的完美結合,通過數字化合成技術虛擬現實并重構世界,強調交互感應。現在有很多介入虛擬藝術的沉浸式作品,包括建筑、雕塑、繪畫、劇院、電影、攝影,甚至全景圖或幻景這類歷史性圖像媒體。數字藝術能夠深入地發掘和延伸圖像潛在的美學價值。雖然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也正是由于這樣或那樣的不確定性,才使藝術創作有了更為廣闊自由的發展空間。影視傳播心理的共同作用。從媒介形態的角度看,當代攝影活動的分布還是很廣的,它分布在傳統的圖片印刷品上,也分布在美術館空間中,既成為了圖片裝置,又與行為藝術結合而成為攝影行為,進入社會空間。虛擬空間中的攝影活動,則成為攝影的最新游戲場所。
二、公共藝術的概念及發展現狀
(一)公共藝術的基本概念
我們通常所說的公共藝術實際上就是指在公共場所用來向人們傳遞藝術內涵的一些藝術品,公共藝術所包含的種類有很多,比如說雕像、噴泉、城市標志、紀念碑以及美術作品等。除此之外,一些現代化的媒體作品,如攝影、裝飾品、觀賞物、拼圖等也可以作為公共藝術。公共藝術最先在20世紀60年代起源于美國,在起始階段,人們主要將相關的藝術品放置在美術館中進行展覽,然后在相關政策的扶持下才開始在公共空地上進行展示,長久發展下去就逐漸形成了公共藝術。同其他的藝術形式一樣,公共藝術同樣能夠給人們帶來極大的視覺盛宴,通過其本身的藝術形態使人們的藝術內涵在潛意識中得到升華。但是當下許多人單純地認為公共藝術只是一種裝飾品或者藝術展覽品,這種觀點明顯是不全面的,公共藝術除了能夠作為裝飾物以及藝術展覽品,同時還可以依靠其優美的物質形態進行人文藝術的表達。在現階段的城市建設過程中,公共藝術在城市中的應用和發展主要用來進行城市文化的宣傳以及公共精神、集體合作精神的傳播,公共藝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與城市的發展共同進步、共同成長。
(二)我國城市公共藝術的發展現狀
隨著人們對城市文化建設重視程度的不斷加深,公共藝術也逐步受到人們的重視,城市文化建設過程中公共藝術的應用范圍變得越來越廣,公共藝術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一種從無到有、從少到多以及從粗到精的趨勢,并且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研究和開發自身獨特的公共藝術,從而最大程度地體現自身的藝術特色以及城市魅力。相對于之前公共藝術只是作為個人行為的現狀,現階段城市發展中的公共藝術逐漸被大眾人民接受和傳承,公共藝術中參與的人越來越多,并且其性質逐漸由早期的商業性和實用性轉變為人文性以及文化性。公眾群眾通過對公共藝術的分析和研究,其審美水平得到極大地提高,城市的公共藝術建設及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然而,我們在認識到公共藝術帶來的優點的同時也應該正視其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弊端。雖然公共藝術在當下的城市建設中其發展速度以及形式都得到極大地改善與轉變,但在這一過程中越來越多的粗制濫造、抄襲模仿的公共藝術開始出現在城市的各個角落,這些低劣公共藝術產品的出現與城市的文化發展不相協調,從而嚴重影響了城市的文化建設。公共藝術與城市文化建設不協調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不足,公共藝術在發展的過程中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作為保障,經濟水平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會阻滯公共藝術的發展;另一方面,部分城市對公共藝術建設及發展的意識不夠清晰也會成為公共藝術發展的阻礙。城市規劃者對公共藝術建設和發展的意識不足容易造成城市發展中所使用的公共藝術大多是模仿以及復制所得的,城市居民對公共藝術的形成及發展沒有參與權,造成城市公共藝術發展滯后的現狀。
三、我國城市公共藝術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城市公共藝術在發展過程中容易出現不均衡的狀態
通過工作人員的研究和調查我們可以知道,城市公共藝術發展過程中的首要問題就是其發展存在不均衡的狀態,城市公共藝術發展不均衡可以分為地域發展不均衡、自身發展不均衡兩個方面。城市公共藝術地域發展不均衡主要是指各個城市之間的公共藝術在經濟水平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下發展程度各不相同,一些城市的公共藝術比較新穎和時尚,能夠作為城市的亮點體現城市的特色及藝術魅力,而一些城市的公共藝術的發展程度卻比較薄弱,對城市本身的文化建設以及經濟發展難以起到促進作用。另外,公共藝術的地域發展不均衡主要表現為其主要在地級市中推廣和發展,在一些縣城或者鄉鎮滲入和發展程度都比較小。第二,城市公共藝術自身發展不均衡主要體現在現階段的公共藝術建設主要通過環境建設來實現,對公廁、城市標志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重視程度不足,造成城市公共藝術發展過程中缺乏統一性和全面性。
(二)城市公共藝術在發展過程中缺乏規范性以及系統的規劃和指導
城市公共藝術發展過程中需要有科學規范的規劃和指導,通過短期目標以及長期目標等的確立來逐步實現公共藝術的全面建設和發展,但同時要注意其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的共同目的都是實現城市公共藝術的全面發展。但是在現階段的城市公共藝術發展過程中,城市領導者并沒有對其進行規范系統的規劃和指導,造成其在發展過程中缺乏統一的管理,公共藝術發展及建設的過程中藝術性和科學性嚴重缺乏。即使一些城市建立了相應的體系作為公共藝術發展的指導,但是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并沒有得到貫徹實施,城市公共藝術發展中缺少規范系統的規劃和指導也造成了粗制濫造、抄襲模仿現象的出現,使城市的公共藝術發展存在種種不足。
(三)城市公共藝術發展過程中公眾的參與積極性不高
城市公共藝術的發展需要人民大眾的廣泛參與,并且其與大眾的生活、學習以及工作息息相關。但是目前城市的大眾在公共藝術發展過程中卻沒有清楚地認識到公共藝術的重要性,對公共藝術建設和發展的參與積極性不高,再加上部分群眾的審美能力以及文化修養不足,即使參與到公共藝術的建設和發展中來也很難取得預期的效果,對城市公共藝術的發展并沒有起到明顯的推動作用。
四、如何促進我國城市公共藝術的發展
(一)城市公共藝術發展的過程中應該充分應用當地的人才資源
一個城市公共藝術發展的最重要保障就是具有充足的人才資源,這也是實現公共藝術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但是從我國整體上分析我們不難發現,我國目前優秀的公共藝術人才相對于國外來說并不充分,在實現公共藝術發展的過程中往往存在一定的阻礙。因此,城市文化建設者在進行公共藝術發展的過程中應該充分應用當地的人才資源。首先,公共藝術發展過程中應該通過舉辦學術交流或者藝術培訓的方式為眾多的公共藝術人才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通過相互之間的交流學習取長補短,對當地的公共藝術建設和發展起到完善和推動的作用,并且還應該鼓勵當地公共藝術人才加強對其他城市人才之間的交流和合作,通過相互之間的切磋完善自身的創作能力,從而更好地服務于本地公共藝術的發展。其次,城市相關部門應該加強對公共藝術人才的培養,在平常的生活中多給他們提供鍛煉和提升的機會。比如說一些城市的藝術學院中專門培養公共藝術的人才,對于這些在校學習的學生,學校可以通過設計比賽的形式鍛煉學生進行公共藝術設計的能力,比賽過程中一些優秀的作品也可以直接在實際的公共藝術發展中進行推廣和應用。這種策略不僅能夠通過鍛煉提高學生的設計能力,使之在以后的城市公共藝術發展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時本地的學生對自身文化了解更深的優勢也決定了其公共藝術的設計更能與本地文化相結合,設計出的公共藝術更能體現城市的藝術特色,彰顯城市的文化魅力。
(二)城市公共藝術的發展應與城市的規劃相結合
城市公共藝術在發展過程中與城市的規劃相結合能夠保證公共藝術實現與城市生活的緊密結合,更能體現城市的發展現狀以及藝術特色。比如說在河北邯鄲的公共藝術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其主要就是在城市規劃以及設計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并且通過與城市規劃的結合形成了一套“六區、九帶、多節點”的發展布局。相對于普通的公共藝術發展格局而言,這種發展局部更加全面地實現了邯鄲公共藝術的發展。除此之外,公共藝術在發展的過程中還應該綜合考慮城市的生態文明建設,在保護城市環境的基礎上發展城市的公共藝術。
(三)城市公共藝術發展過程中應該深入挖掘其本身的傳統文化
在一般意義上,博物館具有收藏、研究、展覽和教育等多元社會職能。在這些不同社會職能中,為教育服務是其最終目的。①隨著近年來社會整體對于文化認識的不斷提升,博物館在公共教育方面的職能表現得更為突出,博物館的公開展覽和隨之產生的文化、審美體驗已成為當代公共藝術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許多博物館嘗試通過舉辦更多更豐富的展覽,開展公益講座、親子活動、座談交流、印制教材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吸引更多的觀眾近距離地參與到博物館的公共藝術教育活動之中。因此,博物館各種教育資源也正在被不斷挖掘,而在一系列展品資源之外,還有可利用的文化資源即龐大的衍生品資源,本文試從博物館衍生品的的基本概念、國內外博物館衍生品發展的情況以及博物館衍生品作為博物館藝術教育資源等方面加以分析和闡述。
一、博物館衍生品概念闡釋
“博物館衍生品”是近年來出現的一個新的概念,雖然目前對于博物館衍生品尚沒有確切公認的定義,然而,博物館衍生品是以館藏文物或外來展品為基礎,通過對原作形式進行再創作所產生的新的產品,其在內容、表現形式、主題思想等方面與原作有著密切的聯系,又因其同時具有藝術性和紀念性,因此兼具商品性。②
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博物館都開發有藝術衍生品。特別是在旅游業日趨火爆的今天,我國各類博物館也都在積極開發相應館內藏品或展品的藝術衍生品,各個博物館內都有藝術品商店,衍生品種類也十分豐富。目前所看到的大致有以下各類:復仿品類、日常用品類、出版物類、紀念品類以及飾品類。
1.復仿品類
復仿品類衍生品多是高精度復制、仿制展品的藝術品。復制類衍生品最大的特點就是高近似度地復制原作,從研究和觀摩角度來說,其清晰度和觀賞性方面有時會勝過原作。例如,美術出版界家喻戶曉的日本二玄社復制的歷代中國國寶級書畫,就顯現出精微的還原能力、高超的制作水平。
仿制類衍生品制作要求沒有復制品那樣嚴格,有些只是復制原作的局部。如印刷畫片、熱版畫,將原作進行等比例縮印,衍化成了精美擺設品。
2.日常用品類
日常用品類衍生品幾乎包括了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最常見的有服裝、絲巾、背包、冰箱貼、茶杯墊、鑰匙扣、U盤、文具盒、書簽、便簽本……種類龐雜并且設計空間極大,設計者可以從館內文物藏品或展品中直接提取出設計元素,巧妙地附加在一些日常用品上,既賦予了普通物品文化藝術信息,又令觀眾易于接受。這類產品也是最接近普通商品的藝術衍生品。
3.出版物類
出版物類衍生品多指出版印刷的展覽畫冊、明信片、光盤等。一般會附帶展品信息的介紹和說明文字。出版類衍生品通常具有文獻性、記錄性和媒體傳播性。
4.紀念品類
紀念品類衍生品是針對原作或與原作相關的某一場合或事件制作的衍生品,通常具有很強的主題性,限量性。例如,為博物館建館周年慶或者大型展覽周年慶設計制作的徽章、工藝品等。
5.飾品類
飾品類衍生品是將館內展品內容體現在項鏈、戒指等佩帶裝飾物上,或者直接仿制著名畫作、雕塑中人物佩戴的首飾。但目前國內博物館衍生品在此類衍生品方面的開發還比較少。
二、博物館衍生品的社會認知狀況
筆者近期在首都博物館和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等地針對不同的看展人群做了一份對于衍生品認識情況的調查問卷③,結果顯示,很多觀眾目前對“博物館衍生品”這個概念尚十分陌生,只有少數人曾在博物館內購買過相關文化產品,這部分看展人群中的78%傾向于購買博物館衍生品中的徽章、書籍、明信片等;傾向購買具有實用性的日常用品、飾品類的人較少,只占到22%。從這些現象可以看出,大多數觀眾對于衍生品的認識僅停留在旅游紀念品的概念上。觀眾認識不夠的原因首先是目前博物館展示給觀眾的衍生品有一定局限性,再就是價格昂貴的高仿瓷器、書畫,這些衍生品的相對單調導致難以激發多數觀眾的購買欲望。其次,博物館對文化衍生品的宣傳也不到位。
在調查中,79%的觀眾認為文化產品的開發是有必要的,認為開發博物館衍生品更有利于文化的傳播;91%的觀眾認為目前國內博物館衍生品并不理想。其中有很多觀眾還為衍生品的開發提出了建議。
從以上可知,在一些觀眾眼中,博物館衍生品在少兒教育、提升公眾文化審美水平的過程中是可以發揮作用的。目前國家對于博物館衍生品的開發也十分重視。2009年我國國家文物局在北京組織召開了全國博物館文化產品開發工作座談會。全國各大博物館都參與了會議。會上,中國博物館學會向全國博物館發出了《關于加強博物館文化產品開發倡議書》。如今,各大博物館也已經意識到衍生品在博物館附屬功能當中能夠發揮的重要作用,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首都博物館等都已將博物館文化產品的進一步開發提上日程。全新亮相的國家博物館計劃將文物的衍生品做到世界一流的水平,國博館長呂章申預言,未來國家博物館文化屬性的延伸將是的四五倍……并希望能通過衍生品達到“無處不歷史,無處不藝術,無處不學術”的文化教育理念。④
三、博物館衍生品對公共藝術教育的積極作用
讓公眾親近文化藝術,讓文化藝術走近群眾,是當今博物館肩負的重要使命。如今,博物館逐漸從以往單調的展覽展示性質中脫離,開始走向更加多元化的博物館公共空間,公眾的文化藝術教育成為博物館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博物館衍生品作為一種依托文物展品資源而產生的文化產品,恰恰能在傳播和弘揚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在文化教育和藝術體驗中發揮獨特的作用。因此,綜合博物館衍生品在公共藝術教育中的積極作用,突出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可拓展體驗式教育
從展品的藝術觀賞形式來看,博物館內的展品往往是隔著玻璃,很難讓觀眾真切體驗到展品的形式和質感,觀眾對絕大多數展品的欣賞和理解,僅僅停留在講解員口頭介紹的層面上。例如對于中國古代書畫或小件器物的欣賞,不近距離觀看很難觀察舊時的紙墨以及藝術家的獨到之處,而傳統意義上對于書畫或小件器物的欣賞,卻恰恰是要在手中把玩時有所體驗。在這一點上,復制品就能夠幫助人們還原藝術品的傳統欣賞形式,零距離體驗藝術品的美感價值,故宮書畫部一位專家曾指出,有很多書畫復制品的清晰度甚至比原作更勝一籌。
近年來,國外很多博物館也在不斷增加對于展品的體驗項目,如在日本的一些博物館,就在普及古時衣裝穿著的體驗活動,博物館工作人員根據對古代服飾的研究,制作了相類似的裝束,可以讓觀眾試穿。這些衣服有傳統貴族服飾、佛教衣裝,等等。這種方式不僅抓住了觀眾的好奇心,也真正做到了寓教于樂,讓很多觀眾很快理解掌握了過去衣物的穿著講究和穿著方法。⑤
2.可推動生活化教育
目前,國內多數觀眾對于博物館的教育職能范圍的認識,多是從博物館舉辦的展覽講解、講座,或是針對少年兒童的親子活動和手工體驗課程等活動中獲得。而事實上,人們對于文化藝術的接受,并不單單通過口頭講解或視覺觀賞。聽講座往往是灌輸式的受教過程;看展覽以及手工體驗課也畢竟是短暫性的感官接觸,觀眾在這些過程中多屬于被動式接受。筆者認為,直接教育是普遍方式,而日常生活里的耳濡目染,同樣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博物館開發的展覽衍生品中,有許多常見的生活用品,比如筆記本、手機鏈、手表、口杯等等,這些用品經過精心設計,使之包含了文物信息和文化含義,人們在日常使用的過程,也可以說是文化體驗的過程。例如,中國博物院將乾隆八璽中的“宜子孫”印跟珊瑚、鉆石結合,做成珠寶吊墜,既好看,又有中國傳統延澤后代的吉祥含義。時下流行的iphone手機,由與SIPALS⑥公司合作開發了系列青花圖案、王羲之《蘭亭序》行書紋樣硅膠手機套,讓使用現代科技的人們,無論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典雅的元明青花纏枝、充滿隱士味道的魏晉文人曲水流觴、吟詩作賦的文化樂趣。
3.可拓寬觀展受眾群
進入現代社會以來,博物館的受眾群體的范圍在不斷拓寬,從過去僅僅提供給少數人群的展覽到免費開放面向更多的觀眾,博物館逐漸成為了除學校之外的另一種教育機構。而實際上目前多數社會公眾對于博物館的教育認知仍不全面,很多人還未認識到博物館的文化教育功能。在國外,很多博物館研究人員如今已經不僅僅單純討論博物館所發揮的教育職能,對于觀眾群體的進一步擴大也成為很多博物館人員所要研究的課題。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普通人對于生活的藝術化、審美化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追求。博物館大量文物藏品的展出可以調動起觀眾欣賞和學習文化藝術的熱情,越來越多的觀眾在了解展品信息后,希望能夠通過拍照等方式將其永久保存,此時,博物館更需要架構起展品與百姓需求之間的橋梁。而博物館衍生品就可以起到這個作用,它可以擁有比博物館展品本身更能夠滿足當今人們內心需求的效應,因為過去只有少數人能夠收藏珍貴的藝術品,如今博物館的衍生品卻可以走進平民百姓的家中,并且它是能夠將藝術原作的價值最大化釋放的極佳工具。這些由博物館文物衍生出的文化產品,其藝術內涵能夠加深觀眾對于展品信息的認知,也因為它具有的實用功能使得人們能夠在身邊隨時使用,既可以傳播文化,也可以吸引更多的觀眾走進博物館,成為博物館的常客,從而有利于幫助博物館拓寬來館參觀的觀眾群體。例如,在博物院,工作人員直接把衍生品售賣處設置在展廳的最后部,使其成為展覽的一部分,從而使禮品商店成為每位游客參展的必經之地。同時建立起禮品銷售互聯網,觀眾可以通過網站訂購其產品。這些服務的層面不僅讓衍生品擁有的文化價值能夠最大化得到擴展,而且擴大了博物館自身的影響力,同時,因其售賣方式的靈活性,在很大程度上也拓寬了觀眾群,從而拓寬了文化普及的范圍。
綜上所述,博物館衍生品作為一種從展品直接派生出來的文化產品,能夠幫助人們隨時接受潛在的文化熏陶,也能夠輔助博物館進一步履行藝術教育的職能。事實上,文化修養的提升往往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博物館衍生品不單單是保留了傳統文化,其本身也是經過再加工而生成的藝術品。當日常用品也具有了文化的內涵,就會產生所謂的“生活美學”。在生活中時刻體驗博物館傳統文化,也必然接受了博物館的隱性教育。
同時,以提高廣大群眾的文化素質和藝術修養為出發點,以體驗與賞鑒、娛樂與學習相結合的、多管齊下的方式為教育手段,應該是每個博物館的文化教育宗旨。而博物館所擁有的豐富資源如何能夠得到充分挖掘,如何能夠進一步利用文物展品豐富公眾的精神生活,仍然是博物館的一項長期的工作。博物館展覽衍生品作為一種文化商品,不僅能夠成為博物館的融資新渠道,還可以有效地傳播博物館展覽文化信息,提升博物館自身形象,推動文化普及,從而進一步提高受眾對于文化藝術的認知。而優秀的博物館衍生品甚至可以成為某件文物,甚至整個博物館的形象標識。
因此,在教育多元化、教育手段多樣化的今天,博物館衍生品作為一種將文物展品的文化藝術屬性進一步延伸的藝術品,能夠輔助博物館的公共文化藝術教育,成為公共藝術教育的一種資源,同時也能夠為博物館自身帶來利益。相信隨著各博物館對衍生品的進一步開發,未來會更加彰顯出它對于公共藝術教育的作用。
注釋:
①丁新豹.博物館與歷史教學.香港歷史博物館刊物專題文章,2006.
②依據來源:筆者結合化學衍生品與金融衍生品的學術定義,以及文化創意產業概念所綜合推衍出的定義。
③筆者于2010年在故宮博物院、首都博物館、中華世紀壇三地針對展廳觀眾做“博物館衍生品公眾認知情況”問卷調查,對象人群有在校學生、高校教師、公司白領、文化學者、少兒家長等。
④段澤林.中國國家博物館將全新亮相[DB/OL].省略/xinwen/content/2010-12/22/content_727679_2.htm, 2010―12―21.
⑤橋村愛子.2010年日本博物館、美術館的社會公共教育――現狀與未來之展望[J].張雅靜,譯.美術觀察2011(2):15.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在進行公共空間設計中,首先應該了解和色彩有著密切聯系的幾個問題:空間的方位,不同方位在自然光線的作用下的色彩不同,冷暖感有差別,因此可以通過色彩來進行調整。空間的大小、形式。色彩可以按不同空間的大小、形式來進一步強調或者消減。空間陳設品的使用。不同的陳設品的使用,如:會議室、病房、娛樂場所等顯然在考慮色彩的要求、性格的體現、氣氛的形成各不相同。使用空間的用途,空間的使用用途不同,色彩使用的選擇上也有所不同。
在符合色彩的功能要求原則下,才可以充分發揮色彩在公共空間設計中遵循的規律。
一、色彩設計的整體統一的規律
在公共空間設計中,各種色彩相互作用與空間中,和諧與對比是最根本的關系,如何恰如其分地處理這種關系式創造室內空間的氣氛關鍵。色調一般可歸納為同類色調、鄰近色調、對比色調等,在使用時可根據環境的不同靈活運用。在公共空間設計時,首先要考慮空間的主色調,色彩的主色調在渲染室內氛圍中起主導作用。
(一)色彩的重復和呼應
將同一色彩用到關鍵的部位上去,就會使其成為控制整個公共空間的關鍵色。同時也能使色彩之間相互聯系,形成一個多樣統一的整體,色彩上取得彼此呼應的關系,才能取得視覺上的聯系和喚起視覺的運動。
(二)色彩的對比
色彩由于相互對比而得到加強,公共空間一旦有了對比色的存在,其它色彩退居次要地位,人們的視覺很快就集中在對比色上,通過對比,各色的色彩更加鮮明無論采取何種加強色彩的力量和方法,其目的就是為了達到公共空間的同一和協調,而非加強色彩的孤立。
二、公共設計中的色彩表現
(一)空間色彩的個性
公共空間設計藝術和其它藝術形式一樣百花齊放,它是科技和藝術的完美結合,優秀是設計必須別開生面具有獨到之處。公共空間的設計色彩的個性講究的醒目。如何創造色彩的個性是擺在現代設計師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
(二)公共空間色彩搭配
當人走到一個公共空間時,給人的第一個印象就是色彩,在公共空間裝修中,色彩是嘴容易出效果的、最不可缺少的一個元素、色彩運用恰當、搭配合理的空間,比起單純用貴重材料堆砌的空間更讓人賞析悅目。千變萬化的色彩是經過組織和調整出來的。
三、公共空間色彩的基本要求
(一)色彩的協調問題
室內色彩的根本問題是配色問題,這是公共空間色彩效果優劣的關鍵,孤立地顏色無所謂美或者不美,就這個意義上說顏色之間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有不恰當的顏色,而沒有不可用的顏色。色彩的協調的基本概念是由白光光譜的顏色,按其波長從紫和紅得排列,這些純色彼此協調,在純色中加進行等量的黑或白所區分出的顏色也是協調的,但不等量時就不協調。在色環上處于相對地位并形成一對補色的那些色相是協調的,將色環三等分,造成一種特別和諧的組合。色彩的近似協調和對比協調在公共空間色彩設計中都是需要的,近似協調固然能給人以統一和諧的平靜感覺。但對比協調在色彩之間的對立、沖突所構成的和諧和關系卻更能動人心魄,關鍵在于正確處理和運用色彩的統一與變化規律。和諧就是秩序。
(二)色彩構圖
色彩在公共空間構圖中常可以發揮特別的作用。色彩可以使人對某個物體引起注意,充分發揮室內色彩對空間的美化作用,正確處理協調和對比、統一與變化、主體與背景的關系。在進行室內色彩設計時,首先要定好空間色彩的主色調。色彩的主色調在室內氣氛中起主導、陪襯、烘托的作用。形成公共空間色彩的主色調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室內色彩的明度、色度、純度和對比度,其次要處理好統一與變化的關系,要求在統一的基礎上求變化,這樣,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為了取得統一又有變化的效果,大面積的色塊可適當提高色彩的明度和純度。此外,室內色彩設計要體現穩定感,常采用上輕下重的色系室內色彩的起伏變化,應形成一定的韻律和節奏感,注重色彩的規律性,否則就會使空間變得雜亂無章,成為敗筆。
色彩在公共空間設計中是不可或缺的,它不僅僅是公共空間設計中的一個重要角色,更會使人對環境產生不同的審美感覺。由此可見,色彩是公共空間設計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
(一)廣告發展的歷史
在廣告學所涉及到的研究領域,要對廣告產生、發展和演變的歷史過程中每一階段廣告現象進行剖析,以探索廣告發展的歷史必然性。
(二)廣告人與廣告人培養
廣告學要對廣告活動中的主體策劃者,即廣告人的問題進行研究。廣告人在廣告業中存在了上百年時間,對于廣告人的界定、廣告人的素質分析和廣告人的培養,都與廣告發展緊密相聯,也是廣告學科進一步完善的重要問題。
(三)廣告組織
廣告組織是進行廣告活動的職能性部門和職業性機構的統稱。廣告組織的性質、設置的必要性和內部運行機制,對于廣告活動的開展都會產生直接的影響。如何規范廣告組織,使其更好地適應廣告活動,為廣告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四)廣告計劃
廣告活動的有序化開展,直接依賴于廣告活動的計劃情況。基于廣告調查圍繞廣告目標所制定的廣告計劃是廣告活動的前提保證,又是檢驗廣告成功與否的標準和依據。界定廣告計劃的內容和范圍,成為廣告學必不可少的內容。
(五)廣告策略
廣告策略具體包括廣告定位、廣告創意、廣告文案。這是廣告表現中的核心與靈魂。這些問題在廣告學的大學科范圍,都以重要專題形式加以研究。
(六)廣告媒介
廣告是一種傳播信息的活動,在傳播時;不同媒介的優缺點以及對社會公眾的影響力,會對廣告效果產生很重要的影響。廣告媒介分析研究,就是指對各種大眾傳播進行分析,以根據不同媒介的特點,選擇相應的媒介或媒介組合策略,有效地傳播特定的廣告內容。
(七)廣告管理法規
廣告作為一種經濟活動、傳播活動,必須遵循相應的法律法規。這既對廣告活動本身是約束,又是對廣告活動行為合法的正當保護。在世界范圍內,各個國家都陸續制定了廣告法規,從宏觀上管理國家的廣告行為。我國也于1995年正式實施廣告法,從而使廣告管理活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各國廣告管理法規在內容規定上不盡相同,但在具體規定上許多是具有相互借鑒意義的。
二、廣告學的性質
廣告學是從20世紀初開始出現的一門邊緣科學,是一門既涵有社會科學,又涵有自然科學性質和心理科學性質的綜合性的獨立學科。在對廣告學與經濟學;市場學、,管理學、美學、心理學、公共關系學、文學藝術等的既聯系又獨立的分析中,可以勾畫出廣告學性質的輪廓。
(一)廣告學與經濟學和市場學
廣告學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廣告學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而不斷完善與成熟。經濟學和市場學中揭示的許多規律,廣告活動照樣適用,也必須遵守。廣告現象又是市場經濟中存在的重要現象,它服務于市場經濟,推動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學和市場學的研究成果可直接用于廣告學,而廣告學理論的發展又影響到經濟學和市場學的理論演變,每一次廣告學理論的突破都對社會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促使經濟學和市場學對新問題、新現象的研究。
(二)廣告學與傳播學
廣告學與傳播學的聯系最為密切,甚至在許多研究成果中,都把廣告學視為傳播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廣告學不同于傳播學。第一,廣告學以廣告現象為自己研究的出發點,傳播學以信息傳播為自己研究的出發點。廣告的目的是通過傳播廣告信息而誘導社會公眾,傳播學中信息傳遞的目的是與公眾進行交流。第二,廣告的媒體是大眾傳播媒介;而傳播的媒體既可以是大眾傳播媒介,也可以是自身傳播媒介和組織傳播媒介。第三,廣告講究突出重點信息,強化形象,可以采用多種藝術形式進行形象塑造和文案設計;傳播講究的是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第四,廣告追求廣告效果,注重投入產出效應;而傳播追求的是信息到位。第五,在約束機制上,廣告信息傳播受到廣告法規的限制和保護,廣告信息一旦失真、失誤要受法律制裁;一般的信息傳播大多不受到什么約束,即使失真、失誤往往并不負任何責任,法律也并不追究。
(三)廣告學與管理學
廣告活動作為一種社會活動、經濟活動和傳播活動的綜合,在其活動中必然要求以管理行為來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廣告學借助于管理學的理論和方法指導廣告工作,以達到完善廣告學的理論體系并指導廣告實務。
(四)廣告學與心理學
廣告作為說服社會公眾的藝術,它與心理學有著密切的關系。心理學提供了人的心理構成的機理和心理活動的特點和性質,廣告借助于心理學的理論和規律才能達到說服的目的。一則廣告從確立主題、構思內容到選擇媒介,無不體現廣告學與心理學的結合。甚至一則廣告的版面設計、文字語言多少、辭義準確度、刊播媒體、背景材料等,都要求心理學理論體現于其中。
(五)廣告學與美學、文學和藝術
廣告要利用各種文學和藝術手段來達到廣告的目的,它與文學和藝術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文學、藝術可以通過其特有的形式去影響、傳達、感染,甚至支配人們的感情,有時乃至改變著人的觀念和行為。廣告作為一種特殊意義的藝術形式,正在吸收美學、文學和藝術的理論方法,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方式和規律,不斷推動廣告美學理論、廣告藝術和廣告活動的發展。
(六)廣告學與公共關系學
在現代信息社會中,廣告和公共關系都是運用一定的傳播媒介,宣傳自身、樹立形象。廣告學與公共關系學既相互聯系又有一定區別,各自具有本學科存在的質的差異性和規定性。
1.廣告學與公共關系學的差異
首先,廣告學與公共關系學出現的先后時間不同。廣告學先于公共關系學而成熟和系統化。廣告學產生于20世紀初,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心理學已由普通理論向實驗階段轉變而產生,并受到傳播手段多樣化和現代化趨勢的直接推動。而公共關系學作為一門學科是在20世紀20年代后隨著經濟領域高度社會化和商品化、政治領域和文化傳播手段現代化的發展而形成。廣告學的產生和發展推動了公共關系學的形成和發展。其次,廣告以樹立產品形象為核心,目的在于促進產品銷售。而公共關系學以樹立組織形象;提高組織知名度和美譽度為核心,目的在于樹立組織的整體形象。最后,廣告一般是一種單向式的傳遞訴求信息,以影響人們的觀念和行為。而公共關系活動是呈全方位和雙向溝通模式,充分顯示組織的宗旨、實力、信譽和社會責任,造成一種全面的社會輿論,影響公眾,使其對組織產生良好的總體印象。
2.廣告學與公共關系學的聯系
在現代社會中,廣告學與公共關系學出現了諸多領域的融合與交叉。首先,公共關系必須在許多時候利用廣告的形式來宣傳自身,樹立自己的形象,廣告也在不斷地吸收公共關系的思想來調整、修正、完善傳統的廣告活動。傳統的廣告往往直接訴求自己產品信息,而現代廣告則開始以樹立產品的形象為側重點。其次,公共關系和廣告在傳播組織信息時,是從不同角度傳遞給公認有關組織的不同信息,但目的都是為組織整體目標服務,從而樹立組織及產品服務的完整形象。最后,廣告學與公共關系學出現融合趨勢。
三、廣告學的學科任務
廣告學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其學科任務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廣告學應該以探索框架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廣告法律
廣告學的首要任務,就是立足于我國國內實際,基于我國現有的經濟發展水平,注重我國民族文化實際,探索適合我國現階段和未來一段歷史時期里廣告活動的規律,框架符合于我國國情的能夠行之有效的廣告學體系。
(二)規范廣告基本概念和范疇界定廣告理論內在邏輯
在我國目前廣告活動中,對于廣告和廣告學中諸多的基本概念和范疇,常常眾說紛紜,在廣告理論的內在邏輯的界定上,往往各執一辭。在廣告實務中,大量存在著“重視覺設計、輕文案創意”的現象,似乎廣告活動就是色彩、點、線、面的問題。因此,這些問題的根本解決,必須使廣告學成為一門有嚴格概念、范疇和嚴謹理論邏輯的學科,以科學化的理論規范廣告行為,從而使廣告理論和實務達到有序化和規范化。
(三)抽象成功廣告案例和優秀廣告藝術
廣告學是一門實踐性、操作性極強的學科,廣告學應該時刻注意廣告活動實務,從廣告實踐中抽象、概括和歸納出具有對實踐指導意義的廣告理論。在廣告學的研究上,我們要做到既要宏揚民族文化,挖掘傳統文化中優秀的廣告表現方法和技巧,又要積極學習國外成功的廣告經驗和理論。
(四)從理論上指導廣告實務提高廣告事業的水平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廣告業和其他行業一樣,也得到了迅速發展。從總體上看,目前從事廣告經營活動的廣告創作和主創人員,在綜合知識背景上、技能素質上,尤其是對于現代廣告理論的掌握上,常常顯得力不從心。這必然限制了我國廣告業的發展。改變廣告界現存的人員素質較差、廣告水平較低的現狀,應該成為廣告學的任務之一。
總之,廣告學的學科任務應該是在立足于我國國情的基礎上,從廣告活動的現實出發,吸收各種成功的廣告經驗和理論,規范廣告學的概念和范疇,完善廣告理論體系;探索在我國現階段和未來一段時期里行之有效的廣告規律;推動我國廣告事業的發展,促進我國的經濟繁榮。
三、 廣告學的研究方法
根據廣告學自身的性質 ,在學習和研究廣告學的過程中,應該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一)比較借鑒法
所謂比較借鑒法師把廣告學的概念、范疇以及相關的廣告理論,進行比較性研究 。借鑒成功的廣告和廣告思想從而探索出規律性認識的方法。
(二)具象觀察評析法
具體觀察評析法,就是要對自己所見所謂的廣告做到捉摸一番、思考一下分析其優與劣,成功與失誤,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不斷積累自己對廣告的感性認識。
(三)定性與定量結合法
在廣告活動和廣告理論中,應該在廣告的確定與評析上,學會運用定量化的內容來界定其確定性。要把統計的方法應用于廣告之中。堅持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就是要尊重廣告效果客觀事實,尊重社會公眾認可標準的觀念。
(四)理論與實際操作結合法
杉本博司于1948年出生于日本東京。30多年以來,他一直被定義為跨學科的當代藝術家。他模糊了許多藝術形式的邊界,比如:攝影、繪畫、裝置,最近他又開始對建筑進行探討。他的攝影代表作品一路追溯著時間的起源與社會進步,在東西方的不同意識形態間搭建了一座橋梁。1975年,杉本博司開始摸索戴維·艾略特在他的散文《無窮的表面》所描述的“藝術家作品發展源頭的三元基礎流派”。杉本博司的攝影作品也基于三個基礎系列:立體模型、劇院和海景,它們被時間的力量啟動并相互連接在一起。不管是轉瞬即逝、深邃凝重,還是遁空無形,杉本博司作品的主題終究離不開時間這一基本概念。
憑借對銀版印刷制作的敏銳理解,杉本博司成功地詮釋了黑、白、灰三種色調所蘊含的全部潛能。他的攝影作品在東方和西方意識形態中架起了一座橋梁,一路探尋時間起源和社會發展的腳步。杉本博司通過自己對明膠鹵化銀媒介的理解與應用,將這種材質的特有屬性融入藝術的表現過程中,最終在這種媒介上僅通過黑、白、灰三種基本色系就呈現出了自然色調所蘊含的全部潛能。
杉本博司的最新系列作品《閃電原野》以有機物的組合結構以及原始形態為主題,流淌著奔放的動態和能量,影射著生命起源之時迸發出的第一個火花。更重要的是,這些作品以攝影為載體寄托了杉本博司對科學研究和實驗的熱情。他并未使用照相機,而是在暗房里將未曝光的膠片放到預先設計好的、能夠產生不同電壓電流的設備上,以創造出特殊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