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8 16:27:0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智能市場分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國內電視企業迎合時代潮流趨勢,紛紛推出了各種各樣的智能電視產品,要向“平臺+內容+應用+終端”轉型。相對于傳統的電視機,智能電視具有其與生俱來的獨有優勢,不僅僅只是一個傳媒工具,還兼備自主拓展、功能齊全等特點。從傳統電視向智能電視轉變,這一過程,不僅僅要求技術的進步,更是需要傳統電視企業的運營方式轉型。傳統電視企業不能僅僅依靠硬件銷售這種單一的營銷模式,更需要向應用商店、開放平臺這種靠功能內容獲利、靠社交運營推廣的智能數據時代思維模式轉型。
大家為什么要紛紛轉變,其實最簡單的道理就是爭搶內容通路,以此獲得更多的用戶,包括之前的手機大戰也是如此。電視行業是一片為數不多的互聯網公司還沒完全深入的“屏幕”市場。電視機作為一種大眾商品,必然會以占市場份額最大的消費群體的心理需求作為支點進行設計,以此符合最普遍的用戶需求。如今電視機的功能和種類快速變更,品牌也越來越多,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保證自己的品牌優勢成了企業面臨的難題。產品本身便是一種有效的營銷手段,而設計就是促使消費者購買的媒介物。
目標用戶分析
隨著網絡的普及應用與興盛,同時新興的80后與90后用戶隊伍的壯大,原有的傳統電視觀看方式正在逐步發生改變,年輕用戶將會是最先拋棄傳統電視觀看方式的群體,這有必要進行深入分析。
原有的電視用戶逐步分化為傳統用戶群、便捷用戶群、個性用戶群。
傳統用戶群――指向只使用電視機收看電視節目的用戶群體。該用戶群體是目前電視的主要收視群,他們習慣了固有的“下一個再按下一個”的切換操作模式,在好幾百個頻道中一圈又一圈的輪翻轉換來尋找自己可能會喜歡的電視節目。同時,切換過程中短時間的停頓會令他們產生潛在的焦慮,不過電視節目頻道仍然是他們選擇觀看的主要路徑。
便捷用戶群――指向用電視看影像,很少收看電視節目的用戶群體。該用戶對枯燥的換臺行為和電視廣告有所厭倦,需要看的是節目而不是頻道。
個性用戶群――指向只用電腦或平板以及手機看節目,幾乎不看電視的用戶群體。這類用戶群體對互聯網熟悉度很高,電腦操作知識豐富,“只想去看我愛看的,同時想什么時間看就什么時間看”的個性化體驗使得他們愿意忍受設備的小屏幕缺點和前傾式收看姿勢的不適。通過網絡便可以輕松獲取最新節目資源讓他們離開了電視。當然,也有少數人開始嘗試用電腦連接電視或者投影裝置來重新獲取舒適的觀看體驗。
用戶需求分析
目前市場上使用較多的為:手機、平板、電腦、電視。
手機屏幕較小,較為普遍的為5-6寸,可移動式使用,觸摸屏,適合平時快速處理小事項或觀看短視頻,私密性很高。平板略大于手機,一般屏幕為9-11寸,適合在辦公或短時間休息使用,觸摸屏,私密性一般。電腦顯示屏從11-27寸不等,適合公司辦公或作為家用設備,需要鼠標和鍵盤(或者觸控板)搭配使用,出門攜帶相較于前兩者較為不便,適合處理需要長時間并集中精力的任務事項。電視的屏幕在四者中最大,無私密性,適合與家人長時間娛樂時使用,一般放置空間為客廳。
過去,手機、電腦、電視的功能相互獨立,各具引用場景。現在,隨著手機智能化,已經融入了電腦的功能,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代替電腦使用。未來,在互聯網智能時代,電視也開始走向智能化,融合電腦的功能,結合云數據,達到真正的“3C”貫通的時代。
目前,互聯網電視設計過程中最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是操作體驗。在目前人們生活過程中所接觸到的屏幕中,就操作難度而言,最簡單的是手機和平板,其次是電腦,最難的為電視機,電視主要通過遙控器來進行操作,那么從這個角度來說,機頂盒類的產品依然會是目前用戶最需要的,它可以很方便快捷的把手機連接到電視上,在手機上的操作可以直接反饋到電視上,用手機來取代遙控器。
其次,電視機普遍放在家中客廳,往往是彰顯家庭實力與主人審美的一種方式。對于不同價值觀念,電視機的外形設計能顯示出主人獨特的審美趣味,還應該與其家庭的購買能力相襯。高端和低端的產品要有所區分,低端的產品更要注重其美觀性和實用性。另外,對于大部分的消費者來講,電視是一種可以提供與朋友、親人分享快樂時光的東西,在許多人心里,它已經脫離了“物”的層面,上升到“情感紐帶”的高度。所以電視機的外形設計也要注重心理層面的舒適性和影響力,用感性設計的手段達到目標。
智能音箱市場體量急速上升,2018Q2季度銷量1680萬臺,預計年底總銷量達5630萬臺,使用人數突破1億。
用戶使用功能中排名前三的是:播放音樂(60%)、回答常識問題(30%)和咨詢天氣(28%)。最常使用場景是客廳和書房,其次是廚房和臥室。
智能音箱功能外形演變趨勢為:mini版、屏幕化、跨界結合(場景感知)。
音箱功能分析:
當前市場智能音箱的核心音樂播放功能點:歌單推薦、收藏管理、音樂控制、GUI點播。
語音平臺布局:
通過分析亞馬遜-Alexa和阿里AliGenie熱門技能:游戲類、教育類、新聞類、音樂類,建議結合開放平臺豐富游戲種類和游戲玩法、豐富更好玩的音樂技能。搭載智能設備破一億的Duer OS,專注于第三方設備中嵌入DuerOS AI助手。
手機語音助手領域,谷歌憑借富有想象力和智能化的Google Assistant更具競爭力;建議結合情感化和虛擬偶像輔助,加強自然貼心的對話服務,如:主動問詢、感知情緒、發起性格測試了解用戶畫像等。
未來發展:
內容服務:個性化語音識別和推送,結合用戶群體特點,給予特殊關懷,打造差異化服務。
使用場景:家庭、車載、室外等多場景探索。挖掘手機語音助手使用場景,結合第三方服務提供更強大功能。
一、智能音箱市場現狀首先分析智能音箱的發展背景和現有市場體量,估計其未來趨勢。接著調查其用戶常用功能和主要的使用場景,了解用戶剛需,找到主發力點。最后通過盤點音箱功能和外形的演變,探討業界的發展方向。
1. 智能音箱市場體量智能音箱的發展始于2014年,亞馬遜在2014年底Echo,至今占據美國市場60%以上。谷歌在2016年11月正式發售Google Home,中國也加入智能音箱大潮。
2016年智能音箱市場處于啟動期,銷量300萬臺。2017年,蘋果入局,谷歌、亞馬遜全面交鋒,銷量爆發性增長10倍到3000萬臺。
2018年Google Home超過Echo成為最熱銷的智能音箱,第二季度智能音箱總出貨量為1680萬臺,高于第一季度的900萬臺,2018年智能音箱全球出貨量預計將達到5630萬臺,使用人數突破1億。
目前在中國,阿里巴巴的Tmall Genie音箱占有50%的市場份額,而小米也在奮力追趕其小米mini音箱的銷量在本季度增長了228%。
2. 用戶使用功能和場景根據2017年美國智能音箱用戶調查報告顯示,16%的美國成年人(3900萬)有一部智能音箱。播放音樂(60%)、回答常識問題(30%)和咨詢天氣(28%)是最常見的任務。
用戶最喜歡將智能音箱放在客廳和書房(52%),其次是廚房(21%)和主臥(19%),31%的用戶將智能音箱和智能家居設備連接在一起。
3. 智能音箱功能和外形演變mini版:布局中高低不同系列音箱,打造系列生態,通過低價撬動市場,代表:Echo dot、小愛mini、百度mini、天貓方糖等等。與谷歌發力高端音箱不同,亞馬遜拉低售價,轉而開拓屏幕音箱市場。
屏幕化:多模態交互,聽得懂、看得見、能對話、會思考,代表:Echo Show、小度在家、京東叮咚。
跨界結合(帶攝像頭):視覺交互、場景感知,用手機屏代替音箱屏,代表:精靈火眼。
二、智能音箱核心功能分析參考當前智能音箱的綜合排行榜,選擇排名前五品牌的代表音箱進行分析,分別為:阿里巴巴-天貓精靈X1、小米-小愛音箱mini、百度-小度、蘋果-HomePod、亞馬遜-Echo。
由于音樂是智能音箱最常用的任務(60%),在此重點分析音樂功能,通過對比分析五大熱門音箱的音樂功能異同點,結合用戶體驗,總結出當前市場智能音箱的核心音樂播放功能點:歌單推薦、收藏管理、音樂控制、GUI點播。
1. 熱門智能音箱功能點對比選擇排名前五品牌下的代表音箱對比分析其音樂功能,分別為:
2. 音樂播放核心功能點國內發展較好的智能音箱品牌中,小愛音箱的音樂推薦和播放功能最為齊全;天貓精靈音樂基本功能完備,主打購物生態鏈;小度APP端功能雖未全部上線,但已布局,努力研發中(與目前王者APP音樂功能類似)。
Echo等國外智能音箱配套APP功能簡單,基本功能為音樂控制。HomePod無配套APP,只在HomeKit平臺配網連接。
綜合熱門音箱配套APP音樂功能,核心功能點如下圖:
“歌單推薦”是當前智能音箱的基礎功能。小愛音箱可根據用戶選擇喜愛的歌曲風格、歌手進行相應的推薦,但根據用戶喜好推薦歌曲工作量較大,且影響用戶后期選擇范圍,因此暫不考慮。
“收藏管理”可有效解決冷啟動問題,增加用戶粘性。基礎功能是指用戶通過語音,將正在播放的歌曲添加至收藏歌單,并在APP端顯示。小愛與QQ音樂合作,將該賬戶下收藏歌單同步至智能音箱,此方法值得借鑒。管理功能可方便用戶在APP端快捷刪除歌單,增刪同步完成用戶閉環體驗。
“音樂控制”可解決復雜場景下遠場語音,音箱反應不靈敏問題,營造更為舒適的音樂體驗。在基礎暫停、切歌等功能上,還有音量控制、播放時間設置、進度條控制等功能,綜合用戶體驗,這些優化點為非必要功能,因此只保留基本的控制功能。
“GUI點播”為用戶提供了點播的補充入口。由于近五成用戶喜愛海外音樂,收聽率超過30%,然而當前智能音箱無法識別非中文歌名。GUI點播解決了海外音樂點播問題的同時,為用戶提供了更加快捷流暢音樂點播的體驗。小愛和天貓精靈都已實現,小度正努力實現中。
三、語音智能開放平臺支撐語音命令操作系統(語音OS)之于智能音箱,相當于移動端的Android和iOS,PC端的window和Linux。智能音箱跨界結合的玩法興起,因此了解語音智能平臺的布局和發展,有助于更好的了解當前能力整合資源,分析熱門趨勢找到未來的發力點。
下面挑選國內外知名品牌公司的語音系統進行分析,分別為:亞馬遜-Alexa、谷歌-Google Assitant ;阿里-AliGenie OS 百度-Duer OS
1. 智能平臺熱門技能智能語音平臺可內置,如:視覺識別、機器學習、自然語言理解、語音識別、模型預測等技術為不同產品形態賦能,打造各有不同功能的“機器人”。
以最早布局的美國科技巨頭Alexa為例:開發者為 Alexa 開發的技能數,排名最靠前的技能分別是:游戲類、教育類、新聞類、音樂類。
游戲類技能數量占所有技能的29.76%,熱門技能類型主要是音樂音頻、休閑游戲,其次是教育和新聞類,而生活智能家居的數量與熱度也趨于上升。
在國內,同樣有著電商和技術背景優勢的阿里,AliGenie目前所涵蓋的功能包括:音樂音頻、家居控制、購物充值、兒童教育、技能市場。未來發力場景包括:兒童領域、酒店領域、家庭場景下 to B 其他商業場景、線下零售場景、與其他顯示設備結合的場景。
2. 手機語音助手市場分析美國市場研究機構Strategy Analytics報告稱:2023年全球將有90%的智能手機擁有智能語音助手。到2018年底,Google Assistant的市場份額有望增至51%,蘋果Siri排名第二,市場份額將降至31%,百度DuerOS占17%,由2017年的第四名上升至第三名。
圖:2018年全球智能手機語音助手市場份額預測
Google借助Android設備,在手機語音助手領域遙遙領先,Alexa在這一關鍵領域失利。2018年Google Home智能音箱后來居上,除了自身海外市場優勢、媒體營銷戰、與零售商和智能家居設備制造商的合作外,其富有想象力和智能化的Google Assistant更具競爭力。
相比于Alexa數字助理只能理解簡單的指令,Google Home利用谷歌的搜索引擎以及谷歌自然語言處理算法能與人進行更具自然的對話。
Duer OS搭載的智能設備激活量已經突破一億,專注于在盡可能多的第三方設備中嵌入DuerOS AI助手,同時推出自己的產品線。允許OEM廠商快速將百度的語音助手整合到他們的設備中,比如:電視機頂盒、故事機、智能音箱和家用電器。智能助手從手機、音箱遷移至其他硬件設備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同時開拓以手機、音箱為中樞控制的智能家居生態,也是主要發力點。
提前搶占手機智能助手市場非常重要,在啟動期,以情感化和虛擬偶像為輔助,可增大用戶在技術方面的容忍度。上升期和成熟期的發展需要結合用戶特點,提高對話能力,提供更加自然貼心的對話服務。
例如:增加主動問詢,感知情緒,發起性格測試了解用戶畫像等。參考智能家居的理念,可開拓周邊硬件,例如:路由器、插座、充電寶等等。
四、未來趨勢與應用場景1. 內容服務:細分領域走向個性化用戶個性化語音識別模型,提高用戶交互成功率;
通過用戶交互數據行為和愛好,構建用戶畫像,實現個性化推送;
結合記憶功能,將智能音箱打造為個人助理和情感陪伴的朋友;
深挖用戶個性化需求,給予人群特殊關懷,打造差異化服務。
2. 使用場景:家庭、車載、室外場景探索室內家居:從客廳走向臥室、廚房,應用于生活服務和智能家居交互上。從播放音樂新聞、查詢天氣百科到購物、定外賣等服務,以及控制家居產品等。
室外場景:可穿戴設備與智能音箱結合,通過用戶手勢和體感控制,比如:戶外運動、廣場舞等。
車載場景:通過音箱給汽車下達指令,實現播放音樂、導航、調節空調等功能。
[DOI]10.13939/ki.zgsc.2015.40.056
1 產品概況
1.1 產品簡介
食品脆性快速智能測試儀是一款代替人類專家感官評定,實現食品脆性客觀、準確、快速的檢測儀器。其主要原理是通過分析人類感知食物脆性的過程,采用耦合仿生技術,實現對人類咀嚼系統、聽覺系統的模擬,建立耦合仿生脆性測試系統,并進行脆性測試和比對,實現對食品脆性客觀、準確、快速地檢測。
1.2 主要技術
①仿生咀嚼裝置的研制。獲取人類咀嚼系統結構模型,設計改進,加工制作仿生咀嚼裝置。通過在仿生牙齒下安放仿生牙周膜傳感器,對測試過程中的力學信號進行采集;在仿生口腔內部安放聲音傳感器,對測試過程中的聲音信號進行采集,最后通過咀嚼模擬測試軟件對獲取力學信號與聲音信號進行綜合分析。②測試軟件的設計。脆性采集分析系統是在仿牙周膜壓力傳感器、信號調整電路、仿耳膜傳感器、采集卡等硬件基礎之上,根據咀嚼部件對食物樣品的質地測試要求和數據分析的需要采用Visual C++語言進行設計的。本測試軟件可完成樣品的信號采集、圖形分析、數據處理等任務。③脆性測試模型的建立。采用小波分析、傅里葉分析處理聲音信號,采用曲線圖形分析、歸一化處理等方法分析處理力學信號,最后通過模式識別系統分辨出聲音和力信號的類型,構建食品脆性模型。
1.3 產品創新點
①采用耦合仿生技術,在壓力傳感器和聲音傳感器的共同作用下,實現咀嚼系統與聽覺系統耦合,建立耦合仿生脆性感知系統,使測試結果更加接近人類感官評定結果;②利用溫濕度控制系統來模擬人體口腔的特殊環境,更接近人類的脆性評價機理;③基于耦合仿生的食品脆性測試儀響應時間短,測試速度快,結果準確客觀。
1.4 服務對象
①廣泛用于膨化食品類如餅干、薯片等食品企業,還可用于醬腌類食品如榨菜企業,對其食品脆性進行實時、快速檢測,幫助企業改進食品加工工藝,判斷產品質量的優劣。②本儀器已對餅干、薯片、榨菜三類食品進行實地調研測試,驗證其科學合理性,實效性強,市場推廣潛力大。③為相關食品研究所提供一種新型食品檢測技術,有助于在食品脆性方面的研究。可運用于果蔬等農副產品的脆性分級與新產品的開發。④可輔助醫學口腔研究,對嬰幼兒口腔咀嚼磨牙矯正等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2 產品研究發展史
目前,國外對食品脆性方面所做的研究比較透徹,脆性感官評價研究的人員主要有Booth,脆性儀器測定研究的人員主要有Bourne、Julian、Pauline P等。具體研究發展如下。
2.1 脆性機理研究
①戈振分析了食品脆性的力學、聲學及組織結構特征,研究了水分等因素對食品脆性的影響。②于泓鵬等討論了食品結構、水合和組成成分等參數對脆性及其穩定性的影響,分析了脆性食品研究的方法、儀器和感官鑒定法。
2.2 脆性的感官評價研究
①Booth等邀請六名評價員對脆性餅干進行口腔咀嚼評價,首先讓評價員用切牙咬下一塊餅干,然后用磨牙咀嚼一次,將感知的脆性、硬度、碎裂性進行描述,結果表明脆性與最初的咬合力有關,硬度與咬碎餅干的最大力有關,碎裂性與一次咀嚼過程中餅干碎裂塊數有關。②姜松等利用口腔咀嚼感知和咀嚼聲音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對腌制菊芋的脆性、硬度、性、破碎性進行了評價。脆性的感官評價仍作為脆性評價的主要方法,但是評價結果主觀性強、不穩定,評價過程費時費力。
2.3 脆性的儀器測定研究
①Bourne運用三點梁原理,將脆性食品置于兩個支撐點之間,使用圓形壓力桿下移壓碎食物,測定脆裂力,建立脆裂數學模型,分析脆裂力與物料失效應力、物料形狀尺寸之間的關系,并驗證了模型。②Julian應用物料斷裂力學方程,測定黃瓜、胡蘿卜、芹菜、蘋果四種樣品的斷裂韌度,同時對樣品進行感官評定,結果表明樣品的斷裂韌度與樣品的感官評定結果相關性很高,斷裂力學方程可以用來評定食品脆性。③Behic M等利用圓球形壓頭擠壓玉米渣樣品脆性,測定破碎力、阻尼系數、硬度等,建立了力學模型。
2.4 人工口腔或咀嚼模擬系統用于食品質地檢測
①Pauline P等研制了由密閉容器、齒形活塞、可變速電動機等組成的人工口腔裝置,通過壓碎面包,分析面包的特性。②Xu W L等研制的6RSS并聯機構咀嚼機器人,能模擬人的咀嚼動作粉碎食物。③Salles C等研制的咀嚼模擬裝置,包括減速電動機、人造上下顎牙齒、氣味收集器等,通過旋轉擠壓運動磨碎食物,分析食物團的特性。④孫鐘雷等模仿人類咀嚼系統,利用仿生技術設計了一種用于粉碎食物的仿生咀嚼系統,該系統能實現三維咀嚼運動,能夠對多種食品的硬度、黏彈性等質地特性進行檢測評價。
以上人工口腔或咀嚼模擬系統大多是模仿單一器官的功能特征,根據單一參數或信號來評價食品質感,而且還沒有用于食品脆性的專一測定。目前,通過耦合仿生分析評價食品脆性的研究還未見報道。
3 市場分析
3.1 產品市場概況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者對食品質量要求越來越高,食品的質量好壞直接影響銷售量。生產脆性食品的企業注重產品脆感,在國內市場上,對于食品的脆性測定方法有感官評定方法和客觀的儀器測定方法。其中感官評定方法是食品脆性評價最主要的方法,國內大多企業幾乎采用感官評定法,其不僅需要經驗豐富的感官評定專家,而且對評定條件和評定環境要求較高,評定過程也費時費力。一名評定專家年薪為6萬元,一個評定組為5~10人,企業一年花費較大且結果帶有主觀因素。
目前,市場上精確、高效率、便捷的微量元素檢測儀器尚未出現。因此,食品脆性快速智能測試儀的研發為市場提供了消費需求,其市場前景十分樂觀。
3.2 市場需求分析
對于食品行業,產品質感是消費者感知產品好壞的標準。因此相關食品企業對于產品的質感十分重視,其中影響食品質感的因素之一是食品的脆性。許多企業在生產產品時會采取各種措施加大對產品脆性的檢測,但目前對食品脆性檢測都是通過感官評定法測定,準確度低、成本高。而食品脆性測試儀的誕生為企業降低了生產成本,有利于提高產品質感,進而提高企業的市場份額。根據調研結果分析得出:重慶市有餅干企業160多家,醬腌菜企業150多家,薯片40多家;這些企業均需對其產品進行脆性檢測。由此我們可知,市場上對食品脆性檢測儀的需求量非常大。
3.3 競爭者分析
食品脆性測試儀,在國際上只有FTC公司從事食品物性分析儀器開發設計。現階段國內沒有此類儀器,因此在國內沒有競爭對手。只是在行業發展過程中,拓展業務時會有相應的競爭對手。
4 市場預測
4.1 市場銷售預測
從供求關系看,目前我國食品行業對食品脆性檢測儀的需求日益明顯;從發展趨勢看,將創建食品脆性檢測儀產品線。企業對食品的質感正在不斷升級,而此產品能針對不同年齡層的需求,進行食品脆性檢測,同時也為不同的食品生產企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從產品和品牌結構看,本產品使企業的生產成本低、高效便捷,其技術得到了各大企業的高度認可。從這一角度看,食品脆性檢測器將會在中國市場逐步興起,在未來幾年中國及至整個亞洲對食品脆性檢測儀的消費量會大幅度的提升;市場集中度將進一步提高,此產品的推出將能壟斷整個消費市場。
從區域結構看,未來的食品行業將進一步加大對食品脆性檢測器的需求度;產品銷售量將快速上升,品牌傾向性將強化,市場重心向高端食品企業傾斜。
從營銷手段看,廣告宣傳將是未來食品脆性檢測器市場最重要的營銷手段,廠商將根據本產品定對性地加大廣告宣傳力度,建立品牌形象,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
4.2 經濟效益預測
食品脆性測試儀的研究成果豐富了食品脆性檢測技術,本儀器可對食品的脆性進行實時檢測,及時發現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一步改進生產工藝,還實現了食品脆性的快速、準確檢測,從而提高食品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產品合格率。
以應用研究為基礎,結合儀器的設計開發,縮短成果應用和技術轉化周期,推動食品加工檢測技術發展,為傳統產業中現代新技術應用開拓新途徑。
以榨菜廠為例,一個季度進行一次感官評定:榨菜廠一天工作10小時,以1小時為抽樣單位,一天需感官評定專家組評定10次。
(1)若評定專家組成員為5名,一名專家評定一次的費用為1000元,則一天需5萬元。而采用基于耦合仿生食品脆性檢測儀可替代人類專家的感官評價,一年可節省的支出有:
5×4=20萬元
(2)感官評定專家組評定一次時間為1小時,則整個過程需要10小時,而基于耦合仿生食品脆性測試儀測試一次時間為5min,一個過程僅需50min。榨菜廠一天生產榨菜10噸,平均1小時可生產榨菜1噸,則剩下的9小時10分鐘,可生產榨菜9.16噸。則一年可多生產的產量為:
9.16×4=36.64噸
(3)一袋榨菜50g,則一年可多生產的榨菜包為:
36.64×1000×1000÷50=73.28萬袋
(4)1袋/0.5元,則一年可多銷售的金額為:
73.28×0.5=36.64萬元
(5)總計年效益:56.64萬元
通過以上分析,食品脆性快速智能測試儀的市場潛力大,利潤空間高,有較高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吳健安.市場營銷學.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在近些年,各個科技巨頭針對汽車智能化改造紛紛布局:特斯拉的車載中控觸屏系統、蘋果的Carplay、Google成立的OAA、奔馳寶馬捷豹等也有所布局。在這其中,HUD成為諸多布局中非常重要的一環。HUD即平視顯示系統(Head Up Display),早期是運用在航空器上的飛行輔助儀器。飛行員在飛行時無需低頭就能夠看到其所需資訊,避免注意力中斷以及喪失對狀態意識(Situation Awareness)的把控。從80年代初期開始,HUD開始應用在概念級的轎車上,HUD系統可以大大緩解人眼的疲勞狀況,有利于安全行車。提高汽車的安全性,讓駕駛者注意力都集中在路面上,減少事故的發生率。但是由于產品的定位和功能比較模糊,早期只是大牌汽車廠商的噱頭之一,一直不慍不火,沒有進入實質性應用。隨著汽車業的發展,傳感技術的發展,智能手機的介入,網絡的發達,發展到現在,HUD技術進入了爆發的階段。
目前最典型的創業公司就是美國的Navdy和俄羅斯的Hudway。Navdy是通過OBD(車載診斷系統,這個系統隨時監控發動機的運行狀況和尾氣后處理系統的工作狀態)與汽車相連,用藍牙與手機連接,把類似速度、導航等行駛信息與手機上的信息投射到擋風玻璃上。同時用戶可以通過直接的手勢、語音操控汽車相關的運行。而Hudway是把iPhone或iPad變成一個HUD顯示儀:用戶把手機放置在中控臺前端,顯示儀將手機屏幕上的路線圖、車速、里程等信息顯示在前擋風玻璃上。Navdy在2015年4月完成了2000萬美元的A輪融資,投資者有Upfront Ventures,Qualcomm Ventures和Formation8。這已經是他們8個月內的第二次融資。
智能化改造要警惕偽需求
目前,全球有10億輛車是不聯網的,其中有1.3億輛車在中國。同時中國汽車增量還處于極速增長的階段,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而美國等發達國家基本已經飽和,供大于求。毫無疑問,在中國,未來的車聯網和物聯網是下一個巨大的風口。HUD也成了創業的熱點。各路團隊紛紛加入,有之前做地圖的,有做硬件的,做車聯網的,也有之前在大型的主流汽車制造商工作的。拿到了IDG和汽車之家創始人李想的750萬元天使融資的Car+團隊之前就是在本田北美總部工作。
目前市面上的HUD產品已經是花樣繁多了,對于HUD產品,要求一定是簡潔、便捷,不能大而全的所有信息都堆砌顯示在屏幕上面,這樣不僅突出不了重點,反而給用戶造成干擾,打亂他們的思維和操作,增加風險。不同場景中的核心元素,比如行車車速、倒車距離、剩余油量、前方交通狀況是有必要的,但過多的顯示一些與當前行車聯系不大的信息,如水溫、瞬時油耗、電瓶電壓等并不是核心因素的信息,反而會影響駕駛員的操作。帶來潛在風險和負面因素。
很多HUD產品支持信息,但都是單任務,處理信息與導航智能二選一。但在Car+創始人程瀚看來,目前國內的產品對這塊認識有不少的誤區或者偽需求,看起來很多高大上或者酷炫的功能,其實并不能幫助用戶解決實質性的問題,尤其是以交互方面最為突出:
觸摸屏交互:包括查看及觸摸操作。這種操作的優點是操作方便,能夠完成很多繁雜的指令,但是用戶來說,不管是中間的觸屏還是手機,交互時投入很大,在駕駛過程中注意力需要集中在觸摸屏上。在駕駛中每一次操作都會增加潛在的風險。
手勢交互:手勢識別雖然看起來非常炫酷,但是深度的用戶調查顯示,大多數用戶的第一選擇依然是簡單直接的接觸式控制方式。在交互中,手勢控制是一種高成本的操作,因為沒法精確的識別動作,且很多動作有誤導性,比如在地圖上查看目標地點,從上到下翻頁和手滑到下面后,再到頂部去翻頁,機器很難識別用戶真實意圖,這些潛在的操作誤差,會讓用戶駕駛過程中產生煩躁情緒和疲勞感,大大增加駕駛風險。
語音交互:目前為止,駕駛過程中是一種相對較好的交互方式,但是汽車的噪音和外部噪音影響非常大。同時,語音控制需要考慮不同地方的方言,尤其是在中國,地大物博,方言口音是很難逾越的一個障礙。雖然科大訊飛等有了比較好的解決方案,但是還有待優化,今年年初網絡上流傳的“糾正哥”的視頻就說明了這個問題。測試表明,在駕駛過程中,80%的情況下Google Now和Siri的使用都是有效的,20%的情況下會失效。這個概率對用戶的影響已經非常大了。
按鈕、旋鈕交互:這是汽車中運用得最基礎也是最廣泛的的交互方式。操作簡單、控制單一,沒有脫離用戶原有的操作習慣,學習成本低,同時精確程度很高。弊端就是可操作的方式比較有限。但在程瀚看來,交互最好的方式不是創造新的方式,而是在遵從用戶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和升級。以Car+為例,它將信息投射在司機視線前方,將外界環境和系統信息自然結合起來,司機無需切換視線就可以獲得所有行車和導航信息;同時支持讀取智能手機通知,接入來電,能夠語音操控回復短信,徹底又方便的解決司機開車用手機的痛點。在新版設計中,還會加入疲勞提醒和道路信息識別功能,更有效的為用戶增強駕駛安全。
在安全環節上,每一個細節都需要充分注意。以用戶經常用到的微信為例。開車使用微信成為了很多人的習慣(盡管不是好習慣),為了保證用戶在使用微信時不增加潛在風險,對此必須要有一系列信息篩選和顯示時間的機制保障,例如在緩慢行駛過程中,群消息和公眾號信息不顯示在HUD上,只顯示單一人的單一信息,一旦車輛速度超過10公里/小時后,微信和短信信息將均不再顯示,直到檢測到車速再次降低。
車聯網是下一個億萬級的風口
物聯網和車聯網的概念,在國內雖然被炒了大概有十多年,但依然不慍不火,一直沒有爆發。從多年實踐來看,單靠汽車廠商或者政府很難普及車聯網,只有多方合作才能加快產業增速。除了極少數巨頭,傳統的汽車廠商并不具備前衛和敏銳的科技基因,開發的相關的信息系統通常無法在體驗上滿足用戶的需求。在汽車服務方面,汽車廠商實能夠提供的資源也相當有限,如HUD之類的服務由類似CAR+這樣的第三方專業公司去做效率更高。車聯網作為一個跨界混搭合作的領域,只有更多的創業公司參與進來,整個車聯網才能真正落地并實現普及。
車聯網是一個復雜的概念,它既是物聯網的一部分,也是移動互聯網的一個分支。但是萬物連接的基礎在互聯,聯網是前提和基礎。技術方面至少需要硬件、操作系統、通信運營商以及服務提供商的全面支持。網絡和藍牙等技術的逐漸成熟,促進了車聯網朝著產業爆發的方向發展。但是事實上,現在的車聯網仍在布局的早期階段。無論是汽車廠商還是周邊開發商,下游數據商都是如此。包括BAT在內的各家公司都希望介入到這個領域,
中圖分類號:TE42 文獻標識碼:A
一、 引言
按照《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第十四條規定:工程監理單位和監理工程師應當按照法律、法規和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實施監理,并對建設工程安全生產承擔監理責任。在建設工程實施過程中,監理機構受建設單位委托,對工程安全施工進行進行監督、管理。由此可見,工程建設的安全管理,監理單位擔負著重要的、不可推卸的責任。而在實際的施工管理中,總是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作為項目監理機構和人員如何更好地履行監理安全職責,發揮監理的安全管理作用,管好施工現場的安全生產,幫助并督促施工單位消除安全隱患,搞好文明施工,不致發生安全事故,保障施工現場的人員生命財產安全,避免因發生安全事故而被追究監理失職之責。
監理首先要有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的意識,責任感要明晰,萬一因失職出了安全生產事故,監理是要承擔法律責任的。建設監理的責任主要包括民事、行政、刑事三類。監理單位要為其在監理委托合同中的違約行為承擔民事責任,要為其在監理活動中的違約行為和違法行為承擔行政責任,因失職發生了群死群傷的安全生產或性質和社會影響惡劣的事故要為其在監理活動中的嚴重違法行為更要承擔刑事責任,法定代表人和監理責任人員,要承擔違法或犯罪的后果。
二、有關法律法規要求監理應該履行的工作職責:
《建筑法》規定建筑工程監理應當依照法律、行政法規及有關的技術標準、設計文件和建筑工程承包合同,對承包單位在施工質量、建設工期和建設資金使用等方面,代表建設單位實施監督。
《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明確要求工程監理單位應當履行下列職責:
1、審查施工組織設計中的安全技術措施或者專項施工方案是否符合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
2、工程監理單位在實施監理過程中,發現存在安全事故隱患的,應當要求施工單位整改;情況嚴重的,應當要求施工單位暫時停止施工,并及時報告建設單位。施工單位拒不整改或者不停止施工的,工程監理單位應當及時向有關主管部門報告。
3、工程監理單位和監理工程師應當按照法律、法規和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實施監理,并對建設工程安全生產承擔監理責任。
《刑法》第一百三十七條規定:建設單位、設計單位、施工單位、工程監理單位違反國家規定,降低工程質量標準,造成重大安全事故,對直接責任人員,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這就是所謂的犯了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
《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工作導則》要求,項目監理機構應該履行下列職責:
1、 將安全生產管理內容納入監理規劃的情況,以及在監理規劃和中型以上工程的監理細則中制定對施工單位安全技術措施的檢查方面情況。
2、 審查施工企業資質和安全生產許可證、三類人員及特種作業人員取得考核合格證書和操作資格證書情況。
3、 審核施工企業安全生產保證體系、安全生產責任制、各項規章制度和安全監管機構建立及人員配備情況。
4、 審核施工企業應急救援預案和安全防護、文明施工措施費用使用計劃情況。
5、 審核施工現場安全防護是否符合投標時承諾和《建筑施工現場環境與衛生標準》等標準要求情況。
6、 復查施工單位施工機械和各種設施的安全許可驗收手續情況。
7、 審查施工組織設計中的安全技術措施或專項施工方案是否符合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情況。
8、 定期巡視檢查危險性較大工程作業情況。
9、 下達隱患整改通知單,要求施工單位整改事故隱患情況或暫時停工情況;整改結果復查情況;向建設單位報告督促施工單位整改情況;向工程所在地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報告施工單位拒不整改或不停止施工情況。
三、實際存在的問題
1、監理人員責任心不強,安全意識薄弱,法律意識模糊不清,崗位責任制度不明確,未真正落到實處,自我保護的意識不強。監理隊伍和人員素質不高,專業結構不合理,隊伍不穩定,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對有關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技術標準和強制性條文掌握和理解不到位。職業道德、專業技術知識經驗、能力、工作方法和策略不靈活。原則性不強,遷就施工單位,害怕建設單位,怕得罪人。發現問題和協調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限。
2、監理單位資質掛靠,人員不到位,項目總監理工程師不在施工現場履行管理職責,專業監理工程師和監理員不在崗。有的雖然在場,但責任心不強,形同虛設,對安全隱患視而不見,聽之任之,督促整改不力。
3、未將安全管理列入監理規劃,監理實施細則沒有針對性,與施工現場實際不符,安全控制的關鍵點、安全控制要點、對重大危險源的控制沒有納入監理規劃和實施細則中,沒有預先控制的措施,心中無數,對監理安全管理工作的內容不清楚。沒有定期巡視檢查危險性較大工程施工進度情況。對大型機械設備、腳手架、深基坑、高支模、卸料平臺等其他超過一定規模的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4、沒有建立健全監理項目監理機構的安全管理制度和相應的責任制度,或者雖然有也沒有認真貫徹落實。
5、沒有對施工單位的資質和有關人員的執業資格進行審核(資質、安全生產許可證、B\C證件、特種作業人員證件),對總、分包單位和平行分包的單位的管理不到位,不能很好地協調好各參建主體的關系。
6、沒有對施工企業創建文明工地,管理控制安全防護和文明措施費用進行有效監理。
7、未對施工組織設計中的安全技術措施或者專項施工方案的是否符合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進行嚴格審查。
8、對施工現場定期進行安全檢查,定期巡視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發現存在安全事故隱患沒有及時下發監理通知單、對整改內容要及時復查落實,聯系單下發不閉合、未按要求整改要及時向建設單位和主管部門報告,督促整改不力。
四、如何更好履行監理的安全管理職責發揮發揮監理的安全管理作用
1、加強安全知識的培訓。針對監理企業監理人員普遍存在安全管理相關知識缺乏的狀況,建議國家和地方有關部門舉辦安全管理人員上崗資格培訓班,使監理人員的安全意識、責任意識,相關知識和安全管理技能方面得到全面提高。監理企業內部亦可通過經常性的學習交流等方式,提高職工的安全管理水平。
2、建立健全安全管理規章制度。切實落實安全管理責任是法律、法規所規定的,它具有強制性,這就要求監理企業必須依法履行安全管理職責,承擔安全管理責任,規范安全管理行為。為此,監理企業對安全管理應制定相應的管理辦法和規章制度(如報告制度、檢查制度、獎罰制度等),把責任從上到下層層落實下去,對項目監理部的安全管理具體工作應作詳細規定。
3、建立項目部安全管理組織機構。根據項目監理部具體情況,編制安全管理方案,建立安全管理機構,合理配備監理人員,明確相應職責,確保人員到位。
4、將安全管理工作納入到企業的質量管理體系中。為了對項目監理部的安全管理工作進行有效控制,在質量管理體系中有針對性的增加《安全文明施工監理控制程序》文件,或者在施工監理程序中補充安全文明控制章節,把安全管理置于程序文件中,并進行有效控制,使監理人員的監理行為有規范、服務質量有標準、檢查考核有章程,進一步提高安全管理工作水平。
5、加強與施工單位的協調。施工現場的安全文明生產第一責任主體是施工單位,監理單位須與其在進行充分有效協調和密切配合,才能控制工程建設過程中重大安全事故的發生,確保工程順利完成。只有正確處理好與施工單位的關系,建設工程才能安全有序地進行,工作才能順利開展。
6、切實抓好事前審查和事中控制。作為施工安全主體的施工單位,他們的生產行為是否規范,將直接關系到工程建設項目的安全生產全局。項目監理部首先要督促施工單位做好安全生產的事前控制工作,認真審查施工組織設計、專項安全施工方案,并審查施工單位安全生產管理機構設置是否完善,安全生產責任制是否落實,各種相關人員是否按規定持有效證件上崗,現場專職安全管理人員是否落實到位等。施工中,監理部應根據項目工程特點,分析和找出現場施工過程安全事故多發的關鍵部位,采取相應的監理手段和措施進行控制。在日常監理工作中,監理人員必須認真履行安全管理職責,按照實施細則列出的關鍵部位、控制點和監理程序進行全過程檢查控制。對重大危險源的控制要心中有數。
7、嚴格和規范安全管理資料的管理。安全管理資料是項目監理部在現場實施安全管理過程中形成的,是建設工程安全生產過程的真實和全面反映,也是安全管理工作質量和水平的直接反映,所以必須嚴格和規范安全管理資料的管理。監理人員在監理日記中應詳細記錄當天施工現場安全生產和安全管理工作情況以及發現、處理的安全隱患和問題,總監應及時審閱并簽署意見。特別強調的是,對發現的安全隱患必須有跟蹤整改情況記錄,對例會、監理通知、安全檢查報告所提到的安全問題,亦應有跟蹤整改、封閉記錄。監理月報應對當月安全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作出評述,報建設單位。安全管理過程所形成的文件、記錄等資料要及時收集、分類、整理、匯總歸檔,這對預防安全事故的發生和規避監理的風險會起到一定的作用。
綜上所述,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尤為重要的是態度。只有工作態度端正了,才能集思廣益,積極學習相應的法律法規和管理知識,從而切實履行自身的安全管理職責,確保工程項目的生產施工安全。
【參考文獻】
二、市場經濟下工商管理亟待解決的問題
1.工商管理專業人才的匱乏
我國新時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在改革開放后不斷借鑒國外的市場經營成果并結合中國實際而形成的經濟環境。它是以經濟知識的填充和民眾的消費作為基礎的,與以前的農業經濟和計劃經濟大不相同,是適應社會發展的現代化經濟。在新經濟的發展要求下,我國需要大量工商管理人才,特別是中級、高級的管理人才,但是,由于我國改革開放的時間較短,所以工商管理行業的發展還不夠成熟,人才極其缺乏。鑒于新型經濟的快速發展,就要求國家培養適應性強的、專業化水平高的人才,同時還應具備國際貿易、國際金融等經濟思想。這是對多元化經濟的需求解答。就以前的工商管理來說,在制定人才管理的方案上注重于知識的傳授,但是社會需求的迅速發展使之并不能為社會提供所需的人才。傳統教育培養人才的方式單一,80%的學校采取學年制,而在教學內容的設計及教學方式的規劃上缺乏科學性以及適應性,使得教育結果與社會需求脫節。
2.管理體制尚未健全
就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工商管理的體制是人為劃分的,行政區域性的特點顯著。各個部門之間相互獨立、各自為政,使得工商管理的力度較低。并且,工商管理中的“地方保護”性質明顯,這種措施阻礙了區域與區域之間的交流,影響了市場經濟的全局發展。還有就是工商管理的監督部門有待完善。工商管理部門對于經濟的宏觀調控擔負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工商管理部門并不是十分健全,使得其管理職能只是以表面形式存在,并不能發揮其真實作用。
3.工商管理的執法能力低下
這個問題究其根本原因是市場經濟環境下的復雜的社會關系。那么工商管理部門作為市場經濟中重要的監管部門,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關鍵力量,管理人員就要嚴格執法,不斷提高其執法水平與能力。
三、市場經濟下工商管理的實際措施
1.建立健全管理體制
新市場經濟對工商管理的要求頗多。工商管理部門首先要充分發揮其企業登記的職能,在企業成立之初就做好把關工作。另外,建立完善的企業宏觀調控機制,準確及時地把握各種行業的發展前景以及存在的問題,防止企業層次結構比例失衡,真正做到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以及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最后各個管理部門之間要相互交流,增強其協調合作的功能,不斷提高管理機構的工作效率,切實做到為人民服務。
2.嚴格遵循工商管理的原則
在新經濟的不斷發展要求下,傳統而老化的管理方式已經不能解決目前市場的新問題。這就要求工商管理部門對管理方法及時調節與創新,并且嚴格遵守工商管理的原則。在管理的過程中要以企業的發展為管理前提,本著為人民服務的原則,做到科學管理、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在說道智能汽車產業發展之前,我們有必要先來科普掃個盲。其實,所謂智能汽車,就是在普通車輛的基礎上增加一些先進的傳感器(雷達、攝像)、控制器、執行器等裝置,通過車載傳感系統和信息終端實現與人、車、路等的智能信息交換,使車輛具備智能的環境感知能力,能夠自動分析車輛行駛的安全及危險狀態,并讓車輛按照人的意愿到達目的地,最終實現替代人來操作駕駛的目的。
其實,人們對于智能汽車的暢想由來已久,并在20世紀正式踏上了探索之路。20世紀70年代,美歐等發達國家率先開始進行智能無人駕駛汽車的研究與開發;隨后,我們國內也于80年代開始涉足無人駕駛汽車的理論佐證和技術研發。
在前期的摸爬滾打過程中,智能汽車的概念得到了不斷的充實和完善,引得越來越多的汽車、科技等行業企業試水智能汽車。日前,《華爾街日報》報道,蘋果正在打造自主品牌的電動汽車,并已將原定于生產汽車的600人團隊擴張至1800人左右,計劃于2019年將首輛電動汽車推向市場。另國內企業也是紛紛摩拳擦掌,運籌帷幄。東風汽車與華為合作,在汽車電子、智能汽車、IT/ICT信息化建設等領域展開跨界合作;北汽集團與樂視攜手,以樂視汽車生產廠商的身份在智能汽車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上汽集團與阿里合作,同時開發無人駕駛功能;一汽集團則于今年4月了智能汽車“摯途”戰略;江淮汽車計劃于2020年進入3.0時代;海馬汽車也于今年3月正式了移動互聯人車生態系統;長城汽車則表示將投50.33億元用于發展智能汽車項目。
伴隨著大腕大款而來的各汽車、科技、互聯網企業搶灘智能汽車市場,無疑將對行業發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并將引領整個智能汽車及相關產業朝著做強做大的方向邁進。
智能汽車產業空間何在?
“碟5的黑科技中,對那個手掌按壓玻璃直接開銷的智能汽車比較感興趣,不知道對于創業屌絲來說,還有沒有可以切入的空間?”繼智能服裝的討論之后,網友再度提出如是疑問。對此,我可以給予的回復是,“智能汽車的市場空間巨大,行業發展大有可為”。這個推斷主要基于以下兩方面的考慮:
一、國家政策支持加速智能汽車產業發展
據有關部門預測,2015年全球85個主要國家的汽車銷量將在同比增長3.8%的基礎上,首次突破9000萬輛。作為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的銷量有望增長8.9%達2570萬輛,保持上升勢頭。這為智能汽車及相關技術產業在中國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肥沃的土壤。
而在龐大的市場機會面前,國務院于上半年頒布的《中國制造2025戰略》中所提出的利用三十年時間將我國從制造大國發展成為制造強國,更是一劑強心針。因為基于此要求,工信部已經明確指出,到2020年我國要掌握智能輔助駕駛總體技術及各項關鍵技術,初步建立智能網絡汽車自主研發體系及生產配套體系,到2025年掌握自動駕駛總體技術及各項關鍵技術,建立完善的智能網聯汽車自主研發體系,生產配套及產業群,基本完成汽車產業的轉型升級。
國家有要求,行業便有需求。那么,相關的利好政策自然也就少不了了。這個時候,不管是老牌公司,還是新創企業,但凡能借得政策東風之勢,必有企業發展之機,
二、智能汽車產業發展繁衍商機重重。
伴隨著智能汽車產業的推進和相關科學技術的發展,智能汽車的周邊輔助產業發展頗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之勢。目前,已經有許多成熟的輔助駕駛系統被廣泛地應用于汽車之上,如智能雨刷,可以自動感應雨水及雨量來控制開關和頻率;自動前照燈,在光線不足時會自動打開;智能空調,通過檢測人皮膚的溫度來控制空調風量和溫度;智能懸架,也稱主動懸架,自動根據路面情況來控制懸架行程,減少顛簸;防打瞌睡系統,用監測駕駛員的眨眼情況,來確定是否很疲勞,必要時停車報警……這諸多的衍生產品線,無不蘊藏著商機無限。
于此同時,汽車行業的智能化、節能化和車聯網發展趨勢,還推動了汽車電子萬億級市場不斷擴大。根據德勤測算,2016年全球汽車電子規模將達到2,348億美元,2012-2016年復合增長率為9.8%。2014年,中國汽車電子市場總規模同比增長13.8%,達579.2億美元。而在接下來的2016年,中國汽車電子市場規模預計將繼續保持以兩位數增長,有望達到740萬以上。在消費電子增長勢頭轉弱的情況下,汽車電子市場將有望成為電子行業新的增長點。
智能汽車領域的市場機會不僅存在于橫向的輔助產業設備中,同樣也滋生于車聯網的縱向產業鏈相關環節。如上游的元器件和芯片生產企業,中游的汽車廠商、設備廠商和軟件平臺開發商,以及下游的系統集成商、通信服務商、平臺運營商和內容提供商等。據《2015年車聯網研究報告》顯示,2015年全球車聯網的市場規模將達到362.8億美元,到2020年,全球車聯網市場規模將達到1311.3億美元,即2015-2020年間全球聯網汽車產品的銷售將增長近4倍。
智能汽車發展的前路漫漫
智能汽車產業前景可觀,但是,其發展也面臨著基建設施、安全保障、法律和道德規范等各方面情況發展不完善帶來的制約和禁錮。
首先,智能汽車要真正像人們所預想的那般“智能”地運行,需要有相應的智能交通設施建設為基礎。例如由于無人駕駛汽車靠傳感器感知路面障礙,或者通過4G/DSRC與道路設施通信,因此需要在交叉路口、路側、彎道等布置引導電纜、磁氣標志列、雷達反射性標識、傳感器、通信設施等。如若這些都不能得到實現,那么智能汽車的發展可謂是“無根之木,無水之源”,途停留于紙面,空談。
其次,智能汽車所依賴的智能信息系統的安全尚令人擔憂。據媒體報道,在一次網絡安全大賽中,一名14歲的黑客利用從RadioShack購買的價值15美元(約合人民幣96元)的電子元器件組裝了一臺設備,便能遠程開啟汽車車門、發動引擎,通過車載音響系統播放其手機上的音樂。
近年來,更有多起智能汽車被黑客入侵事件讓智能汽車網絡安全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今年3月,烏云平臺曝光了比亞迪智能汽車的一個漏洞,通過該漏洞,黑客可以編寫程序獲取任意車主的信息如姓名、車牌號、車架號、身份證號、第二聯系人姓名、手機號和控制密碼;甚至還可以在沒有鑰匙的情況下,利用電腦于兩分鐘之內完成遠程開鎖、鳴笛、閃燈、開啟天窗等行為。
一、我國智能手機市場上的概況
近年來,我國移動通信的發展倍受矚目,且移動通信在人們的通信方式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伴隨我國移動用戶和移動業務的持續增長,我國手機終端市場需求增長空間巨大。隨著移動互聯網滲透加速,智能手機、3G手機成為中國手機市場增長最快的領域,它們是手機市場增長新動力。智能手機、3G手機市場的勃發改變了國內手機市場競爭格局。另一方面,3G手機市場也飛速發展,2011年占有大約1億的市場份額,而在2012年底,業內普遍預計3G手機市場將超過2G手機市場,達到1.5億部。雖然目前我國智能手機份額僅占10%左右,但著眼于未來,智能手機的普及化、平民化將會促使其快速地占領手機市場,可以預見未來的手機市場必將是智能手機的天下。
繼我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PC市場之后,按照出貨量統計,中國在2011年的第三季度已經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市場。數據顯示,中國2011年第三季度智能手機出貨量環比增長58%,達到2390萬部,美國則下滑7%,為2330萬部。目前,我國智能手機的滲透率為10%左右,但主要還是蘋果、諾基亞、HTC、三星等國際跨國公司的天下,中國大陸的手機公司除了中興、華為、聯想、宇龍酷派等少數公司在智能手機市場占據一定份額以外,其他手機廠商尤其是非品牌手機廠商的智能機出貨量幾乎可以忽略。
在智能手機市場高速增長的同時,在未來的智能手機市場上,智能操作系統平臺的競爭日趨激烈。移動互聯網時代,智能手機的價值開始由硬件部分向軟件部分轉移,只有有效地結合功能強大的硬件平臺和豐富的軟件服務,終端廠商和運營商才能夠在競爭中掌握主動。目前智能手機的操作系統包括Symbian、Windows phone、 Android、ios、black berry ,最常見的為Android 和ios。
二、智能手機的競爭情況
價格、操作系統、3G網絡、品牌、分銷渠道和移動應用的普及程度是決定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未來增長的六大因素,目前,用戶在選擇智能手機時,首先考慮的是手機品牌,其次是操作系統。所以,現階段智能機的市場競爭歸根結底是手機廠商與后臺操作系統協作后的聯盟型競爭,經過2011年一整年的智能機市場洗禮,現階段智能手機機可分為三大陣營:蘋果+iPhone,Android+摩托羅拉、LG、HTC等,Windows+諾基亞。
(一)價格競爭
價格行為仍然是手機市場重要的市場行為,要想贏得用戶,價格是吸引力之一。可是雖然價格還是目前市場上最重要的競爭手段,各大廠商也為了爭奪市場份額而進行激烈的價格戰,但是目前我國手機市場的競爭已經明顯體現為以廠商綜合實力的競爭,通過降價來競爭并不能提高廠商的競爭力,反而會在一定程度上壓縮了利潤空間。降價是諾基亞準備使出的第二招。諾基亞CEO康培凱決定下調智能手機的價格,表示我們注意到高端市場的競爭十分激烈,同時也看到了中低端智能手機市場的增長機會。但是問題不僅僅是調整產品戰略那么簡單,如果沒有競爭對手的速度快,同樣是一種落后。降價只能提升暫時的銷售量,但是對于長遠的品牌經營非常不利。因為相關的調查顯示,盡管很在意價格,但我國用戶并不會因為蘋果iPhone的價格高而不選擇蘋果,或者說這一比例很低。這無形中增加了也三星和HTC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與蘋果爭雄的難度 。
(二)非價格競爭
1、智能手機的品牌競爭
目前智能手機的市場競爭猶如諸神之戰一樣傳奇和勢均力敵。因為主導市場的品牌都曾在各自的領域創造過神話。蘋果、GOOGLE、諾基亞、WINDOWS等之前似乎沒有交集的寡頭企業由于智能機的發展難逃相互角力的宿命,而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短期之內的態勢也初現端倪。蘋果通過iPhone的熱賣已經完成了不盡的財富積累,而其以“蘋果式”的市場營銷方式,贏得了一大批忠實的客戶。蘋果引導的不僅僅是潮流和時尚,而是一種對消費者和玩家意識的浸潤和同化,它倡導的系統應用導向是極具侵略性和煽動性的,在蘋果的世界里令消費者擁有信仰,即只有擁有蘋果的血液才是優秀的“智能機種族”,諸多的不可撼動因素會令其保持智能機的霸主地位。
2、智能手機與知識產權
跨國公司以知識產權訴訟為伎倆進行商業競爭,盡管有時可能是惡意訴訟,但被指控企業往往無可奈何.在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的背景下,知識資本成為生產的第一要素,誰擁有知識產權優勢,誰就會取得競爭優勢,這已成為這個時代的普遍認識. 2011年,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圍繞移動互聯領域的專利訴訟和競購上演了一場大戰,主要參戰者一方是引領全球智能手機潮流的代表蘋果公司,另一方則是在今年第二季度正式成為最暢銷智能手機操作系統的安卓(Android)陣營三劍客——三星、HTC、摩托羅拉,而諾基亞、愛立信、索尼、LG、RIM以及華為、中興等眾多終端廠商也紛紛卷入。這是一場前所未有的以知識產權為主要背景的商業競爭,專利成為了這場競爭中的主要武器。另外,更典型的案例就是諾基亞遇蘋果的專利訴訟。諾基亞與蘋果的專利糾紛始于2009年10月,諾基亞在訴訟中稱,蘋果iPhone智能手機使用了屬于諾基亞的專利技術,但沒有支付授權費。蘋果對此表示異議,并在ITC投訴諾基亞,稱諾基亞手機產品侵犯了蘋果的9項專利技術,同時請求ITC頒布禁令,以禁止諾基亞相關涉嫌侵權的手機在美國市場銷售。2010年12月,諾基亞又在英國、德國和荷蘭三國相關法院對蘋果提起法律訴訟,稱蘋果侵犯了另外13項屬于諾基亞的專利技術。今年3月,ITC作出裁決,稱蘋果沒有侵犯諾基亞相關技術專利。隨后諾基亞再次對蘋果提起法律訴訟。專利和解的結局,在一定程度上證明諾基亞在手機研發和知識產權方面仍具有優勢。在智能手機市場上,擁有知識產權具有絕對的競爭優勢,但是與此同時也要緊跟市場的腳步,關注市場的動向,選擇更合適的營銷策略,只有這樣,才能無往不勝。
三、 我國智能手機市場未來的發展趨勢
市場研究公司ABI Research報告稱,Android將在5年內主導智能手機市場。ABI Research預計,Android的市場份額還將繼續增長,到2016年,在智能手機出貨量中的比例有望達到45%。由于眾所周知的等待新iPhone的原因,上個季度蘋果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被三星超越而失去了把保持一個季度的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冠軍的交椅,同時在美國市場也讓HTC超越。但隨著iPhone4S的熱銷,這一局面有望在即將到來的第四季度得到改觀。而蘋果獨有的系統,尤其是在品牌知名度上的提升,都有可能令蘋果坐收漁翁之利。如果蘋果適當降低價格的話,其iPhone的銷量在中國市場肯定還會大幅增長。所以我認為,未來的中國智能手機市場,蘋果笑傲江湖的可能性最大,而HTC和三星如果要勝出的話,除了品牌等因素之外,能否在與中國本土廠商的價格戰中勝出也是重中之重。至于諾基亞,能否在重壓之下,保住中國智能手機市場老大的位子,最終還要看其基于微軟WP7手機的表現,但從其WP7手機在全球手機市場的表現看,形勢不容樂觀,所以說只有諾基亞新的智能手機戰略獲得成功,才會令人對其長期財務狀況建立信心。
2、中國手機市場的結構分析
2.1手機用戶規模。
根據三大運營商近期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第一季度,中國電信移動用戶數達到1.36億戶。移動用戶數達到6.67億戶。聯通用戶數達到2.095億戶。三者相加,中國手機用戶已達10.125億戶。這一數據超過了歐洲的總量,是北美市場的三倍。
2.2智能手機用戶規模。
最新數據顯示,2012年第三季度中國智能手機用戶繼續保持增長態勢,截至第三季度末中國智能手機用戶數達到3.3億人,環比增長13.8%。
2.3出貨量規模。
根據工信部公布的數據,2012年1-9月智能手機出貨量為1.72億部,比2011年同期增長183.4%。受智能機性能及價格等因素的驅動,第三季度智能手機銷量再創新高,智能手機市場銷量達到4980萬部,環比增長31.1%,同比增長154.9%。
3、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集中度
3.1銷售份額集中度。
最新數據顯示,2012年第三季度三星以17.8%的份額領先于其他對手。排在前五的手機品牌還有聯想、酷派、華為以及中興,占比分別為13.2%、10.9%、10.6%、9.7%。本季度HTC銷量較上季度有所提升占比達到5.7%。蘋果由于在國內推出產品太慢份額下降至4.8%。諾基亞3.4%,摩托羅拉3.0%,金立2.3%,天語2.1%,其他16.5%。根據以上數據,國內智能手機市場的CR8=76.1顯示出很強的寡占形態。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國產智能手機占到了54.5%(其中中華酷聯占到了44.4%)。
3.2操作系統集中度。
第三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操作系統中安卓份額持續擴大,達到67.0%,占據絕對領先地位;塞班系統持下滑趨勢,本季度在中國智能手機操作系統的份額下降至17.3%。另外本季度IOS系統份額較上一季度有所下降,為10.7%。WindowsPhone系統2.7%,其他占2.3%。手機操作系統中,安卓和IOS和占77.7%,處于絕對領先的地位。塞班雖然還有17.3%的份額,但是是源于諾基亞以前的巨額銷量所支撐的,隨著諾基亞宣布放棄塞班系統,塞班系統消失只是時間問題。而WindowsPhone系統雖然只占到2.3%的份額,但由于有微軟和諾基亞強大的技術支撐以及微軟在桌面電腦端壓倒性的占有率,WindowsPhone系統的前景還是審慎和樂觀的。
3.3價格集中度。
在不同價位智能機銷量方面,第三季度1000~2000元的智能手機占據主流,占比為45.2%,1000元以下的達到33.7%,兩者共占據78.9%。此外2000~3000元的智能手機銷量占12.8%,3000~4000元的智能手機的銷量占4.6%,4000元以上的占3.7%。在體現廠商實力的高端手機市場,國內3000元以上手機市場90%的份額被蘋果和三星兩家占據,剩下10%則由索尼、諾基亞、HTC等少數國際化品牌瓜分。至于國產品牌,在該區間市場占有率則幾乎為零。
3.4利潤集中度。
雖然國產品牌智能手機占據了國內過半的市場,但都集中在低端市場。三星和蘋果占據了手機市場99%的利潤,而國產品牌和其他國際品牌只能去爭奪剩下的1%的利潤。以上分析可知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是高度寡占的市場。從銷售份額來看,國產智能手機市場份額過半;從價格集中度來看,國產品牌集中在兩千元以內;然而從利潤角度看,超過五成的銷售份額卻只能是和眾多廠商爭奪剩下的1%的利潤額。
4、國產品牌廠商SWOT分析
4.1優勢分析。
4.1.1國產品牌廠商更了解國內市場。
國產品牌扎根于國內,有著共同的文化傳統和共同的消費習慣,因而更了解消費者。智能手機是以消費者的體驗為生存條件的,如果能按照中國消費者的消費需求來設計手機和相應的系統(例如小米深度改造的MIUI系統在國內很受歡迎)生產更加符合國人使用習慣的手機,那么就大有可能在下一輪競爭中取得優勢。
4.1.2國產品牌廠商在國內有著更為成熟的銷售渠道。
國產品牌長期耕耘國內市場,組建了完整的銷售網絡。同時由于小米的營銷創新被各廠商模仿,網絡銷售也風生水起,國內產商紛紛與電商企業如京東商城等合作,華為等企業組建了自己的網上商城,開辟了新的營銷渠道。論文格式加上傳統的與運營商合作、實體店銷售等,在營銷渠道上國產品牌廠商有著很大的優勢。
4.2劣勢分析。
4.2.1缺乏核心競爭力。
在產業鏈上,芯片、操作系統等智能手機的關鍵部件至今仍掌握在國外廠商手中,即便是顯示屏,核心技術也多集中在日韓廠商手中。國產手機的手機系統基本上是安卓系統或是基于安卓系統開發的。國內廠商目前還只有華為研制了自己的芯片,但只是作為對芯片供應商斷糧的替代品,并沒有能在市場上供應其他廠商,沒有市場占有率。
4.2.2過度依賴運營商。
對運營商的過度依賴是國內智能手機廠商利潤稀薄的重要原因。運營商出于提高市場占有率的需要,紛紛與廠商合作推出定制機尤其是千元智能手機。表面上看國產手機市場占有率大大提高,超過了50%,但由于運營商的大幅壓價,各廠商在產品定價上缺乏自主權,利潤甚微。
4.2.3品牌美譽度不夠。
品牌美譽度不夠一是由于功能手機時代山寨機的沖擊,破壞了國產手機的名譽。二是由于國內手機廠商長期以來是與運營商合作推出定制機,沒有對品牌進行培育。品牌美譽度不夠,同等價位的手機,消費者愿意出錢買洋品牌,而不是國內品牌。從華為的產品定價可見一斑。2012年4月上市的Ascend P1標志著華為首次進軍高端手機,定價2999元。2012年9月的Ascend D1定價2699元。2012年11月最新上市的榮耀四核定價1888元。從時間順序看華為三款精品手機,價格從2999元到2699元再到1888元,一路下滑。
4.3機遇分析。
4.3.1巨大的市場潛力。
國內手機用戶規模已經超過10億,而智能手機用戶只有3.3億,不到四成。借鑒國外的手機持有量與人口比例,我國手機的持有量應該與人口的比例超過1.5。伴隨3G網絡的逐漸全面覆蓋和三大運營商的強勢宣傳,以及過去幾年的市場培育,國內消費者對智能手機的認知度大大提升,功能手機用戶向智能手機用戶轉變的速度進一步加快。巨大的市場容量為國產智能手機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4.3.2更快的出貨速度。
目前高端市場被蘋果和三星把持,在千元手機市場又有眾多廠商的競爭,在中端手機市場留下了空白。國際巨頭的中端手機定位還不清晰,按照目前手機市場快魚吃慢魚的現狀,國內廠商抓住機遇率先推出機型就能打開市場。
4.4威脅分析。
4.4.1高端手機進軍中低端市場。
目前蘋果和三星牢牢控制高端市場而HTC這樣的二線品牌由于業績不振,欲進軍國內中低端市場,如果在加上其他洋品牌也卷入的話,國內廠商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
4.4.2低端市場競爭更加惡化。
隨著聯發科的芯片研發成功以及零部件等的降價,低端手機市場尤其是千元以內準入門檻進一步放低,各山寨廠商也想加入這個市場,由于缺乏核心競爭力,產品同質化嚴重,競爭集中于價格競爭,行業利潤進一步攤薄。
4.4.3潛在進入者虎視眈眈。
鑒于蘋果的贏利模式“硬件+軟件+互聯網服務”,國內各家互聯網企業有進入智能手機的企圖。百度、盛大等推出了自己的手機,360也推出特供機,雖然反響不好,但將對行業利潤進一步稀釋。
5、國產品牌智能手機怎樣突圍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國產智能手機處于產業鏈的低端,雖然在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50%,然而利潤卻不到1%。而營銷渠道又過于依賴運營商,沒有自己的品牌美譽度,因而沒有完全的自主定價權,在過去這輪銷售熱潮中基本上屬于賠本賺吆喝。然而國內巨大的市場以及耕耘多年的經驗和渠道,加上國際巨頭的戰略定位,都給國產廠商提供了巨大的機遇,因而在下一輪的競爭中國產品牌廠商將大有作為。
5.1加大科研創新和產業鏈整合。
蘋果的巨額利潤來自于“手機+系統+服務”,三星則是在整個產業鏈上有很強的控制權。國產手機要與它們競爭,必須要加大科研創新,要制造出機皇級的手機和非一般的客戶體驗,這樣才能實現產品的差別化才能避免價格戰。同時還要加強知識產權建設,避免被競爭對手專利控制,不僅增加成本而且面臨禁售等制裁。加強整個產業鏈上的整合。華為單獨研發出芯片,表現出后向一體化的傾向,這在以后的采購等方面會大大加強話語權。
5.2創新營銷渠道。
中圖分類號:R540 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10-0008-01
在電力系統變電站運行過程中,變電站中的繼電保護裝置或者新電力設備在運行中會出現一些異常問題,或者需要定期的進行檢修,因此,在此期間,為了確保電力系統能夠正常提供供電服務,需要使用一些臨時性的通用保護裝置來確保其正常運行。
一、常規智能一體化便攜式保護裝置的邏輯元件組成
在設計常規智能一體化便攜式保護裝置的保護功能時,主要以PLC的方式為主。PLC擁有圖形化界面,可以進一步實現裝置保護功能的可視化。而且該裝置由許多邏輯元件組成,在進行保護工作時,只需要工程設計者或者用戶根據工程的實際情況,將裝置內的邏輯元件進行自由的組合,從而實現保護控制的目的。這樣不僅操作更加靈活方便,還實現了裝置的多功能化,維護起來也較為方便。
(一)基本的邏輯元件:主要有異或門邏輯元件、與門邏輯元件、以及或門邏輯元件三種。
(二)開入開出元件:主要有開入輸出元件、開入輸入元件、控制字元件以及壓板元件四種。
(三)時間元件:主要有延時動作延時返回元件、延時動作元件以及延時返回元件三種。
(四)過量欠量元件:主要分為單通道過量元件以及單通道欠量元件兩種,其中,單通道過量元件主要包括了單通道過量元件,三通道(或者)過量元件、三通道(和)過量元件等。而單通道欠量元件主要包括了三通道(或者)欠量元件、三通道(和)欠量元件等。
(五)可擴展復合元件:主要包括了反時限延時元件、方向判斷元件以及復合電壓閉鎖元件等。
二、常規智能一體化便攜式保護裝置的應用
常規智能一體化便攜式保護裝置對于常規變電站以及智能變電站都能適用。應用常規智能一體化便攜式保護裝置可以對變電站進行臨時性的保護,確保其在檢修期間不會因為出現突發性的故障而引起跳閘、斷電等問題,從而保障電力系統安全正常運行。
(一)常規變電站中的使用
圖1為常規變電站中智能一體化便攜式保護裝置的運作程序圖,一般情況下,只有在停止供電的情況下才可以對常規變電站中的線路以及變壓器等結構中的保護裝置進行必要的檢修以及維護,這樣會極大阻礙電力系統的正常運行,給電力用戶帶來極大的不便。但是使用智能一體化便攜式保護裝置后,就可以讓其暫時性的接替原有保護裝置的保護工作,從而減少了斷電帶來的不便,確保了電力系統正常運行。
(二)智能變電站中的使用
在智能變電站運行過程中,需要對智能終端、合并單元、網絡交換機以及保護裝置等做定期的維護,而且,為了保護電力系統安全性,供電網絡中出現任何一點內部故障都必須立即對其進行檢修,為了確保電力系統的正常運行,在此維護與檢修過程中,可以使用智能一體化便攜式保護裝置來替代需要維護或者檢修的部分,從而確保電力系統正常有序運行。
1.合并單元
如圖2所示,在維護合并單元時,其替換方法是:將智能一體化便攜式保護裝置的交流端子與合并單元的互感器連接起來,該保護裝置就可以利用光纖接口與合并單元進行連接,繼續完成數據采樣,其傳輸協議采樣值主要有IEC61850―9―2、IEC60044―8(FT3)兩種。
2.保護裝置
在維護保護裝置時,將智能一體化便攜式保護裝置的SV光纖接口與合并單元中的備用接口連接起來,再通過該保護裝置中的GOOSE跳閘光纖接口將其與變電站中的智能終端連接起來,從而使智能一體化便攜式保護裝置暫時取代變電站原有的保護裝置,完成動作判斷工作。
3.智能終端
將智能一體化便攜式保護裝置的交流端子與合并單元的互感器連接起來,再將該保護裝置中的跳閘出口與變電系統內斷路器中的跳合閘線圈相連接,以此,就可以替代變電系統中原有的合并單元、智能終端以及保護裝置等,從而確保維修期間,變電系統還可以正常進行跳合閘出口、數據采集以及保護判斷等工作。
4.網絡交換機和光纖
在進行網絡交換機和光纖維護工作中,首先需要將智能一體化便攜式保護裝置的交流端子與合并單元的互感器連接起來,再將該保護裝置中的跳閘出口與變電系統內斷路器中的跳合閘線圈相連接,以此,就可以替代變電系統中原有的合并單元、智能終端以及保護裝置等,完成變電系統所需的跳合閘出口、數據采集以及保護判斷等工作。
三、總結
綜上所述,電力系統的飛速發展,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是隨之而來的電力安全問題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常規變電站中的系統十分繁多,而且有著數據資源重復采集、變電站設計調試復雜、缺乏規范化與標準化等問題。而智能變電站中的合并單元、保護裝置、智能終端等又因為沒有充分的運行測試,因此極易因為外界環境影響,出現各種設備故障問題,再加之變電站各類設備需要進行定期的維護,因此,智能一體化便攜式保護裝置的設計與應用就顯得尤為重要。利用該保護裝置,可以確保在維護與檢修變電站各類設備時不會影響到電力系統正常運行,保障電力系統運行安全有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