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7 16:21:4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德育的教育方法,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部分高職校的課程設置不合理,過分注重職業技能培養,忽視德育教育工作
教育部在《關于制訂高職高專教育專業教學計劃的原則意見》中明確提出了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盡管大多數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于此,但功利心往往使之將重心放在單純地為學生找工作、謀出路上。課程設置上存在基礎課和專業課連接不緊密、選修課和跨修課選擇性不多、靈活性不強等問題,特別是文化基礎課和專業課之間缺乏有效的奠基關系或服務關系。以醫學院校為例,人文類的課程安排很少,僅占所有課時的8%,遠低于英、美等發達國家。一些學校過分強調技能訓練,只注重學生職業資格等級證書的獲得,而極少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和人格的發展,忽視對學生職業意識、職業道德和職業情感的培養,忽略了對學生求“真”、求“善”、求“美”的統合性引導。
(二)德育教育與職業技能教育未真正緊密結合
教育是一個緊密聯系的有機整體,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衛生高職校的教育也是如此。在衛生高職校教育體系中,德育教育作為根基貫穿始終,與其他職業技能課程緊密相關。但是在大多數衛生高職校中,絕大多數德育教師教學手段單一、方法陳舊,而且又不具備專業醫學知識,即使上課運用案例也僅停留在表面理解不能深入剖析;而專業課老師重技能教授忽視德育,在授課中極少涉及到職業道德與人文素質教育,有的甚至武斷地將德育教育同自然學科教育相分離,從而造成德育教育工作收效甚微。
(三)教學資源貧乏,教育投入對兩者無法同時兼顧
《2013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中數據顯示普通高等學校生均公共財政預算事業費是中等職業學校的2.2倍,國家對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的投入差別巨大。在職業教育資金投入嚴重不足的現狀下,大多數衛生高職校的管理者更愿意把資金投入到收效更快、效果更易顯現的職業技能教育中,通過對實訓室、模擬室、儀器設備、教學掛圖、模型的購置,保證了學校專業技能訓練的最優化,通過參加國家、省市舉辦的職業技能競賽贏得社會認可、提高學校的美譽度。對于德育教育視聽資料的投入僅停留在圖書資料、教科書、參考書、練習冊等基礎層面,專題報告、校外培訓、專家講座少之又少,只有當德育教育出現重大問題時,學校管理者才會引起重視。
(四)德育教育未能真正運用高新技術,無法調動學生的興趣
在新時期,運用高新技術開展德育教育和職業技能教育是必然趨勢。近年來,職業教育界在大力倡導“行動導向”、“教學做一體化”、“現代仿真教學”等現代教學方式,專業教學中我們已經看到實物投影、仿真實習實訓、生產性實習實訓、多功能錄播室等高新技術的運用。相比之下,德育教育顯得及為滯后。一方面,德育課程教育過程仍運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一張嘴、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塊黑板,“老師講、學生聽”,多媒體教學只是簡單地發揮教學內容展示的作用,導致課堂教學的低效。另一方面,德育教育與職業技能教育被完全分割成兩個完全不相干的部分,中間缺乏必要的聯系紐帶。
二、緊密聯系衛生高職校德育教育與職業技能教育的主要措施
(一)重視德育教育,將德育教育與職業技能教育平等對待
德育教育是一種軟實力的教育,其在操作、評價等方面都存在較大難度。衛生高職校的管理者必須認識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課程設置上嚴格執行教育部的相關規定;在教師隊伍建設上要重視教師的德育水平,樹立榜樣,評選德育標兵,加強與德育教育高水平院校間的交流、學習,真正建立一支專業性強、作風扎實、素質過硬的教師隊伍;在教學經費投入上,學校應該將德育教育與職業技能教育同等對待,專項設立德育教育經費,購買良好的教學設備,完善德育教育的基礎設施。
(二)德育教育工作要與職業道德教育緊密結合
衛生高等職業教育作為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全面認真貫徹教育方針,不僅要把學生培養成具備一定醫療技術的實用型人才,更要培養高尚的醫德醫風。一方面,注重德育教育隱形課程的開發和利用。教師要在案例中開展德育教育,充分利用醫療系統內正反兩面的典型事例來教育引導學生,使其與職業道德教育緊密結合。同時,采用微電影和紀錄片形式,運用學生身邊耳聞目見的實例,讓學生學會從旁觀者的角度觀察與思考,認識到護患溝通的重要性,啟發學生思考自己對于職業的態度,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高學生的責任意識,幫助學生健全自己的人格。另一方面,重視學生臨床實習階段的職業德育教育。實習階段是學生接觸社會、開始為患者服務的初步時期,也是學生現有的職業觀、價值觀與社會現實沖突融合的時期。因此,指導學生的臨床醫生或護士要格外重視臨床醫德教育并積極給予正確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有不妥之處應該及時批評指正,在這個時期強化學生知、行、言的統一,使其具備確定地認知、正確地行為、恰當地表達,為將要真正面對的職業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利用現代網絡信息技術將德育教育與職業技能教育有效銜接
網絡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時代給教學帶來了深刻變化。一方面,多媒體信息的綜合性,多媒體網絡融超媒體和超文本于一體,集圖形、圖像、圖表、聲音、文字于一體,有利于學生多種感官參與認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建構,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情感,有利于德育教育教學的實施。另一方面,開拓教學思路,開發、利用和整合開放性教學資源。開放性教學資源是指打破專業和學科以及學校界限,通過網絡鏈接等形式,將不同國家、不同企業和不同學校相關專業人才培養所需的師資、教材、教學課件、圖書資料、仿真實訓軟件和課程標準、視頻資料以及現場流程等通過一定的網絡平臺或學分互認制度進行共享,使這些資源能發揮更大的效益。開放性教學資源打破了學校和專業的界限,將各種不同的教學資源整合起來用于學生的知識學習、能力培養和品行陶冶。總之,多種現代化手段的應用,有助于改進現有德育教學的教學方式和方法,真正促進與職業技能教育銜接工作的開展。
(四)利用教育資源提高德育教育與職業技能教育的銜接效果
首先,充分利用好課堂資源,發揮其最大功效。教學中以內容為切入點,將技能教育、職業道德和德育教育結合起來,通過有意識的引導,讓學生在學習職業技能的同時,從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心理等各方面受到啟發,教會他們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療工作者,如何真正的為人民服務,做到“先成人,后成才”。其次,利用好校園文化資源,將職業技能教育與德育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健康的校園環境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學校要加大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正確引導學生社團活動。一方面,堅持利用板報、專欄、廣播等傳統輿論陣地創造積極向上的輿論環境。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校園網絡等新型社交工具對學生的職業道德和個人品質進行教育和引導。如在校園網絡社區上設置職業道德教育專欄,針對醫學界的熱點和焦點問題來進行討論,不斷拓寬學生德育教育的廣度和寬度。第三,利用好各種活動資源,通過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將職業技能教育與德育教育完美結合。一方面,大多數衛生高職校中都會開展各項職業技能操作比賽,在比賽期間加入“德育風采人物”評選等活動,將職業技能與德育評價緊密結合起來,不但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可以在學生中樹立榜樣;另一方面,各項社會實踐活動也是將德育教育與職業技能教育有效結合的有利時機。學校團委要積極組織開展豐富多樣的公益志愿活動,借此來進行德育教育與職業技能教育,讓學生切身感受到兩者對人的成長發展的重要性。
三、小結
衛生高職校作為培養醫療衛生人才的搖籃,責任重大。只有真正培養出素質高、醫德高、能力高的綜合性人才才能無愧于社會的希望和民族的寄托。在衛生高職校中只有將德育教育與職業技能教育緊密銜接起來,才能真正引導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才能從根本上促進衛生高職校的持續健康發展。
作者:陸恒 單位:常州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參考文獻:
素質教育是以人為素質發展為核心的教育。青少年素質教育在整個的義務教育階段具有特殊的地位,它是整個人生教育的基礎階段。青少年德育涉及的內容廣泛,包括社會生活、歷史、地理、法律等與公民素質養成相關的各種知識。德育的宗旨是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養。總言之,就是使學生在德育擔負著對青少年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任務,是完成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課程,在德育教學中給青少年學生提出具體的行為要求,培養他們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
一、素質教學下的德育存在的問題
自德育開設以來,部分學校未能徹底的執行素質教學,在素質教育上認識程度不高,一直把它作為“副科”來對待,老師上課只是應付考試,照本宣科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課本上劃出考試重點,通過死記硬背記住知識點,使本來豐富多彩的課堂變得枯燥無味,使德育教學無法真正觸及學生的真實內心,不能真正從青少年的心靈深處產生影響。德育內容涉及廣泛,特別強調學生的實踐和體驗,真正有效的教學,是以關注學生的進步與發展為基礎的,必須能觸及青少年的內心世界,從而影響他們的心靈。
二、素質教學下的德育教學策略
(一)營造自主開放的教學環境
1.和諧的教學環境
教師要在課堂上建立和諧的教學環境,積極引導學生學會與人交往、合作,給學生自學、互學和師生共學提供多向選擇形式,營造讓學生獨立思考、互相促進的交往氛圍,促進個性充分發展,培養人與人合作的精神以及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充分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
2.開放的資源環境
在教學中過程,鼓勵學生在教材基礎上大量閱讀有關課外知識,讓學生利用圖書室的文獻資料,在互聯網的資源庫內查詢,以對教學內容有個全面的認識。在實施中發現,學生對這種知識拓展的方式非常樂于接受。
3.民主的思維環境
創新思維的培養需要發散、聯想的思維空間。在教學實踐中,允許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拓展學生的思路,開闊學生的視野。在課堂中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創設獨立思考、主動求知的教學情境,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自己去獲取知識,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二)教學過程需注意的策略
德育是以小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培養青少年學生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它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內容涵蓋了科學教育、品德教育、勞動教育和社會教育,涉及到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直接反映了學生的現實生活。
1.重視學生思維發展
德育呈現出開放性、活動性特點,面向兒青少年的整個生活世界,從道理說明到對青少年有意義、有興趣的題材,從校園生活到家庭及學生的其他活動空間,從學生的評議到學生親身參與實踐,其目標直接指向的是:培養一個人的公德不在于告訴他遵守多少道德規范、規則,而是要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觀念、態度思考問題的取向,形成個人素質的基本要素。
在整個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思維發展過程。隨著年級的增高,年齡的增大,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不斷拓展和提高,在問題情境的設置,實踐活動的安排上,活動達到的要求及目的,都要和學生的思維特點,思維能力相結合,避免出現教學內容過于淺顯,令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也要避免教學內容超過學生的思維能力,而讓學生無所適從,陷入困窘境地。
2.教學貼近生活,讓其體驗生活真理
陶行知先生曾說:“生活即教育。”德育的教學要特別關注學生的生活,將學生的生活用作課程資源。課程標準提出教學建需讓學生用心去經歷、用心去體驗,體驗人生的美好生活,體驗他人的奮斗與幸福,從而真正豐富他們的內心世界,讓他們的心靈變得敏感、細膩起來。也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要克服脫離學生生活實際的說教式的教育方式,盡力做到把教學內容與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教師在創設情境時,要引用貼近學生生活、貼近社會生活的材料,從而引起學生的共鳴提高課堂效率。例如通過德育的教學讓學生熟悉社會法則與道德,比如遵守社會公德,乘公共車時不擁擠,給老弱病殘的人讓座。
3. 調動學生積極性,使其主動參與教學
學生品德的形成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實現的。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尤其要關注學困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靈活的教學方式給學生大量的動腦、動口、動手的機會,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動起來,主動參與課堂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整個課程教學過程,成為受教育的主體;同時讓學生積極地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豐富生活經驗。
三、小結
校園是青少年學生形成個人價值觀、世界觀的重要場所,也是培養個人素質的第一戰斗線,而德育教學優劣直接影響教學質量和學生以后的素質。所以要在青少年德育教學過程最優化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顯得十分重要。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6-351-01
在中學的德育工作中,班主任在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中起著尤為關鍵的作用,而正確處理教師和學生的地位和關系,強調學生主體地位,注重班級文化營造、加強情感溝通交流,注意方式方法選擇,對于提高德育工作效果具有重要意義。那么班主任如何加強德育工作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環節抓起。
一、營造規范的制度文化氛圍
無規矩不成方圓,班級制度文化作為班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班級文化的有效保障,更開展德育工作的一項重要手段。在德育工作中,通過制度文化建設,制訂符合本班特色、符合人性的班紀班規,可以激勵學生自覺遵守道德規范,形成道德自律。要在廣泛征求學生們意見的基礎上,制定和完善班級班規,設立班規執行情況通報和獎懲制度,建立品德分加減制度,對班級近段時間的集體、個人表現做總結,在班級墻上張貼品德分加減情況,對表現較好的學生予以表揚獎勵,對少數違紀的同學加以處罰。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發揮制度的導向作用,使德育工作的方法更多樣化。
二、重視道德修養,培養良好的意志品格
把一定的社會道德轉化為個體的道德,關鍵是個體自身的道德修養。它是個體對自己進行自我觀察、自我調控。核心問題是形成一定的自制力。“自制”,在我國傳統的道德教育中是道德修養的必由之路。
當今學校德育要培養學生的自制力,就要改進教師的教育態度和教育方法,對學生實施情感教育、民主教育和自主教育。比如老師在教育學生如何正確控制自己的情感時,就教給他們一些心理發泄方法:1、當自己受到表揚和獎勵時,要控制過分激動的情緒,一方面可以給同學、老師講自己的感受,讓大家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另一方面想想自己的不足及繼續前進的目標。2、當個人受到批評后,可以通過適當的方式,如拖地、擦玻璃、整理學習用具等積極行為方式來表示認錯、吸取教訓等。3、別人給自己提意見和建議時,要以虛心的態度表示:“謝謝您的提醒”,“我一定認真考慮您的意見”等。4、當個人受到委屈時,不要用哭、吵、鬧等方式來發泄,而是采用受小委屈時可以“瞪一眼”;受大委屈后可以大喊一聲“我討厭你”;受一般委屈就用擺事實、講道理的辦法來求得心理平衡。注重抓住社會實踐鍛煉,讓學生在艱苦條件下通過磨練增強意志,提高自制力。
三、當好“心理醫生”,因人施教
作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能否以科學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學生的心理,因勢利導地促進各種類型學生的健康成長,將對教育工作成敗有決定性的作用。
每個學生的素質、才能、知識、個性和興趣等都是有差異的。由于受不同的家庭、社會影響,對某一具體問題、具體事物也有著不同的看法,這就要求班主任教師深入學生中間,與學生交朋友,熟悉每一個學生的情況。及時了解學生中間存在的問題,區別不同的對象,選擇不同的形式,因人因時因地而異做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班主任抓德育工作一定要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把握學生思想脈搏,對癥下藥,把“心理醫生”的工作做好、做活、做細,達到因人施教的目的和效果。
班主任幫助后進生不能急于求成,對暫時后進的學生要注意尊重和愛護他們,要苦口婆心、循循善誘,教育學生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既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又達到教育目的。對后進生,不僅要指出他們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尋找和發現他們的閃光點,鼓勵其進步。如本班一同學有一次因與別人打架而使班級失去了學校的“流動紅旗”,拖了班級的“后腿”,同學們都責備他。我沒有訓斥,而是幫助他總結教訓,提高認識,并指出了努力方向。最后,我真摯地對他說:“你因打架而影響了班級榮譽,拖了后腿,我知道你心里也很難過。不過,我從你的眼神中發現,你是憋足了勁,要為班級爭回榮譽。”我接著問他:“你敢不敢向全班同學保證?”回答是肯定的,效果也是理想的。班主任教育學生,要把良好的愿望和正確的德育方法結合起來,特別要遵循心理規律,注重心理輔導,通過教育、疏導、啟示,使學生的思想問題得到解決。
在小學階段,學生就應該接受德育教學,這對于小學生的健康成長非常有益。小學生有著非常強的模仿能力,德育老師只需對學生給予適度引導,就能夠使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得以激發。低年級學生年齡較小,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對是非對錯也不能夠進行有效辨別,老師必須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思想觀念,通過各種方式與措施,強化德育教育工作。
一、小學德育教育現狀
(一)教育方式非常單調
我國小學德育教育的方式比較單一,德育教育課程與其他科目并未緊密聯系,處于孤立狀態,德育教育工作無法滲透、融入于課堂中。在教育過程中,老師大多采用品德評價法、自我教育法、說理疏導法等方式,在品德實踐、陶冶情操方面不夠重視[1]。部分老師沒有意識到豐富教學形式的重要性,采用死板、單調的教育方式,導致學生行為與品德知識無法密切聯系。
(二)師資力量缺乏
師資力量缺乏無法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對小學德育教育工作具有阻礙作用。在班級管理中,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學生不愿接受其他人的意見、不愿與他人交流等,導致德育教育工作很難開展。
(三)不重視德育教育環境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絡上有黃色信息、暴力信息流露,現階段,很多小學生已經學會了上網,網絡上的不良信息對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非常不利,易導致學生思想意識發生偏差。
二、強化小學德育教育的方法
(一)豐富德育教育形式
德育教育工作不能夠單純依靠某學科來實施,它必須滲透于各科的教學中。德育是小學生教育內容中的重要部分,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很有必要,老師可以采用多種途徑實施德育教育,例如經驗分享、角色扮演等方式可以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德育教育不僅要在課堂上體現,而且在課后也要充分體現,例如學校可以組織社會實踐、社團等活動,鼓勵學生參與公益活動,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樹立正確的意識。除此之外,學校還可以利用廣播電視、板報、宣傳櫥窗等方式,宣傳德育教育內容,指導小學生辨別善惡,教會他們如何與人相處。
(二)為小學生營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環境
良好的教育環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學校要營造一個文明校園環境,校園環境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分別為自然環境、文化環境,文化環境通過班風、學風、校風表現出來,是無形力量,有利于為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心理氛圍、精神環境[2]。自然環境包括學生活動、生活、學習等各種場所,通過優化自然環境,可以使小學生保持好的心情,更愿意主動學習。
其次,家庭、社會、學校三者要相結合,小學生受到學校、社會與家庭的影響非常大,若老師、家長能夠做好榜樣,學生也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形成良性循環,這對于小學生成長有益[3]。
(三)老師要充分發揮自身作用
在小學生成長階段,老師的引導非常重要,若小學生思想道德存在問題,則學生也會受到不良影響,為此,老師必須要重視自身的行為表現,起到表率與帶頭作用,充分展現自己的能力,多與學生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老師甚至可以鼓勵家長參與學生活動,讓家長了解學生在學校的表現,意識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4]。
(四)組織實踐活動
德育教育不能夠單純依靠說教,學校還需創新教學方式,多組織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受益。小學生所處的學習環境、生活環境都比較簡單,他們也渴望豐富自己的生活,學校通過組織實踐活動,一方面可以使學生身心放松,另一方面,也能夠增加與大自然接觸的機會,將品德教育與實踐活動相結合。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去養老院送溫暖,并鼓勵學生將活動內容記錄下來,學生還可進入田間勞作,享受勞動的快樂,培養節約糧食的習慣。通過開展這類活動,有利于培養小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
結束語:
小學德育教育的實施可以使學生個人素質增強,培養他們各方面的能力。德育教育工作不能夠通過強制說教的方式進行,老師要注重創新教育方式,與學生進行溝通與交流,充分發揮教育資源的作用。在教育過程中,老師必須起到帶頭作用,為學生樹立好榜樣。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學德育教育現狀,然后探討了小學德育教育的具體方法,有利于人們對德育教育工作增強了解。
參考文獻:
[1]秦文娟,李巍,張立冬.淺談農村小學德育教育的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4(29):69.
幼兒園實施德育教育,教師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幼?旱乃嘉?主要是形象思維,通過恰當的情感引導,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并取得較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1.充分調動幼兒的情感,通過情感教育保障幼兒德育教育的效果
幼兒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一日活動,將德育教育融入一日活動中。如在喝水、吃飯的時候,教師可以強化幼兒的秩序性,讓幼兒養成自覺排隊的習慣和意識;在上學和放學的時候,讓幼兒禮貌用語,養成主動向他人打招呼的好習慣。
2.提高教師的教學技巧,借助現代化手段提升德育教育的質量
在日常活動中,教師可以將德育教育融入一些游戲和故事中,使幼兒沉浸于故事情節中,同時有效啟發幼兒的思維。在講完故事后,教師對幼兒進行道德啟蒙。充分借助多媒體技術,通過故事情節的播放,更加形象直觀地吸引幼兒的注意力,給幼兒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時,教師要注意保持幼兒的主體性,從幼兒的角度出發進行教學設計,盡可能地讓幼兒建立正確的認知。
二、積極實施引導,建立激勵評價機制
1.加強教師的行為示范引導,促進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幼兒教師是幼兒成長過程中的模仿對象,在與幼兒的日常游戲活動中,教師要加強自身的言行示范,對幼兒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另外,教師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持之以恒地將品德教育滲透到教育過程中。
2.建立標準規范的評價機制,對幼兒德育教育進行有效激勵
在教學過程中,為更好地鞏固德育教育的效果,教師需要建立一定的激勵機制和評價機制。幼兒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需要發揮自身的主動性。所以教師需要加強幼兒的自信心,讓幼兒自我認可,不斷強化和鞏固德育教育效果。所謂激勵機制,就是通過教師的言語、表情等,對幼兒正確的行為進行肯定和贊揚。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小紅花等獎勵形式,對幼兒進行行為激勵。
三、加強家園聯系,充分挖掘各種資源
在幼兒園進行德育教育,離不開家庭的配合和支持。幼兒園也需要加強德育教育環境的創設,充分挖掘社區資源,帶給幼兒更直接的現實引導。
1.加強家園聯系,保證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的同步
家庭是幼兒獲得經驗認知的重要場所,也是對其行為產生直接影響的關鍵誘導因素。德育教育效果的實現,是幼兒園和家庭共同努力的目標。很多情況下,家長會向幼兒園教師反映,幼兒在幼兒園比較乖巧懂事,一回到家里就完全變了樣,包括一些品行方面的行為舉動。這就說明,幼兒園通過環境創設,對幼兒的德育行為產生了影響,而家庭沒有與幼兒園和德育教育保持同步。或者說,家庭給幼兒的一些不良行為提供了條件,如過于縱容孩子的無理要求等。因此,加強家園銜接,如家園聯系手冊、家長會等,讓家長及時了解幼兒的近期表現,以便及時引導。另外,幼兒園可以通過家長講座等形式,對家長的德育教育技能技巧提供幫助。家長在掌握德育目標的基礎上,對幼兒實施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2)07-0032-01
新一代的學生,有新一代的特點。他們自我意識很強,叛逆心理較重。但是,由于他們的世界觀、道德觀還很不成熟,如果在這個階段受到不良思想的影響,就會對他們的健康成長產生十分不良的影響,加上現在學生課業負擔普遍較重,沒有時間接受其他方面的德育教育,所以,高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非但不應減弱,反而應該加強。筆者參考相關理論,并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總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學思路和方法,希望對廣大教師的教學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1.堅持全面的德育理念
在德育實踐中,人們往往過分重視了德育中“知”的因素,而忽略了其它方面,如“情”、“意”、“行”與“信”等因素。導致德育的結果是,培養出來的人有很多雖然知道道德準則,能背道德教條,卻缺乏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與道德信念。另一方面,人們過度重視公德教育,而忽略了私德的養成。事實上,私德是公德發展的基礎與前提。因此,我們在德育實踐中應該特別重視私德的培養。舉個例子,為培養學生持之以恒的品德,可當眾懸臂高管執毛筆書寫小楷。這個高難度的動作和比較好的書寫效果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他們不斷地說“居然能這樣寫,太神奇了。”此時,可因勢利導告訴學生,“此無它,但手熟耳。”同時教育他們凡事貴在有恒心,很多事情只要堅持就能取得勝利。事實證明,這樣做得到了學生的認同,并在情感深處產生了共鳴,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2.在實踐中成長,在日常中培養良好品德
思想道德教育在學生成長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視德育,把德育置于一個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們的做法是“重在實踐,體驗過程”。做到三個結合,即以人為本與依法治校相結合;課堂教育與課外活動相結合;學校內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廣泛開展有利于學生身心發展的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增進感情獲得友誼。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使大家和諧共處,互相幫助、互相尊重、互相諒解,從而形成良好的校風。學生就是在生活中成長、學習、學會與人交往與人合作,我們認為要使學生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正確而深入的理解,但這僅用專業知識育人是不夠的,他必須緊扣時代脈搏、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注入新的血液,使學生獲得對“美與丑”、“善與惡”有更加鮮明的辨別力。
3.構建平等、民主、合作、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
平等、民主、合作、和諧的師生關系,也是學校德育的重要內容和載體。因此,在新課程實施中,應該強調以下幾點:一是教育重在師生間相互信賴,信賴取決于民主平等的溝通。二是最大限度地理解、寬容、善待學生。三是加強師德建設,純化師生關系。師生關系是一種教育關系。加里寧曾說:“教師必須好好檢點自己,他的一舉一動都處在最嚴格的監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沒有受著這樣嚴格的監督。”教育者不僅要時刻自警,還要時刻想著怎樣以自己的行為影響學生,以自己的真情實感打動學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學生。只有教師把最好的一面呈現個學生,以一個良好的心態引導他們,學生才能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既增長文化知識又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養成良好的合作意識,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成為有用之才。
4.方法上換位,正確看待和理性評價學生
學生們往往很在乎老師的評價,在意老師能否公平公正,實事求是,一視同仁。有鑒于此,作為老師必須正確看待和理性評價學生。①學會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地從學生所處的角度、位置、環境去看待、理解和處理事情,領悟學生的所思所感所為,給學生以同等的關注;②學會欣賞和信任學生。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生的每一個想法、每一次發現,發現他們的可愛之處和閃光點,盡量給予鼓勵和熱切的期待;③不吝惜愛心的投入。多與學生交心談心,使之覺得老師在乎他、關心他和信任他,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變學生被動接受管理為主動自我管理;④因勢利導、以情動人。用真誠和鼓勵,喚起學生的自信,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成長、感受進步,走出自卑的陰影,去玩味自身價值得以實現的愉悅和幸福。
每一所學校都有自己的文化傳統,也都有自己的辦學風格,所以,在道德教育方面也要探所出一條自己學校特色的道路。例如,可以從校本課程入手,逐漸地形成獨具本校特色的道德教育傳統。在課程研發的時候,需要反復實驗等問題,這些巨大的難題和阻礙的出現,都是正常的,但是一旦成型之后,教學就具有很大的靈活性。這也保證了后續道德教育效果的延續。
二、讓教師認識到德育工作的重要價值,轉變德育工作理念
傳統的德育工作,教師和學生是在一種不平等的情況下進行的,教師高高在上,向學生宣講一些道德的標準和理論,要求學生如何做,為榮;不怎樣做,為恥。這樣一種不平等的關系,給學生會帶來一種壓力感。而且,這樣的一種教育模式,也會讓學生發現教師如果做了一些違背道德標準的事情的時候,內心產生極大的不協調,從而干擾道德教育的效果。所以,作為小學德育工作者,教師要認識到,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教師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這樣言行一致才會讓學生真正受到教育。所以,德育工作不是只要學生學會了就可以,這是一種從教師向學生方向的流動。德育教育的效果是自然發生的,而不是強加給學生的。所以在日常的學校生活中,學生所接受的道德教育是潛移默化自然發生的。德育工作不落痕跡自然滲透,讓學生內心無聲無息中,不知不覺中就接受了教育和熏陶。
三、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教師要關注到學生的情感體驗
道德教育工作面對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是帶有思想和情感的小學生,他們的思維能力正在迅速發展,他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也越來越多。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對這個社會的認識角度也逐漸變得多元化。所以,在這樣的工作關系中,教師和學生也在發生著情感上的互動和交流。可以說,道德教育要想發揮作用,首先,需要在情感上讓學生有所觸動,當學生有所觸動之后,自然的就能夠透過情感了解到背后的態度。而態度的內容實際上反映出來我們對周圍的人,世界和自己的認識和看法。所以,道德教育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能夠從中有所觸動。讓學生在體會情感的過程中,能夠更加個性化地認識個人與集體、與社會的關系。
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圍
校園環境是小學生在學校生活中所處的主要環境。走在校園中,校園文化的布置,校園的整體文化氛圍,都會給學生帶去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從生活化的策略來說,校園文化如何建設,如何打造,也是整個小學德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不僅要注重自然環境的干凈整潔,優雅美感,也要注重文化環境的健康積極向上。充分利用校園的整體環境,進行道德教育的宣傳教育活動。小學生所處的校園環境,也是他們每天的日常學習生活中所接觸的環境。進入小學階段,學生們白天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中度過,所以,文化環境的打造,要特別注重對學生良好道德素質熏陶的影響。尤其避免對學生產生負面的消極影響。在校園環境中,如果發現學生的一些非道德行為,甚至一些教職工的非道德行為,要及時地干預,避免擴大消極的影響。
五、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教育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生活化的道德教育,強調學生作為道德教育接受的主體,學生思考并且實踐道德標準,在自己的現實生活中感受道德行為給自己帶來的影響。所以,道德教育的效果本身也要從學生主體感受上進行檢驗,通過學生內在的覺察和外在的表現,綜合地進行考察。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的主體作用一直得到發揮。所以,作為教育工作者,要關注到學生的生活細節,要從學生的生活現實情況入手,進行道德教育。從道德產生效果的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入手,多與學生進行思想上的交流,了解學生的想法,并且有針對性地采取一些靈活的方式來進行道德教育。所以,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忽略學生學習主體的內心感受,關注學生的真實感受,并且做出回應,這也是生活化策略在道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體現。
二、注重化學實驗教學的過程和方法,對學生進行美德教育
美育是人類按美的規律建造世界、完善自身的重要手段,即美德教育。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化學教學同樣能滲透美德教育,讓學生在感受、創造、探究發現化學美的同時也擁有了一定的化學素養和化學修養。一切審美都從直覺開始,這是審美的基本特點。化學教學中“以實驗為基礎”正好與之相吻合。在實驗中觀察與思考,是中學生學習化學的主要方法。“生活式打比方”的化學美教育,貼近生活,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例如,新制的氫氧化亞鐵被形象描述為:呈現出黎明破曉前“魚肚白”顏色的絮狀骨頭,隨后它又迅速變為灰綠色,最后變為紅褐色。通俗的語言描述、形象的比喻,很快吸引住學生,讓他們觀察得更仔細,感受得更深入。自然而然地氫氧化亞鐵的色態、溶解性等物理性質和易被氧化的化學性質很快被學生吸收和消化。化學審美教育既提倡“以真啟美”,也提倡“以美啟真”。化學教學是理性和感性的結合體,兩者有機地結合,有利于學生的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的協調發展。一個西點師完全將烹飪當成是一種藝術,他在做面包的時候,面粉和黃油必須要精良,使用的器皿也要一塵不染,給他打下手的女孩更要眉清目秀。他說缺少了這些條件就沒有做面包的靈感與樂趣。他沒有把賺錢作為一個目標,而當看著那些能夠品嘗到美味的人們臉上流露出笑容時他感到很欣慰。其實,在化學教學活動中,化學實驗是進行美育教育非常好的教學途徑。實驗是將課堂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的一個最直接的“物化”過程,它體現了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整個實驗過程充滿了美的藝術,嚴謹、準確、有序的實驗設計,實驗過程體現化學實驗美;實驗儀器的藝術形狀、整齊排列、合理裝置、精確操作和結果的變化,到處充滿了化學實驗的科學美。它們是科學進步的象征,是科學創造的結果,是美的創造。有很多的化學裝置造型優美勻稱和諧,如齊普發生器的造型就是十分的美觀,它能讓學生感受到創造美。化學實驗的裝置美表現為有秩序、均衡、協調、美觀。好的化學裝置就好像一件精雕細琢的藝術品,總能讓人感受到和諧的韻律。化學實驗過程中只要遵循科學性和美的規律,就能讓整個實驗的過程自然流暢,讓整個過程具有藝術性。
【中圖分類號】G424.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3-8005(2013)02-0262-02
思想道德是衡量一個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品質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標準。要加強對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在學校形成知榮辱、講正氣、促和諧的高尚風格,形成青少年求知學習成長修身養德的好風氣,下面就德育教育談幾點看法。
1重在實踐,體驗過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學生成長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視德育,把德育置于一個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們的做法是“重在實踐,體驗過程”。做到三個結合,即以人為本與依法治校相結合;課堂教育與課外活動相結合;學校內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廣泛開展有利于學生身心發展的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增進感情獲得友誼。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使大家和諧共處,互相幫助、互相尊重、互相諒解,從而形成良好的校風。我們認為要使學生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正確而深入的理解,但這僅用專業知識育人是不夠的,他必須緊扣時代脈搏、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注入新的血液,使學生獲得對“美與丑”、“善與惡”有更加鮮明的辨別力。
2創建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
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而學習成績的優劣,除了個人主觀努力外,同學之間的相互合作、相互幫助也是重要因素。教育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使班內形成濃厚的學習氣氛,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激發全體學生相互切磋,相互啟發,取長補短,共同提高。鼓勵指導學生采用多種方式互幫互學,除了課堂上相互切磋外,課余時間要提倡彼此為師,相互激勵。為了搞好學習上的合作,課堂上,還要根據學習情況及時調整座位,把優等生、中等生與學困生合理地安排在一起,讓他們在學習上互相幫助;課下,根據自愿結合的原則,成立課余“學習互動小組”,相互質疑問答,答疑解惑,共同探討。或在優等生和后進生之間開展“一幫一”活動,發揮優等生的傳、幫、帶作用,促進后進生在學習上的轉化。在班會上舉行學習經驗交流會等措施。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強化合作行為,促使學生普遍提高學習水平。良好的學風,促進整體學生成績的提高,形成了你追我趕奔優異的好風氣,壞的習氣逐漸減少的好局面。
3營造誠信教育氛圍,優化育人環境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見環境對人的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在開展誠信教育活動中,教師要善于根據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從不同角度營造氛圍,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
3.1 通過現實生活中生動的事例去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爭論,引發學生產生內心震動。
3.2充分利用黑板報、教室標語作為宣傳陣地,著力營造誠信教育的氛圍,感染學生,使學生關注誠信教育。如組織學生出版“誠信專刊”,闡述誠信的含義,列舉誠信的事例,對涌現出來的誠信人物加以表揚。在班內張貼“誠實守信,立身之本”,“取信于民,方可得天下”,通過這些措施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關注誠信教育。
3.3充分挖掘和利用傳統美德中有關誠信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過誦讀、故事會、表演等形式,調動學生積極性。利用現實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先進任務,通過報告會、座談會、廣播等形式,給學生設置情景體驗、角色扮演、行為訓練使學生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增強誠信觀念。
4采用榜樣教育法
樹立榜樣,讓榜樣的力量去影響學生,在樹立榜樣時,既要注重樹立優等生榜樣,又要特別注重樹立中等生、學困生的榜樣,發現他們的優點,并加以發揚他們的優點,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成為不同方面的榜樣,可以是勞動方面的,可以是助人為樂的,可以是守紀律的,可以是文藝的,可以是體育的,等等。總之,要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引導每個學生學習做人的道理,讓他們在互相學習中不斷提高完善自己。
孔子在道德教育時強調要學思結合,他認為學習是一個人掌握道德知識、進行道德修養的條件和基礎,在學習過程中要有積極的思維活動,提出要“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罕》)。孔子教育學生:“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并以自己的親身體驗來告訴學生:雖然學和思都很重要,但兩者比較起來,學是主要的,如果不努力學習有關的道德知識,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他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
康德曾說:“感性無知性則盲,知性無感性則空”。學習,不思考,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能做到舉一反三,更無法去開拓創新。思考,不學習,則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也不可能有所創新。學與思,是學習道德知識的兩把鑰匙。因此,在道德教育中,要求大學生做到學與思相結合,既要掌握道德知識和道德標準,又要具有判斷道德是非的思考能力。
第二,關于言行一致的道德教育方法。
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把自己的道德認識與信念和道德情感付諸于實踐,這就是言行一致。在孔子看來,道德修養的目的不僅僅是“學”或通過“學”而獲得“知”,更重要的是“行”,是具體的道德實踐。實際上,如果不能把人的道德認識與信念轉化為道德行為,則意味著道德教育的失敗。他十分強調言行一致,“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先行其言,而后從之”(《為政》)。在孔子的眼里,“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言而不行的人,不是道德高尚的人。他更反對“言過其行”,“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里仁》)。為了防止言行脫節,他主張“慎言”,他說:“古者言之出,恥躬之不逮也”(《里仁》),“仁者,其言也”(《顏淵》)。孔子認為衡量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如何,不能只憑他說的,而要看他做。孔子特別欣賞在道德實踐方面身體力行的人,提出了“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為政》)的要求,強調“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公冶長》)的觀點。
德育工作者在進行道德教育時不能停留在口頭的空洞說教上,道德修養的水平主要通過受教育者的行為來體現和檢驗,應重視學生的道德實踐,應重視學生道德行為的訓練,應重視學生道德習慣的養成。
第三,關于因材施教的道德教育方法。
面對在教學實踐中出現的學生在年齡、生理、心理、智力等方面多層次的差異性,孔子認為只能從道德教育主體──學生出發,根據不同對象的不同特點來進行,甚至根據某個人在不同場合,不同時間的不同表現進行恰如其分的教育,孔子有言“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雍也》)。《論語》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在《為政》篇中,同是問孔子孝,孟懿子問時,答曰:“無違”;孟武伯問時,答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子游問時,答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夏問時,答曰:“色難”,同一問題,答案不同,程子解釋說:“告懿子,告眾人者也。告武伯者,以其人多可憂之事。子游能養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四書集注?論語集注》)同一個問題,針對不同的人,孔子的說法不同,這個故事就是比較典型的因材施教的例子。中國現代教育的創始人之一也提出,教育的原則是“展個性,尚自然”。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學生在年齡、心理、智力等方面,肯定要呈現出多樣化趨勢,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針對不同的情況,根據不同對象的不同性格特征來進行道德教育,以培養和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素質。
第四,關于啟發式的道德教育方法。
所謂啟發誘導,就是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要善于抓住道德教育的時機,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逐步地引導學生形成道德認識,發展道德情感,養成道德行為,培養學生接受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使學生獨立思考。孔子認為在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時要循循善誘,以促進學生去主動思考和鉆研道德的內容,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意即不到學生很想弄懂而又弄不懂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很想講出來而又無法恰當表達的時候,不去啟發他。這一解釋科學地揭示了啟發式教學的本質。如,宰我曾對三年之喪發生懷疑,孔子也只是問其不行三年之喪于心安否,宰我告以安,孔子則說如果心安,那就算了。因為三年之喪本來就是出于心所不能已的哀傷之情,連這種哀情都沒有, 勉強服三年之喪又有什么意義呢? 為此,孔子要求學生暢所欲言,可以對老師提出質疑,甚至于互相爭論。子貢請教孔子說:“窮而無謅,富而無驕,何如?”孔子說:“可也。未若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者也。”子貢于是說:“《詩經》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孔子說:“賜也!始可與言《詩》己矣。”(《學而》)反過來,顏回在孔子面前從來不提相反意思,孔子就批評說:“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無所不說。”由此可見,孔子與他的弟子們在教學上是互相啟發、取長補短的。孔子認為只有師生之間互相啟發,才是最好的教學方法。孔子提倡“當仁不讓于師”(《衛靈公》),認為求學者要有強烈的主體精神和求學要求。孔子還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公冶長》)以強烈的求知進取精神啟迪學生。孔子在強調實行啟發誘導的基礎上,注意循序漸進,“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己!”(《子罕》)這種使學生竭力鉆研,“欲罷不能”的情狀,正是對循循善誘啟發教育的寫照,在我國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德育工作者應實行啟發誘導的教育,注意循序漸進,用“循循然誘人”的方法來教育、引導學生,不僅在教學內容上,而且在培養學生情志上,使學生通過道德教育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第五,關于以身作則的道德教育方法。
孔子注意在德育實踐時以身作則,他認為教育者的示范作用對被教育者道德品質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響,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這些話,充分說明德育工作者以身作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孔子不僅是以身作則的提出者,而且也是這一教育方法的實踐者。例如,孔子要求學生“不恥下問”,自己就“每事問”,虛心求教;他要求學生好學樂學,自己就“好古敏學”,“學而不厭”;他要求學生要有理想,自己就“十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通過教育者的暗示或榜樣去教育學生。正是因為孔子能以自己的人格感化學生,所以他在弟子中享有非常高的威信,使學生自然而然地、心悅誠服地接受教育。
無數事實證明,德育工作者做到了以身作則,具有人格的力量,受教育者才會真正敬仰教育者,以教育者為榜樣,在實踐中把自己塑造成為具有高尚道德的人。
第六,關于持之以恒的道德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