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7 16:21:4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現代農業市場分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2011年底,《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中原經濟區“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建成全國農業現代化先行區”。農業現代化是一個資金大量投入的過程,資本短缺是制約農業現代化進程的關鍵因素。而證券市場在籌集資金、優化資源配置、分散風險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實踐表明,實現農業現代化,需要證券市場引導資源流向農業,使社會資源向農業和農村優先配置。充分發揮證券市場高效率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增強證券市場對農業的支持力度,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途徑之一。①因此,研究如何利用證券市場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文獻回顧與綜述
國內外關于農業現代化的研究比較多,而對如何利用證券市場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這一課題的研究則相對較少。戴憲生提出農業利用證券市場的途徑,即通過農業企業化—農業企業股份化—農業股份公司證券化的途徑利用股票市場;通過發行企業債券、項目債券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方式利用債券市場;通過設立農業產業投資基金利用基金市場。羅宜成、郭麗華指出證券市場可以從資本、新型農業生產方式、新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體系和農業市場體系建設等方面,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并將社會稀缺性經濟資源優先向農業和農村進行配置。
目前,有關證券市場對農業現代化推進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分析方面,定量分析方面還比較欠缺。本文擬用定量分析方法測定證券市場對農業現代化的推進作用,并結合證券市場對中原經濟區農業現代化的支持現狀,就如何利用證券市場推動中原經濟區農業現代化進程,提出相關對策與建議。
證券市場對農業現代化推進作用的實證分析
樣本選取。本文選取近幾年各區域中農業總產值較大的黑龍江、山東、河南、安徽等8個省份作為樣本,研究這些地區農業發展與證券市場之間的關系。文中“農業上市公司”指中國證監會根據《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指引》中界定的農林牧副漁板塊和食品加工及飲料板塊的A股上市公司。
指標選取。根據農業生產的特點,在土地、環境、人力投入既定的情況下,農業的發展直接體現為農業總產值的增加,其主要源于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則是農業現代化的根本標志。農業現代化的評價指標以農業總產值最具代表性。筆者選取農業總產值這一指標反映農業現代化的水平(以2005~2009年作為分析期),選取各地上市公司融資總額(指首發融資額)作為證券市場資金投入的代表,并以農業類上市公司為例,通過這兩個指標分析說明證券市場對農業現代化的推進作用。
分析方法與結論。為測定證券市場對農業現代化的推進作用,需要證明各地上市公司融資總額額與平均農業總產值這兩個指標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具體方法是:首先畫出如下散點圖做初步分析,然后計算兩個指標間的相關系數,最后對相關系數進行顯著性檢驗并判定現象之間是否存在相關關系。
通過散點圖可以看出,各地上市公司融資總額與農業總產值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進一步測算,得出兩個指標間的相關系數r=0.798766≈0.8,在小樣本情況下,采用t檢驗方法對樣本相關系進行顯著性檢驗并通過。這說明融資總額與農業總產值兩個指標間的相關系數是顯著的,因此,證券市場與農業現代化之間呈現高度正相關關系,也就是說,農業較為發達、農業現代化程度較高的地區對證券市場的利用程度較高,證券市場對農業現代化的貢獻和支持較大。這與當前學術界對這兩者之間的關系的界定是一致的。當前,學術界普遍認為,證券市場為農業現代化提供了重要的融資支持,為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提供了重要平臺,這些龍頭企業通過縱向一體化或橫向一體化經營把各種農業經營主體納入市場化、工業化活動框架,自身經營管理水平、科技研發能力大幅提高的同時,也較為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進程。
證券市場對中原經濟區農業現代化的支持現狀
中原經濟區地理位置優越,農業發展自然條件得天獨厚。但是由于農業生產存在周期長、自然災害風險較大等天然弱質性,其發展一直存在資金瓶頸,進而制約中原經濟區農業現代化進程。在財政投入有限、信貸扶持不足、農戶自身投入積極性不高的情況下,必須擺脫單純依靠現有資金來源的局面,拓寬融資渠道,廣泛調動社會各類投資主體對農業投資的積極性,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充分利用證券市場。而農業進入證券市場的基礎主要是企業化經營,可以說,農業企業化是中原經濟區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在推動中原經濟區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必須重點關注農業企業的發展,通過農業企業充分利用證券市場。據統計,2011年,河南省各類農業產業化組織達到13000多個,龍頭企業6000多家,其中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近500家。但是,在A股市場,河南農林牧漁業上市公司只有2家,即雛鷹農牧和華英農業,食品行業上市公司有4家,即雙匯發展、好想你、蓮花味精、三全食品。在利用證券市場直接融資方面,除了上述幾家農業企業上市發行股票外,在其他直接融資方面幾乎都是空白。這表明中原經濟區農業企業利用證券市場水平較低,要實現中原經濟區農業現代化,必須充分發揮證券市場高效率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增強證券市場對農業的支持力度。
對策與建議
鼓勵農業企業通過股票市場融資,大力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優質農業企業通過股票市場融資,是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選擇。有關部門要制定明確的政策,培育和規范證券公司、會計律師事務所等中介組織,積極鼓勵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有區域特色、有優勢、有前景、有基礎的農業企業上市融資。積極支持達不到主板上市要求的中小農業高新科技企業在創業板市場上市融資。這類企業如果能在創業板市場上市融資,將會推進農業高新科技革命,加快中原經濟區農業現代化進程。
農業企業上市融資不僅能為農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更為重要的是為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提供較好的平臺。中原經濟區農業現代化建設要根據區域農業特點,借助證券市場,扶持、發展和壯大一批像雙匯、三全、思念這樣的以資本為紐帶、市場為導向、科研為龍頭、產業為依托的龍頭企業。采取“公司+合作經濟組織+農戶”的模式,引導農業龍頭企業通過合同契約、資產參與、投資入股等形式,與農戶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濟利益共同體,增強龍頭企業對農業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同時發揮龍頭企業的資本、人才和技術優勢,積極開展實現農業新技術的開發、應用與推廣,為中原經濟區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借助債券市場,建立資產支撐證券化融資方式。中原經濟區農業現代化發展要重視和加強債券市場的作用,運用債券工具融資。當前地方債債務率較高,企業債、可轉換公司債券應用率較低。農業生產周期長、風險大,綜合這些因素,農業現代化在債券市場上可采用新型融資方式,可借鑒國際新型融資方式—資產支撐證券化。該種融資方式適用于規模大、期限長的項目建設,是將較穩定的項目收入權利轉讓給SPC(Special Purpose Corporation),以此將項目風險與原始收益人自身風險隔斷。SPC通過專業化的信用擔保進行信用升級,直接在證券市場發行債券募集資金,或者同其他機構組織債券發行,并將募集來的資金用于項目建設。大型農業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可采用這種融資方式。
建立中原經濟區農業產業基金。建立中原經濟區農業產業投資基金體現了農業現代化和農業產業化的內在要求。結合區域經濟發展情況,中原經濟區農業產業基金可以采用地方政府控股的“政府主導型”模式,由相關金融機構和河南省農業綜合開發公司按市場規則共同發起設立,委托或成立專業管理團隊進行管理。面向社會中小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募集資金,鼓勵和支持農業企業進入產業投資市場。中原經濟區農業產業投資基金進行股權投資的目標主要是大型農機具生產、綠色農產品深加工、生物工程科技研發推廣等領域的優質農業企業,重點培育和打造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基金的具體存續期和募集規模可視具體情況而定。
二隨著農業推廣碩士規模的不斷擴大
當前我國農業推廣碩士培養過程中呈現出了明顯的非均衡發展的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農業推廣碩士培養不同領域比例不平衡。
從整個農業推廣碩士十五大領域報考、錄取看,各領域間差異較大,一些傳統技術性的農業推廣領域,報考人員較少,而一些對農業技術要求相對較低的經營管理科學等領域報考人員相對較多。據統計,2009年全國總共有403個領域點,平均每個領域點錄取人數為18人,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平均錄取65人,林業領域平均錄取27人,最少的草業領域僅平均錄取4人。僅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錄取人數就占總錄取人數的45.8%以上[4]。目前,這一趨勢仍然在延續和擴大。
2.農業推廣碩士人員結構的不平衡,農業推廣一線特別是基層科技人員比例偏低。
從近幾年招收的農業推廣碩士生的來源看,真正來自農業和農村基層一線的科技人員不足1/6。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在現代農業推廣過程中如何實現物質形態的物化技術和非物質形態的科學技術和知識有效結合,影響現代農業推廣的前瞻性、時效性、引領性、實效性的充分發揮。導致農業推廣各個領域發展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現代農業有別于傳統農業的一大特征就在于農業生產和農產品的商品化、市場化、信息化、社會化,商流、物流、信息流的有機結合,單一的傳統物質形態的農業技術的推廣已經無法適應現代農業商品化、市場化、社會化、國際化的需要。農業推廣也開始更多的集中在非物質形態的技術和知識的推廣上,因而,在農業推廣各個領域中,一些“軟科學”領域的報考、學習人員相對較多基本符合這一發展趨勢。其次,從另一方面來看,由于農業推廣碩士學位的領域寬泛,職業背景要求不具體,因而,近年來農業推廣碩士報考生源中非涉農類的人員相對增多,其中企業管理工作的人員占有相當比例,特別是行政干部比例較高,真正工作在農業推廣一線的報考人員少。因此,一部分培養出來的學員難以勝任農業技術推廣和應用工作的要求,還有一部分學員無意于農業推廣一線工作,僅僅把農業推廣碩士學位作為改變自己學歷結構、進入涉農及非農行政管理機構、晉級增資的渠道和砝碼。再次,從農業推廣碩士培養過程中,目前仍然存在比較明顯的功利化、學術化、培訓化傾向,質量難以得到有效保證;從課程內容設置來看,農業推廣碩士學位中一些技術性、專業性強的物化技術領域,囿于傳統的物質技術的傳承模式,缺乏現代農業面向商品化、市場化、信息化所必須的市場分析、信息處理、經營管理等知識和技術;而農業推廣碩士中的一些軟科學領域,則缺乏必要的農業物質生產技術的了解和把握,特別是對于部分非農專業背景的學員來講,存在較大的知識缺陷,難以適應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同時對于農業推廣一線的廣大科技工作人員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另外,國家政策優惠對于吸引基層農技人員攻讀農業推廣碩士學位的支持力度還不夠。長期以來,我國從事農業技術推廣與管理的人員普遍待遇較低,工作任務繁重,經濟壓力大,如果沒有國家政策和相關職能部門的有力支持,僅僅依靠基層農技人員個人的力量難以承受農業推廣碩士培養成本,使得部分希望通過農業推廣碩士學位來提高自身的學歷結構和知識層面的廣大一線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望而卻步,導致基層生產經營一線高層次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比例偏低。
三按照懂農業知識和技術、懂傳授、知道誰需要知識和技術的農業推廣人才的培養原則
結合現代農業的商品化、市場化、信息化發展的要求,當前我國農業推廣碩士培養的非均衡發展雖然有一定的現實必要性,但是就農業推廣的功能以及我國農村和農業經濟發展來看仍然存在較大的缺陷。有鑒于此,當前我國農業推廣碩士培養應該逐步改變目前的非均衡發展格局,適應現代農業對農業和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農業推廣人才的需要。
1.適當調整農業推廣碩士培養各大領域的內容結構。
具體來講,對于一些傳統農業領域,特別是一些具有較強的技術性、專業性的物質形態的物化技術的推廣領域,適當增加農業經營管理、農業市場分析、農業信息處理等相關內容,拓展專業農業技術人員的視野,使得他們從單一的農業技術研究、指導、服務與咨詢向農業科技與信息化、社會化、商品化、市場化相結合的綜合發展之路進步;而對于一些側重于非物質形態的科學技術和知識的推廣的“軟科學”領域,尤其是一些非農學校、非農專業生源相對集中的領域,除了進一步強化其市場開拓、經營管理、信息服務等內容外,也應該適當增加基本的農業應用技術、知識等相關內容。這樣,既突出和體現了農業推廣碩士培養不同領域的特色,又通過農業推廣碩士培養各大領域內容的結構調整,使得所有農業推廣碩士培養的學員在知識結構上能了解和把握相關農業推廣物質形態的物化技術與非物質形態的科學技術和知識,這樣更能充分發揮農業推廣碩士各領域特點。
2.克服農業推廣碩士培養過程中功利化問題。
農業推廣碩士培養過程中的功利化問題是近年來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克服這一問題必須要多方面通力合作,這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從培養機構來看,切忌急功近利。應該從實際出發切實提高和完善辦學機構各方面的設施和條件,提高師資隊伍的實力和水平,加強學校與政府、企業、科研院所等多方面的合作,實實在在提高辦學質量和水平,切忌盲目擴張;從學員方面來看,應該盡可能招收那些有志于從事農業推廣工作的學員,鼓勵學員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通過案例研究、模擬訓練或現場教學等多種方式,培養學員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得培養出來的研究生既能夠也愿意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從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來看,必須嚴格按照農業推廣碩士培養的制度和規范,從辦學條件、辦學質量、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等多方面綜合考察,加強對于農業推廣碩士培養的辦學機構、辦學過程、辦學效益的監管,杜絕農業推廣碩士培養的形式化、功利化。
中圖分類號 F5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8-0313-02
Abstract With the case of Tong'an agricultural park in Xiamen City,the meaning of the agricultural tourism park conceptual plan to the future construction were analyzed through the nature,the target,the resource and the tourist resource market of parks.It showed that the conceptual plan should become a supplement and indispensable component to the existing planning system.
Key words agricultural tourism park;conceptual plan;Xiamen Fujian;Tong'an District
概念規劃是規劃體系中的新星,通常不被列入傳統完整的規格體系中,其與總體規劃有一定相似之處,但又不同于成型的總體規劃,屬于一個可修改的變量型規劃;概念規劃更著重于對未來發展、可能的經濟效益、市場增長點等內容的預測,更側重理論上的參考意義;而總體規劃著重界定園區的建設格局、內容、方向、步驟等,其約束力和指導性更強。
國內在20世紀后期開始興起概念規劃熱潮,從城市規劃體系的概念規劃逐步向其他行業規劃領域延伸,但在農業休閑觀光園區建設規劃實踐中概念規劃的應用極為罕見。2012年受到委托對廈門同安農科樂園進行概念規劃,以幫助投資方和有關政府部門判定該項目建設的意義和可行性,本文以此案為例,探析農業觀光園區概念規劃對項目目標定位、功能模塊、開發方向、資源及客源分析等內容的參考指導意義。
1 項目現狀
園區位于廈門市同安區,交通便捷,廈門本島可30 min內方便到達,同安區內10 min即可到達。場地周邊現為大型蔬菜公司的蔬菜種植基地,配套設施已有一定規模,享有一定的聲譽,農業景觀本底較好,具有與城市景觀完全不同的異質性,具有強烈的景觀吸引力與開發潛力[1-2]。
2 項目性質與目標
2.1 性質
本園區將建設成為都市高效植物工廠樣本,無公害綠色蔬菜生產基地,現代農業科普教育基地和現代農業休閑園區,融研究、生產、示范、教育、休閑、產業模式展示于一體的多功能綜合現代農業園。
2.2 目標定位
本園區建成后,在市域、省域范圍內成為廈門乃至閩南地區的現代農業展示與體驗中心、商業城市高效現代農業模式推廣示范中心、現代智能化農業研究中試基地、廈門新興農業休閑觀光勝地。
3 發展戰略
3.1 園區景觀吸引力營造
建設區域范圍內技術與設施水平領先的智能化現代植物工廠,展示新型都市(市郊)現代農業生產模式與現代農業科技景觀,凸顯園區景觀吸引力的第一層面。展示與傳統生產方式不同高效、安全與可控、可追溯的生產體系與產品;展示現代農業文明,構成園區景觀吸引力的第二層面。設立溫室花園餐廳和蔬菜賣場,強化休閑觀光設施和功能建設,促使產業模式的當場轉化,提高生產經濟效益。集農業文化、現代溫室建筑文化、飲食文化、園林文化、科教文化于一體,通過文化創意展示園區景觀吸引力第三層面。通過區域農業景觀與城市景觀間的異質性比較,園區現代農業景觀與周邊傳統農業景觀異質性比較,創意休閑景觀與自然景觀異質性比較三方面提升園區景觀異質性和吸引力。
3.2 宣傳與市場運營策略
借助政府與公眾媒介平臺宣傳迅速打開知名度;通過諸如食品安全生產體系等熱點話題提高園區知名度;融入區域旅游系統,提高園區知名度并獲取更多的游客和市場資源;通過各類旅游創意、文化創意活動提高園區知名度并獲取更多的游客和市場資源;結合科教宣傳,贏取基礎游客群體。
4 重點分區與項目
根據融合園區的自然生態體系和人工生態、景觀體系,并使各分區擁有不同于其他分區的景觀中心點。有利于行政管理、開發建設的有序進行;有利于建設簡明的游覽組織結構的原則進行園區內部分區。將園區分成植物工廠、休閑觀光溫室、附屬綜合服務休閑區3個功能模塊。3個分區分別承擔一定的功能需求,展現不同的特色景觀。
4.1 綜合服務休閑區
建設停車場、旅客服務中心、旅游品商店、電教宣傳室及休閑景觀區。總體風格控制為現代自然式景觀,建筑為與智能化玻璃溫室相協調,強調線條形式美,糅合古典和地方特色的小組團形式。停車場為樹陣隔離的生態停車場;游客服務中心與旅游品商店可以互相依存,提供各類商務服務,并與電教宣傳室一起構成室外建筑主群體;電教宣傳室主要承擔科普教育的功能,拓展、弘揚傳統與現代農業文化,增加園區服務與賞玩項目,提領園區農業文化創意;景觀區以園林植物與果菜作物混合造景,營建優美景觀,著力營造3類公共空間以達到增加園區空間容量,延長旅客在園區停留和消費時間從而提高園區效益的目的。3類公共空間分別為兒童活動空間、游客休憩空間、游客過渡休閑空間。
4.2 植物工廠區
植物工廠區內,根據作物生長所需最佳條件,由智能化系統協調有關系統、裝置及設備有規律運作,綜合調控各環境因素,實現生產的自動化、標準化和智能化;農產品周年生產,均衡上市,實現生產高速度、高產出和高效益。
植物工廠區以高頂玻璃大棚為基礎結構,外觀加以現代建筑形式的美化修飾。植物工廠主要包含四大區域,分別為組培播種區、育(煉)苗區、生產收獲區和包裝儲藏區。為了方便展示、參觀和示范,設有3.0 m寬的參觀走廊。
4.3 休閑溫室區
休閑觀光溫室以蔬菜主題餐廳的形式加以體現;以食品安全、綠色蔬菜為基本要素,開發主體餐飲系列,融合文化創意,成為園區主要的經濟支撐點之一。
5 旅游產品的開發方向和主要內容
旅游產品圍繞食品安全,技術創新傳播,商品創意新穎、人性可愛,服務貼心到家這四大特色從兩大商品品系3個層次進行園區的旅游產品開發。兩大商品品系分別為綠色安全農產品品系和科教及服務商品品系。綠色安全農產品品系是是一個以實物商品開發為主的商品品系,分為綠色無公害蔬菜銷售(綠色、反季節、高附加值品種)、專題飲食創意蔬菜飲品等附加服務、衍生的旅游農產商品三大類。
科教產品品系:以思維與服務產品為主體,適當的實物支持為體現的一個產品品系,分為科教服務與宣傳、科教商品銷售服務(書籍、光盤、培訓、講座、咨詢等)、創意科教產品的銷售與服務(家庭菜園的設計等具有一定技術含量和技術壁壘的創意型服務項目)。
6 資源和客源市場的分析和預測
6.1 景觀資源分析
借鑒目前國內風景區總體規劃通用的景觀資源分析指標體系,對未來本園區建成后的設施和景物進行評價與分析的結果見表1,綜合評定本園區的景觀可以分為自然景觀類和人文景觀類。自然景觀以現代農業科技建筑、農田自然景觀、鄉村自然景觀為主,與都市景觀具有迥然不同的差異性,具有一定的景觀吸引力;現代化全智能溫室蔬菜工廠具有獨特性和顯著性的吸引力,在廈門市區域范圍內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顯著性是園區主要吸引力所在;人文景觀以農業科教景觀為主,雖然比較單調,但科普宣教活動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和典型性吸引力,可以作為園區輔助吸引力。
6.2 客源市場分析
據資料顯示,福建總人口約3 700萬人,城鎮人口約占40%;而因為經濟的高速發展,廈門人口約為400萬人,其中城鎮人口比例更高達約80%;廈、漳、泉閩南三角地區普遍經濟較為發達,人口總數約1 000萬人,城鎮人口比例較高,具有非常高的旅游出行潛力。因此,分析園區客源分級如下。
主客源來自廈門市區的常住人口,前期以散客游或者自駕游形式居多,中線以后要通過旅行社組織客源為常態客源,散客自助為節假日重要客源。第二客源來自閩南三角經濟發達區域的城鄉居民。借助發達的區域交通和大力宣傳以及廈門本島的旅游中心城市優勢,閩南三角經濟發達區的城鄉居民很快將成為本園區的主要客源組成部分之一。第三線客源來自省內其他城市的游客,比如福州等省內中心城市的游客,在交通、宣傳和接待工作令人滿意的情況下,也會成為園區客源的一個重要組分。第四線客源為特定的參觀人群和部分來廈門旅游的省內、國內游客。這部分客源的可預期值變化較大,主要取決于整個旅游系統的資源整合和融入,但對于提升園區知名度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6.3 客源組織策略
融入區域旅游大體系,開發以組團游和自駕游等各種形式一日游為主線策略。以各種群體的科普教育游為另一類組團游的重要形式。以綠色蔬菜配送和家庭菜園服務等延伸服務形式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固定一部分基礎客戶群。
7 結語
農業觀光園區的概念規劃可以在項目投資建設之前預測明晰項目性質、目標、投資方向、效益增長點、客戶市場、建設格局等關鍵因素趨勢狀況,對判定項目建設的可行性、合理性,投資的安全性、回收預期等具有相當的參考指導意義,是對現行園區規劃設計體系的一個重要補充,也是園區建設前期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驟。
8 參考文獻
[1] 吳春波,于強.我國農業觀光園規劃設計研究綜述[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4(17):25-28.
[2] 李志強,黃錫隆,李超.農業觀光園的景觀規劃初探:以眉山農業觀光園為例[J].江西農業學報,2011(9):55-57.
中圖分類號: F3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04-10-1
我國在農村經濟發展上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發展的過程中難免還存在一些問題,為了保證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從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這方面出發。但是農村經濟發展不合理造成農民的耕地減少,生產排放的有害物質造成很多土壤的鹽堿化程度加深等很多問題。因此在發展農村經濟的時候要從保護環境的角度出發,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實現經濟發展的高品質的提升。
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四個問題,分別為:農業技術推廣范圍小以及農業結構不夠合理;土地資源利用效率不高;農民生產觀念落后,農民收入增長慢以及國家的投入力度還不夠大。
1 農業技術推廣范圍小及農業結構不夠合理
農業的發展不能離開也不可能離開農業技術而存在,現今的農業技術與農業機械化發展也是相輔相成的,只有農業技術與農業機械化的完美結合才能更加有效的促進現代農業的穩定發展。相對于其他發達國家,我國現代農業起步晚,在農業技術上和農業機械化發展上都相對于發達國家而落后一些,發達國家現在的農業技術與農業機械化水平很高,但在我國的農業技術推廣范圍還有局限,推廣的方式也不夠先進,亟需提高,和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另外在先進技術和先進設備的使用上,我國還沒有完全跟上國際的腳步,由于地理的原因,很多先進的技術設備沒有得到很好的推廣。在農業結構方面,我國的農業結構不合理,很多地區的農民文化水平比較低,在農業種植這方面,沒有創新思維,只是在強調種植的量,沒有注意種植的質量,更加沒有結合當地的環境因素,科學種植不但要講究數量,更要講究質量。另外很多地區的種植模式很單一,難以做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另外,在種植某種農產品的時候,沒有進行市場分析,造成這種農產品大量積壓或者某種農產品大量缺乏的現象出現,所以必要的市場分析是十分關鍵的。信息時代必須緊跟時代腳步,才能把握第一市場信息。因此農業技術推廣以及農業結構不合理是影響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因素之一。
2 土地資源利用效率不高
農村經濟的發展需要可持續性發展,這是十分關鍵的一點,不容忽視。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很多地區為了增加農產品的產出量,開始大量的砍伐樹木,圍湖造田等,導致土地的荒漠化加劇,破壞了生態平衡。土地資源不斷減少,但是人口總量在增加,城市用地逐漸向農村擴展。另外很多土地資源由于工業發展受到影響,造成農業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在農民收入這方面,許多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農民收入偏少,城鄉差距增加。雖然最近幾年我國頒布了鼓勵政策,對農民的生產給與予補貼,但是在農民收入這方面,增加的速度還很慢。造成很多地區的主要勞動力出外打工,這樣不利于新農業技術的推廣,更不利于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3 農民生產觀念落后,農民收入增長緩慢
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國農民的知識文化素質普遍不高,由于思想觀念的落后,導致我國一部分農民在接受新鮮事物,新技術等方面的能力不是很強,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我國農業技術的推廣和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速度,因此這一點也影響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速度。另外在農業發展中,有的農民朋友只重視種植業的發展,思維不夠靈活,不能和其他產業結合起來,造成很多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滯后,更加不利于經濟效益的提高,導致經濟發展相對緩慢。隨著時代的發展,農民文化程度也在不斷的提高,但農民的文化程度仍然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
4 國家的投入力度還應加大
我國進入現代農業階段比發達國家晚,發達國家無論是在農業技術方面還是在農業機械化發展方面都比我國快一些,因此我國現代農業發展起步晚,基礎相對薄弱。例如很多發達國家很早就采用機械化的種植收割方式,對農作物的生長情況進行全面檢測和機械化處理。我國在最近幾年才采用這種機械化的生產方式,很多地區在農業生產方面,仍采用手工為主的種植方式。由于我國人口眾多,農村人口又占有很大的比例,國家的投入還不能完全的滿足農民朋友的實際需求。因此在農業發展方面上,仍需要國家加大財政投入力度。
參考文獻
[1] 閆寶芳,劉芳,王淑梅,宮文明,劉波.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2011,(03).
[2] 許曉蕊.關于當前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分析與思考[J].特區經濟,2011,(02).
衛輝市地處河南省北部、太行山東麓,古黃河北岸。位于東經113°51'至114°19',北緯35°19'至35°42'之間,地勢西高東低。利用地域資源,建設現代化生態農業與氣候資源密不可分。通過對衛輝市氣候資料進行統計分析,探尋如何利用氣候資源、建設現代化農業城市的途徑和方法,以期推進衛輝市現代農業建設。文中所用資料為衛輝市氣象觀測站觀測資料,資料序列時間長度為1971~2010年。
1、氣候資料統計分析
衛輝市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3.8℃,年均日照時數2446.9小時,年均降水量576.5毫米,無霜期209天。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熱同步,寒暑適中。
1.1 溫度
衛輝市四季氣溫的平均值變化與各年平均變化趨勢一致,均呈上升趨勢,各季平均增溫幅度差異大。其中衛輝市春季和冬季的變化幅度比夏、秋季大;特別是冬季氣溫變暖比較明顯,并且近幾年冬季氣溫升高更為明顯。
1.2 降水量
衛輝市40年降水量的平均值為576.5mm。衛輝市各季、年降水平均值的變化基本呈波動下降趨勢。
1.3 日照時數
1971年至今的日照時數統計發現,年總日照時數一直趨于減少趨勢,從70年代的2682.1h減少到2446.9h,減少了235.2h。
1.4 蒸發量
通過對衛輝市近40年間蒸發量的變化分析,得出衛輝市的年蒸發量呈下降趨勢。
2、衛輝市現代農業的發展現狀分析
近些年來衛輝市農業穩步發展,逐漸成為全國小麥商品糧基地和中原地區最大的林果蔬菜基地。特別是高效農業發展很快,21個基地通過農業部的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4個產品通過了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認證,被評為省十大無公害農產品示范基地。上樂村鎮的凱特杏基地、唐莊鎮的萬畝桃花園已名揚省內外。
3、氣候變化對現代農業發展的影響
氣候變化對農業生態系統結構的影響較大,重點分析氣候變暖對衛輝農業生產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最后提出建設衛輝現代農業的對策及措施,主要有:充分利用熱量資源,培育和選用抗逆品種;加強防災減災工作;加強農業生產管理措施,減小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加強農業氣象監測等。
(1)衛輝市氣溫呈逐年增高趨勢,為本地農業生產提供了比過去更好的基礎條件,作物生長期氣溫升高,生長發育進程加快,對調整農業品種布局、延長作物生長期、改進種植制度均非常有利。平均最低氣溫升高幅度大,使得初(早)、終(晚)霜凍和無霜期均發生了明顯的變化,20世紀80年代以后,初霜凍出現日期明顯推遲,終霜凍出現日期提前,無霜期間隔日數較60年代延長8~15天。氣候變暖有效積溫增加,作物生長期延長,使衛輝市的農業生產潛力增加,但是有利于各種病蟲害的發生發展與蔓延。
(2)衛輝市的降水有波動減少的趨勢,但不是很明顯。雨熱同季為農業生產提供了有利的氣候條件,但是近些年來氣候異常,干旱、暴雨、山體滑坡、泥石流、大風等自然災害出現頻繁,尤其是干旱連年發生,對現代化農業的發展造成了嚴重危害。
(3)日照時數反映了一地接受太陽輻射時間的長短,是氣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表征一地氣候變化的主要氣象要素之一。在同等條件下,日照時數相對偏大的地區,作物的生物產量就比較高。近些年來,由于衛輝市工業及汽車發展迅速,大氣污染嚴重,大氣透明度降低,使日照時數偏少趨勢明顯,對現代農業的產量造成了不利影響。
(4)蒸發量是氣候因子中的一個重要因子,它的變化不僅關系到區域性氣候的變化,而且關系到區域農業的水分分析。從資料看,衛輝市的蒸發量有減少的趨勢,蒸騰作用減小,減少了水分流失,這對現代農業生產是有利的因素。
4、衛輝市發展現代農業的對策和建議
氣候變化趨勢不可逆轉,但采取相應的對策或措施,可以減緩氣候變化對衛輝市現代農業發展的不利影響,促進可持續發展。
(1)改善農業生產力和增加現代化農業生態系統的建設,嚴禁在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開墾土地,不允許以任何借口毀壞草地。
(2)通過實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推廣化肥、農藥的合理使用技術,大力加強耕地質量建設,科學施用化肥,引導增施有機肥,全面提升地力,減少農田氧化亞氮排放。
(3)進一步加大技術開發和推廣利用力度。采用科學灌溉技術,進一步推廣秸稈處理技術;大力推廣秸稈還田和少(免)耕技術,增加農田土壤碳貯存。
(4)抓好林業重點生態建設,加大水資源配置、綜合節水的研發與推廣力度。重點研究開發大氣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轉化機制。
(5)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強化現代農業科技支撐。一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二是提高農業科技推廣應用能力。三是加強農技裝備的研制及推廣。加強農業氣象研究和試驗工作,強化人工影響天氣基礎設施和科技能力建設。依托鄉鎮公共服務機構,推進鄉鎮氣象服務站建設,不斷擴大農村氣象服務覆蓋面。加快農村信息化示范市建設,加快建設集政策、信息共享、監測預警、市場分析、電子商務、氣象服務于一體的“現代化農業”綜合網絡信息平臺。
(6)著力加強科技教育培訓,強化人力資源支撐。一是大力開展農民素質教育培訓。重點培育一流的規模化合作社,基本實現“村村有社、戶戶入社”目標。集中支持一批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項目,最大限度地發揮涉農項目資金效應。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提出到2020年要打造若干規模和水平居世界前列的先進制造產業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企業和品牌;建立具有嶺南特色的都市型、外向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突破農產品保鮮加工和流通瓶頸。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要依靠大量優秀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的支撐,才能有效提高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的生產力水平。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產業,調整地區經濟結構,轉變地區經濟增長方式,由制造到創造的產業升級除了加大資金與技術投入外,離不開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營銷創新,為確保產品和技術成果順利占領市場,也迫切需要大量懂市場會營銷的一線營銷人員。
廣東農墾是國家農業部直屬墾區,在國內擁有南亞作物生產、加工(農場)企業200多家,在泰國、越南、馬來西亞、貝寧、北京和香港等國家和地區擁有許多實業項目,橡膠、劍麻和蔗糖生產位居國內前三名,松香系列產品遠銷國內外,已發展成為擁有260多家企業總資產150多億元的大型企業集團,是國內最大、最強的南亞作物產業集團。廣東農墾以“建設大基地、形成大產業、培育大企業”為發展理念,現已擁有廣墾橡膠、豐收糖業、燕塘乳業等3家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東方劍麻、廣墾糖業、廣墾畜牧、華海糖業等6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十二五”期間,廣東農墾對農產品商貿流通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極為重視,近年來,廣東農墾對農產品商貿流通領域專業人才特別是新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也迅速擴大。廣東農墾正在全面邁向市場化和國際化經營軌道。市場經濟環境下,墾區經濟建設和發展既需要大龍頭企業做載體,也需要大量熟悉南亞熱帶作物,掌握現代營銷技術和服務手段的農產品營銷和現代服務業營銷一線崗位的優秀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才能真正實現農業產業化和農業現代化”。
廣東從2004年起約有30多所高職院校開設市場營銷專業,市場營銷專業人才在廣東一直處于需求的前列。隨著農產品商貿流通在廣東的快速發展,農工品方向營銷人才的需求也急劇升溫。而省內本專業開設農產品營銷方向的院校寥寥無幾,農產品營銷人才培養滯后不僅影響省內農業經濟產業化發展,而且制約廣東農墾企業市場化和國際化發展水平。各類農產品貿易企業對具備市場分析、營銷策劃、產品銷售、客戶管理能力、熟練掌握和應用市場營銷知識與技能的應用型農產品營銷方向專業人才形成了大量需求。
以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為導向,以職業崗位核心能力培養為主線,由行業、企業和院校共同組建一個集教學、培訓和服務為一體綜合性的校內工學結合的農產品營銷中心,進一步發揮職業教育在供銷行業發展中的作用,以服務“三農”和提升供銷行業為目標,以培養服務新農村建設的高端技能型商貿營銷人才為主要任務,以校企“人才共育、基地共建、過程共管、資源共享、責任共擔、效益共增”為運行機制,以項目建設為合作紐帶實現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就顯得非常有必要。
下面以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農產品流通實訓中心為例,以市場營銷為核心的商貿流通類專業農產品營銷方向所開展的實訓項目,在這方面也取得了初步成效。開創性地成立了農產品流通實訓中心實訓基地,在此方面的建設發展過程作一些探索和思考。
建設目標:使學院的農產品實踐基地和廣東農墾企業合作,成為其線上(農產品網絡營銷)和線下(農產品營銷中心)展示中心和農產品營銷實體之一。
主要功能:滿足農產品專業教學實訓、實習需要,可以同時提供200個學生的實訓和實踐,進行農產品實體營銷、網絡農產品營銷、農產品儲藏與加工、冷鏈物流等技能訓練;能夠進行農產品實體營銷、農產品網絡營銷、農產品儲藏與加工和冷鏈物流等科研活動;能為社會和廣東農墾企業提供農產品實體營銷、網絡農產品營銷等培訓服務。
建設內容:建立學院農產品基地和農墾企業新產品展示推廣區,主銷產品銷售區、網絡農產品銷售區;農產品加工區和農產品儲藏區;冷鏈物流區。
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農產品流通實訓基地是由農產品流通運營實訓中心和農產品流通崗前實訓中心組成。結合學院地處廣州市商業中心和依托廣東農墾企業的優勢,隨著農業產業蓬勃興起,農業經營管理人才的供需矛盾日益凸顯,學院農產品營銷實訓中心特色,就是培養服務于農產品流通領域的營銷人才,能夠進行農產品實體營銷、農產品網絡營銷、農產品儲藏與加工和冷鏈物流等科研活動;能為社會和廣東農墾企業提供農產品實體營銷、網絡農產品營銷等培訓服務。為了強化學生的市場營銷動手能力,培養學生農產品營銷的實際操作技能,鼓勵學生關注特色,即要求學生認真研究農產品營銷的特點和涉農企業經營管理的特點,進行認真的總結和提煉,做好記錄。凡是參與的時間活動,學生都應該詳細記錄實習的主題、時間、地點、方式、參與人、心得等內容,形成工作日記。
學院通過農產品流通實訓基地建立學院農產品基地和農墾企業新產品展示推廣區,主銷產品銷售區、網絡農產品銷售區,分設了茶葉經營、農特產品展銷、網絡營銷、生鮮經營等四大區域。農產品實訓基地運行遵循“校企一體”的運行機制,采用理事會管理模式,由學院和參與企業共同成立了理事會,實行共同經營,共同管理。管理人員由企業管理骨干和學院掛職的專任教師組成,員工則由市場營銷(農產品營銷)專業的學生擔任,由企業一線專家和學院專任教師共同負責學生的指導工作。農產品實訓基地遵循“教學做合一”的原則,實現學生即員工,教學即經營,學業即創業。通過深度校企合作,將實訓基地建設成學院農產品營銷專業群學生進行各類農產品營銷、店面經營管理、網絡營銷等相關專業技能生產性實訓和舉辦各種相關技能競賽、進行頂崗實習的場所。同時,基地還可以成為專任教師掛職鍛煉、開展社會培訓、技術服務的良好平臺,不但成為企業經營的重要網點與對外展示的重要窗口。而且解決了學生實訓實習與真實工作崗位脫節的難題,實現了專業發展與社會企業需求的無縫銜接,使學生掌握了農產品營銷學的基本思想和分析方法,又了解了農產品營銷學的最新動態和發展趨勢。
1.1農業基礎薄弱
農業基礎薄弱,尤其是農業基礎設施差,阻礙了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業基礎設施差,交通不便、通訊不發達,嚴重影響了當地經濟的發展。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差、農業機械化程度低、抗災能力低。若遇到天災,就會影響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從而影響農民收益。工業化建設的發展導致農村耕地逐漸減少,以及水資源的短缺,都嚴重影響農產品的有效供給。
1.2 農業技術推廣范圍小及農業結構不夠合理
農業的發展不能離開也不可能離開農業技術而存在,現今的農業技術與農業機械化發展也是相輔相成的,只有農業技術與農業機械化的完美結合才能更加有效的促進現代農業的穩定發展。相對于其他發達國家,我國現代農業起步晚,在農業技術上和農業機械化發展上都相對于發達國家而落后一些,發達國家現在的農業技術與農業機械化水平很高,但在我國的農業技術推廣范圍還有局限,推廣的方式也不夠先進,亟需提高,和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另外在先進技術和先進設備的使用上,我國還沒有完全跟上國際的腳步,由于地理的原因,很多先進的技術設備沒有得到很好的推廣。在農業結構方面,我國的農業結構不合理,很多地區的農民文化水平比較低,在農業種植這方面,沒有創新思維,只是在強調種植的量,沒有注意種植的質量,更加沒有結合當地的環境因素,科學種植不但要講究數量,更要講究質量。另外很多地區的種植模式很單一,難以做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另外,在種植某種農產品的時候,沒有進行市場分析,造成這種農產品大量積壓或者某種農產品大量缺乏的現象出現,所以必要的市場分析是十分關鍵的。信息時代必須緊跟時代腳步,才能把握第一市場信息。因此農業技術推廣以及農業結構不合理是影響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因素之一。
1.3 我國現階段的所呈現的土地資源較少,而且單位產量較低
因為我國的土地資源是有限的。但是近年來人們大量的屯田,造成了土地面積不斷減少,沙漠化現象逐年加重,城市不斷侵占地方土地,而且在一些地方不斷進行廠房建設,對場地造成了縮減。這些類似的措施對于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都造成了影響,也別是對于農業經濟的發展造成了滯后。
1.4 農村剩余勞動力較多
農村的剩余勞動力較多,已經成為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國的國土面積較為豐富,但受到人口的影響,特別是在農村,經常存在人多地少的現象。農村人口與土地資源數量之間的矛盾極為深遠。加之從我國的生產技術水平要求與人均土地資源占有量來講,通到農業勞動力水平的人較少,使得農村出現了大量的剩余勞動力。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提高,農村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剩余勞動力。這樣的發展趨勢會使得農業資源問題大幅度下降,農業發展對于勞動力的需求程度降低,農村的剩余勞動力會不斷增多。這樣的發展現狀與趨勢會降低農業生產的效率與經營規模,對于農民收入的提高不利,影響農村經濟發展。
2 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策略
2.1 提高農業產業化是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基本路徑之一
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不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農業生產的效益低下,農民很難從農業生產和銷售中得到更多的經濟效益。農業生產必須向專業化、科學化、優質化和集中化方向發展,要大力鼓勵有能力的個人投資農業;建立農產品生產基地,進行優質化生產和專業化生產,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建立農產品技術檢測體系,生產出既符合我國市場需要又符合國際市場需求的農產品;提高農產品的競爭能力,對農業生產要實行區域化布局,大力發展優勢化作物的生產能力,從而使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向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的產業轉變,充分發揮地域優勢。由此可見,農業產業化可以使得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顯著提高。農業產業化可以將農副產品的價值提升了最大程度并且最大限度地降低生產成本,從而滿足市場需求。
2.2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是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也是發展農村經濟的基礎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后會直接制約農村經濟的發展,尤其是農業基礎設施的不完善會給農業生產造成成本大,效益低的情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是資金的問題,更是規劃的問題。政府要站在全面發展的角度規劃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業生產設施。這樣才能保證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保證外面的資金和技術向農村地區轉移。
2.3 積極宣傳先進思想,轉變農民舊思想
在我國幅員遼闊。擁有大量的土地資源,但是人口數量也較多。這就導致了人均土地占有量相對不多,特別是近年來對土地資源的破壞日益加大,而且少數農民沒有意識到這種破壞實際上就是到與自然不能共同發展。這就提醒當地政府需要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進行宣傳以及國家的各項政策法規。一定要讓老百姓知道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實現真真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為未來的時間內,國民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打下基礎。
2.4 加強農村的城市化力度
1.1形成都市農業布局
通過實施都市農業發展戰略,城市、平原、山區“三個農業圈層”基本形成。在城市農業圈中以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為重點,發展花卉、苗木、園藝、農產品加工、流通服務業和觀光休閑農業;在平原農業圈中,接受城市農業圈產業的轉移,重點發展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畜禽、水產等優質高效農業基地,大力發展創匯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流通業,配套發展觀光休閑農業;在山區農業圈中,依托豐富的山水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發展茶、桑、果、林、中藥材、畜禽、蔬菜等名特優新產品基地和生態農業與觀光休閑農業。
1.2建成優勢特色產業
根據都市農業發展戰略,圍繞杭州農業六大優勢產業、五大特色產業,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全面推進50條農業產業帶建設。通過政策引導、資金補助、技術支持,蔬菜、茶葉、花卉苗木、竹業、節糧型畜禽、水產品、水果、干果、蠶繭、藥材、蜂業等快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蔬菜、花卉苗木、畜牧、蠶繭、茶葉、淡水產品、竹業產量產值已在全省名列前茅。2010年,全市實現優勢特色農業產值219.56億元,占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近69.4%,在農業產業中占據了絕對主導地位。
1.3推進農業產業化
建成都市農業專業村1000個、主導產業狀元鎮(鄉)20個、省級高新農業示范園區2個、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園區9個、特色優勢產業強縣14個、產業強鎮(鄉)18個,培育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1189家,出現了“南有傳化、北有森禾”的農業示范企業。在全國率先啟動高產穩產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工程,完成項目183個,實施葉菜應急儲備基地建設計劃,建成葉菜基地5000畝,糧食、蔬菜應急能力進一步增強。
1.4提升農業生產基礎
實施中低產田改造工程,建立市級示范方444個,面積34.39萬畝。土壤地力等級、抗災能力明顯提高,種養結合、立體種植、農牧循環的產業發展模式得到推廣應用。新增農機具7萬臺(套),農機總動力達到315萬千瓦,工廠化育秧、節水灌溉和大棚作業機械得到推廣應用。
1.5發展物流會展產業
搭建農產品物流平臺,發展農業會展業,暢通了農產品流通渠道,為提升杭產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夯實了基礎。構筑了杭州農副產品交易中心與浙江新農都物流中心兩大農產品交易平臺,每年舉辦迎新春農展會,參加京、滬、粵、港、臺等地農產品展示展銷會,打響杭產農產品品牌。
2統籌發展難點分析
農業現代化滯后是城鄉經濟二元結構的直接表現,雖然杭州都市農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要完全實現農業現代化還存在諸多難點。
2.1結構分析
2.1.1產銷結構農業結構的不斷調整,要求農業生產者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筆者對余杭區的種養銷大戶調查發現,從事傳統種植業的占50%以上,而農產品經營和加工比例都在20%以下;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調查,從事種植業的接近80%,從事農產品經營、農產品加工在20%以下,從事農機、植保在10%以下。這說明大多數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缺乏市場經濟知識和經營管理能力,市場分析、市場預測、抗市場風險能力較弱。
2.1.2產業結構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城市化的推進,“三二一”的產業結構順序正在加速形成。如杭州一二三產比重由1978年的22.3∶59.6∶18.1、2000年的7.5∶51.3∶41.2逐步變成2010年的3.5∶47.8∶48.7,農業經濟比重迅速變小。在“三二一”產業結構演變過程中,政府如何穩定農業生產、發揮農業城市綠肺的作用、有效保障應急狀態下的城市農產品有效供給、增加農民的收入成為統籌城鄉中亟需關注的問題。
2.1.3就業結構隨著農業勞動力大規模向二三產業轉移,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農業勞動力的素質狀況與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不相適應。筆者對余杭區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中的250位從業人員調查,年齡在39歲以下的有41人,40~49歲的120人,50~59歲的77人,60歲以上12人;研究生9人,本科17人,大專53人,中專21人,高中72人,初中66人,初中以下12人。資料顯示,在種養銷大戶和專業合作組織帶頭人中,初中及以下學歷的人比例占40%以上。
2.1.4技能結構要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提升生產經營主體的知識技能。而目前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科技水平總體較低,與加快農業科技發展的要求存在較大差距。在上述被調查的250位人員中,具有高級職稱的人為18人,中級70人,初級45人,無職稱117人。資料顯示,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專業技能相對缺乏,對于先進科技的掌握能力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2.2瓶頸分析
2.2.1資源稟賦不足杭州市農業資源嚴重不足,全市人均耕地不到全國平均的1/3,水資源人均占有量只有1597立方米,僅為全國的2/3強,人均擁有的森林面積、蓄積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5和1/14。然而,在如此嚴峻的資源稟賦下,仍然存在冬夏兩季農田拋荒多、夏秋茶利用率低、土著魚種急劇減少、水資源污染嚴重等現象,已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構成現實威脅。
2.2.2發展空間有限杭州自然地貌為“八山半水分半田”,農業用地面積有限,生產方式以農戶分散經營為主,規模化程度不高。加之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農業用地被蠶食,農業用地保障機制尚未完全建立,農業發展“落地難”現象存在,并趨加劇的態勢。
2.2.3基礎投入不足政府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主要集中在江河湖泊治理與山塘水庫除險加固上,對面廣量大的農田水利設施投入則是杯水車薪。農田水利設施大多年久失修,有些設施連正常狀況都很難維持,更難抵御旱澇災害。再加上近年來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建成的大項目和線形工程對農田水利設施的破壞,使原本脆弱的排灌系統雪上加霜,農民仍在“靠天吃飯”。
3統籌發展對策思考
統籌城鄉發展是一項長期、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自覺”,強化政府責任;需要“民本自發”,尊重農民意愿;需要社會共謀,把握統籌的重點和力度,注重實效、量力而行。
3.1統籌城鄉發展規劃
要堅決改變過去城鄉規劃各自為政的二元格局,統籌用地規劃。抓住縣城、中心鎮、中心村和其他村鎮規劃修編、新編之機,設定發展規模,明確中心鎮、中心村位置,推進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騰出空間發展農業。要統籌產業規劃,在認同三二一產業比重演變規律的前提下,仍要以保證“米袋子”、“菜籃子”安全為重點,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守住230萬畝糧田,建設100萬畝噸糧田、10萬畝市級蔬菜基地。
3.2強化農業功能區建設
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和菜籃子生產功能區,以明確的土地功能來達到穩定農業產業。加快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帶和現代農業綜合園區建設,推進產業向優質特色區域集中,形成集約化生產、市場化經營、標準化管理、集群化發展格局。提升優勢特色產業,積極扶持培育生態農業、休閑農業、設施農業、有機農業等新興產業發展。
3.3培育農業經營和服務主體
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培育縣級現代農業綜合園區、鄉級現代農業特色園區。構建多元化、多層次農業經營服務體系,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化程度。鼓勵科技人員、大中專畢業生到現代農業領域創業,著力改善土地資源優化配置的外部條件。加強縣級農業公共服務機構建設,發展多種類型的社會化服務組織。
3.4健全農業投入機制
按照中央提出的“三個優先”政策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農田水利、地力培肥、農機(技)推廣、種子種苗、農業產業化、農產品安全體系、綠色生態農業等農業發展項目的扶持力度。加快推進涉農企業產權登記工作,增強農業企業融資能力。按照“省市合力,共同分擔”原則建立財政支農機制,推動縣域現代農業的發展。
3.5積極創建區域品牌
引導杭州農業產業集聚性建設,打響杭州農產品品牌。要著力提升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嚴格按產業標準進行生產銷售;積極推進農產品“三品一標”建設和高標準的農業產品生產基地建設;以區域品牌建設帶動產業發展,形成一鄉一品、一縣一品的產業集聚區;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形式加大品牌宣傳力度,使農民認識品牌在市場競爭中的影響力,讓居民了解杭州優質農產品品牌,實現生產與消費的“雙贏”。
3.6注重生態循環可持續
2現代農業物流智能決策支持系統功能與體系結構的設計
現代農業物流智能決策支持系統是利用計算機、網絡和通訊等現代信息技術對區域內農業物流作業、物流過程和物流管理的相關信息進行采集、分類、篩選、儲存、分析、評價、反饋、、管理、控制和決策的信息系統.它能提高對用戶需求和農業物流服務的響應性;保證農產品運輸的快速、可靠、準時;提高運行效率、降低農產品庫存和管理成本;整合物流資源,使農業物流資源配置更合理、更優化;提高相關管理部門工作的協同性、決策的科學性;強化政府對農業物流市場的宏觀管理和調控能力[6-7].
2.1系統功能設計
現代農業物流智能決策支持系統可以實現以下功能:
(1)農業物流的數據采集功能.農業生產資料和農產品等實體相關數據采集,包括農業政策法規、要聞和熱點,農業生產資料和農產品的產前、產中、產后加工,流通和消費環節,如農產品從種苗培育到大田管理、農畜產品加工、保鮮直至流通、市場銷售等所有環節和整個物流流程數據.這里的數據可以是結構化或非結構化的.
(2)農業物流的運輸管理功能.農業物流的運輸綜合運用GPS全球定位系統、GIS地理信息系統等技術及時跟蹤農業生產資料和農產品的運輸,并優化農業生產資料和農產品運輸路線和快速響應,節約運輸成本和減少時間,同時注意農產品流通保鮮特點,采用不同運輸方式.
(3)農業物流的儲存管理功能.農業生產資料和農產品生產具有季節性和地域性的特點.儲存管理既要滿足現有的儲存要求,又要為預期的農產品儲存高峰做準備,同時農產品的季節性脈動產出與連續性消費之間的矛盾需要農產品物流的儲存活動來調節.儲存管理包括農產品或農業生產資料出入庫信息管理、庫位資源管理、庫存管理、報表管理以及流程監控,并提供計算機輔助決策,對即將達到或超過上下限庫存量范圍的不同程度進行分級預警.
(4)農業物流的流通加工與配送管理功能.農業生產結束后,農產品進入后續加工及物流階段,其“生長”活動的生命屬性和生化特征還將不同程度地延續至最終消費,因而農產品的流通過程兼具生物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相結合的特點.如連鎖超市所需農產品的加工配送、分類分級、管理、包裝、營銷于一體的農產品加工中心和配選中心等.
(5)農業物流的包裝管理功能.包裝是農業生產資料和農產品生產的終點,物流的起點,在儲存、運輸、銷售過程中具有保護功能、定量功能和標識功能.改進特色農產品包裝,分級分類包裝、加工后小包裝,實現包裝增值服務.
(6)決策支持功能.在現代農業物流中,農業生產資料和農產品的庫存控制、運輸車輛調配、流通加工與配送中心的選址、農產品市場分析與預測等,需要使用統計分析方法和智能計算方法提供決策支持,分析和指導農業生產和經營.
(7)接口管理功能.上述各功能的子系統之間以及系統與GIS地理信息系統的接口,與GPS衛星定位系統的數據接口之間的數據融合等.
2.2體系結構設計
從現代農業物流管理現狀和需求出發,綜合國內外最新現代農業物流管理模式和技術解決方案,構建基于計算機網絡、GPS全球定位系統、GIS地理信息系統和專業模型等,對現代農業物流進行實時監控和綜合管理與決策的智能決策支持系統.系統劃分為現代農業物流實時信息采集綜合數據庫與數據倉庫、模型庫和方法庫、知識庫、用戶接口等4個層次.
(1)信息采集傳輸和綜合數據庫、數據倉庫子系統.此子系統是由信息采集傳輸、綜合數據庫、數據倉庫和數據庫管理系統組成.數據庫管理系統提供對數據的存取、查詢、更新、維護等功能,并實現對模型庫、知識庫的連接和會話功能.數據包括農業物流經營主體數據、經營企業成員和農戶數據、主體經營報告數據和公共信息等,這些數據大多匯總到數據庫中,這些數據信息通過數據倉庫技術提取處理、轉化加工,成為數據挖掘的數據源.數據可以是Web數據、GPS數據、GIS數據和其他農業物流相關數據.此子系統能夠完整地描述、組織和管理農業物流中產生的各種數據,使農戶、農產品配送企業、農業生產經營單位等最大限度地實現信息共享.
(2)模型庫和方法庫子系統.模型庫是整個系統的核心.負責存儲所有的計算公式、預測模型與仿真模型.通過人機交互,使決策者能夠方便地利用模型庫中的各種模型支持決策,得到的結果通過中間數據庫輸出到用戶接口系統.方法庫建立在模型庫基礎上,為決策支持系統的模型提供求解算法,并依據模型進行預測和優化.
(3)知識庫子系統.知識庫是應用人工智能原理、方法和技術,根據技術指標和專家知識、經驗建立規則庫.它支持知識的入庫、鏈接、修改、刪除、分類及調用和維護等.知識庫中存儲的農業物流領域知識是利用數據挖掘方法及其他智能處理方法、技術發現的知識.一般是在確定決策的需要和任務的基礎上,對于經驗性強、較為模糊的知識可以從領域專家那里直接抽取;對于系統性強、需要精確描述的知識可以選擇適當的數據挖掘技術和其他智能技術或統計分析技術,如關聯規則、神經網絡、決策樹、聚類、粗糙集、支持向量機、時間序列等,從數據庫、數據倉庫中提取出隱藏的、新穎、有效的模式或規則,即知識,加入到知識庫[8].知識表現形式可以是圖表、圖形,也可以是規則,為決策者提供強大的決策支持.
(4)用戶接口子系統.用戶接口子系統是系統的人機接口界面.它負責協調數據庫、模型庫、知識庫之間的通信,輸出系統的結果、信息供決策人參考.
3現代農業物流智能決策支持系統實現
加強土地保護,開展高產高效創建攻單產,糧油產量持續增加。2015年,全縣種植糧油作物13.55萬hm2,比2010年增加0.70萬hm2,糧油總產60.75萬t,比2010年增加4.69萬t。
1.2特色產業蓬勃發展
按照“名、特、優、新、稀、缺、淡”的特色產業發展思路,以“千億示范工程”為抓手,著力抓好黃花、柑桔、蔬菜三大產業,全力促進農民增收。截至2015年,全縣柑桔、黃花、蔬菜、茶葉、蠶桑、藥材等特色產業種植面積達4.33萬hm2,比2010年增加了1.33萬hm2,增幅達44.29%。
1.3現代農業發展提速
依托四川省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項目,強力整合涉農項目資金,鼓勵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聘請中國農科院柑桔研究所、四川省農科院專家實地進行規劃設計,高起點、高標準打造了中灘、渠南2個“萬畝柑桔示范園”,示范帶動全縣建成6個“現代農業萬畝示范區”,并由省農業廳認證命名。同時,在渠南鄉全力打造渠縣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立植物組培工廠,集成應用了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環境控制技術、智能監控技術和水肥藥一體化技術。大力發展設施農業,打造休閑農業,提升現代農業檔次,延展服務功能。
1.4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高標準農田建設整體推進。借助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財政現代農業生產(水稻)發展、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基本口糧田、省級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項目建設,大力推進全縣農田水利建設工作,先后建成高標準農田0.84萬hm2。農機化綜合水平大幅提高。爭取農機購置補貼資金2000余萬元,補貼農戶超過1.8萬戶,帶動農民投入超過9000萬元,共購置各類機具超過1.8萬臺(套)。全縣發展各類農機服務組織95個,農機大戶87戶,鄉村農機從業人員達31212人。機耕、機電灌溉、機械植保、機械脫粒、機收、機插水平大幅提高,全縣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36.1%。
1.5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
市場主體帶動能力增強。一是龍頭企業不斷壯大。渠縣已培育壯大宕府王、華橙酒業、天一蒙山、秀嶺春天等省、市龍頭企業12家,企業自主創建“渠縣呷酒”“渠縣黃花”“秀嶺龍芽”“華橙原釀”等知名品牌10余個。二是專合組織規范建立。2015年底,全縣已建立黃花、柑桔、紅糧、油菜、蔬菜、畜禽等農民專業合作社256個,其中省級示范社9個、國家級示范社4個,三板柑桔農民專業合作社榮獲全國優秀農民專業合作社稱號。三是種植大戶大量涌現。全縣工商注冊成立家庭農場100余個,種糧大戶300余戶。
1.6農業品牌建設成效顯著
全縣6.52萬hm2耕地已認證為無公害農產品基地,“渠縣黃花”商標、“渠縣黃花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成功注冊和認證,有9個產品獲得國家級綠色食品認證,10個產品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創建了渠縣黃花、三匯特醋、渠縣錦橙等一大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優質農產品品牌。
2面臨困難
2.1農業基礎設施薄弱
一是農機化程度不高。渠縣的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只有36.1%,與四川省農業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55%相比差距較大。二是農田水利設施不完善。全縣工程蓄水及庫容嚴重不足,病塘庫堰數量大,提灌設施量少、渠系垮塌損毀重,全縣80%的提灌站建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使用時間長,超齡服役,設備嚴重老化,現有200處提灌站帶病作業,220處提灌站己經損毀和癱瘓,全縣近二分之一的耕地“靠天吃飯”,被動局面很難在短期內得到根本改觀。三是中低產田土面積大。渠縣有中低產田土4.65萬hm2,占總耕地的75.15%,近年雖新建高標準農田0.84萬hm2,但仍有3.81萬hm2中低產田土待改造,較大程度制約著全縣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進一步提高。
2.2農業自然災害頻發
渠縣屬川東丘陵伏旱區,大巴山暴雨中心地帶,氣候特點是“十年九旱、不干就淹”,農業自然災害多發、重發和頻發,嚴重威脅著農業生產,直接影響著農業產業發展。S|四川農業與農機/2017年5期|
2.3規模經營比例較低
全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少、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糧大戶發展不平衡,規模化種植程度不高,農民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占主導地位。農村青壯年紛紛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嚴重缺乏,土地季節性撂荒現象較為嚴重。
2.4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
農業龍頭企業數量小、實力弱,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不強;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程度不高,真正吸收農民為會員、與農戶建立緊密利益聯結機制的專業合作社少,專合組織帶動效果不明顯;農產品品牌少知名度低,市場競爭力不強。
3加快農業產業發展的對策
3.1發展思路
1)堅持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定糧油生產,推進蔬菜、黃花、水果、茶葉、蠶桑等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確保大宗農產品有效供給。2)堅持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不斷壯大農民增收支柱產業,主攻農民增收重點領域,拓展農民增收發展空間,優化農民增收政策環境,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3)堅持產村互動相融協調發展。統籌協調精準扶貧、新村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統一規劃、同步實施,既合理布局、發展壯大支柱產業,又綜合配套完善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實現產村相融協調發展。4)堅持“三位一體”合力推進。形成“政府扶持、農民主體、社會參與”的農業工作良好氛圍。強化政府支持作用,加大強農惠農富農力度,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投入農業,凝聚各方力量,合力推進現代農業發展。5)堅持科教興農和人才強農。全面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加快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和農業農村人才培養,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應用,提高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推動農業發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轉變。6)堅持產、加、銷一體化發展。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積極建設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基地,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創新流通方式,延伸產業鏈條,提高附加值,增強農業綜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