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7 16:21:2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長期投資評估方法,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堅決貫徹《會計法》,加大會計打假力度
新《會計法》已被實踐證明是一部有效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紀的好法律,必須認真貫徹,一方面要檢查被查單位的會計基礎工作,另一方面要檢查被查單位提供的會計報表的真實性。通過檢查,發現問題,揭示違法活動,繼續深化會計核算制度改革,切實貫徹好《企業會計制度》。
(1)組織推動新制度的貫徹實施。要認真開展好新制度的培訓工作,要使廣大會計人員理解新制度的內涵和意義,懂得如何執行新制度,如何運用新制度。
(2)進一步完善會計核算制度體系。一是繼續完善《企業會計制度》。針對各個行業的特殊業務,抓緊研究制定分行業的專業會計核算辦法。二是改革現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三是研究制定金融企業、信托投資公司、投資基金等方面的會計制度。四是著手研究制訂《小企業會計制度》。
(3)繼續研究制定具體會計準則。會計準則的研究制定工作,對我國會計改革與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
(1)明晰產權,發揮產權對會計信息生成過程的規范和界定功能
產權是企業取得市場法人資格的基本條件,只有產權明晰的企業才能真正成為市場主體。同時,會計主體可以根據交易費用的高低來選擇會計規范組合方式,充分發揮會計規范的激勵、約束、資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功能。產權與會計信息失真的關系可以通過以下的研究成果得到驗證,私營企業大都表現為虛減利潤,以逃避交稅;而在國有企業則大都表現為虛增利潤,以形成業績良好的形象,使經營者獲得經濟利益和政治榮譽。
(2)實施“國有股減值”戰略
國務院了《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基金管理暫行辦法》。《辦法》明確規定,國有股減持主要采取國有股存量發行的方式,凡國家擁有股份的股份有限公司向公共投資者首次發行和增發股票時,均應按融資額的10%出售國有股。國有股存量出售的收入,全部上繳國家社會保障基金。
3.加強內部控制制度建設
沒有約束的權利會產生腐敗,同樣,沒有監督的會計會導致信息失真。實踐證明,建立并嚴格執行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對于規范會計行為、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強化經營管理、控制經營風險、防止舞弊行為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1)制定內部控制標準體系
一般而言,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單位內部控制系統包括內部管理控制、內部會計控制和單位履行法規制度的職責控制3個方面,涉及的范圍廣,政策性和專業性都很強,若沒有統一的內部控制標準,很多單位面對內部控制制度將無所適從。
(2)推動內控制度實施環境的改善
內部控制制度的實施環境所包含的因素盡管很多,但改善和加強以下幾方面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一是加大執法力度,提高全社會的守法意識,對于財會工作的違法行為要從嚴查處;二是深化改革,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把企業真正推向市場,在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讓那些在財會工作中弄虛作假枉法無信者,失去包括融資能力在內的生存條件,完善法人治理結構,使企業經營者和相關的管理者的權力受到有效的制約和調控。
4.完善獨立評審制度
注冊會計師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產生的前提條件是財產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有的事務所單純追求收入,忽視執業質量,甚至出具虛假報告,影響了注冊會計師獨立、客觀、公正的地位等,加強注冊會計師的執業監督,進一步明確社會會計監督機制對會計審查的結論所承擔的法律責任,充分發揮其作用,維護信息的真實性、合法性和嚴肅性。
二、會計失真信息評估
會計信息從客觀真實性上看,依據“兩則兩制”會計提供的會計信息,其失真信息評估措施如下。
1.固定資產折舊政策、固定資產凈殘值率、固定資產報廢尺度由國家統一劃定,造成固定資產折舊年限與企業的現實情形不符,導致企業固定資產凈值不實。
評估方法:對企業固定資產賬面價值進行審核,核實產權著手,對數目、存放地址、逐項逐臺進行現場核實,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按照企業自身出產經營的特點對固定資產的磨損的水平,以及無形損耗的具體情形,采用與之相適宜的評估體例來確定其評估價值,核實企業擁有的固定資產的現實價值。
2.壞賬準備按照國家統一劃定的比例提取,提取比例一般為0.3%~0.5%;要經由財政部門核準才能沖銷,持久掛賬形成虛增資產。
評估方法:清查核實應收賬款數額,估計壞賬損失。可向債務人函證應收賬款,對應收賬款的收回進行評價。對有確鑿證據剖明應收賬款不能收回或收回可能性極小,如:債務單元已裁撤、破產、資不抵債、現金流量嚴重不足、發生嚴重的自然災難等導致停產而在短時代內無法償付債務等,以及賬齡跨越3年以上的。可按照具體發問,按劃定予以核銷或確定賬損失比例,并在評估陳述中提醒有關部門和信息使用者注意。
3.存貨積壓嚴重,變現能力差,賬面價值與半制品、產制品、庫存商品、低值易耗品等分類進行清查核實,核實盤虧、盤盈,考慮存貨過時、損毀部分,按照市場價值對存貨價值進行重估,以核實其現實價值。
4.投資不能發生效益,有的甚至已現實發生損失,但賬面投資成本或原價值仍在,造成企業資產不實。
評估方法:核實投資的種類、形成原因及對企業自身經營情形的影響,同時,分類對長期投資進行評估。以企業股權投資為例,對于控股的長期投資,應核實投資比例,對被投資企業進行整體資產評估,按其評估后的凈資產乘以投資比例后,確定該項長期投資價值。
以減值測試為目的的評估是指評估人員基于企業會計準則及企業會計核算和會計披露的相關要求,運用評估技術,對財務報告中存在減值跡象的資產的公允價值或特定價值進行分析、估算并發表專業意見的行為和過程。作為特殊目的下的評估,它對傳統的評估業務既有繼承,又有創新,具有自己的一些特點。
(一)評估對象的復雜化 以減值測試為目的的評估涉及到固定資產、長期股權投資、投資性房地產、生物資產、無形資產、商譽、存貨等10項相關資產,《企業會計準則第8號一資產減值》(以下簡稱《資產減值》準則)規定,企業在資產負債表日應當判斷資產是否存在減值的跡象,如有確鑿的證據表明資產存在減值跡象的,應當進行減值測試,估計資產的可回收金額。因此,以減值測試為目的的評估其評估對象應界定為資產負債表日有減值跡象的所有資產。
施超在《2007年A股上市公司公允價值計量實施情況分析》中對1328家上市公司計提減值準備的資產科目和公司數量進行了統計,其統計結果如下:
根據上述統計結果可以看出,以減值為目的的評估涉及的評估對象包括了存貨、金融資產、長期投資、投資性房地產、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11項,需要注意的是,評估對象可以是各類單項資產,也可以是資產組或資產組組合。不同的資產其面臨的市場情況、取得收益的現金流的形式都具有各自的特點,因此在評估過程中,評估人員須根據每項資產的具體條件,選擇恰當的評估方法,利用合理的評估參數進行評估。
(二)以資產持續經營為評估前提 傳統的評估中的資產,多數伴隨企業改制、企業合并、抵押、質押、出資、轉讓、訴訟等經濟業務的發生而進行的評估,以上評估主要以產權變動為前提,也即資產評估中的交易假設。而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評估,是基于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以及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性這一目的,根據企業會計準則或相關會計核算、披露的要求,對財務報告中的相關資產的公允價值或特定價值進行的評定估算,財務報告編制依據的假設之一便是持續經營,那么財務報告為目的下的評估也應該建立在持續經營假設前提下,而不是交易假設之下。由于評估過程中價值類型的選擇、參數的選取甚至評估方法的選擇都會受到評估假設的影響,所以評估師在進行以減值測試為目的的評估時,應在這一目的所包含的假設條件下采用科學的評估方法和評估程序進行估價。
(三)以會計準則及相關會計規范為評估依據 《資產減值》準則中規定了資產進行減值測試的前提以及減值金額的確定方法,以減值測試為目的的評估需要遵循會計準則和相關會計規范的要求,并在資產評估相關法律法規的約束之下,運用資產評估的技術對需進行減值測試的相關資產進行公允價值的測算或者未來現金流量的預計。需要注意的是,此處的公允價值是會計準則中規定的公允價值,并不完全等同于資產評估中的公允價值;對未來現金流量的預計也要按照會計制度的規定,需要以經企業管理層批準的財務預算或預測數據為基礎,但需要對數據的可靠性進行檢驗。傳統的資產評估只需要遵循資產評估的相關法律法規,根據評估目的選擇恰當的評估方法、價值類型,利用合理的評估程序進行公允價值的評估。因此,與傳統的資產評估相比,以減值測試為目的的評估除了需要遵循資產評估的法律法規之外,還需要遵循企業會計準則等相關制度。
(四)評估方法選擇的特殊要求 中國資產評估協會在《評估指南》中提出了公允價值的層級,美國會計準則157號構建了三個層次的“公允價值層級”,指南中規定公允價值的層級受評估方法的選擇以及評估數據來源的影響。根據評估數據的來源層級選擇相應的評估方法,在以減值測試為目的的評估中首選市場法,在市場法無法適用時,可選擇估計技術。指南中同時規定“會計準則規定的減值測試不適用成本法”。而傳統的資產評估,可根據評估目的、評估對象、評估條件以及可收集的評估資料選擇恰當的評估方法,一般需同時采用幾種方法對評估結果進行驗證。
二、以減值測試為目的的評估價值類型選擇
評估師根據評估目的確定合理的評估價值類型。資產評估相關準則把評估的價值類型分為市場價值和非市場價值,價值類型的合理定義和科學確定制約著資產評估目的的實現。以減值測試為目的的評估中可回收金額的確定過程中涉及到公允價值的確定,減值測試中公允價值的確定同時受《資產減值》準則規定的約束,《資產減值》準則對公允價值的規定也直接影響減值測試下評估中的價值類型選擇。
(一)《資產減值》準則對公允價值的規定 《資產減值》準則中規定資產可回收金額根據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后的凈額與資產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兩者之間較高者確定,公允價值的合理確定是資產減值測試的關鍵因素。
對于可回收金額中涉及的公允價值問題,準則規定了企業在估計資產的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的凈額時,應當按照下列順序進行:(1)公平交易中資產的銷售協議價格;(2)資產不存在銷售協議但存在活躍市場的情況下,應當根據該資產的市場價格確定公允價值;(3)在既不存在資產銷售協議價格,又不存在資產活躍市場的情況下,可參照同行業類似資產的最近交易價格或者結果進行估計;(4)如果按照上述要求仍無法可靠估計資產的公允價值,應該用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現值作為其可回收金額。由此可知,準則中對公允價值的規定建立在定價信息的市場可取得性,在對資產的公允價值進行評估時,公平市場中的交易價格信息是評估人員的首選。
(二)以減值測試為目的的評估價值類型的選擇問題 根據上述《資產減值》準則中公允價值的規定可知,會計中的公允價值類似于資產評估中的市場價值類型,即自愿買方與自愿賣方在評估基準日進行正常市場營銷之后所達成的公平交易中某項資產應當進行交易的價值估計數額,當事人雙方各自理性、謹慎行事,不受任何強迫壓制,這一條件下得到的評估價值是市場價值。從施超對1328家上市公司計提減值準備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以減值測試為目的的評估對象集中在企業在用并將持續使用的機器設備、無形資產、長期股權投資、房屋建筑物等資產,這些資產大多為在用資產。如果按照
準則的規定從市場中尋找這部分資產的交易價格,很顯然存在一些困難。就目前來看,我國的二手交易市場除商業用與居住用房地產具有相對較發達的二手市場外,其他的舊設備、無形資產尚沒有利用市場法取得其公平市場交易價格信息的客觀條件。
當無法從市場中直接尋找公平的市場交易價格信息時,準則規定可以利用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對需要減值測試資產的公允價值進行評估,如果利用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的方法評估資產的市場價值,那么未來現金流量是被評估資產的客觀的收益,即資產在平均的使用條件下未來能夠給企業帶來的現金流量,這種現金流量不等同于企業自身現實條件下的未來現金流量。而《資產減值》準則中規定,利用未來現金流量現值來估計資產的價值時,這部分未來現金流量建立在經企業管理層批準的最近財務預算或者預測數據之上,顯然,用這一現金流量評估出的資產價值不是市場價值,而是該資產在企業現有條件下的在用價值。
按照傳統的資產評估相關理論,評估目的決定價值類型,通常來看,每一種評估目的對應一種價值類型,但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按照會計準則的規定對具有減值跡象的資產價值進行評估會涉及到兩種價值類型。首先,如果按照活躍市場中公平交易的價格信息進行估值,則采用的是市場價值類型,如果按照《資產減值》準則的規定利用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現值進行估值,那么采用的價值類型是在用價值;也即同一目的下的評估可能采用兩種價值類型。以減值測試為目的的評估建立在持續使用的假設之下,并且被評估資產作為在用資產呈現在會計報表中,按照資產評估的相關理論,該目的下的評估應該采用在用價值類型。值得注意的是,按照會計準則的規定進行以減值測試為目的的評估在價值類型選擇問題中遇到了與傳統資產評估理論相矛盾的地方。
按照會計信息的質量要求,會計報告提供的信息首先滿足可靠性的要求,當活躍市場中的交易信息與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相比更具可靠性時,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評估首選市場價值類型。但當會計準則規定與資產評估傳統理論相悖時,應該如何解決,則是一個尚待解決的問題。
三、評估方法適用性問題分析
《評估指南》指出,在進行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評估中,應該首先考慮市場法,在市場法無法進行評估時,可選擇收益法進行價值估計,并且規定以減值測試為目的的評估不適用成本法。筆者認為,指南對評估方法的選擇與會計準則中對公允價值的規定具有一定關系。
(一)市場法的適用性分析 資產評估的市場法是利用市場上相同或者類似的資產的近期交易價格,經過直接比較或類比分析來估測資產價值的評估方法。市場法運用的基本前提是:有一個活躍的公開市場;公開市場上要有足夠多的可比資產及其交易活動。考慮到以減值測試為目的的評估中資產大多為在用的機器設備、不動產、無形資產、長期投資等沒有活躍市場的資產,因此利用市場法進行評估受到很大的限制。另外,即使存在活躍市場的房地產等,由于評估目的非產權轉讓目的,而是持續使用條件下的評估,所以從市場上得到的數據并不一定能夠反應以減值測試為目的的評估價值;因此,筆者認為市場法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二)收益法的應用分析 收益法是通過估測被評估資產的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來判斷資產價值的評估方法,是將利求本的一種評估方法,從理論上講,收益法是最為科學的。對收益法評估結論的科學與否,必須把握三個關鍵要素,即未來現金流的預測、折現率的確定以及未來收益的持續時間確定。在以減值測試為目的的評估中,機器設備、廠房土地、專利技術等資產并不能獨立產生現金流,《資產減值》準則中提出了通過資產組的形式進行未來現金流量的預測,用收益法對資產組價值進行評估,這一方法解決了某些不能獨立產生現金流的資產不能用收益法進行價值評估的弊端,因此,利用收益法進行減值測試為目的的評估具有很好的適用性。
(三)成本法的應用分析 成本法是從資產重置角度評估資產的,其基本思路是先測算被評估資產的重置成本,然后扣減實體性貶值、功能性貶值(可能是功能性溢價)和技術性貶值。《評估指南》指出,以減值測試為目的的評估不能使用成本法,在傳統的資產評估中,如果評估程序科學、評估參數合理并且評估假設一致的情況下,對同一資產采用三種方法進行評估,其評估結果應該趨同,在以成本法為目的的評估中,如果資產在未來的使用中產生的未來利益流入不能達到設計標準或預計要求,可以究其原因來計提功能性貶值或經濟性貶值,從而得到一個合理的評估結果。筆者認為,成本法不應被排除在以減值測試為目的的評估方法之外,就像美國會計準則157號“公允價值計量”中闡述的,公允價值的層級應優先選擇估值數據而不是估值技術。
參考文獻:
0 引言
企業價值評估,是指注冊資產評估師對評估基準日特定目的下企業整體價值、股東全部權益價值或部分權益價值進行分析、估算并發表專業意見的行為和過程。
企業的內外環境和財務數據是不斷變化的,企業的價值會隨著市場條件的變化而不斷改變。為了使評估得以操作,同時,又能保證評估結果可以被市場檢驗,在評估時,必須假定市場條件固定在某一時點,這一時點就是評估基準日,它為企業價值評估提供了一個時間基準,而且評估值就是評估基準日的資產價值。因此我們說一個企業的價值必須說明在哪個時間點上的價值。
1 評估目的的影響
評估目的一般有企業產權交易、企業管理者管理需要、投資者投資分析等。產權交易時對企業價值的評估要求評價企業在交易行為發生時的價值,以確定合理的對價,所以評估基準日一般為交易日。而企業管理者出于對企業內在價值掌握的需要而對企業的價值評估,基準日一般根據管理者的意愿而定。投資者在投資前對被投資企業的價值評估的基準日,由投資者根據投資計劃而定,長期投資一般以某年的12月31日評估基準日,短期投資者可以選擇任何一個日期。
2 評估方法的影響
企業價值評估的基本方法有收益法、市場法、成本法。評估方法的選擇影響基準評估日的確定,不同的方法對評估基準日有不同的要求。
2.1 收益法中基準日選擇 企業價值評估中的收益法,是指通過將被評估企業預期收益資本化或折現以確定評估對象價值的評估思路。收益法中常用的兩種具體方法是收益資本化法和未來收益折現法。注冊資產評估師應當根據被評估企業經營狀況和發展前景以及被評估企業所在行業現狀及發展前景,合理確定收益預測期間,并恰當考慮預測期后的收益情況及相關終值的計算。
采用收益法時,評估基準日應選擇在經營預測期的起點,或者委托方要求的日期前一個報表日。例如,某企業10月份委托評估其企業價值,估價師就可以前一個季度報表日9月30日為評估基準日,根據9月30日的季報中的經營狀況合理預測期的收益,并綜合考慮9月30日的利率水平、市場投資回報率、加權平均資金成本等資本市場相關信息和被評估企業、所在行業的特定風險等因素,合理確定資本化率或折現率。
2.2 市場法中基準日選擇 企業價值評估中的市場法,是指將評估對象與參考企業、在市場上已有交易案例的企業、股東權益、證券等權益性資產進行比較以確定評估對象價值的評估思路。市場法中常用的兩種方法是參考企業比較法和并購案例比較法。
參考企業比較法是指通過對資本市場上與被評估企業處于同一或類似行業的上市公司的經營和財務數據進行分析,計算適當的價值比率或經濟指標,在與被評估企業比較分析的基礎上,得出評估對象價值的方法。
并購案例比較法是指通過分析與被評估企業處于同一或類似行業的公司的買賣、收購及合并案例,獲取并分析這些交易案例的數據資料,計算適當的價值比率或經濟指標,在與被評估企業比較分析的基礎上,得出評估對象價值的方法。
采用市場法時,要充分考慮參考案例企業價值的基準日,以接近案例基準日為宜。例如,評估時選取了三個企業案例,如果案例企業的價值的基準日分別為2009年6月30日、9月30日、10月31日,若委托方在11月份提出評估委托,評估師就可以選擇10月31日為基準日,這樣可以提高評估結果的準確性。由于資金時間價值的存在,在計算價值比率時,還要對前兩個案例進行日期修正。
2.3 成本法中基準日選擇 企業價值評估中的成本法也稱資產基礎法,是指在合理評估企業各項資產價值和負債的基礎上確定評估對象價值的評估思路。以持續經營為前提對企業進行評估時,成本法一般不應當作為惟一使用的評估方法。
采用成本法時,評估的主要依據是企業的會計報表,所以在選擇基準日時,應選擇最近的會計報表日做為評估基準日。
企業價值評估,是指對評估基準日特定目的下的企業整體價值、股東全部權益價值或部分權益價值進行分析、估算。企業價值評估在企業經營決策中極其重要,能夠幫助管理當局有效改善經營決策。價值評估可以用于投資分析、戰略分析和以價值為基礎的管理;可以幫助經理人員更好地了解公司的優勢和劣勢。企業價值評估方法選擇合適與否對企業價值判斷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企業價值評估方法選擇
(一)企業價值評估方法類別、原理及使用范圍
1.成本法
(1)原理
成本法是指在被評估資產現時重置成本的基礎上,扣減其各項損耗價值,從而確定被評估資產價值的方法。
被評估資產評估值=重置成本-實體性貶值-功能性貶值-經濟性貶值。
(2)適用范圍
原則上說,對于一切以資產重置、補償為目的的資產業務都適用。具體而言,除單項資產和特殊用途資產外,對于那些不易計算未來收益的特殊資產及難以取得市場參照物的資產評估業務都可用此法進行評估。
2.市場法
(1)原理
市場法是按所選參照物的現行市場價格,通過比較被評估資產與參照資產之間的差異并加以量化,以調整后的價格作為資產評估價值。
(2)適用范圍
只適用于以市場價值為基礎的資產評估業務。只要滿足市場法的3個前提條件就可以運用市場法。但下列情況不宜采用市場法:(1)因資產具有特定用途或性質特殊,很少在公開市場出售,以致沒有公開市場價格的資產,如專用機器設備,或無法重置的特殊設備都不宜采用市場法;(2)對于大多數無形資產而言,因其具有保密性、不確定性及不可重復性等特點,所以其交易價格資料往往不對外公開,評估人員無法收集其價格資料,因此不宜采用市場法。
3.收益法
(1)原理
收益法是通過預測被評估資產的未來收益并將其折現,以各年收益折現值之和作為資產的評估價值,是以資產未來收益的折現值作為計價尺度。
(2)適用范圍
一般適用于企業整體價值的評估,或者能夠預測未來收益的單項資產或者無法重置的特殊資產的評估活動,如企業整體參與的股份經營、中外合作、中外合資、兼并、重組、分立、合并均可以采用收益法。此外,可以單獨計算收益的房地產、無形資產也可以應用此法。
(二)不同評估方法的選擇
1.符合以下條件的評估項目一般選擇成本法:
a.被評估資產的實體特征、內部結構及其功能必須與假設的重置全新資產具有可比性;
b.應當具備可利用的歷史資料。成本法的應用是建立在歷史資料的基礎上的,如復原重置成本的計算、成新率的計算等,要求這些歷史資料可以收集;
c.形成資產價值的各種損耗是必要的;
d.被評估資產必須是可以再生的或者是可以復制的。被評估資產能夠繼續使用并且在持續使用中為潛在所有者或控制者帶來經濟利益。
2.符合以下條件的評估項目一般選擇市場法:
a.有一個充分發育活躍的資產市場;
b.公開市場上存在在功能、面臨的市場條件上與被評估資產可比的資產及交易活動(參照物),且參照物成交時間與評估基準日時間間隔不長。參照物與被評估資產可比的指標、技術參數等資料是可以收集到的。
c.參照物的基本數量至少為3個,參照物成產成交價格必須真實,參照物成交價應是正常交易的結果,參照物與被評估資產之間大體可替代。
3.符合以下條件的評估項目一般選擇收益法:
a.被評估資產未來預期收益可以預測并可以用貨幣計量。要求被評估資產與其經營收益之間存在著較為穩定的比例關系。
b.資產的擁有者獲得預期收益所承擔的風險也是可以預測并可以用貨幣計量。
c.被評估資產預期獲利年限可以預測。
(三)高科技企業特點及價值評估方法選擇
1.高科技企業的特點
(1)高科技企業中無形資產的比重遠遠大于有形資產,而無形資產的評估對有形資產較為困難。作為知識密集型企業,高科技企業主要以技術、專利、商譽、科研人員的創新能力等無形資產為價值核心,無形資產的重要性要遠遠超過有形資產與實物資產。同時,由于其自身的不可復制性以及不確定性,無形資產的評估成為高科技企業價值評估的重點。
(2)高科技企業在市場中很難找到具有可比性的企業。由于高科技千差萬別,一般很難找到行業、技術、規模環境及市場都相當且可比的企業,這會給評估師利用可比企業信息進行企業價值評估帶來更大的難度。
(3)高科技企業的收入確認方面還存在問題。由于高科技企業產品銷售和服務的特殊性可能導致賬面收入與實際收入不符,從而在評估時對企業歷史或現有的收入進行確認增加了難度。
(4)高科技企業的不確定性太大,對風險缺乏有效測量,難以估計企業的未來收益,即使進行估計,主觀因素也占據著主導地位,這也是高科技企業價值評估的一個重要特點。
2.高科技企業價值評估的方法選擇
(1)采用期權定價法對初創期企業進行價值評估
初創企業資產基本不能夠產生現金流量,完全由專利或專有技術期權組成是期權定價法應用的特例。初創期企業往往是沒有取得銷售收入或銷售收入比例很小的企業,凈現金流量為負,以單一的技術及產品為主,可采用期權定價模型進行評估。
(2)取得一定銷售收入、但凈現金流不一定為正的企業,可將研發費用資本化,采用凈利潤法評估
在一般的會計處理中,自創無形資產研發費用一般作為管理費用列支,在形成無形資產之前不作資本化處理。高科技企業的持續創新能力(科研機構、持續投入等)是企業獲利能力延續保證。研發費用應視為為取得未來收益所進行的投資,將其作為長期投資,直接進行資本化,在適當的年限內攤銷,計算出當期凈利潤,這樣有利于估測企業利潤增長趨勢。
(3)對實現凈現金流為正、較為成熟的高科技企業,凈現金流貼現法仍是較為適用的
凈現金流貼現法符合資產經營中不斷追加投資和回收投資的動態過程,比較真實的模擬企業在未來經營中收益的實現途徑和過程。該方法對于凈現金流為負的企業評估誤差較大。
3.降低高科技企業價值評估風險的主要途徑
(1)根據高科技企業所處階段,選擇合適的評估方法。
(2)對高科技企業估值模型進行修正如對研究開發費用的調整、利用收入指標如價格銷售比模型、修正的市盈率模型等。
二、DCF估值方法講解
(一)DCF估值方法簡介
DCF估值方法又叫做現金流貼現模型,是由美國西北大學阿爾弗雷德?拉巴波特于1986年提出,目前應用極為廣泛。現金流貼現法原理是通過評估未來的現金流和其風險,并把風險評估納入分析,然后找到現金流的現存價值,來完成現金流貼現法。
(二)DCF估值模型的建立
該模型是依據未來收益折現法建立的。模型公式為:
V=Ci/(1+r)i + Cj×(1+g)/(r-g)/ (1+r)j (i=1,2,3……n,j=n)
其中,V 是企業的評估價值,Ci為公司第i年自由現金流量,r為預定折現率,g為公司的永續增長率。r是由加權平均資本即WACC確定,g是根據行業未來發展前景結合本公司的實際情況確定,Ci根據公司的財務預測數據確定。
1.r的確定
r=WACC=KiWi+KeWe
其中Ki 、Ke分別為債務資本成本和權益資本成本,Wi 、We分別為債務資本和權益資本在公司長期資本結構中的比率。
(1)Wi、We的確定
Wi=有息債務/(有息債務+公司所有者權益)
We=公司所有者權益/(有息債務+公司所有者權益)
(2)Ki的確定
Ki= Kd×(1-T),其中T為企業所得稅稅率,Kd為債務的稅前成本。
Kd=KdlWdl+KdsWds,其中Kdl、Kds分別為長、短期債務的資本成本,Wdl、Wds分別為長、短期債務占的比重。
(3)Ke的確定
Ke=Rf +β×(Rm-Rf),其中Rf為市場無風險收益率,Rm為市場預期收益率,β為某一股票的系統風險系數,β系數值為所考察股票的收益與整個市場股票組合M收益的協方差和M收益的方差之比,整個股票市場收益的β值等于1。
如果某一股票的β系數大于1,表示其收益的波動幅度大于整個市場收益的波動幅度,因而其風險也大于整個市場的風險水平;如果它的β值小于1,表示其收益的波動幅度小于市場收益的波動幅度,風險水平也低于整個市場的風險水平。
2.g的確定
g為公司的永續增長率,在穩定狀態下,公司的銷售收入增長率與永續增長率是相同的。根據競爭均衡理論,后續期的銷售收入增長率大體等于宏觀經濟的名義增長率。如果不考慮通貨膨脹因素,宏觀經濟的增長率大多在2%-6%之間。
3.自由現金流量Ci的確定
Ci=凈利潤Ci1+折舊Ci2+攤銷Ci3+利息Ci4-資本支出Ci5-凈營運資本增加額Ci6
利潤表是根據權責發生制原則來編制的,因此在計算自由現金流量時要加上計算凈利潤時已扣除但實際上并沒有資金流出的折舊、攤銷;財務費用一般為債務利息,屬于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它減少了凈利潤,而不減少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所以計算自由現金流量時應當從凈利潤中加回;資本支出是投資廠房、機器設備等耐用品所需的支出,計算自由現金流量時要扣除;凈營運資本增加額是公司增加的投資,在計算自由現金流量時要扣除。
(三)DCF估值模型構架圖
(四)附錄 相關參數確定依據
1.Rf一般采用相對應期限國債的收益來估計無風險資產的收益率。
2.Rm一般采用證券市場平均凈資產收益率。
3.β=COV(Ri,Rm)/σ2(Rm),其中COV(Ri,Rm)為股票i的收益率Ri與市場組合收益率Rm的協方差,σ2(Rm)為市場組合收益率的方差,COV(Ri,Rm)=E{[Ri- E(Ri)]*[Rm- E(Rm)]}, σ2(Rm)= E{[Rm- E(Rm)]2}。
參考文獻:
[1] 單炳亮.公司價值評估理論的發展[J].當代經濟科學.2004
關鍵詞:評估價值;貨幣時間價值;資產評估方法;長期資產價值
一、評估價值與貨幣的時間價值
評估價值是根據特定目的,按照法定程度,應用科學方法,通過對被評估資產進行全面分析和評定估算,以貨幣為單位而核定的資產現時價格。它與資產的原值、凈值不同,也與資產的市場價格不同,它是評估人員根據評估的特定目的,運用所掌握的有關資料,對被評估資產的現時價值所作的一種評定估算。它具有如下幾個特點:1.推理性。如對某一企業資產進行評估時,需根據該企業過去的經營業績、行業發展情況及市場環境,對該企業的未來收益進行預測、推算,再依照一定的方法確定被評估企業價值。又如用市場法評估某一資產時,在市場上尋求具有可比性的參照物,分析、比較兩者的異同,推算這些異同因素對價值的影響,從而確定該資產的評估值。2.變現性。資產都具有變現的能力和特性,但在市場條件下,變現方法不同。其變現價格也不同,相同資產在同一時期、同一地區,因評估目的不同,其評估價值也不同。3.時空性。所謂時空性是指評估價值受時間、空間因素的影響,這要從資產本身或市場條件受時空因素的影響來考慮。由于時間變遷,所處地區不同,市場環境不同,資產在獲利能力、市場價格上也不同,在用市場法進行評估時,時空因素的影響特別明顯,由于這一特性,評估時要確定評估基準日,評估結果亦有時效性。
貨幣時間價值是指資金經歷一定時間的投資和再投資所增加的價值。時間價值原理正確的揭示了不同時點上資金時間的換算關系。貨幣時間價值理論是資產評估中計算資產現行市價的重要理論,其基本思想對資產評估結果有重要影響。貨幣時間價值理論的基本思想在現實生活中,當我們把一定數量的貨幣存放在銀行時,經過一段時間。可以取出比原來多出一些的貨幣,這就是貨幣的時間價值,又叫資金的時間價值(TheTimeValueofCapital)。用經濟學的術語說就是貨幣在銀行的存放可以帶來利息。又如,將資金運用于公司的經營活動可以獲得利潤,將資金用于對外投資可以獲得投資收益等等。這種由于資金運用實現的利息、利潤或投資收益就表現為資金的時間價值。資金的運用需要一定的時間,隨著時間的推移,資金不斷周轉使用,時間價值不斷增加。由于貨幣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增加時間價值,所以同量的貨幣資金在不同的時點上具有不同的價值。今天的100元和一年后的100元是不等值的(前者大于后者),在進行價值對比時,必須將不同時間的資金折算為同一時間后才能進行大小的比較。貨幣的時間價值一般用現值和終值兩個概念來表示不同時期的價值。現值(Present Value)是指資金現在的價值,又稱本金。終值(FinaI value)是指資金經過若干時期后包括本金和時間價值在內的未來價值,又稱本利和。進行現值和終值的換算,有單利(Single Rate)和復利(compound Rate)兩種方法,因此有單利終值與單利現值、復利終值與復利現值之稱。復利就是不僅本金要計算利息,本金所生的利息在下期也要加入本金一起計算利息,即通常所說的“利滾利”。復利終(FinalValueofCompoundRate)是指一定數量的本金在一定的利率下按照復利的方法計算出的若干時期以后的本金與利息之和。
二、貨幣時間價值理論對選擇資產評估方法的啟示
目前國際上采用較多的資產評估方法有市場法、成本法和收益法三種。不同的方法適用于不同的資產評估范疇中。其中收益法最能體現貨幣的時間價值。
眾所周知,一宗資產為其持有人帶來的收益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在一定時期內連續不斷地為持有人帶來收益。如企業的機器設備、廠房無形資產等每年每月甚至每天都在為企業帶來收益。資產持有人總是希望自已持有的資產能夠具有較高的收益率、較強的流動性和較高的安全性,從而具有較高的市場價值。收益性一般用資產的平均收益率來衡量,平均收益率越高,資產的收益性越好;流動性通常用資產變現的速度與變現中的損失大小來衡量,變現速度越快且變現中的損失越小,資產的流動性就越強;安全性則用資產遭受損失的可能性來衡量,可能性越小,資產的安全性就越高。當流動性和安全性既定時,資產的價值將主要取決于其收益率的高低。按照貨幣時間價值理論,獲得不同時點上的相同數量的收益,其價值是不同的。這一基本思想告訴我們,如果采用收益現值法評估,就必須首先將不同時點上的一系列收益分別進行折現處理,然后再加總,而不能將資產創造的收益流簡單相加。總之,凡是采用收益現值法對不同資產進行評估,都必然要涉及貨幣收益的時間價值問題,因此都應該按照上述折現原理對資產為其持有人帶來的收益流進行折現,折現后的價值就是被評估資產的現行市價。由于長期資產時效性較長,采用收益法對其進行評估最能體現其真實價值。
三、貨幣時間價值在長期資產評估中的應用
新會計準則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在長期資產的評估中體現了貨幣時間價值的概念,使得資產確認的可靠程度和相關性進一步加強,也體現了謹慎性原則。
(一)貨幣時間價值在長期投資評估中的應用
新準則中規定確定持有到期投資初始成本時,就應當計算確定其實際利率,并按實際利率進行持有到期投資資產的溢價或折價的攤銷及投資收益的確認。這種按實際利率的計算方法確定投資收益,充分體現了貨幣時間價值的概念。因為,企業持有到期投資(比如購買企業長期債券)的未來現金流入量是按票面利率計算的每期的利息和到期的本金,按照前述資產價值的確定原則,這些現金流入量的貼現之和應該等于企業投資該項資產的初始成本(按照公允價值計量和相關費用之和),這也是企業利用收益法評估該項資產的評估價值。從財務的觀點考慮,企業持有到期投資所獲得的實際收益就是貨幣的時間價值,根據這一思路計算出來的實際利率,并確定投資的收益體現了貨幣的時間價值。
(二)貨幣時間價值在融資租賃資產價值評估中的應用
新會計準則規定,承租人確定的融資租人固定資產的入賬價值為租賃開始日租賃資產的公允價值與最低租賃付款額現值兩者中較低者,將最低付款額作為長期應付款的入賬價值,其差額作為未確認融資費用。如果以最低租賃付款額現值作為租賃資產的入賬價值,就是認為現在所取得的融資租人的固定資產價值等于未來現金流出(每期的最低租賃付款額)的現值之和,而不是日后不同時點還本付息金額之和(最低租賃付款額)。這樣處理充分考慮了貨幣時間的價值,如果目前資產的公允價值低于最低付款額的現值,按照謹慎性原則就以公允價值作為固定資產的評估價值并據以入賬。 (三)貨幣時間價值在評估盤盈和接受捐贈的固定資產價值中的應用
接受捐贈方確定的固定資產的入賬價值,如果捐贈方提供了有關憑證,則按憑證上標明的金額加上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入賬價值,此時不涉及貨幣的時間價值問題;如果捐贈方沒有提供有關憑證,可利用市場化按同類或類似固定資產的活躍市場估計價格加上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入該項資產的評估價值,此時也不涉及貨幣的時間價值;同類或類似固定資產不存在活躍市場的,則應采用收益法按接受捐贈固定資產的預期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作為評估價值并據以入賬,此時體現了貨幣時間價值的應用。
盤盈固定資產入賬價值的評估確定與此類似,即同類或類似固定資產存在活躍市場的,按同類或類似固定資產的市場價格,減去按該項資產的新舊程度估計的價值損耗后的余額,作為入賬價值;同類或類固定資產不存在活躍市場的,按該項固定資產的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作為入賬。
(四)貨幣時間價值在固定資產折舊中的應用
固定資產的價值是通過折舊的形式逐期轉化為成本或費用的,每期計提的固定資產折舊額取決于固定資產的初始成本、固定資產折舊的方法和固定資產的預計殘值三個因素。因此對于這三個因素是否考慮貨幣的時間價值,影響了固定資產價值的可靠性。前面討論了在固定資產初始價值中如何考慮貨幣的時間價值。下面我們分別分析如何在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和殘值確定中考慮貨幣的時間價值。
1.現行固定資產折舊方法中體現貨幣時間價值。現行的固定資產折舊方法主要有直線折舊法和加速折舊法兩大類,從會計處理方法本身看都沒有考慮貨幣的時間價值,但新準則在固定資產折舊方法上允許企業按照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折舊方法,這樣使企業在會計政策的選擇上有了比較大的空間。如果企業采用加速折舊法,企業在前期多提折舊額而后期少提折舊額。雖然無論采用何種方法固定資產的折舊額的總和扣除殘值都等于固定的初始成本,但從財務的角度來講,周定資產每期的折舊額是現金的流入量,企業如果采用加速折舊法前期流人的現金流量大于同期按直線折舊法確定的折舊額現金流量,那么加速折舊法的折舊額所產生的現金流入量的總現值大于直線折舊法現金流入量的總現值。所以采用加速折舊法的會計處理從財務的角度分析由于貨幣的時間價值的作用給企業帶來更多的現金流量。
2.新的固定資產折舊方法所體現的貨幣時間價值。另外一種將貨幣時間價值直接應用到固定資產折舊計提中的方法原理:由于每期計提的固定資產折舊額是企業的現金流入量,是對固定資產價值的補償。因此固定資產每期計提折舊額的現值之和應等于固定資產的初始成本。所以可以將每期計提的固定資產折舊額看作年金,根據“固定資產的原值-預計殘值的現值=各年折舊額現值之和”確定每年計提的折舊額。較加速折舊法,這一方法更能直接體現貨幣時間價值,使得折舊額能真正起到補充固定資產價值的作用。
由此可見,采用不同折舊方法對固定資產進行評估,其評估結果有一定區別。
3.預計凈殘值的確定所體現的貨幣時間價值。固定資產的預計凈殘值是折舊額的影響因素之一,關系到每期折舊額。新會計準則規定:預計凈殘值,是指假定固定資產預計使用壽命已滿并處于使用壽命終了時的預期狀態,企業目前從該項資產處置中獲得的扣除預計處置費用后的金額。這一定義強調了貨幣的時間價值,其金額應為其折現值。
在長期資產評估中考慮貨幣的時間價值,一方面能使得資產評估價值更能反映它的本質特征;另一方面由于考慮貨幣時間價值后進行貼現所計算的資產價值一般低于沒有考慮貨幣時間價值所計算的資產價值。所以也符合謹慎性原則。
參考文獻
任華,王玉萍,張弘,淺談貨幣時間價值在企業投資中的應用[J],現代經濟信息,2007(02)
牛海霞,關于貨幣時間價值在企業管理中運用的探討,現代商業,2009(33)
劉曉梅,在企業投資決策中貨幣時間價值的應用[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09)
一、評估價值與貨幣的時間價值 中國
評估價值是根據特定目的,按照法定程度,應用科學方法,通過對被評估資產進行全面分析和評定估算,以貨幣為單位而核定的資產現時價格。它與資產的原值、凈值不同,也與資產的市場價格不同,它是評估人員根據評估的特定目的,運用所掌握的有關資料,對被評估資產的現時價值所作的一種評定估算。它具有如下幾個特點:1.推理性。如對某一企業資產進行評估時,需根據該企業過去的經營業績、行業發展情況及市場環境,對該企業的未來收益進行預測、推算,再依照一定的方法確定被評估企業價值。又如用市場法評估某一資產時,在市場上尋求具有可比性的參照物,分析、比較兩者的異同,推算這些異同因素對價值的影響,從而確定該資產的評估值。2.變現性。資產都具有變現的能力和特性,但在市場條件下,變現方法不同。其變現價格也不同,相同資產在同一時期、同一地區,因評估目的不同,其評估價值也不同。3.時空性。所謂時空性是指評估價值受時間、空間因素的影響,這要從資產本身或市場條件受時空因素的影響來考慮。由于時間變遷,所處地區不同,市場環境不同,資產在獲利能力、市場價格上也不同,在用市場法進行評估時,時空因素的影響特別明顯,由于這一特性,評估時要確定評估基準日,評估結果亦有時效性。
貨幣時間價值是指資金經歷一定時間的投資和再投資所增加的價值。時間價值原理正確的揭示了不同時點上資金時間的換算關系。貨幣時間價值理論是資產評估中計算資產現行市價的重要理論,其基本思想對資產評估結果有重要影響。貨幣時間價值理論的基本思想在現實生活中,當我們把一定數量的貨幣存放在銀行時,經過一段時間。可以取出比原來多出一些的貨幣,這就是貨幣的時間價值,又叫資金的時間價值(thetimevalueofcapital)。用經濟學的術語說就是貨幣在銀行的存放可以帶來利息。又如,將資金運用于公司的經營活動可以獲得利潤,將資金用于對外投資可以獲得投資收益等等。這種由于資金運用實現的利息、利潤或投資收益就表現為資金的時間價值。資金的運用需要一定的時間,隨著時間的推移,資金不斷周轉使用,時間價值不斷增加。由于貨幣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增加時間價值,所以同量的貨幣資金在不同的時點上具有不同的價值。今天的100元和一年后的100元是不等值的(前者大于后者),在進行價值對比時,必須將不同時間的資金折算為同一時間后才能進行大小的比較。貨幣的時間價值一般用現值和終值兩個概念來表示不同時期的價值。現值(present value)是指資金現在的價值,又稱本金。終值(finai value)是指資金經過若干時期后包括本金和時間價值在內的未來價值,又稱本利和。進行現值和終值的換算,有單利(single rate)和復利(compound rate)兩種方法,因此有單利終值與單利現值、復利終值與復利現值之稱。復利就是不僅本金要計算利息,本金所生的利息在下期也要加入本金一起計算利息,即通常所說的“利滾利”。復利終(finalvalueofcompoundrate)是指一定數量的本金在一定的利率下按照復利的方法計算出的若干時期以后的本金與利息之和。
二、貨幣時間價值理論對選擇資產評估方法的啟示
目前國際上采用較多的資產評估方法有市場法、成本法和收益法三種。不同的方法適用于不同的資產評估范疇中。其中收益法最能體現貨幣的時間價值。
眾所周知,一宗資產為其持有人帶來的收益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在一定時期內連續不斷地為持有人帶來收益。如企業的機器設備、廠房無形資產等每年每月甚至每天都在為企業帶來收益。資產持有人總是希望自已持有的資產能夠具有較高的收益率、較強的流動性和較高的安全性,從而具有較高的市場價值。收益性一般用資產的平均收益率來衡量,平均收益率越高,資產的收益性越好;流動性通常用資產變現的速度與變現中的損失大小來衡量,變現速度越快且變現中的損失越小,資產的流動性就越強;安全性則用資產遭受損失的可能性來衡量,可能性越小,資產的安全性就越高。當流動性和安全性既定時,資產的價值將主要取決于其收益率的高低。按照貨幣時間價值理論,獲得不同時點上的相同數量的收益,其價值是不同的。這一基本思想告訴我們,如果采用收益現值法評估,就必須首先將不同時點上的一系列收益分別進行折現處理,然后再加總,而不能將資產創造的收益流簡單相加。總之,凡是采用收益現值法對不同資產進行評估,都必然要涉及貨幣收益的時間價值問題,因此都應該按照上述折現原理對資產為其持有人帶來的收益流進行折現,折現后的價值就是被評估資產的現行市價。由于長期資產時效性較長,采用收益法對其進行評估最能體現其真實價值。
三、貨幣時間價值在長期資產評估中的應用
新會計準則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在長期資產的評估中體現了貨幣時間價值的概念,使得資產確認的可靠程度和相關性進一步加強,也體現了謹慎性原則。
(一)貨幣時間價值在長期投資評估中的應用
新準則中規定確定持有到期投資初始成本時,就應當計算確定其實際利率,并按實際利率進行持有到期投資資產的溢價或折價的攤銷及投資收益的確認。這種按實際利率的計算方法確定投資收益,充分體現了貨幣時間價值的概念。因為,企業持有到期投資(比如購買企業長期債券)的未來現金流入量是按票面利率計算的每期的利息和到期的本金,按照前述資產價值的確定原則,這些現金流入量的貼現之和應該等于企業投資該項資產的初始成本(按照公允價值計量和相關費用之和),這也是企業利用收益法評估該項資產的評估價值。從財務的觀點考慮,企業持有到期投資所獲得的實際收益就是貨幣的時間價值,根據這一思路計算出來的實際利率,并確定投資的收益體現了貨幣的時間價值。
(二)貨幣時間價值在融資租賃資產價值評估中的應用
轉貼于中國
新會計準則規定,承租人確定的融資租人固定資產的入賬價值為租賃開始日租賃資產的公允價值與最低租賃付款額現值兩者中較低者,將最低付款額作為長期應付款的入賬價值,其差額作為未確認融資費用。如果以最低租賃付款額現值作為租賃資產的入賬價值,就是認為現在所取得的融資租人的固定資產價值等于未來現金流出(每期的最低租賃付款額)的現值之和,而不是日后不同時點還本付息金額之和(最低租賃付款額)。這樣處理充分考慮了貨幣時間的價值,如果目前資產的公允價值低于最低付款額的現值,按照謹慎性原則就以公允價值作為固定資產的評估價值并據以入賬。 (三)貨幣時間價值在評估盤盈和接受捐贈的固定資產價值中的應用 中國
接受捐贈方確定的固定資產的入賬價值,如果捐贈方提供了有關憑證,則按憑證上標明的金額加上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入賬價值,此時不涉及貨幣的時間價值問題;如果捐贈方沒有提供有關憑證,可利用市場化按同類或類似固定資產的活躍市場估計價格加上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入該項資產的評估價值,此時也不涉及貨幣的時間價值;同類或類似固定資產不存在活躍市場的,則應采用收益法按接受捐贈固定資產的預期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作為評估價值并據以入賬,此時體現了貨幣時間價值的應用。
盤盈固定資產入賬價值的評估確定與此類似,即同類或類似固定資產存在活躍市場的,按同類或類似固定資產的市場價格,減去按該項資產的新舊程度估計的價值損耗后的余額,作為入賬價值;同類或類固定資產不存在活躍市場的,按該項固定資產的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作為入賬。
(四)貨幣時間價值在固定資產折舊中的應用
固定資產的價值是通過折舊的形式逐期轉化為成本或費用的,每期計提的固定資產折舊額取決于固定資產的初始成本、固定資產折舊的方法和固定資產的預計殘值三個因素。因此對于這三個因素是否考慮貨幣的時間價值,影響了固定資產價值的可靠性。前面討論了在固定資產初始價值中如何考慮貨幣的時間價值。下面我們分別分析如何在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和殘值確定中考慮貨幣的時間價值。
1.現行固定資產折舊方法中體現貨幣時間價值。現行的固定資產折舊方法主要有直線折舊法和加速折舊法兩大類,從會計處理方法本身看都沒有考慮貨幣的時間價值,但新準則在固定資產折舊方法上允許企業按照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折舊方法,這樣使企業在會計政策的選擇上有了比較大的空間。如果企業采用加速折舊法,企業在前期多提折舊額而后期少提折舊額。雖然無論采用何種方法固定資產的折舊額的總和扣除殘值都等于固定的初始成本,但從財務的角度來講,周定資產每期的折舊額是現金的流入量,企業如果采用加速折舊法前期流人的現金流量大于同期按直線折舊法確定的折舊額現金流量,那么加速折舊法的折舊額所產生的現金流入量的總現值大于直線折舊法現金流入量的總現值。所以采用加速折舊法的會計處理從財務的角度分析由于貨幣的時間價值的作用給企業帶來更多的現金流量。
2.新的固定資產折舊方法所體現的貨幣時間價值。另外一種將貨幣時間價值直接應用到固定資產折舊計提中的方法原理:由于每期計提的固定資產折舊額是企業的現金流入量,是對固定資產價值的補償。因此固定資產每期計提折舊額的現值之和應等于固定資產的初始成本。所以可以將每期計提的固定資產折舊額看作年金,根據“固定資產的原值-預計殘值的現值=各年折舊額現值之和”確定每年計提的折舊額。較加速折舊法,這一方法更能直接體現貨幣時間價值,使得折舊額能真正起到補充固定資產價值的作用。
由此可見,采用不同折舊方法對固定資產進行評估,其評估結果有一定區別。
3.預計凈殘值的確定所體現的貨幣時間價值。固定資產的預計凈殘值是折舊額的影響因素之一,關系到每期折舊額。新會計準則規定:預計凈殘值,是指假定固定資產預計使用壽命已滿并處于使用壽命終了時的預期狀態,企業目前從該項資產處置中獲得的扣除預計處置費用后的金額。這一定義強調了貨幣的時間價值,其金額應為其折現值。
在長期資產評估中考慮貨幣的時間價值,一方面能使得資產評估價值更能反映它的本質特征;另一方面由于考慮貨幣時間價值后進行貼現所計算的資產價值一般低于沒有考慮貨幣時間價值所計算的資產價值。所以也符合謹慎性原則。
參考文獻:
[1]任華,王玉萍,張弘,淺談貨幣時間價值在企業投資中的應用[j],現代經濟信息,2007(02)
[2]牛海霞,關于貨幣時間價值在企業管理中運用的探討,現代商業,2009(33)
[3]劉曉梅,在企業投資決策中貨幣時間價值的應用[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09)
[4]夏萍,小議貨幣時間價值在投資決策中的應用[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08(06)
國有資本應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國有資本從競爭性領域堅決、有序、逐步、安全地退出亦已形成共識,其退出的主要途徑,一是通過企業的增量資本由非國有資本介入,變原來國有獨資為多元結構,相應減少國有資本在總資本中的份額(間接退出);二是通過對原國有企業的存量資本進行置換(直接退出)。不論哪種方式,國有企業存量資本置換中都會涉及以下一些財務、會計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應當在國家法律法規規定范圍內采取一定對策:
一、產權界定中的財務會計問題
(一)企業改制必須進行產權界定
產權界定是企業改制中的中心問題,其關鍵在于對企業和投資者的所有者權益的界定。為做好產權界定工作,企業資產評估前必須進行清產核資。很多改制企業未經清產核資就委托中介機構進行資產評估,對評估前的資產胸中無數。有的企業由于受到利益驅動,在申報評估資產時少報、漏報;有的企業由于財務基礎工作薄弱常常發生錯誤申報,加上中介機構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對資產進行評估,使評估價值具有一定的彈性,因而企業改制在資產評估前進行清產核資就顯得十分必要。
(二)產權界定中的財務會計問題
1.國有資產折股與國有股份的確定
企業實行公司制改建,不得將國有資本低價折股或者低價轉讓給經營者及其他職工個人。具體處理為:企業實行整體改建的,其國有資本應當按照評估結果全部折算為國有股份,由原企業國有資本持有單位持有,并將改建企業全部資產轉入公司制企業。企業實行分立式改建的,應當按照轉入改建后公司制企業的資產、負債經過評估后的凈資產折合為國有股份,并可以由原企業國有資本持有單位持有,也可以由存續企業持有。企業實行合并式改建的,經過評估后的凈資產折合的國有股份,合并前各方如果屬于同一投資主體,應當由原共同的國有資本持有單位一并持有;如果分屬不同投資主體,應當由合并前各方原國有資本持有單位分別持有。
2.整體改制下原有企業凈資產折股的核算
原有企業改組為股份公司,如將原有企業全部資產投入公司,原有企業的債權、債務亦應由改組后的公司承擔。原有企業的凈資產(全部資產扣除全部負債后的余額)應折價入股,折合的股份總額應當等于公司凈資產額。有限責任公司依法經批準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為增加資本向社會公開募集股份時,應發行股票籌集資本,股票發行價格可以按票面金額,也可以超過票面金額,但不得低于票面金額。以超過票面金額發行股票所得溢價款列入公司資本公積。
3.國有產權管理中的財務會計問題
國有企業改組后,如何對國有產權進行有效管理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經過多年的探索,人們逐漸有了共識,國有產權的有效管理需借助于國有資產投資主體這種新體制。其基本的目的是優化國有資產的配置和提高其運營效益,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和增值。
投資主體的組建和營運,涉及到國有資產存量的調整和重組,對投資、融資體制也會產生重大影響。表現在:
一是如何反映國有產權的經營效益問題。長期股權投資的會計核算方法包括成本法和權益法兩種。成本法核算對國有資產投資主體而言存在著不足。該方法要求投資企業不能隨著被投資企業的盈虧變化而調整其“長期投資”賬戶的金額。這樣,投資企業“長期投資”賬戶的金額反映不出它在被投資企業中的份額、權益。這對投資主體隨時掌握其投資出去的國有資產的價值變動是不利的。因此,為了能夠正確反映被投資企業的經營狀況,確保國有資產的保值和增值,投資主體控股和持股應全部采用權益法核算。
二是國有產權的收益分配問題。國有產權的投資收益取決于被投資企業的經營狀況和分配政策。由于國有產權的管理由投資主體統一安排,投資主體代表所有者的利益可以在企業向投資者分配利潤的環節得到實現。投資主體的基本職能是代表所有者行使監督管理權,企業向投資者分配利潤時,可將國家作為投資者應分得的投資收益直接劃給當地財政機關。
二、資產評估中的財務會計問題
(一)企業改制必須進行資產評估
國有企業改建為公司制企業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應進行評估。資產評估結果是國有資本持有單位出資折股的依據,自評估基準日起一年內有效。有的企業圖省事,直接以貨幣資金注冊新設,繞過資產評估、資源置換等程序,為了追求改制速度,以新設之名行改制之實,等新公司成立后,再對原企業的資產、負債以內部協商價進行購買。有的中介機構按政府主管部門確定的改制企業股本總額,對改制企業被評估資產進行增減調節或調整評估范圍。這種非規范交易的背后存在著很多諸如暗箱操作,其中不乏國有資產的大量流失。為避免此類事件發生,改制企業應嚴格按改制程序規范操作,進行資產評估,同時對中介機構應加強執業道德管理。
(二)資產評估中的財務會計問題
資產評估是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的基礎工作之一,國有企業實行股份制改造,將企業的凈資產折價入股,就必須對企業現存資產進行評估。
1.債權資產評估中的財務會計問題
企業的債權資產主要是企業的應收賬款和應收票據。應收賬款的評估,目前有兩種方法可以選用:一種是折現值法,另一種是貼現法。采用兩種評估方法確定應收賬款的賬面價值都比較準確,但問題是壞賬損失的確定非常困難。按照我國的會計制度,確認壞賬損失的條件之一是債務人較長時期內未履行其償債義務,并有足夠的證據表明無法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極小。實務中很多單位以未履行償債義務超過三年作為判斷標準,問題是,如果都作為壞賬損失核銷是不現實的。但是如果對確不能收回的應收賬款不進行核銷,企業的債權資產就不真實,就會虛增企業的資產。為了保證國有資產不流失,為了保護其他投資者權益,對賬齡過長的應收賬款的會計處理應具體分析。如債務人是國有企業,可以加大核銷比例或全部核銷,因為從總體上看,國有資產總額不會受到影響;如債務人是非國有企業,核銷壞賬損失時應慎重從事,這時容易造成國有資產流失。
2.長期投資評估中的財務會計問題
長期投資中的股權投資評估涉及的問題比較復雜。由于股權資產的價值取決于被投資企業,在國有企業改制時有必要對被投資企業進行評估,因此,如果被投資企業不愿意進行評估,則投資企業的股權資產評估值可根據下列公式確定:某投資企業股權資產的評估值=被投資企業所有者權益總額x投資比例
3.評估日至改制日實現損益的處理
自評估基準日到國有企業改建為公司制企業設立登記日的有效期內,原企業實現利潤而增加的凈資產,應當上繳國有資本持有單位,或經國有資本持有單位同意,作為改制后企業國家資本公積管理,留待以后年度轉增國有股份;對原企業經營虧損而減少的凈資產,由國有資本持有單位補足或由改制后企業用以后年度國有股份應分得的股利補足。
4.國有資產折股與國有股份的確定
經評估確認的國有資產應按股權設置方案進行折價八股,切不得將國有資本低價折股或者低價轉讓給經營者及其他職工個人。企業實行公司制改建的股權設置方案,應當由國有資本持有單位制定。股權設置方案應當載明:(1)股本總數及其股權結構;(2)國有資本折股以及股份認購;(3)股份轉讓條件及其定價等。
5.企業改制中的呆壞賬、不良資產的處理
隨著新會計原則的施行,對企業持有上市公司股權自然存在不同的會計核算途徑但是很多企業對上市公司的股權投資是不能直接兌現成股份流通的,所以這些企業要通過置換股份獲得利潤一般都采用權益法或成本法進行核算。由于現在對上市公司股份置換的順利實行,使企業掌握的股權變為能夠流通的股份了,那么新會計原則中所確定的資產成本核算方法則更多更繁復了,因此如何正確調整成本法和權益法的適用范圍便成了當下必須之行。
1、股權投資核算方法—成本法
股權投資通常是指通過投資購買其他企業的股票或者以別的形式投資其他企業,從而獲得相應的經濟效益,這種經濟效益一般是以控制被投資企業相應的股份實現的。
1.1成本法的概念
成本法,是指在長期股權投資的情況下,根據已掌握的股份評估被投資企業的價值預測其再次投資的成本,同時考慮各種貶值因素,將附帶損失從成本中扣除后而得到的商業價值的評估方法。
1.2成本法的適用范圍
成本法一方面體現了會計原則中的重要性原則,一方面很恰當的符合了控制型的股權投資的經濟本質。這種核算方式一般適用于投資企業對被投資企業控制力強弱的兩種不同情況。
2、股權投資核算方法—權益法
2.1權益法的概念
權益法是指以投資時支付的資產價值計價,然后依靠持有的被投資企業的股份利益的變動對投資的價值范圍進行調整的方法。
2.2權益法的適用范圍
權益法適用于長期股權投資,選用這種核算方式主要取決于投資企業對被投資企業的控制力和影響力。當企業對被投資企業掌控越多,控制力越大,影響越大時,一般選用權益法核算。可是,如果投資企業對被投資企業沒有影響力、控制力時,這種方法則不適用,此時應該改用成本法來核算。
3、股權投資中核算方法的相互轉換
3.1成本法向權益法轉化
當成本法向權益法轉化時,成本法下核算的股權投資的所有價值則要作為最初的投資成本按照權益法進行核算。
其一,原持有公司對被投資企業失去控制力、影響力,長期股權投資在市場中沒有得到報價和經濟價值不能很準確的核算的出來的,又因為此時不斷地投資最后導致公司持股的比例上升,從而公司對被投資企業能夠產生重大影響或實施共同控制,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將原持有的股權部分和新增的股權部分作分別處理:
(1)通過投資比較表現的商譽形式,利用應得利潤的比例衡量被投資企業持有的凈資產的價值份額與原持有的股份價值余額間的差額,如果被投資企業的凈資產價值份額超過了原持有股份的余額,就不用調整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而當原獲得投資時因投資成本超出了被投資企業可識別凈資產價值份額時,公司則會出現虧損的狀況,此時理應對長期股權投資的價值作出調整,并對損虧與盈利進行仔細清算。
(2)對于新獲得的股權部分,將之后新增的投資成本與持有的股份價值做比較,股權投資成本多于在所投資的企業中持有的可識別的凈資產價值的份額的,就不需要調整投資成本了;相反,如果公司的股權投資成本超出了在所投資的企業中持有的可識別的資產價值的份額,沒有給公司帶來正面的經濟效益,反而會虧損,則應該立刻對投資成本作出調整,同時應合理計算考慮來取得別的地方的收益。
(3)對于被投資企業的可識別凈資產價值的波動影響到原持股比例的部分的調整,必須是在對被投資企業投資的日子起到新進行投資的日期之間。在此期間所持有的被投資公司的凈利潤價值份額,應在調整投資賬面價值的同時,調整其他收益;對于新增的股權投資,也應從投資日起到另一投資日截止,對這一時期公司的利潤效益進行核算,應記清虧損及收益,以及合理調整長期股權投資價值。
其二,對因長期投資導致對被投資企業從無影響力和控制力到有很大的控制能力和及重大影響時,應該按照投資比例的轉變重新確立長期股權投資成本。
3.2權益法向成本法轉化
第一,由于投資期間,對投資企業新增投資金額或其他緣故追加投資,是投資公司對被投資公司的相應股權掌控轉移到對它的子公司或隸屬公司的,應該按照相關規定合法的對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作出相應調整。
第二,除此以外,因為投資期間削減投資,導致對長期股權投資的核算從開始的權益法改成成本法的,應當以改變核算法時的長期股權投資的價值作為成本法核算的基本數據。
4、新會計準則下股權投資會計核算的利與弊
其一,新會計準則下選用的股權投資核算方法的有利之處是:簡化了長期股權核算方法,提高了它的簡便性程度,有利會計人員的工作;細化了相關科目的規范對象;充分體現了實質重于形式原則;更提高和保證了會計工作的質量。
其二,它的弊端是:核算辦法太過注重表決權的比例;處理多重持股和交叉持股時準確度不夠,會引發資產泡沫;過度重視清算性股分利潤,違背了會計原則的重要性原則;
總之,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完善和發展,各個地方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日趨呈現出多元化。股權投資核算規則的優劣,直接就影響著上市公司的投資價值。所以,選擇適合有效的核算方法是一個公司進行股權投資的重中之重,必需要正確處理與調整好股權投資核算方法之間的關系與適用范圍。
參考文獻:
[1]劉玉芝.長期股權投資核算方法的比較探討[J].益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3).
1. 利率風險。利率是經濟運行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經濟杠桿,它會經常發生變動,從而給股票市場帶來明顯的影響。一般來說,銀行利率上升,股票價格下跌,反之亦然。
2. 匯率風險。匯率與股票投資風險的關系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本國貨幣升值有利于以進口原材料為主從事生產經營的企業,不利于產品主要面向出口的企業,因此,投資者看好前者,看淡后者,從而引發股票價格的漲落。
3. 購買力風險,又稱通貨膨脹風險。通貨膨脹對股票價格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影響,在通脹之初,固定資產賬面價值因通貨膨脹而水漲船高,物價上漲不但使企業存貨能高價售出,而且可以使企業從以往低價購入的原材料上獲利,名義資產增值與名義盈利增加,自然會使公司、企業股票的市場價格上漲。同時,預感到通脹可能加劇的人們,為保值也會搶購股票,刺激股價短暫上揚。
4. 市場風險。是股票持有者所面臨的所有風險中最難對付的一種,它給持股人帶來的后果有時是災難性的。在股票市場上,行情瞬息萬變,并且很難預測行情變化的方向和幅度。收入正在節節上升的公司,其股票價格卻下降了,這種情況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還有一些公司,經營狀況不錯,收入也很穩定,它們的股票卻在很短的時間內上下劇烈波動。出現這類反常現象的原因,主要是投資者對股票的一般看法或對某些種類或某一組股票的看法發生變化所致。
5. 宏觀經濟風險。主要是由于宏觀經濟因素的變化、經濟政策變化、經濟的周期性波動以及國際經濟因素的變化給股票投資者可能帶來的意外收益或損失。
(二)股票投資的非系統風險
1. 經營風險。企業原材料價格上升,競爭對手降價銷售都可歸為外部經營環境風險。由于企業經營管理能力差、技術水平落后和競爭能力下降等原因導致企業盈利能力的下降,進而影響股價的風險,可歸納為內部經營風險。
2. 籌資風險。由于籌資結構不當,或者由于負債比例過高,而使公司出現嚴重財務危機,致使公司股票價格有較大幅度的下跌,使投資蒙受損失的風險。
3. 流動性風險。如美國的通用汽車公司、埃克森石油公司股票,每天成交成千上萬手,表現出極大的流動性,這類股票,投資者可輕而易舉地賣出,在價格上不引起任何波動。而另一些股票在投資者急著要將它們變現時,很難脫手,除非忍痛賤賣,在價格上做出很大犧牲。當投資者打算在一個沒有什么買主的市場上將一種股票變現時,就會掉進流動性陷阱。
4. 操作性風險。操作風險純粹是由于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操作不當所造成的風險。因為在同一證券市場上,對于同一種股票,不同投資者的操作結果有時截然不同,有的盈利而有的虧損,這與操作風險直接有關。操作風險主要來自于不同投資者的不同市場判斷、不同投資決策和不同心理素質等多重原因。不斷研究投資市場和培育良好心理素質是降低此風險的關鍵。
二、股票投資風險的管理
股票投資風險管理的全過程,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股票投資風險的識別,即在實際的投資活動中根據種種社會經濟、政治現象和市場情況,去發現風險;第二階段,股票投資風險的評估,即運用各種方法,測定一定時期內風險事件發生的概率以及造成的損失程度;第三階段,股票投資風險的控制,即采取各種方法防范風險,減少或抵補風險造成的損失。
(一)股票投資風險的識別
1. 股票投資系統性風險的識別。股票投資中的系統性風險是由基本經濟因素和政治因素的不確定性引起的,因而對系統性風險的識別就是對一個國家一定時期內宏觀的經濟狀況和政治氣候作出判斷。具體來說,可以從國民經濟增長率、國內投資動向、信貸資金供給、利率與通貨膨脹率、政府財政收支這幾個方面的變化中進行分析。
2. 股票投資非系統性風險的識別。股票投資非系統風險的識別主要包括:(1)企業因素分析與風險識別。企業因素的變動會給投資者構成股票投資風險,因而,投資者可從各種途徑去詳細了解企業的真實狀況。一般來說,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通過企業的各種文件去了解。(2)市場因素分析與風險識別。基本因素、企業因素的變動與股票投資風險之間的因果關系,可以通過各種宏觀經濟數據、報道、文件資料等反映出來,而市場因素變化與投資風險之間的關系就比較復雜了。但是,人們在實踐中發現,這種關系可以從大量的統計數據變動的軌跡中得到驗證,也就是說,借助技術分析方法,可以識別股票投資中的市場風險。
(二)股票投資風險的評估
1. 股票投資風險的評估方法。股票投資風險評估的方法有多種多樣,主要取決于評估的意圖、評估對象和評估的條件。投資者可根據自己的情況作出選擇,也可以綜合運用多種方式來進行。目前比較常用的評估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專家調查法、經濟計量評估法和財務指標評估法。
2. 股票投資風險的評級。在實際投資活動中,投資者要對股票的投資風險進行準確評估是一種十分困難的事,因此,通常的做法是借助專職證券信譽評級機構對市場上發行和轉讓的有價證券風險評估的成果,評價自己感興趣的那些證券的風險程度。股票的評級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目前全世界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美國標準-普爾公司的股票評級方法和臺灣《經濟日報》的評級方法。
(三)股票投資風險的控制
一、提高信息質量
高質量的信息是目標企業價值評估得以順利進行的首要條件。為改變信息不對稱給并購企業帶來的不利影響,應從如下幾方面入手提高信息質量:
(一)開展盡職調查,全面了解目標企業信息
由于目標企業刻意隱瞞或不主動披露相關信息,財務陷阱在每一起并購案中都或多或少存在。因此在實際操作中,應特別重視并購中的盡職調查。并購中的盡職調查包括資料的搜集、權責的劃分、法律協議的簽訂、中介機構的聘請。它貫穿于整個收購過程,主要目的是防范并購風險,調查、證實重大信息。在實際操作中,搞好盡職調查應該注意以下事項:
1.聘請經驗豐富的中介機構,包括經紀人、會計師事務所、資產評估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對信息進行進一步證實,并擴大調查取證的范圍。并購方可聘請投資銀行對企業的發展戰略進行規劃,對目標企業的產業環境、財務狀況和經營能力進行全面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對目標企業未來收益能力作出合理的預期。
2.簽訂相關的法律協議,對并購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未盡事宜明確其相關的法律責任。并購活動中買賣雙方信息不對稱地位的客觀存在導致了評估階段財務風險的產生。針對這一問題,并購企業可以通過在并購合同中寫入保證條款來對其實施控制。在條款中明確目標企業對于其所提供的事關合同各項條款的重要信息(包括資產的合法性、有形與無形資產的合法權利范圍及限制條件、或有負債的說明)的告之義務及違約責任,以消除由此產生的財務風險。
對于破壞性最強的潛在負債問題,可以專門設立債務保證金來加以控制。具體做法是,在交易金額的支付時,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留出一筆尾款作為潛在債務保證金。該項保證金由公證機關保存,用于補償合同簽訂后保證期限內由于潛在負債所導致的并購方損失。保證期滿,公證部門直接將其劃至轉讓方名下。20
(二)合理使用財務報表信息
財務報表是目標企業價值評估最重要的信息來源之一,對其進行合理應用是財務風險控制的重要內容。為了有效擠出報表中的水分,應重點檢查以下幾方面內容:
1.分析目標企業資產的質量和可用程度。對目標企業有使用價值的資產進行可用性程度的鑒定。并購企業應以資產相關性、互補性和融合性為準則,為目標企業資產可用程度進行高、中、低的等級鑒定,一方面為評估目標企業資產價值、確定并購價格提供依據;另一方面為評估目標企業改造難度、確定目標企業改造所需的資源投入量提供依據。對商標、專利、專有技術等無形資產價值應結合市場調查及市場現時價值對其賬面價值進行調整。為防止債權無法收回所造成的財務風險,并購企業應首先對目標企業債務人進行調查,并按有效性原則加以區分,剔除其中的呆帳、死賬。將壞賬準備、存貨跌價準備、長期投資減值準備的計提比例和余額與實際發生情況進行比較,防止出現賬面價值高于實際價值現象。
2.全面清查目標企業的債務。結合往來賬目對目標企業負債進行周密審查,與其提供的債務清單進行對比,并通過媒體向其債權人發出并購公告。
3.清查盈利內容。對存貨計價方法、收入確認等影響企業盈利的重要會計政策的變更及披露要進行深入分析。結合成本分析和現金流量分析對目標企業盈利能力做出合理判斷,避
免由此引發的評估風險。
(三)注重表外資源
表外資源對于目標企業價值評估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表外融資和某些重要資源沒有在會計報表內反映而引發的財務風險。針對這種情況,一方面我們要重點調查售后回租、應收賬款的抵借以及集團內部相互抵押擔保融資、債務轉移、現金調劑等行為。另一方面也要對人力資源、特許經營權等重要的表外資源價值做出合理估計。
二、選擇適當的價值評估方法
(一)評估方法的選擇原則
各種價值評估方法之間并無絕對的優劣之分,只存在適用性的區別。一般而言,當收購針對的是一個繼續運營的企業的產權時,應采用貼現現金流量法;當收購針對的是一個破產的企業或企業的部分資產時,應采用以重置成本計算的賬面凈現值24法。用貼現現金流量法評估,實際上是一個雙刃劍,它可以“放大”一個盈利企業的價值,也可以使一個不盈利甚至虧損的企業的市場價值為零甚至是負數。在這時,企業的整體價值還不如它的各種資產分別出售的總和多,所以在這時的一個選擇是破產,將資產分別出售,同時終止法人身份和清理與債權人和股東之間的財務關系。在評估方法的選擇上,除了根據并購目的及目標企業的實際情況選擇適當的評估方法以外,還可以綜合運用多種評估方法來提高評估準確程度,降低財務風險。最后需要認識到,由于大量不可控因素的存在,任何評估方法均不可能絕對消除財務風險。
(二)實務中的操作
從理論角度看,價值評估有多種專業而復雜的計算方法。但是,在實務上,價值評估方法并不是決定價格的因素,而只是價格談判時的參照。上市公司之間的兼并收購,最重要的是買賣雙方的談判,價格是雙方心理平衡的結果。。實際操作中,企業產權的交易依賴于買賣雙方對企業未來的不同預期。對于企業現狀,買賣雙方的評價不會有太大差距,真正的差距是預期的差距。一個想要并購某企業的企業家顯然要有比該企業現狀更好的預期,一個想出售企業的企業家一般不會有比該企業現狀更好的預期,至少他的預期不會好于收購者。這就形成了對企業價值判斷的差距,正是由于這個差距的存在,才會有企業的產權交易。價格應該定在最好預期和最差預期的中間的某一點,到底是哪一點,取決于雙方討價還價的能力。只要存在著一個產權交易的競爭性市場,只要產權交易得到雙方產權所有者的同意,通過談判達成的價格就是一個最好的價格。由此,不難解釋常人眼中英博對雪津啤酒的天價收購。外資并購的成本收益核算有時并不僅限于 被收購公司,他們算的是“總賬”。如果收購對于形成區域壟斷、提升其他控制企業業績有幫助,那么即使被收購企業本身實現的收益不足以彌補成本也是可以接受的。此外,外資“天價”收購中國企業,也有全球資產配置和分散風險的戰略意圖。同時,也不排除某些外資、特別是一些產業基金,有看好人民幣升值潛力而從事并購的可能。
總之在實務操作中,價值評估方法只是價格談判時的參考。目標企業價格的確定是買賣雙方議價能力的抗衡,受到收購方的預期、戰略意圖、匯率等多方面因素的綜合影響。
三、融資風險的防范
(一)現金并購情況下風險的防范
對于現金并購中的流動性風險,并購企業可以根據資產負債的期限結構調整資產負債匹配關系,通過建立流動性資產組合進行流動性風險管理。具體步驟是:并購企業可通過分析資產負債的期限結構,將未來的現金流入與流出按期限進行分裝組合,尋找出現正現金流和資金缺口的時點,不斷調整自身的資產負債結構來防范流動性風險。企業可采用對沖(到期匹配)法融資,每項資產與一種跟它的到期日大致相同的融資工具相對應,以減少出現資金缺口的情況。當然,由于債務的償還日是固定的,而未來的現金流入卻具有不確定性,企業無法做到資產負債的期限結構完全匹配。為降低未來現金流入的不確定性,可增強資產的流動性。但資產的流動性增強又意味著收益性下降。解決這一矛盾的方法之一是建立流動性資產組合,將一部分資金運用到信用度高,流動性好的有價證券資產組合中。這類資產盡管名義期限相對較長,但其變現力強,可以彌補企業債務到期時的資金需求。
(二)股票并購情況下風險的防范
針對股票并購中股權分散、股價下跌的風險,并購企業應充分考慮以下情況:
第一,要考慮股東特別是大股東對股權分散和股價下跌是否可以接受。股權分散是否可以接受的關鍵是大股東的控制權是否會受到較大的威脅;而股價下跌是否可以接受的關鍵是從長期看,股價是否會回升,即每股收益率是否會回到原有水平或能達到更高的水平。
第二,要考慮收購公司股票在市場上的當前價格,如果當前價格處于歷史上的高水平,處于它的理論價值左右或以上,利用換股并購是有利的選擇;如果當前價格比它的理論價格低,換股就不是合適的選擇,因為這會導致并購后每股收益率的相對降低。
對于股票并購中由于制度準入障礙所帶來的風險的防范,企業本身可以起到的作用就相當小了,它更多地只能依賴于整個資本市場體系的不斷完善,具體包括:市場組織完善、市場條件完善和市場機制完善等幾個方面,進而逐步消除并購的產權交易的制度準入障礙。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