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7 16:21:1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跨文化交流背景,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隨著外語教學從單純的語言教學向“語言與內容融合”的教學模式的轉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外語教學中逐步得到加強。而我國的許多外語院校也在人才培養的指導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手段等方面都體現了以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意識等現實需要為目的的原則。河北傳媒學院作為以藝術類人才培養為主的院校,其外語人才的培養要充分理性地審視“藝術類外語人才的傳統文化教育和跨文化語言交際能力教育”的關系,在充分重視學生外語語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同時,要有保護母語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意識,這樣才能培養出適應全球化新形勢的具有“中國認同和國際眼光、傳播中西文化和傳遞中國聲音”的藝術類外語人才。
一、理性審視傳統文化和外語教學的關系
為了更理性地審視中國傳統文化和外語教學的關系,課題組在2016年1月至2016年3月組織了問卷調查。針對國際傳播學院2014級和2015級英語、西語、葡語和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本科生和15名青年教師共計198余人進行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190份。調查結果顯示,90%以上的被訪者認為,雖然在語言學習中會有母語的“負遷移”現象,但是母語的語言功底對外語學習有重要的積極作用。95%以上的被訪者認為作為外語專業的學生,非常有必要加強漢語語言和傳統文化的學習。70%的被訪者在跨文化交際活動中遭遇母語的“失語”現象,認為在外語人才培養中非常有必要強化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和認知。
二、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外語教學中的必要性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載體和寫照。外語教學既是語言教學,也是文化教學。我們的外語類程在講授語言專業技能和傳播外來文化方面功不可沒;但從文化的相通性的角度來看,外語教學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傳承和對外傳播方面遠遠不足。在跨文化交際的大背景下,要培養傳統文化素養深厚、語言能力突出的國際化復合型人才,才能滿足傳承中國特色文化和進行文化藝術國際交流的需要。
從語言學習的角度而言,語言的共性決定了母語既是外語學習不可缺少的基礎,又是可以利用的資源。語言之間有很多普遍現象,我們在學習外語時是以我們的母語為參照,外語及其文化所傳遞的信息必須首先經過母語文化“過濾”,其中的各種語言的、非語言的文化因素,必須以語言學習者的母語文化為背景,通過兩種文化的比較發現它們的共性與差異。
從跨文化交際的大背景來看,大學生是向世界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堅力量,但他們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外語表達方面卻不盡人意。所以作為藝術類院校的外語專業人才,要成為國際交流的使者,承擔“學習世界文化、傳遞中國聲音”的跨文化交流的使命,就需要在語言文化學習中具有國家情懷和國際眼光。
三、中國傳統文化融入藝術類外語教學中的途徑
為了在人才培養中更好地融入中國語言和傳統文化教學,可以從課程設置、教材選擇、評價體系以及教師個人素養等環節進行改進。目前國際傳播學院對英語,西語、葡語和漢語國際教育等本科專業的學生以及英語筆譯專業碩士開設了跨文化交際、涉外禮儀、西方文化概論、中國傳統文化等相關課程,并且加強了中國語言與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中外語言比較等課程的比重。在教材選擇方面除了選用國內高校較為權威的專業教材之外,也在自編教材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在課程評價體系方面也從傳統的語言知識和讀寫能力的評價逐漸轉向語言應用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評價,以論題研討和論文形式進行學習效果評價的方式正在被廣泛采納。課堂組織尤其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和主動性、互動式的教育模式。在這些課程開設一年以來受到了學生的廣泛認可。
在外語人才培養中合理融入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有效改善外語專業課教學存在的語言環境和交流的缺失的現象;增強學生對不同文化因素的了解和理解;強化我國藝術類外語人才保護母語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意識,切實提高跨文化語言交際能力。培養出適應全球化新形勢的具有中國認同和國際眼光、傳播中西文化和傳遞中國聲音的藝術類外語人才。
參考文獻:
[3] 趙琳.論全球化背景下漢英雙語播音的價值[J].江西社會科學,2009(7).
[4] 謝玉潔.全球化傳播背景下中國電視雙語訪談節目現狀與發展研究[D].河南大學,2012.
[5] 雙語播音[EB/OL].http:///view/9672365.htm#refIndex_1_9790955.
[6] 文衛化,王圓.從美劇的流行看中國觀眾對外來節目的接收――美劇的中國觀眾調查[C].中國傳媒大學第二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8.
[7] 韓飛.跨文化語境下美劇制播模式研究[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2013(37).
[8] 《加里森敢死隊》停播幕后.Vista看天下[EB/OL].http:///index.php/Story/details/news_id/2362/newsc_id/18.
[9] 高煥.影視劇中的跨文化傳播――以美劇《越獄》為例[J].新聞世界,2009(9).
[10] YYeTs美劇翻譯組招募[EB/OL].http:///announcement/index/view/id/49.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6)03-0159-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3.073 [本刊網址]http:∥
一、我國英語教學現狀
目前我國學生的普及外語為英語,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制訂了大學英語教育教學大綱,并據此統編了教材,1987年,四、六級考試開始在我國實施,這一系列工作對我國英語教學具有不容忽視的推動作用。幾十年以來我國不斷普及和推進英語教學,形形的英語教學方法和教材及各類參考資料在我國風靡,“英語經濟”應運而生。作為與世界交流的工具,我們這幾十年來的英語吸收是有效的: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敢于走出國門進行進一步的學習、深造,提升自我價值;我國順利加入WTO,奧運會申請成功,世博會的圓滿結束。這一切說明了我們對英語的傳播和吸收是成功的,這些成就的取得與我國積極推行英語教學進程是分不開的。由此可見,我國的英語教學對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國際化進程的推進起到了積極作用。
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與世界的交流也隨之深化,這對畢業生的英語運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調查研究表明,當前的英語教學遠遠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和經濟的發展,很多畢業生在面對面與人交流時往往會出現交際失敗、交際不妥等情況。通過這些情況我們不難覺察我國的英語教學方法仍然有一些問題。長期以來在我國的英語教學中存在一套固有模式,他們沒有理解與英語相適應的文化,故無法用英語有效地交流,甚至還會因為文化錯誤導致跨文化交流的失敗即所謂的跨文化交流障礙。因此,我們的英語教學改革還任重而道遠。
二、我國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流教育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傳統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
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言,其教學水平影響著對我國國際化進程的推進和社會的發展。我國的英語教學模式中“重知識,輕能力”的思想根深蒂固,教學的重點在于詞匯識記、語法結構講解、句式背誦等,旨在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及應試水平。然而,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程度的不斷加深,蓬勃發展的中國經濟已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國際化程度不斷加強,與世界的交流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希望出國深造、留學。因此,我國對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對面的交流即口語學習成為人們的急切需求,而傳統的照本宣科、不注重語言背景及環境的應試教育已經無法滿足中國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的要求。
(二)學生缺乏跨文化理解力
我國學生學習英語的流程大致相似,從音標識記、單詞識記、句子理解、語法結構練習再到寫作,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傳統的“聽、說、讀、寫”四會觀念深入人心,在這四會觀念的引導下,我國學生的英語學習上普遍表現出以教科書、教輔資料為主的特點。學生們大多認為,只要學好了聽、說、讀、寫其他的根據常識判斷就可以了。
然而常識不具有統一性的,常識是建立在文化的基礎上的,中國的本土文化與英美文化的天壤之別必然會體現在兩國語言習慣、思維方式上有所體現。因此,我們在維持原有教學模式的情況下,一味要求學生提高英語水平,有時會起到相反的效果。
因此,語言的學習應該關注語言背后的文化背景,在了解了文化背景的基礎上學語言,只有這樣,我們的所學的英語才能成為地道的英語,才能掃除跨文化交流障礙。
(三)教師的跨文化交流教育水平低
目前,我國大多數英語教師不能從固有的教育模式中解放出來,跨文化交流教育能力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1.英語教師應試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由于我國教育模式的固有缺陷,我國的英語教師大多被應試作為教學目標,認為語言教育就是語言本身,片面強調語言能力的培養,忽視或根本無法發現語言的文化背景對語言教學的重要意義。
2.英語教師自身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缺乏。目前,我國大多數英語教師還沒有掌握或沒有系統的掌握語言跨文化交流的相關知識,對英語的文化背景知之甚少,缺乏跨文化理解力,自身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差。當然也就無法把英語的文化背景融入到教學中去,更談不上提高學生的跨文化理解力,促進學生將語言和文化有機的結合起來,形成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跨文化交流障礙出現的原因剖析
語言是不僅是表達思想、溝通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也是各個民族文化的積淀,語言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包括地區氣候、地理、環境等,語言是人類從自然界學結的產物,反映出了人類社會生活的主要特征。因此,語言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化特性,包括傳承性、區域性、時間性等,語言交流受到地區文化的影響。英語跨文化教學必須將語言的各種特性納入考慮范圍,將語言中的文化元素融入教學模式之中,保證教學質量,英語跨文化教學同樣受到地區文化差異的影響,文化差異會給學生造成學習麻煩,除此之外,英語為母語的國家之間也存在差異性,更增加了英語跨文化學習的難度。
1 跨文化交流簡介
1.1 跨文化交流的概念
交流實質上是人類表達個人思想的方式,交流的對象包括了個人、團體、國家等,語言是人類交流的主要工具之一,但語言不僅僅是交流工具,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應了本民族的信仰、文化、風俗等。跨文化交流(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不同語種人們之間的交流,任何不同背景的人們對本群體均有一定歸屬感,這種歸屬感會造成與其他群體的溝通障礙,而這種背景并不是嚴格局限在文化、語言之上,甚至包括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經濟地位、社會地位等,因此,任何個體之間的交流都屬于跨文化交流,本文所研究的跨文化交流是國家層次的差異。
1.2 跨文化交流意識
跨文化交流建立在跨文化交流意識之上,跨文化交流意識是指交流者可以從目的語言文化背景出發進行溝通,需要交流者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語言基礎以及靈活的思維方式。跨文化交流意識可以幫助交流者消除文化壁壘,提高交流效率,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跨文化交流意識的發展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包括文化辨識階段、文化沖突階段、文化滲透階段以及文化體驗階段。(1)文化辨識階段,該階段的學習者可以從文化表面特征辨識不同的文化,大多數人處于這一階段,比如看到富士山的紀念品就想到了日本;(2)文化沖突階段,該階段是大多數語言學習者所處的階段,學習者已經可以從細節辨識文化差異性,比如英國與美國的交流方式的區別,學習者可以察覺到目的語言與本民族文化的差異性,并對部分文化差異產生排異性;(3)文化滲透階段,學習者通過文化學習理解目的語言文化,并從認知水平接受文化差異;(4)文化體驗階段,文化體驗要求語言學習者長期生活在目的語言文化背景下,向本地人學習處理事務的方式與方法,從感情層次接受文化差異。
2 跨文化交流的理論基礎
跨文化交流模式構建的理論基礎是文化身份,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體現了對個體與族群的自我界定,帶有強烈的民族印記。文化身份包括身份認同和身份建構,認同的基礎是自我承諾(commitment)與確認(identification),是價值的判斷與選擇。基于歷史和現實,自我身份的接受與認同除了發生在原族群中,同時也深深影響著對異質文化的感受與認同。在此過程中,文化建構以動態形式塑造了文化認同的多層屬性,最主要表現為歷時性和共時性構建的特征。
2.1 文化身份的歷時性
文化身份的建構伴隨著歷史的變遷、政治與經濟解構重組的動態過程而來,是歷史記憶與現實映射的碰撞與融合。歷史記憶作為一種沉淀滲透在文化認同的恒定層面,是族群文化的歷時映射,并高度制約著文化建構的走向;現實映射作為一種動態存在,既維系又沖擊著歷史記憶。在文化的對抗與沖突中,當異質文化無法借助政治經濟地位對本族文化形成強勢霸權,歷史記憶則會在該文化的身份認同中占據主導地位;相反,當政治與經濟的霸權地位足以使異質文化凌駕于本族文化時,本族文化就會出現失語現象,此時,在異質文化的劇烈碰撞下就會導致本族文化歷史記憶的退化甚至消失,進而形成文化身份的結構性變異。
2.2 文化身份的共時性
社會語境的差異導致文化身份認同呈現差異,表現在性別特征、階級特征、國別特征和種族特征等方面。其中,種族或民族性身份認同是最為普遍的形式,面對異質文化時可以有助于確立自我地位和區別特征。文化身份的確定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語境,在異質文化的對抗中,占據主導地位的就是國別和民族層面的語境。而在跨文化語境中,如果過分強調文化身份的同質建構而忽視文化間差異,則容易形成文化沙文主義,以文化的同質身份抹殺身份差異。
3 英語跨文化教學的作用
3.1 交流能力提升
英語跨文化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提升跨文化意識,學生跨文化意識的提升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包括避免用語失誤、文化內涵提升、提高文化敏感度等。英語跨文化教學可以有效改善傳統英語教學模式,傳統英語課堂教學以詞匯、語言以及語法的研究為主,忽視了地區文化在語言中的作用,導致交流中出現誤解,英語跨文化教學可以提升學生語言準確性,避免交流用語失誤,除此之外,充分掌握目標用語的特性之后,可以提高學生對不同地區英語的敏感度。例如“Thank you fir spending time with me on island”“It is my responsibility.”英國人會認為這種回答是出于無可奈何的意思,準確的用語應該是“It is pleasure.”
3.2 文化內涵提升
英語跨文化教學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交際能力,同時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的各種文化,為中外交流搭建橋梁。一方面文化知識可以提升學生對語言的認識,另一方面語言學習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英語國家的思維模式于文化。教師應該將文化融入英語課堂教學中,將文化與語言教學進行整合,同時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內容,選擇合適的切入點對課文進行展開,教師備課時多收集一些國外的書籍、資料、影音等。文化內涵同樣也是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隨著學生文化素質的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也會更強。
4 英語跨文化教學的缺陷與對策
目前,我國英語跨文化教學的問題與缺陷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包括學生學習觀念、學習途徑、思維模式差異以及教師教學模式:(1)學習觀念,很多學生進入大學后仍然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繼續沿用高中英語學習模式,將大學英語學習的目的界定為四、六級考試,并未將英語文化學習納入知識范疇,導致英語跨文化教學十分被動;(2)部分學生對英語文化興趣較大,但學習途徑十分有限,只能通過電影、文學作品等了解英語文化,而且了解的內容也十分局限,包括歷史、風俗、重大節日等,對文化了解有限;(3)思維差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思維方式,中國人趨向綜合性思維方式,西方人趨向于分析性思維模式。(4)教學模式,傳統英語教學模式過于注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導致教學模式發展緩慢,英語教學模式缺乏應有的擴展性。針對以上問題,本文提出了三個方面的改進建議。
4.1 激發學生積極性
任何一門語言的學習離不開相應的文化背景,語言本質上屬于交流工具,但語言習慣的背后卻是一個種族的文化,英語的教學必須結合歐美國家的文化背景。英語跨文化教學模式可以充分利用文化的教學作用,將文化作為語言教育的載體,使英語文化滲透進入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擴展學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4.2 構建新型跨文化教學模式
多種文化交融本來就是全球一體化的特點之一,我們不應該完全舍棄現有的英語教學模式,那樣就不符合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會導致教學模式混亂,英語教學研究者應該在現有的英語教學模式上進行改進,將具有英語文化背景的元素加入現有的英語教學模式中,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跨文化表達能力,也能夠通過英語來推廣英語文化,真正的實現了英語的本土化。
4.3 提高教師整體素質
教師作為課堂的引導者,直接決定了課堂教學的質量。英語跨文化教學要求教師具備較高的英語文化素質,教師的文化積淀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價值觀、審美觀,英語教師應該保持與社會發展的一致性,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深入貫徹落實人文主義教學觀,讓英語跨文化教學滲透進入英語教學的各個環節,英語教師是英語文化的傳播者,教師必須通過自身的文化修養感染學生,為學生展現英語文化的魅力。
5 總結
21世紀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新紀元,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各行各業對于英語專業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語言的學習離不開相應的文化背景,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近年來,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學生的英語水平普遍提高,逐漸接受了英語總的外來文化,英語專業的學生也大都具備了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很多高校開設了英文原著閱讀的課程,除此之外,熱播的英美電視劇也為相關專業的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學習素材。目前,我國現有的英語教材大多采用歐美文化背景,具備較好的文化背景。本文深入的研究了我國英語跨文化教學的現狀與問題,并根據問題提出可行的改進措施,希望本文的研究有利于我國英語跨文化教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汪火焰.基于跨文化交際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
[2]劉桂影.我國中學英語教學范式發展與變革研究[D].西南大學,2013.
[3]陳桂琴.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4.
[4]孔德亮,欒述文.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的模式構建――研究現狀與理論思考[J].外語界,2012,02:17-26.
[5]李楠.跨文化交際視角下的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英漢文化雙向導入研究[D].吉林大學,2012.
引言
濟全球化的發展給世界各國帶來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不同國家之間,不同地區之間甚至不同民族之間都存在著文化差異,世界各國在被卷入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也是進行跨文化交流的過程,那么在面對不同文化時,怎樣進行交流才不會造成誤解,給本國帶來損失呢?跨文化交流語用問題的研究就為解決這個難題帶來了曙光。
一、口語交際中的跨文化語用失誤
文化具有多樣性,世界上各民族各地區各個國家的文化都是不同的,在進行跨文化交流時就很容易產生問題。跨文化交流時,語言文化交流占絕大部分。語言文化交流即體現在口語交際中,由于對別國文化的不熟悉,語言的表達形式通常會以母語的表達形式呈現,這就和別國的語言表達不同,進而引起誤解;以下一個例子就可以很直觀的告訴我們:
英語課上,老師讓同學們翻譯一個句子: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明炫彩斑斕。
同學們很自然的就翻譯成了:Chinese nation is long history,chinese culture is colorful. 這是個很明顯的錯句。因為在英語里,這句話因該是: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中華文明炫彩斑斕。是這個意思,因此,正確的翻譯就是:Chinese have a long history,and their culture is colorful . 不了解別國的文化,就會在進行交流的過程中鬧笑話,并且詞不達意。
二、口語交際中的跨文化語用能力提高的方法
1.明確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系,樹立語言學習即文化學習的理念。語言是表達文化的載體,跨文化交流主要依托跨文化語言運用交流,因此提高跨文化語用能力的提高十分必要。以我國和美國之間的跨文化交流為例:要想進行文化交流,就必須了解對方的文化,而了解對方文化的有效途徑就是學習對方的語言,溝通交流才能相互了解,因此,我國就大力推進英語學習的開展,而美國方面也大力推進漢語學習的開展,通過學習雙方的語言作為文化溝通的橋梁進行跨文化交流,這便是語言學習即文化學習。要提高口語交際中跨文化交流的語用能力,就要明確語言交流促進文化交流,牢固樹立語言學習即文化學習的理念。
2.廣泛閱讀,積累知識,增強對目的語文化的敏感性和領悟力。豐富多彩的文化背景,風格迥異的文化常識和不同文化的表達形式都是進行跨文化交流所需要深入研究的。語言作為一種文化載體,不會脫離文化本身而存在,跨文化語用能力的提高是跨文化交流雙方進行公平、得體交際的核心所在,跨文化交流中要注意這些表現在言語和文化方面的差異,這樣才能減少語用失誤,更好地促進跨文化交流。
想要很好的進行跨文化交流,就要多了解別國文化的豐富含義,廣泛閱讀相關文化的書籍,增強文化底蘊,積累豐富學識的同時多運用,有條件的還可以到該文化地區進行深入觀察體驗,更好地感受文化的差異性,以此來提高對該文化用語的理解能力和語境的敏感性,更加靈活的運用該語言系統,形成當地的語言表達方式,這樣在進行跨文化交流時就能減少很多因文化差異帶來的不必要失誤,從而進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3.加強語言實踐,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語言學習一定要多用多實踐,在不停的和別人交流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只有通過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溝通交流,促進跨文化交流。
比如我們中國人見面習慣性的問好:吃飯了嗎?吃的什么?一般中國人就會回答:吃了,還好。然后就過去了。但是一般在西方國家,如果你問他們:Hi,how do you do? How about the lunch?他們通常會很認真地回答:yes,pretty good!! I like the beef,but if there are some salad will be better.
上面的對話會讓中國人覺得,我不過就是隨便問問,你怎么回答的那么詳細。而被問者由于他們的文化是這樣的,所以就覺得你是想知道他們真的吃的是什么,感覺怎么樣這些。這就是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文化差異,它體現在思想、行為和語言和表達方式上。
在學習他國語言文化時,盡可能的參加一些交流活動,比如聚會,討論會和一些其他活動,可以幫助我們在那種語言環境下訓練思維,提高跨文化語言交際能力。
我們只有多和他們交流,不斷的認識和了解他們的文化,才能在進行跨文化交流時更好理解他們的語言,進行得體自然的溝通交流。
三、結語
作為一個學習別國語言文化的人,難免會犯錯誤,在進行語言溝通中也會鬧很多笑話,但是,要敢于實踐,多多和別人交流,逐步加深對別國文化的理解和認知,才能減少今后跨文化交流中的語言應用失誤。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學會用所使用的語言的思考方式進行思考,多方面深入認識該文化,就能融入該文化的氛圍中,自然而然的減少跨文化交流時的誤解和尷尬。
跨文化交流是闡明全球范圍內社交網絡中不同空間文化之間的知識體系,該知識體系包含社會關系和社會活動兩方面的內容。跨文化交流的現實價值主要體現在不同文化空間發展背景下個人、群體、組織和國家之間的交流規則;跨文化交流可以對不同地區和不同空間內的文化知識進行闡述和理解;跨文化交流還能分析各個文化領域內文化影響、延續和變遷的實際狀況。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很多人并不了解跨文化交流的實際含義,實際上跨文化交流在各國的發展中已經擁有較長的發展歷史,我國跨文化交流活動從茲綢之路開始,到玄類西游、鄭和下西洋等,由此可見,跨文化交流在我國文化交流過程中歷經了漫長的發展時期。跨文化交流的方式有很多種,在時間和空間上建立起世界框架結構體系的渠道主要有陸路、海路和互聯網等手段,這些手段在構筑連接實際的體系的同時,并將其作為世界文化交流的樞紐。電影是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下興起的一種全新的交流媒介,它不僅可以通過影像等高科技手段向觀眾展現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還能拉近世界各國之間的距離,促進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快速發展。英語電影交流手段以好萊塢電影最為典型,好萊塢電影以現今的電影制作工藝為依據,將不同視角下的美國文化展現在觀眾眼前。
2英語電影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局限性
跨文化交流的內容被納入到文化的范疇當中,該范疇具有典型的原點性。原點性是指跨文化交流過程中不同空間和不同文化屬性的文化知識,其具有典型的獨特性和不可復制性,無論何種文化只要存在原點,這種文化就會一直延續發展下去。英語電影中包含的英語國家文化植入了英語國家發展過程中已經被認可的文化內涵,這些文化既包含英語國家對世界、對其他國家一些對人類的思考和總結,還包含著英語國家對不同文化的認識和了解程度。英語電影文化植入既包含著商業價值,同時又包含著發揚文化和弘揚優秀文化的目的。文化原點揭示出不同文化之間雖然有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但只要存在文化原點,文化交流過程中便存在局限性。
眾所周知,文化與物質基礎之間存在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的關系,如果某種文化被視作為優秀的文化存在,文化在實際傳播過程中會不斷擴大和發展。文化在傳播過程中逐漸走向交融和同步發展,但是,這個發展過程通常以弱勢文化為犧牲對象,也就是說,文化在交流傳輸的過程中表現了既統一又分散的發展趨勢。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英語電影作為全新的媒介形式登上文化交流的平臺。近幾年,電影技術得到迅速發展,電影在社會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英語電影在跨文化交流過程中存在的局限性是英語電影蘊含的文化屬性在傳播過程中與不同文化所產生的抵觸和摩擦現象,這種現象與英語電影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構架體系的成立有直接關系,由此可見,英語電影是具有人類最大優勢的文化與現實文化的摩擦與融合。
3英語電影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運用
伴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快速發展,中西方文化交流已經離不開現今的傳媒手段,英語電影則是這個社會背景下發展起來的一種全新的媒介工具。筆者結合多年工作經驗,對英語電影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運用做了總結介紹。
3.1英語電影傳播了西方文化的價值理念英語電影快速發展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傳播英語國家的文化機制理念,并借助現今的電影媒體技術構架西方文化機制的世界文化整體格局。英語電影中包含著較強的帝國主義文化色彩,這種色彩傳達出較強的文化霸權和侵略色彩,意在通過文化政策建立全球統一的文化框架,從而形成以英語國家為主的文化模式。
3.2英語電影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文化的發生必須經過適應和挑戰環境這一環節,現代信息技術所構成的文化傳播體系,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不同文化形態下所產生的實際環境和區域的形態與結構,與之相反的是它更加明確地體現了文化傳播過程中不同文化之間的不同之處。英語電影是現代媒介發展的重要產物,在不同文化形態的傳播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英語電影通常以單向傳播形式為主,導致英語國家與其他非英語國家之間的文化價值理念和認同感等存在較大的差異。
3.3英語電影體現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雙向性英語電影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運用還體現在雙方文化交流的雙向性上。英語電影以很強大的賣點占領了我國電影市場,在改變我國人民生活方式的同時,還影響著人們思想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例如,某部英語電影講述美國西部牛仔的故事讓我國人民在一夜之間了解了牛仔褲,牛仔褲也逐漸成為我國很多家庭衣柜中必不可少的服裝。當然,英語電影侵入我國電影市場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我國文化構成的文化體系,中國文化有五千年的發展歷史,英語國家文化在入侵我國文化的過程中,我國歷史文化能夠展現出強大的抵抗力。但是,就生活形式而言,英語電影的入侵使圣誕節、情人節以及愚人節等西方國家節日在我國受到廣泛歡迎。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7740(2010)03--0101--03
引言
隨著交通和通訊技術的空前發展,大眾旅游蓬勃興起,旅游業亦已成為全球性產業。人們的旅游動機已不再僅僅是為觀光休閑或商務交流,而更多的是渴望能與客源地的人們交往互動,去感受異質文化體驗異地風俗民情。通過旅游活動,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可以相互交流思想感情,增進相互理解,促進世界和平。基于此,可以說旅游活動是一種非常典型的跨文化交際活動。然而,由于價值觀、社會規范和思維方式的差異,常會產生文化交流障礙,導致交流失敗。因此,在旅游提供服務的眾多工作中,導游員的工作顯得尤其重要,他(她)不僅僅是一名服務者,更是一種文化模式的引導者和傳遞者。因此,在大眾旅游興起的今天,研究導游員對于跨文化交際的推動作用、培養導游人員在導游服務過程中的跨文化意識和交際策略極具意義。
本文在對旅游與跨文化交際的關系進行分析的基礎上,詳細論述了導游員的跨文化交際職能及行為。并針對做好跨文化交際的實踐工作提出了幾點建議。希望通過本文的論述能夠對跨文化旅游者和旅游從業人員的具體的交流實踐有所幫助,尤其希望對涉外旅游工作者能有大的幫助。
一、跨文化交際與旅游
“跨文化交際(Intere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Yos8一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信息發生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間的交際。從心理學的角度講,信息的編譯碼是由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進行的交際就是跨文化交際。”跨文化研究中,我們將文化傳統的分為主流文化和亞文化。每個人的文化背景都不僅包含民族文化,同時也具備著個屬群體的亞文化。語言學家胡文仲曾提出了一個在跨文化研究中的順序:主流文化―亞文化一地區文化一小群體文化(不同年齡、職業、性別群體的文化)。在本文中我們將主流文化以外的亞文化、群體文化等都視作亞文化。每個人由于所屬的群體不同都有著各種亞文化或者說群體文化的痕跡,但在旅游文化交流中,我們主要分析其中所共有的主流文化部分,即首先考慮全民族或國家的整體文化。因為雖然每一個小群體之間也有著各種分歧,但總體說來,國家民族之間的差異更為明顯,對人的感知和選擇具有更多的決定性。客源地的旅游主體與目的地東道主兩者文化存在之間的交流,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往,也是不同地域間文化溝通往來的途徑。由于生活環境、生活方式、受教育程度、信仰、性別、年齡、經濟狀況、社會地位及其它經歷的不同。沒有兩個人有完全一樣的文化背景。嚴格說來,任何人與人之間的交際都應該被視為廣義的跨文化交流,交際行為都屬于跨文化交流的范疇,因為沒有兩個人所屬的社會文化群體是完全一樣的,沒有兩個交流者具有完全一致的知識。
旅游正是一種特殊的跨文化交流活動。旅游和交際。尤其是和跨文化交際的密不可分是由旅游活動本身的性質一旅游的交流性決定的。首先,從主觀需求上看,許多旅游者外出的目的就包含了與當地人交流的成分。美國著名的旅游學教授羅伯特?w,麥金托什提出的旅游動機有四種:身體方面、文化方面、人際(社會交往)方面、地位和聲望方面。其中除身體外的動機均明顯帶有交流的目的。據調查,“英、美、日、德、法、澳等國的旅游者無一例外地把‘與當地人交往,了解當地文化和生活方式’當作出境旅游的三大動機之一。”其次,旅游者對新奇文化的追求是旅游具有“跨文化”屬性的重要原因。目的地與客源地的差異性就是吸引游客旅游的重要因素之一。旅游的求異心理促使旅游者傾向于選擇與自己文化相異的環境旅游。在自然、歷史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人類文化的相互分化,產生差異,根據一定原則劃分了具有不同功能,不同規模,層次的文化區域。
二、導游在旅游中的跨文化表現
(一)導游員的工作
旅游活動中由于旅游者對于旅游者在目的地的游覽指導和生活服務活動等客觀需要,必然存在著交流的需要。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旅游從業人員的增加為旅游者更好的旅游提供了條件,從被動地接受旅游者的請求轉為主動為旅游者提供服務,這就增加了更多的交流機會。而導游員的工作則是旅游交流活動當中的靈魂人物。
導游員(guide-interpreter/tour guide/tourist guide)是指“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位于)導游資格證書和導游證,受旅行社委派,按照接待計劃,從事陪同海外旅游團(者)或國內旅游團(員)參觀、游覽等事物的工作人員。”具體來講,導游的工作是以旅游者為工作對象,以指導旅游欣賞,溝通思想為基本方式,以安排旅游這吃、住、行、游購、娛為主要任務,以增進互相了解和友誼,贏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目的的一種活動。從行業要求來看,導游人員在導游實踐中除了要與旅游者進行有效的交流外,還承擔著溝通旅游者和旅游接待地人員的任務,而導游員、游客和旅游接待者由于來自不同的地區或國家,所受的教育和人生經歷等不同,所以他們都具有自身非常獨特的價值取向、風俗習慣以及由此產生的對周圍事物的看法,這種獨特性便構成了一地的文化,這正如人們常說的“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導游員帶領游客游覽旅游目的地、與當地人們進行交流、給游客介紹當地的風景文化習俗社會發展等便形成了一種跨文化的交流(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由于這種交流存在于不同的文化群體之間,或者是國內不同的省份或城市,或者是中國與外國,因此這一過程便形成了一種跨文化交流。在旅游活動中,導游員、游客和其他旅游接待者之間的交流便形成了旅游實踐中的跨文化交流。
(二)導游的跨文化作為
一名優秀的導游,是集導游講解、營銷、管理三位一體的人才。在旅游活動中。導游扮演著為語言不通的旅游者和被訪者之間交流交際的翻譯角色。而一個只懂得對方語言,不知道對方物質、制度、精神文化差異的解說者。是不可能讓雙方進行順暢交流的。作為一名合格的導游,在接待來自異質文化的游客時是不能回避的,應該表現出積極的態度,必須首先意識到文化差異的客觀存在,在充分了解主客方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合理而盡可能主動地去搭建文化交流的橋梁。促進主客方的文化交流,從而讓主客方文化能夠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溝通與共存。具體做起來,我們在具體帶團過程中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人手去應對跨文化交際中的問題。
1.在交流前做好準備,做到有的放矢。導游員在交流前應充分了解客源國或客源地的文化背景,有效地運用各種技巧更好地與游客交流。不要把自己的興趣愛好強加于游客,要充分了解游客的心理需求。如一日本旅游團在結束蘇州的行程I臨別時,導游員給每一位團員贈送一塊繡有荷花圖案的絲質手帕,這些日本客人不僅沒表示謝意,反而一臉的惆悵與不高興。原來。日本人視荷花圖案為祭奠,視手帕為生死離別。所以作為東道主的導游員,要充分了解客源地的文化習俗和文化禁忌,以免游客因文化差異而對其某種友好行為產生文化誤解甚至招怨。
2.在整個旅游活動中保持跨文化交際的敏感性。一般來講,文化表層的差異很容易被交流者所注意,如中國人喜歡喝茶而西方國家的人喜歡喝咖啡,美國人用刀、叉吃飯,而中國人則用筷子吃飯等。但文化深層次的差異就很難看出來,有意識地培養這方面差異的敏感性就顯得尤為重要。要求外語導游從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理解他們說話的意圖,做出判斷,再確定該說什么的問題。如果有一英國游客在旅游巴士車上說,“It is getting really hot now,”如果導游跟著只是應和著回答“Yes,it is really,”那么其交流的結果應是失敗的。如果這句話是在跟客人散步時作閑聊的寒暄語,這樣回答是沒有任何問題的,而如果是在一輛悶熱的旅游車上說出來,則游客說的這句話帶有明顯的施事功能,即實際上他是想讓司機或導游員把空調打開。在弄清他的說話意圖后,導游應這樣回答,“Yes,it is,Would you like to tum on theair-conditioner?1 will d0 it 8t'lglee”。從這個例子我們還要指出的是,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其思維表達方式也會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同樣是說英語的英國人在提建議或要求對方做某事時一般要比美國人含蓄委婉的多,所以同樣一句話在同一場景由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說出來,我們在意會時一定要多多考慮。
3.在跨文化交際中采取“寬容”的態度。導游在介紹自己國家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要尊重他民族的傳統習慣,各國文化的差異造成的誤解往往帶來比語言失誤更為嚴重的后果,使旅游失去應有的效果。面對來自異質文化的游客,對于他們的飲食文化、宗教文化等這些根深蒂固的民族文化,如穆斯林有不吃豬肉的飲食習慣,作為涉外導游員,不但應該采取包容的態度,而且還要盡量地為他們提供方便。作為導游員,應特別注意不要把本民族的生活習慣強加于游客。各族人民在交流中應,不但要承認文化差異,而且還要做兼容并蓄。
4.在跨文化交流中要注意調整游客的心態,讓他們盡量做到移情思維。俗話說,“入鄉隨俗(Do as Romans do)”,追求異質文化是旅游者的終極目標。于是涉外導游員有義務在第一次沿途導游中就應該把本地區的風土人情、民族禁忌等講述給他們,讓游客們心理有所準備,促使他們加快適應異質文化的步伐,以適應當地的環境。因此,中國的導游用英語接待來自美國的游客,不能只堅持美國的御用規約,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順應中國文化環境的交際適當性,不應觸犯中國的社會文化規范。
5.在遇到文化“休克”時,應多角度的對比交流,幫助游客換位思考。文化休克是指個體遇到不同文化時的體驗。涉外導游員在導游的過程中,要使信息的編碼盡可能符合譯碼者的文化背景,使信息更有效地傳播。如可以用游客熟知的事物來對比陌生的文化,中國有“梁山伯與祝英臺”,西方文學中也有“羅密歐與茱莉葉”特級導游顧曉祖就以故宮和凡爾賽宮對比為例專門探討過對法國游客如何講解故宮。總之,涉外導游員應該充分選擇和吸收異質文化的特點,靈活把握本土文化的核心或本質特征,有創造性的對解說對象進行對比解讀,使游客在文化換位中真正感受到人類相互交融文化的個性與共性的魅力。
結束語
綜上所述,旅游活動是一種典型的跨文化活動,導游員在旅游活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求他們在服務的過程中,要保持積極的態度、采取靈活的方式去應對文化沖突,保障旅游活動的順利進行。具有高素質的跨文化意識和技能的導游員,將有利于培養一批高素質的導游人員,有利于加強不同文化間的積極交流,同時形成文化互補交融的良好氛圍,提高旅游文化傳播的社會效應與經濟效應,達到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人們和諧共處的愿望。
參考文獻:
[1]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國語教育出版社,1997:23.
[2]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3]張國洪,中國文化旅游――理論?戰略?實踐[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2.
中圖分類號:G644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03-0-01
一、老撾留學生跨文化支持服務存在的問題
1.對老撾國家文化知識掌握不夠完善
當下跨文化交流的發展速度較快、發生的背景和環境也各有不同,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跨文化較多,相關的管理人員不能夠對跨文化交流的國家的文化進行深入的了解,這很容易使得老撾留學生在心理上產生一定的反差,進而從心理上有一定的排斥以及產生壓力。這對于今后老牘家跨文化的交流具有較為消極的意義。如果不能夠及時的掌握老撾相關的文化知識就不能夠保證不影響老撾留學生的正常文化,在保證不干涉雙方文化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流支持服務。
2.忽視了潛在的影響因素
在進行老撾留學生跨文化支持服務的過程中,相關人員總是只看到表面的問題,忽視了一些潛在的問題。當下的跨文化交流的學生越來越多,已經不僅僅只有兩個國家的交流,更多的是多個國家的融合,這使得在跨文化支持服務的過程中發生了很多潛在的問題。而這些潛在的問題很容易被忽視,這種忽視容易在一定程度上為跨文化交流服務帶來潛在的消極影響。
3.服務人員綜合素質有待提高
跨文化交流服務人員作為跨文化交流過程中最重要的組成要素,對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服務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跨文化交流服務人員隊伍的建設顯得尤為重要。現階段,隨著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跨文化交流服務人員的水平也得到了較大的提升,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綜合素質較低的現象,等待改進和完善。大多跨文化交流服務人員具有不錯的專業素質,對跨文化交流基礎都有著很好地掌握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都得到了專業的認可,但是卻在實踐的過程中缺乏一些技巧,沒有較為合適的服務方式,使得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服務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產生隔閡,交流過程產生困難,不能給予學生良好的跨文化交流學習氛圍,反而使得交流過程有了“事倍功半”的效果。據調查了解,部分條件不允許的學校,跨文化交流服務人員的配備不全,經常讓年輕、缺乏經驗的服務人員直接進行跨文化交流服務,這無論是對留學生的跨文化交流綜合素質的培養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二、改進老撾留學生跨文化支持服務的有效策略
1.了解老撾國家的國家風俗
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特色的風俗習慣,在中國,由于不同民族和地域差異性存在一定的,更何況是從東南亞來的老撾的留學生。相關的管理人員必須對老撾的一些國家風俗進行一定的了解,這樣才能夠盡可能多的保證其今后生活的順利。國家的風俗較為廣泛,服務人員應該積極學習相關的風俗知識,主動地避開一些較為敏感的話題,將與留學生由于文化產生的差異降到最低。除此之外,管理人員可以為相同地區的老撾留學生提供一些交流平臺,讓他們能夠通過這些平臺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有自己本國的朋友也能夠使得留學生在進行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具有歸屬感,讓他們能夠更加舒適的在國內進行交流學習,對改進老撾留學生跨文化支持服務也能夠產生積極地效益。
2.創立具有自身特色的跨文化交流服務模式
只有改變傳統的跨文化交流服務模式,才能夠充分調動各國留學生的積極性,服務人員可以通過運用現在的多媒體網絡信息工具,了解當前較為先進的服務模式,可以運用一些國家在多媒體平臺上的資源共享學習其他國家的交流管理制度,這樣能夠有效地學習。同時,在了解其他國家跨文化交流服務的過程中能夠對自己國家的跨文化交流服務模式有一個較為清楚的了解。充分的跨文化交流服務資源能夠使得服務人員在進行跨文化交流服務的過程中,能夠建立國家的跨文化交流服務的個性化設置,這對于跨文化交流服務的效率具有積極地影響作用。
3.為老撾留學生提供良好的留學氛圍
良好的留學氛圍不能夠僅僅停留在狹義的留學范圍內,不僅僅是簡單的教學和學習的氛圍。所謂廣義的留學氛圍應該還包括由于地方位置不同所帶來的氣候差異以及一些在飲食上的不適應,這使得學生在心理上會有一定的反差,如果不能夠及時的將留學生的這種反差平復,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留學生的學習和交流。因此,相關的管理人員應該及時與留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及時的關注他們的心理狀態和他們所處的環境,幫助他們緩解一些不適應,使得老撾的留學生能夠在中國得到積極地發展。
三、結語
總而言之,跨文化交流服務效率的提高對老撾留學生數量具有較大的積極意義,特別是在當前我國社會經濟體制下,提高留學生跨文化支持服務能更加奠定我國在東南亞國家中的重要位置。另一方面,跨文化交流服務綜合素質提高的可實踐性使其能夠在國際留學生的交流中具有廣泛的推廣應用,有利于全面提高留學生跨文化支持服務的效率。當下,留學生跨文化支持服務中還存在著一部分有待改善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通過改變傳統服務管理模式以及提高服務人員的綜合素質等進行改善。
參考文獻:
[1]張雷生.關于韓國高校中國留學研究生的跨文化適應研究(英文)[J].商務英語跨文化交流服務與研究.
中圖分類號:F752 文獻標識碼:A
在國際經濟貿易趨勢下,企業間的跨文化交流越加頻繁,同時一些阻礙企業間跨文化交流的問題也逐漸顯現了出來。而企業想要加強跨文化交流,就必須認識到跨文化交流的必要性,解決這些阻礙企業間跨文化交流的問題,從而促進企業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加強。
1加強跨文化交流的必要性
在國際經濟貿易的趨勢下,經濟全球化使得整個人類世界成為了一個開放的大市場,不同文化的人們在政治、經濟、教育等多方面出現了全方位的接觸與對話。在這一過程中,跨文化交流時出現的沖突,成為了現代人必須要面臨的挑戰。在這個時代,空間距離已經不再是阻礙不同地域人們進行貿易往來的原因,不同國家的人們可以在短時間內,通過網絡等信息傳輸系統完成一筆貿易交易。然而,想要完成國際經濟貿易往來,就必須進行跨文化的交流。但是跨文化交流不僅僅是交際雙方語言上的交流,更是社會文化的交流。因此,跨文化交流上存在的障礙就成為了阻礙人們貿易往來的重要因素。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加強企業間的跨文化交流,才能幫助我國的公司和企業實現跨國經營,從而促進中國企業走向世界,實現國際化的經營。所以,加強企業間的跨文化交流,對于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有著一定的必要性。
2阻礙企業間跨文化交流的因素
影響企業間跨文化交流的因素有很多。首先,不同文化有著不同的時間觀念。在北美文化中,時間就是金錢,但是在亞洲文化中,時間觀念比較寬松。所以,在來自中西兩方的人員進行經濟活動時,同時也是文化交流時,就會出現一定的矛盾。在這種情況下,雙方無法理解對方的行為,就會產生一定的矛盾;其次,空間觀念不同。西方人有較強的空間領域感,而中國人則喜歡和伙伴共享空間。美國人在與中國人談判時,常常會準備較為詳細的法律文件,但是中國人常常會覺得文件內容過于繁瑣。這是因為美國人主要從法律角度來看待自己與經濟伙伴之間的關系,而中國人則從人情的角度來看待彼此間的關系。所以,這種差異很容易給中西文化交流帶來困難,從而妨礙不同文化的人員之間的溝通合作。總之,由于文化傳統的不同,文化的差異會給跨文化交流帶來極大的困難。
3如何加強跨文化交流
(1)提高對跨文化交流的認識。想要更好地進行跨文化的交流,就必須要提高對跨文化交流的認識。在國際經濟貿易的趨勢下,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需要進行跨國貿易往來。因此,企業只有提高對跨文化交流的認識,才能在商務活動中,與其他跨國企業進行良好的溝通,從而為企業帶來更多的利益。
(2)樹立平等的文化觀念。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是在各自的環境下形成的,所以,雖然不同文化之間存有差異,但是卻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因此,想要加強跨文化的交流,首先要樹立平等的文化觀念,不能因為別人的文化與自己的文化不同,就對別人的行為舉止表示不滿。從本質上來說,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在于互相了解,互相幫助,從而促進人類的共同發展。所以,樹立平等的文化觀念,克服狹隘的民族中心論,才能加強彼此間文化交流。
(3)追求文化的融合。隨著國際經濟貿易往來的日益頻繁,跨國企業想要在他國發展,就一定要追求文化的融合,從而加強企業間的跨文化交流。首先,企業要做好當地文化的調查,從而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經營者的心理,順利進行跨文化的溝通,進而為企業間的合作提供保障;其次,在進行跨文化交流時,不能一味地遷就他國文化,還要向對方介紹自己的文化,從而使本國文化在滲透到他國文化中,達成文化的融合。
(4)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是加強跨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可以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然后利用這種差異來進行有效的交流。比如企業間在進行文化交流時,可以在取長補短的基礎上,打造雙方都樂于接受的、有利于公司持續發展的企業特色文化。
4結語
在國際經濟貿易的趨勢下,企業應該采取“”的態度,尊重其他國家的文化,并吸收他國文化中的精華,同時摒棄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從而完善企業的管理,進而促進企業的發展。為了加強企業間的跨文化交流,企業要加強對企業員工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訓,從而做好企業的跨文化管理,促進中國企業在走向世界過程中的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 胡浩.公共外交和跨文化交流中的企業角色[J].中國金融,2011,21(01):16-18.
全球化的新浪潮已經來臨。全球化不斷推進的過程中必然會有更加頻繁、更加密切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我們應該具備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英語課程標準》強調:英語教學應該是對人的品格、思維、語言能力、健全人格、文化知識和意識等的全面素質教育,了解文化差異、增強跨文化交流能力、增強全球意識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有益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和培養世界意識。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如果我們對英語文化與漢語文化之間的差異不重視,必然產生語言教學和文化脫節。正如美國外語教學專家溫斯頓·布倫姆伯克所說:”采取只知其語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養語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辦法”。仁愛英語Project English突出交際與文化,文化與語言密不可分。學習語言不僅僅是學習語言本身,同時還要了解語言中所傳達的文化信息。教材在系統編排語言知識的同時,注意激活學生已有的文化背景知識,并由淺入深地介紹英語國家的文化。注重培養學生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寓思想教育于語言教學之中。提高學生對待文化差異的鑒別能力,使學生逐步學會在實際的情景中恰當而靈活地運用語言。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通過學習外語,學生可以了解異國文化,有利于學生在將來的多元化社會中學會理解他人、互相尊重的同時,尋求合作與發展,共同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語言又是文化的寫照,不僅反映文化的形態,而且語言結構部分或全部地決定人們對世界的看法。英國專家Sir Edward指出:”Culture is that complex whole that includes knowledge, belief, and mora1, law, custom and any other capabilities and habits acquired by man as a member of society.” 所以教學中教師要做到既不放棄知識文化的積累又要加強交流文化的導入,還要向學生講述英漢常用語在語言形式和風俗禮儀方面的差異。
一、在教學中滲透跨文化教學的措施和方法
(一)提高教育者自身文化素養
文化背景知識包羅萬象,廣義上,它包括目的語國家的政治、經濟、歷史、地理、文藝、宗教、習俗、禮儀、道德、倫理、心理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狹義上,日常用語、專有名詞、成語典故、民間諺語等和形體表情等無聲語言,都反映出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識。我們可以通過結交外國朋友,涉獵各種形式的文學作品,觀賞外國電影,學習外文歌曲等多種渠道來了解外國文化。作為一名外語教師,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才能適應跨文化教學的要求。
(二)優化語言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效率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了解文化的前提是學習語言。因此外語教學必須遵循語言教學的基本模式。我國中學英語學習的周學時很短,我們在課堂上除了完成基本的語言學習,還應充分為交際提供時間、環境和實踐的機會。精講精練、大信息量的現代英語課堂模式,對我們的教學方法提出了高要求。在模擬語言環境、創設語言氛圍方面,現代教學手段如網絡等的應用已成為必然。如何將這些手段有機地與課堂結合,如何選擇和語言材料相關的背景文化知識,這都是需要我們教師努力的。
(三)充分利用教材,通過日常教學滲透
Project English中有許多地方都出現了與文化背景知識相關的話題。只要充分挖掘其中的內涵,以教材為線索,通過日常課堂教學隨時提供和補充相關知識是完全可行的。比如,七年級下冊Unite 8 The Seasons and the Weather中,出現了Customs in Different Countries以及不同節日Let’s celebrate的話題。筆者就將風俗習慣以及節日的由來、慶祝時間、慶祝方式、飾物、禮品讓學生盡可能多地了解,將中外人士行為習慣以及節日的對比作為重點以加深對文化差異的理解。我向學生介紹:In Japan, when you enter someone’s home, you should take off your shoes. In Brazil, people never go out with their hair wet. In Indonesia, you mustn’t point to anything with your foot. Don’t eat with your left hand in Muslim countries, and don’t touch a child on the head in Tailand.Unit 8 Topic 3主要是談論節日,核心是“Christmas”,講述了圣誕節前后常做的事。通過與中國春節的對比和談論,讓學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并學會尊重外來文化弘揚民族文化,給學生一個表達自我感受的平臺。教材中可發掘的素材不勝枚舉,只要教師有目的地注重文化意識的培養,就會做到文化和語言并重。
二、教學中滲透跨文化教學的實踐
(一)英語詞匯文化內涵的滲透
將詞匯的學習與文化背景聯系起來,即 “文化滲透”法來施行詞匯教學,也是跨文化教學的一個方法。比如:英國英語和美國英語發音的區別都能暗示出說話人的文化特征。在拼寫方面,美國英語中的center,color, traveled和英國英語centre, colour, travelled中也反映出英語的演變文化。在用詞方面,中國人喜歡用”仙逝”來回避”死”,用”發福”來回避”變胖”,和英語中用pass away和 put on weight 來回避這種令人尷尬的詞匯又有著同樣的文化潛意識。
(二)英語語法文化內涵的滲透
語法主要描述詞的曲折變化、詞在句子中的相互關系及詞法和句法規則。不同的語言有不同語法規則。例如:英語詞匯的曲折變化有動詞的時態、名詞的單復數、形容詞和副詞的比較級、最高級等等,但這些在漢語中卻沒有,因而成為英語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一種語言的語法不僅有其邏輯形式、結構,而且是通過語言在交流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因此必然對語言使用者產生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影響。英語教師在教語法時,應注意英語語法的心理因素,讓學生懂得一些特殊的表達方式和慣用語。如:漢語說”我想明天不會下雨”,英語中要說:”I don’t think it will rain tomorrow.”而不說:”I think it won’t rain tomorrow.”這就說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思維方法不同,語言表達不同,句法結構也隨之不同。
(三)英語對話和課文中文化內涵的滲透
在跨文化交流中,談話的內容、話題的選擇是產生交流失誤的主要因素。一個文化中人們習慣交流的話題可能是另一個文化中人們設法回避的話題;一種文化人們常常涉及的內容,可能構成對另一個文化中隱私的侵犯。中學的英語閱讀教學除了必要的知識傳授外,更重要的是在課內創設議題。教師要靈活地掌握好教材的切入點,以利于學生結合文化背景和文化蘊涵來展開活動,進一步增進課堂效果和文化知識的積累。
結束語:
實現跨文化交流是外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全面提高外語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外語語用能力,是中國教育面臨的重要任務。Project English是適應跨文化教學的教材,我們應該利用這一平臺展開跨文化教學。提高對跨文化教學重要性的認識,緊跟世界教育的發展方向,大膽探索跨文化教學,做到語言知識與文化知識的有機結合,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識,不斷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為培養出具有跨文化交流素質的人才而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