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6 08:23:5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殘疾人教育培訓,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5)25-0067-02
1 前言
在移動互聯時代,云計算、計算機網絡、社交網絡和智能終端等技術平臺下,教育變革深深影響著人類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方式。“云教育”作為國家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創新模式之一,2012年教育部下發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中明確提出“采用云計算技術,形成資源配置與服務的集約化發展途徑,構建穩定可靠、低成本的國家教育云服務模式。”云教育的推廣應用對促進教育資源均衡分配、實現教育公平以及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率起著積極作用。
基于殘疾人運動員高強度訓練、人員相對分散、培訓時間受限等特點,通過云教育方式針對殘疾人運動員開展信息技術培訓工作成為較為理想的模式,可以實現殘疾人運動員教育公平、按需學習和終身學習。殘疾人運動員掌握信息技術技能對進一步挖掘個人發展潛力,改善其生活狀況,提高綜合素質,融入社會具有重要作用。
2 云教育技術特點闡述及發展現狀
云計算成為2010年管理信息化行業十大關鍵詞之一,云計算的發展勢不可擋。云計算在學術界定義為:一種大規模分布式計算的模式,其推動力來規模化帶來的效應,在這種模式下,一些抽象的、虛擬化的、可動態擴展和被管理的計算能力、存儲、平臺和服務匯聚成資源池,通過互聯網按需交互給互聯網終端用戶。從技術角度來說,云計算不是一項新技術,二是一種計算理念或者計算模式,它是基于分布式處理、并行計算、網格計算等發展而來的,同時將這些技術融合展現。
云計算作為互聯網領域一種極具成長的模式,具備以下幾個特點:(1)超大規模,讓“云”賦予用戶前所未有的計算能力;(2)虛擬化,支持用戶在任意位置、使用各種形態終端獲取應用服務;(3)高可靠性,使用數據多副本容錯、計算節點同構可互換等安全措施保障服務的高可靠性;(4)通用性,針對不同的應用,可以構建對應的應用模型,同時支撐不同的應用形態;(5)高可擴展性,規模可以根據需求動態變化,滿足用戶規模變化和應用拓展;(6)按需服務,體現了其低成本的商業價值,讓用戶得到收益最大化,減少購置邊緣化設備和服務成本;(7)成本低廉,“云”端高容錯性技術接入及其廉價的節點構成云網,免去各類需求用戶維護高昂數據中心的管理成本,提升用戶體驗,降低時間成本。
3 云教育在殘疾人運動員信息技能培訓應用分析
中國的云教育目前處于探索、示范和發展的起步階段。云教育的定語及論爭都相對淺顯。云教育是一個云計算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和模式,是教育信息化、網絡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在學校信息化原有基礎上做好集中式管理和資源共享整合,建立一體化可管理的教育信息化服務平臺,打破教育的信息化邊界,試圖解決傳統教育信息化模式中的傳遞慢、傳遞難、溝通難、資源少等突出問題,實現跨越國界、無地域、多語言、不受時空限制的對接模式,讓云網中的師生共用一個綜合平臺,實現各類受教育群體的平等學習、共用共享、自由選擇的權利,融合教學、管理、學習、交流、共享、考核、評估甚至娛樂等各類應用服務,讓教育真正實現信息化。云教育在技術應用、學校師資、資源開發、教育管理、設備成本投入、學習效率等方面具有較強的優勢。
根據我國第二次人口普查統計推算,目前我國各類殘疾人綜述為8500萬人,約占全國總人口比例為6.34%,殘疾類型有:視力殘疾、聽力殘疾、言語殘疾、肢體殘疾、智力殘疾、精神殘疾、多重殘疾。其中重度殘疾月2518萬,中度和輕度殘疾人5984萬人。殘疾人受教育程度整體低于全國受教育水平,其中大學程度94萬人,高中程度406萬,初中1248萬,15歲及以上殘疾人文盲人口(不識字或者識字少的人)為3591萬,文盲率高達43%。
江蘇省殘疾人體育訓練中心(南京)是經省政府批準建設的大型綜合性殘疾人體育訓練基地,服務于全省479萬殘疾人,每年容納200多名殘疾人運動員和100多名工作人員集中訓練培訓,既是江蘇省殘疾人運動員和國家田徑、舉重、射箭、游泳、乒乓球、田徑等項目的主訓練場,也是殘疾人文化藝術交流和職業技能培訓的基地,是展示江蘇省殘疾人事業發展成就的窗口。2013年起組織開展對現役運動員進行信息技術輪訓,目前現場培訓工作開展3期,培訓人員60余人,涉及肢殘、聽力障礙、視力障礙、智力障礙等常見類型,培訓內容包含計算機系統使用、辦公軟件使用、上網應用、聊天工具、基本圖像處理等信息技能。
通過3期輪訓感受到運動員對熟練掌握信息技能的渴望,培訓也出現了各類急需解決問題,如學歷層次差別大、年齡層次跨度大、接受能力區別大、日常訓練強度大、人員時間集中難、培訓統一時段受限請假案例過大、培訓內容和教案難度難以把握尺度、培訓效果評估難等,導致培訓中人員流動大,傳統的教育培訓效果不能達到預期。
我國改革開放后重視殘疾人發展問題,在殘疾人教育和培訓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作為一個特定的教育分支,教育不公平在殘疾人教育上有了較為突出的改善,如何在新形勢下進一步提升教育和培訓效果,改善殘疾人運動員的學習生活工作條件,云教育平臺提供了一個理想的解決上述方案。
云教育技術在殘疾人運動員信息技能培訓應用具有以下優勢:
1)通過云教育建設平臺可以促進教育公平,培訓資源建設部門將信息資源轉移到教育云平臺,不論運動員身在何處,只要通過連接網絡的終端,申請獲得教育云平臺的訪問使用權限,既可以公平使用教育培訓資源。
2)可以降低成本,培訓機構通過云計算虛擬化技術無需提供高配置終端,降低購買培訓資源的硬件成本,信息資源轉移到租用教育云平臺,服務器的購置需求降低,后期維護成本(人力、研發、更新、能耗)降低。
3)教學資源網絡數字化,培訓師或者“電子教師”轉變教學觀念,采用嶄新的教學活動模式,指導學員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網絡終端在線查看教師教案、教學視頻、提交作業、信息交流指導,交互性、協和自主性通過云平臺得到實現,讓培訓學員能夠切實學習到自己感興趣和具有個性需求的信息技能。
4)殘疾人運動員面臨退役問題,掌握信息技能給運動員們廣闊的發展空間,知識更新換代的速度提出了終身學習的要求,殘疾人運動員加入到教育云平臺,在訓練之余查看對自己以后工作有幫助的培訓視頻,在政府的主導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工會、婦聯、殘聯以及其他行業協會,通過云平臺不斷更新最新的培訓視頻,讓殘疾人運動員按需學習,自由選擇,相信殘疾人運動員個人發展前景將會更加廣闊。
4 總結
當前是一個信息爆炸時代、社交網絡時代,科學技術不斷發展讓人類生活發生巨大變化,通過云教育方式拓展殘疾人運動員發展空間,掌握當下流行的信息技能,豐富殘疾人運動員的學習和業余生活,讓他們一起享受社會發展所帶的福利。作為最新的發展方向,云教育讓教育信息化在殘疾人培訓事業上的發展路途更加明確,殘疾人運動員作為學習者的主動性、創造性受到激發,通過自主學習、個性學習、選擇學習的方式,讓他們的受教育權利、文化權利、發展權利得到保障,融于和諧幸福的社會公共文化生活中。
參考文獻:
[1]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第二號).中新網,2007.5.
[2]省殘疾人體育訓練中心揭牌[P].新華日報,2007.11.
其次,駕訓機構應當統一安排有教練員陪讀的新學員上理論課,把交通安全和交通運輸法律法規,汽車機械常識,汽車安全駕駛操作規程等基本原理,較為系統且有目的性地灌輸給學員。要豐富理論課的形式和內容,比如闡述汽車給人們帶來的便捷、舒適,會讓學員對學習駕駛產生興趣,反之告誡汽車在給人類帶來巨大利益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諸多禍害,會讓學員提高安全防患意識。通過掛圖講解車輛是由哪些最基本的部件組成、車輛的動力來源和動力轉換以及車輛各部件的構造和功能,讓學員好學好動。
再次,駕訓機構應當把理論教學和復習備考理論及術科考試相結合,把理論教學和教練員術科施教有機結合,促使學員理論指導實際,及早地悟出駕駛原理,盡快掌握操作要領,提高各個科目的考試合格率。
從學員應試的角度來分析,術科考試在很大程度上測試學員的交通法律意識、交通安全觀念及其操作規程。可以斷言,接受過專題的較為系統的理論培訓的,能將汽車理論和交通法律法規貫徹指導場地操作學習及其路面駕駛學習的學員,在接受術科考試過程中,必將更能從容應試,考試合格機率也必將更大。
從學員考取駕駛證角度來分析,學員接受過專題的較為系統的理論培訓考試合格后,駕駛車輛參與交通必將更能自覺遵守道路交通法律法規,安全、文明行車。
俗話說“一通百通”指的是做事情,學技藝首先應當掌握理論,道理通百事通。搞經濟要靠理論來指導,做學問要靠公式來解題,學開車同樣只有通過先了解汽車構造、基本原理、交通通行原則、操作規程及其交通安全、交通運輸規則,掌握駕駛技能才能事半功倍。
我校二十一年來的教學經驗充分說明了理論先導的重要性和實際收效。以近三年以來我校出爐三十歲以下的學員三個科目一次性考試作統計比較。大專院校畢業生考試合格率為95%,而高中之前輟學和高考落第的社會青年考試合格率僅為67%,比差28個百分點;參加我校理論輔導課出席率達100%學員,一次性考試合格率為78%,而缺席理論輔導課的學員一次性考試合格率僅為34%,比差44個百分點。
以我校48名教練員施教術科作比較,原來從事交通運輸工作且具有助理工程師以上職稱的教練員有14名,他們的學員一次性考試合格率為91%,而其他24名教練員的學員一次性考試合格率僅為42%。
上述數字表明理論先導,理論教學結合術科培訓,無疑是駕駛培訓的必經途徑和必要方式。然而,如何展開理論先導,因人施教就顯得尤為重要。
因人施教,即針對學員的特點和個性施行教學。這就需要教練員不僅要具備良好的駕駛技術,還必須具備一定的汽車理論基礎知識。
在術科教習培訓中,教練員應當通過做示范動作并講解動作要領及其理論根據,讓學員理解和知會操作要領,并通過對學員模仿動作進行講評,促進學員掌握駕駛技術。
因此,駕訓機構可以把本單位的教練員分為兩大類,一是熟知車輛機械原理學歷高的師傅,稱為“理論型”駕練員。二是雖曾經從事職業運輸職業但學歷低的師傅,稱為“操練型”教練員。同時把新招收的學員以文化程度、體質技能以及年齡性別差異分為若干類別,如知識分子型,年老婦女型和青年工友型,區別特性或個性因人施教。
佐證一,某高校林教授瘦小體弱且疾病纏身,2011年秋來我校學開車,剛進入場地駕訓初級階段,因體能差頓感畏難,主動提出放棄考取駕照。經我校調整換上“理論型”的小傅師傅調教,通過小傅師傅對其汽車構造和駕駛規程講解,示范動作結合手把手演示,分解動作結合講評,林教授茅舍頓開,隨即領悟駕駛要領,學車熱情激增,二個月后程教授順利地一次性地通過科目二、科目三考試,之后的五年林教授沒有嚴重交通違法和交通事故記錄。
一、救助和獎勵的范圍和對象
(一)救助和獎勵的范圍
1、接受義務教育、普通中等教育和職業中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的貧困殘疾學生和貧困殘疾人家庭子女;
2、殘聯系統興辦的殘疾人教育培訓機構中接受教育的殘疾學生;
3、社會培訓機構舉辦的短期培訓班中參加培訓的殘疾學生。
(二)救助和獎勵的對象及條件
接受救助的對象必須同時符合以下條件:
1、本地生源;
2、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證》;
3、持有民政部門制發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領取證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優惠證。
4、殘聯系統興辦的教育培訓機構中接受教育的享受低保及家庭人均收入在當地低保標準上浮至20%范圍內的殘疾學生。
獎勵的對象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1、本地生源;
2、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證》;
3、通過國家統一考試,升入國家認可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接受正規國民教育的殘疾學生;
4、參加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在文件執行之日后獲得畢業證書的殘疾學生。
二、救助和獎勵的標準
(一)救助標準
1、對接受義務教育的七區貧困殘疾學生每年救助300元,五市貧困殘疾學生每年救助200元;
2、對接受普通中等教育和職業中等教育的七區貧困殘疾學生每年救助500元,五市貧困殘疾學生每年救助300元;
3、對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貧困殘疾學生每年救助**元;
4、對符合救助條件的貧困殘疾家庭子女按照以上教育層次的救助標準減半救助;
5、在殘聯系統興辦的殘疾人教育培訓機構中接受學歷教育的殘疾學生,持有《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領取證》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證優惠證》的本地殘疾學生免收學費、住宿費,補助80%的生活費;對家庭人均收入高出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上浮至20%的本地殘疾學生,憑村委會、鄉鎮、街道及區(市)殘聯證明,給予減免90%的學費、住宿費。
(二)獎勵標準
1、升入普通高等院校專科的殘疾學生一次性獎勵**元;
2、升入普通高等院校本科的殘疾學生一次性獎勵3000元;
3、升入普通高等院校碩士研究生及以上的殘疾學生一次性獎勵5000元;
4、獲得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專科畢業證書的殘疾學生一次性獎勵**元;
5、獲得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本科畢業證書的殘疾學生一次性獎勵3000元;
三、救助和獎勵的審批程序
(一)個人申請
貧困殘疾學生和殘疾大學生申請救助或獎勵,須由本人在每學年開學前持本人身份證或戶籍證明、殘疾人證、學生證、高教自學考試畢業證書、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領取證或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證及低收入證明等相關材料,到戶口所在區(市)殘聯(在市殘疾人教育培訓機構中接受學歷教育的殘疾學生在本學校)填寫《**市救助貧困殘疾學生及獎勵殘疾大學生申請表》。
(二)資格審查
各區(市)殘聯及市殘疾人教育培訓機構對救助貧困殘疾學生和獎勵殘疾大學生申請進行受理登記,對相關材料進行審查。
四、救助和獎勵的資金來源渠道
救助貧困殘疾學生和獎勵殘疾大學生的資金從殘疾人就業保障金中支出,五市及城陽區、嶗山區、黃島區由本區、市殘疾人就業保障金負擔,市內四區按照市與區4:6的比例分別負擔。
對在市殘聯系統興辦的殘疾人教育培訓機構中接受學歷教育的殘疾學生補助的學費、生活費等由市級殘疾人就業保障金負擔。
五、救助和獎勵資金的撥付和發放程序
五市三區殘聯于每年10月10日前將審查通過的有關材料報同級財政部門審核,同級財政部門審核后將救助、獎勵資金撥付到鎮、街道辦事處。
市內四區殘聯于每年10月10日前將同級財政部門審核后的有關材料報市殘聯;市殘疾人教育培訓機構按照上述規定時間將在本機構接受學歷教育的殘疾學生的救助、獎勵材料直接報市殘聯。市殘聯對報送材料審核并簽署意見后報市財政局。市財政局將市級負擔的四區救助、獎勵資金撥付至市內四區財政局,由區財政局連同本級財政負擔的救助、獎勵金撥付至街道辦事處。將市級負擔的在市殘疾人教育培訓機構接受學歷教育的殘疾學生的救助、獎勵資金撥付市殘聯,由市殘聯撥付至市殘疾人教育培訓機構。
(三)資金發放
鎮、街道辦事處殘聯將救助、獎勵資金統一發放至救助、獎勵對象。
殘疾人同普通公民一樣,享有受教育的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中明確規定:“……國家保障殘疾人受教育的權利……普通教育機構對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殘疾人實施教育……”。雖然國家和地方政府通過多種渠道保障殘疾人受教育的基本權利,但受社會經濟發展和傳統思維的影響,殘疾人在教育中仍然處于弱勢群體,侵害殘疾人受教育權利的情況時有發生。近年來,伴隨著經濟和社會的進步,我國的殘疾人教育事業迅猛發展,殘疾人教育、就業、康復等問題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很多的殘疾人進入大學接受高等教育,在德育、智育、美育、勞動教育等方面享受到了和普通大學生同等質量的教育。但由于受師資力量、課程建設體系、物質條件、教育途徑等現實問題的制約,殘疾大學生在高校體育教育中被邊緣化,這嚴重侵害了參加人接受體育教育的權利,不利于殘疾大學生的健康發展。
1.2對殘疾大學生進行體育教育是豐富高校體育研究體系的客觀要求
當前,我國高校體育研究體系以健全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包括體育教學、課外體育活動、體育競賽、體育文化、體育管理等內容,旨在通過各種方式,完成學生基本體育知識、基本體育技術和基本體育技能的教育,并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和頑強的意志品質。伴隨著殘疾人教育事業的發展,殘疾大學生成為高校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的研究,有利于豐富和完善高校體育研究體系,促進高校體育的協調全面發展。
1.3對殘疾大學生進行體育教育是殘疾大學生可持續發展的現實要求
殘疾大學生由于生理的缺陷,被高校體育教育邊緣化,失去了參加體育鍛煉、增強身體健康的機會,進而在心理上產生自卑、自暴自棄等消極情緒,不僅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而且會在德育、智育、美育、勞動教育等方面產生較大的消極影響。加強殘疾大學生的體育教育,根據傷殘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體育教育,鼓勵他們參加力所能及的體育鍛煉,有助于增強殘疾大學生的身體素質,改善他們的心理狀態,顯著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意志力,從而全面提升他們在高校的學習質量,進而促進殘疾大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2貴州高校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現狀
2.1貴州高校殘疾大學生人員分布不均衡
對凱里學院、遵義醫學院、凱里學院、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貴州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的當代體育科技(ContemporarySportsTechnology)87走訪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貴州高校殘疾大學生人員分布呈現不均衡的分布態勢。貴州高校殘疾人大學生院校分布不均衡,普通本科院校殘疾人所占比例較低,僅為0.08%左右,高職院校比例較高,可以達到0.5%左右;貴州高校殘疾人大學生殘疾類別分布不均衡,我國殘疾人殘疾分類和分級將殘疾人分為分為視力殘疾、聽力殘疾、言語殘疾、肢體殘疾、智力殘疾、精神殘疾和多重殘疾八種類型,貴州高校肢體殘疾所占比例達到97.3%,視力殘疾占1.5%,聽力殘疾和言語殘疾展1.2%;貴州高校殘疾人大學生殘疾等級分布不均衡,肢體殘疾、視力殘疾、聽力殘疾和語言殘疾的殘疾等級99.1%為四級,三級以上僅為0.9%,殘疾大學生具備獨立日常生活能力,不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2.2貴州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的物質基礎薄弱
工業強省戰略實施以來,貴州經濟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效,但貴州經濟基礎薄弱、經濟發展滯后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的扭轉,貴州高等教育的投入仍然不能滿足現實需求。在問卷調查中,有殘疾人專項教育經費投入的院校僅占2%;體育場館設置有殘疾人無障礙通道的院校比例為23.7%;設置有殘疾人專用體育設施的院校比例僅為3.4%。
2.3貴州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的師資力量匱乏
師資力量是開展教育的基礎,經過特殊培訓的專業體育教師是實施高校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的主力軍。從問卷調查來看,貴州現有體育院系均未開設康復醫學、特殊教育等相關專業,特殊體育教育教師培養力量極為薄弱;在現任體育教師中,參加過專業特殊體育教育培訓的教師比例僅為11.3%,參訓教師中參加社會體育指導員等短期培訓的體育教師比例高達93.2%,88.7%的體育教師未參加過任何形式的特殊體育教育培訓;在對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指導調查中,94.3%的院校采用學生申請免修、不參加任何形式體育教育的方式,僅有4.7%的高校對學生進行體育健康等相關知識的傳授,所有高校均未開展較為系統的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在看待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的態度上,43.6%的體育教師認為沒有必要對殘疾大學生進行體育教育,27.3%的體育教師認為可有可無,12.4%的體育教師認為非常重要,16.7%的體育教師認為無所謂。
2.4貴州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的培養體系缺失
培養體系是高等教育目標實現的具體途徑,內容涵蓋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體系等一系列現實問題,是學生培養教育實施的基本依據。在問卷調查中,91.7%的高校沒有明確的參加大學生體育教育培養體系,8.3%的高校有部分培養要求。在對部分高校殘疾大學生的調查中,85.3%的殘疾大學生有接受體育教育的需求,12.5%的殘疾大學生持無所謂的態度,僅有2.2%的殘疾大學生不想參加體育鍛煉;對于體育鍛煉情況的調查顯示,89.1%的殘疾大學生未參加任何形式的體育鍛煉,10.5%的殘疾大學生有零星的體育鍛煉,0.4%的大學生能夠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對于體育鍛煉缺乏的原因,35.6%的殘疾大學生認為殘疾人體育教育缺失是首要原因,28.7%的殘疾大學生認為是體育設施不健全,20.6%的殘疾大學生歸因為自身體育鍛煉知識的匱乏,15.1%的殘疾大學生認為指導力量欠缺。
3貴州高校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的對策
3.1夯實貴州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的物質基礎
物質基礎是開展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的重要前提,高校領導要高度重視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的重要意義,將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納入學校教育教學的整體規劃,制定大學生體育教育的系列管理文件,成立專門部門負責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的實施;保證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的經費投入,通過政府支持、公益捐助、興辦產業等多種方式,積極拓寬參加大學生體育教育的經費來源,將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經費納入高校整體預算,確保經費的籌措和專項使用;完善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的硬件設施,充分考慮殘疾人體育教育的實際需求,對原有體育場館設施進行改造,增加殘疾人專用通道,根據實際情況增設殘疾人專用體育鍛煉及康復設施。
3.2加強貴州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的師資力量
專業的師資隊伍是開展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重要的人力資源保障,貴州高校要積極創造條件,引進特殊教育專業畢業生,不斷充實殘疾大學生專業體育教師隊伍;大力開展特殊教育培訓,采用短期和長期相結合的方式,聘請專業院校、殘疾人組織的專家學者,對現有體育教師開展特殊人群體育教育培訓,進一步提高高校體育教師對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重要性的認識,豐富他們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使其具備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基本的履職能力;積極開展教育實踐,鼓勵教師以開設選修課、體育鍛煉輔導、體育康復康復指導等多種方式參加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在實踐中進一步提高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豐富教育實踐經驗,促進教師在特殊群體體育教育方面的成長。
3.3構建貴州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的培養體系
培養體系是開展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的重要保障,是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的藍圖,培養體系的質量直接關系到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的質量。高校應重視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培養體系的構建,召集專業體育教師、特殊教育專家、殘疾人大學生共同參與培養體系的構建工作,充分考慮殘疾人體育教育的現實需求和實施的特殊性,使培養體系能真正體現因材施教原則,真正促進殘疾人體育在高校的開展。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的目的旨在通過體育教育,使殘疾大學生掌握體育鍛煉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和基本技能,牢固樹立終身體育的鍛煉意識,全面促進殘疾人大學生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健康,實現殘疾大學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內容的選擇應以傷殘情況為基本依據,嚴格遵循教育性、科學性、實用差異性的基本原則,精心選擇和設計適合殘疾大學生實際的項目,使殘疾大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顯著提高學習和生活質量;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的教學組織應采用分類指導的原則,將殘疾大學生按傷殘特點進行分組,不同組別執行不同的教學標準,教師主要采用講解、示范、游戲等方式進行教學,學生以實踐為主進行學習;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的考核方式以彈性考察為主,重點考核其對基本的鍛煉保健知識的了解、基本鍛煉動作的規范等內容,避免以測驗成績為依據進行硬性考核。
形成按比例就業工作的協調機制
按比例就業是一項協調的工作,在目前社會就業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只是一般號召是很難解決實際情況,只有在殘疾人工作協調委員會的協調下,民政、勞動、人事、財政、工商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分工,密切配合,才能共同做好殘疾人就業工作。在職能上提供職業介紹、職業指導、職業培訓,在服務中指導和幫助殘疾人求職者了解有關就業政策和形勢,根據其自身條件開展就業輔導,幫助其開發自身潛能,引導殘疾人轉變就業觀念實現就業。
殘疾人由于自身的缺陷,完全的市場化求職方式不能達到按比例就業要求,必須運用協調機制,積極地而且是實實在在的努力,才能取得明顯效果。蘇州市今年成功運用協調機制,協調著名跨國公司法國歐萊雅化妝品蘇州有限公司、雅都大酒店、竹輝飯店等14家用人單位,提供文員、操作員、倉庫保管員、清潔工等40余種就業崗位,與400余名殘疾人舉辦就業洽談會,一次就安置67名有勞殘疾人上崗,結果使勞資雙方滿意,蘇州市殘聯更滿意,他們認為這無異是今后殘疾人就業的一條新路,避免了原來背靠背介紹的許多不確定因素,成功幾率大大提高,而且協調在先,觀念上容易達成一致。
形成提高殘疾人素質的教育培訓機制
殘疾人中的“兩低現象”(低文化、低技能)嚴重阻礙了他們的就業。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突飛猛進,知識更新周期越來越短,新知識、新信息不斷涌現,加入WTO后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對就業者的新要求,更是阻礙了殘疾人的順利就業。
社會總是前進發展的,辦法只有一個就是形成教育培訓機制,提高殘疾人的素質。一是基礎教育。政府應責成教育部門將殘疾人的基礎教育擺上關鍵位置,現在通常的做法有兩個,一個是在普通學校設立特教班(小學設培智班),對學齡殘疾人進行集中分類教育,另一個是設立特殊學校進行完全教育,這兩個做法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二是技能培訓。以人的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根據每個殘疾人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培訓,有效改變“兩低”現象。江蘇省太倉市優化整合各種教育培訓資源,把本市的教育培訓資源充分利用起來,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的殘疾人教育培訓機制,在教育系統、科技系統、勞動職培系統設立培訓點,而且在企業、商店設立培訓基地,有效地解決了教、學、用的關系,促進了殘疾人的就業。
形成按比例就業工作的激勵機制
在目前整個社會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要做好按比例就業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必須形成有利于做好殘疾人按比例就業工作的激勵機制,更明確地體現政府工作導向。一是重點表彰。這既是個老辦法又是個好辦法,對在按比例就業工作成績突出的給予表彰,而且在省市以上表彰的可以采取胸章式獎章,提高社會榮譽感;二是重點獎勵。對殘疾人使用比較好且超安置比例的用人單位給予物質獎勵,鼓勵單位用人。蘇州市在形成有利于按比例就業工作的激勵機制中,已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具體實施按比例就業工作的勞動服務所出現了用人單位電話預約殘疾人用工和排隊上門繳納保障金的現象,形成了十分有利于殘疾人按比例就業工作的良性循環,而且他們還在積極尋求新的激勵方案,更加完善激勵機制在具體工作中的運用。
按比例就業是一項協調的工作,在目前社會就業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只是一般號召是很難解決實際情況,只有在殘疾人工作協調委員會的協調下,民政、勞動、人事、財政、工商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分工,密切配合,才能共同做好殘疾人就業工作。在職能上提供職業介紹、職業指導、職業培訓,在服務中指導和幫助殘疾人求職者了解有關就業政策和形勢,根據其自身條件開展就業輔導,幫助其開發自身潛能,引導殘疾人轉變就業觀念實現就業。
殘疾人由于自身的缺陷,完全的市場化求職方式不能達到按比例就業要求,必須運用協調機制,積極地而且是實實在在的努力,才能取得明顯效果。蘇州市今年成功運用協調機制,協調著名跨國公司法國歐萊雅化妝品蘇州有限公司、雅都大酒店、竹輝飯店等14家用人單位,提供文員、操作員、倉庫保管員、清潔工等40余種就業崗位,與400余名殘疾人舉辦就業洽談會,一次就安置67名有勞殘疾人上崗,結果使勞資雙方滿意,蘇州市殘聯更滿意,他們認為這無異是今后殘疾人就業的一條新路,避免了原來背靠背介紹的許多不確定因素,成功幾率大大提高,而且協調在先,觀念上容易達成一致。
形成提高殘疾人素質的教育培訓機制
殘疾人中的“兩低現象”(低文化、低技能)嚴重阻礙了他們的就業。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突飛猛進,知識更新周期越來越短,新知識、新信息不斷涌現,加入WTO后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對就業者的新要求,更是阻礙了殘疾人的順利就業。
社會總是前進發展的,辦法只有一個就是形成教育培訓機制,提高殘疾人的素質。一是基礎教育。政府應責成教育部門將殘疾人的基礎教育擺上關鍵位置,現在通常的做法有兩個,一個是在普通學校設立特教班(小學設培智班),對學齡殘疾人進行集中分類教育,另一個是設立特殊學校進行完全教育,這兩個做法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二是技能培訓。以人的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根據每個殘疾人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培訓,有效改變“兩低”現象。江蘇省太倉市優化整合各種教育培訓資源,把本市的教育培訓資源充分利用起來,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的殘疾人教育培訓機制,在教育系統、科技系統、勞動職培系統設立培訓點,而且在企業、商店設立培訓基地,有效地解決了教、學、用的關系,促進了殘疾人的就業。
形成按比例就業工作的激勵機制
在目前整個社會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要做好按比例就業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必須形成有利于做好殘疾人按比例就業工作的激勵機制,更明確地體現政府工作導向。一是重點表彰。這既是個老辦法又是個好辦法,對在按比例就業工作成績突出的給予表彰,而且在省市以上表彰的可以采取胸章式獎章,提高社會榮譽感;二是重點獎勵。對殘疾人使用比較好且超安置比例的用人單位給予物質獎勵,鼓勵單位用人。蘇州市在形成有利于按比例就業工作的激勵機制中,已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具體實施按比例就業工作的勞動服務所出現了用人單位電話預約殘疾人用工和排隊上門繳納保障金的現象,形成了十分有利于殘疾人按比例就業工作的良性循環,而且他們還在積極尋求新的激勵方案,更加完善激勵機制在具體工作中的運用。
總的看,自2004年10月10日《岱山縣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岱山縣扶持殘疾人事業若干意見的通知》出臺以來,原創:我縣的殘疾人事業有了新的發展,有關部門對殘疾人在康復、教育培訓、勞動就業、文體生活、福利環境等方面的工作有了進一步加強,殘疾人扶持政策得到一定的落實,殘疾人的合法權益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和維護,社會助殘扶殘的風尚逐步形成。主要表現在:
(一)殘疾人康復服務領域得到拓展
近年來,在殘疾人扶持政策春風的沐浴下,殘疾人康復服務領
域得到不斷拓展,特別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實施,殘疾人社區康復服務站的建立與完善,縣殘聯康復辦組織的康復活動(精神病康復、白內障復明、假肢安裝、聾兒語訓等)的增多,使更多的貧困殘疾人享受到了免費或補助的康復服務。
(二)殘疾人教育培訓得到加強
由于各級政府的重視,殘疾人教育培訓得到加強。2004、2005
年三殘兒童入學率分別達到98.84%、98.19%;殘疾學生與特困殘疾人子女義務教育階段學費減免有保障,接受高等教育學費補助有落實;殘疾學員參加培訓費用有補助;殘疾人接受高等教育、參加技能培訓的氛圍得到加強。
(三)殘疾人勞動就業的環境得到改善
隨著扶持政策的落實,殘疾人勞動就業的環境得到改善,有關
單位安置殘疾人就業的積極性加強,使更多的殘疾人走上了就業崗位。根據扶持政策工商部門對從事個體工商業的殘疾人進行了工商管理費的減免、稅務部門對從事個體服務性行業月營業額在5000月以下的進行了營業稅的減免、衛生部門對從事飲食服務行業和食品加工業的殘疾人辦證、監測、產品檢測收費的優惠。殘聯加強了對殘疾人扶貧基地、種養殖示范戶借款、貸款貼息和苗種補助等方面的扶持,殘疾人自強自立從事個體工商、種養殖行業的人數日益增多,殘疾人走出家門,依靠自身解決溫飽奔小康的意識加強。
(四)殘疾人文體生活得到豐富
有關單位對所在的殘疾人參加各級各類殘疾人文體活動的阻
撓減少,對殘疾人正常訓練與參賽較為支持。殘疾人參加縣、市、省級文體比賽所取得成績更加優異,殘疾人的精神生活得到豐富,殘疾人特殊文化得到發展。
(五)殘疾人福利環境得到提高
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的物質條件和精神環境得到提高:1、
各鄉鎮、各部門采取多種形式、通過多種途徑幫助貧困殘疾人盡快脫貧致富。2、民政部門對符合低保條件的殘疾人基本做到了應保盡保,對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法定撫養人的殘疾人優先安排進敬老院。3、縣殘聯、縣社保局對參加社會基本養老保險的殘疾人個體戶、種養業戶、自由職業者給予一定補助。4、縣電力公司、自來水公司、文化廣播電視局為貧困殘疾人安裝電表、水表、有線電視的初裝費給予免費或減半,并每月免費供電10度,供水5噸。5、縣風景旅游管理局對殘疾人參觀旅游景點給予免費等等。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縣殘疾人事業雖然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由于起點低、基礎薄弱,殘疾人事業總體上仍然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殘疾人扶持政策落實還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
1、殘聯等部門對殘疾人扶持政策的宣傳還不夠到位,缺乏深度和廣度,部分殘疾人及殘疾人家屬,對有關殘疾人的扶持政策知之不多,享受扶持政策的意識不強。
2、衛生部門對扶持政策的落實比較重視,根據扶持政策出臺了幫扶操作程序,但由于醫院經濟困難和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除縣第一人民醫院等醫院外,其余未實施對殘疾人就醫免收掛號費、檢查費和注射費(不含材料費)的有關規定。
3、交通部門對扶持政策文件第六部分福利環境中第八條:“殘疾人憑《殘疾人證》,搭乘交通工具、原創:優先購票并減半收取”中的搭乘交通工具減半收費,無法實施。理由是因為其客運公司售票只是船東或外縣區有關客運公司售票;公交部門認為上級有關法規、政策未明確規定對殘疾人搭乘交通工具實施減免,因此無法按照縣里扶持政策的有關規定執行,但對于優先購票,免費攜帶隨身必備的輔助器具,懸掛“殘疾人優先”、“殘疾人專座”等標志牌實施較好。
4、電信部門對扶持政策第六部分福利環境中第五條第四款“對貧困殘疾人家庭需要安裝電話,申請安裝地點與其居住地一致的,給予免收安裝費(不含材料費)”未曾落實,其有關人員解釋是因為未收到扶持政策文件,以后根據扶持政策加以實施。
5、縣自來水公司一直以來認真貫徹實施扶持政策,對公司管理區內的貧困殘疾人家庭需要安裝水表,申請安裝地點與其居住地一致的,給予免收安裝費(不含材料費),并且每月每戶免費供水5噸。但其提出大多數貧困殘疾人家庭每月用水并不需要5噸,考慮其企業的負擔是否能按其實際用水噸數(但不超于每月5噸)給予補助。
6、殘疾人因其殘疾而使其待崗、待聘的現象還有一定存在,各單位在與殘疾職工解除勞動合同或開除、除名、辭退殘疾職工之前,未向縣殘聯通報。
三、意見和建議
根據調研及平時掌握情況,建議如下
1.鞏固提高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普及水平。到2015年,城市和經濟發達地方適齡視力、聽力、智力殘疾兒童少年(以下簡稱三類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基本達到當地普通兒童少年水平;其他地方三類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達到90%以上。積極創造條件,以多種形式對重度肢體殘疾、重度智力殘疾、孤獨癥、腦癱和多重殘疾兒童少年等實施義務教育,保障兒童福利機構適齡殘疾兒童少年能夠接受義務教育。
2.加快發展以職業教育為主的殘疾人高中階段教育。要積極整合教育資源,采取多種形式發展殘疾人高中階段教育,為殘疾學生就業和繼續深造創造條件。特殊教育學校要根據需要舉辦殘疾人高中教育部(班);普通高中要招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殘疾學生就讀;殘疾人中等職業學校要積極拓寬專業設置,擴大招生規模;普通中等職業學校要積極開展殘疾人職業教育。
3.加快推進殘疾人高等教育發展。要進一步完善高校招收殘疾學生政策,普通高校要依據有關法律和政策招收符合錄取標準的殘疾學生,不得因其殘疾而拒絕招收。鼓勵和支持普通高校開辦特殊教育學院(系)或開設特殊教育專業。繼續辦好中州大學聾人藝術設計學院、鄭州師院特殊教育系、推拿職業學院,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上,擴大招生規模,拓寬專業設置,提高辦學層次。各地要為殘疾人接受成人高等學歷教育、遠程教育和參加自學考試等提供更多方便,滿足其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4.因地制宜發展殘疾兒童學前教育。各地要根據本地殘疾兒童的實際狀況,開設專門的殘疾兒童學前教育機構,滿足殘疾兒童接受學前教育的需求。有條件的幼兒園要開設學前康復教育班,接收適齡殘疾兒童。鼓勵社會力量舉辦學前特殊教育機構。各級教育、民政、衛生部門和殘聯要相互協作,采取多種形式,在有條件的地方積極舉辦0-3歲殘疾兒童早期干預、早期教育和康復訓練機構。
5.大力開展面向成年殘疾人的職業教育培訓。依托現有的高等職業學校、中等職業學校和設立職業高中部的特殊教育學校,建立殘疾人培訓基地,以就業為導向,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能培訓,提高殘疾人的就業和創業能力,逐步構建文化教育與職業教育相結合、職前教育與職后教育相溝通的殘疾人職業教育體系。
6.積極掃除殘疾青壯年文盲。各地要將掃除殘疾人青壯年文盲納入當地掃盲工作整體規劃,統一部署,同步推進。各有關部門和民間組織、殘疾人教育機構、殘疾人所在單位要積極開展掃除殘疾人青壯年文盲工作,使殘疾青壯年文盲率顯著下降。
二、完善特殊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提高特殊教育保障水平
7.加強特殊教育學校建設。統籌規劃特殊教育發展,抓好國家中西部特殊教育學校建設掃尾工程,嚴格執行國家有關建設標準,確保工程建設質量。嚴禁將特殊教育學校用于普通教育。
統籌安排在普通學校、兒童福利機構或其他機構附設的特教班以及高中階段特殊教育學校(班)和高等特殊教育專業的建設。在建設青少年學生校外活動場所時,要充分考慮殘疾學生的需求。
8.全面實施殘疾學生免費義務教育。對義務教育階段殘疾學生在“兩免一補”基礎上,針對殘疾學生的特殊需要,進一步提高補助水平。按照福利彩票公益金的使用宗旨,結合我省實際,支持殘疾兒童少年特殊教育。
9.做好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階段殘疾學生資助工作。普通高校全日制本專科在校生中家庭經濟困難的殘疾學生和中等職業學校一、二年級在校殘疾學生要全部享受國家助學金。在特殊教育學校職業高中班(部)就讀的殘疾學生也應享受國家助學金。就讀普通高中的殘疾學生按照每生每年1500元的標準給予補助。
10.提高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經費標準,確保特殊教育學校正常運轉。鑒于特殊教育生均成本高的實際情況,義務教育階段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經費標準按普通生標準的3-5倍確定,高中及以上階段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經費標準按普通生標準的2-3倍確定。所需資金按學校隸屬關系由同級財政負擔。
11.加大特殊教育專項補助資金投入。省財政繼續安排特殊教育專項補助經費,主要用于支持特殊教育學校充實教學與康復儀器設備。市、縣級政府要設立特殊教育專項補助(經)費并逐步增長。在安排教育經費增量時,向特殊教育學校傾斜。
各地要從殘疾人就業保障金中每年安排不低于5%的資金,用于特殊教育學校開展包括社會成年殘疾人在內的各種職業教育與培訓。
三、深化特殊教育教學改革,提高特殊教育的針對性
12.根據殘疾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特殊需求,增強教育的針對性。注重學生的潛能開發和缺陷補償,培養殘疾學生樂觀面對人生、全面融入社會的意識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精神。加強殘疾學生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
認真推進特殊教育課程改革,進一步轉變教育觀念,創新教育模式,改進教學方法,注重提高殘疾學生生活自理、與人交、融入社會、勞動和就業等方面的能力。13.全面推進隨班就讀工作,不斷提高教育質量。重點推進縣級隨班就讀支持保障體系建設。所有實施義務教育的學校要積極創造條件,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適齡殘疾兒童少年隨班就讀。在隨班就讀人數較多的學校,有計劃地開展特殊教育資源教室建設。建立特殊教育學校定期委派教師到普通學校巡回指導隨班就讀工作的制度,確保隨班就讀的質量。
14.加強職業技術教育,促進殘疾人就業。特殊教育學校要在開足開好勞動技術、綜合實踐活動等課程的同時,開設符合學生特點、適合當地需要的職業課程。根據市場和社會需求,加強殘疾人中等職業學校骨干專業課程建設。不斷更新高等特殊教育院校教學內容,合理調整專業結構。加強學生的生產實習和社會實踐,促進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共建共享。做好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鼓勵和扶持各類特殊教育學校(院)、職業學校及職業培訓機構,開展各種形式的殘疾人職業培訓。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加大殘疾人職業培訓經費投入,在生產實習基地建設、職業技能鑒定、就業安置等方面給予特殊優惠和扶持保護。
15.加快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設。實施省特殊教育學校信息化建設工程,加強包括多媒體教室在內的特殊教育信息化軟硬件建設。建好省級特殊教育資源庫和特教信息資源管理系統,促進優質特殊教育資源共享。特殊教育學校要根據殘疾學生的特點積極開展信息技術教育,大力推進信息技術教育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提高殘疾學生信息素養和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16.深入開展特殊教育研究。依托現有的高校特殊教育學院(系)和條件較好的特殊教育學校建立特殊教育研究中心,承擔區域特殊教育研究、教學指導、咨詢服務等工作。加強特殊教育科研骨干隊伍建設。提高特殊教育科研質量和水平。省和省轄市教育部門所屬的教學研究和科學研究部門要配備專職或兼職的特殊教育研究人員,組織并指導學校開展教育教學研究。特殊教育學校要鼓勵和支持教師結合教學實踐開展教育教學研究,力爭推出一批原創性的研究成果。繼續開展盲文和中國手語研究推廣工作。積極開展特殊教育的國際、地區、校際科研學術交流合作,提升我省特殊教育研究水平。
17.實施特殊教育提升計劃。開展特殊教育示范校創建活動,帶動和引導各地加強特殊教育學校建設,提升特殊教育學校辦學水平,促進特殊教育事業發展。
四、加強特殊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
18.加強特殊教育教師培養培訓工作。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加大特教師資培養力度。鼓勵和支持各級師范院校、綜合性院校舉辦特殊教育師范專業或開設特殊教育課程。加大特殊教育研究生或相關專業研究生培養力度。注重特殊教育專業訓練,提高培養質量。鼓勵高校優秀畢業生到特殊教育學校、兒童福利機構等單位任教。
要將特殊教育教師培訓納入教師繼續教育培訓計劃,對在職教師實行輪訓,重點抓好骨干教師特別是中青年骨干教師培訓。要加強對在普通學校、兒童福利機構或其他機構中從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師和特殊教育學校巡回指導教師的培訓。要高度重視殘疾人職業教育專業課教師培訓。依托高校特殊教育學院(系)、其他有關院校和專業機構建設“特殊教育教師培訓基地”、“殘疾人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基地”。
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培訓費按照學校年度公用經費預算總額的5%安排,用于教師按照學校年度培訓計劃參加培訓所需的差旅費、伙食補助費、資料費和住宿費等開支。
19.執行特殊教育教職工編制標準。各地要認真執行省定特殊教育教職工編制標準,中小學階段按照教職工人數和殘疾學生人數1:3配備,確保特殊教育學校正常教學和管理需要。提高高校特殊教育學院(系)教職工編制標準,按照教職工人數與殘疾學生人數1:5的比例配備教職工。要為特殊教育學校配備必要的醫療康復和護理人員,并納入教職工編制管理,實行教學、醫療、康復相結合,使學生的身心缺陷得到有效矯正和補償。要加強中小學教職工編制管理,各地富余的中小學教職工,符合條件的,可調整充實到特殊教育隊伍。
20.落實特殊教育教師待遇。從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職工和聾兒聽力語言訓練的教師及手語翻譯,按照有關規定,享受特殊教育津貼,具體標準按國家有關規定執行。各地要采取切實措施,確保特殊教育教師及從事特殊教育工作人員工資待遇落實到位。要將承擔隨班就讀教學與管理人員的工作列入績效考核內容。其工作量計算要根據隨班就讀學生人數情況,適當高于當地教師標準課時工作量。要在優秀教師和優秀教育工作者表彰中適當提高特殊教育教師和校長的比例。
五、強化政府職能,全社會共同推進特殊教育事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Investigation of Social Support Network on Disability Employment
――Take Wuhan Jianghan District as an example
YANG Wei
(China Disabled Career Development Research Base,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63)
Abstract Social support networks on employment of the disabled to address the employment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have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study, questionnaires and structured interview approach, Jianghan District, part of an investigation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to understand the status of employment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social support employment and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and found the level of support the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and enterprises weaker than parents with disabilities further analysis of existing social support networks exist is not high quality education and training, jobs situation of enterprises to implement the disabled poor, social discrimination hinder the employment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the lack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with disabilities, the issues raised against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Key words disabled; difficult employment; social support
就業是民生之本,解決殘疾人的就業問題是實現殘疾人全面小康的根本途徑和關鍵,也是貫徹落實好黨的十精神的具體表現。殘疾人由于自身的缺陷,在就業市場上處于弱勢,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殘疾人的就業面臨更大的壓力。面臨嚴峻的就業難題,殘疾人就業的社會支持網絡有助于殘疾人緩解當前難題,獲得就業方面的支持。研究殘疾人就業的社會支持網絡,幫助增強殘疾人群體在就業方面的支持力度,扶持有就業需求和就業能力的殘疾人實現就業,不僅有助于殘疾人通過勞動實現其自身權利并體現其社會價值,使更多殘疾人從依靠國家、社會和親屬救濟供養變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給殘疾人帶來福利,增加殘疾人群體幸福感,而且有助于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真正實現“平等、參與、共享”的目標。
1 殘疾人就業調查樣本基本情況
本研究以武漢市江漢區100名殘疾人為研究樣本,采用隨機抽樣的原則,以問卷調查和結構式訪談的方法為主展開調查。發放問卷100份,回收100份,其中有效問卷92份,有效回收率92%,其中男性殘疾人為55.6%,女性殘疾人占44.4%;樣本中,25~45歲的殘疾人占44%,46~60歲的殘疾人有47%,大部分為中青年;來自農村和小城鎮的殘疾人有11.5%,城市的殘疾人占88.5%;在文化程度上,受過大學高等教育的殘疾人只有5.3%,超過一半的殘疾人的受教育程度沒有超過初中水平,殘疾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2 殘疾人就業社會支持網絡現狀
2.1 殘疾人就業現狀
表1 就業現狀( = 92)
表2 造成當前形勢的原因( = 92)
殘疾人就業形勢不容樂觀。表1所示已就業的殘疾人只有36.8%,剩下63.2%的殘疾人處于失業狀態。而在未就業的殘疾人中,34.7%的殘疾人是由于身體原因限制其就業,22.1%的殘疾人是由于未能找到就業崗位而失業,6.3%的殘疾人認為拿救濟金就可度日而不需工作。經調查,對于造成當前就業困難形勢原因主要有自身身體原因導致擇業受限、自身知識技能不足和缺乏社會關系(如表2所示)。市場競爭是激烈且殘酷的,要在就業市場中找到一席之地,殘疾人自身所擁有的知識和能力是關鍵。但目前殘疾人受教育的程度偏低,就業素質不高,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十分弱小。中國社會向來重視人際關系的運用,個人的社會背景在就業的過程中有時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殘疾人社會交往的圈子比較窄,接觸的大多是家境差不多的殘疾人,殘疾人自身所擁有的社會關系對就業的作用很小。
2.2 殘疾人就業遇到的困難
為了了解殘疾人在就業過程中面臨的具體困難,筆者在問卷中設計了相應的問題,其中“專業知識和能力不足”、 “缺乏社會關系”、“缺乏工作經驗和實踐經歷”是殘疾人遇到的最大困難,分別占17.6%、15.3%和15%(見表3)。“專業知識和能力不足”和“缺乏工作經驗和實踐經驗”共同說明了一個問題,即殘疾人群體本身就業能力的欠缺。這一問題一方面說明對殘疾人的教育和培訓未達到要求,另一方面說明用人單位對殘疾人實際工作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的看重。另外,缺乏社會關系也成為殘疾人就業的困難之一,說明個人社會關系網在殘疾人就業中舉足輕重。
表3 找工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 92)
2.3 殘疾人現有就業社會支持網絡的支持狀況
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和激烈的人才競爭,殘疾人作為弱勢群體,迫切需要社會和家庭給予有力的支持。據表4所示,殘疾人現已從支持網絡中獲得一定程度的幫助,超半數的殘疾人表示政府組織、父母、親戚、朋友對其就業有幫助。但從支持程度來說,父母是殘疾人最大的支持者,56.5%的殘疾人認為父母是對其就業“幫助最大”,而政府、殘聯、社區和企業分別只有20.5%、29.8%、26.4%和15.2%,政府組織和企業在支持程度上弱于殘疾人的父母,說明政府組織和企業在為殘疾人提供就業支持方面仍然有一些問題存在。
表4 支持程度( = 92)
3 殘疾人就業社會支持網絡存在的問題
(1)殘疾人教育和培訓質量不高。據表3可見,在求職過程中遇到的困難92名殘疾人中有47名殘疾人認為自身專業知識和技能不足,40名殘疾人認為是工作經驗和實踐經歷的缺乏,35名殘疾人認為是求職方法和技巧的欠缺,說明當前殘疾人的教育和職業培訓未能滿足殘疾人就業的需求。現有的殘疾人教育普及程度并不高,受過高等教育的殘疾人不多。而目前所開展的殘疾人職業培訓多為簡單的技術培訓,很少進行系統的培訓,這些培訓對改善殘疾人現有的就業狀況、提升殘疾人的就業能力并無多大意義,導致一些殘疾人參與度不高。
(2)企業吸納殘疾人就業落實的狀況差。根據殘疾人就業政策規定,所有企事業單位及福利單位都要按比例吸收殘疾人就業,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的福利企業安置殘疾人不得少于10人,而湖北省安排殘疾人就業比例為1.5%,也就是說,企業每100名員工就要安排1.5個殘疾人,理論上可供殘疾人就業的崗位并不算少,而部分企業認為安排殘疾人就業不能夠創造與企業支出相對等的價值,往往會以種種借口拒絕安排殘疾人就業及繳納殘疾人就業保障金,或是為逃避繳納保障金錄用了殘疾人,但卻不提供相應的崗位,而是讓其閑置家中領取最低在崗工資,這就導致就業崗位少成為殘疾人就業的一大困難。
(3)社會歧視阻礙殘疾人就業的實現。在殘疾人就業的過程中,來自他人的歧視也是一個重要的障礙。我國歷經多年的發展,經濟雖在不斷進步,但殘疾人的生存狀況并沒有得到根本的改善,社會上對殘疾人的歧視和排斥仍然存在于許多方面,就業為其中之一,殘疾人仍被排斥在許多行業之外。經濟的發展與社會文化的發展脫節,政府在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時對殘疾人的關注不夠,社會各界對殘疾人的歧視和排斥仍然存在。
(4)殘疾人自身社會關系的缺乏。殘疾人認為社會關系的缺乏不僅是造成當前嚴峻就業形勢的原因,也是就業遇到的主要困難。社會關系的建立離不開殘疾人自己的努力,殘疾人積極主動的求助行為有助于自身社會關系的拓展。調查結果顯示42.2%的殘疾人在找工作過程中遇到困難會選擇主動求助,20.5%的殘疾人會比較被動,37.3%的殘疾人選擇不好說,超過半數的殘疾人未選擇主動求助,表明殘疾人的求助意識不強,而殘疾人求助意識的強弱是就業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也是創建社會關系的前提條件。
4 完善殘疾人就業的社會支持網絡的對策
4.1 明確政府在殘疾人就業中主導地位
政府要明確在促進殘疾人就業中的主導地位。要加大對殘疾人教育的投入,引進優秀的師資資源,讓更多的殘疾人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對殘疾大學生給予適當的獎勵。大力開展對殘疾人的職業培訓,鼓勵和扶持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各界興辦職業教育、培訓事業,促進勞動者提高職業技能。加強對企業的監督,獎勵媒體和大眾對企業進行監督,適時地在媒體上公布無故拒不安置殘疾職工和不繳納就業保障金的單位名單。對于安置較好的單位,進行公開表揚并給予適當的獎勵。政府要通過電視、報紙、網絡等主流媒體的宣傳,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宣傳和弘揚人道主義精神,引導社會大眾對殘疾人態度的轉變,營造平等和諧的社會環境,讓更多的人意識到阻礙殘疾人就業的原因并非殘疾人本身,而是社會中無形的排斥和歧視。
4.2 提高企業在殘疾人就業中的促進作用
企業能夠吸納大量殘疾人就業,是解決殘疾人就業的重要途徑。企業在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也要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殘疾人作為社會的一份子,企業有責任為殘疾人提供就業崗位。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念,錄用、(下轉第256頁)(上接第250頁)晉升要根據選賢舉能、一視同仁的原則,給予殘疾人更多的機會。企業和殘聯應積極建立有關聯合殘疾人培養的協作溝通機制,及時向殘聯公布就業信息,定期與殘聯舉辦殘疾人就業培訓。通過在企業內部推廣平等互助的企業文化減少對殘疾職工的歧視和排斥,創造和諧文明的企業氛圍。
4.3 優化殘疾人職業教育培訓,提升殘疾人就業能力
殘疾人的職業教育和培訓對加強殘疾人就業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要開展優質的殘疾人職業教育培訓,以市場需求為出發點,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加強對殘疾人的職業指導和職業培訓,提升殘疾人的就業層次。鼓勵和支持職業學校、職業培訓機構與企業建立產教結合的培訓機制,采取訂單培訓、定向培養等方式,為企業培訓實用人才。重視殘疾人的心理培訓,對部分態度消極的殘疾人要進行心理的輔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人生觀。
4.4 提升殘疾人自主尋求社會支持的意識
對殘疾人個人來說,要重視個人社會支持網絡的建構,累積社會資源,建立積極的人際關系,拓展自己的社會支持網資源。首先,鞏固基于血緣的人際關系,并在父母的幫助下,主動去發展新的社會聯系。其次,加強與政府、殘聯和社區之間的聯系,多與工作人員進行溝通,及時反映自己的情況;積極參加社會組織的活動,去接觸和認識更多的人;了解與自己相關的政策法規,利用政策更好地為自己的就業服務,維護自己應有的權利。第三,經常與其他殘疾人聯系,聯絡感情,信息共享。最后殘疾人要樹立終生學習的意識,充分利用對自己有用的培訓的機會,提升已有的技能;了解并嘗試接觸新鮮的事物,做到與時俱進。
基金項目:2013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資助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2013-Ⅶ-042)
所謂“雙系統”辦學模式,是指電大系統和殘聯系統兩個系統合作辦學。在管理模式上,采取的是內蒙古電大和殘聯聯合辦學的模式。在具體辦學過程中,雙方經常溝通,定期召開聯席會議,研究解決教學、教學管理中的實際問題。盟市電大分校在開展殘疾人遠程教育中也都采取了與當地殘聯合作辦學的模式,內蒙古地區殘疾人遠程教育系統辦學得以在全區開展和推進。
(二)以人為本,探索特色教學過程
為確保殘疾人教育的教學質量,學院規范殘疾人學習的教學過程的同時,在加強支持服務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探索與實踐。1.采取混合教學方式,注重教學實效。殘疾學員利用“陽光學習網”平臺參加遠程教育學習時,考慮到一方面殘疾學員存在文化底子薄、接受能力差,很多知識點通過網上自學還不能夠完全消化、吸收;另一方面大部分同學家庭比較貧困,家里基本沒有電腦或者不具備上網條件的實際困難,學院適當增加面授課的課時量,并且盡量將課程安排在電腦機房來完成,使他們可以在消化書本知識的同時,進一步掌握和熟練計算機的操作。2.注重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學院重視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一是精心設計培養實踐能力的載體和方法,教師運用案例式、啟發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二是抓好畢業生實訓環節。讓學生帶著問題到殘疾人康復中心、社區、辦事處、殘聯等實訓基地參加3~4周實踐,使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3.教學與學生心理疏導并重殘疾人學生因身體缺陷,以及社會對殘疾人存在一定的歧視現象,殘疾人普遍有孤獨感、自卑感、敏感等情感特點。學院開設增強基本素質類“殘疾人就業創業指南”“殘疾人康復系列講座”“新殘疾人觀”等課程,并由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進行面授輔導,引導殘疾人學員對自己正確定位,能夠正確認識所處環境與社會,樹立樂觀向上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提升生命質量,培養殘疾學員提高適應社會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質。
(三)營造良好校園文化氛圍,體現人文關懷
針對殘障學員學習基礎差、接受能力弱、經濟窘迫、求知欲較強、敏感自閉、期待平等、渴望融入等特點,學院還以無微不至的人文關懷為核心,逐步健全和完善了全員服務、全程服務、全方位服務的工作機制。以“全國助殘日”和“迎新春”等主題,分別舉行了師生聯誼會和座談會等活動。新生開學典禮、定期師生座談會、不定時地為表現優異的學員過生日等活動已成為學院常規教學、和諧校園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多種多樣的交互活動,加強了人文關懷,讓學員形成了集體歸屬感,從而形成學院特有校園文化。
二、對策與建議
(一)科學定位,穩步發展
如何給內蒙古地區殘疾人遠程教育科學定位,充分發揮遠程教育的開放性、靈活性和適應性的特點,為構建自治區終生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服務,是內蒙古開放大學建設中落實科學發展觀指導思想,“特別關注和優先考慮殘疾人等社會弱勢群體的學習”,促進地方教育公平,承擔和履行社會責任的一個重大課題。內蒙古地區殘疾人遠程教育定位,要從發展戰略的角度,理清發展思路,對殘疾人遠程教育發展環境以及自身的優勢和不足正確認識,解決發展中的難題,明確今后發展目標,探索具有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的殘疾人遠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提升內蒙古地區辦學的教學支持服務能力和辦學水平,拓展未來更大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內蒙古廣播電視大學在開放大學建設中提出“多種辦學形式協調發展,穩步發展特殊人群教育”辦學思路,學校在“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提出,“發展殘疾人高等教育,逐步推進中央電大殘疾人教育在全區各盟市電大系統的發展”的意見。筆者認為,在建設開放大學的背景下,內蒙古電大要實現與其他普通院校的“錯位發展”,對內蒙古地區殘疾人遠程教育發展定位,重點需要解決內蒙古學院的功能和價值作用實現問題。如何才能夠讓更多的地區,特別是教育資源相對匱乏偏遠少數民族地區的殘疾人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提高殘疾人受教育的水平,內蒙古地區殘疾人遠程教育在穩步推進中實現在全區的覆蓋應當是下一步發展的方向和目標。1.功能定位:充分利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手段,發揮“雙系統”辦學獨特優勢和特色,整合社會資源,構建內蒙古地區殘疾人遠程教育學習平臺和教學模式、服務模式和合作模式,服務于學習型社會建設,促進地區教育公平,實現開放大學自身價值。2.發展定位:面向殘疾人全體,面向基層和偏遠地區,學歷教育和職業教育培訓并重,實現內蒙古地區殘疾遠程教育在全區的穩步發展。3.辦學特色定位探索構建內蒙古地區特點的殘疾人遠程教育合作辦學模式及運作機制、少數民族地區殘疾人人才培養模式,建設符合殘疾人繼續教育和職業教育學習需要的專業和課程,并形成特色鮮明的課程資源和學習支持服務。對內蒙古地區殘疾人遠程教育辦學的定位,旨在發揮內蒙古學院在本地區組織開展殘疾人遠程教育的功能作用,促進內蒙古地區殘疾人遠程教育的穩步科學開展,體現學院的核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