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4 16:25:0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茶文化的性質,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首先,茶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精神。它將中國儒、道、佛諸派思想融為一體,獨成一派,是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而平利的茶文化,又有其獨到的地域特色,我縣已把茶文化作為女媧文化與旅游開發的重要內容,著力營造全民飲茶、懂茶和愛茶的茶文化氛圍;我縣還把平利茶做為對外開放的名片著力打造,先后參加了中華茶藝之墨競賽、楊凌農高會、北京農高會、西洽會、青島農產品博覽會、廣交會以及在俄羅斯卡羅加州舉行的俄羅斯•中國年活動,目的就是要廣泛宣傳推介平利茶產業。繼2005年以來成功舉辦“中國•平利茶之旅文化節”,把宣傳活動推向,使平利的茶飲產品知名度大增,備受消費者青睞。如今,逛典雅茶樓,觀精美茶藝,聽優美茶歌,品女媧綠茶已成為社會風尚。如今,茶文化已經不只是一種飲食文化,更體現了我國五千年文明的精髓。茶園遍布,陳陳相因。豐富的茶園景觀,厚重的茶文化積淀,淳樸的民風與茶俗,相映成趣。我縣也策劃了以發展茶葉生產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相關策略。因此,我校引入茶文化,實在是天時地利人和而為之,非常有必要。
二、將茶文化引入中職教育對中職生素質培養的作用
1.茶文化有利于充實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精神世界
對于茶文化,每個學生都處在同一起點。學習茶文化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還能滿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欲,豐富其精神世界。
2.茶文化有利于提高中職生的審美能力
中職生的審美能力較差,主要是因為他們缺乏文化內涵。在一些學生看來,美僅僅是服飾和發型上的另類。而茶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幫助他們正確認識美、品味美,最終創造美。
3.茶文化可以促進中職生提升思想道德修養
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近年來,很多研究茶的人和文化學者都將茶道的思想內涵總結為“和、靜、怡、真。”中職生正處于青春發育期,情緒常常比較浮躁。讓茶文化走進課堂,可以讓他們拋卻浮躁,恢復純凈的心靈。
R45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8-0138-02
反復發作性盆腔炎是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的遠期并發癥之一,臨床表現為:反復下腹部墜脹疼痛,腰骶酸痛,白帶增多等,常伴有低熱起伏、易疲勞、月經不調、盆腔包塊等癥狀,每于受涼及勞累后癥狀加重,給患者帶來困擾。有報道既往有盆腔炎病史者,約25%將再次發生[1]。所以作者從2011年6月份―2013年5月份收集31例反復發作性盆腔炎的住院患者,以改善癥狀,降低復發率為出發點,在臨床辨證辨病的基礎上,注重以溫化方法應用,臨床療效滿意。
1 臨床資料
納入標準:符合盆腔炎診斷標準;病程在半年以上,反復發作兩次或以上;年齡30-55歲;于我科住院的盆腔炎患者,共31例,進行臨床療效觀察。
2 療效觀察
于常規辨證辨病基礎上,注重溫化之法的應用,藥物有:桂枝、烏藥、元胡、小茴香、蒼術、花椒、羊藿、巴戟天等,觀察其臨床療效的改善,降低其復發率。
3 病案舉例
李某,女,32歲,因“下腹痛半月”,診為“盆腔炎”2012年10月10日入住我科治療,主要表現:下腹脹痛,墜脹,腰酸,白帶中等,色黃,質稀,舌尖紅,邊有齒印,苔薄膩,脈細。婦檢:外陰:已婚式;陰道:暢,中等量淡黃分泌物,質稀;宮頸:輕度糜爛,舉痛明顯;宮體中位,常大,壓痛明顯;附件:雙側附件區增厚,壓痛明顯,未及明顯包塊。B超:宮體回聲減低不均勻改變。2013年03月04日勞累后盆腔炎發作,再次住入我科治療,癥狀如前,舌質暗紅,苔白膩,脈細弦。婦檢:同前;B超:盆腔少量積液。因其反復發作,予中醫辨證論治基礎上,加用抗生素聯合治療,癥狀緩解后出院。2013年07月30日勞累后第三次發作,下腹痛,得熱則舒(自行家中備用紅外線照射),墜脹,白帶色黃,質稀,腰膝酸軟,神疲乏力,舌黯紅,苔黃膩,脈小數。婦檢:同前;B超:盆腔積液(子宮直腸窩見液性暗區,前后徑1.7cm,透聲好)。三次病例分析,多次發作后主證為“腹痛,勞累后發作,得熱則緩,腰酸膝軟,白帶色黃,質稀”,病機以“濕(寒)、虛、瘀”為主,第三次住院減少抗生素使用,采取中醫綜合治療,用藥上減少清熱解毒之品,以溫化法為主,治愈出院,至截稿回訪未復發。
4 討論
慢性盆腔炎多于勞累后發作,且腹痛以得熱則舒多見,病機以“濕、虛、瘀”為主,濕、瘀皆為陰邪,濕性黏滯,濕邪易留戀不去,纏綿難愈,臨床若一味使用清熱化濕解毒之品,久易損傷陽氣。《古今醫統大全》中認為“脾胃濕熱,如若久之,則導致虛寒…”,傅青主認為:“濕盛而火衰”,皆體現了濕濁長期盤踞精室,陽氣漸耗,寒從內生之病機。所以臨床反復發作的盆腔炎患者,寒癥并不少見。故該病的病理產物為“濕濁”、“虛寒”和“瘀血”,均屬陰邪,需借助陽氣和溫藥的推動、溫煦才能得以運[2]。另溫熱性藥物,可以消除病人的沉寒痼冷,補益人體陽氣,從而溫煦機體,提高機體抗擊病邪的力量。故作者結合前輩的經驗分析及自己的臨床經驗,認為“濕、熱”已不是該病的主要病因,而“濕、寒(虛)、瘀”為本病的重要病理因素。故在臨床治療該病例時,在原有的辨證辨病基礎上,根據其病程長加入一些溫化之品,如桂枝、烏藥、小茴香、元胡、蒼術、巴戟天、花椒等,取得明顯療效,并觀察其復發率。西醫認為反復發作性盆腔炎患者,往往體質欠佳,免疫系統功能失調,有報道認為溫通化濕類中草藥可以從不同程度,不同方面影響內分泌、免疫系統功能及發揮抗炎、改善微循環作用[3]。慢性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患者,往往病程較長,多數有過間斷或連續使用清熱解毒藥物史,常常表現為下腹痛,喜暖,溫后則舒,腰膝酸軟,勞累后加重的虛證、寒證等表現。尤其是當常規應用清熱除濕解毒、化瘀止痛等治療方法,效果欠佳時,應轉變思路,通過溫藥鼓舞陽氣,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從而達到改善癥狀,降低復發率的作用。
參考文獻
今日中國,通過2008年奧運會及2010年世博會的成功舉辦,中英之間的文化對撞,擦出了更耀眼的火花。社會經濟的發展,促使國際間的合作交流更頻繁,英語作為世界公認的交際語言工具,承載的文化內涵,具有更突出的意義。這對高校外語教學也產生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同時提出了更高、更實用的要求。語言跟文化的關系密不可分,文化的學習、文化意識的培養及導入,是每個英文教師都應該思考的問題。教師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應該使學生認識到加強跨文化語用能力的重要性,英語專業的學生,只有掌握了英語國家文化背景,了解了英漢差異,才能真正靈活運用所學語言,學以致用。
一、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語言是社會生活中的交際手段,語言的產生離不開創造語言的人,以及人類所作用的社會龐大系統。因此語言與文化之間的聯系,是多層次多方面的復雜關系。現代文化社會學認為,社會離不開文化,文化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語言是文化要素之一,我們研究語言,只能把它放在文化背景里,只有這樣才能更深刻地了解語言的本質。
文化是一個包括語言在內的所有人類現象的綜合體。文化一方面是在一個共同的語言社團中體現的思維、行為及價值方式,另一方面包括社會團體通過他們的物質產品來表現本身或他人。文化是復雜體,包括實物、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他社會上習得的能力與習慣。不同的社會文化群體有不同的文化意識。文化既有歷史沉淀,又有動態發展,語言作為文化系統的一部分,是傳承文化的載體。人類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不僅存在著薩培和沃爾夫提出的“語言相對性”,而且存在著“文化相對性”。
人們對客觀世界不同的思維方式跟文化模式差異,是語言學習的一大阻礙。因為語言的集體意義產生依賴于它的文化語境,我們只有了解一種語言的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掌握語言本身,避免由于對文化的無知而產生誤解與沖突。語言教學工作者有責任在語言的教學過程中加強文化導入。
二、英語教學中文化因素的作用
(一)英語詞匯的文化因素體現
英語語言教學,是目前最普遍的一種外語教學。它也是一種符號系統,這個系統本身就具有文化性。在中國的大文化背景之下,學習英語語言就要明白兩種語言中符號的非對稱性,例如中國文化中的“白”字往往為貶義,含有輕視、徒勞、低下、無價值的意思。如、白眼、一窮二白、白費、、白搭、白色政權、白丁,以及東北話里面的白瞎,等等,懂京劇的人,一定記得曹操在舞臺上有典型的白色臉譜,奸佞的象征。相反,白色在英語里面是美好的象征,讓人聯想到上帝、天使、純潔、幸福。“white hands”是公正廉潔:“days marked with a white stone”指幸福的日子。童話里可愛的“snow white”還有七個小矮人,個個都是“white man”(忠實可靠的人)。再如龍在中國的文化里,我們把它看成是民族的象征,是至高無上、尊貴的象征,在語言中,承載的是褒義的色彩,像“生龍活虎”、“龍鳳呈祥”,等等,中國古代皇帝,被稱作“真龍天子”。而在英語國家文化里,并非沒有龍(dragon),只是與中國截然相反,龍化身為兇猛殘暴的怪獸。尤其是在影視作品里,龍總是代表邪惡勢力,具有強大的破壞性,這一點,在2010年3月夢工廠上映的電影“馴龍高手”里有著完美的體現,與我們兒時喜愛的“小龍人”形成鮮明對比。
中英兩種語言的詞匯空缺,即在中文中出現的詞匯,無法在英文中找到,這樣的例子很多。例如中國人特別講究孝義親疏、倫理綱常,因此在這一文化背景下,漢語中表示親戚關系的詞有很細致的區分,而英語中的親戚概念十分籠統。中文里叔叔、伯父、姑父、姨父、舅舅在英文里只用一個單詞“uncle”代替。不同文化中的某些詞匯,具有不對應性,比如漢語中的“牛”是強壯、勤懇、任勞任怨的象征,我們有“俯首甘為孺子牛”的表達,而用英文卻要翻譯成“Work like a horse”,這是為什么呢?其實原因并不復雜,就是在兩種不同的文化背景里,中國人用牛耕地,而英國人大部分依靠馬。
我們看下面一段對話:
―Mum, I forgot where I put my glasses. Do you know where it is?
―It’s over there, on the table, you really have a foggy noodle.
中國人第一次看到“have a foggy noodle”一定會疑惑不解。“noodle”在漢語中是面條的意思,并無其他深層含義。而在英文中,因為大腦組織是條狀的,就如同面條一樣,所以“noodle”也用來指代頭腦,“foggy noodle ”就是頭腦糊里糊涂的意思。
由于客觀條件和生活環境的不同,同一詞匯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不同的意義。例如“summer”在漢語中會讓人想起炎熱,而“spring”會使人想到溫暖,欣欣向榮。 那么如何翻譯下面這個句子呢?“Jobs died in summer”,如果理解為喬布斯死于夏天,那就錯了。在英語中,夏天才代表溫暖,欣欣向榮,這跟春天英國糟糕的天氣不無關系,所以上面那句話應該翻譯成“喬布斯英年早逝”更恰當一點。
(二)文化差異在句法上的體現
句法結構反映了人們最原始的宇宙觀,可以體現不同民族器物文化的不同色彩,反映人們不同的思維模式。這一點中英之間的差異剛好體現在語序上。英語的語序通常是主語-謂語-賓語,把人或人的行為擺在前面,而客觀世界的事物放在后面,句子的尾部修飾比較強,總體是“頭輕腳重”,如:The girl is my sister, who is in red and standing across the street.而漢語前置的修飾很強,是“頭重腳輕”,如:“街對面站著的穿紅裙子的姑娘是我的姐姐。”
那么,中英文之間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句法差異呢?英國人有其特有的價值標準,他們一般來說比較務實,人們因此稱他們為“行動之人”(man of action)。英倫三島四面環海,地理條件差,天氣條件更是惡劣。安格魯撒克遜人于450年到達英格蘭,他們面臨異常嚴酷的自然條件的挑戰,在與大自然作斗爭的同時,又經戰,這使得古英國人逐漸形成“開放跟激進”的民族特征, “個人主義”在其文化中居于主要地位,因此他們的語言表達方式顯得直截了當,往往把句子的主干放在前面,修飾成分放在后面,直入主題。例如:Would you like to go to the film with me tonight, if the rain stops.
漢民族發源于黃河流域,地處內陸,氣候適宜,生活平靜,且孔孟的中庸思想深入人心,講究事事含蓄,說話不開門見山,先次要再主要,迂回進入主題。同樣是上面那句話,中文的表達就是這樣:如果晚上不下雨的話,我可以請你看電影嗎?
我們再來看下當英籍老師夸獎一名中國學生的口語流利時,師生間的對話:
―Your oral English is pretty good.
―My English is poor,I will study harder.
(英國老師說:“你的口語很不錯。”中國學生回答:“我的英語很差,我要好好學。”)
從上面的簡單對話中,我們不難看出英漢文化的差異。我國的傳統文化比較強調社會和集體的力量,不提倡個人突出,當受到贊揚的時候,中國人通常否定自己。而在英美人看來,這種過分的自謙,是缺乏自信的表現。如果不懂英美的文化價值觀,這樣的跨文化對話就如同自言自語了,根本就談不上交流。
綜上所述,英漢兩種語言在詞匯跟語法上的差異承載著兩種文化的差異。要在英語教學上有所建樹,就要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導入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讓學生不斷了解并發現英語語言背后的文化內涵跟英漢的差異,只有這樣在進行跨文化交際的時候才能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從服飾的基本形制來看,中國與西方差異是較為明顯的。中國傳統服飾大多追求的寬衣博帶的形制,服飾表達以“意”為美,朦朧而隱約,通常給人一種委婉含蓄的審美感受。這一服飾特點在六朝時期表現尤為突出,東晉末年與南朝時,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經濟的開發,士大夫生活優裕,衣服寬大,加上當時玄學清淡的風氣影響,士人追求自由奔放、自然飄逸的境界,“氣韻生動”“以形寫神”為當時所崇尚的美學原則,這些更助長了這種傾向。正如《顏氏家訓.涉務》所言:“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帶,大冠高履,出則車輿,入則扶持,城郭之無乘馬者。”正體現了這一服飾形制的真實寫照。(如圖1)
由此可見,中國傳統服飾不僅反映出當時人們對生活的審美感知,也是一種文化象征。正如,中國溯有“衣冠王國”的說法,“衣冠”一詞從常規來說可以理解為衣帽或是一切服飾的代名詞,但同時它在某種情況下還被賦予了一定的文化含義。有時我們看到的“衣冠盛事” 、“衣冠掃地”等詞匯,這里的“衣冠”不單是衣帽服飾的意思,它還可以理解為古時士大夫和官紳的代稱,同時含有“禮教”與“文明”的文化含義。這種通過服飾本身所引申出來的文化寓意或者有望借助于服飾的形制來體現出時下某種文化思想意識是我國傳統服飾中普遍存在的一種文化現象。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受儒家思想影響最為久遠,在較長的一段歷史時期中它影響著我國傳統服飾的基本形制。儒家重禮儀規范,講究穿戴與禮應合二為一,所以在中國歷代傳統服飾中我們通常能夠通過在服飾中的色彩、章紋、結構以及不同的配飾配件中體會到當時嚴格的禮制規范或等級制度,如,冕服,深衣等。服飾背后所蘊含的政治文化含義有時甚過于服飾的外在造型,是重內涵與實質的裝飾精神。正如張直光先生所說:“中國與西方不同,其文明的最初聚集是通過政治手段(國家社會)而不是技術突破來實現的。”
2 西方服飾的基本形制
西方服飾多以凸顯身體的形態為美,其盡可能通過服飾的造型體現它的體態美。在這一點上,古代西方服裝是完全不同于中國的,西方服裝更立體,外形富于變化。如古希臘時期的西方服飾,這一時期的服裝多為披掛形式,服裝大多為不經裁剪、縫合的矩形面料,通過在人體上的披掛、纏繞、通過別飾針、束帶等基本方式將其固定,從而形成了“無形之形”的特殊服裝風貌。乍從外形來看服飾基本形制也是寬大而平面的,但從服飾細節來看,它與我國傳統服飾寬衣博帶的服飾形制還是有差別的,這一時期的古希臘服飾,服裝只看做是附屬于身體之外的物體,身體才是服裝的主人,披掛的服飾形制使服裝不會約束于身體,讓人隨心所欲,人體在行動或是衣服飄動的時候在隨時都會暴露肉體,這與我國所追崇的含蓄美是有本質上的區別的。(如圖2)
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它們都會有各自不同的風俗習慣、有著各自神秘的宗教追求和世俗的倫理指向,這些多少都能在各自“衣食住行”之中所顯現出來,從而形成各自不同的文化體系。古希臘這一時期的服飾形制正是受到當時西方宗教文化的影響,由于人們對上帝諸神的崇拜為原始宗教的主要內容,希臘人“把肉體的完美看作神明的特性”,認為神也是有人望的。在這一宗教文化影響下,服飾只作為附屬品,而盡可能體現出來的是人的形體美。所以,古希臘時期,對宗教文化的崇拜,除了在服裝中的影響,我們還能從當時的文學、雕塑、繪畫等其它一些藝術形式中有所察覺。西方宗教文化的發展與變化在一定時期內改變和影響著人們對肉體的態度,也深深地影響了西方古代服飾的發展和變化。如,中世紀時期西方服飾,基督教的禁欲主義理念對當時服飾影響較大,男女穿著要滿足端莊正派的要求,服飾大都將凹凸有致的身體曲線遮掩起來。在中世紀女性流行一種罩袍,是將多余的長裙在腹前掖入腰帶,前面的堆褶使腹部微微隆起好像孕婦(如圖3)。這也許與當時婦女地位低下,女子需在家從父,出嫁從夫,認為女人天生就是為了繁衍后代的世俗觀念有關;同時,還據說這是因對圣母瑪利亞的崇拜而造成的流行樣式。因瑪利亞在未婚嫁時就從圣靈受孕而懷孕基督,所以她有孕時的形象也被看作是圣潔美好的象征。
在隨后西方服飾的發展進程中,在理性主義精神的支配下,西方轉向了人文、科學主義,功能主義的探索,其思想核心是“人乃萬物之本”,主張以人作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重視人的價值,提倡個性與人權,主張個性自由,反對天主神權;主張享樂主義,反對禁欲主義;提倡科學和文化,反對迷信。伴隨這些文化思潮的到來,西方服飾也發生了與前未有的形制變化。倘若以文藝復興時期為西方服飾文化的轉折期,我們似乎可以由此開始感受到時尚的悄然流行。華美繁縟的細節裝飾,精致細密的縫繡工藝,也許,此時的服飾只是作為一種特殊審美要求下的產物裝點美化著人體,有甚至還通過改變人體自然形態來滿足一種極端而扭曲的審美文化。例如,為了體現體態美,女性服飾開始出現表現腰部曲線的傾向,為了凸顯和加強這種曲線美,緊身胸衣、夸張繁瑣的襯箍開始盛行,當時女性不惜犧牲自我而桎梏于其中。同時,立體裁剪方式出現,也促使這種窄衣文化進一步發展,由此,西方服飾與中國傳統服飾也有了本質上的差別。西方服飾是一種多元化的服飾文化,它從誕生之始就受到眾多外來文化的影響,它不同于中國傳統服飾有較強的的延續性,這與其所處地理方位、政治、環境等方面都有所關聯,這使西方古代服飾形制在前后差異明顯,但服飾大多以體現人體體態為美。
3 中西服飾基本形制的差異
影響中西服飾基本形制差異的原因眾多,各自服飾特色與風格形成是與民族文化風俗,政治環境甚至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的不同使各自在歷史發展和積淀的過程中體現出明顯的差異。不同文化背景影響下的服飾形制差異是其主要原因之一。中西方服飾文化有著各自不同的文化特征和魅力,長久以來,伴隨彼此在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進步和崛起中,中西交流愈漸頻繁,服飾文化也即如此。正如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沖擊了封建主義的思想、道德和文化,開啟了思想解放的閘門。中國在飽受列強欺凌、被迫開放的環境中不斷進行著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的變革,正是在這種特殊的時代背景和外來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傳統服飾服裝也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形制轉變,中國的服裝開始由松變緊,剪裁的方式吸收了西方三維的立體裁剪形式,服裝變得貼體而輕便,改良旗袍正是中西合璧最經典的完美體現;而此時的西方似乎也逐漸摒棄了以往嬌柔造作,甚至帶有扭曲性的審美文化。尤其是女性服飾,它將女性從損害健康的緊身胸衣中解放出來,伴隨女性地位的逐步提高和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服飾形制也從過去的窄衣文化開始走向寬松,設計以人為本,講究其功能性和舒適性。如今隨著全球經濟的一體化,中西服飾文化的本土化和多元化是其發展的必然趨勢。在今天,有關“中國風”主題的設計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國際時尚語匯中,除了本土設計師,也有很多的國外設計師希望通過自己的設計作品傳達出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使設計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同樣,在如此開化和便利的社會環境下,也有越來越多的中國設計師正走出國門,吸收和接受著外來文化的洗禮,從中學習別人的先進文明及人文素質,開拓自己的視野,在國際的舞臺中展現出中國設計師的設計風采。
4 結語
本文分別通過中西方各自服飾基本形制特征描述來闡述其背后的不同文化現象。從服飾的基本形制來看,中西方差異是較為明顯的,中方大多追求的寬衣博帶的服飾形制,服飾多為平面的;西方重視凸顯身體曲線的服飾形制,服飾多為立體的。中國傳統服飾表達以“意”為美,以朦朧隱約,藏而不露給人委婉含蓄的審美感受,通過款式,布局,色彩,線條給人整體的和諧之美。西方服飾則相反,重“形”, 盡可能通過造型體現它的形態美。影響中西服飾基本形制差異的原因眾多,各自服飾特色與風格形成是與民族文化風俗,政治環境甚至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的不同使各自在歷史發展和積淀的過程中體現出明顯的差異。本文總結出中西方服飾文化勢必伴隨著科技、文化的進步與崛起,相互之間的交流也會愈漸頻繁,東西方服飾文化進一步互相撞擊,互相融合,這是時展的必然趨勢,也為時代所需,正是有了這種撞擊和融合,才能使當今的服裝綻放出一種奪目的光芒,使服裝有了個性化、全方位的審美表現。
參考文獻
[1] 華梅.中國服飾史[M].中國紡織出版社,2007
一、引言
語用預設是指“對語境敏感的、與說話人(有時還包括說話對象)的信念、態度、意圖有關的前提關系”。Keenan則指出,許多句子要在受文化制約的條件或語境得到滿足的情況下方可被理解,這些條件自然地成為該句子的預設前提。從語用學角度觀察,語用預設不同于語義預設,它把預設和說話人聯系在一起,即預設是說話人的預設;而語義預設是指把預設和句子或者句子的命題聯系在一起, 即預設是句子本身具有的一層意義。語義預設是客觀的、非語境性的、靜態的,但有時無法對預設概念做出充分合理的解釋。因為預設并不像其他語義關系(如蘊涵關系)那樣,獨立于語言使用之外,僅為語言本身所固有。預設除了語言本身的固有特征之外,與說話人以及其他非語言因素的關系十分密切,是一種主觀的、動態的、依賴于語境的意義,因而也是開放的。語用預設在言語交際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探討語用預設的合適性、共知性和文化差異性等特征對成功進行言語交際具有重要意義。
二、語用預設的合適性
所謂合適性,指預設要跟發話人所處的語境相適應,是說話人在說出一句話前對語境所作出的一種假設,這種假設的語境必須符合現實語境,否則說出的話語就不合適,預設就不成立。何兆熊認為“語用前提實際上存在于整個交際語境之中,是語境的一部分”。例如,一家美國銀行在中國開業,董事長在開業致辭上這樣說道:“我們的銀行像萬里長城堅不可摧。”
當中國人聽到這句話時,就會想到萬里長城的確很堅固,他們的銀行像萬里長城,資金一定很雄厚,可以放心的把錢存在他們的銀行里。可見,該董事長的比喻預設了中國人對萬里長城的深刻認知,在此交際語境下是非常合適的。
那么怎樣的預設才具備合適性呢?Austin提出了使交際成功的三個“合適條件”:首先,說話人必須是具備實施某一行為的條件的人;第二,說話人對自己要實施的行為必須抱有誠意;第三,說話人對自己所說的話不能反悔。可見,言語行為的成功完成,必須具備他人認可的條件。例如,小張對室友小玲說:“請把杯子遞給我?”小張發出這個言語行為是在提出一個“請求”。這個“請求”是否合適,有一系列的語用前提作為先決條件。比如,小玲明確知道是哪個杯子和杯子放的位置;小玲有空兒做這件事……如果實際的語境并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小張的請求就毫無意義。也就是說,預設的合適性取決于說話人。
在具體的交際過程中,語句的合適性是通過類型的交際準則制定出來的。類型的交際準則有很多,比如,語言學家H. P. Grice的關于語言交際的“合作原則”就是其中之一。Grice認為,人們要能順利地進行交際,就必須遵守交際中的合作原則,包括:量的準則,所說的話應包含交談目的所需要的信息;所說的話不應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質的準則,不要說自知是虛假的話;不要說缺乏足夠證據的話;關系準則,要有關聯,所說的必須與對話主題相關聯,說話應表述一定的意圖;方式準則,要清楚明白,避免晦澀、歧義、哆嗦,井井有條。
可以看出,Grice和上面提到的Austin等人關于合適性的要求本質上是一致的。一般情況下,在交際中,如果交際雙方的語句或命題遵守了交際準則,則是恰當的、合適的,而一個語句的語用預設就是保證該語句具有“恰當性”或“合適性”的那些背景知識或條件。例如,相對于“小張,快去開門”這一語句,要使它是合適的,就必須有這樣一些背景:那扇門是關著的,小張有能力去開門,說話人和小張處于同一時空位置等。如果這些條件得不到滿足,該言語行為是不合適的。這些背景是“小張,快去開門”這一語句的語用預設的依賴基礎。總之,語用預設是在具體的語境中使得交際的言語表述具有合適性的條件。
三、語用預設的共知性
言語交際是說話人傳遞信息和聽話人接受信息的互動過程,正確理解話語中存在的各種知識對于交際的順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言語交際應建立在互知互明的基礎上,這就是語用預設的“共知性”或“共同性”。
語用預設是在具體的交際環境中施受雙方的“共有知識”。在語用學中,語境除了語言知識外,還包括許多非語言知識。何兆熊將非語言知識分為三類:一是背景知識;二是情景知識;三是相互知識。背景知識指的是百科全書式的知識,即常識;情景知識指與特定的交際情景有關的知識,包括特定的語言活動發生的時間、地點、交際活動的主題內容、交際場合的正式程度、參與者的相互關系等;相互知識是交際雙方對對方的了解。預設作為語境的一部分,不僅有說話人對自己的交際意圖、內容、語言手段及社會文化背景知識信任的一面,也有說話人在說話前對聽話人的知識狀態,包括其年齡、社會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信任或假設的另一面。說話人在傳遞信息時,必須有意識地操縱共知性,建立有利于實現交際目的的語境,才能達到預期的交際結果。
預設共知性的非語言特征為人們的交際提供了方便,它使得人們在交際時省掉了許多心照不宣的信息,使煩瑣的言語表達變得簡潔。否則,前面例句“請把杯子遞給我”,就有可能用下面這種冗長的形式表達:“我要用一個杯子,你知道我說的是哪一個,我知道你有能力拿到那個杯子,并且你會愿意幫我的忙,所以請你把那個杯子拿過來。”
語用預設是動態性的。預設為交際雙方所共有,存在于整個交際過程的語境中。而交際本身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這表明共有知識不是固定不變的,它隨著交際的深入而不斷擴大、積累,原來不為交際雙方所共知的會隨著語言交際的深入變為雙方共知的事情。
四、語用預設的文化差異性
前面已經談到語用預設是在具體的交際環境過程中施受雙方的“共有知識”。而作為預設的共有知識與交際雙方所共享的文化背景知識密切相關,魏在江將之稱為文化語用預設。作為交際雙方所共享的文化背景知識,袁建軍和梁道華認為文化語用預設包括哲學思想、、神話傳說、歷史地理、文學作品、社會風俗習慣等諸方面。生活在同一社會文化環境中的成員對于自己所處的社會與文化有著獨特的敏感性,在實際的語言交際過程中,根據語用的經濟原則,說話者和聽話者都不會把不言而喻或不言自明的有特定文化身份的信息的具體內容說出來,從而提高交際的效率。比如,同學甲對同學乙說,“嘿,你真是我們班的小諸葛!”說這話時,同學甲明顯預設聽話人知道諸葛是誰及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否則他就無法期望自己說的這句話能被聽話人所理解。對于大多數的中國人而言,這句話的含義是不言而喻的,因為我們擁有與說話人相同的文化背景知識:諸葛是三國著名人物諸葛亮的姓,是其簡稱。因為他足智多謀,所以在中國文化里他被譽為智慧的化身。說某某人是個小諸葛,是夸他頭腦聰明,點子多。可見,這些共享的文化語用預設,是交際雙方進行言語交際的最大前提,也是話語具有社會適合性的基本保證。
然而,在跨文化交際中,由于交際雙方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維模式、行為習慣、價值標準、道德準則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異,故而反映思維的語言表達方式也有所不同。在跨文化交際中,語用預設的理解基于各種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如果交際雙方不具備跨文化知識,交際很難進行下去。下面一則對話是中方陪同外賓參觀以后,外賓表示感謝,中方答謝的對話:
A:Thank you. B:It’s my duty to do so.
聽完此回答,外賓并不覺得高興,并且對中方陪同的好印象也隨之降低了。究其原因,這是交際雙方存在文化預設差異所致。“Thank you”這一言語行為用來表示感謝。當對方做了一件有益于自己的事,一方或出于禮貌或出于真情,理應向對方表示感謝,這對中外雙方說話人是共同的。因此“Thank you”一語被直接地理解了。但中方的回答“It’s my duty to do so”是用于中國文化環境下恰當的言語行為,決非有意的冷待,而是謙遜的答禮。可是,外賓根據一般使用英語的背景知識卻期望聽到類似“It’s my pleasure”的恰當回答。他可能認為“duty”一詞背離了交際準則,而另有它意。在英語文化的語境中,他對中方的回答可能有以下預設:你是沒辦法才這樣做的,因為這是你的職責,否則你是不會來陪我的。所以,交際雙方只有意識到彼此的文化差異,以共同的文化知識為背景,才能夠具體、恰當的使用語言,以保證交際的正常進行。
五、結語
預設是一種特殊的語用推理,言語交際的成敗與否與語用預設密切相關。識別預設既需要語言知識,又需要一般的非語言知識,把它與合適性、共知性等語境因素聯系起來,才能對它做出充分、合理的解釋。語用預設還因文化不同而異,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所以反映思維的語言表達方式也有所不同。在跨文化交際中,語用預設的理解基于各種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認識了解預設的語用特征對成功的交際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Littlewood指出,教育的第一功能是教授已有的知識,運用到語言教學上,就是向學生傳授語法知識,使其在實際的語言閱讀和理解過程中省去大量的時間;教育的第二功能是訓練學習者的社會能力,使其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勝任自己的社會角色。教育部在2004年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中指出:“大學英語是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學習策略和跨文化交際為主要內容,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并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這是對大學階段英語教學提出的要求,其中跨文化交際是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內容。因此我們可以看出語言教學的目的在于掌握語言進行交際。培養學生運用語言進行社會活動或進行交際才是語言教學的真正目的。大學英語的課堂教學內容不僅是教授語言的形式,更應該讓學生掌握其語言所在的文化背景知識,為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掃清障礙。
但是,通過對河北省各高校的公共英語教師文化差異敏感性的調查發現,目前從事大學英語教學的專家和廣大一線教師雖然意識到了文化教學的重要性,但是受主客觀條件的影響,國內的英語課堂教學還停留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上,仍舊受到考試指揮棒的影響,課堂知識講授主要以教師為中心講授四、六級涉及的知識如語法知識、詞匯量、閱讀為主。一般來講,公共英語課堂教學的學時數量較少,平均每學期60-70學時,課時有限,難以對文化背景知識進行有系統的介紹和教學。另外,教師本身受傳統的語言教學的影響,注重語言知識的傳授,缺乏跨文化交際知識的講解,教學方式落后,迫切需要進修機會來提升教師本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所以大學英語課堂的教學模式需要改變。首先教師要更新觀念,學習新的教學手段,理清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強化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從而實現語言知識教學和文化背景教學的統一。
進行實際有效的文化教學首先要明白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是什么。國家教育部2001年頒發的《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規定把文化意識作為一項教學內容,同時也指出文化的內涵與文化教學的意義:“在外語教學中,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有益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和認識,有益于培養世界意識。”只有明白了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到底是什么,教師才可能了解文化教學應該怎樣教和教什么。
首先,教師要提高自身的跨文化素質和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教師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收集和積累有關跨文化的知識和材料,多參加跨文化方面的培訓、講座和交流以強化自身的文化素質,切實意識到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
其次,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充分重視課堂上的文化教學。在目前的環境下,教師只有做到語言知識的傳授和跨文化教學并重,才能使學生既能順利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又能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應當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如:語音室、多媒體和網絡來收集各種資料獲取信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在英語課堂中主要把文化背景的講授放在文章的導入階段。在此階段,教師要充分利用現有的條件講授文章涉及的主要英語國家的地理位置、地理風光等地理常識;主要英語國家的起源、發展及重大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等歷史背景;主要英語國家的政治經濟常識、文化藝術、和風俗習慣等。甚至在語言知識的傳授階段,教師也可以利用機會滲透文化背景知識。如:有很多詞匯帶有特定的文化內涵和信息。在詞匯的講解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借由這些詞匯講授文化背景知識,如:一些涉及西方重大節日的詞匯Christmas,Hippie,Nike等;還有一些具有不同文化內涵的詞如ambitious,dog和propaganda等。當然還涉及社交文化如:一些禁忌語等社交規范和一些涉及手勢、儀態和眼神等的非語言文化。
再次,注重跨文化知識的應用與實踐。教師在課堂上講授文化背景知識后一定要給學生實踐的機會,通過應用以加深印象。教師可以組織課堂活動如:小組對話、角色扮演、英語角等形式來向學生提供鍛煉的機會。另外,教師還可以給學生布置課外作業,如:通過網絡查找和閱讀資料、朗讀英美報刊雜志等,使學生了解相關文化背景、社會風俗和習慣等,以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增強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在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主要承擔進行介紹的任務,而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因而顯得非常枯燥。教師可以充分發揮互聯網資源共享的優勢,針對精讀課本中實用的內容利用多媒體傳達給學生。這樣學生可以在觀看圖像,聆聽地道的、原汁原味的聲音的同時形象立體地接受文化背景知識,使學生輕松自如地學習英語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以加深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差異性的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曾有語言專家在專著中指出:“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不能脫離社會繼承下來的各種做法和信念。”我國的許多研究語言方面的專家也一再強調語言和文化的關系,認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則是語言的底座和環境”。伴隨著經濟和科技的全球一體化,多媒體、互聯網等先進的資訊方式相繼出現,西方的意識形態、文化、價值觀念和等因素大量的涌入,這就要求學習語言不僅僅掌握這門語言,更重要的是增強文化交流的能力。沒有文化內涵的語言是空洞和無效的。英語教育必然涉及英語文化教育,所以我們要重視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提高大學公共英語教師和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這是中國走向世界的一個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Kramsch,C.語言與文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逮捕是指在一定時期內暫時剝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并予以羈押的刑事強制措,是刑事訴訟中最嚴厲的剝奪公民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有利于防止犯罪嫌疑人逃避偵查、起訴、審判、互相串供、毀滅證據、偽造證據,從而保障刑事訴訟順利進行。
一、1996年刑訴法下審查逮捕制度存在的不足
1.法律規定簡單粗略致理解混亂。根據我國1996年《刑事訟訴法》第60條規定,“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發生社會危險性,而有逮捕必要的,應當依法逮捕。”對于如何才是“有證據證明犯罪事實”。1996年《刑事訴訟法》沒有明確規定,但是《人民檢察院訴訟規則》第86條規定:“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是指同時具備下列情形:(一)有證據證明發生了犯罪事實;(二)有證據證明該犯罪事實是犯罪嫌疑人實施的;(三)證明犯罪嫌疑人實施犯罪行為的證據已有查證屬實的。”關于何為“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也沒有提出明確的標準,同時對于“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嫌疑人”具體標準更不好把握,“可能”二字考慮到了短時間內行使批捕職權的檢察人員對犯罪事實及證據的掌握有限而難以對案件作出準確判斷從而給予不確定的空間,但其蘊含的不確定性,在客觀上造成了無論是捕與不捕均可以在其中找到理由,一定程度上損害了逮捕的嚴肅性,。
2.行政審批性質的書面審查導致以逮捕獲得犯罪事實。在行政審批性質下的審查逮捕制度,審查人員主要以偵查機關移交的書面材料為審查依據而如果審查人員在審查過程中發現證據存在不足很難短時間內要求公安人員進行補充,但是在犯罪事實已經基本清楚情況下批捕人員一般傾向于先行逮捕。通過逮捕之后繼續突破口供或者爭取時間補充證據。因為批捕以后不訴就將產生錯案,導致案件到了公訴階段,辦案人員都傾向于“有罪推定”,在證據往往不是非常充足的時候也提出起訴。致使審查逮捕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懲罰性質,雖然刑訴法還規定采取逮捕需要采取取保候審、件事居住方法,還不足以防止發生社會危險性是逮捕的必要條件,但是是否會“發生社會危險性”是很難判斷,甚至是無法判斷的,這就導致這個限制成了虛設,致使取保候審成為公安及檢察機關單方掌握隨意操控的權利,也給司法腐敗留下了一定的空間。
3.檢察機關的審查逮捕缺乏監督機制予以約束。國外很多國家實行偵查與審查逮捕相分離,由檢察官對案件進行偵查、法官實施審查逮捕權。我國的普通刑事案件也實行審查逮捕相分離制度,由公安機關實施偵查,檢察機關掌握審查。但是對職務犯罪案件卻將偵查權與審查逮捕權全部授予檢察機關,支持在職務犯罪過程查辦過程中對審查逮捕缺乏監督。同時1996年刑事訴訟法我國卻沒有相關的外部審查規定,具體操作措施不當,導致了司法實踐中對于逮捕后的審查常常流于形式。最后,逮捕過程中的制度缺失容易導致“一捕了之”的情形。
正是由于1996年《刑事訴訟法》對審查逮捕條件以及審查逮捕權限的規定存在過于簡單粗略,給司法實踐留下過多的自我權衡空間,從而也引起各種司法解釋的不斷補充細化,此次修訂的新《刑事訴訟法》吸收了司法解釋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對審查逮捕進一步予以細化與完善。
二、新刑事訴訟法對審查逮捕的細化以及不足
新修改的《刑事訴訟法》在吸收舊刑訴法以及司法解釋的基礎上,對審查逮捕制度進行了大幅度的完善,并且添加了之前沒有的羈押之后的審查逮捕等制度,使審查逮捕條件進一步細化,整個制度更為完善,其優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據罪責輕重,明確了輕罪重罪不同逮捕條件
在1996年《刑事訴訟法》中,逮捕條件只有一個即“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的”。而一是由于能否判處有期徒刑很難在審查逮捕階段予以明確,況且由于有期徒刑是我國刑法中的最基本刑罰種類,難以區分輕罪、重罪,從而區別對待。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第79條第一款規定了“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并且“采取取保候審尚不足以防止發生下列社會危險性”應當予以逮捕的的五種情形:(1)可能實施新犯罪的;(2)有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會秩序的現實危險的;(3)可能毀滅、偽造證據,干擾證人作證或者串供的;(4)可能度被害人、舉報人、控告人實施打擊報復的;(5)企圖自殺或者逃跑的。從以上規定可見,只有在采取去報候審不足以防止以下五種情形的情況下,才可以應用逮捕。而在第二款中,規定了兩種必須使用逮捕的情形:(1)對“可能判處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案件,只需具備證據條件即應當逮捕;(2)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曾經故意犯罪或者身份不明的。新刑訴法七十九條規定對犯十年以下有其徒刑的罪犯優先考慮取保候審。
(二)細化逮捕條件,將一定程度降低高逮捕率
新事訴訟法對審查逮捕條件進行細化,在七十九條第一款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將有期徒刑以上取保候審作為優先適用,規定了五種適用逮捕的條件,并且在第二款增加了應當予以逮捕的兩種情形:(1)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2)或者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曾經故意犯罪或者身份不明的,應當予以逮捕。根據以上規定,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優先適用的是取保候審,這比舊刑法中“患有嚴重疾病”和“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兩類特殊主體適用取保候審的條件要寬泛得多。同時對可以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刑罰的犯罪以及曾經故意犯罪和身份不明的犯罪嫌疑人禁止適應適用取保候審。有利于杜絕重大惡性犯罪中司法腐敗的出現。但是也有學者指出,由于其規定的五種情形同樣比較寬泛,可審查人員自由裁量行很大,所以其如此詳細的規定沒有多大實際意義,尤其在我國目前 司法實踐中習慣以逮捕獲取證據的情況下,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三)規定了嚴重違反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義務特殊的逮捕條件
根據1996年《刑事訴訟法》第56條第二款、第57條第二款的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取保候審人、監視居住期間嚴重違背法定義務的,可以予以逮捕。但是,通說認為,決定是否批準逮捕時,仍應當適用逮捕條件的一般規定。
但是,根據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第79條的條文結構,立法者將該類情形單列一款似乎試圖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違反取保候審、監視居住規定,情節嚴重的”規定為一項獨立的逮捕條件:被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違反取保候審、監視居住規定,情節嚴重的,可以予以逮捕。但是何為“情節嚴重“沒有給出具體的規定,這將導致該條款形同虛設,因此需要在接下來的司法解釋中予以明確,《人民檢察院審查逮捕質量標準(試行)》第9條、第10條就明確列舉了何種情形下,可以予以逮捕。可以借鑒。
三、增加了逮捕后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
新刑事訴訟法增加了第93條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人民檢察院仍應當對羈押的必要性進行審查。對于不需要繼續羈押的,應當建議予以釋放或者變更強制措施。有關機關應當在十日以內將處理情況通知人民檢察院。此規定作為新刑訴法修訂的亮點之一,不僅明確賦予了檢察機關在捕后對羈押必要性繼續審查的工作職責,同時明確規定了逮捕后羈押必要性審查的保障機制,對保障在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益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避免司法實踐中超期羈押的頑癥和不必要關押等問題。但也有學者及司法實踐工作者指出但該規定較為原則、籠統,可操作性不強,沒有列出何為“不需要繼續羈押”何況賦予檢察機關的只有建議權,究竟該如何釋放以及變更措施缺乏可操作性的實際指引。因此也有不少學者提出應該從以下方面對該制度進行完善:
不穩定型心絞痛(UA)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組臨床綜合征,容易導致惡性心律失常和急性心肌梗死。我院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紅花黃色素注射液治療40例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取得較好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根據《不穩定性心絞痛的診斷和治療建議》的診斷標準1,本研究選取2011年8月-2012年4月在我院心血管內科住院病人40例,排除肝腎功能不全、糖尿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及Ⅲ-Ⅳ級心功能的患者。隨機分為2組,2組治療前各項指標均無統計學差異。
1.2 方法 治療組:在不穩定性心絞痛的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紅花黃色素注射液。對照組:僅接受不穩定性心絞痛的常規治療,包括抗血小板、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硝酸酯類等藥物。
1.3.1 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均詳細詢問病史及體檢。治療2周后觀察2組:①心絞痛發作次數及發作緩解所需時間;②心電圖變化;③藥物不良反應。
1.3.2 療效判斷標準2 顯效:心絞痛發作次數和持續時間較用藥前減少80%以上,靜息心電圖恢復正常;有效:心絞痛發作次數或硝酸酯類藥物用量較前減少50%-80%,靜息心電圖倒置T波變淺達50%以上或相關導聯ST段改善達達50%以上,T波由平坦轉變為直立;無效:心絞痛發作次數或硝酸酯類藥物用量較前減少在50%以下,心電圖較前無變化。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卡方檢驗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兩組患者均完成了2周的治療。兩組總有效率比較,治療后進行臨床療效評定統計并進行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
2.2 不良反應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均未出現惡心、頭痛、眩暈等不良反應,且治療過程中均未出現急性心肌梗死、惡性心律失常及猝死。
3 討論
不穩定型心絞痛病情變化快極易反復,常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的先兆,是心血管的急重癥。其主要的病理生理變化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破裂、出血及繼發血栓形成,引起管腔狹窄或栓塞從而導致心肌缺氧3。降低心肌耗氧、增加冠狀動脈供血是藥物治療的關鍵。
中醫學中心絞痛為“胸痹”,是由于氣陰兩虛、瘀血內阻心脈所致。治療宜活血化瘀及止痛通絡。紅花黃色素具有活血化瘀,通暢血脈的作用。最近研究表明,紅花黃色素注射液能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脈血流、降低血液黏滯度、改善心肌血流灌注,減少心肌耗氧4。
本研究顯示,紅花黃色素注射液能明顯改善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的臨床癥狀,無嚴重不良反應。但由于本次研究治療組樣本量小,且治療時間有限,因此,尚需大規模的長時間研究驗證。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 不穩定型心絞痛診斷和治療建議.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0,28(6):400-401.
[2] 孫學枝,王秀萍,華新東,等. 燈盞生脈膠囊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36例療效觀察. 廣東醫學, 2011, 32(21):2858-2859.
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語言學以及語用學的建立和發展,越來越多的語言理論工作者和語言教師開始將關注的目光轉向語用功能和語言使用的研究,外語教育界日益認識到語言與社會和文化之間的密切關聯以及文化教育在外語教育中的重要性川。把語言的使用與文化分割開來是不可能的。語言與文化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理解語言必須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須了解語言仁。文化問題比語言問題更加嚴重。文化的范疇很廣,本文所指的文化背景是指目的語即英語的文化背景知識。語言不是一種孤立的社會存在,而是與其身后蘊含的文化背景密不可分的。一些教師和學者如胡文仲早在1989年之前就已經開始研究文化背景知識對高校學生英語學習的影響,并對如何培養高校學生的文化意識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措施。但近幾年來,外語教師在這方面做得并不是很多,尤其對大專非英語專業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學習方面探討得還不夠。在教學中筆者觀察到,男生似乎比女生了解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識,本文力圖通過調查進一步探討男女生是否在學習目的語文化背景的觀念和策略上存在問題和差異。
一、研究方法
(一)調查目的
這項研究是調查大專非英語專業學生對英語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情況,包括對學習背景知識的態度或觀念以及為獲取這方面知識而采取的一些策略,著重調查男生和女生在這兩方面的差異。從自己的課堂觀察和對部分英語教師的訪談中我們了解到,男生的知識面似乎比女生廣,在做有關背景知識方面的聽力和閱讀材料時,男生對此類知識的敏感度似乎高于女生。所以,表面上看,大部分男生對閱讀的興趣隨著年級的增高而有增無減,而女生的情況卻不容樂觀。針對這一特點,本次調查正是希望通過問卷進一步了解這種現象,尋求大專非英語專業學生英語背景知識學習方面的障礙,探討英語學習的有效途徑。
(二)調查對象
這項研究的調查對象是浙江省麗水學院醫學院護理大專和口腔大專06級兩個班的學生,是目的抽樣的結果。選擇大二學生是因為學生通過一年的大專學習,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大學英語學習觀念。大部分學生能重視英語學習,相當一部分同學已提前通過了大學英語三級考試,學習態度總體較好。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有一部分學生為自己在一年里獲得的英語知識沾沾自喜,殊不知今后的學習難度可能會因為英語文化知識的缺乏而加大。還有一部分學生處于困惑階段,迫切尋求新的方法以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
(三)調查工具
調查工具是一份有關背景知識學習情況的問卷。間卷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對家庭背景的了解,包括性別、居住地、父母親職業等,要求如實填寫。第二部分對背景知識學習觀念的了解,如:1、學習英語背景知識對于成功學好英語很重要;2、對老師來說在課堂上有必要介紹講英語國家的背景知識;;3、你喜歡了解說英語國家的一些政治經濟文化情況;;4、你在課堂上愿意學習英語文化,尤其愿意學習世界各國文化;5、你希望老師能多提供關于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材料;6、你對學習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知識感興趣;7、你對中西文化差異方面的知識很了解。共有7個條目,選項有1二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二不知道,4=基本同意,5=同意。第部分是對方法或策略的調查,如:1、我_參加與英語有關的活動;2、我_讀原版英語作品或簡寫本;3、我—課后看英語雜志或報紙;;4、我看英語電影;5、我通過看中文報紙或電視了解時勢。共有5個條目,選項有1=從不,2二很少,3=有時,4=經常,5=總是。調查由英語課任教師完成。
(四)研究假設
根據筆者的初步觀察,男女生在對背景知識的態度及策略方面可能存在差異。本研究擬通過調查統計來驗證這個假設。
(五)數據收集
本次調查問卷由英語任課教師發給學生,發下問卷103份,回收103份,有效問卷為103份。
二、結果
問卷回收,按男女生分類,然后進行統計檢驗。對兩個原始數據進行統計處理,分別計算出平均值和標準差,對兩組獨立大樣本進行t檢驗,研究組間是否存在顯著性差異,報告統計結果見表1和表2。
觀念和策略的獨立樣本t的檢驗值分別為0.534和0.149 , t的絕對值都小于1.%,而顯著性的概率P大于0. OS,屬于差異不顯著,大專非英語專業男女生在學習英語文化背景的觀念和策略上無顯著性差異。而且他們的平均值相差不大,但是標準差男生大于女生,說明要作檢驗。
本調查顯示:大專非英語專業男女生在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觀念和學習策略上并無顯著性差異。同時調查結果也顯示:1)觀念的每條目平均得分都高于策略的每條目平均得分,這說明學生的觀念強于策略,有一定的文化意識,并且對文化背景感興趣,而且認為這方面的知識對他們的英語學習有促進作用,對教師的期待值普遍較高。2)男女生在學習英語背景知識方法上所得每條目的平均分差不多,得分都不高。這說明男女生在獲得英語文化背景知識的方法或策略上都有待于加強。從中也可看出男女生所接受的外國文化教育差不多,表面上看,在接觸到文化背景知識時,男生比女生更活躍,這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大,女生更不善于表現自己,而男生的性格卻比原來外向,男生的這種性格有利于語言學習,不斷提高的成就感又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確實有一小部分男生的文化背景知識較豐富,但從近年該校的學生成績看,尤其是在大學英語三級考試的成績上,男生的優勢不是特別明顯,過關率還是女生高,這可能是因為男生在詞匯量方面不如女生,有限的詞匯量是閱讀和聽力的一大障礙,教師在教學中更應該重視加強男生的基礎知識;由于平時學生都住校,屬于封閉式管理,所以學生與外界接觸較少,因特網和電視等現代化的媒體很少觸及,盡管有規模較大的圖書室和閱覽室,但原版的英文書籍雜志等卻較少,很難滿足學生的需求量。平時教師在這方面的引導也不夠,使學生不能利用現有的硬件和軟件來獲得相關的英語文化背景知識。
本調查結果還顯示,無論在觀念上還是策略上,男生的標準差值都大于女生,這說明男生間的差異程度要大于女生,男生的觀念和努力程度相差較大,而女生普遍較努力。教師在教學中對男生的關注以及正確的引導可能會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把一部分男生的吸引力轉移到英語文化背景上,可以此帶動他們的語言學習。
我科2010年2月—2011年7月應用燈盞花素聯合魯南欣康(單硝酸異山梨酯)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36例,取得很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71例均為我科住院的老年患者,均符合我國2000年發表的《不穩定心絞痛診斷和治療進度》不穩定型心絞痛的診斷標準[1]。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齡(62.3±3.78)歲;對照組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齡(62.4±4.12)歲;兩組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在觀察期均無死亡病例。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抗心絞痛治療(拜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鈣、阿托伐他汀、ACEI類或β受體阻滯劑等)的同時加用5%葡萄糖(糖尿病患者使用木糖醇)注射液250ml,魯南欣康注射液40mg,1次/天,靜滴,連續10天。治療組:在以上治療基礎上加用5%葡萄糖(糖尿病患者使用木糖醇)250ml注射液,注射用燈盞花素(湖南恒生制藥有限公司)80mg,1次/天,靜滴,連續10天。觀察記錄患者癥狀、體征及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治療期間均復查三次心電圖。
1.3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胸悶、胸痛完全消失,靜息心電圖恢復正常。有效:胸悶、胸痛癥狀明顯改善,無持續性心絞痛,心電圖見下移的ST段部分恢復至等電位,或主要導聯倒置T波變淺。無效:胸悶、胸痛癥狀無改善,靜息心電圖無變化。
1.4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0.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各指標數據值以(x-±s)表示,同組治療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療效比較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臨床癥狀及心電圖改變均有顯著差異(P<0.05),治療組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
2.2不良反應 治療期間,治療組有1例出現輕微頭痛,未作特殊處理;對照組有4例出現頭痛、頭昏等癥狀,對癥處理后明顯改善。 轉貼于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表2 兩組治療后心電圖結果比較[n(%)]
3 討論
不穩定型心絞痛病理特征是由于斑塊破裂或糜爛發血栓形成、血管收縮、微血管栓塞導致急性或亞急性心肌供氧的減少,從而造成胸悶、胸痛的發作和心電圖的變化。魯南欣康可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特別是小血管平滑肌,使周圍血管擴張,外周阻力減少,回心血量減少,因而心絞痛得到緩解,并能促進側支循環形成[2],但其擴張腦血管的作用可引起頭痛,而且長時間使用會產生耐藥性而影響療效。燈盞花素又名燈盞細辛、東菊,是從全株植物中提取分離的黃酮類有效成份,化學名為4,5,6三羥基甲酮-7-葡萄糖醛酸苷。藥理研究表明,燈盞花素具有活血化瘀、抑制血小板和紅細胞粘附和聚集,降低血液粘稠度,并具有擴張冠脈、增加心肌供血量,改善肺內微循環障礙,促進機體對氧的利用,改善組織缺氧,有助于改善心肌缺血,糾正心衰等作用[3],同時還有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對抗脂質過氧化及改善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作用。本研究顯示,燈盞花素聯合魯南欣康療效優于單用魯南欣康,而且聯合具有互補作用,減輕了魯南欣康長用耐藥性及副作用的發生,安全性好,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 考 文 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