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4 16:25:0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操作風險案例分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
二、通過柜面業務操作風險案例分析,深入了解柜面業務操作風險的特點,掌握柜面業務常見操作風險的識別方法及管理技術。通過對銀行客戶風險案例分析,學習識別客戶風險的技術和方法。提高
對銀行客戶風險控制和監督的技術和能力。一天(6小時)銀行柜面員工及基層管理者第一部分臨柜業務操作風險管控
一、存款業務中的操作風險防范
1、儲蓄存款
1)儲蓄實名制度中的操作風險案例
儲蓄實名制度中的操作風險案例解析
2)取款中的操作風險案例
取款中的操作風險案例解析
3)柜員幫助客戶填寫憑證的操作風險案例
柜員幫助客戶填寫憑證的操作風險案例解析
4)存款掛失業務中的操作風險案例
存款掛失業務中的操作風險案例解析
5)沖正業務的操作風險案例
沖正業務的操作風險案例解析
6)大額存取款中的操作風險案例
大額存取款中的操作風險案例解析
2、單位存款
1)帳戶管理操作風險案例與解析
2)現金管理操作風險案例與解析
3)單位存款的變更、掛失及查詢操作風險案例與解析4)單位存款的查詢、凍結、扣劃操作風險案例與解析5)單位存款收付操作風險案例與解析
二、結算業務中的操作風險防范
1、結算業務中的操作風險案例
2、結算業務中的操作風險解析
3、結算業務中的操作風險解決方案
三、中間業務中的操作風險防范
1、收付款中的操作風險與案例
2、保險中的操作風險案例與解析
3、代繳稅款中的操作風險案例與解析
4、存款證明中的操作風險案例與解析
四、銀行卡業務中的操作風險防范
1、銀行卡業務風險案例
2、銀行卡業務風險分析及解決方案
五、理財業務中的操作風險防范
1、銷售不當操作風險案例與解析
2、風險提示操作風險案例與解析
3、產品設計操作風險案例與解析
4、產品宣傳操作風險案例與解析
六、反洗錢操作風險防范
1、客戶身份識別操作風險案例與解析
2、交易記錄保存操作風險案例與解析
3、大額和可疑交易報告操作風險案例與解析
3、反洗錢客戶洗錢風險等級劃分操作風險案例與解析
七、臨柜業務操作風險的特點及其產生的原因
(一)臨柜業務操作風險的特點
1、多樣性
2、破壞性
3、不確定性
4、影響大
(二)產生臨柜業務操作風險的原因
1、主觀因素
1)風險意識淡薄
2)業務素質不高
3)責任意識不強
2、客觀因素
1)人員不足
2)存在制度漏洞
3)系統設計缺陷
4)柜員執行力不強師資顧問:老李
QQ:3080115667
在當今各家銀行不斷創新貿易融資產品的同時,傳統的貿易融資產品以其廣泛的適用性、基礎性仍在各銀行的貿易融資產品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以出口訂單融資為例,訂單融資在各銀行的貿易融資產品中屬于出貨前的基本融資產品,操作簡單,辦理時效快,但也通常因為其快捷的優點導致銀行在辦理該業務及貸后的管理中存在諸多操作風險,從而給銀行和企業帶來不必要的損失,下面從一則簡單的案例中分析一下訂單融資操作中的風險。
一、案例回顧
2011年7月25日,國內b公司與美國c公司簽訂了120萬美元的出口液晶電視的合同,約定以d/p 30 days after b/l 方式付款,最晚裝船期9月25日,合同簽訂后,b公司遂向國內a銀行提出訂單融資需求,a銀行經調查c公司系b公司長期往來優良客戶,信譽良好,與出口商的付款記錄良好,在審核相關融資手續后,于2011年8月5日,為其辦理了96萬美元的訂單融資,融資金額為訂單金額的80%,期限為90天,到期日為2011年11月3日。2011年10月27日,a銀行客戶經理通知b公司準備資金到期還款,此時b公司告知因其國內供貨商供貨不足致使其備貨不及時,未能依照合同發運,延誤交貨,其已經與國外c公司修改了合同,延遲了交貨期。貨物已經于10月20日發運,因企業自有資金不足,故申請訂單融資延期至2012年11月25日,11月25日a銀行收到b公司歸還的訂單融資本息。
二、案例分析
后來經a銀行調查,b公司8月5日從銀行獲得貸款后將其付給國內e采購商,是歸還其欠款,而不是此筆訂單項下的付款,之后用企業的其他回流資金向e企業采購原料,而此時因e企業自身資金周轉問題,供貨出現了問題,供貨能力不足,從而使得b公司的生產受到影響;b公司同國外客戶修改合同后未及時向銀行反饋信息,同時a銀行因為人員調整,放款后原來的客戶經理調至別的部門,新上任的客戶經理未對業務進行及時的梳理,使銀行在業務處理中處于被動局面;企業發貨后,未采取其他有效地避險措施規避風險而是采取貸款延期的被動方式給此筆融資款項帶來較大的操作風險。
上述案例中,出現風險的關鍵問題在于,(1)企業未將貸款資金用于合理的指定用途,雖然不能扣上挪做它用的帽子,但也給企業的正常生產帶來了風險從而帶來后續一系列的問題;(2)客戶經理貸前調查不清,貸后的跟蹤調查欠缺,未及時發現企業合同更改以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風險,也沒有做到有效資金流和貨物流匹配,致使該筆貨款系通過他行收匯后歸還a銀行融資,造成該筆融資還款風險。
上述款項,雖未給銀行造成風險損失,未給企業帶來信譽不良的影響,但其整個業務的辦理過程中隱藏著較多的風險隱患,值得銀行和企業反思。
由案例引發的思考
1.加強融資前的調查
實際交易中,融資行應通過廣泛收集信息、細致分析鑒別訂單真實性;其次不能只關注下游訂單的表面真實性,忽視對上游企業的調查,訂單融資依據是下游企業交易,而融資資金的用途為上游企業交易,銀行的客戶經理往往忽視了對上游企業的調查,在調查環節往往弱化對貸款具體用途的真實性、合理性、上游交易對手等情況的調查核實工作,而對上游企業的調查往往關系到融資企業的實際生產經營,及以后的出貨收匯,是整個企業融資鏈中不可忽視的一環。
2.加強貸后及資金使用管理
融資行應摒棄“訂單自然能出口”這樣的誤區,環顧目前國際國內形勢,企業在做貿易時面臨各種不確定因素帶來的風險,比如進口商倒閉,或如上例中上游供貨商供貨不足等問題都有可能造成企業無法出口,自然帶來收匯甚至是還款風險。
其次要監控訂單融資資金用途,盡管上游合同真實性無法鑒別,甚至企業訂單生產進展狀況無從知曉,但銀行應該從監控企業生產經營和出口情況定期調查企業生產經營情況,監控資金用途,杜絕挪用資金于非生產經營項目。
3.加強貸款資金回籠監控
消除“訂單必然帶來收匯”的認識誤區,國際經濟形勢復雜多
一、案例背景介紹
北京XX商業銀行成立于2005年,是國務院首家批準組建的省級股份制商業銀行。北京XX商業銀行擁有近700家遍布北京市區和郊區的營業機構。2010年8月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開庭審理了北京市最大一起騙貸案,涉案金額7.08億元。涉案人員包括北京HD擔保有限責任公司(簡稱HD公司)董事長胡某等10人,以及為胡某發放貸款的北京XX商業銀行8名支行行長和經理。
事件的起因,客戶朱某明明符合房貸7折優惠利率申請條件,卻屢遭到貸款申請銀行的拒絕。在查詢個人信用報告后,朱某發現自己的名下竟然多出一套房貸,金額達188萬元。令人困惑的是這筆貸款一直在正常還貸,但這筆貸款卻使得朱某無法享受房貸優惠利率,而且為其帶來了極大的信用風險。這筆188萬元貸款由北京XX商業銀行辦理,該行對此表示“存在差錯”并“已做更改”,其余問題只稱還在核實中。這名“被貸款”的客戶朱某隨后報警,警方調查后發現,朱某名下的這第二套房貸所涉及的樓盤和開發商純屬虛構。調查結果顯示,胡某正是這場騙局的北京操作者,而XX商業銀行的8名工作人員充當了“幫兇”的角色。
胡某曾從事過房地產開發,后來創辦了HD信用擔保有限責任公司,專門從事個人房貸的信用擔保業務。與商業銀行的多次業務合作,胡某發現了了銀行信貸的漏洞,并曾以虛假按揭在一家全國性銀行的北京分理處騙貸。2007年前后,胡某開始重點開拓北京XX商業銀行的信貸業務。胡某在案發后供述自己騙貸的理由是,他運作過司法拍賣項目,但苦于沒有足夠資金,所以想用騙來的貸款參加司法拍賣,競拍獲得地產項目后再加價賣出,再將貸款還給銀行。
商務中心區支行是北京XX商業銀行一級支行,下轄4個支行。在田某等人以督促下級銀行開展按揭業務為名,多次催促下級支行向胡某發放貸款,且對HD擔保公司的按揭業務可以免面簽。據檢方指控顯示,胡某及其前妻于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期間,指派下屬虛構二手房交易,采取冒用借款人員身份與銀行簽訂《借款合同》、《抵押合同》、《保證合同》等,從北京XX商業銀行下屬的兩家支行騙取貸款250余筆,共計人民幣4.47億余元。
為掩蓋假按揭的違法行為,田某等又利用另一種從銀行“騙貸”的方式――小企業貸款。胡某從“執照販子”那里購買數十家無真實經營背景公司的營業執照、企業公章等全套手續,再以這些公司在某下屬支行騙取小企業貸款。采用這種方式,胡某又騙貸45筆,共計人民幣2.61億余元。至此,胡某通過向北京XX商業銀行的8名工作人員行賄近千萬元,并以造假二手房交易手續、購買小企業注冊手續等方式,在三年期間,從北京XX商業銀行共騙出7.08億元貸款。
二、北京XX商業銀行騙貸案例分析
北京XX商業銀行7億元騙貸案件是北京市到目前為止在公開市場可查到的最大的一起銀行詐騙案,屬于典型的內外部人員勾結犯案,通過對該案件的分析,可以看出以下問題值得思考。
(一)公司治理結構設計
在2008年年底,胡某采用虛假按揭的方式騙取貸款的行為,已經在北京XX商業銀行內部審計中被發現了,但是審計只是就事論事,沒有真正對該問題進行全面調查。
由于該行內部沒有設置專門的部門對發現的風險進行綜合分析,審計部門所發現的問題沒能及時反饋至總行決策層。同時作為經濟開發區支行風險管理崗位的人員也未將審計發現的問題及時上報總行負責信貸風險管理的部門。致使該風險事件沒有引起決策層面的重視,導致風險事件延續,損失加大。
(二)內控制度執行力
我國商業銀行最主要的利潤增長點是貸款業務,由于市場競爭激烈,一些基層銀行領導為了追求業務指標,產生了“重貸款客戶的搶奪、輕貸款質量管理”的經營理念,經常出現不執行信貸管理規章制度,降低標準發放貸款的現象。另外,很多商業銀行都存在責任追究制度不落實的現象,且對責任人處罰不及時且偏于寬松,不僅達不到懲罰的目的,反而導致約束制度形同虛設,進而造成商業銀行的操作風險。
根據銀監會下發的《商業銀行授信工作指引》對于貸款調查的要求“商業銀行應對客戶提供的身份證明、授信主體資格、財務狀況等資料的合法性、真實性和有效性進行認真核實,并將核實過程和結果以書面形式記載。對客戶調查和客戶資料的驗證應以實地調查為主,間接調查為輔。必要時,可通過外部征信機構對客戶資料的真實性進行核實”。由此可見,貸前調查是防范信貸風險的關鍵,大量事實證明,貸前調查不充分,往往會使銀行處于不利的地位,導致信貸決策失誤,引起信貸風險。案例中作為按揭貸款的審查,與借款人“面簽”,是整個按揭業務的關鍵風險點之一,信貸人員出于行領導的壓力將其省略了;最后胡某用購買的企業資料申請貸款時,信貸人員未進行實地調查,在未核實企業的真實經營情況下審批貸款。
《商業銀行授信工作指引》對于貸后管理的要求“商業銀行應通過非現場和現場檢查,及時發現授信主體的潛在風險并發出預警風險提示”。從該案例可以看出,貸后管理人員并未執行現場檢查的工作流程,否則,應該發現按揭樓盤及貸款企業并不存在。
(三)銀行內外部環境
在2007年,隨著我國房地產價格的高企,北京XX商業銀行準備大力發展房地產按揭貸款,商務中心區支行作為該業務的試點單位。對于該行而言這是新業務,相關崗位人員的業務能力較差、工作經驗較少,對于該類信貸業務所承擔的義務和責任認識不夠充分,同時按揭貸款業務本身的審查手續非常繁瑣,一筆貸款業務做完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無法滿足行里業績快速增長的需要。于是在該行行長田某“真出了事,我扛著”的宣言下,進行了違規操作。
從該案件中我們還可以看到一個信息:“胡某在于北京XX商業銀行接觸前已經有過以虛假按揭的方式騙貸的行為”,作為按揭擔保的入圍企業,核查實際控制人的資信是首要前提,如果胡某先前騙貸的銀行將其騙貸事件在公開渠道進行披露,筆者認為,北京XX商業銀行再次被騙的可能性會大大減小。
三、結論與建議
隨著我國金融業加入國際化大市場的進程逐漸加快,我國商業銀行面臨的操作風險越來越大,特別是信貸業務的操作風險的表現形式越來越復雜。建立行之有效的操作風險管理框架,對我國商業銀行降低風險、增強競爭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對北京XX商業銀行信貸操作風險案件的分析研究,本文發現了信貸業務操作風險控制中存在以下問題:公司治理結構設計欠缺,內控制度執行力度不夠,銀行內外部環境建設薄弱。
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必將在我國的逐步獲得實施,同時我國銀行業對外開放步伐的不斷加大、新業務的不斷推出,我國商業銀行的操作風險壓力將越來越大。只有盡快轉變風險管理思路,大力推進我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理論,充分發揮操作風險管理理論在商業銀行具體業務中的風險防控作用,不斷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盡快建立一套有效的操作風險管理體系,才能保持我國金融體系的良性發展。
(一)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強化監督機制
良好的法人治理結構和治理機制是商業銀行持續經營和穩定發展的基礎和保障。
當前,我國商業銀行已經基本形成了全行的風險管理組織體系,但是在實際風險的防控過程中還是受到銀行內部行政管理架構的限制。為了使風險管理更加順暢,應該建立獨立的以業務流程為中心的風險管理部門,直接對風險管理委員會負責,下級的風險管理部門直接對上級風險管理部門,而不再向所在機構的行長負責,并且支行風險管理部門的人事任免、績效考核、業績評價也統一歸上級機構管理,這樣風險管理人員才能避免受所在支行對其工作的干預和影響,才能真正做到對于其所在支行各項業務的合規性保持獨立的視角,公正的判斷評估風險,并做出相應決策。
(二)加強內控制度的執行力。
內控制度是否有效,執行是關鍵,再好的制度得不到執行也就是一紙空文。
首先,信貸業務部門負責操作風險的日常管理活動,在操作風險管理上承擔首要責任,因此在制定操作風險管理制度時,應該關注制度執行的反饋,既要有從上而下的方式,也需要有由下而上的溝通渠道,使制度執行中發現和提出的問題能夠及時傳導到制度的制定者。
其次,制度的建立不是一成不變的,還要根據情況變化和形式發展,同時結合以往操作風險損失事件中的經驗教訓,發現具體業務流程中的風險易發點,將其作為重要的風險控制點在進一步的內控制度修訂中重點注明。
再次,在內控制度的制定上改變對員工控制較多,對管理層控制制約較少的現象,不但要強化信貸工作操作環節控制,還要加強授權、分權管理,規范決策程序,通過科學合理地分配責權利,在各級、各部門之間實行權力制衡,減少決策失誤。
最后,為了確保內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執行。商業銀行必須擁有一支獨立運作、訓練有素、業務精良的內審隊伍,而且必須保證內部稽核監督部門的獨立性和權威性,讓內審部門直接對董事會負責,實現內審部門的垂直管理。
(三)構建良好的信貸風險管理環境,加強信息披露。
首先要構建良好的信貸風險管理文化。對我國商業銀行而言,形成良好的信貸風險管理文化,提升員工素質,是使政策和制度得以貫徹落實的基礎。通過一系列針對風險管理文化的培育,不斷提高員工法制觀念,使嚴格執行各項內控制度成為所有員工的自覺行為。通過廣泛的風險教育來培養所有人員對風險的敏感和了解,讓每一位員工充分了解自身工作崗位可能存在的危險,形成按照規章制度要求辦理業務的習慣,以形成防范操作風險的安全屏障體系。
其次,構建良好的外部信用環境。我國建成的信用查詢相關的系統主要有:由各地工商管理機構開發的企業信用網、由司法機關開發法院網、由稅務機構開發的地稅發票查詢系統、人民銀行開發的征信系統、由房地產管理機構開發的房地產交易管理網等。整合這些系統,是這些系統之間實現信息互通,實現征信信息的有效性、及時性和準確性。
參考文獻:
[1]巴曙松,巴塞爾新資本協議框架下的操作風險衡量與資本金約束[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3年02期
[2]巴曙松,張阿斌,朱元倩.中國銀行業市場約束狀況研究――基于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第三支柱視角[J].財經研究,2010年12月
[3]曹麗莎,張同建,劉良燦.國有商業銀行制度執行對操作風險控制的激勵功能[J].經濟導刊,2010.11
[4]曹艷,王小文.國內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研究[J].上海金融,2007年第7期
[5]蘭莉,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的特征、成因及控制[J].金融論壇,2010年第5期
中圖分類號:F83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8-185-02
一、當前案防工作的基本情況
溫州銀行自2011年初以來,認真貫徹落實中國銀監會開展“銀行業內控和案防制度執行年”活動,在案件防范、排查、整改以及長效機制構建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別是針對各業務條線排查中暴露的各個內控薄弱環節、操作風險點,積極采取各種措施,從推進合規建設、改革機構架構、改造業務流程、完善制度體系、導入經濟資本、改進考核體系、加強風險管理等方面入手,積極探索構建內控案防長效機制,深化案件專項治理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1.加強思想教育,提高風險意識。一是在全行開展“銀行業內控和案防制度執行年”主題教育活動,穩步推進“制度大梳理”、“合規大教育”、“風險大排查”、“執行力大推進”、“內控大評比”五大活動。活動期間,在內網開設“案例天天講”欄目,對典型案例進行深入剖析和學習,加強員工內控合規警示教育,強化員工風險意識和案防意識。二是面向高管,以參觀展覽、聽取講座等形式開展預防職務犯罪宣傳教育,從崗位特性入手,警醒高管人員防范職務犯罪。三是面向各級管理人員和重要崗位人員,通過不定期通報、下發金融案例分析,組織聽取服刑人員“現身說法”,提高各級管理人員的案防意識。四是面向新入行員工,開展“銀行業案件防范和職業道德教育”,從源頭上筑牢防腐倡廉思想防線。
2.全面開展制度梳理,規范制度管理。一是在2011年6月底制訂了《業務制度管理辦法》,對全行業務制度進行規范管理。二是由合規部牽頭,制定制度梳理初步方案,于2011年上半年向總行各部室、分支行(營業部)發出制度建設意見、建議征求的通知,征求現有制度建設存在的缺陷、不足,業務操作流程設計的不合理和存在的風險隱患等意見建議,并采取調查了解,學習同行,分組討論的形式,對全行180個規定、辦法、操作規程進行制定、修訂、合并、補充和廢止。目前已將制度梳理作為一項常規性工作,使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更具有可操作性。
3.開展全面排查,防范風險隱患。一是以風險全覆蓋為原則,制定大額不良貸款排查方案,確定排查標準和范圍。二是加強抵(質)押物權證管理。在全行范圍內開展抵(質)押物風險排查,修訂《抵(質)押物權證管理辦法》,實施抵(質)押物集中管理。三是開展信貸資金流入民間借貸市場專項調查,對信貸資金流入民間借貸市場情況及我行新增不良貸款進行全面分析。
4.優化組織架構,提升管控能力。一是建立總行、分行、支行三級組織機構體系,科學界定三級機構之間責、權、利關系,充分發揮管轄行的樞紐作用,讓管轄行在柜員調配、客戶經理管理、資源分配等基本職能中發揮應有的管理作用。二是強化條線管理。為適應總分支三級架構管理模式,設立零售信貸部、個人金融部、信用卡部,加強對小企業、個人信貸業務、個人金融業務、公司業務,信用卡業務的條線管理機制和營銷框架,堅持“專業化經營,系統化管理”的原則,切實轉變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三是加快審計體制改革。在分行設立審計部門,試行分行內審人員派駐制,分支機構內審部門負責人與專職審計人員由總行委派,確保內部審計工作獨立性。四是健全監察監督管理。在四家異地分行以及鹿城區以外的四家管轄行設立監察室,其余管轄行設立紀檢組,建立機構健全、監督有序的監察體系。
5.完善考核機制,發揮績效考核導向作用。一是完善分支機構考核機制。在考核內容上從經營效益、業務發展、資產質量與內控管理等四個方面進行。二是提高內控管理在考核分數中的占比。將合規經營管理職責落實情況列入各分支行考核指標體系,取消業務發展指標中時點存款任務指標和考核指標,并對《2011年分支行經營目標考核管理規定》進行修訂,將內控管理考核指標由原來的15%調整為20%。三是完善薪酬管理。邀請第三方咨詢公司重新設計員工薪酬管理體系,明確薪酬由固定薪酬、可變薪酬和福利性收入等構成。基本薪酬不高于其薪酬總額的35%,分支行高管績效薪酬根據年度經營考核結果,在其基本薪酬的3倍以內確定,對重要風險崗位員工,其績效薪酬的40%以上采取延期支付的方式,且延期支付期限不少于3年,并特別規定主要高級管理人員績效薪酬的延期支付比例應高于50%,有條件的應爭取達到60%。如果高管人員和員工在職責內的風險損失超常暴露,將全部追回已發放的績效薪酬,并停止發放所有未支付部分薪酬。
業務運行操作風險表現形式很多,我們從形成風險的直接原因來分類,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是人為違章操作形成。表現在操作過程中有章不循,或違反操作流程辦理業務形成差錯或風險。二是操作流程不嚴密或制度不健全,在操作過程中隨意處理形成風險。三是技術原因形成風險,例如因臨柜人員綜合素質低,無法識別票據真偽形成風險。四是道德風險。表現在內部人員作案或內外勾結作案,也是業務運行操作風險的黑洞。五是操作失誤形成風險。臨柜人員每日都要進行業務操作,不停做賬務處理、清點現金等大量重復性勞動,工作中的失誤也再所難免。
風險形成的深層原因:
(一)管理機制的偏頗導致人員風險意識薄弱
盡管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原因,但通過對大量案例分析顯示“十案十違章”,有章不循、違章操作是所有案件中的共同點,根本原因就是經辦人員風險意識淡漠,在日常辦理業務中沒有樹立風險防范理念。但這一原因的產生,與我們行的管理體制(特別是獎懲機制)也有較密切的關系。目前,很多業務和產品指標通過上級行層層分解下達到網點直至每一名臨柜柜員,而這些業務發展指標完成情況均與柜員績效工資收入掛鉤,并且在收入中所占比重較大,如攬存、銷售基金、發卡或推銷一筆保險等兌現多少收入,而對工作中無差錯事故、無違章、無案件的柜員則沒有明確的考核獎勵標準或獎勵很少,相對于產品獎勵來說可謂九牛一毛,以至于某些員工趨利冒險。如攬存開戶不審核客戶身份證件,辦理集體發卡、集體工資業務由他人代簽客戶名字等,為完成任務受理柜員明知違章仍然受理,形成風險隱患。一些網點負責人或業務主管為了營銷業務,放棄了主管職責,或不認真審查憑證,或將授權卡交于經辦柜員,使業務主管的授權與監督形同虛設,客觀上形成了核算管理和案件防范上的一些漏洞。
(二)人員素質不能適應新業務、新制度的變化。
因新老員工更替及崗位輪換,目前銀行內部人員的流動性很強,但還沒有建立一套科學、合理、有效的員工培訓機制。一是新進員工經過簡單培訓后就匆匆上崗,并且培訓中也是簡單介紹銀行基本業務及制度,并沒有掌握操作要領,使大部分新員工對制度要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對制度規定的目的和意義更是一知半解,只能是邊干邊學,因此技術性風險錯誤或事故難以根除。二是目前業務品種不斷增加,業務、電子業務發展迅速,系統也在不斷完善和更新。一些業務、電子業務、信用卡業務任務下發或產品開發都在個金部門,基層支行對員工的培訓一般由核算部門負責,由于部門分工不同、溝通協調不夠,致使對員工的業務培訓出現脫節現象,員工的素質和技能跟不上新業務發展變化的節奏。
(三)內控機制不能有效發揮作用
第一,管理人員思想認識存在偏差。一些領導干部不能正確認識業務發展與內控管理的關系,過分強調業務的開拓與發展,往往以實現多少效益作為自己的功績,而對內控管理和風險防范重視不夠。但一個大的事故或案件給銀行造成的損失和影響卻很可能使支行一年或數年創造的效益毀于一旦。第二,制度建設跟不上業務發展變化。我行各項業務發展較快,特別是電子銀行、業務、銀行卡等發展迅猛,但管理制度、核算制度建設卻沒有及時跟上,特別是對新業務在憑證的使用、管理和控制上,沒有嚴密的流程、辦法,形成一些風險點;另外,新的制度辦法不斷推出,舊的制度沒有明確廢除,造成基層行無所適從。第三,監督檢查落實不到位。目前在支行以總會計、核算管理部為監督,以網點負責人、營業經理為操作管理,建立了運行管理的事中控制體系,但有的行配備的營業經理對前臺業務不熟悉,在沒有經過全面、系統的培訓就持卡上崗,因而對特殊業務處理能力受到制約,弱化了事中監督的作用。同時,各職能部門對新業務的檢查普遍重視不夠,特別是對業務、電子業務的檢查頻率較低,使一些風險不能及時暴露并得到有效控制。
(四)外部欺詐及內外勾結作案
當前,對于銀行來說外部環境比較嚴峻,利用偽造變造票據、憑證進行詐騙的活動時有發生;偽造證件冒充行政司法機關人員進行查詢、凍結、扣劃,利用假身份證開戶等詐騙行為也屢見不鮮,犯罪分子欺詐花樣不斷翻新,無孔不入攻擊銀行薄弱環節。另外,有的員工貪圖享受,為利益所驅,內部作案或被社會不法分子誘惑利用,內外勾結作案。去年發生的邯鄲農行金庫盜竊案就是一起員工為個人利益不惜鋌而走險,給銀行造成巨大損失的典型性案例。
二、業務運行風險防范措施
(一)以人為本,積極開展風險防范教育
一是防范操作風險應立足于以人為本,加強員工隊伍建設。作為管理者一定要加強員工的心理引導,要讓員工有平衡的心態,這樣才能發揮每一位員工能力和潛力,建立公正、公開、公平的薪酬、晉升等激勵辦法,為員工創建寬松、和諧的發展環境,培養員工愛崗敬業精神,強化員工的責任心,提升員工對銀行的忠誠度和貢獻度。二是對員工采取案例分析等方式經常性地開展警示教育,通過警示教育活動,使員工在思想上對違法違紀的行為有一個深刻的認識,對其所造成的危害有深刻的感觸,并逐步鞏固員工抵御違法違紀行為的思想防線。三是加強對員工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引導和教育,促進員工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杜絕虛榮、貪婪等不良道德觀念的誘惑。引導全行員工站在對工行事業負責、對員工自己負責、對家庭幸福負責的高度來認識違規違章的危害性和遵章守紀的重要性,時刻保持自警、自醒和自律,根除麻痹思想和僥幸心理,真正把“視制度如生命,糾違章如排雷”的理念貫穿到一切業務經營活動中。
(二)強化內控管理,提高制度執行力
第一,加強內部管理,建立和完善科學的考核機制。建立權責利相結合的績效評價和考核機制。合理調配臨柜人員及營銷人員,科學調動員工積極性。強化和落實各級行經營管理責任,推行問責機制,加大責任追究力度,確保各項業務迅速健康發展。第二,加強對人員和崗位分工的管理,健全崗位責任,狠抓重點部位、重點環節,重點網點、重點人員管理,培養員工良好的操作習慣,使其業務操作做到規范化、標準化。第三,提高制度執行力。為防范風險,銀行制定了一系列的規章制度和措施,要讓這些制度措施深入到員工的腦子中,貫徹落實到業務操作中,而不是停留在紙上、墻上,才能有效防范和控制風險。比如制度規定小額低風險業務由一人辦理,特殊業務和大額業務雙人辦理換人復核,在復核過程中就要認真負責,不能流于形式造成風險。第四,業務發展制度先行,要加快針對新業務的制度建設步伐,同時根據業務發展變化改進舊制度,使制度更具有可操作性。
(三)加強業務培訓,提高防范能力
一是加強員工的業務理論學習和柜面操作與業務流程的培訓,新員工上崗前做好全面培訓,各部門相互協調配合,對新業務,新流程改造及時進行學習,通過培訓不僅讓員工懂得如何正確處理業務,還要明白業務的來龍去脈,掌握業務的風險點。二是加強員工識假、辨假技能的培訓。要求柜員熟練掌握票據、憑證標識、暗記等反假技能,利用配備eto票據定位對比器和紫光燈等儀器設備,對可疑現鈔、票據進行鑒別,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堵塞業務操作漏洞,杜絕詐騙風險。
(四)優化業務流程,減少風險環節
業務運行操作風險表現形式很多,我們從形成風險的直接原因來分類,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是人為違章操作形成。表現在操作過程中有章不循,或違反操作流程辦理業務形成差錯或風險。二是操作流程不嚴密或制度不健全,在操作過程中隨意處理形成風險。三是技術原因形成風險,例如因臨柜人員綜合素質低,無法識別票據真偽形成風險。四是道德風險。表現在內部人員作案或內外勾結作案,也是業務運行操作風險的黑洞。五是操作失誤形成風險。臨柜人員每日都要進行業務操作,不停做賬務處理、清點現金等大量重復性勞動,工作中的失誤也再所難免。
風險形成的深層原因:
(一)管理機制的偏頗導致人員風險意識薄弱
盡管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原因,但通過對大量案例分析顯示“十案十違章”,有章不循、違章操作是所有案件中的共同點,根本原因就是經辦人員風險意識淡漠,在日常辦理業務中沒有樹立風險防范理念。但這一原因的產生,與我們行的管理體制(特別是獎懲機制)也有較密切的關系。目前,很多業務和產品指標通過上級行層層分解下達到網點直至每一名臨柜柜員,而這些業務發展指標完成情況均與柜員績效工資收入掛鉤,并且在收入中所占比重較大,如攬存、銷售基金、發卡或推銷一筆保險等兌現多少收入,而對工作中無差錯事故、無違章、無案件的柜員則沒有明確的考核獎勵標準或獎勵很少,相對于產品獎勵來說可謂九牛一毛,以至于某些員工趨利冒險。如攬存開戶不審核客戶身份證件,辦理集體發卡、集體工資業務由他人代簽客戶名字等,為完成任務受理柜員明知違章仍然受理,形成風險隱患。一些網點負責人或業務主管為了營銷業務,放棄了主管職責,或不認真審查憑證,或將授權卡交于經辦柜員,使業務主管的授權與監督形同虛設,客觀上形成了核算管理和案件防范上的一些漏洞。
(二)人員素質不能適應新業務、新制度的變化。
因新老員工更替及崗位輪換,目前銀行內部人員的流動性很強,但還沒有建立一套科學、合理、有效的員工培訓機制。一是新進員工經過簡單培訓后就匆匆上崗,并且培訓中也是簡單介紹銀行基本業務及制度,并沒有掌握操作要領,使大部分新員工對制度要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對制度規定的目的和意義更是一知半解,只能是邊干邊學,因此技術性風險錯誤或事故難以根除。二是目前業務品種不斷增加,業務、電子業務發展迅速,系統也在不斷完善和更新。一些業務、電子業務、信用卡業務任務下發或產品開發都在個金部門,基層支行對員工的培訓一般由核算部門負責,由于部門分工不同、溝通協調不夠,致使對員工的業務培訓出現脫節現象,員工的素質和技能跟不上新業務發展變化的節奏。
(三)內控機制不能有效發揮作用
第一,管理人員思想認識存在偏差。一些領導干部不能正確認識業務發展與內控管理的關系,過分強調業務的開拓與發展,往往以實現多少效益作為自己的功績,而對內控管理和風險防范重視不夠。但一個大的事故或案件給銀行造成的損失和影響卻很可能使支行一年或數年創造的效益毀于一旦。第二,制度建設跟不上業務發展變化。我行各項業務發展較快,特別是電子銀行、業務、銀行卡等發展迅猛,但管理制度、核算制度建設卻沒有及時跟上,特別是對新業務在憑證的使用、管理和控制上,沒有嚴密的流程、辦法,形成一些風險點;另外,新的制度辦法不斷推出,舊的制度沒有明確廢除,造成基層行無所適從。第三,監督檢查落實不到位。目前在支行以總會計、核算管理部為監督,以網點負責人、營業經理為操作管理,建立了運行管理的事中控制體系,但有的行配備的營業經理對前臺業務不熟悉,在沒有經過全面、系統的培訓就持卡上崗,因而對特殊業務處理能力受到制約,弱化了事中監督的作用。同時,各職能部門對新業務的檢查普遍重視不夠,特別是對業務、電子業務的檢查頻率較低,使一些風險不能及時暴露并得到有效控制。
(四)外部欺詐及內外勾結作案
當前,對于銀行來說外部環境比較嚴峻,利用偽造變造票據、憑證進行詐騙的活動時有發生;偽造證件冒充行政司法機關人員進行查詢、凍結、扣劃,利用假身份證開戶等詐騙行為也屢見不鮮,犯罪分子欺詐花樣不斷翻新,無孔不入攻擊銀行薄弱環節。另外,有的員工貪圖享受,為利益所驅,內部作案或被社會不法分子誘惑利用,內外勾結作案。去年發生的邯鄲農行金庫盜竊案就是一起員工為個人利益不惜鋌而走險,給銀行造成巨大損失的典型性案例。
二、業務運行風險防范措施
(一)以人為本,積極開展風險防范教育
一是防范操作風險應立足于以人為本,加強員工隊伍建設。作為管理者一定要加強員工的心理引導,要讓員工有平衡的心態,這樣才能發揮每一位員工能力和潛力,建立公正、公開、公平的薪酬、晉升等激勵辦法,為員工創建寬松、和諧的發展環境,培養員工愛崗敬業精神,強化員工的責任心,提升員工對銀行的忠誠度和貢獻度。二是對員工采取案例分析等方式經常性地開展警示教育,通過警示教育活動,使員工在思想上對違法違紀的行為有一個深刻的認識,對其所造成的危害有深刻的感觸,并逐步鞏固員工抵御違法違紀行為的思想防線。三是加強對員工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引導和教育,促進員工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杜絕虛榮、貪婪等不良道德觀念的誘惑。引導全行員工站在對工行事業負責、對員工自己負責、對家庭幸福負責的高度來認識違規違章的危害性和遵章守紀的重要性,時刻保持自警、自醒和自律,根除麻痹思想和僥幸心理,真正把“視制度如生命,糾違章如排雷”的理念貫穿到一切業務經營活動中。
(二)強化內控管理,提高制度執行力
第一,加強內部管理,建立和完善科學的考核機制。建立權責利相結合的績效評價和考核機制。合理調配臨柜人員及營銷人員,科學調動員工積極性。強化和落實各級行經營管理責任,推行問責機制,加大責任追究力度,確保各項業務迅速健康發展。第二,加強對人員和崗位分工的管理,健全崗位責任,狠抓重點部位、重點環節,重點網點、重點人員管理,培養員工良好的操作習慣,使其業務操作做到規范化、標準化。第三,提高制度執行力。為防范風險,銀行制定了一系列的規章制度和措施,要讓這些制度措施深入到員工的腦子中,貫徹落實到業務操作中,而不是停留在紙上、墻上,才能有效防范和控制風險。比如制度規定小額低風險業務由一人辦理,特殊業務和大額業務雙人辦理換人復核,在復核過程中就要認真負責,不能流于形式造成風險。第四,業務發展制度先行,要加快針對新業務的制度建設步伐,同時根據業務發展變化改進舊制度,使制度更具有可操作性。
(三)加強業務培訓,提高防范能力
一是加強員工的業務理論學習和柜面操作與業務流程的培訓,新員工上崗前做好全面培訓,各部門相互協調配合,對新業務,新流程改造及時進行學習,通過培訓不僅讓員工懂得如何正確處理業務,還要明白業務的來龍去脈,掌握業務的風險點。二是加強員工識假、辨假技能的培訓。要求柜員熟練掌握票據、憑證標識、暗記等反假技能,利用配備ETO票據定位對比器和紫光燈等儀器設備,對可疑現鈔、票據進行鑒別,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堵塞業務操作漏洞,杜絕詐騙風險。
(四)優化業務流程,減少風險環節
一、引言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以及我國招投標法的實施,我國的經濟發展迅速,國內外投資旺盛,帶動了對采購量的增加,這給招投標行業帶來了發展的空間。與此同時,招投標行業隱藏著一些經濟風險,一些招投標機構采取的不公平的競爭手段,如賄賂、尋租,這給企業的發展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招投標機構和部門應重視對該項工作的風險識別和風險防范,培養和促進招投標工作的安全有序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二、招投標的風險分析
1.招標機構面臨的風險
對于招標機構來講,其面臨著外部操作風險和內部管理風險。在外邊操作風險方面,主要包括招標人的不法行為潛在的風險,如商務條件、技術能力不具備,而隱瞞客觀情況進行的招標業務,這樣就給招投標操作帶來風險。另外,不同地區、不同行業招投標的市場規則不統一,招投標管理和操作程序上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這樣也給招投標工作帶來風險。對于招投標機構的內部管理風險方面來說,首先,存在著招標業務操作風險,如招標業務流程不嚴謹,技術審核過于粗糙,招標公告時間和報名時間縮短,設置過高的技術要求等,這樣就出現了流標現象。其次,存在著招投標的財務管理風險,如投標保證金數額比較大,面臨著財務風險問題。最后,招標工作中的職業道德風險。招標人員容易受到利益引誘,出現受賄問題,如泄露商業秘密的違法行為,會出現質疑和投訴問題。
2.建筑施工企業的招投標風險分析
建筑承包商在進入某地區市場,進行承攬該項目進行招投標工作要面臨以下風險:如信息不對稱產生的失真和失誤風險、業主買標風險、聯合保標風險以及報價失誤風險等。對于國際工程項目來說,存在著招投標程序審批與國內接軌的困難,造成的拖延導致招投標工作效率比較低。而國內工程項目的招投標來說,存在著地方保護的問題,涉及到審批環節和手續的繁雜,信息的不暢通的問題。特別是工程項目招投標文件編制的不規范,具有明顯的傾向性,具有實力的施工單位很難投標。
三、招投標風險識別分析技術
1.運用專家經驗法
通過組建專家小組來進行招投標的風險識別,并對風險進行評價和量化。專家實地考察后,提供建設項目的信息和工程狀況,討論項目招投標風險的因素,如技術、工期、成本,并對此進行風險量化的評價意見。
2.制作風險來源表
招投標人員將招投標工作風險進行全面羅列,這樣就可以涵蓋風險發生的頻率和損失的程度,如風險來源,發生的時間和次數估計,以及風險的后果程度。這樣就能夠使工作人員對風險有詳細的了解。之后就是對風險進行歸類,便于對風險進行管理。
四、加強招投標操作的規范和風險防范措施
1.加強招投標的業務管理
企業要設立招投標工作的監督機制,要建立單獨的負責管理部門,加強監管的力度。進行招投標的工作人員要掌握最新的法律法規和相關的政策,加強學習,并且與業主要進行有效溝通,獲得業主的認可,才能確保招投標工作的順利開展。企業要完善招投標的管理制度,通過科學的管理制度來降低和控制風險,建立項目管理目標責任制度和風險防控應急處理方案,建立“招標項目投訴質疑案例分析制度”,相互借鑒防范,以及完善流程的審批程序。
2.提高員工的業務素質
企業要提高員工的綜合能力,加強對員工的業務素質的培訓和培養,充實員工的技術含量。提高員工的道德風險意識和業務風險意識,加強員工的招標項目操作經驗的交流和總結,對員工要進行道德信用監督。同時,企業內部的各部門要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便于招投標項目團隊和員工的操作優勢,共同對招投標的風險進行分析討論,從事招投標的工作人員應嚴格按照招投標的操作流程,加強對工作流程的標準化實施。
3.提高財務風險管理水平
企業要對投標的保證金進行專人管理,按項目分別列支核算收支,設立投標保證金專戶。加強發票和現金管理,標書銷售人員必須領用由財務部門開具的專用發票,避免在銷售招標文件環節業務人員直接接觸現金。與此同時,企業應采取先進的招投標方式,通過網絡進行電子招標投標,這樣能夠為企業招投標工作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通過網絡進行的開標、評標,規避了人為風險。
五、結論
通過對招投標的風險控制機防范措施進行分析和研究,得出在招投標工作存在著一定的工作風險,要加大對各類風險的識別和防控。企業要建立健全招投標風險防控體系和制度,要加強在業務流程和財務管理方面的水平,提高招投標工作人員的業務能力,增強風險防控意識,運用先進的招投標技術和方法,將招投標工作的風險進行有效控制,促使企業的招投標工作進展順利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李 陽:工程量清單模式下的招投標風險控制研究[J].經營管理者. 2012,(05).
2.成長企業的風險管理——鄭文平博士采訪實錄
3.草船借箭有風險──哈佛大學博士陳琳談金融風險管理
4.公司治理、內部控制、風險管理的關系框架——基于戰略管理視角
5.企業風險管理發展歷程及其研究趨勢的新認識
6.論企業內部控制的風險管理機制
7.集團管理控制與財務公司風險管理——基于10家企業集團的多案例分析
8.村鎮銀行風險管理現狀、問題與對策——以浙江長興聯合村鎮銀行為例
9.董事會治理與財務公司風險管理——基于10家集團公司結構式調查的多案例分析
10.面向調度運行的電網安全風險管理控制系統 (一)概念及架構與功能設計
11.內部控制、公司治理與風險管理——一個職能論的視角
12.風險管理在住院患者跌倒/墜床預防中的應用
13.國外風險管理理論研究綜述
14.風險管理在護理管理中的應用
15.社區災害風險管理現狀與展望
16.新形勢下銀行信貸風險管理問題的研究
17.全面風險管理模型設計與評價:基于RAROC的分析
18.供應鏈風險識別與風險管理杠桿選擇
19.計及電力安全事故責任的穩定控制系統風險管理
20.公司治理與風險管理:基于治理風險視角的分析
21.互聯網信貸、信用風險管理與征信
22.集團企業財務風險管理框架探討
23.我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問題解析
24.風險管理發展歷程和趨勢綜述
25.工程項目風險管理研究現狀與前景展望
26.投資集團公司財務風險管理探究
27.企業風險管理理論的演進與展望
28.資本配置: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核心
29.大斷面城市隧道施工全過程風險管理模式研究
30.集團資金集中控制下的風險管理——基于大中型集團公司的案例分析
31.對急診護理操作實施風險管理的探討
32.基于貝葉斯網絡的地鐵施工風險管理研究
33.基于第三方B2B平臺的線上供應鏈金融模式演進與風險管理研究
34.中國地下工程安全風險管理的現狀、問題及相關建議
35.基于制度設計與措施選擇論保險公司全面風險管理
36.后危機時代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管理
37.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風險管理研究
38.企業信息系統與服務外包風險管理研究
39.特種設備風險管理體系構建及關鍵問題探究
40.論我國風險管理的現狀及對策
41.風險管理理論沿襲和最新研究趨勢綜述
42.論政府風險管理——基于國內外政府風險管理實踐的評述
43.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體系再造研究
44.珠三角土壤鎘含量時空分布及風險管理
45.互聯網金融的風險本質與風險管理
46.災害風險理論與風險管理方法研究
47.電網運行風險管理的基礎研究
48.大型企業稅務風險管理問題研究
49.滑坡風險管理綜述
50.ICU護理風險管理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
51.對我國農業保險風險管理創新問題的幾點看法
52.論現代金融機構風險管理十項原則
53.金融機構風險管理機制有效性研究——對風險管理長效機制問題的思考
54.論風險管理體系概念在法律層面的引入——以監事會的完善為目標
55.試論風險投資的階段性特征及風險管理策略
56.國外體育風險管理體系的理論研究
57.學校體育運動風險管理研究述評
58.工程項目風險管理研究綜述
59.我國建筑工程項目風險類型及風險管理對策研究
60.股權激勵經理人道德風險的化解——全面風險管理視角
61.風險管理在隧道及地下工程中的應用研討
62.我國工程項目風險管理進展研究
63.政府農田水利建設項目風險管理研究
64.銀行風險管理、資本約束與貸款買賣行為分析
65.全面風險管理框架下商業銀行風險預警機制的構建
66.藥品安全與風險管理
67.不確定性、聯盟風險管理與合作績效滿意度
68.企業風險管理中的風險溝通機制研究
69.廉政風險管理的分析框架:理論、過程和機制
70.風險管理標準化述評
71.企業全面風險管理(ERM)理論梳理和框架構建
72.風險管理:從被動反應到主動保障
73.構建企業稅務風險管理體系研究
74.國外電力企業風險管理典型案例及其啟示
75.糖尿病護理團隊在風險管理中的作用
76.心血管內科重癥患者的護理風險管理
77.公司治理、內部控制、風險管理與績效評價關系研究
78.英美加澳和中國臺灣地區醫療風險管理方法與評估工具的比較研究
79.山地自然災害、風險管理與避災扶貧移民搬遷
80.企業集成風險管理——企業風險管理發展新方向
81.金融衍生品及其風險管理——基于美國次貸危機視角
82.企業風險管理發展的新趨勢
83.銀行風險管理、貸款信息披露與并購宣告市場反應
84.內部控制、公司治理、風險管理:關系與整合
85.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的信用與風險管理問題探討
86.國家審計在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管理中的功能認知分析
87.區域生態風險管理研究進展
88.論城市公共安全的風險管理
89.從金融監管改革新形勢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轉型升級的著力點
90.門診輸液患兒應用靜脈留置針的風險管理
91.國際巨災風險管理文獻計量分析
92.基于模糊認知圖的生態風險管理探究
93.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對氣候變化風險及風險管理的新認知
94.彈性企業風險管理體系建構的探討——基于供應鏈彈性等領域的文獻回顧與拓展
95.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關系辨析——基于概念演進的視角
96.基于風險管理的企業內部控制研究
97.藥品風險管理:概念、原則、研究方法與實踐
98.基于公司價值視角的企業風險管理有效性檢驗
99.淺析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現狀
100.企業的風險管理及內部控制
101.不同主體在現代企業風險管理中的作用與責任
102.學校體育風險管理研究追溯與風險應對反思
103.軟土地下工程的風險管理
104.從COSO框架報告看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的異同
105.論我國互聯網金融市場信用風險管理體系的構建
106.推行護理風險管理提高護理服務質量
107.金融風險管理悖論的經濟學釋析
108.農業巨災風險管理的比較制度分析:一個文獻研究
109.論企業風險管理組織架構的設計
110.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研究
111.淺析金融創新條件下的金融風險管理
112.從銀行監管改革變遷看我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路徑選擇
113.金融機構風險管理機制研究
114.基于施工總承包模式下的地鐵風險管理研究
115.構建我國商業銀行碳金融內部風險管理長效機制
116.金融租賃公司風險管理體系構建初探
117.大企業稅務風險管理探索
118.對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思考
119.倫敦城市風險管理的主要做法與經驗
120.論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的構建
121.新環境下的企業風險管理與風險導向內部審計
122.稅收風險管理的范疇與控制流程
123.高校風險管理的現狀分析及對策
124.進出口食品安全風險管理機制研究
125.中觀信息系統審計風險管理的理論探索與體系構架
126.商業銀行的信貸戰略風險管理
127.風險矩陣在民航機務維修質量風險管理中的應用
128.金融風險管理理論論述
129.國際化大都市風險管理:挑戰與經驗
130.社會風險管理:框架、風險評估與工具運用
131.金融監管制度演變與金融機構風險管理
132.“營改增”后交通運輸企業的稅務風險管理能力——以滬市上市公司為例
133.社會保障風險管理國際比較分析
134.現代技術項目風險管理研究的理論熱點與展望
135.論我國保險公司的風險管理
136.我國化學品的風險評價及風險管理
一、引言
隨著銀行業的迅速發展,商業銀行已經突破了傳統的存貸業務模式。金融衍生品交易成為商業銀行的重要業務領域之一:一方面,商業銀行為滿足客戶的需求為其提供衍生品的業務;另一方面,商業銀行根據自己對市場動態的判斷,利用衍生品進行投機。與利用衍生品進行套期保值減小風險敞口相比,利用衍生品進行投機蘊藏著巨大的風險。對市場動態預測的錯誤有可能帶來巨額損失,如歷史悠久的巴林銀行倒閉就直接起因于新加坡巴林銀行期貨交易負責人里森衍生品交易的損失。因此,探討商業銀行如何管理其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風險是非常必要的。
二、巴林銀行倒閉案例分析
巴林銀行成立于1763年,由一家小規模的家族銀行發展成為一個業務全面的銀行集團。截至1993年底,全部資產總額為59億英鎊,1994年稅前利潤高達1.5億美元。1995年2月26日,英格蘭銀行宣布:巴林銀行因發生8.6億英鎊的巨額虧損申請資產清理,10天后巴林銀行以1英鎊的象征性價格被荷蘭國際集團收購。
造成巴林銀行倒閉的直接原因是巴林銀行新加坡分行期貨與期權交易部門經理尼克?里森在衍生品交易中造成13億美元巨額虧損。里森剛開始是利用新加坡商品交易所和大阪交易所上市的日經指數期貨從事跨國套利,該交易是代客操作,只賺取傭金,風險不大。1992年7月,由于下屬的操作失誤致使虧損2萬英鎊,里森為了隱瞞錯誤,將其計入“錯誤賬戶”88888,其后因為日經指數上升,損失擴大至6萬英鎊。此后類似的錯誤都被計入“88888”賬戶。為了彌補損失,里森開始惡性增資,試圖通過跨式部位交易,依賴穩定的日經指數賺取期權權利金。但1993年下半年幾天內日經指數市場劇烈波動,加上清算記錄的電腦故障,一天內的損失已達170萬,這些損失仍通過“88888”賬戶被隱瞞。1995年1月,日本神戶地震后日經指數暴跌。里森判斷日經指數將會出現反彈,未經授權直接買入價值77億美元的日經指數期貨,并賣空160億美元的日本10年期國債期貨。但與里森的預測相反,日經指數在小幅反彈后一路下跌,跌至17000點以下,而國債價格上升,里森的期貨組合出現巨大虧損,巴林銀行不得不宣布破產。
三、商業銀行衍生品交易的市場風險管理
(一)巴林銀行市場風險管理缺陷
市場風險是因市場價格變動而導致表內外頭寸損失的風險。商業銀行利用衍生品進行投機,一旦市場波動方向與銀行預期相反,銀行就會遭受損失。市場風險的大小取決于交易頭寸大小,頭寸越大,風險也就越大。加上衍生品名義合同金額遠遠大于銀行所投入的交易資本額,使得損失成倍擴大。對市場走向的判斷出現偏差是難以避免的,關鍵在于風險部門如何將風險控制在可承受范圍內。
巴林銀行在市場風險管理方面,存在兩大失誤:一是風險管理部門沒有控制前臺的交易頭寸,導致里森不斷增資,損失不斷擴大。二是巴林銀行沒有采用有效的風險測量方法。里森所構建的期貨組合主要由70億美元的日經指數期貨多頭和197億美元的日本國債期貨空頭構成,而日經指數和日本國債負相關,很顯然這一組合不同于用于減小風險的對沖,而是放大了風險。而巴林銀行未采用有效的風險測量方法,在其官方報告中顯示這一投資組合的風險為0。
(二)VaR方法在市場風險測量中的應用
雖然市場風險來自銀行外部,但銀行可以通過數學模型測度正常市場條件下的市場風險,從而采取有效措施將風險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圍內。金融市場風險測量的主要方法包括靈敏度分析、波動性方法和在險價值法(VaR)。VaR是目前金融市場風險測量的主流方法。VaR指的是在正常的市場條件和給定的置信度下,某一金融資產或資產投資組合在未來某一既定時期內所可能遭受的潛在的最大損失值。在統計學上,它表示為投資工具或組合的損益分布的c分位數,其表達式為:Pr(ΔP>VaR)=1-c(其中ΔP為某種金融資產或組合在持有期Δt內的損失,VaR為置信水平c下處于風險中的價值)。如假設某種風險資產價格的日波動符合正態分布N(1000,10),即該資產價格的均值為1000,標準差是10,要求計算出平均一日內置信度為95%的VaR值。根據正態分布性質,資產價格有95%的概率落在均值的1.65個標準差內,即95%的概率在[1000-1.65×10,1000+1.65×10]之間,表明該風險資產在95%的置信度下一日VaR值為1000-1.65×10=983.5。如該資產當前價格為1000美元,則每日以95%的概率保證其損失不會高于16.5美元。
四、衍生品交易的操作風險管理
(一)巴林銀行操作風險管理缺陷
操作風險是指由于內部程序、人員、系統不充足或者運行失當以及由于外部事件的沖擊等導致直接或者間接損失的可能性的風險,如未授權行為、不正確的業務或市場做法、產品瑕疵、模型或系統操作錯誤、未經批準進入賬戶、系統崩潰、支持失靈等。由操作風險的定義,我們對巴林銀行倒閉案進行如下分析:
1、業務流程失當。按照崗位分離原則,交易和清算屬于不相容崗位,而在新加坡巴林銀行,里森既是首席交易員,又負責清算工作,這樣在清算交易時很容易隱瞞交易風險和損失。在1994年7-8月,巴林內部審計報告提出了職責分開的具體建議,但這些建議未得到有效實施。
2、企業高層對內控認識不足。在1994年7月損失達到5000萬英鎊時,巴林銀行總部曾派人調查里森的賬目,資產負債表中也記錄了這些虧損。而董事長彼得?巴林卻認為資產負債表組成在短期內就可能發生重大變化,并未引起足夠重視。
3、未對操作風險進行量化。在巴林銀行倒閉之前,對金融風險的認識尚停留在對信用風險、市場風險等單一風險的關注。巴林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在1993年年底時遠遠超過8%,1995年1月還被認為是安全的,但到2月末卻宣告破產,這使人們認識到,僅靠資本充足率不足以充分防范金融風險,金融風險是由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共同作用造成的,在這之后引起了對操作風險量化的深入探討。
(二)操作風險的量化
目前銀行對操作風險主要采取以下量化方法:
1、基本指標法:將總收入作為風險暴露指標(EI)。總收入=凈利息收入+凈非利息收入。各銀行為操作風險持有的資本量等于總收入的一個固定比例α(15%),即資本要求KBIA=GI×α,其中GI為前三年總收入的平均值,d為調整系數。
2、標準法:銀行的業務被分為若干業務單元,每個業務單元的風險監管人員確定一個風險暴露指標。計算各業務單元資本要求的方法是,用各業務單元的總收入乘以該業務單元的風險加權因子β,總資本要求是各業務單元資本要求的加總。
3、內部度量法:銀行利用內部損失數據計算損失事件的概率(PE)和該事件造成的損失(LGE)這兩個參數。利用公式EL(預期損失)=EI×PE×LGE計算每個業務單元的預期損失。設λ為每個業務單元的預期損失轉換成資本要求的轉換因子,整個銀行的操作風險資本要求KIMA=∑i∑j[λ(i,j)×EI(i,j)×PE(i,j)×LGE(i,j)](i為業務單元,j為風險類型)。
4、損失分布法:銀行利用內部數據來估測各業務單元的兩個概率分布函數,一個是在單一事件沖擊下的條件概率,另一個是在下一年度事件頻率的條件概率。在這兩個預測分布的基礎上,銀行計算累積操作損失的概率分布函數。銀行根據每一業務單元的VaR值保留資本。
5、極值理論:操作風險分為高頻低危的日常事件和低頻高危的極端事件(如本文中的巴林銀行例)。對高頻低危的事件進行管理是必要的,但操作風險管理的重點應該是低頻高危事件。極端損失的存在使操作風險的損失分布具有厚尾性特點。而極值法只考慮分布的尾部,即極端事件的發生概率。
(三)操作風險的管理
數學模型僅僅提供了客觀的風險量化方法,鑒于衍生品本身風險的復雜性,沒有一種風險衡量模型可以代替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風險管理作為一個動態過程,更包括完善的風險評估和控制體系。下文將從內部控制的角度探討如何建立強有力的操作風險管理流程和框架。
1、制定恰當的操作風險管理戰略。目前操作風險管理有三種方法:總部集中管理型,總部集中管理與分散支持的類型,稽核部門占主導作用的類型。銀行可根據各自的業務特點、風險偏好程度和自身的風險管理能力選擇采取哪種類型。在對操作風險進行量化的基礎上,結合銀行對風險的容忍度制定操作風險戰略。
2、建立獨立的風險管理部門。風險管理部門與衍生品交易的具體操作部門完全分開,并有制度保證使其合理建議或要求得到有效接受和執行。
3、建立合理的授權和責任分離制度。明確各崗位人員的權力和責任,各職能部門及各級管理人員、操作人員要在各自崗位上按所授予的權限開展工作,保存可靠的交易記錄和報告系統,實行風險管理的層層負責制,形成相互督促、相互制約的工作關系,防止在運作過程中的失誤或極度投機行為。
五、結論與展望
本文通過對巴林銀行倒閉案例的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巴林銀行金融衍生品交易風險管理缺陷主要表現在:初期風險較小的跨國套利逐漸演變成巨額的投機行為,加大了銀行所面臨的風險;風險限額的執行不力,未能避免風險擴大;缺少相互牽制的組織機構,將交易和結算等權力集中于一人;缺乏正確的風險度量方法,沒有采用數學模型量化風險;內控流程不完善,內部審計的建議無法執行。
第二,商業銀行通過建立完善的內控體系管理衍生品交易中的風險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一是采取科學的風險量化方法,對于市場風險的量化可以選擇VaR模型;對于操作風險的量化可以選擇基本指標法、標準法或內部度量法、損失分布法、極值理論模型、計分卡法等高級計量法。二是建立完整的風險控制流程。三是確立完整明確的組織架構,保證風險管理部門的獨立性。
由于研究時間、資料有限,尚有許多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工作,如由于風險案例發生時的現實數據難以獲得,相關系數難以確定。因此本文在探討量化操作風險時只介紹了各種模型的基本思想,未進行具體的數學建模,沒有進行實證研究,這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參考文獻:
1、包文彬,顧海兵.淺析VaR方法在金融期貨交易中的應用[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2(6).
2、李軍偉,柏滿迎.由巴林銀行倒閉談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J].金融經濟,2007(6).
在國外,事件研究法已被廣泛應用于金融經濟領域、會計領域、法律和經濟領域等等。正如Fama所言:“近幾十年來出現的有關事件研究方面的文獻已成為金融經濟文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國外學者提供了多種對于信息科技風險及其事件表現形式的視角[4]。Campbell等、Kannan等在其數據和安全漏洞的研究中廣泛應用了機密-完整性-可用性框架(C.I.A.),該框架已經被大量應用于組織數據和信息資產的風險評估中[5-6]。在此基礎上,Whitman將信息科技風險事件主要歸結為機密性事件、完整性事件及可用性事件,而這些事件大多產生于惡意行為及突發因素導致[7]。Cavusoglu等依靠嚴密的企業資源基礎模型與信息傳遞理論,試圖建立理論模型來分別驗證信息科技風險事件對大型公司和證券公司的影響[8]。Im和Baskerville認為,實際上信息科技風險事件均由人為因素導致[9]。Willison和Si-ponen調查了1280家金融機構,發現絕大多數的風險限于蓄意電腦濫用、數據隱私侵權以及其他一些惡意威脅[10]。Goldstein等利用資源脆弱性理論和聲譽-質量保證理論,闡述了關于信息科技風險事件的戰略問題[11]。
國內方面,缺乏專門研究信息科技風險事件的文章,多數集中于對操作風險事件的研究。盛軍對國內銀行級別和案例類別、損失事件數目和金額的地域分布、損失事件發生年份和案例類別進行了交叉分析,并與國際上的分析結論進行了比較,得出了定性的區別[12]。何茂春將影響信息系統事件級別的影響度、緊急度等關鍵因素的基本屬性進行評估量化分解,以多因子事件等級量化方法,按照加權處理的原理,同預先設定的對應等級數值表對照比較,準確地給出事件等級的定級,為風險計量與控制提供了量化依據[13]。譚諍對商業銀行操作風險事件的時間特征進行了研究,得出如下特征:操作風險損失事件歷年分布頻率呈現先升后降態勢;隱蔽性越強的操作風險損失事件發生頻率相對越低;操作風險事件越隱蔽,損失越大,處理時間越長;操作風險事件管理呈現明顯時滯性[14]。陳平、戴偉光從事件類型、業務類型、地域分布等方面對我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事件的特征進行了分析,揭示了引起我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事件的主要原因以及操作風險易發區域、易發業務線和各業務線的風險易發環節[15]。
由此可見,國外學者對于信息科技風險事件的研究已十分成熟,國內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多集中于定性分析層面。本文以中國銀監會信息科技風險評價體系為基礎,將其每一個指標看作一個事件,建立了基于風險事件的商業銀行信息科技風險評估模型。
2模型構建
該評估模型從結構上可以分為橫向比較(按照時間先后對商業銀行自身風險狀況進行比較)和縱向比較(按照同一地區對同行業間風險狀況進行比較)兩個維度。風險評估的主要參與者是信息科技管理委員會下屬的商業銀行高級管理層、信息科技部、風險部及審計部。其中,信息科技部處于核心地位,負責調查工作的組織與實施;風險部及審計部的參與能夠最大程度上保證調查結果的客觀性及準確性,從而及時發現問題。風險評估的對象是風險事件,通過一定的風險事件發生頻率來衡量固有風險;通過一定的風險事件控制情況來衡量控制有效性。風險評估的目標在于確定固有風險及控制有效性等級。模型具體描述如下:
首先,商業銀行以中國銀監會信息科技風險試評估體系中的固有風險四級評價指標作為事件,調查其一定時期內(一般為一年)的發生頻率。由于固有風險屬于成本類指標,故風險事件的發生頻率從小到大依次分為五個等級,即從無、偶爾、一般、頻繁及很頻繁。其次,商業銀行以信息科技風險評價體系中的控制有效性四級評價指標作為事件,調查其一定時期內(一般為一年)的控制情況。由于控制有效性屬于收益類指標,故風險事件的發生頻率從大到小依次分為五個等級,即很好、較好、一般、較差及很差。最終,結合前兩步得到的固有風險得分及控制有效性得分,結合中國銀監會給定的指標權重,可以依次得出三級指標殘余風險、二級指標風險等級及一級指標綜合風險水平。通過橫向比較與縱向比較,可以進一步明確商業銀行信息科技風險的動態水平及行業地位。
2.1商業銀行信息科技風險評價體系
商業銀行信息科技風險主要通過固有風險和控制有效性兩個二級指標進行評估。其中,固有風險可以理解為科技基礎的完備性,下設5個三級指標、17個四級指標;控制有效性可以理解為風險管理情況,下設8個三級指標、36個四級指標。
2.2風險指標量化
對于固有風險,發生事件意味著風險增加;對于控制有效性而言,發生事件意味著風險降低。固有風險得分越高,風險越大;控制有效性得分越高,風險越低。根據表2,按照找出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為了能夠最大限度地放大問題,選擇固有風險得分區間的上限作為得分固有風險發生頻率的量化值,選擇控制有效性得分區間的下限作為控制有效性比例的量化值,
3案例分析
問卷的收集與分析
課題組選取了遼寧省某X銀行進行信息科技風險評估。針對該銀行的現狀,課題組采用問卷調查并結合訪談法來獲得風險指標的得分。首先,對該銀行的信息科技部門經理、風險管理部門經理及審計部門經理分別進行了個人訪談。通過訪談,針對商業銀行信息科技風險評價體系中的各項風險指標,得到了信息科技風險評估現狀及目前存在問題,為風險評估的實施提供了組織保障。其次,由調查者根據調查目的,結合新《指引》中的有關規定設計調查問卷,并輔以相關解釋說明。再次,根據概念模型中的要求,由銀行的管理層、信息科技部、風險部、審計部分別獨立完成調查問卷的填寫。最后,調查者通過郵件的方式收集調查問卷樣本,共收集有效調查問卷36份。從統計結果可以歸納出以下特點:
(1)參與本次調研的人員知識結構較為互補。其中,信息科技部有效問卷占到了50%,風險管理部有效問卷占到了16.7%,審計部有效問卷占到了33.3%,后兩個部門合計50%。這說明信息科技部在本次評估中居于核心地位,另外兩個部門處于輔助地位,這與模型描述一致。
(2)參與本次調研的人員經驗較為豐富。其中,10年以上從業人員占到了55.6%,大于50%。這說明參與本次調研的人員具有豐富的業務經驗與行業背景,能夠為本次評估提供較為科學、客觀的樣本數據。
(3)參與本次調研的人員職稱較為分散。其中,中級和其他基層業務人員均占到了33.%,初級、副高級、正高級依次占到了16.7%、11.1%、5.6%。這從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樣本數據的廣泛性,能夠從各個層級獲取真實有效的數據。
(4)參與本次調研的人員職務較為合理。其中,總經理跟副總經理合計50%,經理占據了另外50%。這從一定程度上說明公司高管對本次調研的重視程度,保證了本次評估的順利實施。
4結論
(1)本文以事件研究法為理論基礎,結合中國銀監會信息科技風險試評估體系,提出了基于風險事件的商業銀行信息科技風險評估模型。本方法適用于沒有建立風險事件分布數據庫的中小商業銀行,能夠為其信息科技風險管理提供有力的決策工具。
(2)通過風險評估,商業銀行既可以從細節上掌握本行存在的殘余風險,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進措施;又可以從整體上把握信息科技風險的可控程度,從而確定本行風險控制的戰略及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