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4 16:24:5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如何提高規則意識,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規則是人們在生活、工作、學習中必須遵守的科學合理的行為規范和準則。不依規矩,不成方圓,世界因有了規則而變得和諧美麗,良好的規則是一切活動的保障。學生的規則意識就是其對于這些行為準則的良好態度和習慣。在課堂上,學生良好的常規習慣,是課堂順利進行的有效保障,只有在有序和諧的氛圍中,學生才能思維活躍,狀態積極。美術課亦是如此,當學生有了較強的規則意識,美術課堂才會營造得更加和諧生動,課堂才能真正煥發出美麗的生命魅力。如何讓學生在遵守規則的過程中感悟規則的實際意義,真正構建一個和諧有序的美術課堂,近年來,經過不斷地實踐探索,我在這方面找到了一些策略,積累了一點經驗,試述如下。
一、感悟規則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對規則的內需
讓規則的遵守者了解規則,感悟規則的重要性,這是培養學生規則意識的首要內容。只有當學生建立了規則的概念,懂得了我們的生活離不開規則,課堂規則是有效展開學習的基礎與保證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幫助學生樹立初步規則意識,加深學生對規則的認可,激發他們對規則的內需。對于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來說,隨著他們認知水平的日漸成熟,理解能力也逐步提高,他們同樣能透過表象,洞悉問題的實質,所以和他們交流規則的內涵,引發他們感悟規則在學習中的重要性就顯得意義深遠。教師可以通過和學生一起分析探討發生在身邊的真實現象,讓學生在交流與碰撞中了解規則,感悟規則的真實意義,理解規則的必要性。
二、學生自主制定,增強學生對規則的認同
蘇霍姆林斯基說:“其實在每一個孩子心靈最隱蔽處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撥動就會發出特有的音響,要想使孩子的心同我講的話發出共鳴。那么,我們必須同孩子的心弦對準音調。”所以,只有傾聽孩子的心聲,讓孩子自主地制定課堂規則,這樣產生的規則才更符合“民意”,更能為學生所認同和接受。正如孩子在游戲中,因為孩子自己是游戲規則的制定者,這些規則不僅符合他們的內心需求,更從本質上體現了規則的公平與平等性,他們不僅熟悉這些規則,更能在游戲中用這些規則進行自我約束,所以美術課的規則也理應由孩子自己來制定并完善。由于我任教的班級都是高年級學生,他們不僅能根據實際需求制定規則,更能在與同伴或與其它班級的交流中不斷調整完善規則,經過一段時間的協商努力,一套適合高年級的美術課堂規則就如期誕生了。由于是學生自己制定的規則,學生不僅樂于遵守,而且體現了教育對學生權利的尊重,達到了學生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有效提高了規則的執行力度。
三、做好“第一次”,為學生有效遵守規則順利導航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當規則形成后,如何保證它的有效落實就顯得尤為重要。由于“第一次”印象深刻,具有導向作用。所以在執行的過程中,我們發現:當學生第一次違規時,大家所采取的態度會直接影響今后這些規則在學習中的順利運行,更會對其他學生產生強有力的暗示作用,教師在執行過程中切忌“雷聲大,雨點小”,當孩子第一次執行某項規則時,一定要注意引導,幫助孩子達到目標,并給予及時的鼓勵。一旦出現“第一次”違規現象,更要及時制止,合理引導。
四、“共同體”的建立,讓學生在互督、互助中獲得雙贏
規則的意義,不僅要使學生在互相監督中規范自己的行為,更要讓學生在相互幫助與激勵中提高自己的素養,這是我們制定課堂規則的積極意義。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學生總是樂于監督其他同學的違規現象,而對如何幫助同伴糾正錯誤,如何樹立自我的榜樣激勵同伴這些方面卻顯得有點漠然。針對這些現象,受“新基礎”教育“共同體”的啟發,在同學們的共同商議下,我們的“共同體”也產生了,這一舉措不僅創意新,而且在執行過程中非常有效。我們將學生分成兩個一組,這兩個學生便成了一個相互幫助、相互督促、相互提高的“共同體”。他們將在所有活動中享受同等的獎懲待遇,例如課后的收拾與整理這一項常規,就必須由他們兩個先各自清理自己的位置,然后相互檢查,發現對方做得不到位的必須馬上幫助完成,否則一經組長或教師發現就直接扣除他們的課堂衛生分,主要責任人扣5顆星,沒有履行督促義務的學生扣2顆星。反之,在課堂上這一組學生如果合作有效,回答問題有質量,參與活動大膽積極,就可以獲得獎勵星,主要回答的學生加5顆星,在旁補充的合作伙伴加2顆星。這樣的“共同體”由于利益與榮譽是共同的,因此他們在相互監督的過程中,更多的是相互提醒,相互幫助,相互提高。幾節課下來,我欣喜地發現鈴聲響后教室里安靜了,課堂上學生們爭著發言,他們更專注了,課后有的孩子會悄悄地提醒他的同伴:“星期四還有美術課,你一定得記著帶美術用具啊!”還有的孩子主動幫助同伴丟垃圾,整理桌椅。更令我開心的是有些在年級里赫赫有名的調皮大將也被這些自己制定的規則“馴服”了,他們不僅不再調皮搗蛋,更是表現出了從未有的積極。所以只要全心投入,我們在實踐過程中就會找到更多富有新意積極有效的方法。“共同體”的建立,使學生在互督、互助中獲得了雙贏。
轉化思想,指的是學生在遇到難以理解的數學問題時,通過觀察、分析、類比、聯想等思維過程,選擇運用恰當的數學方法進行變換,將其轉化為一個新問題,通過新問題的求解,使原問題得以解決。教學中逐步滲透轉化思想,使學生掌握轉化的方法,是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重要策略。
一、轉化思想滲透的方法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轉化思想的滲透是非常重要的,對提高學生解決數學難題的能力將會有一個質的提升,那么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轉化思想,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將舊知識轉化為新知識
運用學過的知識轉化出新的知識,就是培養學生轉化能力的一個過程,如在小學數學中,對一些新圖形的面積或體積公式的推導都是將新圖像轉化為學過的圖形來進行推導計算的,圓柱體的面積公式推導通過長方形的面積而來。在進行這些內容的教學時,老師一定要擅于抓住這些問題的核心所在,積極引導學生對學過的知識進行回想,并找出學過的知識與新知識之間的聯系,通過這種聯系,推出新知識,從而達到新舊知識融會貫通的狀態,當學生理清新舊知識的關系后,不僅會感到恍然大悟,對新知識的掌握也會更牢固,不用死記硬背,他們能夠根據自己所掌握的最基礎的東西推導出新知識,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將不規則轉化為規則
小學數學教學大多講解的是一些具有規則的圖形的計算,對不規則圖形的計算就沒有明確的公式規定,那么如何將不規則轉化為規則呢?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利用排水法來求不規則物體的體積就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將物體放入固定的且裝有足夠多水的容器中,水上漲的體積就是物體的體積。排水法求不規則體積很好的給我們展示了如何將不規則轉化為規則,從而得到我們想要的答案,所以說,不規則轉化為規則,也是轉化思想帶給我們在學習上的提高。
3.將復雜轉化為簡單
在小學數學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很多題目不僅文字眾多,描述得也十分復雜,各個已知條件之間的關系也不明確,學生在拿到這樣的題目時就會顯得十分茫然。這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如何將復雜的問題轉化為簡單的問題,也就是如何通過簡單的方法將題目解答出來。老師可以讓學生從問題入手,先明白解決問題需要哪些條件,然后再在題目中去尋找所需的信息,然后在判斷題目中的信息是明確告訴的還是需要進一步求解的,層層推進,通過這樣的方式將復雜的問題分解為幾個簡單的問題,化難為易,最后解出該題。
4.將抽象轉化為直觀
抽象的數學問題對小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因為小學生的數學思維還處在起步階段,面對一些抽象的數學問題時,往往轉不過彎來,這時,就需要老師將一些抽象的問題轉化為直觀的問題,這樣有助于學生的理解與提高。舉個例子來說,在一些倍數關系的題目中,一個普通水杯的價格是13元,而一件衣服的價格差8元是水杯價格的5倍,求衣服的價格是多少?倍數問題一直是小學數學中的一個難點,因為學生要根據題目找準倍數關系,理清誰是誰的多少倍,數量關系較為復雜。在講解這部分題目時,教師應將抽象的問題通過適當的方法轉化為直觀易懂問題,就這個題目而言,可以通過畫圖的方式來讓進行解決,將杯子的價格定義為一個圓,然后衣服的價格就是5個圓,最后在減去少的差的8元,就能得出正確的答案,這樣的解題思路就變得更加清晰,也讓抽象的問題變得直觀了起來,抽象問題瞬間轉化為直觀的問題,對小學生轉化思想的培養和提高將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5.將無序轉化為有序
在數列的學習中,繁多的數字排列會讓學生感到無從著手,如何將雜亂無章的數字轉化為有序的數列是一個重點,這時,可以通過表格或者畫圖等方式將多且亂的數字進行歸類和整理,將無序雜亂的問題轉化得清晰有序。
二、培養小學生數學轉化思想時機的選擇
教師在培養小學生數學轉化思想的能力時,一定要注重時機的選擇,不能盲目的進行引導,否則會達不到教學的目的。我認為,在時機的選擇上,可以從以下兩個點來切入。
一是當學生遇到復雜的數學題目時,學生肯定會因為繁瑣的題目而找不到突破口,這時,教師不應及時告訴學生解題的方法,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整合題目中的相關信息,從問題入手,在題干中找尋解決問題所需的信息,在找尋信息過程中,教師可以給予學生一定的指導,讓他們能夠快速的找尋到解決問題所需的條件,然后理清條件的主次關系,逐一的解決問題。雖然這個過程可能會花費課堂上較多的時間,但是這個過程卻是學生思維提高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解決了問題,轉化思想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提高。
二是在解決復雜繁瑣的問題過后,老師要給學生說明學生剛才解決問題所使用的方法是轉化的辦法。然后,把整個轉化的過程向學生們闡述清楚。通過這種實地的操作和訓練,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刻的認識轉化方法的使用過程及使用價值,這對學生以后使用轉化思想解決問題將會起到非常大的促進作用,啟發學生在以后的解題中自覺地使用。為了達到這一效果,整個訓練的過程就尤其重要,學生只有自己親身試驗過后,才能理解轉化思想的重要性,也是讓學生在轉化思想的運用上從無意識轉化為有意識的一個重要步驟。
三、總結
綜上所述,在小學生數學中,滲透轉化思想的方法主要有將舊知識轉化為新知識、將不規則轉化為規則、將復雜轉化為簡單、將抽象轉化為具體、將無序轉化為有序五個方面,通過這些轉化過程的訓練,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小學生數學學習中的轉化思維能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教學中滲透轉化思想的時候,也應抓準時機,注重培養的過程,才能讓學生能夠準確地明白轉化思想的核心所在,從而在以后的學習中,有意識地運用轉化思想進行解題。
參考文獻:
幼兒的第一所學校是家庭,所以說家長才是幼兒的首位老師,幼兒在平時的生活中,家長的言行舉止、文化素養等等都會影響幼兒對于規則的理解,在中國,由于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幼兒以自我為中心的現象不容忽視,家庭中家長對培養孩子規則意識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不能單單依靠幼兒園中強調的規則意識,這樣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本文詳細講述了家庭與幼兒園如何培養幼兒規則。
一、家園現狀分析
(一)家庭培養規則的現狀及分析
現在家庭雖然意識到幼兒全面發展的重要性,但是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家長又一味的追求成績,追求不輸在起跑線上,所以教育觀念上還有待提升,雖然教育認識有所提高但是卻和教育幼兒的態度上不統一,尤其是對幼兒規則的培養和對幼兒規則執行力的要求,家長對幼兒規則的培養投入的過少,對幼兒的規則行為不重視,深深的影響了幼兒初期規則行為的養成。
(二)幼兒園培養規則的現狀及分析
因為受中國傳統教育的影響,有些教師對于幼兒規則意識的培養還有不足,但是隨著社會不斷進步,近年來教育理念有了很大的改善,對幼兒規則培養開始重視,開始在游戲中培養幼兒規則的養成,也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幼兒遵守規則, 一天的日常活動中,幼兒從進到幼兒園到離開幼兒園,吃飯,午睡,去洗手間,喝水等一系列的活動中都有規則,那么教師就要在這些日常活動中慢慢的準確的引導幼兒遵守規則。
二、家園共同培養
(一)幼兒規則的養成
在幼兒時期,有規則意識和遵守規則意識是需要建立在一系列良好習慣之上,教師與家長之間應該共同研究對于幼兒的規則意識培養,講究方式方法去引導幼兒形成規則意識,讓幼兒學會主動遵守,當然幼兒有規則意識離不開家庭的影響,幼兒可以在自己生活的環境中形成一些屬于自己的習慣,家長的行為舉止、談吐素養是幼兒獲取規則意識的來源,家庭和幼兒園是共同培養幼兒有規則意識的地方,倆者都不容忽視。
(二)家園共同培養規則的方法
對于幼兒,制定規則并不是想要束縛他們的條件,而是要讓幼兒學會主動遵守規則,在幼兒的日常活動和游戲中,要培養幼兒成為制定規則的人,不要讓幼兒害怕規則,教師和家長要理解并且尊重幼兒,讓幼兒在制定班級、家庭日常行為準則和游戲規則中參與進來,以提高幼兒遵守規則的積極性,這樣幼兒也能更加主動的,有自覺性的遵守規則。
(三)在生活和游戲中培養規則
規則在生活中無處不在,那么教師與家長就要在生活學會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例如:在幼兒園玩“醫院里”這個游戲,主要是讓幼兒了解公共場所,遵守公共規則,讓幼兒知道在公共場合有公共秩序,在醫院里不能吵鬧,大聲講話。讓幼兒裝扮成醫生、護士、和病人,自覺排隊按規則流程看醫生、取藥等,體會規則的重要性。那么家長在平時的生活中就更要注意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家長可以帶幼兒在超市、在書店感受規則,讓幼兒體會排隊付款、在書店不能大聲喧嘩的規則,當然家長和教師要以身作則給幼兒樹立一個好榜樣,要在生活、學習和游戲中逐漸引導幼兒學習規則。
三、原則性培養
(一)整體原則
(1)把幼兒的終生發展視為整體;
(2)把日常活動的環節和內容視為整體,令執行與規則的意識能力培養逐漸的滲透在幼兒平常生活與學習中。
(3)將幼兒家庭和幼兒園視為一體,在最大程度上確保目標,方向和認識的統一性。
(4)把執行規則水平和規則意識的教育與其他類別社會適應性教育統一看待,在保證幼兒得到良好發展為前提,全面探究幼兒規則意識與執行規則水平教育。
(二)核心性原則
幼兒為發展的核心,幼兒園教師和家長全面樹立起兒童觀,重視園內幼兒的人權,在根本上激發幼兒主人翁使命感。
(三)個性化原則
結合幼兒的實際水平,對不同兒童制定出差異化的,符合自身的以及具備教育層次的目標和要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使用喜聞樂見的方式,激發起幼兒學習興趣。
(四)一并制原則
在幼兒教育問題上,幼兒園方面和家長應秉承一并制原則。即:方向,目標,認識上的一致。
(五)使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
(1)家園合作式:在一并制原則的基礎上,讓家長們參加到幼兒園教育中來,,這樣能保證幼兒執行規則能力和規則意識全面發展,深入性探究發展目的,研討教育內容,參加班級管理。
(2)環境創設法:為兒童創設一個平等,自由,友愛,和諧的集體環境,保證其擁有愉快的心情接納新知識。
(3)樹立榜樣,為幼兒進行模范教育。主要指的是讓幼兒可以領會到遵守規則給自己和家庭帶來的益處,形成初級社會角色意識。
結束語
幼兒培養規則意識,遵守規則是一個漫長的經過,我們要耐心的去從一點一滴培養,而且教師和家長必須十分了解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在成長階段的心理特點,幼兒喜歡從游戲和生活中學習規則,我們就將規則從游戲和生活中教給幼兒,在幼兒時期就要培養好遵守規則的意識,以便在以后的社會生活學習中更好的融入和適應社會。
新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在組織與實施中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常規教育是幼兒必須遵守的日常生活規則。也是幼兒園教育的主要課程。常規培養離不開家長的配合,家長要和幼兒園的老師一齊努力,形成合力,是幼兒常規養成的關鍵。
一、家園共育,幫助幼兒迅速提升“規則意識”
幼兒的規則意識及執行規則的能力是兒童從幼兒園的游戲中學習、生活中學習,轉變為小學的系統文兒知識的學習過程中不適應的問題之一。規則意識及執行規則意諷能力不僅影響社會性發展,也將影響一個人終身適應社會的程度。所以規則意識及規則執行能力的培養是讓會性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可以緩解幼兒從幼兒園向小學過渡的坡度,還將使孩子終身收益。要讓幼兒具備良好的規則意識。 家長和教師的以身作則必不可少。家長和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被模仿、學習。所以家長和教師要以實際行動來影響、感染幼兒,發揮
榜樣作用。凡是要術幼兒做到的,自己必須先做到。要求幼兒不能做的,自己更不能丟做。這樣,才能在家長和教師的耳濡目染下,幼兒才能學著遵守生活常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當然,在幫助幼兒輕松自覺的遵守這些日常規則,形成良好的常規。
二、家園攜手,共同創設幼兒“規則意識”養成環境
在常規活動中,一些有悖幼兒自我意識的事物不可避免。如與同伴相處,小朋友不愿意跟他玩,因為玩具引發爭執等等。這些小事,雖然簡單,但如果做不好引導的話,則有可能傷害幼兒的規則意識。因此,針對這種情況,家長和幼兒教師應保持密切溝通。在學校和家庭中有意識的結合兒歌法、情感教育法、講故事、游戲活動等方法,讓幼兒在有趣的活動中認識正確的生活規則。如家長和教師應該在生活中,為幼兒創造多種交往和實踐的機會,讓幼兒在滿足自己的需要和目的過程中,學會遵守規則。如安排幼兒自由活動,請幼兒帶自己喜歡的玩具玩,在玩玩具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個別小氣的幼兒逐漸變得大方。因為他明白了一種規則:只有給別人玩玩具,才有可能玩別人的玩具,別的方法是不能得到玩具的。在活動中幼兒知道,只有遵守規則才能玩得開心,愉快。家長也可以帶孩子進入社區,通過各種活動,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
三、家園配合,鞏固發展幼兒的“規則意識”
常規培養離不開家長的配合,家長要和幼兒園的老師一齊努力,形成合力,是幼兒常規養成的關鍵。首先,家長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能配合幼兒園的教育,進行輔導、鞏固。如讓家長以各自不同的身份參與幼兒園的活動。如:我園專門邀請在交通大隊工作的家長來園為幼兒介紹交通規則,讓幼兒學習簡單的交通指揮手勢,教幼兒學看交通標識,教育幼兒要遵守交通規則,學習一些自我保護的方法;我園還專門邀請了在醫院工作的家長為大班幼兒講解換牙、保護牙齒應注重的問題。讓家長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孩子們更有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活動中愛好倍增。
再如為了更好地培養小班幼兒良好的生活常規,要求家長協同,在調查觀察的基礎上,,通過各種形式及時表揚幼兒的良好生活常規,激勵幼兒不斷努力。如設置“我是能干的寶寶”專欄,內有吃飯、睡覺等行為的標記圖和幼兒的姓名。凡在某一方面好的幼兒,就在其姓名相應處貼上一顆五角星,定期評比,并把評比結果反映給家長。讓家長根據評比結果找到自己孩子常規方面存在的缺陷,從而配合幼兒園做好這方面的補充教育。同時,這種專欄的直觀記載,既記錄了幼兒的表現,同時,鼓勵了幼兒,提高了幼兒的自信心,促進了幼兒良好生活常規的形成。
教學內容:
防溺水安全教育
教學目的:
1.提高安全意識,學習溺水安全的有關知識,在學習中增強與同學的合作交流意識。
2.初步了解溺水安全的有關內容,要求每一個學生都要提高安全意識。
3.自己能改變生活中不遵守溺水安全的不良習慣,提高對生活中違反安全原則的行為的辨別能力。
教學重點:學習溺水安全的基本知識,培養有關防范力。
教學過程:
一、老師談話引入
同學們,你們好!今天我們學習溺水安全知識。我們是一年級的小學生了,從今天開始,我們要知道是21世紀的主人、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我們愛學習、愛勞動,是充滿生機的新一代。我們在黨的溫暖的陽光下成長,在老師的悉心哺育下一天天長大。我們是肩負重任、跨世紀的新苗。可是,我們卻經常聽到一些溺水事故的發生,看到一些觸目驚心、慘不忍睹的災難在我們身邊發生。那我們該怎么預防呢?
二、活動設計
1.老師先向學生講幾點防溺水的知識要點
(1)教育學生周末、節假日、寒暑假嚴禁到江河、大海、青山頭水門、池塘、無蓋的水井邊等處戲水、游泳。不能獨自或結伴到海邊、池塘邊釣魚、游泳、玩水。
(2)教育學生在來校、離校的途中千萬勿去玩水,下江游泳。
(3)我們是小學生,很多同學都不會游泳,如果發現有學生不慎掉進江河、水庫、池塘、水井里等,未成人不能冒然下水營救,應大聲呼喚成年人箭來相助或撥打“110”。
2.老師談談事例,并由學生扮演小品
本學期××學校在周末,幾名學生到講河邊釣魚玩,有兩名學生不慎溺水死亡。這個悲慘的事實告訴我們了什么?這幾個同學違反了哪些安全規則?我們應如何遵守安全規則。
(1)議一議:
這幾個小朋友違反了哪些安全規則?
我們應如何遵守安全規則?
(2)把小朋友的錯誤糾正過來。
(3)由這個事實談談我們的心得體會。
3.說一說
說說日常生活中應該怎么防范溺水事故的發生。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51-0231-02
一、規則意識是影響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重要因素
(一)關于規則與規則意識
規則就是規定出來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既包含國家、社會集團所制定的、在特定范圍內要求其成員遵循的具有一定約束力的、成文的行為準則,如法律法規、規范和紀律;也包括得到大眾承認的具有普遍性的社會行為規范,如道德、倫理和社會習俗等等。
規則意識是對規則的認同、自覺服從與遵守所形成的自主自律意識。包括掌握有關的規則知識、理解規則的作用和意義、自覺地遵守規則,甚至參與規則的制定和完善等等。
(二)關于就業能力和就業能力的構成要素
關于就業能力和就業能力的構成要素,國內外的眾多學者論述的角度不同,說法不一。綜合各種不同的觀點,筆者認為,就業能力首先表現為個體在求職過程中可以獲得一份適合自己工作的能力;其次表現為順利完成工作以及對于工作的勝任能力,尤其是個體不斷滿足外部環境發展變化需要的適應能力。主要包括以下要素:
一是專業核心能力。包括較為專業文化知識、專業操作技能和學習發展能力等等。它是就業能力的主干要素。
二是職業核心能力。包括與人交流能力、與人合作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創新能力等等。它是就業能力的關鍵要素,是承載專業能力的基礎。
三是身心素質。即思想品質、敬業精神、誠實意識、規則意識、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等等。身心素質是就業能力的靈魂,良好的身心素質是高質量就業的前提。
(三)規則意識是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重要要素
如上所述,就業能力不僅指包括專業核心能力和職業核心能力,還包括一個人的身心素質。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用人單位在人才的選擇評價上也在不斷發展變化,由原來的注重學歷、注重職業資格到注重個體的溝通交流能力與團隊合作能力,再到現在注重個體的品行與心理等等。其中講誠信、遵守紀律、按規則辦事已成為用人單位非常看重的素質和條件。對于剛剛邁出校園、步入社會的大學生而言,要想在職場站穩腳跟,樹立良好的規則意識尤為重要。
1.只有具備了良好的規則意識,才能更好地實現角色轉換,適應崗位需求,實現順利就業。大學管理突出“人性”化,相對比較寬松。但是企業管理更突出規則,突出“鋼”性,特別是在生產、建設、管理與服務的第一線,都必須通過嚴密的勞動分工、標準化的勞動操作技能、嚴格的工作紀律來保證工作的高效率與高質量。大學生初入職場,大都要從基層做起,只有具備了良好的規則意識,自覺地嚴格遵章守紀,自覺地嚴格執行規定的工作流程和質量標準,才能適應由大學生向職業人的角色轉變,適應崗位需求,實現順利就業。
2.只有具備了良好的規則意識,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滿足職場需求,實現穩定就業。在大學里,學生與學生之間是平等關系自不必說,老師與學生之間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平等關系,大學里倡導師生之間平等地進行學術交流和情感上的溝通。但是在企業里,人與人之間總是構成“管理與被管理者”的關系,人與人之間更講究責任與服從,更講究工作規則和管理程序。所以,高校大學生只有具備了良好的規則意識,自覺服從管理,嚴格執行程序,保持上下左右良好的溝通,才能適應由校園到職場的轉變,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為自己營造較好的工作環境,從而實現穩定就業。
3.只有具備了良好的規則意識,才能較好地融入現代社會,滿足可持續發展需要,實現發展式就業。“無規矩難以成方圓”,規則保證了處于復雜社會關系中的個體在有序的社會環境中,獲得生存與發展的可能。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步伐的加快與和諧社會、法治社會的不斷發展,規則意識越來越深入人心。高校大學生只有具備了良好的規則意識,才能在順應社會發展的同時,不斷增長才干,滿足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實現發展式就業。
二、高校大學生規則意識淡薄在就業過程中的主要表現
由于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對規則意識培育的不足與缺失,以及社會上一些不良現象的影響,目前,大學生群體規則意識相對淡薄,已成為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重要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學習規則意識不強
高校大學生初次就業,一般都會接受崗前培訓,培訓內容一般包括履職所必需的業務知識、操作技能和工作流程等所謂的“硬技術”,同時也包括企業規章制度在內的企業文化。同學們對“硬技術”的學習比較重視,認為這是“看家”本領,但對企業文化特別是對規章制度的學習明顯放松,“不感興趣”,認為這種教育都是“說教”,與工作關系不大。在崗前培訓考核時,不合格的科目多是對企業規章制度的考核。更有甚者,對“崗前培訓不合格將被淘汰”這一規則不以為然,而最終被淘汰。
(二)工作紀律觀念不強
高校畢業生剛剛步入職場時,對企業的“鋼”性管理表現出很大的不適應,因紀律觀念不強而痛失就業機會的屢見不鮮。例如,有因住所較遠上班遲到被罰,認為單位“不人性”,拒不改正,最終被辭退的;有違反勞動紀律,在工作場所吃零食,受到批評不服氣,認為只要自己進行清掃就不是問題,而與主管發生矛盾,最終離職的;有對公司規定的任務量不屑一顧,覺得到時候給主管“表示表示”就萬事大吉,結果錯失就業機會的,等等。
(三)按程序做事的意識淡薄
高校大學生就業工作在基層,因為周圍的很多老同事,甚至是部門主管比自己的學歷低、學識少或者是年齡比自己小,但他們卻對自己“指手畫腳”、“吆五喝六”,內心很不平衡。于是,表現出各種“不服”,把公司、企業的工作程序與規則置之腦后,對同事缺乏尊重,對上司缺乏服從,造成人際關系緊張,最終丟失就業機會。
(四)誠信意識淡薄
一種表現是不履行對工作的承諾,例如保密要求等等;一種表現是消極懈怠,時間觀念差,不按規定完成承接的任務,找理由搪塞;一種表現是單方面毀約,突然離職,給公司帶來很大的被動等等,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整體形象。
三、高校大學生規則意識培育的主要途徑和方法
(一)嚴格遵守和執行規章制度,為學生樹立遵守規則的榜樣
一方面,“言教不如身教”,高校的所有老師,不管身在什么崗位和職位,都要嚴格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和工作紀律,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給學生樹立榜樣,傳遞遵守規則的“正能量”。另一方面,“教育無小事”,對學生中的各種違紀現象,教師和學校都應明確指出,給予批評,嚴重的要按規定給予處理,以樹立規則的權威,讓學生感悟“現實版”規則的嚴肅性,使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中培養嚴格遵守規則的習慣。現在一些高校管理者和教師對學生中一些違紀行為視而不見或者“心慈手軟”,這樣對于違紀和不違紀學生來說都是一種“反規則”的“教育”,對學生規則意識的形成會產生十分不利的影響,我們應力戒此種現象的發生。
(二)加強教育引導,提高大學生對規則的認知水平
首先,高校要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的作用,把規則意識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根據學情和校情,結合社會上的熱點問題,選擇啟發式、研討式、案例式等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參與到規則的制定、功能定位和案件的處理中去,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和消化各種規則的精髓。其次,在學生的日常行為管理中,采取多種手段,加強對校紀校規的學習與教育,讓學生深入了解自己應該遵守的行為規則,提高對日常行為規則的認識水平。再次,采用多種形式與企業合作,將包括企業規章制度、工作紀律在內的企業文化移植到校園中,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教育和培養,使他們懂規則、守紀律、講程序,成為高素質的“準職業人”。
(三)加強氛圍營造,增強大學生遵守規則的內在動力
第一,通過宣傳櫥窗、校園廣播和校園網等媒體和渠道,加大對遵守規則的宣傳力度,營造遵守規則的良好氛圍。第二,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諸如主題班會、征文比賽、漫畫比賽、演講比賽等等,對校園里模范遵守規則的人物和事跡進行宣傳和表揚,對學生中的各種違紀行為和現象給予批評和譴責,通過學生的自我教育與反省,強化規則意識的教育與引導,增強學生遵守規則的內在動力。第三,舉行多種形式的校友活動,請校友現身說法,用他們身邊的案例對師弟師妹進行引導,增強規則教育的說服力和有效性。
(四)加強規則實踐,強化大學生遵守規則的行為習慣
一方面,學校應加強對學生遵守學校規則的檢查與督導,不斷強化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規則的制訂與執行中。如,在組織開展各種校園文化活動中,以學生為主體來制訂活動規則,以學生為主體來執行規則或者督導規則的執行,通過主題實踐活動,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同時,要積極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走進社會、走進企業、走進社區,通過對一些社會規則的宣傳或執行調研等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規則的現實意義和規則意識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學校是法制教育的主要陣地,而中學課程中沒有設置專門的法制課程,所以對中學生進行法制教育顯得更重要。法制教育不僅僅是政治老師和班主任的責任,應該是全體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英語老師應充分利用校園這一特定的文化傳遞空間,在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也要注重滲透法制教育,發揮英語課程在進行法制教育方面的作用和功能。
那么,在英語學科課堂教學中,如何對學生滲透法制教育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內容,積極滲透
仔細研究,我們不難發現教材從七年級開始,就循序漸進地滲透著這樣一種由淺入深的法制意識的形成過程:學校、家庭、社會,規則無處沒有,人人都離不開規則,社會也必須在一定的約束下才能夠正常運轉。中學生在任何地方都必須遵守規則,遵紀守法,才能利己利民,才能夠健康而茁壯地成長!
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也是學校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名英語教師,對于平時的課堂教學,想到的往往是如何培養學生學習外語的興趣和積極性,如何有效地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如何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卻忽視了對學生的法制教育。其實,作為英語教師,同樣要遵循學科教學的規律,依據英語課程的特點,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法制因素,對學生因勢利導,使英語課堂教學與法制教育相互融合,相互統一。與此同時,英語學科的工具性和教育性,也為實現法制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堅實的平臺。教材中有許多圖文并茂的闡述,都在于強化學生遵循學校規章制度的意識。在我們使用的這套仁愛英語教材中蘊涵著不少重要的教育素材,在教學中,我們應努力挖掘出教材中這些素材,潛移默化地將法制教育的內容滲透其間,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熏陶,受到教育。
在仁愛版教材中有許多圖文并茂的闡述,都在于強化學生遵循交通規則、學校規章制度、家庭秩序的意識。教材七年級下冊Unit 6 Topic 3 Which is the way to the post office (去郵局是哪一條路)Section B在介紹了問路的基本句型之后,緊接著學習了一些交通標志,如:Turn left(左轉) /No right turn(禁止右轉) / No left turn(禁止左轉)/ Turn right (右轉)/ Go straight(直走) / No parking (禁止停車)/ No U-turn(禁止掉頭).在Section C中介紹了交通規則的罰單,如:a ticket for speeding (超速罰單)/ a ticket for drink-driving(酒后駕駛罰單) / a ticket for Parking in the wrong place / a ticket for making a wrong turn. 告訴學生在公共場所應該遵循的交通規則,然后對school rules(校規)展開了討論,如:Keep quiet in class.(上課保持安靜) Do your homework after school. (放學后做功課)Don’t be late for school.(不要上學遲到) Don’t eat in the classroom。(不要在教室里吃東西)通過討論,讓學生進一步增強了依律辦事的意識,讓他們為共建和諧校園以及和諧社會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無論是交通規則,還是校規,作為一名中學生都應該了解并且認真遵循它們。對他們來說,樹立這些最基本的規則意識,也就是法制意識形成的基礎。
二、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有效滲透
“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英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了解身邊的事,從青少年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出發,潤物細無聲地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
外語應當有意識地去學習還是無意識的習得一直以來都是外語教學領域中的爭議之一。同樣,對于英語語法教學也存在同樣的爭議。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觀點。最初流行的是顯性語法教學,在20世紀70年代,隨著聽說法的興起,更多的學者趨向于隱性語法教學,隨后許多學者認為應當將顯性語法教學和隱性語法教學相結合,那么應當如何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是我們應該考慮的問題。筆者認為,在實施過程中應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教學的現實環境和條件,在教學實踐中采用顯性語法教學法和隱性語法教學法。本文將引入迪斯尼經典影片來創設語境,將顯性語法教學、隱性語法教學和語境理論相結合來進行語法教學。
一、顯性語法教學、隱性語法教學及語境理論
1.顯性語法教學
在顯性語法教學中,教師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師先講授語法規則,而后學生通過做一些相應的語法練習題,比如多項選擇、改錯、翻譯等來加強記憶所學語法點。此語法教學法把英語語法看成是一個知識系統,學生可以系統性并有意識地去學習。
顯性語法教學有兩個特征:一是專門對語法規則進行講解。另一個是要求學習者注意語言的形式和語言規則,它要求學習者通過教學活動去發現規則。該教學法有其明顯的優勢,比如:語法規則可以由老師來清晰的講解,學生對語言形式也更加關注,因此,通過大量的練習后學生可以對某一個知識點牢固地掌握。
然而,顯性語法教學也有其缺點,比如:該教學方法過度重視語言規則的講授、記憶和練習,忽視語言技能的培養,使得語法學習更加的枯燥,降低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以及學習效率。
2.隱性語法教學
在隱性語法教學過程中,教師先給包含所講語法規則的語篇或創設特定的情景讓學習者掌握所學語法。在此教學過程中,教師更注重培養學生運用語法規則的能力,使學生盡可能地自然地習得所學語法規則。
隱性語法教學也有自己的優勢,在教學過程中,它將語言點放到了具體的語境當中,所以學習者可以清楚地知道語言的意義和功能是如何運用到此語境當中的,有利于培養學生使用語言的能力,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但卻忽視了語言使用的準確性,學生的語言輸出可能會出現更多的錯誤,它沒有強調對語言規則的解釋,對于一些較難的語法規則,其效果則不如顯性語法教學。因此,更多的學者提倡將顯性和隱性相結合去教授語法規則。
3.語境理論與語法教學的關系
根據前面所述,將顯性語法教學和隱性語法教學相結合能更好地使學生掌握語法規則并能很好地知道如何運用所學語法規則。而隱性語法教學通常是通過設置特定情景即要結合語境來學習語法,因此如果能將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將會更有利于學習者的語法學習。徐盛桓(2000)認為,語言是由語音、語義、語法構成的,在實際運用過程中,語言又離不開語境,因此語法、語用、語義這三個方面就成了研究語言及其運用的三個要素。上述論述充分說明,語法教學是不能脫離語境而孤立地進行。能使學生準確、恰當地使用所學語法結構是語法教學的最終目標。因此教師在語法教學過程中不能只局限在語法規則和結構上,必須引進語境因素,將語言形式和語言功能有機地結合起來。
二、顯性語法教學、隱性語法教學與語境理論相結合的語法教學
由以上論述可以看出,顯性語法教學和隱性語法教學都各有利弊,因此把二者結合起來更有利于英語語法的學習,而隱性語法教學一般都在具體的語境中教學,因此把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能調動學生學習語法的興趣和積極性,使學生在具體的語境當中,輕松愉快的把英語語法掌握好。在本研究中語境是通過迪斯尼經典影片來實現。每涉及到一個語法點時,課前教師要先選擇好包含此語法點的影片,課堂上先放影片,讓學生先熟悉語境,了解影片的內容,在此過程中學生會無意識地了解到影片當中的語法點,雖然此時學生不能很清晰地知道此語法點,但他們已經知道此語法點該運用到什么語境當中。當學生對影片內容都了解后,教師再把其中的語法點提取出來進行講解,后進行大量的練習。在此過程中,將顯性語法教學、隱性語法教學和語境理論都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能使學生很好地掌握語法點,并且知道此語法點運用到什么語境當中。但此過程的一個難點是教師的工作量會加大,因為在上課之前教師需從海量的影片當中選取適合高中生水平的并包含所講語法點的影片,工作量大,教師負擔加重。
總之,為了使高中生能很好地掌握語法點,為其他方面的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將顯性語法教學、隱性語法教學和語境理論相結合是一個能調動學生積極性和興趣,使學生牢固掌握語法并會在具體語境中運用的好方法。
參考文獻:
[1] 戴曼純.二語習得的“顯性”與“隱性”問題探討[J].《外國語言文學》2005(2):77-86.
[2] Ellis, R. 從二語習得角度對語法教學問題的回顧[J].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 Research in Basic Education, 2008(1): 141-162.
[3] Krashen, 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Acquisition[M]. Oxford: Pergamon, 1982.
一、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現狀調查分析
現在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現狀如何呢?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制訂了幼兒社會交往能力調查表,采用問卷和日常觀察相結合的方法,對大、中、小三個實驗班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包括交往范圍、交往技能、交往中的行為準則),進行了測查,測查結果不很樂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交往范圍小,(2)交往機會少,(3)交往技能差。
二、如何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對策)
1.家園同步為幼兒創設交往環境,提供交往機會,擴大交往范圍。幼兒最基本的交往范圍是家庭和幼兒園,家長和幼兒園的最終目的都是為社會培養有用的人。因而,幼兒交往能力的培養也必須由家庭和幼兒園雙方來承擔,雙方缺一不可,幼兒園的教育要靠家長的一致配合,在家庭生活中給予強化,這樣才會收到預期的教育效果,只有家園同步,才能更好的為幼兒提供交往機會,更好的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
轉變家長觀念,提高家長認識水平,重視幼兒交往能力的培養。我們召開家長會,向家長宣傳《規程》精神,明確培養目標,大綱要求,了解何為社會交往,培養社會交往能力的重要性如何培養等等。開辦家教園地,宣傳家教方法,舉辦家教講座,傳授家教方法,使家長樹立大的教育觀,轉變觀念,提高認識,重視對幼兒交往能力的培養。
為孩子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使孩子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樂于、敢于交往,在幼兒園園內教職工對孩子態度要和藹可親,教師要放下架子,以伙伴身份與孩子相處,使孩子放開手腳敢說、敢玩。在家庭中,父母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游戲伙伴,與孩子一起玩。為幼兒創設良好的物質環境,幼兒園為幼兒開設各種游戲活動區、小社會游戲室,家庭中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為孩子提供一個小小的空間游戲角或游戲室,使孩子回到家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提供交往機會,擴大交往范圍,幼兒園在一日生活中的各個環節,注意為幼兒提供自由交往的機會,課堂中注意提供自由交流時間。
2.利用文學作品,情景表演,辨析會,家長談家園同樂,家長參與游戲等形式培養幼兒的社會交往技能,幫助幼兒克服任性、自私、自我為中心等不利于社會交往的行為。
培養幼兒社會交往能力,首先要重視培養幼兒的禮貌習慣。在交往中,禮貌是影響交往的因素之一,有禮貌別人就愿意和你交往。因此,家庭、幼兒園都要重視禮貌習慣的培養,在與人交往中使幼兒懂得尊老愛幼。如:在公共場所與人的交往中見了長輩讓孩子問好,在公園里、商店里、汽車上對人都要有禮貌,請別人幫助會說請、謝謝等禮貌用語,打擾別人會說對不起、沒關系等。
培養幼兒交往能力過程中,必須重視幼兒的合作精神培養。現在的城市家庭中大多都是獨生子女,獨生子女受家庭、社會保護過多,使多數獨生子女養成了任性自私,以自我為中心,不會與人合作等不良習慣,這些不良習慣使孩子進入幼兒園這個小集體中表現得更為明顯,使孩子在交往中屢屢受挫。因此,培養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過程中,必須重視幼兒合作精神的培養。
3.在培養幼兒交往能力過程中,注意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在培養幼兒交往能力過程中,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非常重要,人與人的交往有一定準則不按照這些準則去做,就會使交往受挫。因此,在培養幼兒交往能力過程中,必須使幼兒學會遵守一些行為準則,增強規則意識,使幼兒知道只有遵守一定的規則,交往才快樂,而這些規則意識,則靠家長和老師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意識教育而形成的。所以說家長和教師在與人的交往中要規范自己的行為,做孩子的表率,使孩子在交往中逐漸增強規則意識,體驗交往成功的快樂。
4.培養幼兒的交往技能。幼兒的交往技能主要包括協商技能、插入技能、交換技能,幼兒的交往技能好壞直接影響幼兒的交往質量和范圍,影響幼兒的交往能力,那么在培養幼兒交往能力時,如何培養幼兒的交往技能呢?
①利用情景表演形式讓幼兒學習協商、插入、交換等技能。②利用家教辨析會形式,讓家長掌握如何培養幼兒的交往技能,根據幼兒在日常交往中出現的問題實例,提出來或表演出來,讓家長辨析如何解決。③成人參與游戲教給幼兒交往技能,家長和老師在日常生活中做孩子的游戲伙伴,幼兒就會樂意接受成人的建議,同時在游戲中成人又可以把自己的交往技能直接傳授給孩子。④在培養幼兒交往能力過程中,提高和增強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
那么當前我國高中學生的數學建模意識和建模能力如何呢?下面是節自有關人士對某次競賽中的一道建模題目學生的作答情況所作的抽樣調查。題目內容如下:
某市教育局組織了一項競賽,聘請了來自不同學校的數名教師做評委組成評判組。本次競賽制定四條評分規則,內容如下:
(1)評委對本校選手不打分。
(2)每位評委對每位參賽選手(除本校選手外)都必須打分,且所打分數不相同。
(3)評委打分方法為:倒數第一名記1分,倒數第二名記2分,依次類推。
(4)比賽結束后,求出各選手的平均分,按平均分從高到低排序,依此確定本次競賽的名次,以平均分最高者為第一名,依次類推。
本次比賽中,選手甲所在學校有一名評委,這位評委將不參加對選手甲的評分,其他選手所在學校無人擔任評委。
(Ⅰ)公布評分規則后,其他選手覺得這種評分規則對甲更有利,請問這種看法是否有道理?(請說明理由)
(Ⅱ)能否給這次比賽制定更公平的評分規則?若能,請你給出一個更公平的評分規則,并說明理由。
本題是一道開放性很強的好題,給學生留有很大的發揮空間,不少學生都有精彩的表現,例如關于評分規則的修正,就有下列幾種方案:
方案1:將選手甲所在學校評委的評分方法改為倒數第一名記1+分,倒數第二名記2+,…依次類推;(評分標準)
方案2:將選手甲所在學校評委的評分方法改為在原來的基礎上乘以;
方案3:對甲評分時,用其他評委的平均分計做甲所在學校評委的打分;
然而也有不少學生為空白,究其原因可能除了時間因素,學生對于較長的文字表述產生畏懼心理、不能正確閱讀是重要因素。同時,一些學生由于不能正確理解規則(3),得出選手甲的平均得分為,其他選手的平均得分為,從而得出錯誤結論.不少學生出現“甲所在學校的評委會故意壓低其他選手的分數,因而對甲有利”的解釋,而沒有意識到作出必要的假設是數學建模方法中的重要且必要的一環。有些學生在正確理解題意的基礎上,提出了“規則對甲有利”的理由,例如:排名在甲前的同學少得了1分;甲所在學校的評委不給其他選手最高分(n分),所以甲得最高分的概率比其他選手高;相當于甲所在學校的評委把最高分給了甲;甲少拿一個分數,若少拿最低分,則有利;若少拿最高分,則不利;等等。以上各種想法都有道理,遺憾的是大部分學生僅僅停留在這些感性認識和文字說明上,沒能進一步引進數學模型和數學符號去進行理性的分析。如何衡量規則的公平性是本題的關鍵,也是建模的原則。很少有學生能夠明確提出這個原則,有些學生在第2問評分規則的修正中,提出“將甲所在學校的評委從評判組中剔除掉”,這種辦法違背實際的要求。有些學生被生活中一些現象誤導,提出“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的評分規則修正方法,而不去從數學的角度分析和研究。
通過對這道高中數學知識應用競賽題解答情況的分析,我們了解到學生數學建模意識和建模能力的現狀不容樂觀。學生在數學應用能力上存在的一些問題:(1)數學閱讀能力差,誤解題意。(2)數學建模方法需要提高。(3)數學應用意識不盡人意數學建模意識很有待加強。新課程標準給數學建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為中學數學建模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機,相信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我們高中生的數學建模意識和建模能力會有大的提高!
那么高中的數學建模教學應如何進行呢?數學建模的教學本身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創新、不斷完善和提高的過程。不同于傳統的教學模式,數學建模課程指導思想是:以實驗室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主線、以培養能力為目標來組織教學工作。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利用數學理論和方法去分折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提高他們分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應用數學的意識與能力。數學建模以學生為主,教師利用一些事先設計好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查閱文獻資料和學習新知識,鼓勵學生積極開展討論和辯論,主動探索解決之法。教學過程的重點是創造一個環境去誘導學生的學習欲望、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增強他們的數學素質和創新能力,強調的是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是解決問題的過程,而不是知識與結果。
(一)在教學中傳授學生初步的數學建模知識。
中學數學建模的目的旨在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掌握數學建模的方法,為將來的學習、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教學時將數學建模中最基本的過程教給學生:利用現行的數學教材,向學生介紹一些常用的、典型的數學模型。如函數模型、不等式模型、數列模型、幾何模型、三角模型、方程模型等。教師應研究在各個教學章節中可引入哪些數學基本模型問題,如儲蓄問題、信用貸款問題可結合在數列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教材中一些不大復雜的應用問題,帶著學生一起來完成數學化的過程,給學生一些數學應用和數學建模的初步體驗。
例如在學習了二次函數的最值問題后,通過下面的應用題讓學生懂得如何用數學建模的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例:客房的定價問題。一個星級旅館有150個客房,經過一段時間的經營實踐,旅館經理得到了一些數據:每間客房定價為160元時,住房率為55%,每間客房定價為140元時,住房率為65%,
每間客房定價為120元時,住房率為75%,每間客房定價為100元時,住房率為85%。欲使旅館每天收入最高,每間客房應如何定價?
[簡化假設]
(1)每間客房最高定價為160元;
(2)設隨著房價的下降,住房率呈線性增長;
(3)設旅館每間客房定價相等。
[建立模型]
設y表示旅館一天的總收入,與160元相比每間客房降低的房價為x元。由假設(2)可得,每降價1元,住房率就增加。因此
由可知
于是問題轉化為:當時,y的最大值是多少?
[求解模型]
利用二次函數求最值可得到當x=25即住房定價為135元時,y取最大值13668.75(元),
[討論與驗證]
(1)容易驗證此收入在各種已知定價對應的收入中是最大的。如果為了便于管理,定價為140元也是可以的,因為此時它與最高收入只差18.75元。
(2)如果定價為180元,住房率應為45%,相應的收入只有12150元,因此假設(1)是合理的。
(二)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增強數學建模意識。
首先,學生的應用意識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面對實際問題,能主動嘗試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認識到數學是有用的。二是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他的身邊。其次,關于如何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在數學教學和對學生數學學習的指導中,介紹知識的來龍去脈時多與實際生活相聯系。例如,日常生活中存在著“不同形式的等量關系和不等量關系”以及“變量間的函數對應關系”、“變相間的非確切的相關關系”、“事物發生的可預測性,可能性大小”等,這些正是數學中引入“方程”、“不等式”、“函數”“變量間的線性相關”、“概率”的實際背景。另外鍛煉學生學會運用數學語言描述周圍世界出現的數學現象。數學是一種“世界通用語言”它能夠準確、清楚、間接地刻畫和描述日常生活中的許多現象。應讓學生養成運用數學語言進行交流的習慣。例如,當學生乘坐出租車時,他應能意識到付費與行駛時間或路程之間具有一定的函數關系。鼓勵學生運用數學建模解決實際問題。首先通過觀察分析、提煉出實際問題的數學模型,然后再把數學模型納入某知識系統去處理,當然這不但要求學生有一定的抽象能力,而且要有相當的觀察、分析、綜合、類比能力。學生的這種能力的獲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把數學建模意識貫穿在教學的始終,也就是要不斷的引導學生用數學思維的觀點去觀察、分析和表示各種事物關系、空間關系和數學信息,從紛繁復雜的具體問題中抽象出我們熟悉的數學模型,進而達到用數學模型來解決實際問題,使數學建模意識成為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和習慣。通過教師的潛移默化,經常滲透數學建模意識,學生可以從各類大量的建模問題中逐步領悟到數學建模的廣泛應用,從而激發學生去研究數學建模的興趣,提高他們運用數學知識進行建模的能力。
(三)在教學中注意聯系相關學科加以運用
在數學建模教學中應該重視選用數學與物理、化學、生物、美學等知識相結合的跨學科問題和大量與日常生活相聯系(如投資買賣、銀行儲蓄、測量、乘車、運動等方面)的數學問題,從其它學科中選擇應用題,通過構建模型,培養學生應用數學工具解決該學科難題的能力。例如,高中生物學科以描述性的語言為主,有的學生往往以為學好生物學是與數學沒有關系的。他們尚未樹立理科意識,缺乏理科思維。比如:他們不會用數學上的排列與組合來分析減數分裂過程配子的基因組成;也不會用數學上的概率的相加、相乘原理來解決一些遺傳病機率的計算等等。這些需要教師在平時相應的課堂內容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數學建模。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注意與其它學科的呼應,這不但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其它學科的理解,也是培養學生建模意識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途徑。又例如教了正弦函數后,可引導學生用模型函數寫出物理中振動圖象或交流圖象的數學表達式。
最后,為了培養學生的建模意識,中學數學教師應首先需要提高自己的建模意識。中學數學教師除需要了解數學科學的發展歷史和發展動態之外,還需要不斷地學習一些新的數學建模理論,并且努力鉆研如何把中學數學知識應用于現實生活。中學教師只有通過對數學建模的系統學習和研究,才能準確地的把握數學建模問題的深度和難度,更好地推動中學數學建模教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問題解決的數學模型方法》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