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4 16:24:5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產業發展的建議,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改革開放以前,在人們的意識中,興辦體育事業是政府行為,主要靠國家撥款和依靠行政手段辦體育。因而,造成了社會參與體育的積極性、創造性不夠,體育工作的效率、效益不高,體育事業發展的后勁和活力不夠,從而影響了體育事業的持續性發展。導致體育產業發展非常緩慢,而籃球產業的開展更無從談起。這一時期的戰略選擇應主要以扭轉型戰略為主,主要是政治體制改革及完善體育管理體制。以大力普及群眾性體育運動為基礎、以增加體育人口比例為運行手段、以發展相關體育配套設施為依托、以滿足人們對體育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為終點,促進體育產業、籃球產業的發展。
2.增長型戰略———籃球職業化發展的必然選擇
籃球運動的大力普及和籃球人口比例的不斷增大,再加上體育物質條件的不斷改善,導致人們參與或觀看籃球運動的熱情不斷增強。同時,隨著新聞媒體和網絡信息技術的廣泛性和產業化,愈來愈多的商家把發展眼光聚集到籃球運動上。媒體與籃球的結合、廣告效應的增加,致使有些商家與籃球組織結盟,或者直接創辦籃球運動實體,再加上西方發達國家籃球職業聯盟的成功運行,迫使人們重新審視當前籃球產業的發展戰略。于是職業化———這一西方舶來品便涌向了前臺,1995年,拉開了我國籃球產業化、職業化的序幕。1999年,中國籃球管理中心的成立,標志著我國籃球產業增長型戰略的開始。通過籃球管理中心和各個俱樂部的不懈努力,籃球市場初見雛形,成績令人矚目。
3.防御型戰略———籃球職業化發展的動力
以1995年開始的CBA職業籃球聯賽為突破口,我國籃球產業進入了發展快車道,與之相關的配套產業也呈幾何級的發展速度遞增。但是受制于我國競技體育體制的制約,雖然籃球產業的發展框架已日漸清晰,但很多自身存在的問題并沒有完全解決。比如,CBA聯賽的管理仍然是政府壟斷下自上而下強制性的垂直管理模式;與CBA產業發展相適應的職業聯盟和體育中介缺乏;與CBA發展相適應的賽事經營(轉播權、標志產品、贊助商、廣告商的開發)還存在產權不明、責權不力的問題;高水平外援和外教的引進和管理還不完善。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制約了我國籃球產業的良性發展,而防御型戰略的實施,可以解決我國籃球產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4.多種經營型戰略———籃球產業化、職業化和社會化的必然趨勢
以2004年取消籃球聯賽升降級制,實行南北分區的主客場比賽和“北極星”計劃的實施,標志著我國籃球聯賽提升為真正的職業聯賽。具體表現在:新聯賽為中國籃協和各俱樂部共同擁有,聯賽由過去籃協一家辦變為大家辦;追求籃球、文化和娛樂的有機融合;商務開發采用專業化的運作方式,聯賽和各俱樂部的品牌價值、盈利能力和財政實力顯著提高;沒有升降級,參賽俱樂部數量和賽程逐步擴大;各俱樂部擁有功能齊備、環境舒適的體育館和相應的配套服務設施;后備力量培養體系完善,后備人才的數量和質量都有顯著提高;競技運動水平穩步提高,明星球員不斷涌現。這些措施的實施,為我國籃球職業聯賽的不斷完善提供了條件,也為籃球產業的多元化經營提供了契機,我國籃球產業開始邁入了多種經營發展的戰略軌道。
二、促進我國籃球產業發展的策略與建議
1.策略
(1)S類策略。
我國籃球產業的發展,要以穩定的國內環境為依托,順應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并服從和服務于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總體戰略目標。以穩步提升的綜合國力和體育產業增加值的提高為發展根本;修建高規格、多用途、數量巨大的籃球體育場館為平臺,發揮我國傳統文化的后發優勢;堅決貫徹科技興體的發展理念,努力提供高質量的籃球產品,繼續提高籃球后備人才的培養質量;加大國際間的籃球交流,不斷整合國際、國內籃球資源,完善具有我國特色的籃球發展模式;結合現有條件,提高籃球產業的現代化管理水平,增強籃球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2)W類策略。
不斷完善以中國特色政治管理體制為主導的職業籃球管理模式,理順管理體制,健全籃球俱樂部制度;改善和提高籃球產業發展的資本多元化,為籃球產業發展提供資金保障;積極調動全社會參與籃球產業的積極性,聘用專業的市場營銷和市場開發公司,加快籃球產品輸出的多元化,提高資源利用率;積極應對國內其他競技體育職業化發展方式的挑戰,擴大居民的籃球消費市場份額;加強籃球產業法制化建設進程,努力提高籃球產業管理者和經營者的市場經濟意識,充分研究和解決籃球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實踐問題,不斷增強依法治體、依法管體的執行力度。
(3)O類策略。
確立科學發展的理念,依托體育強國的建設機遇,認清形勢,正視挑戰。通過提高籃球競技運動水平和立足本土、走市場化發展道路,進一步推動CBA聯賽的職業化進程;在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的關鍵時期,大力提升我國籃球競賽表演市場及相關產業的不斷升級,充分利用優良的社會人文環境和CBA職業聯賽的世界知名度,引進技術過硬、素質能力高和專業性強的國際專門人才;以信息技術的飛躍發展為契機,不斷更新產業效能,加大科技成果轉化力度,讓高新技術的運用為籃球產業的發展保駕護航。
(4)T類策略。
大力加強依法治體、依法管體的法制化進程,并結合籃球產業發展的特點,開展積極有效的立法工作。以國內籃球消費市場為主體,不斷增強民族企業的產品競爭力;制定相關的籃球產業法律法規,把籃球產業的發展納入依法治理范疇;不斷增強籃球競賽表演市場和制造業的競爭力,滿足人民群眾對于高品質體育精神的追求;積極引進科技含量高、經濟附加值小的先進技術,不斷加大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力度,為我國籃球產業未來的發展提供保障。
2.建議
(1)我國籃球產業未來發展路徑的選擇,必須依托現階段良好的政治環境、經濟環境,以國家體育產業的總體發展目標為根本,切實發展適合自身特點、具有中國特色可持續發展的籃球產業。
(2)加快體育體制改革的步伐,進一步完善籃球產業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充分發揮政府管理部門的宏觀指導作用,突出籃球產業經營主體的自我市場行為,增強CBA職業聯賽的品牌意識,實行多元化經營模式。
中圖分類號:F299.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9)07-0114-02
當前,全球性的能源短缺、環境污染和氣候變暖等問題日益嚴峻,在此形勢下,太陽能作為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可再生新能源,開發與利用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1]。寧夏具有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和較好的太陽能產業發展基礎,加快太陽能開發利用及產業發展,對于調整能源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跨越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寧夏加快發展太陽能產業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1.是實現寧夏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需要
據權威部門預測,到本世紀后期,太陽能發電將占世界總發電量的60%以上[2]。從2001年開始,寧夏由電力輸出省區變為電力輸入省區,到2003年,成為了因電力供應緊張而采取拉閘限電的省區之一。雖然到2006年寧夏通過電網改造和加大電力開發投入已基本解決了電力供應緊張問題,但隨著寧夏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能源需求壓力將不斷增大。為此,除大力提高非可再生能源效率外,加快開發利用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是重要的戰略選擇。太陽能產業是高新技術和新興產業,發展太陽能產業必將成為寧夏產業升級的重要方向選擇,將能有效拉動寧夏裝備制造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對寧夏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推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2.寧夏發展太陽能產業具有一定的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
寧夏太陽能資源豐富,大部分地區屬于太陽輻射一類區。在全國31個省會城市太陽能可利用狀況綜合排序中,銀川市排序占第三位,僅次于拉薩和呼和浩特,區內其他城市也都具有一定的太陽能開發利用條件。寧夏太陽能應用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期,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原材料生產―太陽能產品研發和生產―工程設計、施工與應用的較為完整的太陽能產業鏈,約有太陽能產品生產企業30多家,其中部分企業在某些關鍵技術領域已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有50多家產品營銷企業,近3000名較為穩定的從業人員,為寧夏太陽能產業的發展壯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礎[3]。
3.有效的促進政策為寧夏太陽能產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環境
2007年國家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要力爭到2010年使中國可再生能源消費量占到能源消費總量的10%,到2020年新增太陽能發電約173萬千瓦,建成太陽能熱水器面積3億平方米。國家《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的目標任務和總體要求也為增加太陽能資源開發利用市場份額提供了可能性。近期,總理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對節能減排工作進行了專門部署,明確提出要把節能減排提到國家科學發展的戰略高度予以重視,而開發利用太陽能、風能、水能等新能源是節能減排中的重要內容。以上這些政策的頒布和實施為寧夏加快太陽能產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二、影響寧夏太陽能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
目前,寧夏太陽能生產企業不足50家,數量不到全區工業企業的6%,產值更是不到1%。雖已基本形成從“原材料生產組件開發生產、太陽能產品研發和生產工程設計、施工與應用”較為完整的產業鏈,但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還非常薄弱,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還較多,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產業發展規劃的戰略性和前瞻性不夠
從全區產業結構整體布局來看,太陽能產業還沒有成為重點發展產業。受經濟發展水平和消費水平的影響,太陽能市場的需求大多停留在太陽能光熱產品,如太陽能熱水器、被動式太陽房、太陽灶等低端產品領域。
2.相關激勵政策的制定明顯滯后
與國內其他省區相比,寧夏支持太陽能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還不夠完整,政府決策尚停留在宏觀層面上,缺乏統一、具體的戰略目標和指導方針,相關政策之間缺乏協調且穩定性和可操作性差,沒有形成支持可再生能源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激勵太陽能產業發展的經濟政策明顯滯后,特別是缺乏完善的對投資者、用戶及相關產品的補貼政策,缺乏系統的稅收優惠或強制性稅收政策,缺乏優惠的價格政策,缺乏低息(貼息)貸款政策等,且已有經濟政策激勵力度弱。
3.宏觀管理和投入保障水平低
一是沒有權威統一的組織管理機構。多年來,寧夏太陽能等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管理工作分散在多個部門,職能交叉、資金分散、重復建設。二是市場監管不力,標準不完善,行業門檻低,致使市場產品和服務良莠不齊,不僅阻礙了行業發展,也使消費者利益受到損害。三是對太陽能等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投入太少。太陽能等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建設項目目前還沒有規范地納入各級政府財政預算和計劃。四是缺乏項目支持。國家財政部、發改委都有扶持太陽能開發的相應項目和資金,但寧夏企業至今未能爭取到一次機會。
4.自主創新能力差,研發人才極其匱乏
寧夏太陽能企業的研發能力普遍較弱,多數企業重引進、輕消化吸收再創新,沒有形成產學研一體化的自主創新體系。太陽能光電、光熱產業核心技術領域的研發人才屈指可數,在該領域全區還沒有形成一支高素質、國際化的研發團隊。隨著太陽能開發利用產業的快速發展,太陽能企業缺少自主創新帶頭人的矛盾日益突出。幾家重點原材料生產企業的主要技術人員都是從外省高薪挖來的,這些人才帶來的僅僅是經驗,其滿足程度和穩定性令人擔憂。
三、加快寧夏太陽能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1.加強領導,建立統一高效的組織管理機構
設立寧夏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辦公室,統籌發改委、經委、科技廳、建設廳、農牧廳、環保局等部門的相關職能,建立支持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長效機制,全面強化政府對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的宏觀管理和應用推廣力度。
2.盡快建立完善的太陽能產業政策支持體系
(1)抓緊制定科學的太陽能產業發展規劃。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匯集區內精英,共商寧夏太陽能發展大計,謀劃符合區情的太陽能開發利用戰略目標和指導方針,研究制定寧夏太陽能開發利用總體戰略布局及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戰略措施,部署戰略任務[5]。
(2)抓緊制定加快太陽能產業發展的財稅激勵政策。要從財政補貼、稅收優惠和低息貸款等方面,建立系統、完善、可操作性強的財稅激勵政策,要明確享受國家優惠政策的對象應具備的條件及享受優惠條件后應達到的經濟目標和技術目標等。借鑒外省區的做法,對新建體育館、醫院、學校、機關辦公樓等政府資金投資的建筑項目,采取強制推行太陽能技術的政策。對酒店、商業大廈等商業性建筑,則給予稅收、貸款等激勵政策,提高其自覺應用太陽能技術的積極性。
3.全力組織實施一批太陽能開發利用的示范工程
(1)在城市亮化工程中,組織實施光伏路燈照明、光伏交通燈指示及光伏景觀燈示范項目。
(2)選擇部分使用財政資金新建的大型公用公益性建筑作為使用太陽能光伏系統的示范工程。
(3)支持一些用電量較大、經濟實力較強的企業作為應用示范點,建設20千瓦~100千瓦光伏發電系統,作為企業辦公等用電的補充電源。
(4)配合新農村建設,積極推廣應用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溫室、太陽能暖房、太陽能灶、太陽能殺蟲燈、太陽能草坪燈等,建設太陽能利用示范村、示范鄉(鎮)和示范縣(市)。
4.加強寧夏太陽能開發利用關鍵技術的研究與引進
(1)選擇具備一定研發能力和經濟實力的企業,邀請國內外有關知名專家或企業參與,組建競爭、流動、開放的以太陽能為主的寧夏新能源研究所,有關方面在資金、項目、政策方面給予一定的傾斜,使其盡快發展壯大。
(2)推動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支持3~5家重點企業籌建寧夏自治區級太陽能技術創新工程中心,有效提升太陽能開發利用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3)支持大專院校、科研單位進行光熱、光伏技術基礎研究工作,在寧夏科技攻關和自然科學基金中設立專項基金予以支持。鼓勵企業與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實行產學研聯合,開發具有自主產權的新技術、新產品,加快科研成果的轉化及產業化。
(4)盡早建立寧夏太陽能開發項目庫。選擇符合寧夏發展的太陽能技術,組織項目計劃,做好項目儲備和申報工作,積極爭取國家項目支持。
5.建立完善的太陽能產業發展市場體系
(1)建設以園區為載體的專業化太陽能生產基地。結合寧夏太陽能產業發展重點,依托骨干企業,優化產業布局,以工業園區為載體建設專業化的生產基地,推動產業集聚式發展,擴大規模效應。
(2)盡快規劃在銀川市或石嘴山市建設西北地區或國內最大的太陽能產品專營市場。選擇大企業、名品牌建立大型太陽能產品專營市場,將會大大提升寧夏太陽能產業發展的影響力和帶動力。
(3)盡快成立寧夏太陽能行業協會。由寧夏工商聯牽頭,發改委、經貿委、科技廳、建設廳、農牧廳等部門支持,通過聯合寧夏太陽能企業、外地太陽能廠商和有關單位成立寧夏太陽能行業協會,引導企業建立產業聯盟,負責企業與有關部門的聯系,參與制定地方行業標準并對行業資質進行審核。
(4)盡快成立寧夏太陽能產品檢測中心。加快太陽能產品質量標準的制定,嚴格太陽能產品檢測,保障用戶利益,促使太陽能利用健康發展,杜絕“三無”產品進入市場。
6.重視人才培養,為太陽能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持
支持寧夏大學、北方民族大學等高等院校與區內相關研究機構、企業聯合辦學,開設相關課程,培養太陽能開發利用人才。支持太陽能開發利用企業通過委培、定向等方式與院校聯合培養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桑建人.寧夏太陽能資源開發利用探析[J].寧夏工程技術,2006,(1):87-89.
[2]朱浩珉,石慧.太陽能光伏發電將成世界能源供應主體[EB/OL]..
1.從內容上來說,要把本項規劃納人云南省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及年度計劃,并在四個方面做出部署:
(1)研究確立具有前瞻性、科學性的戰略發展目標。這其中包括電影院線建設目標,電影、電視劇、動漫等的發展目標,影視產業平臺建設目標,影視產業經濟發展目標等。
(2)構筑富有開拓性、操作性的政策保障體系。這一體系中應包括影視資金利用與投融資政策,影視人才引進與培養政策,影視拍攝與放映專項服務政策,影視精品項目孵化機制政策,影視劇本評估體系建設政策等。
(3)建立并完善強有力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這包括整合資源形成權威的行業協會體制,并與省委宣傳部的文產辦、文藝處,省文聯的電影家協會,電影電視評論協會等對接,最終使上述機構主辦和承辦、協辦的影視活動多樣化、研討經常化、交流固定化。
(4)明確各個階段的總體工作部署以及設置系列重大專項計劃、重大項目工程等。
規劃重大專項計劃或工程,其目的就是要集中力量打造精品,以點帶面把影視產業培育為云南文化強省的支柱行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增長點,輻射南亞、東南亞,為“一帶一路”戰略實施服務。
2.從原則上來說,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敢于“抓大放小”。
一方面,政府主要做的是政策制定、氛圍營造、平臺搭建、人才培育、資金扶持等工作,其他的,應交給市場去做。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力度支持精品的創作生產,扶持那些有較高思想、藝術水準和市場價值的優秀影片的創作生產,大力支持影片在云南取景、攝制、進行后期制作,宣傳提升云南整體形象,積極支持對云南電影產業有較大推動作用影片的拍攝。
針對近年來云南電影拍片數量增長乏力的狀況,我們要改變以往的做法,不要片面追求數量,而應集中人力物力推出“大片”。這里所說的大片,不僅僅是指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大片,還有那些藝術上乘、制作精良,具有廣泛市場號召力的優秀電影,這樣的片子可以一當十,拍好一部,影響一片,這是我們應該大力扶持的佳作。
(二)彌補劇本創作與電影放映兩個短板
1.注重加強云南的創作力量培養。總體來看,云南省專業編劇力量薄弱,創作人員青黃不接,有待扶持和培養。這可以從三個方面著力:一是建議《民族藝術研究》等刊物推出創作專刊。從近處說是讓劇本有出路,從遠處看是為尋找劇本的制片人有米下鍋,從而改變我省劇組中出現的“劇本荒”問題。二是整合各方資源,定期開辦影視劇本創作培訓班。聯合各地文聯、云南影視產業發展促進會、云南電影集團、相關高校與民營影視企業,形成合力,定期開辦影視創作培訓班。培訓班主要圍繞劇本創作,特別是已經發表的劇本,或者想要發表的劇本展開討論與培訓,切實提高培訓實效。三是建立適應市場競爭的劇本評估體系。
2.在電影放映服務上,建議從兩方面進行創新。云南題材電影進人院線受阻,而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2014年開始節目飽和,每年購進數字電影的計劃降低為60部。因此不能再鼓勵數字電影和低成本電影的投資生產,云南題材電影的放映服務需要加強。一是探索在大學城進行云南題材電影、微電影專場放映服務。年輕人思維活躍,能夠迅速接受新生事物,是推動云南影視發展的重要力量。基于此,可探索在呈貢大學城依托某一高校,面向10多萬大學生,進行云南題材電影的專場放映,鼓勵大學生自拍微電影與實驗電影放映,鼓勵云南本土企業的作品在此放映,激發年輕人的創造活力與創作熱情。二是探索建立電影公益放映和市場運作相結合的放映機制。鼓勵云南題材電影上山下鄉,到礦區、社區、山村、軍營等地進行公映、播放,給予一定的補貼;鼓勵電影放映機構對云南題材電影進行優惠票價放映,并推介給農民工等弱勢群體;結合國家文化部的新農村數字院線、部隊數字院線等的補貼政策,制定云南題材電影放映的新的補貼政策;對云南本土影視企業在優酷、愛奇藝等視頻網站上放映產生較大影響的優秀作品給予獎勵。
(三)搭建和設置具有標志性的影視交易、交流、研究平臺
建議由政府主導,統籌國內外市場,聯合企業、高校、媒體等,共同打造三個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交易、交流、研究平臺,營造良好的影視業發展氛圍。
結合沈阜13.3萬hm2現代農業示范帶建設,2014年縣政府出臺了樹莓發展的優惠政策,每栽植樹莓666.7m2,在享受遼寧省林業廳600元補助的基礎上,縣政府增加補助1310元,含苗木、架材、鐵線、栽植等費用。面積集中連片超過33.3hm2的給予水電路配套。有了政府的補貼政策扶持,推動了樹莓基地建設的快速發展,調動了企業集團和合作組織參與的積極性。
2存在的主要問題
2.1不重視肥水管理,產量偏低樹莓盡管相對于其他果樹的管理要簡單得多,但是仍然需要加強肥水管理。果農單靠夏季施入無機肥維持樹體生長,對秋施基肥不夠重視,嚴重影響樹莓的產量和質量。
2.2采摘成本高樹莓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人工采摘每人每天只能摘30~40kg。而且采摘時間長,采摘季節與農民秋收沖突,勞動力價格上揚,增加了采摘成本,急需引進樹莓專用的采摘機械。
2.3服務體系不健全從技術層面,樹莓生產基地與科研院所對接少,缺乏技術后盾;從生產銷售層面,樹莓生產專業經濟合作組織少,營銷隊伍短缺;從樹莓加工層面,樹莓大部分通過冷凍貯藏,以速凍果銷售,深加工的少,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
3建議
3.1發展目標到2017年,全縣樹莓面積達到3333.3hm2,年產量達到3萬t,年產值3億元。打造以富榮鎮和阜新鎮為主的樹莓生產基地,促進農民增收增效。其中發展資源優勢明顯、科技含量高的一村一品專業村5個;打造一批市場占有率高、產品附加值高的名優產品,注冊商標2個以上;扶持一批輻射面廣、勞動力強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做大做強現有遼寧金果樹莓產業和阜新鑫海樹莓加工企業,產品深加工率達到80%以上;新建一批樹莓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5個以上,覆蓋農戶達到20%以上;鼓勵果樹生產大戶進行規模生產,使農民靠樹莓產業每666.7m2增收2000元以上。
3.2保證措施
3.2.1品種選擇以雙季莓為主,適當發展單季莓,栽植比例為3∶1,雙季莓以‘海爾特茲’‘秋紅’和D為主,單季莓以‘維拉米’和‘菲爾杜德’為主。使用組織培養的一年生苗木,杜絕使用根蘗苗。
3.2.2園址選擇盡量選擇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的壤土,具有水源條件的平地或緩坡栽植。栽植時間為5月下旬至6月上旬。行距2.5m,株距0.5m,666.7m2栽植530株。
3.2.3加強肥水管理樹莓栽后第2年開始結果,第3年進入盛果期后要特別注意加強肥水管理,尤其注意9月份早秋施基肥,以保證果實生長和樹體營養積累,為明年的開花結果做好充足準備。在樹莓行兩側30cm處撒施腐熟的農家肥,利用深耕機深翻到土壤內。每666.7m2施腐熟有機肥5000kg,并配合施入氮、磷、鉀復合肥100kg。
2農機推廣不能滿足農業產業發展的需求
新舟以“加快農業產業化富鎮,加快農村城市化進程興鎮”的思路發展農業已取得顯著成效,但對農業機械化的平衡發展規劃、推廣服務機制建立統籌與重視度不夠,以致農機推廣工作及農機化還不能滿足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求。
(1)農機推廣機構不健全。鄉鎮機構改革以來,鄉鎮農口五站合一,農機站合并于鄉鎮農林服務中心,農機推廣服務體系已名存實亡。推廣人員納入鄉鎮府統一調配,農機推廣人員不能專職專用,不少農機員的主要精力沒有真正集中到農機化工作上,使農機員本職工作淡化,久而久之,農機員在思想、觀念、技術上已不能適應農機化發展形勢,行動上跟不上發展步伐。同時,縣及鄉鎮農機推廣人員年齡逐漸老化,知識結構不合理,新老交替緩慢,大中專畢業生寥寥無幾。農機推廣技術力量弱化,使農機推廣的專業性、技術性降低。
(2)農機化工作還未提到應有高度。鄉鎮政府及鄉鎮農技推廣中心的工作著力點在農業產業化發展及種養技術推廣,推廣農業機械幾乎是農戶自主自發的事。農業機械化發展規劃、農機化與農業產業發展配套布局研究不夠。而且縣級農機推廣部門與基層聯系松散甚至脫鉤,農民對農業機械的真實需求情況不得而知,有些農機化基礎工作得不到有效落實。因此,依靠鄉鎮基層農業(農機)推廣機構來發展農機化的可能性在淡化。
(3)農機裝備結構及布局失衡。由于農機技術推廣的政策引導與規劃指導性不強,農戶及產業基地對農機具購置缺乏長期規劃,有時顧前不顧后、顧頭不顧尾。一是低效率低價位的小型農業機械多,大型高性能高效率機械少,環保型機械及多功能機械少。二是自購自用的多,開展作業服務的少,致使部分農機具使用率低,造成資源的浪費及農機資產閑置。三是設施農業裝備發展不夠,養殖機械化技術及產后深加工機械化裝備少。
3加快推進農機化發展的建議
(1)同步謀劃農業產業與農機化發展規劃。根據城鄉一體發展要求和農業產業布局,統一規劃農業機械化發展。以6個農業產業基地為機械化技術推廣示范基地,結合基地實際,重點發展機械化深耕和平整地技術及裝備、節水灌溉裝備、育苗及移載機械裝備、大棚機電設備,養殖成套機械設備。
(2)改進推廣服務方法。以鎮農業服務中心為主力,統籌農機技術推廣工作,特別是要改進推廣服務方法。一是創新服務模式。在推廣方式上,應深入農戶和生產基地進行調查研究,認真聽取意見和要求,大力宣傳農機購置補貼等政策優惠,把服務送到田間地頭。二是因地制宜促推廣。結合本鎮的實際情況并加大示范點的力度,大膽將新技術新機具在產業基地、示范點和農機大戶中率先推廣應用,不同產業推廣不同新機具,發揮以點帶面的輻射作用;既要優先推廣投資少見效快、綜合效益顯著的新技術新機具,同時還應注意引進推廣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良好的新技術新機具。三是發揮橋梁紐帶作用。鎮政府及鎮農業服務中心要加強與農機生產企業和農機經銷商的聯系,搞好協調服務,督促企業做好農機產品售后的“三包”服務和技術培訓,解決購機、用機及修機過程中的問題。
1.2海工裝備企業普遍存在融資困難調研過程中,我們發現江蘇多數海工裝備制造企業都感到融資壓力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海工裝備產業融資需求量大。海工裝備是資本密集型產業,很多油氣工程裝備是“天價”。例如,南通中遠船務承建的圓筒型超深水鉆井儲油平臺“希望一號”總造價達6億美元。同時,海工裝備產品交付訂金少,制造企業墊付比例高。常規船舶產品訂金以前是總造價的80%,現在減為40%。相比之下,海工裝備產品訂金則少得多,通常只有10%,最多為15%。(2)海工裝備產業信貸條件嚴苛。金融機構對海工企業的生產制造能力難以掌握,同時國內又缺乏權威的海工專業咨詢機構,這不僅使金融機構對具有一定建造經驗的大型企業信貸慎之又慎,而且對沒有相關建造經驗的海工企業及中小海工企業更是避而遠之。此外,國內金融機構總體上多擅長信貸業務,針對海工企業的金融創新產品不多,而且規模較小。(3)海工裝備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融資門檻高。除南通中遠船務等少數國有企業外,包括熔盛、新世紀、新揚子等骨干企業在內,江蘇大多數船舶及海工裝備企業屬于民營性質。即使像熔盛這樣的大型民營企業,其授信也是嚴格建立在報表業績基礎之上;而國有企業靠國資委擔保,業績差時往往也能貸到款。而江蘇省海工民營企業以中小型居多,主要依靠自身積累發展起來,規模不大,業績不穩定,抗風險能力差,一般難以獲得銀行信貸支持。(4)當前船市低迷對船舶及海工企業造成更大資金困難。受船舶市場蕭條的影響,銀行收緊了對船舶企業的融資信貸。由于一些船東延期付款,延期接船,甚至棄船,船舶企業投入的大量占用資金難以及時變現回收。同時,一些企業股東對造船產業未來發展趨勢充滿擔憂,投資意愿降低,大量資金無序抽出。對于江蘇大多既從事船舶建造又從事海工裝備制造的企業來說,這種狀況加劇了資金困難。
1.3海工裝備產業中盲目“跟風”現象露出苗頭2008年出現國際金融危機后,特別是2011年發生歐債危機以來,全球經濟增長乏力,船舶市場逐步進入“寒冬”。在政府相關政策的鼓勵下,江蘇不少傳統船舶企業紛紛進軍海工裝備市場,力圖借助海工裝備產業走出困境。近年來,南通市427家規模以上船舶企業中有29家轉型為海工裝備企業,全市前五強造船企業均已涉足海工領域。同時,泰州、鎮江、無錫等市一些船舶企業也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挺進海工裝備行業。此外,以南通為核心的沿江地區還新建了或正在籌建一批海工裝備企業。目前,全省海工裝備項目呈現出決策快、投入大、建設速度快、產出快的特點,生產能力在全國名列前茅。然而,在海工裝備產業快速發展過程中,少數中小船舶企業不顧自身技術實力和資金實力,盲目跟進,不免令人擔憂。海工裝備與造船工業的關系,既彼此相關,又存在差異。國際上大量的海工裝備大多都是由船舶企業建造完成的,但因海工裝備的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等特性,只有具備一定實力的企業才能承擔。(1)海工裝備產業對企業的技術力量要求很高。海工裝備是典型的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設計復雜,生產難度大。每個海工平臺必須根據業主使用海域的地質、水深、波浪等情況進行不同的設計,不會像三大主流船型那樣大批量訂貨生產。(2)海工裝備產業對企業的資金實力和融資能力要求很高。海工裝備是高投入產業,資金需求量大。相比于常規船舶8~12個月生產周期,海工裝備項目往往需要3~4年,資金回收期長。(3)海工裝備產業對企業的產品質量和項目管理要求很高。海工裝備是高風險產業,在進軍深海的過程中,自然環境的惡劣程度超乎想象,這對產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出了高要求。因BP公司鉆井平臺爆炸引起的墨西哥灣漏油事故,令世人震動。不同于船舶,鉆井平臺等多數海工產品在設計壽命內原則上不可能返回原廠維修,萬一出現問題必須現場處理。按照一般造船企業的管理模式去運行,不能滿足海工裝備生產要求。如果企業建造了一兩個出現嚴重質量問題的高投入海工平臺,就有可能被擊垮。(4)海工裝備市場需求也是有一定限度的。據德國DVB預測,今后5年,作為主流海工裝備的海洋鉆井裝置和生產平臺的年總需求量約為30座(艘)。以我國三五年后占據世界市場30%計算,我國平均年建造量10座(艘)左右。即使在海工市場興旺情況下,我國年建造量充其量達到20座(艘),仍低于兩三年后我國海工裝備的制造能力。
2促進江蘇海工裝備產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應對策略
2.1著力加強海工裝備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充分實施現行支持海工裝備研發的財稅金融政策。積極落實重大技術裝備首臺套支持政策、技術改造支持政策以及企業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加計扣除的優惠政策,充分利用現有的江蘇省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省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等,突破一批核心技術和工藝,實施一批重大創新項目,全面提升海工裝備行業的核心競爭力。加快企業研發平臺與載體建設步伐。突出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加大研發投入,規模以上海工裝備企業研發經費投入至少要高于銷售收入的2%。在加大對南通中遠船務和江蘇熔盛重工兩個海洋工程技術研發中心支持力度的同時,鼓勵骨干企業建設國家級和省級研發中心,努力形成以骨干企業為中心、服務全省、輻射全國的“江蘇海洋工程研發體系”。進一步發揮產業技術聯盟作用。近年來,在省經信委、省科技廳、省海洋與漁業局等部門主導下,先后成立了江蘇省海洋工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江蘇海洋工程產業發展戰略聯盟、江蘇海洋工程及船舶信息技術應用產業聯盟、江蘇省海洋裝備產業技術合作聯盟等,吸納了眾多從事海洋工程裝備研發及制造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涉海企業作為成員單位,促進了技術創新。這4個聯盟主管部門不同,多數成員單位存在交叉重疊,應當加強聯盟之間的協作,也可適當予以整合,以期發揮更大的引領作用。廣泛開展國內外技術合作。鼓勵境外企業和科研機構在江蘇省設立研發機構,支持有實力、有條件的省內企業并購或參股國外企業和研發機構,支持與省外企業、境外企業聯合開展裝備的研發和創新,鼓勵合資成立研發機構。
2.2大幅提高相關海工配套設備的國產化率對各類海工配套設備制定不同的發展目標。根據江蘇實際情況,2015年前,動力定位系統、深海錨泊系統、自升式平臺升降系統、水下生產系統及水下立管等關鍵設備和系統要實現自主設計建造。2020年前,FPSO單點系泊系統、大型油氣加工處理系統、海洋物探專業設備等關鍵設備和系統要實現自主設計建造。樹立自己的海工配套設備品牌。江蘇亞星錨鏈有限公司生產、銷售和出口的船用錨鏈和海洋系泊錨鏈連續多年名列國內外同行第一,產品60%出口到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亞星錨鏈已成為中國馳名商標和國際著名品牌。要培育更多類似亞星錨鏈那樣的海工配套設備龍頭企業,樹立更多的海工配套品牌。優化海工配套業布局。由于受水深航道條件的影響,鎮江、泰州、揚州等市沿江企業很難建造海上鉆井平臺等,應當在發展海工船和海工模塊的同時,充分利用船舶配套產業發達的優勢,著重發展海工配套設備。南通市在重點發展海工裝備制造業的同時,也應加強海工配套業發展。
油茶是世界四大木本食用油料之一,茶油享有“東方橄欖油”美譽。油茶綜合利用產業鏈長、發展潛力大、市場前景廣。加快油茶產業發展是維護國家食油安全的戰略舉措,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帶動農民增收,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滿足社會對優良生態產品、天然綠色食品的需求,以及改善和構建良好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各縣區政府和相關部門(單位),要進一步提高對發展油茶產業的認識,高度重視并切實加強對油茶產業發展的領導,充分利用油茶資源優勢和地理優勢,順應產品的市場需求和產業發展趨勢,抓住機遇,真抓實干,努力把油茶產業做大做強。
二、明確油茶產業發展的總體目標和基本原則
總體目標:到年,全市新造和低改油茶林總面積達到萬畝,其中高產油茶林基地面積達到萬畝(新造油茶林萬畝、更新改造油茶林萬畝、高標準墾復低改萬畝),常規刀撫低改萬畝,茶油年產量達到萬公斤以上,產品精深加工率達到左右。油茶產業年產值達到億元。建設一批能滿足油茶產業發展需要的油茶采穗圃和良種苗木生產基地。全市重點培育-個產值過億元的油茶加工龍頭企業,打造幾個全省乃至全國的名牌產品。初步實現資源培育基地化、經營管理集約化、林油發展一體化。
基本原則: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的原則;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集約化經營的原則;堅持適度規模,相對集中,新造與改造相結合的原則;堅持依靠科技進步,加強技術創新,推廣運用新技術、新品種的原則;堅持種育改、林工貿一體化發展的原則;堅持政府引導,業主經營,平等競爭,多元投入的原則。
三、制定和完善油茶產業發展規劃
全市油茶產業規劃,按照“二群四帶”的區域布局,建立以祁陽、零陵和道縣、寧遠為中心的兩個油茶產業群,以衡棗高速公路和國道、高速、高速、國道為重點的四條油茶產業帶,以“金浩”永大高科等油茶加工龍頭企業和科研院校為鏈接的加工產業集團,創建各縣區共同發展的油茶區域化、規模化產業格局。全市以油茶林保存面積萬畝以上的縣區為片,以萬畝以上集中連片的鄉鎮為點,以高速公路、國道兩側為線,建設片、點、線相結合的高產油茶林基地。油茶產業作為全市農業產業鏈建設的主導產業,要納入全市農業產業化建設總體規劃。市里在零陵區創建集良種選育、種植示范、系列加工為一體的高科技油茶工業園區。各縣區要將油茶產業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并制定油茶產業發展專項規劃,采取有效措施,狠抓規劃任務落實。
四、建立油茶林權林地流轉機制
政府鼓勵各種社會投資主體跨所有制、跨行業、跨地區投資發展油茶產業;凡有能力的農戶、城鎮居民、科技人員、私營企業主、外國投資者、企事業單位和機關團體的干部職工等,在公平、公正、公開的前提下,都可單獨或合伙參與油茶開發;在明確權屬的基礎上,鼓勵油茶林和油茶林地的合理流轉,各種社會投資主體都可通過承包、租賃、轉讓、拍賣、協商、劃撥等形式參與流轉。鼓勵和支持油茶林地向有經濟實力、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生產經營者集中,確保合法依規流轉的油茶林地,長期穩定不變;統一稅費政策、資源利用政策和投融資政策,為各種油茶經營主體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各縣區政府要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出臺油茶林權林地流轉實施意見,進一步明晰產權,引導油茶林和油茶林地使用權合理流轉,推動油茶規模化發展,集約化經營。
五、大力扶持油茶種植大戶
按照總體發展規劃,全市計劃培育扶持各類油茶經營大戶(新造畝、畝、畝以上,高標準墾復低改畝、畝、畝以上),力爭油茶生產大戶所經營面積占規劃總面積以上。凡集中連片新造油茶新品種畝以上的農戶,除納入計劃安排享受國家、省、市相關補助資金外,均由縣區免費提供優質油茶種苗;其中,集中連片新造油茶新品種畝以上的大戶(含公司),按省、市驗收的合格面積,另由縣區一次性每畝補助元;新造油茶新品種畝以上的大戶(含公司),按省、市驗收的合格面積,另由縣區一次性每畝補助元;對深挖墾復施肥畝以上的大戶(含公司),除納入計劃安排,享受國家、省、市相關補助資金外,按省、市驗收的合格面積,由縣區一次性補助每畝元。對深挖墾復施肥畝以上的大戶(含公司),除享受國家、省、市相關補助資金外,按省、市驗收的合格面積,由縣區一次性補助每畝元。
六、積極培育油茶加工龍頭企業
油茶加工龍頭企業除享受種植大戶和所在工業園區有關優惠政策外,在積極爭取中央和省級財政支持的基礎上,市、縣區要對“企業+基地+農戶”的油茶龍頭企業給予造林貸款和貼息補助;根據企業所得稅法規定,對從事油茶新品種選育、油茶林培育和種植、油茶籽采集和初加工、農技推廣服務等所得,免征企業所得稅。對企業為開發油茶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發生的研究開發費,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可加計扣除。根據增值稅暫行條例及農民專業合作社有關稅收政策的規定,農業生產者銷售自產茶籽和農民專業合作社銷售本社成員生產的茶籽免征增值稅。批發和零售種子、種苗、化肥、農藥、農機免征增值稅;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生產銷售由茶籽進行初加工制成的茶籽油及茶籽粕等副產品按計算銷項稅額,同時對其從農業生產者和小規模納稅人手中收購的茶籽可按的扣除率按規定計提進項納稅額。
七、加大油茶產業發展資金扶持力度
年-年,市級財政每年安排萬元建立油茶產業開發基金,重點用于市農業科技園辦點示范、油茶良種繁育和表彰獎勵。縣區財政也要拿出一定的資金,用于種苗補助和大戶扶持。要統籌涉農的退耕還林后續工程、林業生態工程、農業綜合開發、財政扶貧、農業產業化、以工代賑、土地整理、移民專項、水土保持、科技研發等投資項目的部分資金,按照“統籌規劃、相對集中、不改方案、適度變通、各負其責、各記其功”的原則,重點扶持油茶產業發展。根據省有關精神,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資金以上用于后續產業建設項目的規劃,后續產業建設資金的要用于油茶產業開發;農業綜合開發資金要重點扶持油茶種植、加工龍頭企業和農村油茶專業合作社(組織)建立油茶基地;政府其他部門要從涉農項目中拿出一定比例資金用于辦點示范,支持油茶產業開發;金融機構要建立面向林農等生產經營者的小額貸款扶持機制,簡化貸款手續,擴大信貸規模,開展包括林權抵押貸款的符合油茶產業特點的多種信貸模式融資業務;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改善投資環境,多方吸引國內外資金開發油茶產業。
八、增強科技對油茶產業發展的支撐能力
加強油茶良種的收集、保存、選育和推廣工作,搞好現有油茶良種繁育和苗木基地建設,積極繁育產量高、含油率高、抗塑性強的優良品種。大力推進油茶產業標準化建設和管理,加快油茶相關標準制訂工作,規范產前、產中、產后的標準化建設。推行油茶原產地標識制度和產品質量追溯制度,發展油茶無公害的綠色有機產品。加強油茶種苗生產和市場監管,實行油茶種苗生產和經營市場準入制度,切實加強種子、嫁接穗條的來源管理,依法打擊非法經營、制售假劣種子、嫁接穗條、苗木的行為,切實維護林農的合法權益。依靠科技創新,充分發揮國家、省、市縣級科研教學、人才培訓單位的科技人員的作用,大力開展油茶科技攻關,切實解決油茶產業發展中的技術重點和難點,為油茶產業化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撐。
九、加強行業指導和服務
各級政府要加強政策引導,支持林農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則發展多種形式的專業協會和合作組織,積極開展技術推廣、技術培訓和咨詢、代銷生產資料和產品營銷等服務,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和市場適應能力。要加強規范管理,抓好典型示范,不斷增強專業協會和專業合作組織的服務能力,增強對農民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各地要圍繞油茶產業的發展,培育建設油茶產業發展要素市場和信息網絡市場,著力建設現代化油茶專業市場,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種苗供應、產品銷售、產品定價等方面的資源配置作用,為林農、油茶加工企業和消費者提供信息、技術、資金等方面的優質服務。
十、依法保護油茶林資源和經營者的合法權益
設立油茶林保護區,對油茶林實行重點保護,防止拋荒和亂征濫占油茶林地。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嚴格規范油茶收摘秩序,加強組織領導,加大宣傳力度,抓好聯防巡守,從根本上改變提前無序收摘油茶的混亂局面。油茶采摘前,各縣區要適時公告,相鄰縣區要開好聯席會議,統一采摘時間,嚴禁提前采摘、無序采摘。采摘期內,由鄉鎮、村組干部組織人員巡查,對違規采摘的行為,各地要依照法律法規和鄉規民約嚴肅處理,切實保護油茶林資源和經營者的合法權益。
十一、建立油茶產業發展激勵機制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8-0050-04
一、宏觀背景分析
(一)國際紡織產業發展趨勢:科技+時尚
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紡織業步入了新一輪調整升級周期,呈現以下四大特點。
1.往產業鏈的前端延伸,與科技研發的關系越來越密切。高新技術在紡織產業廣泛應用加快了全球紡織產業升級和紡織業橫向結構調整。一方面,合成纖維的產業化及技術裝備的高速化,使紡織品供給效率提高,更大程度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另一方面,歐美發達國家在高技術紡織品,如功能性的服裝與裝飾,以及產業用紡織品上的突破,使紡織業重新煥發生機。紡織技術的進步,拓展了紡織產業發展空間,帶動紡織產業由勞動密集型向資金、技術密集型轉化。
2.往產業鏈后端延伸,其時尚特點越來越明顯,紡織業態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即文化、時尚內涵在紡織服裝產業中的權重日益增加,紡織服裝產品的品牌價值和文化內涵受到重視,由此衍生出相關的時尚產業。紐約、倫敦、巴黎、米蘭、東京世界五大時尚名都的發展歷程清晰表明,其紡織服裝產業均經歷過業態轉變,其產業鏈逐步延伸,并成為時尚產業發展的基礎和核心。
3.產業集中度逐步提高。即產業集群發展趨勢明顯,中國在這方面表現突出。廣東、福建、浙江、江蘇、上海、山東五省一市紡織產業規模占全國七成,而長三角地區紡織品產量和貿易出口量又占全國五成,這些基地成為世界相關紡織服裝產品重要制造基地。
4.紡織競爭層次不斷提高。高新技術的大量運用,紡織新材料的不斷開發,導致紡織業國際競爭從價格和質量的競爭轉向以高新技術為導向,以品牌競爭為焦點的更高層次的競爭。歐美發達國家的紡織業是新纖維開發、紡織機械供應、國際標準制定等方面的主導者,他們依靠綜合實力,牢牢把握全球高端紡織品市場控制權。
(二)中國紡織服裝產業轉型升級,創新驅動的基本路徑
中國作為世界紡織產業的大國,要想成為世界紡織服裝產業強國,“科技+時尚”是必由之路。而這條道路分兩步走應更符合慣例,也符合實際。即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再完成制造強國向現代紡織服裝產業強國的轉變(即中國的關鍵企業或集團處于微笑曲線的兩端)。中國紡織服裝產業目前正處于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嬗變期,主特征是“低勞動成本優勢”向“勞動高效率優勢”轉變。在這一階段,中國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的主要任務是針對人民幣外升內貶,以及勞動力價格大幅上升的現實及預期,加速從不易資本化的勞動密集型行業撤出,發揮資本實力,完成產業結構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轉型,改變國際產業競爭被動局面,完成由大向強的轉變。相應,在產業積淀實力的支撐下,在產業發展的內生驅動下,“科技+時尚”將厚積勃發,促進中國紡織服裝產業業態的巨變。過程中,在產業結構上,通過技術創新、管理創新,使中國紡織產業由制造產品的低端向微笑曲線的兩端延伸。在產業空間結構調整與布局上,中國東部紡織服裝產業將轉移中低端的勞動力密集型行業,紡織產業業態向“科技+時尚”演化,每一集群將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區域品牌,并暖育產業鏈與橫向產業的系列企業與產品品牌,通過品牌整合中小企業群,形成即可大批量制造高端紡織服裝產品,也可滿足個性化、多樣化、小批量需求的柔性生產經營的業態,構建中國現代紡織服裝產業國際競爭的排頭兵。與之同步,為充分挖掘中西部市場潛力,充分發揮中西部資源與產業基礎的優勢,通過產業大轉移釋放東部產業基地過剩的產能,削弱東部產業內耗能量,帶動中西部紡織服裝產業發展,促進區域經濟平衡發展,共享產業轉型升級的紅利。
二、四川省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現狀
“十一五”以來,全行業工業總產值保持了年均31.09%的增速,取得了良好的發展成效。截至2012年底,全省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 200多億元,全行業總體規模居全國第十、西部第一。
(一)已形成較完備產業結構與較合理的產業空間集群
1.四川省紡織服裝產業在國民經濟行業4級層面分布齊全(2011年485家規模以上企業主產品統計表,未附)。在產業企業數結構中,以紡織原材料、面料、坯布生產為主,占紡服業的48%左右;服裝、服飾企業占20%左右;床上用品行業起步晚,僅占3%左右。我們還計算各行業銷售產值比,也顯示紡織原材料、面料、坯布、服裝、化工助劑行業對我省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的貢獻值比較大。
2.四川省紡織服裝產業在空間布局上形成五大集群,即成、德、綿服裝、家紡產業集群、南充絲綢紡織產業集群、遂寧棉紡織產業集群、達州苧麻紡織基地,以及宜賓自貢的西部化纖紡織原料基地。
(二)產學研具備一定科技開發與創新能力
“十一五”期間,紡織科研項目獲得省科技進步獎15項、中紡協“紡織之光”科學技術獎40余項;由四川省紡織科學研究院牽頭研發的“聚苯硫醚(PPS)纖維產業化成套技術開發與應用”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在聚苯硫醚纖維、醋酸纖維、玄武巖纖維、芳綸、三聚氰胺纖維等高新技術纖維的研發及產業化取得新進展。目前,全省紡織產業共擁有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5個,國家級1個。宜賓絲麗雅集團在染色繡花線、粘膠長絲、白胚繡花線等產品技術研發上,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
(三)區域品牌與企業品牌有較強競爭力
四川省六大地區品牌產品(絲織品、桑蠶絲、棉混紡布、人造纖維、工裝、苧麻布)在全國的競爭力較強。宜賓絲麗雅集團的染色繡花線產量亞洲第一,粘膠長絲占全國產量的26%,白胚繡花線占全國產能的50%,國內排名第一。“雷迪波爾”、“歐度”、“琪達”等品牌企業在服裝市場影響力較高。“琪達”牌服裝、“寶珍”牌絲綢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宜賓絲麗雅”被評為中國出口名牌。全行業擁有四川名牌產品41個,四川著名商標30余個。
(四)發展后勁有所增強
通過多年市場競爭與企業并購,四川省企業競爭力不斷增強,總資產在5 000萬元上的企業215家,占規上企業的44.3%,紡織原材料、面料、坯布、服裝服飾、化工助劑行業集中度比較高,反映出四川省這些行業競爭力進一步增強。通過多年技術改造和淘汰落后產能,國內外先進的特寬幅箭桿織機、清梳聯合機、整經機、精梳機、無梭織機、全自動絡筒機等先進設備得到廣泛應用,約1/3以上的規模企業技術裝備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近年,通過不斷提高企業信息化投入,信息化基礎設施逐步完備,計算機輔助設計/制造系統(CAD/CAM)、資源管理系統(ERP)、供應鏈管理系統(SCM)等信息技術得到較好推廣應用,其中,宜賓絲麗雅、華潤錦華、華紡銀華、依格爾等一批重點企業集團的ERP應用水平走在同行業前列。“十一五”期間,全省紡織行業淘汰印染落后產能0.6億米,化纖落后產能6萬噸;通過技術升級,綿陽佳聯印染耗水量僅為1.4噸/百米布,遠遠低于《清潔生產技術棉染行業》(HJ/T185/2006)耗水量2.0噸/百米布的標準。
三、四川省紡織服裝產業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一)發展面臨的機遇
1.國家施行擴大內需政策,市場需求支撐紡織服裝產業發展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不僅引發世界經濟嚴重衰退,而且暴露出其社會經濟結構深層次問題――產業經濟競爭力不斷減弱與高社會福利剛性維持的矛盾難以解決。這一深刻矛盾導致西方發達國家包括紡織服裝在內的許多商品的市場需求,在未來較長時期接近極限。中國政府審時度,及時提出調整經濟結構,擴大國內需求的政策方針,并且在十報告中,進一步明確提出了奮斗目標與實現路徑。其中,把新型城鎮化作為實現目標的主要路徑,把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作為關鍵的政策保障措施。而黨的十三中全會,則進一步提出了系統的制度改革方案。可以預期,在黨和國家的這些政策措施的推動下,中國城鎮化進程將加快,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將不斷提高,社會分配結構更趨合理,中國國民的消費需求將不斷擴大,消費升級步伐將加快。紡織服裝產業作為民生產業,在國內市場需求的拉動下,將進一步發展。其中,一些與消費升級緊密相關的行業將會更好更快的發展,如家紡行業、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和高端、個性化、多元化的服裝行業將迎來全面發展的春天。
2.國家施行區域平衡發展戰略,四川省享有市場、產業發展雙機遇
中國政府一直堅持施行區域平衡發展戰略,對中國經濟相對落后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舉世公認。其中,第一輪西部大開發政策對中國西部能源開發、交通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等的作用明顯。現在進入第二輪西部大開發政策實施階段,國務院已經批準的成渝經濟區發展規劃在順利執行,新一屆四川省委省政府也提出多點多級發展戰略。在以上各級政府的區域政策的集成作用下,四川省的城鎮化進展肯定是西部第一,而且肯定也會快于中部一些省。該省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也會縮小與中部經濟較發達省份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并保持較快增長速度。2011年,中部鄉村居民人均收入8 791元,多于西部鄉村居民的7 855元,但是,兩地城鎮居民人均收入都是19 868元,這既是昨天區域平衡發展戰略的結果,也預示明天的區域和諧發展前景。這為四川省紡織服裝產業提供了一個具有地理優勢的西部市場。與之同步,四川省正在推進“一樞紐,三中心,四基地”建設進程,成都市正在加快充分國際化進程,將為四川省承接產業轉移和保障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更好的公共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環境。四川省紡織服裝產業當然也將獲益。
3.低碳、生態資源強省,發展特色產業潛力巨大
從長遠看,四川的清潔能源資源種類豐富,開發有序,未來定是中國清潔能源強省。在這一未來最有競爭力能源保障支撐下,該省產品應最具沖“碳標準”關實力。可以預見,屆時的“四川造”有可能是“中國造”的標準。從產業所需原材料的資源看,四川在蠶繭、苧麻生產,以及一些大牲畜、家禽的養殖方面有比較優勢,這些高品質的綠色資源在中國消費升級的第二、第三階段在不同地區并存時期,應成為個性化消費、綠色、低碳、環保消費品生產與制造的“稀缺”資源。四川還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變臉”的故鄉,歷史文化淵源流長、博大精深,這里應是對服裝產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文化元素的寶庫。因此,資源優勢十分明顯,發展紡織服裝特色產業,四川有獨特優勢。
4.東部紡織產業重構,可能加大對西部投資
目前,中國東部五省一市的紡織服裝產業基地產值占中國該產業產值的80%,產業聚集發展模式極具競爭力,構成中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紡織產業的中堅。在國際需求接近極限,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以及在中國人口紅利消失,勞動力價格持續上升的共同作用下,中國紡織服裝產業如果不改變發展模式,國際競爭力肯定將喪失。同樣,中國許多產業都面臨相同局面。為此,黨在十報告中提出產業轉型升級,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這一戰略的鼓舞與指導下,東部紡織服裝產業正在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相應,將加大分享國內需求擴大紅利的能力,為此,對西部投資是必然選擇。這為西部跨越式發展紡織產業提供了重要動力,四川省亦然。
(二)發展面臨的挑戰
1.四川省要素資源也有不足,減弱承接紡服產業轉入吸引力
客觀說,四川省紡織服裝產業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歷了政策落差、國企改制滯后等沖擊,經過企業改制,利用縫隙市場機會,主動融入東部供應鏈等舉措,形成目前產業競爭力水平和空間布局。
目前,產業整體在人才、技術、工藝設備、管理、信息化水平等方面與東部有較大差距。因此,不通過承接產業轉移,僅憑自身實力,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應無可能。而東部產業要向西部投資,一是為接近市場,二是為獲得要素價格低廉的優勢或者使用要素效率高的優勢。西部市場前景肯定是美好的,這是東部產業愿意投資西部、四川的重要原因。目前,四川省在水電氣資源價格有一點優勢,但在土地資源上,無論是土地指標,還是土地價格,與中部比已沒有優勢可言,更關鍵的是,四川省勞動力價格與勞動效率大致都是東部的3/4。由此可見,四川省紡織服裝產業不但已喪失吸引東部投資的吸引力,而且如不轉型升級,將面臨后繼無人的問題。
2.產業缺乏自組織能力,發展面臨生存考驗
四川省紡織服裝產業處于被東部產業低端鎖定的狀態,在縫隙市場中生存發展特征十分明顯。第一,棉紡織業前紡大而不強,后紡弱且不優,高品質、高附加值的產品比重較低,化纖業的品種較為單一,新型化纖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產業用紡織品總量較低,服裝、家紡業發展受面料、輔料、襯布、拉鏈、紐扣、縫紉線配套不足的制約。第二,該省紡織服裝產業鏈各環節除蠶繭絲綢與苧麻織布產業鏈本地耦合運行度較高外,在本地的耦合度不高,產業鏈處于一種貌合神離的狀況。導致本地產業鏈及鏈上企業不能同舟共濟形成共贏格局,而且長期處于背負高物流成本運行狀況而無法提高競爭力。因此,不排除這種可能,東部產業在重構中國的紡織服裝產業的過程中,不向四川省投資,只把四川省當做東部紡織服裝產業基地的市場。
四、四川省紡織服裝產業未來發展的策略研究
(一)基本判斷
第一,四川省擁有發展潛力巨大的西部市場、良好的公共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條件、低碳生態資源,具備完整的產業基礎和有一定競爭力的特色產業基礎,以及富有效率的產業集群。因此,四川省應堅定信心,大力發展紡織服裝產業。第二,四川省目前處于工業中期階段,即關鍵城市的中期、后期與大多數地級市的工業化前期并存的階段。在這一階段,四川省紡織產業產值雖只占其工業總產值的4%,不是支柱產業,也應是重點產業。理由是:其一,該省低碳、清潔能源支撐的產業,有長遠發展的生命力;其二,生態、環保、綠色資源的轉化增殖器,是符合明天消費升級的產業;其三,四川省有許多處于工業化前期區域的先導產業或支柱產業。第三,四川省必須通過承接東部為主的產業轉移,才能完成轉型升級。同時,四川省只有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才可能形成產業競爭力,只有形成以紡為基的大產業鏈,才可能形成中國內陸的經得住競爭考驗的產業基地。第四,四川省只有走“科技+時尚”之路,紡織服裝產業才能獲得國際競爭力。
(二)發展戰略
1.跨越式發展戰略
四川省紡織服裝產業要消除人才、技術、資本等關鍵因素的制約,加快發展,必須抓住東部產業重構的歷史機遇,盡快引進資本,帶來人才、技術與管理,重整四川產業資源,才能較快形成四川紡織服裝產業的自組織能力,實現跨越式發展。
2.特色發展戰略
四川省紡織服裝產業不具備全面開花式的發展條件,但是生態、環保、低碳資源富集,并且擁有較好產業基礎和區域產品品牌,以及豐富多彩的文化資源。因此,四川省在鑄就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過程中應把重現絲綢、苧麻、蜀錦、蜀繡、民族服裝服飾等傳統優勢產品的輝煌作為突破口,打出川牌品牌,形成四川紡織服裝產業的核心行業群,則四川省紡織服裝產業很有希望。
3.都市產業發展戰略
“科技+時尚”已經成為現代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的主流。四川紡織服裝產業要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走這條道路。而實現“科技+時尚”的載體是特大城市,從國際成功經驗看,還應是國際化程度高的城市。因此,四川紡織服裝產業在向微笑曲線兩端的躍升中,應以成都為依托,駕馭其充分國際化東風,大力開發新材料,大力發展服裝、服飾、家紡特色文化創意產業。相應,把成都建設為區域國際貿易中心與“一節一周”的時尚中心。
五、對四川省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省領導應高度重視這一產業發展
從我們提供的以上資料及分析可見,紡織服裝產業不但是民生產業,是中國國際貿易中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而且可以是產生高附加值的產業。目前,四川省的紡織服裝產業還有很多不足,面臨一些發展中的問題,恰恰需要領導關注、關心這一產業的發展。只要理清發展思路,找準存在問題,制定正確發展戰略來推動其發展,這一產業就可能是成都市國際化的一張名片,就可能是四川省生態、低碳資源的轉化器,就可能是四川處于工業化發展中、前期地區發展工業的助推器,就可能是四川文化創意產業的放大器。
(二)加強科學規劃,推動產業健康發展
在科學規劃方面,首先應制訂清晰的發展目標。我們建議制訂兩步走發展目標。
第一階段,在未來5年左右時間里,一是打好特色產業原材料基地建設,為四川特色紡織服裝產業發展打好堅實的原材料基礎,即蠶繭、苧麻生產基地應擴大產能;二是以西部市場吸引東部產業轉移的關注力,注重引入重整產業鏈的關鍵企業,提升四川紡織服裝產業競爭力,加強各方產業力量對四川紡織服裝產業未來看好的預期;三是發揮我省在紡織材料研究、教育的優勢,以紡織材料研究與產業化為突破口,走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領產業跨越式發展之路;以振興蜀繡、蜀絹為契機,以我省的蠶繭、苧麻資源為本,以絲綢、苧麻紡織品為載體,以弘揚蜀文化、四川民族文化為魂,以文化傳承與創新為突破口,走特色產業引領產業高端發展之路。這一階段末,產值應達到2 000億元左右。第二階段,在第一階段之后5―10年,使該省幾大產業集群成為西部,乃至全國同行有影響的生產貿易基地。與之同步,在成都市建立西部紡織服裝國際貿易中心與時尚中心,在相應城市建立相關紡織品采購中心。
在政策制定方面,建議省政府應推動省紡織服裝產業發展政策措施的頂層設計。政策措施的主要內容涉及:一是明確政府發展該產業的意志,這對招商引資十分重要;二是統一的政策措施,這有利于避免各地拼政策而弱化招商引資的效果,也有利于政府提高招商引資的針對性、科學性與合理性;三是加大省政府對調整產業結構與科技創新支持或扶持的投入、獎勵的力度。
在加大執行力方面,除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制訂一套更科學、合理的目標考核的管理辦法之外,筆者建議:一是省級領導要加大對招商引資的指導與參與力度。二是應建立關鍵困難環節工作協調機構,并有所作為。如該省棉花主要來自新疆,但車皮調度十分緊張,據悉,山東、江蘇兩省有專設機構協調解決棉花的鐵路運輸難題,并發揮出應有作用,受到當地產業、企業肯定。
(三)找準癥結,推動四川省紡織服裝產業盡早步入快車道
四川省紡織服裝產業目前缺乏競爭力的主要癥結就是產業鏈的貌合神離,導致四川省產業前端(紡織)與終端(服裝、服飾、家紡品等)用料兩頭在外,產業間耦合度不高,最終結果是紡織服裝產業各環節的物流成本都高,無法形成競爭力。產生的原因是該省終端產業是在縫隙型市場中艱難成長起來的,因此,產業中的中小微企業居多,多以模仿、訂單獲得市場,用料量小、品種規格繁多,無法對本地紡織產業提供有效需求,以激發其開發新產品的積極性。相應的,該省紡織產業被東部為主的外部客戶低端鎖定,處于微利狀態,也喪失主動開發新產品的能力。綜合的結果就是,雖雞犬之聲相聞,卻老死不相往來。因此,四川省政府應在提高終端產業競爭力上給予政策扶持,發揮杠桿效應,形成整合產業的核心力量,促進產業鏈的有機聯系,推動四川省以紡為基的完整產業鏈盡快形成。
Suggestions for the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Sichuan Province
LIU Ze-ren,ZHONG Zheng,LIU Yin-feng
我國生物產業發展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無論是在產業規模,還是在自主創新能力方面均存在著很大差距。目前我國生物產業規模還很小,包括醫藥在內的廣義生物產業規模只有500億美元左右,其中現代生物產業產值約為50億美元,占世界的比重約為1%左右。生物企業規模普遍較小,主要是中小型企業,缺少擁有國際領先技術水平和實力雄厚的龍頭企業,研發投入嚴重不足,產品缺乏創新,技術含量低,特別是生物醫藥產品90%為仿制品。不僅如此,目前我國生物與醫藥園區分散、分割、低水平重復問題還比較突出,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布局分散,大多數園區遠未形成專業化分工的產業集聚效應。因此,從總體上來說,我國生物產業在技術研發階段與國際差距較小,但產業化階段差距在不斷拉大。據專家估計,前者大約相差5年左右,后者相差15―20年。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國生物產業在發展中受到一些重大制約因素的影響。
(一)資金制約,企業融資難
據課題組對全國1182家生物企業的調查,資金短缺、融資渠道不暢是當前我國生物產業發展的首要制約因素。融資渠道不暢,融資難,從表面上看,一是由于我國生物技術企業大多數為中小企業,且為高技術行業,無形資產遠大于固定資產,沒有過多的固定資產作抵押或擔保,很難得到銀行貸款;二是沒有創業板市場,中小型生物企業不能直接從資本市場上募集資金;三是風險投資不發達,真正投資于生物企業,特別是投資處于種子期或早期階段的生物技術企業的風險投資機構很少,生物企業得到風險投資的支持較少。但究其原因,是我國金融體制改革滯后和金融創新不足,不適應培育新興產業和發展高技術產業的需要。金融體制改革的緩慢,使我國非國有的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發展嚴重滯后。金融創新不足,使天使基金等投資于生物企業早期階段的風險投資難以形成,特別是對應于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應有不同投資性質的風險投資公司(基金)進入的風險投資體系難以形成。分析美國生物技術和生物產業蓬勃發展的原因,其重要因素之一是風險投資和股票市場的發達。正是這種體制性的制約,才產生了我國生物企業具有普遍意義的融資難問題。
(二)稅收政策制約,企業負擔重
生物產業是一個正在形成的新興產業。從世界范圍看,目前盡管形成一些大公司,但大多數還是中小型企業。因此,許多國家都制訂了扶持其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例如,加拿大魁北克省為促進生物產業發展,制訂了研究開發零稅收政策,從而吸引大批跨國公司到該地區建立研發中心。日本也通過稅收優惠政策鼓勵大公司向生物技術企業投資。但在我國,目前生物企業不僅享受不到優惠,稅負反而高于傳統產業和一般大企業。首先,增值稅率偏高。生物技術產品附加值較高,但物料投入價值低,導致進項稅額扣除少,現行增值稅稅制下生物技術企業的實際稅負明顯偏高。目前生物技術企業增值稅率實際在13―14%,大大高于傳統產業。其次,難以享受高新技術企業“兩免三減半”的所得稅優惠政策。這是由于生物技術產品開發不僅耗資巨大,而且技術轉化為產品的過程往往長達10年左右,因而等產品開發出來上市已過了稅收優惠期。因而這一優惠政策不適應生物企業。最后,生物技術產業屬智力密集型產業,人工成本所占比重較高,個人所得稅不能進行稅收抵免,企業負擔較重。
(三)“工程化”瓶頸制約,科研成果轉化機制不暢
生物科研成果轉化難、轉化率低是目前科研院所和企業反映最普遍的問題。從課題組所調查的地區看,生物科研成果產業化率普遍不到15%,西部地區更低。據介紹,陜西的科研成果產業化率不到5%。可以說,科研與經濟“兩張皮”的現象仍然十分嚴重。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除科研體制制約因素外,一是“工程化”環節薄弱,形成產業鏈條的中游――“中試、放大、集成”等的瓶頸制約嚴重。目前一些科研成果在實驗室里的產品都達到標準,但一旦進行中試、放大和規模化生產,就不成功。從企業角度來說,這一成果仍然不能滿足生產和商品化需要。而對科研機構或科研人員來說,由于無中試基地或無資金進行中試、放大,其科研產品不能直接延伸到下游,從而造成產業上、下游鏈條的銜接不夠,大大影響了科研成果的產業化。二是科技中介機構不發達,缺乏科技成果經紀人和有較高信譽的科技成果評估機構。在科研成果轉化過程中,由于缺乏公正的評估市場,企業與科研成果持有人因信息不對稱而互不信任,嚴重影響了科研成果的轉化。比如,有的企業認為與專家合作困難,專家有好成果不愿出讓(想自己搞產業化)或報價太高;而科研成果持有人則認為,企業往往不守信,導致自己被騙或吃虧上當。
(四)醫療體制制約,企業發展后勁不足
在目前醫院“以藥養醫”及其壟斷性醫療體制下,國家對醫藥產品降價、實現招投標等辦法,在藥品價格大幅下降的同時,銷售費用也在不斷上升,從而大幅度地擠掉了企業的利潤,致使企業研發投入下降,嚴重影響企業發展后勁。醫藥企業普遍反映,在實行藥品集中招標采購制度前,企業需要“公關”的對象主要是醫院;而實行該制度后,“公關”對象又加進了其他環節,不僅沒有減輕企業成本,反而加大了銷售費用。
(五)管理體制制約,有限資源被分散分割
由于生物產業涵蓋的產業領域較廣,包括化學藥、中醫中藥、生物制藥、生物農業、生物工業及生物安全等,涉及的產業發展的主管部門較多,包括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衛生部、農業部、國家藥監局、國家工商局等15個部門,致使在管理體制上形成多頭管理的格局,相互之間缺乏高效協調和溝通。這種多頭管理而又缺乏協調、溝通的體制,不可避免地產生各部門從自己的管理職能出發來制定相關政策法規的現象,而各部門因職能的分割所制定的政策,要平衡和統一協調的難度也相當大,甚至還會出現相互沖突、相互矛盾的地方。這種體制性制約,不僅造成管理效率低下,而且造成有限的資金和資源被分散、分割,不能有效地集中力量辦大事,不能很好地體現國家戰略和國家意志,嚴重影響了我國生物產業的快速發展。而在國外,為搶占世界生物產業發展的制高點,許多國家紛紛成立高層領導機構,以統籌協調生物技術及其產業的發展。
二、加快我國生物產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成立國務院生物產業領導小組,統籌協調我國生物產業發展
為加強生物產業的統一管理,克服目前有限的資金、資源被分割、分散及其低水平重復投資、重復建設的現象,實現集中資源、集中力量辦大事,建議成立國務院生物產業領導小組。領導小組將統籌協調生物技術和生物產業發展,統籌協調相關體制改革和生物產業政策制定,統籌協調生物技術產品生產、市場銷售和安全監管,實現我國生物產業的快速發展。
(二)盡快出臺促進我國生物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為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作為戰略性、先導性的新興產業,生物產業的發展需要國家出臺產業政策加以推動和引導。通過政策的實施,重點解決生物產業發展中的實際問題,引導國內外資金、人才等資源投向生物產業,以促進我國生物產業的快速發展。
一是投融資政策。國家要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風險投資,特別鼓勵對生物產業的風險投資;完善產權交易市場和場外交易市場,為風險投資提供退出通道。要為生物技術企業在國內外上市融資創造條件,積極支持其上市融資,特別是中小企業板。國家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要優先支持在我國境內從事生物技術開發及其成果轉化的中小型企業,中小企業擔保機構可為其貸款提供擔保。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中小銀行,為中小型生物企業提供貸款渠道。
二是稅收優惠政策。國家鼓勵在我國境內開發生產生物技術產品。對生物企業生產的國家急需的防疫用生物制品實行零稅收。對增值稅一般納稅人銷售其自行開發生產的生物技術產品,先按17%的法定稅率征收增值稅,再對實際稅負超過3%的部分實行即征即退,由企業用于研發和擴大再生產。在我國境內設立的生物企業可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新創辦的生物企業自獲利年度起,享受企業所得稅“兩免三減半”的優惠政策。對投資于生物產業的風險投資給予稅收優惠政策。對生物企業進口所需的自用設備以及按照合同隨設備進口的配套件、備件,除列入《外商投資項目不予免稅的進口商品目錄》和《國內投資項目不予免稅的進口商品目錄》的商品外,均可享受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的優惠。
區域優勢產業選擇
本文以貴州省為例,選取規模以上工業37個大類行業進行優勢行業的分析評價。對于貴州省工業中優勢產業的選擇,主要從三個方面來進行分析評價:
(一)工業部門各行業的關鍵指標分析
1.規模分析。工業總產值和工業增加值是反映一定時間內工業生產的總規模和水平以及工業生產活動最終成果最重要的指標。通過對貴州省2007年的統計資料進行加工整理,其總產值和增加值排名前十大行業見表1。
2.經濟貢獻分析。利潤總額是評價工業行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衡量行業管理水平和成長發展能力最主要的指標。稅金總額反映工業行業對國家稅收的貢獻程度。從業人員數反映了工業各部門對解決貴州省人口就業所做貢獻。通過對貴州省2007年的統計資料進行加工整理,其利潤總額和稅金總額以及全部從業人員平均人數排名前十大行業見表2和表3。
3.科技投入分析。工業行業的研究開發經費(R&D經費)占總研究開發經費的比重反映了各工業行業的科技實力。通過對貴州省2007年的統計資料進行加工整理,其研究開發費排名前十大行業見表4。
以上關鍵指標顯示,各指標的前十大行業所占比重基本在80%以上,說明集中度很高,優勢體現明顯。從三個方面總體看,貴州省傳統的優勢行業如電力、飲料、煙草、煤炭、黑色冶金、有色冶金、化工和醫藥等行業基本處于各指標的前十位中。除此之外,交通運輸設備制造、非金屬礦物制品兩行業基本處于前十大行業靠后的位置。
(二)因子分析
優勢產業的選擇是一個多因素、多準則的決策問題,根據文章所設置的優勢產業選擇原則,收集了大量衡量產業水平的指標數據。通過因子分析法計算得到各行業的綜合得分,綜合得分排名前十位的行業見表5。
從各行業因子分析的綜合得分看,傳統優勢產業中煙草、電力、飲料、有色冶金和醫藥等行業在前十位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非金屬礦采選、食品制造和工藝品及其他制造等五個行業也居前十位。
(三)區位商分析
分析區域分工優勢常用區位商(LQ)來測定。選擇工業增加值、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總額這三項指標進行區位商分析,得到排名前十位的工業行業見表6、表7、表8。
結果顯示:工業增加值區位商中有7個行業LQ>1,分別是煙草、飲料、電力、醫藥、有色冶金、煤炭和化工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區位商中有8個行業LQ>1,分別是煙草、電力、飲料、煤炭、有色冶金、醫藥、化工和黑色冶金行業;利潤總額區位商中有9個行業LQ>1,分別是飲料、非金屬礦采選、有色冶金、煙草、醫藥、食品制造、化工、電力和煤炭行業。這表明貴州省這些產業的專業化程度超過全國,具有比較優勢。
綜合三個方面分析評價結果表明,貴州省傳統的優勢行業仍占主導地位,電力、飲料、煙草、煤炭、黑色冶金、有色冶金、化工和醫藥等行業基本處于各項指標的前列。此外,交通運輸設備制造、非金屬礦物制品、食品制造等行業基本處于靠前的位置,表明具有一定發展潛力。
區域優勢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資源密集型行業和資源加工型重化工業所占比重大。如采掘業中的煤炭行業和有色冶金、黑色冶金行業。這些行業產業層次低,經濟關聯度差,比較效益難以發揮,使得貴州省長期扮演東部能源、原材料供應基地的角色,加工工業基礎薄弱,產品附加值低,增值能力弱。
輕工業偏輕。“兩煙一酒”作為貴州省傳統優勢產業,是在過去計劃經濟體制和擁有獨特資源條件下形成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發生很大變化,消費結構和觀念的改變以及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給其煙酒產業帶來極大沖擊。
新的比較優勢產業尚待培育。除了傳統的比較優勢產業外,新的比較優勢產業還亟待扶持和培育。
區域優勢產業持續發展對策建議
(一)調整工業結構,重點是培育壯大優勢產業
貴州有豐富廉價的電力資源,與豐富的煤、磷、鋁資源組合在一起,有利于建立以煤、磷、鋁開發和深加工為特色的原材料工業體系。必須研究開發出能發揮資源優勢、對結構調整有重大影響的煤化工、磷化工、鋁加工等新技術、新工藝、新項目,根據市場需要,以資源吸引資金、人才、技術,努力提高技術含量。
(二)注重節能降耗,大力促進產業結構調整
貴州省屬于西部“欠發達”地區,是能源大省、資源大省,擔負著“西電東送”的重大任務,產業結構中高耗能行業比重較大,節能減排任務十分艱巨。一些高耗能行業現階段屬于貴州省具有比較優勢的行業,但隨著國家節能減排力度加大,其優勢條件將不斷惡化以至喪失,因此在加快地方經濟發展過程中,更加注重節能降耗,大力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三)依托資源比較優勢,突出發展特色經濟
貴州具有豐富的能源、礦產、生物資源,并且組合條件良好。要想盡快將自然資源稟賦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必須按照市場需求選擇資源開發重點,突出發展特色經濟。同時對資源進行深度加工,選擇符合市場需求的加工方向及程度,獲得較高的附加值。
參考文獻:
1.劉公遠.黑龍江省發展優勢產業的基本對策.商業經濟,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