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4 16:24:5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科研課題管理工作,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近年來,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及13個省轄市環境監測中心站(以下簡稱江蘇省環境監測系統)積極采取措施推動監測科研及科研管理工作,鼓勵技術人員投身科研,提升全省監測科研水平,同時通過籌建各級環保重點實驗室、加強省內省外多方交流與技術合作,擴大了科研集群效應,加強了對技術骨干和學術帶頭人的聯合培養力度,使江蘇省環境監測科研得到了較快的發展。江蘇省環境監測科研管理工作也逐步趨于完善,在科技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環境監測科研管理工作中仍存在很多尚需改進的地方,科研管理人員自身管理水平也待進一步提高。
一、環境監測科研管理基本狀況
科研管理是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為保證科研項目的質量、進度、成本達到最優化,同時盡量減少項目失敗的風險而采取的各種措施[1]。科研管理在我國起步比較晚,落后的、靜止的、封閉的行政性管理模式給我們留下了諸多弊病,一系列的科研管理活動,包括各種信息處理、文字處理等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用手工操作,不僅浪費了人力、物力、財力、效率低下,同時,也使得處理后的信息不夠全面、不夠及時,并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時效性[2]。在環境監測行業,環境監測科研工作雖然能從創新性、探索性等角度提高環境監測工作的深度與廣度,但因為目前我國環境監測系統大多為政府下設的各級環境監測站,為政府及相關客戶提供真實有效的環境監測數據是環境監測系統的最基本任務。各級環境監測站例行任務繁重,導致開展環境監測科研的外部環境及平臺不如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平臺好,眾多環境監測科研項目在日常工作之外開展,環境監測科研的積極性不高。
科研管理人員一般是指在科研活動中制訂和執行有關科研計劃、了解和研究有關學科狀況、組織和安排科研活動的專職人員[3]。在科研工作中,科研管理人員起著承上啟下的樞紐作用。科研管理人員是服務者、協調者、監督者。科研管理人員以科研人員為中心,盡可能為他們提供幫助;同時起著組織引導的作用,組織科研人員進行項目申報;協調科研人員、科研立項部門、科研承擔單位三方的關系,確保科研項目順利開展;最后同時兼當科研項目的監督者,實時監督科研項目開展過程中的進展,及時發現科研項目開展過程中的問題并與項目負責人一起尋求解決方案[4]。環境監測系統的科研管理人員大部分為兼職工作,科研管理人員除了管理科研項目,還需承擔監測站內其他的日常工作。相比高校及其他科研院所獨立的科研管理部門,環境監測科研管理從人員數量到人員精力均有所不足。
二、江蘇省環境監測科研管理經驗
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作為江蘇省環境監測系統的技術中心和研發中心,建立了以科研為先導的立站原則,全力促進環境監測科研工作的發展。首先,制定和完善多項環境監測科研政策,從政策上優化環境監測科研大環境。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先后出臺了《科研課題管理辦法》、《科研課題經費管理細則》等科研管理規定,并根據中心科研發展情況于2011年對上述兩項規定進行了修訂工作。同時針對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制定了《水專項課題管理和實施補充規定》(2009年)、《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課題實施管理規定》(2010年)、《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水專項外聘人員管理規定》(2010年);其次,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依托自身建成的“國家環境保護地表水環境有機污染物監測分析重點實驗室”、國家級“環境監測技術轉化與服務平臺”管理中心、“江蘇省生態環境測試服務中心”、“江蘇省污水處理設施效率檢測公共技術服務中心”、“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和“太湖遙感應用基地”等多個平臺全面推動環境監測科研工作;第三,積極調動科研人員工作積極性,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將工作人員參加科研、作為工作要求,定期考核全省環境監測系統,從科研管理、成果、獲獎等方面對科研工作提出要求,營造了全省環境監測科技人員積極參加監測科研的氛圍[5];最后,設立了江蘇省環境監測科研基金項目,每年在全省環境監測系統中自主立項20余項,以支持各基層監測站技術創新,穩步發展。
在此推動下,2013年江蘇省環境監測系統科研成果眾多。省環境監測中心承擔各項科研項目173項,當年新增科研項目34項。江蘇省13個省轄市在研課題總數達202項,當年新增81項。全省共有10項課題獲部、省、市級各項獎勵。省環境監測中心與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合作的《履行成效評估的環境監測技術方法體系》項目獲2013年度環境保護科學技術二等獎;省環境監測中心的《藍藻預警監測遙感數據接收和解譯系統》項目等5項課題獲2013年度江蘇省環境保護科學技術三等獎。另外,還有鎮江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的《垃圾填埋場生態修復技術及應用》項目獲鎮江市科技進步三等獎,蘇州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的《陽澄湖保護條例實施后陽澄湖水環境質量變化趨勢》課題獲蘇州市科協軟科學研究優秀項目獎。
三、環境監測科研管理工作體會
環境監測科研成果的實用性強,很多科研成果能即時的在環境監測中得以應用,指導日常工作。從事環境監測科研的人員一般也是從事環境監測工作的人員,他們不僅是環境監測科研成果的需求者,也是創造者、使用者。正是基于這一點,使得環境監測科研工作比高等院校的科研工作更具特殊性。把握好這一特點對做好環境監測科研管理工作尤為重要。
從管理體制上,首先應該進一步完善目前環境監測科研管理人員的職業狀態,由兼職轉為專職,以加強科研管理工作,對科研課題的申報、審批、開題、成果的鑒定和驗收、歸檔、報獎、評審、獎勵、推廣應用等方面都更用心。鑒于目前還無法做到使環境監測科研人員由兼職全部轉為專職,就特別需要對其中有突出貢獻的科研人員定期給予獎勵,以調動了廣大環境監測科研人員的積極性。
從管理手段上,以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為例,目前的管理手段仍為簡單的Excel文檔記載課題信息,定期更新,這不僅會因科研管理人員信息不明不能即時更新表格造成管理上的延誤,也同時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一旦對文檔錯誤操作,可能會造成課題信息的刪除和誤改;而由于此類表格可復制移動,對機密信息的保存也不甚理想,還可能因多次復制修改造成文檔版本的混亂。建議環境監測科研管理部門及時的對科研信息處理的全過程進行思考和總結,研究開發優良的環境監測科研管理系統,實現科研管理過程的信息化和規范化,提高科研管理效率。
從管理人員素質上,美國斯隆管理學院的“安東尼結構”中,把科研管理人員的才能分解為技術、協調和見識三個部分。技術是指專業能力,而另外兩個方面就是通常所說的管理能力和素質要求。研究發現,科研管理人員的級別越高,其見識和協調能力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這說明要成為一名高素質的科研管理人員,應該首先重點培養其管理能力[6]。另外,環境監測科研管理人員還必須加強自身的主動服務意識,以更好的協調、處理發展環境監測科研的需求與專職環境監測科研人員不足間的矛盾。
參考文獻:
[1]李新榮.質量管理師高校科研項目過程管理的核心[J].科技管理研究,2003,(1):29-30.
[2]王曉燕,張俊濤.21世紀對科研管理人員的素質要求[J].農業經濟,2004,(2):46.
[3]張昊鵬.關于復合型科研管理人員素質的探討[J].淄博學院學報,2002,18(1):34.
[4]吳紹民,付吉,楊世松.科研管理人員綜合能力評估指標體系構建[J].信息工程大學學報,2005,6(4):96-98.
[5]張濤,熊光陵.創新監測科研管理 推進環境監測發展[J].環境監測管理與技術,2008,20(2):1-3.
高職院校科研工作是高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師資隊伍建設、專業建設、提升辦學水平、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踐行高職教育職能之需要
高等職業院校的四大社會職能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在四大職能中,教學服務、人才培養是首要職能,發揮著主要的基礎作用;科研服務是次要職能,發揮著重要的動力作用;社會服務是教學、科學研究的延伸,發揮著聯系社會和學校的作用[1];文化傳承是實現前三項職能活動過程中對優秀的歷史文化和現代科技文明的繼承與發展;四項社會職能相輔相成、相互促進。良好的教學質量與教學水平必須有較強的科研實力做基礎,強大的科研實力為高質量、高水平教學提供智力支撐,良好教學質量與較強的科研實力是提供優質社會服務的前提和基礎,社會服務職能的發揮能夠為教學和科研補充新的內容,提供新的資源,激發新的思路[2]、增加新的活力。因此,科研工作是踐行高等職業教育四大社會職能的需要。
(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需要
對于普通高等院校而言,其綜合實力主要觀測內容為人才培養質量、科研水平、社會服務能力等,高職院校也不例外。高職院校的主要任務是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3],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既是知識傳授者,也是學生行為的影響者,其業務素質直接體現出教師的教學質量與水平,而科研工作又是教師業務素質的具體體現,強大的科研實力為教師高質量高水平教學提供智力支撐,對教學具有強大的促進作用,學院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必須引導教師參與科研工作;教師要提升教學水平,必須積極主動參與教科研工作,過好教學關、科研關、社會服務關。這是職業院校教師所應該基本具備的素質與能力,也是高職院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內在要求。
(三)促進校企合作產學結合需要
高等職業教育的實質就是就業教育。高職院校的任務是緊密結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同時還要承擔與地方經濟社會、科技創新與發展相適應的科研任務,尤其是要承擔地方中小企業的項目研發、技術革新、工藝設計的研究任務,為地方中小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以更好地彰顯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職能,通過產學研結合,把高職院校就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工作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緊密聯系起來,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與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實際需要緊密結合起來,提升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服務好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
(四)實現教師職業發展的需要
高職院校教師職業發展的內涵主要包括學術水平、職業知識與技能、師德師風等三個方面,教師要在職業領域得到長足有效的發展,不僅要提升自身的學術水平,強化學習職業知識、提高職業技能,而且還要在長期工作與實踐中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而提升學術水平、提高職業技能必須強化工程實踐能力,并且通過科學研究等相關工作來實現。同時科學研究也是促進教師職業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師開展科研工作,有助于及時更新和豐富專業理論知識,了解職業發展的動態,掌握行業最新的研究進展;有利于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不斷更新和完善知識體系,促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并將科學研究運用在教學中,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教學與科學研究相互促進的目標。
二、高職院校科研工作存在的不足
根據國家教育部、財政部骨干校三年建設目標要求,多數高職院校立項建設時期,強力推進學院建設的科研工作,為了完成立項建設規定的科研工作基本建設任務,達到驗收通過的基本標準,在三年建設期間,為了追趕建設進度,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重科研數量、輕科研質量,重完成任務、輕過程管理”的問題,骨干校驗收通過后,大有“松口氣、歇歇腳”之意,對骨干校立項建設中科研工作及管理存在的問題尚未進行認真反思,對科研工作缺乏系統的科學的規劃,其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一)對科研工作的認識滯后且有偏差。高職院校中部分教師、少數中層管理干部甚至院校領導認識上存在偏差,認為教師設計好、組織好課堂教學就行了,在教學的過程中重點抓好實踐教學環節的教學就夠了。對于開展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不夠,對開展科研工作對實踐教學的推動和促進作用認識模糊,對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的技術服務、科技創新工作對行業企業以及經濟社會的促進作用的認識不足。
(二)立項規定致使申報項目的積極性不高。因為學院屬省市共管、以地方政府管理為主的地方高職院校,在教科研立項上,一是經費支持多以省屬高校為主,地方高職院校以指導性項目(只立項,不配備相關經費)為主,即便是個別項目立項也只有少量的經費支持,學院沒有配套經費。二是因為是地方職業院校,在立項的數量上也有項目類別與指標限制,地方院校與省教育廳管理的院校之間在立項的數量上也有一定的差別。
(三)教師隊伍原因致立項不多且成果少。一是專業師資隊伍中缺乏一批在省內或地方行業企業中具有影響的學科帶頭人,即便是緊密結合地方產業發展建設的專業也是如此。少數在省內有一定影響的教師有的無心于科研工作,因為各種原因其專業領軍人物的作用發揮極其有限;有的靠單打獨斗,缺乏團隊合作精神,各專業沒有形成適度規模、技能互補、資源共享的科研工作團隊。二是整體上高職院校教師科研能力有欠缺,科研的能力與水平亟待提高。由于上述原因導致高職院校科研立項級別不高,省教育廳、科技廳、社科院的項目立項不多,國家級項目更是鮮有突破。
(四)科研經費不足且獎勵支持有限。地方政府在落實國家財政部、教育部對高職教育經費投入上打折扣,對高職院校的經費投入十分有限,致使高職院校科研經費投入捉襟見肘。以本院為例,與省內的其他四所國家骨干高職院校比,不僅學院科研經費總量低于省內國家骨干高職院校的平均水平,而且人均經費也低于同類院校的人均水平,即便是經濟發展水平較落后的省內職業院校其科研經費的投入也略高于本院的經費投入,由于經費有限,學院對科研工作的獎勵力度小,教師參與科研工作的積極性不高。
(五)對教職工科研工作績效考核不到位。按照國家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分類、分級考核的意見,高職院校均制定了關于教職工績效考核的具體實施辦法,以本院為例,考核實施辦法中對各類各級崗位的教職工明確了教科研工作量考核的質量、數量要求,但在考核中由于所占比重較小、對教師考核結果影響不大,致使此項內容的考核流于形式,績效考核激勵與約束作用沒有充分發揮體現,由于對教職工實際利益影響不大,教職工參與科研工作的積極性大大降低了。
(六)科研成果轉化少且科研效益低。一是多數高職院校只注重對教科研課題申報、評審、立項、結題等過程進行管理,而對科學研究成果的推廣和應用尚無明確的獎勵支持辦法,對研究成果的推廣和應用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二是與企業聯合開展的實用新型技術類科研項目少且與企業實際需要關聯度不高,導致科研項目的經濟與社會效益低。這既不利于研究成果及時轉化成生產力,轉化成經濟和社會效益,發揮高職院校在地方經濟建設過程中應有的作用,也不利于提升高職院校在地方政府以及社會公眾中的知名度與影響力,而且還造成學院人力、財力和物力的浪費。
三、強化高職院校科研工作的對策
(一)轉變觀念,提高對科技工作認識
高職院校各級領導要樹立“特色興校、人才立校、科技強校”的新觀念,摒棄科學研究“可有可無”的觀念,把科學研究工作當做學院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提高對科學研究工作的認識,樹立正確的教學科研觀,充分認識教科研工作對提高學院辦學質量、擴大學院影響力、提高學院知名度、增強社會滿意度、提升整體辦學實力的重要性,正確認識和把握教科研工作在學院工作中的地位,充分認識科研工作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社會服務能力重要作用,充分認識科研工作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用以及學院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所肩負的重要責任,制訂學院科技工作與社會服務規劃,加強對科研工作的領導與管理,積極主動參與地方經濟建設,使學院科學研究成為地方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智力資源,成為推動產業調整、經濟轉型升級的動力。
(二)培育隊伍,提升教師科學研究能力
學院科研部門要有計劃地在專任教師中開展科研工作的專題培訓、知識講座以及學術交流活動,使教師了解和掌握研究課題申報的基本知識、方法與技巧,了解和掌握研究課題申報材料的準備和撰寫、課題論證和研究方法、開題結題的方法和技巧。要充分利用各教學系企業教師工作站平臺,建立起以平臺負責人、項目負責人、項目組成員共同參與、相對穩定的科技創新和服務團隊,實現校企互融,產學研結合,形成有專業技術知識背景支撐、技能互補、規模適度、資源共享的科學研究團隊,開創學院科技創新和科技服務工作新格局。加強與企業聯系,聘請省市企業行業有影響的專家舉辦科技創新與科技服務講座,通過講座,了解職業發展最新動態與研究成果,不斷更新和完善知識體系,分析中小企業生產經營的需求現狀,解剖中小企業通過技術革新、工藝改造、產品研發的成功案例,探索與企業開展科技服務的新思路,促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斷提升教師科學研究能力。
(三)爭取政策,加大科學研究經費投入
爭取院校領導的支持,加大經費投入。以本院為例,根據省內其他四所骨干校科研經費投入標準,按每年科研經費實現10%的增速標準預算,三年內達到省內骨干校科技經費投入的平均水平,確保科學研究經費足額預算到位。高職院校要爭取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經費支持,建立學院科研成果應用與轉化平臺,與生產性企業、科技公司(科技咨詢、科技開發與應用公司)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修(制)訂學院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獎勵辦法,推廣科研成果,做好科研成果轉化與應用工作,為地方經濟轉型升級作出更大貢獻。加強與省市職能部門聯系,落實好三區人才、科技特派員、科技成果大轉化等工作,爭取科技資金的支持。通過爭取項目獲得各級政府部門、基金會、協會的資金支持,組織精干力量,組建高效團隊,積極申報省市教育部門、科技部門、社科聯、行業協會的項目,爭取獲得更多立項及資金支持,以解決學院科學研究經費不足的困難。
(四)完善制度,強化科學研究績效考核
一是完善科研評價制度,改變教師科研評價方式,將對教師科研成果定量評價方式調整為定量與定性、量化與質化相結合的評價方式,既要考核科研數量,也要對科研論文質量、研究課題的理論價值及社會效益、技術服務的經濟效益等進行綜合評價,確保科研工作評價制度的科學性。二是完善科研監管制度,嚴格研究課題立項論證工作,改革立項論證方式,聘請校外專家對研究課題的學術價值、經濟與社會效益以及研究課題實施的可行性進行充分論證,嚴把課題立項論證關;實施第三方評價制度,對結題的科研課題實行匿名評價,嚴把結題評審關;加強立項研究課題的管理,及時準確掌握研究課題的進度與資金使用情況,強化對研究課題的動態管理。三是完善科研激勵與約束制度,嚴格按照事業單位人員分類分級聘任要求與崗位工作標準實施考核,實施科研工作績效考核一票否決制;健全與完善學院科研成果轉化與應用等技術服務的獎勵政策,利用激勵政策引導廣大教師投身科研工作。
結語:面對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新趨勢和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常態,要充分認識科研工作對于高職院校建設和發展的重要意義,創造性地開展科研工作;要針對科研工作中工作存在的問題,采取得力措施,加強高職院校科研平臺、團隊和制度建設,穩步推進高職院校的科研工作,以期取得明顯的成效。
[參考文獻]
農業科研管理工作是農業科學研究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一環,是農業科研院所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管理學與農業科研、農業經濟有機結合的調控系統,直接服務于農業科研和生產[1-2]。其管理的好壞是影響農業科研單位科研項目及科技成果獲取多少和科研整體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如何建立健全適應新時期農業研究需要、運作良好的農業科研管理機制,向管理要效益、要成果、要人才,不斷加強農業科研管理創新,是擺在農業科研單位決策層和管理部門的重大課題。
1新時期農業科研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
隨著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對農業科技進步的需求程度日益增大,尤其是“十五”以來,農業科研院所科研項目的申報及獲準立題的數量逐年增加,但是由于立項項目的經費少,以至于基金資助的課題較小,而且很分散,難以形成優勢項目,不利于組裝起重大的水平較高的科技成果。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這也反映出農業科研院所科研管理工作存在一些問題。
1.1科研管理工作的理念不適應新時期發展的要求
新時代是知識經濟發展的世紀,也是一個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的時代,社會經濟的發展極大地沖擊著社會的每一個階層和每一個領域,使人們的觀念處于重新定位和變化之中。現階段,在研究機構內,由于研究與開發兩方面的經濟效益差距拉大,使研究受到不良影響,有的科研單位處于“一心搞開發,湊合搞研究”的局面,將科研的重點放在找市場、創效益、找項目上,忽視了科研管理隊伍的建設,這種舊的科研管理理念已不再適應新形勢的要求[3]。筆者認為,為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科研管理工作,要與時俱進,改革進取,更新觀念,轉變舊的思維方式,努力培養現代化管理理念與意識,要認識到管理是科學,管理是生產力,管理出效率。
1.2科研管理的模式不適應新時代的要求
隨著科技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科研管理工作的外部環境、管理對象、管理范圍、管理方式乃至管理體制都發生了一些變化,科研管理內容越來越多,科研單位尤其是地市農科院所的現有管理模式越來越不適應科技發展的需要,嚴重阻礙了科技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也必然制約著地市農科院所科研的發展。因此,科研管理部門與其他有關管理部門的職責有待明確,職能有待銜接,科研管理人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管理人員的考核獎勵和技術職稱評定等也有待加強和改進,需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機制。
1.3科研項目重申報、輕執行的現象嚴重
在大多數農業科研單位的管理體制和考核制度中,無論是工資、獎金,還是職稱、職級的評定均與爭取的科研項目數和經費數量掛勾,而項目執行過程的好壞則無關重要。這就使得大多數科研人員普遍只重視項目申報過程,而輕視項目執行過程[4]。同時,由于舊有觀念的影響,導致科研人員在項目執行過程中一味節省開支,增加經費積累,不愿添置實驗儀器,這與當前科研項目管理中專款專用的要求嚴重不符,在項目結題審計中難以過關。某些項目負責人甚至將項目經費挪作他用,造成項目運行困難。許多科技人員長期以來對中試及基地的設施建設未提到應有的高度,造成科技成果轉化難的被動局面。
1.4我國農業科研力量分散,管理力度不夠
一是科研機構重疊,科研課題多頭下達,缺乏統一的宏觀調控,使本已十分有限的科研經費不能相對集中使用,造成經費投入的效益低,試驗材料、設備不能集中使用,研究力量分散;二是雖然項目申報的渠道多,但是不同渠道項目管理要求差異較大[5-6],不同主管部門對項目實施及驗收的要求各不相同,給科研管理部門的工作帶來了較大的難度,項目執行過程中項目下達部門的檢查和抽查隨意性較大,也加大了科研管理工作的難度,科研管理部門絕大多數工作時間疲于應付種種檢查,難以發揮管理的主動性;三是成果獎勵直接與職稱、工資、住房等切身利益掛鉤,而且與成果排名密切相關,加上高新技術研究的難度大,出成果慢,影響晉升,因而紛紛爭作第一主持人,科研課題越分越小,研究難以深入。近年來雖然科研課題較多,通過鑒定的成果不少,但高水平成果并不多。
1.5農業科研成果轉化率低,影響技術革新的進程
占農業科研成果總數相當比例的良種以及新農(獸)藥等,其培育、發明者同相關農業企業在利益上存在著根深蒂固的矛盾。前者往往缺乏知識產權和新品種權的有效保護觀念,后者則尚未形成依靠科研單位共同開發新產品、利益共享風險同擔的觀念[7-8]。許多科技人員長期以來對中試及基地的設施建設未提到應有的高度,農業科研成果轉化的中試條件差或完全不具備,沒有專門的中介機構及風險投資機制等,造成科技成果轉化難的被動局面。
2新時期加強農業科研管理工作的對策
2.1理清農業科研管理工作思路,統籌規劃科研發展
現階段,我國的農業科研投入體制和農業科技推廣體制正處于不斷變革當中,農業科研工作要深入本生態區域內的農業生產一線,從生產實際出發,摸清農業生產情況,了解掌握生產上急需解決的關鍵技術問題。只有因地制宜地選好項目,才能結合本單位的人才技術優勢,調配資源,統籌安排,遠近兼顧,本著“解決當前生產所急,考慮長遠發展所需”的原則,真正做到“管理為科研服務,科研為生產服務”。總體上,農業科研單位的科研管理工作具有人才管理、科研規劃、組織調研、選題立項、督促檢查、服務保障等基本職能,科研管理的各項職能之間是相互關聯、相互影響、不可分割的整體,只有統籌協調才能做好工作,達到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的最終目的。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3(b)-0007-02
高校科研管理是依據高校科研管理的自身特點、規律及其組織目標和任務,按照科學技術和高等教育發展規律及管理學原理,為實現既定目標,通過科研過程的各個環節運用科學系統的方法對高校科研活動中的人、財、物、時間、信息和效果等進行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和總結,使科研目標達到最佳完成狀況的一種組織活動。
1 加強高校科研管理的必要性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是高校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對內,它是優化教學方式、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也是挖掘學校科研潛力、打造一流高校建設的必備力量;對外,它是企業轉型升級、國家科技創新的有力保證。隨著國家對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培養的日益重視、市場經濟對產品技術含量的要求逐漸提高,國家、企業對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
2 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的問題
目前高校科研管理存在以下五大問題。第一,與市場經濟脫節。首先,不少科研項目在立項時就缺少市場分析,科研部門也沒有對科研人員申報的科研項目進行過論證,項目研究與市場經濟嚴重脫軌。其次,市場意識淡薄,不重視科研成果的轉化。現行的科研獎勵機制大多只重視項目數量而不注重項目成果轉化,導致科研人員埋頭苦干、閉門造車風氣形成,造成知識浪費。第二,科研項目的爭取機會不平等。當前的科研管理機制往往對項目申報者的學歷和職稱有嚴格的限制,這往往導致年輕上進的學者無法發揮才能,資深年老者卻因為能承擔多個項目而無法親自做科研。第三,人本意識淡薄。高校科研管理往往對科研人員和科研項目進行機械化管理,一切程序按部就班,不按項目的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時時導致有時效性的科研項目因繁瑣的審批流程而失去了研究價值。第四,科研經費管理混亂。由于缺乏完善的科研經費管理制度,科研經費私人化現象大量存在。不少人認為自己可以任意支配科研經費,科研經費私人化、科研經費“偷梁換柱”等情況層出不窮。再加上學校缺乏一套完整的科研經費監督機制,使得科研經費使用很不科學。第五,學科協同機制尚未形成。目前高校的科研活動大都集中在學科領域內的單獨研究,學科的交叉與融合程度低,無法迎合當代社會科學技術向縱深發展的趨勢。
3 高校科研管理應樹立三大觀念
觀念是行為的先導,要克服當前高校科研管理的種種弊端,提升科研質量,科研管理者應樹立以下三大觀念。第一,要樹立市場觀念。高校科研管理應充分調研和考慮市場需求,強化策劃能力,使科研與生產緊密結合,使科研服務市場經濟。重視科研成果的轉化,使科研項目成果實實在在地發揮作用,為社會經濟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第二,要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首先,要扭轉“重管輕理”的觀念,意識到科研人員是高校科研活動的主力軍,要充分考慮到他們的實際需求,無論是訂制科研管理制度等大活動還是組織科研項目申報等小事情,都要以人為考慮問題的根本,通過人性化管理而調動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其次,要有服務意識。克服機械的管理觀念,尊重高校知識分子,并以刻苦耐勞的精神為他們傳達各類項目管理的信息。第三,要樹立績效觀念。高校科研管理應該樹立質量和效益的觀念,一方面,要確保項目成果的質量。現行的職稱評定制度使科研活動日趨功利化,許多教師都很難靜下心來創造大的科研成果,垃圾論文大量繁衍。另一方面,要重視科研成果的轉化,要講求科研成果對高校甚至社會的實際貢獻。
4 提升高校科研管理水平的措施
要提升高校科研管理水平,具體措施有以下六項:
第一,緊貼市場經濟實際,加強與企事業單位的合作,大力推進科研成果轉化。首先,科研管理部門要樹立市場觀念,重視研究項目的市場應用價值,把市場需求與項目研發結合起來,力求項目研發的應用前景以市場為歸宿。其次,要增強與企業、政府、社會的聯系,擴大社會合作的范圍,通過協同創新機制,把“設計―科研―施工”結合起來。可鼓勵教師們到企業兼職,通過理論指導或技術咨詢,加快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推廣。最后,還要建設成熟穩定的研發中心,為教師從事科研活動提供物質保障。
第二,要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項目立項、評價體系。這套體系首先要打破學歷、職稱等因素對項目申報者的約束,調動剛畢業從事工作的教師做研究的積極性;另外,也要保證一些從事需要長期研究、前沿的探索性課題和基礎性課題的教師們能夠得到公平、科學的評價,杜絕急功近利、功利化的科研行為。
第三,完善學科協同機制,促進學科的交叉合作。高校需要打破校內學科之間的壁壘,通過協同創新,建立起鼓勵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科研合作機制,綜合多學科的研究方法對同一問題進行不同角度研究,以確保學科研究的系統性、科學性。要搭建定期的學科間相互交流的平臺,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以激發教師們的思想火花。高校還要將學校的學科鏈和企業的產業鏈有機銜接起來,提升區域學科與產業發展的匹配程度。
第四,要提升科研管理隊伍的素質。科研管理人員首先要與時俱進,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轉“管理”為“服務”,將被動服務轉變為主動服務。要優化科研管理人員的知識結構,既要提升自身的科學素養,加強計算機、外語的運用能力;也要熟悉科研管理制度以及業務流程,要對本領域科研的基本知識、發展動態有所了解;還要掌握協調、溝通能力,以便充分發揮團體精神。此外,科研管理人員良好的公關能力也有助于有效地對外宣傳本單位的科技成果,這對于增強本校的信息流量、整體活力都很重要。
當前,社會進入了一個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國內各大高校都提倡以教學為基礎,以科研為發展。科研成果作為衡量高校學術水平的重要指標,越來越受到高校的重視。在高校的科研工作中,科研管理工作貫穿于科學研究的全過程,滲透在成果的申報立項、實施、驗收鑒定每一環節中,是一個系統工程。尤其是目前我們正面臨著“十二五”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時期,為了進一步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必須大力推進藝術學科體系,加強科研創新,而藝術科研管理工作更是推進藝術科學研究的重要保證。因此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對于提高高校科研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下擬就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的幾點問題淺談一些看法。
一、高校科研管理工作面臨的新形勢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主要是指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為保證高校科研項目研究進度、科研成果進展的質量、科研經費投入利用效率最大化,同時盡量提高科研項目申報的成功率而采取的各種措施。隨著高等教育自身的發展,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越來越突出。正確認識高校科研管理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是十分必要的。
其一,當今我國高等教育承擔著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任務。為此要提升科研水平,充分發揮高校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重要作用,高校不斷地涌現出科研成果,并帶來了巨大的社會效益。
其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的頒布,是我國教育事業改革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繪制了新世紀我國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宏偉藍圖。《綱要》指出,高校要牢固樹立主動為社會服務的意識,全方位開展服務。推進產學研結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積極參與決策咨詢,主動開展前瞻性對策性研究,充分發揮智囊團思想庫作用,這是新形勢下賦予高校科研工作者的重要任務,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深入開展提供了新的契機。
其三,隨著濱海新區的高速發展以及十二五期間文化大發展的大力提倡,現代高等學校更要充分發揮“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以及文化傳承創新”的四項基本功能,尤其是目前天津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城市規劃進展飛速,藝術設計人員無形中發揮巨大的作用。
二、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存在的弊端
科研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體現學校的地位和作用,合理科學的科研管理工作能夠促進高校的科研水平,且關系到學校能否適應社會經濟建設的需求。因此要認真分析目前的現狀與弊端。
(一)科研管理觀念落后
科研管理人員作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服務者、實踐者和信息反饋者,必須具備較高的政策理解水平和業務管理能力,但新階段高校對科研管理工作還認識不足,管理隊伍不穩定,人員素質與能力良莠不齊,管理人員只停留在狹義的服務管理模式上,僅僅坐在辦公室里,處理各種科研統計數據或進行一些上傳下達的通知和文件的簡單工作,僅僅局限于做了一個秘書的工作,只是讓科研人員感覺科研項目申報程序簡單了、填寫表格方便了或讓他們花在不必要的辦事程序上的時間減少了而已,而在爭取與社會、政府和市場的科研資源,有效地促進產學研結合等方面卻顯得無動于衷。
(二)科研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高校評價科研業績完全是以教師完成的科研成果量數為標準進行量化考核,如科研經費的多少、核心期刊論文數、出版專著和獲獎成果數量等,而不是根據不同專業的具體情況來區分,尤其是對于藝術學專業來說,他們形象思維能力強,而理性思維能力和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較弱,他們容易片面的追求藝術作品的創作,迷戀于個人的采風、創作和參展等單一的一線式創作理念,沒有充分認識學校及社會各界對科研項目申報研究的要求,以致無法準確地獲批科研立項,實踐完成科研成果和最終完成項目結題,導致教師普遍存在重實踐、輕理論,重教學、輕科研的現象,因此這種管理機制缺失會使高校的科研經費和科研成果明顯增加,這只能使科研情況表面看呈現一片繁榮景象,但實際上具有重大前沿價值的高水平科研創新性成果少之甚少,由此產生的后果會造成高校科研人員急功近利,甚至會滋生學術造假、學術腐敗等不良風氣,嚴重影響到高校科研工作的發展。
(三)科研組織創新薄弱
創新管理觀念,是高校科研管理創新的前提,是推動高校科研不斷深化的動力,是大力提高高校科研質量的內在要求。當前學科的綜合性、交叉性的趨勢日漸明顯,而高校科研機制落后,團隊意識不強,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科研水平發揮。 高校目前在以項目為紐帶,以課題負責人為龍頭,人才組合靈活的創新團隊構建方面步履艱難,“單打獨斗”現象明顯,“家族聯合”形式普遍,“臨時拼湊”較為嚴重,造成了科研人員寧愿自立山頭,單兵作戰,要么已形成的團隊凝聚力不強,在研究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上就顯得很難有所提高,不能產生強大的科研創新能力。
三、提高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質量思路
科學研究是學科建設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教師素質的根本措施,是高校服務社會增強辦學實力的重要途徑,高校教師必須樹立科研意識,確定科研方向,堅持走教學科研相結合的道路。
(一)更新科研管理工作觀念
1.增強服務意識。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對教師的科研工作具有宏觀引導的調控作用,而不是機械被動的服務。科研管理人員應具備較強的政策理解水平和把握程度,調動科研工作者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提高服務意識,做好服務工作,真正做到在管理中提高服務,在服務中加強管理。進而擺脫單純的服務模式,真正的參與到科研人員的實際工作中,利于學科的橫向交叉式發展,并以此達到更加有效的促進與管理。
2.提高協調溝通能力。科研項目的申報立項及管理作為科研工作的重要內容,是衡量高校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標。因此科研管理人員中不能只簡單的做了一個秘書的工作,對爭取科研資源等方面的工作顯得無動于衷,要在充分理解課題申報指南,政策導向的基礎上,根據本學科的特色和優勢對申報者提出政策上的指導建議,同時與相關主管部門進行協調,最大程度上拓寬各類科研項目來源渠道。藝術學項目申報范圍小,針對性較強,更要盡力爭取社科基金藝術學方面的課題,認真學習申報指南和管理辦法,充分領會項目申報的技巧。對其他社科項目,要注重橫向交叉學科的研究,擴寬領域,從而在其他學科中發揮本學科的優勢。
3.加強信息應用。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應不斷運用網絡,加強網絡平臺建設,提高管理效率。通過科研系統的開發與應用,為科研人員提供立項、結項及統計查詢等功能,實現成本管理、科研考核和職稱評定等工作的網絡化,積累基礎資料,掌握總體狀況,高校應開發研制一批水平高適應性廣泛的公共管理系統,如科研處、人事處、教務處等職能部門實現信息資源共享,盡量避免簡單重復的勞動。
(二)完善科研管理工作機制
1.強化科研激勵與約束機制。激勵,也就是說是激發科研人員的工作動機,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努力完成科研任務,促進學校整體發展。正如比爾.蓋茨所說的:“激勵是調動人們積極性創造性的好方法,激勵在管理活動中具有積極的意義。對群體成員的激勵,是提高全體活動效率的根本前提。”高校應建立職稱評定、績效考核等考評制度和科研成果獎勵、崗位津貼發放等激勵制度,對科研意識強,科研成果多并能取得社會效益的科研人員給予支持獎勵,尤其是針對藝術學這一特殊學科,由于我校所處綜合類大學,學校有關的科研管理制度相對具有普遍性,一定程度上將藝術學與其他文理學科同等對待,難免影響科研人員的熱情。
2.建立科研評價體系。高校應根據學科發展的特點,建立行之有效的科研評價體系。對科研成果的評價,既要有數量、規模指標,更要有質量指標,建立人才保障體系,當前尤其要強調質量指標在評價體系中的重要性。例如鼓勵科研人員參賽,對國家級課題和國家級參演項目給予重點支持,要克服重數量指標輕質量指標的傾向,改變簡單以數量多少評價人才、評價業績的做法,要把是否發現新問題、采用新方法、構建新理論,作為衡量科研質量高低的主要內容。尤其是當期天津濱海新區大發展,我們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學科優勢,與企業橫向聯合,關注社會需求和學科前沿,把科研目標與國家和社會的需求結合起來,并據此從科研選題開始,引導科研方向,促進成果轉化,設計配套優秀的作品,真正實現產學研結合。
(三)推動科研組織模式創新
1.研究基地錘煉科研創新團隊。研究基地圍繞國家發展戰略,瞄準學科前沿和重點理論與實踐問題,在咨政服務、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學術交流和信息資料建設、科研體制改革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高校應充分利用基地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出的國家級、省部級、委局級、校級的金字塔型相互促進、相互帶動的優勢,發揮基地思想庫和智囊團的作用,發揮強大的輻射示范效應,推動科研組織模式創新,使科研資源得到合理利用,為科研創新團隊的錘煉提供一個很好的平臺。
2.科研項目凝聚科研創新團隊。科研項目是科學研究的基本組織形式和重要載體,是提高科學研究組織水平的有利抓手,也是推進多學科交叉滲透、聯合攻關、凝聚創新團隊的重要紐帶。例如2011年,我校以設計學為基礎,將國家標志標準符號的應用與管理學聯合,形成了《公共信息符號系統管理標準研究》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通過科研項目的開展,團隊成員可以以重大基礎性、整體性、交叉性問題為導向,匯集不同學科視野,形成集合優勢,研究的思路、研究的方法、研究的形式會逐步拓展開來,捕捉熱點問題的敏銳性、視野和洞察力會逐漸增強,從而有利于促進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滲透,推動跨學科研究,培育新的學術增長點,提高科學研究的科學性、準確性和預測性,增強綜合解決社會重大問題的能力。
3.首席專家引領科研創新團隊。科研創新團隊必須得有優秀的首席專家,并不是所有的科研人員都能成為優秀的首席專家,首席專家應該具有良好科學素養、廣博的科學知識、善于進行創造性勞動并能團結帶領課題梯隊為本領域的發展共同奮斗的優秀學者。我校碩士生導師、服飾文化學創始人華梅教授以其所具有較完整的知識結構和更新知識的能力,組建了華梅服飾研究所。
總之,科研管理工作貫穿科研工作的全過程,高校的科研工作,無論是在直接為社會經濟建設服務,還是在加速科技發展,促進人才培養,加快學科建設,提升教學質量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就要求高校要全面提高科研管理水平,不斷充實管理人員,加強學習,培養現代化的管理能力,更新傳統的管理觀念,以推進高校科研工作的持續快速穩定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涂明華.強化科研意識 開創我校科研工作新局面[J].九江學院學報社科版,2005(1).
[2]鄭工.“十一五”期間中國美術研究現狀基本分析[J].藝術百家,2011(1).
[3]胡娟.培養科研意識,提高教師素質[J].科教文匯,2008(8).
[4]李權超.試論科研人員創新意識的培養[J].中華醫學科研管理雜志,2008(4).
Keywords private colleges;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perfect
黨的十報告中提出,高校要以提升質量為核心,加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大量的一線創新型人才,是當代中國高等教育最重要的歷史使命。要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為建設創新型國家作出新貢獻,高校作為科學研究的主力軍更是應該發揮它的作用。然而一所高校的科學研究和它的科研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是密不可分的,要想在科學研究上有所突破就必須建立一套高效的科研管理體系。特別是民辦高校的科研由于起步晚、底子薄,所以更需要解決當前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這樣才能提高科技創新能力。
1民辦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學校科研人員科研活力不足。在民辦高校中,科研人員開展科研活動主要是為了完成當年的個人科研工作量以便通過學校的科研考核和為職稱評定積累科研部分的條件。部分教師在職稱達到一定的高度之后缺乏科研動力,這也導致學校很難出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年輕教師缺乏科研經驗,在項目申請上積極性不足。(2)缺少相應的科學研究平臺。科研平臺過少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民辦高校科研活動的開展。大多數科研活動都是各院系教師個人或者部分科研團隊在進行,缺乏各學科之間的相互交流與合作。這樣不管是在項目申請還是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都很難有所突破,也很難有高質量的研究成果。(3)科研經費投入不足。民辦高校由于其辦學性質的原因,在科研經費的投入上略顯不足。科研經費的來源主要是靠科研人員申請到高級別的縱向科研項目的財政撥款和通過簽訂橫向項目合同的報酬。缺少經費上的資助,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項目完成的質量和科技成果轉化率,也不利于學校產學研的發展。(4)科研成果質量不高。目前民辦高校的科研成果多是學校科研人員對自己所學專業方面的研究和對所教課程教學方法的研究,缺少對國家關注的社會、經濟、文化等熱點問題的結合。另一方面,學校缺乏學術交流活動使得各學科之間無法很好地融合在一起,這也是導致科研成果質量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
2 解決相應問題的方法與措施
2.1 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
(1)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相結合。物質激勵是基礎,提高物質獎勵能夠激發教師們做科研的積極性,使他們的科研項目有充足的經費保障和物質保障。[1]教師們也會為了相應的物質獎勵而提高自己研究成果的質量,對教師和學校是一種雙贏的選擇。精神激勵雖然沒有物質激勵那么直接的效果,但是它是物質激勵無法替代的。人最重要的成就就是實現其社會價值,教師們通過自己所學的專業來取得相應的研究成果,最終服務于社會從而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能夠得到學校的肯定、學生的尊重,這是物質激勵無法比擬的,這是更高層次的需要,只有將兩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才能激發教師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更好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2)管理制度激勵。通過對學校科研考核文件的修訂和職稱評定文件的修訂來激勵教師們更加積極地從事科研工作。通過目標考核的形式來激勵科研人員完成預定的任務。對目標完成特別出色的院系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將職稱評定與科研成果的質量和數量相掛鉤,增強教師從事科研工作的積極性。(3)協調互助激勵。建立相應的互助機制,鼓勵職稱高、科研經驗豐富的教師幫助、指導年輕教師開展科研工作。建立科研團隊,加強科研人員的合作與交流,互相學習。年輕教師應該積極主動地向團隊中的學術帶頭人多多學習。[2]這樣形成良好的傳幫帶機制,將極大地提高年輕教師的科研能力和積極性。
2.2 建立研究平臺
加強學科間交流。要想在學校中形成良好的科學研究氛圍。相應的研究平臺必不可少。學校各院系應該從各自的專業特色中尋找突破口,來建立相應的研究所。通過各學科建立的研究所將各個不同專業的教師吸納到研究人員中來,從而實現各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研究,為取得高質量的研究成果打下堅實的基礎,也為科技成果轉化帶來有利的條件。要加強與各高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特別是同類型院校之間的科研交流與合作,通過建立一個區域內的研究平臺,使得各高校之間能夠獲得高質量的科研項目和科研成果。
2.3 學校在科研工作上應該加大投入力度
作為民辦高校,不僅要重視教學,更應該重視科研,通過科研來帶動教學。學校應該更重視科技成果的轉化,對科技成果轉化制定相應的政策,加大科技成果轉化推廣力度,并給予一定資金的支持。要加強校企合作,加強學校“產學研”發展。高校和企業可以在技術、資金、營銷上實現優勢互補,共同建立科研基地,這是加快成果推廣的一條途徑,也是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l展方向。企業可以通過高校來解決技術和人才缺乏的問題。[3]高校可以利用科研基地,根據生產中的實際問題來開發相關學科的產業化研究項目。可以通過校企合作來募集科研經費,開展科研工作,更快地實現科技成果轉化。從而解決科研經費不足的問題。
2.4 關注社會經濟熱點,加強學術交流與合作
1.引言
作為筆者單位的磁計量工作平臺是國家一級磁計量站,擔負著各種設備的磁計量工作。科學高效的管理磁計量站工作是一項長期而重要的任務。科研管理機制的涵義,是指科研管理系統的結構及其運行機理。科研管理機制本質上是科研管理系統的內在聯系、功能及運行原理,是決定管理功效的核心問題。磁計量站創新性引進科研管理機制和質量監督機制,就是把握了磁計量工作的核心問題,這樣才能更好的保證科研單位磁計量任務的有序高效完成,從而促進國家一級磁計量站建設和正常應用的實現。
2.目前磁計量工作站管理模式的現狀與發展方向
目前,磁計量站得到了較好較大的發展與進步,有著越來越清晰的定位和明確的職責劃定。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磁計量工作的專業化程度也越來越高。磁計量站的發展與提供高質量的檢測服務,關鍵還在人才。高新技術在磁檢測領域愈來愈廣泛的應用,需要技術機構在先進的檢測設備這個物質基礎上,更加注重自主創新人才的引進和培育,保持磁計量人才隊伍和人員崗位的相對穩定,并不斷積累經驗,這對于磁計量站的長足發展十分重要。
磁計量工作站想要實現科學管理,它的發展方向是:首先,需要的就是實現標準化管理,即要強化質量評估、規章制度、技術標準建設,并要求在工作中嚴格按標準程序辦事;其次,需要實現的是系統化的整體功能,即要達到其整體功能與系統層次的優化組合,以提高工作效率與效能;再次,需要實現的是內部建立起信息系統,能及時準確地收集分析處理各種信息,保持其內外部環境信息的暢通。
由上述可見,在磁計量站的管理中,建立科學化管理機制的內涵就是,越來越廣泛地應用科學化、系統化、信息化和專業化的“四化”管理模式。
3.磁計量工作中引進科研管理機制的創新性與探討
3.1 科研管理機制的概念
科研管理機制是以客觀規律為依據,以組織的結構為基礎,由若干子機制有機組合而成的。科研管理機制以科研管理結構為基礎和載體。科研管理機制本質上是科研管理系統的內在聯系、功能及運行原理。它具有以下幾個顯著特征:
(1)內在性。科研管理機制是管理系統的內在結構與機理,其形成與作用是完全由自身決定的,是一種內運動過程。
(2)系統性。科研管理機制是一個完整的有機系統,具有保證其功能實現的結構與作用系統。
(3)客觀性。任何組織,只要其客觀存在,其內部結構、功能既定,必然要產生與之相應的管理機制。這種機制的類型與功能是一種客觀存在,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3.2 科研管理機制下的磁計量工作的特征
(1)以人為本
提供培訓、進修和鼓勵人才自由發展等條件吸引人才。磁計量站應該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才,注重人才的培養和發展。
(2)科研團隊的確立
科研團隊是以科學技術研究與開發為內容,由為數不多的技能互補、愿意為共同的科研目的、科研目標和工作方法而相互承擔責任的科研人員組成的群體。磁計量站只有依靠這樣一個優勢互補的科研群體,在充分發揚學術民主的前提下,以及具有戰略眼光和很強協調能力的領導者帶領下,才能持續產生新成果,如新的計量方法的發現等。
(3)激勵機制的建立
磁計量站設計合理的激勵機制,建立健全完善的監督約束機制,并在實際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優化組合,最終建立一整套強激勵強約束的制度規范,達到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鞭策人、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的目標。
3.3 計量工作中實現科研管理機制舉措的探討
為適應裝備發展的需要,必須大力加強磁計量工作中的科研管理機制建設,以提供優質服務為出發點,強化優勢計量檢測項目,突出特色磁計量檢測項目,提高磁計量工作質量和水平,增強磁計量技術機構發展活力和發展后勁,努力實現磁計量技術機構各項工作的科學發展。只有科學的科研管理機制才能更好地為計量機構服務,使磁計量站的計量工作更為高效順暢。磁計量工作中科研管理機制高效運行的舉措如下:
(1)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提高磁計量技術能力
加快自主創新和科技創新,全面提高技術服務和質量管理能力,不僅是磁計量站生存與發展的內在需要,也是發揮好自身優勢和作用,促進磁計量技術機構持續發展的外在要求。磁計量站應該制定切合自身實際、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發展規劃,并認真實施。要加大科技研發力度,大力開展技術革新,申報科技成果、專利發明,技術機構要逐步由“單一檢測型”向“檢測、研究、服務型”轉變。同時,要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步伐,為磁計量業務開展和磁計量站事業發展服務。加快機構聯合,整合實驗室資源,增強檢測實力,開展資質認證、實驗室認可工作,推進磁計量技術機構向機構一體化、技術數字化、管理規范化的方向發展。
(2)提高人員素質,增強發展后勁
事實證明,人的問題已經成為決定事業成敗、影響事業發展最活躍的因素,成為提高工作質量水平、確保科學公正的關鍵條件,成為解決計量事業發展后勁的瓶頸問題。要提高人員素質,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要大力“挖”。堅持內部挖潛,堅持“培訓教育是最大的福利”的做法,把做好培訓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二是要善于“引”。通過招考、招聘、合作等方式引進高素質、高層次人才,補充到研發、重點實驗室、關鍵檢測崗位等影響事業發展的重要崗位上為我所用。
三是要善于“用”。要制定出臺一系列留得住人、人盡其才、材盡其能的制度措施,要創新機制,敢于提拔、重用、獎勵有真才實學的人才。
(3)提高檢定(校準)證書報告質量,提高公信力
檢定(校準)工作不僅是磁計量站試驗的基礎依據,也是磁計量的生命,而檢定(校準)證書報告是計量的最終產品,是檢定(校準)工作的綜合反映和工作質量的最直接體現。質量不高或者不合格的報告、證書,既無法反映產品質量、磁計量性能的實際狀況,也直接影響著磁計量結果的有效性和磁計量的形象。磁計量應進一步加強對檢定(校準)工作質量的管理,特別是檢定(校準)報告、證書的管理。并且定時組織技術人員認真學習計量法規、標準、規程以及方法,從而熟知各種操作技能,提高業務能力,確保出具符合標準、規程要求的原始記錄、報告與證書。堅決糾正和杜絕無資質、超資質范圍、檢定(校準)不按標準/規程進行檢定(校準),出具虛假數據或虛假證書報告的違規現象。
(4)健全質量管理體系,完善制度措施
磁計量要加強內部科研管理,按照“按制度管人、用流程辦事”的原則,建立健全包括崗位職責、工作質量考核、過錯責任追究、監督檢查、人員獎懲、投訴處理等內容的各項工作制度,實現從“人治”到“法治”的轉變。要加強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體系建設,根據《實驗室和檢查機構資質認定管理辦法》、《實驗室資質認定評審準則》要求,制定切合實際的質量手冊、程序文件和作業指導書,定期開展內審和管理評審,對發現問題及時制定措施,認真解決和糾正,做到全員參與、持續改進,使體系保持有效運行,保證檢驗檢測數據的公正、準確、可靠,不斷滿足委托方當前及長遠的期望,爭創一流的計量技術機構實驗室。
4.質量監督概述
4.1 質量監督的定義
為了確保滿足規定的要求,對實體的狀況進行連續的監視和驗證并對記錄進行分析。質量監督不是一種個人行為,它是在一個單位最高管理者的授權下開展的,是代表最高管理者實施質量監督的,是磁計量檢測全過程有效運行的保證。
4.2 質量監督的對象和目的
質量監督員對測試、校準或檢定人員(包括實習期人員)及其工作質量進行監督。質量監督的目的在于確保實驗室人員具有所從事的檢測工作的能力滿足規定要求,這種能力包括初始能力、持續能力。其主要目的在于解決過程中的弊病,最終目的是確保實驗室的產品(結果報告)滿足規定要求。即:法律法規、標準要求、顧客要求、合同要求、法定管理機構要求、認可機構要求、實驗室管理要求,同時還要關心隱含的需求和期望。因此質量監督不僅要監督有沒有“不符合”,對已發現的存在問題采取糾正措施或預防措施,同時,對于合格的方面也應積極尋求改進的機會。
4.3 質量監督的內容
1)測試、校準或檢定設備的狀態;
2)測試、校準或檢定方法的有效性;
3)測試、校準或檢定結果的溯源性;
4)測試、校準或檢定記錄的準確性;
5)測試、校準或檢定報告的正確性;
6)測試、校準或檢定過程的公正性;
7)環境條件的符合性。
4.4 質量監督的方式
1)抽查監督。業務室負責抽查監督的組織和實施工作,抽查監督要做好有關記錄,對發現的問題要及時通知責任部門實施糾正。
2)日常監督。日常監督由監督人員就監督內容的各個方面隨時進行檢查,以便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或隱患。
4.5 質量監督的實施
1)完善的實驗室質量管理體系文件;
2)建立質量監督機構;
3)明確質量監督機構各級人員的職責。
5.結束語
本文結合磁計量保障任務的實際需要,提出了在磁計量工作中采用全新的科研管理機制,并探討了這一創新性機制的具體實施舉措。計量工作中采用科研管理機制的運行模式更能凝聚智力,整合力量,對于靶場未來開展高效順暢的計量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此外,磁計量站的認證認可,促進了自身的建設和發展,通過文件化的管理方式使計量檢測的質量管理更加規范化。但是僅有規范化的文件是不能讓體系自始至終保持有效運行的,必須要有相關的措施作為保障。建立質量監督檢查制度并實施經濟責任制考核是維持體系運行的有效手段。
參考文獻
[1]趙秋洪.計量管理新模式[J].中國計量,2007(12).
農業科研工作有別于其它行業,農作物特殊的生長習性決定了農業科研工作的季節性強、周期性長,為科研經費的科學預算增加了難度。隨著國家對農業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農業科研項目資金來源渠道呈現多元化,農業科研事業單位的科研經費逐年增加,國家對科研單位的財務管理也在不斷加強。但是,農業行業的特殊性、農業科研單位的公益性以及農業科研工作者忽視財務管理在項目經費使用中的重要性,一直以來限制了人們對農業科研事業單位財務管理本質的正確認識和科學把握。作者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分析了近年來農業科研工作中財務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措施。
一、現行農業科研工作中財務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1、經費預算不夠科學,導致實際執行存在困難
一些農業科研事業單位對財務預算管理觀念仍比較淡薄,對財務管理的思路還停留在過去對資金的管理,忽視年初對年度資金預算計劃的科學制定,造成實際收支與預算相差較大。尤其是申報科研項目時,大多以課題組為主組織,編制的項目預算與單位科研發展整體需求有偏差,執行過程中單位總控度差,預算與實際需求差距大。
2、擠占挪用成為彌補經費缺口的普遍現象
為了籌集資金,幾乎所有的單位都不同程度地把手伸向科研經費。盡管國家有關部門三令五申,但在生存的壓力下一些單位還是絞盡腦汁,巧立名目,或以提取管理費的名義改變資金用途,或直接擠占挪用科研經費,想方設法把科研經費變成基本支出經費,使得原本并不復雜的科研經費管理變得十分復雜棘手,財務問題層出不窮,而且積重難返,不僅使科研項目的執行效果因經費問題大打折扣,而且容易滋生腐敗。
3、科研經費預算執行有待規范
科研項目課題負責人管理制度決定了其經費管理使用的自,但這種自是相對的、有前提的,是相對于過去單位對科研經費管得太多、對科研活動干預過多而言的,是科研經費管理規則框架下的經費使用自主,真正的落腳點是賦予課題負責人組織科研活動的自。實際工作中,部分課題負責人將經費管理使用的自理解成了經費的所有權,將科研經費當成了“私有財產”,要不要花,如何花,一個人說了算;科研管理部門只注重立項和驗收的組織,很少關注預算執行過程。科研人員只專注怎么出成果,如何爭取到經費,在他們的理解中,預算是做給立項階段的評審看的,不是用來約束自己執行。科研圈內甚至流傳著“只有申請不來的項目,沒有結不了項的課題”。最終使科研人員對科研經費預算的嚴肅性產生認識誤區,視科研經費預算為擺設,認為財務人員對科研經費使用規范性的擔心是杞人憂天,經費使用比較隨意,預算與執行存在較大偏差。
4、科研經費使用矛盾較多、效益也較低
科研項目計劃實施課題制后,實行全額預算,細化了科研項目預算編制,實行預算評估制度,這對科研人員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難更新的要求。首先,科研人員普遍感到預算編制過細過嚴過緊,編制口徑不一,較難應對。第二,農業科研具有周期長、季節性、復雜性等特點,立項時的預算很難全面覆蓋農業科研全程中的需求,也很難預測可能發生的變化。第三,爭取科研項目“廣種薄收”,使得科研項目預算編制金額按“廣種”編制而預算執行情況卻是“薄收”,這就使得科研項目預算編制金額與預算執行相差較多,這是預算編制所不允許的,預算編制的嚴肅性與爭取科研項目的“廣種薄收”概率相矛盾。科研項目支出報銷問題也較多:從主觀上看,科研人員觀念與國家當前的財務管理制度不盡適應,部分科研人員,認為拿到科研經費后,只要與科研活動有關想怎么花就怎么花,與當前國家有關科研項目經費管理的要求相矛盾。從客觀上看,在項目經費劃撥和任務管理兩條線機制下,科研經費的支出和報銷存在不少問題,一是項目啟動時經費與任務不匹配,要么經費下撥遲滯,科研任務無法按計劃實施,往往錯過最佳時節,延誤時機;要么項目任務下達遲滯,經費先到帳但歸屬不清,無法支出。兩種情況都導致科研經費不能及時有效支出,科研工作不能按計劃進行,這一狀況尤其對農業科研項目的影響極大。二是項目實施過程中,財政部門要求在限期內將預算執行到一定比例,嚴重脫離科研活動實際。為了完成指標,只能突擊花錢,這樣勢必造成違規報賬、財務控制薄弱、科研經費損失浪費等隱患。三是部分切實發生的費用難以報銷。如從事農業經濟研究的科研人員談到,下鄉蹲點、調查、試驗時支付給農民的費用以及農業軟科學研究需要購買的大量數據,往往很難取得正規發票,報銷困難。
二、加強農業科研工作中財務管理的主要對策
1、科學編報預算,嚴格預算執行
農業科研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目標,是充分發揮財務部門的基礎性、服務性、保障性作用,只有建立科學合理的財務資源配置機制,才能有效利用財務資源。一是建議加強“三建”制度的建設,從源頭上抓預算工作。即,建立管理制度,明確分工職責(項目組、單位、主管部門),充分考慮單位的發展;建立財務審核制度,確保預算的合理性,提高執行力度;建立項目儲備庫制度,提前謀劃,按照項目性質充分、綜合考慮科研預算。二是建議落實好“三抓”工作,即,抓政策依據,強調按制度辦事、按程序辦事,切執行預算制管理,有效避免預算執行“出軌”;抓管理制度,完善報銷手續,提高監督力度;抓責任主體,明確責任主體,制定獎懲措施。
2、合理增加農業科研單位的事業費
為了保證農業科研人員能夠專注農業科研工作,不要因為經費不足而影響核心工作,或為了維持現狀,將科研經費變向支付,影響了科研工作的成效。為此,建議財政部門合理保證科研單位正常的事業費,保證開展科研工作的基本條件,同時調整農業科技項目立項與管理機制,增列與農業科研工作有關的費用支付名錄,便于科研人員的合理支付,保證科研工作正常開展,較好地控制了科研經費使用的“改頭換面”。
3、加強科研經費財務管理人才隊伍建設,探索財務人員參與科研過程的管理模式
國家財政和科技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推進,改革舉措層出不窮,部門預算、政府收支分類、非稅收入管理、政府采購、國庫集中支付、科研經費課題制管理等一系列改革,對科研經費財務管理隊伍的要求越來越高。財務人員要有堅定的政治信念,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揚敬業奉獻精神,廉潔自律,淡泊名利,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同時要敢于堅持原則,客觀公正,依法履行監督管理職責。科研項目經費是農業科研單位除財政基本支出撥款以外的最主要的經費來源,財務人員應樹立為科研服務,為科研人員服務的觀念,加強綜合能力和素質的培養,不僅要豐富財經領域的知識和經驗,也要加強相關知識的學習,熟悉科研方面的基本常識,了解科研過程,把握科研規律。從專業的角度思考科研工作的實際需要,把握科研工作與財務相關的重點、難點,提高對工作中復雜問題的分析、判斷、解決能力,通過科學的管理,優質的服務,贏得科研人員的 理解、信任、尊重與支持。探索財務人員參與科研過程管理的模式,財務人員參與科研過程管理的觀點并不新鮮,對此項目主管部門有要求,財務部門認為有必要,科研實施主體總體上也歡迎,但始終落不到實處。原因有很多,但根本在于缺少可操作的規則,不單單是對財務人員參與科研全過程的方式、內容以及權利義務作出界定,對科研人員也必須同時具有約束力。建議每個科研項目要吸納1名財務人員作為課題組成員參加課題組,研究討論項目申報指南,參與經費申報預算編制,跟蹤監督經費預算執行,提供經費預算執行過程中有關財務方面問題的咨詢服務以及意見建議,協助解決有關科研經費預算執行中的實際問題,配合整理結題財務驗收資料為科研項目的財務審計驗收提供技術支撐,督促項目結題后財務結賬手續的辦理等等,對項目的財務檢查及審計驗收提供技術支撐。
4、提高科研經費使用環節中的財務管理效益
財務管理人員與科研管理人員要適應國家宏觀層面對科研項目經費預算管理的新要求,形成新的科研項目經費管理理念。財務人員與科研人員要密切配合,滿足科研人員了解和掌握科研經費預算執行情況的需要。同時,科研人員要及時向財務人員提供項目經費預算、執行等過程中的所有經費信息,便于財務人員更好地管好科研經費。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加強科研項目經費預算管理,嚴格執行國家財經紀律,合理使用項目經費,提高科研項目經費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另外,開發利用農業科研事業單位的網絡,建立科研項目管理的信息資源,使用專門管理科研經費的軟件,從立項到Y題對每個科研項目的經費進行全程、實時、程序化管理,財務人員和科研人員都能隨時查看經費使用狀況,了解經費去向,依據項目計劃任務書所列支出進行動態實時監控,及時發現問題并加以糾正調整,要求便于管理,也便于項目驗收,這是確保科研項目的經費使用合理有效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付小燕.現行農業科研事業單位科研課題(項目)經費財務管理中的問題與對策[J].農業科研經濟管理,2009(1):31-35.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高校科研事業也快速發展,全國高校承擔的科研項目和籌措的科研經費呈現大幅增長趨勢。高校在科研管理過程中不適應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和高等教育發展需要的突出問題也隨之顯現。前不久教育部研究制定并下發了關于加強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三個文件,以此進一步深化高校科研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本文論述了如何結合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新形勢、新特點和新要求,通過規范化、精細化的制度建設,做好三個文件的貫徹和落實工作,提高普通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科學化水平,促進普通高校科研事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1 科研管理工作制度建設工作對高校發展建設的戰略意義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科研管理工作制度建設是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高校規章制度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制度的完善與否,直接關系著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規范化、精細化和科學化水平,關系著科研管理工作能否取得成效。科研管理工作取得成效是提高高校科研水平和促進高校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在高等教育發展的歷史性黃金時期,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推進內涵建設,提高核心競爭力是高校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科研帶動和促進高校教學工作,是高校培養高質量人才的源動力。科研是提高高校教師學術水平的重要途徑,是提高高校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是高校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載體,是高校營造學術氛圍的重要因素[1]。科研水平是影響高校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科研管理制度建設是否完善,直接關系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成效,影響高校科研水平,關乎高校核心競爭力和生存發展。
2 完善細化制度體系是科研管理工作規范化的基礎
規范化管理是科學化管理的第一個層次。完善的制度體系是管理意志穩定的體現,是規范化管理的基礎。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規范高校科研行為的意見》文件中,指出了當前高校科研行為不規范的表現形式,明確提出了7項行為和16條禁止性規定。主要包括項目申報、預算編制、項目執行、學術道德、經費使用、學術評價、項目負責人等方面。高校在貫徹落實過程中,應結合自身科研活動特點和規律,針對自身存在的突出問題,在遵照相關管理規定的基礎上,建立統一行為標準和標準操作規程。充分發揮分級管理的優勢,在制定操作規程的時候,將每一級的權責在科研活動的各個環節明晰化、定量化。
3 精細化管理是提高科研管理工作效益的有效途徑
精細化管理是科學化管理的第二個層次。精細化管理是一種理念和文化;是落實管理責任,將管理責任具體化、明確化、要求每個管理者都到位盡職;本質是一種對戰略和目標分解細化和落實的過程[2]。精細化科研管理工作,要在完善和細化管理制度的基礎上,細化科研活動的流程,提高科研管理工作制度在科研活動各環節的執行力。例如,將科研項目分級分類,按照不同項目管理要求,分解任務,明確責任,劃分流程,制定每一環節的標準操作規程。在科研項目申報立項階段,充分發揮基層學院管理優勢,加大項目宣傳力度,在研究方向上加強科學引導,在經費預算方面提供咨詢服務,在符合申報條件的項目中,精細查找和培育扶持基礎好,水平高的項目申報;在項目實施階段,充分發揮職能部門監管職責,重視科研項目實施進度管理,根據項目任務書規定,定期監督項目執行情況,加強項目執行進度監督工作的痕跡管理,對項目執行情況監督工作進行存檔,建立科研管理部門人員定期參加項目進度組會制度,項目執行期間定期進行經費節約意識教育、加強項目經費管理教育和核心價值觀教育;在項目結題驗收階段,推行分類評價和開放評價,對項目執行過程中的各個工作環節和科技創新能力強、項目完成質量高的科研人員進行獎勵,建立既符合實際又具操作性的評估體系,做到獎懲有據,鼓勵科研人員工作主動性;在科研成果管理階段,加大對知識產權重要性教育,提高對項目成果進行總結的能力,針對不同層次的科研人員分別提供獎勵鼓勵和咨詢幫助,最大程度幫助科研人員施展才華。在整個科研項目管理過程中,還要充分借助現代化信息手段,實現科研項目過程全程監控和管理的流程化、具體化、標準化,力求管理工作高效和節約。精細化管理是要于細微之處見真精神,細節展現管理水平,細節提高管理效益。
4 人的價值是科研管理工作實現科學化的關鍵
科研管理工作的主體是人,科研管理工作的客體也是人,從事科研活動的還是人。在提出規范化和精細化科研管理的同時,決不能忽視每個環節相關責任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制度的制定,制度的執行都是靠每個環節的責任人來實現的。制度的規范化、細節化體現了科學的管理,可是相關責任人不發揮主觀能動性,再完美的制度都無法發揮作用。
在科研管理工作中,要充分發揮人的作用,需要科研管理人員和科研人員都參與到科研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的制定過程中,共同完成思想和觀念的轉變,并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積累,進一步提出完善和細化的意見和建議。
5 結語
加強制度化建設,規范科研管理工作是提高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水平的制度基礎;完善和細化科研管理工作操作規程,是提高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制度執行力的有效途徑。只有不斷規范化,精細化科研管理工作制度,才能不斷的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科學化水平,使科研管理工作效益不斷提高。科研管理工作效益增加,也必將促進科研項目質量和科研水平的再提升,逐步形成良性循環。最終必將增強高校的科技創新能力和科研成果轉化率,實現高校核心競爭力的全面提升。
一、我國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科研管理工作積極性不高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在社會發展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想要獲得較高水平的科學研究成果,就必須提高廣大科學技術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但是在高校科研工作中,由于科研項目的缺乏,科研項目只能由少數人進行,一定程度上損傷了相關人員的科研積極性。另外,科研工作的特點不夠突出,使得相關研究人員的研究不夠深入,項目課題缺乏創新,不能夠有效地突出學科優勢,一些科研人員缺乏對國外相關領域的動態研究,影響了最終的效果。并且科研項目的成果質量必須進一步提高。
(二)管理觀念、制度落后
科研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各個方面的問題。為了更好地進行科研工作,就必須盡力協調各方面的發展。科學合理的科研管理能夠有效保證科研的順利進行。但是一些高校的科研管理觀念仍舊十分落后,從科研項目的申請到最后的成果申報,科研管理起到中間傳話的作用。科研管理人員并沒有充分發揮自身作用,使科研管理處于一種被動狀態,制約了管理工作的發展。
(三)科研管理人員素質參差不齊
眾所周知,科研管理工作專業性非常強,其管理方面的經驗并不是一時能夠鍛煉出來的。所以,高校科研管理部門的人員隊伍建設顯得十分重要。但是,目前高校實際情況不容樂觀,科研管理人員與專業技術人員之間的薪資酬勞、福利待遇差距甚遠,使得科研管理人員的崗位流動性很大,管理工作的連續性不強,進一步影響了高校科研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提高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一些措施
(一)積極開展專業培訓,提高科研管理人員的專業水平
眾所周知,科研管理人員的管理水平直接影響著科研的發展水平,相關的部門領導必須在重視科研項目的時候,加強對科研管理人員的建設。按照一定的標準要求選拔專業的管理人才,并且要保持管理團隊的穩定性。可以加強對科研管理人員的專業培訓,不斷提高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與文化水平,努力建設一支專業素質強、文化修養高的科研管理隊伍。另一個方面,科研管理人員在工作的過程中,必須不斷加強團隊合作,保證管理隊伍的凝聚力,只有這樣才能夠進一步提升管理服務的水平與質量。
(二)制定相關的獎懲制度
我國想要建設發展創新型國家,就必須不斷加強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建立完善有效的獎懲辦法,幫助高校科研管理部門更好地進行發展。高校科研管理部門可以對科研項目研究、不同的科研活動、科研應用研究等不同種類的科技項目活動制定不一樣的評價標準,并且要明確相應的獎懲辦法。一些科研項目需要常年的艱苦奮斗才能夠得出結果。所以,并不能夠按照科研成果的數量來進行評價,必須將科研人員手上的研究項目法人影響力作為標準。并且要避免對科研成果評定的“偏見”,避免“人情”評審。并且要降低政府對于科研成果的影響,將科研成果交給中間部門,政府在對這些中間部門進行管理,然后逐步建立一個合理管理體系。
(三)積極創新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