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4 16:24:5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農業產業發展趨勢,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湖北省在農業產業結構上,呈現出一個比較明的特點,那就是在整個農業產業結構中,農業經濟構成了整個經濟結構的中堅力量。但是湖北省在農業經濟中并非單純的以種植業為主,在湖北省的農業經濟中,種植業、牧業、養殖業呈現出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的局面。這是一種良性的經濟發展形勢,這種多樣化的經濟結構在市場經濟中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湖北省的農村產業結構以種植業為基礎,并且在農業經濟中又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不僅有種植業還有養殖業和畜牧業。這種多樣化的產業結構呈現出一種良性的發展狀態,并且能夠適應社會對農產品的需要。
1.2農業產業在區域發展呈現不平衡狀態
湖北省憑借自身的優勢,積極開展了以農業為特色的經濟建設活動,各產業的總產值數額較大。但是這些產業在各個區域中并不是均衡發展的,呈現了一種不平衡的狀態。這種不平衡的現象不僅表現在產值的差異上,還表現為區域間農業產業的相互合作上。區域之間產業發展的不平衡也加深了區域之間在農業上的差異,由于經濟水平發展不一,各地對農產品種類和農產品數量的需求也不盡一樣。這導致了湖北省在不同的區域種植的作物種類和種植的數量上也有很大的差異,這種量和種類的差異也進一步使湖北省在產業結構的不平衡表現的更加明顯。
1.3農村產業結構和市場的關聯更加緊密
湖北省的農業產業結構在宏觀上表現為有的農業產值增加,有的產業產值在減少,有些產業發展充滿活力,而有的產業則漸漸不被看好。比如棉花產業在近十年呈現出下降的趨勢,而水產養殖業則保持著上揚的活力。這一現象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市場的變化導致了湖北省在農業經濟結構上的調整,這種調整直接導致了各種農業產業在近年來產值的變化。很顯然,經濟的增長促生了消費者對較為高端的服務業的需求,這種市場的導向使湖北省在農業產業的發展上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其改變了原有的憑經驗憑個人喜好進行生產活動的情形。這些改變,都是在市場發揮作用的情況下發生的。因此,有理由認為湖北省的農業產業結構和市場的關聯更加緊密了。
1.4特色農業以及服務業發展勢頭良好
在眾多的產業中,除極少數產業產值在下降外,水產養殖、特色農業和服務業產值都在走上坡路。其色農業作為新出現的一種產業,其發展則表現出了很強的生命力。與此同時,發展態勢較好的的服務業也同樣在產值和發展的程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這種提高不僅表現在發展的規模上,而且還表現在發展的程度上。相比較之前的經濟結構,新增加了特色農業和農業方面的服務業之后,湖北省的經濟發展更加有活力。這種良好的產業現狀,也極大的促進了湖北省的就業,進一步使湖北省的經濟結構趨于合理并且促進了省內經濟的發展。
2湖北省產業發展趨勢
2.1農業經濟將繼續占據重要地位
農業經濟是目前湖北省重要的經濟來源,也是目前湖北省內產業種類較多,且發展速度較快的經濟。農業經濟將進一步發展,并且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里,農業經濟的重要地位不會改變。但是湖北省的農業經濟會朝著科技化和集約化的方向發展,并且科技和科學的管理將能夠在農業經濟上發揮重大的推動作用。如果說湖北省的農業以往是靠擴大農業規模來實現的話,那么在以后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湖北省農業經濟的發展將能夠擺脫以擴大規模來實現增長的現狀。未來的時間里,湖北省的農業將能夠在科技的應用上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并且在有科技支持的情況下,還會加入科學的管理方法,這將推動湖北省在經濟呈現出高效率的特點。
2.2特色農業和服務業將能夠有長遠的發展前景
湖北省的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呈現出一種適應市場、面向市場的特點。這種現狀將會引導省內的經濟結構進一步調整,并且進一步促進湖北省農業產業結構的升級。產業結構在經濟的不斷發展中趨于合理,并且在特色農業和服務業發展的推動下,產業結構的升級將更加快速。在產業結構在升級之后,特色農業和服務業的重要性將表現的更加明顯。并且由于經濟的長遠增長,湖北省的消費能力將能夠在今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保持上揚的姿態。這種良好的消費狀態必然能夠帶動湖北省在特色農業和服務業的發展。因此,就湖北省而言,省內特色農業和服務業是有長遠發展潛質的。
2.3農業產業和第二產業密切結合
就目前而言,湖北省在第二產業的發展上相對較弱。但是總體來說,由于農業產業的發展,第二產業也在農業產業的發展下得到資源的補充。因此,隨著農業產業化,大量的農作物產出必然會帶來農產品加工業的興盛。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將能夠帶動周邊的一些鄉鎮企業發展。鄉鎮企業的發展,將能夠為湖北省工業產值作出相應的貢獻。而工業的發展,也將進一步促進農業產業的發展。
2.4農業產業發展將呈現技術化和科學化趨勢
湖北省產業結構正處于一個轉型的階段,這種趨勢將科技的力量帶上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科學的管理和新進技術將會在省內得到資金上的支持,并且將能夠有較大的進步。在這個階段,湖北省的農業和工業發展都將表現出一種用科學的方式管理,用新進的技術生產的趨勢。因此,科學化和技術化將會是湖北省未來在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方向。這個方向不僅會促進省內經濟的發展,并且科技的力量將會使湖北省在產業在整合上表現的更加內涵,并且在經濟的發展上,湖北省將能夠通過提高效率的方式來促進經濟的發展。
針對一定的生物靶標開發合理的分子設計的新型化學農藥:如以(乙酰乳酸合成酶)為靶標的超高效除草劑,乙酰乳酸合成酶能抑制生物支鏈氨基酸(纈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等)的合成。三唑并嘧啶環類、磺酰脲類、嘧啶(硫)醚類除草劑等屬于這一類作用機理的農藥。
開發使植物能產生免疫誘導機制的新農藥,植物抗毒素類殺菌劑,如類黃酮類植物抗毒素。
當前化學農藥開發的熱點是雜環化合物,尤其是含氮原子的雜環化合物。在世界農藥專利中,大約有%是雜環化合物。雜環化合物的優點是對溫血動物毒性低;對鳥類、魚類比較安全;藥效好,特別是對蚜蟲、飛虱、葉蟬、薊馬等個體小和繁殖力強的害蟲防效好;用量少,一般防治用量為克公頃在環境中易于降解;有些還有促進作物生長的作用。
生物與生物源農藥的開發,即用于防治病、蟲、草害等有害生物的生物體本身及源于生物并可作為“農藥”的各種生物活性物質。
生物源農藥:進展最快的是木霉類和粘帶霉類。它們對立枯病、猝倒病、菌核病引起的病害防效比較突出。
動物源農藥:主要用于害蟲的防治,包括:動物毒素,如蜘蛛毒素、黃蜂毒素、沙蠶毒素等。昆蟲激素,如蛻皮激素、保幼激素等。它們具有調節昆蟲生長發育的功能。昆蟲信息素又稱昆蟲外激素,具有引誘、刺激、抑制、控制昆蟲攝食或產卵等功能。農用抗菌素,如具有殺螨作用的瀏陽霉素、華光霉素、多沙霉素等,具有防真菌病害的武夷霉素、多米霉素、多抗霉素,具有防細菌病害的中生霉素、新植霉素,防病毒的寧南霉素等。最具代表性的是阿維菌素。
(一)農業產業化的概念
農業產業化是以廣義農產品生產為基礎形成的生產、加工、銷售的專業化、規模化和商品化。農業產業化是在新時期促進農業發展,實現中央提出的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戰略部署的要求。黨的十報告提出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戰略,“四化同步”的短板是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的基礎是農業產業化。因此,農業產業化是實現“四化同步”和中部崛起的重要基礎。
(二)農業產業化的組織模式
農業產業化的組織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龍頭企業+ 農戶”組織模式。這種模式以農產品加工、儲藏、運銷企業為龍頭,圍繞一種或幾種產品的生產、銷售,與農戶實行有機的聯合,進行一體化經營,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濟共同體。二是“龍頭公司+ 基地+ 農戶”組織模式。龍頭公司通過建設基地帶動農民進行標準化生產,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主要有三種方式:公司利用自有土地建立基地,雇用農戶在基地從事生產;公司租地建基地,雇用農戶在基地從事生產;公司租用農戶土地建基地,同時吸收農戶以土地、勞動力、產品、資金等要素入股,再承包給出租農戶或大戶經營。農戶從這3種方式中可獲得勞動報酬、土地租金、股金和承包費等收入。三是“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戶”組織模式。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實現農戶小生產與社會化大生產相結合的直接組織形式,是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的有效載體。該模式是合作組織根據基地農業資源優勢,組織農民開展標準化生產,開拓和占領市場,自主延伸產業鏈,拓展加工、儲運、營銷等業務,有效發揮龍頭作用的一種組織形式。四是“龍頭公司+ 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農戶”組織模式。這種組織模式的特點是各方分工明確,協會在公司和農戶之間起聯結作用,優勢在于公司不用與千家萬戶農民直接打交道,而由協會代表農戶與公司聯系,這樣就提升了農戶的市場地位。五是種養加大戶模式。這種經營模式類似于個體工商戶,有的種養加大戶發展成為龍頭企業,有的種養加大戶帶動農民共同致富形成專業合作社的帶頭人。
這其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上連企業、下連農戶,是組織模式的核心,既起著維護農民利益、提高農民談判地位、組織開展服務的作用,又發揮著按照公司原材料生產需求組織農民進行標準化生產、開展技術指導等方面的作用,同時也是有效緩解公司與農戶之間利益矛盾,實現利益共享、組織自律的重要形式。專業合作社主要提供種苗、肥料(飼料)、技術指導(病蟲害防治和防疫)、統一銷售,農戶在專業合作社中的地位有緊密型會員和松散型會員兩種。有的專業合作社依托或服務于龍頭企業,有的專業合作社獨立于龍頭企業。與農戶構成市場供銷關系的經營型合作社,理事長或緊密型會員享受經營成果;統一經營的合作社,經營成果共享;而服務型合作社,會員各自享受經營成果。
二、安徽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實踐經驗
安徽省作為農業大省,淮河以北為黃淮海平原的一部分,是小麥、棉花等旱作物主產區;淮河以南,沿江平原是水稻、油菜和水產品主產區;皖西、皖南山區,是林、茶、蠶主產區。在安徽省所轄16個地市中,阜陽市、宿州市、六安市、亳州市、安慶市為傳統的農業大市,糧食總產值較高。近年來,安徽省各地市在全省統籌安排下,積極發展各具特色的農產品,農產品生產已向優勢產區集中,逐漸形成了淮北地區小麥、江淮地區油菜、沿江地區水稻的區域格局;棉花生產向沿江和淮北高產棉區集中;山地經濟開發區以林、牧為主,重點開發板栗、核桃等特種經濟體;丘陵經濟開發區,以糧食、畜牧、淡水養殖等為主;平原經濟開發區以小麥、棉花等生產為主。截至2013年末,安徽省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達到7 221.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6.9%;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4 942家,比上年增加648家,實現總產值7 221.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6.9%,增幅高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1.9個百分點,對全部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24.3%,顯示出我省農業產業化加快發展,農業發展的效益和層次不斷提升。
實踐表明,安徽省農業產業化快速發展的同時,仍存在以下制約因素。
(一)多數農業龍頭企業整體實力不強,未形成規模經濟效益,缺乏市場優勢,抗風險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弱
安徽省多數龍頭企業家族式管理的特性十分明顯,雖然絕大多數注冊為公司制,但離真正意義上的公司治理制度要求差距較大;財務管理能力整體較弱,除市級以上龍頭企業財務管理相對比較規范外,其余數量眾多的所謂龍頭企業,基本上是小作坊式的加工型企業,其財務管理方式與個體工商戶類似。
(二)產業化不足
種植業以初級加工為主,部分地區農產品加工分散,存在同質化現象,產業回報率低。產業鏈條短,關鍵節點不清晰。
安徽省龍頭企業大多從事的只是農產品的初加工,經濟附加值低,產業鏈短,農業產業化沒有實現和工業的有效對接,沒有發揮地方特色和資源優勢。對豐富的農副產品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不夠,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有限。
(三)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化程度較低,農民與龍頭企業利益鏈接不夠緊密
目前,安徽省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大多是以“公司+農戶”模式為主,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合作主要局限在初級產品的買賣上,農戶很難參與到隨后的加工生產和銷售之中,很難參與其中的增值分配。不少地方雖然成立了一些合作社、協會,但絕大多數企業、經濟組織和農戶還是松散的鏈接關系或買斷關系,盡管采取合同訂單、保護價收購等形式帶動農戶,但存在運作不規范、約束力不強、利益鏈接不緊密等問題,未形成真正的“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經濟共同體,農民從產業化經營中得到的利益比較少,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沒有完全建立起來。
(四)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整體不夠規范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由農民自發組織起來的民間合作團體,缺少規范的章程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普遍存在規模不大、制度不健全、穩定性較差等問題。調查發現,多數合作社沒有在銀行開立結算賬戶,部分合作社證件不全,有的缺少組織機構代碼,有的沒有稅務登記證。
(五)部分地區土地流轉機制與規模經營的矛盾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安徽省部分地區土地流轉規模小期限短,農戶還沒有因為土地流轉而獲得更多的收益,還沒有因土地流轉實現土地、資金、技術和勞動力的優化配置,土地不能有效轉移,農戶分散經營,使得大規模、產業化的農業生產難以開展。
(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品牌意識不強
安徽省龍頭企業獲得省名牌產品和著名商標、專利的數量不多。許多農產品企業都是近一兩年來才開始意識到品牌的重要性,開始注冊一些優質農產品商標,多數農產品生產者缺乏品牌意識,產品知名度不夠。
三、農業產業化未來發展方向
(一)大力培育龍頭企業,幫助龍頭企業做大做強
充分發揮農業部門的優勢,扶持各級農業部門興辦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和農產品購銷服務公司等經濟實體,并通過推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辦法,使各類農業企業不斷擴大規模,盡快起到強有力的牽引帶動作用。對于各領域中具有“龍頭”作用和具潛力的企業予以政策、資金、技術、物資等方面的傾斜扶持,使一批經濟實力雄厚、帶動能力強、經營機制靈活、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龍頭”企業脫穎而出,發揮帶動作用。
(二)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發展
目前,安徽省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尚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以龍頭企業協助創辦為主。當前工作的重點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發揮資源優勢,培育支柱產業,在鞏固試點成果和總結各地經驗的基礎上,穩步辦好一批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和農業產業化中的示范作用,自下而上地、循序漸進地、實事求是地引導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健康發展。在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向著“民辦、民管、民受益”方向發展過程中需要把握以下幾點:一是堅持以專業農戶為主,體現專業性;二是要有比較明晰的產權關系,不改變土地承包關系,不改變成員的財產關系,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效益歸其成員共同所有:三是堅持自愿,實行民主管理;四是開展力所能及的經營活動,對外追求經濟效益,對內不以盈利為目的。
(三)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應加大科技創新能力,加強品牌意識
龍頭企業要加強與大專院校、農業科研單位的合作。大專院校、農業科研機構和技術推廣部門要進一步明確科技研發重點,優先研發關鍵技術,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利用率,普及先進適用技術,為龍頭企業提供技術支撐。另一方面,企業應實施品牌戰略,打造農產品強勢品牌。利用信息時代的有利條件,通過政府、媒體、信息網絡等渠道,加強內外宣傳,注冊優勢農產品商標、專利等,龍頭企業應積極參加國內外有影響力的各種專業博覽會、洽談會、展銷會等,展示生產成果,實施品牌戰略,打造農產品強勢品牌,擴展產品在市場上的知名度。
(四)進一步建立和完善龍頭企業同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
一是要引導龍頭企業直接建立農產品加工原料基地。由企業提供種子、技術、生產資料供應等服務,由農民按企業要求組織生產,企業實行保護價收購,真正建立起企業與農民的緊密聯結機制,確保企業有穩定優質原料來源,確保基地農民有穩定的經濟收入。二是大力發展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等中介服務組織。一方面,可以減少農業龍頭企業與千家萬戶農民的直接接觸,避免產生不必要的磨擦和矛盾;另一方面,能最大限度地代表和保護農民的利益。三是嘗試將農民的土地承包權作為股份入股龍頭企業,實現龍頭企業的利益和農民的利益緊密連接在一起。農民不僅獲得地租收入,作為股東還能獲得收益權。
(五)延伸和拓展農業產業鏈條,注重發展產業鏈的關鍵環節,整合農業產業鏈
中圖分類號:DF413.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332068
1 東川區基本情況
東川區位于昆明市最北端,幅員1865.8km2,現轄 6鎮1街道1鄉(移交倘甸“兩區”托管1鎮1鄉),下轄130個村委會,33個社區居委會(移交“兩區”托管23個村委會)。全區氣候繁雜多樣,囊括了從海南島至哈爾濱的南亞熱帶至北溫帶的氣候類型,造就了顯著的立體氣候,匯聚了干熱河谷的熱區資源優勢,反季農業和特色農產品在滇中和周邊地區占有相應的市場份額,是一塊別具潛力的特色農業開發區。
1.1 農業產業發展現狀
至2016年,完成糧食作物高產創建19333hm2,間套種完成36667hm2,抗旱節水節肥推廣29333hm2,優質水稻完成4667hm2,完成水稻、玉米、馬鈴薯引種試驗示范204個。小江河谷熱區冬季農業開發累計種植面積17999hm2,冬季農業開發累計創總產值77926.5萬元。規模化養殖場達209個。扶持大戶積極開發特色農業,建農民合作社236個。利用東川立體氣候優勢,打造河谷區、二半山區、高寒山區不同農業產業化發展新路子,全力推進現代農業的發展。
1.2 農業產業發展成效
1.2.1 基礎設施有效改善
大力推進農村能源建設、中低產田地改造、土壤保護等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取得成效。
1.2.2 產業發展進程加快
扶持產業項目達56個。農業龍頭企業不斷壯大,農業企業已發展到27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2家,市級龍頭企業18家,分別從事種植、養殖、加工和生物制藥等行I。
1.2.3 農業專業合作組織進一步加強
全區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達236個,社員人數達5435人。
1.2.4 特色產業初具規模
堅持結構、品種、布局“三優化”,突出特色,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初步形成了以特色水果、時令蔬菜種植、特色水產養殖等為主導的農業特色種養殖基地。開發的農特產品有冬早蔬菜(包括冬馬鈴薯、冬玉米、西瓜、甜瓜、大蒜、洋蔥、鮮銷蠶豆、鮮銷豌豆、綠葉蔬菜、大豆)、熱帶特色水果(以小棗、大粒葡萄、三月早熟桃、金太陽甜杏、紅提葡萄、紅心火龍果為主)、特色經濟林果(主要為美國山核桃)、和優質畜產品,建成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209個。
1.2.5 推進農業莊園及家庭農場建設
投資1.2億元新建的太陽谷神鼓都市農莊已初具規模并初顯成效,計劃投資1.1億元的博田人家都市農莊前期編制規劃已完成。同時,全新打造了太空育種蔬菜農場、紅提葡萄采摘農場、金太陽甜杏采摘農場、金絲蜜棗采摘農場等別具特色的4個家庭農場。
1.2.6 高度重視品牌塑造
一批叫得響的“緬桂”、“金愿”牌面條、“欽銅山”掛面、“紅土情”農產品、“鵝名堂”牌鵝制品、“東川印象”系列紅酒、“太陽谷”系列農產品等10多個品牌分獲云南省著名商標及昆明市知名商標稱號。
1.2.7 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進一步形成
在全區建設鄉鎮農產品質量標準化安全監測站。積極推進農產品可追溯體系建設,按照“加強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的建設”的要求,以優質農產品的打造推動“互聯網+農業”發展。
2 東川區農業產業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近幾年發展農業產業化取得較大成績,但還有一些突出問題亟待解決。主要表現為:龍頭企業發展后勁不足;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不成熟;產業化發展的環境與條件不容樂觀;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滯后等。
3 東川區產業化發展對策
3.1 產業發展原則
3.1.1 堅持“做特”一產原則
利用立體氣候優勢,優化農業產業布局,推動農業產業“接二連三”。加大小江干熱河谷和高山特色農業開發,著力培育一批農業龍頭企業,加快發展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發展農戶、合作社、企業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促進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
3.1.2 堅持產業結構優化原則
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調整產業結構,構建高原特色農業發展新模式。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
3.1.3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原則
充分發揮資源條件、生產基礎、市場環境等方面的優勢,揚長避短,優先發展特色農產品,形成特色優勢,拓展市場,提質增效。
3.1.4 堅持政府主導,多元參與原則
加大強農惠農扶持力度,整合各級財政涉農資金,重點投向現代農業建設,推進各類農業生產要素聚集;堅持市場導向,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的市場主體地位,提升規模化經營水平;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投入農業,提高農業農村發展水平。
3.1.5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原則
堅持以生產無公害以上標準農特產品為主體的綠色產業,提升農特產品的質量和效益,著眼于提高農業產業循環經濟的水平和競爭力,打造名牌產品,構建優勢農業產業群體,強化產業鏈條延伸,確保產業可持續發展。
3.2 產業發展模式
結合東川實際,制定《東川區“農業產業脫貧一批”實施方案》。分別從水稻產業、馬鈴薯產業、玉米產業、蔬菜產業、特色水果產業、特色經濟作物產業、中藥材產業、農村能源建設、畜牧業等方面進行科學規劃,分年度實施。通過“農業產業脫貧一批”的實施,確保覆蓋全區5鎮1街道、59個貧困村。到2018年,力爭使全區每個重點貧困村都有一個主導產業,每個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和建檔立卡貧困戶都能參與扶貧產業,帶動村民特別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穩步增收,實現5.96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3.3 產業發展內容
3.3.1 河谷熱區(海拔1500m以下)產業發展
充分發揮東川干熱河谷沿小江河流域海拔1500m以下區域水利資源好、土壤肥力高、熱量豐富、光照充足及農業生產綜合條件較好的優勢,大力發展干熱河谷特色農業。力爭到2020年熱河谷特色農業總產值達100000萬元。
3.3.1.1 做大時令蔬菜標準化基地
找準“時間差”、打好“特色牌”,新建鋼架大棚節水澆灌等現代農業設施,在阿旺鎮、銅都街道、烏龍鎮、拖布卡鎮等發展時令蔬菜標準化生產基地667hm2。
3.3.1.2 打造中國“甜杏之鄉”
在現有甜杏520hm2的基礎上,進一步在銅都街道和湯丹鎮擴大種植面積,種植規模達667hm2以上。
3.3.1.3 打造昆明“早桃之鄉”
充分發揮銅都街道洗尾嘎村“三月桃”在昆明地區最早上市的優勢,結合“三月桃”早熟、優質、經濟效益高的特點,對現有200hm2果園進行改造提升,打造東川獨具特色的“早桃之鄉”。
3.3.1.4 做強紅提葡萄標準化基地
在現有133hm2提葡萄基地的基礎上,到2020年在銅都街道、湯丹鎮、拖布卡鎮發展紅提葡萄標準化基地333hm2。
3.3.1.5 著力發展東川金絲蜜棗標準化果園
在現有100hm2的基礎上,到2020年在拖布卡鎮、阿旺鎮、銅都街道等地發展蜜棗種植規模達到400hm2。
3.3.1.6 新建四季芒果標準化果園
在拖布卡鎮、因民鎮低海拔區域新建規模333hm2的四季芒果標準化果園。
3.3.1.7 全力發展紅心火龍果標準化果園
在現有67hm2紅心火龍果種植的基A上,到2020年在銅都街道、湯丹鎮、拖布卡鎮發展紅心火龍果標準果園133hm2。
3.3.1.8 做大優質蘆筍新品種與周年高產栽培基地建設
在現在13.33hm2的基礎上,在全區推廣種植13hm2。
3.3.1.9 著力培訓雞蛋花新興產業
力爭到2020年全區雞蛋花栽培面積達到1333hm2,新建育苗基地2個。
3.3.1.10 做特特色水產養殖
實施“三百”工程,建設小清河抗浪魚養殖水面7hm2、小海漁場觀賞魚養殖水面7hm2、虹鱒魚養殖水面7hm2。全區發展特色水產養殖基地200hm2。
3.3.1.11 加快肉鴿、肉鵝規模化養殖
在銅都街道辦建設3個肉鴿、肉鵝規模養殖場,確保優質肉鴿年出欄10萬羽;鵝苗繁育實現年生產20萬只優質鵝苗以上、示范養殖肉鵝年出欄5萬只目標。
3.3.2 二半山區(海拔1500~2500m)農業發展
對現有傳統優勢果樹和核桃品種進行改良提質,大力發展魔芋、萬壽菊、食用菌、優質肉鵝和優質黑山羊養殖等產業。
3.3.2.1 特色水果品種改良
利用高接換種等先進技術,對現有傳統優勢果樹品種進行改良提質133hm2。
3.3.2.2 特色基地建設
在銅都、阿旺、烏龍、湯丹、拖布卡、因民等共建設食用菌生產基地667hm2、魔芋種植基地1333hm2、萬壽菊種植基地667hm2。
3.3.2.3 實施“百村萬戶鵝鄉”工程
依托于建立的肉鵝良繁體系和云南長宇清真食品有限公司鵝肉產品深加工體系,在湯丹、阿旺、烏龍、拖布卡等共建設5個肉鵝規模養殖場,實現優質肉鵝年出欄15萬只目標。
3.3.2.4 規模化養殖場建設
在湯丹、阿旺、烏龍、拖布卡、因民等共建設21個優質肉羊規模養殖場,實現優質黑山羊常年存欄1萬只。
3.3.2.5 大力發展林果、林下經濟
到2020年,在鞏固東川區核桃產業基地建設15333hm2的基礎上,計劃完成核桃提質增效3333hm2,核桃樣板林基地建設2000hm2;花椒267hm2;苗木基地67hm2;林下經濟開發2000hm2。
3.3.3 高寒山區(海拔2500m以上)產業發展
大力推進以發展中藥材、油用牡丹、油茶、牦牛養殖等為主的產業發展。
3.3.3.1 特色藥材種植
采取招商引資,新引進云南白藥集團,建立“云南白藥集團+東川區委、區人民政府+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貧困農戶)”的發展模式。定品種、定需求量、定價格、定標準、統一包收購的“四定一統一”發展模式,在銅都、湯丹、因民、阿旺等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寒山區,發展雪上一枝蒿、黃精、重樓、當歸、黨參,油用牡丹、萬壽菊等名貴中藥村種植1333hm2以上,確保涉及村組群眾脫貧。
3.3.3.2 在銅都、阿旺、烏龍、湯丹、拖布卡、因民等共建設油用牡丹種植基地667hm2、油茶200hm2。
3.3.3.3 在湯丹鎮建設2個牦牛規模養殖場,牦牛常年存欄1000頭。
4 小結
隨著農業市場化的不斷發展,東川區大力推進本地區的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根據自身農業的實際情況,準確結合本地區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思路,制定有效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措施,以便提高本地區的農業競爭能力。
1、區域農業。區域農業將會成為一個發展趨勢之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雖然現在一些地方可以憑借機械的力量將一個人的擴大,但是總歸無法和一個區域抗衡。而隨著大家的需求日益上升,區域性農業的呼聲也將日益擴大。這樣的趨勢會有效的提高農戶對于市場風險的抵抗,且能有效的提高比較的交流效率,互相提高技術,現在一些大平臺上面的交流論壇就是這樣的一個雛形模式了。
2、合作農業。農業一直以來都不是一個人的事,現在的農業趨勢更是明顯,大家都是彼此互補,形成一個小型的圈子,讓自己的事業更穩定。如今比較常見的合作農業模式有合同農業、種養結合等形式,這樣的農戶自身的穩定性高,不容易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雙方都會有所保障。未來這樣的農業生產方式將會大行其道,甚至可能呈現出一個個聯盟形式。
3、品牌文化。農業如今也越來越像各個公司了,追求品牌效應的農戶,其收益與規模明顯對比普通的有優勢的多。現在消費者購買農業產品也會看看是什么地方生產的,一些品牌效應好的農業產品,在大家的心理先天就品質要硬一些,其次其利潤空間相對也會大一些。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執著的要建立自己的品牌,這個已經成為了下一個趨勢之一。
4、綠色農業。健康是這個時代的主題之一,相對應的綠色食品自然而然也是大家眼中的焦點。而以前由于農業生產的不規范,各種農業產品漏洞很大,于是各種事故就出現了,但是由于消費水平的問題,很多人沒有選擇。而現在不一樣,農業生產的競爭壓力偏高,一方面選擇放棄綠色食品,那么自然會有人來頂上其市場空缺。大家生活好了,肯定就渴望更好的生活品質,而綠色農業的趨勢無疑又是大眾消費者的選擇。
(來源:文章屋網 )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2)-10-0011-1
1 立足優勢,走規模化、產業化之路,傾力打造山葡萄酒名城
1.1 科學規劃布局,建設規模化種植基地
以柳河鎮、三源浦鎮等10個鄉鎮28個村為基礎,實施“五縱四橫”葡萄基地框架和產業布局建設,著力打造30公里山葡萄產業帶,全力推進標準化基地建設。縣政府每年都根據山葡萄生產的實際情況,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大對種植戶的扶持力度。連續三年,縣財政給予山葡萄基地種植補助,每畝補助500~700元;對貸款的農戶給予50%的貼息補助;村機動地優先發包山葡萄種植戶;建立種植風險基金,對災害造成的困難戶進行補助等等。
1.2 產業化發展,打造特色山葡萄酒品牌
以提升質量、打造品牌、擴大規模為山葡萄酒發展理念,大力發展山葡萄酒加工業,引導企業走民族化、特色化、差異化之路,規范企業生產經營行為,加強對外宣傳與聯系,擴大葡萄酒企業對外影響。成立了山葡萄產業化辦公室,協調農戶、基地、企業關系,指導生產加工等。在資金、稅收、行業管理等各個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目前,園區內通過QS認證的山葡萄酒企業24家,可生產干酒、甜酒、露酒、爽口起泡酒和無醇葡萄酒等五大系列、百余個品種,年生產能力15萬千升,實現產值2億元。
2 正視現實,走特色化、差異化之路,傾力打造糧品產業
2.1 傾力打造火山巖稻米產業
一是科學規劃稻米產業發展。以“中國火山巖稻米之鄉”為統領,以一統河、三統河流域為主體,以“四區八鄉”為基礎,強力推進“一橫兩縱”稻米產業基地建設,打造火山巖概念米、綠色有機米、營養精品米,逐步實現“基地標準化、稻米特色化、加工精品化、營銷品牌化”的四大目標。二是實施四大戰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水稻綜合生產能力戰略。2008年開始,每年投入1000萬元資金,對全縣水田進行升級建設,重點實施了農田水利、地力培肥、耕地修整、低產田改造、田間路面硬化五大配套工程。投資300萬元,對1萬個新建標準化育苗大棚給予補助。加強科技體系建設,提升水稻生產標準化水平戰略。重點建立了三大標準體系。建立了無公害、綠色和有機稻米生產操作技術規程,投資60萬元開展水稻標準化技術規程培訓,培訓骨干1000人,直接培訓農戶5萬人次,發放標準化栽培模式圖6萬份;建立投入品管理體系,在縣鄉村成立監管隊伍,保證投入品科學使用;建立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在水稻生產全過程,對基地每個農戶、地塊都建立規范化檔案,追溯產品質量。鼓勵企業大力發展標準化生產稻米基地,對建設千畝以上連片的標準化稻米生產基地,每年每畝補助10元。水稻標準化生產面積發展到32萬畝,其中綠色有機認證水稻面積15萬畝。加強龍頭企業建設,提升稻米產業化水平戰略。緊緊圍繞“火山巖稻米產業園區”建設,大力發展精品稻米加工業。
2.2 傾力打造特色玉米產業
我縣玉米生產面積比較小,很難實現規模效益,并且有效積溫比較低,常年有效積溫2300℃~2700℃,玉米種植以中熟品種為主,嚴重影響了玉米產量和生產效益的提高。近年來,為破解玉米產業發展的這一瓶頸,我們全面實施玉米產業提升工程,以“三區”15鄉為基礎,構建“金字塔型”玉米生產布局,鞏固穩定高產區,提高推進中產區,改造發展低產區,在提高品質上下功夫,在提高效益上做文章,傾力打造特色玉米產業。在高產區,以種植高產品種為主,集成推廣高產栽培技術。在中低產區,大力發展地膜玉米和保鮮玉米生產。玉米地膜覆蓋栽培可增加有效積溫300℃~400℃,大幅度增加玉米產量。通過每畝補貼20元的優惠政策,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全縣種植地膜玉米10萬畝,平均畝產提高了400斤。通過“龍頭企業+基地+農戶”運作機制,大力發展甜玉米、粘玉米等保鮮玉米生產。縣財政每年補助資金300萬元,用于龍頭企業甜粘玉米基地建設和固定資產投資貼息補助。全縣發展甜粘玉米4萬畝,畝產值達1800元以上,比普通玉米增加600元以上。“向陽紅”甜粘玉米品牌,已成為首都機場定點產品。
3 加大投入,走設施化、科技化之路,傾力打造烤煙生產名縣
農業是我國的第一產業。為人們提供生存所需的食物而且農業還為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農業自古以來就是靠天吃飯,即使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不斷更新,這樣的局面依然沒有得到根本改善,農業生產依然受到到自然條件的影響,尤其是氣候變化。在氣候變化中又以氣象災害為最主要的危害因素。每年因氣象災害而導致的農業損失高達3億。為了減少氣象災害對農業造成的損失,國家必須強調各地方政府加強農業氣象服務工作,并采取措施提高農業氣象服務工作的質量,讓農業實現優質高效發展并保證農業穩產高產,提高農民收入,縮小兩極分化。
一、農業氣象服務現狀
1.服務對象亟待調整,服務領域亟待拓寬,服務水平亟待提高
在多年的氣象為農業服務工作中,我國各級氣象部門在服務對象方面,多重視對領導層的決策服務,而對直接服務農村和農民關注不夠;在服務領域方面,多數氣象部門都停留在為糧食生產服務上,而為經濟作物、特色農業、設施農業、林業、畜牧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等的服務基本上未開展起來;在服務水平方面,由于各級氣象部門普遍對當地農業生產缺乏深層次的理解,所以在服務過程(材料)中只能是清晰地給出氣象情報和氣象預報,而對當地政府和農民應采取措施所提出的建議則多數是模棱兩可,可操作性不強。
2.氣象監測站點偏少,監測數據不能滿足為農業服務的需求
目前,我國的氣象監測站網設置基本上是每縣一個氣象站,對于廣東來說,有的鄉鎮也有氣象數據采集自動站,只是有些非常偏遠、實在無法安裝的山區才沒有安裝。對于平原地區來說,氣象站的監測數據大致能代表一個縣的氣象狀況;而對于山區來說,雖然村與村之間的距離僅幾公里或十幾公里,但兩地的氣象狀況卻相差甚遠,所以氣象站的監測數據很難代表整個縣的氣象狀況。
3.氣象預測預報的針對性不強
預報內容和形式與農業防災減災的需求有一定差距,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農用天氣預報。目前氣象部門的天氣預報對農業的針對性不夠強,實際上真正對農業生產有指導作用、農民更關心的是農用天氣預報,其中包括農業年景預報、農事關鍵期的天氣預報(如長期干旱后的降水預報、麥收季節的晴雨預報)、氣溫穩定通過 3℃、5℃和 10℃等界限溫度日期的預報、土壤水分預報、各種農業氣象災害(如倒春寒、干旱、暴雨、大風、冰雹、連陰雨、初霜凍、終霜凍)預報和有利于病蟲害發生發展的氣象條件預報等。
二、農業氣象服務發展趨勢
綜現當前國內外的發展狀況,不難看出,近20多年來,農業氣象預報和情報取得了極為迅速的發展,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
1.加強農業氣象數值模擬及其應用模式的研究
以生長模擬為核心的農業氣象數值模擬與應用模式的研究是近年來最富活力、進展最為明顯、最具應用前景的一個領域。這不僅是由于它能改進和提高現己投入使用的各種模式的應用效果,研究新一代的實時統計一動楊模式,更重要的是,以生長模擬為主的模式研究是整個農業氣象學科發展的關鍵、核心和基礎,是世界農業氣象研究的共同目標。國內近年來,在引進一些主要生長模擬模式的同時,開展了對作物生長模擬及其應用模式的研究,研制了春小麥生長簡化模式、水稻生長簡化模式等。這些模式雖繁簡不同,但其基本思路都是利用作物的基本觀測資料以及平行觀測的氣象資料。
2.進一步開發和應用衛星遙感和計算機技術
近年來,農業氣象科學的另一個重大發展是衛星遙感和計算機技術的引進與開發。這不僅大大地改進了農業氣象的動態監測手段和分析方法,而且開拓了農業產量氣象預報的新途徑,從而進一步促進了農業氣象學科的發展。
其發展趨勢是,在加強遙感監測的基礎理論研究的條件下,大力開展氣象衛星遙感監測和估產技術的研究;擴展新的監測對象(如地溫、土壤濕度、洪澇、干旱、森林火災和大面積蟲害等)和估產作物(如水稻、玉米、大豆等更多的作物);
3.加強農業氣象服務系統的研究
實現農業氣象服務的自動化、定量化和正規化,向國家農業生產指揮部門提供實時、客觀、準確的農業氣象預報和情報,是農業氣象服務工作的迫切任務之一。因此,農業氣象服務系統的研究是農業氣象科學研究的重要方向。近二十年來,由于新技術越來越多地在農業氣象部門得到引進和應用,促進了國內外對農業氣象服務系統的研究。美國通過遙感技術和電子計算機網絡建立了果園的霜凍低溫警報系統。該系統是由NOAA衛星轉播的、由位于赤道上空的GOES一1衛星提供并通過電視訊號變為可見圖象,再由計算機增強影象,顯示出不同顏色以反映低溫狀況(如-0.6-0℃時出現白色影象;0.6-4.4℃時出現灰白色;小于-4.0 ℃,大于4.4℃則出現黑色等)。從而使果園防霜建立在十分可靠的情報基礎上,以節省費用和能源。
三、結語
氣象部門不僅要加強對農業氣象服務工作的認識,還要積極采取措施解決農業氣象服務工作中所存在的問題以及技術難題。不僅如此,氣象部門還要加強對氣象服務者的培訓工作,因人而異,通過培訓,提高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和氣象服務人員的服務能力以及態度,為農民提供更高質量、更準確的氣象信息促進農業增產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24-0313-01
1 農業優勢產業發展現狀
1.1 優勢特色產業建設初見成效
近年來,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省、市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各項政策,勇于實踐,敢于探索,在產業結構調整中不斷總結經驗,深化對農業產業結構內在規律認識,確定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總體思路,堅持扶持發展龍頭企業,夯實基礎增強內驅力,切實加快優勢產業發展步伐。在農業產業布局中,突出主體氣候特點,按最適宜地區來規劃各優勢產業布局,逐漸形成了老灌區東園鎮、柔遠鎮、鎮羅鎮、以發展設施蔬菜產業為主;南山臺永康鎮、宣和鎮、常樂鎮以發展經濟林果產業為主;河南省永康鎮、宣和鎮以發展養雞產業為主發展畜牧業,迎水鎮以發展養魚產業為主,香山地區的香山鄉、高興仁鎮以發展硒砂瓜產業的優勢特色產業布局。通過優勢產業區域規劃布局的建設,沙坡頭區優勢產業已初具區域化、規模化,并逐步向產業化發展。
1.2 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建設初見成效
一是提高了農民組織化程度,增強了抵御風險的能力。二是暢通了流通銷售渠道,解決了農產品賣難的問題。三是成為政府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推廣普及農業科學技術的載體。四是推進標準化生產,加強品牌建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五是加大了為農服務力度,促進了政府職能轉變。六是以增收為目的,社員收入逐步呈現最大化。
1.3 家庭農場經營大戶建設初見成效
沙坡頭區家庭農場現在發展到298個,從事種植業的125個,其中:種植糧食作物的28個;從事養殖業的145個;家庭農場經營耕地面積1 873.33 hm2;家庭農場全年經營總收入31 504.5萬元。沙坡頭區專業大戶現在發展到898個,帶動農戶5 100戶、帶動農戶人均增收463元。
2 推進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的做法
2.1 加強領導,狠抓落實
落實責任制,沙坡區始終把發展農業優勢產業納入各級干部任期目標考核的重要內容,區、鄉、村層層簽訂責任狀,層層落實責任制,做到責任明確,任務到人。嚴格考核,為充分調動各級各部門的積極性,提高責任意識,真正把農業優勢產業發展工作落實到實處,把優勢產業發展工作納入各(鄉)鎮、各部門“爭先創優”進行考核嚴格獎懲。
2.2 明確目標,強化責任
為確保農業優勢產業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每年都與各鄉鎮、各部門簽訂目標責任狀,明確各產業發展的目標。
2.3 突出重點,全面推進
始終圍繞突出重點,擴大規模,加大投入,依靠科技,狠抓示范的工作思路抓好優勢產業的發展。始終把適用技術推廣作為抓好優勢產業的重中之重,加大科技推廣投入,依靠科技增收。
2.4 整合資金,加大投入
要做大做強農業優勢產業,投入是關鍵。面對財政十分困難的現狀,在堅持農業優勢產業專項資金投入主渠道作用的前提下,積極籌措資金,加大對優勢產業發展的投入。
3 加快農業優勢產業發展的建議
3.1 健全運作機制,推進優勢產業發展
配套建立并不斷完善優惠政策、鼓勵和支持國家機關、事業單位、企業、個人等積極參與發展產業,對項目實行承包責任制。同時采取靈活的運行機制,鼓勵科技行政人員帶薪、脫產到農村與農戶聯辦創辦,承包技術指導[2]。
3.2 扶持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發展
對一些發展比較好的農業龍頭企業要進步引導和扶持實施技術改造,促進改造升級,有計劃地擴大加工規模,以適應產業發展的需要[3]。堅持開放活縣,引導合理布局,大力扶持建立畜牧、林果、蔬菜、硒砂瓜等產品的非公有制加工、貯藏、保鮮、營銷企業。
3.3 制定保護價,統籌農民與企業利益
堅持企業與農民利益兼顧的原則。既要照顧企業的效益和壯大,又有效地消除農民的生產顧慮,激發和保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支持并配合發展產業。同時根據市場行情,確定的具體收購價格與周邊毗鄰相比略偏高。
3.4 加大投入,夯實基礎
多方宣傳,積極爭取上級部門的資金投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廣泛吸納社會資金,確保產業發展的必要投入。在資金的投入方向上,以基地建設為重點,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加強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夯實產業基礎,增強發展后勁[4]。
4 參考文獻
[1] 唐勇,王章.發展特色優勢產業 壯大縣域經濟實力[J].實踐:黨的教育版,2013(6):33.
中圖分類號 S32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17-0305-01
近年來,駐馬店市驛城區堅持科學發展觀,立足資源特色,發揮比較優勢,將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戰略性調整、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提高農業競爭力的重大舉措來抓。
1 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
1.1 狠抓項目建設,培植產業龍頭
龍頭企業上連市場,下連基地,輻射帶動千家萬戶。驛城區始終重點發展龍頭企業,通過增加項目、政策改革使龍頭企業發展壯大。具體措施為:一是區財政每年都安排一定數量的項目資金,用于重點培育和扶持發展具有競爭優勢和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二是將綜合開發、扶貧、科技示范等農業項目資金實行捆綁使用,優先用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目前,全區發展了較大規模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7家以上。十三香、大程糧油集團、正大飼料、雪花啤酒等農業龍頭企業已成為在河南省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農產業加工骨干企業。眾信、大華被確定為駐馬店市農產品定點批發市場,年交易蔬菜、水果達20萬t,豬牛羊魚肉1.5萬t,年交易額達到8億元,輻射帶動周邊地市和相鄰省份,帶動周邊農村蔬菜種植業和畜牧養殖業的快速發展。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132家,輻射帶動農戶逾4.5萬戶。
1.2 強化科技支撐,建設好標準化優質產業基地
近年來,驛城區緊緊圍繞具有地方特色的蔬菜、林果、畜牧養殖、優質糧和農副產品深加工等五大主導產業作為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優先發展的產業。截至目前,全區共有蔬菜園區10個,菜田1 666.67 hm2,日光溫室400座,大中小棚6 200個,蔬菜年產量達15萬t。已建成3.27萬hm2優質小麥、3.93萬hm2優質高蛋白玉米,老街、香山辦事處及水屯鎮蔬菜種植,順河辦事處生豬飼養,胡廟鄉白桃和蔡酥梨、菜用豌豆角、紅香椿,諸市鄉小雜果,宿鴨湖萬畝濕地速生林等27個基地,帶動農戶近4萬戶,保障了龍頭企業的形成與發展。
1.3 打造知名品牌,開拓市場
驛城區強力打造知名品牌,重點以一批市場前景廣、關聯度大的優勢產品、優勢產業為突破口,加大扶持力度。目前,全區無公害生產面積達3 333.33 hm2,已培育出12個名牌產品,如鄧瓦房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大程勤生面粉、十三香等;天中面粉、十三香等5家企業已取得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證書,其中榮盛養殖獲得中國綠色食品標志使用許可證、金元乳業有限公司已成為全省唯一的一家獲得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許可證和全脂乳粉生產許可證的企業[1]。充分利用全國農洽會宣傳平臺,積極組織駐馬店市驛城區農業龍頭企業參展;同時,組織企業參加全國性農博會,進一步提高了特色農業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2011年在全國農洽會農業龍頭企業產品評獎中該區獲得了2個國家級金獎。
1.4 實行多元統籌,加大組織領導和政策扶持力度
多年來,驛城區堅持實行“多元統籌,科學指導,大力扶持,合力推進”的原則。由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抓農業生產,營造了全區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農產品加工業的氛圍;同時區政府出臺了相關政策性文件,重點從稅收、招商引資、土地征用、供電、產品流通、人才培養等方面扶持農業產業化,使其能夠迅速發展[2]。在強化合力上,區、鄉、辦專門成立了農業產業化工作領導小組和推進年領導小組,由政府主管領導直接負責,農業局、農辦、發改委、財政、稅務、銀行等部門按職能明確分工,使各部門落實責任。目前,已形成了分工協作、密切配合、高效運轉的工作機制,保障了農業產業化經營快速發展[3]。
2 存在的問題
由于該區的龍頭企業還處在發展初級階段,規模小、勢力弱、輻射帶動能力低、組織化程度低、合作觀念差,主要是以單獨發展為主,合作發展少,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還不強;部門協調不力,上下缺少互動。農業產業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產加銷各環節、貿工農各方面,橫跨三大產業,牽扯諸多部門,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和支持;缺乏資金投入、新技術引進少、項目少、政府扶持不夠等問題造成企業融資難,阻礙了企業的發展;企業制度不健全,利益機制不規范。
3 對策
3.1 加快優勢產業的發展
快速發展無公害白桃、無公害蔬菜、無公害畜產品、無公害糧食等優勢農作物產業和特色產品[4],在發展的同時要提高其產量、經濟效益,進一步做大做強以上產業。
3.2 提高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力
一是積極引導、扶持、發展、壯大現有龍頭企業。二是通過各種宣傳吸引公司、個人投資,同時政府要制訂、落實優惠政策。三是緊抓項目建設,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四是緊密將企業和農戶結合,實現產、銷一條龍服務;同時健全企業和農戶之間利益聯結機制,實現二者共贏,共同促進驛城區的經濟發展[3]。
3.3 開展考核評審工作,落實扶持政策
對8家省級龍頭企業、19家市級龍頭企業進行考核,以此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快速發展。驛城區應該根據經濟發展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實際,安排一定的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并列入財政預算,專門用于扶持龍頭企業發展。
3.5 整合資金,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驛城區在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時要對各項支農資金進行整合,圍繞農產品加工和生產基地建設,進行捆綁使用;通過政策引導和優化投資環境,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工作的力度,緊緊抓住中部開發的機遇,以優越的資源和優惠的政策,盡可能多地引進資金和技術。
4 參考文獻
[1] 邱美.驛城區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與對策[N].駐馬店日報,2011-10-09.
(一)內源式發展理念
內源式發展理念,就是把區域的經濟結構建立在當地人的技術、自然條件和文化傳統之上,充分利用外部的經濟環境,以促進區域內部經濟鏈條上的收入增長。內源式發展理念是與當地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尤其是強調當地人的參與和滿足基本需求,在具體戰略上關注基礎設施、實用技術、體制建設和社區組織、人力資源的培訓等。內源式發展首先關注區域當地民眾的發展,以區域民眾的意愿和利益為目標,建立更有活力的經濟區域。內源式發展的核心理念強調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發展應通過在其內部尋求發展的源泉、動力和機遇。尋求區域內部資源持續利用發展源泉;尋求區域環境有效保護發展動力;尋求區域經濟效益穩增發展機遇。
(二)呂梁山區農業產業延伸發展基礎
1呂梁山區資源稟賦。呂梁山區分別與太原、晉中、臨汾、忻州相鄰,呂梁市屬半干旱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差異懸殊。春季干燥,雨少風多;夏季炎熱,雨量集中;秋季涼爽,氣候宜人;冬季寒冷,降雪偏少。呂梁山區地形復雜,氣候各異,根據農業氣候資源和氣候條件,呂梁山區形成了四個特殊農業產業優勢區(見表1)。
2呂梁山區農業產業收入發展。抽取呂梁山區1051戶,收入主要來源于經營性收入,占樣本戶收入構成的3162%,工資性收入占4096%,財產性收入占比為122%,轉移補貼性收入占2620%,見圖1所示。從呂梁山區農業產業發展結構圖可知,工資性收入結構大于經營性收入結構,表明農業產業發展的可持續能力較差,短期性收入成為目前收入的主要來源(見圖1)。
(三)內源式發展理念是呂梁山區農業產業延伸發展基礎
呂梁山區農業產業結構建立在呂梁山區技術、自然條件和文化傳統之上,充分利用外部的經濟環境,以促進呂梁山區內部經濟鏈條上的收入增長。內源式發展理念是與呂梁山區的農業產業延伸發展實際情況相結合,尤其是強調呂梁山區農業產業延伸發展的參與和滿足基本需求,在農業產業發展具體戰略上關注農業產業延伸發展的基礎設施、實用技術、體制建設和社區組織、人力資源的培訓等。內源式發展首先以呂梁山區農業產業延伸發展的意愿和利益為目標,建立更有活力的農業產業延伸發展經濟區域。內源式發展的核心理念強調呂梁山區農業產業延伸發展??通過在其內部尋求發展的源泉、動力和機遇。尋求農業產業延伸發展的內部資源持續利用源泉;尋求農業產業延伸發展的環境有效保護發展動力;尋求區域農業產業延伸發展的經濟效益穩增發展機遇。
二、優化呂梁山區農業產業延伸發展內容和模式
內源式發展理念是構建呂梁山區山區農業產業延伸發展的理論基礎,決定著呂梁山區農業產業延伸發展路徑和策略;呂梁山區農業產業延伸是以呂梁山區的晉西丘陵、興縣丘陵、呂梁山區所屬的山區和盆地為單元,以其范圍內的自然景觀、文化歷史遺跡和產業資源為基礎,以特色農業產業為內容,充分考慮呂梁山區內部的自然環境條件,建設適合呂梁山區發展的內容多樣、形式不同、產業融合、特色鮮明、具有一定規模的山區農業產業延伸,最終提升呂梁山區農業產業競爭力,帶動農民增收的經濟發展模式。
(一)呂梁山區農業產業延伸發展內容
1山區休閑觀光農業產業延伸。(1)孝義山區采摘休閑觀光農業產業延伸。依托呂梁山區盆地的自然風光、人文歷史資源等,重點依托曹溪河流域兩山夾一溝的溝谷狀地貌,構建27平方公里的孝義采摘休閑觀光山區農業產業延伸。其建設內容突出以麗錦山莊、曹溪河歡樂城為主,圍繞“一寺一基地、兩壩三山莊、一場七個園”等項目,通過對山區資源整合提升、生態綠化工程,打造孝義城市的后花園與生態客廳。孝義采摘休閑觀光山區農業產業延伸帶動兩山夾一溝的山區農戶,積極參與采摘休閑觀光山區農業產業延伸發展。山區農戶參與生態旅游登山觀光區、奇石盆景展覽館、文化藝術碑林、王母娘娘紀念館、群山飛瀑與山水湖光游覽區、玉皇殿觀賞區、玉泉山索道、動植物園等游客接待服務、維護建設等經濟活動,農戶收入與一個集民俗文化、休閑娛樂與生態旅游于一體的采摘休閑觀光山區農業產業延伸相融合。(2)離石山區采摘休閑觀光農業產業延伸。依托呂梁山區晉西丘陵地區的自然風光、人文歷史資源等,重點依托離石東北部邊沿,呂梁山縱貫南北,離石區山區農業產業延伸由單一自然、觀光景點向觀光、休閑、度假旅游綜合體轉變,其建設內容突出以信義鄉村旅游為主,圍繞信義蔬菜園區等項目,通過對山區資源整合,打造呂梁市民當之無愧的“后花園”。離石采摘休閑觀光山區農業產業延伸帶動縱貫南北的信義山區農戶,積極參與采摘休閑觀光山區農業產業延伸發展。山區農戶參與“美麗鄉村游”游客接待服務、產業建設等經濟活動,農戶收入與一個集蔬菜水果采摘、休閑娛樂與生態旅游于一體的采摘休閑觀光山區農業產業延伸相融合。(3)柳林山區采摘休閑觀光農業產業延伸。依托呂梁山區晉西丘陵地區的自然風光、人文歷史資源等,重點依托柳林一道山脊連著三個小山頭,兩面山坡有大小七條溝,利用四荒地,搬山填溝,打壩淤地,引水、修路、植樹建設柳林縣以昌盛農場為主的采摘休閑觀光山區農業產業延伸。其建設內容突出以昌盛生態旅游為主,圍繞昌盛生態園區等項目,柳林采摘休閑觀光山區農業產業延伸帶動昌盛農場附近山區農戶,積極參與采摘休閑觀光山區農業產業延伸發展。山區農戶參與構建具有林果業、養殖業、加工業、種植業、餐飲住宿業、旅游業六大綠色產業和四荒治理水土保持示范基地、農業生態建設示范基地、山區養殖業示范基地、公司加農戶模式的示范基地、青年農民科技培訓基地、青少年革命傳統艱苦奮斗教育基地游客接待服務、產業建設等經濟活動,農戶收入與一個集民俗文化、休閑娛樂與生態旅游于一體的采摘休閑觀光山區農業產業延伸相融合。帶動3000戶農民實現人均收入2000元、年利潤20余萬元。
2山區種植農業產業延伸。(1)興縣山區小雜糧種植農業產業延伸。依托呂梁山區興縣丘陵的自然風光、人文歷史資源等,重點依托興縣大渡山天然林保護區兩側的山區地帶,以蔡家會鎮為主的山區發展有機小雜糧種植基地,其中建設有2000畝有機谷子山區種植產業區。其建設內容突出以綠色、有機小雜糧種植基地為主,帶動以蔡家會鎮為主山區農戶,積極參與興縣山區種植產業區發展。山區農戶參與構建具有綠色、有機小雜糧種植基地山區種植業示范基地產業建設等經濟活動,農戶收入與一個集綠色、有機小雜糧種植基地、鄉村旅游于一體的興縣小雜糧山區種植產業區相融合。(2)方山山區中藥材種植農業產業延伸。方山縣依托呂梁山中段西側山區地帶,以積翠、武當、大武、馬坊等鄉鎮為主發展道地中藥材種植基地。其建設內容突出以綠色方山中藥材種植基地為主,帶動以積翠、武當、大武、馬坊等鄉鎮為主山區農戶,積極參與方山中藥材山區種植產業區發展。山區農戶參與構建具有綠色中藥材種植基地、山區中藥材種植示范基地產業建設等經濟活動,農戶收入與一個集綠色中藥材種植基地、鄉村旅游于一體的方山中藥材山區種植產業區相融合。
3山區養殖農業產業延伸。(1)文水山區養殖農業產業延伸。文水縣馬西村、蒼兒會等村依托兩溝發展育繁肉牛養殖,建設文水山區養殖農業產業延伸。其建設內容突出以綠色育繁肉牛養殖基地為主,帶動馬西村、蒼兒會等村山區農戶,積極參與文水山區養殖農業產業延伸發展。山區農戶參與構建具有繁肉牛養殖、餐飲住宿業、旅游業綠色產業和山區養殖業示范基地游客接待服務、產業建設等經濟活動,農戶收入與一個集綠色育繁肉牛養殖基地、休閑娛樂與生態旅游于一體的文水山區養殖農業產業延伸相融合。(2)石樓山區養殖農業產業延伸。石樓依托呂梁山西麓的山區地帶,發展特色養殖,建設石樓山區養殖農業產業延伸。其建設內容突出以貉、狐貍養殖基地為主,帶動山區農戶,積極參與石樓山區養殖農業產業延伸發展。山區農戶參與構建具有以貉、狐貍養殖產業和山區養殖業示范基地產業建設等經濟活動,農戶收入與一個集特色養殖基地與休閑娛樂于一體的石樓山區養殖農業產業延伸相融合。(3)臨縣山區養殖農業產業延伸。臨縣依托呂梁山西側的山區地帶,發展肉羊養殖,建設臨縣山區養殖農業產業延伸。其建設內容突出以肉羊養殖基地為主,帶動山區農戶,積極參與臨縣山區養殖農業產業延伸發展。山區農戶參與構建具有以肉羊養殖產業和山區養殖業示范基地產業建設等經濟活動,農戶收入與一個集肉羊養殖基地與休閑娛樂于一體的臨縣山區養殖農業產業延伸相融合。
4山區加工農業產業延伸。(1)柳林山區加工農業產業延伸。柳林依托一道山脊連著三個小山頭,兩面山坡有大小七條溝,利用四荒地,搬山填溝,建設柳林山區加工農業產業延伸。其建設內容突出以碗團、特色芝麻餅生產加工為主,柳林山區加工農業產業延伸帶動山區農戶,積極參與柳林山區加工農業產業延伸發展。山區農戶參與構建具有柳林山區加工農業產業延伸建設等經濟活動,農戶收入與一個集碗團、特色芝麻餅生產加工、休閑娛樂與生態旅游于一體的柳林山區加工農業產業延伸相融合。(2)文水、交口山區加工農業產業延伸。依托呂梁山區所屬的盆地,文水、交口利用呂梁山區沙棘資源,建設文水、交口山區加工農業產業延伸。其建設內容突出以沙棘生產加工為主,文水、交口山區加工農業產業延伸帶動山區農戶,積極參與文水、交口山區加工農業產業延伸發展。山區農戶參與構建具有文水、交口山區加工農業產業延伸建設等經濟活動,農戶收入與一個集沙棘生產加工、休閑娛樂與生態旅游于一體的文水、交口山區加工農業產業延伸相融合。
(二)呂梁山區農業產業延伸發展模式
1山區采摘休閑觀光農業產業延伸發展模式為“企業+金融+農戶”、“政府+金融+農戶”。(1)孝義突出以麗錦山莊、曹溪河歡樂城為主,圍繞“一寺一基地、兩壩三山莊、一場七個園”等項目,涉及帶動主體為企業和政府,通過融通資金建設發展,通過“企業+金融+農戶”和“政府+金融+農戶”模式,企業和政府分別帶動山區農戶,農戶收入來源為民俗文化、休閑娛樂與生態旅游方面。(2)離石山區圍繞信義蔬菜園區等項目,涉及帶動主體為政府,通過融通資金建設發展,通過“政府+金融+農戶”模式,政府帶動山區農戶,農戶收入來源為蔬菜水果采摘、休閑娛樂與生態旅游方面。(3)柳林山區突出以昌盛生態旅游項目,涉及帶動主體為建設主體為企業和政府,通過融通資金建設發展,通過“企業+金融+農戶”和“政府+金融+農戶”模式,企業和政府分別帶動山區農戶,農戶收入來源為民俗文化、休閑娛樂與生態旅游方面。
2山區種植農業產業延伸發展模式為“企業+合作社+農戶”、“政府+合作社+農戶”。(1)興縣突出以綠色、有機小雜糧種植基地為主,涉及帶動主體為企業、合作社,通過融通資金建設發展,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企業、合作社帶動山區農戶,農戶收入來源為綠色、有機小雜糧種植基地、鄉村旅游方面。(2)方山縣突出以綠色方山中藥材種植基地為主,涉及帶動主體為政府、合作社,通過融通資金建設發展,通過“政府+合作社+農戶”模式,政府、合作社帶動山區農戶,農戶收入來源為綠色中藥材種植基地、鄉村旅游方面。
3山區養殖農業產業延伸發展模式為“政府+金融+貧困戶”、“企業+幫扶單位+貧困村”。(1)文水縣突出以綠色育繁肉牛養殖基地為主,涉及帶動主體為政府、企業,通過融通資金建設發展,通過帶動“政府+金融+貧困戶”模式,政府、企業帶動山區農戶,農戶收入來源為繁肉牛養殖、餐飲住宿業、旅游業綠色產業方面。(2)石樓縣突出以貉、狐貍養殖基地為主,涉及帶動主體為企業、幫扶單位,通過融通資金建設發展,通過“企業+幫扶單位+貧困村”,企業、幫扶單位帶動山區農戶,農戶收入來源為貉、狐?養殖產業方面。
4山區加工農業產業延伸發展模式為“企業+貧困戶”、“企業+合作社+貧困戶”。(1)柳林縣突出以碗團、特色芝麻餅生產加工為主,涉及帶動主體為企業,通過融通資金建設發展,通過“企業+貧困戶”,企業帶動山區農戶,農戶收入來源為碗團、特色芝麻餅生產加工方面。(2)文水、交口縣口山區加工產業區突出以沙棘生產加工為主,涉及帶動主體為企業、合作社,通過融通資金建設發展,通過“企業+合作社+貧困戶”,企業帶動山區農戶,農戶收入來源為沙棘生產加工、休閑娛樂與生態旅游方面。
三、建議
(一)統籌使用呂梁山區山區農業產業延伸項目資金
為切實做好呂梁山區山區農業產業延伸發展,需要積極整合部門資源,捆綁實惠呂梁山區山區農業產業延伸發展帶動農戶脫貧項目,統籌使用呂梁山區山區農業產業延伸項目資金,確保上級和縣內呂梁山區山區農業產業延伸項目上脫貧工作傾斜。
呂梁山區山區農業產業延伸項目資金和所有上級扶持項目資金全部用于帶動脫貧攻堅,針對性地用于呂梁山區山區農業產業延伸幫扶貧困群眾。各縣財政拿出資金用于貸款貼息,推動呂梁山區山區農業產業延伸發展帶動農戶脫貧發展模式的正常運行,形成帶動主體和貧困戶受益的聯動機制。呂梁山區山區農業產業資金項目亟待加強。在爭取上級呂梁山區山區農業產業延伸項目與資金時,一定程度上不占優勢。同時,受全社會經濟下行壓力的影響,縣財政收入入不敷出,用于扶貧專項資金有限。
(二)加大金融部門投入呂梁山區山區農業產業延伸力度
呂梁山區山區農業產業延伸應積極參與政銀企對接會、扶貧辦與縣信用聯社簽署脫貧貸款意向書。縣扶貧辦、農委、信用聯社及相關企業就貸款使用和貼息政策進行座談,對呂梁山區山區農業產業延伸發展帶動農戶脫貧攻堅貸款使用進行研究,擬定企業擔保貸款、企業使用、企業根據貧困戶的脫貧意愿及生產物資的形式資助貧困戶產業發展的脫貧模式。
(三)鼓勵企業參與呂梁山區山區農業產業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