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4 16:24:5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高中生德育教育,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2.建設德育教學的工作隊伍
建設德育教學的工作隊伍,是實施德育教育工作的人才保障。由于職業高中對德育工作的不重視,在職業高中及其缺乏德育教育的專業人才。因此要保證職業高中生德育教育的順利實施,就必須引進專業的德育教育人才。在引進人才時,職業高中院校一定要嚴把“準入關”,切實招聘到專業知識過硬且愛崗敬業的德育教育人才。其次,要定期對于德育教育的任課教師定期培訓,使任課教師在專業知識和教育教學能力上與時俱進。再次,要加大對德育教育工作的監督力度,綜合學生學習成績、平時校內表現、教師平時的課堂教學,綜合評價教師的教學能力,督促教師提高德育教學的質量,在教學中督促學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最后,要實行獎懲制度,對于德育教學突出的教師給予物質獎勵,對于表現不佳的教師酌情處理,情節嚴重者可辭退。
3.創設德育教育的氛圍
提高職業高中生的思想品德,不僅需要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德育教學工作,還需要在整個校園內創設德育教學的氛圍,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實現思想品德和職業道德的提升。創設德育教學的氛圍,我們可以在學校內懸掛德育教育的橫幅;以鼓勵為主,以懲罰為輔,實施德育教育,如在布告欄里對品德高尚的學生進行表揚,對于表現不良的學生進行公開批評;還可以利用校園廣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也可以組織主題活動,以競賽形式,讓學生在活動中認識到思想道德的重要性和掌握提高思想道德的方法;還可以組織學生觀看德育方面的影片、紀錄片。通過以上方式將德育工作滲透在學校的每個角落,滲透進學生的思想里,切實引起全校師生對德育工作的重視,進而提高職業高中的德育教學質量。
4.在實習過程中滲透德育
職業高中的職能就是為社會、企業培養技術型人才。在職業高中生參與工作之前都需要進行一段實習工作。這一段實習是學生即將跨出校園的第一步,也是最貼近社會生活的一段生活中。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非但不能對德育工作有絲毫的放松,反而更要注重對學生的德育教育,使學生符合社會發展、企業生產的需要。在學生實習過程中滲透德育,我們可以為學生指定導師,在學生實習過程中通過手機、短信、微博、QQ等互動手段,實時地關注學生的動態,在學生遇到工作或人際交往的困惑時,給予一定的指導和幫助。或者,與企業相關的工作人員取得聯系,及時地了解學生在企業中的工作態度和工作成績,讓學生做出合理的調整。
相較于初中生,高中學生的獨立意識表現非常明顯,他們更加注重自我在群體中的位置和形象,他們更加在乎“民主、平等”,他們希望教師能夠把自己當做一個成人對待,認為自己完全可以充當一個獨立的個體。把握住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征,教師無論是在授課還是在日常管理當中都要把尊重學生、平等對待學生放在首位,這是順利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的前提。
哲學家愛默生說過:“教育成功的秘訣在于尊重學生。”尊重和平等對待學生應以“潤物無聲”的細膩貫穿在每個教學環節中,而非大張旗鼓,宣傳說教。一位學習成績較差的練習體育的特長生曾經告訴我這樣一件事:語文課上,老師在前面板書,我還是老樣子,不講話卻也心有旁騖,突然老師問了我一句“某某,你能看到我寫的字嗎”就是這句話,我感動了很長時間,也許老師沒有意識到她做了件對我多重要的事,可是我感到自己被關注,沒有因為我坐在角落就無人在意。
教師不經意的話起到的作用是無限的,可以無限溫暖也可以無比寒冷。師生之間的“心理交融”是教育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重要條件,作為教育活動的主體,我們必須有一顆愛心,只有熱愛學生、設身處地地理解學生、幫助學生,才會從各方面了解清楚學生的情況,才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接受教育,學習知識,增長能力。
二、關注學生個性特點,對癥下藥
俗語說:“一把鑰匙只能打開一把鎖。”這句話放在教育當中尤為合適。高中生追求個性和特色,每個人的心中都會開出一朵與眾不同的花朵,為了打開每個學生的心靈之鎖,教師就要善于找出并運用好“鑰匙”。
《論語》中有一則故事是講孔夫子處理學生的問題,子路和冉有在不同時間向孔子提出了同樣的問題,然而孔子的答案卻恰恰相反。當同時在場的弟子公西華提出疑問時,孔子解釋說子路性格魯莽輕率因此要他慎重,而冉有做事不夠大膽,所以要多加鼓勵。這也是我們后人廣為流傳的“因材施教”,而打開學生心靈之鎖的一把鑰匙就是因材施教。
面對學生的問題和錯誤,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對“癥”下“藥”。例如,對自尊心強的,教師要注意照顧其面子,有問題可用個別談心的方式解決;對好勝自負的,要一面肯定成績,一面指出問題;對于感情沖動的,要施緩兵術,等冷靜下來后再講道理,陳述利害;對性情軟弱﹑缺乏自信的,要多予以表揚鼓勵,激其奮進。
每個學生的成長經歷、家庭情況、性格特點都不相同,教師備好學生這一課,抓住學生的個性特點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才更加容易獲得教育效果。
三、運用教師智慧,把握教育契機
在針對高中生做的調查中,“學生反感教師嘮叨”占到了很大比重。與家庭教育有所不同,面對老師的“念經”學生不敢甩臉子,然而時間久了,必然置若罔聞,大大降低教育效果。因此,做一名智慧型教師,就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機。
什么是教育契機呢?契機就是教育者在實施教育時選擇的一種最佳時機,也可以說是實施教育的最佳切入點,抓住了教育契機,也就抓住了教育的成功。
升旗是每所學校進行的常規活動,但升旗中總有個別班級學生說笑打鬧,班主任也總是就事論事批評教育一番完事。其實此時,就是進行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的很好契機。我校針對這種現象進行了專題教育,制作了宣傳展板“莊嚴的升旗儀式”,介紹升旗禮儀、國旗含義,并開展主題班會觀看同學們升旗視頻,使同學們對自己在升旗中的表現很有感觸。在下一周的國旗下演講環節我們再次探討了升旗的意義和應遵守的紀律。這樣,不少年輕老師也說自己獲益匪淺,原來升旗時真沒有想過那么多,升旗秩序有大有改觀。
一、互聯網對高中生德育教育的不良影響
1.網絡信息泛濫,學校德育教育權威性受到質疑
學校德育教育是指教師根據特定的要求和目標,設計出有針對性、計劃性的教育教學步驟,對高中生展開思想、道德等方面的積極影響,讓高中生逐步構建形成社會所需的品德觀念[1]。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學校德育作為主陣地,對我們學生的個人成長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具有權威性。但隨著當前網絡社會的發展以及全球化趨勢影響,不同國家地區之間的文化與信息通過互聯網渠道呈現到了我們高中生面前,形成了價值與道德觀念的沖突。對于高中階段學生而言,對于事物的辨別能力尚未完善,且對新鮮文化具有一定好奇探索心理,一定程度上對學校德育教育產生質疑,學校德育的權威性動搖。
2.不良網絡信息弱化高中生德育水平
高中生對于世界有極強的好奇心,在面對新鮮事物時,愿意投入時間和精力進行深入探索。但互聯網在高速發展的同時,卻缺乏科學合理的監督與約束,導致不良信息泛濫,而部分高中生對于不良信息的辨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導致在互聯網影響下,思想道德水平被弱化。在互聯網的虛擬環境中,缺乏現實社會中的道德規范作為約束,在社交網站中與不同背景、年齡層次的人進行交流,在此過程中,極有可能會接觸到一些不良信息,使高中生道德觀念受到侵蝕。長此以往,高中生在網絡虛擬環境中所接受的觀念會逐漸對其日常行為表現產生直接影?。
3.對于互聯網過度依賴,不利于高中生自我認知形成
互聯網所涵蓋的信息覆蓋面廣闊,與現實世界相比較,更加豐富化和多元化,高中生既可以通過互聯網渠道獲取與學習相關知識,同時也可以進行日常娛樂消遣,通過社交網站進行交友、聊天,擴大了人際交往范圍,但部分高中生自我控制能力較差,沉迷于網絡,且對于網絡過分依賴,缺乏對于現實生活的關注,失去對現實生活中的自我定位[2]。長期沉迷于互聯網環境中,不僅造成高中生無法科學合理分配學習時間,延誤正常學習任務的完成,對學習失去興趣,更重要的是可能導致出現網絡孤獨癥,無法對高中生角色進行定位和實現正確自我認知,影響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和社會化進程。
二、互聯網對高中生德育教育的積極影響
1.高中生德育教育渠道拓寬
事物具有兩面性特點,互聯網在對我們高中生德育教育產生消極影響的同時,也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有助于高中生德育教育渠道的拓寬。互聯網具有時效性強、信息量豐富、雙向互動溝通的特點,與學校德育模式的局限性相比,有利于德育教育生動化、規模化形成。目前國內已經出現有青少年維權網、德育網等網站,包括多種題材、形式的德育教育信息,為高中生主動接受德育教育提供了機會[3]。在互聯網技術支持下,高中生能自主選擇瀏覽頁面和主題,并經由網絡渠道,與教師就思想道德觀念展開討論,并在社交網站內發表個人對于德育觀念的相關看法。在對網絡信息、價值觀念等產生質疑后,還可以及時通過社交聊天等工具,向教師提出疑問,在接受解答后,可以自行進行思考,進而彌補學校德育教育中的不足之處。
2.高中生情感溝通需求得以滿足
現在高中生普遍承受較大的壓力,期待能夠被教師、父母和同學理解,但高中生通常自尊心較強,對于隱私等問題較為敏感,很難在現實生活中如實表達內心感受,而互聯網的出現則有效解決了這一問題。由于互聯網交流的虛擬性特點,能夠有效規避在交流過程中出現的尷尬局面。互聯網能夠為我們高中生提供相對輕松、平等的溝通環境和溝通手段,在互聯網支持下,使同學們情感需求得到滿足,讓來自現實生活中的壓力能夠在網絡渠道中得到暫時發泄,起到放松精神壓力的作用。
3.高中生社會適應能力增強
高中生是國家發展的未來,其能否健康成長是關系到肩負祖國未來建設使命的大事。[1]學校教育不僅要讓學生獲得靜態的知識,更是教會學生如何去“知”,也就是主動學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知識是靜態的,而“知”是動態的。尊重和發展學生的個性作為培養創新能力的基礎,必須要將創新能力的培養注入到個性培養中,總之,沒有個性就沒有創新能力,只有讓學生是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才能使得學生獲得全面發展的機會,才能最終達到培養創新能力的目的。在學校教育中不斷探索和發展個性化教育,為國家更好的發展,培養創新型人才就變得尤為重要。
一、個性化教育內涵
(一)個性
個性是指個體在發展生理素質和心理特征的基礎上,在社會實踐過程中,通過一定社會、家庭、學校教育等因素的影響,“在身心、才智、德行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比較穩固而持久的獨特特征的總和”。個性既反映共同性,也反映差異性。教育學中的個性是指人性在個體上的具體反映或者表現。對于當代學生而言,個性既是指其自身上所具有的經常性、穩定性的心理特征,也是指這一群體與其他社會群體所表現出的不同的心里特征。當代學生的個性包括:創造力、表現能力、主動性、敢于懷疑、向權威挑戰并提出問題以及具備參與各種活動、交際能力。
(二)個性化教育
個性化教育是在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培養和發展學生不同的個性心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個性化差異的一種創新教育模式。個性化教育可以讓學生獲得綜合、全面、自由、和諧的發展,達到培養良好個性、矯正不良個性以及最終適應社會的發展和變化的需要,最終實現個性與社會性的統一。所以,個性化教育既要承認并尊重學生的個性,又要使得學生個性發展符合社會對人才的需要。
二、制約個性化教育發展的因素
(一)教育體制的制約
多年來,在我國無論是中小學還是高校,在教育教學中,都有統一的課程標準,統一的管理體制,統一的學制,統一的高考模式,甚至于統一的教材,這無形當中使得教學目的過分的強調共性和社會性,學生如生產線上的產品一樣,被一步一步生產出來。許多教師將教學目的簡單的確定為學習好、就業好,而不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綜合的發展為目的。因此,許多學生學習只學老師教的,學校考的,至于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并不在意,久而久之,學生失去學習的動力,絕大多數富有創造個性的學生可能在萌芽時期就被壓制,甚至于被徹底扼殺。個性根本得不到充分的發展。
(二)傳統文化的制約
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使得教育工作者重整體而輕個體,重共性而輕個體,重集成而輕創新。一方面表現為強調集體意識,追求整齊劃一,從而忽視個體意識和獨立人格;另一方面表現為過分強調秩序和規矩,不能挑戰權威,人云亦云,遇到問題時,墨守成規,個體的個性和創造力被抑制甚至于被剝奪。
(三)傳統價值觀制約
中國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價值觀對現代社會乃至現代教育有著深刻的影響,例如中庸思想的一部分表現就是人們常說“槍打出頭鳥”,“外圓內方”,“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學生被教育成在學習、生活過程中不能過分張揚個性,抑制創造能力的發展。
三、個性化教育實施措施與策略
(一)改變教育理念
以往教育過多強調個體的社會屬性,對個性強調不足,教育的教學目的在理念上應該進行適當的調整。前文已經提到教育的目的要強調發展個體的個性和培養其創新能力,但是要注意的是強調個性并不無組織、無紀律、自由放縱,而是要在明確目的的基礎上,通過適當的引導,發展個體的個性。
(二)完善評價機制
我國的教育體制一直以來都是以考試為中心,以分數高低作為評價學生成績好壞的標準。但每個個體具有的能力各不相同,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教師在評價一個學生成績好壞的標準也應相應多樣化。因此,教育的評價機制的構成也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如評價內容、評價標準、評價方法以及評價模式等。評價標準的確立不能僅僅將目光停留在學校學習范圍內,應該注重評價的學生的學習實踐過程和學生未來發展的持續性,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建立符合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評價機制,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評價內容除了知識記憶和技巧類的內容外,還應包括可以發揮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內容,這些內容并沒有確定的標準答案,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擴散思維、逆向思維以及求異思維等創新能力。
(三)構建個性化課程體系
隨著人類社會不斷地進步,整個世界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政治上的多極化,經濟上的全球化,文化上的多元化,等等都直接沖擊學校德育工作,于是學校德育在環境、任務、內容、對象以及渠道都必須發生改變。[2]在當前高考制度背景下,我國高中學生的德育工作存在著實效性不強的問題,其問題主要表現為表現為說教式的教育方式,其知行脫節問題嚴重。[3]因此,強化個性化德育課程體系就非常重要,也亟需完成。個性化教育課程體系包括課程內容、課程結構的合理化構建,這對實現知識、能力、素質最優化,對學生個性的培養、創造思維的形成以及創新能力。課程設置要加強課程的實踐性,讓學生可以學以致用;加強課程內容的應用性,既要學習知識結構本身,更要使學生關注知識的產生過程和應用的過程。課程設置要加強課程的可選擇性,因材施教。課程設置要加強課程的綜合性,克服學的封閉性,能夠適應個體個性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增大個學科間的全面綜合運用,促進學校教育與社會、家庭教育之間的結合。綜上所述,高中德育在高中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有必要也必須對其加以重視,通過有效的途徑與策略教育好高中生,從而為社會以及國家發展服務。
作者:景佳昕 單位:吉林省四平市實驗中學
參考文獻:
的基本觀點教育是高中生德育教育的理論基礎,道德是調節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關系行為規范的總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道德的內容都是不同的,表現出強烈的時代特征,的基本觀點教育則是德育教育的核心,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都離不開的基本觀點教育,但是當今的高中學生,由于迫于高考的壓力以及其他原因,對理論所蘊涵的科學世界觀的理解非常的淺薄,這樣對科學世界觀如何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認識,并且依據于此建立起科學的價值觀、人生觀就顯得非常的不足,因此德育教育要和基本觀點教育相結合,使學生理解掌握基本原理和蘊含于其中的科學的方法,這樣才能正確地理解其以實踐為源頭不斷創新的理論品質。
1.2高中生德育教育要和學生生活實際有機結合
理論聯系實際,是思想的觀點,德育教育歸根到底最后是通過一定的道德行為表現出來的,高中生的德育教育也不能空談理論,這樣只會是紙上談兵,毫無用處,而是要將德育教育和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去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并分析這些需求的心理源泉,掌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幫助他們樹立積極向上的理想。
1.3高中生德育教育要和情感教育有機結合
德育教育的對象是人,人都是有情感需求的,情感關懷既是人類的終極關懷又是人類的基本關懷,德育教育也要體現以人為本,體現人文關懷,在德育教育中情感的教育可以充當良好的催化劑,因此,道德需要的增強、道德行為的規范,其重要渠道就是道德情感的培養。
1.4高中生德育教育要和科學精神、人文精神教育有機結合
德育教育和其他學科的教育并不是相互排斥的,相反的,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在教學的過程中相互滲透,交叉作用,共同實現教育育人的目的,實事求是、堅持真理、追求真理、勇于創新等是科學精神的范疇,而人文精神是關于“價值的知識”,這些教育可以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因此,在德育教育的同時,對學生也要進行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教育,這與當前大力提倡的教育創新也是一致的,創新精神是科學精神、人文精神的融合劑。
1.5高中生德育教育要和經常性教育有機結合
德育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對學生持續的進行思想教育,短時間的集中教育對學生的德育教育有幫助,但是經常性的教育也是不容忽視的,這就要求老師在平時教學中能及時地解答學生心中的疑問,消除他們思想中的困惑,使他們懂得立身做人的基本道理,從而塑造一個全面發展的自我。
2.高中德育教育的實踐
2.1轉變教學方法和觀念
社會在不斷的進步,德育教育的方法和觀念也要隨之改變,以適應時代的需求,德育教育要遵循“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原則,不能脫離實際,泛泛而談,空洞乏味,而是要根據高中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制定出教學計劃,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課堂上以學生為中心,以案例為引導,鼓勵學生勇敢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讓師生能夠平等對話,雙方通過合作,一起探討,完成一堂德育課。
2.2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德育工作隊伍
教師是學生的表率,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其作風、習慣與處事的方法等都會讓學生看在眼睛里、記在心里,“身教”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方法,對他們的行為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師要始終保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良好的師德風范和精神面貌去引導和影響學生。
2.3營造校園文化氛圍,讓環境育人
二、市場經濟條對職業高中生的影響
其一 職業高中生價值觀念發生了轉變
目前人們對職業價值觀的判斷和取向,較多地選擇現實利益標準,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念的形成。相當一部分職高生的不良習氣在初中階段就已形成,進入職高時仍未轉變。由于環境的改變,他們從原先較為分散孤立的狀態變得相對集中,通過校園傳染,問題學生人數有增無減。在校內,“問題學生”破壞課堂紀律,擾亂教學秩序,言談舉止不文明,不服從學校和班主任的管教,甚而公開對抗。鑒于這種情形,我們應正視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職高生的德育教育問題,因材施教,糾正他們的不良行為,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其二 培養職業高中生的敬業意識
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對勞動者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多數職高生由對職業教育的性質了解極少,自身決策能力較差,選擇職高校時,有的是因為從眾心理;有的是因為專業名稱誘人;有的是因為父輩親友勸說。當初他們報考時,并沒有明確自己將來成為一個適應社會發展的技術性人才,而是想找一個供以棲息的避風港,便可一勞永逸了。其實,這種缺乏敬業意識,不思進取,得過且過的幼稚想法,最終還是難逃被淘汰的厄運。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職高生所學的專業知識應該切實保證跟得上用人單位的需求,這是社會對職高校培養人才的要求。市場經濟的發展讓人們認識到,最終決定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速度的不是物質資源,而是人才資源,當今市場的激烈競爭,實質是人才質量的競爭。為社會輸送專門人才的職業學校,在德育教育上要積極探索新時期對人才質量的要求,建立新時期的人才質量標準。要求是復合型、適應型、開拓型的人才。因此,在德育上要培養學生具有創新意識、敬業意識、危機意識、競爭意識、公關意識、科技意識和法制意識,同時要在實踐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自省能力,能經受挫折和失敗的考驗。
其三 職高生自身的心理問題
目前,職高生的心理問題著實令人擔擾,不可等閑視之。它的形成不外乎兩大原因:外在的客觀因素和學生自身的主觀因素。客觀因素有家庭環境的不良影響,如家長的不良行為,教育方法不當,或嬌寵,或失控,或棍棒教育;家庭結構不完整 ,造成學生心智成熟較晚等;還有就是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現實相脫離。
三、對職業高中生的德育教育措施
一是結合專業實際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剛入職業高中的某些學生,認為遲到早退、吸煙打架、頂撞老師是無所謂的事,怎樣結合實際讓他們明白服從管理、遵守紀律的重要性呢?最重要的是告訴學生應該做一個什么樣的人,要讓學生明白向自己挑戰,戰勝自己,才能適應社會。要教給學生學會做人,首要的是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無論何時何地,都要學會保持理智,遇事沉著冷靜。同時,還要告訴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好的習慣是一個人成功的始點。如按時作息、按時出勤,著裝要整潔;站如松、坐如鐘、走如風,在人前不做小動作;物品擺放在固定的位置,用畢放回原處,不亂丟廢棄物;誠信為本,信守諾言,借用他人錢物,要及時歸還;匯報工作要及時準確、不加主觀意識;在錢物面前做到公私分明,不浪費、不占別人便宜;待人和氣、克己忍讓,工作上不要偷奸耍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多為他人想,背后不議論人。經過上述反復教育和行為訓練,對于改變學生的不良舉止并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水準,大有裨益。
二是結合專業實際培養敬業精神。職高學生雖說是職業已經基本定向,但在他們頭腦中職業形象和對專業的了解仍然是很模糊的。學會運用智慧做事,因為這樣有助于你準確地判斷,開發你的潛能達到成功的目的。要告訴學生多看書,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學會聽課,才能掌握好專業知識,依靠知識改變命運。尤其職高學生,學好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是他們人生的依傍,能使他們的人生擁有更豐厚的財富。培養敬業精神,教育學生要學會抓機遇,給自己創造機會。機遇青睞于有準備的人,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教育學生要想成功,就要學會管理時間,把握時間,做最有效的投資,用好零散的時間更是省時之道。
學習興趣德育就是教師有目的地培養學生品德的活動,新的課程標準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要成才首先學會做人,所以教育者并不單純是教會學生學習知識,而且更要注重學生的德育教育。在“全員育人”的大背景下,各科任課教師在教學的同時都應該滲透德育教育,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是提高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主渠道。作為生物教師,我在教學別注重挖掘教材知識體系中的思想性,不斷地用具有思想意義的現代生物科學成果的新信息充實教學,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樂學、好學、會學,在學習中體驗成功的情感,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成績。那么怎樣才能在生物教學中更好地滲透德育呢,以下是我一些淺薄的思考與研究。
一、鉆研教材,結合具體內容進行德育滲透
德育是學科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高中生物教材為德育滲入供給了極其豐碩的素材。就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德育而言,其內容并沒有現成的文字材料,它的理科特征,往往很輕易使我們較多地正視它嚴密的常識系統教授,而忽略其艱深的德育內容滲入。這就需要教師當真鉆研教材,充實挖掘教材中潛在的德育身分,把德育貫串于日常平常的整個教學過程中。
(一)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
生物學科是一門描述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能使學生正確認識生物和人體的生命現象及其活動規律,更好地掌握生物學基礎知識,并逐漸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我們教師要善于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結合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指導他們逐步學會運用這些觀點和方法。例如,通過高中階段的有關知識學習,學生能夠清楚的認識到:人體的最基本組成不過是20多種化學元素,按照元素――化合物――細胞――組織――器官――系統由微觀到宏觀的構建方式最后組成一個有機的生命體――人,人體在新陳代謝中生長發育、敷衍后代、衰老死亡,最后被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細菌等)分解,于是這個生前或高貴或卑微的人就此解體,以水、二氧化碳和無機鹽的形式返回生態環境,成為一棵小草或一棵小樹成長的營養,從而開始新一輪的物質循環。這樣的一個知識體系教育為學生建立正確的唯物主義人生觀和世界觀提供了科學依據。
(二)愛國主義教育
列寧說:“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濃厚的感情。”愛國主義是每一個公民應有的基本素質,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是學科教學的重要環節。教材中根據內容的特點安排了多處我國生物科學的成就,為教學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德育素材。教師應不失時機地把握好,以幫助學生增強愛國信念,激發學習熱情,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我國幅員遼闊,自然環境復雜多樣,從而孕育了極其豐富的物種和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但我國的生物多樣性同樣也面臨著威脅。通過這些內容的具體介紹,讓學生既為我國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而自豪,又增進了他們愛護環境、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意識,進而培養他們愛國主義的責任感。
二、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德育滲透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等。在生物中,有很多規律光靠老師口頭傳授是起不到作用了,這時候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試驗討論,共同思考,總結。這樣不斷可以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而且還可以培養他們團結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學方法來說,我們可以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法,這種學習法共享一個觀念:學生們一起學習,既要為別人的學習負責,又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學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進行學習。在這種情景中,學生會意識到個人目標與小組目標之間是相互依賴關系,只有在小組其他成員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還可以從小讓他們養成嚴肅看待他人學習成績的習慣。
三、利用課外活動和其他形式進行德育教育
德育滲透不能只局限在課堂上,應與課外學習有機結合,我們可以適當開展一些生物活動課和生物主題活動。例如,高二學過生態環境的保護后,我們可以讓學生回家后調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數量,然后通過計算一個班家庭一個星期,一個月,一年使用洗衣粉和清潔劑的數量,然后結合生活污水對環境造成的影響,這樣學生既可以掌握有關生物知識,又對他們進行了環保教育。另外要根據學生的愛好開展各種活動,比如研究性活動,自己制作一下生態瓶,相信這樣一定會起到多重作用的。
四、人格魅力,充分發揮教師的德育示范性
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教育活動的這一本質特點,決定了教師的勞動必然帶有強烈的示范性。教師勞動的示范性,決定了教師在思想品德和作風上必須成為學生的表率。學生往往是“度德而師之”,無數經驗證明,身教重于言教,“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師只有自己具備了良好的道德修養,才能有力地說服學生,感染學生。生物教師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是一名德育工作者,所以首先必須具備一顆水晶般玲瓏剔透的心,對學生懷有深沉久遠、博大無私的愛,以知識本身的魅力,教學藝術的魅力,教師人格的魅力來觸動、感化學生。教師的威望愈高,對學生的關懷和愛愈真摯,他對學生人格感化的力量就愈大。德育滲透的過程其實是一個情感陶冶和潛移默化的過程。教師自身的形象和教師體現出來的精神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全體教師只有具備崇高的敬業精神,先進的教育理念,豐富的專業知識,杰出的創新思維,高超的教學本領,學生才會在心里產生一種對教師的敬佩之情,并從教師身上體會到一種使命感和責任感,那么他們給學生帶來的無形影響便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古人云:“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教書育人決非一日之功。在生物教學的過程中,要堅持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漸進、逐漸滲透的原則,使學生在獲得生物學知識的同時,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從而達到智育、德育的雙重目的。
參考文獻:
[1]周美珍.中學生物學教學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5 .
高中德育管理工作是一項綜合性較強的工作,其中既包括了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又包括了心理教育、道德品質教育等,對于學生的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有效的德育教育,能夠讓高中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能夠讓學生找到前進的方向,能夠為祖國培養更多有高尚素質的年輕人。為此,筆者作為一名高中班主任,在本文中闡述一些高中學校德育教育的有效措施,以期能夠提高德育工作管理水平,培養出更多的人才。
一、構建“以生為本”德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促進德育教育的創新
我國的德育教育管理工作在很長一段時間都延續著傳統的教育模式,直到近十幾年新課改的不斷審核和素質教育與要求的不斷提高,讓中小學再次認識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創新德育工作方法的必要性。通過“以生為本”的德育教育理念,能夠很好地契合當前社會形勢,在把學生作為德育教育的中心之后,德育教育管理工作能夠更有針對性。“以生為本”是對傳統德育教育工作的創新,通過這一創新可以讓高中德育工作水平獲得較大提升,避免仍延續傳統教學模式中的以成績為標準的培養模式。由此可見,通過“以生為本”的德育教育管理工作,可以有效創新當前的教育模式,對教育工作改革能夠帶來更多的動力。
(二)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實際生活中能夠看到,人的價值的發揮和在學校的學習成績沒有直接的關聯,而我國的傳統教育模式仍在將成績教育當做重點,對學生全面發展工作沒有足夠的重視,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培養出的學生往往學習能力比較強,創新能力、思考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比較弱,這些學生在進入社會之后,并不能完全適應社會,會遇到較多的坎坷和挫折。筆者認為,通過良好的德育教育工作,能夠很好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德育教育工作雖然不能直接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但是,其能夠提升學生的思想水平、思維能力、認知能力以及情感能力,培養學生優秀的意志品質,這些精神層面的“能力”能夠在學生進入社會之后提供更多的幫助,能夠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由此可見,“以生為本”的德育教育管理工作更加適合當前的社會形勢,對于學生的幫助也更加明顯。
(三)有利于國家人才計劃的實施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工作的不斷深入,我國人才培養工作也更加成熟,但是,在培養人才的同時,也出現了人才外流的情況,這些人才選擇到其他發達國家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而不愿為自己的祖國而奮斗,這說明我國的人才培養工作存在一定的問題。筆者認為,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人才德育水平較低,對國家和人民的忠誠度不夠。而通過“以生為本”的德育教育管理工作,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個體與國家和社會之間的關系,能夠培養其對國家和人民的忠誠感,提高學生的奉獻意識,只有在這種德育教育管理模式下,人才培養計劃才能真正培養出人才、挽留住人才。
二、構建“以生為本”德育工作管理模式的建議
(一)點亮學生,以學生的發展為本
在所有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都應當將學生當做主體,這是因為教育教學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培養出人才,在人才培養工作中,要重視發揮每個學生的優勢。教師的工作是為學生提供成長和上升的階梯,是為學生提供幫助的群體。但是,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教師是蠟燭,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這雖然是一種非常高尚的行為,但是,在當今形勢下,并不能為德育教育工作帶來更多的幫助,在未來的教育工作中,教師也應當得到較好的發展,“照亮”只是一種短暫的被動現象,而“點亮”才是一種主動的生命行為,教師只有先不斷提升自己,才能點亮學生。未來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并不是要犧牲教師的利益,而是讓教師和學生一起成長和進步,教師要將學生的發展當作教育的主要目的,要將自身內在的東西吸收轉化,在自己的思想意識中建立一個“德育發動機”,激勵自己提升個人素質,然后推動學生向前發展。
(二)尊重學生心理,以學生的發展為前提
未來的德育教育要培養學生四個重點能力,分別是:培養學生的人生理想;培養學生按規律辦事的能力;培養學生身心靈合一的能力;培養學生敢于負責任的能力。這四個方面的完成都需要先以尊重學生心理為前提,以學生的發展為前提。高中生的身體和心理正處在發展的階段,在這一時期進行德育教育,能夠有效地影響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能夠讓學生建立正確的成長觀念,對學生的未來成長非常有幫助。在這段時期,應當尊重學生的心理,尊重學生心理就是尊重客觀事實,只有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工作,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由于沒有尊重學生的心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矛盾較為激烈,學生因此會出現厭學和自卑的心理,這種情況并不是學校和教師愿意看到的。而解決這種問題的關鍵就是尊重學生的心理,在教師和學生出現矛盾時,要客觀評價矛盾的根源,教師不能通過自身的地位去“欺負”學生,雙方要處在一個平等的位置,要積極進行溝通和協商,平等、友好地解決問題。
受傳統教育的影響,許多教師還沒有認識到尊重學生心理的重要性,仍然在使用軍事化、強硬化的教育理念,教師發出的命令學生一定要執行,這種方式除了激化雙方之間的矛盾之外,并不能促進學生的進步,對學生的心理造成非常不好的影響,德育教育適得其反。在未來的德育教育工作中,教師應當更加理解學生,理解這時期學生群體的客觀規律,要充分尊重每一個個體,讓學生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學校和教師要更加踏實和實際,要放下自身管理者的架子,真正體會學生的需求,了解學生的心理,加強彼此之間的溝通,從而更好地開展德育教育工作。
(三)制度是守護學生順利發展的保障
在平時的德育教育工作中,不僅要依靠教師的監督作用,還應當發揮相應的制度監管作用,對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就應結合一些相應的教學管理制度來保障德育教育的實施。學校教務管理部門應當建立一套完整的學校管理制度,對學生在校期間的行為進行約束,并且結合嚴格的獎懲方式對學生進行實時管理,并由各班的班主任將學校的制度給學生進行不斷地講解,進行制度教育的深化,指導學生在生活和學習體驗中理解這些制度規定,進而促進學生德育教育的發展。德育教育不能只在課堂上說教,因為課堂時間是有限的,更應該從學生的思想和日常行為上進行糾正,對學生平時的言行進行管理,學校的教務管理作為一個重要而有效的平臺,是通過學校制度集中反映出來的,規范和約束學生的日常行為,從而提升學生的道德水平。學校這片凈土正在被現代社會上的各種不良的思想的行為習慣不斷地侵襲著,高中學生的思想處于十分敏感的階段,因此,學校和教師必須重視制度建設工作,通過建立相關制度約束學生的言行,培養更具道德品質的高中生,為學生的健康發展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四)教師注重自己的言行身教
班主任教師在學校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帶來一定的影響作用,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許多學生在無意間會模仿教師的行為,例如教師說話的方式、行為的方式等,為此,教師應當重視自己的一言一行,要為學生樹立好榜樣,一個素質較高的教師,在平時和課堂上會表現一致,會具備較高的修養,學生能夠感受到教師的人格魅力,即使教師不對學生進行批評,學生也會按照教師的指令去學習,這種精神層面的影響效果更加實用,也是每個班主任教師應當達到的目標。另外,教師還要為學生做好引導、激勵工作,從而使學生可以領悟到教師的高尚人格對學生的影響,從而可以師德服生,做好學生的德育教育。
總之,在高中教育管理工作中,德育教育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這是由當前的社會形勢和高中學生的思想基本情況決定的,在未來的教育工作中,教要充分認識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要學會使用先進的教育模式,要注重鍛煉自己的一言一行,要尊重學生的心理,將德育教育工作落實到位,另外,學校和家長要聯合起來,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做到以生為本,以德服人。
參考文獻:
[1]盧立濤.全球視野下高中教育的性質、定位和功能[J].外國教育研究,2011(23):15.
德育是衡量一個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品質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標準。高中生的德育工作,應該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使學生以良好的心態看世界,以客觀公正的方式分析周圍的一切,這對于一個人才的培養尤為重要。
一、高中教學要創新德育理念,關注集體活動,增強班級凝聚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在當前教育形式下,只有創新德育工作,才能適應學生和社會的發展要求。德育教育的重點是道德品質的養成,高中教師只有培養學生具備了高尚的道德品質,才能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高中教師德育工作是整個德育工作的重要環節,用更科學有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指導德育工作,開創素質教育的新局面。班級就是一個整體,如果整個班級失去凝聚力的話,那么也就失去了生氣,缺乏活力的整體是不利于進步和發展的,所以說高中教師在進行德育工作的時候,要注重集體活動的開展,切實地增強班級的凝聚力,讓學生之間能夠做到互幫互助,在展現自身能力的同時也能夠互相學習,感受到集體學習的樂趣。比如,高中教師可以適當地開展一些班級辯論會,找出比較熱點的話題,讓學生進行分組辯論,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能夠感受到團隊精神和集體榮譽感,增強整體的凝聚力。班級凝聚力也是良好班風形成的前提條件,良好的班風有利于德育工作的開展,使得班級管理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進行。
二、高中教學要完善德育評價手段,提升德育工作水平
相比較于高中的教學成績和師德水平,高中學生的德育能力和育人水平更難評價,由于缺少有效的評價和監管,高中教師對學生的管理和德育教育積極性不高,多依靠個人內生的自覺性,導致當前學校德育育人水平參差不齊,整體水平較低。要想提高學校的德育育人水平,就必須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高中教師德育評價制度,調動起高中教師的德育工作積極性。我們初步探索從學生評價、家長社會評價和學校評價幾個方面去建立德育評價體系,評價每學期進行兩次,每一方面評價要有具體可量化的評價指標,建立起量化表。例如,學校評價方面可以從班級班風、學風的改變,班級德育活動開展的次數,開展的效果,培養學生獲得德育成果,等等。家長社會評價可從學生在家庭中是否主動幫父母做家務,是否孝敬老人,和睦鄰里等方面,社會方面可從是否學生是否遵守社會公德,鄉規民約以及是否熱心參加集體公益活動以及文明禮儀等方面。雖然評價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只要有了切實可行的評價制度和激勵措施,相信學校的德育育人水平會有整體的提高。
三、高中教學要完善表彰獎勵機制,形成制度保障
高中德育教學,既要面對現實,又要面向未來,不僅要著眼于提高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質,還要著眼于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學校應加強德育工作管理,設置領導機構,注入一定資金,建立德育檢查表彰制度,不僅要制度化,要透明、適度。表彰獎勵不僅要制度化,還要分層分級化(即校級、班級);表彰要到位,要像表彰智育素質優異的學生那樣有聲勢,有分量。現代德育教育工作更要求全面的素質教育,只有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敢于創新,才能使學校的德育工作不被落下,并保持發展,才能推進學校德育工作邁上一個新臺階。因此,我們德育管理工作中做到方向正,目標明,方法新,措施多,持之以恒的開展,學校德育定會結出豐碩的果實。
在高中階段語文是基礎性的課程之一,在教學過程中開展德育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語文是一種溝通和交流的工具,在日常生活中處處都有語文的影子。如果教師在進行知識傳授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教育,那么學生的德育水平會更快速度的提升。所以,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語文教育和道德教育結合起來,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開展德育教育,學生在知識積累過程中,凈化自身情感和人格修養。那么,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如何進行德育教育,在目前的教學過程中是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
一、在語文課堂中貫穿愛國主義教育
在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中,只有我們每個人都保持著一顆愛國心,才能夠保證我們這個大家庭和諧相處,繁榮穩定發展。只有人人具有愛國主義情懷,才能推動我國各項事業的發展進步。愛國主義情懷主要指的是對祖國的熱愛和無限忠誠,是我國五千年的優良傳統。在我國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愛國主義情懷推動著我國的各項事業在高速穩定發展。在現代社會中我國的經濟和科技都得到了迅猛發展,所以,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在高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的文章時描寫我國的大好河山和和諧社會,所以,教師可以充分發揮這類型文章的優勢,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例如,在高中語文的教材中有的文章時描寫我國的草原景色的,體現了我國草原的廣袤無垠,通過欣賞我國的大好河山提升學生的愛國熱情。還有的文章時介紹愛國者的英雄事跡的,在這些英雄人物中我們能夠感受到他們的高尚人格和愛國主義情懷。在課堂中對這些文章進行解析時,教師不僅要解析其中的語文的藝術之美,還要解析其中的大公無私的精神,發揮先進人物的模仿作用。例如,在高中語文教材中有《荷塘月色》這篇文章,夜晚主人公在庭院中來回踱步,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們進行設想,激發學生對孝道進行深入的思考學習,尤其是現代的高中生,他們的物質條件是非常充足的,但在日常生后中對孝道卻缺乏深刻的認識,加強親情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只有這樣才能將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繼承下去。
二、在培養學生語文技能中塑造學生健康人格
在學習任何學科的過程中不僅要關注理論知識的積累還要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高中語文學科同樣如此。在高中語文的課堂中,教師要教授學生必備的語文學科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還要教給學生做人做事的方式方法,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塑造學生健康品質。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競爭也變得尤為激烈,學生成人后走出校園,步入社會,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在感性思維中學生要做出理性的判斷,懂得辨析什么事該做什么事不該做,要有自己的選擇標準和發展方向,不至于在困難面前手足無措。所以,在提高學生語文技能的過程中,要加強道德觀念的培養和人格的完美塑造。在語文教學中,健全學生的人格品質是每個語文教師的義務和責任,同時也是語文教師指的驕傲的事情。在語文課堂中教師將道德教育滲透到語文知識中,全方位多角度的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中教師更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的道德修養和高尚品質也可以有自身獨特性。教師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幫助學生塑造健康人格。
1、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有效閱讀
在高中語文學習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是專業能力之一,語文教材中的文字處處蘊含著鮮活的民族文化,教師要對進行有效閱讀指導,幫助學生領悟到文中的深刻文化內涵,他們的道德文化也會得到相應的提升。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導學生感受到其中的精神內涵,讓學生感受偉大的心靈和思想。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主動感受文字中的生命力和活力,感受優秀文化的熏陶,在開闊學生視野的基礎上,在審美體驗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養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這樣的教學過程不僅能更好的完成語文教學目標,還能夠將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穿插在內,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和道德素質。
2、樹立學生強大的責任感
學生只有樹立了強大的責任感,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才能更多擔當,更有勇氣,擁有高尚的道德情感。所以,每個學生都要有強烈的責任感,這樣學生在生活中才能夠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在集體生活中對每個人負責,工作以后對社會、對國家負責。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在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使自己得到更好的發展進步,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獲得更多的機會。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教導學生懂得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積極主動的幫助別人,懂得和別人合作完成學習任務,達成預定學習目標。在學習中要懂得和別人交流分享自己的觀點意見,分享自己成功的喜悅。同時,教師在幫助學生樹立這樣的意識,要將集體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將集體交代的任務看得比自己的任務更重要,積極主動的投入到集體任務的完成中。在集體活動中,教師不僅要求學生高效完成學習任務,還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在集體活動中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將語文教育和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在語文教學中滲透道德教育,幫助學生樹立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綜上所述,在高中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的將語文教學活動和道德教育結合起來,在知識的教授過程中幫助學生樹立完美的人格品質,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人生觀,從而在高中學習階段就有高尚的道德修養,為以后的人生發展打下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郭同福.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07,No.8302:81-82.
[2]王冬梅.淺談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群文天地,2011,No.23924: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