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4 16:24:4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近代農業發展,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農機農藝融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在進行農作物品種選擇時,忽視了機械化生產的適應能力。農藝工作人員沒有深入地了解農業機械的原理,導致生產理念缺乏;傳統的農業技術僅僅是通過手工方式開展,忽視了機械化生產的需要,農藝技術與農業機械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矛盾;在農業種植區域、農作物品種選擇上,農業機械研發人員缺少認識,在研發過程中出現農業機械實用功能差的狀況,不適應農藝的發展;在進行農機與農藝推廣的過程中出現著力度弱的情況,沒有將新農藝以及農機使用方法有效地推廣到農業生產中。
2 推進農機農藝融合,促進現代農業發展
2.1 樹立農機農藝協調發展的觀念
將農機農藝有效融合是促進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在發展農業的過程中,普及現代農業技術需要強有力的農機裝備支撐,如果沒有廣泛地使用農業機械,農藝技術便難以得到大面積的推廣;想要充分地發揮農業機械的作用,將其應用到大規模的農業生產中,必須要使農機適應農藝條件。因此,在促進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過程中,必須樹立農機與農藝協調發展的觀念,最終達到雙贏的局面,促進我國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
2.2 加大農機農藝推廣力度與范圍
在促進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要采用多種推廣農機形式。通過農機示范基地以及示范園大力推廣。將農機先在示范區試用,當取得良好實驗效果時進一步推廣。定期召開機械化生產大會,向農業人員示范農機使用方法以及?r藝新技術等,促進農藝農機結合;通過農業合作社推廣。充分地發揮農業合作社的作用,實現一定范圍內的統一流程與生產標準進行農業生產活動。促進農業生產的專業化與標準化,進一步加快農機農藝融合步伐;通過農技人員培訓促進農機農藝結合。加強對新型農業人才的培訓,當其掌握了先進的農藝技術以及農機使用方法之后,讓其指導農民群眾進行現代化農業生產。新型農業人才要發揮以身示范的作用,做到言傳身教,促進農業機械與農業技術有效融合。
2.3 政府加大農機農藝資金扶持力度
促進農機農藝融合,提高我國農業生產水平,實現我國農業生產現代化,這必然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在農機農藝融合中,政府要充分地發揮自身的作用,重視農業生產工作的開展。根據農業生產發展現狀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加大農業扶持資金投入。相關農業部門也要積極爭取政府資金扶持,將資金應用到農機農藝專項專研中,促進農機農藝項目推廣,增加農機農藝資金投入比重。政府可以確定相應的獎勵制度,對于積極轉變使用農業新技術以適應農業機械生產需要的個體與合作社進行相應的資金獎勵,從而形成良好的創新氛圍,促進農戶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不斷地促進農機與農藝的結合。
2.4 落實工作責任,加強領域間的合作
一、土地流轉奠定了我市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
縱觀我市如火如荼的農業項目建設,方興未艾的農業園區建設,蓬勃興起的休閑漁業建設,彰顯特色的生態農業建設,“訂單”農業的產品基地建設,作為保障機制的土地流轉都給予了強大的物質支撐,立下了不可磨滅的汗馬功勞。勿庸置疑,土地流轉注定要在我市現代農業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對現代高效農業建設產生了積極和深遠的意義。表現在:
1、培育壯大了四項主導特色產業。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在相關涉農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在支農惠農政策的強力扶持下,各地立足區域實際,圍繞特色產品,堅持行政推動、項目帶動、政策促動,積極穩妥地引導農戶自發地進行土地流轉,逐步培育壯大了蔬菜園藝、畜禽養殖、特種水產、生態觀光等四大主導產業。一是蔬菜園藝業。利用我市地產蔬菜不能自給尤其是反季節蔬菜不足的市場空間,通過土地流轉,不僅建成了三茅鎮香桂園無公害蔬菜示范園、百馨農莊、八橋野生蔬菜生產基地等一批蔬菜生產規模基地,培育出新躍農場蔬菜種植“一村一品”新模式,還建起了馥馨花園、東風苗木基地、紅光草坪基地等一批花卉苗木基地。目前全市共建成50畝以上連片大棚蔬菜生產基地20個,百畝以上連片鋼架大棚基地12個,其中我市傳統秧草栽培生產基地10個,全市蔬菜設施栽培面積達5000畝。二是畜禽養殖業。各地充分發揮我市畜禽檢驗檢疫的優勢,將流轉的土地大力進行養殖小區建設,不斷引導有條件的分散養殖戶進行聯合體養殖,全市共創建了10個千頭以上畜牧標準化養殖小區,2個萬只以上家禽養殖基地。生豬大中型養殖比重已達45%以上。通過在養殖小區推廣先進的畜禽生產方式,地方優質畜禽比重也逐步提升至60%和70%。三是特種水產業。充分發揮我市水資源豐富、長江岸線較長的優勢,以我市現有的特色水產養殖技術為支撐,以每年舉辦的“中國揚中河豚文化節”為契機,積極有序地推進江灘和水面的流轉開發,逐步建成了鎮江市綠色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浩順生態農業園、江蘇省觀賞魚基地以等一批養殖示范區。目前全市共建成了規模養殖基地250個,面積達13000畝。其種養殖面積11500畝,產量達785噸,有力地提升我市特色水產養殖的規模和檔次。四是生態觀光業。充分發揮我市 “國家級生態示范區”生態農業建設的優勢,通過土地流轉,不僅建成了新壩鎮國家級無公害苦瓜茶生產、神農野生蔬菜生產等一批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標準化示范區,而且有力地輻射和帶動了周邊及全市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的認定及“三品”認證,農民生活和農業生產環境有了極大的改善,目前全市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面積占食用農產品面積已達95%以上,“三品”認定總數已達38個,其中有機食品6個,綠色食品2個,鎮江市級名牌農產品1個,省級名牌農產品2個。依托生態優勢,通過吸引“三資”投入發展農業,共建成了漁樂園、江馨怡、銀杏山莊、華威農業生態科技園、梓陽植物園、悅己農業園等一批集休閑、娛樂、垂釣于一體的生態農業休閑觀賞示范園。
2、加快推進了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創辦。依托我市比較優勢明顯的特色產業和產品,各地通過依法有序地開展土地流轉,不斷建成了一批農產品生產基地,有力地促進同類農產品生產經營者通過多種形式和多種模式的自愿聯合,組建了一批內部管理規范,經營機制完善,服務功能健全的農民經濟合作組織。一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迅速。至2012年底,全市共創建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56個,其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達112個,涉及生豬、水產、秧草、苦瓜、食用菌、花卉、木刷、柳編等多個產業和生產、加工、銷售、技術服務等多個環節,共發展個人成員28000人,帶動農戶達2萬戶。二是土地股份合作社穩步推進。圍繞我市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流轉的土地共組建起利民土地股份合作社、紅光土地股份合作社等42個土地股份合作社,入社會員1萬多戶,初步建立了“底金+分紅+勞務收入”的收益模式,逐步培育壯大了秧草種植、花卉苗木等特色產業,有力地帶動和促進了農民增收。三是生產服務型合作社應運而生。各地充分發揮我市農業生產水平較高的優勢,針對農戶分散經營、勞動效率相對不高的現狀,積極開展機插、收割和統防統治的植保服務等專業合作社的創辦,組建了油坊農機、綠揚農業綜合服務等30個生產服務型合作社。不僅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而且有力地促進了勞動效率的提高。
3、有力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全市各地立足農業項目的做大做強以及主導產業的做優做特,不斷營造“農業同樣大有可為”的濃烈氛圍,加大投入,加強創新,堅持政府投入啟動、項目推動、典型帶動、政策促動等多種途徑,大力鼓勵吸引“三資”投入發展農業,逐步建起了以民營資本和工商資本投入為主體,政府投入和多渠道向上爭取資金扶持為輔的多元化投入機制。每年“三資”投入發展農業均達在5億元以上,不僅有力地促進了土地流轉的開展,而且共創辦了綠健苦瓜茶、永久發木業等18家實行“訂單”生產、帶動農民增收的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其中省級3家。一是柳竹編制品。全市共興建了江洲工藝、銀河竹藝、金茂偉業等柳竹編制企業7家,年總銷售額達3.5億元,其中出口創匯2200萬美元。二是咸秧草。咸秧草已成為揚中人饋贈外地客商的土特產禮品。目前,全市共有三葉、花紅盛、正坤等三家咸秧草生產企業,年產值2000萬元,其中三葉牌咸秧草2006年即被評為江蘇省名牌產品。三是江鮮水產品。通過連續舉辦六屆“江鮮美食節”,有效帶動了我市江鮮養殖及特色休閑漁業的發展,相繼建成了西來橋江馨怡農業休閑觀賞示范園、漁樂園、天成漁興園等集美食品嘗、休閑旅游、商務洽談于一體的高效生態農業旅游點。四是木刷。現有重點木刷企業2家,木刷生產戶100多戶,并成立了木刷專業合作社,年產值3000多萬元。其中,油坊鎮和平村、太平村兩村共有從業人員1000余人,成為遠近聞名的木刷專業村。
二、推進土地流轉的相關思考
土地作為一種生產要素,只有合理流動,才能提高使用效益,也只有合理流動才能充分體現土地生產要素的價值。土地流轉和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不僅是我們揚中市建設現代農業、構筑農業發展新優勢的必由之路,更是根本出路。因此,作為工業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努力破除農民對土地的依附心理,廣辟多渠道的農民就業新途徑,是加快推進我市農村土地流轉的新思路、新舉措。為此,提一些建議和意見:
1、要為土地流轉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使土地流出方能削除后顧之憂。立足當前,兼顧長遠,首先是要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推進農村城鎮化建設,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為流出土地的農戶提供更多的就業空間,拓寬農戶收入來源渠道,穩定提高農民非農收入。其次,建立多層次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沒有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就不可能從根本上增強農民離開土地的安全感和適應市場風險的能力。因此,必須建立多層次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包括養老、醫療、救濟等制度,逐步弱化土地的福利和社會保險功能,為土地流轉解決后顧之憂。
當前,農業已開始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進入了全面建設現代農業的新的發展階段。積極推進農業機械化,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鞏固與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實現農業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
1、發展現代農機是實現農業發展的迫切要求
農業機械化在過去的八九十年代,發展的速度還是非常快的,各村都有自己的農機隊,機械深翻,整地作業等機械,也可以說是還算相當完備,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快速發展的時代,當前原有的管理模式與機械的設備就顯得比較落后與陳舊,遠遠不能適應現代化農業的發展要求與需要,使農業發展的速度減慢,并加大了農業生產投入的成本,農民的種植效益與積極性大大降低,所以把先進的生產技術與農業機械引入到農業生產中來,是非常迫切與需要的。利用先進的機械技術,來降低生產成本,達到增產的目的,對改善農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促進農村經濟順利向前發展,起著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
2、發展與實現以農作物高產為目標的現代農機,提高作業水平。
目前農業要求的種植模式與以往傳統的種植模式完全不同,現在要求機械精量播種,機械深施肥,要改變之前那種滅茬小型機械的作業方式,實現與運用現代大型機械旋耕、起壟、重鎮壓復式的作業方式,以使土壤板塊改變,使土壤的含水量得以提高,促進植物根系的吸收并可提高抗倒伏、抗病害能力,最終實現品種的產量的提高,通過運用精量播種使生產成本降低,引入先進的田間管理施藥、噴灌機械,確保農作物豐產增收。
3、發展現代農機的前提保障條件是作業人員綜合素質的提高
由熟練與精通懂得運用和駕馭它的技術人員來操作先進的機械,才可發揮機械最大的效率,若不懂得如何運用,那么無論多先進的設備也只是形同虛設,浪費資源而已,所以作業人員要具備一定的文化素質和熟練的操作技能是非常重要的,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就是這個道理。只有提高作業人員的綜合素質,才可改善農業機械的作業結構,才能促進農業機械健康向前發展。也只有不斷的提升現代農機的水平,勞動生產率才會得以提高并使生產成本降低,切實把農業研發成果轉化到現代農業中來,提高生產效率與經濟效益。
4、發展現代農機并實現綠色環保的現代化農業
社會在不斷進步,科技的發展給人們帶來很多便利,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斷穩步提高,對物質與農產品的營養水平的追求也在不斷提升,那么過去傳統機械種植的農產品,蔬菜,瓜果等農藥殘留,對人們的身體產生較大傷害,而且果型的不規則和顏色等因素不但影響種植者的經濟效益,同時對人們追求物質完美的欲望也會減弱。這就迫切要求我們要大量引進具有技術含量高的機械設備并運用先進的管理方法,來創建生態農業、環保農業以及觀光農業,這樣既保障了人們的食品安全又可讓百姓吃上環保綠色的放心菜,使農民的收入也得到了增加,新品種的不斷更新,也給其他產業增添了活力,農業的發展也帶動了其他產業的發展,實現了優勢互補,真正建立了良性的循環發展模式。
5、正確認識農機化進程與新農村建設進程的關系
黨和國家針對三農問題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新農村建設,要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建設,那么農業機械化作為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指標,毫無疑問是新農村建設中“生產發展”的重要可靠保障,其發展速度、質量與效益對“生產發展”進程產生直接影響。所以目前對農機培訓、農機補貼、農機安全等各項工作要積極落實,為實現農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并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的物質保障。與此同時,在新農村建設的推進過程中,也要為農機發展提供廣闊空間與保障措施,比如,在村莊和田間道路修建過程中,要對道路寬幅、道路承重、道路轉彎角度等農機運行所需要的指標考慮全面周全,努力做到既使農機通暢,又使基礎設施不被破壞;在新民居建設以及村民中心建設中,對農機的停放、維護等相關問題也要考慮全面,盡量做到農機化與農民生活、生產相互和諧。當前,國家鼓勵適度規模經營,積極推行以農機財政補貼,使我國農機化進入了發展新接段,農村經濟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步伐,不斷的向前發展,那么就要求我們運用先進、適用的現代農業機械來裝備農業、改變農業的種植結構、提高農產品的產量,進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健康農業。
近幾年來,我縣農業經營主體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除了以一般農戶為代表的小農經營主體外,出現了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三分天下”的新格局。目前,我縣有規模農業龍頭企業42家,年銷售收入12.5億余元;有規模種養專業大戶123戶,年銷售收入4200萬元;農民專業合作社280家,成員1.6萬余人,統一銷售收入3.5億元,帶動非成員農戶3.1萬余戶,從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增長數量和輻射帶動效應來看,這一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已呈現出超過其他兩類經營主體的態勢,涉及有糧食、蔬菜、畜禽、香榧、竹筍、板栗、吊瓜、茶葉、水果、食用菌、手工面、水產、農機服務等產業。在此基礎上,廣大農民群眾和基層干部還探索出了“合作社+農戶”、“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合作社+基地+農戶”、“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等多種符合實際需要和產業特點的經營組織形式,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核心、多樣化的農業經營組織形式正在得到不斷的發展[1]。以農業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經成為我縣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力軍”。
一、我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現狀和特點
從我縣農業經營主體的產業分布看,農業龍頭企業以農產品加工業為主,如金貿火腿、萬方腐乳等,農業生產型和流通型為輔,而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專業大戶以農產品種養殖生產為主,如我縣葡萄、高山蔬菜等產業大部分是以合作社為生產組織形式的。總體上看,我縣農業經營主體通過標準化、規模化生產,組織化經營,解決了當地農民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的事,有效地促進了農業產業化進程,增加了農戶的經濟收入,并逐步形成了依托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和大戶發展農產品生產基地,促進了我縣農村經濟的發展。
二、當前我縣農業經營主體面臨的問題和困難
我縣各農業經營主體通過標準化、規模化生產,組織化經營,有效地促進了農業產業化建設的步伐,但從總體上看,還存在不少問題,一是規模普遍較小,抗風險能力弱;二是合作社運行質量不高,內部管理機制不夠完善;三是資金實力不強,品牌影響力不高,沒有全國知名的大品牌。當前的困難主要表現在:
(一)政府政策扶持力度還偏小
一是政府財政補助政策力度小。全縣現代農業發展資金總額還較少,明顯低于周邊縣市,各項農業生產的補助標準也明顯比較低,刺激或者吸引作用較小;農民專業合作社沒有安排規范化建設資金,運行質量不高,得不到進一步提升發展;二是金融信貸政策力度尚待加強。當前縣農行和信用聯社等金融機構推出了一些農戶聯保等措施,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大戶的貸款問題,但農民專業合作社本級抵押擔保問題落實也較難,制約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做大做強;三是農業配套設施用地瓶頸制約明顯。隨著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的發展和規模擴大,日常業務管理、召開會議、產品分級包裝、儲運、設備安放等方面的業務越來越頻繁,需要有相應的場地才行,今年我縣雖然出臺了設施農用地的相關政策,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難;全縣農產品加工功能園區建設更是遙遙無期。
(二)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化程度低,難以做大做強
一是合作社負責人和管理人員自身能力素質較欠缺。合作社理事長或理事都是土生土長的農民,有的是種植戶或養殖戶,文化程度比較低,對合作社的知識也一知半解,對應該如何發展和規范合作社心中無底。二是不少合作社贏利能力不強,實力薄弱。從調研情況看,部分合作社緊密程度低,比較松散,只是為社員提供無償服務為主,自身不能產生贏利,發展后勁不足,部分合作社就是搞搞技術服務、病蟲害防治、技能培訓和統一包裝等等工作,而產品銷售基本上還是由農戶自行解決,基本是無償服務,無其他收入,運行也相當困難。三是管理不規范。組織機構、運作、財務等均不夠規范,品牌建設滯后,不敢或不愿投入。由于本身實力較弱,一部分合作社雖然注冊了商標,但缺少廣告宣傳,知名度較低[2]。
三、對策建議
(一)加大財政扶持力度
加大對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扶持,建立財政支農投入逐年增長機制,切實加大財政對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的投入。扶持對象就是要有一定規模和帶動力的農業經營主體,幫助其建立核心示范基地,增加品牌投入,提高知名度,拉長產業鏈,提升附加值,有條件的農業經營主體可以發展第三產業,興辦深加工企業,從而做大做強。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專項資金,鼓勵合作社開展規范化建設,提升合作社發展水平。
(二)完善土地流轉政策
建立健全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和政策支持體系,促進土地承包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全面建立健全縣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土地承包管理機構和鄉鎮土地流轉服務中心、村級服務站,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促進土地向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規模經營大戶等農業經營主體集中。進一步完善我縣的農業設施用地政策。
(三)推進農業結構優化
深入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發展蔬菜、茶葉、水果、香榧、水產等優勢產業,穩定提升糧油傳統產業,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著力培育一批布局區域化、生產專業化、經營集約化、產業特色化、營銷品牌化的特色農產品規模基地,為農業經營主體的加快發展打下扎實的產業基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堅持產學研結合,全面深化與高校院所的合作,鼓勵支持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業科研推廣機構開展技術開發與推廣服務,逐步建立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有針對性地開展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經營管理人員、種養大戶、營銷大戶的技術和管理知識培訓[3]。
參考文獻:
隨著近些年來黨和國家對農業的重視,及居民對農產品的要求不斷提高,因此推進農業機械現代化建設儼然成為社會重點發展任務。
1完善改革體制
現代農業的機械化發展,必須要有一套完善的體制機制。首先必須創新農業經營的模式,要尊重農業發展的大方向,創新體制化改革,多種經營模式共同并存發展。只有擴大經營模式,才能更多更好地引進現代化生產元素,推進農業機械化的普及和應用。由于擴大經營模式后的農業生產,增加生產量勢必會對農業機械的需求增大,農業機械的應用不僅可以提高產量,還可以提高經濟效益。另外由于生產規模的擴大,會涉及到土地的使用、效益的分配、經營主體的變更等等,這時必須要有完善配套的管理體制來制約和維持農業穩定。在考慮農業經營提高效益的同時,也要充分考慮和規劃好農民的收益,注重和普及農民對于現代農業機械化的認識,培養新時期的農民意識,做好農業經營模式改革和轉型發展。
2協調發展
要想推進農業機械新發展,如果單單只靠發展農業本身是不可行的。必須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完善自身的組織架構,穩定有序地協調前進。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也是一個農業大國,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必須要以滿足國家糧食需求為前提。因此要嚴格保護耕地制度,提高糧食產能,確保在自給自足的基礎上能滿足國家的藏糧戰略。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通過對土地、天氣、環境等分析,最后部署戰略性的農作物生產,不但可以推進當地的農業機械化發展,同時也能提高農作物產量,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另外,要針對當地的經濟發展和人口構成,發展支柱產業,提出建設特色農副業產品體系,從而全面帶動當地農業的發展。在現代農業進程中,推進農業機械發展,離不開產業鏈,而產業鏈的發展離不開新技術,必須通過提高或是引入新技術,在帶動農副產品產業鏈發展的同時,促進了當地的農業發展,從而推進農業機械新發展。注重協調發展的同時,也要注意當地的經濟組成,注重城鄉一體化發展,通過發展城市,帶動農村的發展。在城市規劃的同時,也要注意融入城鄉發展的概念,無論是配置、服務、保護、布局等,都要把農村的建設列入到未來城市建設當中去,實現以工促農的發展模式。伴隨著城市發展,無論從需求還是供給方面考慮,只有農村的同步發展,才能給城市提供“錦上添花”的幫助,從根本上增強農村的發展能力。
3可持續發展
在追求發展的同時,也要注重綠色健康的發展模式,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實踐農業機械發展新理念,仍然要在遵循自然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只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才有可能持續穩定地發展。我國在農業發展的道路上,已然注意到環境對農業的重要性,先后提出了“退耕還林”“退耕還草”的保護政策,讓土地得以休養生息,合理有效地利用資源。綠色的發展,不僅是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同時也為人們提供了健康的綠色農副產品,例如:一改傳統的大量使用農藥、抗生素等,這樣不僅破壞了環境,也給農副產品提供了二次污染。而新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從種子、肥料、農業廢棄物等各個環節做起,通過機械化程度的提高,大批量的種植,施用農家肥,統一處理農業廢棄物,不僅為農民減輕負擔,也為資源環境的保護作出了強有力的貢獻。拓寬視野,著眼于國際。由于我國與世界經濟的接軌,不僅受到國內市場單一的影響,同時也受到國際市場的沖擊。雖然使用農業機械大面積種植,但是由于沒有把握好市場動態,很可能使得所種植的農產品產量大于需求,降低經濟效益。因而必須著手研究國際市場動態,通過國家宏觀調控進行有效的調劑,保證國內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從而推進農業機械的新發展。
4結束語
農業的不斷發展導致對農產品需求量不斷增加和對農業新格局要求不斷提升,勢必會推進農業機械新發展,同理,推進農業機械發展不但提高了農產品產量,同時也打破了小農格局禁錮,促進了農業發展,因此必須積極大膽探索、從實際出發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推進農業機械發展進程。
參考文獻:
[1]徐曉棠.農業機械管理在現代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農機使用與維修,2017,(03):27.
[2]楊菊觀.發展浙江省農業機械社會化服務促進現代農業建設[J].農民致富之友,2017,(06):200.
2、農業機械化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農業勞動力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和農民收入水平,是衡量農業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標。農業機械化是先進的生產力,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因素,與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增加農民收入息息相關。已經實現農業機械化、現代化的發達國家,由于農業機械的不斷創新和廣泛應用,大幅度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無論從國外還是國內的情況看,農機化水平高的地區,農民收入也比較高,生活相對富裕。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一是可以發揮農機的增產、增效功能,直接創造財富。二是可以發揮農機的替代功能,轉移農村勞動力。發展農業機械化的過程,就是通過農業生產“增機、減人、增收”的過程。三是可以發揮農機的吸納功能,安置部分農民實現農業內部再就業。
3、農業機械化是構建和諧新農村的必然要求。農業機械是先進的生產工具,是社會文明和進步的重要標志。發展農業機械化,實質上是一場生產手段和生產方式的變革,是推進新農村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農業機械化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可以極大地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實現“文明生產,體面生活”。農業機械化大幅度地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推動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將農民從繁重的農業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讓他們能夠充分地享受現代物質文明的成果。
4、農業機械化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物質基礎。衡量農業現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標是農業勞動生產率,而農業機械化是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主要手段,農業機械化水平是現代農業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志。綜觀發達國家現代農業的發展歷程,農業現代化的實現均以農業機械化為前提,農業固定資產的大部分是農業機械,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的作業都是靠機械設備來完成的。要實現農業的現代化,形成農業競爭力的核心能力,必須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提高農業生產的機械化和集約化水平。
二、現階段發展農業機械化的作用
1、有利于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促進增產增效。農業機械是優良耕作栽培技術的載體,它擁有人畜力無法比擬的動力和持續力,它可以實現人工達不到的更高的耕作質量,可以實現精量播種、精量施肥以及其它先進技術,可以進行復合作業和聯合作業,從而可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節約生產成本,增加農業效益。
2、有利于防災減災,把因災害引起的損失減小到最低。
3、有利于進行規模化生產,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
4、有利于帶動農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
5、有利于農村勞動力轉移,解除外出打工農民的后顧之憂。無論從解放農業生產力的角度還是從它的實際作用的角度看,現階段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是十分必要的。
三、現階段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
農機農藝;現代農業;發展思考
1農機農藝融合中存在的問題
農機農藝融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在進行農作物品種選擇時,忽視了機械化生產的適應能力。農藝工作人員沒有深入地了解農業機械的原理,導致生產理念缺乏;傳統的農業技術僅僅是通過手工方式開展,忽視了機械化生產的需要,農藝技術與農業機械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矛盾;在農業種植區域、農作物品種選擇上,農業機械研發人員缺少認識,在研發過程中出現農業機械實用功能差的狀況,不適應農藝的發展;在進行農機與農藝推廣的過程中出現著力度弱的情況,沒有將新農藝以及農機使用方法有效地推廣到農業生產中。
2推進農機農藝融合,促進現代農業發展
2.1樹立農機農藝協調發展的觀念
將農機農藝有效融合是促進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在發展農業的過程中,普及現代農業技術需要強有力的農機裝備支撐,如果沒有廣泛地使用農業機械,農藝技術便難以得到大面積的推廣;想要充分地發揮農業機械的作用,將其應用到大規模的農業生產中,必須要使農機適應農藝條件。因此,在促進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過程中,必須樹立農機與農藝協調發展的觀念,最終達到雙贏的局面,促進我國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
2.2加大農機農藝推廣力度與范圍
在促進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要采用多種推廣農機形式。通過農機示范基地以及示范園大力推廣。將農機先在示范區試用,當取得良好實驗效果時進一步推廣。定期召開機械化生產大會,向農業人員示范農機使用方法以及農藝新技術等,促進農藝農機結合;通過農業合作社推廣。充分地發揮農業合作社的作用,實現一定范圍內的統一流程與生產標準進行農業生產活動。促進農業生產的專業化與標準化,進一步加快農機農藝融合步伐;通過農技人員培訓促進農機農藝結合。加強對新型農業人才的培訓,當其掌握了先進的農藝技術以及農機使用方法之后,讓其指導農民群眾進行現代化農業生產。新型農業人才要發揮以身示范的作用,做到言傳身教,促進農業機械與農業技術有效融合。
2.3政府加大農機農藝資金扶持力度
促進農機農藝融合,提高我國農業生產水平,實現我國農業生產現代化,這必然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在農機農藝融合中,政府要充分地發揮自身的作用,重視農業生產工作的開展。根據農業生產發展現狀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加大農業扶持資金投入。相關農業部門也要積極爭取政府資金扶持,將資金應用到農機農藝專項專研中,促進農機農藝項目推廣,增加農機農藝資金投入比重。政府可以確定相應的獎勵制度,對于積極轉變使用農業新技術以適應農業機械生產需要的個體與合作社進行相應的資金獎勵,從而形成良好的創新氛圍,促進農戶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不斷地促進農機與農藝的結合。
2.4落實工作責任,加強領域間的合作
在推進農機農藝融合的過程中,要建立相應的組織領導機構。就農機農藝融合工作實際情況,確定領導小組,制定工作方案,根據工作方案的分工,各司其職,扎實開展工作,從而促進農機農藝融合;在促進兩者融合的過程中,要制定出相對完善的發展規劃,將責任落實到個人,最終建立起與該項工作相適應的長效工作機制。在農機農藝融合中,要加強各個領域之間的配合程度,讓不同學科間的人才協調處理工作,嚴格地落實生產工作。加強農業各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在工作實踐中做到人員有保障、技術有保障,達到一致的步調與意見,有助于農機農藝的融合發展。所以,在兩者融合過程中,要整合部門與社會等多個方面的資源,建立起常態化的合作發展機制,構建起一個社會化的合作平臺。農機部門在引進新型農業機械時,要考慮農業技術規范要求,而農業部門在進行農藝發展時也要考慮農業機械發展特點。最終做好農藝農機融合工作,做好新技術的推廣工作。
3結語
促進農機農藝的有效融合,提升農業機械的質量,推動農藝技術改革是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途徑。雖然在當前發展背景下,農機農藝融合還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作為一名基層農業工作者,針對農機農藝融合中存在的問題,需要積極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樹立農機農藝協調發展的觀念,并通過各部門落實工作責任,加強領域間合作,促進我國農機農藝融合,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
含山縣總面積104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8萬畝,全縣轄9鎮、1鄉,151個行政村,總人口4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6萬人。我縣是傳統的農業縣,盛產水稻、油菜、棉花,現已形成優質米、優質油、特種養殖、經果林、蔬菜五大農業主導產業,初步建成山羊、名優茶、紅瓜子、苗木花卉、水產養殖五大農業種養基地,“九五”期間被列為國家商品糧和優質油基地縣。全縣大宗農作物生產較為穩定,常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50萬畝,總產量24萬噸,油菜面積19萬畝,菜籽產量3.4萬噸,棉花面積10萬畝,皮棉產量9582噸。我縣現有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龍頭企業、省級龍頭企業2家,市級龍頭企業4家。
二、農業機械化發展情況
近幾年來,縣委、縣政府把農業機械化作業作為農村工作的重點來抓,創新思路,強化管理,搞好服務,有力地推進了農業機械化生產的發展。目前,全縣發展高性能聯合收割機36臺,大型拖拉機配套旋耕機68臺套,各類中小型拖拉機8601臺,農用運輸車及變型拖拉機1489臺,縣內農作物機耕面積達42萬畝,水稻機收面積27萬畝,占可機收面積的86,秸桿還田7.6萬畝。在發展農業機械化作業上,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創新農機組織形式
為提高農機作業組織化程度,提升農機工作效率,我們著重在組織領導上下功夫。縣政府成立由分管負責人為組長,縣農委、農機、公安、交通、工商、物價等部門為成員單位的指揮部,負責全縣農業機械化作業工作,同時重新設立縣農機管理局,升格為副科級建制,配備專門人員,具體抓農機工作。縣農委牽頭,縣農機局組織,成立由各類農業機械操作手參加的農機協會,規范運作,開展機手之間農田作業信息溝通,交流機械操作技術等活動。縣農機局按照“加入自愿、規模適度、整體協作”的原則,組建多個聯合收割機機收作業隊和大型拖拉機旋耕作業隊,發揮機械合理配置優勢,在開展好本地農田作業的同時,組織機具跨區作業。
(二)創新農機服務方式
做好農機服務工作是推進農業機械化作業的關鍵環節。為此,我們重點從4個方面努力。一是抓培訓。開展以校、鄉聯訓為主,田間、現場指導為輔的培訓方式,多層次、多途徑強化機手實際操作技能,還在“三夏”、“三秋”農業生產期間,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對大型拖拉機、收割機等農業機械的使用、維修、保養技術進行培訓和駕駛技術復訓。二是抓作業市場培育。縣農機局每年通過農業部跨區作業信息指南,全縣農機作業信息,積極引進外地農機具,參加我縣“三夏”、“三秋”會戰,同時開通農機服務熱線,成立技術服務組和中介組織,為無機戶聯系作業機械,為有機戶聯系作業田塊,并幫助機手解決機械維修、配件供應等難題。此外,還注重優化農機作業市場環境,在每年“三夏”、“三秋”期間,縣公安部門抽調專人,深入重點農機作業現場開展巡查,對隨意攔截機械、敲詐機手財物等不法行為及時予以打擊,有力地維護了農機作業市場秩序。三是抓農機“出征”。縣農機局每年與外省農機部門簽訂協議,組織跨區機收作業隊,由縣農機局負責人帶隊,并抽調專業技術人員跟機服務,赴江蘇、山東、湖北等地進行跨區作業,經濟效益較為明顯,“出征”機具年創收150多萬元。四是抓機具供應市場建設。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全椒縣民營企業落戶我縣河劉鎮,投資興建君友農機具銷售中心;引進江蘇淮安農機經銷商牛正元來含山縣城建立大中型農機具銷售市場;縣農機局積極與農機具生產廠家掛靠聯系,現已成為蘇州市久保田聯合收割機公司銷售商,為全縣廣大農戶購買先進、適用的新型農機具提供了方便。
(三)創新農機管理模式
加強農機管理,為農業機械化作業提供保障。一是嚴格農機入戶手續。按照法律法規規定,完善程序,辦理手續,做到確認考試申請人資格“三不受理”,拖拉機登記管理“兩不準一嚴禁”。二是抓好年檢年審關。嚴格按照農機具技術標準,檢驗農業機械;對照駕駛操作人員審驗規定,做好機手考試考核工作。三是開展職業技能鑒定工作。對農機從業人員進行職業技能鑒定,做到持證上崗。四是抓安全生產。深入開展農機安全生產執法檢查,糾正違章,打擊“黑車非駕”,在“三夏”、“三秋”期間,安排農機管理人員深入鄉村,開展農機安全生產專項整治。積極做好日常農機安全生產宣傳
教育工作,創建“農機安全村”,建立健全農機安全生產責任制,把安全生產責任落實到具體崗位,明確到人。在“三夏”、“三秋”期間,集中開展農機“安全生產宣傳月”活動,強化安全措施,消除事故隱患。
中圖分類號: S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0)-08-0010-1
0 前言
“三農”問題實質上是將如何發展農村生產力,如何促進農業的發展、如何改善農村落后的條件、如何增加農民的收入等作為首要問題。要想解決以上問題,就必須要堅持科學發展觀,積極發展現代化的農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
農業科技在現在農業的發展中有著支撐和引領的作用,結合該地區農業發展的特點,在產前、產中、產后各個階段,深入開展綜合性的研究,為重點產業的跨越式發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1 農業科技新體系的建設
從我國的實際出發,構建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最基本的思路為:以國家級的農業機構為主構建國家級農業科技的創新中心,在現有的資源基礎上,依靠當地明顯具有優勢的名師高校以及科研單位等,從而組建區域性、國家級、省級的農業科研中心點。有效的整合知識、資源、技術,促進農業現代化跨越式的發展。要完善農業的布局,提高科技資源的利用率以及農業綜合性的生產力,需要合理布局、科學管理、明晰職責、高效精干。充分調動社會的力量以及技術推廣的活動,根據農村發展的需要,通過理路體制、優化布局、明確職能、充實一線、精簡人員、創新機制等改革,逐步建立現代化的農業體系。
2 加快人才的培養以及農科隊伍的建設
科技發展中人才是推進事業發展的關鍵。加快速度造就一支高素質、高技術、大規模的農業科技創新人才與一支能夠符合國內外競爭的農科管理的人員,以及能充分適應、實用的新農村建設農機推廣的人才隊伍。首先,吸引外來技術人員。創造一定的職位能夠留住大量的外來技術人員,發揮他們的技能,從而實現以事業聚集技術人員、用法制保障技術人員,在專業的技術崗位上實現科舉設置,使技術人員更好的發揮其價值。其次,加大技術人員的培養。通過一系列的科技項目帶動技術人員的培養,加強技術教育,建立開放式的終身受育的體系,使人們不斷的掌握新技術,并且不斷的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
3 發展現代化的農業要以科技創新為主
3.1 動植物品種的選育
現代化農業要圍繞“優質、高效、生態、高產、安全”的目標,緊扣“提質增效”去尋求著眼點和著重點。例如:加強玉米、馬鈴薯、小麥、油料、蔬菜等作物新品種的創新、研究、應用,要提高育種的技術和效率,從而培養出綠色、優質、高產、專用的新品種,使農產品的更新換代加快。尤其是還要加強牲畜的飼料作物的改良和選育,充分運用細胞克隆、分子育種等技術手段,提高品種的質量以及育種的效率。
3.2 加強農作物的豐產的技術研究
可以重點發展玉米、小麥、油料等農作物的肥水資源的高效利用、常見病蟲害的有效防治、可持續高產等關鍵性的技術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節水農業、旱作農業等,從而有效的保障農作物的生產和收成。結合上面糧食作物的發展,如馬鈴薯、蔬菜、大麥、食用菌等優勢的特色作物進行豐富的栽培,并研究其技術的廣泛應用,促進農業的特色化、標準化、品質化發展。
3.3促進生態農業的發展
環境的和諧促進生態的平衡,要根據不同的生態類型和退化的程度制定相關的治理和保護的措施,進行目的性的綜合治理,從而改善惡劣的環境條件,促進農業省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例如:高效利用水資源、保持水土的酸堿平衡等,這些都強有力的加強了耕地質量技術以及地力的培育技術,從而更好的抑制了耕地的退化,使土壤的肥力增加。
3.4加強農業信息化的建設
現代化農業的發展需要加快農業信息網絡設備的建設以及相應的數據庫的建設,注重使用數字化對農業進行管理和控制,在農村可以研發自然資源以及環境監測、自然災害的檢測預報等,也可在農村設置遠程數字化以及可視化信息服務的設備;這樣不僅能培養農業信息技術人員,而且還能運用現代化的信息科技促進農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農業發展方式及其轉變的解讀
農業發展方式是實現農業發展的路徑和途徑,包括農業增長方式、資源利用方式、農業結構轉換方式、利益分配方式等一系列內容。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就是農業生產增長源泉構成、增長機制及其路徑和一系列結構的變化,主要包括基于技術進步的要素投入的變化、基于農業市場制度的增長機制的變化、基于資源環境約束的路徑選擇的變化,還包括農業產出結構、消費結構、收入結構、市場結構和制度結構等結構變化,以期實現從粗放到集約、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
1.1 中國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動因分析
中國粗放型農業發展方式是由中國國情、發展階段特點,以及工業化道路、體制模式等共同決定的,有其歷史的客觀必然性。中國農業資源尤其是土地資源稟賦的剛性約束、農產品需求的剛性增長及農業生產者的利益驅動等因素是中國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直接動因。農業發展的國際經濟背景是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間接動因。兩型農業生產體系是兩型社會建設的基礎,這必然要求中國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實現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既是現階段中國農業自然資源和農業增長的特征所決定的,也是實現新時期農業發展目標和國民經濟協調發展的客觀要求。科技進步是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根本動力,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條件和內容之一。科技進步對農業生產的改變,正是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主要內容。體制和機制的創新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制度保障。政府支持是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推動力量。
1.2 中國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條件分析
成功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國家和地區的實踐表明,農業發展方式在工業化中后期才基本具備轉變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因為在工業化中后期:①工業化對農業資金和產品的依賴逐漸減弱,對農業市場的依賴越來越強,要求提高農業生產要素效率和擴大農業市場規模。②為了提高比較利益,實現工農業協調發展,必然要求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實現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促進農業成為具有一定競爭力的現代產業。③非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絕對優勢,能夠為改造傳統農業提供條件。解決了各種瓶頸制約,才能促進農業經濟的有效運轉和生產效率的提高,實現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
1.3 中國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路徑選擇
綜觀世界各國歷史和經驗,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路徑具有如下特點:①路徑選擇的技術先導性。農業機械和生物育種技術等在農業上的應用,將使農業的分散性、時空變異性、難控性等發生根本性的改觀。每一次科技突破都能導致農業發展方式的大變革。因此,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路徑選擇要充分考慮到科學技術因素。②路徑選擇的效率性。農業發展方式轉變過程是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生產率和綜合生產能力的農業發展過程。其中,資源配置效率的高低是關鍵環節。③路徑選擇的市場性。只有市場經濟才能為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提供效率和利潤的激勵約束機制。④路徑選擇的制度創新性。農業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不僅是技術進步或現代生產要素引入的過程,還是制度創新過程。
2 現代農業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機理
2.1 現代農業是科學化農業,能有效實現農業生產方式的創新與轉變
農業科技進步是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內在要求。新技術是現代農業的先導和發展動力,現代農業是技術高度密集的產業。我國農業科技水平低,制約著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農業科技進步可以突破瓶頸資源的約束,實現對某些稀缺生產要素的集約利用,發掘農業生產增長的潛力,打破農業資源配置的低效率均衡,改變創新農業生產方式,提高單位農產品產量,改善農產品品質,減輕勞動強度,節約能耗和改善生態環境。現代農業發展過程實質上是科技在農業上廣泛應用的過程。發展現代農業能提高農業科技水平,改變過去那種外延式開發利用的增長模式,轉到主要依靠提高資源利用率和持續發展能力的方向上來,這也是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內在要求。
2.2 現代農業是規模化農業,能有效實現農業經營方式的創新與轉變
現代農業有利于克服小規模經營的局限性,利用規模優勢,實行農業的產業化、規模化、社會化,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奠定產業基礎。也便于推廣應用現代科技,可以提高農業的勞動生產率,促進節本增效,有利于實現現代農業的“高勞動生產率、高商品率、高經濟效益”的目標。現代農業重視發揮技術、人才、資金、信息等優勢,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和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
2.3 現代農業是組織化農業,能有效實現農業經營形式的創新與轉變
現代農業是生產主體組織化的農業,是與大市場相適應的、有組織的產業體系。在這一體系內,農業的很多生產經營活動主要由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農產品行業協會來協調完成。只有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才能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現代農業是產業經營一體化的農業,是產前、產中、產后緊密銜接,產加銷、貿工農一體化的產業體系,是一個從地頭到餐桌,既相互分工,又緊密聯系的環環相扣的有機整體。農戶廣泛地參與到專業化生產和社會化分工中,要加入到各種專業化合作組織中。現代農業通過組織創新,組成完整的產業鏈條,提高了農業經營效益。
2.4 現代農業是市場化農業,能有效實現農業流通形式的創新與轉變
①現代農業是面向市場需求,主動地適應市場的農業。農民的大部分經濟活動能夠真正面向市場、服務市場,農產品的商品率很高。而且實現向更大范圍、更大需求的市場轉變,向適應多樣化的市場需求轉變。②現代市場化農業,有利于實現流通形式的創新。農產品期貨市場是一個具有良好傳導機制而又高度透明的信息化市場,具有“引導生產、穩定市場、規避風險”的作用,有利于克服農產品生產季節性和周期性特征帶來的不利影響,推進農產品流通形式創新。③現代農業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戰略,促進流通形式創新。④現代農業具有現代化的農產品流通體系。通過現代流通企業規模化經營農產品,以現代流通企業作為先導帶動現代農業,引導兼有生產和流通雙重功能的農業合作社健康有序發展,實現農民與現代流通組織的對接,完善現代農產品流通體系,解決農產品流通問題。
2.5 現代農業是多功能農業,能有效實現農業產業體系的創新與轉變
現代農業是一個多功能的產業體系,不僅具有
食物保障功能,而且還具有社會穩定功能、休閑觀光功能、傳承文化功能和改善生態環境功能等。新的功能需求不斷拓展現代農業的發展空間,也不斷為現代農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現代農業多重功能的發揮,也就是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
2.6 現代農業是效率型農業,能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和國家糧食安全
現代農業是一個高效率的系統,它通過市場機制實現了土地、資金、人才、科技等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不僅土地等自然資源要素的產出率較高,而且勞動力、資金等經濟社會要素的生產率也較高,極大地提高了全要素生產率。農業信息化能夠大大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發展高效率的現代農業是保障食物安全、更好地支撐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需要。
2.7 現代農業是效益型農業,能確保農民收入不斷提高
目前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中有40%以上仍來自農業,但由于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低,農業經營效益不高,導致農民收入處于低水平狀態。發展現代農業是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的需要。現代農業是高效的農業,高效是檢驗農業現代化成功與否的決定性因素。現代農業的發展,不僅能顯著提高農業生產率,而且能通過延長產業鏈條,實現農產品轉化增值不僅能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還可以減少務農農民,促進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拓展增收渠道。促進農業效益由追求經濟效益向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綜合效益轉變,促進農業生產由低效益向高效益轉變,是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目的之一。
2.8 現代農業是兩型農業,能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
現代農業是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綠色產業,擔負著維護與改善人類生活質量和生存環境的使命。發展兩型的現代農業成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內在要求。兩型農業是現代農業高級形態和實現形式,它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把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以及可再生能源開發等融為一體,最終實現農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調一致。兩型農業堅持新的生產觀、經濟觀和消費觀,充分考慮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實行清潔生產,不斷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統一。兩型農業發展促進資源的循環式使用、產業的循環式組合,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符合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需要。
3 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困境
3.1 農業基本經營制度和基礎設施阻礙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
①分散經營的方式已無法適應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跨越式發展的要求。我國人地關系高度緊張。2008年人均耕地不足0.07公頃。同時,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較低,農業勞動力非農轉移的空間較小。超小規模經營狀況不利于專業化的分工,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單個農戶和市場對接難的問題還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這些增加了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難度。②比較利益低的農業制度下農民增收難也對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形成了制約。農戶分散經營使得農業生產很難邁進高收入的產業行列。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因為微薄的農業生產收入而不得不更多依靠非農產業。高素質勞動力向農外不斷轉移,留下來的農民大部分只有傳統的耕作技術和經驗,對現代科技的接受與應用能力較差。比較利益低下的情況下如何在保證我國糧食安全的同時,實現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是一個現實的難題。③農業投入不足,農業生產條件特別是農業基礎設施落后,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很差,農業效益在很大的程度上取決于天。2008年湖南省自然災害發生面積7363.41千公頃,成災面積2300.42千公頃,因災損失糧食229.52萬噸。
3.2 “科教興農”戰略實施不力,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減弱和“科技支農斷層”阻礙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我國農業科技事業發展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與農業發展新階段建設現代農業對科技的新要求還存在較大的不適應:一是農業科技隊伍結構不合理。除中央和省級農業科研院所運行情況相對較好外,地、市級農科所大多處于半停頓狀態,縣級農科所及縣以下農技推廣部門推廣功能都很弱。二是農業科技長期投入不足。目前,發達國家政府對農業科技的資金投入一般占有當年農業生產總值的1%~1.5%,高的達3%-5%,而我國僅占0.28%。現有的農業科技投入流失問題也很嚴重,沒有真正用在農業科技方面。由于農業科研單位和基層農技推廣部門事業經費嚴重不足,不但無錢打仗,而且無錢養兵。三是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弱。表現為滿足生產性成果多,質量效益型成果及取得突破性、具有重大開發價值的科技成果少;滿足傳統種植業和養殖業的成果多,農產品加工增值和資源開發利用型科技成果少。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低,目前僅為45%左右,只及發達國家的一半強。四是農技創新、農技推廣和農村教育相互脫節。由于農業科技、教育管理體制不順,從而使得“科教興農”出現了農技創新、農技推廣和農村教育“三個斷層”。
3.3 農村資源環境保護不善。“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災害頻發”阻礙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資源約束既是傳統經濟發展方式的結果,又可成為撬動經濟增長發展轉變的杠桿。人多地少的矛盾是限制農業規模經營的一個主要原因。農業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變成了制約農民增收的劣勢。對生存環境的意識或要求日益增強。由此,社會需要農業和農村生產出更多、更好的優質安全保健食品,提供生態功能強大的良好生產生活環境。城市污染擴散和工業污染向農村轉移,給農村資源和環境保護帶來更大壓力。農業災害頻發,旱災、澇災、蟲災等對農業和農村產生嚴重沖擊。面對過去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下在環境和生態方面的欠債,以及未來社會經濟發展對環境和生態的新需求,現代農業建設必須協調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以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3.4 宏觀環境和農村制度短缺阻礙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
①農業運行的宏觀環境是造成以粗放型為主的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原因。傳統體制下形成的二元結構制約了農業要素合理流動和農業結構的優化,是轉變緩慢的根本原因。二元結構切斷了城鄉之間人口流、物質流、資金流和信息流,使得農民和農業在整個社會和國民經濟中仍處于弱勢地位,發展步履相對艱難。農業剩余勞動力在農業中大量沉淀,直接制約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農業發展方式長期處于粗放型的根本原因。“重工抑農”的城鄉經濟關系造成農業投入嚴重不足,對農業剩余的過度汲取,造成農業發展落后,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十分緩慢。②政府支持保護力度不大,農戶積累能力弱,導致農業發展長期徘徊不前。國家和地方財政投資農業的許多項目資金,也往往被挪作他用,很難全部落實在農業上。我國農業投入不足將在較大程度上制約農業的廣度與深度開發,成為農業發展壯大的一個主要瓶頸。③涉農的經濟體制改革滯后是轉變緩慢的重要原因之一。現行農產品價格機制和市場制度嚴重制約著農民采用新技術推動農業進步的可能性。社會經濟管理體
制仍然有很大的慣性作用,嚴重破壞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運行機制。
4 發展現代農業促進發展方式轉變的政策建議
4.1堅持用現展理念引領農業
一是“大資源”理念。要合理的、有效的利用各種資源,不斷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果;拓展農業功能。二是樹立“大生態”理念。要充分發揮農業的生態屏障作用。加強農業基礎建設,發展循環農業和節約農業,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三是樹立“大農業”理念。要挖掘農業的內涵,要延伸農業的外延,大農業要增強和發揮農業的多功能,要拓展農業在能源發展、社會穩定、國家安全等方面的新功能。四是樹立“大技術”理念。不僅要充分利用農業生物技術,在育種上發揮科技優勢,而且要在農業機械和耕作方法上技術創新。五是樹立“大市場”理念。強化市場意識,搞好農產品市場營銷。建設一支懂市場、善銷售的農副產品經紀人隊伍。加強品牌建設,探索建設一體化的銷售網絡。六是樹立工業化理念。大力發展特色農副產品加工業,延長農業產業鏈條,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加強農業鏈條特別是涉農企業的管理。
4.2 堅持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
一是改善技術創新投資環境,構建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要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業科技與教育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我國農業科研和推廣投入密集度,確立農業科教的投入水平應遠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率。還應該重視引導和啟動民間資金更多地進入農業科研和教育領域。要適應世界的新形勢,應盡快調整投資分配結構。二是健全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建立多元化的推廣體系和相應機制,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運用和普及。三是積極開展科技培訓和咨詢服務。四是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進一步完善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提高信息普及水平,整合涉農信息資源發展現代農業。
4.3 堅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
一是提高農業的產出水平。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抗災、減災能力。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能源資源產出率,促進農業持續、穩定發展。二是科學使用化學投入品。努力提高農業投入品利用效率。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等新技術和新方法。三是探索一條適合中國特色的農業機械化發展道路。為主要農作物生產提供全程、配套的現代農業裝備。四是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要完善農田水利建設體制和管理機制,通過小型水利設施的產權制度改革,調動農民發展小型農田水利的積極性。
4.4 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
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是集食物保障、原料供給、資源開發、生態保護、經濟發展、文化傳承、市場服務等產業于一體的多層次、復合型的產業體系。一是要建設農產品產業體系,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給。二是建設多功能產業體系,充分發揮農業多種功能。三是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產業體系。四是建設現代農業支撐產業體系。從產業鏈角度建設綜合產業體系,按照生產、加工、銷售、服務、生態“五位一體”的思路,建設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加工、流通、信息咨詢等相關產業,提升整個產業的市場競爭力。
4.5 堅持用現代經營形式發展農業
在穩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創新農業經營方式。有條件的地方可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同時,要探索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一是發展產業化經營。圍繞發展農村商品生產,按照不同產品、產業,以市場為導向,以利益和合同契約為紐帶,實行貿工農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經營。二是推進規模化經營。逐步推行以耕地適度規模經營為主的農業集約化經營,完善土地使用權的流轉機制,積極發展種養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龍頭企業和集體經濟組織等各類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經營主體。依托專業大戶、經營能人、龍頭企業、基層農技部門和基層供銷部門等來組建合作社。加快特色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建設,搞好中介和流通。
4.6 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