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2 16:26:5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青少年獨立思考,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只是,在偶像“打假”之后,我們在進一步思考如何為少年兒童進行榜樣教育的同時,還應該思考:在培養少年兒童獨立思考品質和獨立人格意識方面,如何有更多作為。
我們的少年兒童,從來不缺獨立思考的品質和獨立人格意識,尤其是在思維和文化多元發展的現在。從學校榜樣教育和少年兒童現實偶像崇拜之間的脫節,便能看出一些端倪——面對學校教育中顯得“假、大、空”的榜樣塑造,少年兒童自有其理性而明晰的認識。現在的情況是,在學生、學校和家長,都對這樣的榜樣教育心知肚明的情況下,這種不切實際甚至可以說是教化失敗的榜樣教育模式,似乎仍在大行其道,這才是最令人擔憂之所在。
網絡讓生活更美好,網上沖浪成為許多人喜愛的工作和休閑方式。在政治領域,網絡使老百姓對政府的監督有了新的手段,有了更多的知情權、參與權,政府管理方式、民主運作方式也隨之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在經濟領域,網絡使我們的產品和信息的交流變得沒有了障礙,使交易變得更加輕松;在知識領域,人們可以用很低廉的成本獲取更加豐富的知識。網絡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快樂,比如,有的人玩游戲很方便,交友很方便,查資料很方便,網絡確實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不可否認,在互聯網時代,不掌握網絡工具也能生活,但是,如果掌握了這個工具,將使你的生活更為便利、豐富,使你獲得更多的能力。青少年應該充分重視并善于利用互聯網資源,努力掌握使用網絡的知識和技術,利用網絡優化自己的學習、生活和娛樂。
網絡不是純凈的空間,對于青少年來說,上網的好處顯而易見。我們不能把網絡當成靈丹妙藥,也不必把網絡當成洪水猛獸。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怎么培養青少年的網絡素養,使其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呢?
對青少年來說,應重視對網絡知識與技能的學習,雖然信息技術是副科,但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為了以后更好的生活、學習,應該掌握。
一、吉卜林簡介
吉卜林(Rudyard Kipling,1865―1936),英國小說家、詩人,出生于印度孟買,父親曾是孟買藝術學校教師,后任拉合爾藝術學校校長和博物館館長。吉卜林6歲時被送往英國,在一家兒童寄養所住了5年。接著他又進了一所低劣的寄宿學校。1882年17歲中學畢業返回印度,父親為他在拉合爾找了份工作,擔任拉合爾市《軍民報》副編輯。他敏銳地觀察印度的風土人情,把見聞寫成小品文和輕快詩,發在《軍民報》上。1889年他返回英國,一年之內就被譽為當代最杰出的散文作家之一。1892年他結婚后遷居美國,在美期間發表了《消失的光芒》、《勇敢的船長們》和被認為是兒童讀物的經典著作《基姆》、《叢林之書》和《叢林之書續篇》。1902年他返回英國,定居薩塞克斯郡。后來他在南非度過很長時間。
一個世紀以來,吉卜林在評論界的遭際無疑是十分具有戲劇性的。吉卜林既是小說家又是詩人,19世紀末20世紀初,他以生動描繪印度殖民地的風俗人情、精確刻畫英印社會風貌而名噪英國文壇。他曾被提名為英國桂冠詩人。1907年,他又由于“觀察的能力、新穎的想象、雄渾的思想和杰出的敘事才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英國第一位獲此獎的作家。
由于吉卜林所生活的年代正值歐洲殖民國家向其他國家瘋狂地擴張,他的部分作品也被有些人指責為帶有明顯的帝國主義和種族主義色彩,長期以來人們對他的評價各持一端,極為矛盾,他筆下的文學形象往往既是忠心愛國和信守傳統,又是野蠻和侵略的代表。然而隨著殖民時代的遠去,吉卜林以其作品高超的文學性和復雜性,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尊敬。馬克?吐溫曾熱情洋溢地贊美吉卜林的作品說,“我了解吉卜林的書……它們對于我從來不會變得蒼白,它們保持著繽紛的色彩;它們永遠是新鮮的。”
《如果》是吉卜林寫給時年12歲的兒子的一首勵志詩,曾被譯成27國語言作為學習的教材,人們特別是青少年應常以此勉勵自己,激發前進的動力。
二、《如果》的追求真理之路
1.解讀《如果》
在《如果》這首詩中,詩人首先希望兒子能夠有自己的想法,能夠獨立思考:“如果在眾人六神無主之時你能鎮定自若而不是人云亦云”;
“如果在被眾人猜忌懷疑之日你能自信如常而不去枉加辯論”,這是要求兒子堅定信念;
“如果你有夢想,又能不迷失自我”,這是希望兒子明辨是非;
“如果你有神思,又不致走火入魔”,這是希望兒子不為外物困擾;
“如果在成功之中能不忘形于色/而在災難之后也勇于咀嚼苦果/如果聽到自己說出的奧妙/被無賴歪曲成面目全非的魔術,而不生艾怨/如果看到自己追求的美好/受天災破滅為一攤零碎的瓦礫,也不說放棄”,這是希望兒子勝不驕,敗不餒;
“如果你辛苦勞作,已是功成名就/還是冒險一搏,哪怕功名烏有/即使慘遭失敗,也仍要從頭開始”,這是要求兒子永遠進取;
“如果你跟村夫交談而不離謙恭之態/和王侯散步而不露諂媚之顏”,這是要求兒子剛正不阿、不卑不亢;
最后,吉卜林要求兒子還要有自由與尊嚴:“如果他人的愛憎左右不了你的正氣/如果你與任何人為伍都能卓然獨立/如果昏惑的騷動動搖不了你的意志/你能等自己平心靜氣再做答對”。
全詩使用了多個“如果”的假設句,啟發讀者想象和思考,從理想、信念、處世、待人等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人生中會面臨的種種考驗,表現出對兒子的關愛、教誨和期待。
2.培養和堅持獨立思考的精神
從最先的有自己的想法到排除萬難、堅持自己的想法,這是一個獨立思考的過程。獨立思考,是指思想者、創造者的一種內在的精神自由、心理自由和思想自由,是指一種非奴隸狀態、非依從狀態的思維,是思維破除種種束縛的一種自我展開和自我成全,是思維的觸角向未知領域的自由舒展。獨立思考是一種最可貴的精神品格,它表現為不盲從傳統,不屈從私念,不懼怕權貴,不迷信權威,不人云亦云,而是用審視的態度對待一切,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頭腦想問題,按自己符合規律的理性判斷力行事。這些獨立思考的特征和詩人對兒子期望是一致的。
獨立思考的哲學精神對現實的批判具有真、善、美的特性。“真”表明這個批判不是感情上的任性和沖動,而是具有理性的力量,具有充分的歷史必然性的內在根據。“善”意味著這種批判不是一種為批判而批判的現象和一種表面活動,而是有著主體明確的價值目標和本質批判。“美”則說明這種批判促進人的解放和自由,是以感性的屬人的形式進行的。吉卜林愛英國,用他的話來說,這個國家獨立150年以來,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對人類的文明作出了極大的貢獻,這就是作者信仰的“真”。所以,他不愿意她受到德國人的踐踏。這應該是“善”。當侵略者的鐵蹄就要踏上自己的家園,他變得熱血沸騰,他演講鼓勵抗戰,支持自己的兒子參加抗戰。兒子在戰爭中犧牲了,吉卜林很悲傷,悲傷的同時他感到安慰,因為兒子用生命維護了信仰的“真”,那份“美”是無與倫比的。
3.獨立思考的目的是為了追求真理
獨立思考的精神本質實際上是一種追求真理的精神。一切杰出的科學家、思想家之所以能不怕種種困難,克服重重阻撓,義無反顧地堅持獨立思考,說到底是出于對真理的熱愛,是為了對真理的追求。真理是崇高的,是迷人和充滿魅力的,是令人振奮并值得為之付出的。探索真理會使人生因而輝煌,法國作家左拉說過:“生活的全部意義在于無窮地探索真理。”
為追求真理會使人死而無憾。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法國作家拉?梅特里為追求真理奮斗了一生,他感慨道:“愈是接近真理,便愈加發現真理的迷人。”“一顆由熱愛真理而燃燒起來的心……一下子就轉入了一個最美的世界,在那里享受天神才配享受的快樂。”
獨立思考的目的是為了追求真理,是以追求真理為其動力和靈魂的。一個愛真理的人.必定大公無私、獨立自主、光明正大,他反對一切奴顏婢膝、束縛心靈、玷污精神的思想和傾向。詩人要求兒子“跟村夫交談而不離謙恭之態/和王侯散步而不露諂媚之顏”正是這種精神的寫照。
總之,沒有獨立思考,就不可能有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思想的創新和理性的弘揚。而詩人認為兒子如果做到了那一系列“如果”,也就是獨立思考,“那么你的修養就會如天地般博大/而你就是個真正的男子漢了”。
三、結語
21世紀教育的根本目標就是培養和造就大批的創新人才。培養創新人才,從哲學的角度講,就在于培養人的獨立思考與追求真理的哲學精神。對于正處在長知識、長智慧、確立世界觀這一關鍵時刻的青少年,怎樣加以引導,怎樣使之加強自身修養,培養其獨立思考與追求真理的哲學精神,這是每一位家長和每一位青少年所關心的問題。尤其是最近幾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迫切地擺在了人們面前。那么青少年應該具備什么樣的心理和修養呢?在詩人吉卜林的筆下,一個人應當具有的完美人格是剛正不阿、不卑不亢、永遠進取,還要有自由與尊嚴。實際上這首詩對當今社會的廣大青少年同樣具有指導和激勵作用,尤其是在受到種種心理壓力時,如果能夠去細細體會和認真領悟這首詩的深刻內涵,這種激勵作用就會成為提高廣大青少年心理調控能力而始終保持心理健康的巨大動力。
因此,我們應該好好琢磨一下這篇意味深長的詩歌,因為只有這樣,我們重讀吉卜林才會有更豐富的收獲。
參考文獻:
[1]Kipling,Rudyard,Something of Myself[M]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ons.,1937.
[2]Kipling,Rudyard,A Kipling Treasury[M]London:Macmillan and Co..,1940.
[3]Moore,Gilbert,J.R.Kipling and Orientalism[Z].London:Croom Helm.,1986.
一、獨立人格塑造是當代教師科學價值觀與基本素質養成的“著力點”
鑒于青少年宮在青少年校外教育的公益使命,要求當代教師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善于獨立思考的自覺精神、創新精神以及扎實的實踐能力,獨立人格塑造是當代教師科學價值觀與基本素質養成的“著力點”。“人格”的概念源于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中的論述,黑格爾在談到意志及其單一性時,提出了“人格”(personality)概念。在黑格爾看來“單一的意志”即是“人”(person),“人格”是單一意志的定在,“人格”與“人”是等同的概念。陳寅恪在1929年所作的王國維紀念碑銘中首先提出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為追求的學術精神與價值取向,其中“獨立之人格”廣義上是指一個人在污濁不堪的社會環境下要保持獨立之人格,不人云亦云、不同流合污,同時則因為具備這種獨立思考的能力,人們可以獲取更積極的主觀能動性,以及創造力,這種“獨立人格”的精神在多元文化沖擊青少年思維的當下社會尤為受用。
1.在當代教師的價值觀塑造上,要求當代教師在信息迅速交互的社會環境下,面對多元文化要具備理性取舍的能力。作為現代國家一個重要的知識分子群體,教師價值觀的形成與變化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如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互聯網、輿論媒體等,其中文化對教師的價值觀形成與變化的影響至關重要。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許多教師的價值觀由“只講奉獻、不求索取”,發展到“多貢獻、少索取”,再演變為“多貢獻、多索取”,甚至有少數教師把“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錢就圖”作為人生信條。當代教師要培養獨立人格,能在復雜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環境下理性分析社會因素,不能因片面的、少數的社會矛盾否定社會發展大潮流;不能因新鮮的、多樣的非主流文化否定社會主流文化;不能因個人的、某一特殊群體的現狀否定和諧社會的大局面。
2.在當代教師的基本素質養成上,教師積極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性來源于善于獨立思考,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教師隊伍內的相互交流是知識交互的平臺,但不意味著是簡單的知識復制,而是要通過每位教師的發問、思考、實踐與總結實現知識創新,這才是教育過程中知識創新的真義所在。我國的科技、文化都在不斷的進步當中,國家各領域建設需要的是創新型復合人才,在踐行青少年校外教育的道路上,當代教師需要認清個人價值訴求的實現需要獨立人格衍生出的創造力,這是當代教師實現自身價值的力量源泉。
二、新時期師德建設是教師隊伍建設的基石
鑒于教師的工作性質,從學生角度出發,耳濡目染,教師是許多青少年校外教育領域重要的道德榜樣,甚至是孩子們價值觀塑造的“教科書”。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化改革潮流下,我國社會知識分子的意識形態發展已經自覺、不自覺的處在大眾社會、大眾文化價值體系的控制支配下,社會文化營養程度參差不齊,這造成教師隊伍內部價值觀標準與道德標準的分化,突出表現在:有些教師的思維仍保持在“在崗不敬業”的水平,并沒有將教師工作作為一項事業;在青少年教育過程中墨守陳規,主觀方面不樂于根據時代要求改進自身思想道德輔導方式與內容,固化了青少年的思維發展;更有價值觀嚴重歪曲的教師在個人利益驅動下職權謀私,在青少年中間毫無“思想道德導師”之形象。這就要求青少年宮根據時展動向豐富新時期師德建設的內涵。
1.新時期師德建設要求教師具備清晰認知社會發展現狀和社會文化發展方向的能力,這是指導青少年正確認知社會問題的關鍵。相對于指導來宮學習的青少年對專業內容的認知,教師指導青少年對現實問題的認知同樣重要,這是由于當今社會信息擴展迅速,各種新鮮事物、新鮮文化充斥著青少年的頭腦,在有限的思維能力前提下,有些孩子不能理性取舍多元化信息素材,被部分不良信息歪曲了思維方式,這不利于青少年正確價值觀的塑造。教師的社會問題認知能力培養要通過自身多視角、多領域的知識學習與探索,要豐富自身知識結構、掌握社會問題的分析方法、非盲目而是漸進的認識與評價社會熱點。
2.教師要有過硬的政治素養與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師要謹記在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當中自身的角色定位與工作性質,不要將個人于私人空間下較為隨意的言行暴露在校園當中,時刻保持道德“教科書”的榜樣作風。在同青少年進行思想交流過程中,當談論的社會熱點涉及到政治意識形態或者文化意識形態等較為敏感話題時,一定謹言慎行,用客觀公正的態度、嚴謹科學的方式,在遵循社會主流政治意識形態和主流文化的前提下,與青少年進行討論和觀點交流,當發現個別學生出現較為激進的言行時,一定講究方式方法第一時間與其溝通與指導。
3.新時期師德建設內容中最為關鍵的一點,即教師要具備公平公正的意識水平和公平公正的工作能力,在工作一線認真仔細的踐行教育公正。和諧社會本質上應該是一個平等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中,每個社會成員都能平等的享有權利和充分的自我發展空間,當代青少年不僅僅是學子,也是公眾話語權借助社會輿論媒體表達與釋放的先鋒隊,其接受的教育和對社會問題的所學所覺使得當代青少年具備了爭取平等權利的意識,以及表達利益訴求的能力。教育公正的內涵不僅是指青少年選擇校外教育培訓專業時的機會均等,其在教育管理過程當中體現為“過程公正”,其相似于司法公正中的“程序公正”理念,這是形成青少年對青少年宮教師工作普遍認同與信任的關鍵。從在課堂上教師要平等的關心每位學生,到比賽、考級等系列活動中的考察與評選,教育管理的過程公正體現在教師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這就首先,要求教師做到增強履行教育公正的道德責任感、正義感、使命感,從意識層面將公平公正的理念作為指導一切日常學生管理工作的標準;其次,要在原有范式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指導方式上有所突破,在原有常規化的日常學生管理工作的方法上有所創新,以教育公正為指導,多角度、多層次的建立教育過程公正;最后,要在來宮學習的青少年主體內部形成良好的公平公正氛圍,只有在意識上打破部分孩子對教育不公的固化思維,才能讓孩子們以積極的心態去交流,在青少年宮這一知識交互與創新平臺上實現青少年的自主塑造――自學自覺地辨識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的能力塑造。
參考文獻:
[1][德]黑格爾 著.法哲學原理[M].范揚,張企泰 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45.
青少年關于未來的設想,是一個社會建構的過程[7,8]。青少年身心發展迅速,極易受到家庭、學校、社會等多個方面的影響,從而導致身心發展的失衡。因此,作為影響青少年發展的重要他人,父母和同伴是青少年獲取信息、建議及支持的直接且重要的來源。馬姆伯格(Malmberg)的研究發現,在個體確定未來計劃的過程中,父母最常提供信息,其次是同伴,然后是學校或媒體[7]。本文擬從對青少年未來取向影響最大的家庭環境研究入手,并結合我國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和家庭系統的特點,對相應的家庭教育提出一些建議,以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
2.家庭環境對青少年未來取向的影響
家庭是個體社會化的起點,個體以家庭為基地與外部環境相互作用。溫馨和睦的家庭環境,融洽的父母關系,父母對孩子的關愛和理解,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流以及父母人生態度積極與否,都會對孩子的人生目標和身心健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9]
2.1父母教養方式
父母教養方式是青少年心理發展的重要情感背景[10]。它直接作用于親子互動過程,對青少年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積極的父母教養方式,如父母對子女有較高的接受性,讓子女較多地參與家庭事務,賦予子女較多的心理自主,對子女進行嚴厲監督等,能夠促進青少年對自身未來教育和職業發展的積極探索和投入以及對未來教育和職業發展的樂觀期待[10]。積極的父母教養方式不僅能夠促進青少年積極的即時行為,還能夠促進其指向未來的行為和態度的積極發展[11]。諾米(Nurmi)等人研究發現,青少年感知到的民主的教養方式與未來取向呈正相關[12]。在對不同父母教養類型家庭的青少年未來取向發展的比較中發現,權威型父母教養家庭的青少年對未來教育和職業的探索、投入及態度均最為積極[10]。森格納(Seginer)等人發現,接受—自主型的父母教養方式能夠促進青少年對未來的積極探索和投入[13]。父母的開放性、對職業發展的支持度、權威型父母教養方式以及提倡個性的家庭,會直接促進青少年今后對未來的積極探索,并且通過促進青少年適應性人格的形成間接地促進青少年的積極探索[14]。
2.2親子互動
親子溝通是親子互動的重要方式,也是青少年獲取信息的一個重要渠道。研究者一致認為,親子溝通是影響青少年心理發展的一個核心且基礎的方面[15,16]。父母教養方式和父母行為對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通過親子溝通而起作用的。親子溝通是指父母與子女之間交換信息、觀點、情感、態度和資料,以達到相互了解、信任與合作的過程。父母對青少年未來規劃和態度的指導、幫助正是通過這個過程來實現的。研究者指出,除溫暖和支持性的家庭互動過程外,如果父母愿意公開討論,對新信息和子女的發展持開放的態度或鼓勵青少年獨立思考和行動,青少年會更積極地進行探索[15]。蘭茲(Lanz)等人的研究發現,積極與母親溝通的青少年有著更高的內部控制信念[8]。諾米(Nurmi)報告了親子互動對青少年思考未來的影響方面的發展性變化[17]。他的研究表明,父母管教在孩子11歲時起著降低樂觀水平的重要作用,而家庭討論水平在15歲時起著提高樂觀水平的重要作用。這說明當孩子們尋求自我獨立的自時,青春期晚期積極的、相互的交流就變得更加重要。諾米在研究中也發現,積極的家庭氛圍會提高11歲孩子的未來計劃水平,而對于18歲孩子則會降低其水平[1]。總之,這些結果表明,隨著青少年年齡的變化,家庭互動的不同方面在未來取向發展中的作用也不斷變化。
2.3家庭支持
與兒童期的教養、保護、社會化功能相比,家庭在青少年期對青少年發展的支持和指導功能就變得尤為顯著和重要[18]。父母支持是影響青少年在關注他們未來和對自身發展期望等方面表現出差異的重要因素。父母支持可以增長青少年在教育和職業領域的計劃活動水平[19],還可以增加其對未來的樂觀性和內控性[17]。知覺到父母愛自己、支持自己的孩子將形成對未來信任和積極的態度,他們更相信未來的成功是自己行為的結果,較之于感知到父母支持少的孩子更加傾向于投入到未來目標成功的活動中去[20]。麥凱布(McCabe)等人研究發現,青少年感知到的父母對自己未來的思考和計劃的支持程度能預測其對未來思考的頻率和詳盡程度,也能預測青少年對未來的樂觀性程度[21]。這些研究表明,當青少年感知到家庭是支持性的、可依賴的時,他們可以通過家庭關系網絡獲得更好的心理準備,從而成功地向成年期過渡。
3.對我國家庭教育的幾點啟示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是這兩者所無法取代的。針對我國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和家庭系統的變化,筆者認為當前未來取向的研究成果至少對我國家庭教育有如下幾點啟示:
3.1通過營造優良的家庭氛圍,培養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家庭是青少年生活的主要場所,因此家長要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形成團結、和睦、民主的家庭氣氛,使子女受到感染和熏陶。
首先,為子女提供心理自主的機會能夠促進青少年思考和規劃未來的主動性,提高其規劃和決策能力[22]。當前我國大多為獨生子女家庭,切忌對子女過度溺愛,萬事包辦,父母應采用積極的教養方式,給予每個家庭成員公平參與家庭事務的機會,使其獲得應有的尊重,鼓勵子女進行獨立思考,學會自我反思,并且協助子女規劃其未來發展。
其次,個體的氣質、自我效能感、自我概念,控制信念等也會影響到個體未來取向的發展[23,24]。研究表明,自我概念不一致的個體比自我概念一致的個體報告了更多的焦慮,對未來更加悲觀,在回答與未來有關的問題時他們感覺更孤單,并且他們對自己是誰感到更加困惑[25]。還有研究表明,高自尊的人較之于低自尊的人更加積極地思考他們的未來[26]。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應注重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引導。例如增強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在孩子成功時對其能力多加肯定,失敗時幫助其分析自己的優勢和劣勢,鼓勵孩子相信自己。家長應該培養孩子的自我控制力,一方面培養孩子能經得起成功和表揚,不驕傲不浮躁;另一方面要提高孩子的耐挫力,當遭受挫折和失敗時,能迅速調節自己的情緒和心態。
再次,良好的親子關系有利于父母與青少年交流,能夠為其提供信任感和安全感。父母通過與子女交流自己的期望、道德觀念、社會習俗標準等,來指導其興趣、目標和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煩惱和困惑,家長應經常與孩子進行溝通,溝通不是父母單方面傳達自己的意見、想法,而是與孩子交換各自的意見和想法。家長與子女進行交流時,應本著尊重、真誠、同理心的態度,注重積極傾聽、理解包容,在孩子遇到學習或生活上的煩惱和挫折時,及時給予孩子積極的心理支持;對孩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創新興趣加以鼓勵;對孩子正確的行為給予肯定,努力使自己成為孩子心靈的港灣、情感的歸宿。
此外,家長在對青少年進行教育的同時,也要隨時關注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變化。處于青春期的不同階段,孩子的身心特點及心理需求是不同的,家長應因勢利導,根據孩子不同時期的特點來調整自己的教育策略和方式、方法。青少年時期是個體認識自我、認識社會、樹立人生觀的最佳時期。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遠大的理想,完善其人格,培養其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是家庭的重要職責。營造溫馨、和諧、民主的家庭氣氛,與子女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為子女提供心理上的支持,培養子女形成積極健康的人生觀、豁達樂觀的個性、勇于面對困難的品質,使他們樹立遠大又切合自己實際的理想,能夠對自己的未來進行合理的規劃與安排。
3.2樹立正確的父母行為典范,對子女的行為進行正確引導
成長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當然不只是身體上的長大也包括思維方式。這個時期的青少年猶如含羞草,害臊的接受身體上的變化——胸部開始漲起來,身體變得苗條,有曲線,肩膀變寬,開始長胡子,變得高大。他們會接觸自己從未接觸過的東西并開始分辨自己喜歡的東西和不喜歡的東西當然思考的方式也變得成熟不再像個小孩整天哭哭啼啼叫媽媽;他們會開始分擔責任,想出想好的解決方案。可是由于時間過得太快,突然如暴風雨襲來的擔子對他們來說實在太過吃力了!他們覺得自己童真隨著歲月失去,讓他們不再相信童話而要面對的挑戰則一山還有一山高。
在父母雙翼下成長的孩子都怕長大主要原因曾經太受過保護不敢面對現實。從小他們都在父母已鋪好的紅地毯上行走如果路上多了一塊石頭父母會立即把它踢開讓他們小孩不會被絆倒,也就因為這樣他們習慣有父母的存在。相反的,如果沒有父母的呵護下,小孩就會踩到那塊石頭而跌個狗吃屎,跌倒后也不知怎么起來。青少年也應該明白自己身上有著對社會和家人的責任不應像鴕鳥一樣有事情只會把頭往地上鉆,他們必須抬頭挺胸面對挫折不論是經過多少磨難也要懂得自己爬起來。青少年需經過種種磨練讓自己的心智變的堅定對未來發生事做好準備。俗話說有備無患。
思想還很單純的他們對未來的事毫無主見成天只顧到自己,他們認為自己喜歡就好。這個的想法對國家來說是一種威脅因為極為可能失去繼承者。所謂長江后浪推前浪,大人總有下山的一天而后輩需貼補那些空位子。青少年需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要有自己的想法還有增強自己的表達能力,懂得創新這樣一來國家的生活水平才會有所改變。其實成長并不是剝奪青少年的童真而是給他們機會去學習面對事情的轉變。
青少年不應拒絕成長因為未來的橋梁需要他們,這是如假包換的事實。國家對他們寄以厚望希望能對將來的馬來西亞做出改變讓國家更加繁榮并且有金錢上資助去幫助國內大學生完成學業,建更多的孤兒院和老人院等等。成長讓一個人變得通情達理懂得以邏輯思考去明白一件事情的緣故比起孩子氣,只會因感情而動粗的人來說,明白事理的人很鎮定一眼就看到出問題出在哪并且對癥下藥。除此之外青少年也懂得去保護自己,懂得精打細算免得被人欺負。久而久之,青少年會覺得其實未來的路也不是如此的黑暗。
青少年請不要拒絕成長,因為錯過了你的人生就會像少了一塊拼圖,變得不完整。所謂船到橋頭自然直,再這么困難的事情都有它的解決方法青少年不應因畏懼而拒絕面對因為唯有失敗才有成功。
關鍵詞 青少年運動員 飛碟 射擊 情感教育
一、前言
今天,歷史的車輪已進入人類發展的一個新時代,體育事業中的世界比賽比比皆是。但在一些重大、關鍵的比賽中往往是那些身體條件并不理想的運動員在發揮作用,而許多身體條件理想、身體素質也很出色的運動員卻沒能站在拼搏的舞臺上。究其原因,除了訓練上的原因外,很重要的因素就在于從原始材料進行選材時,忽略了心理訓練,以致影響了最終出人才的培養目的。本文試圖通過平時在實際訓練過程中,利用與青少年運動員的情感交流為基礎,總結青少年運動員情感教育的途徑,為進一步加強青少年運動員培養提供理論依據。
二、射擊運動與心理學
射擊運動是一項對運動員的心理能力和心理穩定性要求極高的運動。射擊運動中的方方面面都與這項運動的參與者的心里有著密切的聯系。如射擊運動員的“槍感”問題,比賽穩定的發揮與運動員心理準備和心理狀態的關系等。因此,教練員在選材時要合理運用心理學理論,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全面綜合的評價選拔運動員,提高成功率,降低淘汰率以及量才為用,合理選材,揚長避短。
三、青少年運動員的心理特征
青少年的年齡區段實際包含了少年期和青年期兩個年齡階段。少年期是個體生理與心理發展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時期,青年初期者是個體的心理生理逐漸成熟的時期。
(一)少年期運動員的認知心理特征
這一時期的主要特點是半幼稚與半成熟,較旺盛的精力和較低的能力水平、獨立性與依賴性,以及自覺性與沖動性等矛盾相互交錯產生,少年運動員在文化學習和運動訓練過程中,接觸到許多新知識、事物與經驗,因此他們在感知能力上有很大的發展和提高。他們也能夠較長時間的指向和集中于必須注意的事物,但興趣在穩定注意方向扔起很大作用。抽象思維已成為他們思考問題的主要方法,但集體形象的記憶仍不可替代。因此直觀教學、示范動作以及形象生動的比喻對少年運動員來說仍是很重要的教學方法。
(二)少年期運動員的情感特征
少年的情緒和情感體驗豐富、強烈,表現為鮮明、生動,并常有明顯的外部表現,但仍然擺脫不了幼稚性。友誼感、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等高級情感開始發展起來,但由于知識經驗與認知的局限,還顯的狹義和膚淺。
(三)青年初期運動員的心理特征
青年初期運動員的情緒體驗強烈,兩極性突出,愿意獨立思考,能進行理論思維,喜歡懷疑和爭論,不愿輕信和盲從。他們的自我評價日趨成熟,自尊心更加強烈,希望自己在集體中居于適當的地位,獲得較高的評價。
四、加強青少年運動員情感需要的路徑
(一)在訓練中滿足青少年的依戀需要
依戀需要是一個人的基本社會需要之一,表現為要求他人對自己的關心、照顧和。兒童未入學前,其依戀需要的滿足對象主要是自己的父母。入學后,學習成為兒童的主導活動,他們大多數時間是與教師相處在一起,其依戀需要的主要滿足對象也由父母擴大到教師。當一些符合條件的學生被我選中時,我首先給他們轉向知識、技能,同時給予他們關心和愛護。在訓練過程中不知看到嚴肅的一面,更多的要讓隊員看到期間充滿柔情與溫馨,讓這成為滿足隊員依戀需要的一個渠道。
(二)在訓練中滿足青少年運動員尊重需要
在訓練管理中,為維護訓練秩序,嚴肅訓練活動的紀律,必須制止、糾正或處罰一些違紀行為,往往會與隊員發生沖突。在這種情況下,教練員尤應保持清醒的頭腦。針對的是隊員的違紀行為,而不是違紀行為的隊員;對于違紀行為要按原則管教,但對隊員本人則仍應尊重,要維護他的自尊心。
(三)在訓練中滿足青少年運動員的理解需要
理解需要也是人際交往中一種基本社會需要。青少年運動員已經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他們往往不滿足于教練怎么說的,書上怎么寫的,而是有自己的判斷和見解,也敢于向教練員提出。在訓練管理中,教練員應懷著一片愛心,細析具體情況以及具體情境下隊員的實際心理活動,以便更好的理解隊員,做出妥善處理,這樣隊員不僅沒委屈,而且還從教練員善解人意的舉動中感受到教練員的一片愛心,既有利于增進教練員與運動員的情感,又有利于運動員接受教育。
五、小結
教練員在訓練活動中的主導地位,從根本上決定了師愛這一情感在訓練中教練員與運動員情感交融的主導性作用。教練員與運動員的情感交融對雙方、對整個教學活動都有積極的優化作用。運動員的訓練積極性、訓練態度和訓練成績都有提高,對運動員高尚情操的陶冶,身心健康等方面都有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射擊[M].人民體育出版社.1999(1).57-60.
[2] 教練員優秀論文文集[M].上海市體育運動委員會.1998.162-170.
素質教育是以人為素質發展為核心的教育。青少年素質教育在整個的義務教育階段具有特殊的地位,它是整個人生教育的基礎階段。青少年德育涉及的內容廣泛,包括社會生活、歷史、地理、法律等與公民素質養成相關的各種知識。德育的宗旨是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養。總言之,就是使學生在德育擔負著對青少年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任務,是完成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課程,在德育教學中給青少年學生提出具體的行為要求,培養他們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
一、素質教學下的德育存在的問題
自德育開設以來,部分學校未能徹底的執行素質教學,在素質教育上認識程度不高,一直把它作為“副科”來對待,老師上課只是應付考試,照本宣科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課本上劃出考試重點,通過死記硬背記住知識點,使本來豐富多彩的課堂變得枯燥無味,使德育教學無法真正觸及學生的真實內心,不能真正從青少年的心靈深處產生影響。德育內容涉及廣泛,特別強調學生的實踐和體驗,真正有效的教學,是以關注學生的進步與發展為基礎的,必須能觸及青少年的內心世界,從而影響他們的心靈。
二、素質教學下的德育教學策略
(一)營造自主開放的教學環境
1.和諧的教學環境
教師要在課堂上建立和諧的教學環境,積極引導學生學會與人交往、合作,給學生自學、互學和師生共學提供多向選擇形式,營造讓學生獨立思考、互相促進的交往氛圍,促進個性充分發展,培養人與人合作的精神以及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充分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
2.開放的資源環境
在教學中過程,鼓勵學生在教材基礎上大量閱讀有關課外知識,讓學生利用圖書室的文獻資料,在互聯網的資源庫內查詢,以對教學內容有個全面的認識。在實施中發現,學生對這種知識拓展的方式非常樂于接受。
3.民主的思維環境
創新思維的培養需要發散、聯想的思維空間。在教學實踐中,允許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拓展學生的思路,開闊學生的視野。在課堂中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創設獨立思考、主動求知的教學情境,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自己去獲取知識,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二)教學過程需注意的策略
德育是以小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培養青少年學生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它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內容涵蓋了科學教育、品德教育、勞動教育和社會教育,涉及到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直接反映了學生的現實生活。
1.重視學生思維發展
德育呈現出開放性、活動性特點,面向兒青少年的整個生活世界,從道理說明到對青少年有意義、有興趣的題材,從校園生活到家庭及學生的其他活動空間,從學生的評議到學生親身參與實踐,其目標直接指向的是:培養一個人的公德不在于告訴他遵守多少道德規范、規則,而是要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觀念、態度思考問題的取向,形成個人素質的基本要素。
在整個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思維發展過程。隨著年級的增高,年齡的增大,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不斷拓展和提高,在問題情境的設置,實踐活動的安排上,活動達到的要求及目的,都要和學生的思維特點,思維能力相結合,避免出現教學內容過于淺顯,令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也要避免教學內容超過學生的思維能力,而讓學生無所適從,陷入困窘境地。
2.教學貼近生活,讓其體驗生活真理
陶行知先生曾說:“生活即教育。”德育的教學要特別關注學生的生活,將學生的生活用作課程資源。課程標準提出教學建需讓學生用心去經歷、用心去體驗,體驗人生的美好生活,體驗他人的奮斗與幸福,從而真正豐富他們的內心世界,讓他們的心靈變得敏感、細膩起來。也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要克服脫離學生生活實際的說教式的教育方式,盡力做到把教學內容與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教師在創設情境時,要引用貼近學生生活、貼近社會生活的材料,從而引起學生的共鳴提高課堂效率。例如通過德育的教學讓學生熟悉社會法則與道德,比如遵守社會公德,乘公共車時不擁擠,給老弱病殘的人讓座。
3. 調動學生積極性,使其主動參與教學
學生品德的形成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實現的。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尤其要關注學困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靈活的教學方式給學生大量的動腦、動口、動手的機會,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動起來,主動參與課堂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整個課程教學過程,成為受教育的主體;同時讓學生積極地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豐富生活經驗。
三、小結
校園是青少年學生形成個人價值觀、世界觀的重要場所,也是培養個人素質的第一戰斗線,而德育教學優劣直接影響教學質量和學生以后的素質。所以要在青少年德育教學過程最優化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顯得十分重要。
每一個熱愛科學的孩子都是一顆未來科學的種子,然而要想讓這顆種子生根發芽,并不那么容易。我們往往教育孩子要乖,在家聽家長的話,在學校聽老師的話,不要隨便亂說亂問;我們常常告訴孩子要努力,書背得越多越好、公式記得越牢越好;我們鼓勵孩子參加奧賽班,但目的是為了能在考試中加分;我們給孩子建了科技實驗室,但到最后很多都成了擺設……于是,在這樣的教育模式下,孩子們的靈性被慢慢磨去,思考和創新的能力也日漸消退,真正能走向科學研究之路的所剩無幾。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發創造活動的誘發劑,也是進行創造性活動的原動力。由于小學生好勝心強,渴望獨立思考得到結論。因此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來創設能引起觀察、探求知識的教學情景,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學生去發現和找到問題答案。例如在講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時,我們可以帶上一只指南針,讓學生在下面傳遞觀察,他們驚奇地發現會不管怎樣擺弄,指南針始終指向南面,從而引起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這既激發了他們對祖先的聰明才智的無比自豪感,又培養了青少年純樸率真的好奇心,從而激發他們探索事物規律的求知欲望。
二、要注意培養青少年的創造興趣
興趣對科學創造具有啟動功能,當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產生興趣時,他總是積極地、主動地、心情愉快的去接觸和觀察研究。興趣又是發揮聰明才智的重要條件,興趣能使人入迷,入迷的程度越深,其聰明才智也就發揮得越充分。教師必須重視對青少年各種興趣的培養。
學生時期富于幻想,心中有著形形的向往和追求,如果教師能對學生積極引導,并通過以身作則加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引發學生的興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各種活動,他們的創造力就會得到很好的發展。對學生來說,憧憬和興趣會使他對獲得新知和成功而產生一種滿足感和自豪感。
在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用生動且帶有啟發性的語言,聯系實際生活,通過精心設疑、鼓勵成功、靈活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持續強化學生可能會逐漸消退的興趣,使學生由興趣引路,發展積極思維并形成較強的能力,在此基礎上,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切忌照本宣科,死板教育,在澆滅了學生學習思品課的濃厚興趣的同時,也扼殺了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
三、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能力是培養學生創造素質的基礎,增強想象力的關鍵在于不斷地打破已有事物的形象,擺脫習慣性思維對自己的束縛,做到敢想、多想、聯想、廣想、深想、幻想,讓創造性的思想隨心所欲,自由奔放。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給學生提供豐實的感性基礎,才能促使學生大膽的想象,給學生更多的想象機會,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要善于激發和保護學生豐富的想象,因為學生只有在自由、廣闊的想象時空里,思維才會更活躍,創新也才會有可能。
四、要注意培養學生求異思維,逆向思維及發散思維
求同思維是天性,所謂“人云亦云”,大部分人的求同思維非常活躍。但在創造性思維活動中,求異思維更為重要,只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思路,才會有與眾不同的創新精神。求異思維、逆向思維、發散思維就是依據給定的情境,能突破常規,從多個不同角度尋找解決問題途徑的思維方式,它具有獨創性。作為教師要做到“教無定法”,在立足教學常規,對學生進行認識事物發展規律的求同教育的同時,從實際出發,運用啟發式教學,發現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手段,克服刻板化,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逆向思維、求異思維等思維能力,允許學生標新立異,大膽質疑,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新性,提倡并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想象,靈活變通。
五、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從生理機制上來看,心理學家、生理學家研究發現,從小重視動手能力的發展會極大地促進大腦的發育和智能的開發。從人類的進化來看,在漫長的歲月里,勞動創造了人的手,手的發展又改造了人的大腦,人類的創新發展離不開動手實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動手能力的培養,給學生提供足夠的實踐活動空間。凡學生能動手操作的,教師絕不代替,讓學生在動手中學習,在動手中思考,在思考中動手。充分讓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說理,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