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2 16:26:4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城鄉一體化發展建議,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據現階段規劃體系來看,即有宏觀,又有微觀,兩者之間又存在中觀的系統。既有綜合性,又有專業性;這些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規劃在不同地域、不同行業內起著重要的作用。
但綜觀規劃層次體系,(見表1)可以看出,還有一定地域范圍內規劃沒有納入進去。或者說是沒有明確地納入進去,這便是實踐中可以看到的突出性矛盾問題較多的城鄉結合部地域(地帶)。廣義上看,我國80%的人口居住在農村聚落,2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鎮)聚落。而城市(城鎮)與鄉村的交融地帶便客觀上產生了一種特定涵義上的“城鄉結合部”,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客觀存在。
實現國家的城市化(或城鎮化)的快速增長必須重視城鄉結合地帶的有序控制和科學規劃,變無序的混亂、自發狀態為有序的合理組織狀態。
筆者在近十余年規劃實踐中,參加了區域、市域、縣域、鎮域、鄉域等規劃以及各類課題的研究,深感城鄉結合部是最具有活力、但矛盾又比較突出,亟需作為一項專題性、獨立性的規劃類型給以確定。本文試就城鄉結合部規劃的一些重要的原則性問題進行探索,希同仁位給以斧正。
二、城鄉一體化規劃的內涵與外延
內涵與外延是刻畫概念的兩個方面。內涵是本質,外延是范圍。城鄉一體化是針對城鄉結合部,即城鄉交融或城鄉連接的地帶。這是一個帶有較為模糊性的地域范圍,它是沖破行政界限而因城與鄉內在的聯系形成的模糊地域(地帶)。因而它的外延也必然是不確定的,確定的是內部關聯度較強的分野。因此,城鄉結合部,既不同于城市總體規劃的郊區規劃范疇,因為郊區規劃是被動式的輔規劃;也不同于鄉村規劃,因為鄉村規劃面對的對象是鄉村內部地域。按照區域規劃的某些理論,也很難明確地解決城鄉結合部的具體問題。如人口布局,勞動力布局,流動人口管理,產業布局,交通設施,倉儲設施等方面。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今天,因各種流動的不斷加強,承擔這些流動的載體建設客觀上要求科學預測與規劃。
我們將城鄉一體化規劃的概念擬定為:對城鄉結合部具有一定內在關聯的城鄉交融地域上各種物質與精神要素進行系統安排稱之為城鄉一體化規劃。
這是基于以下的認識所給出的
(一)城鄉結合部是一種客觀存在。
(二)城鄉結合部是一種可以用空間來刻畫的地域范圍。
(三)城鄉結合部是打破行政界限,并因城市與鄉村的本質性內在聯系而形成的。因此,地域范圍是一種模糊性的。
(四)城鄉結合部不是城市部分與鄉村部分的簡單疊加,而是有機地統一在一起的空間范圍。
(五)城鄉結合部既可以是一定地域,又可以是一個地帶,也可以是其它形態,這要看反映城鄉結合的關聯度依據是如何界定的。
(六)城鄉結合部既然是一種空間范圍,相應也便有了各種物質載體,也有一些諸如文化等領域的精神載體。因此,同樣需要用系統學的原理與方法作為理論指導。
(七)城鄉一體化歸根結底是一種較為獨特的規劃形式。它與其它各類規劃應該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應納入規劃法律體系之中。
三、過去處理城鄉結合部問題的途徑與弊端的總結
反思過去種種規劃類型,可以得出一些基本的認識。
(一)認識之一
一般而言,區域規劃是對一定地區范圍內進行科技、經濟、資源、社會、基礎設施協調發展的總體規劃。但在實際操作中,并未對城鄉結合部地區(或地帶)進行專題研究。如果將城鄉一體化規劃納入進去就會對區域規劃的內容起到補充完善的作用。
(二)認識之二
對各級城鎮體系規劃而言,如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市(縣)域城鎮體系規劃以及鎮(鄉)域村鎮體系規劃,是依照行政區劃的體制而劃定地域范圍,也未針對城鄉結合部地區(地帶)作以明確性的展開研究。
(三)認識之三
既然過去的規劃序列層次缺乏這一現實及長遠來看都非常重要的規劃類型。那么給予城鄉一體化規劃明確的地位便是應該提到議事日程上來的時候了。
(四)認識之四
如果不將城鄉一體化規劃成為獨立的研究課題,則不利于規劃的完整與系統性的建立。造成實踐中的規劃空白點產生及矛盾的解決滯后等問題會更加突出。
上述四點認識在筆者理論研究和實踐操作中感受最深。
九十年代初期我們在黑龍江省訥河市、甘南縣、延壽縣、五常市等地參編市縣域城鎮體系和總體規劃過程中,即感受到城鄉結合部的一些矛盾無法用城鎮體系規劃或總體規劃中的郊區規劃來解決。
一般而言,傳統及現實規劃中城鎮體系規劃是針對市縣域內各種聚落群體的空間組織部署。但實際應用上僅側重在對市縣域集政治、經濟、文化等中心為一體的市區(或縣城)的性質、規模及發展方向的宏觀論證與規劃。而對近郊衛星鎮并未能起到實質性的作用。
再如總體規劃中的郊區規劃,只是以服務于市區(或縣域)為主要任務的,而沒有以“融合”、“一體”的角度刻畫城鄉結合部的深刻內涵與外延。對于絕大多數的城鄉結合部,都存在著諸如:人口流動與管理,產業布局確定,發展方向定位性的預測,基礎設施的需求量等諸多的問題,而且與傳統行政意義上的區域規劃,其更具有活躍、動態、變動等因素。在規劃的宏觀安排上及戰略的選擇上具有極大的變化特點。為此,如不進行總體上的科學合理部署,一方面可能產生滯后的結果,另一方面可能產生阻礙城區的進一步發展或影響市區(縣城)的發展。同時,對農村地域的推動也將不利。
可以預見,城鄉結合部的區域類型在國家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今天,必以其強大的活力而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發揮重大的作用。我們應該及時的并有效地給以足夠的重視,并及早地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四、城鄉一體化規劃在規劃序列中地位的認識
城鄉一體化規劃由于其規劃的對象與一般的規劃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因此,它作為一門獨立的專項規劃是明確的。但共性的存在又使其必須在規劃序列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首先,它的規劃對象是一種區域(地域)。這就決定了它屬于一種區域規劃的類型。但又由于規劃對象的范圍確定性差,而模糊性強的特點。在界定規劃對象(即一定范圍內的區域)時,首先要做的工作便是界定規劃對象的范圍,這需要引入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分析方法做前導性工作。因此,它就不同于行政意義上的省域、市域、縣域、鎮域、鄉域等區域規劃,也不等同于因自然因素所制定的某些江河流域專題規劃。因此,也決定了該項規劃的先決條件是劃定城鄉結合部的范圍,因此,與傳統規劃程序有別。
其次,城鄉結合部地區的各種物質與精神因素與廣義上的區域規劃總體上一致,但由于該區域的要素流動性較強,是一個各項要素均活躍的區域,因此,它應該在理論指導和方法論指導方面有自身的需求。這可以進一步地探索與研究。
再次,基于上述兩方面的認識,可以設想,城鄉一體化規劃應該說是一種區域規劃的變種。因此,它便應屬于區域規劃的一個組成部分。
五、城鄉一體化規劃的理論基礎
任何一門學科的確立都必須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做后盾,才能不斷地發展與應用。本文僅就城鄉一體化規劃前述的內容根據長期實踐的認識加以理論框架的建構,以期對城鄉一體化規劃的正確發展能有所遵循與指導。
(一)根基性理論:由于城鄉一體化概念的確立是根據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理論走向二十一世紀時提出的,相應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又再次賦予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內涵。因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便是城鄉一體化規劃的根基性理論。
(二)基礎性理論:由于城鄉一體化規劃是區域規劃的一個變種,因此,區域規劃理論的某些原理與方法便是它所應遵循的。
(三)方法學理論:由于城鄉一體化規劃的對象是一個有特色的開放的地域系統,因此,系統學理論必須引入,運用系統工程理論的原理和方法對城鄉結合部區域的總體部署,是唯一解決地域上存在各種問題的一把鑰匙。
(四)技術學理論:因為城鄉一體化的概念是沖破現行的行政體制界限的。所以,在進行各種要素的配置上須綜觀城市與鄉村兩大地域的特征,一定意義上,肩負雙重的協調性的任務。它應該著重發展意義上的規劃、在布局規劃上更應注重與城市規劃、城鎮規劃、鄉村規劃步調一致。
(五)相關性理論:由于城鄉結合部的位置處在城鄉交叉地帶,是同一種地帶或向城市,或向農村過渡的兩個方向性的戰略研究。因此,諸如,邊緣學理論,交叉學理論、門檻理論,社會學理論,經濟學理論,技術學理論都應該成為指導規劃實踐的理論。
六、城鄉一體化規劃的內容和方法的初步探討
(一)規劃內容:規劃范圍的界定、規劃的依據、規劃的指導思想、規劃的期限、規劃所采用的理論與技術方法簡介、城鄉結合部的現狀調查及研究、城鄉結合的宏觀區域環境分析、城鄉結合部的總體發展戰略、城鄉一體化規劃(經濟發展規劃、社會發展規劃、資源開發利用規劃、環境保護規劃、基礎設施綜合規劃、居民點體系規劃(等級規模結構規劃、職能分工結構規劃、空間地域結構規劃)、措施的操作建議、可行性的分析與研究)。
城鄉結合部的宏觀區位分析圖、城鄉結合部的規劃范圍界定圖、城鄉結合部區域現狀評價圖、城鄉結合部發展方向方案圖、城鄉一體化規劃總圖、城鄉一體化規劃專項規劃圖、(經濟(產業)發展與布局圖、人口和勞動力發展與布局圖、環境評價及控制圖、資源可持續利用意向圖、居民點(聚落)體系規劃圖、城鄉結合部基礎設施布局圖)。
(二)規劃方法:在系統分析總原則下采取: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定位分析、定時分析。
參考文獻:
1、《經濟地理》1997年第17卷第4期
2、《城市規劃》1998年第1期
3、《城市規劃》1997年第4期
實踐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
近幾年來,**市委、市政府堅持科學發展,實施統籌戰略,堅持“五大優先”(城鄉建設規劃優先、破除體制障礙優先、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優先、農業結構調整優先)原則,圍繞破解制約城鄉統籌的體制機制問題,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進程,基本形成了“城鄉建設規劃優先、產業發展協同、投入機制配套、基礎設施一體、公共服務共享、社會管理有序、黨的建設共建互促”的良好格局,至20xx年**已連續5年被評為“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市”,被推選為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范例,去年躍居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第14位,入圍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全國最具區域帶動力中小城市“百強”,成為中國全面小康十大示范縣市之一。
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近日出臺了《**市統籌城鄉發展規劃綱要》,因地制宜提出了我市統籌城鄉發展的指導思想、總體思路、工作目標、主要任務和工作措施。《綱要》指出,統籌城鄉發展要以“建設經濟充滿活力、社會更加和諧的新**”為目標,堅持“以人為本、協調發展、政府主導、市場配置、分步實施”原則,以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為主線,以解決“三農”問題、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為重點,以五項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戶籍制度、勞動就業、社會保障、土地流轉)為突破口,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統籌城鄉設施、產業、人口布局;以深化城鄉配套改革為動力,統籌城鄉資源要素配置;以完善公共財政體制為支撐,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范圍,統籌城鄉社會保障和社會事業發展,推進城鄉融合,促進城鄉繁榮,加快形成“體制統一、規劃統籌、資源共享、利益共得”的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新格局,到2015年,努力實現全市城鎮化率達到60%,人均gtp達到838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5000元,在全省率先進入全國先進縣市行列,在全省率先實現全面小康,基本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實力進入全國“百強”。
《綱要》強調,當前要充分發揮政府調控和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以實施“七大工程”(即精一壯二活三的產業培育工程,基礎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整潔的宜居生態工程,城鄉居民教育科技文化衛生信用水平的素質提升工程,就業養老醫療救助一體化的改善民生工程,城鄉矛盾排查治安防控一體化的平安工程,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循環經濟發展工程,建立廉潔高效服務型政府的組織保障工程)為抓手,推進“七個統籌”(即統籌城鄉發展規劃,統籌城鄉產業發展,統籌城鄉勞動就業,統籌城鄉社會保障,統籌城鄉社會事業發展,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統籌城鄉政府社區建設)為重點,著力創新農村土地流轉機制,探索建立新型戶籍管理制度,創新農村公共服務機制,完善農村勞動保障機制,健全增加“三農”投入長效機制,深入推進農村綜合改革。要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以建立服務型政府和法治政府為目標,以機制、體制創新為重點,統籌協調,分類指導,建立健全四大服務中心(即便民服務中心、維權服務中心、農業服務中心、財務服務中心),形成覆蓋全市的便民服務網絡,推進市鄉政府職能轉變,增強鄉鎮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能力,建立健全城鄉一體化的推進機制和推進體系,積極探索一條符合**實際的統籌城鄉發展之路。
1、注重規劃編制,不斷發揮龍頭作用。針對撤鄉并鎮后鎮工業布局混亂的局面,我們結合城關鎮實際和縣城總體規劃、縣生產力布局規劃,新編制5.16平方公里的工業新區總體規劃。二是分步修編村莊建設規劃。鎮小曲村在98年修編了可容納100戶農戶的新農村建設規劃,現已初步建立了有41戶農戶的新農村示范點,*年度該規劃得到了進一步完善;君原村的新農村規劃在縣建設局的指導下,也已編制完結,即將組織實施。
2、注重經濟發展,不斷強化產業支撐。一是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全鎮糧經比例調整為34:66,農民人均純收入中來至農業的占了27%。二是加快工業經濟發展。全鎮上下形成合力興工,興工強鎮。建立了鎮三套班子成員聯系骨干企業制度,幫助解決企業碰到的困難。實施了提升傳統產業改造工程。20*年全鎮工業性投入超過2.5個億,工業產值達到41億元。三是加快招商引資推進。開展了“招商引資年”活動,營造全民招商的氛圍,提出了“班子成員圍繞引進項目轉、部門負責人圍繞提供線索轉、工作人員圍繞做好服務轉”的工作要求,推行了服務承諾制。20*年實際利用外資380萬美元,引進縣外資金6000萬元,。
3、注重投入力度,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一是基礎設施建設速度加快。僅用三年時間投入3400多萬元,完成41公里鎮村道路的標準化建設,使全鎮的鎮村道路全部達到標準化,基本實現了村與村道路硬化,三分之二的村實現了通組道路硬化,三分之一的村實現了到組道路硬化。二是改善了農村居住環境。實施“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植樹造林生態綠化、環境整治清潔美化”三大工程,農村“雙整治”工作全面實施,已有3個村完成整治任務,2個村積極爭創省級小康示范村,其余村全部在開展農村凈化行動。三是完成河道整治13公里。
4、注重服務引導,不斷提高保障水平。采取多種措施:一是加強培訓提高農民素質。鎮成人教育學校積極探索辦學的新路子,加強農民基本就業技術和文化知識培訓,近年來,我們每年都要轉移農村勞動力1000多人。二是大力推廣農村合作醫療。全鎮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年年有提高,*年達到了95.2%。不斷擴大企業職工的養老保險參與率,幾年來約有5800多名農民職工參保。
5、注重機制創新,不斷推進城市化進程。積極探索村級集體資產管理的新路子,為撤村建居工作鋪平道路。對我鎮*村集體資產實行股份制改革。將村里的集體經營性資產如房地產、企業生產設備等清產核資,把分配權按原始農戶股、集體勞動補償股、人口福利股折股量化到人,量化到戶,組建起了新的股份制合作社。這在為今后我鎮撤村建居工作中村級集體資產的處置積累了一定
的經驗。
二、下一步的工作打算:*年,我鎮按照縣委、縣政府工作要求,上報了6個行政村為*年度省級整治村,示范村仍為去年上報的兩個。與*年度相比,*年的工作任務更加繁重,我們將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和縣委農辦的精心指導下,抓好以下三個重點,確保各項工作的完成。
一、指導思想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十七大精神,按照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堅持以人為本,以建設城鄉公交一體化為目標,整合城鄉客運資源,形成資源共享、結構優化、布局合理、銜接順暢、經濟便利、安全有序的城鄉公交運行機制,為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提供良好的交通保障。
二、工作目標
從20*年起,用二年左右的時間構筑和完善城鄉公交網絡,實現主要鄉鎮(街道)、中心村通公交車的目標。具體分二步走:第一步:20*年底前全部開通城區至各鄉鎮(街道)公交車;第二步:20*年底前開通城區至主要中心村的公交車,聯結鄉鎮(街道)到村、鄉鎮(街道)之間、村村之間的城鄉公交網,切實提高公交通村率,基本實現村村通公交車的目標。
三、城鄉公交線路等級劃分
(一)一級城鄉公交網,是指城區及通往周邊郊區的公交線路。
(二)二級城鄉公交網,是指城區通往各鄉鎮(街道)、行政村的公交線路。
(三)三級城鄉公交網,是指鄉鎮(街道)到鄉鎮(街道)、鄉鎮(街道)到行政村、村到村之間的公交線路。
四、實施原則
(一)便民惠民,城鄉銜接。按照市、縣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總體要求,切實把城鄉公共交通的規劃、建設、管理擺上重要位置,加大工作力度,合力構筑道路暢通、站點配套、車況良好、布局合理、價格實惠的城鄉公交網,為城鄉居民出行提供便利服務。堅持城鄉聯動,有序銜接,合理設置城鄉公交換乘點,力爭“零距離”換乘,實行旅客上車購票,盡量方便群眾。
(二)統籌規劃,資源共享。樹立“大交通、大公交”的理念,堅持合理整合,加大協調力度,統籌規劃城鄉公交線路和站點,切實打破城鄉二元分割局面,充分發揮城鄉公交資源網絡化優勢,實現資源的有效共享。
(三)適度競爭,提升服務。根據規模經營的要求,綜合考慮道路走向、熱線和冷線合理搭配等因素,按片區劃定經營范圍,切實解決冷線、支線、邊遠山區乘客出行難問題。在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的前提下,整合現有經營車輛,科學確定服務標準,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化競爭原則,客運資源實行“服務質量招投標”配置,經營期內由管理部門對客運企業進行服務質量考核和信用考核,全面提升城鄉公交品位,樹立文明窗口形象,促進公交客運市場健康、規范、有序發展。
五、實施要求
(一)編制發展規劃。以建設城鄉公交一體化為目標,由縣交通部門會同縣規劃、建設、公安部門編制*縣城鄉公交發展規劃,提出城鄉公交線路、換乘點和公交站場的建設意見,報縣政府審定后實施。
(二)合理核定票價。本著保本微利、公共服務和相對穩定的原則,合理確定城鄉公交票價,并建立健全定價、票價調整機制。具體票價標準由縣物價部門會同縣交通部門制定。
(三)規范營運車型。投入營運的車型要求與路況配套,同線車輛原則上要求同等檔次,現有車輛達不到要求的要限期調整到位。對路況良好的一級、二級城鄉公交網絡投入的車輛要求為帶空調的中級以上客車;三級城鄉公交網絡投入的車型按路況條件由縣交通部門會同縣公安部門統一核定。
(四)統一線路編碼。城鄉公共交通線路實行統一的線路編碼,在公交車輛前后和車身標明線路牌及標志(指示燈),統一城鄉公共交通標識。
(五)提升服務標準。城鄉公交營運線路按“五定、三統一”(定線路、定時間、定票價、定班次、定站點,統一排班、統一調度、統一結算)的服務標準規范運行。具體服務標準由縣交通部門另行制訂。
六、保障措施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1、根據《浙江省交通廳、財政廳關于進一步做好農村交通班車養路費等公路規費優惠工作的通知》(浙交〔20*〕257號)精神,實行交通規費減免政策,具體標準為:二級公交網絡的營運車輛養路費、公路建設專項基金按應征標準的1/2征收;三級公交網絡的營運車輛予以免征。
2、對城鄉用于公共交通的車輛,在20*年12月31日前免征車船使用稅;城鄉公交營運企業帳證健全、核算規范,實際繳納的企業所得稅縣級所得部分,由縣財政給予80%的貼補,貼補期限為三年。
3、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對老年人、學生等乘車實行相應優惠,政府給予城鄉公交營運企業一定的財政補貼;對確因燃油價格調整而引起城鄉公交營運企業經營成本上升的城鄉公交營運企業,由政府酌情給予一定的補貼。
(二)加強公交設施的共建共享。
1、加快公交設施建設。根據城鄉公交發展需要,按照統一規劃、合力建設的要求,加快完善城鄉公交樞紐(中轉)站、鄉鎮客運站、港灣式停靠站、沿途招呼站、終點站回車場等站場設施。
城鄉公交站場屬公益性基礎設施,縣交通、建設、規劃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將公交站(場)建設納入道路建設規劃。
鄉鎮、街道(村)客運站(場)要納入當地鄉鎮、街道(村)發展規劃。鄉鎮、街道(村)客運站(場)、港灣式停靠站所需建設用地統一納入公路建設用地范疇,享受公路建設用地政策。
新建、改建、擴建道路,必須要配套建設公交停靠站等設施,與道路工程建設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驗收,所需建設資金列入道路建設工程項目。
公交設施建設資金籌集采取市場化運作、爭取上級補助和納入同級財政預算等多種方式解決。
2、實行公交設施資源共享。有條件的城區公交停靠站點等設施對城鄉公交車開放,實現資源有效共享。
(三)合理核定公交車輛乘員。
根據道路交通安全相關法律規定,對城市建成區以內以及道路設計標準為一級公路的路段允許使用有站立乘員席的客車車型。
城市化進程的單向性造成城鄉二元的鮮明對立,不僅引發了諸多的社會矛盾,還終束縛了城市與鄉村的發展,反過來影響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1-3]。目前我國學者研究統籌城鄉空間發展過程中取得了很多成果[4-8]。 莆田市城廂區地處莆田市中心城區核心區,在城鄉一體化試點市的大背景下,區域空間規劃領域先行先試、創新突破,是綜合改革中面臨的要問題。
1城廂區城鄉空間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通過民營企業、鄉鎮企業的拉動,城廂區發展格局的突出特點是鄉鎮城市建設用地以工業用地為主,造成了建設用地、農業用地、工業用地交錯混雜的局面。
1.1城市建設用地比例較低,農村居民點占用比例高
通過表1對比城廂區各鄉鎮城鄉建設用地規模可知,城市或城鎮建設用地主要集中龍橋、鳳凰山和霞林三個街道,龍橋街道最多;整個城廂區城市建設用地所占比例僅為18.02%。農村居民點建設用地以華亭鎮最多,居民點建設用地所占比例最高的是常太鎮,城廂區農村居民點建設用地所占比例為65.35%。
1.2土地建設強度分布不均,空間拓展潛力有待挖掘
土地從已有建設用地總面積來看,華亭鎮和靈川鎮建設用地較多;而龍橋、鳳凰山和霞林三個街道建設強度都超過了60%;常太鎮的建設強度最低。
1.3整體空間投入產出效率低,集約高效用地形勢緊迫
城廂區各鄉鎮建設用地單位工業總產值相差比較大。其中鳳凰山街道的工業用地單位產值最高,東海鎮次之,常太鎮的工業地單位產值最低。從各鄉鎮獨立工礦用地單位產值來看,東海鎮最高,其他鎮(街道)與之差距較大。從規劃區各鄉鎮人均建設用地來看,霞林最高,鳳凰山最低;總體來看,城廂區人均建設用地相對較高。
1.4基本農田保護壓力大,轉變政策轉勢在必行
城廂區基本農田共計5721公頃。基本農田主要集中于常太鎮、華亭鎮和靈川鎮;其中靈川鎮基本農田在數量和占用比例方面都位于全區前列,常太鎮有基本農田占比僅為8.25%;華亭鎮有基本農田占比為11.35%。以上說明城廂區基本農田占土地總面積總體水平不高,這也表明城廂區未來發展只能依靠第二和第三產業。
2城廂區城鄉空間發展存在問題
城廂區總面積509平方公里。空間結構有山地、林地、基本農田、灘涂沼澤、河流水系、建筑用地等,城廂區空間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就是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問題。
2.1村莊整治與新村建設之間矛盾
在村莊整治中,不少群眾的理解就是新村建設,舊村道路崎嶇、規劃缺失、公共基礎設施缺乏等問題,改造則會引起諸多矛盾;新村建設相對容易。因而就出現了建房“沿公路跑”、未批先建、突擊搶建、占用耕地亂建等現象。
2.2房屋建設先進與基礎設施落后之間矛盾
村民在新房建設完成后,由于衛生意識不強,基礎設施配套較為滯后,加上管理水平落后,形成垃圾隨意倒,污水任意排的現象;許多農村廁所未實行三格式廁所,糞便未進行無害化處理;更有部分村民各行其是,圈地養雞養鴨和其他牲畜,嚴重影響村居形象和品位。
2.3規劃凍結與違建屢禁不止矛盾
由于近些年政府凍結建設程序并制定政策“堵”違章建筑,卻沒有從疏導方面做文章,一些地方規劃修編,多年未批準村民建房,導致不少農民確因有正當原因卻無法建房,勢必造成人為違建搶建現象的發生。
3城鄉空間一體化策略
3.1重點培育傳統城市空間和鎮區空間
城廂區中心城區未能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起到很好的中心帶動作用。城區和村民居住點兩類空間的發展過程中的特點是無組織、無規劃、無審批,降低了城市空間的集聚效應。因此,空間發展規劃的重點工作是加強規劃,重點建設中心城區、中心鎮和中心村。
3.2整理優化城鄉空間布局
城廂區城鄉空間混合雜糅,要改變這種狀況,應從產業結構調整入手。首先制定產業發展規劃,通過先進加工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載體,調整產業結構。這個過程要解決兩大問題,一是工業向園區集中的問題,二是解決人口向城鎮集中問題。
3.3加強中心村建設
由于城廂區獨特的鄉村空間特征,實現人口向城鎮集中問題,中心村建設就成為空間調整的切入點。首先是中心村規劃建設問題,建立“中心城區—集鎮—中心村—基層村”的城鄉居民點體系。其次是耕地保護層面,在進行土地整理和村莊整治時,重點落實土地利用規劃加強保護耕地和基本農田的政策與目標要求。
4城廂區城鄉空間一體化戰略目標
戰略總圖是對城市未來發展的綜合預期,結合城廂區城市發展的中心目標和城市特質,城廂區空間發展戰略總圖可以表述為:繁榮、共享、宜居的現代城市區域。城廂區有鞋革、服裝、食品、電子信息、工藝美術、林產加工六大產業集群,規模以上企業數量達到175家,年產值超過百億;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超過一半。同時,城廂區還擁有良好的交通區位優勢。城廂區城鄉空間一體化的最終目標是建成現代城鄉生產力承載體系,促進產業空間集聚、要素流動高效有序、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全面覆蓋,最終形成有序分散而規模集中、組團式發展的空間體系。
5城廂區城鄉空間一體化總體布局
1. 加快中心城市發展,改善投資環境,建設美好安康,是我們三百萬安康人的共同愿望和奮斗目標,是貫徹黨的十報告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現結合本人的工作實際,就規劃引領城市發展,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談幾點認識
(1)安康市古稱“金州”,位于陜西省最南部,是陜、川、鄂、渝四省市毗鄰地區的中心城市。是連接祖國西南、西北通向華北、華中、華南的重要交通樞紐,陽安、襄渝、西康鐵路在此交匯。管轄一區九縣和一個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陜西省第二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是東方圣母女媧的故鄉,素有“天然生物基因庫、中藥材之鄉、中國硒谷、中國民歌之鄉、中國茶鄉”等美譽。
(2)2013年3月國務院印發的《關于丹江口庫區及上游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批復》,《規劃》提出的區域中心城市的發展方向是:安康市建設新型材料工業基地和特色生物資源加工基地,建成上游地區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2009年12月省政府通過安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年)的批復。《安康市城市總體規劃》將安康中心城市確定為連接關天、成渝、江漢三大經濟區的重要交通樞紐;西北重要的清潔能源、新型材料、富硒食品、安康絲綢、生物醫藥基地;旅游休閑、生態宜居的山水園林城市。《總規》將中心城市規劃為“一江兩岸、一心多區;山水環繞、橋道貫通”的結構格局,“六橫七縱”加快速外環形式的路網骨架系統,以及“一心、兩軸、三河、多帶、外環”的點、線、面相互結合的完整綠地網絡結構,形成“山水環繞、城景交融”的綠地格局。
(3)安康市遠景規劃為“打造核心、開發江北、西進東延、提升江南”,控制區按百萬人口大城市構架,將瀛湖風景區、漢陰至安康月河川道和安康主城區區域一并進行通盤控制,其規劃控制區范圍為450平方公里。中心城市規劃區160平方公里。按照“一江、兩岸、三區、五橋、八景”的總體空間結構進行規劃建設,以生態建設為主體,完善服務功能和游覽功能,形成“一江兩岸、一心多區;山水環繞、橋道貫通”的結構格局。
(4)按照規劃,安康市將形成“六橫七縱”加快速外環形式的路網骨架系統,結合高速公路形成環城高速,城市五個出入口通過快速環線與各個干線公路連接;按照力求豐富漢江水系景觀、突出安康山水城市的特點,形成“一心、兩軸、三河、多帶、外環”的點、線、面相結合的完整綠地網絡結構,突現安康“山水環繞、城景交融”的綠色景觀。《總規》市域規劃依托陽安鐵路線、漢江城鎮發展帶,構建以中心城區為核心、月河川道城鎮帶為主體,旬陽、平利為兩翼的“一體兩翼”城鎮空間結構。中心城區按照“打造核心、開發江北、西進東延、提升江南”的城市發展思路,逐步形成“一江兩岸,一心多區;山水環繞,橋道貫通”的空間布局結構。
2. 在《總規》的指導下,統籌做好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的各項工作
(1)積極推進城鄉統籌工作。要以安康市中心城區為核心,以漢濱區、漢陰縣、石泉縣的月河谷地為主體,以旬陽縣和平利縣為兩翼,加快建制鎮標準化建設,構建以城鎮為支點,以農村新型社區為節點的網絡城鎮化發展模式,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逐步形成城鄉統籌的新格局。加快循環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大力發展新型材料、富硒食品、生物醫藥等產業,不斷增強城市綜合實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升公共服務設施水平和城市功能,把安康市逐步建設成經濟繁榮、社會和諧、設施完善、特色突出、生態宜居的現代化城市。
(2)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首先要統籌城鄉規劃,發揮好規劃的龍頭帶動作用,關鍵是阿克力拜克?加爾旦別克規劃要先行。如果規劃搞不好,那么這個城市的建設不是雜亂無章一團糟,就是今天建了明天拆,勞民傷財,浪費財富。要充分認識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重要性。以前我們的一些規劃都是產業歸產業,城市歸城市,基礎設施歸基礎設施,相互間協調溝通不夠。在當前形勢下,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兩個規劃尤為重要。可以這么說,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不先行,很多工作將寸步難行,這兩個規劃不做,什么事情都做不了。我們要充分認識到這兩個規劃的重要性,切實發揮兩個規劃的牽頭作用,各項建設必須嚴格依據這兩個規劃,搞開發區更要符合這兩個規劃,征地搞基礎設施建設也要符合這兩個規劃。當然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也要相互銜接、相輔相成。
3. 城鄉規劃引導城鄉統籌發展
3.1以城帶鄉、以鄉保城。
堅持城鄉統籌發展的原則,將具有密切聯系的市、鎮、鄉和村莊納入統一的規劃,實施統一規劃前提下的管理,加強市、鎮基礎設施向農村地區延伸,保證一定空間距離范圍內的城市、鎮、鄉和村莊在資源調配、生活供應、設施共享等方面能夠實現相互依存、緊密聯系、避免各自為政、重復建設、資源浪費。
3.2空間集聚、劃定城鄉。
城鄉規劃是一種空間戰略規劃,是統籌城鄉發展的綜合調控手段。城鄉規劃在城鄉統籌發展過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通過統籌城鄉規劃,實現區域產業和人口的合理集聚,增強城鎮的輻射作用,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實施好城鄉協調發展規劃,組織編制并落實城鄉基礎設施、城鄉規劃、環境保護等規劃改善生態環境,集約利用土地資源,提高農村活力和農民生活水平,拓展城鎮發展空間。達到城鄉之間取長補短、相互融合、共同發展的階段。
3.3設施先行、區域共享。
城鄉規劃需要堅持全面統籌發展的理念,從單純注重城市發展轉向更好地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推動城鄉區域的互促共進,規劃編制要關注公共利益、長遠利益和社會公平,完善城鄉功能,營造良好人居環境,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
3.4錯位發展、尊重文化。
合理規劃布局城市和農村建設用地;城鄉統籌建設同時要兼顧現狀和長遠發展,城鄉統籌建設要將生態文明理念放在首位,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滿足自身需要而不損害自然環境。
4. 工作重點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4.1加快啟動城鄉一體化規劃編制工作,城鄉規劃編制體系,應堅持以城市規劃為重點,以市(縣)域城鎮體系規劃為依托,整合城市總體規劃、建制鎮總體規劃、村莊規劃、控制性規劃以及各種專項規劃,使規劃編制覆蓋到行政區域內的鄉(鎮)、村,構建科學、合理、合法的城鄉規劃體系,強化城鄉規劃對城鎮建設和發展的先導、統籌作用。
4.2“以人為本、統籌兼顧、大膽創新、分類實施”的原則,打破城鄉規劃分割的格局,促進資源向農村配置。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要大力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增強農村發展活力,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共同繁榮。
4.3發展區域優勢,確定城市特色。
4.3.1安康城市的最大資源是山水,安康城市的特質個性是山水城的融合。通過結構的有效組織;加強城市周邊的山體――龍王山、香溪洞、文武山、天柱山、鯉魚山森林化,成為城市際線遠景;培育城區漢江段及黃洋河、吉河、月河近城段河體及兩岸景觀自然化,并充分利用城市中的河體、局部丘陵、山體形成諸多園林化公園,成為城市片、線交織的中;加強中心區域和各片區結構的完善,充分通過橋道的貫通,和景觀廊道的貫通,使整個城市山環水繞,山水城相間,從而顯現山水園林城市格局。依據高速路、現有道路、鐵路、高壓走廊、江河走向確定城市道路格局,形成“六橫七縱”加快速外環形式的路網骨架系統。
4.3.2城市規劃必須要有科學的理念作為指導,提出的“以人為本、生態優先,統籌規劃、有限開發”的規劃指導思想正確,確立的“無限框架、有限布局,近遠結合、有機銜接”的規劃思路清晰,富有創新性,體現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一個真正的城市規劃領導者要具有前瞻性和高層次的統籌思想,立足長遠發展需要,科學謀劃,切實遵城市發展自身的客觀和地理位置的規律。努力實現規劃目標:
(1)充分利用區域自然資源、生態優勢、區位交通優勢,將安康城市打造成為具有區域競爭力,各類產業協調發展的現代城市。
(2)優化城市結構,完善城市功能,塑造形態完整、布局合理、適應發展需求的新安康。
(3)強調陜南獨特的生態景觀特色,優化城市內外生態環境,通過人工綠化環境和自然山水的有機結合,體現“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共生”的生態型城市理念。
(4)突出城市歷史文化特色,強化旅游休閑功能,營造多元文化氛圍濃厚的城市整體環境,將安康建設為旅游名城。
(5)充分結合城市建設實際,通過分期規劃,為安康城市建設提供靈活、動態、可持續發展的規劃指導。
4.3.3規劃是建設的“龍頭”。
作者簡介:王義杰(1976—),男,山東濟南人,河北農業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農村文化產業。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4.51 文章編號:1672-3309(2012)04-112-03
把農業和旅游業巧妙結合在一起的鄉村休閑旅游模式在我國掀起了一股熱潮。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質量和精神追求的日益提高,給這種旅游方式提供了巨大的市場。城市化進程的腳步不斷前進,同時帶來了環境污染、人心冷漠、心理壓抑等問題。工作日人山人海的城市和節假日擁擠的公園、景區讓城市居民變得越來越浮躁,鄉村清新自然、心曠神怡的環境讓人們極度向往,很大程度上為鄉村休閑旅游開拓了潛在的客戶源,使游客在享受自然氣息、民族風情的同時,也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
一、鄉村休閑旅游及其現實意義
現階段我國的經濟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局面,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精神生活也變得豐富多彩。鄉村旅游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對于精神生活的追求,它建立在鄉村這個物質基礎上,鄉村自然優美、心曠神怡的環境是大家放松、休閑的好地方,讓城市居民感受鄉村風情、田園農作的樂趣,同時為他們提供娛樂、參與生產、游玩、飲食、住宿等各方面的服務。旅客可以在體驗鄉村生活中提高情操,熏陶自身的文化內涵,達到身心放松的目的。這種旅游模式的推廣得到了大家的熱烈追捧,它是提高人們精神生活水平,是社會向前發展的標志之一。
1、帶動鄉村產業結構調整,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
鄉村旅游給農村地區帶來很多好處,充分利用了當地天然的優勢,幫助其開始農業轉型,把不起眼的農業資源凸現出來,把農村地區的產業結構調節到一個恰當的位置,促進其他產業快速發展。大多數鄉村擁有豐富的農業資源,通過發展旅游業的方式可以增加農業資源的價值,把單純的農業范圍擴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民的生活質量。鄉村旅游可以促進農村交通、旅館和飲食等方面的發展,幫助當地政府提高經濟實力。城鄉一體化的推動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鄉村休閑旅游這種方式,農民在和各地游客的交流溝通中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精神追求,漸漸拋棄一些傳統的思想,接受和實施先進的理念,同時,建設鄉村旅游基地可以帶動外地資金對農村投資的熱情;項目公司或旅游管理公司帶來的先進經營管理理念可以提高農民從業的水平,幫助他們學習正規的經營模式知識,這是一個相輔相成的方式。加大鄉村發展的腳步,進一步降低城鄉距離,形成城鄉共同發展、前進的局面。
2、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就地轉移
工業化的發展帶動了農民工群體的壯大,解決了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的問題,迫于傳統勞作低廉價值的情況,農民成批的到城市工業園區就業。雖然這種情況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城市和工業的發展,但是也造成了城市人口過多等問題。大力倡導鄉村旅游業可以解決農民就業問題,帶動建筑、交通、工藝品等產業的發展。同時,農民可以重新進行農業生產,提高農村土地的利用率;能夠在所在地區工作極大的方便了農民的生活,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鄉村旅游需要很多的勞動力,需要為游客提供吃、住、行等服務。這對減少城市日益增長的人口和鞏固農村地區發展都有重要意義。
3、有助于改善鄉村民風,不斷提高村民素質,塑造農村新文化
農村文化建設所需時間長、阻礙多。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思想和農民所受文化教育程度決定了這點。有些迷信、粗俗、消極的文化思想還在農村盛行,他們束縛了農村居民的思想,給他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都帶來了一定的傷害,這對發展和諧社會都帶去了負面的影響。鄉村旅游帶來了一股先進的思想和文化,城鎮居民較為自由開放的思想和言談會潛移默化到農民身上,與此同時反思和改變自身傳統、腐朽的觀念,追求更好的精神生活。
4、有利于鄉村基礎設施建設,保護生態環境和民俗古跡等
1.1把推進新農村建設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任務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村莊”。建設小康社會重點難點在農村,希望也在農村。延邊州出臺《州委州政府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實施意見》等政策文件,把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性、全局性、戰略性任務。
1.2把推進新農村建設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途徑 在規劃引導上,科學定位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中各類鄉鎮、村莊的功能與發展方向,引導人口轉移和產業集聚。在公共事業發展上,強化對農村的政策扶持、財政投入和公共資源配置,促進公共資源和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均衡配置和自由流動,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同步發展的新格局。在促進農民增收上,依靠科技,大力發展特色、精品農業,挖掘內部增收潛力。2011年農民收入增速首超城鎮居民收入增速,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
1.3把推進新農村建設作為“三化”同步建設的創新載體 大力創新體制機制,把發展專業農場、促進土地流轉作為推動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引擎,在家庭承包經營體制下,實現土地規模化經營,促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現代農業科技的實施和農民向市民的轉變,有效推動了“三化”互促發展。延邊州被列為全省統籌推進吉林特色城鎮化示范試點和全國土地規模經營和服務創新試點地區。
2.發展特色產業,夯實新農村建設的物質基礎
延邊州把推進產業化、加快發展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依托資源優勢,加快特色產業園區和基地建設,扶持重點龍頭企業發展,實施農村金融創新,開辦農村商業銀行,成立農村小額貸款擔保公司,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為加快產業發展提供金融支撐,初步形成中藥材、食用菌、黃牛、綠色米業等七大主導產業,以及山區“參林藥”型、半山區“林牧特”型、河谷平原區“種養加”型和城郊區“貿工農”型四個優勢主導產業帶。無公害、綠色、有機水稻面積已占90%,大米產業向優質、高檔、品牌化發展。“延黃牛”培育成功,填補了我國肉用牛品種的空白。中藥材留存面積穩定在4.5萬公頃,實現產值8億元。從事食用菌產業農戶達到4萬戶,占全州總農戶的20%。旅游農業快速發展,創建9家“星級企業”、2個國家級示范市。外出勞務達到15萬人,占勞動力總數的36.2%,勞務經濟收入達19.4億元,成為延邊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3.加快面貌改觀,提升新農村建設的環境魅力
>> 大城市軌道出行45分鐘時空圈與交通一體化策略研究 研究城鄉發展一體化得出的10個結論 駐馬店市城鄉一體化發展現狀研究 莆田市城廂區城鄉空間一體化發展研究 寧德市城鄉一體化發展問題研究 海口市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動力機制研究 阜陽市城鄉物流一體化發展策略研究 城鄉產業一體化發展研究 礦區的城鄉一體化發展研究 城鄉一體化發展思路研究 西安城鄉一體化發展路徑研究 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研究探討 完善城鄉一體化發展機制研究 城鄉發展一體化實現路徑研究 基于城鄉差異的忻州市城鄉一體化研究 蘭州市城鎮化與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研究 桂林市陽朔縣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模式研究 江蘇省揚州市城鄉體育一體化發展指標體系與實證研究 探究桂林市城鄉一體化 臺灣城鄉一體化對安徽城鄉發展的啟示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 國家體育總局.改革開放30年的中國體育[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8:32.
[3] 常州市政府辦公室.常州市城市“10分鐘體育健身圈”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2―2014年)的通知(常政辦發〔2012〕15號).
[4] 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中國學校體育30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06.
相關文獻概述
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態之一,“城鄉一體化”成為許國內外許多學者研究的熱點。國內外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實踐層面的論證,揭示了二者之間的某種關系。
在國外的英文詞源中,很難發現用一個詞來描述“城鄉一體化”,最為相似的就是“城鄉融合(和解)”(urban-rural composition)。該詞的真正內涵是20世紀西方發達國家的相關制造業從大城市向小城市,甚至是農村區域轉移,最終形成了城鄉相結合的新興概念。“城鄉一體化”的概念最早出現于城市學領域,是由英國著名城市學家埃比尼澤·霍華德率先提出來的。在他1898 年出版的《明日:一條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書中,倡導“用城鄉一體化的新社會結構形態來取代城鄉對立的舊社會結構形態”,并主張“城鄉經濟結合,才能有效推動二者的有效發展”;隨后,同樣來自英國的劉易斯·芒福德在對霍華德的思想吸納基礎上,深化了其理念。他指出,城鄉一體化與商業經濟發展休戚相關;亨利·賴特及克拉侖斯坦因等指出,城鄉一體化需要有區域城市的理念,需要構建整合性、清晰的城鄉交通走廊。通過商業經濟的發展,在交通走廊的核心處形成城鎮聚集,從而形成集政治、經濟和文化功能為一身的多功能中心城鎮;著名的加拿大學者邁基以亞洲國家發展為案例,以Desakota的理念來描述“城鄉一體化”,主張在商業經濟發展過程中,要消除城鄉差別,聚焦于城鄉經濟發展聯合體構建,從二元經濟向一元經濟快速轉變。
我國學者同樣對城鄉一體化建設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觀點。“潘永江等指出,城鄉一體化內容包括城鄉地位平等、城鄉開放互通、城鄉互補互促、城鄉共同進步。三是城鄉一體化階段研究。從城鄉關系角度,大致可以分為鄉育城市、城鄉分離、城鄉對立、城鄉融合即城鄉一體化等幾個階段。四是城鄉一體化的理論思想是否正確”(孟玉新,2009)。凌耀初則強調,如果商業經濟需要得到合理發展,實現城鄉一體化,一是要大力改造傳統農業布局,發展現代科技農業,走農業產業化道路;二是要形成特色商業經濟,企業集群、中小工商業和鄉鎮企業要有效利用資源,發展特色經濟。楊蔭凱則指出,商業經濟發展的主要途徑有:加快農業產業化、加快發展工業化、加快實施城鎮化、土地管理與經營制度創新、市縣行政體制改革、農村財政金融體制創新、人力資源開發、擴大開放與招商引資和國家宏觀政策強力支持。
可以說,國內外學者對“城鄉一體化”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在研究成果中可以發現,他們都描述了城鄉一體化與商業經濟的關系。雖然,他們沒有用共同詞來描述二者的具體關系,但是,本文以為,互動可以作為二者關系的有效形容。城鄉一體化發展是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商業經濟發展是城鄉一體化實現的重要手段,而城鄉一體化則是商業經濟發展的風向標。發展商業經濟,從而實現城鄉經濟互補,推動城鄉一體化快速實現。
城鄉一體化視閾下商業經濟發展的思路
城鄉一體化發展可以看作是一個復雜工程,也是一個偉大且艱巨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問題。城鄉一體化對商業經濟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業經濟發展也必須以城鄉一體化為目標,從而實現二者互動發展,從傳統的城鄉分治走向城鄉一體、和諧發展的雙贏局面。
(一)商業經濟發展的支撐:政府力量的支持
“繆爾達爾(1957)在《經濟理論和不發達地區》一書中,提出了‘地理上的二元結構’理論,成為城市化理論中城鄉協調發展的經典理論。他利用‘擴散效應’、‘回流效應’等概念解釋一國經濟發展中地理二元結構形成的原因和作用機制。他認為由于經濟的發展所帶來的商品、資本、人員、技術等要素的自由流動會使先進的地區更先進、落后的地區更落后,因此必須由政府轉變相關的發展理念,并制定相應的政策刺激,幫助落后地區加快發展”(趙寧,2008)。
各級政府部門必須從根本上轉變思想觀念,做好以下四個方面工作:
1.轉變“二元結構”的傳統觀念,樹立城鄉一體化的新觀念。我國社會城鄉結構發展在傳統的“二元結構”觀念影響下,長期存在著“重城輕農”、“重工輕農”的現象,使得城鄉經濟發展失衡。所以,各級政府部門應該從“重城輕農”的傳統觀念中完全轉變過來,從本質上認識到城鄉一體化發展對于我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
2.打破“城堡經濟”,建立城鄉一體化市場。各級政府部門不能以“本位主義”思想為指導,片面追求所轄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單一成果,必須具備大局觀念,建立城鄉一體化市場,構建公平、公正的市場規律,為城鄉經濟的發展創造出良好的制度環境。
3.改變“厚城薄鄉”的現狀,打造“工農并舉”的新局面。各級政府部門應統籌規劃,公平公正地對待城鄉經濟發展,不能忽視農村經濟發展,應該打造“工農并舉”新局面。在一些較偏遠的農村地區,當地政府部門應增加財政投資,改善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為經濟發展提供基礎硬件保障;相關管理部門還應該根據當地實際情況,扶植建立相應的支柱產業,發展特色農業,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實現全面小康社會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