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2 16:26:4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科研方法概論,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教學方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為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而采取的教與學相互的活動方式的總稱”。[1]教學方法多種多樣,課程不同教學方法也應有所不同。《法學概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一門基礎課程,通過學習要達到的目的不僅是讓學生被動地接受某一項法學原理、法律規定,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思考法律知識的學習方法,讓學生運用法學理論解決法律實際問題。要達到此教學目的,教學者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避免傳統的“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必須注重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一切的完成有賴于合理的恰當的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的貫徹。筆者結合長期的教學實踐,談談在《法學概論》教學中幾種教學方法的貫徹和運用。
一、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法學概論》中的法學理論知識理論性強,教學中多采用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我國社會主義法的理論知識的學習必須聯系我國的實際情況,著重聯系當代中國法治的實際,教學中不回避中國在法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讓學生明白:我國法學的研究起步晚,法治建設也還剛剛開始,與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相比,我國法治建設中亟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還很多,要增強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同時要聯系中國法制的建設和發展,對中國法治建設取得的成績給予肯定,讓學生了解到隨著我國改革的深入,我國民主與法治建設方面取得的成績巨大,令世人矚目,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學習該課程的積極性,用學法、懂法和守法的實際行動為推動中國法治化進程做出自己的貢獻。
二、用典型案例的分析輔助教學
《法學概論》中的部門法知識的學習,因為課時有限,涉及的法律知識面廣,在教學中多選用典型案例的分析輔助教學,加深學生對法律知識的理解。用案例輔助教學,具有靈活、直接的特點,能有效地活躍課堂氛圍,啟發學生思維,學生更易接受,對深入鞏固教材知識的重點和難點能起輔助作用。
(一)案例輔助法律知識的講授的首要環節是選好案例。
首先必須針對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選擇案例,以利于學生對重點與難點的把握;其次,必須和教學要求、教學目的相吻合。《法學概論》是針對非法律專業學生開設的,案例不能太難,在挑選案例的時候,要求案情簡單、短小,不能太復雜,學生要花長時間才能把案情搞清楚的案例不得選用。此外,選擇的案例不要涉及多個知識點,以只涉及一個到兩個具體的知識點為宜。
(二)案例輔助法律知識講授的關鍵是對案例的運用。
對案例的運用一是要通過案例提出問題,讓學生用所學的知識解答問題,或者要求學生對提出的問題通過思考引出新知識點,這樣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他們的思維,使學生能較快地掌握所學知識。二是要運用典型案例例證法律原理。教材中很多理論知識都用一些法律術語敘述,教師如果純粹地用理論解釋理論,學生就會覺得生澀難懂,使用事例例證法律原理和法律規定,可以把枯燥無味的法學理論知識形象化、生動化,讓學生更容易掌握用例證解釋的法律理論。三是要通過案例分析比較容易混淆的法律現象或法律術語。教材中有許多法律概念或法律規定單一從字面上來看,不易理解也不易分辨,學生很難接受。如果能結合案例的分析和比較就能幫助學生透徹理解有關知識,在比較中準確掌握。如對民法中一般侵權和特殊侵權的講解,分別輔以一個案例,并對二者進行比較,這兩者的不同點就十分清楚了。
案例輔助法律知識的講授要特別注意幾點:首先,對案例的處理要突出一個“疑”字,要求學生讀懂案情,在讀懂案情的基礎上明確案件要解決什么樣的問題,教師要給學生引導,要把學生的思維集中在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識點上。其次,必須調動每一位學生的參與意識,鼓勵學生大膽發表意見和看法。在案例討論中往往有的學生很積極主動,有的學生則被動,不思考、不發言,教師可以單獨提問這類學生。最后,教師要依據相關的法學原理和法律規定,對案例進行分析并給予答案,因為學生對案例進行分析后,往往會有各自不同的觀點,教師必須進行歸納和評判。
三、加強師生互動
當前高校教學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是要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建構一種既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認知主體作用的新型教學模式。[2]我國高校教育的教學模式在上個世紀基本上是以教師課堂的講授為中心,這種教學模式的優點是便于教師對系統的科學知識的傳授,其弊端是忽視了學生的自我認知,嚴重地阻礙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只是很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的課本知識,嚴重阻礙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法學概論》課的特點是概念多,原則多,尤其對法律規定的辨析和理解,一直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因此,除了對學生不易理解和把握的知識點講透以外,任課教師應特別注重課堂討論,采用師生互相提出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所提的問題應盡可能圍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圍繞理論與實際的結合點,以問題導入講解和討論有助于激發學生自動的學習興趣或好奇心,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思考,有利于提高學生在生活中應用知識的能力,同時,也有利于考查學生的領悟與吸收的情況,可以使教師根據學生學習結果的信息反饋,及時補充教學內容。
四、滲透情感教育
教學過程既是知識傳授的過程,也是師生進行情感交流,學生心智得到發展的過程。學校教育如果忽視了對學生情感的關注,培養出來的學生其情感將是殘缺的。教學活動應該在民主、平等、親切的氛圍中進行,教師應充分挖掘學科知識內容中的情感因素,并把這種情感適時適當與課堂教學巧妙結合,從而達到學科知識與情理交融的教學境界。《法學概論》中的法學原理部分是純理論性的,在講授時應該適時適當滲透感情因素的教育,比如在講到法律意識、守法、法律責任和法律制裁等理論問題時,作為教師此時應該既像父母又像年長的朋友,教育學生要學好法律,提高法律意識,結合大學生違法犯罪的事例,語重心長地教導學生必須懂法、守法,遠離違法和犯罪,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法學概論》中的部門知識的學習可穿插的事例和可滲透的感情因素更多,如講授到婚姻法時可以和學生們討論大學生在校期間即使具備了婚姻法規定的結婚條件,但結婚會給學習、生活帶來諸多不利的因素,以朋友的口吻勸導他們仍以不結婚為宜。在教學過程中貫穿情感教學可以讓學生產生相應的情感反應,能更好地調動學生接受教育的積極性,讓學生愉快地接受所傳授的知識和信息,主動去學習、探索。
完成教學任務所采用的教學方式是多種做樣的,每種教學方法都有其獨特的作用,都有其特定的適用范圍,在教學過程中應結合本章本節的教學內容,選擇適宜的一種教學方法完成教學。目前,科學技術日新月異,要求高校大力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如何采用能真正培養學生具備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的教學方法是擺在高校教師面前的一個課題。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作為教師必須教而不厭,學而不倦,不斷地探索教學方法,優化教學模式,給學生提供一個民主、自主的學習環境。
一、圖表關鍵詞記憶法
圖表關鍵詞記憶法主要針對答案條目清晰的簡答題,通過摘取每一條目的關鍵詞,組合成圖表的方法,對該簡答題給予串聯記憶。以題目“的理論特征”為例,該題目的答案為“的根本理論特征是以實踐為基礎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第一,的革命性,集中表現為它的徹底的批判精神。第二,的革命性,還表現在它具有鮮明的政治立場上。第三,的科學性,首先表現在它不帶任何偏見,其次還在于它的理論是深刻的,再次不僅在于它提示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而且還在于它經受了實踐的檢驗并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經過總結與提煉,該題目的關鍵詞分別為“實踐、科學性、革命性”,其中“科學性”又包含“客^性”、“深刻性”和“發展性”;“革命性”又包含“批判性”和“政治性”。用圖表可表示為:
二、諧音記憶法
諧音記憶法主要是通過尋找題目答案中的關鍵詞,通過諧音的方法把關鍵詞編成一個完整的、容易記憶的句子,從而使得自考學生能夠較快、較長時間的實現對題目的良好記憶。以“學習的目的”一題為例,該題目的答案是“第一,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第二,掌握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工具;第三,全面提高人的素質;第四,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從四條答案中提煉出關鍵詞,分別是:“觀、工具、素質、實踐”,然后采取諧音記憶“關(觀念)公(工具)素(素質)來使(實踐)大刀”。
三、類比記憶法
類比記憶法是通過在課本內容的理解上,對知識點加以對比,以加深對抽象詞語的理解與記憶。以“哲學的基本問題”為例,該題目的答案是“哲學的基本問題是物質與意識和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教師在講解時,對這個抽象的詞語必須加以通俗化的講述,然后上升為理論知識。從主客觀的角度,我們可以把世界分為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用哲學的語言表述,主觀世界即思維或意識,客觀世界即存在或物質。哲學作為一門人類對世界展開思考的科學,它是從人類自身的存在和發展這個基本點出發去認識客觀世界的,所以主客觀世界的關系問題即思維和存在或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是自古至今任何哲學派別都無法回避的問題。
四、反義詞記憶法
反義詞記憶法主要是針對考試中比較類題目的解答,通過比較,記憶反義詞的方法,達到對題目的深刻理解與記憶。以“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區別”為例,哲學的基本問題(思維和存在或物質與意識的關系問題)主要回答的是世界的本質是什么以及世界可不可以認識的問題。與之相關的還有世界是什么樣的問題,即世界是以怎么樣的狀態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問題。對于這一問題的回答,同樣有兩個相反的答案,一是辯證法,二是形而上學。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是聯系的、發展的,事物發展的原因是事物的內部矛盾,形而上學認為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是孤立的、靜止的,事物發展的原因不是事物的內部矛盾。
五、聯系實際記憶法
聯系實際記憶法主要是把抽象的理論表述轉化為實際生活中常見的活動,通過實際場景記憶抽象理論知識點。以“實踐的含義及其特點為例”,實踐是一種人類特有的活動。從實踐的構成要素看,首先必須有實踐活動的主體,也就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從事實踐活動的人;其次必須有實踐活動的客體,也就是實踐活動所指向的對象;最后主體客體之間必須發生了聯系,也就是改造和探索的活動。從實踐活動的特性看,首先實踐活動是人類活動,帶有人類的主觀目的,所以它是自覺能動的;其次實踐的主體、客體、工具都是客觀的,所以它具有客觀性;最后人類活動是以社會為單位展開的,是一代一代人不斷積累的過程,所以它具有社會歷史性。以“考試”這項實踐活動為例,進行理解記憶。考生是實踐的主體,考卷是實踐的客體,考生埋頭思考答卷是改造和探索的過程。考生在考試前進行了大量的艱苦的準備工作,這是實踐的自覺能動性;考生、考卷、考試用的筆都是客觀的,這是實踐活動客觀性;考試是經過各級部門的組織進行的,考的是前人的理論總結,這是實踐活動的社會歷史性。
初中思想品德是一門重要的學科,是初中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徑,它對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創新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而教師作為素質教育的直接實施者,擔負著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任。
一、初中思想政治學科傳統教學方式
傳統教學觀念限制教師教學方式。初中階段的學科知識難度有所加大,對學生的學習也是一個考驗。如果單純依靠概念性的東西去記憶,學習思想政治課程就變成一門沒有內容,學生只掌握知識,以大量的習題訓練,規定的答案來提高教學效果,使思想政治課程變成了只是提升學生記憶力的學科,失去了教學的意義。
政治課程內容多是些抽象的知識,還有些知識內容學習起來比較單調和乏味,學生或許沒有學習的興趣,況且學生在課堂上接受的是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這些都是現代人必須具有的素質,而青少年學生的身邊是一個復雜的世界,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快速發展也附加著很多的負面的信息,迫使他們被動地、盲目地去感受和面對生活的這些負面信息,這就導致社會現行價值觀與教學目標價值觀會產生一定的沖突。加之思想政治學科的乏味難以與現實結合,因此達不到新課改要求下的政治學科的有效教學。
二、改革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的興趣,創造學生課堂主體地位
對政治學科教學進行改革,要從學生本體出發,研究學生的心里需求,把提高創新能力作為教學目的與之結合起來。因此,筆者就新形勢下初中思想政治課實施教學方法的轉變,要從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學觀念的換位、課堂主體的轉移三個方面著手,來加以闡述,以便更好的提升初中政治思想教育教學效果。
1、做好教師角色的轉變,從教師轉變到導師。必須把為教師設計的教育,轉變為為學生設計的教育。如果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那么興趣就是學習的先導,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用興趣吸引學生去思考、探究、創造。我們要創造的是適合學生的教育,而不是要選擇適合教育的學生。只有對思想政治課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學生才能積極踴躍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才能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2、在教學觀念上,一定要把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放在首位,思想政治教材所闡述的是一些政治理論的基礎知識,相?對于初中其它學科的教材內容而言比?較抽象,不易被學生所直觀把握,理解起來很困難。政治教學不知不覺就變成了教師的“獨角戲”,而學生很難?參與進來,更談不到“進入角色”,發生共鳴了。久而久之,學生則厭學,政治課教學失去了受教育者就自然走進了死胡同。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轉變教學觀念。我們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離開了學,教就沒有了存在價值,因此必須確立起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觀念,注重他們的能力與素質的培養,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培養學生自學、理解、說明問題的能力。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路人”,是學生思維的啟發者,要摒棄傳統的“注入式”、“照本宣科”這種教學方式,教師應該在教學中起激勵、組織、點撥的作用。一句話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都必須圍繞學生轉,讓他們參與教學過程。因此,教師不但要讓學生學習知識,還要教會學生使用用知識,讓他們面對紛繁復雜的現實生活,能用自己目光去發現,用自己的頭腦去思索,用自己的行動去改變。所有的政治教師都應當完成這個思想觀念的轉變,使政治課從知識型向實踐型轉化。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教學改革的成功。
3、在改革教學方法上,巧設懸念,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改變傳統的教學往往只重視教師的教,而忽視了學生學的現象,因而教學效果并未取得突破性的進展,究其原因是忽視了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新教改下,教學過程應是師生交流、共同發展的過程,即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合作者、引導者、促進者。加強教的指導性,改變以往思想政治課教學總讓學生有一種“干巴巴說教”的感覺。學生的這種“評價”確實指出了思想政治課教學忽視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作用的弊端。為了改變教師“說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的讓學生來說,讓學生通過學習,自己來說服自己。
懷疑引發思考,教師教學過程就是一個不斷設疑,讓學生不斷質疑、釋疑的過程。因此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巧設懸念,激起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分析、去探索的興趣。設計的問題時要選擇所提的疑問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關聯的,以拉近學生與思想政治學科的距離,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同時提出的問題還要有思考價值。當教師設置懸念后學生積極探討的同時,教師要充分發揮好課堂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的角色,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引導學生踴躍發言。要善于捕捉學生創造的火花,對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三、結論
思想政治學科作為培育學生德育的一門課程,廣大教師更應該抓住新課改這一歷史機遇,在認真學習新課標、領悟新課標的基礎上,認真研究學生的認知規律,生理特點及心理特點,從學生的實際為出發點,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改革教育教學方法,構建新型的教育教學模式,不斷創新改進。只要我們樹立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探索出一條開放型、多元型的教改思路,構筑起全方位的教學格局。那么,思想政治課學科一定會走出課堂理論困境,發揮其自身特有的教育價值。
參考文獻:
1、課程改革的適切性、進步性和正義性。
課程改革的適切性。列寧曾指出,“判斷歷史的功績,不是根據歷史活動家沒有提供現代所要求的東西,而是根據他們比他們的前輩提供了新的東西。”人的發展需要以及國家和社會的需求變化,在不同的時代條件下有不同的文化內涵,因此,課程改革若要持續進行下去,就要始終圍繞這個中心而變化。
課程改革的進步性。看課程改革是否具有進步性,要求我們要在歷史的進程中評價某次或某項課程改革的時代性與先進性,通過和以往的課程改革進行比較,若新的課程改革解決了過去沒有解決的問題或發現了新的尚待解決的問題時,則可以證明這一課程改革具有歷史的進步性。
課程改革的正義性。正義,通常又稱合理、公平、公正,它是人類社會的核心價值和發展的基本原則之一。評價一項課程改革是否具有正義性,一是要看課程改革的程序是否正義,二是要看課程改革的結果是否正義。
2、我國新課程改革中的教學變革存在的主要問題與解決之道
在教學變革的過程當中,構成實踐者教學活動內在依據的“教學習性”具有穩定守成的基本特征,這就使得日常教學實踐傾向于延續而不是變革。教師受學校管理制度規約的影響,在原有基礎上改造其教學習性所必須的教學生活經驗,學校管理制度所實際強化的始終是使教師延續其教學習性。
目前課程改革中主要存在的問題有:在教學方式多樣化的背后,透露出浮躁、盲從和形式化傾向,學生內在的情感和思維并沒有真正被激活。學生主體性的發揮與教師使命的交互缺少有效性,強調學生的獨特見解與體會,卻忽視對文本的基本尊重;強調學生的自主性與自主建構,卻忽視教師的價值引領;強調對學生的尊重和賞識,卻忽視對學生的正面教育。由于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缺乏有效把握的經驗,在實施層面上出現了教學內容的泛化現象,如果專任教師僅僅是一種教學行為、活動形式的改變,而缺乏實質性的課程與教學理念或精神變革的支撐,那么至多只能產生形式模仿的變革與創新。
課程改革需要確立合理的思維方式來處理課程改革與教學延續之間的矛盾。針對課程改革與教學守成的矛盾,“中庸”的思維方式至少提供了如下啟示:首先,課程改革的啟動和設計要有一種“自我節制”的心態。其次,任何課程改革必然存在諸多的“兩端”矛盾,主要矛盾是人為的課程改革要求與教學的保守穩定傾向之間的關系,所有參與課程改革的主體對此都必須有清醒地認識。再次,課程改革需要追求“恰如其分”的狀態,對改革環境中縱橫交錯、兩極背馳的各種力量要有高度的警覺,并且要因形勢的變化而調整課程改革的思路和方案,以求得改革的實際成果和效率。
總而言之,課程改革需要在考慮實踐條件的背景下展開全面必要的理論創新;課程改革需要在尊重本土文化傳統的前提下汲取全球化的課程文化;課程改革需要在轉變培訓理念的基礎上實現教師培訓先行與持續跟進。
3、課程改革的文化內涵與教育意義
文化是“特定群體共同擁有的生活方式,它表達了特定群體認知世界的共同方式,包括態度、價值觀及其影響行為的信仰。”課程改革的實質就是文化的變革,人們并不一定都按照新的文化形式要求在價值認識與判斷上采取一致的看法,他們都擁有自己的價值觀和行為規范,造成了思想與行為、觀念與現實的沖突。在文化沖突面前,如何實現各種型式文化的有效整合,采取適當的文化政策,保障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這是值得我們共同關注的重大課題。
課程改革就是文化的變革,作為文化變遷表現形式之一的課程改革,它追隨著文化變遷的道路而發生變化,其中必然影響并帶來文化的沖突。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文化沖突具體表現為西方文化與本土文化的沖突、主流文化與亞文化之間的沖突、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沖突。面對各種文化沖突,我們應當吸收、借鑒國外課程理論及其實踐過程中的有益成分,并結合我國當前的具體國情和民性進行有機融通和實踐的再創造,采取積極、有利、合理的文化政策,實現各種文化形式的有機整合,以便在真正吸收和理解的基礎上加以創造性地應用,從而更好的服務于我國課程改革的內在發展需求。
對于任何一項改革來說,從課程生態的角度看,需要適宜的條件和環境才能使其運行和實施。對于以應用型為主的專業課程來說,是一次價值取向上的改革、是一次重建式的、革命性的轉變。它需要富有創新性與實踐性的文化理念來支持。從文化的角度來分析,它體現了課程文化的一次重要的轉型與創新,標志著課程政策觀由專治向民主管理的取向轉變,課程價值觀由片面發展向全面發展的取向轉變,課程內容觀向多元的選擇取向轉變,課程實施觀由忠實取向向締造取向的轉變,課程文化觀向科學與人文融合的取向轉變,課程生態觀向回歸生活世界的取向轉變。
4、教師對課程改革的適應力與影響力
改變課程在注重基礎知識傳授的同時,應當注重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在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中學會學習,以形成正確的方向感和價值觀。
改變課程實施應當倡導學生自主創新、樂于研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加強課程教學內容與學生現實生活以及當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性和實用性,總結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
改變課程結構應當處理協調好學科類別、科目種類和發展方向之間的關系,根據需求整體設置相應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并設置相關的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專業和學生自身發展的需求,從而更好的體現課程結構的選擇性、綜合性和均衡性。
改變課程評價的篩選與區分功能應當準確的把握度的原則,發揮以評促教、評建結合的方針和政策來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的提高和教學實踐的改進功能。
通過對專業課程改革的理論方法與研究對策的深入分析與試行,最終加強以應用型專業為主的高等院校的專業建設與評估工作。
參考文獻:
[1]閻亞軍、周谷平,《對課程改革的若干思考》教育研究2008年第1期
加強實踐能力鍛煉,培養創新人才是大家公認的現代教育理念和目標。作為新興電子商務專業的《電子商務概論》課程是電子商務專業系列課程的入門和基礎,它強調商務本質,又注重技術性和實踐應用性。具有知識范圍廣,涉及商務、計算機網絡通信與安全、營銷、電子支付、物流、法律等各個方面的知識;技術與理論綜合性、交叉性強;理論與實踐結合緊密的特點。該課程教學質量的好壞對學生的專業興趣、后續課程學習、就業能力都有重大影響。因此將能力導向納入《電子商務概論》課程的教學設計中,可以幫助學生使用現有網絡資源,將現代商務教育與實際操作相結合,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了解電子商務的實質和基本的操作步驟,盡快適應其他專業課的學習,并參與到社會的能力競爭中。
一、在課程教育中滲透能力導向
雖然企業一直急需大量的電子商務專業人才,但大量的企業卻一直找不到合適的電子商務人才、獨立推動電子商務的人才。所以在這門課的第一節課上,通過一些成功的電子商務人的案例來打動學生,比如阿里巴巴的創始人馬云,搜狐公司的創始人張朝陽等,以他們靠自己能力打拼的故事激勵學生。這些生動的身邊的故事很可能就在不經意間影響很多學生。當學生對互聯網有了基本的認識以后,多給學生們看一看精美的網頁設計、精彩的Flas,指導學生在卓越亞馬遜或淘寶網購物,讓學生了解整個網上購物流程,收到商品后讓學生們共同分享電子商務的便捷、樂趣。然后再告訴他們如何由消費者變成商人,并幫助他們不花一分錢在淘寶網或拍拍網這樣的網絡平臺開個店,告訴學生,這可能拿到他們人生的第一桶金。這些實際的買賣交易,要比讓他們看教科書所獲得的認知效果更好。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教師應該與學生保持交流與溝通,幫助學生進行自身定位,讓學生知道能力的重要,并且知道要如何具備電子商務行業的相關能力。
二、能力導向教學中應具備的條件
《電子商務概論》課程看似簡單介紹電子商務過程的各個環節,但在商務為本,技術并重的課程性質中,實踐應用能力則成為授課的重中之重。因此,在教材的基礎上,需要準備網絡電子商務平臺進行訓練,讓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還能實際地運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網絡電子商務平臺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實驗室的模擬軟件平臺,二是現實中的電子商務平臺,以淘寶網最為典型。學生首先了解電子商務模擬軟件的應用,包括注冊、前臺和后臺的管理,從中學到電子商務的全部過程,包括涉及的交易對象、需要處理的交易環節等。有了這樣的前提,就可以參與到真正的網絡平臺中,進行電子商務的能力實踐。首先要求學生利用電子商務網站商務信息。大部分學生會選擇淘寶網,那么就要求學生了解淘寶網的功能,可以到淘寶大學上去看帖子,盡量了解網站的規則,知道什么信息可以發,什么信息不可以發,什么時候發的信息曝光率最高。同時在信息之前,必須對自己的信息進行一定的處理,這個也很關鍵,如果信息不好或者沒有經過認真處理,顧客看到了也會不感興趣,這就很難抓住顧客。比如產品介紹,在做到有條理的同時,最好配以圖片說明,或者有背景音樂,這樣才有吸引力,可以不讓別人反感,可以使別人很輕松的閱讀,可以使顧客過目不忘,只有做到這樣,才能更容易找到客戶。在這期間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帶領學生,以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相互討論的方式來解決實際的問題,以使得每位學生都能親身體驗網上交易的樂趣和困難,在學習的過程中建立自信,為他們今后的學習和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增加職業自信。
三、教學方法的選擇與應用
《電子商務概論》課程具有理論與實踐結合緊密的特點,傳統的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適應這門課程的教學。結合教學大綱和學生實際情況,按照能力導向的指導原則,除傳統的講授法之外,在實際教學中選擇了如下教學方法。
1.問題教學法
前蘇聯教學論專家馬赫穆托夫在《現代的課》一文中,這樣闡述問題教學法:“從內部結構的觀點來看,可以認為問題性的課是這樣的:在這種課上,教師有意地創設問題情境,組織學生的探索活動,讓學生提出學習問題和解決這些問題,或由教師自己提出這些問題并解決它們,在此同時向學生說明在該探索情境下的思維邏輯。”
這是一種很有啟發性的教學方法。教師在課堂教學進程中的適當時刻,或為了明確概念,或為了突出重點,或為了顯示思路,或為了判斷聽課者的知識水平和聽懂與否,提出問題,學生給予回答, 然后視學生回答的情況,教師再決定下一步講什么、怎么講。教師也可以在講解某一問題時,不把問題的各個方面都完全講透,留出學生思考的空間。
2.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在課堂中將典型案例呈現給學生,通過師生對案例的共同分析,使學生從中學到新知識,掌握事物的本質,從而獲得思考問題的方法,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采用案例教學的課程單元要求學生通過講授、分析、討論、總結這一過程來獲得知識,培養能力。由于案例是具體的、鮮活的,因而極易引起學生的興趣,提高其學習的積極性。
案例教學法一般有兩種形式:一是根據教學目的,篩選取材新穎、能配合教學重點難點的案例,再在講課中穿插針對性很強的提問,引導學生思考;二是根據講課的內容,引導學生自己收集、整理案例,并進行分析,這對創新能力的培養很有好處。但要求教師課前做好充分準備,通過先進的網絡資源搜索最新與電子商務有關的典型事件,整理成案例,提供給學生在課堂上討論學習,讓學生了解專業發展動態,并汲取最新的專業知識。例如在講授電子商務盈利模式時可以列舉如阿里巴巴、百度、北京圖書大廈網上書城等案例;在講授安全技術時列舉了如中國數字認證網、如何發送數字簽名與加密郵件等典型案例。該教學法極大的促進了學生參與教學的熱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模擬實踐教學法
電子商務概論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實驗平臺是電子商務專業必不可少的。在進行網絡環境下電子商務實踐之前,模擬平臺就顯得尤其重要。在電子商務模擬平臺上主要進行BtoC、CtoC的技能操作訓練,要求學生熟練掌握交易過程的所有流程的操作,訓練中可以使學生練習網店設計、制作、維護與推廣等技能,還可以進行商品的網上營銷、促銷服務、完成預定銷售等,通過這樣的訓練可鍛煉學生全面的電子商務經營能力,包括網上商店和實體店的管理。有了模擬平臺的經驗,學生就可以在互聯網環境下進行網店開設的實戰技能訓練,可統一組織進入一些商務網站進行網店的設計與經營,如淘寶網、拍拍網等,通過一段時間的經營,以交易量、誠信度和頁面設計水平等對學生進行評價,而此時,學生已真正掌握了電子商務的內涵。模擬實踐教學法有助于學習對象的清晰化、問題的具體化,可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興趣,提高實踐學習、自主學習和創新學習的能力。
4.項目教學法
項目教學是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學活動。以項目教學為目的的教學方法,被稱為項目教學法。它以學生的主動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采用類似科學研究及實踐的方法,鍛煉學生綜合運用所學電子商務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淘寶網中商品信息,注冊,怎樣開通網上銀行并進行身份認證,商品信息應注意什么,怎樣才能找到客戶,售出商品。要求給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這些將任務明確量化的項目, 能較好地鍛煉學生的能力, 激發學生的興趣, 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完成任務。
總之,《電子商務概論》這門課程十分重要,在進行授課時,多采用創新教學方法,構建互動教學模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和實踐環節,提高課程的趣味性與教學效果,采取更靈活的教學方式設置更好的教學環節,讓學生掌握駕馭電子商務的能力,能力讓學生們成為未來電子商務行業的精英。
參考文獻:
[1] 楊明梅:電子商務概論創新教學的探索.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8,28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06-0153-01
0 引言
《文件檢驗》課是警察類高職院校一門重要的刑事技術類課程。現代社會,計算機作為重要的輔助工具在刑事技術領域發揮著愈來愈加重要的作用,相應的計算機技術在文件檢驗領域內的應用也在不斷加深,作為實踐性比較強的《文件檢驗》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方法也應該與時俱進。重新審視《文件檢驗》課的教學內容和方法,是《文件檢驗》課教師的責任,本文以自己的一些體會來探討這個問題,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引起同行的思考。
1 文件檢驗課程內容的重新審視
1.1 從職業教育層次的角度看文件檢驗課的內容安排 《文件檢驗》課屬于刑事科學技術課程,體系龐雜,涉及范圍廣泛,主要包括了筆跡檢驗、印刷文件檢驗、印章印文檢驗、文件制成時間檢驗以及特殊的污損、變造文件檢驗等等。教學內容一方面要根據學生的專業和學習層次,另一個方面要根據當前文件檢驗實踐,教給學生實踐一線應用最多的東西。警察類高職院校大多屬于大專層次,作為職業教育,在貫徹“服務為宗旨、就業為導向、能力為本位”的教育方針和理念下,主要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和實踐技能,要求學生學習的東西以夠用為原則,滿足工作的基本需要,這就要求課堂的教學內容必須緊密切合實踐一線的需求,與工作崗位職業能力要求一致,而非理論體系的完整與深入。
1.2 從實踐部門的實際狀況看文件檢驗課的內容安排 筆者曾到作為實踐部門的西北政法大學司法鑒定中心做過一段時間的調研。在調研中發現西北政法大學司法鑒定中心受理的案件中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屬于文件檢驗,而文件檢驗中最多的仍然是筆跡檢驗,筆跡檢驗案件占據了文件檢驗案件的百分之八十左右,而筆跡檢驗案件中涉及最多的就是簽名筆跡檢驗,其次,引起糾紛比較多的還有印章印文的鑒定,占據了文書檢驗案件總數的百分之十左右。由此也可以看出,作為實踐部門的司法鑒定中心的案件,絕大多數是文件檢驗的案件,而文件檢驗最多的仍是筆跡檢驗。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使人們在工作生活中手寫的字跡應該是越來越少了的?究其原因,雖然計算機已普遍應用,打印機也很普及,在實踐中的確絕大多數的文件是以印刷文件的形式保存了,但事實上一些重要的文件的完成,特別是記載意思表示的法律文件,仍以簽名蓋章為其真實性證明,手書簽名和蓋章仍然是其真實性的昭示。特別是對于民間借貸的經濟交往中,借條和收據仍然以手寫為主要形式,重要文件的簽署仍需手書簽名。
針對這種現實,《文件檢驗》課的教學內容應該與時俱進,教學的重點應該放在實踐中最集中的筆跡檢驗上。在教學過程中仍然要堅持筆跡檢驗和印章印文檢驗兩大塊,特別是針對于筆跡檢驗,要增加簽名筆跡檢驗的教學內容和實踐機會,印章印文的檢驗也要合乎時宜,與實踐相銜接。
2 文件檢驗課教學方法的改革
《文件檢驗》課的教學內容的確定決定于實踐部門的需要,而《文件檢驗》課教學方法則取決于科學技術的發展。隨著新的教學手段的不斷出現,教學方法也要與時俱進。圖像處理軟件的不斷開發和升級為文件檢驗工作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手段。文件檢驗的教學方法也應該跟隨文件檢驗手段的現代化而不斷改進。文件檢驗教學中應更多的應用計算機及其多媒體教學方法。通過計算機及其多媒體讓學生更直觀的感受教學內容,通過圖像處理軟件的應用,讓學生能夠自己動手進行文件檢驗的實踐活動。
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主要是將現有的教學資料通過掃描儀輸入電腦,通過相應的圖像處理軟件進行教學,演示實踐中文件檢驗的實際過程。具體來說在課堂上通過掃描儀將相關案例材料輸入計算機,通過計算機連接投影儀,讓學生能夠直觀的看到現實中真實的案例,以前需要教師在黑板上手工描繪的案例,由于計算機的應用而變得更加生動和具體。同時對于筆跡特征的講解,通過投影儀而使學生觀察的更清晰。可以說計算機在文件檢驗教學中的應用對于文件檢驗教學效果的提高是不言自明的。
對于實訓教學,同樣也可以通過計算機的應用而變得方便和高效。只需要將案例相關材料輸入計算機,學生通過熟悉圖像處理軟件的操作,而掌握文件檢驗的方法。這一點上可以說實踐和教學時無縫連接,因為學生所掌握的技術就是實踐部門正在采用的技術,學生的“學”與“作”是一起的,學習的東西就是工作中要應用的東西。教師要做的只是將檢驗的原理教授給學生,學生通過圖像,體會原理,通過實踐操作應用原理,這就是在做中學,學中做,工作過程與學習過程是同一過程,真正體現職業教育的基本教學模式。
0 引言
我國高等教育已經把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作為一項迫切的任務。創新問題解決理論是前蘇聯發明和創造學家G.S.Altshuller 在1946年創立的,“TRIZ”是其俄文單詞(Teoriya Resheniya Izobretatelskikh Zadatch)的首字母。目前TRIZ在創新設計、創新教學、創新科研等方面得到應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中阮汝祥 [1]和高常青 [2]在TRIZ的理論和發展、應用等方面做了詳細的研究;江敏[3]和盧惠林 [4]在計算機課程中具體如何應用做了深入的研究。但是,這些研究一般都是針對TRIZ理論本身的研究,或是對程序設計類專業課研究,很少對計算機程序設計公共課程的研究,對于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程序設計類課程作為一個學生必修課,它不像計算機專業學生要求那么高,設計的程序也不是特別深,只是與自己所學專業有效結合,通過該課程,培養學生的計算機思維、計算機素養,所以更體現出需要創新思維的深入挖掘。本文將TRIZ理論與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相結合,將其應用到計算機公共課程素養教育中,為培養具有計算機素養軟件的創新性人才培養提供一條輔助途徑。
1 TRIZ理論的創新思想
TRIZ的含義是 “發明問題解決理論”。經過50多年總結出解決技術矛盾所遵循的創新原則,建立起了一整套實用的解決發明問題的理論和方法體系――TRIZ理論體系。TRIZ理論體系[1]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問題分析與建模方法;技術系統進化法則;沖突解決原理。
TRIZ理論的創新方法指的是解決沖突的原理,最終建立了包括發明原理、發明問題解決算法和標準解在內基于知識的邏輯方法。在利用TRIZ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首先可以將問題建模成TRIZ模型,然后利用TRIZ理論提供的方法和工具,找出該問題的普適解,再根據實際的情況和環境,最終將普適解轉化為領域解或特解。
2 程序設計教學傳統模式
程序設計課程長期沿襲傳統教學模式:以一種高級語言(如Visual Basic或Visual C++)的語句體系為脈絡展開教學,詳細地講解其語句、語法。教學通常采用整堂灌輸書本知識,比較抽象,枯燥無味,使學生產生畏懼心理。學生每學習一個語句只需要做一些與該語句有關的習題,學生很少動手實踐。教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 對一些問題的解決,方法模式化、絕對化,有沒有其他途徑或思路,存在哪些不確定因素和各種選擇的可能性等。
3 TRIZ理論在計算機程序設計教學中的應用
教學中采用TRIZ理論中發明式教學,將本課程與專業特色相結合,鼓勵學生自己思考,并對他們的思考結果給予鼓勵,培養他們思考的成就感,進而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使得課堂教學在動態思維變化中,不斷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3.1 基于TRIZ 理論進行發明式教學,啟迪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發散思維
針對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在教學中采用TRIZ理論,將本課程分為幾個關鍵點,對關鍵點鼓勵學生自己思考。對學生的創新思維訓練的主要方法有:
3.1.1 采用基于專業特色的案例教學法
1/4時間教師傳授該知識點,使學生在理論上產生認知。
1/2時間教師與學生互動式解決問題,本專業實際應用在哪些方面,如何應用,有沒有更好的方法等等。
3/4時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練習完成問題分析和求解過程,并有效地舉一反三。
最后學生自己梳理、總結、提煉知識,并歸納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方法,教師進行適當調整。
3.1.2 采用綜合作業(項目)引導學生的創新思維
TRIZ理論認為,對問題中存在的矛盾和沖突的解決,作為程序設計類課程,其最終目標在于培養學生的程序開發能力,所以在程序設計課程中,所謂的“沖突”,就是如何培養學生根據實際專業特點,學以致用中的項目開發能力,提高實戰能力,即項目教學法[5]。在教學進行到一定階段時,可以讓學生完成一個完整系統的開發,完成整個的開發流程,包括需求分析、設計、開發、測試等等,同時,在實踐的過程中,給學生足夠的創新空間,在實際項目中培養和鼓勵學生發散性的、創造性的設計。
3.1.3 進行創新思維技法和思維方法的訓練
每講完一個知識點,可以讓學生相互啟發,激發他們的聯想思維、想象思維、靈感思維, 進而得到創新的成果,然后再進行拓展,使學生在視覺、感性認識得到充分利用,激發他們的創新激情。
3.2 TRIZ理論ARIZ算法的實踐教學,強化實訓教學
在課程教學中穿插TRIZ理論的ARIZ算法實踐教學,主要從下面幾個方面改革:
3.2.1 課程設計和實驗內容的改革
將實驗課程加強綜合性和設計性實訓的開設,加入自己的創新思維,才能完成實訓內容。這個實踐環節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著重要作用。這些實踐課程采用興趣組合、團隊合作、相互幫助和啟發的方式,對現有的問題提出創新性解決方案。
3.2.2 實驗考核方案改革
采用上機自主學習系統,對每個實驗項目按知識要點分配分值,為每個實驗項目配置評分程序和測試數據,在實驗課結束前10分鐘對所有學生的提交的程序進行快速評測,生成評測結果報告,報告中詳細記錄每位學生的得分情況以及每題完成情況。這種實驗考核方案不僅將教師從低層次的批改實驗報告等繁雜的工作中解脫出來同時增強了批改的準確性,降低教師重復性、簡單性工作量;而且在分數驅動下,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實驗積極性和主動性,實驗出勤率達到 95%以上,提高學生了動手編程能力。
3.2.3 積極開設第二課堂, 鼓勵學生參與創新活動
基于TRIZ理論的問題解決過程, 是發散思維和收斂思維相互作用的過程, 是運用邏輯思維和非邏輯思維的過程,具體環節的思考又充分利用各種創新思維方法。結合各個學院專業特點和教學優勢, 程序設計創新實訓聯盟,具有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構建第二課堂, 供學生在課余進行創新活動。
4 總結
經過對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程序設計類課程的教學研究和實踐,我們認為要破除舊的教學體系,需要用新的理念、新的內容、新的方法組織教學,針對非計算機專業學生對程序設計類課程的認知特點、認知心理、學習模式。提出基于TRIZ理論培養創新能力,TRIZ理論不能直接提供問題的創新解決方案, 將通用解轉化為特殊解是有效運用TRIZ理論的關鍵。用先進的程序設計理論指導程序設計教學,在教學中加強編程算法、邏輯思維和編程方法的學習。
【參考文獻】
[1]阮汝祥.TRIZ理論與創新方法[K].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2009.
[2]高常青,黃克正.由TRIZ理論的通用解求問題的特殊解[J].中國機械工程,2006(1):84-88.
中圖分類號:F4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4-0173-02
《世界經濟概論》課程是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基礎課程,在其課程體系中居于重要地位。筆者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有了點滴體會。在此,對《世界經濟概論》課教學方法進行初步探索,以此與學界同仁交流,試圖達到拋磚引玉的目的。
一、《世界經濟概論》課的教學目的
在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迅速發展的今天,各國經濟日益相互依存、相互影響,進入了“全球性大規模競爭的時代”,世界經濟的發展態勢引人注目。《世界經濟概論》課的教學目的就是使學生正確理解世界經濟形成和發展的規律、運行機制及發展趨勢,世界主要國家或國家集團經濟發展道路以及世界基本政治經濟格局和當代世界主題;增強學生對世界經濟的學術動態和前沿的了解,不斷吸收新的信息,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為以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也為使中國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培養后續人才。
二、《世界經濟概論》課的教學方法
(一)教學中要注重充實新內容
世界經濟是發展中的學科,新的事物、現象不斷出現,而教材的更新難以跟上實際的變化,所以在講授《世界經濟概論》課時,如果僅僅是照本宣科,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而是要注重充實新內容、新數據資料,緊跟世界經濟發展潮流。比如,在講授區域經濟一體化一章時所采用的課本中并無東亞共同體的相關知識,而東亞共同體正隨著“10+3”進程的推進在逐步構建中。中國是構建中的東亞共同體的一員,作為教師,應該補充這方面的知識。又如,講解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現狀時,只是依照課本引用2004年的數據就沒有說服力,最好引用2007年的數據。必要的數據更新,需教師花費精力去尋找,應盡量使用各國官方、國際組織公布的數據,以保證新數據的來源準確、可靠。
(二)跳出“論點加數字”的傳統模式,加強理論分析,做到上下游課程的關聯
相當部分的《世界經濟概論》教材,甚至不少論文,常常體現“論點加數字”的傳統格式――在陳述觀點之后,即以數據加以佐證,缺乏理論上的深入分析。在教學中,為了對論點進行展開分析,用數字來加以佐證,確有必要。但若一味重復“論點加數據”的模式,勢必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應當用經濟理論進行剖析,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對教學進行理論升華,使世界經濟的教學具有一定的理論性。
同時,還要注意上下游課程的關聯性,融進鄰近學科的知識。世界經濟與國際貿易、國際金融等課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若在教學中應用相關學科的知識來分析問題,則會使教學內容豐富,理論剖析達到一定的深度。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從理論上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世界經濟的知識點,而且有利于學生將學過的課程與《世界經濟概論》的學習聯系起來,為今后其他專業課的學習打下基礎。
(三)采用案例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理論聯系實際、啟發式的、教學相長的教學方法。它要求根據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目的要求,以案例為基本教材,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多種形式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對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問題進行分析研究,提出見解,做出判斷和決策,藉以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世界經濟概論》課的學習中,教師應適當采用案例教學,讓學生身處特定的案例情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講解世界能源的時候,可以給學生講三次世界石油危機,并讓學生去思考:為什么會爆發石油危機?現如今的石油價格猛漲,會不會爆發第四次世界性石油危機?
另外,案例的選擇要有針對性和實際性。因此,要求教師對搜集的資料進行合理加工,選出適用于教學的素材,進行修正和更新,使案例適合于世界經濟教學的要求。這從另一方面使教師的教學、科研水平得到提高,起到教學相長的效果。
(四)課堂講授與討論并行,口頭練習和筆頭練習相結合
討論教學方法提倡教師與學生討論問題,啟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主動地去分析、思考、解決問題。它改變了傳統“填鴨式”教學的呆板,豐富了課堂的信息量,使整個課堂教學成為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互動的網絡結構。教師根據教學安排,可適當增加討論課的次數,提前將討論的題目布置給學生,讓學生課后查閱資料,撰寫發言提綱。在討論課上,讓學生陳述觀點,提出問題,與教師和其他同學進行討論,共同學習。
文科的基本功包括“口頭”與“筆頭”,即便一個人有許多創新的見解、縝密的邏輯思維、搜集了翔實且豐富的資料,但最終要通過“說”與“寫”表達出來。經濟類專業嚴格地說應介于文理科之間,因此對于我們的學生來說要鍛煉“說”與“寫”的能力。課堂討論為學生提供了鍛煉“說”的能力,書面作業或者小論文則是鍛煉學生“寫”的能力。因此,在《世界經濟概論》課的教學中,適當讓學生寫一些課程作業或小論文,不僅可以訓練學生查找、搜集資料的技能,而且可以培養學生書面表達的能力。
(五)適當運用多媒體教學,充分利用網絡輔助教學
在現在的教學中,多媒體教學似乎成為一種不可缺少的教學方式,甚至有的教師整堂課都不用粉筆,都在課件中體現出來。多媒體教學固然有諸多好處,如方便快捷,特別是針對一些煩瑣的表格可以直接展現在學生的眼前,便于教師的講解。但經過這幾年的教學實踐,學生反映,用多媒體教學有時感覺像放電影,記不住。因此,在《世界經濟概論》課的教學中應適當運用多媒體教學,制作的課件力求簡單美觀,充分體現教師的授課內容,而不可全盤用多媒體教學。
在網絡時代,教學方法也可以網絡化。教師可以利用網絡向學生提供一些學習素材,如教師在講授后,可以向學生提供一些相關網站,讓學生去進一步了解相關內容。此外,教師還可以申請一個共享的信箱或者網絡U盤,將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素材放上去,讓學生閱讀。這些為學生加深對課堂講授知識的理解,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
(六)適當聯系中國經濟的實際
我們是中國人,因此在講《世界經濟概論》課時,應適當聯系中國經濟的實際,這樣聽者更愛聽,教學效果也好些。如談美國的GDP、失業率、通脹率等時,最好對比一下中國的相關情況。這樣更具說服力,也使學生看清中國在世界經濟中所處的位置,也更好地體現出世界經濟的教學、研究的目的在于中國經濟騰飛。
(七)教學離不開科研,宜寓科研于教學之中
教學必須與科研相結合,教學不能脫離科研,科研可充實教學內容。筆者在講課過程中發現,一般自己感興趣的地方,研究過的問題,講起來不僅內容豐富、思路清晰,而且效果較佳;如本人缺乏研究的部分,講起課來總覺得十分別扭,費力并且教學效果不佳。因此,作為講授《世界經濟概論》課的教師,要重視與該課程相關的科研,并將其科研成果充實到課堂教學中,可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三、小結
以上僅僅是本人從事《世界經濟概論》課程教學工作的點滴體會。由于世界經濟學科的自身特點,決定了教學方法與其他學科相比,有其特殊的要求。所以,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根據學科特點、學生情況因材施教,通過合理的教學方法,使教學達到預期效果。
參考文獻:
《世界經濟概論》課程是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基礎課程,在其課程體系中居于重要地位。筆者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有了點滴體會。在此,對《世界經濟概論》課教學方法進行初步探索,以此與學界同仁交流,試圖達到拋磚引玉的目的。
一、《世界經濟概論》課的教學目的
在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迅速發展的今天,各國經濟日益相互依存、相互影響,進入了“全球性大規模競爭的時代”,世界經濟的發展態勢引人注目。《世界經濟概論》課的教學目的就是使學生正確理解世界經濟形成和發展的規律、運行機制及發展趨勢,世界主要國家或國家集團經濟發展道路以及世界基本政治經濟格局和當代世界主題;增強學生對世界經濟的學術動態和前沿的了解,不斷吸收新的信息,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為以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也為使中國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培養后續人才。
二、《世界經濟概論》課的教學方法
(一)教學中要注重充實新內容
世界經濟是發展中的學科,新的事物、現象不斷出現,而教材的更新難以跟上實際的變化,所以在講授《世界經濟概論》課時,如果僅僅是照本宣科,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而是要注重充實新內容、新數據資料,緊跟世界經濟發展潮流。比如,在講授區域經濟一體化一章時所采用的課本中并無東亞共同體的相關知識,而東亞共同體正隨著“10+3”進程的推進在逐步構建中。中國是構建中的東亞共同體的一員,作為教師,應該補充這方面的知識。又如,講解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現狀時,只是依照課本引用2004年的數據就沒有說服力,最好引用2007年的數據。必要的數據更新,需教師花費精力去尋找,應盡量使用各國官方、國際組織公布的數據,以保證新數據的來源準確、可靠。
(二)跳出“論點加數字”的傳統模式,加強理論分析,做到上下游課程的關聯
相當部分的《世界經濟概論》教材,甚至不少論文,常常體現“論點加數字”的傳統格式——在陳述觀點之后,即以數據加以佐證,缺乏理論上的深入分析。在教學中,為了對論點進行展開分析,用數字來加以佐證,確有必要。但若一味重復“論點加數據”的模式,勢必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應當用經濟理論進行剖析,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對教學進行理論升華,使世界經濟的教學具有一定的理論性。
同時,還要注意上下游課程的關聯性,融進鄰近學科的知識。世界經濟與國際貿易、國際金融等課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若在教學中應用相關學科的知識來分析問題,則會使教學內容豐富,理論剖析達到一定的深度。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從理論上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世界經濟的知識點,而且有利于學生將學過的課程與《世界經濟概論》的學習聯系起來,為今后其他專業課的學習打下基礎。
(三)采用案例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理論聯系實際、啟發式的、教學相長的教學方法。它要求根據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目的要求,以案例為基本教材,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多種形式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對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問題進行分析研究,提出見解,做出判斷和決策,藉以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世界經濟概論》課的學習中,教師應適當采用案例教學,讓學生身處特定的案例情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講解世界能源的時候,可以給學生講三次世界石油危機,并讓學生去思考:為什么會爆發石油危機?現如今的石油價格猛漲,會不會爆發第四次世界性石油危機?
另外,案例的選擇要有針對性和實際性。因此,要求教師對搜集的資料進行合理加工,選出適用于教學的素材,進行修正和更新,使案例適合于世界經濟教學的要求。這從另一方面使教師的教學、科研水平得到提高,起到教學相長的效果。
(四)課堂講授與討論并行,口頭練習和筆頭練習相結合
討論教學方法提倡教師與學生討論問題,啟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主動地去分析、思考、解決問題。它改變了傳統“填鴨式”教學的呆板,豐富了課堂的信息量,使整個課堂教學成為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互動的網絡結構。教師根據教學安排,可適當增加討論課的次數,提前將討論的題目布置給學生,讓學生課后查閱資料,撰寫發言提綱。在討論課上,讓學生陳述觀點,提出問題,與教師和其他同學進行討論,共同學習。
文科的基本功包括“口頭”與“筆頭”,即便一個人有許多創新的見解、縝密的邏輯思維、搜集了翔實且豐富的資料,但最終要通過“說”與“寫”表達出來。經濟類專業嚴格地說應介于文理科之間,因此對于我們的學生來說要鍛煉“說”與“寫”的能力。課堂討論為學生提供了鍛煉“說”的能力,書面作業或者小論文則是鍛煉學生“寫”的能力。因此,在《世界經濟概論》課的教學中,適當讓學生寫一些課程作業或小論文,不僅可以訓練學生查找、搜集資料的技能,而且可以培養學生書面表達的能力。
(五)適當運用多媒體教學,充分利用網絡輔助教學
在現在的教學中,多媒體教學似乎成為一種不可缺少的教學方式,甚至有的教師整堂課都不用粉筆,都在課件中體現出來。多媒體教學固然有諸多好處,如方便快捷,特別是針對一些煩瑣的表格可以直接展現在學生的眼前,便于教師的講解。但經過這幾年的教學實踐,學生反映,用多媒體教學有時感覺像放電影,記不住。因此,在《世界經濟概論》課的教學中應適當運用多媒體教學,制作的課件力求簡單美觀,充分體現教師的授課內容,而不可全盤用多媒體教學。
在網絡時代,教學方法也可以網絡化。教師可以利用網絡向學生提供一些學習素材,如教師在講授后,可以向學生提供一些相關網站,讓學生去進一步了解相關內容。此外,教師還可以申請一個共享的信箱或者網絡U盤,將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素材放上去,讓學生閱讀。這些為學生加深對課堂講授知識的理解,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
(六)適當聯系中國經濟的實際
我們是中國人,因此在講《世界經濟概論》課時,應適當聯系中國經濟的實際,這樣聽者更愛聽,教學效果也好些。如談美國的GDP、失業率、通脹率等時,最好對比一下中國的相關情況。這樣更具說服力,也使學生看清中國在世界經濟中所處的位置,也更好地體現出世界經濟的教學、研究的目的在于中國經濟騰飛。
(七)教學離不開科研,宜寓科研于教學之中
教學必須與科研相結合,教學不能脫離科研,科研可充實教學內容。筆者在講課過程中發現,一般自己感興趣的地方,研究過的問題,講起來不僅內容豐富、思路清晰,而且效果較佳;如本人缺乏研究的部分,講起課來總覺得十分別扭,費力并且教學效果不佳。因此,作為講授《世界經濟概論》課的教師,要重視與該課程相關的科研,并將其科研成果充實到課堂教學中,可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三、小結
以上僅僅是本人從事《世界經濟概論》課程教學工作的點滴體會。由于世界經濟學科的自身特點,決定了教學方法與其他學科相比,有其特殊的要求。所以,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根據學科特點、學生情況因材施教,通過合理的教學方法,使教學達到預期效果。
參考文獻:
從我國12所院校博士培養方案看(表7),不同的二級學科在選修課程內容側重不同。北京體育大學和上海體育學院作為體育學一級學科培養單位,在選修課程的設置上具有靈活性,北京體育大學在博士生培養方案中,提出選修的指導原則,要求選學與研究方向有關的相應學科的基礎理論和新思維新方法,以豐富和擴大知識面,提高科研能力,根據本專業和研究方向需要,學校又無力開設的課程,博士生可到有條件的外校選學1~2門相關課程,博士生的課程選擇自由度大,從具體選修的課程分析,課程的內容豐富、范圍廣泛。上海體育學院選修課程通過體育科學技術前沿探索專題講座形式完成2學分,每個學生至少參加4個專題講座,經導師批閱合格后,才能獲得學分。
表7 我國12所院校體育學博士選修課程設置情況一覽表
選修課程名稱
北京體育大學
運動訓練學理論、體育社會學理論、運動生理學、運動生物化學、運動心理學、運動生物力學、學校體育
學、體育管理學、運動解剖學、計算機、體育統計、體育測量、體育科研方法、邏輯學、導引養生功、第二外
語、生物實驗課、外聘專家講座、可外校選學1~2門相關課程
上海體育學院
體育科學技術前沿探索專題
華東師范大學
運動生理學、體育運動與心理健康、運動營養與促力輔助劑、第二外語
福建師范大學
體育科學導論、體育科研方法論、邏輯學、運動訓練學、體育統計與SPSS、國內外前沿知識專題
蘇州大學
體育社會學、體育經濟學、體育產業學、分子免疫學、高級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醫學文獻檢索、
社會研究方法選講、運動心理學理論與方法
華南師范大學
管理學概論、社會學概論、經濟學概論、文化學概論、社會心理學概論、哲學史、休閑娛樂概論、體育原理
清華大學
根據研究課題需要,選修校內其他研究生課程
山西大學
體能訓練、體育教學論、神經生理學、體育實驗設計方法、運動選修
河北師范大學
體育學研究、健身理論與方法、運動生物力學科研方法、跨學科選課(2門)
東北師范大學
體育科學實驗研究設計與方法、網球運動、高爾夫球運動
北京師范大學
8次前沿講座
浙江大學
國際體育體制比較、休閑體育文化、國際體育資本的投融資策略、國內外體育法案例分析、體育市場營
銷策略和策劃、行政法學、項目管理
綜合性大學體育學博士點選修課程設置具有其特色。例如福建師范大學側重工具和方法類課程,提高博士生的科研能力和實踐能力;蘇州大學開設了拓展研究生知識的社會學、經濟學和生物學課程和提高科研能力的方法類課程;東北師范大學開設網球運動、高爾夫球運動等有利于博士生未來社會交往需要的課程;華南師范大學和浙江大學開設了涉及管理學、社會學、經濟學、文化學、心理學、哲學等跨學科的人文社會學課程,擴大學生的視野,體現綜合性大學的課程資源優勢。
總之,我國體育學博士選修課程的設置以跨學科為原則,充分利用優質教育資源,特別是綜合性大學的課程資源優勢,設置符合博士研究生培養要求的選修課程。
4.4 課程學分
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研究生培養工作的幾點意見》(教研[2001]1號文件)指出:“改革研究生培養制度和培養模式,形成有利于高層次人才成長的培養機制”。“實行彈性學制。碩士生學習年限一般為2~3年,博士生學習年限一般為3~4年,具體由培養單位自行確定,允許研究生分段完成學業,并規定學年累計在校的最長年限”[10]。就世界各國高等學校教學管理制度而言,一般有學年制、學年學分制和學分制3種。從我國12所院校體育學博士培養方案可見,除了北京師范大學沒有實行學分制外,其他的大學都實行學分制,這不僅有利于博士研究生教育個性化的發展和培養,有利于研究生教育多樣化管理模式的發展,而且有利于國際、國內校際間博士研究生教育的相互交融、學分互認,加速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國際化進程。學分制的完善是時展的召喚,學分制具有彈性學制的優點,也是研究生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從圖3可見,我國11所院校博士研究生所修規定總學分存在差異性,北京體育大學和上海體育學院所規定的學分最高,分別達26學分和23學分,華南師范大學規定學分最低,為12學分,其他大學的規定學分一般控制在18學分左右。在不同大學的課程體系中,不同模塊課程學分的分配也存在差異。在公共課程中,我國體育學博士外語課的設置大部分為2~3學分,但是上海體育學院的外語課程學分為9學分,占所修學分的39.1%,山西大學把第二外語作為公共基礎課,而東北師范大學的外語課程學分為3學分,占所修學分的16.7%;在專業學位課程中,河北師范大學開設4門課程12學分,占所修學分的63.2%,浙江大學只開設體育管理的理論與實踐1門課程2學分,占所修學分的11.8%;在選修課程中,北京體育大學選修課程學分為12學分,占所修學分的46.2%,蘇州大學開設了9門18學分的選修課程,浙江大學開設了7門選修課程11學分,東北師范大學只開設了3門選修課程7學分。選修課程是學分制的基礎,沒有健全的選修制,就很難有真正意義上的學分制。課程的選修化是世界課程發展的趨勢,符合我國體育學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需求。因此,要優化體育學博士研究生培養方案,減少必修課比重,適當增加選修課比重,為實行更加靈活的學分制創造條件。
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