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2 16:26:4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商業發展的現狀,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商業養老保險的概念
商業養老保險是以獲得養老金為主要目的的長期人身險,它是年金保險的一種特殊形式,又稱為退休金保險,是社會養老保險的補充。商業性養老保險的被保險人,在交納了一定的保險費以后,就可以從一定的年齡開始領取養老金。這樣,盡管被保險人在退休之后收入下降,但由于有養老金的幫助,他仍然能保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目前商業保險市場上有兩類養老保險:傳統型和投資分紅型。
二、商業養老保險的現狀
近幾年我國商業性養老保險發展呈現良好勢頭。我國年金保險業務保費收入從2002年的382億元,增長為2009年的840億元,年均增長12%。截至2009年年底,保險業獲得了18個企業年金管理人資格,保險業受托管理企業年金基金710億元,投資管理企業年金基金660億元。然而盡管如此,中國社會及養老金覆蓋率仍處于較低水平。2008年全球養老金資產有25萬億美元,而我國還不足2000億美元,占全球養老金不足1%,大大低于我國經濟總量占全球7.3%的比例。在我國超過一半的中產階層人士愿意建立專門的養老儲蓄;70%的人愿意進行養老投資。但目前來看,國內針對養老進行儲蓄和投資的行為占比很少,養老保險仍處于初級階段。整個保險行業,2006年保費收入占GDP的比例只有2.8%,人均保費僅431.3元,而相比之下,發達國家相關費用占GDP的10%以上,人均保費超過5000美元,即便是印度保費的GDP占比也達到5%,人均保費100美元。
三、商業養老保險的發展對策
(一)轉變思想意識,加大對商業養老保險的宣傳力度
轉變思想意識,不僅要轉變保險公司的觀念,還要轉變個人的傳統思想理念。對于保險公司來說,首先必須充分認識到商業養老的廣闊前景及其到來的巨大商機,在做好市場調研的前提下,細分市場,制定出一個具有全局性,系統性,長期性,風險性,應變性的經營戰略,轉變僅僅是依靠收取管理費用,擴大公司規模等手段攤低成本獲得利差的經營模式;其次,確定商業養老保險的戰略任務和目標,擬定出切實可行的企劃案,促進保險公司能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使商業養老保險獲得持續不斷的發展。對于個人來說,國家和保險公司必須加大商業養老保險的宣傳力度,改變人們傳統的養老觀念,增強個人自我保障和轉嫁風險的意識,將自保資金轉移到保險公司,享受養老保障的利益,提高保障水平。
(二)完善商業養老保險的稅收性政策制度
商業養老保險發展的推動力,很大程度上源于企業和居民個人的避稅需求。在國外,人們形象地稱購買商業養老保險所享受的稅收優惠為“避稅所”,因此,在考慮財政收支的情況后,加大稅收優惠的力度,必然將促進商業養老保險的發展。拿企業年金來說,在企業年金的繳費階段,國外發達國家一般規定15%左右的保險繳費享受稅收優惠,例如德國為10%,美國為15%,加拿大為18%,而我國僅為4%。結合近幾年我國企業職工平均工資增長加快的實際,我國有必要提高此優惠比例進行保險稅制改革。既要考慮我國稅制的實際情況,又要向國際慣例靠攏;建立公平的市場環境,使本國保險公司能與跨國保險公司進行公平的較量;我國稅收制度改革必須朝有利于強化本國保險的償付能力,扶持本國保險公司的方向發展;必須有利于引導居民的保險消費,拉動保險需求,減輕政府的社會保險負擔;必須根據不同險種的貢獻程度實行差別稅率,調整稅基。
(三)創造符合市場的產品,改變傳統的銷售模式,改善服務
保險商品是實質性的內容,要打開商業養老保險市場,一方面必須要有多種年金保險的產品,并且,商品要適應市場的各種需求,具有適應性,可靠性,經濟性。它包括商品的設計或更新,商品的包裝,商品的定價。既要滿足保險公司盈利的目的,又要兼顧客戶需求和利益,生產出其保障內容各有側重且能抵御通貨膨脹的新產品,以適應大力發展商業養老保險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有靈活多變的銷售策略。大力發展商業養老保險的人員可分四類:一是保險公司內部的銷售人員,二是與保險公司簽訂合同的保險人,三是保險中介機構的經紀人和人,四是保險公司委托的兼業人。故此,可以發展由保險公司內部人員直銷和由保險人,保險中介機構以及兼業人代銷的銷售模式,擴展保險產品的營銷渠道。除此之外,還必須要求有完善的服務。二十一世紀市場的競爭就是服務的競爭,服務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市場主體的生死存亡。因此,要大力發展商業養老保險,必須建立健全的客戶服務體系和服務網絡,從售前到售后,以至終生服務。
(四)借鑒國際經驗
我國的養老保障體系建立的時間比較晚,商業保險發展的時間也不長,積累的經驗不多。從各國的歷史進程來看,養老保障體系建設與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政治制度和社會結構密切相關,在發展道路的選擇上有許多值得參考借鑒的方面,在發展階段上存在許多相似之處。因此,發展我國商業養老保險,應當發揮我們的后發優勢,注重借鑒國際先進經驗,才能少走彎路,使之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中小商業銀行的概述
中小商業銀行的含義、范疇。對于中小商業銀行的界定,主要是根據資產額為標準進行的。除了傳統的五大國有商業銀行之外,中小商業銀行主要包括了城市農村信用社、股份制、區域性的商業銀行等,都是其中的組成部分。
我國設立、發展中小商業銀行的意義。對中小商業銀行進行建立和發展,非常的關鍵和重要。在完善和健全銀行體系、改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金融體制、促進銀行同業競爭等方面,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中小商業銀行能夠對我國經濟結構的變化進行適應,對國有商業銀行機構收縮帶來的市場空白進行填補。
我國中小商業銀行的現狀
我國中小商業銀行的資金規模分析。近年來,我國中小商業銀行的資金規模正在不斷擴大,截止到2016年末,在所有的中小商業銀行當中,已經超過了110萬億元的總資產規模,同比產生了30%以上的增長量。
我國中小商業銀行盈利能力分析。中小商業銀行的規模較小,因而其盈利能力不但具有靈活性的特點,但同時也很容易受到外資銀行或大型國有銀行的沖擊和影響,因而盈利能力穩定性稍顯不足。
我國中小商業銀行市場占有份額分析。以2016年為例,五大國有商業銀行存款市場份額,達到了85%以上的比例,而在中小商業銀行當中,僅占有了不足15%的市場份額。在其它方面的市場份額當中,貸款占比、資產占比、凈利潤占比等,五大國有商業銀行分別為84.51%、84.36%、85.77%,均高于中小商業銀行的15.49%、15.64%、14.23%。
我國中小商業銀行資產質量分析。截止到2016年底,我國中小商業銀行,大約擁有950億元以上的不良資余額,和同期相比,發生了較大幅度的下降。同時,達到了85%以下的不良貸款占比,同期相比,也產生了一定的降低。資產質量正在不斷提升。
我國中小商業銀行競爭力分析。在我國中小商業銀行競爭力方面,已經上市的地方商業銀行競爭力由于其它股份制商業銀行,甚至可能超過國有商業銀行。從整體競爭力方面來看,股份制的商業銀行,要比國有商業銀行更高,但是,其只具有比較分散的競爭力水平。
我國中小商業銀行在發展中存在的題
我國的中小商業銀行,在發展中,存在一些問題,利率市場化迫使存貸利差收入空間變窄;人才制度不夠完善,高端人才儲蓄不足;發展程度嚴重失衡,受外力因素政策影響較大;具有比較集中的經營區域,在金融服務方面,覆蓋面還不是很廣;在理財產品、盈利模式上,只具有單一的形式,沒有產生較高的中間業務收入;在內部結構方面,缺乏完善性,政府的意愿,往往會對貸款造成影響;在市場定位上,存在著不恰當的問題,可能會進行盲目性的投資,沒有形成較高的盈利能力;風險處置有待深化。
地方政策干預。在很多地區,中小商業銀行的發展,會受到地方政府及政策的較大干預。地方政府,可能會對中小商業銀行進行控股,所以能夠控制這些中小商業銀行。在市場競爭中,中小商業銀行處于相對較為劣勢的地位,因而對地方政府和政策存在著一定的依賴性。在這樣的情況下,使得地方政策對中小商業銀行的干預更加容易,中小商業銀行的發展難以與市場實際情況相匹配。
高素質人才欠缺。在我國中小商業銀行當中,由于薪資福利待遇和社會保障等方面,與大型國有銀行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因而在高素質人才的競爭中,處于劣勢的地位。在中小商業銀行的很多關鍵位置和關鍵領域上,都欠缺高素質的專業人才,不能為中小商業銀行的發展提供較大的幫助,所以,中小商業銀行在發展中,會產生阻礙及影響。
市場定位不準確。當前有很多中小商業銀行,都是在原有信用社的基礎上發展和建立的,采用的經營方式仍是過去較為陳舊的方式,對于自身的靈活性特點,沒有進行很好的體現。在市場定位方面,無法擺脫大型國有商業銀行的傳統觀念,沒有進行很好的創新。對于自身在傳統業務、資金實力方面與其它銀行的優劣勢,沒能進行很好的認識,仍然希望以傳統業務帶動銀行發展,市場定位上存在著較大的問題。
客戶群選擇范圍小。我國當前的很多中小商業銀行,往往會進行比較狹窄的客戶群的選擇范圍,存在著質量不足的情況。中小商業銀行由于自身規模和實力較為有限,對于一些大型工程或大型企業的貸款項目,很難順利獲取,因而主要的客戶群體仍然集中在中小企業身上。中小企業小額貸款,缺乏穩定性,提供有限的資產的能力,低技術含量的產品,生命周期較短,并且缺乏政府部門的有力支持,因而容易破產,造成中小商業銀行的壞賬。
我國中小商業銀行發展的對策建議
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在中小商業銀行發展當中,利率風險管理系統應該建立提高定價能力;積極引進人才,優化管理層,加強人才培養;通過兼并和重組擴大自身的規模;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增加業務創新;細分市場,努力做到精而細;加強內控機制改革,提高管理水平,獲得合理的政府政策支持,加強產品創新,突出特色,明確定位,提高資產的質量,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
實行跨區域發展。對于我國中小商業銀行來說,應當大力推動跨區域發展,追求規模經濟,區域風險規避。中小商業銀行一旦實現規模的擴大,收入提升,成本降低,盈利能力和利潤規模都能夠得到擴大。通過跨區域發展,使自身品牌價值得到提升,從而提高自身的整體競爭優勢,在金融業市場競爭中,取得更為理想的生存與發展。
大力發展網絡業務。中小商業銀行和大型國有商業銀行相比,跨區域網點往往偏少。因此,如果仍然堅持傳統的金融服務、地理位置、機構網點,資產規模,將帶來更大的限制。因此,中小商業銀行應加大力度發展網絡業務,不斷完善和優化網絡銀行,實現個性化、低成本、寬空間的網絡業務服務,為中小商業銀行帶來的競爭優勢也會體現在發展和競爭上。
對中間業務進行開展。對于中小商業銀行來說,較低的中間業務是一個重要的業務風險和巨大的利潤空間,因此應當受到中小商業銀行的充分重視。與金融體系的改革的深化,商業銀行之間的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只有為客戶提供更高效和方便的服務,能夠戰斗和留住更多的客戶。中小商業銀行應當基于客戶的實際需求,匯票業務,收費業務、保險業務,代表工資業務、信用卡業務,儲蓄信用卡業務,信用卡業務和其他中間業務發展,從而吸收大量的低成本存款。
二、商業銀行市場營銷的現狀
現在普遍的商業銀行在服務方面已經有了非常深刻的認識和改觀,同時在市場營銷方面也加大了的力度,市場營銷的策略也有所改變,而且已經初具成效,但是任然存在一些弊端和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缺乏正確的市場營銷觀念
相當一部分的商業銀行任然存在市場營銷觀念的缺失,坐等客戶上門缺乏主動的市場營銷,沒有從真正意義上了解市場營銷對現在的商業銀行的重要性,還受陳舊觀念的影響認為銀行行業具有壟斷性,但是隨著商業銀行數量的增多,客戶的選擇同時也增多了。還有就是很多的商業銀行沒有相對長遠的市場營銷規劃,只注重當前時期的營銷任務,對消費者沒有系統和深入的剖析,只會從銀行的利益考慮不主動換位思考,不了解消費者的實際需求,從而造成了相當一部分消費者的流失,進而導致了商業銀行的經營效果不佳。
(二)市場定位不準確
缺乏正確的市場定位是我國商業銀行普遍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忽略了從可持續發展的長遠角度對市場進行細分,只是隨波逐流的創新服務、開發新產品等等,對消費者的需求缺乏系統的分析,對市場沒有深度的細分,導致很多的資源優勢受到限制無法充分的展示。當前商業銀行推出的金融產品的共性大,營銷手段也是大同小異,沒有形成一個個性的獨特品牌和服務,不能為消費者提供具有一定針對性、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和服務,從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商業銀行對消費者的吸引力。
(三)市場營銷不足
隨著商業銀行的不斷增多,銀行之間的競爭也在不斷的明顯,各個商業銀行業在不斷的推出新產品和服務,不斷的努力引起消費者的注意,盡最大的努力增加銷售額,但是成果都不是很理想,做好市場營銷工作就顯得非常重要。目前商業銀行市場營銷工作的不足重要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銀行自己內部缺乏濃郁的營銷氛圍,沒有主動的對產品進行營銷,知識單純的將商業銀行所有產品的宣傳資料放置在報架上,或者是通過各種視屏、字幕在電子顯示屏上進行展示,缺乏主動的對消費者進行產品的介紹,使得相當的一部分消費者不清楚甚至是不知道產品的存在,只有銀行工作人員熟悉產品,從很大意義上來說也就丟失了非常多的消費者。
二是外部宣傳和銷售的缺乏同樣是營銷工作不足的表現,就目前而言,我國的商業銀行的外部銷售基本是寥寥無幾,與保險行業相比較,銀行的外部宣傳和銷售的市場營銷幾乎是沒有可比性的,銀行產品的外部銷售僅僅局限于銀行內部工作人員認識熟悉的人,進而進行關系的拓展,這種方式的營銷力度是遠遠無法滿足需求的,范圍非常的小而且存在局限性。
(四)缺乏專業的營銷隊伍
商業銀行的營銷工作人員缺乏專業的知識,有的甚至是非對口專業的人員,通過較為短暫的培訓就從事銀行產品的營銷工作,使的銀行的營銷隊伍水平參差不齊,尤其是專業知識和營銷技巧方面都存在嚴重的不足,對銀行的產品和服務沒有熟悉的掌握,商務禮儀等方面的知識更是知之甚少,這樣的營銷隊伍也就直接的導致銀行的營銷效果差,甚至是出現營銷不規范的情況發生。
三、商業銀行市場營銷的發展對策
(一)轉變觀念
必須要讓銀行的營銷工作人員轉變市場營銷的陳舊觀念,讓營銷人員明白和正視市場營銷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因為優勝劣汰一直是市場恒古不變的法則,尤其是面臨競爭如此激烈的商業銀行的市場營銷。所以商業銀行的市場營銷觀念也要與時俱進,把被動營銷變成主動營銷,改變從前單一的營銷模式,更加全面的營銷,更好的適應和滿足當前市場發展所需,我認為要做好以下三點:
一是商業銀行要積極的轉變市場營銷觀念,要正視現在的形式,商業銀行的增多使得從前的壟斷時代已經過去了,相對于消費者而言選擇多了,所以要積極主動的抓住消費者,最大限度的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率先贏得市場的主動權。
二是要求工作人員對市場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對市場做深度的剖析,牢牢把握消費者這個市場營銷的主體,換位思考以消費者的角度出發去思考,圍繞著消費者進行全方位的研究,更深層次的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并針對不同的消費者提供不同的產品和服務,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三是要求商業銀行的營銷工作人員有一定的商務禮儀知識,為滿足消費者需求為服務宗旨,不斷的提升服務的質量,樹立良好的全員營銷的工作氛圍。
(二)開展個性化營銷服務
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消費觀念也在不斷的提高,消費的層次和要求也不盡相同,很多從前的產品和服務都遠遠無法滿足現在消費者的需求。商業銀行應該要本著充分尊重市場和滿足市場需求的理念,結合市場消費者的實際,針對不同的消費者制定出不同的個性化的產品以及個性化的服務,更好的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可以將上門服務列為特色服務之一,主要針對資金金額較大的客戶,為資金金額比較大的客戶提供信息、理財等專項全面的服務等等,針對不同的客戶需求提供不同的產品和服務,真正的細化市場,牢牢的把握住原有的消費者,不斷的開發新的消費者,并且在消費者中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
(三)培養專業營銷隊伍
中圖分類號:F06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599 (2010) 09-0000-01
Business Intelligence Using Status&Development Trend in the Business Field
Zhao Jun
(Technician School of Zhanjiang(Zhanjiang Senior Technician School),Zhanjiang524037,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went into detail the concept of the business intelligence,analysis currentusing situation and future trends of the business intelligence in today's business world.
Keywords:BI;Architecture;Data Warehouse
一、商業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BI)
怎樣從業務數據中提取有用的信息,然后根據這些信息來采用明智的行動――這就是商業智能的課題。因此,商業智能較為合理的定義應該是:如何通過技術手段對分散在不同系統的數據進行有效整合,從數據中獲取有用的信息,再將這些信息轉換為知識,用于商業決策。
二、商業智能在商務領域的使用現狀
20世紀80年代,數據倉庫起源于美國,從90年代中期開始已經非常成熟。數據挖掘在美國得到大力推廣也是1996年之后的事情了。但是,數據挖掘的實用性很快得到業內的認可,并迅速地推廣到全球的許多地方,尤其是在歐美國家。
數據挖掘引入中國最早是在20世紀末,起步較晚;但是這一技術很快得到銀行和電信的認可。從2000年開始,國內的一些企業已經開始建立數據倉庫;2003年,數據倉庫在銀行、電信等行業已經開始推廣。數據倉庫和數據挖掘的理念以及它們可能為企業、事業和政府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已經得到普遍的認可。但是,這些技術距離有效推廣和應用尚有一段路要走。商業智能應用的規劃、設計、開發、實施是一項相當復雜的系統工程,在認識上還有誤區。
(一)統一需求和定位問題
談到商業智能系統需求的問題集中在:應用需求的不明確(具體業務部門提不出需求)、不急迫;企業決策層對該類系統的用途及如何得到投資回報不清楚;系統建設復雜(不知該如何設計模型、存放什么信息),令人望而卻步。這些問題實際上在某種程度上與東西方文化差異有關。
(二)受非技術成份影響大
商業智能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力差、系統常被廢棄而后又重建,造成資源浪費;技術和概念停滯不前,應用上不去;且受非技術的影響大。這是國內目前商業智能應用較普遍的問題。
(三)信息平臺和應用的問題
國內企業對商業智能的需求一般是從具體的應用開始,如大客戶管理系統、領導決策支持系統、經營分析系統、財務管理系統等等。但這些應用的背后都需要數據倉庫的支持。這樣就引出了一個問題,是先開發應用還是先建立數據倉庫平臺。在信息平臺和實際應用間有效地平衡,將系統的建設可分階段實施、可持續發展是商業智能應用實施的關鍵。
(四)思維模式問題
目前,國內企業商業智能系統實施過程中的一個主要的問題是帶著明顯的傳統事務處理系統的思維模式,但商業智能的應用需求往往復雜多變。
(五)商業智能僅是業務報表嗎
許多企業會把實現現有業務報表的問題作為商業智能應用的開始,這雖然看起來是一條務實的途徑,但實際上可以算是一個誤區,其中隱藏著風險。
(六)系統投資回報問題
任何一個IT系統的建立都要講究投資回報;整個商業智能應用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花錢:從數據的采集、數據倉庫的存儲、各種分析、挖掘的服務器和軟件。而真正能夠使商業智能應用賺錢的階段則是因此得到正確的決策,并運用于企業的業務和市場。這是一個開環和閉環的問題。
(七)應用條件成熟度問題
有不少對商業智能有需求的國內企業,其傳統的事務處理系統仍不完善;這在國外并不多見。但對國內企業來說,是否需要等到業務系統完善之后再考慮商業智能呢?實際上并不一定,因為市場競爭并不等人。
三、商業智能在商務領域的發展趨勢
隨著應用的不斷深入,市場需求對BI提出了新的挑戰,Internet技術以及人工智能的IT不斷發展,則為BI的不斷完善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未來,BI有望進一步獲得長足發展,從根本上改變決策方式。具體來說,BI未來發展將集中于以下幾點:
(一)支撐技術
基于關系對象數據庫的數據倉庫將是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數據倉庫的平臺性能將得到很大改善。數據挖掘方法和算法研究將更加深入,專門用于知識發現的數據挖掘語言有望進一步向標準化發展。基于數據倉庫的數據挖掘與OLAP將實現融合和互補,從而使分析操作智能化,使挖掘操作目標化。信息可視化進程進一步發展,以提供更優的洞察力。對非結構化數據的處理和分析,比如文本挖掘和WEB挖掘的能力將大大增強。
(二)體系結構
BI方案的協同性和開放性將進一步提高。企業能夠利用合作伙伴的數據倉庫或Internet系統中的多維數據集進行決策分析活動,并且OLAP及其它BI的應用以WEB服務形式提供,以XML形式發放BI應用的分析結果是新的發展趨勢。
(三)應用系統
古鎮旅游依托的是具有獨特自然與人文景觀的歷史文化名城。所謂古鎮,往往指的是有深厚文化積淀,在歷史傳承中形成了獨特文化價值、重大歷史價值或紀念意義的城鎮。古鎮特殊的歷史文化價值,不僅體現了特定時代和地域的歷史、文化、民俗、藝術形式以及生活形態等豐富內涵,同時也是我們研究過去歷史的重要依據。在體驗旅游、人文旅游不斷發展的今天,獨樹一幟的特色文化旅游開發已成為古鎮旅游主打的“名片”。近二十年,在古鎮旅游業的發展,給當地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然而,隨著開發的急速擴張,也暴露出諸如自然與人文生態環境、風土民情和原住民生活遭到破壞的問題。
一、古鎮旅游開發的商業化與過度商業化
商業化是基于社會生產和產品的價值轉換而存在的。當勞動產品經過價值交換進入流通領域之后就成為了商品,在此,作為一般等價物的貨幣應運而生,正如馬克思所說,從商品到貨幣是一次驚險的跳躍。如果掉下去,那么摔碎的不僅是商品,而是商品的所有者。因此,生產者要引進先進技術,加強管理,提高自己的勞動生產率,降低成本,努力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服務,就是要面向市場,生產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和服務,為了順利實現這驚險的跳躍。古鎮旅游開發就是以提供滿足游客需求的產品和服務核心,當然也符合這個市場規律。
(一)商業化與“過度”商業化的概念之別
商業化指的是以提供商品為手段,以營利為主要目的的行為,是將有利于生產的一切活動擴大變成商品及服務并進行交換。工業革命之后,機器化大生產催生了一個龐大的商業體系,商業化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的直接影響應該主要包括如下幾方面:一是商業化促進生產社會化,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協調生產關系和生產過程,促使工業產品充分而迅速地實現價值,從而建立循環、高效、完善的工業體系。二是商業化也可以充分動員社會資源,有效生產和積累社會財富,滿足人們日益增長及不斷差異化的物質文化需求。三是商業化通過教育、文化、技術革新不斷為工業大生產提供豐富的生產要素,創造就業機會,并為擴大再生產培養和提供消費者。
明清以來,由于市民階層的興起,正是商業的繁榮成為了促進城鎮發展的重要動力,隨著近現代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城鎮的商業化步伐加快。商業的興衰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歷史文化古鎮的興衰,商業在促進城鎮城市化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說“從商業的基礎上長成的永久性的社區,我們不妨稱之為‘鎮’”,這種城市化是建立在商業貿易和農業商品化、手工業基礎上,是在大中城市市場帶動下萌生起來的。事實上,旅游和商業從來都是密不可分的。現代旅游經濟是建立在市場經濟基礎上,以旅游產品的生產和交換為主要特征的旅游活動。商業化,既是對古鎮進行旅游開發的必然結果,也是促進古鎮旅游興盛的基本途徑。
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中描述過商品交換的歷史變化:從中世紀交換的只是剩余產品的前商品階段,到一切產品、整個工業活動都處在商業范圍之內的商品階段,“最后到了一個時期,人們一向認為不能出讓的東西,這時都成了交換和買賣的對象……這個時期,甚至像德行、愛情、信仰、知識和良心等最后也成了買賣的對象。這是一個普遍賄賂、普遍買賣的時期,或者用政治經濟學的術語來說,是一切精神的或物質的東西都變成交換價值并到市場上去尋找最符合它的真正價值的評價的時期”,這就是全面商業化的階段,不僅極大地推動了城市的繁榮,與此同時也造成了商品拜物教和人的異化。
(二)過度商業化的意涵
“過度”商業化,顯然已經超越了商業化的社會發展必然性及其生產關系的進步性,正如波德里亞所說,極度擴張的生產與商業化使得“堆積與豐盛”顯然成為工業社會給人印象最深的描寫特征。這種由人而產生的物的堆積與豐盛,“像可惡的科幻小說中的場景一樣,反過來包圍人、圍困人。”造成了人的異化和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深層矛盾。旅游開發過度商業化,就是指在旅游開發過程中,簡單地將旅游景區作為旅游經濟開發對象來對待,過分強調其經濟功能,片面追求經濟效益,一味遷就投資商和開發商的不合理要求,采用開放式而非循環式的旅游經濟模式的過渡開發的行為。
二、麗江古鎮旅游開發過度商業化的表現
麗江古鎮是曾經的茶馬古道上的中轉集散重鎮,于199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之后聲名鵲起,以其悠久的歷史和深邃、古樸、奇特的文化和自然優勢贏得了全世界的美譽,從而一躍成為了新興文化旅游熱點,被譽為“高原姑蘇”、“東方瑞士”。然而,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最突出的當然是古鎮原有的活態文化資源日漸消失。古鎮原有的古樸韻味一點點退去,不再滿足游客期望,甚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亮出紅牌。
商業化是旅游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現象,古鎮的旅游商業化能增加居民就業機會、促進經濟發展,同時也改變了古鎮的傳統空間結構,使古鎮傳統風貌特色有所消退。對商業模式的依賴在短時間內會得到經濟的飛速發展,但是伴隨著城市結構和形態的變化,如果不能產生與之相匹配的資源循環與可持續的生產系統,這種依賴性反而極易導致城鎮的快速衰落。根據實地考查的情況,下面對麗江古鎮旅游開發過度商業化的表現及古鎮發展的現狀進行列表分析,如表1所示。
通過表1的整理分析可見,麗江古鎮的發展現狀和古鎮旅游開發過度商業化的表現出現了高度的一致性,不難看出這絕非巧合,表明了麗江古鎮旅游開發已經呈現出過度商業化的傾向。
三、古鎮旅游開發過度商業化的原因
近年來古鎮旅游熱的興起,有其社會心理原因,現代化進程加速了人的異化,也加深了人的焦慮情緒,古鎮沉淀的古老文化氛圍與質樸的生活方式,可以滿足人們逃離都市喧囂與緩解壓力的心理需求,從而在對人類古老生活與人性本真的懷舊中,獲得心靈的慰籍與平靜。因而,可以說社會心理需求是造成古鎮旅游熱深層原因。此外,經濟發展與國民收入的提高為人們走出家門、各地旅游奠定了經濟基礎。因此,古鎮旅游熱度持續高漲,與此同時古鎮旅游開發不斷加速。
商業化是古鎮旅游開發的必然結果,商業化促進了古鎮旅游業的繁榮,但是,消費社會背景下生產的極度擴張與商品過剩性堆積,造成了資本主導下以不斷創造新業態為發展模式的產業格局。隨著資本的深化,古鎮旅游在利益趨動下的盲目開發導致商業地租高啟,從而形成了古鎮空心化現狀,古鎮空間結構的改變伴隨著文化形態的改變,傳統空間結構的消解使古鎮的生活型功能退化、商業型功能突顯,并超越了古鎮自身代謝與循環的能力,同時也使得商業化的積極意義被解構,逐漸陷入因“過度”商業化而形成的發展陷阱。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造成麗江古鎮旅游開發過度商業化的原因。
(一)從古鎮旅游開發的角度分析
旅游開發的高速發展,一方面推進經濟發展,另一方面也導致了古鎮的過度商業化問題。古鎮內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改造、建筑布局無不是圍繞著旅游開發的需要進行。發展旅游業成為提升保護和管理古鎮水準的一個重要因素,一切為旅游提供服務導致了古鎮旅游開發在定位上的偏離。古鎮旅游功能的開發缺乏科學的規劃,忽視了傳統文化與生活方式的延續,致使當下古鎮充滿著現代商業社會的浮躁,缺乏當地民族文化內涵,商業化的“過度”不可避免。在全國旅游業大發展的背景下,麗江旅游業的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成就了“麗江模式”,也給今天古鎮旅游過度商業化埋下了伏筆。首當其沖的是,暴漲的游客數量必然導致對相關服務設施的要求不斷膨脹,古鎮的建筑形式、建筑風貌、空間結構等勢必會發生改變,為滿足大量游客需求而急速發展的古鎮商業背后也潛伏著一系列生態問題。其次便是政府和企業等面對巨大商機而對古鎮旅游資源的大力開發,不注重整體和長遠利益,出現了過度開發,資源浪費,管理滯后等問題,加劇了古鎮旅游商業的不健康發展。
(二)從古鎮管理角度分析
地處西部邊疆,經濟文化整體發展水平落后,古鎮管理水平較低、技術滯后,管理人員專業水準不高,缺乏應有的保護意識。麗江古鎮在對旅游服務上投入了巨大力量,但主要的管理手段還是停留在提供單一服務上。政府沒有正確認清自己在古鎮保護和開發中的位置,使麗江古鎮管理部門只重視效率而不重視公共道德,只重視產出而不重視投入,只注重個人和部門利益最大化而不注重公共利益最大化等。政府是古鎮的開發者也是古鎮的保護者,認為只有開發好了才有資金來保護古鎮,從而忽略了不合理開發對古鎮可能造成的破壞,于是一方面為了追求經濟效益而一味地開發古鎮,放松了對其的保護監督,另一方面也給當地居民、旅游開發者一個誤導,從而逃避遺產保護的責任,最終促成了古鎮的不健康發展。比如管理部門對麗江古鎮商鋪價格控制的無力導致了房租高啟的局面,據調查:東大街一家面積約為20平方米的日用雜貨店年租金高達約5萬元人民幣,而位于次繁華階段新義街的一家面積約為20平方米的民族服飾店的年租金也要約3萬元人民幣。利益趨使房東把房子租給出價最高的商家而不注重其經營性質,從而加劇了傳統文化氛圍的破壞和民族特色的流失。
(三)從古鎮居民的心理角度分析
麗江古鎮急速的商業發展和快速增加的商機給古鎮的居民造成了極大的心理沖擊,在巨大的利益誘惑以及與現代物質享受不相稱的傳統居住條件的綜合對比之下,大量的古鎮居民外遷,選擇居住條件和環境都更好的新城居住,把房子租給了大量的外地商家,從而給古鎮旅游商業的爆發提供了最為直接的條件。同時隨著原住居民的大量外遷,古鎮的文化傳統也逐漸被沖淡甚至斷裂,與巨大的利益相比,文化的傳承對于百姓的心理影響顯得蒼白無力。
(四)從政策法規角度分析
相關政策法規的滯后制約了古鎮旅游開發的健康發展,健全的法制體系是維護和保障世界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的重要保證。雖然1983年出臺的《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城市總體規劃》和1994年出臺的《云南省麗江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管理條例》引領麗江古鎮的保護工作步入了法制化的道路,但目前我國還沒有一部完整的世界遺產保護法規出臺。面對蓬勃的古鎮旅游商業浪潮,相關政策法規的滯后性的負面影響被不斷放大,從而加劇了古鎮旅游開發過度商業化的步伐。
四、古鎮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各地遺產正面臨著嚴重的威脅,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盲目開發,無序開發,錯位開發,過度開發和超容量開發仍然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但通過一些合理的措施和建議可以改善古鎮目前所面臨的“危機”,擺脫旅游開發過度商業化的困擾,實現古鎮旅游的長久,健康發展。可持續發展理論可追溯到古典經濟學家對經濟發展與資源稀缺性矛盾的研究,對經濟發展模式的探討伴隨著人類與自然和環境資本的維系與延續。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了首屆世界人類環境會議,首次提出“可持續發展”這一概念,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提出“可持續發展就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滿足他們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 。可見,可持續發展在經濟增長理論中往往涉及到代際公平的問題,關涉人類對未來的可預見程度,可持續發展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也是環境問題與社會問題。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發展,就是追求資源、人口、環境的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要求在嚴格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和保護環境、資源永續利用的條件下進行經濟和社會建設,保持發展的持續性和良好勢頭(512)。Martain(1995)指出旅游開發應建立在可持續性標準的基礎上。伴隨著1994年國務院的《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可持續發展研究成為國內學術研究熱點,從可持續發展概念、資源配置原則、基本要素、區域與生態平衡等多維度展開了研究。
因此,旅游可持續發展是指旅游開發為未來留有生存和發展空間,同時保證生態環境、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多樣性、有序性、完整性不被破壞的前提下,一方面滿足社會和經濟效益,另一方面使旅游者體驗到旅游所帶來的物質、精神、文化等方面的享受,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1995年西班牙“可持續發展世界會議”,世界旅游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環境規劃署通過了《旅游可持續發展》及《旅游可持續發展行動計劃》,旅游可持續發展達成世界共識。旅游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不僅包括了旅游業發展現狀與趨勢,也包括了系統環境與區域協作四個部分。
古鎮旅游開發在面對過度商業化帶來的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活態文化資源消逝等現狀,需要遵循循環經濟理論,實現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麗江古鎮在旅游開發及發展的過程中要解決好生態破壞、特色消逝等問題,可持續發展理論可供參考。結合可持續發展的相關理論要求,麗江古鎮旅游可持續發展要強調旅游經濟發展和自然生態、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社會、歷史文化的可持續是古鎮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一)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
理念決定了行為選擇,對古鎮可持續性發展而言,首先,要樹立正確的古鎮遺產保護的理念,加強對古鎮遺產價值重要性的認識。提高管理人員、商戶、游客、旅游從業人員以及原住民對古鎮遺產價值的認識,從而轉變對古鎮遺產開發就是挖掘其商業價值的單一認識,真正發展好古鎮旅游。其次,經營與開發理念要建立在遺產保護之上,而非一味的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堅持保護古鎮的原真性,整體性和可持續性。合理開發,適度開發,健康發展從而杜絕過度商業化現象的再生和擴大。發揮非政府組織等民間機構與行業協會的監督作用,從而保障古鎮保護的再投入。再次,要改變政府的管理理念,政府應認識到古鎮文化生態資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公共性和有價值性,形成保護和開發相輔相成的理念。充分體現社會公平,正確處理政府與群眾,原住居民和外來人員,商戶和游客,開發和保護等之間的關系,實現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二)政府要成為古鎮旅游開發可持續的管理主體
完善的地方政府管理職能、科學的制度安排是合理配置古鎮環境、人文、原住民與開發商各方資源的基礎,是實現市場機制與文化傳承有機結合的主導力量,是對制約古鎮可持續發展各種因素進行有效管理的主體。地方政府建立統一管理部門,監督和指導古鎮開發,規范和約束古鎮保護;建立獨立的人才資源管理體系,培養和引進專業人才,提升古鎮旅游開發的專業化水平;建立古鎮居民,商戶,企業等都能參與古鎮管理的相關機制,達到優先管理的目標,實現人人監督,自覺保護的目的。一個高效、成熟、恰當作為的政府是古鎮可持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三)開發可持續創新的旅游產品
旅游產品開發要往多元化、專業化、品牌化的方向發展,開發新的旅游資源和新型旅游產品應致力于弘揚少數民族文化特色,挖掘內涵,提升品質,保證旅游產品的開發不是盲目的為了短期的經濟效益。納西古樂、東巴文化等都是很好的素材,《麗水金沙》、《印象麗江》等也都是很好的代表,但是僅僅有這些是遠遠不夠的。所以要深度挖掘古鎮文化,提高文化產品的檔次,讓旅游產品系列化、多樣化、高品質化。從而提升古鎮旅游商業發展的品質,有效抵制其盲目發展、畸形發展,促進其健康合理的可持續發展。
(四)其他方面的可持續
除了前文所提到的方面,古鎮自身還應有效改善其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改善古鎮內硬件和軟件等基礎設施,合理規劃城市等,為古鎮旅游商業的健康發展提供必要的外部條件。同時要擴大古鎮的資金來源,形成古鎮發展的強力保障,加強古鎮文化傳承力度和內涵挖掘力度,將傳統文化融入到市場運營機制當中,有效阻止古鎮開發因盲目追求利益而形成的過度商業化現象。政策法規也是遺產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之一,只有建立高效運作的綜合決策和協調管理機制,完善遺產的可持續發展政策,法律法規體系,加強立法管理,才能促進古鎮遺產的健康發展,可持續發展。如此,古鎮的開發和發展才能步入陽光大道。
參考文獻:
[1]木永躍.世界文化遺產地政府治理問題分析――以麗江古鎮為例[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0(05).
[2]劉燕.旅游業的發展對麗江古鎮社會文化的影響[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5(17).
[3]董建春.世界自然遺產面臨的威脅及保護對策研究――以重慶芙蓉洞為例[J].魅力中國,2010(17).
[4]Meadows,D.Limits to Growth.Universe Book[M].New Yoek,1972.
[5]Buryatia.Conceptual basis for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M].Round table talk,2000.
[6]Martian,C、Charter for sustainable t
許多實力雄厚的外資金融機構進入國內,金融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殘酷,國內商業銀行因缺少創新和規模相對小,競爭中處于弱勢,只有發展投行業務才能加強競爭力。
(1)是中國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場發展的必要補充。金融改革在取得了成就的同時還存在眾多的不足。中國經濟結束了高速發展進入中高速的新常態,更需要金融市場的穩定和完善。近年來中國一直以中介貸款為主,證券融資為輔。融資結構不合理,資本市場弱小致使金融市場發展落后。
(2)中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單一,面臨考驗。國內銀行普遍存在問題是營業收入的絕大部分都來自于利息收入,以中國農業銀行為例,其2015年第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394.43億元,其中,利息凈收入為1094.42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重高達78.5%,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269.78億元,占營業收入的19.4%,主要是手續費的增加。中國商業銀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與美國商業銀行的相比明顯偏低,且中國商業銀行的非利息收入主要來自手續費,充分說明了我國商業銀行的盈利手段單一,很少創新開拓投行業務。
二、我國商業銀行投行業務的運作現狀
我國商業銀行投行業務多是借鑒國外已經成熟的發展經驗,相應的業務部門成立和運行的時間較短,受制于金融監管環境,主要是通過與證券公司合作的方式實現,如銀證轉賬、基金托管、證券、資金合作和買賣部分債券業務。近年來,隨著金融體系的完善和監管的規范化程度提高,商業銀行可開展的投行業務逐步增多。
當前招商銀行的成績還是可以的,據招商銀行公布的2015年第一季度季報顯示,其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4.16%,國內全行業凈利潤增速跌倒個位數的情況下,招行凈利潤增速仍維持15.22%。其一季度營業收入507.47億元。其中利息凈收入333.89億元,同比增加22.22%。其中手續費、傭金及其他中間服務凈收入,同比增加49.23%,且主要來源于除手續費外的財富管理、基金、債券業務等中間服務,這些服務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首次突破30%。總之,當前中國商業銀行借鑒國外經驗開展的投行業務,為其進一步拓展投行業務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三、我國商業銀行投行業務的主要問題
長期以來,我國商業銀行在投行業務領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由于宏觀環境所限、自主創新能力和意愿不足等方方面面的原因,我國商業銀行投行業務也存在著制約其發展的許多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投行業務增長潛力有限,但當前由于市場過度泛濫,造成基數過大。基數過大就會導致許多情況的變化,如盈利模式、組織架構、經營理念和市場需求等情況,情況的變化會增加投行業務收入躍升的難度。
(2)涉及投行業務的產品種類少,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導致現有的投行業務無法滿足客戶日益復雜的需求,投行業務產品大同小異,使得行業內競爭較弱,難以形成良性競爭。且這種結構很脆弱,一旦受到外部條件的影響會帶來大規模的波動。中國的宏觀環境轉弱,政策監管嚴格。受經濟下行和企業業績低迷的影響,部分企業投融的計劃不斷徘徊,投融意愿較弱。國家政策監管日趨嚴格使得財務顧問業務發展緩慢,在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壓力下,利率下調,但有些銀行職員為了業績,卻巧立費的名目轉嫁給客戶。
(3)人才隊伍建設滯后不適應投行業務發展。雖然投行業務快速增長,但是一些銀行至今尚未真正配備專職人員,而是由從事其他業務的人員兼任,人員的非專業化,難以提供給客戶高質量的投行業務服務。
(4)國內銀行投行業務增長空間巨大。一直以來,中國商業銀行的營業收入來自存貸款利差較多,非利息收入較少,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因此,中國商業銀行轉型發展的驅動因素之一就是努力拓展創新投行業務在內的中間服務、逐步提升非利息收入所占比重。
中圖分類號:F832.33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5-000-02
過去,人們一直使用的是以貨幣或代用貨幣等實物為中介進行商品交易。然而,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衣食住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原本以實體貨物為基礎的現金交易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交易需求。因此社會上衍生出一種新型的金融支付產物,即支票。由于社會因素和個人心理預期因素的影響,個人支票存在實際應用中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導致我國商業銀行的個人支票業務不能得到有效的發展。在美國等發達國家,人們購物絕大部分是以個人支票為支付方式的,因為他們認為采用支票支付比較方便而且安全。相反,此種場景幾乎很難在信用體系不發達的中國社會中見到,這引起了人們深刻的思考。
一、我國商業銀行個人支票業務發展的現狀
目前我國大多數人習慣使用信用卡,然而信用卡只是代替了個人支票的部分功能,從長遠來看,個人支票的功能更加的全面且方便。信用卡要求的前提是要有pos機,這樣一個小小的機器,在商品交易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因為pos機的不可替代,在實際的商品交易中如果缺少這樣一種關鍵的因素,商品交易卻不能因此順利地進行下去,所以個人支票的發展很重要。但在我國,商業銀行個人支票業務卻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如今個人支票發展的現狀如下:
(一)相關主體認可性不高,個人支票業務難以開展
一方面,由于個人支票業務的普及度不高,商業銀行目前的主要支付業務還是放在傳統的儲蓄卡與信用卡上,并沒有把重心向個人支票業務轉移。據了解,商業銀行大多數柜員對個人支票業務的流程手續并不熟悉。在推銷支付業務時,也著重以銀行卡業務為主;另一方面,商家在消費者結賬時一般不支持使用個人支票,因為商家無法及時對個人支票的真偽進行校驗,害怕收到空頭支票,影響商業收益,并影響了消費者使用個人支票的信心。
(二)銀行辦理個人支票業務成本高,風險大
支票業務,銀行所收取的費用是辦理時所收取的手續費及支票的工本費。對于個人支票業務的申請,銀行審批并不僅僅只是根據申請人的書面申請,而且要耗費一定的人力物力去調查申請人的實際情況是否符合申請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銀行的成本壓力,大大增加了銀行的經營風險。
二、我國商業銀行個人支票業務發展緩慢的原因
在知乎網站上有這樣一則評論,“在中國內地為什么很少見到人們使用支票?在法國,美國等較為發達的國家,他們絕大部分只允許收取支票,而且也很少使用pos機”這則評論并不奇怪,我們甚至可以在法國街頭的超市里看見,一位法國大媽用0.6法郎的支票買了一根面包棍,完全不足為奇。在中國我們依然在使用著現金貨幣,依然每個收銀臺上都有一臺pos機,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原因如下:
(一)中國的個人信用體系不健全
法國,美國等發達國家商業銀行的個人支票業務普及程度高,很大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擁有健全牢固的信用體系,并且建立起了足夠的誠信制度和保護制度。倘若在國外開出空頭支票,開戶人將會受到嚴重的懲罰甚至監禁。中國的個人信用體系不健全,沒有完善的信用體系及誠信保護制度,利用個人支票犯罪的例子屢見不鮮。因此,中國商業銀行要想普及個人支票業務,需要國家建立一個健全的個人信用體系,使人們的基本利益得到應有的保障。
(二)商業銀行對個人支票業務的推廣缺乏積極性
商業銀行是主要以貸款業務為主的營利性機構,即使是一筆小額貸款,也可以帶來大于其他業務所帶來的收入,這就是銀行之所以把重心放在貸款業務的原因。然而對于支票業務,商業銀行從中賺取的是手續費,比辦理銀行卡業務的手續費還要低,并且支票業務的手續繁雜,包括鑒定是否是真實的簽名或蓋章等,加重了個人支票業務的成本,倘若出現任何差錯,商業銀行將遭受嚴重的損失。因此商業銀行對于推廣個人支票使用的積極性不高。
(三)個人支票使用程度不高,申請門檻高
由于個人支票業務的辦理需要比較高的門檻,需要良好的信用狀況,所以個人支票使用的程度不高。根據個人支票業務的申請規定,申請人必須擁有良好的信用記錄,穩定的經濟收入,本地常住戶口,并能夠提供擔保人才可以辦理。而普及程度較高的信用卡辦理的門檻相對較低,信用卡中的貸記卡規定持卡人可以在一定的信用額度內消費,無需繳存備用金。但是個人支票的開戶申請人需要繳納10萬元的擔保金,且賬戶也要求存入最低5000元金額來確保支付。由于這樣的高門檻,消費者會更趨向于使用實物貨幣和其他銀行卡業務,使得我們中國的個人金融業務發展緩慢。
三、對于發展商業銀行個人支票業務的建議與方法
(一)加大商業銀行個人支票業務的推廣程度,提高對支票的認知程度
商業應加大宣傳力度,對個人支票業務和使用進行詳細的介紹,讓行內工作人員和廣大群眾有一個深刻的認識,除了發放一些宣傳手冊之外,商業銀行也可以在專業電視頻道上和網站上進行宣傳,禁止過虛放大個人支票業務的好處,迷惑群眾。銀行進行全方位的宣傳,不僅使行內人員深刻了解到個人支票業務是一個有巨大潛力的市場,而且可以提高行內人員的積極性去開拓個人支票市場,運用新興的體系提高辦事效率并且節約成本。銀行進行全方位的宣傳,使人們認識到個人支票業務的好處以及使用程序,并且逐漸地廣泛使用,并能大大提高人們的辦事效率,逐漸發展成一個快節奏的社會。
(二)借鑒國外個人支票業務發展的經驗,改革創新
發達國家的先進的個人支票業務的發展,給予了我們深刻的啟發,現代經濟的發展是多元化的,各種支付工具正在與時俱進,信用卡,票據,信用證等支付工具都有其獨具一格的特點。商業銀行所創新的各種支付工具,要按照消費市場的需要和消費者的需求才能滿足時代的發展。中國應該在傳統的個人支票業務發展的基礎上,通過了解市場的需求,在原有的基礎上開拓創新,科學發展,設計出一套適合中國個人支票業務發展的金融體系,使個人支票業務得到普及,讓中國社會與時代接軌。
(三)中國政府應健全個人信用體系及完善有關的政策
建立個人的信用體系,是適應時展的需要。要想很好地統治和管理一個國家,必須建立健全個人信用體系。個人信用狀況是判定一個人的品行,習慣,以及為人處事作風的良好手段。建立個人信用體系,首先政府要建立個人的信用資料庫,記錄人們在各個交易場所和信用機構的交易信息以及活動,包括有無及時還款,足額還款和有無拖欠等歷史記錄。并組織專業的評估機構對個人的信用狀況進行評級。除了健全個人信用狀況之外,政府還應建立健全有關于個人信用誠信制度與保護制度。指導人們應該誠信做人,誠信做事,腳踏實地。個人信用保護制度,是當人們踩破了那道誠信防線所作出的保護措施。當人們的利益受到侵犯時,要善于利用政府建立的個人信用保護制度來維護自身的權利,讓不法分子繩之于法。
參考文獻:
自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基本設想到1996年啟動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至今已有20個年頭,基本實現了債券市場利率、同業拆借利率的市場化定價。且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機構貸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機構自主確定貸款利率水平。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的全面開放昭示著利率市場化的進一步加深,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存款利率也將完全開放。這一趨勢對我國2013年第一季度利息收入占總收入76%的商業銀行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在西方國家實行混業經營以來,商業銀行金融產品不斷推陳出新。美國的中間業務范圍涵蓋傳統銀行業務、信托業務、投資銀行業務、共同基金業務和保險業務。而我國的中間業務大都卻還停留在籌資功能強、操作簡單的勞務型、低收益業務上。如何擺脫現在這種情況,增加商業銀行的非利差收入,拓展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是商業銀行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一、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現狀
隨著我過經濟和金融市場的發展,商業銀行在我國的國民經濟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對我國經濟社會的影響也越來越強。
(一)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定義
《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暫行規定》對中間業務的定義是:中間業務是指不構成商業銀行表內資產、表內負債,形成銀行非利息收入的業務。并將其劃分為九大類:支付結算類中間業務、銀行卡業務、類中間業務、擔保類中間業務、承諾類中間業務、交易類托管業務、基金托管業務、咨詢顧問類業務和其他中間業務。
(二)商業銀行中間業務運行情況
從各商業銀行年報來看,在經歷了前幾年的迅速擴張之后,2012年中間業務增速有所放緩,這主要是受監管政策和市場行情因素的影響。盡管如此,各商業銀行仍把中間業務當作戰略發展的重點。各商業銀行營業收入和中間業務收入在2012年皆呈現上升態勢,其中,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同業收入增幅趕超營業收入增幅,北京銀行同業收入增幅甚至達到了66%。而大型商業銀行同業收入增幅低于營業收入增幅,說明其中間業務的發展速度低于其資產與負債業務的發展速度。
從各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結構來看,除顧問和咨詢收入外,2012年中間業務其他條線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增長。各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增幅各有偏重,中國銀行收入增幅最大的是銀行卡收入(39.13%),農業銀行和民生銀行則是業務(57.5%,200.23%),招商銀行是資產托管業務(51.51%),北京銀行是信貸承諾業務(249.61%),南京銀行則是支付結算業務(72.97%)。其中,各商業銀行均在資產托管業務有較大增幅,顧問和咨詢收入則均出現負增長。而信貸承諾業務則出現兩極分化,作為北京銀行增幅最大的業務卻是農業銀行跌幅最大的業務。
(三)商業銀行中間業務面臨的問題
就目前而言,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主要集中在支付結算、銀行卡、等傳統業務范疇中,具體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傳統中間業務占據主導地位,新興中間業務雖快速發展但市場份額仍較小
許多商業銀行開立中間業務的目的是對資產業務、負債業務進行補充,使客戶不因中間業務的缺乏而流失,并沒有把中間業務當作一個主要業務板塊來對待,也沒有意識到中間業務的巨大盈利空間。而且由于中間業務發展時間較短,品種單一,且主要集中在一些操作相對簡單,技術含量不高的業務上,如支付結算、工資、代收水電費等。而對技能要求較高、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智能服務的中間業務如理財咨詢、資產評估等中間業務才剛剛起步,有的甚至還未開展。
2、法律制度不健全
由于我國金融業起步較晚,雖然在業務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中間業務相關法律法規仍不健全。僅有《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暫行規定》和其他一些指導性文件。而商業銀行分業經營的原則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商業銀行經營性風險,但也使得有很多附加值高的中間業務不敢大力開展,只敢小規模試點,而涉及到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托管類業務更是大受影響。
3、定價機制不完善
商業銀行通過開展中間業務,為廣大客戶提供金融服務,收取手續費和傭金來獲得收入。但目前,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缺乏統一規范的定價系統,并且沒有合理的監督機制來監管各商業銀行的不合理收費。而商業銀行以防止客戶流失為目的開設的中間業務項目,通常只收取較低的手續費和傭金,并不能體現中間業務的服務性特征。這樣一來,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利潤就會降低,其發展中間業務的積極性就會不足,金融創新就難以發展。
二、江陰農商行現狀
2001年,江陰農村商業銀行正式注冊,由一個傳統的合作制農村信用社轉化為具有現代企業組織形式的股份制農村商業銀行。在這十幾年,董事會圍繞股東大會各項決策,以服務三農為宗旨,立足業務發展,以江陰發達的經濟為依托,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
截至2012年底,江陰農村商業銀行資產總額為733.73億元,較2011年增加170.77億元.所有者權益總額為51.71億元,較2011年增加7.77億元,增長率為17%。2012年,全行實現利潤總額12.33億元,凈利潤10.04億元,比2011年增加1億元。營業收入23.65億元,比2011年增加4.4億元,增長率為22.85%。其中,手續費及傭金收入5432萬元,占收入總額的2.29%。相較于第一部分分析的各家商業銀行,江陰農村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占比非常低,發展潛力巨大。
目前,江陰農村商業銀行中間業務主要有以下幾項:結算及業務、銀票業務、第三方存管業務、個人理財業務、貴金屬業務。中間業務的大力開展拓寬了江陰農村商業銀行的客戶范圍,在原來老客戶的基礎上,中小企業特別是高新技術企業、青年客戶不斷增多。
江陰農村商業銀行2001年成立時共有員工769人,其中碩士及以上學歷2人,大學本科學歷24人,占員工總數比例分別是0.26%和3.12%。到2012年年底,江陰農村商業銀行共有正式職工1031人,其中碩士及以上學歷35人,大學本科學歷584人,占員工總數比例分別是3.39%和56.64%。由此可見,江陰農村商業銀行員工的受教育程度結構、專業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整體素質不斷提升,團隊創造能力、溝通能力、學習能力有了進一步的鞏固和提高。
三、江陰農村商業銀行發展中間業務的SWOT分析
(一)優勢
江陰農村商業銀行的優勢主要有三點。第一,作為江陰地區網點最多的商業銀行,江陰農村商業銀行在開發農村市場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憑借眾多的網點,江陰農村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可以推廣到江陰的各個角落,而與中小企業、農戶的良好業務關系,則有利于設計并發展一些適合農村、農業、農民的特殊中間業務,來填補大型商業銀行在農村的空白。第二,憑借其靈活的經營機制,快速高效地辦理中間業務,由于其管理決策層較少,對市場的變化可以做出快速的反應,采取正確的應對措施,并及時地傳達到各個支行、網點,這是有層層決策層的大型商業銀行所做不到的。第三,國內外成功商業銀行提供了大量的中間業務經驗。國外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已經非常成熟,美國的商業銀行提過2萬多項中間業務服務,并且國內的中國銀行等也已提供了符合我國國情的三千多項中間業務,這就為江陰農村商業銀行新設中間業務提供了成熟的經驗,減少了開發新業務的成本與風險。
(二)劣勢
江陰農村商業銀行開展中間業務主要有以下不足:第一,江陰農村商業銀行的盈利來源主要還是利差收入,中間業務占的比例很小,對中間業務的重視程度不夠。第二,缺乏有效的管理系統。整個銀行對中間業務的管理并沒有形成一個整體的有效的系統,而是將中間業務分散于各個部門,由各個部門各自管理。第三,防范風險能力較小。由于江陰農村商業銀行資產總額、凈資產較少,使得其面對變化多端的市場時,風險承受能力較差,這是農村商業銀行的先天不足。而對于中間業務操作風險、信用風險,缺乏相應的風險管理機制和專項審計稽核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銀行經驗管理者對中間業務風險狀況把握不準確,從而對中間業務的發展推廣造成影響。第四,產品品種較少,江陰農村商業銀行目前涉及的中間業務主要有支付結算、個人理財、貴金屬等,產品品種數量嚴重不足,不能滿足客戶的不同需求。第五,創新能力不足。受電子銀行覆蓋面較小和高端復合人才嚴重缺乏制約,江陰農村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沒有實現創新,現開設的中間業務基本上都是借鑒其他商業銀行的成功經驗。
(三)威脅
江陰農村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發展面臨著以下威脅:第一,國際經濟形勢動蕩,歐債危機沒有得到有效控制,新興國家經濟增速放緩,國內經濟形勢不容樂觀,銀行壞賬率節節攀升,銀行業面臨巨大挑戰,系統風險、信用風險必然對江陰農村商業銀行的發展造成一定的威脅。第二,競爭對手不斷增多。目前,國內開展中間業務的商業銀行很多,而大型商業銀行因為中間業務開班較早,資金實力雄厚,占據了中間業務市場的大部分市場份額,使得江陰農村商業銀行的生存空間較小。。第三,客戶需求多樣化。新時期的金融消費者,已經不僅僅從存貸款利率來選擇銀行,而是更加注重選擇有助于創造自身價值的綜合性高端銀行。市場需求的多樣化勢必要求銀行提供更全面、更精細、更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這對江陰農村商業銀行的創新能力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四、應對辦法
(一)完善中間業務定價機制
江陰農村商業銀行應該根據市場需求情況、產品開發能力和同業競爭情況來制定中間業務收費標準。一般而言,如果是作為資產與負債業務的補充,防止客戶流失,本身不具備競爭優勢的中間業務,如支付結算類中間業務,應實行較低的定價策略,以低廉的價格來吸引客戶。如果是本身具備極強的競爭優勢,市場需求廣泛,獨創性強,可復制性低的中間業務,如理財咨詢、資產評估,應實行較高的定價策略,占據較大的市場份額,以期獲得較大利潤。
(二)加強培養和引進人才
完善人才培訓機制,提高現有員工專業素質,制定科學的培訓計劃,對江陰農村商業銀行現有的中間業務從業人員進行較高層次的脫產與在職培訓,使其更專業化、復合化。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吸引更多高端人才的加盟,為江陰農商行中間業務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資源保障。
(三)大力促進電子化發展
建立江陰農商行自己的金融數據庫,為中間業務的發展與創新提供數據上的支持。充分利用先進的計算機、通訊、網絡技術,建立完善高效的市場信息傳遞處理系統和綜合服務信息系統,為中間業務的發展與創新提供技術上的支持。
參考文獻:
一、中間業務的內涵和特點
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穩定、風險度低、成本小,和負債業務、資產業務一起構成了現代商業銀行業務的三大支柱。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需求多樣化的要求,中間業務的規模不斷擴展,已成為銀行業競爭的焦點。目前對中間業務的定義還存在一些爭議,最主要的是“表外業務”和“中間業務”之爭,2001年中國人民銀行頒發的《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暫行規定》對中間業務的定義是“指不構成商業銀行表內資產、表內負債,形成銀行非利息收入的業務”。綜合各方的觀點,中間業務的涵義應該是這樣的:它是指商業銀行不運用或不直接運用自己的資金,也不占用或不直接占用客戶的資金,以中間人的身份替客戶辦理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項,提供各類金融服務并收取手續費的業務。這表明:其一,銀行在中間業務中發揮中間人角色,起橋梁作用;其二,銀行提供服務而不提供資金,風險低;其三,銀行以收取手續費為目的;其四,銀行中間業務的開展、中間業務產品的開發是以銀行信譽為依托的。
二、中間業務不斷發展的動因
上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空前發展,一些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已達45%左右,有些大銀行已占到一半以上,仍在提高,而我國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大約只占到西方國家中間業務收入的1/5—1/4。那么,中間業務是如何產生的,為什么會如此快速地發展呢?
1、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促進了各類組織、團體及居民個人對商業銀行多樣化服務的需求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經濟活動種類繁多、經濟往來頻繁發生,各類經濟關系錯綜復雜,過去以存貸款為主要內容的信用中介已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的需要,客觀上產生了擴大信用中介等的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這樣,、擔保、信用證等應運而生。
2、銀行同業競爭加劇
隨著全球經濟、金融的不斷融合及金融自由化程度的提高,銀行業競爭日趨激烈,存貸利差縮小,這使銀行的傳統業務風險增大,收益減少。在日益嚴峻的競爭形勢下,為了穩定和提高自己的利潤水平和盈利能力,不少商業銀行不斷擴大業務經營范圍,這樣以收取手續費為主又不占用銀行資金的各類中間業務應運而生。
3、商業銀行經營風險的增加
上世紀70、80年代,全球經濟萎縮,金融形勢惡化,利率波動,匯率不穩,使銀行經營風險加劇,這樣就催生了那些以規避風險、保值為目的的中間業務品種,如遠期合約、互換等的產生。
4、金融監管的加強
金融自由化與金融管制的放松,使得金融機構面臨的風險加劇,為此各國的金融監管當局又加強了對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資本比率的監管,而銀行為回避這一監管,又想辦法開展那些不在資產負債表內反映的中間業務。
三、我國銀行業發展中間業務的現狀與問題
據資料顯示,2005年以來,中間業務收入占比在逐步提升。我國上市銀行中間業務收入貢獻度已從2005年的5.4%提升到2007年的13.07%,特別是國有上市銀行這一指標更是大大超過其他上市銀行,顯示出經過股份制改造后的國有商業銀行在市場競爭中的生機與活力,但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與國際上發達國家的商業銀行中間業務貢獻度平均在45%左右的狀況相比,我們的差距仍然很大。
1、業務品種少、產品同質化以及低端競爭嚴重
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規模小,品種較少是目前中間業務開辦中的主要問題。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傳統的中間業務僅限于結算、、咨詢、兌付等幾個方面,業務品種單一,金融創新少,服務功能差,缺乏吸引力。而與之相對的是,當前,西方商業銀行經營的中間業務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已達2萬多種,形成了包括結算及其衍生類、避險類、信用類為主體的完整的業務體系。另外,行業內存在許多同層面的低端競爭,極大阻礙了中間業務的快速發展,產品開發跟風現象嚴重,創新能力差。
2、中間業務的服務檔次低、新技術應用少
我國商業銀行所開展的中間業務大都依賴于硬件條件,服務項目以結算業務、銀行卡業務、代收代付業務等為主,很少能利用其經濟金融信息、銀行技術和金融人才方面的軟件優勢開展諸如理財、咨詢等高層次的服務項目。可見,我國目前中間業務的服務與產品還停留在較低檔次上。另外,除了服務品種的低檔次之外,我國銀行對于計算機、網絡等先進技術的運用遠沒有西方發達國家那么充分。
3、專業人才的不足成為中間業務發展的一大瓶頸
中間業務是知識密集型業務,涉及經濟、金融、貿易、法律、科技等諸多領域。中間業務的發展需要大批知識面廣、實踐經驗豐富、懂技術、會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尤其需要具備系統的銀行、保險、證券、外匯等金融專業知識及掌握計算機、法律等知識,通曉各種金融投資工具,了解國際國內經濟金融形勢專家。與西方商業銀行相比,我國商業銀行這種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稀缺,培養和儲備不足。
4、思想認識與管理機制問題
由于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發展起步較晚,在思想認識上,不少金融機構對該業務能否成為資產負債業務之外的第三大支柱尚存疑慮。僅將中間業務視為銀行附帶業務看待,缺乏中長期發展規劃,對經營管理和發展趨勢認識不足,直接影響了中間業務新產品的開發和發展。在內部管理上,我國商業銀行大多還沒有設立自上而下的、專門的機構來負責管理中間業務的發展,中間業務分散在各個部門之間,業務的拓展沒有領頭部門去規劃、組織、管理及協調,相應制約了中間業務的快速、健康發展。
四、對策
大力發展中間業務不僅是整個銀行業發展的重點與趨勢,也是新時期我國商業銀行生存的必然要求。我們相信,在不遠的將來,銀行業之間的競爭將主要體現在對中間業務的競爭上面。為此,各行必須充分認識中間業務的重要性,在中間業務的發展上下足功夫。
1、整體規劃,尋求符合國情的發展思路
首先是建立健全相關的政策法規體系,市場交易規則和定價規則。加強規劃,調控和監管,創造公平合理的發展環境;其次是加強社會信用環境的綜合治理,完善信用體系和制度,加快金融體制改革,放寬對分業經營的限制,使中間業務實現全方位,多功能和綜合化經營;三是根據我國銀行業的行情及中間業務發展的層次性,依據效益優先,有所選擇,有所側重,穩步推進的原則,謀求中間業務發展的更優途徑。
2、建造一支高素質人才隊伍
中間業務種類繁多,涉及面廣,屬知識密集型業務、智能。因此,商業銀行發展中間業務,不僅需要經營管理人才,還需要專業型和復合型人才,必須培養一批既具有現代金融理論知識,又有豐富銀行業務實踐經驗;既懂得國際金融,又精通現代化計算機專業技術;既具備開拓創新精神,又通曉政策法律規范的復合型人才作為基礎力量,為大力拓展中間業務打下堅實基礎。
3、提高創新能力,增加業務品種,拓寬收入渠道
創新是中間業務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發展中間業務,首先應適應市場的需要,不斷設計出新的業務品種,充分研究細分中間業務市場,選擇能夠滿足市場需求、發展潛力大、成本低、收益高的中間業務品種,特別是創新技術含量高、不易模仿的衍生產品業務及組合金融產品。其次,各行應根據自身發展的不同時期和不同區域,推出符合自身特點的中間業務品種,使得各中間業務能適應不同區域、不同群體的各種需求。再次,要加快商業銀行電子化的建設,積極發展和利用信息網絡技術,實現中間業務軟硬件環境的全面提升,為中間業務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持。
4、加快信息化建設,提高產品競爭力
statusjudgementandstrategychoiceondevelopingpersonalfinancingbusinessofcivilcommercialbanks
abstract:atpresent,civilpersonalfinancingbusinessstartsbarely,andtherewillbeagreatmarket.everycommercialbankhasbeencognizantofitsessentialityandnecessity.viafractionizingtheclientmarket,stepbystepincreasingfinancecontent,upgradingservicequality,personalfinancingbusinessofcivilbankswillentermorepleasantstageandmakemoreprogressthanever.
keywords:personalfinancing;statusanalysis;developmentstrategy
20世紀70年代以來,全球商業銀行在金融創新浪潮的沖擊下,個人理財業務獲得了快速發展。從發達國家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趨勢來看,個人理財業務具有批量大、風險低、業務范圍廣、經營收益穩定等優勢,在商業銀行發展中占據著重要位置。在西方發達國家,個人理財業務幾乎深入到每一個家庭,其業務收入已占到銀行總收入的30%以上。在過去的幾年里,美國的銀行業個人理財業務平均利潤率高達35%,年平均盈利增長率約為12%―15%。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個人理財業務還處于新興階段,市場前景十分廣闊。首先,龐大并在持續增長的個人金融資產,為我國商業銀行發展個人理財業務提供了物質基礎,構成了潛在的、持久而旺盛的理財需求。其次,我國住房、醫療、教育、養老等體制改革也激發了居民的理財需求。并且發展個人理財業務有利于擴大商業銀行的業務經營范圍、增加其利潤來源;有利于改善銀行的資產、客戶和收益結構,轉變銀行的經濟增長方式;有利于完善銀行的金融服務功能,推動商業銀行向綜合化方向發展。
一、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現狀分析
盡管我國個人理財市場發展迅猛,但從目前我國各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運作情況來看,商業銀行的個人理財業務還處于形而上學階段,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制約著這一市場的發展。
1、首先是需求不足。主要表現在:(1)個人理財定位于少數高端優質客戶,服務門檻過高,造成客源稀少。如外資銀行一般“門檻”在5萬美元以上,國內銀行一般“門檻”在20萬元以上。比如說像建行的“樂當家”它也要求你在要在建設銀行存款要達到20萬到50萬元,同時每年的消費額也要達到一定的數額。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總體上高收入客戶占比較低,從現有品牌看,門檻偏高,能滿足這一條件的客戶又相當的局限。(2)不少客戶對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存在片面認識有些人手頭盡管擁有大量的金融資產,但又普遍存在“財不外露”的保守思想,加之對我國商業銀行的服務水準還心存疑慮,一直對此業務持觀望態度。(3)銀行市場營銷觀念不強,廣告宣傳做得不深不透。多數銀行理財人員缺乏主動營銷意識,“坐、等、靠”思想嚴重,認為客戶自己會上門來要求進行個人理財,或是不善于通過常規業務發展與客戶的關系,造成理財業務開展不起來。(4)是銀行理財服務實質性內容少,產品附加值低,造成理財業務收入偏少。目前我國銀行理財基本上還是停留在咨詢、建議或投資方案設計等層面上,還做不到代客進行全方位的資產運作。
2、我國銀行個人理財產品有同質化趨向,如在投資領域,幾乎都是證券、外匯、保險、基金等投資產品的組合。就是目前的個人理財市場,對成熟市場的銀行理財相比,更多的都是形似,還沒有達到神似,那么它的業務范圍更多的是把現有的業務進行一個重新的整合,而沒有針對客戶的需要進行個性化的設計,個人理財的精髓和主要的方向就是它的個性化的服務。因為有一定財富的一個人,他在生命的不同周期階段,在經過了不同的周期階段,個人生命周期青年期、中年和老年期,他對理財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同樣一個人,他對于風險的承擔偏好程度不一樣,有的人承擔一點風險的,有的人不愿意冒風險,所以根據自己的不同階段,不同的偏好,不同的投資需求,來進行個性化這個服務,進行產品的創新,這才是我們未來個人理財市場發展的一個真正的推動和方向。
3、從政策上講,我國金融業仍是分業經營,銀行不能涉足證券、保險、基金等業務,只能代銷基金公司、保險公司等的產品,而對這些產品的適用性無能為力,這種狀況大大制約了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的空間。目前,商業銀行理財方式只是傳統的儲蓄業務、貸款業務、外匯業務的簡單列舉、堆砌和整合;并且限制條件多,只能停留在業務品種介紹、咨詢建議、辦理簡單的中間業務等方面,并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個人理財。銀行、證券、保險三大市場相互割裂使得銀行無法利用證券和保險這兩個市場為客戶實現增值,這大大制約了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空間。
4、缺乏高素質的理財客戶經理。近年來,雖然銀行加快步伐進行理財客戶經理的培養,但多數客戶經理仍是從個人金融從業人員中臨時抽調而來的,即使參加了由銀行組織的專業培訓,個人理財技能仍以銀行類業務為主,但從國外情況分析,理財涉及到稅收、財務、會計、法律、投資、銀行、保險等各方面理論知識和實務操作,大至個人人生目標的實現與否,小到日常生活的衣食支出,無不囊括在內。且不說如何投資、節稅,使財產保值增值,單純是個人資產負債表或財務預算的制定,若不具備全面及規范的財務分析能力及金融專業知識,很難確保服務質量。反觀外資銀行的理財人員,在遴選過程中無不經過學歷、道德、綜合素質等多方面的考驗,即使成為客戶經理后,仍需接受財務分析師培訓,為樹立與世界規范接軌的理財品牌奠定了基礎。因此,培養和選拔高素質的理財客戶經理已成為開展理財業務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二、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策略思考
1、細分市場,實行差別化、個性化、分層次的服務,并加大營銷宣傳力度,主動出擊,引導市場,創造市場需求。
(1)對客戶市場進行細分,提供差異化理財服務國內商業銀行在服務好優質客戶的同時,不能忽視中低層次的客戶,他們雖然對銀行的貢獻度不及前者,但其數量眾多,集合效益明顯。又由于在單身期、家庭形成期、家庭成長期、子女教育期、家庭成熟期、退休期等不同階段中,客戶對個人理財業務產品的需求表現出較大的差異性,因此,銀行客戶經理可通過建立客戶檔案,對客戶的價值貢獻度和承受風險的能力進行分析,從而實現對客戶市場的細分,針對客戶的不同特點,提供差異化的理財服務。(2)積極培育理財意識和理財市場。作為從事個人理財業務的機構,商業銀行應該利用自己的網點和員工,利用媒體和中介機構加強宣傳和引導,應將宣傳重點放在客戶的實用價值上,以吸引目標客戶去嘗試使用。宣傳的主要內容是突出產品尊貴形象、專業投資顧問服務以及理財服務多元化等。營銷人員應該主動向顧客推銷介紹,真正從客戶利益出發,幫助其分析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理財目標和財務狀況,向其傳達正確的理財觀念和方法,推薦適宜的理財產品,提供便捷的理財工具,同時為其出具個人理財建議書,以讓所有現實和潛在的理財欲望的客戶都能理解其業務產品,感受到貼心的人性化服務。
2、創新服務,從大眾化服務向個性化服務轉變。
長期以來,個人業務僅是國內銀行籌措資金的手段,銀行向個人客戶提供的服務是無差別的大眾化服務。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國內銀行應逐步引入市場細分理念,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以目標客戶為基礎,根據客戶的需求開發服務新產品,有差別地、選擇性地進行金融產品的營銷和客戶服務,根據客戶在不同的階段,不同的行業,不同的風險偏好,設計一個個性化的理財的計劃。對低端客戶主要使用電話銀行、網上銀行、自助銀行等自助服務,而對高端客戶則主要通過客戶經理實行“一對一”服務。個人客戶經理制應憑借其服務的全面性、主動性及人性化的特點,成為各家商業銀行吸引黃金客戶的重要個性化服務手段,使個人理財服務朝著個性化的方向發展。
3、加強金融機構之間跨行業的合作,豐富理財業務內涵
隨著我國金融市場化改革步伐的加快和全球一體化、金融自由化進程的加速,混業經營將是必然趨勢,為此商業銀行目前要做的是:(1)夯實基礎。通過整合現有產品,提升服務層次,為客戶提供合適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使居民的貨幣資產以儲蓄為紐帶,在儲蓄、支付和消費環節以及證券、保險、基金等投資領域合理流動,并從這些業務辦理進程中得到綜合的效益,逐漸聚集起核心個人客戶群體。(2)加強合作。商業銀行應該與證券、基金、保險等金融機構之間加強跨行業的合作,從現階段互相業務發展到更廣泛的行業間接觸。金融密集地區的商業銀行可適當考慮同外資金融機構合作,開發新的金融產品和更便利的產品營銷方式,同時商業銀行還可以與一些社會中介機構開展合作。
4、培養和選拔專業的理財客戶經理,提高理財人員的素質
目前商業銀行應該優選一批業務熟練、責任心強、對個人理財業務感興趣的精英員工,進行保險、股票、債券、基金、稅收等金融經濟專業知識的強化培訓,建立起一支全面掌握銀行業務,同時具備各種投資市場知識,懂得營銷技巧,又通曉客戶心理的高素質理財人員隊伍,為不同職業、不同消費習慣、不同文化背景的各類人士提供理財服務。同時國內商業銀行應與境外機構積極合作,引進國際經驗建立和完善金融理財執業人員自律性的行業標準、職業道德;創建一套符合我國國情的從業人員資格認證體系,以規范中國金融理財業的發展,全面提升理財師的服務素質。
參考文獻:
[1]劉敏.新形勢下拓展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思考[j].城市個人金融,2002,(1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