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1 16:19:5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文學研究的角度,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教學的意義
小學生由于年齡小,受到自身生活經歷的限制,還不能對事物進行有效的理解,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不僅關系到學生知識水平的提高,也關系到學生情感的升華,理解能力和記憶力的提高,它對小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一)有助于強化記憶,提高理解水平
對于小學生來說,分析綜合理解問題的能力較差,沒有掌握一定的記憶技巧和方法,大多數的知識完全依賴的就是機械式的死記硬背和強化記憶。小學生不同于成年人,雖然機械記憶效果不佳,但對于小學生來說,這個階段還沒有教好的記憶方法,并且機械記憶對小學生來說還不容易忘記。對小學語文課文和知識的朗讀也是強化記憶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講究口出、眼到、耳隨和心腦并用,只要語文教師留給學生一定的朗讀時間,學生一般就能熟記和背誦這是內容。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小學生在沒有完全理解文章的前提下,機械地去讀去背,忽略了文章本身的美,達不到學習這篇文章的最初目的。我們知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只要小學生反復的朗讀文章,熟爛于心就會慢慢的體會其中的三昧,領會到文字背后的情感和寓意。朗讀講究有節奏有情感的閱讀文章,可以通過學生齊讀、分角色朗讀、默讀等方式而進行,在品析文章語言文字的同時,理解其中要表達的思想和情感。
(二)有利于培養語感,提高語文素養
在現代語文教學中,朗讀在所有的言語活動中起的關鍵作用是不容置疑的,而且朗讀是提高小學生語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較好方法。小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讀時,對于課文中的字詞和語句進行細嚼慢咽,慢慢品味和誦讀就會不自覺的領會語文的魅力,培養一定的語言,自然而然就會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對于朗讀課,老師可以自身也可以借助其他教學媒介的力量進行發音標準化的朗讀教學,小學生模仿能力較強,他們會跟著正確的字詞發聲,一些小學生長期以來讀錯的字詞很快就得到了糾正,并且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普通話水平。
(三)有助于提高表達能力,體會文章的情感
小學生模仿能力強,而自身的言語表達能力這個階段還處在形成和發展的階段,要想提高自身的表達能力必須進行大量的針對性的練習,朗讀教學就是一種重要的手段。朗讀講究字正腔圓,標準發音,這不但有利于提高他們的普通話水平,還有利于讓他們強化對語言和文字的應用和表達,長此以往自然也就會提高自身的表達能力。語文朗讀的教學主要目的不是讓學生死記硬背這些內容而是通過朗讀可以擴大自身的閱讀視野,慢慢在品味課文的時候,體會文章的情感。
二、語文教學中優化朗讀教學的對策研究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不難看出朗讀教學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方面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加以重視,不斷長信朗讀教學的方法,采取適宜的措施促進朗讀教學的健康發展。
(一)加強朗讀訓練
對于小學生而言,朗讀的訓練應該循序漸進。對于朗讀的基本要求就是讀字正確,發音準確,朗讀流利,稍帶感情。小學生剛開始接觸漢字,讀課文時需要邊讀邊想漢字的讀音,朗讀速度自然比較慢,為此我們必須加強朗讀訓練。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合適安排時間,盡可能的讓學生多朗讀,同時豐富朗讀資源,不能泛泛而讀,要深入細致的去品味。在朗讀訓練的過程中,要強調學生必須用普通話,注意咬文嚼字,做到發音準確,聲音洪亮,具有一定的節奏和情感,做好停頓。
(二)規范朗讀要求,做到精益求精
初讀課文,要求讀正確,字的讀音正確是朗讀的基礎。初讀課文時,就得把好關,讓學生對照拼音把字音讀正確。所謂正確:一要做到每個字都要發音正確,讀好輕聲、兒化等;二要做到文章字句的恰當停頓。再讀課文,讀流利。流利是朗讀好的前提。組織學生再讀時,把處理得不夠正確的句子或難讀的句子或本課重點的句子提取出來讀,讀中悟意,讀中抒情,讀中升華。精讀課文,讀出情。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移情入境,將自己對文章的情感體驗通過聲音的抑揚頓挫表達出來,加強情感體驗。朗讀的目的就是實現小學生對語言的感悟和駕馭能力,幫助學生積累語文素養,提高自身表達能力。
(三)學貴得法,創新朗讀教學方式
一直反復向小學生強調應該這樣讀,那樣讀,小學生有時不能理解,不能真正把老師口授的方法運用起來,甚至會出現反感的情況,所以教給他們具體的方法是至關重要的,這樣他們在以后的朗讀學習中就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朗讀方法了。范讀,教師的范讀,對學生的朗讀有極大的影響力,小學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和向師性,他們的模仿能力超強,如果語文教師有運用正確的朗讀方法,做到聲情并茂,有感情的流露就會為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在評價中練讀,小學生表現欲較強,但又有一定的自尊心,希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肯定,所以在朗讀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采取有效的評價機制,通過教師評價,學生互評等方式,激發學生的朗讀熱情,當然這里的評價以鼓勵為主。分角色讀,對一些對話較多,情趣較濃的內容,可以采用“角色朗讀”、“表演讀”。每當我開始分角色朗讀時,學生總會積極的參與進來,這也讓我們看到了孩子們對于語文朗讀教學學習的濃厚興趣,這就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誦讀包括了朗讀、朗誦和吟誦三種類型。最基本的朗讀,就是要求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時候,把文章的內容讀出來,在這個過程中,把文字轉化為語言,一方面,能夠提高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水平,另一方面,從客觀的角度來講,也能夠提高學生對文章學習的注意力。所以說,朗讀這種學習方式,能夠吸引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文章的語言表達上來,能夠幫助他們更深入的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感情。朗誦,是另一種誦讀方式。運用語速,輔助以手勢,肢體動作,甚至是面部表情,將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表達出來,可以說,在這個過程中,朗誦把枯燥的文字語言變成一種語言藝術,這種誦讀方式,對于學生的理解能力要求比較高,在誦讀的過程中,不僅要實現對文章內容的基本的理解,同時更重要的是,要求學生對文章表達的內容進行深層次的體味,提升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深度。除此之外,在誦讀這個過程中,還有一種表達形式,就是吟誦。吟誦的要求相對比較高,要求學生能夠聲情并茂的把文章讀出來,不僅要充分理解文章表達的內容,深刻體會文章所要抒發的情感,更重要的是,需要學生在吟誦的過程中,把這種情感表達出來。誦讀教學法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能力,還能夠提高他們的表達能力。
二、誦讀教學法的特點
誦讀教學作為一種語文教學方法,是有其特征的。教師在教學中應用誦讀教學法,需要遵循實踐性、規范性等特征。所謂實踐性,顧名思義,就是這種誦讀教學方法一定要讓學生親身實踐,只有這樣才能夠達到預期的教學質量。在誦讀教學中,要求誦讀者對文字表達的內容有深入的體會,甚至在文章的吟誦中,還要灌輸進自己的情感,對于學生的誦讀能力要求比較高。只有在學習中不斷實踐,才能夠提升他們的這種誦讀能力。誦讀教學法的另一種特點,就是規范性,這是針對于具體的誦讀過程而言的。誦讀,要求在這個過程中應用規范的有聲語言,雖然不一定要達到字正腔圓的水平,但是,在誦讀的過程中,也要保障基本的誦讀規范,把書面語言表達的更深刻,更具體。
三、誦讀教學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應用的策略
高中語文教學工作的開展,誦讀教學發的應用還是一個基本的教學方法,為了更好地實現誦讀教學的方法,提高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能力,就需要研究一些誦讀教學的基本對策。
1、教師要提高誦讀教學的意識
教師在教學中,為了更好地應用誦讀教學的方法,首先就需要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認識到誦讀教學的意義,提高對誦讀教學的認識。教師要科學的認識誦讀教學,在充分認識誦讀教學的意義的基礎上,合理研究誦讀教學開展的工作方法。對于一些課程教學中,對于誦讀教學應用比較少的情況,應該提升認識水平,強化對于誦讀教學的推廣。
同時,提高對誦讀教學的認識還要提高學生對誦讀學習的認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讓他們充分認識到這種教學方法對于他們學習的重要性,經常在教學中強調這種學習方法,讓他們在語文學習中增加誦讀學習的比例,這也是提高誦讀教學認識的另一個重要途徑。
2、強化對于誦讀教學的技巧應用
隨著國際間交流的日益頻繁,英語作為主要的交流工具得到了公眾的高度重視。而閱讀教學是高中英語教學的關鍵階段,需要教師著重培養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使得學生可以自主獲取大量的文化知識和國際社會信息。此外,高考英語中對閱讀能力的考察部分占了較大比例,這也使得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一、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文化教學研究的重要性
1.學生學習第二語言的需要。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注重對文化教學研究,有助于學生學習第二語言。語言是文化的體現,文化滲透在語言里,二者互相融合。提高高中生的英語閱讀能力,不單單是教會學生掌握詞匯、語法和句型結構等基本的知識,最主要是教會學生體味語言中的文化元素,理解文本材料中的文化內涵。學生只有能夠掌握英語的文化基礎知識,才能正確理解文本,英語閱讀能力得以迅速提升。
2.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力。學習英語的最終目標就是流利地進行國際交流,對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文化教學進行研究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力。社會需要擁有較強跨文化交際力的人才,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教會學生體味閱讀材料中的文化知識,做好對差異文化的學習掌握。英語文化教學的程度也決定著學生英語閱讀的效率和理解力。
3.適應時代的人才需求。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地方,而學生將來畢業工作也是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因此,學校教學時需要注重將教學和社會聯系起來,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目前,我國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延伸要求社會提供較多的語言型人才,而語言型人才需要有扎實的語言基礎,同時還需要形成跨文化的交流意識,擁有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文化教學的現狀
1.落后的教育觀,忽略學生的主體性。目前大部分的高中英語教師在備課時考慮不全面,只關注教學業績和教學進程,忽略了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教學只是學生學習的外因,而學生自身才是培養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主要因素。高中英語教師在進行文化教學時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這就會導致教學效率的下降。此外,高中英語教師在備案時忽視了學生的需求,不采取針對性的文化教學,這樣也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無法滿足學生學習的多元化需要,最終影響到學生的發展。
2.文化教材有限,教學計劃偏差性較大。有研究表明,目前大部分高中英語教師在教學時文化教材只局限于課本,沒有尋找文化內涵豐富的閱讀材料進行文化教學,限制了學生學習文化知識。此外,還有較多的英語教師在設計教學計劃時出現偏差,對于文化知識只讓學生了解即可,掃清學生的閱讀理解障礙,最終文化教學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3.缺乏對知識文化內涵的挖掘。在我國大部分的高中學校里,英語教師在講解單詞時往往只注重表層意思,不注重引導學生理解單詞的文化意義,這樣會在后期的學習中學生無法正確使用詞匯進行語言交流溝通。大部分教師也缺乏對語法規則中隱含文化的解讀,學生無法體會中英的語法差別。教師不進行中英文化對比,容易使得學生用中方的思維方式學習理解英語,最終影響到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4.教學形式單一,教學氛圍死沉。目前只有極少數的高中英語教師在文化教學時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設計趣味性強的教學活動,為學生創造一個活躍自主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大部分的英語教師在進行文化教學時為了節省時間只對文化知識稍作講解,這樣會抹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限制學生的學習思維。學生缺乏文化氣氛的感染,就無法得體地使用英語進行表達,最終影響到以后的發展。
5.缺乏對文化知識的考核。缺乏文化知識的考核極大程度地限制了學生的發展,也導致文化教學出現較多的問題。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在英語考試中文化內容涉及甚少,使得學生在文化知識方面的學習沒有主動性。高中階段對英語評價的主要形式就是筆試,考試內容主要以對語言知識的考核為主,較為單一。這樣使得在學習語言和實際生活分離開,也會大大影響到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
三、解決策略
1.轉變角色,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時需要轉變角色,以學生為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教師應該成為文化教學的引導者,引導學生采取多種途徑去了解英語文化,自主學習。比如,高中英語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課下時間利用網絡、報刊、雜志等多種形式進行了解拓展英語文化知識面,使得他們自主學習,對比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培養文化意識。
2.明確教學計劃,選擇合適的文化教學材料。高中英語教師進行文化教學主要是為學生掃清英語閱讀理解上的文化障礙,提升閱讀效率,最終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在備課時要明確教學計劃,根據計劃進行文化教學,選擇合適的文化教學材料,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比如,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可以備課時準備一些與文本相關的文化知識短視頻,在課上運用多媒體進行播放,既能加深學生對文化知識的印象,又能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養成學習文化知識的意識。
3.充分發掘文本中的文化內涵。文本中的詞匯是英語使用最為頻繁的部分,其中蘊含的文化知識也最多。教師在詞匯教學時容易忽視其中的文化意義,只注重學生掌握詞匯本義和讀法,這樣會導致學生片面理解詞匯,無法掌握文化內涵。因此,教師在教學時需要注意向學生解讀詞匯中的文化意義,介紹與詞匯相關的成語和諺語等相關文化內容。此外,教師在講解語法時,將與常規表達方式不一樣的部分著重講解,對比中西方用法差異,整合文化知識,以取得良好的文化教學效果。
4.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創設文化氣氛。高中英語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需要指導學生進行文化知識的歸納和總結,然后與國內文化進行對比,使學生了解并掌握西方的思維習慣和表達方式。教師可以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如設計情景對話、話劇表演等,創設良好的文化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主表達觀點,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此外,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西方文化知識,讓學生充分了解到西方國家的政治、歷史等文化。
5.在考試內容中增加文化測試的比重。為提高學生對西方文化知識的掌握,教師需要在選擇英語文化教材時,根據各個學生的學習情況,由易到難,層層教授文化知識。比如,對于剛入的高中新生,摘取一些與課本內容相關的文章進行解讀,豐富學生文化知識。對于高年級的學生,可以推薦一些英文著作,讓學生在經典中感受文化,體味文化內涵。
四、總結
閱讀教學是高中英語教學的關鍵性部分,是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體現。因此,為拓展學生的英語文化知識面,教師需要轉變角色,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采取多樣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設一個良好的課堂氣氛,挖掘課本教材里的文化內涵,以取得良好的文化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文言文比較是近兩年興起的學習文言文閱讀的新方法,通過比較能夠使學生認識文言文的本質屬性,建立兩者之間相互關系。一方面,教師應充分利用課本資源。初中蘇教版教材包含有29篇文言文,不包括古詩詞。文言文課文是豐富的教學資源,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可將具有某方面相似的文言文放在一起進行比較閱讀,幫助學生掌握。如:《陋室銘》與《愛蓮說》文體相近;《小石潭記》與《岳陽樓記》《醉翁亭記》手法相近;《桃花源記》與《孫權勸學》的思想內容相近……教師均可以充分利用以上課文,將兩者或兩者以上進行比較,加深學生對文言文文體、寫作手法及思想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師應合理開發讀本資源。文言文的學習應不僅僅限于教材,還需要開發一些讀本資源。可要求學生在對教材上課文學習后,進行獨立自主的閱讀,通過文字將比較閱讀中獲得的感觸及體會記錄下來,培養學生思維遷移及擴展能力。通過比較閱讀激發學生閱讀興趣,豐富教學內容,擴展學生閱讀量。
二、 篩選比較方法,培養探究能力
比較閱讀是常規閱讀的拓展階段,當閱讀升為比較閱讀后,其閱讀質量得到顯著提高。當然,進行比較閱讀需要建立在理解全篇思想內容、重點字詞意思的基礎之上。若沒有讀懂該篇文言文,比較也就無從談起。因此,就需要教師選擇好比較方法。對于文言文而言,比較方法有很多,可對兩者的思想內容、人物形象進行比較,也可對層次結構及題材風格進行比較。在比較的同時應注意選擇的切入點盡量小,切忌泛泛而談。如:學習《醉翁亭記》時,可拿《岳陽樓記》進行比較。截取以下教學片斷:
師:同學們,今天已經全部學習完《醉翁亭記》與《岳陽樓記》兩篇文章,那有哪位同學能夠總結這兩篇文章的相同點及不同點呢?(自由發言)
生1:從內容上來看,兩篇文章都是寫景抒情。
生2:兩位作者都是在被貶的條件下寫的。
生3:《醉翁亭記》抒發的是“與民同樂”的情懷,但《岳陽樓記》抒發的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師:大家總結得都不錯,那還有誰能夠從兩者的表達方式、句式上進行比較呢?(自由發言)
……
通過這種比較方法,給學生留足思考時間,并在課堂中加以引導,對課文進行鉆研比較,能夠激發學生的思維火花,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更為重要的是學生能夠在比較閱讀過程中,進行有創意、多角度的閱讀,深刻體會文言文的魅力。
三、 加強比較訓練,提高閱讀能力
近年來,比較閱讀已成為當前中考命題的主要趨勢,在中考試題中占著較大比重。通過比較閱讀,能夠考察學生多方面能力,如:理解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及探究能力等。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學習中加強文言文比較訓練,通過比較訓練,培養學生各種能力,進而使學生能夠在中考中得心應手。當然,在進行比較訓練時,應在文言字字詞落實的基礎之上,合理選擇比較閱讀方法對重點內容加以記憶,使學生在面臨相似問題時能夠運用自如。如:學習《黔之驢》內容時,可將其與《狼》進行對比。截取教學片斷如下:
師:大家都知道,《黔之驢》是柳宗元寫的,而《狼》是由蒲松林作,兩位用生花妙筆為我們展示了兩幅截然不同的生活畫面,細細品味兩篇文言文,從中會發現有很多相似之處。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兩篇文章。從主題、情節及語言上大家能發現什么呢?(自由發言)
生1:從主題上來看,兩篇文言文大致相同,在面對強大的對手時,只要勇于斗爭,就一定能夠取得勝利。
生2:從情節上來看,《黔之驢》主要講的是一只老虎吃掉驢子的故事,而《狼》講的是一位屠夫怎么殺死狼的故事,兩者都是弱小群體殺死強大群體的情節,旨在告訴我們只要足夠勇敢,正義必將戰勝邪惡。
生3:從語言上看,《黔之驢》與《狼》的語言都較為精簡。《黔之驢》中有“稍出近之”“斷其喉,盡其肉,乃去”;《狼》中有“少時,一狼徑去????目似瞑,意暇甚”等句子,這些句子都非常簡練,但是都能夠表達出作者意思,可謂耐人尋味。
師:嗯,都不錯,那大家能不能更加深入地探究呢?比如:從兩位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上研究其成因,或者是為什么兩人都選擇寓言這種形式來表達呢?
引言:閱讀體驗式教學策略更好地適應了我國新課程改革對初中語文教學的一個基本要求,為中學語文教學開辟了新的道路。然而初中語文閱讀式教學策略在實際的課堂應用過程中還出現了一些問題。所以研究初中語文閱讀體驗式教學策略在課堂中的具體實踐有著重要的意義。
1.巧設教學情境
初中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活閱歷和社會經驗。而這些閱歷以各種符號方式存在初中生的記憶中。假設某個事物以符號形式出現,將會激活原有的記憶符號,新知識和舊知識這兩者建立一定的關系,然后產生相應的認知。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巧設相應的特定情境,激活學生的內心體驗。
其一,利用音樂渲染方式設計教學情境。在初中語文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音樂來渲染教學情境。將文學與音樂相結合,讓學生在視覺和聽覺等方面起到強化、補充、滲透的效果。適當地選取一些音樂,既能夠提高初中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還能夠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優化課堂內容,陶冶初中生的性情,讓學生能夠充分展現自身的創造力與想象力,以此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達到教學目的。語文教師要認真選擇音樂,充分考慮到音樂和文本的和諧,所選用的音樂必須要和課堂教學內容相符。唯有這樣才能夠起到渲染情境的作用。
例如:在《蒹葭》的課堂上,教師可以先播放《在水一方》,利用歌曲導入對新課的教學。教師要求學生自己把握詩歌內容,引導學生感受詩歌的意境。在《鄉愁》的課堂上,教師先播放歌曲《鄉愁》,利用《鄉愁》這首歌曲將學生的思想感情拉入到課堂中,然后以哀傷、憂愁的二胡曲《江河水》作為整堂課的背景音樂,教師要求學生沉浸在音樂情境中,進而引導學生體會作者余光中的思想感情。
此外,在實際的課堂上,語文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營造良好的情境。多媒體已經成為了課堂教學的一種輔助方式,其作用在于直觀地彰顯教學原理,將圖像、聲音、文字等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將抽象知識想象化,將靜態景觀動態化,為初中生營造了豐富多姿的教學氛圍,符合學生的情感要求,也能夠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
2.充分發揮想象力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并不能直接感知課文知識,只能借助聯想和想象才能夠感受到語文課文中的形象。初中階段的學生,他們的想象能力正處在高速發展階段,學生在詞語理解以及語言積累等方面也有了一定基礎。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將單調、枯燥的文字轉變成生動、形象的畫面,就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通過想象理解課文,和文中的主人公、文章的作者進行“直接”對話,在時間、空間上縮短了學生與文章、作者的距離,使得文中畫面能夠走進學生的腦海中,加深了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綜合把握文章主旨,讓學生能夠感到發自心靈的滿足和愉快,從而快樂的學習語文。
例如:在《天上的街市》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有的學生可能會提出“天上的街市是怎樣的?和人間的街市是一樣的嗎?”,“天街上有些什么?是不是有各種豐富的商品?”等問題,語文教師可以針對此類問題進行巧妙的引導,放飛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自行想象,并利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帶著美好、奇特的想象,語文教師又指導學生回到課文的學習,分析詩中“牛郎織女”的傳說和以往關于“牛郎織女”的傳說有什么不同之處。以此讓學生體會到詩人的思想感情。通過此類方法讓學生能夠容易理解文章通過“街燈”引發的想象與聯想,來描述天上的街市以及美好的生活等,進而表達詩人對黑暗現實的無比痛恨,和對自由、光明、幸福生活的向往。
3.角色體驗,產生情感共鳴
體驗式教學策略注重的是學生和教學材料這兩者間的情感交流與雙邊對話,強調的是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與認知,關注的是學生對課文內涵的發展和豐富。因此語文教師需要指導學生從自身的情感體驗出發,認真解讀文章。在學生掌握文章大意的前提下,教師可以選派學生扮演文中出現的角色。角色扮演能夠縮短學生和教學內容之間的距離,促使學生帶著感情學習語文。學生在扮演角色的過程中,即演出了自身對文章的情感體驗,同時也能夠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使得學生對文章以及作者產生了情感共鳴,從而改善了教學效果。
一、語文體驗式閱讀教學的重要意義
1. 有效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每個學生由于生活經歷和認知基礎的差異性,他們對教材的理解也會呈現出差異性,閱讀體驗必須正視學生的認知差異,并意識到學生的閱讀體驗是其把握作品內涵、學習語言的重要基礎,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將影響學習效果。因此,在構建體驗式的閱讀教學時,教師必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緊扣教材的內涵和意蘊,圍繞學生的主動學習制定方案,并巧妙挖掘教材中的情感體驗因素,使學生能更好地參與體驗,并在體驗中積極思考,從而真正與作品產生共鳴。
2. 讓學生的情感體驗更豐富
情感體驗是體驗式閱讀教學的核心要素,學生在文本學習的過程中,對作品的感悟離不開情感體驗,而情感體驗又是微妙的,是課堂的隱性因素,它需要教師細心引導才能逐步挖掘出來的,才能不斷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能力。情感體驗要以作品的情感基調為基礎,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認知基礎搭建體驗平臺,使學生深刻理解文本內涵,感受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精妙。同時,教師應借助體驗式閱讀教學,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運用不同的教學評價,注重學生作為單獨個人的差異性,喚醒他們不同的內在情感體驗,從而不斷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3. 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根據相關的研究和實踐證明,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初次閱讀文本的體驗最具強烈感與鮮活性。為此,教師要意識到閱讀體驗是學生語文素養的核心組成,要為學生的閱讀體驗搭建平臺,留給學生足夠的閱讀空間和時間,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文本,并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使學生能利用學習經驗和知識積累去聯想、認知、感知文本的深刻內涵,從而讓學生與作者產生共鳴,與作者進行情感對話和思想交流。學生通過對文本的反復體驗式閱讀與自主思考,就能理解和掌握作者的寫作意圖及文章所蘊含的思想情感,從而感知作者的內心世界,獲得特殊的情感體驗,掌握文章的寫作技巧,并將其運用到自身的作文創作中,這就是學生語文素養逐步提升的過程。
二、語文體驗式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
1. 深入朗讀文本,奠定體驗基礎
在體驗式閱讀中,學生對文本的熟悉程度將直接影響學生的體驗,而朗讀是一種心境體悟,通過將靜態的文字內容轉變為有聲朗讀,可增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知。朗讀是學生多感官參與的閱讀方式,包括大腦、眼睛和嘴巴等,學生會在朗讀中感知文本的內涵,并通過聲音表現文章意境,真正實現體驗式學習。有效的朗讀能讓學生對語言文字有更深層次的理解,還能在多讀中建立語感,逐步理解作品內涵,并促進體驗和感悟能力的提升。比如,《飛奪瀘定橋》一課,教師可以引領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為了讓學生對課文有更深的理解,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展示與課文相關的情景,并播放背景音樂,使學生身臨其境般地參與朗讀。氣氛的營造會觸動學生的情感,使學生感受到紅四團在途中飛奪瀘定橋時危急的形勢與兇險,體會戰士不畏艱險、勇往直前、奮不顧身的大無畏革命精神,而這些感悟可以讓學生通過深入朗讀逐漸體會,從而讓學生的情感與文本融為一體。
2. 巧妙創設情境,營造體驗氛圍
情感體驗往往伴隨著場合與情境,“睹物思情”和“觸景生情”等詮釋了這一道理。在體驗式閱讀課堂,教師可以結合作品實際創設情境,利用特殊的情境實現引人入勝的效果,能在一定程度上營造良好的體驗氛圍,從而讓學生受到感染,產生共鳴。在閱讀課堂上,教師可充分挖掘課文中的情感因素,營造情境,讓學生體驗文章情感,從而感受體驗式閱讀的魅力。比如,在學習《小馬過河》時,教師抓住兒童的特點,抓住童話故事的特點,巧妙借助多媒體創設與文本相關的情景,學生被情景所吸引,自然對課文產生興趣,教師再趁勢引導學生品讀文本,并結合小馬所遇到的問題進行體驗式閱讀,使學生明白遇事要多觀察、多動腦筋、勇于嘗試的道理。可以說,情感體驗能讓學生對課文有感性的理解,而這個理解并不是通過教師的刻意傳授所實現的,它是學生自主體驗的結果。
3. 多種品味方式,強化閱讀體驗
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教師要提升體驗閱讀效果,須引領學生運用多種品味方式,使學生與作者進行情感共鳴和內心交流,從而產生深刻的情感體驗。小學語文題材內容豐富,文章蘊含的情感豐富,需要學生反復揣摩、不斷感悟與品味,才能達到對教材的理解。為此,教師在體驗式閱讀教學實踐中,可以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心理期待,采用多種多樣的體驗策略,以強化學生的閱讀體驗。如角色扮演法,可以讓學生通過角色表演,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與文本融為一體,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比如,教學《田忌賽馬》時,教師巧妙挖掘教材所蘊含的情感因素,以人物的語言、動作和心理描寫為體驗突破口,先創設學習小組,將班級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由學生自發組織、分別扮演田忌、孫臏和齊威王的角色。表演時強調學生必須深入理解文本內涵和情感,通過角色表演將人物的內心情感、動作表現出來,其他同學可以適當評價、展開討論,并進一步修正。最后,教師再選擇表演好的學生在班級進行匯演,通過角色體驗讓學生感受文章生動的語言描寫,理解人物特點,感受孫臏善于觀察、思考,勇于打破常規的思想方法。
4. 激發學生想象,豐富情感體驗
在語文體驗式閱讀教學中,教師需根據具體的教學需求,巧妙運用“留白”藝術,利用文本“空白”,創設意境,引導學生主動將課文內容與自身的實際生活有機結合,鼓勵學生大膽展開想象,以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對原文內容進行二次加工,設計成實踐性較強的意境對白,在情境意念上進行補充,并突出原文觀點,引導學生結合生活進行想象,以達到對文本的拓展,從而激活學生的情感體驗,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達到對文本的深刻理解。如《窮人》一文中存在不少文本留白,如桑娜抱著兩個熟睡的孩子時,課文只用了一句“她的心跳得很厲害,她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但是她覺得非這樣做不可。”此處就是文本留白,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此句的上下文展開想象,通過想象感受桑娜在巨大的生活壓力下還能做出這樣的決定是多么艱難,從而感受人物的品質。又如,課文最后,“桑娜拉開了帳子。”就沒有接著往下寫對丈夫的語言描寫,此處也是加深學生對人物品質理解的留白,教師可以以此點讓學生展開想象,讓學生在思維碰撞中體會“窮人不窮”的高尚品質。
5. 運用語境體驗,升華體驗情感
一、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課堂提問的功能
英語課堂提問通常由四個環節組成:提問、誘導、回答和評價或反饋。提問幾乎遍布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中,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卻往往忽略里面的一個或者兩個環節。施良方對英語中問答行為的功能進行了總結:第一,誘導學生參加各種學習活動;第二,提示作用,在教師提問過程中,學生無法回答時,教師要給予提示,使其注意從哪方面來回答;第三,提供練習與反饋機會;第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進一步掌握。教學中的提問—回答就像是在考核,這些問題都可以直接遷移到測試中。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對英語教學內容進行完美有效的組織,才能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提問可以是向學生介紹或者傳授第二語言的表達方法,也可以是學生學習第二語言的手段。閱讀課上,教師通過提問來了解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情況,所以,提問也就變成了英語課堂教學中一個非常有價值的部分。
理查茲和洛克哈特也對教師課堂中提問的功能進行了總結,具體如下:第一,促進和誘導學生對閱讀材料產生濃厚的興趣;第二,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中;第三,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第四,查缺補漏,找出課文中的有特色的句子和單詞;第五,有助于教師全面考查學生對閱讀的理解;第六,能鼓舞學生的士氣,促使其更好地參與課堂閱讀。
綜上所述,教師的提問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思考,促進學生思維,進而有效地進行課堂的組織和管理,同時可以進行知識講授和評價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提問的技巧、數量和質量都會對課堂閱讀效果產生影響。合理采用提問方法和技巧,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積極地參與課堂活動,有利于促進教師和學生的溝通,便于教學信息的及時反饋,使得語言習得變得更容易。
二、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課堂提問的話語分析
李悅娥、范宏雅對教師在英語閱讀中教師的話語進行了總結研究,認為教師的話語結構主要有以下四種:第一種,IRF(Initiation-Response-Feedback)結構,即引發——反應——反饋結構;第二種,IRFR(Initiation-Response-Feedback-Response)結構,即引發——反應——反饋——反應(模仿或重復)結構;第三種,IR[I1R1(I2R2)]F結構,這種結構是學生對教師的提問進行回答后,教師不立即對學生做出的回答進行評價和反饋,而是進一步提出問題,讓學生來回答,這樣反復進行之后,老師再對提問的問題進行反饋評價;第四種結構,IR1F1/R2F2結構,這種結構是教師提問之后,有個別學生會進行回答,教師對此進行評價和反饋,這時教師如果依然不改變話題,就可能有其他的同學對這個問題作出反應,這時教師會再次進行話題的信息反饋和評價。
上面幾種話語提問方法中,引發——反應——反饋是最常用的話語結構,現階段在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活動中,不管采用哪種話語結構都可以劃分為三個部分。而IRF話語方式說明,教師是課堂內容的傳播者和課堂的安排者。這種方法的缺點是,學生在課堂上是被動地接受教學內容,各種交流、練習的機會較少。而在引發——反應——反饋——反應話語結構中,把反應這一環節重復了一次,從而使學生得到反復訓練的機會。而第三種和第四種話語結構把教師由原來主導者角色轉變為協作者和引導者的角色。隨著教師對課堂教學控制的放松,學生也會進一步學會相互的溝通和交流,這就為學生積極參與閱讀活動提供了可能,并且還為學生進一步加深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奠定基礎。
另外,為了促使教師的話語能被學生準確地理解,教師在講述課堂內容時要經常進行話語的調整。Chaudron對教師上課時的話語進行了研究,他指出第二語言學習中,教師調整話語的具體做法有以下幾種:第一,語速,教師上課的話語語速要適中;第二,停頓,教師上課時的話語要掌握住節奏,停頓應保持一定的時間;第三,語音,教師的話語要洪亮,清晰,力圖使得每一位同學都能清晰地聽到;第四,詞匯,盡量不要用修飾的詞匯,要多用中性詞匯,盡量不用縮略詞和口語化的表達形式;第五,句法,對于學習較差的學生要盡量采用短句,對于學習較好的學生可以使用長句或者一些復雜一點的句型;第六,話語的調整,學習第二語言,教師經常要重復,以便為低水平的學生加深印象。
三、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課堂提問的策略
1.問題設計策略
設計英語課堂的提問問題是優化英語閱讀教學的前提。雖然很多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游刃有余地進行提問,但是他們的問題有時候會缺乏必要的邏輯考慮,其順序可能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教師在進行英語閱讀教學的時候,首先要進行問題的準備工作和設計工作。
(1)分析教材,確定提問的目的。提問要帶有一定的目的,也就是提問要帶著預期的想法,達到預期的目標,這是閱讀課成敗的關鍵。有了提問的目標,教師就抓住了上課的關鍵,可以在課堂上有計劃地提問,教師也可以明確用什么問題、問什么問題。提問前教師首先要對提問的目標、范圍、角度等進行反復設計。不同的閱讀課,教師要設計不同的閱讀目標,其提問也要有所側重。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師提問要有所區別和分好層次,所采用的提問方法也不同。所以,提問目標的設計和選擇應該是教師優先考慮的。
(2)分析學生。對教材進行分析,教師要合理地設計的閱讀問題,并且設計問題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生理特點和其已經掌握的英語知識分析教材,同時還要掌握有關教材的相關背景知識、班級情況等等。在英語閱讀提問教學中,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是教學的中心,只有真正了解學生,吃透學生,才能在上課時游刃有余地提出符合教學的高水平的問題,同時鼓勵學生積極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實現師生的互動交流。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觀察學生,注意他們的一舉一動,為教學提供相關的參考依據。
(3)控制展示性問題與參考性問題的比例。關于展示性問題與參考性問題的提問比例并無固定的說法。然而學者們認為,參考性問題更能激發學生的思維,同時采用參考性問題對學生的回答更接近自然環境的話語。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情況和學生的實際,將兩種問題的提問比率控制好。參考性問題在每一節課堂上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其可以更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和思維的積極性,讓學生能多進行語言的回答,從而更深刻地理解課文。
(4)預測學生的回答及可能出現的問題。教師在備課中制定提問計劃時,也要考慮學生可能做出的回答,也就是要備好課,從而使教師可以游刃有余地管理課堂,駕馭學生,控制教學節奏和進度。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注意的內容:學生如何回答;學生可能碰到的難題;學生回答不對或者回答不完整是如何處理;學生不回答怎么辦等等。對學生出現的這些問題,教師要想到合理的對策,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上課時的慌亂,減少緊張情緒。此外,教師對學生回答問題的預測和設計,以及回答問題和設計問題的對比分析,可以促使教師更加清晰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使教師課堂教學語言更具有組織性,利于學生的語言輸入。
(5)避免過多的程序性提問。課堂程序性問題是按照一定的程序進行提問的問題,通常是一些基本的檢驗學生學習情況的問題。然而學生在思維、心理、認知、興趣、情感等方面已經接近成人,所以這樣的問題在課堂上不易過多使用,教師一定要記住提問不能敷衍,也不能使用命令式的提問方法提問。簡單化的是教師用其進行課堂控制的問題,一般只用是或者不是回答就可以。
2.提問策略
提問策略就是教師提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教師提問要以簡潔明了為原則,問題的簡潔明了會直接影響學生能否順利理解和回答問題。特別是在英語教學中,學生聽教師的英語表達就已經非常困難,如果教師的提問再模糊不清,就更難讓學生理解其提出的問題,所以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提問時要注意問題的難易、語速、音量等影響因素。一般來說,語法結構復雜、句式變換較多的、概括性的問題學生不容易理解。因此,教師提問要有步驟,且一次提問不可過多,以免使學生抓不住重點,模糊了對問題的理解。所以,教師發問,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盡量采用簡單的提問方法,控制好提問的速度和音量,逐個提問,讓學生有充足的思考時間。
3.控制策略
(1)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回答時間。研究發現,在課堂上教師提問可以延長學生思考的時間,有利于學生對問題的思考,也可以進一步提升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等待時間增加,學生的思考時間也就增加了,作出的回答就更加詳細。所以,一些簡單的問題,可以讓學生即時回答,對于一些有點難度的問題,教師可以適當延長時間,使學生可以有組織回答語言的時間,進而全面、完整的回答問題。
(2)教師的提問方式要靈活多變。創造均等的答題的機會,讓每個同學都能回答問題。在回答時,可以綜合運用齊答、點名回答、自告奮勇回答等方法,避免只采用單一的回答方法。調查研究發現,教師按照一定的順序請學生回答,又叫可預見性回答,這種方法要好于即時提問的方法。另外,提問要有技巧,提問的廣度和教學效果成正比例。
(3)轉問和探問。轉問和探問是教師經常采用的兩種反問的形式,轉問就是提問一個同學后,把問題再問另外一個同學,探問是對某個同學進一步的提問。當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回答不出來,教師可以重新對問題進行組織,或者提出一個相關的問題,或者將問題分解成幾個簡單的問題再進行提問,或者給以學生提示,或者提個新問題。對學生的調查研究發現,當學生回答不出教師的問題時,學生更期望教師能夠給以提示或者幫助,以便使其繼續正確的回答問題。
另外,當學生順利回答了問題時,教師可以適當追加提問,以便使學生真正掌握提出的問題。追加提問在教學中非常的重要,因為在英語中很多題目是讓學生判斷對或者錯的,如果單純回答對或者錯,有很大一部分帶有猜測的成分,通過進一步的提問,可以真正了解學生的理解程度。所以,當學生回答了問題,可以進一步的進行追加提問。
4.反饋策略
教師要積極地評價學生的回答,可以采用獎勵、表揚等方法對其進行評價和反饋。教師的贊揚可以給學生以鼓勵,讓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進而增加學習的熱情和動力,使其更加認真積極地投入到回答中。批評則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抹殺其學習動機。所以,當學生正確地回答了教師的提問時,教師要積極地回應,給以肯定或者獎勵。對暫時回答不正確的,要幫助其做出正確的回答,并鼓勵其努力拼搏,爭取趕超。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表揚都是好的,一般說來,越具體的表揚越好。但如果是簡單問題,就不要直面表揚,這樣容易讓學生對其能力產生低估。除此之外,教師重復學生的答案也是對學生的鼓勵和反饋。
參考文獻
[1] 李紅.可理解輸出假設的認知基礎.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2).
[2] 周星,周韻.大學英語課堂教師話語的調查與分析.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1).
[3] 劉顯國.課堂提問藝術.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
[4] 駱北剛.中學英語閱讀教學中課堂提問策略研究.教學月刊(中學版),2006(7).
一、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
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是:教學主體錯位,教學形式單一,教學措施欠妥。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努力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閱讀鑒賞、探究感悟的過程中,在學生與教師、學生與作品、學生與學生之間構建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對話溝通的關系。
當前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應按照新課程的要求,回歸學生的主體閱讀地位,采用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運用高效的閱讀教學措施,促進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真正做到新課標中要求語文教學要達到的高度,切實做到重視學生精神、品質、情感的提升。
改變學生語文學習的方式首先要改變教師的教學理念與思維方式。我們首先應該認識教育的任務是讓學生把潛能發揮出來,教育的本質是增強人的精神力量,教學的過程是在人與人之間展開的一系列互動的活動。
語文教學活動的本質是一種對話、一種溝通。這就要求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該改變一些不良現狀,改變教師在課堂中的權威地位,教師不能一味支配學生學習;取而代之的應該是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各種有效的學習資源、提供良好的學習氣氛、指導學生并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從而能夠構建平等互動的新型師生關系。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權威,而要與學生共同探究知識,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間的合作關系。
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能夠營造學生自覺、學生間以及師生間互動的教學新局面,使學生的認知能力、意識形態、情感結構、身心健康等方面得到自主發展,真正落實語文教學的本質和創新教育的主旨。
二、語文閱讀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必要性
語文閱讀教學實際上是一種研究性學習活動,是一種比傳統閱讀方式更加高效的學習活動。為了加深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進一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團隊合作精神,在中學生中應養成自覺學習和在閱讀過程中研究的習慣。其實在《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第23條規定“開展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中學語文閱讀強調了學生創造力的發展,用這種教學理念引導學生創造性的學習,讓學生回歸為學習的主體。
改變中學生語文閱讀學習的方式是實施新課標、改革語文教學現狀的關鍵步驟。要落實語文新課標中研究閱讀教學,讓學生運用新課程所倡導的“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進行學習,就能解決長期以來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閱讀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發展了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回歸到了學習主體的地位。探究性學習在發現式學習的基礎上,更重視團體間的協作。同時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性學習,能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這樣才能正真做到語文教學不僅僅是傳授教科書上的基礎性知識,而是從交際工具轉變成為人文精神。
三、研究性學習的本質
研究性學習其實是一種發現式學習,這種學習方式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智慧,并能極大地挖掘學生的潛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研究性學習徹底改變了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了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了多渠道獲取知識的途徑,并創設了將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踐的機會,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研究性學習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從本質上說,它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并確定研究專題,用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它突破了傳統的接受式學習的模式,給學習者的學習帶來了一場新的革命。
閱讀作為現代人的一項基本能力與基本素養,已發展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語文閱讀課程教學中,緊扣同一議題篩選組合而成的一系列文章就是所謂的群文,而圍繞群文進行的閱讀活動就是本文所講的群文閱讀。為完成《語文課標實施建議》制定的標準與要求,即重視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以及閱讀面的拓展和閱讀量的增加,使得有效開展群文閱讀及開發選文成為重要任務之一。
一、群文閱讀的基本內涵及選文原則
(一)群文閱讀的基本內涵
群文閱讀教學簡稱“群文閱讀”,從字面來講,群文閱讀由“群”和“文”這兩層涵義組成,其中“群”主要是指聚集的意思。因此,從群文閱讀教學范疇分析,群文閱讀指的就是聚集起來的一組文章,即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共同討論的一組文章。[1]從宏觀角度去看,群文閱讀分為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群文閱讀是指群文閱讀教育;廣義的群文閱讀指的則是一種閱讀形B,主要是廣大讀者通過傳統媒體平臺或新媒體平臺實現閱讀的價值體現。
(二)群文閱讀選文教學的基本原則
多元性。群文閱讀教學中的選文要盡量避免過于單一化,堅持多元性的基本原則。通常而言,群文閱讀選文要廣泛涉獵多種文章類型,如文學類、說明類、科學類、應用類以及科幻類等,充分凸顯群文閱讀的多元化特性。同時,教師開展群文閱讀的教學目標也應多元化,既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還應關注學生的人格塑造。
整體性。不同組的群文閱讀選文要堅持多元性原則,但同組選文要遵循整體性原則,即能夠提煉出相同主題。只有協調好多元性與整體性原則,才能切實提升群文閱讀選文教學的高質量與高成效。
議題性。盡管群文閱讀選文范圍十分廣泛,但所有選文都必須緊扣語文教學《課程標準》,圍繞確定好的議題進行選文。只有深入分析《課程標準》,才能精準把握不同學習階段的閱讀內容、閱讀目標及閱讀能力培養,選文議題也不容易出現偏差。
二、群文閱讀選文教學策略研究的重要意義
(一)有助于豐富群文閱讀資料庫
群文閱讀資料并不局限于圖書館、書店等紙質版的閱讀教材或書本,還包括計算機網絡、手機終端等信息化平臺中的電子版資料。從中可以看出,群文閱讀教學與傳統閱讀教學相比,極大地豐富了群文閱讀資料庫,有效開闊了學生們的閱讀視野。
(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采取群文閱讀教學模式,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這是由于群文閱讀更有益于學生掌握閱讀規律與閱讀方法,品讀自己喜歡的文章類型,進而調動閱讀積極性與主動性。[2]只有促使學生真正愛上閱讀,才能使其享受到閱讀樂趣,才能提高其閱讀水平。
(三)有益于教師創新閱讀方法
采取群文閱讀教學模式,需要教師不斷對選文進行分析、提煉與匯總。在這一系列過程中,教師會自然而然的深化對文章的理解與發現,逐漸摸索出更為科學高效的閱讀教學模式。而教師教學方案的優化,又能夠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與閱讀效果,推動群文閱讀選文教學目標的實現。
三、群文閱讀選文教學的具體策略
(一)結合學生實際選文
群文閱讀選文教學必須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不能脫離學生自身的接受能力進行選文,避免選文目標過高或過低。如果語文教師在開展群文閱讀過程中的選文過于盲目或隨意,不但不利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且容易讓學生產生閱讀畏懼心理,從而影響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
(二)增強選文內在聯系
群文閱讀教學中的選文并不是簡單的、隨機的文章抽取或拼湊,而是相互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在選文過程中,只有重視文章的內在聯系,才能讓學生把握住閱讀方法與規律,才有助于教師開展閱讀教學,并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三)積極豐富選文體裁
群文閱讀教學中的選文應兼顧各種文學體裁,既記事、寫人、狀物、描景的記敘文,童話、寓言以及神話故事,民間傳說與科幻小說,詩歌、散文和小說,還有使用價值較高的應用文等。選文體裁豐富不但可以遵循群文閱讀的多樣性原則,而且能夠有效延伸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的思維張力,強化語文閱讀效果。
(四)重視選文精神內核
群文閱讀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讓孩子通過閱讀提高修養、豐富閱歷、開闊視野,以及快樂幸福的享受生命。[3]所以,選文必須重視文章的精神內核,不僅要散發積極向善的正能量,而且還要傳播知識、宣揚和諧自然、充滿愛與溫暖等。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1-0048-02
所謂生本,就是一切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生命為根本。人的終生學習和發展離不開閱讀,閱讀更是滋養小學兒童生命狀態的土壤,所以閱讀教學也一定要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生命為本,滋養他們的生命,充實他們的內心世界。生本教育力圖使學生主動的去認識和適應學習生活,在活動中喚起學生對學習的自覺和熱情,讓學生在享受學習的快樂和幸福之余體驗到生命的和諧。
一、生本理念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的誤區
1.閱讀教學缺少互動交流
書是作者與讀者交流的橋梁,在小學低段閱讀教學的課堂中學生需要與閱讀內容進行交流,而這種理解和感受不能僅滿足于某種自己意會的程度。閱讀教學需要多種方式的交流和互動活動,與同學的交流和與教師的平等對話都應該是閱讀課堂教學中應有的活動方式。越來越多的老師感慨現在的學生不肯和老師交流,但是大部分學生在課下卻十分活躍,也能說會道,只要一到課堂上,就會沉默寡言,甚至不愿意回答問題。
2.教師專業能力有待提高
小學語文閱讀的學習,更加側重語文基礎知識的講授。學生有時候不太愿意配合老師,或者在老師提問問題的時候往往回答不到點兒上,課堂很難控制,往往會為此耽誤很多的時間,老師為了趕課堂的進度,所以就不愿意跟學生互動,會按自己提前備好的方式去講,整個課堂會因此而變得沉悶。或者導致教師只是會提一些簡單的問題,而缺乏一些思考性的問題,并沒有給予學生主動探究,甚至是分組交流的機會,這樣整個語文課堂的教學比較低效。課堂如果缺乏管理,放任自由,將會影響學生的學習。
二、小學閱讀階段生本閱讀教學的策略
在生本閱讀的指導中,兒童興趣的激發同樣重要。生本閱讀一定是在學生具備非常強烈的閱讀興趣這一基礎之上開始的,在激發興趣的同時,教師還應考慮如何讓閱讀的興趣得以保持和延續,讓閱讀行為成為日常行為,讓閱讀習慣逐漸成為學生的閱讀能力。
1.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
生本閱讀重在學生的生命參與,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獲得了與自己、同學以及老師的交流和溝通,以多元的視角對課文內容進行獨立的理解。小學階段的生本閱讀中自主閱讀是指學生自己根據需要、學習經驗等自主的選擇閱讀的方式,自主發現提出閱讀中的問題,對所閱讀的內容有獨特的閱讀體驗。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引導和啟發學生自主地參與課堂,讓他們有一個完整豐滿的學習過程。小學課文中的思想感情,大多容易領會,不需要多議,也有一些距離學生生活經驗遠的,需要通過師生共同議論讓學生領會的。學生是否領會思想感情,主要從朗讀中反映出來。朗讀的表情和語氣反映理解課文的程度,反映領會思想感情的程度。有時要加上教師的范讀、表情朗讀來使學生感染。文章字里行間有深層的意思的,文章主題并未公開提出而要讀者自己去揣摩的,這樣的文章要讓學生議論明白。例如寓言的寓意,諷刺文章的所向,笑話之所以好笑要弄明白。比如《坐井觀天》。
2.讓學生形成好的閱讀習慣
葉圣陶曾說教育就是讓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習慣影響閱讀,閱讀習慣好的學生,閱讀數量和質量要遠高于其他學生。所以,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低年級時,開始指導他們使用字典認識字詞。引導他們通過各種途徑搜尋有利于解決問題的資料。例如:小學語文第四冊《狐假虎威》一課中,“納悶”一詞就可以與“奇怪”作比較,既找出其相同點,又指出其差別。可以在本課的詞語中比較,也可以與學過的詞語作比較,這就需要老師在備課時花點工夫把它找出來。只有通過比較才能鑒別,尤其是同義詞以及具有褒貶義和感彩的詞語,不比較很難說清。詞語比較后,最好能結合著做些練習,如造句、填空有些句子也可通過比較讓學生理解。詞語比較,實際上是在學習修辭,但是對小學生不講修辭道理,要通過詞語比較,讓他們在實際上懂得詞的色彩、感情,進一步學會運用。另外要啟發、幫助學生閱讀課外讀物,培養讀書興趣。可選一些拼音讀物,圖文并茂的讀物給學生閱讀。特別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良好讀書習慣和學風,包括看書認真、愛護圖書、注意保護視力、注意姿勢等。對小學生閱讀的圖書尤其要注意選擇,要照顧他們的興趣,內容不要過深,而要生動活潑。
3.為學生創造和諧課堂氛圍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讓學生愛上閱讀,樂于閱讀,學生才會主動積極的參與閱讀教學活動,并主動進行課外閱讀,讓閱讀的學習不僅僅停留在教師教的部分,才有可能獲得盡可能多的閱讀教學效果。要讓學生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閱讀學習中去,就必須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在生本教育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學習的需要將教學內容的形態進行適當的調整,以達到適合學生實際的目的。語文課不同于其他學科,其主要的課程內容與生活實踐是緊密相連的。語文閱讀文本來源于生活,以生活為載體,反映了不同時期的生活。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把自己喜愛的讀物帶到學校與其他同學分享和交流,既可以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讓他們的閱讀范圍有更廣闊的提升,也可以在與同學交流的過程中訓練他們的表達和口語交際能力,同時還可以幫助他們養成學會與他人分享的好習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將文章和自己的整個生活世界結合起來,就可以調動自己的生活世界,在閱讀學習的過程中就會結合自身生活經驗切身感悟文本,體味文本帶來的真實情感。走進文本,再走出文本,學生在一進一出中獲得廣闊的資源,吸收文章的精華。
三、結語
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作為基礎教育的母語教學課堂,肩負著更為艱巨的任務。生本閱讀的指導策略需要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生本閱讀的過程中不斷摸索和創新。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全面了解學生的需要,設計合理的教學方案,對閱讀教學的指導策略進行指導,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閱讀學習中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