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1 16:19:5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當前的金融形勢,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信貸減速,存款加速,銀行存差繼續增加
在我國以銀行為主導的金融體系中,居民的儲蓄主要集中于銀行,企業的融資也主要來自銀行。因此,經濟景氣的變化會直接反映在銀行的存、貸款的變化上。當前,在信貸方面,由于經濟景氣下滑以及銀行貸款意愿和企業借款意愿雙雙下降,導致信貸增長逐步減速。在存款方面,收入的相對增加和消費的長期穩定導致存款進一步加速增長。貸款和存款的反向變化致使銀行業存貸差繼續擴大,并使得銀行業的資金運用難題日益突出。
在本輪經濟周期中,信貸同比增長速度在2003年8月到達頂峰(接近24%)。從那以后增速開始下滑,但下滑幅度較小。2004年5月,隨著宏觀調控力度的加強,信貸減速逐漸顯著,同比增速由5月的18.5%下降到12月的12.5%,2005年全年平均信貸同比增速維持在13%左右。貸款增速的下降導致2005年全年信貸凈增額偏低。減速最明顯的是中長期貸款,同比增速由1月的23.35%下降到12月的15.67%,當年全部金融機構中長期貸款余額為81369億元,凈增加11023億元,比2004年少增加2500億元。
在信貸減速的同時,存款增速依然保持較快勢頭。2005年,各項存款的同比增速由1月的16.7%上升到12月的19.4%。截至2005年12月份,各項存款合計為287163億元,全年凈增加46638億元,而2004年各項存款凈增額僅為32469億元。在2005年各種存款中,儲蓄存款的增加最為明顯,其同比增速由1月的11.9%上升到12月的17.98%。12月儲蓄存款余額為141050億元,全年凈增加21495億元,而2004年凈增加的儲蓄貸款只有15938億元。
在信貸減速和存款加速的情況下,全部金融機構的存貸差繼續擴大。2003年、2004年和2005年的存差分別為49059億元、63161億元和92472億元。同時,全部金融機構的存貸比(貸款與存款之比)由2003年的75%分別下降到2004年的74%和2005年的68%。由于銀行業在我國金融體系中居于絕對的主導地位,存貸差的擴大對貨幣供應和利率的動態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二)M1減速和M2加速,貨幣增長的“剪刀差”繼續擴大
在貨幣總量方面,與信貸減速和存款加速相對應,狹義貨幣M1增長率減速和廣義貨幣M2增長率加速,并導致兩個層次貨幣增長速度之間的“剪刀差”持續擴大。貨幣供應“剪刀差”的出現和不斷擴大,說明我國貨幣供應的流動性趨于下降。同時,也表明貨幣的儲蓄功能加強與媒介功能弱化,這也反映出我國的經濟景氣正在趨緩。
2005年,我國貨幣供應增長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M2與M1的增長率在經歷了2004年下半年的大幅度下降之后,2005年兩個層次貨幣供應增長率開始出現背離趨勢:2月以后,廣義貨幣M2的增長率逐步回升,而M1的增長率在經歷3月和4月的進一步大幅下降之后,一直保持在低位運行,從而使得M2與M1的增長率出現了較大的差異。到12月末,M2的增長率為17.57%,M1的增長率為11.78%,前者高于后者近6個百分點。
從貨幣的構成看,造成M1減速和M2加速的主要原因在于存款結構的變化,即活期存款減速,定期和儲蓄存款加速。2005年2月,活期存款增速由1月的18.77%下降至10.18%;此后雖有所回升,但一直維持在12%左右。與此同時,定期存款的增速卻不斷提高,由1月的19.21%持續上升到12月的30.41%;儲蓄存款則由1月的11.9%上升到12月的18%。
在存款持續加速增長的情況下,存款結構的變化以及由此導致貨幣“剪刀差”的擴大,既反映了居民消費意愿的下降和企業投資意愿的下降,也同2004年10月29日央行的利率調整有關。在該次利率調整中,央行在維持活期存款利率不動的情況下,加大了各類存款利率的差距,期限越長上調幅度越大。在可選擇的金融資產局限于銀行存款的情況下,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相對價格的調整,必然會對居民的金融資產選擇產生較大影響。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銀行為主的金融結構下,銀行存款的動態和貨幣供應的動態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統計顯示,在M1中,活期存款占比為78%,而在M:中,各類存款則占據91%1)2i的份額。因此,我國由于定期存款增速加快所導致的M:增長加速,并不像發達市場經濟國家那樣,反映了通貨膨脹壓力的積聚,相反,它是經濟景氣趨緩的表現。這種現象在1996年就曾出現過,我們必須高度警惕。
(三)貨幣供應的外部沖擊增大,市場利率持續走低
在經濟景氣下滑、國內資金呈現過剩征兆的同時,由于人民幣升值預期加強,導致貨幣供應增長的外部因素――外占款增長――卻在加強,這種來自外部的沖擊,加劇了國內的資金的“過剩”,導致金融市場利率持續走低。
外匯占款的加速增長,加重了基礎貨幣的投放壓力。
在外匯占款持續高速增長的同時,央行努力通過發行央行票據來回收過多的貨幣流動性。從2004年11月至今,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凈頭寸一直是負值(回籠貨幣),但依然無法改變資金相對過剩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貨幣市場利率持續走低,并維持在歷史最低水平上。與此對應,債券市場價格則創造了歷史最高點,債券收益率下降至歷史最低點。從2005年10月起,相同期限的債券收益率已經低于銀行存款利率的上限。由于商業銀行并沒有選擇降低存款利率(雖然這
在政策上是允許的),其導致的一個直接后果是,一方面銀行在用較高的存款利率吸收存款;另一方面經濟景氣下滑使得銀行業不愿意發放貸款,而將資金投向了收益率較低的債券市場,這必然會對今后銀行的利潤水平帶來負面影響。
二、對策建議
在經濟景氣趨緩的背景下,當前金融形勢的主要特點就是資金“過剩”。然而,這種“過剩”只是相對過剩。我國的工業化尚處于中期,而城市化更是任重道遠。在這種形勢下,不僅金融層面的資金“過剩”只具有相對性,而且實體經濟中各種產品和生產能力的“過剩”也只具有相對性。然而,一個發展中國家在高速增長的過程中在實體經濟領域和金融領域同時出現相對過剩,固然與經濟景氣周期下滑有關,但其深刻的根源則在于經濟發展的體制障礙。深化改革的路徑,則應當從實體經濟領域和金融領域兩個側面展開。
(一)實體經濟領域
鑒于城市化和工業化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長期任務,投資依然為我國經濟高速增長所必須,但有些領域已經出現產能過剩的局面,我們必須大力開拓新的投資領域。放松對服務業投資的管制、加速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穩定并努力增加住宅產業投資,并使其居于關鍵地位。
統計顯示,在我國,正在走向重工業化的制造業,吸納就業的能力已較大程度的下降。與此同時,第一產業就業人數也下降了1200萬人。這意味著,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過程中,我們必須且能夠通過大力發展服務業來增加就業。這就要求放松對交通、金融、電訊、醫療衛生、公用事業、教育等關鍵產業的準人限制,同時加快這些領域的市場化改革。
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加速必然伴隨著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加速。發達國家的經驗顯示,在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過程中,城市基礎設施的投資將保持更快的增長態勢。鑒于此,完善城市基礎設施的投融資體系,引導更多的資金進入基礎設施投資領域,為今后我國經濟保持持續快速增長所必須。
居民住宅建設是兼有消費和投資功能的一個特殊領域,同時又是一個關系國計民生的領域,而且與住宅相關聯的建筑業又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因此,盡管這一領域近年來出現了一些問題,但我們絕不可因噎廢食,正確的方略應是在理順相關機制的條件下,引導居民住宅建設走上健康高速的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F82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6-1770(2007)11-08-03
認識中國經濟要立足全球化背景。中國經濟已經融入了全球的分工和市場體系中,這樣的趨勢是不可逆轉的。中國經濟得益于全球化,中國也可能成為對全球經濟增量貢獻最大的經濟體。中國的大門實際上很難再關上。中國的生產、貿易、資本和人員的流動,現在都在全球市場上配置資源。我們思考問題、制定政策和規劃,必須有全球視野。
在全球生產分工和供應鏈中,中國出口是一個大亮點,同時中國也需要進口大量的原油、有色金屬、大豆等農產品和原材料。認識中國的經濟成績和問題離不開全球市場,分析中國的價格和經濟中的問題也要從全球市場分析。如果我們的電便宜,就會有很多廠商把最費電的工廠建在中國;如果我們的油價低于國際油價的幅度比較大,就會發生香港的卡車到深圳和廣州加油的情況,甚至會發生向外走私成品油的事情。所以我們的定價政策必須考慮全球經濟。
中國經濟增長的支撐是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的快速增長。中國和發達國家的差距主要在勞動生產率。中國一直講有一個無窮的藍領工人的供給,現在這個供給慢慢地近似于均衡。這些藍領工人、農民工的勞動生產率是我們研究的重要課題。最近三年,全國各地的工資都有所增加,平均每年增長10%左右。這一方面是由于勞動供給發生了變化,另一方面也是長期累積的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的變化,在勞動供給發生變化時的一次全釋放。這也解釋了為什么03-05年農民工的工資沒有漲,從05年到現在差不多每年農民工的工資能夠漲10%左右,所以應該更深入、細致地分析中國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的變化。
下表是中國勞動生產率的情況(表1 勞動生產率增長情況1978-2005)。我建議大家仔細分析中國服務業、制造業和農業的勞動生產率的變化。這樣細分的勞動生產率才能為今后制定政策、發現商機和穩健經營打下堅定的基礎。中國全要素生產率的變化也是令人高興的(表2 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情況 1978-2005)。最近這幾年,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都是正的,每年都有百分之一點幾的增長。全要素生產率是衡量一個經濟體經營機制和管理能力變化的綜合指標,是資本投入和勞動投入所不能解釋的那塊多出來的產出,如果多出來的產出是正的,全要素生產率就是正的、增長的。它特別關系到中國經濟是否有潛力、是否可持續。建議大家可以進一步分析中國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情況。
中國有“成長中的煩惱”。比如投資過多、儲蓄率高、順差大、稅收增長率遠高于消費增長率、人民幣也面臨升值壓力。實際上這些問題都是其他發展中國家夢寐以求的(唯獨環境污染在哪兒都是壞的)。但如果我們把握不住這些“成長的煩惱”的度,就有可能變成問題,我們一定要把它們處理好。
市場已經對不均衡做出了調整。在調整過程中,我們看到了通貨膨脹和人民幣升值的壓力。通貨膨脹和人民幣升值,看上去是價格變量的調整,背后都是經濟變量的調整。這兩個價格都是對不均衡的一種反映。
解決這些問題要靠很多綜合政策。其中一個表面的現象就是漲價和升值的壓力。我們的產品中有很多外部的污染,負的外部性的增長沒有包含在產品的價格中。如果加大環境的執法力度和對環境的保護,使這部分治污成本由企業承擔,那產品價格肯定就高了,所以看上去升值的壓力是價格的調整,但它背后反映了對科學發展觀的認識,是整個經濟體調整的必然反映。如果加強勞動保護,實行最低工資制,給農民工也上三險,這些都會在成本和價格中有所體現。既然是市場的選擇和調整,那我們對這種調整就要有正確認識、要有平常心,要看到調整的必然性和價格調整背后經濟體實際變量的調整。一件小事的背后實際上是價格和體制問題。如果我們看得更深,就會更加理解價格變量的調整。
大額的貿易順差并非常態。我認為貿易基本平衡對國家經濟體制的持續發展才有利。如果是大幅度的貿易順差,第一不是我們所期望的,第二也不是常態。經濟學家也很難論證大幅的貿易順差是必然的。長期以來我國貿易順差占GDP的比重是比較小的,只有在最近三年貿易順差在GDP的比重才越來越大。所以,如果順差占GDP的1%、2%甚至3%,這都是正常的。但如果超過GDP的5%,這個時候就要引起注意了。很多出口導向國家,比如韓國、泰國和菲律賓,在它們增長最快的歷史時期,也并未呈現大幅度的貿易順差。日本是典型的貿易順差國家,美國有99年的貿易順差,但目前日本的順差也僅占GDP的1%-2%,我認為這個問題也應該予以重視。
過去經濟學家在分析中國經濟的時候經常說中國有兩大隱性的財政赤字,一個是銀行的巨額不良資產,第二個典型的財政赤字就是社保欠帳。十年前,我們的銀行確實存在巨額的不良資產,特別是國有銀行,十年前一個非常有名的論斷,叫做中國的銀行業,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在技術上已經破產。經過97、98年以來的銀行改革,特別是最近五年來,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交通銀行成功上市。成功上市后,大幅度減少了這些銀行的不良資產、提高了資本充足率、轉變了公司治理結構,使得這些銀行的競爭力、知名度、服務水平和內部管理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整體上看,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資產從超過30%降到了一位數。正是由于這些堅決的改革,抓住了機遇和時間,使得中國銀行業的整體面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現在有評論說,外國戰略投資者在改革中按照現在的市值計算,他們的股份增值了多少。我覺得這種計算多少是有道理的。但是我希望這種計算要更加全面,要看到中國的社會保障、境內的戰略投資者和境內外的公眾持股人的股權增值情況。在剛才我說的中、工、建、交中,國家控股是絕大多數的。國家控股的概念不僅僅占簡單的多數,而是占了絕大部分。除了國家控股以外,還有社會保障、有境內投資者以及境內外以境內為主的公眾持股人。如果要計算境外的戰略投資者賺了多少,你可以有一個數字,但是這個數字要乘以一個很大的數,就是國家、社保、公眾持股人和境內戰略投資者。如果將中國銀行業的改革和其他轉軌國家以及發生危機的國家比較,就會看到中國的銀行改革和處理危機的方式堅持了國家控股。引進戰略投資者實際上是使得機制更加順暢、更快地改變預期、更快地引進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使得市值和市場預期發生較大變化。如果中國在這方面還有什么可以完善的地方,是可以討論的。但東歐和其他轉軌國家,拉美、亞洲金融危機以后的亞洲國家,他們在處理危機中外國資本占銀行股的比重,都遠遠超過中國。所以對銀行改革要有基本的判斷。
根據這個判斷,我認為現在是健全社會保障制度的天賜良機。當前稅收好、股市好,應當抓住機會劃撥一部分國有股權充實個人帳戶。我以前做過一個“轉型名義帳戶”的社保總體方案,我認為抓住這個時機大大充實個人帳戶是非常好的。在轉軌國家,把股票分給了老百姓,老百姓在很短的時間內把股票賣出,所以這些股票短時間內聚到了寡頭手中。如果我們用國有股權的一部分充實養老帳戶,這個股權是一個組合,而且有利于收入分配和低收入群體。而且老百姓不能馬上賣這個組合,必須等到60歲才能開始拿回他的錢。這些錢可以一次性,也可以分月拿回。這些都是技術上的問題,都可以設定。現在是一個非常好的時機,我們要抓緊時機把這個事也做好了。這樣中國就能夠解決另外一個隱性的財政赤字。如果我們把銀行不良改革的隱性赤字控制住,再抓住一個改革的機會把我們社保的欠帳、個人帳戶的空帳戶充實,那10年以前觀察家們批評中國經濟的兩大隱性財政赤字問題就都得到了解決。
積極推動資源價格的改革。在控制通貨膨脹和積極推進資源價格改革的過程中要兩害相權取其輕。改革可以促進節能減排、減少浪費。但改革在一定的時點會加大通貨膨脹的壓力,但如果總是推遲改革,扭曲會逐步累積、損失更大。所以我認為還是應該積極推進改革。對一些局部的問題可以考慮通過財政的辦法來解決。
1.銀行信貸界定。信貸,即信用、借貸。 銀行信貸是一種經濟活動,它以銀行作為中介,以有償的利息回報為前提,將銀行的部分存款暫時借給企事業單位使用,在約定時間內收回本金并收取一定的利息。在信貸業務中,銀行是獨立、專門的金融中介,它區別于企業之間的商業信用、財務發債的國家信用、個人之間的民間信用和商家與消費者之間的消費信用,可與證?信用、商業信用、消費信用等相結合,并將其納入自身循環,專司存款貨幣經營的間接融資,貨幣貸借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2.銀行信貸的主要資金來源和貸款對象。銀行在信貸業務中主要起著中介的作用,是架接貸者與借者的橋梁。銀行借貸需要募集資金,其資金來源主要有六大途徑,分別為各種存款、債券籌資、向中央銀行借款、同業拆借和同業存放、性存款、出資人投資于商業銀行的資金。其中各種存款包括企業在銀行的存款、城鎮居民儲蓄存款、農業存款和信托存款等,債券籌資主要包括發行金融債券、國家投資債券和賣出回購債券,性存款主要包括財政性存款、委托存款及委托投資基金和金融機構委托貸款基金。商業銀行貸款發放的具體對象就是貸款對象,主要分組織機構和個人兩大類,組織機構包括國有企業、私營企業、集體企業和學校,個人主要是指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個人,包括一般公民和個體經營戶,其中企業是銀行信貸工作最主要的對象。
3.銀行信貸的主要原則。(1)企業首先需要提出申請并上報與信貸相關的文件資料。文件資料主要包括在工商管理部門辦理年檢手續的營業執照、由地方人民銀行核發并在有效期內的《貸款證/貸款卡》及相關的申請材料。
(2)其次銀行要對借貸企業開展調查核實工作,并進行審核批準。這項工作是信貸工作開展的核心和關鍵所在,銀行需要核查借貸人的相關申請材料及有效證件,對其還本付息的能力進行評估,并對借貸人在無法償清債務的情況下如何保障銀行利益作出有效的分析,將上述的各項信息整理形成貸款調查報告,為銀行的審批核實工作提供依據。銀行在核實并審批貸款后需要與借款人簽訂貸款合同并辦理有關的抵押和公證手續。
(3)企業在規定時間內還本付息,銀行對企業的貸款使用狀況進行評估。在得到貸款之后,企業需要合理使用貸款,在此期間,銀行要對企業的貸款使用情況及抵押情況進行檢查和監督,防止不法企業濫用貸款以致喪失還款能力,直至企業在規定的時間內還本付息。
二、銀行信貸工作改革與發展的必要性
信貸業務是銀行的主營業務,關系著銀行的利潤收入。商業銀行是以盈利為目的的,人們常言“存款立行,貸款興行”,可見信貸工作對于商業銀行的重要性,在此前提下,通過對銀行信貸工作進行有效改革來促進銀行信貸工作的發展顯得尤為必要。
1.銀行信貸審批具有很大的風險性。當前,信貸審批主要遵循貸款前調查、貸款時審查和貸款后檢查的原則,但是這一原則并不能完全規避金融信貸的風險性,在這一原則指導下的審批流程過于簡單,極容易被不良信貸的借貸人鉆空子,形成審批工作的漏洞,嚴重損害銀行的利益,破壞銀行資金流動的平衡性。
2.優質信貸市場資金短缺。房地產市場是當前經濟市場的大熱行業,部分銀行將大部分的銀行信貸資金都投放于房地產市場和股市,股市屬于高風險行業而房地產市場存在泡沫風險,一旦市場動蕩會給銀行帶來嚴重的危機,如巴林銀行和雷曼兄弟的破產。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經濟市場出現大量的優質信貸顧客,銀行信貸資金被挪用擠占了優質的信貸業務。
3.不良信貸案例頻發促使商業銀行必須尋求解決方案。我國商業銀行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每年都會產生幾筆不良的貸款,為銀行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縱觀銀行的不良貸款案例可以發現,不良貸款主要出現于流動資產信貸方面,改革銀行信貸工作,加強銀行對于流動資產信貸業務的審核管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三、銀行信貸工作開展中存在的問題
1.銀行信貸工作開展中缺乏風險管理意識。在金融信貸市場發展成熟的過程中,國家相關部門積極鼓勵支持商業銀行建立風險管理機制,但是在實際的操作中,商業銀行的信貸工作仍然缺乏風險管理意識,在面臨危機時仍然沿用被動應對的方式。例如,當前只有少數銀行將風險預防評估機制引入了信貸業務領域 ,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存在范圍狹小、深度不足的現象,這些問題的出現正是風險意識缺乏的體現。
2.銀行信貸工作開展中風險管理缺乏有效的機制。我國當前的信貸業務風險管理十分粗糙,缺乏相應的風險評估預警機制、操作流程和制度、風險監督管理機制,這嚴重限制了銀行信貸工作開展中的風險管理、防范和化解。例如,在銀行信貸工作風險的來源不僅有企業本身還有作為企業管理者的個人,不少企業管理者缺乏金融風險意識,不能合理使用貸款或本身存在誠信問題,對于來自貸款企業管者的風險因素,銀行缺乏風險管理機制對其進行合理排查 ,最終影響信貸程序的正常運轉,為銀行帶來經濟損失。
3.銀行信貸部門的管理思想落后。銀行信貸機構的管理思想落后是造成信貸工作落后的重要原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業發展限制逐漸拓寬,商業銀行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化,一些銀行為搶占信貸市場資源,一味強調信貸業務額的提高而忽略了信貸業務質量的評估,為銀行信貸業務的管理工作帶來難題。
四、銀行信貸工作改革和發展的措施
1.在銀行信貸工作的開展中樹立風險管理意識。哲學原理強調了意識對于實踐活動的重要影響,辯證唯物主義理論認為意識具有主觀能動性,人的意識在實踐的基礎上可以能動的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在銀行信貸工作中牢固樹立風險管理的意識是信貸工作開展的前提和基礎,銀行要定期對員工進行風險管理意識的培訓,提高員工的風險意識。
2.在信貸工作開展過程中建立相應的風險管理機制。首先,要實現對于風險來源的識別和分析,風險來源的識別和分析可以為銀行進行準確的風險預估提供依據。其次,要設置風險管理預案,建立和規范風險管理的操作流程和制度。最后建立風險管理的監督預警機制。當信貸業務面臨風險時,最重要的就是對于風險的監督預警,采取積極的措施努力淡化借貸人無法及時還款帶來的影響,并且對照風險管理體系進行嚴格的責任追究,積極落實有效的追款措施。
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總體上呈現一種良好趨勢,國民產值每年都在增加,但是,在這種良好的趨勢下仍然存在一些經濟運行上的問題。比如產能過剩問題嚴重,容易出現通貨膨脹的風險,就業率有所下降等。我國必須正視這些問題,尋找到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這樣才能夠對癥下藥,制定出解決對策和措施,讓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更上一層樓。
一、當前我國的經濟金融形勢
(一)出口形勢不樂觀
我國的出口增長速度在今年一月、二月都呈現負值,這說明我國今年一月、二月的商品出口金額出現了下降。出現這種現象,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春節假期的影響,另一方面與全球的經濟形勢也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在2015年,全球經濟整體出現萎縮狀態,各個國家的出口貿易量都有所下降,我國也不例外。我國在去年的商品出口量占全世界總出口量的12.3%。而在今年年初,這一比重則達到了13%[1]。但是這并不說明我國的出口貿易有所好轉。相反,一些經濟發達國家為了促進本國制造業的發展,開始大力扶持制造產品出口,出口貿易的競爭更加激烈。同時,各個國家正在從疲軟的經濟形勢下恢復過來,在出口貿易上對我國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小。在這種情況下,我國也要積極尋求出口貿易的新出路,促進我國出口貿易的發展。在全球經濟復蘇的情況下,世界各國的貿易需求會出現增加,我國必須抓住這一良好機遇,與歐盟、韓國、澳洲等地區簽訂自由貿易協議,促進我國與這些地區的貿易往來。我國政府要對出口貿易予以扶持,加強出口貿易管理,對外貿企業的稅收采取優惠政策,降低我國出口貿易的壓力。
(二)投資增速大
從我國的投資形勢來看,今年年初的投資增長速度有了明顯增加,比去年同期上漲了0.2各百分點,房地產行業的投資增長了2個百分點,建筑項目的投資總額增長了9.4個百分點,工業產品總收益比去年同期增長了4.8個百分點[2]。這是因為我國的產業結構正在逐步調整和優化當中,企業在擴大產品的生產小說規模的同時,也在積極利用各項先進設備和技術,提高企業產品生產的技術含量。產品生產水平的提高,大大帶動了相關行業的發展和投資增加,比如原材料和生產資料等。
(三)消費能力增長
由于我國的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用于基本生存之外的花費也越來越多。對這些巨大消費潛力的合理挖掘,能夠帶動我國相關行業的發展。我國在今年年初推行減稅政策和支持產品創新的政策,這大大提高了我國服務業的服務質量,讓服務業得到了良好發展。政府的這種行為,伴隨而來的是我國人民消費能力的大大提升。我國目前城鎮化的進程大大加快,居民的意識發生了轉變,消費意識大大提高,消費結構發生了變化,從基本生活需求更多轉向其他需求,這就為服務業和一些新興產業的發展創造了機會。
二、我國應該采取的經濟政策
(一)財政政策方面
從我國目前的金融形勢來看,我國政府應該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我國政府的當前目標是將財政赤字率控制在3%以下,不要讓財政赤字的金額超過2.18萬億元這一數值。我國政府要從財政預算著手,通過調整財政預算的分布,來控制我國產業結構的變化,督促我國的各項產業向著高科技、智能化、全自動的新型產業轉變。為了降低我國的財政赤字,我國要對民營企業和小型企業采取減稅政策,為新興企業提供資金和政策上的支持,減輕其發展負擔。我國在過去的幾年當中,財政預算的分布不均衡,前半年少后半年多,這不利于對我國經濟增長進行調節。這也是需要注意的問題。
(二)貨幣政策方面
我國的信貸行業近年來呈現高速增長的態勢,貸款的利率逐漸降低,信貸業務的運營水平比較低,這是由世界上復雜的金融形勢決定的。面對這種形勢,我國要采取比較穩定的貨幣政策,讓信貸業務的增速維持在一個正常水平,提高信貸業務的運營水平。政府要盡量避免通貨膨脹,維持匯率的穩定,確保我國貨幣的價值不會發生太大的波動。如果貨幣政策太寬容,就會由于溢出效應造成泡沫經濟泛濫,資產價格虛高,給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巨大風險。
(三)加強投資有效性
在2016年,我國要將投資增長的速度維持在一個穩定的水平上,主要精力還是要放在加強投資有效性上。首先,我國的財政預算中要挪出更多的資金,投入到固定資產項目的建設當中,優先完成一些重大工程項目的建設。其次,各級政府要加強債務管理,限制置換債務的數額限度,避免由于政府債務而產生經濟風險。最后,我國政府要放松對民間資本的投資限制,讓更多的資金流入到發展薄弱的環節,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在加強投資有效性的過程中,我國政府要始終堅持財政與金融的協調發展,確保各項政策的落實與執行情況。
(四)擴大房地產需求
房價的居高不下,不僅是困擾著我國人民的生活問題,也是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過高的房價給買房者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抑制了人民的購買需求,不利于我國房地產行業的發展。對此,我國應當適當調整住房公積金政策,提高員工住房公積金的金額,或者降低二手房交易的稅費,刺激人們的購房需求。我國要積極抑制房價上漲的速度,建設更多的保障房來緩解房源緊張的狀況。
我國的經濟形勢與世界金融形勢息息相關。在這種形勢下,我國政府要積極面對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各項問題,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定的貨幣政策,加強投資的有效性,有效帶動資金流動和行業發展,擴大房地產等行業的需求,降低金融風險,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一、金融服務業概述
現有的對金融服務的定義主要是從營銷管理的角度出發,或者體現在相關法律法規和經濟統計中。比如英國學者亞瑟?梅丹(2000)定義金融服務是“金融機構運用貨幣交易手段,融通有價物品,向金融活動參加者和顧客提供的共同受益、獲得滿足的活動。”聯合國統計署也定義了“金融及相關服務”這一項統計口徑。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是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說法,作為《服務貿易總協定》附件之一的《關于金融服務的附件》采取了列舉式定義金融服務。
國內學者莫世健在《WTO與金融服務業的國際化問題研究》一文中提到對金融服務可以從兩方面理解:第一,金融服務指一成員金融服務提供者提供的任何金融性質的服務,這是《服務貿易總協定》框架下廣義的金融服務。第二,金融服務具體指保險、銀行和其他金融服務行業提供的服務,該意義上的金融服務指現有的主要的金融服務方式和內容,是狹義的概念。
由于金融服務模糊的內涵和難以界定的范圍,所以,世界各國對金融服務業的理解也不盡相同,表現在經濟統計中就是各國關于金融服務業的統計口徑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目前中國統計的產業體系中,金融服務業是屬于第三產業的一個子產業,下分四個大類: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業和其他金融活動。
二、加快發展上海金融服務業的迫切性分析
隨著科學技術和信息化的發展,金融服務業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帶動作用越來越強、呈現出明顯的“信息化”特征、逐漸成為知識密集型產業、科技的巨大進步和廣泛應用是其變革的主要因素、混業經營逐漸成為主流等。金融部門可以為借貸雙方提供金融中介服務,為各市場主體分散和管理風險提供市場環境和條件,為整體經濟配置資本資源并為國內和國際的商業運作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這些固有特點使各地政府都非常重視本地金融服務業的發展,我國也不例外,尤其是加入WTO以來,更是加快了發展金融服務業的步伐,如今,金融服務業對外開放的五年過渡期已過,我國如期完成了關于金融服務業的入世承諾,甚至有的領域還超前完成。金融服務業的開放給我國的金融監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相對開放的大環境下更好的發展金融服務業這個問題也具備了更深遠的意義。
上海是長三角經濟圈的中心城市,也是國際著名的港口城市。它北界長江,東瀕東海,
南臨杭州灣,西接江蘇、浙江兩省,擁有便利的交通和優越的地理位置。上海在中國的經濟發展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上海的金融服務業無論是規模、產品種類還是管理經驗、創新能力等都處于我國的領頭羊位置。據統計資料顯示,上海2007年全年GDP實現12001.16億元,遙遙領先其他城市,金融業增加值1195.72億元,亦位居中國城市第一。其實早在1992年,上海就提出了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基本構想。經過十多年的努力,上海在金融基礎設施、交易規模、機構數量、金融產品創新和金融人才建設等方面取得長足進步,己經成為中國大陸名副其實的金融中心城市。但是從全國金融中心到國際金融中心必然是一個質的飛躍,上海需要發揮國家支持、地方推動和市場機制等多方面的合力。國際金融中心屬于市場機制發育非常完善、金融深化達到高層次的產物,而上海目前金融業發展還遠不成熟、市場機制還遠不完善,上海只有盡快大力發展金融服務業,才能實現服務全國、服務長江流域、服務長三角的宏偉目標。
另外,國家一直在作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戰略部署,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2005年12月順利開港后不僅結束了上海沒有深水港的歷史,而且大大提升了上海港口在東亞地區、乃至全球范圍的競爭力。然而航運業是個資本密集型產業,所需投資額巨大,投資回收期限長,這些特點決定了航運公司靠自有資金很難滿足全部的資金需求,需要從諸多的融資渠道中選擇適合本公司的籌集資金方式。同時,航運業也是高風險行業,海上保險作為一種損失補償機制,在國際航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由于航運業的這些特殊性,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需要金融服務業為其提供服務,金融服務業的發展將解決航運公司的港口資金不足的困境,幫助航運經營者規避海上運輸的巨大風險,可以說沒有金融服務業的支持,航運中心的建設將失去生存的基礎。
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成功申辦、籌備和舉辦,為上海金融服務業帶來史無前例的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嚴峻的考驗,其中巨額融資就是舉辦方必須要邁的坎。據估算,世博會建設直接投資約250億元(30億美元),其中世博會工程建設投資80億元,土地儲備前期動拆遷170億元。除了對園區建設的直接投資,還必須對由園區建設帶動的產業結構調整、交通、商業、舊區改造等延伸領域進行間接投資。根據經驗,l美元的場館建設投資,將拉動5到l0美元的城市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即世博會建設30億美元的直接投資將帶動150美元到300億美元的間接投資。傳統上,像世博會這樣的大型國際活動,資金來源主要有三個方面:政府投入、銀行貸款、企業出資。但是對于旨在建成國際金融中心的上海,在承辦世博會的過程中,應該更多更靈活地運用各種金融手段特別是資本運作手段來減輕政府支出的負擔。金融服務是世博會成功的必要條件,資金的籌措、調度以及清算支付,世博會場館后續開發利用、投資回收,世博會期間為國外客商提供的金融服務,世博會專項基金的設立、增值、運用等都與金融服務業緊密相關。
綜上所述,無論是在經濟發達國家還是在經濟不發達國家,強有力的金融服務業都是經濟持續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2006年底中國已徹底開放金融業,上海成為中外金融機構競爭較量的主戰場,在世博會日益臨近、航運業需要發展成熟的形勢下,上海能否成功向世界展示發展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實力至關重要。
三、當前形勢下加快發展上海金融服務業的建議
1.知己――強化優勢,轉化劣勢
上海金融服務業最大的優勢在于發展速度快、吸收能力強,雖然起步晚,但已有了初具規模的金融市場。劣勢有金融市場開放程度低、跨越式發展程度低、交易規則和政策的不完善等。有針對性地強化優勢,上海金融服務業可以進一步吸引民營資本和外資加入,構建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和國家政策方面給予的支持加快貨幣市場、證券市場、外匯市場、保險市場和黃金市場的發展,大力發展離岸金融業務和離岸金融市場。轉化劣勢可以采取:進一步規范金融機構的商業經營手段,根據形勢和自身情況適時出臺相應政策;普及金融理論知識,提高公眾對金融服務業的重視程度;完善金融市場的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信息化方面;優化金融市場外部環境,完善金融中介服務機構體系。
2.知彼――學習經驗,吸取教訓,加強合作
上海和紐約、倫敦、東京等國際金融中心差距很大,這個差距除了緣于發展時間短,還緣于很多體制上、措施上的因素。想盡早達成國際金融中心的目標,上海金融服務業就一定要和國際大都市多交流,多比較,少走彎路以更高效率地去發展。
另外,世博會已有一個半世紀的發展歷程,回顧以前,幾乎每屆世博會都會對舉辦城市金融服務業產生深遠的影響,而且這些影響還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上海要加強和以前舉辦過世博會城市的合作交流,吸取他們的經驗,更好地把握世博會在籌備、運營和后續3個階段的效應,認識到這個效應的階段性和持久性,從而成功地向世界展示自己金融服務業方面的實力。
3.利用好世博會這個助推器,為航運業等其他產業提供良好的資金支持
作為一個和世博會聯系緊密的行業,金融服務業既要抓住機遇,完善體系和市場建設,又要規避各種由于世博會可能帶來的風險。世博會對上海金融服務業發展產生的最重要影響,就在于它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進程提供了新的動力和方向;同時,國際金融中心功能的完善與充實,又會為世博會的成功舉辦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服務支持。
世博會構成上海保險業功能開發的最佳平臺,迫切需要上海保險業發揮好保障、融資和社會管理三大功能。在這個大環境的需要下,我們要加快發展保險業的進程,把保險業作為金融業發展的重點。此外,無論是世博會還是航運業等其他產業都需要金融服務業給予巨大的資金支持,為了滿足資金方面的需要,我們可以嘗試發行世博會建設債券、對世博會相關設施實施證券化、發行世博會項目信托計劃、設立產業投資基金等方式,借鑒美國成熟產品的發展模式,謀求金融市場和產品多樣化發展。
參考文獻:
[1]赫伯特?G?格魯伯,邁克爾?A?沃克.服務業的增長:原因與影響[M].上海:三聯書店,1993.
[2]杜恂誠.上海金融的制度、功能與變遷,1897-1997[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王烈望.世界金融中心[M].北京: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1988.
[4]申海波,陳莉譯.金融自由化的經驗[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5]王方華等.世博會與上海經濟[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3.
[6]周建松.關于發展浙江地方金融產業的思考[J].浙江社會科學,2005(2).
[7]劉桂榮.倫敦金融服務業發展對上海的借鑒和啟示[J].上海商業,2006(5).
[8]劉桂榮.國際金融中心的比較研究及其對上海的啟示[J].上海商業,2004(8).
在我國,股票發行采取嚴格的核準制,發行數量受到市場容量的限制,發行價格的制定也包含太多非市場因素。
1.爭取股票發行資格的尋租行為。
2.現有股本結構造成的尋租行為。
3.定價發行股票帶來的尋租行為。
4.政府涉足二級市場造成的信息尋租。
5.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失真帶來的尋租行為。
(二)信貸市場的尋租
我國商業銀行的改革進程緩慢,利率市場化迄今還未正式推出,政府主要采取利率控制和信貸配給手段對信貸市場進行干預。不同所有制企業享有不同的貸款利率和貸款規模,信貸市場存在價格和數量歧視,造成信貸市場雙軌制,導致我國信貸市場蘊含著巨額租金。
1.銀行為吸納存款的尋租行為。
2.利率政策差別引起的尋租行為。
3.貸款政策引起的尋租行為。
4.信貸配給引起的尋租活動。
(三)外匯市場的尋租
我國對外匯實行由國家外匯管理部門集中管理,具體外匯業務和國際結算業務統一由國家指定銀行――中國銀行和其他經外匯管理部門批準的可以經營外匯業務的銀行辦理。人民幣匯率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制。可以看出,我國的外匯市場和匯率在一定程度上放開了,然而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外匯管制仍比較嚴重。人民幣只能在經常項目下自由兌換,資本項目下還不能自由兌換,再加之匯率的不完全市場性,更導致我國外匯市場蘊藏著巨額租金。
1.銀行掛牌匯率與黑市匯率不同帶來的尋租活動。
2.通過不同地區間的匯率差距進行尋租。
3.通過進口套匯尋求租金。
4.以出口逃匯方式獲取租金。
二、尋租行為產生的經濟根源
(一)尋租行為的經濟學基礎
1.完全競爭市場
在一個完全競爭市場中,尋租行為幾乎是不可能的。此時,行業沒有任何進入限制,各個企業生產的同類產品沒有差異,任何人都不可能影響商品的價格,企業只是一個價格接受者。因而平均收益曲線(AR)和邊際收益曲線(MR)重合并且同為水平線,如圖1.確定為0q,并獲得了矩形abcp的面積所表示的超額
在圖1中,橫軸表示商品數量,縱軸表示貨幣量,MC是企業的邊際成本,AC是平均成本,商品需求曲線D與AR、MR重合,企業按照利潤最大化原則(P=Mc),把產量
相反,如果某一行業存在著虧損,這個行業的企業將紛紛退出,從而使商品的供給減少,市場價格上升,直到虧損最后消失,達到圖2所示的均衡。
在完全競爭市場中,即使是某一企業因技術創新而享有初始壟斷性租金,只要沒有政府干預限制進入,那么自由進入的其它會很快進行模仿、這種競爭會最終消除技術租金。因此,在完全市場中,尋租活動難以進行。
2.壟斷競爭市場
在壟斷競爭市場中,有許多企業,能夠較為自由地進入或退出某個行業,因此競爭不可避免,同時各企業的產品存在差異,使每個企業都面對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需求曲線。
存在超額利潤時,其他企業就會進入該市場。隨著企業的進入,每個企業所占的市場需求份額降低,每個企業面對的需求曲線也隨之向左移動,直到恰好與平均成本曲線相切為止。
實際上,由于產品差異的存在,壟斷競爭市場的進入并不是非常自由的,仍有一些進入障礙。如行業的商業秘密、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規模經濟引起的自然壟斷等,這些都使得壟斷競爭市場上的超額利潤仍會存在。因此。在壟斷競爭市場上,為獲得超額利潤的尋租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3.完全壟斷市場
完全壟斷意味著該行業只有一個企業,市場不存在競爭。企業產量相成了市場的全部供給量,它的多少直接對價格產生影響。企業的平均收益曲線向右下方傾斜。
對于壟斷企業而言,它們可以獲得不屬于機會成本或技術租金的收益,這種收益是由于壟斷企業壓低產量并把價格提高到競爭市場的價格水平之上而產生的。由于這種收益不需要壟斷企業付出更大的努力,而是憑借其壟斷地位而獲得的,因此這種收益被稱為壟斷租金。所以,在完全壟斷市場上,企業愿意把資金投入非生產性活動,比如用金錢賄賂掌握權力的政府官員,使尋租活動頗為盛行。
(二)租金的來源
租金的存在是政府干預的結果,而政府干預的理由是市場失靈,如信息不對稱。外部性、自然壟斷、公共物品等。由于政府可以憑借行政手段創造不平等的市場競爭環境,從而導致經濟人對于超額利潤的正常逐利過程受阻,進而產生了尋租社會。租金的來源有三種形式:
1.政府無意創租。這是政府為彌補市場不足而干預經濟產生的租金,也是租金的最初來源。政府在采取行動時,并未帶來如期效應,而其中包含的租金卻以法規的形式確立下來了。
2.政府被動創租。指政府受利益集團的左右,成為一些特殊利益集團謀利的工具。如金融家們為免受國外競爭而要求政府加強行業保護一些大的證券商向政府強調行業規模經營的重要性,而要求限制小規模證券公司進入。政府如果實施了這些方案,將給各集團帶來巨額稅金。
3.政府主動創租。指政府官員利用職權人為地制造租金,誘使經濟人向他們進貢作為獲取租金的條件。這實際上是一種由權到錢的交易過程,如故意經營許可證、設置信貸障礙等。
三、金融市場尋租的社會后果和遏制途徑
(一)社會后果
1.尋租嚴重破壞了金融市場的正常運行環境。
2.尋租行為大大增加了金融交易成本。
3.尋租加劇了金融投資風險。尋租的一般規律是付出租金的人必須收回高于租金的利益,否則不會盲目付出租金在一定程度上帶來的金融風險。
金融市場尋租對全社會尤其是金融市場體系危害巨大,如何控制尋租也就成了擺在我們面前非常迫切的問題。
4.尋租滋生了權力腐敗行為。
(二)遏制途徑
1.盡量減少政府對金融市場的干預。政府應從經濟大局出發,退出一些競爭性領域,減少政府官員調控資源的權力,這也能從一定程度上減少尋租活動。
過渡區域指介于兩類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區域之間,與周邊區域有著廣泛密切的聯系而又明顯區別于周邊區域的經濟區域,主要包括七大經濟地帶中的中部五省:河南,安徽,湖北,江西,湖南。該區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經濟位置,在知識經濟悄然而至,西部大開發戰略正式實施之際,其經濟的發展不僅有利于提高經濟的整體發展水平,還將給西部的發展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一、過渡區域現實中的經濟地位、經濟發展的意義及其區域發展優勢分析
過渡區域的五省均為農業大省,其GDP中農業產值的比重較其它地區都要高。表1顯示了自1995年至1998年各區域人均GDP的變化情況,從表中可以看出,雖然過渡區域人均GDP在逐年有所緩慢的增長,但增長的速度正逐步放慢。
過渡區域經濟的現狀迫切要求其經濟有較大的發展,“臺階式”發展戰略的切實實施同樣需要過渡區域經濟的即時發展。首先該區域經濟的發展能進一步提高社會經濟整體水平,有利于該區域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次,對西部大開發也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其一,過渡區域在整個國家經濟體系中起著“東接西聯”的作用,經濟發展了,各種基礎設施的完善才能實現,如公路網等的建設必須以區域經濟發展為前提,進而為東西部有形生產資料的流通創造條件。其二,過渡區域經濟實力的增長還可增加對人才培養的投入,過渡區域人才培養量的增加可緩解西部的人才供求矛盾。因此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也要求有過渡區域經濟發展的大力支持;最后過渡區域經濟發展對減輕東部地區就業壓力、促進東部地區“夕陽產業”的轉移并最終實現東部地區新興產業發展空間的拓展有重要現實意義。因此,過渡區域經濟的發展不僅對該區域自身有好處,同時更可直接和間接作用于整個社會,促使國家經濟發展實現“持續、快速、健康、穩定”的目標。
過渡區域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及經濟運行紐帶上的特殊聯結地位,與西部地區相比較,在國家對中部地區同樣有部分政策傾斜的同時,更容易發展起自己的經濟。特別是現今經濟增長主要是以提高生產效率、加速資金積累、促進技術進步為依托,而不是單純依靠廉價勞動力、土地價格和低技術的組裝。
第一,所處位置的特殊性。它處于東部沿海地區和西部不發達區域之間,同時也處于七大經濟地帶中三大階梯地帶的中間地帶,較之于西部有更大的發展經濟的地理優勢;第二,特殊的產業結構。過渡區域的五個省份均為農業大省,但又有別于純粹的農業省份,它們均有一定的工業基礎,如合肥和長沙的輕工業和電子工業,武漢的汽車和鋼鐵工業等,而且工農業之間的相互促進發展也比較成熟;第三,生產要素的占有優勢。生產要素從廣義上講主要包括土地、資本、勞動力和企業家才能,在知識經濟條件下還包括知識的占有和利用,過渡區域無論在自然資源還是在人才、科研等知識資源方面都占有較之與西部的優勢;第四,經濟核心地帶的存在。中部五省經濟發展都有著一個共同特征,即存在經濟核心地帶,如長沙——株洲——湘潭、南昌——九江、合肥——蕪湖——巢湖——銅陵、武漢——黃石、鄭州——洛陽——新鄉地區等,它們的存在能對周邊地區產生輻射效應,從而有利于該區域各省份經濟的整體發展;第五,該區域的經濟與東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相比較,具有較強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第六,經濟運行紐帶上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一國國民經濟正常運行離不開諸如運輸業等的流通部門,過渡區域由于它的特殊的位置,東西部地區的各種資源的有效流通必須依靠過渡區域這一中介區域充分發揮“傳輸”作用,所以過渡區域在國家實施“階梯式”發展戰略時擁有發展自己經濟的優先優勢。
二、從過渡區域金融業的特殊性及其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看,過渡區域的金融業有必要加大對本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
金融部門作為經濟的核心部門,在社會經濟發展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支持,同時金融業的發展也離不開經濟發展對整個產業部門推進的反作用。以知識為首要生產要素的新的經濟形態在我國悄然而至,西部大開發戰略也已進入實施階段,國家將對西部地區實行政策上的傾斜,如減免新設企業所得稅、對新建企業實行優惠政策等,這樣西部地區對社會資金的吸引能力必定會強于過渡區域。而同時東部地區在近二十年的飛速發展中,其金融業較之全國其他區域的發展程度都要高,它的投融資渠道相對比較完善,如我國兩大證券交易所均設在東部地區,所以該區域的企業至少在通過上市融資這一吸引投資方式上具有優勢,因而東部地區也可利用它的完善的投融資渠道吸引社會資金,同時加上其擁有完善的基礎設施及社會服務體系和保障體系,因而在資金的引入方面間具有對過渡區域的絕對優勢。在社會資金總量有限的情況下,過渡區域經濟發展既無政策傾斜優勢,又無完善的投融資渠道可用,過渡區域經濟如何在東、西部地區爭分社會資金的夾縫中得到長足發展。筆者認為,只有充分利用過渡區域的現有金融資源,加速資金的流轉并使其發揮出最大效用才能解決這一問題。在這樣的環境下,過渡區域的金融業便具有了較之于其他區域金融業的特殊的使命,其特殊性要求它必須義不容辭地擔負起該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投融資責任。
過渡區域的金融業支持本區域經濟發展,本身其實也可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受到其帶來的整個產業部門的更高層次的拉升作用影響,特別是在我國即將加入WTO時,過渡區域的金融部門為了能更好的迎接挑戰,更需要有本地區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的環境。以下從三方面論證過渡區域金融業的穩定建康發展必須以該區域經濟發展為基本前提。
(一)、金融業從業人員多,但人員素質較低,入世后高層次金融人才將更難留住
1997年過渡區域金融業從業人員約為45萬,其中大專以下學歷的占25萬以上,大專學歷的約有11萬,研究生學歷的僅占剩余員工的0.5%左右。在我國加入WTO后,外資金融機構將利用高薪,出國留學深造等方式吸引走大量高層次人才,從而使國內金融機構從業人員的業務水平進一步降低。過渡區域的金融機構為防止“人才流失——效益低下——待遇水平下降——人才流失”這一惡性循環的出現,就必須使金融機構的盈利增加,從而提高工資、福利待遇、增強競爭能力等。
(二)、商業銀行、城市信用社網點雖多,但受服務質量、技術水平、開發金融工具能力等的影響,加入WTO后它們將面臨嚴峻挑戰
1999年商業銀行、城市信用社通過增設分支行、點等,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59622億元,比上年增長11.6%,貸款余額93734億元,比上年增長12.5%。但是過渡區域金融機構的吸收存款能力較全國平均水平來說要低,且其服務質量、技術、開發及運用金融工具的能力受本地區經濟水平的制約,在入世后,將受到國外銀行高效管理、高開發運用金融工具的能力的挑戰,要在世貿組織的逐步自由化原則及相關協議規定的五年左右時間的保護期內,使服務質量、開發金融工具的能力得到提高,就必須通過發展本區域經濟來解決利潤率提高這一問題。
(三)、證券業、保險業等金融機構同樣將受到國外此類經營機構的一整套科學有效的管理及雄厚資金實力的挑戰
入世后,外資證券業經營機構的一整套科學有效的管理,完善的服務體系將吸引走部分投資者;外資保險業經營者也會憑借自己完善高效的理賠處理而吸引走部分投保者。過渡區域的證券業和保險業在受到挑戰的威脅時,唯有依靠本地區經濟的發展,利用這段保護期努力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開發新的金融產品才能吸引并穩住更多的投資者和投保者。
以上從三方面分析了過渡區域金融業在入世后將面臨的挑戰,而所有問題的解決都必須以過渡區域經濟的發展為基礎,故而金融部門有必要對該區域經濟發展作出最大力度的支持,否則自身的發展亦將受到嚴重威脅。因而過渡區域的經濟發展需要金融業的支持,同時過渡區域金融業的發展也需要有該區域經濟健康發展的大環境為前提。
同時過渡區域要想吸引外國金融機構的投資,也必須以該區域的經濟發展為前提。只有在擁有了一個良好的經濟環境,國外金融機構對本區域的投資回報有較高的預期時,它們才會到本地區來投資,進而增加本區域內的資金總量,促進過渡區域經濟的發展。
三、過渡區域的金融部門對發展該區域經濟支持方式探討
從前面分析的金融業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可以看出,過渡區域的金融業要得到長遠發展,是很有必要對過渡區域的經濟發展作出支持的,特別在目前知識經濟到來,我國加入WTO的腳步日益臨近時,尤其顯得必要。筆者認為金融部門可從以下五個方面給予過渡區域以金融支持。
近些年來,中國的經濟水平取得了快速發展,這離不開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積極影響。然而我們國家的經濟金融在迎來高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很多挑戰,這就需要在對當前經濟金融的發展形勢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采取積極有效的調控措施。本文旨在通過分析當前我國經濟金融的發展形勢,從而提出一些針對性的建議以促進經濟金融得到更好的發展。
一、我國當前經濟金融形勢的發展狀況及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我國當前經濟金融形勢的發展狀況
在最近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由于不斷調整經濟金融政策并采取有效的調控措施,加之在世界經濟的持續影響下,我們國家的經濟水平取得了較大的進步,經濟金融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這種經濟金融發展的良好態勢主要通過以下三個方面得到了比較明顯的體現:第一,就國際上的金融環境而言,已經開始朝著好的方向進行轉變,這帶動了我國出口的增長,并且呈現出持續增長的趨勢;第二,通過相應政策手段的實施,目前國內需求增長,國內消費增加,這也拉動了我們國家經濟金融的進一步發展;第三,相比較以往比較低迷的狀態,我們國家的濟金融發展形勢在各方力量的作用下已經走出困境,目前呈現出穩定的發展態勢。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機遇和挑戰是并存的。我國的經濟金融在迎來良好發展前景的同時也面臨著很多機遇和挑戰。只有抓住機遇,迎難而上才能為國家的經濟金融發展開辟出一條更加廣闊的光明道路。總的說來,由于我國經濟金融的持續發展,其帶來的發展機遇也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區域經濟政策的實施不僅是充分考慮國家具體發展狀況的一種有效政策,更是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使我國的經濟金融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第二,國家通過實施有效的宏觀政策,使得產業結構得到了不斷優化;第三,有效宏觀政策的實施還使得我們國家的收入和就業狀況得到改善,使得國家經濟始終處于穩定發展的狀態;第四,在進一步擴大了我們國家投資領域的基礎上,相應的投資環境也不斷得到了優化。
(二)經濟金融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當前我國經濟金融既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同時也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發展階段。抓住并致力于解決目前發展過程中的一些問題,有利于使我們國家的經濟金融順利持續地朝著更好方向發展。通常說來,在經濟金融發展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我們國家的經濟金融在發展的同時也給房地產市場帶來了不小的挑戰。房地產市場的問題是近些年來表現得比較突出的一個問題,國家積極應對并出臺了一些相關的政策,雖然對于房地產市場的價格穩定起到了比較好的作用,但是在持續的發展過程中還是出現了價格回彈的狀況。因此,房地產市場問題將是制約經濟金融發展的一個關鍵點。
第二,國家的經濟金融狀況雖然呈現較好的發展趨勢,但是通貨膨脹問題仍然存在。關于物價方面的問題,國家雖然也一直致力于采取相關政策保證整體水平上的物價平穩,但是就長期呈現出的情況來講,物價水平還是或多或少受到很多因素的綜合影響,因此通貨膨脹仍然是作為一個老大難的問題而存在。
第三,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狀況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而在我國的經濟金融在發展過程中始終面臨著資源不足的這個嚴重問題,經濟金融的持續發展受到了較大的約束。因此,在未來的發展中,資源環境條件極大地影響了經濟金融是否能得到持續性發展。
第四,在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過程中,信貸處于持續增長的狀態,這也是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一方面,信貸增長導致貸款變得更加困難,這使得一些中、小型企業容易遭遇資金短缺的問題;另一方面,貸款困難問題也是國家實施相應的貨幣政策并進行宏觀調控過程中的一大障礙[1]。
二、應對當前經濟金融形勢的策略探究
第一,應對當前的經濟金融發展形勢,就需要針對房地產市場呈現出的問題進行適當調控。目前國家政府為了穩定房地產的價格,采取了積極政策并加強了對這一方面的控制,但是總體說來取得的效果并不太理想,距離達到預期的效果還有一定距離。因此,在接下來的發展中,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應對房地產市場的問題:首先,對當前的經濟金融政策進行適時調整和完善,加大對這一領域信貸風險進行管理的力度;其次,注重對市場住房需求進行調查并以此為依據將差異化管理落實到對房地產問題的控制上;再者,要依據群眾具體的收入水平來構建合理的房地產價格機制。
第二,有效應對當前的經濟金融發展形勢,還應對國家的財政支出結構不斷進行優化。對財政支出結構進行優化是一項重要舉措,有利于保證經濟金融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的穩定增長態勢。這就需要在對投資結構進行優化的同時,也采取有效措施完善相應的投資項目并加強管理,從而使我們國家建設經濟金融的能力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此外,政府部門還應對公共服務這一領域予以重視,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國家經濟金融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
第三,在當前的經濟金融發展形勢下,加強對通貨膨脹問題的管理是重中之重的任務。通貨膨脹是當前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大攔路虎,解決這個問題有利于使我國經濟金融得到更好發展。應對這個問題,一方面可以合理控制信貸問題并將存款利息提高,對市場化的改革效果進行強化;另一方面國家可以通過扶持農業并有效監管農產品市場進而穩定農產品價格,保證群眾生活的基本需要。此外,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應落實到具體的法律條例中,加強政府對市場的監管力度。
三、結束語
2005年5月,我國開始股權分置改革,從此也拉開了融資制度變遷的序幕,股權分置下“同股不同權不同價”,企業偏向股權融資,股權分置改革以后以往的非流通股上市流通,正在慢慢改變我國的融資結構。在此期間,我國還對《公司法》、《證券法》、《企業會計準則》等進行了修改,2006年2月15日我國頒布了新會計準則,對企業的融資決策帶來了一定的影響。特別是2008年全球爆發了金融危機,我國的實體經濟受到了強有力的沖擊,對企業的融資決策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緊”的貨幣政策使得企業融資更加困難。在股權分置改革、企業會計準則以及國際金融危機三方面影響下,我國企業的融資渠道也在逐步轉變,新的經濟環境下,我國企業必需對融資渠道做出理性的選擇,選擇最適合企業當前發展的融資方式。
一、融資渠道的概念以及當前我國企業的融資現狀
(一)融資渠道的概念界定
籌資渠道受到籌資環境的制約,企業融資按照資金的來源渠道不同,可以分為權益融資和負債融資。權益資本是企業股東提供的資金。企業通常可通過發行股票、吸收投資、內部積累等方式籌集權益資本。負債融資是指債權人提供的資金。企業通常可通過發行債券、借款、融資租賃等方式籌集借入資金。
(二)企業當前的融資現狀
企業融資按照資金的來源渠道不同,可以分為權益融資和負債融資。
對于權益融資來說,我國企業在股權分置改革以前,一直過度依賴股權融資,具有強烈的股權融資偏好,對股權融資偏好的研究頗多。我國企業一向過度依賴股權融資,同國外學者研究的“融資優序理論”相悖,究其原因主要來自于證券市場的完善與否。正是因為證券市場存在諸多的差異,才導致融資來源的巨大反差,企業的融資渠道受到籌資環境的影響,當前經濟形式正逐步轉變,相信我國企業的融資方式也會理性回歸。
對于負債融資來說,我國企業對發行債券沒有強烈的偏好,究其原因是因為由于受到證券市場的影響,發行債券的成本高于股權融資成本。對于負債融資,我國企業比較偏向于銀行借款,銀行借款是企業最重要的一項債務資金來源,它的一般特點是金額較大、期限較長、債權人是專業性的借貸機構。另外對于發行債券來說,可轉換債券一度成為企業融資的“新寵”,因為在一定時間內可轉換債券能夠成為企業股權融資的基礎。在當前金融危機以及新會計準則的影響下,企業的融資傾向也必須逐步轉變,適應當前經濟發展形勢的需要。
二、當前經濟環境對企業融資渠道產生的影響
融資渠道受到融資環境的制約,股權分置改革的進行,新會計準則的頒布以及全球經濟危機的波及,對企業的融資結構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下面從三個方面看一下當前經濟環境對企業融資渠道產生的影響:
(一)股權分置對“股權融資偏好”帶來了沖擊
股權分置存在流通股以及非流通股之分,制約資源配置功能的有效發揮,公司股價難以對大股東、管理層形成市場化的激勵和約束,公司治理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礎。股權分置改革以后,不再區分流通股以及非流通股,所有股票都可以在二級市場上流通。
股權分置改革帶來了企業融資制度的變遷,由于非流通股可以上市流通,控股股東也可以享受到股票上漲帶來的好處,上市公司惡意圈錢的動機就會相對減少,特別是股權分置改革以后,新的融資規則取消了上市公司兩次發行新股融資間隔的限制,上市公司可以自主選擇融資的時間,根據自身的需求進行融資。而且在配股時不能只讓小股東出資,大股東也不能放棄,這樣企業募集資金的行為就會受到大股東的制約,大股東為了自身的利益不會容忍資金從其賬戶流到上市公司閑置起來,因此增發、配股的意愿就不會那么強烈,控股人員會根據企業資金使用的期限以及需要程度合理安排融資結構,偏好股權融資的意愿就會不斷降低,會在各種融資方式之間進行權衡。
(二)新會計準則對“可轉換債券”會計處理的變更影響了企業的融資決策
新會計準則中《企業會計準則第37號――金融工具列報》規定:企業發生的非衍生金融工具包含負債和權益成分的,應當在初始確認時將負債和權益成分進行分拆,分別進行處理。在以后各期,對負債成分,應當采用實際利率法按照攤余成本進行后續計量,權益成分初始確認之后以后各期不發生變動。可轉換債券到期以后,如果持有者將債券轉換為普通股,主體應當終止確認其負債部分并且將其轉為權益,同時將原來的權益部分仍然保留為權益。
舊準則對于企業發行的可轉換債券作為長期負債,在“應付債券”科目中核算,轉換前按照應付債券核算,轉換后,按照債券賬面價值結轉,不確認損益。
新會計準則對于可轉換債券的處理方法,更加符合可轉換債券的經濟實質,可轉換債券包含的負債可能一直不需要以現金進行償付,但是將可轉換債券分為負債成分以及權益成分,投資人可以從企業的報表中清晰地看到問題的是指,企業在進行融資時,可轉換債券不再是減少利潤的工具,投資人通過報表可以了解經濟的實質,正確評估企業的資產負債情況。因此,盡管可轉換債券有很多優點,但是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企業也要謹慎利用。
(三)金融危機沖擊了企業的直接融資渠道――銀行借款
負債融資是指債權人提供的資金。在以往企業的融資狀況下,企業偏向股權融資,在負債融資中,企業偏向于銀行借款,特別是對中小企業來說,這是一種簡便、有效地融資方式,企業對銀行借款擁有強烈的意愿。銀行借款的一般特點是金額較大、期限較長,銀行是債權人參與公司治理的主要代表,有能力對企業進行干涉以及對債權人的資產采取保護措施。但是銀行信貸資產一旦投入企業,就會被企業“套牢”,企業往往會按照自身的意愿行事。由于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全球爆發了大范圍的經濟危機,在目前的經濟形勢下,我國采取從緊的貨幣政策,存款利率下調,貸款利率逐步上調,銀行開始對企業貸款進行嚴格的審核,因此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一般企業想從銀行進行大規模的貸款難度加大,企業必須逐步找出適合自身發展的融資路徑。
三、新形勢下企業融資渠道的理性選擇
在當前三大主體經濟背景的影響下,我國企業必須做出理性的選擇,找出適合自身發展的融資渠道,企業應該在權益融資以及負債融資之間做出合理的選擇:
(一)要在股權融資和債券融資之間進行合理的權衡,最大限度地降低融資成本
應該說,股權融資和債券融資是企業的兩大主體融資對象,留存收益畢竟是企業融資中較少的一部分,而且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銀行貸款也面臨著較大的限制,企業就必須在全流通時代對股權融資和債券融資進行合理的選擇。股權分置改革解決了我國國有股不流通的情況,國有股可以進入二級市場進行交易,當前的經濟環境決定了企業的融資渠道,企業在融資時必需考慮各種融資方式的融資成本。以企業投資的項目為例,當投資的是一個好項目時,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項目的價值很有可能被市場中的投資者低估,因為股權融資具有很強的信息傳遞效果,這樣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可以適當考慮采用債權融資的方式。而且債權融資的利息可以稅前計提,如果雙重考慮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以及稅收的影響方面,就可以考慮借鑒國外的“優序融資理論”,采用債權融資的方式為企業的項目融通資金。從報酬率方面來看,如果企業的預期股權投資報酬率小于債務資本報酬率,股權融資和債權融資都能滿足企業規模的擴張,企業應該選擇使老古董利潤增加較大的融資方式。風險中性時,如果股權融資后原有股東的收益小于企業債券投資后的收益,企業應該選擇債務融資。如果股權融資后原有股東的收益大于企業債券投資后的股東的收益,企業應該選擇股權融資。
當然并不是說企業要完全遵循國外企業的融資順序,因為畢竟我國的證券市場環境相對不完善,盡管股權分置改革降低了股權集中度,股權融資偏好的動機降低,但是股權分置改革畢竟剛剛結束,而且債券融資渠道不夠寬泛,因此企業在進行融資時要合理搭配股權和債券的比例,特別是對于可轉換公司債券來說,它隨時伴有股價上揚的風險,尤其是當前金融危機形勢下不能冒太大的風險,如果當前大范圍使用可轉換債券,那么如果經濟形式復蘇,股價大幅度上揚,對于企業的發展是不利的,因此要在股權和債權之間進行合理的搭配。
(二)在債務融資過程中要注意短期債務和長期債務的合理選擇
股權分置改革以后,我國企業的融資渠道正逐步向一個理性的軌道回歸,股權分置改革對“股權融資偏好”的企業來說是一個沖擊,新會計準則改變了可轉換債券的會計處理方法,國際金融危機貸款利率上調令企業向銀行貸款更加困難,因此,債券融資成為一種逐步完善的融資渠道。我國的新融資規則除了繼續完善現有可轉換公司債券發行制度以外,還借鑒境外市場的做法,準許上市公司發行附認股權公司債券,發行后分別交易,這是我國融資渠道的創新。雖然短期融資例如向銀行貸款相對困難,但是也是企業融資的一種很直接的融資方式,也應該合理采納。
對于企業來說,追求融資成本最小化是其根本目標,這樣企業應該努力隨企業自身狀況的變化而相應調整其融資決策,在短期負債融資和長期負債融資做合理的選擇。如果企業能夠承受由于整體債務期限縮短而帶來的再融資風險和利率風險的上升,企業就應該縮短債務期限,盡可能降低單位成本,享受短期債務融資帶來的好處。如果企業財務實力相對較弱,企業會更愿意采用長期融資;如果企業擁有較多的增長機會,那么企業應該盡可能的借入短期債務,降低債務融資的成本,因為如果企業有較多的增長機會而又伴隨著諸多的長期債務,對企業的增長是不利的;對于增長機會較少的企業來說,可以利用長期負債融資,因為短期內投資的機會不大;如果屬于大規模企業,那么企業應該采用長期債務融資,因為長期債務的發行成本通常很高,大企業相對于小企業更具有承受能力和規模優勢,因此如果是大企業可以擁有更多的長期債務,而對于小企業來說可以選擇短期債務。
四、結論
融資環境制約著企業的融資渠道,完美的市場環境下,企業一般遵循“優序融資理論”。我國證券市場環境相對不完善,也就形成了我國企業“股權融資偏好”的單一格局。股權分置改革全面推行,新會計準則的頒布對我國企業的融資渠道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企業的融資狀況也是一個巨大的沖擊,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企業領導者必須認清形式,合理選擇適合企業發展的融資渠道。
參考文獻:
(1)劉銀樓.論股權分置改革對融資偏好的影響[J].安徽財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03)
(2)阮兢青.金融危機下中小企業融資創新[J].浙江經濟,2009,(05)
(3)黃智愚.新企業會計準則對財務決策的影響[J].商業經濟,2009,(04)
中圖分類號:F83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4)01-208-01
引言
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斷發展,利率市場化已成為世界金融發展的趨勢,是重要的經濟金融政策。當前,我國正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但其中仍存在諸多的問題。對此,如何借鑒發達國家的利率化改革經驗,穩妥推進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已成為“十二五”規劃期間的焦點問題。
一、基于國外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啟示
1.穩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關鍵在于推進方式的選擇。利率市場化改革是一個復雜而重大的工作,即使是歐美發達國家,其在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進程中,仍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現實問題。所以,對于我國而言,市場金融體制不完善、法律不健全。要想穩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仍需選擇好推進方式,在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過程中,穩固的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
2.穩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應考慮中小金融機構(銀行)的實際承受能力。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應兼顧各方,做好全方位的考慮,尤其是對于中小金融機構承受力的考慮非常重要。在一些發達國家,由于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沖擊,致使行政性的保護忽然缺失,讓中小金融機構難以承受,進而造成金融市場不穩定,陷入秩序混亂的境地之中。
3.穩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重點在于創造良性的金融競爭環境。穩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其重要條件便是創建良性的金融競爭環境。當前,我國金融體制不完善、市場化程度不高,致使金融競爭市場仍存在不平等的惡性競爭。所以,在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過程中,應強化金融制度的改革,為利率市場化改革創造良好的基礎。
二、新形勢下穩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策略
1.在改革中兼顧各方、協調推進,建立成熟的債券市場。在穩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過程中,建立成熟的債券市場是重要條件。在利率市場形成機制與取消利率限制的兩個方面,不應是跨越跳,形成“夾層”。這樣,由于利率的不確定性,容易對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從當前的情形來看,我國債權市場仍處于不成熟階段,其中存在非市場化機制。所以,在我國債權市場培育的過程中,債權發行的審批制度、與國外成熟市場的差距,等等,都對市場基準率體系的建立并完善帶來較大影響。因此,在新形勢下,穩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應切實兼顧各方、穩妥推進,并借鑒國外成熟的證券市場,深化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與此同時,我們也不得回避這兩點:一是轉移央行政策管理的重心;二是建立并逐步完善金融產品利率差價體制,為利率市場化奠定基礎。
2.處理好各方敏感問題,建立完善的金融安全體系。就當前的金融市場而言,利率形成機制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影響。所以,在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進程中,存在諸多的風險因素,如利率市場化對金融體系的沖擊、對市場競爭秩序的影響,等等。所以,穩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應切實健全當前的市場退出機制、存款保險機制。并且,重視利率市場化對中小金融機構的發展沖擊,尤其是對于一些中小型銀行,其在利率市場化改革中,面臨嚴重的金融風險。因此,處理好各方敏感關系,尤其是處理好金融安全體系與利率市場化之間的矛盾,形成兩者良好的兼容。此外,進一步完善金融安全體系,發揮好安全體系對信用風險、定價風險、流動風險等的防范,以確保利率市場化改革中金融的穩定性。
3.完善金融監管模式,強化監控與防范效力。由于利率市場化所帶來的諸多金融風險,建立完善的金融監管模式,對于構建全方位的監控防范體系至關重要。(1)為確保政府部門對銀行進行全面的監管,應建立完善的金融監管體系,如對內部貸款的限制、準入的限制等。這樣一來,不僅強化了對現實危機的處理能力,而且有利于對利率放開后各銀行行為的嚴格控制,進而確保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穩妥推進。與此同時,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的不斷深入,我國面臨的國際金融挑戰日益嚴峻,更加強調我國應盡快完善金融體制,建立并完善存款保險體制、市場退出機制等。這樣,可以控制中小銀行的流動性風險,為銀行業創建良性的公平競爭,確保利率市場化改革平穩的度過關鍵步驟。(2)為更好地適應當前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需求,應進一步轉變信貸調控模式。當前,我國所采用的調控模式仍是數量型直接調控模式,以信貸額度管理、存款準備金率等為主。但是,在利率市場化的進程中,其主要的金融信貸調控模式,以“價格型間接調節為主、數量型為輔”。所以,應進一步優化信貸調控模式,為利率市場化改革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
4.完善政策性利率指標體系的建立,確保在利率市場化中銀行業的平穩。在過去,我國主要基于存貸款利率和央行發行利率,實現政策指標利率的功能構成。但是,自2012年以來,我國允許利率浮動,進而進一步擴大了基準利率的波動幅度,這表明基準利率所帶來的金融影響力正逐步弱化。在這種情形下,近期央行為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完善金融市場基準利率體系,指導信貸市場產品定價,2013年10月25日,貸款基礎利率集中報價和機制正式運行。所以,我們應更加清醒的認識我國當前的金融市場,針對市場的發展需求,建立完善的政策性利率指標體系。
結束語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如何穩妥的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已成為我國金融改革事業的重要內容。當前,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仍面臨諸多的現實問題,強調在深化改革的過程中,應清醒的認識自身的問題,借鑒國外的改革經驗,緊緊圍繞科學發展觀,以更好的方式方法,穩妥地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參考文獻:
[1] 劉丹.利率市場化對銀行經營的印象分析及應對策略分析[J].金融經濟,2011(16)
[2] 李津.對穩步推進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思考[J].華北金融,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