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1 16:19:4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公司主要經營模式,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2009年深圳交易所正式掛牌創業板上市公司,標志著我國創業板市場正式啟動。創業板指交易所主板市場以外的另一個證券市場,其主要目的是為新興公司提供集資途徑,幫助其發展和拓展業務。創業板市場上市公司大多從事高科技業務,具有較高的成長性,但往往成立時間較短,規模較小,主要經營一種業務。相對主板市場,創業板上市公司具有業績不穩定、經營風險高、退市風險大等特點,往往使投資者面臨較大的市場風險。
與主板市場不同,創業板市場現階段的主要目的是為高科技領域中運作良好、發展前景廣闊、成長性較強的新興中小型公司提供融資場所。由于中小型高科技企業普遍經營規模偏小,營運時間較短,市場前景不確定,盈利能力不穩定,存在一定市場風險,使得銀行不敢為其貸款;而我國主板市場因進入門檻過高也易將它們拒于門外,這樣就特別需要一個有別于主板市場的創業板市場為它們提供融資渠道。國家政策扶持創業板市場的目的,一則是建立多層次的市場體系;二則是希望創業板公司中能脫穎而出明日之星,產生像美國納斯達克市場中微軟、蘋果那樣的巨人公司。
在考察創業板公司時,思考公司的成長性問題顯得特別重要。這也是投資者重點考慮的因素之一。本文將從財務會計、業務與技術和發展規劃等方面初步探討創業板公司成長性問題。
一、財務會計問題
(一)法規規定
根據《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創業板上市管理暫行辦法》規定:“最近兩年連續盈利,最近兩年凈利潤累計不少于一千萬元,且持續增長;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凈利潤不少于五百萬元,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少于五千萬元,最近兩年營業收入增長率均不低于百分之三十。凈利潤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后孰低者為計算依據。”
上述規定是兩套財務指標,適用其中一種就可以。若采用第一套標準“凈利潤標準”,即“最近兩年連續盈利,最近兩年凈利潤累計不少于一千萬元,且持續增長”,只要凈利潤有增長即可,沒有30%的要求;采用第二套指標“營業收入標準”才有30%成長性要求。
(二)實踐中應注意的幾點問題
1、對于近期凈利潤波動的情況
以報告期2007年、2008年、2009年為例,“持續增長”按以下標準掌握:
若凈利潤2009年大于凈利潤2008年,凈利潤2008年小于凈利潤2007年;如果凈利潤2009年小于凈利潤2007年,則不符合“持續增長”規定。
如果凈利潤2009年大于凈利潤2007年,則符合“持續增長”規定。
2、對于最近一期凈利潤存在明顯下滑的情況
如最近半年凈利潤不足上一年度凈利潤的50%,或者前三個季度凈利潤不足上一年度凈利潤的75%的,創業板公司應當提供經審計的能證明保持增長的財務報告,或者作盈利預測。
二、業務與技術問題
(一)法規規定
根據《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創業板上市管理暫行辦法》第十四條規定:“發行人應當具有持續盈利能力,不存在下列情形:
1、發行人的經營模式、產品或服務的品種結構已經或者將發生重大變化,并對發行人的持續盈利能力構成重大不利影響;
2、發行人的行業地位或發行人所處行業的經營環境已經或者將發生重大變化,并對發行人的持續盈利能力構成重大不利影響;
3、發行人在用的商標、專利、專有技術、特許經營權等重要資產或者技術的取得或者使用存在重大不利變化的風險”。
(二)實踐中應注意的幾點問題
1、經營模式、產品或服務分析
(1)行業主管部門、行業監管體制、行業主要法律法規及政策等;
(2)行業競爭格局和市場化程度、行業內的主要企業和主要企業的市場份額、行業進入障礙、市場供求狀況及變動原因、行業利潤水平的變動趨勢及變動原因等;
(3)影響行業發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如產業政策、技術替代、行業發展瓶頸、國際市場沖擊等;
(4)行業技術水平及技術特點、行業特有的經營模式、行業的周期性、區域性或季節性特征等;
(5)公司所處行業與上下游行業之間的關聯性,上下游行業發展狀況對本行業及其發展前景的有利和不利影響;
(6)出口業務比例較大的公司,分析產品進口國的有關進口政策、貿易摩擦對產品進口的影響、以及進口國同類產品的競爭格局等情況。
2、公司在行業中的競爭地位分析,包括產品或服務的市場占有率、變化情況及未來變化趨勢,主要競爭對手的簡要情況等。
(1)主要產品或服務的用途;
(2)主要產品的工藝流程圖或服務的流程圖;
(3)主要業務模式,如采購模式、生產或服務模式、營銷及管理模式,以及盈利模式;
(4)業務及其模式具有創新性的,應分析其獨特性、創新性以及持續創新機制。
3、公司主要產品或服務的核心技術分析,包括技術來源、技術水平、成熟程度。公司保持技術創新的機制,研發的組織、促進技術創新的制度安排等。公司核心技術人員、研發人員占員工總數的比例,所取得的專業資質及重要科研成果和獲得的獎項等。
三、發展規劃問題
(一)關于“創業板公司主要經營一種業務”的問題
根據《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創業板上市管理暫行辦法》規定:發行人應當主要經營一種業務。
只要是同一類別業務或相關聯、相近的集成業務均認可。關鍵看是否原有業務自然延伸形成的,是否源于同一技術、或同一原材料、或同一客戶,只要不是拼湊的。
同一類別業務或相關聯,相近的集成業務;一種業務之外經營其他不相關業務的,最近兩個會計年度以合并報表計算同時符合以下標準:其他業務收入占營業收入總額不超過一定比例,按30%計算;其他業務利潤占利潤總額不超過一定比例,按30%計算。
關鍵要看是否自然形成的,證監會的認定標準為:同一類別業務或相關聯、相近的集成業務;一種業務以外經營其他不相關業務的,最近兩個會計年度以合并報表計算
(二)發展規劃問題分析
分析公司發行當年和未來三年的發展規劃及發展目標,在增強成長性、增進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核心競爭優勢等方面擬采取的措施。
結合募集資金運用,審慎分析公司的未來發展及在增強成長性和自主創新方面的情況,具體分析可能涉及擴大市場規模、提高市場占有率、實現現有產品或服務升級、進行技術開發和持續創新、加強管理和技術團隊建設、改善公司財務結構等情況。
公司的發展規劃和目標應當具體明確,合理分析規劃和目標所依據的假設條件,實施過程中可能面臨的主要困難,確保實現規劃和目標采用的方法或途徑。發行人應聲明在上市后通過定期報告持續公告規劃實施和目標實現的情況。
分析上述業務發展規劃和目標與現有業務的關系。若實現上述規劃和目標涉及與他人合作的,應對合作方及合作條件予以分析。
四、創新能力及其他問題
創業板公司主要經營領域為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生物與新醫藥、節能環保、航空航天、海洋、先進制造、高技術服務。其他領域中具有自主創新能力,成長性強的企業也可以進入創業板。
投資者應重點關注企業的創新能力,深入分析企業是否擁有關鍵的核心技術、突出的研發優勢、創新的業務模式以及較強的市場開拓能力;并結合企業的行業前景及其地位、業務模式、技術水平和研發能力、產品或服務的質量及市場前景、營銷能力等因素;同時考慮企業持續成長的制約條件,綜合分析判斷企業的成長性。
投資者應重點分析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對成長性的影響。企業的業務屬于產品制造類的,分析其核心技術和持續技術創新能力對成長性的影響;企業的業務屬于非產品制造類的,分析其業務的特色和業務模式的創新性對成長性的影響。
另外,投資者應重視相關創業板公司的監管治理問題。創業板的監管原則是“以信息披露為主”的原則和“買者自負”的原則。創業板公司規模較小、業務處于初創期等特點都說明創業板是高風險市場,故創業板市場對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也比主板要求嚴格。與主板相比,創業板應更注重效益、追求的是高風險和高效益,因此,創業板的投資者主要是對市場有充分了解并希望參與高風險、高增長性公司的投資機構。
參考文獻及注解
二、財務核算系統與業務系統的底層數據需要實現共享,使財務核算系統能及時獲取和整合業務信息,跟蹤業務活動變化,發揮財務核算決策支持功能
第三方商業地產運營管理公司作為連接商業物業持有者和使用者的媒介,承載了大量的外部資源。比如,房地產開發商、投資者、品牌商、供應商和消費者等。商業地產服務商參與了房地產業、商業服務業、金融業的市場資源整合和重新配置活動。商業地產服務機構在商業項目管理的各個階段與眾多外部供應商緊密合作,共同服務于商業資產的增值服務。比如,商業項目市場定位和規劃階段,商業地產服務機構需要與專注項目所屬區域的市場調研機構緊密合作;商業項目工程改造階段,需要與工程咨詢供應商合作;招商階段,需要與招商經紀服務商合作;市場推廣和營運階段,需要與媒體和市場運營供應商合作。第三方商業地產運營管理公司作為市場資源整合者的角色定位,要求財務核算體系設計中必須考慮將外部市場資源沉淀在公司信息化系統的底層數據庫中,并實現企業內部各信息子系統數據共享。比如,OA系統、采購系統、合同管理系統、商戶銷售系統、會員管理系統、租戶結算系統等各信息子系統的底層數據庫必須與財務核算系統保持信息共享和互換,使財務核算系統能及時獲取和整合業務信息,跟蹤業務活動變化,發揮財務核算決策支持功能。
三、財務核算體系構建需要集團統一核算管理體系,實現財務信息集中管理,為管理會計體系建設做好鋪墊
針對第三方商業地產運營管理機構輕資產、多項目運作的商業模式特征,其主要公司構架一般設計為集團管理公司、區域管理公司、項目公司三級。集團管理公司主要核算集團總部費用、集團直接管理的項目池;區域管理公司主要核算區域總部管理費用、區域公司直接管理的項目池;項目公司主要核算特定項目。除了以上三類公司以外,集團公司還會通過持股方式控制專業公司,比如,為項目提供工程改造的工程咨詢公司、提供物業管理服務的物業管理公司、提供招商服務的招商咨詢公司等,這些專業公司既可以為集團內項目提供服務也可以在市場上獨立運作。以集團直接管理的承租經營類項目為例,項目公司作為承租方,通過租賃方式取得項目整體經營權,會計核算主體為項目公司,主要核算項目租金收入和項目直接經營成本。集團層面對項目的直接管理成本主要體現為集團專業管理部門為項目運營管理服務投入的人力資源成本、集團集中招商職能為項目發生的招商成本、集團集中營銷職能為項目發生的營銷成本等,這些直接成本記錄在集團管理公司的核算賬套中。此外,集團內專業公司為項目提供的專業化服務成本,比如,工程咨詢服務成本、物業管理服務成本等記錄在專業公司的核算賬套中。從集團母公司視角,對外報告需要抵消內部公司關聯交易產生的內部服務結算收入與支出,反映公司整體經營成果;對內報告需要集合集團內各核算主體的經營數據分析各項目完整的投入產出情況,跟蹤項目財務狀況的變化。第三方商業地產運營管理公司集團化統一運營管理、集約化經營的特點,要求在財務核算體系設計方面,必須首先考慮統一集團內各公司核算科目體系、核算細則,統一集團內各公司財務對內和對外報告體系。集團統一核算管理體系,有利于實現財務信息集中管理,為管理會計體系建設做好鋪墊。
一、管理會計體系建設需要摒棄財務核算僅為實現企業對外報告的傳統功能,推進財務核算向管理決策功能拓展
對于新興行業的初創型公司來說,管理會計工作的開展一般會滯后于財務會計工作,管理會計體系構建需要有一個逐步認知和布局的過程,而財務核算體系一般會伴隨業務的發展先行建立起來。為了推進企業管理會計體系建設,財務核算體系在設計和建設過程中,需要摒棄財務核算僅為實現企業對外報告的傳統功能,推進財務核算向管理決策功能拓展。本文以商業地產服務行業為例,強調用管理會計理念構建財務核算體系,使財務核算體系建設符合企業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遠景目標。
二、財務核算需要從簡單核算向多維度、精益化核算轉型,使財務核算數據能夠有效運用于管理決策
商業地產服務行業在我國屬于新興行業,除了房地產開發商轉型或涉足商業地產領域成立商業地產管理公司以外,第三方商業地產服務機構也逐步發展起來。房地產開發商旗下的商業地產管理公司主要為自身開發的項目提供商業地產管理服務,一般不參與其他房地產企業的商業項目運作,而第三方商業地產管理公司作為專業化的商業地產服務機構,為多個房地產開發商或業主提供商業項目增值服務,其主要商業模式為輕資產、多項目運作。本文所探討的商業地產服務行業財務核算體系構建以及管理會計信息化基礎建設主要針對第三方商業地產運營管理公司。
第三方商業地產運營管理公司主要經營管理模式有受托經營、承租經營、股權投資、商業策劃服務等。受托經營模式,即商業地產運營管理機構作為資產管理方,接受商業地產開發商或業主方委托為商業地產項目提供全程資產管理服務,獲取資產管理收益并分享項目物業增值收益。承租經營模式,即商業地產運營管理機構作為承租方,以租賃方式取得商業地產項目整體經營權,通過對項目重新定位和改造以及后續運營管理,獲得項目租金收入并分享項目物業增值收益。股權投資模式,即商業地產運營管理機構作為投資方,以直接購買或收購兼并方式獲得商業地產項目股權,通過對項目的直接投資和直接管理,提升項目整體價值獲得股權投資收益。商業策劃服務模式,即商業地產運營管理機構作為專業咨詢機構,為商業項目提供項目規劃、市場定位、招商租賃等服務獲取咨詢收入。
第三方商業地產運營管理公司主要利潤來源于多項目資產管理利潤、承租經營利潤、商業策劃收益、物業增值收益以及股權投資收益等。由于其運營管理的服務對象為商業項目,核算體系設計中,所有的核算元素都必須以項目為中心進行精益化核算。比如,核算細則要求所有的直接成本費用必須核算到項目層級;對于總部層級發生的間接成本費用,凡是受益對象為項目的,必須核算到項目層級;對于受益對象為項目,但無法明確到具體項目的,核算前需要與管理層溝通具體分配原則后核算至具體項目;對于受益對象不能歸屬于項目的,核算上需要記錄為“非項目”成本費用。對于管理層來說,總部層級發生的成本費用受益對象不能最終歸屬于項目的并不多見,這些成本費用可能是項目的前置成本,也可能是潛在項目的拓展成本,核算上要求財務人員深入到業務前沿,跟蹤這些成本的最終歸屬項目。
由于商業項目經營管理模式不同,財務核算上需要反映不同管理模式下的項目運營狀況。此外,不同管理模式下的商業項目可以細分為不同的管理服務階段。比如,受托經營類和承租經營類項目,可以細分為商業定位階段、工程改造階段、招商階段、預開業階段、正式開業后運營管理階段等。商業策劃類項目,可以細分為商業定位階段、工程改造階段、招商階段等。財務核算方面,需要根據項目在業務上的多元化屬性,對項目進行多維度核算,使經營分析既可以從項目整體又可以從不同維度方面反映項目的財務狀況。
從以上第三方商業地產運營管理公司經營管理模式的特點來看,財務核算需要從簡單核算向多維度、精益化核算轉型,使財務核算數據能夠有效運用于管理決策。
三、財務核算系統與業務系統的底層數據需要實現共享,使財務核算系統能及時獲取和整合業務信息,跟蹤業務活動變化,發揮財務核算決策支持功能
第三方商業地產運營管理公司作為連接商業物業持有者和使用者的媒介,承載了大量的外部資源。比如,房地產開發商、投資者、品牌商、供應商和消費者等。商業地產服務商參與了房地產業、商業服務業、金融業的市場資源整合和重新配置活動。
商業地產服務機構在商業項目管理的各個階段與眾多外部供應商緊密合作,共同服務于商業資產的增值服務。比如,商業項目市場定位和規劃階段,商業地產服務機構需要與專注項目所屬區域的市場調研機構緊密合作;商業項目工程改造階段,需要與工程咨詢供應商合作;招商階段,需要與招商經紀服務商合作;市場推廣和營運階段,需要與媒體和市場運營供應商合作。
第三方商業地產運營管理公司作為市場資源整合者的角色定位,要求財務核算體系設計中必須考慮將外部市場資源沉淀在公司信息化系統的底層數據庫中,并實現企業內部各信息子系統數據共享。比如,OA系統、采購系統、合同管理系統、商戶銷售系統、會員管理系統、租戶結算系統等各信息子系統的底層數據庫必須與財務核算系統保持信息共享和互換,使財務核算系統能及時獲取和整合業務信息,跟蹤業務活動變化,發揮財務核算決策支持功能。
四、財務核算體系構建需要集團統一核算管理體系,實現財務信息集中管理,為管理會計體系建設做好鋪墊
針對第三方商業地產運營管理機構輕資產、多項目運作的商業模式特征,其主要公司構架一般設計為集團管理公司、區域管理公司、項目公司三級。集團管理公司主要核算集團總部費用、集團直接管理的項目池;區域管理公司主要核算區域總部管理費用、區域公司直接管理的項目池;項目公司主要核算特定項目。除了以上三類公司以外,集團公司還會通過持股方式控制專業公司,比如,為項目提供工程改造的工程咨詢公司、提供物業管理服務的物業管理公司、提供招商服務的招商咨詢公司等,這些專業公司既可以為集團內項目提供服務也可以在市場上獨立運作。
以集團直接管理的承租經營類項目為例,項目公司作為承租方,通過租賃方式取得項目整體經營權,會計核算主體為項目公司,主要核算項目租金收入和項目直接經營成本。集團層面對項目的直接管理成本主要體現為集團專業管理部門為項目運營管理服務投入的人力資源成本、集團集中招商職能為項目發生的招商成本、集團集中營銷職能為項目發生的營銷成本等,這些直接成本記錄在集團管理公司的核算賬套中。此外,集團內專業公司為項目提供的專業化服務成本,比如,工程咨詢服務成本、物業管理服務成本等記錄在專業公司的核算賬套中。從集團母公司視角,對外報告需要抵消內部公司關聯交易產生的內部服務結算收入與支出,反映公司整體經營成果;對內報告需要集合集團內各核算主體的經營數據分析各項目完整的投入產出情況,跟蹤項目財務狀況的變化。
第三方商業地產運營管理公司集團化統一運營管理、集約化經營的特點,要求在財務核算體系設計方面,必須首先考慮統一集團內各公司核算科目體系、核算細則,統一集團內各公司財務對內和對外報告體系。集團統一核算管理體系,有利于實現財務信息集中管理,為管理會計體系建設做好鋪墊。
五、財務核算向管理決策功能拓展,需要企業管理層權衡成本與效益,使財務核算體系建設符合企業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戰略規劃
財務核算向管理決策功能拓展,要求財務核算體系隨著行業的變革和公司商業模式的變化持續改善。財務核算向管理決策功能拓展,需要企業管理層權衡成本與效益,綜合考慮企業發展的階段性以及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布局和時間節點,使財務核算體系建設符合企業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戰略規劃。
參考文獻:
1 我國證券公司業務結構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1 我國證券公司主營業務的發展現狀
目前,我國的證券公司主要經營投行業務、證券自營、證券經紀業務以及資產管理等業務,以上四部分業務收入構成了證券公司總營業額的絕大部分。將這些業務進行分類可概括為常規性業務和流程性業務。
經濟業務的開展有賴于交易所提供席位,為投資者進行交易提供了廣闊的平臺。證券公司總收入的50%均為經紀業務所提供,同時經紀業務又是證券公司賴以發展的基礎和核心。目前,我國證券公司主要采取營業部制的形式開展證券經紀業務,同時客戶關系管理落后以及客戶服務不到位等現象屢見不鮮。而且證券公司未形成完整的、系統的經營模式,績效考核制度、管理機制以及培訓體系等不夠完善。但是隨著證券公司的進一步發展,尤其在實行傭金自由化后,各個經營公司需要不斷進行管理模式和流程的創新。
投行業務主要涉及企業融資與并購、資產重組、財務顧問、IPO、資產證券化業務以及證券發行與承銷等,它除了為證券公司帶來高額利潤外,還能推動相關業務的發展。目前我國證券公司的投行業務相對而言比較狹窄,證券的發行與承銷和IPO為其主要業務。自2004年2月1日起,我國證券市場逐漸打破原有通道制,開始施行保薦制度。保薦制在為證券公司提供福利的同時,要求其承擔更多的義務,此種方式改變了證券公司傳統的運營模式,無形中增加了證券公司證券發行與承銷的風險,要求證券公司具備較高的投行業務綜合能力。
資產管理和自營業務的獲利主要是依靠二級市場,此種模式下證券市場的漲跌和盈利水平具備相當的關聯性,無法有效的對沖風險。例如,在2001—2006年,證券市場處于低迷狀態中,大量證券公司出現虧損,但是到2007年股票市場的行情逐漸好轉,各證券公司的利潤也隨之上漲至50%左右。證券公司資產管理業務中,我國的證券公司沒有規范合理的證券交易法規政策進行約束,投資理財理念沒有及時更新,導致金融衍生產品的創新力不足,產品結構相對簡單。[1]
1.2 我國證券公司業務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
1.2.1業務結構趨于單一,收入來源的趨同性明顯。目前,我國的證券公司與國際證券公司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業務范圍相對狹窄,一級市場的承銷業務、二級市場自營業務以及經濟業務仍是證券公司的主營業務。在此形勢下,證券公司的業務品種逐漸單一,創新能力明顯不足,相關的金融衍生產品較少,導致證券公司的業務無法達到高度的成熟。
1.2.2經紀業務的營業部體制弊端日益凸顯。我國證券公司的主要營業收入來源于證券經紀業務,我國證券公司為了擴大營業部模式,大量新建營業場所,同時配備了齊全的電子交易設備,增加了證券公司的運營成本和固定成本。同時,證券公司盈利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營業部的各項成本支出。所以,營業部體制作為我國證券公司經紀業務的支撐,在新形勢下其弊端日益凸顯。營業大廳相較于網上證券交易面臨更高的交易成本,經營效率也有待于進一步提高,虧損增加、服務單調等問題突出。
1.2.3投行業務范圍相對狹窄。 證券公司的收入來源較為廣泛,但投行業務是其中較為穩定的一項。這個與其它的業務相比,投行業務的業務范圍相對狹窄,所以導致營業收入不高,行業平均值也處于偏低狀態。目前,我國證券公司的投行業務主要以上市保薦和證券的發行和承銷為主,但是證券發行與承銷的邊際利潤已經達到飽和,而財務顧問、并購重組等新的投行業務也未獲得較好的發展。
2 改進我國證券公司盈利模式的措施和建議
2.1 積極推進創新業務的發展,保持各項業務的平衡發展
2.1.1實現資產管理業務的創新。《證券公司客戶資產管理業務試行辦法》于2004年2月頒布,對證券公司的業務創新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證券公司實現資產管理業務的創新,必須加強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集中精力打造品牌,實現品牌效應。在資金的運用方向這一方面可以盡量選擇債權類、衍生工具投資、股權類以及匯市產品等;在資金的運作方式上,可以選擇私人賬戶、集合性經營以及基金等。美國券商的主要經濟來源即資產管理業務,資產管理業務的發展為證券公司的持續穩定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國證券公司要實現自身發展,必須充分把握住資產管理制度變革的機遇,依靠最新科研成果,最大限度的發揮專業優勢,逐漸改變傳統的資產運營模式和管理理念。同時要借鑒新的基金管理運作方式,保證產品與需求的銜接,提高抗風險能力,提升證券公司管理水平。除此之外,證券公司還要發揮品牌優勢,拓寬業務范圍,為投資者提供優質的服務和穩定的財產管理,盡可能規避市場波動從而帶來的金融風險。[2]
2.1.2加強防范風險意識,促進自營業務的穩步發展。自營業務與其它業務相比存在顯著的區別,面臨的市場風險較大,且受二級市場的影響大。以往,我國證券公司將眼光放在短期效益上,自營業務的投入占據相當大的比重,在市場行情較好的環境下證券公司會獲得較高的利潤。但是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給投行帶來了毀滅性災難。由此可見,證券公司應合理控制自營業務規模,實現債權、股票資產的優化配置,樹立科學的投資經營理念,形成以價值型投資為主導的投資模式,推動證券公司的穩步發展。除此之外,證券公司還需要加強產品創新力度,大力發展市場波動相關度低的產品,有效規避風險。
2.1.3金融衍生品業務。 金融衍生產品雖然交易策略的制定以及定價過程相對復雜,但是券商一般具備較強的研究實力和股市經驗,所以它仍為券商營銷部門開辟了廣闊的發展空間。由此可見,金融衍生產品的大力發展會極大的改變我國證券公司的盈利模式。目前,證券公司要不斷轉變思路,實現理財產品的個性化經營,加快營銷部門、研究部門以及資產管理部門的整合重組,減少次貸危機對金融衍生品的危害,降低潛在風險,實現證券公司盈利模式的轉變。
2.2 樹立品牌意識,大力發展名牌業務
目前,我國證券市場仍處于三類市場分級中較弱的市場,法律法規以及監管機制相對落后,市場信息不對稱現象明顯,進一步加大了股票市場的不穩定性。所以,證券公司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主動地位,必須提供優質的理財咨詢服務以及穩定的增值服務。由此可見,證券公司要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從現有資源以及經營環境中出發,不斷適應市場需求,大力提升服務水平和質量,推動特色業務的發展,逐漸樹立起品牌優勢。正如著名營銷大師科特勒所說,一項偉大的服務和產品是我們成功品牌的關鍵和核心。
2.3 逐漸變革營銷部體制,實現經紀業務的創新
2.3.1充分利用網絡優勢,不斷提升經紀業務的服務水平。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絡基礎設施也不斷得到改善,所以證券公司要轉變經紀業務的發展方向,擴張方式立足于低成本,發揮實體網點的作用,大力進行虛擬營業部制的建立,創新交易手段,盡可能降低經營成本。目前,受證券市場的實際情況的限制,獨立的虛擬營業部在建立過程中還存在一系列的問題,所以證券公司要不斷解放思想,逐漸建立起核心的實體營業部,以此為依托發展若干個虛擬營業部,最終建成以專業網絡運營商、銀行資源以及IT終端廠商三位一體的經營模式,建構起經紀業務完整的價值鏈。[3]
2.3.2創新經紀業務的定價策略。 自2002年開始我國證券市場逐步實行浮動傭金制,各公司為了爭奪客源展開了大規模的傭金戰。由此,證券公司為了增強經紀業務的競爭力,不可避免的開始使用合理的定價策略。在此情況下,證券公司可以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制定不同的傭金收取方式。證券公司使用合理的定價策略,能有效避免行業間的惡性競爭,同時還能從根本上提升證券公司經紀業務的競爭力。除此之外,證券公司在開展經紀業務的價格競爭時,除了考慮如何降低傭金,還要將著眼點放在創新增值服務上。我國證券公司要不斷借鑒外國經驗,利用國內現有的市場環境,同時實現信息資訊的不斷創新,進一步完善我們證券市場。
2.4 擴大資產規模,提高研究能力
證券公司要實現證券多元化必須擴大資產規模。這個與國外大型證券公司相比,我國證券公司的資產規模普遍較小。我國證券公司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必須嚴格執行相關法律法規,推動證券公司上市,加快證券公司間的整合和并購,實現“強強聯合”。隨著國內證券市場的發展和國際市場的擴張,證券公司的研發能力逐漸成為衡量其綜合實力的關鍵,所以證券公司要獲取較大的經濟利潤,必須提高自身的研發能力。
3 總結
我國證券公司現有的盈利模式阻礙了證券公司的跨越式發展,而且導致了過度競爭及不正當競爭的出現。隨著市場環境的不斷變化,證券公司迎來了嶄新的發展時期。證券公司要順應市場形勢,借鑒吸收外國先進經驗,實現盈利模式的創新和發展,為證券市場和資本市場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參考文獻
[1]黃雪梅;我國證券公司盈利模式研究[J]山東大學;2012(03)
一、引言
從踏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經濟就一種飛快的速度發展著,中小企業成為了中國經濟的基礎和社會經濟中最為活躍的因素,成為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和繁榮穩定的重要因素。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人們都認同中小企業將是21世紀經濟發展的主角。但是從中小企業的發展過程中不難看出它存在著許多的制約因素,其中融資渠道困難與資金鏈薄弱是重要因素之一。會計信息的披露是對一個企業財務狀況以及經營能力、償債能力、發展前景的重要判斷因素之一。提供高質量的、可靠地會計信息是對投資者、債權人以及其他會計信息使用者負責任的表現,同時也是吸引融資的重要依據之一。
二、會計信息的可靠性
由葛家澍、余緒纓等主編的《會計大典第一卷:會計理論》一書中對可靠性的定義為:“可靠性指財務報表所反映的信息足以信賴。具體地說,對一個理性的,對會計信息有充分理解能力的人來說,依據這些信息,能夠做出合理的決策。這樣,我們就可以認為信息是可靠的。”影響中小企業會計信息可靠性的因素分析:
(1)法律制度。針對中小企業的特點,我國在2011年10月18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頒發了《小企業會計準則》。但由于我國法律偏向于大陸法系,強調法律的權威性,在為企業會計信息提供保障的同時不能涵蓋全面,會計人員靈活性不夠,可能會出現合法但是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情況或出現有些會計人員利用法律漏洞修飾財務報表,從而導致會計信息可靠性下降的情況。
(2)經濟環境。在國家所有和控制的企業和組織中,政府可以依靠其對企業的所有權對企業會計信息進行控制和管理,在這種情況下,國家作為企業的擁有者對企業的財務會計信息的需求很強烈,對會計信息質量的質量要求相對較高。但我國中小企業大部分都屬于私有企業,受政府的制約較國有企業相比相對較低,政府對其監管力度不夠會使其信息質量較低。
(3)市場化程度。市場化程度的高低也會對企業會計信息可靠性造成影響。我國企業整體上而言,雖然市場化程度在逐步增加,但是市場經濟只發展了三十年,整個市場化程度相對于發達國家而言較低,還處于中等水平,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總體上較發達國家低。
三、中小企業融資問題
(一)中小企業融資現狀
進入2011年以來,在流動性緊張和通貨膨脹壓力持續高壓的形勢下,中小企業資金緊張狀況普遍加劇,盈利空間有所縮小,中小企業融資難題再次成為焦點。抵押擔保是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的主要手段,金融機構一般情況下是不會對中小企業發放信用貸款的,而基于中小企業的償債能力和經營能力,其經營者很難從金融機構獲得長期貸款。對于很多中小企業來講,申請到的短期貸款往往對于企業的經營來講是杯水車薪,無法解決企業的根本問題。
(二)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
在內因方面,第一,中小企業多為個體經營或家族經營,組織結構上相對簡單,管理方式人格化。第二,很多中小企業都有著財務管理不規范,信息透明度較差的問題。第三,中小企業具有不確定性,對于市場的波動承受力較差,致使很多金融機構不敢像此類企業放款。第四,中小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基礎往往是以租賃資產為主,自有資產少,無法按照銀行的要求進行抵押。就外在原因而言,主要在于第一我國金融體現對中小企業提供資金的門檻較高,對中小企業貸款發放缺乏激勵政策,對中小企業的風險性看的太重。第二在于,社會法律法規的不健全。
四、實證分析
案例:北京銀輝生化科技有限公司忻州分公司
企業簡介:北京銀輝生化科技有限公司忻州分公司于2010年在山西省忻州市注冊成立,注冊資本50萬,原股東張某與李某與2011年1月將全部股份轉讓給股東銀某,目前公司主要經營保健藥品的生產、銷售和服務。公司成立于山西省忻州市開發區,于2010年注冊之時獲得專業資質的審核。
融資背景:在2012年企業為了擴大生產經營模式希望通過自由房產抵押,向當地銀行進行流動資金融資。該公司先后與幾家銀行洽談過該貸款業務,但都沒有成功。主要由于洽談中遇到的;兩個問題。第一、截止2012年1月,公司在運營了兩年之后一直處于負利潤狀態,而且在股權變動之后,銀行不看好該公司的償債能力。第二、公司在兩年經營中,由于人員的變動一直沒有建立完善的財務機構,公司一直存在著財務狀況混亂、會計信息不健全的問題,銀行不看好其經營前景。
公司改革:為了進行成功融資,挽救企業,該公司在2012年1月聘請專業的財務人員,組建了完善的財務制度,提高了企業財務管理水平,加強了其財務信息的真實性和透明度,同時對公司共注冊開始的所有經濟業務進行了清理,保證了其會計信息的可靠性,提高了其公司的財務信息質量。
蘇龍公司黨委副書記何國華向記者回憶稱,“如果被詢問時回答不上,那肯定是工作沒做到位,就很緊張。” 據何介紹,只要陶不出差,每天早上6點便進廠,7點左右召集高層在餐廳開會“邊吃邊談”,十多年來天天如此。
2008年10月,陶建華被委以重任,兼任國電江蘇電力有限公司的總經理。次年,他扭轉了國電江蘇公司因國際金融危機導致的頹勢,盈利15.9億元。
在經濟下行煤電矛盾突出的大背景下,國電江蘇公司在陶建華的帶領迅速崛起業內矚目,其超前的市場化思維與其在煤電市場的縱橫捭闔,也引發了諸多熱議。由此,這個電力領域的標桿式人物,也多了幾分神秘的色彩。
用明天的方式工作
在江陰蘇龍熱電公司大門口寫著兩行字:“如果不用明天的方式工作,就可能回到昨天的生活。”
陶建華一直用這句話,提醒自己不能再倒退到當年艱難時期。1953年出生的陶建華,曾當過市計委副主任和化肥廠廠長。在進入電廠的最初兩年,由于資金鏈緊張,企業只能去附近借地養雞辦廠。當時的情況,常常是一邊等米下鍋,一邊又貸款無門。
這些年,在市場中多年的摸爬滾打,讓他有著很強的市場意識,深知廣攬市場信息的重要性。“每天上班我第一件事情,就是打開電腦了解市場信息,尤其緊盯發電市場、燃料市場和資金市場。”在接受《能源》雜志記者采訪時陶建華表示。
正因如此,他對江蘇當地調度的用電計劃,各大港口的煤炭價格,甚至省網哪些電廠機組要檢修等等信息,都了如指掌。
2008年8月,煤價高位運行,江蘇地區發電企業“多發多虧”,對電網9、10月份調整電量都不感興趣。陶建華卻果斷決策,先后兩次從電網簽回8.3億的調整電量計劃。
9月,煤價開始下降,但電力需求下降幅度更大,到10月底,江蘇省三分之一的發電機組因用電量不足而停機,在各發電企業“為煤價降而喜、為電量少而愁”的時候,蘇龍公司卻因為提前爭取了電量計劃,9、10月用的是調整指標,自己的那份“口糧”還省著。
陶建華不僅有超前的謀劃意識,他還是一個愛琢磨事兒的人。他琢磨最多的還是電煤。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要燒“性價比最好的煤”。他在用煤上采取了措施——“雜糧”、“細糧”混用。機組在滿負荷的時候燒點好煤,但是在部分出力的時候,為什么不能讓鍋爐吃點“雜糧”。
他還真為鍋爐找到了一種很實惠的“雜糧”——煤泥。這煤泥當初的遭遇跟電廠的粉煤灰差不多,屬選煤廠的下腳料,裝運、存放都是難題,還污染環境,誰要能廢物利用,還能享受國家的退稅政策。經過設備改造,蘇龍公司135MW系列機組的煤泥摻燒率高達60%。蘇龍公司摻燒煤泥的經驗被同行們紛紛仿效。
在陶建華眼里,市場無“”,經營無“死角”。
蘇龍模式
在國電江蘇公司,每個管理者大都隨身攜帶著一張特殊的表格,表格上清晰地列著蘇龍電廠與江蘇公司所屬諫壁電廠、泰州電廠、常州電廠、宿遷電廠的發電份額、煤炭采購單價、財務費用、供電煤耗、廠用電率等主要經營指標。
這就是有江蘇公司特色的對標體系,“四個市場、一個表格”。所謂“四個市場”就是與發電廠經營密切相關的電力、燃料、資本、熱力市場。近年來,蘇龍公司緊緊圍繞電力、燃料、資金、熱力“四個市場”,形成了以發電為主體,以供熱和煤炭經營為兩翼的“一體兩翼”產業格局。這一產業格局改變了傳統電廠的經營模式。而這也恰恰是中國國電集團公司所倡導的戰略。
在陶建華任國電江蘇公司總經理后,這“四個市場”的經營策略被廣泛推廣運用到國電江蘇公司所屬電廠經營中來,并在各個廠依實際情況有所創新。
其中,蘇龍公司著力做好電量置換、來煤加工、技術改造和設備檢修,將發電主業做到了極致。它的鍋爐制粉系統在整個發電行業是個“異類”——輸煤皮帶采用了變頻系統,煤量多時皮帶轉速加快,煤量小時轉速下降,能耗就此下降了一截兒;原煤倉一分為二,一倉加優質煤,一倉加劣質煤,根據用電負荷,隨時變換優、劣煤摻配比例,發電成本就此降低了。
與蘇龍公司堆高的“煤山”不同,在國電常州發電公司儲煤場,眼前是片開闊、黑漆漆的“平地”——多達80萬噸的煤炭就儲存在腳下。
同時,國電泰州發電公司利用兩道大堤之間自然地貌,稍加改造后建成儲備煤場;國電諫壁電廠采用聯合儲備的煤炭儲備方式,把短期周轉的煤儲存在港口,把長期儲備的煤儲存在同一航道上的泰州發電公司和常州發電公司的煤場。當諫壁需要用煤時,直接將這兩個公司的船調至諫壁電廠碼頭卸煤。
各種儲煤方式改善了國電江蘇公司的儲煤條件,也打破了傳統電廠儲煤時間僅夠20余天用量的慣性思維。
在蘇龍公司,總長約75公里的供熱管線,覆蓋了江陰市區和開發區約 150平方公里的范圍。供熱,對于蘇龍公司而言,是一舉多得的事。陶建華把這筆賬算的很精細,“目前蘇龍電廠6臺機組每年供熱136萬噸,可以產生可觀的供熱利潤,這是第一筆;因供熱降低的煤耗節約了相當一部分燃料采購費用,這是第二筆;因為熱電聯供,蘇龍公司每年還能增加至少500小時的電量,多發電多獲益,這是第三筆。”直接利潤和間接利潤疊加在一起帶來了豐厚利潤,使蘇龍公司堅定不移地加快拓展熱力市場。
在陶建華的帶領下,2010年,江蘇公司明確提出了“以高效率低排放的大機組+遠距離供汽占領區域熱力市場”的工作目標,積極創造條件,加大供熱技改的投入,不斷延伸供熱范圍,拓展熱力市場取得新的突破。
眾所周知,電廠是資金密集型企業,在國家貨幣緊縮政策下,資金供應對于保障電廠正常運轉更加重要。金亞洪,是分管電廠經營的副總經理,曾在金融行業的從業經歷是陶建華看重他的原因之一。
這一時期金融業發展水平低下,金融監管落后,相應法律法規不健全,金融機構缺乏足夠的自律約束,同時國民經濟不斷震蕩。1992、1993年間,社會上出現了房地產熱和證券投資熱,大量銀行信貸資金通過同業拆借進入證券市場,導致了混業經營中的金融業出現秩序混亂、效率低下、金融風險增大。面對這種情況,國家從1993年開始大力整頓金融業秩序。
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分業經營階段 由于1992、1993年出現的金融過熱、金融秩序混亂、不良資產居高不下導致金融風險加大的現象,1993年12月25日國務院通過了《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規定各金融機構由全能制經營轉向分業經營。隨后又成立了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這樣銀行業與證券業、信托業、保險業的分業經營制度在我國形成。由此可以得出我國銀行業實行分業經營的主要原因就是1993年之前混業經營帶給金融體系的危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增大了銀行的經營風險。作為短期資金的同業拆借資金進行長期投資,必然大大降低銀行資產的流動性,加大了收益的風險;其次,投機行為和泡沫經濟的加大。我國資本市場較小,而且不夠規范,大量銀行資金進入市場投機必然加劇了價格的波動和市場縱的可能,導致價格機制無法有效發揮作用;再次,增大了金融監管、宏觀調控的難度。資金流向被隱瞞,導致貨幣政策更難以達到預定目標。
實際上,當時的這些危害,并非由于商業銀行從事證券投資、房地產業務,而是由于商業銀行借助于同業拆借市場,將拆借資金引入長期投資與投機。我國當時金融監管還很薄弱,法律法規也不健全,難以有效阻止和處理此類違規行為。而且商業銀行自身也還處于探索階段,沒有真正建立起有效的激勵機制以達到對風險的自我控制。因此,這一時期實施分業經營是十分必要的。
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的混業經營階段分業經營的實施是為了降低風險,然而,從中國銀行業分業經營的實踐來看,分業經營模式并沒有使我國商業銀行取得理想的結果,業務范圍限制在存貸款方面使業務風險更加集中和擴大。而且從實際情況中我們可以看到,我國的分業體制最終沒有完全完成。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混業經營的現象,如中國建設銀行于1995年與摩根斯坦利合作成立了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根據特許從事投資銀行業務;中國工商銀行和東亞銀行合作在香港收購了西敏證券,改名為工商東亞金融控股公司,從事香港和內地的投資銀行業務。另一方面,一些各地商業銀行以及信托投資公司原先分別組建的證券公司還未完全從原單位分離出來。
上世紀90年代末,隨著經濟全球化、金融一體化的浪潮不斷高漲,新技術革命和金融創新風起云涌,以及外資銀行的大量涌入,我國商業銀行由于法律的限制不能開展混業經營,這造成了對國有銀行的不平等,削弱了我國銀行的競爭力。為了增強我國銀行的競爭力,在國際金融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我國政府逐步在政策上打破了銀行、證券、保險和基金四者之間的資金壁壘,陸續出臺了放松金融管制的措施。第一,允許基金管理公司和證券商進入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和國債回購市場;第二,允許符合條件的證券公司以自營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作為抵押,向商業銀行借款;第三,允許商業銀行接受基金管理人委托,辦理開放式基金單位的認購、申購和贖回業務;第四,允許商業銀行直接出資設立基金管理公司。
從1999年起,在法律許可范圍內,中國商業銀行積極推動銀行、證券、保險和基金之間的合作,逐步由分業過渡到混業。商業銀行以多種形式積極承辦投資銀行業務、股票質押貸款、銀證轉賬業務、銷售和托管基金、代售保險產品、參與保險單質押貸款、開辦基金管理公司等混業經營業務。1999年7月,中國銀行與平安保險公司全面合作;同年12月,中國工商銀行與華夏證券公司聯手。
中國銀行業混業經營漸進發展
中國商業銀行所從事的混業經營是有序和漸進式的,自推行混業經營以來,中國商業銀行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中更有佼佼者為從分業經營到混業經營的轉變樹立了樣板。
目前,中國銀行業不論是國有銀行還是股份制銀行都已有序開展混業經營業務,四大國有銀行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更是憑借其強大的實力,成為了混業經營的領頭羊。
中國銀行 中國銀行主營傳統商業銀行業務,包括公司金融業務、個人金融業務和金融市場業務,旗下擁有多家控股金融機構從事多方面金融業務。1998年7月在香港注冊成立的中銀國際,是中國銀行開展投資銀行業務的主力平臺。2001年10月設立的中銀香港,同時擁有南洋商業銀行、集友銀行和中銀信用卡有限公司的股份權益。2004年7月中國銀行和美林投資管理合資組建了中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從事基金業務。2005年1月成立的中銀保險,是全國性財產保險公司。
中國農業銀行 農行雖然在混業經營領域起步較晚,但近年來也在積極開展多種業務。2004年2月,農行與長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達成長期全面合作協議,將經營范圍拓展到基金領域。到2004年10月,農行已與一些保險公司達成合作意向,并與美國雷曼兄弟公司和法國巴黎銀行簽訂了QFII托管合作協議。
中國建設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經營領域包括公司銀行業務、個人銀行業務和資金業務,多種產品和服務。1995年由多家國內外著名金融機構和公司共同投資組建了中金公司,是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投資銀行。2004年1月成立了建銀國際,是建設銀行在香港全資擁有的投資銀行,代表建行總行對外開展投資銀行業務。2005年9月建設銀行、美國信安金融集團和華電集團共同建立了建信基金,從事募集、管理證券投資基金等業務。2006年8月,建設銀行與美國銀行達成收購協議,成立建行亞洲。
中國工商銀行1998年2月,經中國證監會、中國人民銀行核準,中國工商銀行成為國內第一家證券投資基金托管銀行。工商銀行也是國內首家在商業銀行架構內開展投資銀行業務的金融機構,截至2006年12月,工商銀行已在國內27家境內分行設立投資銀行業務部門。同時,工商銀行在企業年金服務上與太平洋保險、平安保險積極合作。
混業經營發展目前依然存在很多問題
首先,風險控制能力薄弱 混業經營最大的隱患在于不同金融業務所引發的風險可能會在金融機構內部傳染,導致整個金融集團陷于危機。在國外,大型商業銀行的經營業務相互交叉,但存在著非常嚴格的“防火墻”,如法人“防火墻”、業務“防火墻”等手段,從而防止出現擴散至整個集團的風險。而在我國商業銀行內部,目前普遍缺乏健全、有效的混業經營風險防范機制。銀行的經營管理者缺乏風險意識,風險管理手段落后,風險控制能力薄弱,對暴露出的風險問題不能及時有效地預警和解決。
其次,監管真空與多重監管并存 混業經營過程中不斷出現的產品創新和業務創新常常導致業務交叉,如投資連接保險,既有保險的功能又有投資的功能。各監管主體由于各守一方,缺乏溝通和協調,因此在監管上不是出現了重復監管耗時費力的問題就是出現了監管漏洞無人過問的盲區。這對中國銀行業開展混業經營造成了一定的隱患。
再次,專業的監管人才匱乏 隨著混業經營進程的不斷加深,風險與日俱增,監管難度加大,需要既對銀行、證券、保險、信托等金融專業知識有所掌握又要對計量、財會、法律、計算機、外匯等知識全面了解的監管人才。發達國家成熟的監管技術、手段是與他們擁有大批優秀的監管人才分不開的,而我國這類復合型人才非常稀缺。
中國銀行業實施混業經營應多管齊下
健全法律法規和金融制度 混業經營模式下,風險加大,多種金融業務交叉,多個業務部門和經濟主體利益相關,如何防范風險,如何促進各項業務有條不紊開展,如何維護各經濟主體的利益,必須依賴于完善的法律法規和金融制度。健全而嚴密的法律法規以及金融制度不僅能為混業經營提供法律保證,并能對混業經營起到正確的導向作用,避免壓制金融創新。
強化金融監管,完善監管體系混業經營模式下,銀行的業務更為復雜和多元化,風險程度更高,這對我國金融監管部門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監管不到位或者監管過于嚴格,都會造成不好的結果,前者會允許不規范金融行為的滋生,加大金融風險,而后者則會加大監管成本,降低金融效率。因此,我國的金融監管部門必須提高對銀行進行全面監管的意識,加強國內監管機構與國際監管組織和其他國家監管機構的交流與合作,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交流監管技術,完善監管體系,切實提高我國監管部門的監管水平。
與經驗豐富的國際先進金融機構合作 中資銀行通過選擇與經驗豐富的國外先進金融機構合作,能從它們身上學到先進的管理方法、管理體系、創新理念和監管技術,從而在管理、業務、金融產品方面完善自身的不足,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從而對中國銀行業未來的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
【關鍵詞】
小額貸款公司;可持續發展;對策建議
一、小額貸款公司發展現狀
我國小額貸款公司于2005年在山西省掛牌成立,揭開了小額貸款公司發展的序幕,其成立目的就是為了引導民間資本流向農村和欠發達地區,以此改善農村金融服務。直至2008年中國人民銀行和銀監會聯合《小額貸款公司試點指導意見》,小額貸款公司從此以合法的身份進入借貸市場。幾年來,小額貸款公司數量和貸款余額都取得了較快速度的發展,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數據,截至2014年3月末,全國共有小額貸款公司8127家,貸款余額8444億元,與2001年相比小額貸款公司機構數比2011年增加3845家,貸款余額較2011年增加4529億元人民幣,由此可以看到小額貸款公司在規模和實力上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一直以來,各省地區的小額貸款公司通過實踐,初步探索出了發展模式。但是,對于小額貸款公司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該如何走,本文試圖對此問題作一探討。
二、小額貸款公司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身份定位不清晰
根據央行和銀監會頒布的《小額貸款公司試點指導意見》,小額貸款公司主要經營小額貸款業務,從其業務范圍來看,屬于金融業范疇,但是其不能吸收公眾存款,并沒有銀監會頒布的金融許可證,所以不能認為其為金融機構,這也給小額貸款公司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一系列的問題。在稅收方面,小額貸款被認定為工商企業,對其貸款利息收入全額征稅,而普通銀行是按照存貸款利息的差額來計算繳稅的。另外小額貸款公司設立時對其的定位是為那些無法從銀行等金融機構獲取貸款的中低收入農戶和中小企業提供一種融資渠道,但在經營過程中,不少企業為了增加收益,傾向于質量優、貸款數額相對較大的優質客戶,這樣就違背了設立的初衷,影響小額貸款公司的長遠發展。
(二)融資渠道較單一
根據《小額貸款公司試點指導意見》小額貸款公司的經營模式為“只存不貸”,對于其資金來源主要三種方式:自有資金、捐贈資金、不超過兩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融入資金。雖然說小額貸款公司可以向銀行融入資金,但是在銀行獲得融入資金的額度不得超過資本凈額的50%,這意味著小額貸款公司財務杠桿只有1.5,小額貸款公司的杠桿率被嚴格限制在低水平上。在通過自有資金融資時,部分地區對小額貸款公司投資設立了資本規模上限,小額貸款公司必須經由監管當局審批才能追加投資,且單一股東投資占比受到或寬或松的限制,股東增資擴股、追加資本難度較大。所以,資本規模有限,后續資金來源不足不利于小額貸款公司業務進一步發展。
(三)風險控制能力有待加強
由于小額貸款公司其主要客戶為中低收入農戶和中小企業,由于所面臨的客戶群體較為分散且規模較小,這些客戶財務制度不健全,資信程度不高,使得小額貸款公司存在著較大的風險隱患。另外小額貸款公司的客戶大多是被排斥在傳統的銀行類金融機構之外的群體,他們無法提供相應的貸款抵押物,缺少對風險進行預測、識別、度量、監測、分析、檢查和控制的能力,這樣就給小額貸款公司發放貸款時埋下了一定的信用風險隱患。因此小額貸款公司的風險比傳統金融機構貸款風險較高,并且由于人力資源、信息化程度等原因,其抗風險能力卻不能與傳統金融機構相比較,這樣制約了小額貸款公司的發展。
三、小額貸款公司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一)明確小額貸款公司身份地位
小額貸款公司自成立之初就被視為“準金融機構”,這樣最直接的弊端在于其無法享受到稅收方面的優惠,沉重的稅收負擔也侵蝕了小額貸款公司的利潤空間,也使得小額貸款公司傾向對收益高的優質客戶發放貸款,違背了最初設立的初衷,因此應該明確小額貸款公司的身份地位,使其能夠享受到與其他金融機構相類似的待遇。再者,小額公司在經營的過程中也應牢牢堅守其服務三農和服務小微企業的使命,貸款投放堅持“小額、分散”原則,堅持走與銀行等金融機構不同的差異化競爭道路,努力開發適合自身的客戶群和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空間。因此一方面監管方面應給予小額貸款公司更優惠的政策,其自身也應該在目標市場上精耕細作,做出自己的特色。
(二)建立有效的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機制
“只存不貸”模式容易使得小額貸款公司面臨短期內無法收回資金而周轉不靈的問題,因此迫切需要為小額貸款公司建立長期有效的融資渠道。目前小額貸款公司從銀行業金融機構獲得融入資金的余額不得超過資本凈額的50%的融資限制。所以政府可以考慮放寬融資比例。另外可以允許經營業績好,信用較高的小額貸款公司可以相互拆借資金,吸收轉貸款;允許小額貸款公司進入同業拆借市場拆借資金。如重慶市2012年就在全國率先打破了小額貸款公司的融資渠道和規模,該市小貸公司可以向多家銀行融資,資產回購轉讓融資擴大到各類金融資產交易機構,還可向主要股東定向借款和進行同業資金拆借,這樣可以降低小貸公司融資成本,還可以放大貸款杠桿。
(三)增強風險控制能力
增強風險控制能力可以從內部和外部兩方面來著手。在內部首先注重人員管理,加大員工培訓力度,可以跟當地央行等監管部門合作,代為開展財務管理、風險內控和金融法律法規等方面的業務知識培訓,切實防范操作風險。其次還要規范業務操作流程,在發放貸款時應嚴格審查客戶的信用和擔保人的資產情況,授信應通過適當的授權審批,嚴防越級放貸。在外部應該建立盡早建立完善的信用評級體系,可以借鑒人民銀行征信系統,建立和完善小額貸款公司信用評級系統,約束和激勵貸款人按期還款,并且根據不同等級的客戶設定不同的貸款利率,從而通過貸款利率來收取風險費用予以補償。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F717.6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5-0-02
一、概述
(一)發展歷程
1.小鎮起家:1950年山姆?沃爾頓在阿肯色州的本頓維爾小鎮開辦了一個沃爾頓特價商店,當時當地最大的商店,叫做“沃爾頓 5&10 商店”;1962年第一家真正意義的折扣商店在羅杰斯城開業,叫“沃爾瑪廉價商場”,從此沃爾瑪零售巨頭的輝煌成就開始書寫。
2.快速擴張:截止1970年,沃爾瑪已有38家分店,此時擴張速度已經超過了所能借到Y金的增長速度,為此公司選擇股票上市正式成為上市公司。接下來十年發展,沃爾瑪從名不見經傳的小鎮零售店一躍成為最年輕的全美年銷售總額超越10億美元門檻的零售公司。
3.做到美國零售業第一:沃爾瑪通過并購進軍全國,采取”逐步填滿“策略,在主要零售商忽視的小鎮開新店,以每三年銷售額翻一番的速度增長,超越百年老店西爾斯,成為全買第一大零售公司。
4.國際擴張:首戰美洲市場,取得成功之后,大局進攻歐洲、亞洲以及非洲的許多國家。
(二)主要經營模式
沃爾瑪的主要經營模式有四種分別為:1.折扣店即針對低收入家庭階層消費者,做賣出商品的商店,而不是提供花色品種齊全貨物的商店;2.山姆會員店即面向小企業主和其他需要大量購買的個體消費者,以大包裝、低利潤的經營方式,是顧客可享受低廉的蒼術價格;3.購物廣場即消費群體定位在低收入家庭,以天天低價為基礎,力求“一站式購物”,替顧客節約時間和金錢;④社區店即貼近社區,為顧客提供方便快捷的購物體驗。
(三)沃爾瑪的供應鏈
供應鏈管理是對供應鏈中的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進行設計、規劃和控制,從而增強競爭實力,提高供應鏈中各環節的效率和效益。沃爾瑪的供應鏈體系屬于顧客需求驅動的拉動式供應鏈,以最終顧客的需求為驅動力,整個供應鏈的集成度較高,數據交換迅速,反應敏捷。因此,沃爾瑪的供應鏈管理現在已經從企業內部延伸到外部,不再是單純涵蓋制造商及供應商,而且囊括了倉儲、承運者、零售商和最終消費者。沃爾瑪天天平價的背后是強大的供應鏈管控能力帶來的成本降低和效率提高。在沃爾瑪的供應鏈體系中最核心的其高效的物流系統,高效的物流系統依托整條無縫對接供應鏈、配送中心、運輸系統及信息系統。
二、與供應商無縫連接
沃爾瑪倡導與供應商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在沃爾瑪的供應鏈形成過程中供應商參與到企業價值鏈的構成, 從而對企業的經營效益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同供應鏈上下游合作方完美配合做到無縫聯接是供應鏈管理的重點。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就需要強大的信息技術做支撐。沃爾瑪在1969年成為了最早利用計算機技術跟蹤庫存的零售企業之一;1974年最早全面實現S.K.U.單品級庫存控制;1980年最先使用條形碼技術;1983年史無前例地發射了自己專屬的通信衛星;1985年與供貨商進行協調最早利用EDI;1988年成為最早選擇使用無線掃描槍的零售企業之一;1989年最先開始與寶潔公司等大供應商實現供應商管理庫存-快速用戶反饋產銷合作。
根據上面的分析總結,我們不難看出沃爾瑪總是成為行業中的先行者,在先進生產技術領先率先采取行動占領先機。正是因為這些領先行為,沃爾瑪與其上下游的合作方實現了各項數據信息互換,各方共同進行嚴密地數據分析,至此形成雙方滿意的商品制造生產與銷售決策,從而實現連續補貨。正是以高效的信息系統,雙方共同參與管理業務以及信息共享為支撐,沃爾瑪才可以改善與合作方的伙伴關系,提升訂單采購的可規劃性、市場需求預測的準確性、供應鏈協同運作的效果和存貨周轉率,從而實現了其作為核心企業對供應鏈上下游各方的技術鎖定。
三、高效的配送中心
早在1962年沃爾瑪就成立了第一家門店,但是第一家配送中心一直到1970年才正式設立。早期的沃爾瑪商店位于偏僻的小鎮,交通不發達,閉塞的運輸環境使得供應商基本不愿意為其送貨,無奈之下沃爾瑪選擇在總部本頓維爾鎮開設第一家配送中心。當然,僅僅一家商店是不能夠獨立負擔一個配送中心全部營運成本的。為此以配送中心為圓點,以500公里為半徑,凡是一天車程內的商店都由此配送中心承擔配送工作,相應的商店承擔對應的成本。這一模式大獲成功后,沃爾瑪快速拷貝此商業模式,并在美國迅速擴張壯大。
僅在美國沃爾瑪就設立了70個采用高新技術支撐的物流配送中心,其平均面積在10萬平方米左右,大約等于23個足球場,并能夠完美供應700家商店。沃爾瑪的配送中心每個星期作業量可以達到120萬箱,每個月自行整理的商品貨物金額達到5000萬美元。沃爾瑪的配送中心可以稱為當今最先進的配送中心,其完美實現了高效率低成本的目標,并為天天平價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一)采用先進技術,降低配送成本
為了完成高效的配送,沃爾瑪采用的先進技術主要有:1.上世紀70年代沃爾瑪針對自己公司的業務情況專門建立了專屬的管理信息系統即零售鏈接系統,負責處理各業務的數據報表,一方面減少了人工勞動,提高了數據的準確度,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各項業務的效率。2.到了80年代沃爾瑪同休斯公司合作,發射了自用的商業通訊衛星,成為史上第一家擁有獨立衛星的公司,傲世全球。3.1983年,沃爾瑪率先采用銷售始點數據系統即POS機。4.1985年成功研發了EDI電子數據交換系統,使用無紙化辦公作業。5.1986年建立了快速反應機制,成為歷史上首家采用計算機技術對內部物流網絡實現全天候監控的零售企業,實現了訂貨、采購、庫存、配送、銷售一體化。6.越庫配送,即商品在到達配送中心后,并不進庫而是在站臺上直接向對應的客戶配送,物流成本明顯降低。
(二)設計科學的配送中心
一般情況下沃爾瑪的配送中心設立在100多家零售店的中央位置,其商圈或稱為“運輸半徑”為320公里。每個配送中心的商品有4萬多個品種,主要是食品和日用品,暢銷品占60%。在配送中心的兩邊分別是進行裝貨和卸貨的月臺,裝貨月臺能滿足30臺卡車同時裝貨的需求,卸一端則配備了135個車位,數量驚人。配送中心每天24小時不間斷連續作業,600多名員工配合保證日常運作,每個工作日會有150輛左右的貨車不斷進進出出送貨。不難看出沃爾瑪配送中心具有極高的效率,任何商品在配送中心的滯留時間絕對不可能大于兩個工作日。這個效率還體現在極其低的訂單失誤率,值得注意的是配送中心每年需要處理數億次的商品,可見效率存在于極高的水平。
(三)運用先進的信息系統
沃爾瑪基本全部的物流信息系統都是以UNIX系統為基礎,采用長長的傳送帶、寬廣的開放式平臺、產品代碼、自動補貨系統和激光識別完成高效配送。在沃爾瑪的配送中心中,每一件貨品都由人工或機器貼上條形碼,一件商品無論是進庫或是出庫,計算機系統都會通過掃描條形碼信息進行全程追蹤。長約13.7公里的激光傳送帶在庫房里進進出出繁忙時期一天能夠處理約20萬件商品。
四、快捷的運輸系統
與一般的連鎖經營企業簡單地把運輸業務外包給專業的物流運輸企業不一樣,沃爾瑪選擇自主建立運輸車隊,專門進行本企業的貨物配送。采取這樣的做法使本企業擁有自己的車隊和司機,能夠保持物流的靈活性,從而可以為一線門店提供更優質的配送服務,促進商品在全球范圍內靈活銷售,成為沃爾瑪的核心競爭力來源。沃爾瑪車隊是從1978年開始組建的,最開始有70多個牽引車頭,近900個拖車,1000多位司機。
農業保險是是解決“三農”問題、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重要途徑之一,是農業經濟補償體系、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浙江是個農業大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連續多年保持全國第一。同時,浙江也是一個自然災害較為嚴重的省份,洪澇、臺風、風暴、霜凍等災害幾乎年年發生,多項指標都排在全國受災第一位。自然災害的大量存在和頻繁發生,嚴重阻礙了農業發展,制約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因此,探索浙江省農業發展現狀和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農業保險模式十分必要,本文從經濟學角度出發,通過對農業保險的經濟屬性分析,結合浙江農業保險發展的現狀提出相應對策。
一、經濟學視角下農業保險的屬性
(一)正外部性的公共產品:政府參與
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是相對應的。那些用于滿足私人需要的物品稱為私人物品,而用于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物品,我們都稱為公共物品。農業保險產品屬于準公共產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農業保險產品在效用上不可分割性。農業保險作為政策性險種,體現了政府的行為,它不僅可以分擔農業風險,還可以以政府的信用帶動全社會分擔。2、農業保險產品的經營需要規模。農業保險根據大樹法則進行經營,如果經營規模不夠大,不能在時間和空間分散風險,一旦發生災害,賠付率過高,導致農業保險的成本過高。3、農業保險在本質上具有排他性。一旦農民購買了農業保險就能獲得保障,農業保險的消費是非排他性的,不購買這種保險就不可能獲得發生災害損失后的經濟補償。4、農業保險產品的取得方式不存在競爭。農民購買農業保險,不僅能保障自己生產生活和收入穩定,而且還發揮著保證農業再生產順利進行和穩定國民經濟的作用,使全體社會成員受益。因而,農業保險是一種具有正外部性的準公共產品。它的正外部性體現在農民對農業保險的“消費”(或需求)與保險公司對農業保險的“生產”(或供給)兩方面。對于農民而言,購買農業保險所得的個人利益小于其為整個社會所提供的利益總量;對于保險公司而言,提供農業保險所得的個人利益小于其供給成本。農業保險出現了消費和生產的雙重正外部性。
(二)保險信息不對稱性:多方支持
在農業保險中,由于保險人無法觀察到風險程度不同的農民之間的差別,保險人就不會對不同的風險征收統一水平的保險費,在這種情況下就產生了逆選擇,農業保險中的逆選擇分成以下二種情況:(1)假定在產量分布中存在不對稱,投保人則偏向于那些具有較高賠款預期的農民。(2)如果投保每年更新,投保人則偏向于有臨時性損失預期的農民,如前一年剛經歷過較大的蟲災,或降雪量較大可能會影響出芽率等。(3)潛在投保人可能會利用熟悉十地肥力的優越性,投保那些產量風險較高的十地。投保農民比保險公司具有更多的有關保險標的(土地、氣候、作物、畜禽狀況等)風險和損失信息,它們也比保險公司更確切知道什么水平的保險費率是公平的。因此,費率過高他就不買,費率低了他就買。這樣一來,賠款必然超過保費收入,逼得保險公司提高所有潛在保戶的保險費,這必然又創造了一個更大的逆選擇市場。
(三).制度變遷理論
制度是重要的,經濟增長的關鍵在制度因素。有效率的制度安排能夠促進經濟增長和發展,無效率的制度安排則會抑制甚至阻礙經濟的增長和發展。農業保險制度的變遷同樣遵循所有制度變遷的一般演變過程,從低效的制度向高效的制度變遷。這樣的一個歷史過程可以提高效率,節約成本,增加社會福利。農業保險的正外部性和農業保險信息不對稱性決定農業保險制度的特殊變遷路徑:政府運用權力或法律手段實施強制性農業保險制度變遷,政府承擔一定的責任,同時激勵商業保險、農戶的互助合作參與農業保險,在適當的時候,政府機構逐步推出原保險的經營,提供更多的政策和法律以及制度環境支持。即:商業單軌制 -- 國家主導,商業、互助共營 -- 商業主導、互助共營,國家漸出。
二、浙江農業保險模式-“共保體”的發展及現狀
浙江農業保險始于上個世紀80年代,承保的業務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2006年4月,
浙江省政府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工作,采取“政府推動+共保經營”的試點模式,提出了一條新的農業保險經營模式。
(一)浙江省共保體的發展
浙江省政策性農業保險共保體由浙江省人保財險、中華聯合、太平洋產險等10 家商業保險公司省級分公司共同參與組建,其中首席承保的省人保公司承擔具體業務經營;共保體經營范圍為農險、以險養險、涉農險三類,實行“單獨建賬、獨立核算、盈利共享、風險共擔”。 2008年,浙江省將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試點品種擴大到了能繁母豬、油菜、奶牛、水稻、大棚蔬菜、露地西瓜、柑橘樹、林木、生豬、雞、鴨、鵝、淡水養魚等13種。浙江政策性農險試點,實行全省范圍內農險風險責任在當年全省農險保費5 倍以內的封頂方案,承擔在此以內的保險賠付責任。
(二)浙江共保體的經營現狀
1.保費收入逐年增高
浙江農業共保體從2006年試點工作以來,取得了很好的成就。截至2007年6月30日,浙江省共保和互保兩種模式共有27415戶農戶參加了農業保險。累計保額14.9萬元。2006年累計保額6.56億元,實收保費1315.01萬元,保費收入同比增長了472.9%, 2007年上半年累計保額8.34億元,實收保費1796.09萬元。農業保險業務結束了前幾年的萎縮狀態,逐步顯出成效(見圖1)。
2.農戶的參保率進一步擴大
兩年試點工作的展開,全省的農戶參保率進一步擴大。截至2007年12月31日止,全省參保農戶達.59萬戶,投保金額為16.9億元,大戶參保率達67%。2006年,通過農業保險理賠已使1555戶農戶受益,占參保農戶的9%。2007年上半年農業保險理賠中有956戶受益,占參保農戶的9.6%。
3.農業保險賠付率過高
從浙江省統計年鑒的統計資料來看,浙江1991-2006年農業保險的平均賠付率高達118%,有些年份甚至高達145%(見圖),而70%的賠付率是保險業界供認的盈利臨界點,農業險的賠付率遠遠高于臨界點,做得多就虧的多。從2006年3月,浙江省開始啟動“共保體”,總體賠付率有所下降。但是如此高的賠付率在一定程度上會制約保險公司經營農業保險的積極性。
4.道德風險、逆選擇現象
浙江省南北地理環境差異大,沿海和內陸的差異也很大,高風險地區和低風險地區并存,而高風險地區參與共保體的積極性顯然高于低風險地區,這樣就極易導致逆向選擇問題。比如試點之一的臺州市溫嶺的大棚西瓜全國聞名,因為地理位置沿海,每年7、8月份的汛期常常遭遇大的臺風,該地區的保險需求較大,2006年曾出現過農民排隊買“露地西瓜”保險的景象,主要原因在于看好共保體能夠給這樣的高風險產品提供保障。可見,在試點新型模式之初,必然無法回避高風險地區、高風險產品比低風險地區、低風險產品投保積極性更高的傾向。二是保戶之間的逆向選擇。目前共保體對投保農戶產業經營規模和保額的要求起點較高,但是只保大戶并不能完全回避風險,因為大戶也有良莠之分,有靠技術吃飯,經營風險比較穩定的大戶,也有“靠天吃飯”的大戶,這些大戶很有可能在年景不好的時候淪為小戶。當這些保戶面對的是同一費率,統一賠付條件時,風險越高的大戶參與共保體的積極性就越高,而風險較小的大戶參保的可能性則比較小。三是險種之間的逆向選擇。農保戶按“1+X”模式對參保險種自主選擇,“X”給了各地投保戶自主選擇投保險種的自由,但是也容易導致高風險險種集合和高風險客戶集合的趨勢。
5.巨災風險分散機制不健全
浙江地處東南沿海,屬災害頻繁地區,巨災風險頻繁,實現農業保險可持續性發展最核心、最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化解巨災風險,而浙江省的共保體設定的保證金制度只是為了促使各成員遵守章程、履行合約、承擔責任。共保體設定5倍賠付封頂方案限制了賠付范圍,也使得共保體沒有足夠的積極性考慮大災因素。真正發生大災時,風險基本上只是落在政府和首席承包人的肩上,最終由財政兜底,這是由于共保體成員的份額懸殊造成的。風險分散的能力受打很大局限。一旦發生了巨災風險,保險公司難以承受。
三、浙江農業保險的發展模式選擇
基于農業保險的準公共物品屬性,比較合理和符合國情的制度安排就是發揮政府在制度創新、供給和宏觀調控力方面的優勢,構建農業保險運行的基本制度、規則,由企業來直接從事農業保險的經營,并受政府的宏觀調控和管理。因此,本文分析認為,以地方政府為主導,中央政府提供支持,商業保險公司或其它保險機構代營或自營,遵循農業保險準公共物品屬性,調動政府、企業、農民三方積極性的有效的農業保險組織發展模式(圖3)。
這種模式是一種自上而下的農業保險經營模式,國家根據社會效益最大化原則,建立政策性的農業保險管理機構,負責農業保險的發展規劃、政策制訂、宏觀調控管理、基木險種設計、費率厘定和提供農業保險再保險支持。由商業保險公司、保險合作社、相互會社等市場組織經營農業保險。具體運作方式如下:
第一,在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內部單獨設立“農業保險管理局”,該管理機構隸屬于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的事業性機構,不直接經營農業保險業務,其經費由財政撥款。
第二,允許商業性保險公司(主要是財產保險公司)自愿申請經營由政府提供補貼的政策性農業保險項目,政府補貼可分為保險費補貼和經營管理費補貼,具體補貼比例和數額根據政府的財力狀況和不同險種而有異。獲準經營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的商業性保險公司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農業保險管理機構會對商業保險公司經營的規定的農業保險業務,除補貼外不承擔其他責任。
第三,經營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商業保險公司主要經營農業保險管理局設計的基本險種,采用規定的費率規章,也可以自行開發自愿投保的農業保險險種,但必須經農業保險管理機構審查和批準后,才可以出售。商業保險公司可直接向農戶提供農業保險,也可通過其人進行展業、核保、厘賠向農戶提供保險。
第四,這種制度下的農業保險項目要實行法定保險與自愿保險相結合。根據政府對農業和農村發展的經濟和社會目標,對關系計民生和社會發展有重要意義的,并且經營規模達到一定規模的主要農產品(如糧食:水稻、小麥、玉米,棉花、油料:油菜籽、大豆,生豬、生雞、糖料:甘蔗、甜菜等)生產經營實行法定強制保險,其他一些商品率高、價值大的農產品的生產經營實行自愿保險。對有農業生產借貸的農業保險標的,即使屬于自愿保險項目也應依法強制投保。政府對法定保險項目的投保農戶直接給予保費補貼,對自愿保險的項目投保農戶可根據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財政狀況可給予適當補貼或暫時不給予補貼。
第五,農業保險管理局會對商業保險公司所經營的政策性農業保險項目還應該給予財政和金融方面的支持和優惠政策。這種支持和優惠可以通過減少公司的營業稅和所得稅或低息貸款的間接方式,也可以通過對其經營農業保險的虧損給予直接補貼的方式進行。但是對保險公司所經營的法定保險項目應免除其一切稅賦,自愿保險項目也應該免除大部分稅賦,以利其健康經營。
第六,農業保險管理局要為經營農業保險的商業保險公司提供農業保險再保險,其他國內外商業性保險、再保險公司也可以向其提供再保險,以便使一地的風險能在更大的空間上和更長的時間內分散,減少經營農業保險的商業保險公司的風險責任,提高其承保的能力。再保險可以采取自愿方式,必要時也可以采取一定范圍的法定分保方式。
參考文獻
[1]茅臨生,2006:《走出一條具有浙江特色的農業保險新路》,《浙江經濟》,第6期
[2]胡軍輝、盧衍,2006:《浙江省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困境及出路》,《浙江金融》,第11期
[3]龍文軍,2007:《我國農業保險試點現狀》,《中國保險》,第1期
[4]關偉,鄭適,馬進,2005:《論農業保險的政府支持、產品及制度創新》管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