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10 17:08:5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田間管理,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 移栽補苗保證全苗
玉米出苗后,要及時檢查出苗情況,發現缺苗斷壟要及時補種、補栽。3葉期前缺苗,用飽滿種子浸種催芽后澆水補種。3葉期后缺苗用帶土移栽法補苗(播種時可在行間播預備苗),另外,缺苗處也可在附近留雙株補救。早間苗適時定苗玉米長到3~4片葉時進行及時間苗,去掉弱、黃、病、劣、雜苗。到5~6葉時,按計劃株距、密度留苗,余苗全部拔掉。定苗時邊行、地頭可留得稍密些,以充分發揮邊際優勢。間、定苗時,拔除的苗要及時清出田間。
2及時追肥
玉米苗期追肥應在5葉展開時施用,即在4~6葉期施用,特別是套種的玉米和接茬播種的夏玉米,追肥應遵循苗肥輕、穗肥重和粒肥補的原則,三期追肥比例約為苗2.5~3∶穗5~6∶粒1.5~2。套種玉米或接茬播種的夏玉米基肥不足或未施基肥的,追肥量應加大但三期比例一般不變。
3適時中耕
玉米苗期適時中耕,可以起到“控上促下”作用。特別對套種玉米和接茬整地不良的夏玉米尤為重要。苗期中耕一般進行2~3次。第1次在定苗時進行,中耕深度掌握“苗旁淺、中間深”的中耕原則,這樣既可清除雜草又不至于壓苗,深耕一般為3~5厘米。第二、三次在拔節前進行,耕深要適當深一些,一般以10厘米左右為宜,這時深中耕雖會切斷部分細根,但可促進新根發生。培土應在9~10葉期到抽穗前逐漸完成,以利支持根的形成,增強植株的抗倒伏能力。
二、適期蹲苗促壯
蹲苗促壯一般采取的方法是:控制肥水,深中耕,扒土曬根等。玉米蹲苗應遵循“蹲黑不蹲黃,蹲肥不蹲瘦,蹲濕不蹲干”的蹲苗原則。也就是說蹲葉片深綠、地肥、墑情足的壯苗。反之就不蹲。蹲苗時間一般夏播和套種玉米20天左右,時間過短無效果,時間過長容易形成“小老苗”,影響后期生長。蹲苗結束,應立即追肥、灌水以促進生長。對于苗勢生長弱的田塊,不但不要進行蹲苗,還要適時采取肥水措施促苗轉壯。
玉米病蟲害管理:夏季氣溫較高各種病蟲害對玉米植株危害較大,病害主要有紋枯病和絲黑穗病,防治紋枯病可剝掉下部發病葉梢并噴施井崗霉素。發現絲黑穗病株時要及時拔除深埋或燒毀。蟲害主要有玉米鉆心蟲、蝗蟲等,防治方法可到當地農資部門咨詢。
中后期根據肥力需要狀況、水分含量、病蟲害等酌情處理。
三、拔節期的水分需求
玉米拔節期是整個生育期需水肥的關鍵期。這一階段,飽澆水巧追肥,是促進玉米植株良好生長和雄穗的正常分化的關鍵。玉米大喇叭口期要有充足的水分,要保持田地表常濕不干,以此滿足玉米在拔節期的需要,田間持水量保持在70%左右。澆水結合追施速效氮肥。
玉米大喇叭口期是成穗的關鍵期,畝追施尿素10一15公斤。旱地需乘降雨追施,水澆地需澆水追入肥料,追肥可施在株中間或刨穴追肥。澆水后要及時中耕除草。拔節期間結合施肥、澆水,及時鋤地、培土,達到除草,保肥保濕,促根防倒等多種效果,促進玉米增產增收。
玉米拔節期主要有玉米螟、蚜蟲、紅蜘蛛和粘蟲等害蟲。玉米螟需用鋅拌磷顆粒劑與細砂土,拌成1∶50的毒土逐株灌心,防治效果可達90%以上。蚜蟲、紅蜘蛛可用達螨靈、蚜蟲凈等農藥進行噴霧防治。粘蟲可用40%樂果乳油1500~2000倍液噴霧防治,效果顯著。
四、生長期如何避害
雹災。玉米在發芽出苗期遭受雹災,容易造成土壤板結,地溫下降,通氣不良,影響種子發芽和出苗等,災后應及時疏松土壤,以利增溫通氣;在玉米拔節到抽雄前,特別是大喇叭口期以前,雌雄穗和部分葉片尚未抽出時遭受雹災,只要未抽出的葉子沒有受損傷,且殘留根茬,應及時中耕、施肥,加強田間管理,一般仍可獲得較好收成,玉米抽穗后遭受雹災,植株恢復生長的能力變差,對產量影響較大。據調查,凡被冰雹砸斷穗節的玉米,則不能恢復生長;如果穗節完好,應及時加強管理,促進植株恢復生長,減少產量損失。
風災。七八月份,常常出現狂風暴雨天氣,造成玉米倒伏或莖折。對成熟前倒伏或莖折的玉米,應及時扶起,以免相互倒壓,影響光合作用。對于倒折的玉米,如果只是根倒,將植株扶正即可,如果是莖折,應將數株捆在一起,使植株相互支持。
澇災。玉米是一種需水量大而又不耐澇的作物,當土壤濕度超過田間持水量的80%以上時,植株的生長發育即受到影響,尤其是在幼苗期,表現更為明顯。玉米生長后期,在高溫多雨條件下,根系常因缺氧而窒息壞死,造成活力迅速衰退,植株未熟先枯,對產量影響很大。據調查,玉米在抽雄前后一般積水1~2天,對產量影響不太明顯,積水3天減產20%,積水5天減產40%。對于遭受澇災的玉米,要及早排除田間積水,降低土壤和空氣濕度,促進植株恢復生長;當能正常下田時,應及時進行中耕、培土,以破除板結,防止倒伏,改善土壤通透性,使植株根部盡快恢復正常的生理活動,及時增施速效氮肥,加速植株生長,減輕澇災損失。
遇澇災怎樣補救
玉米是需水量大但又不耐澇的作物。土壤濕度超過最大持水量80%以上時,玉米就發育不良,尤其在玉米苗期表現更為明顯。玉米種子萌發后,澇害發生的越早受害越重,淹水時間越長受害越重,淹水越深減產越重。一般淹水4天減產20%以上,淹沒3天,植株死亡。玉米出現澇漬害以后應盡快采取補救措施,將損失降至最低程度。
排水降漬。要疏通田頭溝、圍溝和腰溝,及時排除田間積水,降低土壤濕度,達到能排、能降的目的。
中耕松土。降水后地面泛白時要及時中耕松土,破除土壤板結,促進土壤散墑透氣,改善根際環境,促進根系生長。倒伏的玉米苗,應及時扶正,壅根培土。
中圖分類號 S512.10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05-0085-01
小麥是安徽省的主要糧食作物,小麥田間管理技術是小麥栽培技術中的重要環節之一。俗話說“三分種、七分管”,田間管理技術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小麥能否獲得較高的單位面積產量。現將小麥的田間管理技術總結如下。
1 冬前管理(出苗—越冬)
此時期是小麥一生中的開始,是簡單的初期營養生長,此時矛盾并不突出。此時期主攻目標是培育壯苗。在此期間要進行如下田間管理。
1.1 查苗與補苗
出苗后要及時查苗、疏苗,確保苗全、苗勻。個別缺苗斷壟或漏播,及時浸種帶水補種。待麥苗長到四至五葉期,結合間苗,進行1次帶水移栽補苗。
1.2 化學除草
出苗后,應抓緊利用冬前的溫暖天氣,進行化學除草,以防春后雜草基數過大造成防除困難。冬前除草最佳時間為小麥三至五葉期。在豬秧秧、澤漆等雜草重發田塊,在豬秧秧二至四葉期或澤漆二至三葉期用10%苯黃隆可濕性粉劑150 g/hm2+20%使它隆乳油300~450 mL/hm2進行莖葉噴霧;以薺菜、麥家公、播娘蒿、蓋草為主的麥田,可使用10%苯黃隆可濕性粉劑195 g/hm2左右或5.8%麥喜懸乳劑225 mL/hm2,對水450 kg在雜草二至四葉期莖葉噴霧[1]。
1.3 中耕松土
冬灌后要對麥田進行中耕;對肥水較高和有旺盛趨勢的田塊適當深鋤些,以控制無效分蘗;對弱苗適當淺鋤,促使其轉化升級;對群體過大、過旺麥田,可采取深中耕或鎮壓的措施,控旺轉壯,保苗安全越冬;對因晚播形成的苗小、苗弱的地塊,也可進行淺中耕,以促弱轉壯;對澆過蒙頭水和分蘗水的麥田,要及時中耕,以破除板結、除掉雜草、增溫保墑、改善土壤的通氣狀況、促進根蘗發育[2]。
1.4 及時澆好越冬水
小麥適時澆灌越冬水能夠穩定地溫,提高耕作層含水量,是培育壯苗、保證小麥安全越冬的有效措施。播種后30~50 d,依據土壤墑情、苗勢強弱,澆足越冬水。冬灌一般在日消夜凍時進行,灌水后適時中耕松土。對基施氮肥不足的地塊和苗稀、苗弱地段,結合澆越冬水適量施肥。一般澆水450 m3/hm2左右,未分蘗盤墩的麥田不宜澆越冬水。在冬季干旱的情況下,每次寒潮來臨之前,一定要澆好迎潮水,以防凍害[3]。
2 春季管理(返青—挑旗)
這一時期是小麥生長發育最旺盛時期,是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并進期,即發根、長葉、長稈又長穗,是決定有效穗數和穗粒數的關鍵時期,也是小麥群體與個體、個體與個體內部各器官之間矛盾突出,需水、需肥的最多時期。在前期管理的基礎上,繼續協調地上部和地下部、群體和個體、營養生殖和生長生殖之間的關系,提高分蘗成穗率和光合生產率,達到穗足穗大,同時要根據麥苗長勢長相、前期肥料基礎和天氣情況等進行管理。
2.1 化學除草
冬前未進行化學除草的地塊,小麥起身期進行化學除草,但是拔節后就不能使用化學除草。
2.2 追施拔節孕穗肥
追肥時間一般掌握在小麥基部第一節間定長、分蘗開始死亡、群體葉色褪淡、分蘗高峰已過時施用。具體時間在3月下旬至4月初。追施方法一般為隨雨水撒施,遇旱時澆水與施肥相結合[4]。可施用尿素75~150 kg/hm2。群體偏大、苗情偏旺的延遲到拔節后期至旗葉露尖期進行施肥;群體偏小、苗情偏弱、莖蘗數不足的可適當提早施用。
2.3 病蟲害防治
在小麥拔節初期(3月中旬),對小麥紋枯病株率達20%以上的田塊,用20%井·蠟芽(紋真清)懸浮劑1 500 mL/hm2,或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750 g/hm2,對水450~600 kg噴霧防治。蚜蟲達到500頭/百株的田塊,同時加施24%抗蚜·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0~450 g/hm2,或20%啶蟲瞇可濕性粉劑225 g/hm2,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大功臣、蚜虱凈)450 g/hm2進行綜合防治。麥蜘蛛達到600頭/m行長的田塊,同時加5%阿維菌素乳油450 mL/hm2噴霧防治[5]。
2.4 預防倒春寒
淮北地區屬于南北過渡氣候帶,春季往往有強寒流或寒潮侵襲。因此,要隨時掌握天氣情況,在寒潮來臨前可采取噴施磷酸二氫鉀等防凍劑、灌水、熏煙等措施進行預防。寒潮過后要及時檢查苗情,發現凍害現象,及時采取噴施生長調節劑、激素及補施氮肥或葉面噴肥等措施補救[6]。
3 后期管理(開花—成熟)
此時期是小麥從混合生長轉入純生殖生長期,是小麥花授粉受精和籽粒形成及灌漿時期,是決定小麥穗粒數和千粒重的時期。在前期管理的基礎上做好護根保葉工作,減少小穗小花退化和充分灌漿,提高千粒重,達到粒多、粒飽。
3.1 加強肥水管理
小麥抽穗期至籽粒灌漿期是葉面噴肥的最佳時期。可葉面噴灑1%~2%尿素溶液,對缺磷田塊可加噴0.2%~0.3%磷酸二氫鉀溶液,每7 d噴1次,連噴2~3次。加強抗旱排澇護根,遇旱時及時澆水,但不能澆多,要及時排澇降漬護根。
3.2 拔除雜麥雜草
對于部分麥田野雜麥和雜草偏重發生,造成麥田整齊度降低,影響個體發育。麥田野雜麥和雜草除治的最有效辦法是人工拔除,要做到“見1株拔除1株”、“連根拔除”,確保野雜麥和惡性禾本科雜草得到有效根除。
3.3 病蟲害防治
小麥生育后期是多種病蟲害發生的重要時期。小麥揚花初期防治赤霉病,可用8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 125 g/hm2,對水450 kg進行噴霧[7]。在小麥抽穗期防治小麥白粉病、銹病、吸漿蟲、麥蚜等,可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0 g/hm2+40%毒死蜱乳油450 mL/hm2+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750 g/hm2,對水450~675 kg進行田間噴霧。
3.4 適時收獲
收獲過早,籽粒灌漿不充分,千粒重低;收獲過晚,落粒、掉穗增加損失。農諺說:“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丟。”就是這個道理。適時收獲是豐產豐收的重要保證[8]。據試驗證明,小麥千粒重在蠟熟末期為最高,因此此期收獲不僅產量高,而且品質好。收獲越晚千粒重越低。收獲后,有條件的地方應晾曬1~2 d后再脫粒,這樣一般可以提高千粒重2 g左右。優質專用小麥還應注意在收獲時要單收單脫,單獨晾曬,單貯單運,防止混雜。
4 參考文獻
[1] 劉淑君,崔艷紅,劉素愛.優質強筋小麥高產栽培技術[J].河南農業科學,2003(8):71.
[2] 何憲平,李明芳,薛鳳梅,等.旱地冬小麥優質、高產栽培技術[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6(4):81,83.
[3] 趙廣才,常旭虹,楊玉雙,等.基本苗和氮肥運籌對不同小麥品種產量和品質的調節效應[J].華北農學報,2010,25(5):182-186.
[4] 李順乾.旱寒區黃綿土冬小麥氮肥底施與追施比例試驗[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2(1):47-48.
[5] 趙慧芳,潘一展.優質專用小麥配套栽培技術[J].河南農業科學,2002(8):49.
中圖分類號:S565.2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5.24.074
1 苗期管理技術
1.1 生育特點
花生苗期以生根、分枝、長葉等為主進行營養生長,同時有效花芽大量分化,對肥水的需要量較少。
1.2 主攻目標
在苗全、苗齊的基礎上培育壯苗,促進第一、二對側枝早生快發,爭取有較多的有效花芽。
1.3 管理措施
及時查苗,若有缺苗,應催芽補種或移苗補栽。
清棵蹲苗,花生出土后,主莖和第一對側枝都在土面下生長出來,清棵能夠促進主莖和第一對側枝盡快發育,尤其是第一對側枝,不及時清棵,第一對側枝就不能發育;促使主根下扎,側根增多;促進幼苗生長健壯;增加有效花數;減少護根草和蚜蟲的為害;清棵結合第一次中耕進行;清棵起到蹲苗作用;清棵應在基本齊苗后進行,應使子葉剛好露出土面。花生在清棵后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蹲苗,花生的植株才能健壯生長,二次分枝才能早生快發。一般在清棵15~20天后,結合第二次中耕進行平窩。
苗肥應追施速效氮肥,追肥應在6~7片葉前進行,一般每畝施尿素5公斤。在4~6片葉期,葉面噴施0.1%鉬酸銨水溶液,促進根瘤的形成發育和固氮作用。
水分管理,花生幼苗期需水較少,約占全生育期的3.4%~12%,最適宜的土壤含水量為最大持水量的45%~55%,持水量過低,影響花芽分化,新葉不展,而持水量過高,則易發生徒長,根系不發達,不利于花器官形成,苗期如遇到干旱,應及時灌溉;降雨過高要及時排水。
防治病蟲害,苗期主要蟲害有蠐螬、地老虎、蚜蟲等;病害主要有根結線蟲病等。
2 開花下針期管理技術
2.1 生育特點
此時期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并進,有效花全部開放。
部分果針入土結果,是決定有效花數和有效果針數多少的時期。
對肥水需求量增加。
2.2 主攻目標
生長穩而不旺,多開花,多下針。
2.3 管理措施
培土迎果針大批果針入土前進行深中耕,壟行間的土培到壟上,使壟的外緣增高,縮短高節位果針入土距離,利于結實范圍內高節位果針入土結實。培土高度5~6 厘米。
及時灌水,花針期需水增多,此期澆水要細水澆或進行噴灌。
適時追肥,花針期需肥多,主要補充磷、鉀、鈣肥。對苗勢較弱的要進行追肥,一般每備施尿素約5公斤,并配施磷鉀肥。
使用生長調節劑,對長勢過旺的花生可在單株盛花期噴矮壯素或縮節安等生長調節劑,在植株高度達到30~40厘米時噴施,一般噴1~2次。
防治病蟲害,花針期蟲害有蚜蟲、地下害蟲等,要及時調查病蟲害發生情況,及時進行防治。
3 結莢成熟期的管理技術
3.1 生育特點
花生結莢期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最為旺盛,干物質積累速度加大,果針入土結果,開花數量減少,果針、總果數不再增加。
飽果成熟期營養生長逐漸衰退,莢果迅速膨大飽滿,果重增加漸緩,飽果數迅速增加;莖的下部老葉脫落;根系的吸收能力逐漸減弱。
3.2 主攻目標
促進莢果發育,實現果多、果飽,防止爛果;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增加光合作用。
3.3 管理措施
注重根外施肥,增強頂葉活力,延長功能時間,提高飽果指數。
水分管理,莢期大批果針入土并發育成莢果,需水增多。旱天適時澆水,保持土壤濕潤,同時要注意雨多排澇,以促根保葉,維持功能葉片的活力,提高飽果指數。
防治病蟲害,結莢成熟期主要害蟲有蠐螬等;病害主要有葉斑病、枯萎病。防治病蟲害時易早不易晚,將害蟲消滅在低齡期,應提前預防病害。
4 花生的收獲
根據在農業生產一線積累的一些實踐經驗,并結合當前農業生產實際,現將夏季作物田間管理技術總結如下。
1發揮資源條件,推廣高產專用品種
(1)大豆。依據農業部專家制定的黃淮海地區“優勢農作物區域發展規劃”,明確了淮北地區屬于優質高蛋白大豆主產區。主推品種:徐豆9號、豫豆22號、中黃13號。
(2)玉米。要充分發揮淮北地區的溫光水資源優勢,加快發展高淀粉玉米生產,適應飼料和加工業不斷增長的需求。結合氣候條件、農民種植習慣,我地主推鄭單958、登海11號、魯單981等高產飼用玉米品種。
(3)棉花。依據農業部“關于2006年發展棉花生產的意見”,根據市場需求和生產條件,淮北棉區要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和生產條件,重點抓好纖維長度在29mm以上、比強度22cN/tex以上的優質棉生產。積極推廣淮雜3號、泗棉4號、皖棉11及皖雜40等優質、高產、抗逆性強的棉花品種,以及中棉所29、國抗棉1號等轉基因抗蟲棉。
2中耕滅茬,化學除草
隨著機收面積的增加,小麥留高茬現象較為普遍,夏種作物沒有耕整的田塊,要及時中耕滅茬,松土保墑。夏季作物生長期正值高溫多雨季節,易形成草荒,要從作物出土到封壟中耕2~3次,做到土松草凈。同時大力推廣化學除草,大豆在二至三葉期用10.8%蓋草能375~450mL/hm2對水225~300kg/hm2行間噴霧;玉米于芽前用40%乙莠水2 250mL/hm2對水750kg/hm2噴灑;花生于播種后噴施48%地樂胺乳油3 000~3 750mL/hm2;水稻移栽返青后用野老1 500mL/hm2毒土法滅草。
3查苗補苗,合理密植
作物出苗后要及時查苗,如發現缺苗斷壟,要及時移栽補缺或以健換弱。移栽時要多帶土少傷根,在傍晚或陰天進行。適時定苗,合理密植。大豆于三葉期間苗,五至六葉期定苗,一般種植密度掌握在24~30萬株/hm2。大穗型玉米品種留苗4.2~4.5萬株/hm2,緊湊型品種不應低于6萬株/hm2。脫毒山芋插栽5.25~6萬株/hm2,插栽時盡量淺插,以利活棵;貼茬花生18萬穴/hm2,每穴留2株;麥茬移栽棉定植6.75萬株/hm2為宜;水稻穴數30~33萬穴/hm2,每穴2~3株,要求淺插,以秧苗第一葉露出泥面為宜。
4科學追肥,控旺促壯
在肥料運籌上,要因地制宜,根據作物長勢、長相和需肥敏感期等進行追肥。一般大豆在花莢期追施磷酸二銨150kg/hm2,玉米在小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灌漿期按3∶5∶2追施尿素600kg/hm2;脫毒山芋在裂縫期、花生在開花結莢期用磷酸二氫鉀或尿素溶液噴施,防止葉子早衰;棉花于現蕾后追施尿素105kg/hm2、過磷酸鈣450kg/hm2,見花后追尿素225kg/hm2;水稻活棵后,追施碳銨225~300kg/hm2,拔節時追施尿素150kg/hm2,硅肥150kg/hm2,揚花期噴1%尿素溶液750kg/hm2,噴1~2次。
5抗旱灌溉,防澇除漬
據省市氣象部門測報,2006夏季雨水較常年偏少,屬微旱年份,同時,2006年我市玉米棉花等需水量大的作物面積大,合理灌溉,尤為重要。在玉米抽雄灌漿期、棉花花鈴期、花生花針期、大豆花莢期遇旱及時灌溉補水,以防落花落莢落蕾,造成減產。同時7~9月份又是淮北地區暴雨多發月份,各地均提前做好清溝瀝水工作,防止內澇漬害。
6加強預測預報,綜合防治病蟲害
據農業部門測報,2006各類病蟲害中等偏重發生,各地均加強對病蟲害的防治。大豆重點防治豆天蛾、豆莢螟、食心蟲和病毒病,于花莢期用50%甲胺磷750mL/hm2、4.5%高效氯氫菊酯750mL/hm2和40%多菌靈1 500~2 250g/hm2對水600kg/hm2噴霧防治;玉米在喇叭口期用3%呋喃丹22.5 kg/hm2灌心防治玉米螟;脫毒山芋在整個生育期都需防治蚜蟲,用40%氧化樂果和80%敵敵畏交替進行;棉花防治3代、4代棉鈴蟲、蚜蟲、紅蜘蛛,用2.5%殺滅菊酯和50%辛硫磷進行防治;花生用辛硫磷拌餌撒于周圍防治地下害蟲,用BT和75%百菌清防治葉斑病、棉鈴蟲和蚜蟲。
7適時收獲,增產增收
(1)大豆。過早收獲,子粒尚未成熟,蛋白質和脂肪的含量不高,降低含油率;過晚收獲,豆莢炸裂,籽粒落地減產。一般在黃熟末期收獲。
1,1土地選擇
選擇地勢平坦,土壤結構好,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10~15g/kg,堿解氮60mg/kg,速效磷8~10mg/kg,總鹽含量4-6g/kg,地下水位低,灌排條件好的沙壤土或輕粘土。前茬作物以麥類、豆類、亞麻、油菜、玉米等淺根作物為宜,嚴禁重茬、迎茬,實行4年以上輪作。
1,2播前整地
以“墑”字為中心,適時整地,適墑(手捏成團,扔地易散)。秋耕冬灌地早春應及時耙耱保墑;春灌地應根據灌水時間和土壤質地,適墑耙耱整地,耙深5~6cm。整地質量達到“墑、平、松、碎、凈、齊”六字標準,有利于機械操作和保全苗。
飼用甜菜要求土層疏松,透氣性好,水肥供應充足,雜草少。因此必須深耕,一般耕深20~25cm,要求秋翻冬灌,耕后及時灌水,為第二年春季早播打好基礎。未秋翻的地塊,可帶茬灌水蓄墑,灌水應在土壤封凍前結束,灌水量1200~1500m3/667m2。翻地前施有機肥3t/667m2以上,春季整地前施磷酸二銨15kg/667m2、尿素10kg/667m2、鉀肥5kg/667m2,深耙于土壤中。
2 播種
2,1適時早播
春季當5cm地溫穩定通過5℃時為最佳播種期。新疆除焉耆地區為2月底至3月初外,其他大部分地區在4月上、中旬。一般是機車能進地作業就開始播種。
2,2種子處理
為防止苗期病蟲害,播前用呋喃丹800~1000倍液浸種10~12h,晾至半干即可播種。
2,3播種方式
2,3,1機械點播
調整好播種穴距,一般穴距為10~12cm,行距為50cm。出苗后,可間隔穴距挖掉多余的苗。
2,3,2人工穴播
這種播種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冬灌或春灌搶墑播種,一種是開溝覆膜干播濕出法,即平整土地后按60cm+40cm寬窄行,在60cm行中間開溝覆膜,并在兩邊膜上按20-24cm株距打孔加刨穴,播深2~3cm,再用特制的鐵鍬尖覆土2-3cm,隨后進水,使水在溝中,不直接澆在種穴上,不易形成板結,利于出苗。
2,4種植方式
飼用甜菜種植方式可靈活多樣:整塊地平地種植;地頭、地埂零星種植;間套作,可在葡萄行間作,果樹行、枸杞行,甚至棉花行間套作。
3 苗期管理
3,1苗期松土
若播種后遇雨造成板結,可人工用耙與播行星90°垂直方向進行耙地破除板結,不能順行破除,以免造成缺苗斷壟。
3,2間苗定苗
及時間苗、定苗,培育壯苗是提高飼料甜菜產量、質量的重要環節,一般兩對真葉時間苗,每穴留苗2~3株;間苗后10~15d,可按不同產量目標要求確定株距進行定苗。間苗、定苗時要除去弱苗、病苗、蟲害苗,留下壯苗,不留靠苗、雙苗。
3,3查苗移栽
幼苗現行后,發現缺苗斷壟現象要及時查苗移栽。查苗移栽可采用幼苗稠密行中的苗,或在播種時隨意在地邊播1~2行,以便移苗時備用。將待移行上開小溝澆少量底水,將幼苗取出移入缺苗行中,及時澆水。移苗時,可將真葉剪去一半葉片,防止葉片自身的呼吸消耗,一般移苗應在下午。
3,4中耕除草
一般要求飼料甜菜中耕3次。第一次中耕在甜菜現行。耕深6~8cm;第二次中耕在定苗后進行。耕深12~14cm;第三次中耕可結合開溝追肥進行。中耕松土質量要求:表土松碎,不埋苗、壓苗、傷苗、不漏耕,田間無雜草。
4 中期管理
4,1追肥
第三次中耕追肥時,飼料甜菜已進入起身期。這一時期追入肥料,將促使塊根快速膨大生長。中等肥力地塊,追施尿素15kg~20kg/667m2、硫酸鉀5kg/667m2。追肥方法有順行條施和穴施兩種,施入肥料后,需將肥料用土覆蓋,以提高肥料利用率。
4,2灌水
飼料甜菜對水肥的要求較高。全生育期一般澆水5~6次,飼料甜菜的第一水比糖甜菜早,6~7葉即可澆頭水。收獲前提前20d左右控水,以便冬季儲藏。灌水質量:灌水均勻,不漏灌、不積水,土壤含水量達到田間最大持水量的60%~70%。
4,3病蟲害防治
飼料甜菜的苗期病蟲害,可通過種子處理來防治。在植株生長至5月中下旬,有些地區發生甜菜夜蛾,中期出現甘蘭夜蛾、菜青蟲等害蟲。要及時采用菊酯類殺蟲藥葉面噴施。褐斑病在發病初期(在個別葉片出現零星蛇眼狀褐色病斑時)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進行葉面噴灑,噴藥時選擇無風的晴天,連續噴藥2次,間隔3d。
5 后期管理
5,1擗葉
春玉米田間管理包括苗期管理、穗期管理、花粒期管理。對玉米進行田間管理,需要根據其生長特征和發育規律來進行,像定苗、除草、施肥、追肥、病蟲害防治等工作都是要以其生長特征和規律為前提來開展的。這是促進玉米生長,保證高產、優質的重要途徑。苗期管理,玉米從出苗到拔節這個時期主要是生長出根、莖、葉,相對于地下部分,地上的部分生長要緩慢一些,所以生長都是圍繞根性的生長為主,在管理措施上也要針對根系的管理,讓玉米苗生長得壯實、根系發達。豐產長相,玉米的苗整齊,沒有空缺,苗身齊全。幼苗葉片呈現深綠色,根系健全壯實,植株堅實,苗的長勢都差不多。
搞好苗后田間管理:查苗補缺,間苗定苗。玉米出苗3~4葉時應進行間苗、補苗;間苗時多留苗20%,缺蔸的從多余苗蔸帶土移栽補缺。播節前再去弱留強,每穴只留單株苗。中耕除草。玉米芽前除草可用乙草胺在播種后至出苗前進行噴霧封閉土壤,中耕一般在播前進行,苗旁淺鋤,行間深鋤,結合中耕培蔸。若芽前除草效果差,而又未中耕的要采用苗后除草劑噴霧除草。追提苗肥。在玉米4~6葉期,每667平方米施尿素5千克提苗。起垅栽苗的在提苗后覆土上垅,重施穗肥,在玉米大喇叭口期(8~10葉)每667平方米施尿素10~15千克。加強玉米病蟲害綜合防治,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做好病蟲害檢測預報,隨著玉米連作及種植面積的擴大,病蟲危害逐年加重。玉米螟于大喇叭口期用玉米螟防治專用藥防治,如三唑磷、敵殺死、高氯等藥劑防治。蚜蟲用蚜虱凈或吡蟲啉防治,紋枯病用5萬單位井崗霉素,莖基病用70%甲托或50%多菌靈進行防治。
春玉米進入拔節末期,是加強生產管理的關鍵期,為此,特提出以下管理技術要點,施好穗肥。選擇在玉米大喇叭口期(一般中晚熟品種在抽雄前10~12天左右),每百穴玉米施碳銨1.5千克或尿素0.5千克,注意要施在離玉米基部6寸以遠的地方,切忌直接施于玉米基部,以免造成肥害。搞好去雄。玉米去雄能有效地促進穗大、粒多、籽重,是玉米后期管理簡易可行的增產措施之一。應選擇在雄穗露出頂葉6.5厘米且尚未開花散粉時去雄,一般隔株或隔行去雄,去一株留一株或去一行留一行。用左手捏住植株上部,將植株稍稍彎下,右手緊捏雄穗,用力向外一拉即可拔出,注意不要傷頂葉,且盡量拔除早穗株、劣株、弱株和蟲株上的雄穗,以集中養分供給雌穗,減少空稈,提高粒重;迎風口玉米地、獨塊玉米地的邊緣3~4行的玉米雄穗應保留,以利于邊際玉米授粉,全田去雄不應超過1/2。抽拔掉的雄穗應集中帶出玉米地用作豬飼料或深埋于土中或淹泡于糞坑里,以防玉米螟爬出再為害玉米。人工授粉。玉米進行人工輔助授粉,能有效避免玉米棒禿尖,提高產量。一般于散粉后期上午10~12點采集花粉,裝入器具內的大紙上,隨即用毛筆沾粉對準授粉不好的雌穗,輕輕將花粉撒在雌穗的花絲上。或在無風天氣時,上午10時~12時,兩人各執2米長桿沿壟溝和田邊行進。兩桿頂綁上麻繩,使玉米雄穗增加晃動散粉。防治病蟲。玉米抽雄始期,也是玉米螟初發期,此時,選擇阿維菌素、甲維鹽、氯蟲笨甲酰胺等對口藥劑兌水點心具有事半功倍的很好防治效果,應重點普治。
玉米在不同的生育階段都有著其自身的特點和對環境的需求,所以為了讓玉米的成長更加良好,需要將不符合生長環境需求條件進行處理,在田間管理工作中需要注意各項方法和措施的配套使用,追求綜合整體效益。
當玉米秸稈80%穗皮黃而不干,植株苞葉變黃時及時收獲。將玉米果穗連苞葉一起采收。過早、過遲采收均影響產量。玉米秸稈粉碎還田。旱田秸稈砍倒順放溝中腐熟,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下茬作物肥。
穗期是根、莖、葉營養器官旺盛生長,雌雄分化發育的時期,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同時并進,是玉米一生中生長最快,也是地上部分干物質增長最快的時期,要求充足的養分和水分,這一時期是決定穗數和粒數的重要時期。科學的田間管理可以控制植株營養生長,使其不過旺,促進莖稈粗壯和果穗發育,爭取穗大粒多。
花粒期是指玉米從抽雄開花至果穗灌漿成熟的時期,是生殖生長階段。花粒期時莖葉生長量已達到最大值,并停止生長,轉入以開花授粉和結實成熟為中心的生殖生長階段,是決定有效穗數、每穗粒數和粒重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管理到位就能防止莖葉早衰,促進開花授粉、灌漿,提高結實粒數和粒重。
(一)苗期管理
1.早查苗、補苗,保證全苗。補苗可選陰雨天或晴天下午進行,在幼苗3-5葉時移,選壯苗,帶濕土整體移栽。
2.間苗、定苗。早間苗、定苗可避免幼苗生長擁擠、互相遮光,爭奪養分和水分,有利于壯苗。間苗、定苗時盡量拔除病苗、雜苗和弱苗,留生長一致的壯苗。
3.中耕松土,促根壯苗。中耕松土能起到保溫、保水,增加土壤通氣性等作用,是促使幼苗早發、培育壯苗的重要措施。
4.施肥:在定苗后每畝追施10~15公斤尿素。
(二)穗期和花粒期管理
1.中耕培土,重施穗肥。拔節孕穗后,植株逐漸高大,遇大風雨易倒伏,應及時中耕培土,促進支持根迅速入土,增強植株抗倒能力。中耕培土可結合施穗肥進行,可在大喇叭口期每畝施用15~20公斤尿素。
2.適當化控,防止倒伏。拔節到抽雄期,對密度大、施肥多、生長旺盛的玉米,可在玉米9~12葉時噴施一次“玉黃金”或在玉米田間抽雄率達到5‰左右時噴施一次“壯豐靈”,要嚴格掌握用藥時間和用藥濃度,避免因用藥不當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3.拔除弱株。對田間不能正常結穗的弱小植株要及早拔除,從而減小不必要的水分、養分損失。
4.防治病蟲害。玉米中后期如遇高溫、高濕可能誘發各種斑病、銹病、蚜蟲和玉米螟的重度發生。防治玉米斑病可于發病初期及時噴藥,每隔7~10天噴一次,連續噴2~3次,所用藥劑有:10%世高、70%代森錳鋅、50%多菌靈、70%甲基托布津等;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每晌地放蜂20~30萬頭;防治蚜蟲的藥劑有抗蚜威、吡蟲林、殺滅菊酯等。
5.放秋垅,拔大草。放秋垅,拔大草可減少雜草等野生植物同玉米爭奪水分、肥料、光照。在雜草沒有結籽前拔除,不但有利于當年生產,也可有效解決下年草荒。
6.抗旱防澇。玉米抽雄后適宜的土壤相對含水量為70~85%,當田間持水量低于60%時,有條件的地方應及時澆水或組織抽水抗旱;玉米生長后期雖對澇、漬敏感性降低,但淹水時間不應超過3天,如遇大雨應及時開溝排澇。
7.預防大風。玉米生長中后期遇到大風出現倒伏應及時扶正,并培土踩實,恢復葉片自然分布狀態,降低產量損失。
大棚蔬菜已進入生長后期,果實變小、品質變差、易發病害,但有些仍處在盛果期,可根據蔬菜行情和自己的計劃安排繼續采收還是換茬,繼續采收的做好施肥、整枝、病蟲防治等工作,提高產量、品質;換茬改種,以耐熱、生長期短的葉菜類為佳,可以播種早熟芹菜、夏白菜、早熟花菜和小白菜等蔬菜。單體大棚可利用棚架采取不同的覆蓋方式,或取走裙膜利用頂膜遮雨,或去掉全部薄膜,或換成防蟲網、遮陽網,以進行部分特殊育苗或用于夏季喜陰蔬菜生產。
中圖分類號:S562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新疆是我國重要的棉花產區,其產量和棉花質量都在全國有著重要地位。棉花的田間管理步驟紛繁復雜,抓住其中的技術要點對于提升棉花產量,增加整體生產率具有重要意義。
1 選用優質棉種,進行合理的種子處理
選擇適合本地區生長的優良棉種是棉花產量的基本保障。在購買棉種時,應該選擇具有合法經營資質的種子經營單位,并且保障種子為已審定的優良種質。選擇合適的種子有助于避免棉花生長不良所造成的損失,在新疆等西北內陸棉區應該構建“矮-密-早”的棉花栽培技術體系,適合于新疆種植的棉花品種常見的有新陸早13號、中棉43號、軍棉1號以及中原系列等。精選優質種子,在處理前進行2~3d的曬種,保證其發芽率高于85%。可以使用春雨1號膠囊和菌無菌等藥劑進行拌種處理,這有助于其打破休眠,不但有助于發芽勢的提升,還能保障其出苗整齊均勻。
2 種植密度的合理化
在我國,棉花種植方式主要有兩種,即直播與營養缽育苗移栽。前者分為條播和點播。直播適合于土壤條件和灌溉條件較差的地區,適合該種播種方式的棉種主要為雜交棉2代種,其密度應該控制在較高水平;對于那些土壤條件和灌溉條件較好的地塊,其種植密度應該有所降低。如果所選用的棉種為常規棉種,應該增加其種植密度。營養缽育苗移栽在新疆地區應用較少。在棉花高密度栽培中,可以采用3膜12行寬膜種植的方式,保持穴距在9cm左右,點播于膜上或膜下。為了確保播種質量,要使得播行保持筆直,做好壓膜工作;種孔應該對位,均勻播散棉籽;應該確保蓋土的深度的一致性,準確接行。播種應該在4月25日前結束。
3 苗期與蕾期的管理
在苗期和蕾期應該充分貫徹“早-全-齊-勻-壯”的管理標準,以使得棉株有良好的株型,保證壯苗的早發。應該將中耕、放苗、定苗、封土蓋洞盡早完成,并注意棉株植株高度的工作。如果棉株植株過高將導致棉花的莖稈細弱,空桿和葉面積增加,極容易造成郁閉。當發生郁閉時,棉田通風透光條件變差,蕾鈴容易脫落,對于產量是不利的。
在苗期,新疆地區的低溫災害天氣極容易對棉苗造成損傷,尤其是那些植株較弱和抵抗力較差的。待幼苗長出2片子葉和1片真葉后,使用春雨1號膠囊配合菌無菌進行葉面噴霧,以預防炭疽病等疾病,并對低溫凍害有一定預防作用。應該配制毒餌對地下害蟲進行誘殺,順壟播撒毒餌。
4 鈴期的化學調控
在棉花鈴期,使用縮節胺能夠將其縮短,以達到控制限制主莖高度、控制果枝長度的作用,達到早熟的目的。其使用周期為15d以內,具體時間間隔以品種和環境狀況為基礎。棉花鈴期的化學調控應該結合肥水調控,原則上將其高度控制在65cm以內,單株果枝在8個左右。鈴期的化學調控總共分為5次。
第1次化學調控的進行是在定苗后的4~6葉期,這樣有助于第1果枝高度的降低,避免高腳苗的出現,能夠促使棉花根系的發育,有助于壯苗,其施用量為每公頃7.5~15g的縮節胺加水450kg噴霧;第2次化學調控的進行是在初蕾期,能夠起到穩定增長的作用,遏制第1果枝節位的高度,其施用量為每公頃15~22.5g縮節胺加水450kg噴霧;第3次化學調控應該在頭水前進行,這將確保棉株在施肥灌水后不出現徒長,減少蕾脫落,其施用量為每公頃45g;第4次化學調控的進行是在二水前進行,這樣有助于減少蕾鈴脫落,避免中空,確保內圍鈴的增加,在控制旺長上效果顯著,其施用量為每公頃45~60g;第5次化學控制是在打頂后3~5d,其作用較多,能夠起到增加上部成鈴率的作用,促進鈴重增加和早熟,避免贅芽的生長,并可控制上部3個果枝的過度伸長,從而改善田間光熱和通風條件,縮節胺施用量為90~105g。
5 花鈴期的管理
特別注意該時期,因為花鈴期是產量最終形成的關鍵時期,需要較多的肥水,應該及時地開展“三防工作”,即防脫落、防早衰與防病蟲。
6 灌溉與施肥
合理的灌溉和施肥對于棉花高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必須做好頭水工作,頭水質量高就能保證產量,其原則為“不旱不灌,見花頭水”。灌水的時間間隔保持在15d左右,于8月20日前停止灌水,對于長勢較差且出現早衰的地塊可以推遲停水時間。合理施肥,以全層施肥法為主,并重施基肥與花鈴肥。氮肥、磷肥與鉀肥總需求量的四成用做基肥。在化學控制時,應結合微肥的噴施。在花鈴期,葉面追施尿素以及KH2PO4;而在鈴期,注意微肥的噴施。條深施追肥,次數保持在2~3次。對于長勢差或者晚發的棉田,應該在前3次灌水前進行氮肥的追施。
7 打頂
該措施是為了控制果枝臺數、株高,并促進早熟。將1片展開大葉和頂尖打去,使得單株有7或8臺果枝。對于早發棉田,如果果枝數目達到,應立即開展打頂。
8 后期管理
后期管理主要包括3方面的內容,即防止棉株的貪青晚熟、防止早衰的出現與病蟲害防治。當棉田出現瘋長趨勢時,應及時開展打油條與老葉,降低棉田的郁閉度,改善光照和通風條件。認真辨別棉田的早衰與早熟,避免兩者的混淆,對于早衰田塊進行及時的水肥改善。在后期,應該重視紅蜘蛛與棉蚜的危害,避免其帶來的蕾鈴脫落。
論文摘要介紹了小麥氮肥后移栽培技術,主要包括施肥時期、播前準備、播種、田間管理、適期收獲等內容,從而為該技術的推廣應用提供參考。
傳統小麥栽培中氮肥的施用采用底肥與追肥相結合的模式,底肥一般占60%~70%,追肥占30%~40%;追肥時間一般在返青期至起身期,還有的在小麥越冬前澆冬水時增加1次追肥。這樣的施肥時間和底追肥比例,使氮肥重施在小麥生育前期,會造成群體過大、無效分蘗增多,小麥生育中期田間郁蔽,倒伏危險增大;后期易早衰,影響產量和品質,氮肥利用效率低。
小麥氮肥后移栽培技術是適用于強筋小麥和中筋小麥高產優質相結合的一套新創技術,是以春季追氮時期后移、底追比例后移、適宜的氮素適用量為核心技術的栽培技術體系。其內容包括氮肥底施與追施比例的后移和氮肥追施時期的后移,建立具有高產潛力的2種分蘗成穗類型品種的合理的群體結構和產量結構,根據高產麥田的需肥特點平衡施用氮、磷、鉀、硫元素和培育高產麥田土壤肥力等。該技術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一是顯著提高小麥的籽粒產量,較傳統施肥增產10%~15%以上;二是明顯改善小麥的籽粒品質,不僅可以提高小麥籽粒蛋白質和濕面筋含量,還能延長面團形成時間和面團穩定時間,最終顯著改善優質強筋小麥的營養品質和加工品質;三是減少了氮肥的損失,提高氮肥利用率10%以上,減少了氮素對環境的污染。這套使小麥高產、優質、高效、生態效應好的栽培技術,適用于北方冬麥區和黃淮海冬麥區高產田的強筋和中筋小麥生產,能創出大面積7500kg/hm2的高產,并向9000kg/hm2突破。同時,它能提高優質強筋小麥的品質及其穩定性,保證土壤肥力逐漸提高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應用氮肥后移技術要注意以下2點:一是應在較高的土壤肥力(產量5250kg/hm2以上)條件下運用該技術;二是應在正常栽培條件下運用該技術,晚茬弱苗、群體不足等麥田不宜采用。現將該技術總結如下。
1施肥時期
氮的吸收有2個高峰,一是從分蘗至越冬,這一時期的吸氮量占總吸收量的13.5%,是群體發展較快的時期;二是從拔節至孕穗,這一時期吸氮量占總吸收量的37.3%,是吸氮量最多的時期。氮肥后移延衰高產栽培技術,主要是將氮素化肥的底肥比例減少到50%,追肥比例增加到50%;土壤肥力高的麥田底肥比例為30%~50%,追肥比例為50%~70%。同時將春季追肥時間后移,一般土壤肥力高的地塊采用分蘗成穗率高的品種,可從拔節期移至拔節期至旗葉露尖時追肥,可以有效地控制無效分蘗過多增生,塑造旗葉和倒2葉健挺的株型,使單位土地面積容納較多穗數;建立開花后光合產物積累多、向籽粒分配比例大的合理群體結構;能夠促進根系下扎,提高土壤深層根系比重和生育后期的根系活力,有利于延緩衰老,提高粒重;能夠控制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并進階段的植株生長,有利于干物質的穩健積累,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消耗,促進單株個體健壯,有利于小穗小花發育,增加穗粒數;能夠促進開花后光合產物的積累和光合產物向產品器官運轉,有利于較大幅度地提高生物產量和經濟系數,顯著提高籽粒產量和籽粒中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麥谷蛋白以及谷蛋白大聚合體的含量,改善小麥的品質。
2播前準備
2.1培肥地力
實行氮肥后移技術,必須以較高的土壤肥力和良好的土肥水條件為基礎。生產實踐證明,小麥產量5250kg/hm2左右及以上的麥田,適合于氮肥后移高產優質栽培。應培養土壤肥力達到0~20cm土層土壤有機質含量1.2%、全氮0.08%、水解氮70mg/kg、速效磷15mg/kg、速效鉀90mg/kg、有效硫16mg/kg及以上。在該種地力條件下,施肥種類應考慮到土壤養分的余缺,平衡施肥,以利于良種高產優質潛力的發揮。產量7500kg/hm2總施肥量為有機肥45t/hm2、氮210kg/hm2、磷105kg/hm2、鉀105kg/hm2、硫酸鋅15kg/hm2。在一般肥力的麥田,有機肥的全部,化肥氮肥的50%,磷肥、鉀肥、鋅肥的全部均施作底肥,翌年春季小麥拔節期再施剩下的50%氮肥;在土壤肥力高的麥田,有機肥的全部、化肥氮肥的1/3、鉀肥的1/2及磷肥、鋅肥的全部均作底肥,翌年春季小麥拔節期再施剩下的2/3氮肥和1/2鉀肥。
2.2選用良種,確定合理群體
選用品質優良、單株生產力較高、抗倒伏、抗病、抗逆性強、株型較緊湊、光合能力強、經濟系數高的品種,有利于高產優質。在北部冬麥區和黃淮冬麥區,有兩類強筋和中筋品種,以不同的群體結構和產量構成,都可獲得優質高產。一類是分蘗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種,由于其分蘗成穗率高,適宜基本苗要求較少;又由于是中穗,有效穗數要求較多;另一類是分蘗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種,由于其分蘗成穗率低,適宜基本苗要求較多;又由于是大穗,有效穗數要求較少。此外,要選用經過提純復壯、質量高的種子。播種前用高效低毒的小麥專用種衣劑拌種,小麥專用種衣劑含有防病和防蟲藥劑,有利于綜合防治地下害蟲和苗期易發生的根腐病、紋枯病,培育壯苗。
2.3深耕細耙
適當深耕,打破犁底層,不漏耕;耕透耙透,耕耙配套,無明暗坷垃,無架空暗垡,達到上松下實;耕后復平,作畦后細平,保證澆水均勻,不沖不淤。
3播種
播前土壤墑情不足,應造墑播種。種植規格,畦寬以2.0~2.5m為宜,畦埂寬不超過40cm,以充分利用地力和光能。可采用等行距或大小行種植,平均行距以23~25cm為宜。適時播種,抗寒性強的冬性品種在日平均氣溫16~18℃時播種,抗寒性一般的半冬性品種在14~16℃時播種,冬前積溫650℃左右為宜。冬性品種應先播,半冬性品種應在適期內后播。早播會形成旺苗,早發早衰;晚播冬前營養體小,光合產物少,根系生長發育差,分蘗少,不能形成壯苗。在播種適期范圍內,分蘗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種,基本苗以150~180萬根/hm2為宜;分蘗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種,基本苗195~300萬根/hm2。地力水平高、播期適宜而偏早、栽培技術水平高的可取低限;反之,取高限。按發芽率、千粒重和田間出苗率計算播種量。播期推遲,應適量增加播種量。
4田間管理
4.1冬前管理
在出苗后要及時查苗,補種浸種催芽的種子,以確保苗全。出苗后遇雨或土壤板結,及時進行劃鋤,破除板結,通氣、保墑、促進根系生長。澆好冬水有利于保苗越冬和年后早春保持較好墑情,以推遲第1次肥水,管理主動。應于小雪前后澆冬水,黃淮海麥區于11月底至12月初結束即可。群體適宜或偏大的麥田,適期內晚澆;反之,適期內早澆。注意節水灌溉,不超過600m3/hm2。不施冬肥,澆過冬水,墑情適宜時要及時劃鋤,以破除板結,防止地表龜裂,疏松土壤,除草保墑,促進根系發育,促苗壯。
4.2春季(返青至挑旗)管理
小麥返青期、起身期不追肥不澆水,及早進行劃鋤,以通氣、保墑、提高地溫,利于大蘗生長,促進根系發育,加強麥苗碳代謝水平,促麥苗穩健生長。在高產田,將一般生產中的返青期或起身期(二棱期)施肥澆水改為拔節期至拔節后期追肥澆水,是高產優質的重要措施。施拔節肥、澆拔節水的具體時間要根據品種、地力水平、墑情和苗情而定。分蘗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種,一般在拔節初期追肥澆水;分蘗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種,在地力水平較高的條件下,群體適宜的麥田,宜在拔節中期至后期追肥澆水;對于地力水平一般的中產田,應在起身期追肥澆水。
4.3后期(挑旗至成熟)管理
開花期灌溉有利于減少小花退化,增加穗粒數;保證土壤深層蓄水,供后期吸收利用。如小麥開花期墑情較好,也可推遲至灌漿初期澆水。要避免澆麥黃水而降低小麥品質與粒重。小麥病蟲害均會造成小麥粒秕,嚴重影響品質。銹病、白粉病、赤霉病、蚜蟲等是小麥后期常發生的病蟲害,應切實注意加強預測預報,及時防治。進行無公害小麥生產,防治小麥蚜蟲應該用高效低毒選擇性殺蟲劑,如吡蟲啉、啶蟲脒等,商品有2.5%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0%吡蟲啉可溶性粉劑、2%蚜必殺等。
5適期收獲
高產麥田采用了氮肥后移技術,小麥生育后期根系活力增強,葉片光合速率高、持續期長,籽粒灌漿速率高、持續期也較長,生育后期營養器官向籽粒中運轉有機物質速率高、時間長,蠟熟中期至蠟熟末期千粒重仍在增加,不要過早收獲。試驗表明,在蠟熟末期收獲,籽粒的千粒重最高,此時籽粒的營養品質和加工品質也最優。蠟熟末期的長相為植株莖稈全部黃色,葉片枯黃,莖稈尚有彈性,籽粒含水率22%左右,籽粒顏色接近本品種固有光澤、籽粒較為堅硬。提倡用聯合收割機收割,麥秸還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