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1 16:19:4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小學德育教研,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10-0245-169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0.052
小學生年齡尚小,思想觀念不夠成熟,為此,教師必須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幫助他們形成健康的人格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質,使他們逐漸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人。而小學語文教學是滲透德育教育最有效的途徑,有著其他學科無可比擬的優勢。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很多教學內容都涉及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與此同時,還有一些歌頌和贊揚祖國壯麗山河的文章。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自然會耳濡目染,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教師再加以引導,必然會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與思想境界,提高他們的民族自豪感與社會責任感[1]。
一、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重要意義
語文學科集人文性、工具性、綜合性于一身,其教育價值不能僅僅體現在語言和文字上,應該在教會學生語文知識的同時,向更深的層次拓展,成功的語文教育既要育才,也要育魂[2]。然而,長期以來,小學語文課卻一直被人們誤認為是簡單的讀書、識字課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語文教學職能的發揮,學生無法從語文課堂中學到更富有內涵的東西,語文教材內的德育教育資源也沒有被充分利用。如果教師能夠將德育教育與小學語文教學進行有機整合,就能使語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得到更好地利用,使學生的情感受到熏陶,思想得到升華,逐漸形成熱愛生活、熱愛家鄉的情感以及樂于助人、無私奉獻的精神,進而使語文教育回歸到教育的本質。另一方面,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滲透德育教育,教師會講解一些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內容。例如,教師可能會講雷鋒的一些事跡,這些故事對小學生具有極強的吸引力,從而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小學語文教學與德育教育的整合途徑
(一)語文課堂教學與德育教育的有機整合
語文課堂教學是教師進行語文教學的主要場所。在語文課堂上,學生能從語文教材中獲取大量的語文知識。而小學語文教材內容多以贊揚偉大的人格、品味壯麗的山河為主,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將德育教育滲透到語文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語文教材中的德育教育資源,深入剖析文本內容,引導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內涵。在學生理解透徹文章的中心思想的情況下,再加強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表達和應用能力,使學生在使用這些語言語句時,能夠不受其表面含義的束縛,進而實現課堂教學與德育教育的有機整合[3]。例如,在《感受自然》這一單元中,有很多描寫自然風光的優美文章,如《山中訪友》《山雨》《草蟲的村落》《索溪峪的“野”》等等。教師通過深入剖析文章內容,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作者對大自然中各種景觀的看法,同時也能通過作者的描繪深刻體會到大自然的神秘、美麗。這樣一來,就能夠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樂于親近大自然的美好情操。學生也會對大自然中的現象產生興趣,愿意去觀察,去探索。總之,教師一定要對語文教材進行更加深入地鉆研,無論是在文章形式還是在文章內容上,這樣才能準確地把握文章的主旨思想,并將這些思想傳達給學生,使學生受到積極的影響,從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
(二)語文閱讀教學與德育教育的有機整合
古語有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由此可見,“讀”在語文教學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而學習語文也離不開“讀”這個環節。所以,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進行閱讀,讓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教會學生有感情地閱讀文章[4]。特別是在學習古詩文的時候,盡量讓學生“多讀精背”,古詩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雖然古詩往往語句簡短,但是涵蓋的內容卻極為豐富,且意境深遠。很多古詩文都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同時起到豐富學生情感,陶冶學生情操的作用。學生在閱讀這些古詩文時,也能充分地發揮自身的想象力,感受古詩所描繪的情境,感悟古人的情感,從而獲得美的體驗。
除此之外,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將語文教學延伸到課外。課外閱讀資源更為豐厚,且形式多樣,能夠拓展學生的視野與思維,使學生獲得更多的語文知識。同時,進行課外閱讀,能夠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高尚的情操。但是教師應該適當地引導學生,使學生能夠正確地選擇閱讀材料,即這些閱讀材料能夠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且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具有積極作用,切不可選擇一些有害的、不利于學生成長和發展的讀物。
(三)語文寫作教學與德育教育的有機整合
寫作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的寫作水平也能間接地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寫作教學時,應該引導學生寫一些美好的事物,讓他們用贊美的手法進行寫作。例如,多布置一些《我學××做好事》《爸爸、媽媽辛苦了》這類寫作題材,并鼓勵學生去觀察生活、發現生活,并從生活中找到“真、善、美”。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通過開展專題辯論賽和主題班會的形式,讓學生針對一些時事政治發表觀點,以此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三、結語
將語文教學與德育教育進行整合的途徑有很多,可以從課堂教學、閱讀教學、寫作教學等方面進行整合,但教師一定要注意整合的方式方法,并在日后的工作中不斷摸索,力求將德育教育貫穿于語文教學的始終,最終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1] 潘煥琪.淺談德育教育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整合[J].新課程學習:學
術教育,2009(12):61-62.
[2] 朱爭艷.對小學語文德育教育的新思路探析[J].作文成功之路:上
旬,2015(5):48.
[3] 蘇金鳳.一言一行總關情――小學語文德育教育滲透分析[J].讀寫
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31):361.
[4] 尚衛紅.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的幾點做法[J].課外
語文:教研版,2013(5):136.
Study on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Teaching and Moral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s
ZHAO Xin-hong
1.小學體育教學中滲透德育的現狀
1.1小學體育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內容。
當前小學體育中的德育教育內容涉及十分廣泛,不僅包含學生個人性格的培養,還包含整個班級或者集體的合作精神培育。總的來說,小學生還處于人生的起步階段,因此德育教育十分有必要。對于個人來講,德育教育包括學生的品質、性格和行為舉止培養,如老師教導學生遇到困難時不退縮,應該迎難而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與他人友好相處;在他人遇到困難時要伸出援助之手幫助其渡過難關等。對于集體來講,老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培養集體主義觀念、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使學生在集體活動中具備責任感和榮譽感,從而更好地發揮集體與團隊的重要作用。
1.2小學體育學科德育管理機構的設置情況。
當前進行小學體育德育教育的學校,一般設立專門的體育教研組規劃進行小學體育德育教育,受到學校教導處的領導。這種管理機構設置模式比較普遍,并且組成簡單、效率高,但是比較局限,不能與學生其他方面的德育教育相結合。還有部分學校擁有與校長職級制直接相關聯的德育管理系統,這種模式為體育德育與各學科之間的聯系搭建了重要的橋梁,并且從上到下加強了學校對于小學體育德育教育的管理工作,保障了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以及知識水平、品質思想與道德觀念的共同成長。
1.3小學體育教師的隊伍建設。
學校在重視學生德育教育的同時,不能忽視老師的師德培養。只有老師的道德品質提高了,他們才能處處以身作則,給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才能更好地投入到本職工作中,從而加大德育教育的滲透力度。當前小學對于體育教師隊伍的建設越來越重視,不再像以往隨便招收,而是全面考察應聘者的學業與道德水平。對于已經從事小學體育教育的教師,學校也開始對其進行定期培訓,以提高其業務能力與思想道德水平,從而使德育教學的展開更有效與迅速。
2.小學體育教學中滲透德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2.1部分體育教師重視程度不足。
當前還有部分小學體育老師認為小學體育就是學生在學習之余的放松課程,只要能讓學生玩好并且不受傷就是完成教學任務了,至于德育教育應該是思想品德老師的責任,產生這種想法的原因是因為這部分體育老師并沒有真正理解德育與智育兩者之間的聯系與促進作用。基于這種思想,他們在小學體育課中并沒有自覺進行德育教育滲透,即使學校已經制定出相應的德育教育培養方案,也會偷工減料、應付了事,德育教學內容和形式完全由著自己的心情而定,完全不考慮教學計劃的合理性與科學性。除了思想不重視之外,部分體育老師還在行為上表現出了對德育教育的不重視,他們一方面沒有認識到自己在思想道德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不積極進行閱讀和學習,因此并沒有在思想認識上有所提高,當然也就沒有足夠的能力對學生進行應有的德育教育。
2.2小學體育中的德育教育效率不高。
在小學體育中滲透德育教育具備許多得天獨厚的條件,因為體育本身就包含著非常多的德育內容,但是一部分體育老師并沒有認識到這是一種滲透德育教育的有效保障,他們往往不對教材和學生進行深入了解與分析,只是單純地進行說教,并沒有因人而異地積極探索適當的方法。如此一來,學生容易被這種單一的說教弄得心煩意亂,繼而從內心排斥德育教育,不僅使德育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同樣不利于體育技能的學習與掌握。此外,德育教學內容與社會脫節也是影響德育教育的因素之一,比如前些年我國對于青少年關于幫助他人的教育中心是見義勇為,但是這種方式明顯會對沒有足夠自我保護能力的未成年人造成傷害,因此現在學校全部進行見義智為的德育教育,如果小學體育教師不了解這一思想的轉變,仍舊教育學生見義勇為,勢必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2.3小學體育德育教育評價體系不完善。
學生良好品質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長期培養,要經過從量變到質變的穩定發展,或許當時并不能看出什么,但是從長遠眼光來看還是十分有成效的,因為這種積累性和長期性,學生的德育教育評價體系顯得很重要。但是當前小學體育德育教育僅僅是體育老師單方面進行,學校各級領導并沒有對教師德育教育滲透的情況做出評價,也沒有建立學生的德育檔案,對學生的發展進行規劃。而小學體育教師在沒有德育教育體系的監督和管理之下,往往用自己熟悉或者簡單方便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德育評價,這不僅沒有科學的說服力,而且會限制小學體育教育德育滲透的有效實施。
3.小學體育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對策研究
3.1提高體育教師滲透德育的能力。
教師在小學體育教育中滲透德育的能力直接影響學生品格和道德的形成,因此學校要積極對體育老師進行培訓以提高其職業技能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自覺地將德育教育滲透到學科教學當中,從德育和智育等多方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學校可以定期舉辦培訓班,聘請行業有經驗的專家進行現場講解和問題解答,幫助老師找到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并給予專業建議;聯合其他學校舉辦經驗交流會,交流彼此在德育教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經驗,從而達到互相幫助、提高的目的;學校內部開展公開課評選活動,通過觀看公開課對體育教師的教學水平做出評價,同時也使觀看公開課的其他老師從中吸取經驗,以開展自我反思和自我改正。
3.2健全德育評價體系,把體育教學落到實處。
降權德育評價體系包括兩方面:一是健全體育教師的師德工作評價體系,二是健全學生的品德評價體系。健全教師的使得評價體系有助于老師塑造良好的教師形象,從而給學生樹立優秀的道德標準,具體評價可以依靠一些考核辦法,比如領導評價,學校領導根據每個老師平時的表現給予評分;再比如教師之間的互相評價,因為彼此之間十分熟悉,因此評價更加具有真實性和可靠性;此外,還有學生的評價,因為學生是被教育者,老師德育教育的成效全部體現在學生的日常行為當中。健全學生的品德評價體系,可以通過老師評價和學生自我評價兩種途徑,老師的評價可以從客觀方面對學生的品德進行評價,而自我評價是學生對于自身的認知評價,這兩種途徑的結合,能夠更加全面地展現學生的品德發展。
3.3提高小學體育教師選擇滲透德育方法的能力。
每個學校或者每個班級的學生都有其特定的特點,因此教師要選擇不同且適合的方式進行德育教育,這樣才會使學生易于接受,并且要堅決抵制單一的說教,避免學生產生厭煩情緒。游戲比賽法是德育教學的有效手段之一,體育游戲不僅使處于高學習壓力下的學生有更豐富的課余活動,同時還為體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提供了有利環境,培養了學生之間互尊互助、互相關愛和當今社會必需的競爭意識。
4.結語
在小學教學中,體育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陣地,承擔著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任。本文立足實踐,著眼未來,希望能對小學教育中滲透德育教育的工作有所啟示,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
1 教研活動的內涵
(一) 教研
關于教學活動的教研,主要是圍繞著狹義上的“課堂教學”展開,要從課本和教材入手,明確教學目標,細化教學步驟,精益教學措施,是空洞的教學思想變成具有可行性的方案設計。而關于活動研究,則是要緊密的結合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特點,針對于傳統課堂教學環節之外的課堂活動,集中研究和反思語文課堂活動的準備和實施,活動的效果和得失,是否達成預計的目標,對于偶然性突發性事件的控制程度如何等。除此之外,教研活動的系統性,也強調教研方法的系統性,要本著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在所在學校開展適合本教研組的聽評課活動、微格教學活動、精品課堂評比等活動。
(二) 活動
活動作為教研活動的一個根本,能夠體現出理論核心作用,而且作為教研活動的準備工作,具有不同的教研效果。具體來說,小學語文教研活動,大致可以包含如下幾層含義:首先是參與教師年齡的廣泛性。即部分年齡大小,無論教學經驗豐富還是剛剛走上教師崗位,都要積極的參加到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小學青年語文教師在教研活動中,不斷地提升自我,迅速的積累教學經驗;中年小學語文教師在語文教研活動中尋求專業發展,促進自身專業化程度的完善,也要積極地參與其中;老年教師在語文教研活動中,充分發揮傳幫帶的作用,鼓勵引導和提攜年輕教師,為其答疑解惑,自身也能夠借助這一活動實現與時俱進,將自身的知識體系日臻完善。其次是各種水平的教師都要參加。無論是哪種能力層次的小學教師,且不論教學水平的高低,必須按照規定參與到學校的語文規約性教研活動中來。
(三)教研活動
教研活動是每一名教師都要做到事情,而且持續教師的一生。根據對教研活動的理解來看,具體包括了小學語文教師所進行的有過程、有目的、有方法的活動,而且具體落實在各個學校當中,實施完整的教育教學,開展相關方面的活動,具有一定的實踐性和反思性,而且能夠讓中小學教師達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形成更好的教育參與主體。
2 小學語文教研活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 小學語文教師存在的問題
小學語文教師本身作為教研活動的主體,具有一定的作用。而且語文教師可以通過觀摩課堂來進行展示。觀摩型教研活動能夠有效的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在教師的成長道路上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讓更多的小學語文教師走向專業化的發展道路。小學語文教研活動阻礙著整個語文課程改革的腳步,根據對教育活動相關方面的分析,能夠找到根源。而且這里的觀摩具有一定的效果,相比之下更加的體現了教研活動現場的有效性。但是,當前的教研活動很難調動起教師興趣,很多教師感覺到教研活動太過無聊,甚至想早點推出。
(二)小學語文教研員或教研組長存在問題
教研員或教研組長在進行教研活動的策劃上并沒有針對性的落實,而且相對來說不夠充分,很難起到示范帶頭作用,而且很多小學的語文課都是一些跨學科課程,所以教研員和教研組長參與的并不多,而且任務也不夠均衡。更多的教研活動缺乏管理,導致教師重視程度不夠,教研組長和教研員還沒有加以干預。
(三)教研活動管理與環境存在問題
教研活動中的活動管理和環境也存在一些問題,很多被稱為公開教研活動并沒有很強的針對性,而且在進行教研活動的形式比較的單一小學語文教師受到了更多的影響,而且能夠體現出小學語文教育的基本規律。在新課程背景下,能夠體現教學研究的內容和方法也可以達到最優化,起到一定的教學經驗的推廣和促進作用。而且相對來說配合不夠緊密。根據小學語文教研管理活動的基本內容來看,教育專業發展并沒有得到培養,而且選擇性也不夠強,所以很難從具體目標上達到實現和落實。
3 小學語文教研活動改進對策
(一) 了解教師參與需求,促進教師均等參與
小學語文教師對提高學生的基本能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的基本并不簡單是培養什么樣的學生,更是要培養學生的基本素養和德育教育。所以,在進行j教研活動中,要加大教師的參與,例如在對小學語文課文《多夢的季節》一課的講授過程中,需要教師準確快速的定位好課文當中的內容,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目標加以明確,更需要相關的教師做好定位,不斷強調個別教學與規范語文課堂之間的目標實現。達到教師與學生在講授過程中能夠注重聯系性和關聯性,加強對學生的正確引導,讓學生能夠對“哼”、“鷹”、“默”三個字進行記憶,更能夠通過不同的段落內容,形成準確的認識,做好生詞的閱讀,而且對容易讀錯的字做好的相關的定位,讓新詞和對話情境之間更加的貼切,也能夠讓學生對語文教師的接受心理更強,促進了教師最終的表達,更能夠讓語文課堂教學的目標得到實現。在教研活動中,更能夠調動起語文教師的教學熱情,用教研活動來更好的促進教學改革,達到更高的水平。
(二)提供多樣化的教研活動,打造新型教研隊伍
對于當前的語文教學一定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以轉變語文課堂教學方式,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理念,從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利用教研活動的成果,促進精彩、多樣、信息化的課堂教學的構建,更好的吸引學生,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樂趣,讓學生對內容豐富多彩、氣氛活躍、感情真摯的語文課堂充滿無限的感知欲。通過充滿實效性的教研活動能夠激發學生對語文知識透徹準確的理解,豐富學生的閱歷、提高學生的成績。
將教師隊伍建設放在具體的教學發展上,促進學生的整體性發展,在提高教育質量的共同目標下,落實小學語文教育的教學研究,讓教師得到培訓和提高,而且還能夠開展具體的時間教學,將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動聯系起來,更好的提高了整個教學實踐的內容。同時也能夠通過專業化發展,達到彼此之間的融合和發展,讓教師基本水平得到提高,教師的研究活動得到與學生和自身的緊密配合。
(三)基于教研活動評價標準加強監測與評估
在我國語文教學的新一輪課程改革中,小學語文教學作為課程改革的一項重點,也在隨之深入推進。在日常的教師教研活動中,也能夠找到一些目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弊端的根源,那就是很多教師還存在著很多不科學的教育教學觀念,這些弊端束縛著學生的思想,限制了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的發揮,嚴重影響課堂教學的效率。因此,作為教研活動經過一定的周期性研究之后,要能夠拿出一個階段以來的教研成果,該成果可以切實有效的提高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性,保證語文課堂的生動有趣等基本的特征。同時,對語文教學中遇到的時間問題進行解決,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讓整個活動充滿色彩。根據教研活動的相關聯系和探索來看,這是一種未知的教研活動,能夠緊密圍繞教學問題展開,而且做到了合作和交流。
4 結語
概括的說,這種教研活動,需要一定的主導者來為整個活動進行防腐的探究,同時更需要彼此之間進行對話和探究,生成新的對話,強調了主動性。同時整個教研活動還要盡可能的制定出可實施的操作要求和規范,對于教研活動的結果要建立起評價量標和相應的管理措施,最終構成一個立體化的完整的管理系統。
參考文獻
郭華:校本教研這個詞是借用國外“school based”一詞再加上我們的“教研”組成的。校本的理念就是基于學校,通過學校,為了學校。
校本教研有自身的內涵和意義。首先,校本教研比學校里的學科教研的范圍要大。我國有三級教研室,學校里各學科也有自己的教研組,但校本教研的對象通常是比較宏觀的,它可以超越備課,超越學科,研究一些共同的問題,如學校發展、學生的德育問題等等。最重要的是,校本教研一定要研究自己學校發展過程中的真實問題。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我們國家有幾個比較重要的教改實驗,如南京瑯琊路小學的“三個小主人”實驗,其實就是非常典型的校本教研,只是那時沒有使用這個詞而已。為什么提“三個小主人”呢?“”十年浪費了很多時間,于是“”過后,要搶時間學知識。但是在教知識、學知識的過程中,很多教師都發現,有的教師只教知識,學生的學習成績與發展并不見得有多好,反而是那些課外活動搞得好的教師,學生性格活潑,學習成績也不差。于是就提出了“課內外一體化”,既要學知識,也要開展豐富多樣的課外活動。后來,學校在南師大教育系的幫助下,進一步提出“三個小主人”,即“學習的小主人、集體的小主人、生活的小主人”這樣的教學改革思路。這就是基于學校發展過程中的真實問題所做的研究,超越了備課組、學科組的視野,是全校的一個課題。當然,校本教研也包含備課、聽課等活動。
其次,校本教研強調所研究的問題一定要來自學校內部,而非外部。來自外部的研究課題,有教育行政部門的也有大學的,等等。例如,大學教師承接一個重點課題,事先設計好所有實驗方案、研究方案,然后找一所中小學校作為試點,這對學校來說就是外部提出的課題,中小學教師只是一個執行者。而校本教研的問題提出、研究設計等,主要應該由學校自己來做(當然不排除外部的幫助)。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很多校本教研都是采用行動研究,即教師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問題,通過實踐來解決問題。因此,校本教研的主體一定是學校、學校教師,這與外部提出、由教師執行的教研不同。從這一點來看,校本教研具有它積極的意義。
此外,就傳統意義上的備課、聽課等教研活動來看,校本教研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三級教研在學校教學的指導方面發揮著非常大的作用,但是,學校的自由度、靈活性在一定程度上會受些限制,尤其是學校之外的教研組織在開展集體教研活動時,教師有來自重點學校、一般學校的,研討的內容難以直接針對不同學校的教師的具體問題,統一性有余而個性化不足,針對性有限,在這個意義上,積極開展學校內部的校本教研活動就非常必要。
《中國教師》:近十年來全國各級教研系統都在推動學校的校本教研,您認為目前我國學校校本教研質量如何?
郭華:其實我國一些學校歷來在做校本教研,這在前面已經提到過。例如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二中、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雖然之前沒有提過“校本教研”這個詞,但是他們一直以自己學校發展為主在做研究。其他一些優質高中的選修課的開發,也主要是以本學校為主來進行的。所以,“校本教研”這個詞雖然是近十幾年來才有,但校本教研的活動是早就有的。
就校本教研的開展來看,我個人認為高中校的效果相對好一些。高中的教學班一般都比較多,教師也多,所以,校本教研在高中階段可以比較個性化地開展。而小學不同,有的小學一個年級僅有一個教學班,學校就那么幾位教師,信息來源、教師水平都受局限,校本教研的開展就會受到限制。所以,校際之間、區域之間的聯絡,開展聯片教研、區域教研就非常重要了。
目前來看,對校本教研的理解和實施有些僵化和片面,主要表現在一般意義上的課題研究上。由于常規的校本教研,例如聽課、備課等活動,各級教研部門會去統一組織管理,開展的形式以及質量都有保障,沒有問題。但就校本教研的課題研究來看,形式化嚴重,質量差參不齊。一個表現是,現在學校評優、教師職稱晉升等等,都需要教師做課題,加重了教師負擔,教師們對此怨聲載道。這樣一來,教師在時間、精力、資源、經費不充沛的情況下,研究的東西大多是低水平的,重復率特別高。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盲目追求課題研究的校本教研效果并不好。當然,有些學校的校本研究還是很有特色、也很有意義的。
很多在學校開展的課題,也是上級規劃的課題,是有經費的。但是由于研究重復多、水平低,經費的支持并沒有獲得應有的效益。我個人以為,這些用于所謂的教育科學研究的課題經費還不如用來普遍提高教師的工資,讓教師們從實際出發,扎扎實實地去研究課堂教學,把教學最根本的問題、每天都要涉及的基本問題研究清楚。其他相關的研究雖然也是應該做的,但不應該強制教師去做。
《中國教師》:您認為有效的校本教研需要怎樣的基本條件?目前影響校本教研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郭華:校本教研的有效性與學校類型有關系,與我們對校本教研的理解有關系。如何理解校本教研,我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其實,校本教研不需要什么條件,只要有問題意識,有一顆發現問題的心,想著如何把教學搞好,就能發現問題,在此基礎上,就會想辦法去改進。如果是學校教師,可以把每一天的教學活動都看作是一個研究,每天都是在做研究,不需要特別的條件。只要是在學校,只要是在認認真真地做教學,就是在研究。從這個意義來說,我們可以把每節課看作是一個實驗。如,教師上課需要備課,備課實際上就是在寫實驗假設:目標是什么,達到這樣的目標需要選擇什么樣的路徑,需要控制哪些變量等。目標可以看成是因變量,而選擇的手段、教學過程等操作都是自變量,這就是在研究,而且是一種自覺的研究。有的教師上了十幾年課,就不去備課了,那就變成了一種簡單的重復。但是,任何一位想把課上好的教師,他一定會去研究如何教學生才能聽明白。所以,我覺得校本教研不需要什么條件,如果需要條件的話,就是教師要有不斷改變教學的想法,要有發現問題的眼光。校本教研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
而現在很多校本教研與學校直接的教學質量、教學活動、教研活動脫離了,似乎是為了做研究而去做研究,要命的是這種研究還貢獻不出什么新知識、新方法。就校本教研本身的意義來說,校本教研就是要解決本學校自己的問題,只要問題解決了,就是有價值的,無論是對學生成長、教師發展還是學校發展都有價值。如果是一個脫離具體學校情境問題的研究,則一定要有新知識或新方法的貢獻,要給人以啟示,能夠被別人所借鑒,能夠推廣。現在呢,校本研究的題目與一般研究相混淆,既解決不了學校的具體問題,也沒有普適研究的意義,這是很遺憾的。當然,即使是校本研究也要在借鑒別人的基礎上,去做更好的研究。本來,校本教研既要解決本學校的問題,同時也提高教師的水平,而現在變成為了單純地做一個研究,這就沒什么意義了。
《中國教師》:大家都說學校要以科研興校,以教科研促進學校內涵發展、質量提升。那么校本教研如何與學校科研整合呢?可作為一體嗎?
郭華:學校科研能夠脫離開所謂的教學研究或者校本教學研究,另搞一套嗎?所謂的科研興校,不是做一個與教育教學沒有關系的科研,而是一定要跟學校發展(最核心的就是教育教學,當然還包括德育等其他方面)緊密相關。
《中國教師》:在提升教師校本教研能力方面,您有何建議?
郭華:每位教師確實不一樣。有的教師確實發現不了問題,這與教師的工作經驗、研究能力有很大關系。比如新教師幾乎很少能夠做研究,我們建議新教師最重要的事是把課上好。新教師剛參加工作時會特別忙亂,對學生不熟悉,學校的規章制度不清楚,還談不上什么研究。職前教育只是教師的孕育期,教師的成長一定是在學校中。所謂的新手教師,他的研究就應該是熟悉學生、熟悉教材,去觀察、學習老教師是怎樣做的。如果說研究的話,這也是在做研究,但新教師的研究不是一般意義上要成果的研究,而是為了適應當下的工作。隨著教師對學生、教材、學校的熟悉,對教學這一套游刃有余之后,才會去想怎么提高的問題。教師渡過新手期后,分化比較嚴重。有的教師悟性高,研究能力強,有的教師就是不斷重復,原地踏步。當然,不同學校的教師的情況會有不同。學校學科組、備課組的作用是巨大的。有些非常好的學校,對年輕教師的培養很有一套。我寫過一本書——《名校沒有秘密》,其中有一部分就叫《年輕高手復制記》,寫的是那所學校沒有多少特級教師而年輕教師占大多數,但整個學校的教學質量、教學水平比較高,就是因為教研有一套好的做法,所有教師的教學都不會差。所以,好學校的好教師就比較多,這的確和學校整體的氛圍、傳統有很多關系。而在同一所學校,有的教師出類拔萃,有的教師水平一般,這就與教師自覺的研究意識有關。我們常常聽到教師提起做研究,我認為教師做研究沒有問題,關鍵是怎么理解研究。做研究,是需要專業自主和專業自信的,有的教師容易“跟風”,看起來思想很新,實際上沒多少思想,無論寫多少文章都不能算作是有研究。
《中國教師》:對于國家層面的校本教研推進工作,您有何建議?
郭華:校本教研用推進這個詞語不太合適。學校是一個非常自主的社會組織,而且是一個專業組織。這個專業組織有它的專業活動,而且它一定是要做這件事,所以,不需要推進。校本教研本來就是作為促進學校發展、教師專業水平提升的一個常態工作。原來我們學校也一直在做這方面研究。好的學校、好的教師哪有不做校本教研的?國家層面不需要去推進,而應該去倡導大家自覺地去研究教育教學活動,至于到底如何去做,各個學校的辦法實際上是很多的。我們的教師是非常敬業的,大家都是利用周末時間去參加培訓,愿意把工作做好。
一、挖掘教材,引導學生發現美
在數學教材中,蘊藏著豐富的美育因素,現行的數學教材正確處理了數學學科特點與兒童認知規律、德育與智育、教與學、減輕負擔與提高素質等方面關系,把數學的抽象美、符號美、數的神奇美、數學的和諧美和概括美、猜想美、濃濃的時代生活氣息美、開放靈活美等融入在里面。例如,豎直線意味著剛直、挺拔,橫直線意味著平穩、開闊,曲線給人以優美、柔和的感覺,圓形具有完滿、流轉的美,矩形有剛勁、整齊、對稱之美,正三角形具有平穩、安定之美等等。教師在教學生學習圖形的同時,如果能夠說明這些圖形、線條的特點和它的象征意義,就能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的同時受到審美教育。如:在教學生認識長正方形時,可讓學生動手操作,用長正方形擺他們喜歡的東西,并且讓他們說說是如何擺的。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培養了想象能力,同時也讓他們認識到了圖形美的另一面。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如果把120米看作單位“1”從分數意義的角度,或用解工程問題的方法怎樣來解答這道題呢?這一下,學生的教研專區全新登場教學設計、教學方法、課題研究、教育論文,日常工作思維又活躍起來,經議論、嘗試和思考,學生的解法又增加了幾種
二、在情景教學中體現美感
在小學各科的教學中都需要情境教學低年級數學教學尤其需要情境教學。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很幼稚,對事物充滿好奇感,適宜在“玩”中學習數學。教師應創設種種情境與機會,如小學一年級在教學1――10的數字時,教師可根據數學特點,出示圖畫,如:小棒1、鴨子2、耳朵3、叉子4,看到這些圖畫,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一下被調動起來了。再如:根據某一教學目標,設計出一個總體的教學情境,讓教學始終貫穿在情境中,學生既學的快樂,對知識點掌握的還牢靠。數學源于生活,必須融于一定的生活情境之中。又如:第一冊教材《統計》一課中,利用多媒體創設出大象伯伯過生日的情境,讓學生通過小組分工合作,來數一數大象伯伯家來客人的情況,從而得出來了哪些動物,哪家動物來的多,哪家動物來的少,滲透出統計知識。這樣選擇和設計與當今學生的生活密切相聯系的教學內容,通過多媒體處理,將畫面、聲音等于一體,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把這一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形象直觀的內容,把學生帶入新奇的境界之中,學生由“奇”而生“趣”,由“趣”而生“惑”,心生疑惑,起了學生的求知欲,達到優化課堂教學的目的,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美。
三、小組合作,自主學習探究,深化審美體驗
在“數學活動中感受美、欣賞美、體驗美”是數學課程標準所積極倡導的重要理念。數學教學要在數學知識和師生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使數學中美的因素得以體現。大家都知道,僅僅憑借對美的事物的感知,所得的美感只停留在表面和潛層,是不深刻的,必須在感知美的過程中產生相應情緒體驗,才能通過各種美的體驗和品評鑒賞深化對美的形象認識與感知,獲得豐富的審美體驗。所以要精心的組織好真切的體驗活動,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的美。如在《認識物體》時,我設計了“摸一摸,說一說”的游戲。把操作活動和表達結合起來,讓學生摸一個物體并說出它的名稱,也可以先給名稱再去摸出相應的物體。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表達,學會傾聽,發展他們的數學交流能力。通過這種有趣的數學游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四、結合教學實際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數學蘊含著極其豐富的辯證思想,它較其它學科更為具體和廣泛,這是數學學科的一大特點。如角的推廣、函數的定義、軌跡的概念等都是運動和變化的思想在數學中的具體體現;數的對立統一(正和負,整與分,有理與無理,實與虛)、運算法則的對立統一(加與減,乘與除,乘方與開方)都是對立統一規律的具體反映;一些定理、定義、公式、法則之間相互制約、相互聯系、相互依賴,都反映了普遍聯系的規律;還有反證法的思想,實際上是矛盾中否定之否定規律的體現。在講授相應新課的同時,適時地、恰當地滲透些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不僅有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深刻理解和對數學方法的熟煉掌握,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和科學的世界觀。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美育,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養成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良好習慣,并在美的氣氛中體驗美的樂趣,享受美的快樂,在美的陶冶中主動、生動的發展,達到理性感知和情感活躍的和諧一致。數學的美育功能正是這樣“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讓我們有數學的美去營造更強烈的美育氛圍,去塑造一代美的人,創造一個美的世界。
五、結束語
學生只有發現了數學之美,才能改變以往認為數學枯燥乏味的錯誤認識,學會欣賞數學之美,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變被動學習為積極主動的學習,本文從引領學生感知生活中的數學之美、挖掘教材體驗數學知識內在之美、通過多媒體教學體現美感的教育、在小學教學中進行美育教育,不僅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了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而且使他們在獲取數學知識的同時,受到美的感染,得到美的熏陶,同時也提高了他們感受美、欣賞美、理解美、創造美的能力,使他們認識到數學美的所在,從而更加愉快地進行數學學習。
參考文獻:
無論是素質教育的推進,還是新課程的實施,學校的硬件設施、教學內容或教學媒介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教師的要求也隨著時代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師從教學實踐者轉變為研究者。教師成為研究者,已經是當今教師基本素養的一部分,已經是教師新的職業存在的基本表現形態。怎樣的教師才屬于研究型的教師?中小學數學老師在實際工作崗位上,如何努力使得自己加入研究型教師的行列?本人認為應從下面幾個方面做起:
一、平時教學實踐過程中樹立教育研究意識
1.在數學教育發展趨勢中樹而形成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
數學教學研究必須體現數學教育的發展趨勢,以數學教育的發展及其理念為背景,為我們提供教學研究的背景和方向。這樣才能保證我們研究的問題有意義,所持的觀點和表達方式與時俱進。在數學教育的發展過程中,每個時期的教育理念不同。如20世紀60年代的“新數運動”,70年代的“回到基礎”,“80年代、90年代的“大眾數學”、“問題解決”,世紀之交的“建構主義”。而對于每個時期的教育理念我們都要揚長避短。如“新數運動”由于片面強調抽象分析合數學知識內在的邏輯結構,違背了基本的認識規律。而建構主義的產生正是對傳統教學理論自覺反思,對學習活動本質重新認識的結果。這就是歷史給我們每一個教師和教研工作者的教誨:反思、批判和揚棄。如教學目的,先強調知識,以后提出了能力的概念,知識與能力并重;進而提出情感與價值觀,知識、能力與情感三位一體。可見,我們對知識的認識在不斷發展、對能力和情感的認識變化更大。[1]
2.在平時的教學中樹立創新意識
在平時的教學中樹立創新意識,轉變教育方法是創新教育的關鍵。這就需要我們以新觀念為主帥,新能力為先鋒,新方法為利器。傳統的講授法、練習法、記憶法等常規教學法并非毫無使用價值,但應在新觀念指導下注入新內涵。我們現有的應試教育往往就在于重視結果,特別是考試結果。但事實上人在進入社會以后,當年上學時學的很多知識可能會忘記,其中包括那些在考試時得過100分的知識。然而,人們在學校受教育過程中形成的穩定的品質,會在他們一生中起作用,跟人相伴終身。良好的素質需要通過內化、通過科學的教育過程來實現的,所以,教師應該樹立創新意識。如教師要有意識地讓學生從“上課復習作業預習再上課”這一機械的運作方式中解放出來;在實施在個性化教學方法時,教師還要尊重與眾不同的疑問和標新立異的觀念,特別是數學中碰到一題多解的題目時,教師更不要輕易下結論,而應鼓勵同學之間交頭接耳,相互討論,相互啟發,取長補短,看誰能想出與眾不同的解題方法;改進評價,在目前這種統考模式下,有多少寶貴的創新思維被無情的朱筆撻伐,多少英才被死氣沉沉的分數線虐殺。 總之,教師必須樹立創新意識,具備了創新教育精神,才能加強教師的創新教育能力,才能以優異的素質去適應并深入開展蓬蓬勃勃的創新教育,培養出創新型的人。[2]
3.樹立從自身的教學活動中積累素材的意識
教學研究需要素材,素材從哪里來?從教學活動中來,從我們的切身體驗中來。如一道題,用一種思路往往可以激發出學生的多種解法。尤其是非常規的解法以及解法的形成過程,不僅可以作為解題策略來記載,而且也是研究學生思維活動的重要案例;在教學中,出現的一些教學靈感,學生的一些思想火花,這些內容的記載會是我們研究的財富;教研組活動中,群眾的思想結晶;在批改作業時,學生出現的普遍性的錯誤,這不僅是教師教學經驗的來源之一,也是教學研究動因之一;在閱讀中,出現的思維的碰撞,都有可能成為我們需要研究的課題等等。因此,我們可以看出我們需要研究的課題會不期而至。關鍵是要求我們要善于捕捉。這就要求我們平時樹立積累素材的習慣:我們可以寫教學札記,記下每天的所思,所聞,所做;寫課后反思,對一些重要課時作出評價;寫作業批改記錄,記下學生通過作業表現出來的精彩和不足等等。通過平時的積累,有了想法,有了問題,素材和基本觀念,我們就可以確立課題,就可以調查,實驗和研究,就可以借鑒,討論和思考,進而構思謀篇,形成成果。這些都是數學教學研究的方法。[3]
二、學習基本的教育研究方法
1.科學合理的選擇所要研究的課題。選題應做到以下幾點:(1)選題范圍不要太大,這樣會使人無從下手。有些教師教育科研選擇的課題常常比較寬泛,涉及因素眾多,動輒就呈學校的整體性變革或綜合變革。在這樣的課題中,一個大問題關聯著一系列小問題,并沒有明確的目標指向,甚至沒有鮮明的問題意識和線索。(2)選題核心概念不要太多,這樣會主攻目標不明。選題要善于對問題進行分解。把一個大的問題按照內在邏輯體系分解成相互聯系的許多問題,從而找到解決這個問題的步驟和相關的網絡。(3)選題要把握“真”與“實”,提出真實而有價值的問題。選題要從自己的工作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入手,分析這些問題的相互關系,確定問題的輕重緩急,找出最令你頭痛的問題,找出最急需解決的問題,分析問題的真偽,透過問題現象找到問題的本質。[4]
2.根據課題選擇恰當的研究方法。課題研究一般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主要有:實驗研究、行動研究、調查研究、敘事研究、案例研究等。選擇恰當的方法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考慮:(1)從教師要根據自己所研究的問題的特點來決定怎樣選擇研究方法。(2)教師要根據自己所研究的對象的特點來選擇研究方法。(3)教師還要根據研究的環境特點來決定怎樣運用研究方法。[5]
3.選擇恰當的教育研究成果表達形式。案例、敘事、日志、反思記錄、活動照片、學生作品、視頻等,都是教師教育科研活動的重要載體。它們既可以成為教師教育研究活動過程的記錄,也可以成為教育研究活動結果的體現方式。一般說來,便于操作、與工作實踐相輔相成、“工研”矛盾不突出的成果表達形式,才是適于教師的。[6]
參考文獻:
[1] 單琳琳.淺析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J].消費導刊,2008(7) .
[2]陳國達.怎樣進行科學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1.
[2] 楊麗珠.教育科學研究方法[D].沈陽: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3] 曾軍.教育研究中定量與定性研究法的比較[J].廣西教育學院,2000(3) .
1.我國中小學音樂課大半個世紀以來幾乎就是“唱歌課”。50年代前后的教學模式基本上有兩種:一種是 傳統的民間藝人“梨園式”的教唱——教師唱一句,學生跟一句,唱會即為完成教學任務。另一種是受專業音 樂教學的影響,其模式為:基本訓練(發聲訓練、視唱練耳)——歌唱(范唱、識譜、教唱、歌唱處理)。
2.五六十年代,音樂課受其他文化課的影響,強調文化知識的傳授,學習前蘇聯教育家凱洛夫教學法,凱 洛夫的教學模式引入音樂課,其模式為:組織教學,復習檢查,講授新課,鞏固、布置作業。
3.以后,音樂教育開始出現了生機,音樂教學改革逐趨活躍。如:為了改變大聲喊叫的唱 歌,開展了童聲訓練的研究;為改革枯燥的樂理知識教學,出現游戲教學;為改革單一的歌唱型教學,增加了 器樂教學。但是從總體上看,其指導思想與教學目標仍然停留在重知識傳授上,其教學模式還是屬于“凱洛夫 式”的。
4.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國外音樂教學法開始傳入我國,尤其是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及達爾克洛茲教學 法的傳入,開拓了我們的思路。國外音樂教學法強調即興創作,從觀念上促進我國的音樂教學改革,使音樂教 學研究上了一個臺階。
但從現代教育論上分析,一個時期內課堂音樂教學的主要模式仍屬于單純的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其教育理 論基本是赫爾巴特的教師中心論。在一部分音樂教師觀念中,專業音樂教學的傾向還有一定的影響,所以在教 學中往往對學生進行煩瑣的樂理知識教學,枯燥的發聲訓練、視唱練耳,學生隨著年級的遞增而反感情緒增加 ;對作品(絕大部分是歌曲)的理解,完全是教師說了算;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完全處于被動狀態。所 以中小學音樂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曾出現“中學不如小學”,“小學高年級不如中、低年級”,“學了九年音樂 課,有些學生仍然是一片空白”的不正常現象。因此,從整體上研究教學模式,改革音樂教學已迫在眉睫。
二、研究的思路
1.明確目標、轉變觀念。
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指導下,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對教學過程進行優化組織、 設計相對穩定而又系統、簡化的教學結構。我們必須認識,中小學音樂教育是國民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 分,是非專業音樂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而非音樂專業人才,這一性質決定了中小 學音樂教育必須以全體學生為對象,以普及音樂文化、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任務,要徹底改變以專業音樂教育 為目的,以教師為中心,單純知識、技能傳授的教學思路。中小學音樂教育要以學生為本,以音樂教育為手段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研究、總結國內的經驗及其模式。
自七八十年代以來全國各地音樂教研網絡相繼建立,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教研活動,同時也涌現了大批音樂 教學的有志改革者,他們在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各方面進行單因子改革或整體改革的實驗,他們的思路及經驗, 在各地的刊物上都有報導,我們要認真做好收集、整理工作。
3.加強對國外音樂教學思想與模式的研究。
本世紀以來產生的音樂教育體系和流派,對世界音樂教育發生了重大的影響。瑞士的音樂教育家達爾克洛 茲獨創的體態律動教學,具有劃時代的作用,首次確立了身體運動反應在音樂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理論上開 拓了近現代音樂教育的研究視野,在實踐上推動了近現代音樂教育的進步。匈牙利作曲家柯達伊創造的柯達伊 教學體系,立足于弘揚本民族文化,采用首調唱名法,柯爾文手勢、節奏唱名等手段,有效地造就出大批熱愛 本民族音樂文化的愛好者。德國作曲家奧爾夫創立的奧爾夫教育體系,一切從兒童出發,提倡學習“元素性” 音樂,注重培養創造力,使兒童能以最自然的方式進入音樂,并從中獲得個性的發展。美國的曼哈頓維爾音樂 課程計劃,強調學生主動地進行探索學習,以及螺旋型課程等,為音樂教育的研究發展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美國的綜合音樂感教育,強調音樂學習的各個方面應當相互聯系,綜合成為一個整體,通過表演、聽賞、創作 等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也獲得音樂態度和音樂素質的全面發展。
以上這些體系與流派,共同的特征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創造性,注重 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在教學環境上都以寬松的形式,在沒有課桌椅的寬敞教室內進行音樂實踐與活動 。我們可以將這些體系的教學模式簡約為如下圖式:
奧爾夫教學模式為:探索——模仿——即興——創造
曼哈頓維爾課程的五個教學環節:
自由探索有指導的探索探索性的即興表演有計劃的即興表演強化
綜合音樂感教學活動模式為:
附圖{圖}
三、音樂教學策略
1.德育與美育。
“音樂教育——不是培養音樂家,首先是培養人”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名言。中小學音樂教育的意義,遠 遠超出藝術的范圍,是陶冶高尚情操的有力手段,而德育與美育是它的靈魂。我們要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培 養完善的人格,音樂教育首先要教會學生“學會做人”。
2.生動與主動。
“生動”至少包含三個層面:一是形式的生動;二是教學內容設計的生動;三是教學手段與方法的生動。 只要一切從學生出發,即使是枯燥的基本訓練,也能變得生動而活潑。“生動”才能引起學生們學習的興趣, 才能激發對音樂的喜愛,才能產生大面積質量與效益。生動活潑的更高層次是主動發展。沒有主動性其生動性 也是有限的,只有學生的主動參與,生動活潑的潛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展開。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 需要學生的主動參與。同時,主動性是審美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沒有主動性就不可能產生美好體驗,音樂教 學必須生動與主動。
3.傳授與創造。
音樂教學過程在一定意義上講,就是教師將人類社會長期積累起來的音樂文化知識和技能技巧傳授給學生 。從現代的觀念來看,必須把知識、技能和發展智力統一起來,而創造力則體現更高的要求,更能促進學生的 個性發展。因此,國外音樂教學體系都非常注重創造力的培養,尤其是學生的即興創作活動。而我們的音樂教 學過程中,這方面顯得較為薄弱。作為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學,創造性是審美教育的重要特征,創造性要貫 穿于審美教育的始終。
4.靜態與動態。
傳統的音樂課強調知識技能的傳授,大都采用一般文化課的靜態形式,學生正襟危坐。音樂本身是非語義 性的,體態律動學的誕生,使人們對音樂心理的研究開拓了新的領域,動態更能喚起人的本能,更能觸發人的 自由聯想,有助于人的創造意識和行為。靜態與動態的相輔相成、互為補充,是音樂課較為理想的一種策略。
5.單一與綜合。
中小學音樂教學內容有多種,主要為聲樂(歌唱)、器樂、欣賞、音樂常識與基本訓練。作為普及的學校 音樂教學,“綜合”是它的主體,而且學生年齡越小、年級越低,“綜合”更為適宜。
四、音樂課基本教學模式研究的初步設想
1.我們對唱游課進行了初步總結:①唱游課教學打破了傳統音樂學科的單一性,采取音樂游戲、律動、歌 表演、集體舞、節奏樂等綜合性音樂藝術手段,提倡藝術形式的多元性。它以激發兒童學習音樂藝術的興趣為 目的,以培養他們審美情趣為核心。實施唱游教學,一方面為進入中高年級學習音樂打好基礎,一方面積淀為 具備審美情操的基石,從而成為完善學生素質的一個組成部分。②唱游課的指導思想:“動中學,玩中學,樂 中學”,一切從學生出發。③唱游課的相關策略:a注重興趣;b人人參與;c創設情景;d加強表現;e加入競賽 ;f即興創作。④通過歸納,初步形成了游戲教學模式:
附圖{圖}這一模式從兒童的年齡特征出發,讓兒童從游戲中產生對音樂的興趣,從游戲中去學習音樂,在 游戲中引導他們進入音樂的殿堂,當他們在游戲中獲得一定的認識后,及時加以鼓勵,發展他們的智慧,啟發 他們的想象力,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從而產生更高層次的興趣。游戲模式既是唱游課的教學模式,也是唱游教 學的過程,這模式中各環節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層層緊扣,循環發展。這一模式適合低年級學生的音樂學習 ,還可引伸到中年級。⑤唱游課教學評估,采用“音樂樂園”、“小小音樂會”等形式,對學生的表現能力、 審美情趣進行測試,并評定“優、良、中、差”。
2.小學的中、高年級及初中,由于學生年齡的增長、教學內容的增加,教學模式可以從低年級的游戲模式 逐步過渡到游戲、活動模式活動模式:
調研的對象、范圍、方法、時間:
此次調研的對象是全校的有關領導、教師、學生。調研主要采取座談、問卷、訪談、研討的方式。學校分別組織召開了中層干部、年級組長和班主任、德育教師共三個座談會。分別從領域分析總結我校學生德育工作狀況。調研時間,5月—6月。
一、基本現狀
(一)主要成績:
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是顯著的。
在房山區“弘揚民族精神”主題征文和“細節”主題征文活動中,我校均榮獲了優秀組織獎。我校學生思想道德的主流是積極的、向上的、令人欣慰的,主要表現在:
1.學生的政治思想是積極向上的
學生普遍具有較強的國家意識和很高的愛國熱情,他們每天從新聞媒體了解國內外大事所用的時間在15分鐘以上或30分鐘以上。對社會上的腐敗現象深惡痛絕。
多數學生生有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75.1%的學生認為個人成功的標志是對社會做出較大貢獻,86.1%學生認為一個人事業成功主要靠勤奮努力,表明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已經初步形成。
多數學生有較強的集體觀念,85%的學生能夠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并為集體出謀劃策,愿意接受并完成集體交給的任務。
2.多數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
絕大多數學生孝敬父母、尊敬老師。從調查結果看90.2%的學生尊敬師長。
多數學生有較強的公德意識和是非觀念。71%的學生能夠遵守公共道德,遵守公共秩序,80%的中學生對長流水、長明燈、隨地吐痰、亂扔雜物、公共場合大聲喧嘩等現象表示反感。
學生環保意識顯著增強。90%的學生有較強的環保意識,愿意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環保活動。并主動宣傳環保知識,對不當行為能夠主動勸阻,見到垃圾會主動揀起。
3.學生的法紀觀念進一步增強
通過調查,學生的法制觀念普遍增強。在回答與別人發生矛盾糾紛時,應通過什么樣的途徑解決問題時,85%的學生認為找學校或老師通過正當途徑解決問題;這證明學生的法紀觀念比前幾年有了較大幅度的增強,我校的法制教育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二)基本經驗
學科德育方面:
近兩年來,確立了十一五校級重點課題《學科教學中德育滲透的研究》,把德育教育滲透到各學科教學之中。發揮課堂主要渠道作用。使我校德育工作出現了蓬勃向上的局面,取得了較大的進展。
學校雖然確定了德育滲透的要點,但真正很好落實還有一定差距。存在文科德育滲透效果較好,理科德育滲透欠佳的不平衡狀況。理科課程德育滲透的力度還應加強。
全員德育方面:
開辟德育工作網絡化渠道,加強了全體教師的教育和培訓,樹立起德育全員化的觀念。從領導、教師、到學生,從老干部、優秀青年到熱心教育的家長,都納入了學校的德育管理網絡,從而構建了一個全方位的、龐大的工作體系,有效保證了德育工作的全面開展。
校園文化建設方面:
十分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對校園物化環境建設進行全面規劃。先后投入資金1000多萬元,提供了優越的教學和學習環境,為了賦予校園環境以當代社會文明色彩和教育意識,發揮環境育人作用,我們精心設計,努力創設濃郁的文化氛圍,今年在主干道又新增了12塊宣傳欄,學生隨時隨地都能感受到強烈的文化氣氛。有效地發揮了校園環境的育人作用,取得可喜成績。
班級建設方面:
定期召開班主任會,認真做好班主任的思想教育和業務培訓,提高其班級管理能力和水平。努力營造班級民主和諧的管理氛圍,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平等地與學生相處、真誠的交往,注意班干部的選拔和培養工作,建立一支有良好工作作風和具有示范作用的班干部隊伍。我校的《班級五項評比》制度,很好的促進了班級管理的效果。
團隊工作方面:
發揮學校團委會、學生會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積極出好各種宣傳板報,指導廣播站開展宣傳報道工作,舉辦各種豐富多彩的課外文體活動。精心組織舉行每周一的升旗儀式,并充分利用“國旗下講話”的機會,不失時機地對學生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區域德育資源利用方面:
繼續大力開展“安全文明社區”的共建活動,與琉璃河派出所、武警部隊和敬老院建立了共建關系,積極與社區有關部門開展共建精神文明活動,組織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如暑假學雷鋒活動、慰問孤寡老人等敬老愛老活動等。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法制意識,培養愛國主義精神以及尊老敬老的良 好品質。
預防在校生犯罪方面:
我們請派出所領導作為學校的法制副校長,來學校上法制教育專題課,開展法制教育宣傳月活動,組織學法征文競賽;請公安干警來學校“現身說法”,用活生生的犯罪事實教育學生;舉行禁毒圖片展覽,組織學生觀看禁毒教育影片;我們還加強國防教育,用生動感人的英雄事跡教育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方面:
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教育部頒發的《中小學生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精神,樹立全人生指導,全人格提升的心理教育思想,積極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最優化模式。找準學生的精神需求,開發和設計教育內容,利用校園櫥窗、班級黑板報或墻報、專題講座等多種形式,做好學生的心理疏導,促進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合理評價自我,積極激勵自我,保證學生身心協調發展。
結合教育方面:
結合我校的實際,加強學校、家庭、社會的聯系,形成共同抓好德育工作的合力,這就使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活動途徑和管理途徑進一步拓寬,社會各種教育資源得到有效整合,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進一步社會化,教育的實效性顯著增強。
(三)薄弱環節
盡管我們在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取得了顯著成效,積累了成功的經驗,但我們的工作還存在著一些薄弱環節,具體表現在如下方面。
1.對學生教育的深入性不夠,教育的長效性不強
從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方式上看,教師的說教占著很大成份,很大程度上屬于知識性的傳授層面,這就使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很大程度上停留在道德認知的表面性滲透上。對學生的教育只是達到了“入耳”,還沒有很好地“入腦”、“入心”。
教育的長效性不強表現在:我們在開展道德實踐活動過程中,學生在特定的環境下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但是在離開特定環境,回到現實生活中,實踐活動中產生的良好教育效果有些很快消失,不能持久保持。
2.德育內容缺乏系統性,德育工作缺乏系列性
德育工作的內容和德育工作的開展要有系統性、體現系列性。是由于受社會形勢的影響,使得《德育整體化綱要》沒能系統扎實地得到實施,影響了德育工作的針對性。
3.科學有效的德育評價體系尚沒有建立起來。
沒有科學的德育評價體系就沒有對德育工作的科學評價。因此德育工作者的地位沒有一個科學的定位,致使德育工作者的德育成效得不到應有的肯定,德育工作者的待遇與付出有一定差距,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德育工作者的積極性。
二、當前學生在思想道德發展上的新特點、新變化、存在的突出的問題及成因分析
(一)當前學生在思想道德發展上的新特點、新變化
1.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現代意識,包括自主意識、競爭意識、開放意識、民主平等意識顯著增強。
在自主意識方面,主要表現為“崇尚自我、發展個性”傾向,集體活動中強烈的參與欲和自我表現欲以及人際關系中突出的自主、自立、自理的要求等。從學生思想的顯著變化我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時代精神的變遷。
2.思想發展存在明顯的不協調性。
思想發展的不協調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認知水平與行為表現的不協調。我們日常所觀察到的學生的行為表現與問卷調查結果卻有著較大差距。二是良好的意愿與實踐不協調。大多數同學都有良好的意愿,但他們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不愿付出更多的勞動,缺乏毅力,忍不住寂寞,受不住誘惑,易受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
(二)當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存在的突出問題
1.知行脫節嚴重
學生在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上存在較為嚴重的脫節現象。許多學生能夠明辨道德是非,但往往不能付諸實踐,缺乏應有的道德責任感。調查問卷中學生表示堅決反對不文明的現象,但在實際中我們卻看到不少同學不能自覺做到這些。
2.自我為中心,責任感不強
學校老師普遍反應,相當多的學生往往表現出以自我為中心,只關心自己不關心別人。比較注重個人的感受和利益,人際相容性差,往往表現自私、任性、缺乏責任感。
3.學習動力不足,厭學情緒較為嚴重
調查發現,現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缺乏刻苦學習的精神,怕吃苦。特別是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和信心。
4.心理素質較差,心理自我調適能力不強
目前青少年普遍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心理問題,如焦慮、感情脆弱、情緒低沉、生活感覺無聊。承受壓力、承受挫折的能力較差。
(三)突出問題的成因分析
1.社會因素。
一是當前部分中小學生“知行脫節”、“自我為中心”、自私、講實惠追求自我價值,以及集體觀念和社會責任感淡薄、紀律觀念淡化等與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有著密切的聯系。
二是社會上形形的思潮無時不沖擊著校園,一些不良的風氣和不健康的思想,如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是影響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
中國 論文 聯盟
2.學校教育因素。
一是應試教育的影響,“重智輕德”、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傾向不同程度地存在。德育在素質教育中的首要地位沒有得到真正的落實。
二是學校德育工作內容與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思想生活實際脫節。造成德育實效性差,使道德認知不能很好地轉化為道德行為。
3.家庭教育因素。
一是家庭教育中的德、智錯位。家長往往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忽視孩子的道德。不少學生由于不能正確對待這 種壓力而產生了逆反心理、性格孤辟等心理問題。
二是當前的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獨生子女,他們處于家長過分寵愛的包圍之中。他們以自我為中心,形成了懶惰習慣和自私的性格,人際相容性差,感情脆弱經不起挫折。
三是某些家長不良行為的負面影響。不良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出污泥而不染是非常困難的。
三、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的思路、對策
(一)提高認識,總體規劃 我校加強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工作思路:以干部、教師隊伍建設為重點,以德育基地建設為依托,以科學合理的督導評價為手段,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以養成教育為載體,以實施奧運德育為契機,以表彰獎勵為動力,以心理健康教育為保障,切實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
(二)加強德育干部、教師隊伍建設。
重點建立學習型和研究型德育隊伍,使德育隊伍向專業化邁進,培養和樹立骨干典型,加大表彰獎勵力度。加強德育干部團隊干部與的培訓力度。建立健全德育干部、團隊干部學習、研討制度,建立評選、表彰德育管理優秀干部制度。加強對學校班主任隊伍建設的檢查、評比力度,每學年評估、督導一次。樹立典型,培養骨干,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教育教學水平一流的班主任隊伍。
(三)加強對德育管理的指導與評價。
我校堅持“低、小、細、實”的原則,從實際出發,加強宏觀管理,鼓勵微觀搞活。根據存在的主要問題開展教育工作,使學校自主發展在學生思想道德建設上有所突破。定期召開德育工作經驗交流會。每學期進行一次主題教育活動評比。以教研組為單位,互檢互查,學習借鑒。召開經驗交流暨表彰大會。
(四)結合新課程改革,繼續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
切實抓好課堂教學主渠道建設。課堂 教學(包括道德教學和學科教學)是實施德育的基本途徑,是學校德育的主渠道。要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課程建設,加強學科滲透德育、思想教育的研究。我們要堅決把主渠道建設好,利用好,使知識和教育相得益彰。
(五)拓寬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基地途徑。
加強青少年德育基地建設和使用,深入開展未成年人道德實踐活動,提高未成年人的動手、動腦能力,培養他們的道德情感。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建好廣播、板報、櫥窗、文化長廊等宣傳陣地,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發揮環境育人功能。
(六)抓住有利契機,實施奧運德育
以奧運德育目標為統領,建立協同德育保障機制,使常規教育、主題教育有機結合,突出道德實踐,扎實推進,注重實效,創出特色。
一、學校基本情況和辦學理念
1、學校基本情況:
(1)歷史沿革:學校始建于1928年,解放前為私塾,后發展為小學堂,解放后更名為濮塘小學。1957年建市后屬向山區管轄,2001年7月劃為花山區。
(2)現有規模:學校地處馬鞍山市邊遠山區,共有12個教學班,在校學生413名。有一個附屬幼兒園。
(3)師資:學校現有教職工(在崗)44人,教師結構如下:①年齡結構:35歲以下20人(含3個支教,3個三支一扶,8個代課),占45.5%;35—45歲7人,占15.9%;45歲以上17人,占38.6%。②學歷結構:本科學歷6人,占13.6%,大專學歷27人,占61.3%。③能力結構:花山區“教學能手”5人,占11.4%;校級骨干教師10人,占22.7%。④職稱結構:小學高級教師15人,占34.1%;小學一級教師21人,占47.7%。
(4)基本設施:學校占地2.2公頃;綠化面積5860平方米;校舍面積4586平方米,生均11.10平方米;學校圖書室藏書近15000冊,生均36.3冊。學校設有1個微機房、1個電子備課室,1個圖書室、1個體育室、1個少先隊活動室,1個階梯教室,1個實驗室,1個食堂。
2、學校辦學理念:
讓學生體驗學習快樂,讓教師享受教育幸福,使學校成為求“真”的知識世界,向“善”的人際世界,唯“美”的心靈世界。
3、學校發展目標的定位:
(1)、發展目標:
將濮塘中心小學創辦成具有“一流師資、一流設備、一流管理”,有特色的現代化農村小學。
(2)、重點發展項目:
①發展德育特色學校。
②完善館室建設。
二、學校德育工作簡介
堅持德育為先、德學共進,貫徹落實德育工作常規,以創建農村德育實踐特色為目標,以創建文明班級和文明監督崗為載體,大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感恩教育、法制教育、安全防護教育、行為規范教育等活動。近兩年,在校內進一步完善了“德育文化墻”、“師生文化長廊”、“隊員宣誓墻”等,在校外積極開辟德育場所:敬老院、烈士陵園、濮家祠堂、實踐基地、環境教育基地、濮塘村茶園、東方紅水庫原生態植物園等等,努力打造農村德育特色。在德育特色的引領下,學生的文明行為習慣、思想品德和道德實踐能力得到了培養和鍛煉。積極倡導以人為本的育人理念,以“四個學會”(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生存)為支柱,促進學生在思想品行、文化科學、藝術素養、身心等各方面和諧發展,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1、抓好德育常規工作。
按照《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各項要求,制訂學校的課堂常規、每日常規及文明班級評比制度,由值周教師和值日學生直接執行,每天落實,在實施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及時糾正,踏實抓好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學校還注重學生的思想教育,利用每周一的升旗儀式、主題班隊會及時對學生進行語言、行為、思想等常規教育。利用清明掃墓、重大節日、運動會等系列活動,有針對性地進行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教育。這些工作的開展,使學校形成了良好的教育教學秩序,為師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2、注重與各班主任、家長及社會團體的溝通、聯系、探討和學習。
充分發揮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主力軍的作用,定期召開班主任例會,組織他們參觀學習,把體驗教育、關愛行動等有關文件精神及當前最新的信息、理念,傳遞給他們,使他們能及時了解有關當前德育工作的最新動向,確保班主任工作結合現論和新形勢的實際,互相交流,取長補短,更好地管理班級和學生。通過例會,了解他們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及時為他們排憂解難。注重發揮社會團體和家庭的作用,讓全社會都來關注和支持學校教育,讓孩子有一個好的成長環境,培養適合未來社會需要的孩子。學校定期舉行家庭教育知識講座和培訓班、心理健康教育咨詢日,成立家長委員會。按時、按質、按量完成學校德育工作領導小組提出的各項任務,并利用走出去請專家進來的方式,通過家長大會、法制禁毒教育講座等,給家長傳授現代的家庭教育理念,為學生樹立健全的法律、法制、自律意識。學校還注重加強我校教師的師德教育,不斷增強教師廉潔從教、依法從教的意識和教書育人的本領,落實以德治校方針,不斷提高教師職業道德水準。要求班主任及科任老師定好家訪計劃,進行家訪。
3、裝飾校園,營造優美的校園環境。
學校在上級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投入專項經費和人力物力,粉刷裝飾了教學樓和綜合樓,在外墻體上安裝了金屬質地的校風、校訓、名人名言等文字。操場圍墻的內墻上裝飾了校園德育文化墻,文化墻上有栩栩如生的體育運動圖畫,有激勵人進取的古典詩詞、名人名言,還有蘊含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故事傳說。教學樓走廊上張貼、懸掛有偉人像、英雄人物像、名人字畫、警句格言。各班級的大門邊上掛有班級任課教師情況一覽表,上面還有班級格言。教學樓的樓道墻上開辟了文化長廊,展示師生書畫、文學作品。各班教室內墻上有師生自主設計,自己動手制作的宣傳品。學校開放圖書室并設立了多個圖書角,由專人負責,為師生讀書提供方便。所有這些構成了一幅和諧、美麗的校園文化風景,對師生產生著潛移默化的文化熏陶。
4、以活動為載體,大力推動校園文化建設,引領德育工作發展。
學校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成長。首先,積極組織師生參加具有地方特色的相關活動,既鍛煉了師生,又豐富了校園文化建設。如四月份組織學生參加了“我為家鄉添新綠”活動,五月份組織學生進行采茶實踐活動等等。其次,開展好常規活動,使校園文化建設經常化、持續化,提升校園文化活動效果。如每周二、三、四、五的第二節課后為大課間活動。大課間活動在廣播音樂的提示下,分別進行誦讀《三字經》、韻律操、校園集體舞等活動。再次,學校利用中午時間開展興趣小組活動,有經典誦讀興趣小組,有十字繡手工制作興趣小組等等。
5、學校特有工作:提高“午間管理”的有效性。
我校地處農村,現有12個班級,400多名學生,由于生源分布面廣,現有200多名學生中午在校就餐,加之部分學生由于家庭客觀原因,中午到校較早,學校工作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為了充分利用午間時間,加強學生安全管理,發展學生個性特長,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進一步打造我校德育特色,努力做到讓家長滿意,讓社會滿意。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原則,開辟學生發展的新時空,讓“午間”成為我校實施素質教育,推進特色創建的新平臺。
(1)、健全組織,明確責任,督查到位。
成立“濮塘中心小學學生午間管理”領導小組,由領導小組成員負責方案制定,審核每日活動和人員安排以及活動的檢查督查,每日午間由兩名領導小組成員進行巡視,負責檢查班級值班老師到位情況,確保午間活動正常開展,各類活動秩序井然,努力做到安排從細,活動從實,檢查從嚴,以安排的科學化促成活動效果的最優化,以午間管理服務于提高學生素質,培育學生特長,打造學校特色。
(2)、合理安排,精心組織,講求實效。
各責任人崗位職責明確,活動內容充實,有布置,有落實,有檢查,各環節定時,定人,定事,獎懲分明。各活動組織老師能精心設計活動方案,確保活動有序有效。活動以“高效,低耗,和諧,進步”的發展主題為統領,以三個“個個”(個個成人,個個合格,個個健康)目標為追求,遵循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身心發展規律,充分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和興趣愛好,以培養興趣,激發愛好,促進學生個性特長生動活潑發展為目標開展各項活動。
(3)、家校聯系,形成合力,共同監督。
首先,我校明確規定學生到校和離校的統一時間,并發放告家長書,積極取得家長的配合和監督。要求各班主任和家長取得聯系,根據每生的家庭距離學校的路程的遠近,規定學生從家出發的時間,由教師掌握到校的時間,做到家庭、學校雙方心中有數。如遇到特殊情況雙方及時聯系,確保學生在途中無逗留、玩耍、進網吧、逛超市等時間,做到校園內外無安全“盲區”。其次,向家長發放學生在家活動情況了解表,了解學生在家的活動愛好和興趣,修改和完善每日活動安排,并向家長公布,以取得家長的支持,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以達到最佳的活動效果。
三、存在問題與努力方向
存在的問題:
1、優秀青年教師的逐年外流,導致學校發展后續力量的不足。
2、校本課程開發和課題研究的水平還不高,力度有待加大。
3、農村家庭教育弱化,對學校教育工作造成沖擊。
發展方向:
1、進一步加強學習素質教育理念,更新教學觀念,努力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進一步做好關愛留守兒童工作,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進一步深化校本教研,出臺名師培養方案,構建名師工程,突出抓好骨干教師的培養工程,并充分發揮其示范、輻射作用,帶動教師整體素質提高,促進教育質量的提高。
3、加大家庭教育宣傳力度,辦好家長學校。繼續挖掘德育校本教材,融入地方文化,加快創建德育特色學校。
四、對區德育工作室的認識和建議
認識:發現學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幫助解決學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提升學校德育工作的品味。
建議:1、開展研討交流活動,提供學習的平臺。
2、組織參觀走訪活動,拓展學習的空間。
3、通過各種各樣渠道,爭取合理的資源。
[文章編號]2095-3712(2014)32-0080-05
[作者簡介]曹培敏(1980―),女,江蘇南通人,本科,江蘇省南通市開發區小海小學教師,小學高級,江蘇省南通市開發區美術兼職教研員、德育處副主任。
一、基于創造力培養的小學美術有效教學模式的引入
TIM模式是托倫斯提出的一種創造力培養模式,其本質是通過課堂教學鍛煉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它由增強預期(Heightening Anticipation)、加深認識和理解(Deepen Expectations)和繼續拓展(Keep it going)三個階段構成。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在引入TIM模式時,教師必須將學生特點和美術課程特點綜合加以考慮,對三個階段中的實施策略加以調整,以保證模式實施的針對性、有效性,使之起到促進學生創造力培養的最終目的。因此,我們認為在第一階段增強預期中,美術教師應當通過課前教具的精心準備(比如名畫、手工作品等藝術作品),幽默、有趣的語言,豐富的肢體表達,營造藝術創作的氛圍等預熱學生的“預期和期望”,引發“好奇心”和觸發“想象力”,隨后可以通過美術課堂教學主題的引入,有效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之能夠確定本堂課的目標,“引發創造動機”。在第二階段加深認識和理解中,我們認為,教師的引導和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養成和運用是這一階段的關鍵因素。這個階段可分為三個步驟來實施。第一步:可以結合美術課堂主題,引導學生進行廣泛聯想,促進思維的有效發散,提升想象力。第二步:結合已有材料,引導學生收斂思維,確定自己美術課堂的創作重點,明確創作難點。第三步:面對美術創作,借助于前面形成的新認識,重新確定并執行新的美術創作方案。第三階段為繼續拓展階段,這一階段是課堂創造活動的延續和拓展階段,教師要通過美術課堂教學的延續效應保持學生創造的欲望及活力,鼓勵學生利用各種機會進行美術創作活動。這個階段是超越課堂、教材和教師的學習過程的,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小學美術課堂TIM教學模式對學生創造力培養有效性的實證分析
(一)層次評價結構模型的構建
托倫斯的三階段創造力孵化教學模式可以使學生很好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并極大地調動其學習的興趣,即使在課堂教學完成后,他們仍然會保持足夠的動力去學習,用各種創新的方法,把課堂所學的知識內化為自我認知,提升創造力。然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有必要去構建一個科學合理的指標體系,對創造力培養取向下的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進行客觀的評價。就創造力評價而言,Williams(1993)早就提出創造力可以從流暢力、獨創力、變通力、冒險力、挑戰力、好奇力和想象力等方面進行評價。但是,我們認為,要通過一個指標體系來反映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對學生創造力培養的有效性,就應當將以上評價因素與學生的表現、作品及教師這三個美術課堂基本要素相融合,只有這樣才能夠客觀地反映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為此,我們構建了一個基于學生、作品和教師三要素的四層次評價指標體系,具體如圖1所示。
其中目標層即為“基于創造力培養的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有效性評價A”;準則層分為三層,第一層為“學生B1”“作品B2”“教師B3”,第二層為冒險力C1、挑戰力C2、好奇力C3、……、邏輯性C11,第三層為指標層Di(i=1……41)。
(二)判斷矩陣的構建
我們邀請了小學美術教育教學方面的專家采用Saaty教授提出的1~9標度法(見表1)對上述層次結構模型中的指標進行了兩兩比較,將要素之間的重要性關系數量化,構建了判斷矩陣,具體見表2中的矩陣。
(三)求解特征(權重)向量及進行一致性檢驗
1.求解特征(權重)向量和指標對總目標的權重
求解特征向量也就是求解相對權重的過程,相對權重是一組要素對其上一層中某要素的權重向量。另外,通過下級指標與對應的上級指標的乘積,我們還可以確定指標對于總目標的權重。本文的相對權重及各層指標對總目標的權重見表3所示。
2.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檢驗(CR
判斷矩陣一致性較好時,權重才具有可靠性。各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所有的CR均小于0.1,表明具有良好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