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0 16:02:0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美麗鄉村典型案例,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美麗鄉村是國家戰略,但完全靠財政投入來建設很不現實,一村一鎮更無力完成這一浩大工程;投資風險和效益緩釋又使純粹的市場化運作難以實現。江寧的“國企下鄉”則讓人們看到了一種政府與市場有機結合的建設思路。
南京江寧旅游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錢鵬輝告訴《中國經濟周刊》,江寧國企下鄉直接運作“美麗鄉村”始于2012年底啟動的西部片區建設。以路橋建設為主,投資、Q易、交通、物流、酒店、旅游等產業為輔的江寧交通建設集團,依托企業資源和專業優勢,以“路”切入,先后完成了美麗鄉村示范區生態循環道路、沿線驛站、節點景觀、土地整治及景觀綠化項目,總里程約80公里的生態循環道路和長約40公里的自行車專用道將一個個散落珍珠般的鄉間美景串聯起來。
在初步構建美麗鄉村示范區大景區格局的同時,江寧交通建設集團完成了江寧西部旅游“聯一線”“聯二線”構想,其依傍茶山、水庫直接打造的黃龍峴茶文化村更堪稱典范。
黃龍峴村位于江寧區西南角,竹林婆娑、山水成趣,但地處偏僻鮮為人知。道路建設與旅游項目統一規劃使其“脫穎而出”,迅速成為農村旅游經濟的“江寧王牌”,短短幾年間,這里打造了千畝茶園觀光道、茶文化風情街道、千年古官道、仙竹林蔭道及詩畫黃龍潭等“四道一潭四十景”,可滿足不同層次游客的休閑需求。“旅游+生態”“旅游+文化”“旅游+農業”,一步步提升著鄉村旅游的豐富性和體驗性,黃龍峴茶文化村因此獲得了“中國最美休閑鄉村”“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等60多項榮譽稱號,接待游客超過400萬人,旅游總收入突破1億元。
交通建設集團的成功實踐帶動了江寧其他國企的“跟進”。江寧區商務商貿集團關停、整合部分國有商店和糧管所,在相關地塊改建中小型商業綜合體,逐步在農村集鎮形成各具特色的一體化商業網點。2017年3月,江寧區順勢而為,由國資辦牽頭,旅游、交通等部門和單位共同組建起專注于美麗鄉村建設的南京江寧旅游產業集團,使“下鄉國企”的資源得到進一步整合。
國企下鄉“杜絕與民爭利”
國企下鄉擔當起“拓荒者”和“鋪路石”,但江寧區的主政者十分清醒地認識到,農民才是農村的真正主人,他們是美麗鄉村的受益者,更應當是建設者。
由于看不到傳統農耕的未來,很多地方的農民對土地的留戀和虔誠逐漸淡漠,農村“空心化”日趨嚴重。而美麗鄉村建設啟動后,普遍的誤區是將“美麗鄉村”等同于“漂亮民居”,許多地方模仿城市改造村莊甚至以“買斷”方式遷出原住民,淳樸鄉居的幸福感受完全讓位于匆匆過客的鄉愁體驗。
為了“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江寧下鄉國企始終堅持少拆除多修復、少征收多種植、少限制多引導、少投入多扶持的建設理念,既不搞大拆大建,又確保提檔升級,更為重要的是成功實踐了“農民主體”和“宜居宜業”的建設理念。
錢鵬輝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在美麗鄉村的建設中,江寧區十分注意國企與農民的行為邊界,對一些重大基礎設施和單體投資較大的項目,采取國企主導、街道配合的建設路徑;對能夠吸引社會資本操作的項目,鼓勵街道招商引資;對適合“創業富民”的項目則積極引導農民自主建設。
據錢鵬輝介紹,為確保專業管理、高效運營以實現可持續發展,江寧區屬國有企業先后以合資、合作等方式與農村街道共同建立了若干美麗鄉村開發經營機構,但國有公司和聯合企業都將“杜絕與民爭利”作為基本原則,喚起農民建設家鄉的內生動力則是企業的重要職責。
期間,還參與了鄉村振興全過程顧問咨詢服務模式的設計工作,完成服務清單的整理分類及編制工作。
課題方面,逐步加入中冶農特產品型特色小鎮和鄉村振興戰略政策研究兩個課題組,協助完成前期準備工作和部分文字工作。
同時,自7月初加入文創IP小組后,完成了小龍蝦項目的市場分析部分并提供策劃思路和理念;另外,負責美麗鄉村院IP的策劃、設計與打造工作。
在院宣傳方面,負責撰寫了中冶扶貧征文和美好中冶公眾號推文。
以9月底的金刀峽鎮鄉村振興規劃項目為轉折點,開始正式作為設計及執筆人員參與到項目中,負責該項目的產業部分和生態農業發展區策劃。提出在金刀峽鎮生態農業發展區大力發展有機農業、社區農業的思路,打造金刀峽鎮區域有機品牌,并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提出品牌打造路徑和模式。
除此之外,長壽區鄉村振興戰略規劃項目工作也在10月底展開,主要負責項目的文化振興部分。根據長壽區文化的稟賦特點,基于現存的“自然長壽”區域農產品品牌,提出打造“健康長壽”和“百年長壽”的長壽形象,推動旅游產業和康養產業的發展,并提出在長壽區宣揚儒家文化以完善鄉村思想道德建設,宣揚工匠精神以促進民族民俗手工藝品向產業化發展方向的積極轉化。
另外,課題方面除完成重慶市農委鄉村振興課題的申報工作之外,還配合完成了2019年度研究課題《文旅驅動下的鄉村振興實施路徑研究》的申報工作;文創IP小組方面完成農特產品IP打造路徑研究和酉陽小壩項目的命名工作。
2018年度全部工作內容詳見附表。
回頭入職近一年的時光,首先看到的是自己的進步和轉變:
一、 業務能力的提升。在過去幾個月的時光里,從剛入職時的懵懂迷茫,被分配到任務時的毫無頭緒,到現在基本可以獨立完成一個板塊的內容,從心里還是為自己感到高興的。這段時間里,在工作時間和閑暇時間都努力提升了自己,積極閱讀相關材料,補充背景知識,虛心請教弄清楚院里的工作內容和工作方向。目前不僅可以保證被分配任務的質量,還有精力一點點嘗試著把自己之前的專業知識提煉出來融入到項目中來,做出創新和提升,以期為項目打造更好的效果。
二、身份意識的轉變。剛剛入職時,還是典型的學生思維,學院氣比較重。工作上缺乏積極性,時而還會有惰性。項目上不太善于和別人配合交流,經常出現完成的作品達不到要求和預期的情況,無形中降低了工作效率,增加了成本。經過這段時間的磨練和自己有意識的調整,提高了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任務量不繁重的情況下,可以有意識地進行學習充電,偶爾還會主動詢問同事,是否有需要配合的工作,并逐步增加了同團隊和項目負責人的交流,返工的問題漸漸轉化為零,有效地提升了工作效率。
三、對院的歸屬感逐步增強。在剛進單位的時候,恰恰趕上受到私人原因的影響,情緒波動比較大,心態也不是很穩定。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同事們逐漸熟絡起來,深刻地體會到美麗鄉村院作為一個大家庭的存在。對單位越來越有感情,自己的集體榮譽感和歸屬感也一點一點增強。現在已經時刻做到意識自己是美麗鄉村人,自己的優秀就是為美麗鄉村院爭光。
但同時,也應該清楚地認識到身上現有的不足:
一、自己專業方面的知識對于院項目提供的幫助太少。因為之前在學校學習的專業知識多以理論為主,缺乏實際操作;再加上性格方面原因,在各類項目討論會上發言較少,羞于陳述自己的觀點,導致沒能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方面給予項目足夠的支持;
二、距離多專業復合人才的要求尚有差距。除了必備的產業基礎知識能力之外,對于規劃設計、文旅策劃方面知識的不足,景觀建筑方面意識的欠缺都可能成為自己今后發展的短板所在,不利于日后項目的開展和團隊之間的配合。
三、 還沒有完全脫離學生思維進入工作思維。雖然前文中提到這一年中的轉變,但是照比優秀的同事依然存在不小的差距。還不能根據項目具體內容和時間節點完美地找到“有”和“優”之間的平衡,有時難免給項目負責人和團隊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XX縣農業農村局
(2019年3月26日)
2015年,XX縣被列入第二批全國信息進村入戶試點縣、全省8個試點縣之后,按照“需求導向、因地制宜、政企合作、機制創新”總體思路,立足實際,開拓創新,試點工作取得較大成效,作為全省利用益農信息社平臺發展農產品電商上行成效顯著的典型在全國農業農村電子商務工作會議上做典型交流,作為全縣特色工作之一在全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現場推進會議上作典型交流,作為信息進村入戶試點工作在全省數字農業培訓班上做典型經驗交流。一是覆蓋廣。在全縣22個鄉鎮設立236個村級簡易信息服務站與45個標準型信息服務站,在省級示范社與龍頭企業設立5個專業型信息服務站,覆蓋全縣所有村(社區)的所有群眾,實現了群眾不出村就可以了解三農政策信息、展示銷售農產品和享受各類便民服務。二是平臺好。開通“XX縣三農通”綜合服務網站、微信公眾平臺、廣電網絡電視首頁,建立XX縣三農通運營中心,實現電腦、電視、手機三屏操作,逐步培育成為區域信息服務品牌,有效滿足不同群體的多樣化需求。三是效益佳。目前,全縣農村電子商務涵蓋XX縣蘆柑、佛手茶、蔬菜、筍干、面線等特色產品50類500多種,產品銷售全國各大城市,尤其是XX縣蘆柑、XX縣佛手遠銷國外,2018年網絡銷售額達XX億元。四是典型靚。在試點過程中,涌現出一批示范典型,如XX村益農信息社在2018年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展示整省推進示范成效,XX村信息服務站被評為農業部全國百佳益農信息社,XX村信息服務站XXX被評為全國信息進村入戶村級信息員典型案例。
一、狠抓“七個一”,確保有序實施
從組織領導、工作方案、項目運營、服務平臺、工作隊伍和服務保障等六方面發力,確保各項試點工作有序推進。一是成立一個領導機構。為確保把信息進村入戶打造成為“互聯網+”行動在農村落地的示范工程,2016年3月成立以縣長為組長的XX縣信息進村入戶試點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工作職責與任務分工,為項目順利實施奠定良好基礎。二是制定一套工作方案。結合實際,2016年3月制定下發工作方案《XX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XX縣信息進村入戶試點工作方案〉的通知》,為信息進村入戶試點工作順利推進提供有力的保障。三是確定一個項目運營商。經過多方研究與商討,確定了項目運營商,2016年4月簽訂運營協議、6月簽訂補充協議,2017年12月簽訂再補充協議。四是開發一批服務平臺。建立XX縣三農通運營中心,2016年6月開發“XX縣三農通”綜合服務平臺,開通“XX縣三農通”微信公眾平臺,2016年8月開發廣電網絡電視的“XX縣三農通”首頁,根據工作需要及時調整充實、完善平臺服務功能。五是篩選一批信息站與信息員。2016年3月起,逐一調查篩選具備“有場所、有人員、有設備(電腦與電視)、有寬帶”條件、人流相對集中的站點,至2016年7月確定村級標準型信息服務站45個、專業型信息服務站5個、簡易型信息服務站236個;挑選“有文化、懂信息、能服務、會經營”、能熟練使用計算機等辦公設備和互聯網、有“責任心、溝通能力強、服務態度好”的信息服務站信息員50名。六是遴選一批服務商。積極與平安保險、移動、電信、郵政、農信社等多家服務商洽談合作事宜,按照優中選優的原則,目前已精心篩選經濟實力雄厚、技術力量強大的平安保險公司作為服務商,還有多家服務商正在進一步接洽。七是打通最后一公里。依托“智慧黨建+”云平臺,開發建設了包括美麗鄉村、陽光在線、便民服務、遠程教育等四大版塊的平臺,將農業政務、農技服務信息、農產品商務、信息進村入戶等內容通過電視送入農戶家中,在全縣所有美麗鄉村的黨員用戶開通美麗鄉村云平臺互動功能;目前,全縣已開通該平臺服務的農村黨員超過1萬戶以上,切切實實地推進農業農村信息進村入戶。
二、狠抓“四提供”,推廣三農服務
1、提供公益服務。積極推廣“電話、電腦、手機”三位一體的“12316”信息綜合服務平臺,協助村民下載手機客戶端,通過軟件向專家咨詢,共享了全省專家和政策、基地、品牌、市場、服務等資源,病蟲紡治、農業技術、特色農業等服務,協助農民解決農業生產中遇到的困難,通過網絡就能獲得專家遠程視頻服務、農業技術培訓、查尋農業政策、農業咨詢、生產技術等信息,累計提供各類公益服務XX萬人次,實現了群眾不出村就可以了解三農政策信息、展示銷售農產品和享受各類服務。
2、提供便民服務。為村民提供代繳通信費用,代辦金融小貸、保險、票務、醫療掛號、社保、民政福利、惠民補貼查詢、法律咨詢等各類便民服務,累計提供各類全民服務金額XX萬元,逐步培育成為區域信息服務品牌,有效滿足不同群體的多樣化需求。
3、提供電商服務。提供農產品、農業生產資料、休閑農業及生活用品等代購服務;主動聯系村民,成立鄉村特色合作社,整合縣里、村里的特色產品進行統一的推廣和宣傳,主動了解相關的生產經營情況及市場供求信息,并做好信息采集上傳到三農信息平臺,幫助村民在網上銷售農副產品,提供物流代辦等服務,累計銷售農副產品XXX萬元以上,增加村民經濟收入。
4、提供培訓體驗。開展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產品培訓,提供農業信息技術和產品體驗,向村民傳授網購和開設網店的經驗、技巧,已累計組織各類培訓50場次以上、受訓3000人次以上。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14-3775-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4.059
Abstract: Beijing is a world famous ancient capital of China with long history, broad suburb region, and ample rural cultural resource. Due to the un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difference in cultural resource endowment, various modes emerged gradually during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al resources in Beijing. Based on the status of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al resources in Beijing, from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development main body and government involvement degree, rural community involvement degree,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cultural tourism product type, the typical and mature modes were summarized, for providing experience and reference for other areas.
Key words: Beijing; rural cultur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mode
鄉村文化是人類與鄉村自然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所創造出來的所有事物和現象的總和,它具有鄉土性、傳統性、脆弱性等特性。目前,學術界對鄉村文化還沒有形成完全統一的定義,但鄉村文化對鄉村旅游的促進作用已經達成共識。張艷等[1]認為鄉村文化對游客的旅游決策有著重要影響,并可滿足人們的鄉村旅游需求,是產生鄉村旅游的動因。朱湘輝等[2]認為鄉村文化是鄉村旅游最重要的資源,是鄉村旅游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如何保護與開發鄉村文化關系到鄉村旅游的經濟活力和吸引力。北京郊區地域廣闊,鄉村文化資源豐富,具有開展鄉村文化旅游的優越條件。本研究基于北京鄉村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現狀,對鄉村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模式進行總結,這對傳統文化的保護與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北京鄉村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現狀
北京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擁有世界文化遺產6處,各類文物遺跡3 840多處,是世界上擁有文化遺產項目數最多的城市,薈萃和積淀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而占據全市86%面積的郊區更是孕育了豐富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物質文化保護與開發方面,北京郊區縣歷史文化保護區共有7個(全市43個),大多在山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郊區縣所占的比例較低,國家級和市級均不超過20%,而地下文物埋藏區郊區縣占78.6%;古村落保護與開發方面,盡管北京存在一定數量的歷史文化村落,但被列入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僅有5個;仍有2/3的名人故居、大部分地段的長城文化資源保護狀況令人擔憂。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方面,郊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具有總量較少(與城區相比)、類型多樣、級別偏低、分布廣泛、資源稟賦差異較大等特點,郊區區縣中門頭溝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最為豐富,且級別高、品位高、數量多,其次是懷柔區和通州區,延慶縣、昌平區和平谷區最少。
此外,農業文化和自然山水文化保護與開發也取得了顯著成效。隨著首都農業功能的轉變,農業文化內涵逐漸豐富,形成了傳統農業與都市型現代農業相互滲透、融合、并存的特征。民俗節慶活動、特色鄉村/農業旅游、休閑農業、農業文化創意、高科技農業等多種新業態涌現,有效保護和傳承了農業文化。自然山水文化通過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水利風景區、各類公園(森林、濕地、地質公園)等載體也獲得了有效保護與利用。目前,北京已建立100多家各類各級生態旅游區,其中自然保護區20個,總面積約136 500 hm2,占全市國土總面積的8%;森林公園共31處,總面積約97 326 hm2;地質遺跡保護區8處,總面積71 327 hm2,占全市國土總面積的4.3%;風景名勝區共26處,總面積為222 420 hm2。
而當前面臨的問題包括首都城市化/城鎮化與鄉村文化保護之間矛盾突出,資源挖掘不夠,過度的旅游開發對文化資源的保護造成不利影響,缺乏科學、合理、專門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政府監管力度不足,人們對鄉村文化的內涵認識不夠清晰,資金不足,專業人才缺乏等。
2 北京鄉村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模式
基于北京鄉村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現狀,在調查典型案例的基礎上,從開發主體及政府參與程度、鄉村社區參與程度以及資源利用與文化旅游產品類型三個方面,總結了以下較為典型和成熟的模式。
北京歷史悠久,大遺址多處,規模較大,鄉村地區有房山周口店遺址、西周琉璃河遺址、大興團河遺址、房山金陵遺址、明十三陵遺址等。其保護和利用方式主要有兩種:將整個遺址區規劃建成遺址公園,如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公園、房山西周琉璃河遺址;將遺址區與風景區結合,建成文化遺產旅游景區,如八達嶺―十三陵風景區等。這種整體開發模式既實現了遺址的保護與展示,也有利于文物知識的科學普及與展示。
2.3.3 文化遺產旅游開發模式 文化遺產旅游開發模式是以文化遺產為旅游目的地,在保護文化遺產的前提下,整合旅游要素,合理開發旅游活動,實現文化與旅游的融合發展,實現文化遺產保護和旅游可持續發展。文化遺產是最具核心競爭力的旅游資源,在合理的開發下,文化遺產旅游不但具有經濟功能,還具有遺產資源可持續發展的作用[7],文化遺產已成為北京旅游業發展的主要資源基礎之一。
北京鄉村地區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十分豐富,種類多樣。目前主要的開發方式包括:將物質文化遺產及周邊景觀整體開發成為主題公園或旅游景區(點),如門頭溝潭柘寺景區;將分散的文化遺產進行整合,開發設計出遺產旅游線路,如北京即將推出的京西古道遺產線路、長城文化遺產線路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較為常見的有開發節慶旅游活動、民俗旅游村、文化園等。
2.3.4 古村鎮整體開發模式 村落作為中國鄉村文化的搖籃,承載著中國悠久的文化歷史和脈絡。而古村落是中華文化產生和長期傳承的主要載體,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標志。古鎮古村落開發模式是以古村鎮整體為開發對象,利用古村鎮所蘊涵的歷史、文化、民俗、審美等價值為不同層次的旅游者提供諸多旅游產品,如觀光、休閑、度假、科考等,實現古村鎮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北京作為歷史文化名城,保留著一批有特色、有價值的古鎮和古村落群,大多集中在山區,尤其是京西地區。目前,除了古北口古鎮、爨底下村、靈水村、琉璃渠村等少數得到開發以外,大多處于正在開發或未開發狀態。而面臨加快的城市化進程和新農村建設以及古村落旅游的興起,北京的古村鎮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目前,北京古村鎮開發大體歸納為古村鎮觀光游、古村鎮文化展示游、探幽訪古游、民俗風情游、藝術之旅、輕松度假游等多種類型。古村鎮旅游的開發模式可分為政府主導開發型、社區主導開發型和外來企業開發型。
2.3.5 文化節慶與創意開發模式 節慶是在特定的時間段里舉行特定的活動,是人民為適應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創造的一種民俗文化,是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節慶活動作為一個重要的產業開發模式,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喜愛。節慶、集會充分體現了地方特色文化,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內涵。而且,對提高地區知名度,對本地區經貿活動起到了推動作用。節慶文化開發模式是指以民俗節日、民俗文化、民俗活動為主題,以舉辦大型慶典活動為形式的旅游開發模式[8],大多以傳統節日、農事節慶日、特色節慶活動、文化藝術活動等為契機,開展觀光游覽、文化體驗、特色餐飲、休閑度假、科普教育等于一體的旅游活動。北京鄉村地區節慶活動開發起步較早,種類多樣,涵蓋了傳統民俗節日(靈水村的秋粥節),特色農業節慶(梨花節、櫻桃節、西瓜節等),非物質文化及民俗文化活動(晉南移民文化廟會、潭柘寺廟會等),以及香山紅葉節、濕地文化節等生態文化節慶活動。
創意開發模式是隨著文化創意產業的興起而發展起來的,它以鄉村文化資源為載體,借助人的創意思維和創造力,以高科技手段為支撐,對其文化資源進行創造、提升和合理開發,實現文化與科技、文化與藝術相結合,以創造出高附加值的文化旅游產品,滿足人們日益多樣的需求。鄉村文化創意開發更是無處不在,從非物質文化演藝場館、特色園區、主題公園等的建設以及工業遺址改造利用,到創意項目策劃,從物化產品(動漫、網絡游戲、創意圖書等)及影視作品的開發,到創意旅游商品開發等,為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2.3.6 文化引導的區域綜合開發模式 文化引導的區域綜合開發模式是指基于區域文化資源與土地基礎,通過挖掘和整合區域文化,以文化旅游、文化產業、文化體驗開發為導向進行土地綜合開發的模式,其目的是拉動區域經濟發展、提升區域形象、推動區域產業轉型和提高生活品質。
這種開發模式通過文化綜合體、文化創意園區、文化產業園區融合產業發展帶、文化消費聚落等建設,最終打造文化旅游目的地及文化體驗目的地。這種模式的典型代表是永定河文化綜合開發、溝域文化綜合開發,這類開發模式對打造區域品牌文化、提升區域文化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
3 小結
北京作為首都,是中國最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素以獨特的政治地位、古老文明和傳統文化著稱于世。由于區域發展的不平衡和文化資源稟賦的差異,北京在鄉村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多種保護與開發模式。除了上述一些較為典型和成熟的模式之外,還有一些區域性和非普及性的模式例如自然風景區保護與開發模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產權保護模式、地理標志保護模式等值得今后加以關注和深入研究。隨著理論研究的深化和現代技術手段的不斷進步,北京將會出現更多的模式和經驗。值得關注的是,2013年開始農業部開展的“美麗鄉村”創建活動提出了美麗鄉村創建目標體系,其中強調了鄉村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文化傳承型也被列入“美麗鄉村”十大創建模式,這將為北京鄉村文化保護與開發帶來新的機遇。在未來的北京鄉村文化保護與開發中,傳統的模式將會繼續得到弘揚和壯大,而高新技術的廣泛運用將給鄉村文化的保護與開發帶來新的思路,促成新模式的出現,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及其對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影響力也將會大大提升。
參考文獻:
[1] 張 艷,張 勇.鄉村文化與鄉村旅游開發[J].經濟地理,2007, 27(3):509-512.
[2] 朱湘輝,劉凌凌.淺議鄉村文化與鄉村旅游的良性互動[J].價格月刊,2008(12):48-50.
[3] 馬 聰.政府主導型戰略與建立有效的旅游管理體制[J].信陽農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12(4):46-48.
[4] 金民卿.現代移民都市文化[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
[5] 周永廣,姜佳將,王曉平.基于社區主導的鄉村旅游內生式開發模式研究[J].旅游科學,2009,23(4):36-41.
今年是我國實施男女平等基本國策20周年。“三八”節期間,全縣各級婦聯組織開展了“男女平等宣傳月”活動,在全縣掀起宣傳貫徹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的熱潮。各級婦聯組織充分利用婦女之家、電視臺、電子顯示屏、網站等媒介廣泛宣傳婦女觀、社會性別理論,宣傳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的內涵,宣傳貫徹男女平等基本國策重要意義和取得的成就,宣傳保障婦女合法權益的法律法規,宣傳婦女兒童發展規劃以及促進婦女事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宣傳婦女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宣傳一批優秀婦女典型。3月6日,__縣婦聯組織縣法院、縣檢察院、縣司法局、縣公安局四個部門的婦委會主任,開展了以“建設法治__.巾幗在行動——部門聯動 送法到家”為主題的法制宣傳系列活動。首先,縣婦聯組織四個部門結合工作實際,向前來咨詢的婦女同胞們發放了《婚姻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婦女權益保障法》、《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司法調解等各類法律法規知識宣傳單及資料。四位婦委主任結合近幾年來,__縣內發生侵害婦女、兒童權益的典型案例和最常見的婦兒維權法律法規知識,婦女如何正確維護婚姻、保障自己的權益,如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及教育、養老扶小責任關系、女童預防等方面的知識,展開了通俗易懂的講解,讓在座的婦女同胞們受益匪淺。今年“三八”期間,縣婦聯開展了為期一周的送維權知識進村、進社區活動,將法律知識送到全縣“婦女之家”,送到婦女身邊,使廣大婦女同胞人人學法、知法、懂法、遵法、用法,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和家庭責任,增強理性表達訴求、依法維護權益的意識,形成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的習慣,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發揮婦女“半邊天”的作用。三八期間,__縣婦聯共開展送法進家活動達5場次,有近5000名婦女同胞參加,共發放各類法律法規知識宣傳單8000多份,利用媒介書寫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宣傳標語330條,深受廣大婦女同胞們的熱烈歡迎。
為保護__的綠水青山,建設綠滿全域、彩扮百村、
林富萬家,力爭兩年內在全省率先實現高標準、高質量綠色全覆蓋的工作總目標貢獻__“半邊天”的力量。縣婦聯下發“綠滿__·美麗家園”巾幗行動實施方案,圍繞“四個一”開展活動(一次系列宣傳活動、一次植樹造林活動、一支巾幗綠色志愿服務隊伍、表彰一批巾幗綠色先進典型)。共發放“凝聚巾幗力量·建設生態__”倡議書2500份,3月3日,縣婦聯組織70余名巾幗志愿者身穿紅色馬甲、頭戴小紅帽,到茅坪場鎮何家灣村開展“生態文化走廊”巾幗義務植樹志愿服務活動,種植紫薇600株。 圍繞“清白工作”開展巾幗清白服務月活動,3月11日,縣婦聯組織鳴鳳鎮社區干部、網格員、鳴鳳鎮婦女干部共65人到嫘祖社區開展“巾幗潔家靚家美家行”志愿服務,拉開清白服務月活動序幕,當天共清理白色垃圾100余袋,鳴鳳水岸的環境得到整治。在綠滿__·美麗家園 巾幗行動中,全縣各級婦聯組織迅速行動,成立由3750人組成的巾幗綠色志愿者服務隊125支,發放潔家靚家美家倡議書3500份,植樹34000多株,開展清白服務125場次,整治環境250處,通過潔家、美家、凈家、靚家等一系列活動,全面提升廣大家庭生態意識,為村容更加整潔,環境更加優美,鄉村更加文明和諧貢獻巾幗力量。送崗位。__縣婦聯聯合縣人社局、縣總工會共同組織的“__縣春風行動現場招聘會”3場次,“滿足企業用工,促進就地就業”,共有49個企業用人單位參加招聘,提供就業崗位1440個。累計5000多名女性進場參加應聘,3460人達成就業意向,其中女性1380人。
一、鄉村旅游涵義
在中國,近年鄉村旅游正處于快速增長的高峰期。它的興起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休閑放松的場所。鄉村旅游不同與其他旅游產品,它的實質內涵主要是體驗鄉村生活和深入了解鄉村。劉德謙認為鄉村旅游是以鄉村地域及農事相關的風土、風物、風俗、風景組合而成的鄉村風情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觀光、體驗及學習等的旅游活動。《地方旅游規劃指南》對鄉村旅游的界定是“旅游者在鄉村(通常是偏遠地區的傳統鄉村)及其附近逗留、學習、體驗鄉村生活模式的活動。該村莊也可以作為旅游者探索附近地區的基地。”可見鄉村旅游的涵義應包括兩個方面,即:鄉村旅游的范圍和活動內容。首先,從鄉村旅游的范圍來看,鄉村旅游主體行為應發生在鄉村地區,其行政建制應落實到村、屯,而不應包括都市人眼中的縣城、縣級市及以上建制單位。其次,從鄉村旅游的活動內容來看,鄉村旅游應是以特有的鄉村人居環境、農業生產及其環境為基礎開展起來的旅游活動。其活動內容是以鄉村生活、生產為特色的,也是以其為限制的。如果對于鄉村旅游的研究過于泛化,則既會混淆不同形式旅游活動的開發,也會影響旅游者對鄉村旅游的認識、記憶和需求。許多建立在城市地域的農業觀光園、或者地理位置在鄉村,但其游覽活動內容與農村生活、農業生產毫不相干的風景名勝區是不能劃為鄉
二、國內鄉村旅游開發模式及典型案例研究
我國的鄉村旅游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期開始起步。在我國鄉村旅游的開發中,其發展通常是通過一定的探索階段,由初期的村村相似到現在的各有特色。90年代末至今,我國鄉村旅游已經開始蓬勃發展起來,其發展模式和成功經驗也各有不同,本文依據鄉村旅游的內涵,結合我國鄉村旅游開發的資源類型和成功案例將鄉村旅游開發分成了種模式,并做以相應探討。
需要明確的是以下幾種模式并不是單一的、絕對的,大部分鄉村旅游的成功是多種模式的融合,但往往有一種方向為主導,這一種主導方向往往就是其發展的獨到之處。
(一)生態―觀光型
此種類型的鄉村通常將“生態-觀光-休閑-專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通過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實現了鄉村旅游的綜合旅游功能。具體可以分為兩個方向:
1.以生態科技為活力
該類型的鄉村旅游開發主要體現在在生態產業的開發方面,科技含量較高。而這一點也正滿足了特定旅游市場的需求,如修學旅游市場的開展。這一類型鄉村旅游的開發在其旅游產品設計中通常至少包含兩大主題,即生態旅游和觀光農業,有的還可結合具體的地域性和鄉村性開展特色旅游項目。發展較早的寧波騰頭村是這一類型的旅游開發中比較成功的例子,其成功之處在于保持“鄉村性”的基礎上,騰頭把最適合環境保護的苗木業、綠色蔬菜業、生態旅游業作為全力發展的產業。和其他鄉村旅游不同的是,騰頭走的是以“旅游養生態、以生態促旅游”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在其具體旅游項目的開展中,創立了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產模式――生態農業,充分體現了“天人合一”、“和諧旅游”的特點。
2.以自然風光為基準
這一類型的鄉村自然景觀豐富,游客在選擇其作為旅游目的地時多是因為其自然審美價值,或開闊視野,或陶冶情操,但其開發中也多結合各有特色的鄉風民俗。縱觀當前鄉村旅游開發較為成功的村落,其成功之處一方面在于其豐厚的景觀資源,另一方面則在于借助鄉土資源成功的造勢。前者往往具有資源的獨占性和壟斷性,其審美價值相當于風景名勝區,但又并非單純的風景名勝區。如中國最美的鄉村――婺源。婺源的自然景觀包括多種組合,如山、水、竹、石、灘、舟渡、古民居等,有著世外桃源般的意境,形成一個獨特而美麗的田園風光游覽區。目前,婺源已成為江西省金牌旅游產品。后者則是充分利用本土資源,結合鄉村特色塑造鄉村旅游的品牌,如原本名不見經傳的重慶走馬鎮金馬村憑借一年一度的桃花節讓鄉親們的生活步步登高。在連續舉辦了多屆“走馬觀花文化旅游節”之后,走馬鎮已經今非昔比。
(二)民族民俗型
民俗文化觀光是依托鄉村居民、人文遺跡、古建筑、文物、家居生活物件等物質形態以及地方民間文藝、民俗節慶活動、地方民間文化廟會等文化形態,開展可參與的觀光游覽活動。我國民俗鄉村旅游的開展主要依托獨到的民族民俗風情,比較成功的有云南、貴州的鄉村和北京的民俗村等。此類地區開展鄉村旅游的核心吸引物就是原生態的民風民俗,而這也正是其鄉村旅游開發的亮點。由于經濟基礎薄弱,當前這類鄉村旅游開發的制約因素主要是交通條件、衛生條件和基礎設施的建設等。在貴州鄉村旅游開發較為成功的鄉村都存在一個共同的優勢,即具有完好的自然生態村落景觀及保持完好的農村傳統習俗,同時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如黔東南巴拉河流域鄉村旅游和安順屯堡鄉村旅游的發展已形成規模,在接待國內外游人時頗受好評。這兩處旅游區成功的關鍵就是避免鄉村城鎮化和商業化。
(三)休閑娛樂型
隨著體驗經濟時代的到來,游客對旅游過程中的感受已不再滿足于觀光、審美,自我意識的覺醒使游客越來越多的參與到旅游過程中來,并借助旅游環境自己創造快樂的休閑體驗。鄉村旅游是現代都市人為了緩解工作生活壓力、利用假日外出進行令精神和身體放松的一種較高層次的旅游形式,娛樂需求成為旅游者基本的旅游需求之一。國外在開發鄉村旅游時積極開發娛樂性強、互動參與性大、表現形式新穎的休閑娛樂項目以滿足游客多層次需求。該類型的鄉村旅游主要以 “吃農家飯、品農家菜、住農家院、干農家活、娛農家樂、購農家品”為特色,注重游客在旅游過程的休閑體驗,以成都“農家樂”為代表的鄉村旅游通常屬于這一類型。針對“農家樂”發展的特殊性,需要注意的是“農家樂”的發展不能過于粗放化。如我國部分鄉村農家樂的主打項目只是吃飯和打麻將,這樣的旅游開發一沒有特色,二沒有生命力,很容易被替代,另外也需要繼續完善旅游環境的整治工作,加強農家樂休閑旅游設施的建設,并加強細節的管理工作,包括衛生、交通、娛樂各個方面。
(四)復合開發型
鄉村與城市最大的區別在于它的原生態性和它的原野性。在具體的鄉村旅游開發中,結合不同的資源特色,往往存在復合開發這一特征。即依據資源特色,組合出多種復合型鄉村旅游空間為人們所感知,并開展體驗、游憩活動,喚起人們對鄉村空間的場所意識、鄉土意識,賦予鄉村空間新活力與生命力,以實現鄉村旅游開發的最終目標。如北京市周邊鄉村的鄉村旅游最早也是和民俗旅游結合在一起,但它的旅游吸引力不僅僅依靠民族民俗,而是以歷史古跡或自然風景區、森林公園、地址公園為依托,在對需求的適應類型上,屬于復合型。
(五)特色資源型
這種類型是對上述幾種模式的一種補充,這類鄉村旅游開發的依據除了一般的鄉土資源之外,還擁有獨到的資源特征,且多是歷史、人文資源。如我國的紅色旅游根據地,以其擁有的濃郁革命資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另外一些具有獨特個性的鄉村也屬此列,如濮陽的東北莊村是全國聞名的雜技之鄉,號稱“上至九十九,下到剛會走,東北莊耍雜技,人人有一手。”憑借其獨特的旅游資源,東北莊村的旅游業也逐漸開展起來。
三、我國鄉村旅游開發的應用策略分析
(一)立足根本,保持鄉土特色
鄉村旅游的“立命之本”就在于不同于城市居民日常居住環境的差異性,在鄉村旅游的開發中,應注意對其“鄉土性”的保持,使“鄉土”、“鄉趣”、“鄉味”真正成為鄉村旅游的特色。
1.“鄉土”
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鄉土”即為保持鄉村旅游的地域特征。在旅游鄉村的設施建設方面,應力圖在保持其特色的基礎上改善相應接待設施。
2.“鄉趣”
“鄉趣”主要體現在鄉村旅游中游客親自參與的部分,如原始農具的使用、“漁家樂”中對海產品的捕撈和垂釣,生態觀光園中農產品的采摘等。在這一環節的設計中,應保證游客自由、舒適、干凈、專業等多種快樂體驗的獲得。
3.“鄉味”
“鄉味”主要反映在鄉村旅游六要素中“吃”――“農家菜”特色的保持這一方面。從各種反饋來看,鄉村旅游者對農家菜的要求不在于“精”,而在于“香”,所謂“鄉土香”正是體現了農家菜的特色。除鄉土特色外,農家菜的基本保證則是干凈、衛生,這一點是極其重要的。
(二)政府適當引導扶持
在鄉村旅游的開發中,可采用多種模式,但就目前來看,政府宏觀調控的作用必不可少,政府在鄉村旅游的開發中其著重要的作用,如制定多項惠農政策、加強基礎設施的改造和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等、以農促旅,以旅帶農。如從宏觀調控上,北京在鄉村旅游開發中設立了可行的行業規范,使北京市的鄉村旅游更加規范化、標準化和規模化,其鄉村游的品位和檔次將因此得以提升。有的鄉村還可根據實際情況采用政府投資開發的公有模式、或政府主導模式等。
(三)明確鄉村旅游的收益者
鄉村旅游的收益者應包含當地居民,政府需要通過相應措施保護當地農民的利益。只有農民在旅游發展中致富了,才能更好地激發農民有保護自己文化的積極性,鄉村旅游才能夠得到可持續發展。
(四)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交通要暢,衛生要凈。
鄉村旅游的客源市場往往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就近原則在其目的地的選擇中往往體現得很明顯。尤其在鄉村旅游的初期發展階段,交通往往成為第一影響因素。另外,游客對鄉村旅游的最大擔心之處往往就是衛生條件,這種擔心或是期待貫穿整個旅游過程,大到食宿、道路交通,小到廁所。
(五)依托資源,結合客源,準確定位。
鄉村旅游的開發多以近距離中心城市居民為目標市場,在其旅游產品的設計中應滿足城市居民的休閑娛樂需求,游覽時間通常為一日一夜,活動內容的設計應突出游客的親自參與和自娛自樂。對于資源特征突出,旅游影響力達到全國甚至世界范圍的旅游鄉村在其旅游產品的設計中可充分展現其獨特的地域和鄉土資源特色,主要依托附近中心城市或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聯合開發,其產品的地方鄉土性和綜合性更濃,在時間的安排上可稍長一些。
四、結論與啟示
對鄉村旅游的分類標準不同,鄉村旅游的開發模式就不一樣。本文主要結合資源的類型和游客的參與程度對鄉村旅游類型進行了劃分。鑒于旅游資源,尤其是鄉村旅游資源具有較強的動態發展特征,因此開發模式沒有最佳的模式,沒有萬能的模式,也沒有終極的模式。整體來看,鄉村旅游現已成為新世紀我國鄉村發展、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2007 年我國的旅游主題為中國和諧城鄉游,其宣傳口號是魅力鄉村、活力城市、和諧中國,這充分肯定了鄉村旅游對于我國農村經濟以及城鄉互動的作用。但我國鄉村旅游仍處于初級階段,而且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鄉村都可以開展鄉村旅游并獲得成功,其影響因素眾多,如特色、資源、環境、人文文化等。故鄉村旅游的開發不能一轟而上,在同一地域環境內尤忌產品雷同。從政府的角度來看,應有統一的旅游規劃,在具體開發中應有層次、有方向、有針對性。
參考文獻:
[1]劉德謙.關于鄉村旅游、農業旅游與民俗旅游的幾點辨析[J].旅游學刊,2006,21(3):12-19
[2]世界旅游組織.《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地方旅游規劃指南》[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7. 55.
[3]杜江,向萍.關于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思考[J].旅游學刊,1999,14(2):38-42
[4]劉麗君,郭宏杰.我國鄉村旅游開發模式研究,安徽農業科學,2008,36( 16) :6907- 6908)
[5]呂連琴,劉愛榮.我國鄉村旅游高級化的產品設計導向[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2,21(4):69-72
[6]孟琳琳.空間導向型鄉村旅游開發模式研究,科技創新導報,2009 年第5期:182
[7]王兵.從中外鄉村旅游的現狀對比看我國鄉村旅游的未來[J].旅游學刊,1999,第二期:38-42
[8]鄉村旅游:中國尋求開發與保護的平衡點,新華網,2004年10月19日
2014年以前,賀家田村因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大部分組只有泥土公路,還有余家等四個組沒通公路,村民生產生活極為不便,經濟基礎很薄弱, 2014年人均純收入不足4000元,沒有村集體經濟。2015年扶貧工作隊駐村后,積極開展調研,摸清村情民意,制定了賀家田村年度和中長期發展規劃,特別是2017年以來,在第一書記的帶領下,通過全面實施“九大工程”、“七大政策”、“五個一批”等措施,全村走上了脫貧致富道路。2018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94580元,人均純收入達9800元,惠誠蛋雞養殖、鶴壹農莊中藥材種植和特種養殖等七家村級產業都與貧困戶建立了利益聯結機制,產業扶貧取得較好成效。基礎設施基本完善,村主道通暢,入組道路全部硬化提質;村民安全飲水、住房、教育、醫療均有保障,低保和特困供養政策全面落實;村級組織運轉有保障,黨建服務設施、便民服務設施、文體活動設施、農業服務設施、醫療服務設施等綜合服務平臺功能完善。
一、抓黨建促脫貧
認真落實基層黨建工作責任制,努力建設堅強有力的領導班子、本領過硬的骨干隊伍、功能實用的服務場所、形式多樣的服務載體、健全完善的制度機制。加強法制化建設,完善村規民約,提高村民遵紀守法意識。加強對村、組干部及黨員的教育培訓,提高思想文化素質,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保證村扶貧規劃順利實施。每月組織召開了支委會,研究村里扶貧和黨建工作。定期召開黨員大會,貫徹落實上級文件精神。抓黨建促脫貧攻堅、促鄉村振興,組織引領全村黨員治理村風文明、人情風、環境衛生、掃黑除惡。切實推行黨員聯系貧困戶制度,大力發展村級產業,以尹尤洪、宋恩良、尹文久、尹智勇等黨員致富能手帶動貧困戶發展特色產業,以尹承安、尹承照等黨員脫貧示范戶帶動貧困戶發展自主產業。
二、強化基礎設施和民生項目建設
基礎設施是一個地方發展生產脫貧致富的關鍵,賀家田村貧困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基礎設施很不完善。工作隊和村兩委根據生產生活需要,積極爭取項目資金,項目實施責任包干到人,全面推進“兩基”項目建設和民生項目建設。先后爭取交通項目資金1184.6余萬,新修道路8.6公里,硬化提質改造道路12.7公里;籌資32萬元硬化院落入戶道路4530米,全村所有村組級道路硬化,極大方便群眾出行及農產品外銷。通過扶貧資金、危改資金和美麗鄉村資金,全村符合危改政策的426戶農戶的房屋進行了維修加固、換瓦翻新或新建。累計投入430余萬元,對全村安全飲水和用電等生活基礎設施進行提質改造,優化了村民的安全飲水,安裝太陽能燈572桿,建成垃圾池屋31個和一座垃圾中轉站,村村響全覆蓋,建成電商平臺一個,加強了環境衛生整治和河道治理,鄉村面貌大有改變。建成了規范的村級衛生院,并配備有5名合格醫生。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到100%,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基本實現全覆蓋。所有貧困戶家庭學生都享受了教育和扶貧助學政策,適齡兒童無人輟學。貧困人口都享受了政府代繳的新農合和特惠保。人民生活質量普遍提高,幸福指數大幅提升,全面實現了“一超過兩不愁三保障”目標。
三、因地制宜,狠抓產業扶貧
要實現脫貧致富,發展產業是根本。在區級聯點領導的精心指導和后盾單位的大力技持下,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依托本村自然條件,著力引導村民發展種養業、入股專業合作社,全力優化產業結構,實現村民收入穩定增長。①指導幫助惠誠蛋雞養殖專業合作社對養殖廠房等基礎設施全面提質改造,提高生產能力,走上規模化品牌化道路,穩定合作社收益。合作社現有蛋雞近4萬余羽,日產蛋近3萬枚。2016年帶動貧困戶42戶152人入股,年人均分紅收益260元;2017年帶動貧困戶42戶134人入股,年人均分紅收益240元;2018年帶動貧困戶18戶72人入股,2019年帶動貧困戶32戶120人入股,年人均分紅收益180元。現年產值400余萬元,純利潤達100萬元,共帶動貧困戶134戶478人實現年分紅106240元,同時解決了我村10個貧困人口就業,就業人均月工資2700余元。②協助鶴壹農莊發展民宿鄉村旅游、特種養殖和鐵皮石斛種植,2018年新種植鐵皮石斛100畝,養殖蜜蜂70箱并創辦了一個養蜜示范點,養殖野豬擴大到276頭,養殖果子貍187頭,土雞土鴨1500只,接待游客近3萬人次,實現年經營收入200余萬元,穩定轉移就業28人,帶動貧困戶42戶140人入股,年人均分紅收益180元。因受張吉懷高鐵施工影響,2019年協助農莊成功轉型,引進浙江老板成立湖南欣竺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農莊附近流轉土地1572畝(規劃5000畝),種植鐵皮石斛1100畝,并套種了白芨和黃精,現為村民長期提供就業崗位達60個,務工年收入達120萬元。③引導大眾肉牛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動村民聯合散養肉牛,帶動修吉沖尹明玉養牛20頭,帶動10戶貧困戶入股散養肉牛84頭,實現人均年增收5000余元。④指導古溪香菇種植合作社和湘喬養殖專業合作社,合理發展生產,做好產品定位,提高合作社抗風險能力,現兩合作社生產經營穩定,帶動的貧困戶均能穩定分紅。⑤引導俊杰特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轉型養殖土雞,年養殖1500余只,效益可觀。鼓勵引導志鴻中藥材種植合作社大力發展吳茱萸種植,2018年在紫坡山流轉土地30畝種植吳茱萸,勢頭良好,今年擴大種植50畝。⑥指導貧困戶合理發展自主產業,在全村推廣蜜蜂養殖,今年有18戶村民發展規模養蜂達359箱,經濟效益明顯,村民收入穩定增長。
四、拓展就業崗位,安置村民就業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11)08-0087-08
1 文獻回顧與問題的提出
社會排斥是指“某些個人、家庭或社會群體,由于社會政策及制度安排等原因喪失其公民權利,無法參與正常活動或參與不足,導致被邊緣化及情感疏離的機制和過程”。個人或群體在各種政治、經濟、社會互動活動中的無法參與或參與不足都可能被認為是社會排斥的存在。
社會排斥的研究起源于20世紀初,作為貧困(poverty)、剝奪(deprivation)、劣勢(disadvantaged)等詞的替代性概念,人們對其形成的一個基本共識是:對社會排斥的定義不僅涉及收入貧困和物質資源的匱乏,也涉及一些個人或者群體在社會中被邊緣化的過程。1999年,作為歐洲國家中對社會排斥問題關注得最全面并切實采取應對措施的國家之一,英國在開展的“貧困和社會排斥調查”中將社會排斥分為4個維度,包括被排斥在充足的收入或資源之外、勞動力市場排斥、服務排斥、被排斥在社會關系之外。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社會排斥分析中心則認為,社會排斥包括消費、生產、政治參與及社會互動等4方面的排斥。我國的學者也有類似的討論,如曾群等提出了包括經濟排斥、政治排斥、社會關系排斥、文化排斥和福利制度排斥等5個維度的分析框架。21世紀以來,西方社會心理學家對社會排斥概念給予了特別的關注,美國學者特溫茨和鮑麥斯特等(Twenge&Baumeister,eta1.)認為個體在遭受社會排斥后往往會形成心理上的感知,他們的大量實驗證實,“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只要個體認為自己受到了他人的排斥,不管是真實存在或是臆想的,都會帶來獨特的心理變化,進而導致自我控制行為的改變”,“即使只是在虛擬的網絡空間,個體感覺到了沒有確定來源的忽略和排斥,都會導致明顯的歸屬感降低”,因此,“社會排斥不單純指物質層面,而且拓展到精神心理層面和符號層面”。由于認識到“各種社會排斥過程無不導致社會動蕩,終而至于危及全體社會成員的福利”,社會排斥概念在各國政府制度研究中被廣泛應用,人們將社會制度目標逐步轉向“消除社會排斥,促進社會包容,實現社會融入”。
將社會排斥概念納入到旅游研究視野是在20世紀80年代左右,其關注重點為旅游開發或旅游產業政策制定等帶來的社會排斥現象。例如,奧爾威格(01wig)對美屬維爾京群島土著圣約翰人的描述就體現了欠發達地區在旅游開發過程中較典型的權力懸殊狀況:當美國國家公園組織在洛克菲勒財團的資助下占據大半個島嶼建立國家公園后,島上居民完全喪失了依靠傳統謀生手段――放牧、游耕得以繼續生存的機會,他們如同“乞丐無法成為一名選擇者”,除了服從毫無辦法。1998年,阿特金森和勞迪爾(Atkinson&Laudier)撰文討論了1996年英國布里斯托爾國際海洋節期間兩個流浪者露營群體被驅趕的社會排斥現象,他們的存在被認為會侵犯旅游者和節日參與者,破壞布里斯托爾希望建立的海洋遺產地形象。2005年左右,默爾度(Mordue)和阿加瓦爾(Agarwal)不約而同地探討了旅游目的地發展中的社會排斥問題,所不同的是,默爾度重點探討的是邊緣群體在參與旅游活動過程中的被排斥問題,而阿加瓦爾關注旅游目的地居民的被排斥現象。造成這些社會排斥現象產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從宏觀方面而言,社會結構及制度設置為社會排斥提供了可能空間,全球性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轉型、全球化競爭加劇、旅游生產方式從福特主義向后福特主義轉變等因素被認為與社會排斥現象的產生存在一定的關聯,從微觀個體而言則有缺少工作機會、缺乏技能、缺乏政治和社會參與、身體健康因素及學歷低等因素,導致個體喪失社會關系網絡而陷入邊緣化的困境。另據研究發現,雖然城市、鄉村、海濱、島嶼等各種類型的旅游目的地都存在社會排斥現象,但其表現方式有所不同。例如邵特爾(Shortall)探討了鄉村發展項目中的社會共融與社會排斥問題,而那卡加瓦(Nakagawa)則將研究視角鎖定在城市社區的社會排斥現象之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經調查指出,被排斥人群的住房問題在城市地區表現為質量不佳,他們大量集中于貧民窟,在鄉村地區則表現為住房短缺;就業問題在城市地區表現為長期性失業,而在鄉村地區則表現為季節性失業與低工資。
由于鄉村旅游強調以鄉村社區為活動場所,旅游活動的大量滲透必然會對社區施加經濟、社會、文化等多層面的影響,而“這些影響的主要承擔者是社區”。旅游人類學者和社會學者已用許多詳盡的案例說明鄉村旅游發展在給社區發展帶來某些正面影響的同時,不可避免地會形成一些消極影響,諸如地方民眾文化面臨變質和消失的風險、社會文化沖突加劇、犯罪率上升、貧富差距拉大等,尤其是在各種復雜的利益關系不斷得到調整、綜合和博弈的過程中,鄉村社區的居民總是無一例外地處于被動與弱勢的地位,從而導致其挫折感、文化仆從感、自卑感增加,社區文化認同感衰落,但鮮見社會排斥方面深入而翔實的本土化案例研究。本文所提供的江西省婺源縣李坑村案例長期以自給自足的封閉式小農經濟格局為主導,旅游開發給當地社區帶來了多方面的變化,筆者試圖在質化研究的基礎上著重探討該村居民因旅游業的發展而帶來的不利影響,分析旅游開發背景下鄉村社區居民社會排斥的感知維度,以社會排斥為概念工具對其旅游開發所形成的影響加以系統解讀。
2 研究案例
婺源縣位于江西省的東北部,其歷史悠久,物華天寶,素有“書鄉”、“茶鄉”之稱。由于歷史上一直處于“山阻而弗車,水激而弗舟”的閉塞山區,加之長期受徽州文化的影響和熏陶,婺源境內的廣大鄉村大多保留著傳統的徽派建筑,形成了“家家是風景,風景在家家”之分布廣泛、規模宏大、保存完好的特有古村落旅游景觀,被譽為“中國最美麗的鄉村”。李坑村是婺源旅游業發展得最早也較為成熟的一個村落,村內的260多戶人家大多居住在溪的兩岸,村內有明清古民居、古橋、古亭、古樹等景觀, 在簽訂正式勞動合同和參加養老保險等等方面所獲得的勞動保障也相對缺乏,女性對自身的處境往往表現出一種無力感。而由于社會排斥的再生產機制,社會排斥進而導致這些女性村民自我排斥的產生,他們對自身的認識和自我評價較低,缺少成就動機,最后只好把人生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5.4關系排斥
我國約70%的旅游資源分布在鄉村,但是各鄉村的旅游資源均衡不一,鄉村旅游業也因此受到一定的局限。有機農業旅游近年受到游客的喜愛,其可以作為發展鄉村旅游產業的重要一極或加分項,在鄉村開展有機農業旅游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鄉村有機農業旅游發展越來越受重視。
一、研究綜述
(一)概念界定有機農業是指運用現代技術改進傳統種植與養殖方法[1],摒棄運用化學合成的化肥、農藥、各種添加劑等物質,規避生產中使用基因工程得出的生物和衍生品。鄉村旅游業的主要客源市場為城鎮居民,回歸自然、享受自然等成為游客共同的追求,有機農業能為游客提供更純凈、更天然的有機綠色食品,極大地滿足游客對綠色健康食品的需求。因此,鄉村有機農業旅游可以界定為在生態鄉村旅游產業發展中,某一種或幾種有機農業產業形式,具備吸引游客欣賞、游玩、體驗和購買的業態旅游產品。鄉村有機農業旅游內涵包含三個要素:一是有機農業產業形式具備生態旅游特質;二是這種產業形式是建立在有機農業基礎之上,具備綠色、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特征;三是具備旅游吸引物特點,能激發人們旅游的興趣,提供旅游條件。三要素之間相互依托、相互促進,形成一個環狀有機良性持續發展循環體(見圖1)。
(二)研究現狀鄉村旅游有力地促進了農村振興,它與有機農業旅游息息相關,如郭微微提出生態農業旅游作為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業相互交叉融合的產物,是實現農業與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路徑之一[2]。李存霞等提到生態農業旅游,是集鄉村體驗、農業生態觀光、生態農業建設于一體的現代化生態旅游形式[3]。另外,方培娟通過實地調研提出有機農業與鄉村旅游都是依托良好的生態條件而發展的產業模式,生態條件是其發展壯大的“生命線”[4],滿慧對無錫市有機農業的體驗式旅游發展現狀及規劃作了闡述[5]。綜上所述,前人學者對于鄉村旅游、鄉村有機農業旅游等相關領域的研究已有涉及,但缺乏進一步的專項研究與具體發展戰略。
二、發展鄉村有機農業旅游的必要性
有機農業生產的綠色有機產品,不僅滿足了鄉村旅游業發展的需要,同時它也能實實在在地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農民收入,助力鄉村振興。
(一)旅游吸引力價值大發展鄉村有機農業旅游,前期的投入多、成本高、產量低,但長期性、循環性的有機生產體系一旦建立,其最終的生產效益往往高于常規的生產,后繼的發展潛力也較足。有機農產品的營養價值較高,口感較好,產品對于游客更具有吸引力,其價格往往是常規農業的2-3倍,綜合效益明顯高于常規農業。鄉村旅游的客源市場很大一部分為城鎮居民,發展鄉村特有的有機農業,并融入觀賞、種植、采摘、技術講解等旅游要素,為開展鄉村旅游業起到有力的支撐作用。
(二)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現代農業過度依賴化肥、農藥、動植物生長的添加劑和調節劑等,雖然農作物的產量有所提高了,但是長期的化學種植方式導致土壤有機物減少、土壤結塊化、貧瘠化等現象突出,害蟲的耐藥性越來越強,農藥的使用量越來越大,最后農作物的生長也將越來越困難,產量必將減少。發展有機農業旅游將能有效解決上述問題,使生產和銷售實現一體,有機農產品所依賴的生產環境可以得到有效的恢復和改善,通過建立和維持農業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保障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是保護和解決生態環境惡化的最好辦法。
三、發展鄉村有機農業旅游的瓶頸
有機農業雖然已提出多年,但是有機農業與旅游產業的結合目前還處于探索階段,多地有機農業旅游更只是零星存在,尚無大規模發展,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缺乏相應配套政策有機農業旅游的實施需要前期的高成本與低回報,每個生產環節和過程都可能存在反復的投入,沒有技術支持與政策扶持,農民在經濟上承受能力有限,現實的生活使他們缺乏勇氣開展有機農業旅游生產。另外,有機農業旅游發展好的農戶,因其投入的資金較多,沒有相應的獎勵與典型經驗分享,也使得有機農業旅游發展舉步維艱。
(二)缺乏相應的布局與規劃有機農業旅游是一個系統,單個別農戶建立的有機農業小循環系統,也會由于周邊的環境影響,使該小循環系統存在成本成倍提高,產品質量和數量也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必須進行統一、合理、有序地布局和規劃,實現功能的集中化,布局的合理化,措施的力度化,同時規避有機農業產品的時間壽命,發展初級加工有機產品,讓游客摘得開心、吃得放心、帶得順心。
(三)缺乏技術支持與科研投入有機農業旅游是一個對技術要求比較高的新興旅游形式,農民的知識文化程度有限,專業技術缺乏,無相應的技術員點對點進行支持與跟蹤,及時解決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將很難形成一個系統,而系統的缺失導致有機農業旅游將不能持續發展。另外,有機農業旅游體系尚不完善,需要更多的資金投入進行技術的更新與系統的優化。(四)缺乏廣闊的銷售路徑產品銷售首先為鄉村游客,實現現摘、現售、游售一體化,由于有機農業的采摘環節,大部分缺乏基礎配套,使游客的可進入性較低;其次,有機農業生產的產品缺乏系統展示,游客難以在現場辨別,造成銷售市場比較狹窄的問題出現;最后,有機農業初期加工產品缺乏品牌,建立口碑與品牌效應尚需時日。
四、鄉村有機農業旅游的發展建議———以漳州為視角
鄉村有機農業旅游的發展應摒棄以前無序、無規劃、無支持的發展路徑,依靠柵格分析法實現點、線、面系統性結合,即“明確戰略定位,發展一個示范點、帶動一條線、形成一個面”的指導思想,帶動和發展有機農業旅游產業(見附表1)。通過運用柵格進行分析,找到各要素之間的匹配關系,我們用“+”表示要素之間有匹配關系,用“-”表示要素之前無法找到契合點。各要素之間的匹配如下表所示(見表1、2)。本文接下來以漳州為視角,結合漳州的良好的鄉村旅游資源運用柵格分析法,提出漳州有機農業旅游發展若干戰略措施。
(一)SO戰略1.明確戰略定位。漳州位于九龍江入海口沖積平原,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宜人,適合農作物生長。漳州之所以被稱為“花果之鄉”,是由于良好的地理環境,是福建省五大平原中最大的平原,氣候溫和濕潤,物產豐富[6]。在進行產品開發時,應結合鄉村實際情況開發各類產品,目前較受歡迎的有機產品旅游形式為參與體驗型,主要有:(1)娛樂體驗,結合具有地方特色的閩南民俗風情、節慶活動、歷史文化,在有機農場可以打造多元主題活動,游客可以通過觀看各類演出或參與各種娛樂活動使自己在工作中形成的緊張神經得以松弛,讓會心的微笑撫慰心靈的種種不快,從而達到愉悅身心、放松自我的目的;(2)教育體驗,游客在旅游中見識到的無論是自然風光還是人文景點,總會以其獨特的自然知識或文化底蘊、悠久的歷史傳統、高超的技藝等令人耳目一新,學習自然而然地就融入旅游的全過程當中。有機農場面向核心家庭開展了形形的親子活動;(3)逃避體驗,工作的壓力、日常生活的煩惱、人際交往的復雜、生活空間的擁擠與喧鬧使人們希望能定期到尚未城市化的地方修心養性,忘卻工作和生活帶來的雙重壓力,尋找生活中擺脫束縛的真實自我,遠離都市,與田野、清風為鄰,凈化心靈;(4)審美體驗,美好的事物令人心情舒暢、精神愉悅,游客在感受姿態各異的名山大川、人文建筑的高超藝術之美的同時,就是獲得從身體到精神的放松、通暢、忘我感覺的過程。2.樹立品牌,多渠道推廣。漳州農業曾經是該地最具核心競爭力的支柱產業,通過明確定位進一步鞏固“世界柚鄉的平和溪蜜柚”“中國青梅之鄉”的詔安縣、世界四大名柚———坪山柚、文旦柚故鄉的華安縣、“中國蘆筍之鄉”的東山縣等有機農產品品牌。同時,漳州又有“東南花都”的美譽,盛產享譽海內外的水仙花、“花中君子”蘭花,馬口花卉生產基地是“閩南花卉市場”主要舉辦地,成為福建現代農業發展的楷模。另外,集中打造林下荔枝、云霄枇杷、五寨百香果、長泰柑桔、程溪菠蘿等有機農產品品牌。在廣泛利用網絡、雜志、報紙、電視等傳播渠道,打響“美麗鄉村”有機農業旅游的品牌知名度,農民在學好有機農業種植的同時,也應當積極學習網絡銷售手段,如淘寶、微信營銷等方式,形成全員一體的營銷網絡,從而使有機農產品產有所賣,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 A
一、鄉村體驗旅游
旅游是一種經歷或過程,不是一種產品,而這種經歷又是特殊的。旅游者通過對旅游目的地的事物或事件的直接觀察或參與而形成了特殊的感受與體驗。旅游作為一種體驗或經歷,不只單純是追求感官享受的結果,旅游對于人類來說,不只是一般意義上的住、行、觀光,而逐漸演變成為一種特殊生活、一些特殊經歷的參與者與體驗者。
因此,根據該體驗經濟的定義和對旅游業發展的影響,體驗式休閑農業旅游與傳統的以農家樂為核心的休閑觀光農業相比,脫離了單一的觀光休閑模式,充分利用農村特有的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以體驗農村生活、農業風情為賣點,對居住在特定范圍內的城市居民造成吸引,以滿足休閑、教育、娛樂為目的,并以原生態風貌、參與原生態活動為核心,所進行的包括娛樂、勞作、科教、民俗等復合型的綜合農業旅游活動。
二、鄉村體驗旅游研究的相關理論
(一)現代農業發展理論
現代農業相對于傳統農業而言,是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進行的的社會化農業,屬于農業的最新階段。現代農業是“農、工、貿”三位一體的綜合性產業。
不僅如此,農業還具有多功能性。農業旅游在農業的基礎上獲得發展,對社會、經濟、文化、生態諸多方面都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它不僅是單純的種養業、動植物產業生產,而且還具有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保護與改善生態環境、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等功能。
(二)可持續發展理論
作為符合生態要求的農業生產方式的鄉村旅游,具有傳遞生態環境保護、持續發展意識和科學考察的功能,在本質上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鄉村旅游的發展基礎是農業體系內部功能的良性循環和生態合理性。同時,在鄉村旅游中的利益主體應增強保護意識,使自己的行為對生態環境負責,既注重人的旅游需求的全面滿足,也要關心旅游與社會、經濟、環境的共生、和諧發展問題,從而使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相結合,以實現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三)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
旅游地生命周期目前已被廣泛運用于旅游目的地發展、規劃、產品設計營銷推廣等領域。這一理論是在1980年,由加拿大學者巴特勒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所提出的。巴特勒在《旅游地生命周期概述》中,提出用產品生命周期模式來描述旅游地的演進過程。他將旅游地的演化分成六個階段,包括:探索階段、參與階段、發展階段、穩定階段、停滯階段、衰落或復蘇階段。
三、案例分析
龍潭古村寨地處安徽省太湖縣東北角邊陲,東與潛山縣邊界相連,北靠岳西山水,是典型的大別山區古村落。該村地勢較高,山色秀美,溪流潺潺,空氣清新;民居建筑古老且保存完好,民風淳樸,“小橋、流水、人家”的美麗風景在此展現。龍潭寨村是集山水、原生態、農家樂、古民居優勢為一體的旅游勝地,其風景優美,景點宜人。
(一)龍潭寨村鄉村旅游發展分析
1、經濟
龍潭寨村是重點的林山之村,豐富的林業資源是全村經濟發展的主旋律,600多畝經果林,使廣大村民得到實惠,退林還林項目的實施和紙漿林基地落實,給廣大村民帶來了經濟活力,8000余畝公益林及5000余畝成材林帶動全村極大的經濟效益。只有管好、用好山林——不絕之源,扎實開展植樹造林活動,大力發展蠶桑支柱產業,培育和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農戶經濟、民營經濟和優勢產業,計劃在三年時間內,完成植樹造林2000畝,擴大蠶桑支柱產業300畝。加強多經林的科學管理,組織專業人員進行培訓學習先進技術,力爭三年時間內人均純收入遞增8%。
自然資源
龍潭古寨的自然資源豐富,溪流、山色、飛瀑、峽谷、陡崖、翠竹、奇花、古藤、梯田、古寨、木樓、石橋等構成了自然獨特景觀,山川縱橫、山水相映、絢麗多姿、自然和諧。寨內既有瑰麗多姿、美不勝收的自然風光;又有絢麗多彩、令人神往的大別山山寨風情;亦有源遠流長、奧妙無窮的風水文化。這里集青山綠水、幽谷曲徑、飛泉翠竹于一身,融田園美景、鄉村風情、傳統建筑文化為一體,自然旅游資源、社會旅游資源與人文旅游資源相得益彰。
3、人文資源
我國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大部分分布在廣闊的農村大地上,其種類繁多、形式多樣,主要包括歷史建筑、生產生活的習俗、民間藝術、傳統工藝、歌舞、民間文學等。由于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每個村落的文化傳統都各有自己的特色,構成了新農村建設中文化的多樣性和多元性。在廣闊的傳統村落中,特有歷史文化不能被輕視、被忽視,在現代新農村建設中,存在傳統與現代的沖突與交融。因此在農村多元文化的發展中,保護和傳承文化的多樣性也是在新農村建設中所必須做的,應把文化的保護與原生態的保護結合起來。
龍潭古寨的歷史文化資源主要有:
(1)古村寨中的古民居、宗祠、古寺廟遺址,還有典型的農舍,特色建筑。
(2)村寨中的古巷道、古橋、古井、古老的生產作坊、如水碓、石磨等。
(3)在村寨中發生過重大歷史事件的革命遺址、遺跡、碑刻、故事傳說等。
(4)傳統的優秀的生產生活習俗、歌舞、傳統獨特的手工工藝、絕技絕活。
(二)具體的開發與規劃思路
1、形象定位
有研究表明:吸引人們去古村旅游的強大吸引力,不僅是民居和典型院落等古跡建筑,還有體現古村落傳統風貌的街巷地段、空間格局、百姓生產、生活方式等自然文化遺產的空間載體和活化承載物。所以龍潭古寨旅游開發理念應該是立體網狀體系的綜合保護和整體開發,以保證古村落整體遺產價值得到充分保護和利用。
重點圍古村寨文化、生態山水、自然景觀、鄉村旅游等旅游資源進行深度開發,逐步開發獨具特色的旅游產品,從而構建龍潭寨“古寨景村”的旅游形象。
根據“龍潭古寨”的旅游資特色,區位條件以及客源市場的輻射范圍,考慮到以古村寨文化為主題的旅游現狀和未來旅游活動的發展態勢,將“龍潭古寨”總定位于古村落文化和鄉村旅游的“活力的古寨景村”。
2、規劃構思及功能分區
旅游規劃為“一軸二極四區”的總體空間結構,主要以古寨歷史建筑、原生態環境為基礎,以巷道、旅游節點、生態休閑、綠化組織為空間,以形成一個完整和諧的旅游空間群體。
3、主要功能區規劃及旅游活動設計
(1)文化類項目設計:藝術家/畫家村、古玩字畫店、鄉村俱樂部、古村落。
(2)生態休閑類項目設計:風廂潭水寨、桑麻園、生態農莊、生態果園、茶園。
(3)觀光類項目設計:水簾洞、濕地水景觀、景觀水車、親水廊橋、景觀大門。
(4)旅游服務類項目設計:接待中心、生態停車場、休閑廣場、休閑酒吧、客棧(家庭旅館)、盆景店、竹雕工藝品店、山貨鋪、龍潭山莊、農家樂示范戶。
(5)體驗娛樂類項目設計:織布房、碾米店、鐵匠鋪、蠶坊、農耕體驗園等。如:
——生態農莊
依托農戶自行開展農家樂建設項目,例如生態果園、生態茶園等,建筑與景觀風格突出大別山的皖西南鄉土特色。
——龍潭山莊
在劉家河附件的山腳下,形成具有一定規模、地塊相對獨立的旅游服務設施,提供中高檔休閑、住宿。
——風廂潭水寨
位于現狀風廂潭附件周邊,依托現狀優質的果林、水體、山體等自然景觀資源,建設生態療養區,包括養生別墅、療養健身中心等設施。建筑設計采用傳統建筑形式,與自然山林水融為一體,突出野趣。
——藝術家村落(畫家村)、
位于龍潭沖北側,利用現狀一處廢棄的建筑改建,與古村落融為一體,組成歷史、文化、藝術相交融的藝術家村落,開展藝術展示、表演、沙龍等文化旅游活動。
——龍潭沖
在龍潭沖、花屋古民居內進行整治與改造,增加休閑步道、服務設施、小型旅游接待點、景觀標志等,強化鄉土村落特色,開展村莊旅游、家庭旅館。
4、道路系統規劃
公共道路系統分為對外連接的交通系統以及各區域內部城市的道路系統。并按照道路所承擔的不同功能劃分成不同等級,按照不同區域以及特性劃分成不同形式的道路斷面。同時按照土地開發時序,道路系統的開發也將被劃分成若干時段。
對于龍潭寨村來說,應當加大鄉村體驗旅游的可進入性。加大旅游景區的公路交通建設力度和投入。同時,為符合游客對于鄉村的回歸感和體驗感,在景區內設計既方便游客出行,又符合鄉村特色的石子路、石板路等。
5、綠化樹種及栽植選擇
開發區域的景觀建設也要注重植被的選擇和協調。城區內的植被受人工管理影響較大,自然屬性相對較低,重點為突出植被的美化功能和部分生態功能。為此,景觀栽培時要盡可能與周邊建筑風格、空間布局相協調,并且選擇對居民生活不造成影響的植物,同時大部分植物應具有較強的凈化空氣、涵養水源的功能,確保為開發區域創造宜居的環境。
結語
鄉村體驗旅游是未來旅游發展的趨勢,更是體驗經濟時代對農業發展、旅游發展的要求。發展鄉村體驗旅游應加強旅游活動的參與性和體驗性;并根據旅游需求策劃旅游產品;提升原有旅游產品的魅力,優化品牌意識;加強旅游監管,
優化旅游市場環境;加強鄉村體驗旅游人才隊伍建設。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