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0 16:01:5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實用的化學知識,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應用意識
在傳統的中職教學中,應用意識一直不受關注,直到前一段時間,人們才漸漸地意識到應用意識的存在和重要性。首先提到的,是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意識,它提到的是當面對實際問題的時候,能主動嘗試著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在實際情境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意識,主動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另一方面,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涵著大量的信息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但是,這一切跟中職教學的應用意識又有一定的差別,中職教育,重在傳授學生們動手實踐的能力,所以,在中職化教學中滲透的應用意識,應該是強調學生們的動手能力的,即從課堂走向工廠車間,從課桌走向機床,親自動手,在實踐中學習實用的知識。
二、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們的應用意識
1.擺脫陳舊的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注重的都是理論知識,對于學生的實踐能力并不是很看重,這是一個弊端,也是阻礙應用意識滲透的最主要的阻礙力,所以想要將應用意識滲透到如今的中職教學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擺脫陳舊的教學模式。
根據調查顯示,目前,在中職教學的課堂上,教師的教學模式單一陳舊,應用意識沒有得到有效的滲透,學生對于應用能力的重要性不是很了解,不注重自身應用能力的提升。作為培養技術性人才的學校,老師要強調應用能力的重要性,最好是帶著學生從課堂走向工廠,親自動手實驗。
學生的學習能力都是很強的,既然能夠接受理論上的東西就同樣能夠接受實際性的東西,關鍵是看教師怎么教授,所以,中職的教師應該快速擺脫單一陳舊的教學模式,將應用意識滲透到教學中,進而影響學生,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2.擺脫傳統因素的困擾
影響應用意識滲透的最主要的因素主要分為三大類:
(1)教材因素
傳統的教材內容抽象、枯燥、乏味,對于學生沒有多大的吸引力,甚至就像是一本天書一樣,看上去一竅不通,再加上傳統的教材注重理論知識,專業性過強,涉及的化學結構式、反應過程復雜、難記,代謝過程僅有文字敘述,學生難以理解。
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要求根據實際,制定簡單易懂,便于學生學習操作的教材,教材的內容要注重于實際應用,要讓學生們看完之后能夠自己動手操作,專業性要強,但是沒有必要涉及太多的理論性的東西,不便于學生們的記憶,畢竟,中職的學生他們的基礎相對比較都比較差,有一定的缺陷,領悟能力不是很高,太高深的東西,不易于接受。
(2)教師因素
基于教材因素的基礎上,在教學的時候,教師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都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性,要將書本上的東西講明白,就需要他們不定的強調理論的重要性,而為了保證理論知識能夠被學生們所接收和吸收,關于課程的安排就被局限在了課堂上,失去了動手操作的機會,應用能力自然就提升不上來。
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老師脫離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開辟新的教學模式,教師的教學不能夠在局限于死板的課本上和無用的課堂上,教師要敢于做出突破,帶著學生們走出課堂,給他們實打實的接觸實用技術的機會,以此來提升學生們的應用能力。
(3)教學方法因素
這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的話,即使前面兩個問題都得到了解決,也只能解決片面的問題,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當前的中職教育現狀。傳統的教學方法限制了學生應用能力的發展,偏重于理論知識的傳播。如果要讓應用意識在中職化教育中滲透開來,傳統的教學方法就需要隨之做出改變,注重應用而不是注重理論。
3.改變課堂氣氛,提升學生們的積極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習的最佳動力,只有擁有了興趣,才會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才能夠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調解自己的課堂氣氛,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課堂氣氛活躍,學習內容有趣,學生就容易對所學科目產生直接興趣,才會用心去學,用心去做,才能夠學好,做好。
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在一定的程度上脫離書本教材,多以自身或者是他人的實際經歷來教導學生,集中學生們的注意力,提升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所舉事例最好符合他們的年齡特征,符合他們的現實需求,讓他們能夠在心底深處產生一種共鳴,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進而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把知識牢牢地記住。畢竟,只有學有所用,學有所得,學生才會學得認真,才能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
教師要多給學生們自己動手操作的機會,并且親自給予指導,加深學生們的印象,使其學有所用,學以致用,知識才能學得深刻通透。課堂上教師可以主要講一些較難的、易錯的地方,給學生介紹一些更快更有效的方法,把大部分時間節省下來,留給學生自主學習和上機實踐。提倡學生們共同學習,相互交流經驗,在互助式學習中,給學生們更多的發揮的機會,讓他們可以更輕松地交流、學習。
三、結束語
隨著全球經濟的飛速發展,需要越來越多的技術工人服務于生產第一線,而我國作為世界上的工業生產大國,對于一線工人的需求量更加的大,要求也更加得高。所以,作為專門為國家輸送技術性人才的職業學校,一定要加強教育,提升學生們的應用能力和技術水平,為我國的工業發展,盡自己的一份力。
參考文獻:
一、增強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教師在做好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做好家庭小實驗,或適時的布置一個家庭小實驗,可保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長久不衰。這樣,對教和學都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學習了酸的性質后,布置一個家庭小實驗――“巧除水垢”,這個簡單而又實用的家庭小實驗,使學生認識到化學是有用的,與生活是密切相關的,激發了他們學好化學的愿望,增強了學習的興趣。
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許多家庭小實驗均為探索性實驗,如九年級化學中的“自制簡易凈水器”“調查家庭用水情況”“調查空氣質量”“鐵的銹蝕”等。這些實驗需時較長,無法在課堂實驗中完成,所以安排為家庭小實驗。家庭小實驗不像演示實驗、學生實驗那樣有規范的儀器用品等,學生在家里沒有實驗室里的優越條件,要做好每個實驗,就必須積極動腦思考,找出可以利用的實驗用品。學生在這樣的實驗中通過動手操作、管理,親自觀察、記錄,并且動腦筋去比較、分析和思考,不僅獲取了新的知識,而且學會了探求新知識的方法。最后,學生經過自己的努力,在完成這個實驗的同時,一個創新成果也就誕生了。也逐步養成了進行科學研究的初步能力和創造能力。同時也滿足了學生的成就感,對于學生的學有裨益。
三、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演示實驗,學生只看不做,沒有動手的機會;對于學生實驗,因為條件所限,學生也得不到大量動手的機會。這對于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很大的缺陷。但是家庭小實驗是在課堂之外進行的,所以實驗方案設計、實驗器材使用、實驗對象管理、實驗現象觀察和實驗結果分析、整理等環節均由學生獨立完成,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也需要學生獨立解決,所以與課堂實驗相比,家庭小實驗更能發揮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觀能動性,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例如在“測定雨水的pH”的小實驗中,老師可以指導學生自制雨水收集器。
四、有利于鞏固和深化課內知識。
家庭小實驗,既是對所學知識的一種鞏固,又是對所學知識的一種延伸。經過教師在課堂上的演示講解,學生已基本掌握了一些基礎知識,但可能還存在著不少疑問。因此,指導學生完成家庭小實驗,一是可以驗證自己對所學知識掌握鞏固情況,二是可以發現更多的疑問,促進自己進一步的學習。例如在講完“乙醇”后,指導學生自己完成課后的家庭小實驗――“自制甜酒”,學生通過自己動手,驗證并鞏固了所學知識,同時也可能發現新的問題。
五、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
學會共處、學會合作是21世紀教育的新命題。當今社會競爭與合作并存,具備積極合作的精神和有效的人際交往技能,是現代人素質的一個重要標志。我們開設的家庭小實驗的方式就是小組合作,這種方式對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有諸多益處,他們在與同伴分工合作、共同努力、制訂方案、收集信息、尋找答案、完成實驗的過程中,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如何表達自己的觀點,如何與別人達成一致,如何分享共同的成果等等。從而合作能力也提高了。例如,學生提交的家庭小實驗的各種成果中,很多是難以獨立完成的。
由此看來,從學生學習的角度來分析,實驗可以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而且在每種能力的培養中,又都包含著其它能力的發展,它們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如何充分發揮家庭實驗的作用,有效地組織家庭小實驗,我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對此問題進行以下的討論:
首先,我們要明白家庭小實驗的實施過程大概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教師擬定詳細的研究計劃、動員和組織培訓學生,激發學生的熱情,使學生明白課題內容及其重要性。
第二階段: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實驗和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和能力的培養,學會聯系學科知識和生活實際、具有初步的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第三階段:老師布置任務,學生分組自行運用研究性學習的方法進行實驗的設計以及實驗分析,在完成實驗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和通過實驗探究或查閱資料解決問題。
中職衛生學校作為我國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行課程教學要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中心,以學生能力素質的提高和實踐應用為重點。化學是中職衛生學校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程,課程的學習對學生后續專業課的學習及長遠發展有著重要作用。然而在目前中職衛校的化學教學中,普遍存在著學生文化課基礎比較薄弱、學生的認知水平較低、化學學習興趣不高、教學的針對性不強、教學的質量水平不理想諸多問題。要提高化學教學質量水平,就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因材施教,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能力、素質的提升,培養合格職業人才。筆者結合化學教學實踐,對開展因材施教進行了應用探索,并取得了較好教學效果。
一、因材施教在化學教學中應用的必要性
(一)因材施教是中職學生素質教育的需要
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中等職業教育雖然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然而對大多數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初中學生來說,受到傳統人才觀念的影響,還是更愿意接受普通高中教育,上職業學校是許多學生不得已的無奈選擇。因此,造成了中職學校學生能力素質不高的問題。在這樣的生源條件下,要提高教學質量,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技術應用人才,就必須實施素質教育,注重全體學生的發展。由于每個中職學生的認知能力、化學基礎、學習興趣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要求教師在開展化學教學時根據學生的差異性,樹立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從而使每個學生都能取得進步,獲得發展。
(二)因材施教是中職學生就業發展的需要
對職業學校來說,學生的教育就是就業教育,因此,課程教學要以就業為中心,要面向市場來辦學,根據社會需要來培養學生,要堅持“做中學、做中教”,按照“實用、夠用”的原則,注重加強動手實踐能力的訓練和突出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為此,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開展因材施教,提高教學的針對性、有效性與主動性,對學生加強學習方法引導,鼓勵學生進行實踐創新。開展因材施教還體現在:進行課堂教學要尊重學生差異,滿足學生發展需要,指導學生按照自身學習能力與專業需求合理選擇學習內容;教師要根據學生能力的差異和不同的教學內容來選擇教學方法、手段和策略,從而提高學生能力。
(三)因材施教是中職衛校化學教學的需要
由于許多中職學生的化學基礎比較差,雖然在初中時接觸過化學課,但由于學生認知能力不高、學習不努力,不少學生連基本的元素符號、化學式、簡單的化學方程式都不會寫。而教材的內容對學生來說又顯得偏多、偏難,同時教學內容安排的課時相對不足,每節課的教學容量較大,造成學生對化學課的學習內容不能完全理解掌握,使學生對化學課的學習感到困難。在這樣的情況下,進行化學教學必須實施因材施教,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牢固掌握所學內容。因此,在中職衛校進行化學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因材施教在中職衛校化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在課程教學目標上體現因材施教
教學目標是教師課堂施教的總要求,它是教材和教學大綱要求的體現,進行化學教學必須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只有在合理教學目標指引下才能取得理想教學效果。由于中職學生學習能力的個體差異和化學基礎差別較大,少數學習好的學生,對化學教學內容不滿足,而多數化學基礎差的學生感覺化學學習比較吃力。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在教學中經常是顧此失彼,此時運用分層教學因材施教就顯得非常重要。(1)對學生進行分層。在化學教學中要進行因材施教,就需要對學生進行分層,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化學基礎、學習興趣、專業需求方面差異等進行分層,把學生分成優等生、中等生、學困生三個層次。對優等生要以化學知識拓展學習為主,對中等生在鞏固基礎知識的同時進行適當拓展,對學困生要以基礎知識學習為主。對學生進行分層,就能使教師針對不同層次學生制訂不同教學目標,采取不同教學方法。(2)教學目標分層。按照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化學基礎進行分層后,需要教師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制訂切合實際的教學目標。各層次學生通過學習達到自己的教學目標,并完成相應層次的練習題。制訂的教學目標要讓學生“跳一跳就能夠得著”.例如,進行“氧化還原反應”的學習時,對中等以上學生的學習目標是能使用電子轉移或化合價升降的原理來理解氧化還原反應,而且要能理解其反應的本質,會用“雙線橋”的方法分析氧化還原反應,會進行氧化劑、還原劑的判斷;對學困生來說,要掌握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了解反應的本質,掌握氧化還原反應的判別方法。進行了這樣的目標分層后,就能增強教學的針對性,能夠因人而異開展教學,使不同層次學生都能得到發展。
(二)在課程教學內容上體現因材施教
化學作為中職衛校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程,其學習內容與后面的生物化學、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等專業課有著重要的聯系。然而由于化學教材的內容較多,教學課時比較少,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根據學生的專業需求對教材內容合理選擇與取舍,從教學內容上體現因材施教的思想,重點突出醫用化學知識這個重點,使學生重點學好相關的化學知識。(1)突出醫用化學這個重點。衛校的化學學習內容包括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生物化學等課程。在每門課的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專業培養目標,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的分析,把與醫學相關的化學知識作為教學的重點,這樣既能突出教學重點,又能節省教學時間,還能降低化學理論知識學習的難度。此外,還可以聯系具體的臨床實用的化學內容進行教學,既能提高學生對化學教學的興趣,又能更好體現中職衛校“實用、夠用”的教學理念。(2)對化學實驗教學內容進行因材施教。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加強化學實驗教學,對中職衛校的學生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它不但能加深學生對化學理論知識的理解,還能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操作能力。進行實驗教學,需要教師對不同層次、難度不同的實驗內容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既要注重教師課堂的演示實驗,又要注重讓學生開展自主探究實驗,以此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在課程教學組織上體現因材施教
進行化學課堂教學需要借助一定的組織形式來開展教學活動,在多種課堂教學組織形式中,除了運用以教師為主的教學形式外,還應積極運用多種組織形式進行輔助教學,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多種方式相互補充學到更多的化學知識,取得更好的因材施教效果,提高化學學習的效率。(1)加強班級教學。在學校教學中,班級教學作為教師課堂教學的主要組織形式,能夠提高教學效率,能提高學生的集體意識和組織紀律性。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需要教師積極更新教學理念,創新化學教學方式方法,突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加強對學生多種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來提高化學學習效率。(2)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教學,對提高學生的化學學習質量、效率有重要促進作用。教師應對全班學生的學習能力、化學基礎、學習興趣、合作意愿進行了解,并在此基礎上根據“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按照每組四至六人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分組,并對每個學生進行合理分工,以此來開展合作學習。在合作交流學習中學生能夠相互取長補短,相互進行幫助,拓展自己的化學思維,以增強學習能力。(3)重視自主探究學習。自主探究學習方式是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有效方式,教師通過培養學生以問題為中心開展自主探究學習,能夠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能有效提高學生化學學習能力,增強因材施教的教學效果。
(四)在課程教學評價上體現因材施教
在中職衛校化學教學中開展因材施教,要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中心,改變傳統的僅以期中、期末考試成績作為對學生的化學學習評價方式,創新對學生的化學考核評價方式,采用綜合全面的方式來考核評價學生,以此激發學生的化學學習動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1)建立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考評體系。要在學生的化學學習考核評價體系中體現因材施教的思想,就要建立以學生全面發展為中心的思想,通過考評體系的引導、激勵來促進學生學習目標的實現。建立化學考核評價體系,既要注重學生當前的學習,又要注重學生的未來發展,除了對知識和技能的考評外,也要注重對化學學習過程與方法、對化學學習的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的考評,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實現化學學科的育人功能。(2)建立多元考評機制。為了更好地體現因材施教的考評機制對學生發展的促進作用,應建立多種考評機制、多元考評主體,加大對學習過程、平時學習成績和操作技能在考評中的所占比重。例如,可以把學生平時的作業及其完成質量、階段性測驗、課堂提問、綜合作業、實驗操作技能、實訓課的考核、出勤率、課堂紀律等作為綜合考評的內容。除了教師的評價外,還應注重學生的自我評價、小組評價、學生互相評價等。以使考評更加全面客觀,更有利于促進化學教學質量的提升。
綜上所述,在中職衛校化學教學中,要提高教學質量水平,就要重視在教學中對學生開展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基礎等實際情況開展化學教學,并把因材施教的思想理念與方法體現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和教學評價等方面,從而有效促進化學教學質量的提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化學用語指的是元素符號、化學式、化學方程式。
2、元素符號(symbols for elements)是用來標記元素的特有符號,還可以表示這種元素的一個原子,大多數固態單質也常用元素符號表示。 元素符號通常用元素的拉丁名稱的第一個字母(大寫)來表示,如碳-C。如果幾種元素名稱的第一個字母相同,就在第一個字母(必須大寫)后面加上元素名稱中另一個字母(必須小寫)以示區別,如氯-Cl。
3、用元素符號表示純凈物組成及原子個數的式子叫做化學式。化學方程式,也稱為化學反應方程式,是用化學式表示化學反應的式子。化學方程式反映的是客觀事實。
(來源:文章屋網 )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講究嚴謹扎實和一絲不茍;文學作品是反映社會、生活的,思想自由、浪漫,二者似乎是永遠走不到一起的平行線。其實不然,仔細分析一下,化學和文學兩個迥然不同的領域有著不少相通之處。文學作品和化學公式、定律都是從紛繁復雜的社會、自然現象中提煉出來的。事實上文學作品中常常會用到化學知識進行比喻來表達某種思想感情或者隱含著某種深刻的化學道理。
一、利用詩歌輔助化學教學
如明代民族英雄于謙曾作《詠石灰》一首:“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首詩不但是于謙忠烈清白一生的真實寫照,還精辟地闡述了生石灰的生產過程。先挖掘石灰石礦,然后將其高溫煅燒,最后生成白色的生石灰。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如能適當應用與化學有關的文學作品,能使課堂氣氛妙趣橫生,培養學生的興趣;學生既深刻地理解了所學知識,又受到了文學藝術的熏陶;引用名詩,使學生在學到化學知識的同時,受到詩的熏陶,培養了學生的高尚情操。
微粒是在不斷運動的。當學完這個微觀規律,可引用:“墻角數支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唯有暗香來。”(北宋王安石《梅花》)讓學生指出其中的道理,使學生直觀、愉快地理解了枯燥、抽象的知識。又如沒有新生成物質的變化是物理變化,生成新物質的變化是化學變化或化學反應。讓學生舉例說明這兩種變化后,還可補充的著名詩句“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和廣為傳誦的名詩“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護花”、“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讓學生辨別它們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學生的熱情很高,基本上都能辨別出前者是物理變化,后者是化學變化。學習過程中身心愉悅,受到了詩的藝術感染,于不知不覺中加強了文學修養。
在學習石灰石這節課時,一開始可引用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詩:“客從南溟來,饋我泉客珠。珠中有隱字,欲辨不成書。緘之篋笥久,以俟公家須。開視化為血,哀今征斂無。”這首詩一下子激起學生的求知欲,然后再與學生一起探究碳酸鈣的性質。最后讓學生解釋這首詩,詩中說從南方來的客人送給詩人一顆珍珠,珍珠上好像有花紋字跡,詩人珍藏在箱中。過了好久,開箱尋看,珍珠不翼而飛,只剩下一些紅色液體。原來珍珠是貝的外套膜中受到刺激后產生的分泌物聚積而成的,它的主要成分是碳鈣,還有少量的有機物質。碳酸鈣難溶于水,在酸性條件下能轉變為酸式鹽而溶解:CaCO3+H2O+CO2=Ca(HCO3)2。杜甫居室漏雨潮濕,竹箱無防潮性能,遇到水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氣體,珍珠發生了化學反應變成了紅色液體。因為杜甫當時還不具備這些化學知識,所以迷惑不解。
二、適當運用成語中的化學知識,激發興趣,加深理解
炭是一種無機物,能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放出大量熱量。“雪中送炭”這個成語就是借助炭的這種化學性質表達在他人危急之中給予幫助。在學炭的知識時,引用這個成語,讓學生從所熟悉的成語中加深理解,激發興趣。講硫化物硫化砷(AsS3)性質時,可引用成語“信口雌黃”,這“雌黃”乃天然的硫化砷(AsS3),俗名雞冠石,橙黃色,可作黃色顏料用。古字多用黃紙,寫錯了就用雌黃涂抹后再寫,由此而沿用的成語“信口雌黃”意即不顧事實、隨口亂說。類似這樣的成語還有冰清玉潔、銅墻鐵壁、一諾千金等。
三、引用名言中的化學
化學知識繁多,難免枯燥,教學中巧妙地運用名言,學生精神往往為之一振。比如燃燒需要三個條件:可燃物、氧氣、溫度達到著火點。這些知識有點瑣碎、單調。讓學生分析法國著名幽默家拉羅什非科的一句名言“風可以把蠟燭吹滅,也可以把篝火吹旺”。學生眼睛一亮,精神一振,認真思考。篝火是用含碳量多的樹枝等和氧氣發生反應,風就是空氣流動而形成,空氣中含有氧氣,氧氣能助燃,所以風可以把篝火吹旺。但風太大帶走燃著的蠟燭上的熱量,使蠟燭溫度下降到低于著火點而熄滅。
四、文學作品中化學知識的引用
文學作品經常用化學知識譬喻,如“可能流行的胡思亂想猜忌病菌傳染你的大腦神經,引起你的酸性反應,如果是這樣,請用大量的洗衣粉沖洗一下你的每一個細胞吧,酸堿中和,也許可以使你過多的酸性小到最低程度。”酸堿中和反應是一個重要化學反應類型。家用洗衣粉呈堿性,它的主要成分是堿性物質。學完這節課,介紹這個譬喻,學生高度緊張后,能放松一下神經,張弛結合。
《冰是睡著的水》,主要講述的是情報干部與眾不同的一生。他們在黑暗中是為了守衛光明。“那是水,那是冰,冰是睡著的水――你是問水,我也是,但我是睡著的。”水在零度到一百度之間是液態的,在零度以下結成固態冰,他們是同一種物質,但存在的狀態不同。作者借助于水和冰的關系比喻普通人與情報干部的關系,情報干部都是普通人,但他們又肩負著重要的使命,他們一生充滿誤解、恐怖、艱苦,他們渴望但無法像常人那樣無憂無慮地生活。學習水的三態時,介紹這篇作品,學生饒有興趣,緊張學習之余,能巧妙地休息一下,又能加深理解。有興趣的學生課后可以閱讀這篇作品。
長篇連載奇幻小說《化學召喚師》題材新穎,構思巧妙,把很多化學知識融進奇幻情境中。小說中召喚師驚奇地發現,召喚獸的構型,全都是有機化學結構式。召喚法師,完全是有機化學。元素法師,完全是無機化學。所謂的魔法元素,不過是元素周期表內某些元素的集合體。主角手中的《有機化學》,在這個世界,竟然是“召喚師的天書”。
有機化學結構式是有機化學中的基礎和重點,課堂中利用多媒體適當放一點片段,肯定能使沉悶的課堂氣氛活躍起來,激活學生的思維。
綜上所述,文學與化學似乎風馬牛不相及,實際上經常互相滲透,與化學有關的文學教不勝舉,在這就不一一贅述。或于知識點前,激發置疑;或于知識點后,加深理解。在化學都學中適當加以應用,能幫助學生輕松地學習理解嚴謹、抽象的化學知識;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培養興趣;又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普遍聯系規律的教育;還能加強學生的文學素養。這樣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這是以前教學中被忽視,而現在化學新課標中很重視的不可缺少的一方面。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3)-05-0089-01
一、引言
化學作為科學教育的一個重要分支,初三才開設這門課程,學生對化學充滿著好奇心,并有一定要學好化學的決心,但化學本身具有知識高度抽象,反應機理錯綜復雜,化學用語枯燥、難記、易忘的特點,隨著所學知識的不斷深入和增多,學生對學習化學的興趣就減弱了。據許多調查統計的材料表明,在化學教學中應用生活中的化學知識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所以對于教師來說,掌握生活中的化學知識在中學化學教學中的作用是很有必要的。
中學生是學習化學的起始,對新鮮的東西比較感興趣,這是由這個年齡段的特點所決定的。不同基礎,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學校的中學生對生活中的化學知識興趣較高[1]。所以教師應該抓住這一特點,弄清楚生活中的化學知識在中學化學教學中的作用,用生活中的化學知識來促進化學教學的進行,從而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培養出對社會有用之人。
二、生活中的化學知識,使學生學習化學時不在感覺神秘
中學化學教材之所以有別于其他學科,就在于它更貼近生活實際。化學科學起源于人類對生活世界的認識,在生活世界中,人類通過對周圍世界的直接感知,獲得了關于周圍世界的感性知識,這些知識經過進一步概念化、系統化就形成了化學科學理論。因此德國的思想家胡塞爾認為,科學世界是生活世界的抽象圖景,是生活世界的理性產物[2]。但科學理論如果僅僅是作為觀念上的產物,而不回到人類的社會生活實踐中,也就體現不出其應有的人生追求和價值,也就無法經過實踐的檢驗使自身得到發展和完善。因此,化學科學其實就來源于我們的生活世界。
生活為化學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可能性。教育因人的生存和發展而產生,因人類社會生活的變遷而變遷,沒有人的生活便沒有教育。所以在生活中學習化學,能使學生真正體驗到化學不再是神秘的,而是就在我們的身邊,有利于促進學生課堂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三、生活中的化學知識,使學生保持濃厚的學習化學的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習起來就有勁,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怎樣使學生保持并拓開這份興趣是化學教師引導學生學習,駕馭課堂教學的關鍵。大量資料都表明生活中的化學知識是中學生比較感興趣的,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聯系生活實際,引發學生積極思考,這樣可以使他們把課本知識轉化為直接經驗,有利于知識的鞏固、深化和能力的培養,又能保持濃厚的學習化學的興趣和認真聽完本節課的信心,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例如,在講醋酸時可以告訴學生幾種醋酸在日常生活中的幾個小用途:在魚類不新鮮的情況下,加醋烹飪不僅可以解除腥味,而且可以殺滅細菌;醋可以作為預防痢疾的良藥;醋還可以預防流行性感冒。將室內門窗關嚴,將醋倒在鍋里漫火煮沸至干,便可以起到消滅病菌的作用;殺雞鴨前20min,給雞鴨灌一些醋,拔毛就輕易了;衣服上沾染了水果汁,用醋一泡,一搓就掉;用醋浸泡熱水瓶中的水垢,可以達到除垢的目的;夏天毛巾易發生霉變而出異味,用少量的醋洗毛巾就可以消除異味。
四、生活中的化學知識,使學生認識到學習化學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意義
傳統的教學是以考試為中心,以分數為目標,脫離了生活,忽視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并可幫助學生直接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性化學知識,以致多數學生學了化學用不上,不了解化學與社會、生活、技術等的密切聯系,讀到高中畢業,竟解釋不了身邊的簡單生活現象。
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努力把課本知識鮮活起來,把學校小課堂與生活大課堂聯系起來,把大自然社會生活搬到課堂里來,也可讓學生進行調查,到工廠、農村、商店等地進行參觀、訪問、調查。寫出專題調查報告,并聯系生活實際,提出改進意見和措施,條件許可的可以進行研究方案,并幫助實施。使學生課內所學、課外有用;課外見聞,課內升華。在這樣的內外交流過程中,課堂變大了,提高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科學情感,促使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等發展性目標的達成,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體驗化學的應用價值。
化學是一門根植于生活之中,實用性很強的科學,人體自身的生化反應、大自然的化學變遷、生活中的化學常識,無不閃耀著化學知識的火花。而且隨著新的課程改革為我們帶來的新的教學理念,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學生經過較長生活中的觀察和感受,都積累了一定的化學知識,明白生活是獲取知識的源泉,只有貼近生活,貼近社會,才能更好地接受知識。
在高中新課程實施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更加關注學生的生活,重視知識與實踐的聯系,注意在做、用的過程中讓學生學習,注意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幫助學生通過現象、直接觀察和操作演練,將知識與學生個人生活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啟發學生運用已知的化學知識去感知和理解新的化學知識,并引導他們解決一系列的新問題,允許他們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表現自己,顯露和發揮自己的才能,使之感到驕傲和自豪,從而培養學生的自尊感,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吳淑,應桃開.中學化學教學中結合真實背景的調查與分析[J].化學教育,2007,(4):38-51.
[2]劉克文.從生活世界到科學世界[J].化學教育,2007,(05):8-10.
一、前言
本文針對中學化學知識在軍事中的運用研究,將從國防教育對我們的重要意義入手,結合我們學到的化學知識,對軍事武器的研發進行研究,進而列舉出中學化學知識在軍事中的重要運用。希望能夠用本文淺要的分析與老師和同學們進行交流,發現更多軍事中的奧秘,同時為對軍事武器感興趣的同學們提供一份參考與借鑒。
二、國防教育對我們的重要意義
國防事業的建設是為了保障我們國家的。所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作為21世紀的接班人,我們更應該關注國防建設,正確認識學校設置的國防教育課程。通過國防教育老師的講解,我們深刻認識到,國防事業離我們并不遙遠,國防事業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與我們平時在書本上學習到的知識也有較大的關聯。而學以致用是我們學習的最終目標。老師市場教導我們,學習需要本著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這需要在學好理論的前提下進行。在國防事業的建設中,與其最相關的學科要屬化學了。并且,我們從國防教育中了解到,國防軍事中的所有武器都有化學的成分。因此,結合我們所學的初中化學知識,分析國防軍事中的化學應用,對我們的進一步的軍事武器研發具有重要意義[1]。
三、中學化學知識在軍事中的運用
(一)煙霧彈
無論是軍事的真實上,還是在電影中煙霧影視效果,都有利用化學的成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軍方使用煙霧彈將軍艦隱藏在煙霧中,避免了敵軍的轟炸。煙霧彈不僅可以隱蔽被保護事物,還可以躲避紅外線與微波的掃描,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軍事中的煙霧彈,很有可能有白磷的成分。因為在是實驗中,白磷燃燒的現象與煙霧彈的現象具有一致性。老師告訴我們,“煙”是固體小顆粒,“霧”是小液滴。煙霧彈就是通過化學反應在空氣中制造煙和霧的過程。裝有白磷的煙霧彈引爆后,白磷迅速燃燒,形成的五氧化二磷與空氣繼續反應形成磷酸物質,磷酸物質帶有毒性,并與遺留下的五氧化二磷一起留在空氣中,形成煙霧朦朧的景象。另外,四氯化硅也可制作煙霧彈,與水發生發硬形成鹽酸霧態。
(二)石墨炸彈
石墨炸彈是在1992年的海灣戰爭中第一次登入軍事戰場,當時,美軍方向伊拉克投擲了石墨炸彈,攻擊其供電設施,導致伊拉克國家80%以上的供電系統受到破壞。90年代末期,北約對南斯拉夫的空襲中,型號為BLU-114/B的石墨炸彈,導致南斯拉夫70%的地區發生斷電[2]。因此,在軍事上,石墨導彈可以對電子設備、發電廠等產生大面積的破壞。在學習石墨性質時,老師為我們介紹了石墨炸彈是經過處理的碳絲制成的,碳絲非常細,可以漂浮在空中,碳絲經過流體研磨加工和化學清洗后,碳絲傳導性能增大,可以依附在物體表面。通過爆炸的形式散播在敵軍所處范圍內,甚至進入到電子設備內部與系統管道內,破壞敵軍的發電設備[3]。
(三)燃燒彈
在學習燃料與應用的課程中,我們學習了燃燒彈的成分。燃燒彈在現代地道戰中具有重大的作用。汽油密度非常小,熱效應較高,而且經濟成本較低。因此,被廣泛應用于燃燒彈原料中,加入與能夠與汽油結合的膠狀物,制成凝固狀態的汽油彈。為了有效攻擊水中的目標,有的固體燃燒彈中加入了堿金屬等成分,金屬與水發生反應釋放出氫氣,氫氣燃燒發生爆炸效應,提高了爆炸的威力。在礦物基礎材料的學習中,鋁熱反應原理可以制作燃燒彈,尤其是對坦克具有破壞性作用。鋁粉與氧氣的化學反應,可以釋放出足夠的熱量使坦克的鋼鐵融化成液態。而且,鋁熱反應在沒有空氣的情況也可燃燒,加大了其爆炸效能。
四、結論
本文針對中學化學知識在軍事中的運用研究,是從國防教育的重要意義入手,結合課堂中學習的化學知識,進而列舉出中學化學知識在軍事中的重要運用。包括煙霧彈、石墨炸彈、燃燒彈等。除此之外,軍事中的應用還包括了火藥。在有機物的課程學習中,老師還介紹了甘油炸藥與無煙火棉炸藥等。軍事上火藥的成分包括硝酸鉀、硫化物、木炭等物質,黑火藥非常容易發生燃燒,產生的熱氣體能夠迅速膨脹,發生爆炸。總之,還有更多的軍事化學應用等著我們去開發和探索。因此,我們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盡快實現這個任務。
參考文獻:
自從有了人類,化學便與人類結下了不解之緣。鉆木取火,用火燒煮食物,燒制陶器,冶煉青銅器和鐵器,都是化學技術的應用。正是這些技術的應用,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成為人類進步的標志。從化學發展的五個時期①來看,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也是一部化學發展史,化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基礎學科發展起來,是生產、生活經驗的高度總結和理論的概括,在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生活等領域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二、 生產生活中的化學知識在化學教學中的作用
1、 讓深奧的化學理論深入淺出
很多同學都反映化學難學,既看不見又摸不著,非常抽象,因此,把抽象的理論形象化、具體化,讓學生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是每一位化學教師在上課時必須解決的問題。生產生活中的化學知識是學生擁有的最熟悉、最直觀、最感性的知識。如果教師在上課時,把這些化學知識和授課的內容聯系起來,能讓深奧的化學理論深入淺出,獲得明顯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化學平衡移動時,可引用生活中的一個例子:牙齒的損壞實際上是牙釉質[Ca5(PO4)3OH]溶解的結果。在口腔中存在著下列平衡:Ca5(PO4)3OH 5Ca2+ + 3PO43- + OH- 。當糖附在牙齒上發酵時,會產生H+,試用化學平衡理論說明經常吃甜食對牙齒的影響②。為了解答這道題,設計以下提問:(1)、為了保護牙齒,我們該讓以上平衡向哪個方向移動?(向逆方向移動) (2)、常吃甜食對牙齒有何影響? (糖附在牙齒上發酵時,產生的H+和溶液中的OH-反應生成水,OH-濃度減小,平衡向正方向移動,牙齒損壞)(3)、Ca5(PO4)3F是一種比Ca5(PO4)3OH更難溶解的物質,為什么加氟的牙膏對牙齒有保護作用?(因為反應生成比牙釉質[Ca5(PO4)3OH]更難溶的物質Ca5(PO4)3F)完成了這幾個問題的提問,這道題也不攻自破,深奧的化學平衡理論在生活里卻變得通俗易懂,學生容易理解和掌握。
2、 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興趣是學習動力之源泉,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無疑是改變化學教學的一個突破口,也是提高化學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的途徑。生產生活中的化學知識通俗易懂,趣味性、故事性、知識性、實用性并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把生產生活中的化學知識應用到課堂教學中來,使課堂教學接近學生的生活,提高課堂教學的親和力和吸引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活躍課堂的氣氛,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3、 培養學生解決生產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生活、生產服務。我們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會遇上各種各樣的難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我們掌握各方面的知識和技能。而化學知識的掌握和技能的提高,不是憑空想象、無中生有的,而是通過平時的教學活動,特別是結合生活和生產中的典型例子,長期的努力,逐漸地培養起來的。例如前面講的"常吃甜食對牙齒的損壞"的例子,通過這個例子,不但完成了化學平衡移動的理論教學,而且也解決了如何保護牙齒這個實際的問題。能力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培養起來的。
4、結合生產生活中化學知識的化學教學,是課程改革的一個新動向
執教多年的老教師都有這樣的感覺:新教材和舊教材相比,有了比較大的改變,舊教材中那些偏、難、繁的內容沒有了,與生活、生產聯系密切的知識和例子增加了。"這種課程(指舊課程)觀的最大弊端是:教師向學生展示的知識世界具有嚴格的確定性和簡約性,這與學生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為特征的學生真實的生活世界毫無匹配,教育、課程遠離了學生和實際生活"。"課程結構單一,學科體系相對封閉,難以反映現代科技、社會發展的新內容,脫離學生經驗和社會實際"。"課程的管理強調統一,致使課程難以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和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求,這些問題的存在,以及它們對實施素質教育的制約及產生的不良影響,都足以說明推進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針對性③"。教育要為現代建設服務,不能脫離生產生活實際。舊教材存在種種弊端,說明課程改革勢在必行。結合生產生活中化學知識的化學教學,是課程改革的一個新動向。
5、聯系生產生活的教學是教師勞動價值的再創造,是化學教學的升華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是歌頌教師無私奉獻的精神,但現代教育認為教師不但要"無私的放電",而且要及時"充電",教師不單是教材的實施者,而且是教材的開發者和建設者。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的研究和探索,使教材不斷的得到補充和完善,讓教材更接近生產生活實際,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特別是聯系生產生活的教學是檢驗教材和完善教材的重要途徑,也打破了你給什么我教什么,你考什么我教什么的應試教育的教學模式。聯系生產生活的教學是教師作為教材的實施者,精心研究,長期探討的結果,是教師勞動價值的再創造,也是化學教學的升華。
三、 課堂教學中,如何將生產生活中的化學知識與化學教學有機結合起來
1、收集理論聯系實際的資料
①收集生活生產中的化學知識的資料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些書籍里有關化學家的故事、化學的發現、發展及應用等都能成為豐富課堂教學的素材,成為課堂上引人入勝的例子。收集資料,不但豐富我們的知識,增強我們的技能,而且讓我們的課堂充滿活力,具有號召力和說服力。
②積累生活生產中的化學知識的例子。
化學是來自于生產生活。只要我們留心,我們會發現有許多的例子,與我們的化學教學有關。例如:2005年3月29日,京滬高速公路淮安段液氯泄漏事故中,為了消除危險源,對翻落的液氯槽罐的處理是:將液氯槽罐安全吊起移至水池,進行堿液稀釋中和④。如果上《鹵素》時,能把這個例子運用到課堂教學中,那對完成氯氣的毒性、氯氣與堿液的反應、氯氣的制備中尾氣的處理等內容的教學,可以說有立竿見影的作用。在生活、生產中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只要我們多留心、多觀察、多思考,積累這些實例,它可能成為課堂教學中一個理論聯系實際的典型例子,給我們的化學教學帶來很大的幫助。
2、熟悉學生情況
教師在上課前必須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學生的知識能力基礎、興趣愛好、課外閱讀等方面的情況,把握學生的思維動向。這樣才能切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學生知識水平和能力發展狀況的典型例子,做到有的放矢。
3、熟悉教材,將生活生產的實例與授課內容的有機結合
教材是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教師只有對教材高度稔熟,詳盡占有課本內外的材料,對教材相關的知識點做到博學精通,心中有數,以及注意對教材內容的前后聯系,這樣才能在教學活動中將生活生產中的化學知識與化學教學結合起來。熟悉教材,將生活生產的實例與授課內容有機結合,體現了教師不再是為了教書而教書,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教師勞動價值的再創造,再提高;熟悉教材,將生活生產的實例與授課內容有機結合,讓課堂教學更風趣、有味,也更富有內涵和層次感。例如,我在上《淀粉 纖維素》這節課時,在學習了《淀粉和纖維素》的化學性質后,我向學生提出一個與生活有關的問題:我們人吃的米飯中有淀粉、吃的青菜中有纖維素,食物中的淀粉和纖維素是不是都被人體消化吸收?有關吃的問題,大家再熟悉不過了,個個都踴躍地回答,但大多數的學生都認為,這兩種營養物質都能消化吸收,要不我們吃這些東西有何用。但實際上不是這樣,淀粉的水解是在稀酸中進行,而纖維素的水解卻在濃酸中進行,人體內的胃酸還沒有達到濃酸的程度(人的胃內是酸性環境,其pH值l一2⑤),所以纖維素不能水解,只有淀粉被消化吸收。有的同學提出:我們吃的青菜不是白吃了嗎?不,青菜中的纖維素是不可消化吸收,但其它的物質如維生素等是可以被消化吸收的,還有 "它刺激腸道蠕動和分泌消化液,有助于消化和排泄⑥",纖維素對人體也是有用的。通過對淀粉和纖維素化學性質的比較,學生容易掌握剛學的內容。如果不熟悉教材,提不出這樣的問題,或不在這個地方提出問題,而在學習了淀粉的化學性質后就進行提問,沒有了淀粉和纖維素化學性質的比較,效果可能就不這么明顯。
四、 教學過程中,聯系生活生產中化學知識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生活生產中不健康的、不利于學生成長、與學生身份不符的內容不要搬到課堂
社會生活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這些內容中好的就像一壇陳酒,醇香四溢,激勵青少年奮發向上;也有不好的,像一個糞坑,惡氣沖天,影響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長。因此,在選材時,我們要注意學生的身份,不健康的、不利于學生成長、與學生身份不符的內容不要搬到課堂中來,以免禍害下一代。
心理學研究表明,輕松、愉快的心情能使人頭腦清醒,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觀察力等方面得到相應的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更濃。反之,心情壓抑、焦躁不安、學習不開心、不愉快的情緒會抑制人的思維活動,同時思維混亂,學習效率大減。因此,根據這一心理常識,教師在上課時,既要整理好外在形象,又要調整好心態,然后以一個精神煥發、情緒激昂的面貌出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耳目一新,賞心悅目。在課堂中也要面帶微笑,多一些幽默,多一些爭議,多一些樂趣。如,不同的表情、講講小笑話、用諧音打個趣等,讓學生覺得教師的教法獨特,情趣橫生,讓學生保持愉悅的心情。
如,在“氮氣”的教學中,我是這樣提出問題:
(1)閃電打雷常發生的地區為什么樹木生長得特別茂盛?
(2)在銅的還原實驗中,將還原出來的銅用氮氣使之冷卻到常溫;假如是鎂,也可以用氮氣來冷卻嗎?
這樣讓學生感到了學習化學是一種樂趣、是一種享受,從而把學海無涯苦作舟變成學海無涯樂作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公演教學的全過程。
二、充分應用贊賞與鼓勵
德國有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勵。”清代的顏元先生便深諳“適時夸獎”的教育之妙,他留下的“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的至理名言顯然值得現代的教師好好去思考、回味與體會。教師的贊賞與鼓勵會逐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的信心,喚起成功的希望。反之,批評、懲罰過多容易導致學生情感的饑餓。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充分運用贊賞與鼓勵的手段,對學生的表現給予及時的正面強化。要善于發現學生學習過程的“閃光點”,對有創新或有不同觀點的學生首先給予肯定,對有進步的學生每次給予不同的表揚方式,尤其要注意多為學困生創造體驗成功的機會,讓他們得到體會成功的滋味。例如,在課堂上對于主動舉手回答問題,哪怕這些答案近乎可笑,甚至脫離實際的,但教師在課堂上始終要呵護學生的發言熱情,及時鼓勵。并對回答好的學生,我們給予最真誠、最熱情的贊賞與鼓勵。贊賞與鼓勵的方式有三種:
1.運用特別的語氣、音調、速度和節奏,進行語言贊賞。如“哎!非常好!”“太棒聽!”“真了不起了”“很有創意”“你的答案正是我所需要的。”等等。
2.運用教師的表情、手勢、眼神等體態語進行肯定。如點頭、真誠的微笑、贊許、鼓勵的眼神,甚至摸摸他的頭或拍拍他的背。
3.運用班組體的力量,如熱烈的鼓掌等。即使回答錯了,教師也誠懇地說:“沒關系,下次還有機會,我相信你一定能行!”整節課貫穿著“激勵、喚醒、鼓舞”的教法,這對學生心理有積極的暗示、撫慰作用,同時也有利于保持學生對本課程學習的激情。
三、課中的學法指導,讓學生在自學中體會成功
教給學生學習方法,這是課堂教學的高層次要求,也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在教學中我努力引導學生既領悟課中的難題,又掌握了學習方法,既積累了化學知識,又發展了思維能力。例如,在學習“鈉的化合物”中碳酸氫鈉時,我安排了碳酸氫鈉和碳酸鈉對比學習,且補充做了碳酸氫鈉和碳酸鈉在水中的溶解性大小的實驗,然后在這兩種溶液中分別滴加同濃度的鹽酸,學生都知道會放出二氧化碳,但反應的速率(即放出二氧化碳的快慢)相差較大。通過學生實驗總結,碳酸氫鈉和鹽酸反應放出二氧化碳的速率比碳酸鈉和鹽酸反應放出二氣氧化碳的速率快得多。這時我就引導學生從溶液中存在離子的成分進行分析,從反應的原理給予解釋。接著我提出一個問題,把鹽酸滴入碳酸鈉溶液中和把同樣的碳酸鈉溶液滴入同樣的鹽酸中現象有沒有相同?絕大部分學生都會回答“現象不一樣”。然后根據實驗事實講明了原理,書寫了離子方程式。創設一個好的實驗情景,學生能很好掌握知識,而且運用知識,發揮想象,運用類比方法,變抽象為形象。
中職學校的化學教學方式一直是以傳統的教師講授為主,所教的知識內容也往往自成體系,注重學科本身的系統性,而忽略了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教師希望通過引入一種新的教學方式,改變課堂沉悶的氣氛,為學生營造一種輕松開放的教學環境,讓學生能夠親身的參與學習活動,親身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正是面對這一問題應運而生的。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一般來說有六種:(1)支架式教學;(2)拋錨式教學;(3)隨機進入式教學;(4)情境式教學;(5)協作學習;(6)自上而下。本文立足于拋錨式教學模式,通過對其理論的研究,掌握這種教學模式的基本教學方法,逐步改進自己的教學設計,從而應用于課堂,培養學生從矛盾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養成積極思維的良好習慣。
1 “拋錨式”教學方法在中職化學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
1.1研究方法
(1)文獻法
在查閱文獻的基礎上,了解國內外建構主義拋錨式教學發展現狀,構建適合中專學生的拋錨式化學教學模式。
(2)實驗法
中職化學建構主義拋錨式教學對學生化學學習和發展的影響研究,主要采用實驗法。通過對我校一年級同一層次的園林10級1班(對照班)和林業10級3班(實驗班)一個學期的教學,在實驗班實施拋錨式教學模式,對比班實施傳統教學模式,比較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的學習水平、學習傾向、學習能力發展情況。
(3)調查法
編制問卷對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在化學教學過程中的學習感受進行調查。
(4)觀察法
對課題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行觀察記錄。
1.2 實驗的基本過程和主要步驟
1.2.1被試確定
研究對象為齊齊哈爾林業學校不同專業一年級八個班中的兩個班,其中林業103班為實驗班,入校人數33人,園林101班為對照班,入校人數31人,由于入校學生為初中畢業生或初中未畢業的學生,有些學生未接觸過化學,所以沒有對他們的入學成績進行比較,而是運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對他們的學習基礎和學習興趣進行比較。調查結果統計后列于表1。
1.2.2變量設計
自變量:教學方式
a拋錨式教學(林業103采用)
b傳統教學(園林101采用)
因變量:中學化學拋錨式教學對學生的影響。
控制變量:學生入校的化學基礎;被試的學習內容;教師的水平;班級的管理水平;實驗的期望效應。
1.2.3拋錨式教學實驗研究材料
a.自編中職化學校本教材
b.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前測問卷
c.自編學生調查問卷
1.2.4數據的處理方法
實驗班和對照班的歷次考試成績及同質性檢驗,采用分析統計軟件Excel進行t檢驗和Z檢驗處理。
1.2.5問卷調查結果
以圖表的形式統計出實驗班和對比班各選項的人數,然后以各項人數占本班的百分比,列出柱形圖,進行對比分析。
2 研究結果及討論
2.1拋錨式教學對中職學生學習發展的影響
我的教學實踐過程是在一年級進行的。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態度、化學學習自主性、化學學習方法等方面的情況并獲取教學實踐效果的評估依據,我設計了調差問卷,分別在開學初前和期末進行了二次問卷調查。
2.1.1化學學習興趣與態度調查
調查問卷第一組問題(1)“我上化學課時,常常會精神不集中”,統計結果表明,在前測中,實驗班和對比班的學生課堂精神不集中的很多,實驗班占42.4%,對比班占38.7%,還有很大一部分學生說不清,實驗班占30.3%,對比班占48.4%,這說明他們對學習的目標還不夠清晰,能夠有興趣并堅持聽課的學生實驗班僅占27.2%,對比班僅占12.9%.而通過一學期的拋錨式教學之后,實驗班上課能夠集中精神的同學上升到了72.7%,增長了45.5%,而對比班為25.8%,增長了12.9%,并且實驗班回答說不清的同學已經明顯減少了,這部分同學能夠從不太清楚的狀態回歸到課堂。以上比較說明拋錨式教學能夠使學生聽課的興趣明顯增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摒棄厭學的情緒,從而完成每一個知識點的連續學習。
調查問卷第一組問題(2)“對老師的課堂提問,我能積極思考作答”。結果表明,課堂上能積極思考作答的同學猛增,回答同意的占到了63.6%,而對比班不明顯,同前測時只有略微增加,而在說不清一項中,后測中實驗班的同學明顯下降,而對比班反而略有增加,這說明如果不施加這種積極的教學方法,學生跟不上學習進度,那么放棄學習的學生會增多,消極混日子的學生會增多,所以拋錨式教學方法對引領學生積極思考,端正學習態度有很大的幫助。
調查問卷第一組問題(3)“課堂化學演示實驗,會提高我的聽課興趣”的統計結果表明,對于課堂化學演示實驗,實驗班和對比班的回答都是很相似的,超過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同學都很喜歡課堂教學演示實驗,這也提醒教師,在課堂中多運用實驗,合理設計實驗,因為實驗可以促進對知識的意義建構,體會科學研究的過程,使學生記憶更深刻,所以實驗在拋錨式教學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2.1.2化學學習自主性調查
調查問卷第二組問題(1)“有空閑時間時,我會找一些有關化學知識的文章來閱讀”。在前測中,實驗班和對比班大致相當,表示很同意的實驗班有2人,而對比班沒有,表示同意的實驗班有7人,而對比班只有3人,這說明絕大多數同學都沒有閱讀化學知識的習慣;而在后測中很同意的人數實驗班上升到了8人,而對比班仍然沒有,同意的人數實驗班上升到了13人,而對比班只有4人,沒有明顯的增加。說明通過拋錨式教學,給學生留一些開放式的問題,要學生自己去查閱,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調查問卷第二組問題(2)“我每次都能認真的完成化學作業”。在前測中實驗班僅有5個占15.2的學生回答很同意,能夠自主認真的完成作業,對比班有3個占9.68的學生能獨立完成作業,兩個班能獨立完成作業的人數非常少,只有幾個人,回答同意的同學實驗班有9個,占27.3,對照班也有9個,占29.0,也就是基本能自主完成作業的實驗班總計14人,占42.4,對比班總計12人,占38.7;在后測中,實驗班基本能自主完成作業的人數大大增加,達到22人,占66.7,而對照班11人,占35.5,略有下降,說明實施拋錨式教學對促進學生完成每一節作業,獨立自主的學習有很明顯的效果。
2.1.3化學學習方法調查
調查問卷第三組問題(1)“學好化學,主要是靠死記硬背”。
調查問卷第三組問題(2)“化學與物理、數學知識一樣都是有規律可循、有條理的”。
調查問卷第三組問題(3)“我的化學聽課方法是……”
對比三個問題的調查結果可以發現,經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實驗班的學生學習方法有明顯的改善,對于是否需要背題,對比班的同學有一大部分回答說不清,雖然他們也不同意死記硬背,但是很多知識還不會,所以只能停留在背復習題的水平上,他們不知道怎樣擺脫這種狀態;而實驗班的同學則有72.7的同學明確表示他們不同意死記硬背,這是因為拋錨式教學促進了他們學習的良性循環,使他們能學進去,學明白,所以對于復習過的知識都能理解。在拋錨式教學中,老師鎖定問題,要學生一步一步去思考,學生真正學會了,也就能體會化學中的規律,學生學習有興趣了,記憶和理解都變的容易了,因為這樣的課堂能讓他們記憶深刻,所以在二表中有75.7的同學認為化學是有規律可循的;實驗班的聽課方法也有所改進,對比班有22.6的學生根本不想聽課,22.6的學生只是坐在那里聽,沒有任何記錄,而實驗班不想聽的人數則大大減少了,這說明課堂能把絕大多數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調查表明,拋錨式教學對于課堂吸引學生注意力,促進學生深入學習,改善學習方法,都有很明顯的效果。
2.2拋錨式教學對中職學生學習成績的影響
我對實驗班及對照班的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成績做了統計,統計結果列于表2。表2表明:期中成績實驗班和對比班的P =0.39 > 0.05,兩班成績無顯著差異;期末成績兩班P = 0.036 < 0.05,表明兩班成績有顯著差異。以上兩個階段學習成績表明,入學時學習水平相當的兩個班,經過短期教育后,實驗班的成績明顯高于對比班的成績。實驗班本身的成績并不是很高,特別是期末考試,這是因為考試試題難度與學生學習水平有一定差距,很多學生在初中未接觸過化學,就來到中專學習,而且學生進入第一學期,雖然化學課的觀念發生了改變,但是課時較少,學生復習較少,而且其他課的觀念未發生改變,學生的整體進步較慢,成績較低實屬正常。另外中職的化學課跨度較大,這給初中無基礎的學生帶來較大困難。但從期末成績看,兩個班的學習水平具有顯著差異性。因此實驗班與對比班已經不是同質性班級了,實驗班的學習能力在上升。
3 實驗結論
(1)通過對學生考試成績的研究和調查問卷的分析,認為拋錨式教學對中職化學課堂教學效果是顯著的,對學生學習成績的整體提高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2)拋錨式教學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具有很明顯的效果。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明顯的提高,對很多學生的學習方法有明顯的改善,使很多不想聽課的學生轉向聽課,聽課是學習知識的最重要的基礎,是教學方法得到開展的重要保障,這在中職學生中是一個突破。
參考文獻:
[1]埃瓦爾德?特爾哈特.張桂春譯.建構主義與教學(二)[J].外國教育資料,2000,(4):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