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0 16:01:5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中華傳統經典詩歌,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浩然正氣沖天地,赤膽忠心照古今。”伴著夏日熱情的陽光,在老師和同學們慷慨激昂的朗誦聲里,我校“中國夢、我的夢”經典詩歌朗誦會即將落下帷幕。這是一場精彩的詩歌朗誦比賽,是對我校學生良好精神風貌和朗誦水平的集中檢閱。在此我代表學校,對參與此次活動的組織教師和所有參賽學生表示衷心的感謝!
經典詩文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人類文明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魂與根。我們經典誦讀的宗旨就是開啟傳統文化基因,奠基高尚精神底色。引導廣大同學培養自己講仁愛、崇正義、尚和合的文化品格。剛才的朗誦會上,優美的詩歌再加上同學們充滿激情的朗誦,使這里每一位傾聽者都得到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禮和思想上的升華。
下面對本次活動簡作總結:
一是同學們對古詩文“家國天下”的思想境界了解比較透徹,在朗誦過程中感情充沛,把朗誦的感情和詩的意境、思想能融為一體,有很強的感染力。尤其是數百人一起朗誦《正氣歌》,整個會場充滿了令人震撼的力量。
二是同學們的語調抑揚頓挫,有時像雷霆萬鈞、有時像涓涓細流,生動地詮釋了古代經典詩文在朗誦上的韻律和景象美,同時也展示我校師生追求美、欣賞美、展示美、歌頌美的情操。
三是學校組織的這次活動全體師生參與的積極性比較高,師生同臺朗誦,搭建起師生交流、共同學習、共同促進的平臺。政教處、級部和團支部都能密切配合,把本次活動組織的很嚴謹、很成功,達到了預期的目的、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四是我校開展了經典誦讀活動和詩香校園建設的目的,就是要引導大家喜讀書、多讀書、讀好書,尤其要加強經典詩文的誦讀。本次組織的古經典詩文讀誦活動,不僅能讓我們重溫了歷史、追溯了文化,激發我們對中華民族產生自豪之情,對中華文化產生景仰之情,而且也是一堂形式生動、內涵豐富的愛國主義課程,是詩香校園建設的重要形式。
《精選陸放翁詩集》為現今可考的陸游早期重要詩歌選本,明清兩代史志目錄、官私書目對其多有著錄,如高儒《百川書志》卷十五、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卷三十二、倪燦《補遼金元藝文志》卷四、錢大昕《補元史藝文志》卷四、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卷三十等。《四庫全書總目》著錄此書云:“劍南詩集汲古閣刻本今已盛行于世,然此選去取頗不茍,又宋人舊本,故以陳亮、歐陽文粹之例與本集并存之。”[1]對《精選陸放翁詩集》的價值作了一定的揭示與肯定。本文試對《精選陸放翁詩集》的價值意義做進一步的鉤沉。
一、文獻價值
《精選陸放翁詩集》的文獻價值首先在于對陸游詩歌的保存。刊刻于南宋的陸子虡《放翁先生劍南詩稿》八十五卷本、陸子遹《劍南詩稿續稿》六十七卷本,由于長期沒有新刻,在流傳過程中逐漸散佚,《精選陸放翁詩集》作為元明兩代流傳最為廣泛的陸詩選本,遂成為明代各種通本及單行本陸詩選本的文獻來源。明代的宋詩選本如《宋藝圃集》《石倉歷代詩選》,核其篇目,不僅所選之陸詩均見于《精選陸放翁詩集》,且篇目前后次序多與《精選陸放翁詩集》一致,表現出明顯的淵源關系。[2]就單行本而言,明正德年間汪大章刊本《渭南文集》收詩九卷,經傅增湘詳考證,全取自《精選陸放翁詩集》。明末毛晉在刊刻汲古閣本《劍南詩稿》時,亦從須溪本放翁詩集中檢得未刻詩二十首。[3]又據今人輯考,《精選陸放翁詩集》所錄詩篇中有十四首不見于今《劍南詩稿》,“如《須溪精選陸放翁詩集》卷三《黃山塔》、《送三兄赴秦邸》、卷五《聞婆餅焦》、《種桑》、《夜間櫓聲》、《離家示妻子》、卷八《聞角》、《寄楊濟伯》、《采菊》、《吳娃曲》四首、《過江至蕭山縣驛東軒海棠已謝》”,[4]足見《精選陸放翁詩集》在陸詩采失補遺工作上的巨大價值。
作為宋人舊本,《精選陸放翁詩集》的文獻價值還在于它保存了宋人對陸詩的評點形式與內容。南宋的詩文選本具有與前代選本不同的特點,“不僅有序論,而且有圈點、評點。詩文選本與圈點、評點緊密結合,形成一種新的選本形式,且在后代成為傳統。……這些詩文選本除了具有入選作品自身的文本價值之外,還具有傳播價值和理論價值。”[5]《澗谷》《須溪》兩選本即體現了南宋選本的這一特點,明弘治十年冉孝隆刻本前集有羅憼序、羅椅圈點,后集有劉辰翁評語56條。這些圈點、評語和他們所選錄的詩歌篇目一起,為我們了解、探究八百年前陸詩讀者的閱讀趣味、審美取好、評詩標準提供了生動的材料。姚斯認為:“第一個讀者的理解將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受之鏈上被充實和豐富,一部作品的歷史意義就是在這過程中得以確定,它的審美價值也是在這過程中得以證實。”[6]作為名聲顯赫的早期陸詩讀者或批評者,羅、劉二家選本的文獻價值還在于,其獨到的見解及精辟的闡釋,為陸游詩歌接受奠定了基礎,指引了方向。
二、樹立了兩種陸詩審美范式
錢鐘書《宋詩選注》評陸詩時說:“他的作品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悲憤激昂,要為國家報仇雪恥,恢復喪失的疆土,解放淪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閑適細膩,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帖出當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狀。”[7]朱自清《經典常談》亦認為:“他的詩有兩種:一種是感慨豪宕,沉郁深婉之作,一種是流連光景,清新刻露之作。”[8]兩家觀點可謂是對陸詩整體風貌的一個精辟概括,這個概括固然源自錢、朱二家對陸游詩歌的深入研讀后的內心體悟,然而亦是對八百年來陸詩接受活動中兩種審美取向的理論總結。我們知道陸游詩歌在宋代就受到人們的重視,此后由于詩壇風氣的影響,陸詩的關注度雖然時強時弱,但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人們對陸詩的閱讀評論一直沒有間斷過,從而構成了一部長達八百年的陸詩接受史。在這八百年里,人們對于陸詩的審美取向因時代風尚和個人的欣賞趣味不同呈現出復雜的變化。如明代劉基欣賞陸游流連光景的詩篇,在陸游《晚興詩》《賣花叟》《湖上詩》等詩篇后都有題詩。同時代的費經虞則讀出了陸詩中深厚悲壯的另一滋味,其《雅倫》卷二“放翁亦學杜學白,而尖新峭別,自成一體,有宋詩人無出其右。近日家弦戶誦,不能得其深厚悲壯,但得其率意而已。”[9]人們或將陸游擬之杜甫,或將其比作李白,或喟嘆其詩之豪宕沉郁,或欣賞其透脫清奇,諸家觀點不一而足。
對于一個詩人來說,其詩歌風格的形成和確認,不僅取決于主體的創作實踐,還建立在不同時代的讀者對其詩歌的閱讀與接受的基礎之上。不同時代的社會風氣和不同讀者的審美取好都會影響人們對于某一詩人詩歌風格的體認,對于陸詩接受來說,還有一點需要特別指出,由于一般讀者難以獲取或遍覽陸詩全集,陸詩的面貌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選本的呈現。清代比較流行的陸詩選本因過多遴選模寫事情、品題花鳥的閑適詩乃至于使陸游被認作“蘇州一老清客”[10],可知選本本身的審美取向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人們對于陸詩風格的認識。
作為元明兩代廣為流行的陸詩選本,《精選陸放翁詩集》的選詩情況亦決定著陸詩的面貌進而影響著后世讀者對陸詩的接受。關于《精選陸放翁詩集》的選詩特點,現代詩人馮至有一段精辟的概括:“前集所選多閑情逸致之作,不能代表放翁詩全面,劉辰翁編選之后集,則慷慨悲歌,讀之使人振奮,蓋與選者身世及思想水平有關也……平心而論,兩集正好互相補充,可以看出詩人的全貌。”[11]遺民詩人劉辰翁對陸游豪宕沉郁的愛國詩作感觸深刻,其《須溪集》卷六云:“陸放翁詩萬首,今日入關,明日出塞,渡河踐華,皆如昔人想見狼居胥伊吾北,有志無時,載馳載驅,寐語出狂徒,以資今人馬上之一笑。然今人馬上萬里復少此。”[12]言語之中透露著對陸游浩蕩之氣的敬服與欣賞;而資性淡泊又仕途坎坷的羅椅對于放翁留戀光景、嘆老嗟卑之作則更為偏愛。
《澗谷》《須溪》二集不同的選詩趣好使得陸游詩歌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得以呈現。其美學意義在于,作為陸詩的早期讀者,他們以選本這種審美實踐的方式表達了各自對于陸游詩歌不同風格的審美取好并為后世讀者提供了陸詩欣賞的兩種審美范式——“豪宕沉郁”與“清新刻露”。后代讀者對陸詩風格的體認,雖然帶有不同傾向,但大體都跳不出這個審美框架。
三、推進了陸游詩歌經典化進程
“宋人之詩,多者莫如子瞻、務觀。……務觀閑適,寫村林茅舍、農田耕漁、花石琴酒事,每逐月日,記寒暑。讀其詩如讀其年譜也。”[13]陸游筆耕不輟、勤勉作詩的精神得到后代評論家的廣泛稱許,近萬首的詩篇亦奠定了其在中國古代詩歌史上的地位。然而成詩過繁過快也給陸詩帶來了蹊徑太熟、章法句法雷同的缺陷,清人對此多有批評。對于陸詩研究來說,披揀出那些經過時間淘洗的經典之作,深入研究其內涵質素、生成機制、價值影響,不僅可以增進我們對陸詩精髓的了解,還可以以此為切入點,從一個側面揭示出社會心理和文化思想變遷的軌跡。經典的形成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因為“經典不僅僅是刻寫于竹簡、書頁之上的實體存在,更多地存在于作家與批評家、讀者共同的閱讀、闡釋、接受與創造之中。”[14]就中國古代文學經典產生的特殊形態而言,主要受到選編、評點、引用、目錄的著錄與評價等影響。要還原經典形成的過程,我們就必須對這些因素進行細致的考察和分析。在這諸多因素之中,選本作為中國古代一種重要而獨特的批評方式,最易在大眾讀者中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其對經典的形成可謂居功至偉。對于陸詩經典化來說,選本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通過不同時代選本的選錄與評點,一些詩作一再進入人們的閱讀視野,被反復地閱讀、注解、評論,遂成為地位穩固的經典之作。而在經典形成的歷時態的進程中,早期選本、權威選本起到了主導與支配的作用。據江西師大黃英碩士論文《陸游詩歌五十首經典名篇的考察》統計,在排名前五十的陸詩經典中,《澗谷精選陸放翁詩集》選入12首,《須溪精選陸放翁詩集》選入16首。[15]又據復旦大學張毅博士論文《陸游詩傳播、閱讀專題研究》統計,48首出自《澗谷精選陸放翁詩集》的作品,在清代吳之振、陳訏、楊大鶴、朱陖、周之麟、等許多大型陸詩選本里反復出現。[16]綜合這兩個數據,我們可以發現有兩點值得關注:一是收詩總數不足陸詩全集十分之一的《精選陸放翁詩集》,其名篇選入率卻在50%以上(《別集》一卷選入陸詩經典篇目情況尚未考慮在內)[17];二是在清代陸詩全集俱備的情況下,面對近萬首可供選錄的陸詩材料,選家們卻不約而同地將注意力集中到與《精選陸放翁詩集》重合的陸詩的小部分詩篇中,使得其中的某些詩作反復出現,最終成為陸詩中的經典。
這種情況看似偶然,實則涉及到一個重要的美學問題。接受美學認為“文化傳統對文學接受的支配、決定作用,主要體現在為接受群體、個體提供了一個經歷史選擇和淘汰遺存下來的、群體審美經驗積累而成的期待視野。這個視野成為每個接受群體、個體現實的接受活動由以出發的前提。”[18]作為在陸詩接受中發揮過重要作用的早期選本,《精選陸放翁詩集》以權威選本的身份為陸詩欣賞樹立了一種基本的視界和規范,這種視界和規范被元明兩代的讀者所采納和繼承,從而形成了群體審美經驗和期待視野,并作為一種文學傳統一直影響著后世的陸詩接受。審美接受傳統一旦形成,就會無意識地支配著人們對陸詩閱讀、欣賞的發展走向,使人們不自覺遵循著已有的審美原則、方向來對陸詩進行閱讀、欣賞、理解和評價,從而保持了陸詩經典的相對穩定性。
當然,文學傳統的形成不是單向性的,后世讀者除了繼承文學傳統外,亦有對傳統的選擇與調整。不同的時代由于文學風氣、審美取向、政治環境的不同,會帶著各自的審美視界對傳統加以揚棄和革新,這也正好解釋了某一時代的陸詩經典在另一時代退出讀者審美視野的原因。在文學傳統形成的雙向作用之下,《精選陸放翁詩集》能夠保有50%以上的名篇入選率[19],足見其作為陸詩選本的經典性。《精選陸放翁詩集》作為陸詩經典形成的一個關鍵環節,推動了陸游詩歌的經典化進程。
注釋:
[1][清]永瑢等:《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整理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2144頁。
[2]據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宋藝圃集》、《石倉歷代詩選》統計核實。
[3]祝尚書:《宋人別集敘錄》,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970頁。
[4]金開誠,葛兆光:《古詩文要籍敘錄》,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416頁。
[5]張智華:《南宋的詩文選本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8頁。
[6][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著,周寧,金元浦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5頁。
[7]錢鐘書:《宋詩選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189頁。
[8]朱自清:《經典常談》,北京出版社,2011年版,第126頁。
[9][明]費經虞:《雅倫》(卷二)《陸放翁體》,《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44頁。
[10][清]閻若璩:《潛丘箚記》(卷四),轉引自孔凡禮、齊志平:《陸游資料匯編》,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74頁。
[11]馮至:《手握舊卷,倍覺情深》,范用編:《買書瑣記》,上海:三聯書店,2005年版,第30—31頁。
[12][宋]劉辰翁:《須溪集》(卷六),《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第520頁。
[13][清]王士禛:《帶經堂詩話》,(卷一)品藻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版,第43頁。
[14]吳承學,沙紅兵:《中國古代文學的經典》,中山大學學報,2004年,第6期。
[15][17][19]黃英:《陸游詩歌五十首經典名篇的考察》,江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中圖分類號:G62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5-0124-02
“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讓經典誦讀走進課堂,與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在實踐主題方面大有可為。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語言文字應用水平,優化知識結構,提高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為人處世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可以讓學生認識、了解、掌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潛移默化中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激發愛國主義精神,培養艱苦奮斗的良好品質,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也是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提高國民人文素質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重要手段。
一、怡其情,冶其性
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們如何將古典文化滲透到語文教學呢?
語文是修身養德的課程,是怡情冶性的課程,語文教師要不斷給學生以道德教育為重點的精神食糧。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始于《詩經》,歷唐風宋雨濡染,經元曲明戲的擴張,千里萬里,千年萬年,生出多少流韻生香的詩文?沒人能數得清,說得明。面對博大精深的中國經典詩文,我們被它深刻的內涵、高遠的意境、豐富的哲理所深深震撼。
作為老師,我認為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學習體會古詩的“詩情”和“詩境”,從而達到一種審美感知,陶冶情操,怡養性情的目的。因為詩歌是詩人用一種高度濃縮且具備豐富內涵的文學語言將其心志、情感表達出來,所以詩歌要傳達的內涵和情感是相當豐富的,它的方方面面都值得我們去揣摩和咀嚼,這樣才能學到古人思想的精髓,才能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
學習詩歌創設氛圍除了通過視覺效果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對他們情感的感染力,我認為更為重要的是通過“聽覺”,也就是聽“范讀”,然后再帶領學生自己去閱讀,感受詩歌傳達的不同情感。通過聽范讀到親自誦讀,可以將詩歌表達的悲情更悲切,歡愉更愉悅,豪邁更宏大。如在教學杜甫《登高》這首詩時,通過范讀可以渲染詩歌中“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蒼涼、悲壯之境,讓這種蕭瑟、悲涼的氣氛油然而生,這與硬生生的文字相比較來得更貼切,更生動。在這種氛圍的烘托下,學生再誦讀,就會在內心找到感情基調,能更好地把握好詩歌的節奏和韻律感,尤其是律詩。而“沉郁頓挫”是杜甫的詩歌風格,這首詩的特點正體現了這一特點。這就是為了更好地通過詩歌學習來陶冶情操,怡養性情。所以當我們讀到李清照時,眼前就浮現出“人比黃花瘦”的倩影;當我們讀到蘇軾時,就會感受到“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氣勢。
當我們把詩歌鑒賞上升到一種審美感知的層面去學習和看待時,我們也就能通過古詩中的精華熏陶自身。只有做到這一點我們才能領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才能懂得“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喜悅;才能體會“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期待;才能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的追求。
其次,正是因為詩歌有這種朦朧而含蓄的意境美,從而能陶冶性情,怡養性情。所以教學詩歌一定要聯系實際,學以致用,激發學生的這種興趣。所以,在詩歌教學中,一定要引導學生在鑒賞過程中體驗這種審美感知,以此為教學目標,到達陶冶情操,怡養性情的要求。
二、潤物無聲,春風化人
《弟子規》是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是開啟幸福人生的金鑰匙,其中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在告訴我們人生的哲理、怎樣做人的信條和準則。接受圣賢的智慧啟迪,使孩子們每個人都富有一顆感恩的心,從而擁有健康幸福的人生,讓孩子受用一生。
(一)先聽后讀,聽讀結合
1.誦讀經典聽CD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讓孩子習慣聽經典,對經典里的部分內容達到可以脫口而出的程度,從而得到經典的熏陶。讓經典浸潤孩子的心靈,就像春雨一樣“潤物細無聲”。
2.可以在早讀課時、游戲時,把CD機打開。
3.以《三字經》、《弟子規》教孩子背書,使其記住一個原則,不要跳章,不要跳節,盡管一路讀下去。不要以成人對經典難易的看法來看待孩子。事物的難易都是相對的,大人感到困難的,小孩子不一定感到難。
(二)持之以恒,鍥而不舍
要制定一個誦讀計劃,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不可半途而廢,也不可時斷時續。教師不能有急功近利的心態,不要指望短時間就能看到顯著的效果。要明白,其效果是慢慢顯現的。堅持時間越長,收效越顯著。從小背誦經典就好比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孩子的心胸會更寬廣,眼界會更深遠。有了這樣的文化教養,再去學習比較淺近的應用性知識文化。在誦讀期間,孩子逐漸改變著自己的生活、學習習慣。兒童最善于模仿學習,久讀經典,最易受到熏陶,他們會以古人為榜樣,學習古代圣賢的品質,更加自覺地規范自己的行為。隨著誦讀活動的開展,逐漸培養了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兒童心地善良,性格溫和,舉止文雅,樂意與他人交流、合作。自從讀了經典以后,如《弟子規》中的“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孩子知道了以前真是太沒有禮貌了。可見,經典能使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由此可見,中華經典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影響和教育了我們每一個人。看著孩子們在經典中獲益,我相信,孩子在完善自身人格修養、提高文化品位的同時,必將自覺地承擔起傳承中華文明、弘揚民族精神的歷史重任。
參考文獻:
[1]高曉微.如何提高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之我見[J].農業與技術,2009,(06).
引言
《舊唐書魏徵傳》有云:“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我國古代漫長的幾千年中,詩歌成為了一種不可或缺的文學樣式,在這條燦爛的歷史長河中大放異彩,灼灼生輝。它以其簡單凝練的語言,簡潔明快的節奏,和諧精準的音韻向世人講述著獨特的中華文化。幼兒對于古詩文的閱讀向來就是我國文化教育的傳統,孔子就曾經說過“不學詩,無以言。”《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2001)也明確提出:“要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因而,古詩文的經典誦讀教育教學在學前兒童教育中的地位和意義至關重要。
一、經典誦讀,可促進學前兒童的語言發展
古語云:“幼學如漆。”意即兒時所學所記,如漆附木,雖然當時不解其義,但是卻一生難忘,終身受益。此種體驗眾皆有之。郭沫若曾如此生動形象的闡釋:“兒時背下的書,像一個大冰山,放入肚里,隨年齡增大,慢慢融化,一融化,可能就是大財富。”學齡前兒童的記憶能力是處于上升期,只要稍加以興趣引導,他們就能在不理解大意的情況下識記很多古詩,而且在背誦的過程中,他們可以精準的把握音韻節奏。在反復的誦讀和背誦之中,他們對于發音和調值會有更加精準的把握。這個過程正是學習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發展的過程,只有在這樣的感性積累之下,學齡前兒童才會有之后理性認識突破。
于此同時,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古詩文,語言特別精辟、含蓄和凝練,因而他會給接受群里留下一個更為廣闊的思想空間,對于啟發學生抽象思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對于經典古詩文的誦讀和背誦,學齡前兒童不僅能夠通過字詞的分析體味古詩的語言,而且在品味之后還可以提高學齡前兒童良好的語言習慣。
當下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國民素質教育的提高,具備流暢的語文表達能力是重要一環。因此,必須培養學生對語文課及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而實現這個目標只有從學前兒童抓起。只有“厚積”才能“薄發”,沒有積累談不上語文素養的提升。《周易》的《賁卦?彖傳》亦曾說道“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在趨向“天下大同”的人文理想之途上,國人人文素養的提升,主要是依靠于文化的傳承,經典誦讀,這種為千百年來習得中國文化的傳統方式之一,在今天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知識版塊中依然任重而道遠。
二、經典誦讀,可增強學前兒童的“修飾語言”認知
印度學者在《生活智慧》(1996)中就提及“詩是一種愛的語言”。王希杰先生在《修辭學新論》(1993)提出,修辭學是從表達效果出發來研究口語和書面語在交際活動中的言語常規變形和正負偏離現象,建立已然的和可能的修辭規范及超規范、反規范的模式的一門語言科學。
在教學的過程之中,我們不難發現很多學前兒童可以在未經引導的情況下,就說出一些自創的修飾語言。比如,當問及“眉毛像月亮,鼻子像滑梯,那眼睛像什么呢?”時,學齡前兒童會說:“像是白巧克力和黑巧克力合在一起啊。”同樣,當看見園藝工人修建樹木的時候,很多學齡前兒童會說:“大叔在給小樹理發。”這些雖然都是沒有加以引導,但是詞匯的積累在這里確實非常的重要,誦讀經典古詩文是一個必要的手段。比如,當學齡前兒童通過誦讀學習過一首古詩文的時候,他們往往會使用他們與生活中的情景加以拼接,如,“二月春分似剪刀”這句學習之后,有的同學就會說“白天那么短,肯定是媽媽用剪刀剪的,晚上又那么長,是我媽媽把好幾個晚上用針縫在一塊了。”
因而,學前兒童使用“修辭特征”語言,有利于認識事物,激發想象與創造,擴展語言經驗的作用。在對于經典詩文誦讀的同學,學齡前兒童潛移默化地積累了大量詞匯和意象,在不了解大意的情況一下他們會自由的拆分和組合,這對于發展個人創造能力至關重要。因為通過研究表明學齡前兒童使用比喻能修辭受本民族文化影響十分十大,存在著共同的修飾原型,因而讓學齡前兒童多接觸古代經典詩文的誦讀會加深其創造性思維的認知。不過在這值得注意的是,在隨著學齡前兒童年紀的增長,他們的這種能力會被社會同化掉,因此我們應該抓準時機積極采取經典詩文誦讀教育。
三、經典誦讀,可加強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
針對經典詩文對于我們個人修養和文化傳承的角度,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在《論語》中給了我們比較貼切的闡釋:
子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對曰:“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對曰:“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
早在幾千年前孔子就曾經說過“不學詩,無以言”。這無疑是肯定了詩歌在日常生活的中的重要性。孔子的年代戰火紛繁,蘇秦等縱橫家以詩作為利器為國家謀求利益,在暴秦的統治下獲得自己國家的一席之地,并未暴秦而不斷努力。這些對于現在的社會而言也是有非常大的意義的,學前兒童無論思維和語言能力都是處在形成階段,誦讀詩歌不僅可以使其加深對于語言的印象,同時還可以間接了解歷史,對于重大歷史事件有一個比較籠統的印象。與此同時,詩歌的教化作用在當今社會也演化成了對于社會禮儀的規范。清末民初,中國“禮”是一個變革時期,原有的尊卑等級制度得到了廢除,“握手禮”取代了“跪拜禮”中國的人權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因此,對于學前兒童的詩歌誦讀教育,在讓他們接受新的意象的同時,豐富了他們的語言能力,也加深了他們對于社會規范的認識,使得他們:“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通過誦讀優秀的詩文,不僅使學齡前兒童充實自我,增強文學素養和知識含量,也能使得他們尊敬長輩孝敬父母,以及認識更多的草木花蟲。
誠然,我們不得不提及的是:在學前兒童的詩歌誦讀教育時,我們必須要把握適度原則,在多讀多記的基礎上應允許學前兒童有所懂有所不懂。不能要求每個學前兒童,每一個字、詞都要弄清楚。尊重學前兒童的自我思維活動,為他們的創造性思維保留一定的空間,讓他們輕松學習,快樂成長,盡情地在這片詩歌的沃土上展現自我。
參考文獻:
[1] 蘭金仁譯.H加德納,美,藝術與人的發展[M].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
[2] 彭富春譯.海德格爾,德,詩?語言?思.[M].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
[3] 白麗芳.兒童隱喻性思維的特點及其發展[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4.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071(2012)04-0148-01
1 中高年級開展誦讀經典活動的意義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悠久的文明發展史,在文明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經典詩文是中華璀璨奪目的古代文化中一顆明珠,其形式多種多樣,風格迥然各異,內容博大精深,意蘊簡煉綿長,蘊藏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基因,蘊藏著豐富的“素質”內涵,是中華傳統美德和傳統文化的精髓,流淌著人類豐富的情感,凝結著一代代人最寶貴的生命體驗,不僅是中國文化的瑰寶,也是中國傳統美德的殿堂,具有超越時空的生命力。 “讀圣賢書、立君子品、做有德人”,吟誦經典,可以啟迪心智,清靜靈魂,感悟人生。“讀千古美文,做現代少年”。小學生誦讀經典詩文,是汲取民族語言精華、接受中華優秀文化熏陶的途徑之一,誦讀經典詩文對于提高小學生的漢語言水平、思維能力、識記能力和文化素養,以及對漢語言文字的理解都很有裨益。它能引導我們的學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健康的審美情趣,豐富精神世界,有益于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良好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所以,《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也提出了“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通過第一學段(1~2年級)的學習,已經能夠“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其中800~1000個會寫”,并能夠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這對于進一步開展誦讀活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所以, “階段目標”中更明確要求第二學段(3~4年級) “誦讀優秀詩文,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第三學段(5~6年級) “誦讀優秀詩文,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能讀千賦,則能為之”。 “腹有詩書氣自豪。”從每個孩子的成長來說,古詩詞的平仄韻律的特點是非常適宜于小學生誦讀的,通過誦讀數量的積累,對提高孩子的人文素養和語文素養,乃至對孩子的終身發展都是有益的。讀誦經典同時可以提高孩子們的古文和白話文水平,有助于對其它知識領域的領悟和旁通,促進各科學業的進步。
2 中高年級開展誦讀經典活動的方法措施
2.1 創設環境,營造誦讀氛圍:人類的任何活動都離不開某種環境,周圍的一切都會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人的心智活動。在校園里、教室里張貼詩人畫像,名詩名句,并定時更換;草坪、花圃的柵欄、路燈柱等都寫上詩意的語言;將《論語》、《弟子規》、《唐詩宋詞》等詩、文學作品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內容,板報、櫥窗、走廊常年刊錄。校園里,經典名句隨處可見,處處彌漫著經典的氣息,洋溢著國學的墨香。讓學生隨處可欣賞到古詩文佳作佳句,在有意、無意之中將經典記住。讓校園一磚一瓦都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讓學校的一草一木都充滿著耐人尋味的詩情畫意,讓學生時時刻刻與孔子、孟子、屈原、李白、杜甫等古代先賢對話,讓傳統經典文化的誦讀成為一種隨時皆可行的事情。
2.2 定量定時,檢查落實誦讀
(1)老師為班級學生推薦每周吟誦的內容,每周一主題,如:李白的詩歌、杜甫的詩歌、春天的詩歌、宋詞周、三字經誦讀等。每學期,要求學生能背誦教師指定的必背古詩文,參與面100%,達標率95%。讓學生背誦大量的古詩文,實現“量”的積累,充分汲取古詩文的精華,得到古文化的浸潤,厚積而薄發。
(2)充分利用早晨、上課前、下課后等時間,開展誦讀活動。
(3)每周檢測學生吟誦情況。分小組競賽和每周教師檢查相結合。
2.3 開展活動,激發誦讀興趣
2.3.1 競賽類
背誦小能手評選:利用班會午會,在學生中開展古詩背誦比賽。
古詩文知識競賽:內容涉及詩詞發展演變中的常識、詩人介紹、代表作品等。在知識競賽中,學生既走進古詩文,也走進了流芳百世的詩詞名家的精神世界。
古詩文朗誦比賽:學生在老師的組織下積極參加,或慷慨激昂、或思鄉懷舊、或欣喜歡悅、或抑郁憂愁……大家都沉浸在詩的海洋里,一首首佳作似一曲曲動人的歌謠,流入每個孩子的心田。
2.3.2 展示類:學校的櫥窗、每個教室的黑板報、墻報……都成為學生展示自己作品和才華的陣地,詩詞小報、詩配畫、詩化作文……形式多樣,應有盡有。
2.3.3 活動類:利用傳統節日開展活動,如中秋節來臨時,老師可以讓學生收集了有關月亮的古詩文,專門開設了一節專題課進行賞月品詩,接受一次優美詩文的熏陶,并讓每位學生做一張賀卡給父母,讓他們懂得感恩,理解象征合家團聚和美時刻的中秋節的內涵,許多學生都說這樣的中秋節過得才有意義。
結合班隊課開展活動,如在母親節的那一周,讓學生收集有關歌頌母親的古詩文并制成賀卡,組織一次“送賀卡贈詩詞”的特別行動。一首首普通的詩文,因為傾注了孩子的真情就成為無價之寶。這一舉措,既表達了禮輕、意重、情深的文化內涵,更激起學生誦讀的興趣。
3 開展誦讀經典活動的成效
3.1 學生獲益多:經典詩文的背誦已然成為了我們學校的一種時尚。通過詩詞文化教育的積累與欣賞,讓學生接受中華傳統詩詞文化的熏陶,提高學生文化素養和道德修養,增強民族自豪感,并形成古詩學習與積累的一些操作范式。學生在近一年的古詩文誦讀中,提高了審美能力,陶冶了情操,加強了修養,豐富了思想。他在和古代詩文、文學家、圣人的直接對話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為他們的人生奠定了良好的文學基礎,學生無論將來成為怎樣的人才,他有豐厚古詩文功底,對他將會大有裨益。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也大大的激發了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
3.2 家長反映佳:經典詩文誦讀活動引起了家長的強烈關注。他們也加入到孩子的誦讀活動中,手捧經典,有滋有味地同孩子們一起閱讀,一起品味,讓書香飄滿家庭。有的家長還積極主動到學校獻計獻策,推動經典誦讀活動深入持久地開展。學生的種種變化猶如一股颶風,給四平八穩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給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帶來了新鮮空氣。
一、注重引導學生誦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幫助同學們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經典的理解,使之引發思考,同時這也是對文言文知識的鞏固和拓展。在教學中教師要努力探索、嘗試改變傳統教學中的一言堂、滿堂灌、填鴨式等老生常談的現象,改變課堂教學沉悶乏味、單調落后的現象,開發課堂教學的生命活力,充分釋放學生的興趣、熱情和潛能。首先誦讀詩歌是理解詩歌的鑰匙。每首詩歌的教學,先讓同學們從聆聽名家配音朗誦開始,然后讓學生自己模仿朗讀,在吟誦中激發學生賞析詩歌的興趣。正如古人所日:“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營造誦讀詩詞的氛圍,把學生帶人詩歌所描繪的意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聯想與想象。其次在吟誦詩歌的同時,通過對經典名著的點評,根據每首詩歌的特點設計一些問題,引導學生作更深入的思考,指導學生到課外去吮吸更多的優秀詩歌的養份,把同學們帶入圖書館,讓他們與好書為友,以詩詞為友,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培養閱讀能力。這也是高中語文新課標的要求。比如說教學進入到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時,利用多媒體,利用圖片畫面,引導學生想象結尾處合葬化鳥,“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生不能相守,死卻能“相向鳴”意境,幫助學生領悟浪漫主義理想的藝術魅力:指導學生借助圖書館,討論解決“東漢婚俗”、“七夕節”等學生感興趣的問題。
二、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是國家語文課程標準中積極倡導的理想境界。《師說》認為:老師就是傳授知識,解釋疑惑問題的人。那么,如何傳授知識?如何解釋疑惑問題?如何當好引導者與合作者?《論語侍坐》給了我們啟迪,孔子讓每位學生言志,給予每個人暢所欲言的機會。現代的多元智能理論也強調教學形式的多樣化是發展學生多元智能的前提。因此,要使學生對久遠的詩歌文化作更深入的了解、思考,達到賞析,我們就必須營造一種詩歌賞析的氛圍,本著“讓課堂更有活力,讓孩子更加聰明,讓發展更為全面,讓教學更富創意”的宗旨,教學中我不斷啟發學生充分聯系社會生活背景,去理解、賞析詩歌。比如曹操的《短歌行》的教學課堂,教師進行作品背景介紹后,將課堂還給學生,交由學生,要以學生的自我感悟為主,讓他們聯系現實生活,聯系他們了解的文學作品及文學作品中對曹操的認識,暢談對詩歌的理解,進而把握詩歌的主題,達到賞析詩歌的目的,加深學生對詩歌的印象。有的學生說“曹操是真英雄,不是奸雄”。有的學生說“曹操是位出色的詩人,不當丞相,做一個自由詩人多好”。
三、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
多元智能理論倡導開發學生的多種智能,這是我們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理論基礎。課堂是開發潛能、培養智能、落實素質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陣地,讓學生喜歡語文學習,使語文課成為激發學生創造力和生命力的過程。詩歌的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對詩文的賞析能力,并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為了配合教學,更好地達到教學效果的實效性,教師可以與學生交流想法,舉辦一個“詩詞知識”競賽。讓學生們進入備戰狀態,分組準備,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讓學生們進行充分的知識儲備。經過一系列的比賽,既增加了學生的知識,又鍛煉了學生的能力,更加鼓舞了學生的士氣,更加激起了學生學習中國文化經典的熱情。中國文化經典是古代中國人民對世界文化的重要貢獻,她滋養了古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動力;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也產生過重要影響。因此中國文化經典是中華民族繼往開來、和平崛起的思想基礎。研究、探索這一文化經典中詩歌教學的新途徑、新方法,這是高中語文新課改的需要,是培養學生審美情趣的需要,是培養一代綜合素質人才的需要,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需要。引導現代的中學生,進入這繽紛燦爛的詩詞圣境,啟發學生的審美情趣。
低年段學生,繪本是他們喜愛的閱讀物。繪本是一種直觀的書面語言信息,具有圖解文字的功效,因此更容易被低年段學生接受和理解。優美的圖畫來詮釋生動的傳統節日來歷、習俗、禮儀等,多媒體的運用使得繪本既有圖畫美、語言美、韻律美,又增添了光影美,對閱歷不多,經驗有限的學生而言,它提供了對傳統節日文化感受性的認知學習,使學生從中初步認識了傳統節日。在每個重要的傳統節日來臨前,我們安排專門的閱讀課,全班共讀傳統節日繪本,跟著繪本中的孩子一起聽爺爺奶奶講節日傳說,一起準備過節的食物,一起學習節日的禮儀,一起感受節日的氣氛……孩子們在動人的傳說中了解節日的來歷,在膾炙人口的詩歌中接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
二、讀――詩歌誦讀,了解傳統節日文化
中華詩詞是我們民族經典文化的代表,歷來關于傳統節日的詩文很多,民謠也很多,在不同的節日,誦讀、背誦相應的詩文,有助于學生了解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清明》《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秋》等經典詩文的誦讀,既讓學生了解傳統節日的習俗、節慶活動,又能感受經典詩文的魅力,積累優美詩詞。國學經典本是我校的晨讀內容,只是在傳統節日來臨那周加強相應的詩歌誦讀,體味詩人的情感,感受當時的節日氛圍,想象當時節慶活動的熱鬧場景。如在誦讀清明詩詞活動中,學生以經典誦讀、綠色緬懷的方式,在一片誦讀聲中,再現了踏青、插柳、放風箏等傳統活動,體會詩歌中蘊含的清明佳節的歷史韻味,表達思念和親情,謳歌中華民族的英雄,激發廣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引領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詩歌誦讀,讓學生親近傳統文化,吸收傳統文化的精華,夯實學生的文化底蘊,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三、練――家庭實踐,體驗傳統節日文化
節日就是生活中的一個值得紀念、慶祝的日子,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生活。開展節日家庭實踐活動,就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去體驗感受傳統節日文化魅力,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內涵的熱愛和認同感。節前學校先與家長溝通,提出活動要求,給孩子布置任務,指導家長有目的地開展活動,請家長填寫反饋表,做好總結工作,收到了預期的效果。講完端午節的繪本,聽完屈原的故事,背完端午的詩歌,我們教師布置了孩子們在假日里去了解自己家是怎么過端午節的,都有哪些不同的風俗習慣,開展端午節家庭實踐活動。長輩們給孩子講傳統節日習俗,教孩子做五彩繩、包粽子等技能,讓他們在生動、豐富、真實的節日環境中了解家鄉的端午節的風俗習慣、鄉土節日文化,在親身體驗中真切感受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經久魅力。假日回來,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著:“我做粽子了”“我洗了艾葉澡”“看看我手上的五彩繩”……說得再多、看得再多,都不如一次自己親身體驗、親自實踐的體會深刻,在活動的過程中,傳統節日的來源、節慶活動、節日的飲食文化等都深深地刻在孩子們的腦海里,能更深層地領略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極大地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子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如今,一踏進校門,就會聽到這朗朗上口的經典美文。在校園里,經典名句隨處可見,處處彌漫著經典的氣息,洋溢著國學的墨香。讓學生在記憶的黃金時代、心靈最清澈的年齡階段誦讀經典美文、唐詩宋詞,可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讓學生學會做人,還可以提高學生駕馭自己民族語言的能力,培養讀書興趣,增加文化底蘊。因此,我校安排了2~5年級的學生誦讀《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大學》《中庸》《論語》等經典名篇。
經典誦讀,產生了喜人的效應,對規范學生的言行舉止起著積極的作用,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熏陶。三年級的廖清芳同學自從學了《三字經》,她開始佩服古人,她說:“這么多的人生哲理,古人們都可以三個字一頓地概括出來,我終于理解了老師讓我背誦經典的緣由,這對我以后的學習很有幫助。”五年級的盧向明同學說:“當我學習上遇到困難時,我就會用《三字經》中的‘子不學,斷機杼’‘幼不學,老何為’來開導自己,使自己不半途而廢;當有人為我解惑時,我就會想起《論語》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當我做錯事時,我就會用《弟子規》中的‘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過能改,歸于無;倘掩飾,增一辜’來告誡自己不要明知故犯,要知錯就改。”廖清芳的爺爺說,背古詩文,可以讓孩子積累詞匯,豐富語言,提高專注力、記憶力。五年級學生韋福自從進行經典誦讀后,懂得怎樣做一名合格的少先隊員,怎樣做一個好孩子,他說他還要繼續誦讀經典,不斷拓寬自己的視野,完善自己。家長們也普遍反映,他們的孩子讀了經典古詩文后,從經典中學到了不少做人的道理,比以前懂事了,變得更有禮貌了。
經典誦讀,使學生從小就對文字敏感,為未來的聽、說、讀、寫打下基礎。據從鎮小升入初中的學生說,經典誦讀幫了他們的大忙,而今他們學習文言文輕松多了。通過交流、比賽、游戲等形式,學生自覺快樂地背誦經典,樂此不疲,受到了家長的表揚和肯定。
誦讀優秀文章和詩詞,品陶涵泳,是中華民族教書育人的一個傳統。四百年前,無錫東林書院有一幅顧憲成撰寫的著名對聯,到現在還家喻戶曉。上聯說:“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這11個字,生動地描繪出了大自然之聲和學子的吟誦之音交織齊鳴、天人合一的境界,令人神往。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習慣。”這句話說出了學校教育的根本。在諸多學習習慣中,朗讀習慣的培養越來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視。這不僅因為誦讀教育是中國古代語文教學的法寶,而且我們的教育實踐也證明,良好的朗讀習慣,能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擴大學生的閱讀量、知識面,為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借助課堂引發興趣
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課堂是個很好的陣地。比如高中語文第三冊是全六冊課本中古詩文最多的一冊,其中一二單元都是古代詩歌。針對這種情況,我在上課前先用一節課的時間講授中國古代詩歌史以及各階段詩歌代表作,以便學生對文學史及各階段的詩歌特征有個大致的了解。但又不能按部就班地講,于是我這樣引入:“啟功先生曾說,唐以前的詩是長出來的,唐詩是嚷出來的,宋詩是想出來的,宋以后的詩是仿出來的。”這句話可謂是一部中國簡明詩歌史,它將詩歌各個時期的本質特征用簡明扼要的語言表達了出來。我給學生分別選了幾首不同時期的經典詩歌,帶領學生賞析這幾首詩歌,然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說各個時期詩歌的本質特征是什么,并且思考一下為什么。學生首先對啟功先生的這句話很感興趣,隨之而來的是對詩歌也產生了探究的興趣。趁著學生的熱情,我借助教材類比引申,順利把傳統文化的教學由課內延伸到了課外,引起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熱情。
二、開設“品讀經典”主題欣賞課
語文課本中所選的文質兼美的詩文是傳統文化很好的載體,學生誦讀賞析這些文章,會得到精神上的陶冶。但僅僅依靠幾節課幾篇文章的學習,學生只能是領略到冰山一角,要想更深入地探究必須要多讀。所以,開設“品讀經典”欣賞課,可以使學生能夠接觸到更多經典名篇,為學生打開一個閱讀古代文化典籍的視窗,擴大其視野,豐富其知識儲備。
開設欣賞課,要注重經典之間的聯系。每篇文章并不是孤立地去講,而是就其某方面的特點做縱向或橫向的比較閱讀。比如,在講授《琵琶行》時,白居易對琵琶女高超的音樂演奏藝術的精湛描寫,深深地吸引了學生。于是,我趁熱打鐵給學生上了一節以“詩歌中的音樂”為主題的賞析課,先聽古典名曲,然后補充了李賀的《李憑箜篌引》、韓愈的《聽穎師彈琴》和李白的《聽蜀僧濬彈琴》,讓學生從中感悟到用有形的詩歌描摹無形的音樂的魅力,同時讓學生明白“知音”的內涵。之后不失時機地給學生又開了一節以“高山流水覓知音”的主題欣賞課,既給學生講述了“高山流水”的來歷和管鮑之交的故事,同時又給學生補充了幾首渴求知音的詩詞,如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懷辛大》、岳飛的《小重山》和蘇軾的《卜算子》等。
三、 將傳統文化與地域文化聯系起來
每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城市都會有很多名勝古跡、名人軼事。如果在教學中能夠將傳統文化和地域文化聯系起來,學生就會從課本走進現實,從傳統走向現代,書中的一切都會在自己眼前復活,歷史似乎觸手可及,從而對傳統文化多了一份親切感。 我所在的國家旅游城市安陽有久負盛名的殷墟,有西門豹治水的鄴城,有歷史上第一位驍勇善戰的女將婦好的陵墓以及二帝陵(傳說中顓頊和帝嚳的陵墓),岳飛廟,太行山,紅旗渠,馬氏莊園,安陽博物館,安陽文峰塔,羑里城,的墓地。中原本來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發祥地,安陽的傳統文化更是極其豐富。我的做法為:一是當課文講到與之有關的情節的時候,就適當地給學生穿插一些當地的傳說故事;二是課外帶學生在古老大地上走走,了解一下家鄉的深厚文化底蘊,從而使學生領略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深厚感情;三是讓學生課外搜集當地的歷史人物傳說,編成一本“我所知道的安陽文化”集子。
一、經典誦讀的意義
1.誦讀經典,培養新時代君子
社會實踐證明:經得起時間考驗而對品德教育起到深遠意義的,就是傳統價值教育。我們中華文化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有“和為貴”“和而不同”的共生共處之道;有“自強不息”“厚得載物”的個人與社會的健康互動之道;中國傳統道德教育中的“仁”“孝”“家庭和諧”等傳統價值觀遠傳歐美,發揚光大。甚至在新加坡的教材中還編進了100多個中國儒家和東方傳統價值觀的故事和典故。因此,無論從歷史的責任感還是從時代的需要出發,必須通過倡導中學生誦讀千古美文,引領學生們爭做新時代的君子。為此,繼承與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就成了我們必然的選擇。
2.誦讀經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葉圣陶曾說:“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重視并加強經典與現代文的閱讀朗讀訓練,是非常必要的。教師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甚至熟讀成誦,讓學生直接感受語言,積累語言材料,了解多種的語言表達方式,就能學會運用語言文字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抒發自己的感情,從而發展語言。魯迅、茅盾等老一輩文學大師,他們青少年學習的文言文為他們深厚的文學功底的建立打下了允檔幕礎。我們的學生每天讀經典,耳濡目染,被文化的韻味而感染并陶冶情操,豐富語匯,他們在作文中就可以引經據典,增強文章的文學底蘊。
3.誦讀經典可以培養學生健康人格
我國歷史上的杰出人物,都是自幼學詩,在“修身”上下功夫,立志“治國平天下”,心憂國家、心憂天下。做地方官,一般都有造福一方的德政;身居廟堂,則力主改革弊政,勵精圖治;在生死關頭,則毅然決然走上“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之路。當他們“治國平天下”的宏愿屢遭挫折甚至身受重重磨難時,就愈加深切地憂國憂民,感懷時事,從而寫出震撼人心、名傳千秋的詩篇。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中知道了該如何學習;在“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中懂得了孝敬父母;在“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中知道了怎樣做人;在“人心齊,泰山移”“眾人拾柴火焰高”中懂得了團結合作的重要;在“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詩句中明白了自己肩上的責任。
二、激發學生誦讀經典興趣的策略
1.抓住教育契機融入活動
如在進行普通話的宣傳中,組織一次古詩文朗誦比賽;為紀念節日,讓學生朗讀一些相關的古詩文等。可以因勢利導開展活動:如讓學生看一組圖片去聯想所學過的古詩文;利用課余游戲進行小競賽――背誦學過的古詩;在課前準備時間進行小組背誦古詩文挑戰賽;利用早午讀時間進行古詩文唱和……
借助傳統佳節開展活動。春節、元宵、中秋、端午、重陽等都是中國人的傳統佳節。為慶祝傳統佳節可發動學生收集有關的經典詩文,或摘抄,或交流,或辦手抄小報。讓學生在慶祝傳統佳節的過程中,既了解了我國傳統佳節的來歷、風俗習慣,又積累了經典文化。
2.誦讀,領略古詩文獨特的魅力
古典詩詞特別適合誦讀。指導學生朗讀時按詩歌節奏“搖頭晃腦”一番;背誦時則閉上眼睛,在搖搖晃晃中體味詩歌的情感底蘊及生命內涵,感受詩歌鮮明的節奏感和韻律美。充分體會文思、文理、文情、文氣,產生共鳴,達到愉悅的審美享受,激發對詩歌乃至語文的興趣。如《天凈沙?秋思》中的“小橋”“流水”“人家”等都表達了一種很高濃烈的思鄉情,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品讀理解,進一步體會到詩人思鄉心切的心情。同時,再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與詩人產生共鳴。這詩與情,情與境的交融,則是古詩教學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學生領略到古詩詞獨特的藝術魅力。
在指導情感朗讀時。教師以適當的語言,創設意境,喚起學生的情感,再配以古箏或琵琶曲,把學生帶入情境,然后讓學生反復吟詠,逐漸拉近與詩人的情感距離。
3.通過不同形式的背誦,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
第一,表演性背誦。經典詩文不是無情物,讓他們在背誦時,加上適當的語氣和動作,邊背誦邊表演,增進對經典詩文的理解,從而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例如,八年級學生背誦《望廬山瀑布》,當背到“生紫煙”“掛前川”“三千尺”“落九天”這些詞語時,教師除了指導他們背誦的語氣外,還引導學生用動作表現出瀑布的美麗壯觀和從高空落下的動態。恰當的語氣和體態語能促進學生的記憶與理解,加深印象,提高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