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9 08:33:1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人際交往的建議,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教師在幼兒人際交往能力培養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教師可以直接與幼兒發生互動,幫助幼兒在同伴交往中獲得相應的技能;教師可以在與幼兒的直接交往中示范良好的人際交往行為,讓幼兒觀察學習必要的交往技能;教師還可以與家長協商,有時甚至可以指導家長培養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那么,教師在幼兒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中可以采取哪些策略呢?
一、給予幼兒與同伴交往的空間和時間
幼兒期的同伴交往是兒童獲得社會交往技能的重要途徑,幼兒與同伴有著相似的年齡和心理發展水平,更樂于和易于接受同伴的影響,因此同伴交往對于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具有獨特的作用。幼兒園是幼兒人際交往的重要場所,在集體、小組和個別活動中,幼兒之間或主動或被動地發生著相互作用。正是在這種交互作用中,幼兒一方面可以以親歷學習的方式發展其社會交往行為,嘗試、練習自己還不會的社會交往技能和策略,并根據對方的反應作出調整;另一方面,幼兒有了觀察學習的機會,可以在與同伴交流、協商和討論中觀察同伴的反應,并采擇那些有效的行為方式作為自己模仿的對象。
有學者通過觀察4~6歲兒童在幼兒園的交往行為,發現同伴間的充分交流往往能帶給兒童精神上的愉悅與放松,從而使兒童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更大的熱情與耐心。但是,現在幼兒在幼兒園中,自由而充分交往的機會與時間并不是非常多,一日活動中的各個環節幾乎都被嚴格規定,甚至連活動之間的轉換環節都是精心設計好的。無論是高結構的集體教學活動,還是結構化程度較低的區域活動,兒童幾乎都必須在規定的時間里完成某些既定的目標,這就造成許多教師卡著鐘點在進行各個活動,而忽略了給予幼兒充分的自由交往的時間。鑒于此,教師在設計一日活動時應該將幼兒同伴交往視為一個重要的教育目標,留出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幼兒在同伴交往中發展社會交往能力。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從如下兩方面人手。
第一,加強游戲活動,尤其是自由游戲。不同的學者曾經對幼兒園同伴交往發生的環節進行過統計,幾乎得出了相同的結論,即幼兒與同伴交往的行為在游戲中發生得最多。在游戲中,幼兒要相互協調、商議,制定游戲規則,然后分工合作,遵守共同制定的規則,努力完成游戲。在游戲中,幼兒還會面臨各種問題,甚至發生人際沖突,這些都為幼兒提供了人際交往的平臺。現在幼兒園雖然非常重視游戲,但是大部分游戲活動偏重教育功能,并且有著與主題活動相關的預設目標,教9幣在游戲中的主導性十分明顯,從游戲的目標、內容到形式都是教師預先設計好的。這種游戲忽略了幼兒的自主性,從而導致幼兒在游戲中遇到問題時首先向教師求助,而不是與同伴商量解決。而且幼兒園中大部分游戲的時間都比較短,幼兒間往往沒有充分的時間進行相互交流、協商與調整。幼兒應該是游戲的主體,教師要讓幼兒在游戲中獲得充分的人際互動,要相對淡化游戲的教育目標,因為游戲從本質上說應該是沒有外部目的的,是受兒童內部動機驅使的。
第二,延遲干預,給予幼兒自主解決人際交往問題的機會。在同伴交往中,幼兒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例如,自己的意見不被采納,同伴不遵守游戲規則,等等。教師每天都會觀察到若干幼兒與同伴交往的問題,也會遇到幼兒狀告同伴的情形。許多教師為了防止幼兒同伴間矛盾激化或者出現攻擊性行為,往往會急于干涉,試圖將人際沖突解決在萌芽狀態。其實,幼兒間的大部分沖突都是他們自己可以化解的,而教師的介入有時反而會起消極作用,因為幼兒會懾于教師的權威而聽從教師,不去尋求用自己的方式處理問題,從而失去學習交往技能的機會。那么,面對幼兒同伴交往中的人際矛盾,教師應該如何正確處理呢?兒童心理學家Kostelnik提出了幼兒園教師沖突協調模型的理論。她認為,教師觀察到幼兒之間發生矛盾時,應該耐心觀察,不急于干涉,如果幼兒花了很長時間來討論如何解決矛盾,或者開始制定規則來解決問題,那么教師只要在旁邊觀察即可,不需要介入,而且教師應該留給幼兒足夠的時間去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只有在觀察到幼兒之間的矛盾激化或者開始出現攻擊性行為時,才是介入干預的時機。但是,教師進行干預不是為了給幼兒答案。教師首先要平息幼兒激動的情緒,然后了解每個幼兒的想法,最后提出可供選擇的解決問題的若干方法,讓幼兒自己對選擇何種方法達成一致。這樣的干預才是有效的,才能為幼兒提供發展同伴交往能力的空間。
二、幫助幼兒掌握人際交往原則和必要的人際交往技能
幼兒社會性發展離不開成人的言傳身教,其中身教尤其重要。教師作為幼兒成長環境中的權威,其一言一行都對幼兒起著示范作用。教師的人際交往行為是幼兒模仿的對象,在某種意義上比教師的“說教”對幼兒的影響更大。教師要注意言傳身教,幫助幼兒學習與掌握一定的人際交往原則和必要的人際交往技能。
第一,幫助幼兒學習與掌握一定的人際交往原則。根據幼兒認知、語言與情感等方面的發展水平,悅納、互利和自愿應該是幼兒在入際交往中首先要學習并遵循的原則。悅納是人際交往的一個重要原則。人際交往始于個體間的接納、肯定、支持、喜愛,教師應當教育幼兒,當別人對自己表示友好時,要作出“應答”,而這種“應答”得到強化后,會刺激交往進入一種良性循環的狀態,這有利于幼兒更進一步的交往關系的建立。同時,教師還應當鼓勵每個幼兒盡力看到同伴的優點,并且身體力行。人際交往中另一個重要原則是互利原則。研究者很早就發現,學前兒童選擇同伴一起游戲的最顯著標準是相似性,即選擇那些認知技能、社交性格、動作發展都與自己比較相近的同伴。第二個標準是互補性,即選擇與自己發展水平相似、優勢項與自己互補的同伴做朋友。這兩個常用的同伴選擇標準顯示出幼兒人際交往的主要目的是互利。在幼兒園我們經常能聽到教師對某個幼兒說:“班級里所有孩子都是你的好朋友。”其實,這種把朋友強加給孩子的做法并不被幼兒接受,因為人際交往還有一個重要原則就是自愿原則。現實中幼兒對于自己愿意交往的對象有著選擇性。仔細觀察幼兒,不難發現,幼兒在一段時間內喜歡和某幾個幼兒一起玩,形成親密的同伴關系。教師強調幼兒之間要相互喜歡,出發點是好的,但事實上喜歡一個人是一種情感體驗,是很難被強迫的。教師應該允許幼兒有喜歡和不喜歡的人,與此同時可以幫助幼兒學習如何與自己不是那么喜歡的人友好相處。教師在教育幼兒遵守這些人際交往原則時要以身作則,實踐這些與人交往的信條。
第二,幫助幼兒學習與掌握必要的人際交往技能。教師要教給幼兒人際交往技能,自己必須先掌握必要的人際交往技能,并在適宜的時機展示給幼兒,供幼兒模仿。下面就列舉一些適合幼兒園教師的人際交往技能:(1)接納、欣賞和贊美。人際交往中的3A技巧——接納(Accept)、欣賞(Appreciate)和贊美(Admire),其實就是人際關系的劑。(2)動作與姿態。人們的一舉一動都能體現特定的態度,表達特定的含義,而這些含義不但成人能夠感受到,幼兒也可以本能地覺察到。例如,一個人在傾聽時如果身體略微傾向于對方,表示這個人對對方說的話很感興趣;相反,如果身體后仰或側轉則會讓說話者感到不受重視。在幼兒說話時,教師如果側過身體,那么幼兒就會感到教師不耐煩。(3)交談。一次成功的交談不僅取決于交談的內容,更取決于交談者的神態、語氣和動作等。無論是和幼兒還是和周圍的成人,教師在交談時都要表示自己的友善之心,不能居高臨下,同時還要避免長篇大論,否則容易給聽話者帶來壓力和不受尊重的感覺。(4)傾聽。教師常常教導幼兒要耐心地傾聽他人說話,其實傾聽的技巧不僅要耐心,還要作出適當的反應,如表情自然,經常與對方交流目光,適當地點頭以示贊許,或是用微笑來表示自己很樂意傾聽。這樣,別人才更有信一心繼續講下去。
三、幫助家庭形成融洽的親子交往氛圍
親子關系是人一生中的第一個人際關系,其重要性不言自明。然而,許多家庭中的親子交往并不盡如人意,幼兒園教師常常會遇到家長來求教:“老師,我孩子在家怎么怎么不聽話,你說我該怎么辦?”其實,幫助家庭建立融洽的親子交往關系,也是幼兒園教師的重要工作。
第一,教師必須認識到家庭在幼兒人際交往能力培養中的作用,并與家長建立合作伙伴關系。許多研究都表明,學前兒童的社會性教育最重要的基地是家庭,幼兒園只是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重要合作者,當家庭與幼兒園建立起彼此尊重、相互合作的關系時,幼兒的社會性教育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有些教師常常抱怨:“為什么我在這個孩子身上花了這么多時間和精力,但他還是不能和其他小朋友和睦相處。”其實,這種抱怨反映出教師沒有考慮到家庭在幼兒人際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因為如果家庭中沒有好的人際交往氛圍,那么僅靠教師的干預也是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的。教師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改善家庭親子交往的氛圍,對提高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起著事半功倍的作用。
通過本課學習要求學生了解網絡交往的一般特點:無限性和兩面性;了解網絡交往對象的特點:虛擬性、間接性、隱蔽性;通過感受網絡有益的特點,初步具備發揮網絡交往的優勢,通過感受網絡有弊的特點,初步具備避免網絡交往的陷阱;能夠正確使用網絡,使之為學習和生活服務。
(2)情感、態度、價值觀
初步感受網絡生活與傳統生活的不同,了解在現代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怎樣才能享受多彩的生活。通過了解網絡的無限性,激發學生對網絡的向往與探索的興趣,并能有效的避免不良網站的誘惑,合理的利用使用網絡資源,引導學生既不回避也不沉迷于網絡交往,恰當運用網絡與網絡交往。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通過比較網絡交往與傳統交往的不同,了解現代人特有的多種交往方式
2、理解網絡是把雙刃劍
教學難點
通過列舉網絡在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感受網絡的豐富性、無限性
三、學生分析
針對的問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越來越多的中學生成為新的網民,無論在城市還是在農村,互聯網對中學生的吸引都是強烈的。其中,部分學生不能正確處理網下生活和網絡生活的區別,把過多的時間花費在網絡上;而目前互聯網上的信息良莠不齊,缺乏自制力的中學生由于心理生理的不成熟導致各種違紀違法現象頻繁發生,造成很多家庭和社會問題。
學生的需要:學生需要感受網絡交往的優越性,同時學生又需認清網絡交往的虛擬性、間接性和隱蔽性。因此,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科學合理分析網絡,幫助現代學生健康成長。
四、教學內容分析
網絡上的人際交往
一、網絡溝通無極限
1、網絡生活豐富多彩
2、網絡交往是人際交往的新空間
二、網絡交往一把鋒利的雙刃劍
1、 網絡的正面作用
2、 網絡的負面作用
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合作探究法、小組教學法、活動教學法、辯證思維教學法等
五、教學媒體與資源的選擇與應用
1、powerpoint、flash等課件
2、多媒體投影儀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七嘴八舌話時尚(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這段時間我有點郁悶,因為我在批改作業時經常遇到一些看不懂的時尚詞語。今天我特地挑選了一些“空運”過來,希望同學們可以幫幫我。
(flash課件展示:你知道這些時尚詞語的意思嗎?MM、稀飯、青蛙、PK、東東、9494)
生:MM=女性、稀飯=喜歡、青蛙=外形不佳的男性網民、PK=決斗、東東=東西。885=幫幫我。
師:謝謝大家對我的幫助,讓我一下子知道了這么多時尚詞語的意思。不過,我有個疑問,這是什么語言,它常在什么時候使用?學生回答(網絡語言,網上交往),師問,網絡上的人際交往有什么特點,我們應該怎樣進行網絡上的人際交往呢?引出新課。
(二)、[講授新課]
1、 網絡溝通無極限(板書)
(1)、網絡生活豐富多彩(板書)
學生閱讀:課本P65最后第一段“引言”材料中關于“中國的小華與英國的Jack利用網絡互學與交友”的例子。設想:如果在古代或幾十年前沒有互聯網的,他們能認識并發展友誼嗎?
課本P66第一段關于小梅求醫的例子。思考:小梅得救與互聯網有什么關系?
(可以引導學生從正反兩方面去分析。沒有互聯網,小梅的病癥很難作出準確診斷,很可能延誤治療時間,從而失去生命;有了互聯網后,不僅沒有漂洋過海,也沒有花費巨額延請名醫就及時得到了診斷和治療,這正是在互聯網的時代才能發生的。)
(2)、網絡交往是人際交往的新空間(板書)
互聯網還可以給我們帶來什么好處? (先讓學生動手寫一寫)(補充材料,讓學生體驗網絡的豐富性)我們可以通過網絡:
A、發送電子郵件,可節省郵費且能把郵件瞬間送到對方手里。
B查找信息(如Baidu搜弧)、看新聞(如省略)、讀小說、下載文件,我們坐在家中便可縱覽天下大事
C、網上購物簡單方便,足不出戶便可挑選遠在美國或墨西哥的商品,還可以享受很多優惠
D、網上學習,可以自由安排時間,根據自身特點決定學習方式和進度,令沉悶的學習變得富有情趣
(教師分析、總結:不用舟車勞頓,不用費時周折,我們的愿望就可以實現。對學習、工作以及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學校生活都會帶來極大的方便。)
2、網絡交往一把鋒利的雙刃劍(板書)
網絡有這么神奇的作用,比一比網絡交往與現實生活交往有什么不同?
學生思考討論教師引導學生回答:時空的無限性、交往對象的無限性。并歸納出網絡交往與傳交往的最大特點是:無極限。
無極限的網絡是不是對我們都是有益的呢?如果不是,那到底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現就“中學生上網是利大于弊還是上網弊大于利”展開分組討論,并以網絡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為辯題,四小組分兩隊代表正反兩方進行現場辯論。
學生辯論:
正方:贊成利大弊并說明理由,師在學生說的基礎進行補充歸納并展示:
1、使大容量的信息得以快速傳播,為我們了解時事、學習知識,與人溝通、休閑娛樂等提供了便捷的條件。2、結交新友擴大了交往領域,增強交際能力,鍛煉、眼、手腦并用的能力。3、開闊眼界、增長知識、交流思想,放松心情、學習新知、突破空間限制,提高學習、工作效率……
反方:贊成弊大于利并說明理由,學生說教師引導并總結,網絡交住對象具有虛擬性、間接性、隱蔽性的特點,中學生容易沉迷于網絡也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
1、造成精神荒頹廢、荒廢學業;2、加重家庭經濟負擔;3、產生信任危機,影響現實生活的人際交往;4、影響身心健康,有的走上違法犯罪道路;5、過分沉迷于網絡游戲,使身心受到摧殘…
教師歸納總結出網絡交往的一大特點:既有利又有弊具有兩面性。
如果我們能合理使用網絡我們就可以主宰網絡成為網絡的主人,讓它為我們服務。如果不能合理使用,過渡沉迷于網絡,我們就會被這一無形的網牢牢網住,成為網絡的俘虜。網絡使用不當會荒廢學業、損害人的身心健康,甚至會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我們應該怎樣發揮網絡優勢正確使用網絡?學生討論并回答。
1、培養時間觀念,自覺控制上網時間;
2、抵御網絡上的不良誘惑;要學會”信息節食”;
3、利用網絡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問題;
4、利用網絡幫助他人,服務社會,實現和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出謀劃策:我們如何發揮網絡優勢,利用互聯網為我們學校、班級做哪些有意義的事情?學生討論并回答。教師:明理容易踐行難,在生活中很多人知道要健康上網、綠色上網,可以現實生活中卻還有那么多人沉迷于網絡而不能自拔呢?我們周圍哪些人容易上網成癮,他們有什么共同特點?
通過分析得出原因:缺乏關懷、失意、挫折、失敗的人;性格內向、孤獨、偏執的人;缺乏生活目標的人;自私的人;缺乏責任感的人、 自控能力不強的人、家庭不和的人… …
(三)、 [課堂小結] :
網絡是工具,是時展的產物,代表著世界科技潮流,擁有無可比擬的信息量,上網可以提高青少年的綜合素質,培養全面健康的人,青春是美好的,也是寶貴的,初中時的選擇往往會影響人的一生。認識網絡的兩面性,上網內容健康,有選擇,自覺控制上網的時間,網絡會成為我們的好幫手。
多媒體播放歌曲:“網絡陌生人”。最后,我們一起聽一首歌曲“網絡陌生人”,讓我們在輕松的音樂中,進一步感受我們今天所學的內容,希望同學們能真正的成為網絡的主人。
七、教學評價與反思
古語有云:“百行以德為首。”可見,道德體現在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德國哲學家康德說過:“我們經常懷著無限的贊美和敬畏心來看待的東西有二:一個是高懸在上空的星斗燦爛的天空;另一個是內心的道德規律。”此話說明了道德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及其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性。而人際交往作為人們生活中的重要實踐活動,同樣也是外在道德與內在道德相統一的體現。但是,在人際交往中,道德更體現為一種社會公德,而這也恰恰是社會中人際交往的重要支撐。
一、社會公德與人際交往
社會公德(socialmorals),是指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者一個群體,在歷史長河中,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積淀下來的道德準則、文化觀念和思想傳統。它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約束人們的行為。只有遵守社會公德的人,才會被社會所尊重。在現實社會中,社會公德體現了一定社會的大多數公民或者全體公民在社會公共生活和交往中都應該自覺遵循的行為準則,它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主要關系。大多數的社會公德者是人類社會的生活經驗經過歷史發展而逐漸積累和形成起來的。關于這個問題,恩格斯曾經說過:“無論是在哪一種社會制度中,所謂社會公德,都是人們用來調節人對人的關系的簡單原則。”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也可以把社會公德叫做公共生活中人們行為文明的道德準則。
人際交往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影響,是人際關系的具體表現形式。從一定的角度來看,社會公德與人際交往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交往作為人類特有的活動和存在方式,對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人們之間的各種社會關系,如生產關系、政治關系、思想關系等,都是由相應領域中人們的交往活動產生的,而人的交往活動又是各種社會關系產生、發展、變革、改善的重要動力和源泉。人們通過交往還可以促進自身的發展,只有在交往中,人們才能獲取更多信息,尤其在與他人交往中,更能使一個人的綜合素質得到鍛煉,從而得到全面發展。正如G.R.米德認為的,人的外部行為和內部的主觀意識是一體的兩個方面,都是在社會的行為過程中產生和顯現出來的。因此,他強調必須從社會互動的過程來理解人的內在與外在活動。[1]同樣,馬克思也說過:“一個人的發展取決于和他直接或間接進行交往的其它一切人的發展。”[2]可見,交往不僅對社會的發展,而且對個人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人們在人際交往中,只有樹立正確的交往規范,以規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才會發揮出交往的正確作用。以誠信為例,商家之間的交往必須以誠信為基礎,否則到處都會出現欺詐行為,人們的生活必將受到影響,最終也不利于市場的發展。因此可以說,一個社會人只有具備了良好的社會公德,才會對社會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二、社會公德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社會公德建設的作用及意義有很多,但是在促進人際交往中主要體現在交往方式、人際關系與人自身發展這三個方面。
1.有利于促進交往的和諧。
所謂交往和諧主要是指人際交往方式的和諧。《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要大力倡導以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鼓勵人們在社會上做一個好公民。”綱要中所提出的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等內容都是人與人或人與組織在交往過程中行為方式的體現,換句話說,人與人的交往應該是以愛為基礎,做到相互理解、相互溝通、相互寬容、相互幫助。以朋友之間相互幫忙為例,如果只是為了單純的朋友義氣而不顧及自己的道德行為方式,往往會產生消極的影響,有關這樣的新聞報道很常見,如有些人因為太看重朋友義氣,而將社會公德拋之腦后,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等等。因此,加強社會公德建設勢在必行,要以社會公德規范人們的行為,促進人們道德行為方式的養成,只有當人人以社會公德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與規范的時候,交往的方式與過程才會更加和諧。
2.有利于促進人際的和諧。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目標,也是實現科學發展的必要條件。而人際和諧,則是實現社會和諧、科學發展的關鍵所在。加強社會公德建設,有利于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這主要體現在消除人際沖突與矛盾上。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人們越來越注重主體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也促使競爭越來越激烈。存在競爭也就意味著矛盾,比如人們經常可以看見商店的售貨員與消費者因為價格而吵架,甚至打架,一些類似的不道德的行為也是隨處可見。可見,矛盾無處不在,它們既有同一性,又有對立性。重視同一性,尋找同一性與對立性的平衡點,發展同一性以消解對立性,是哲學的思維。因此,一個人應該善于同各種不同的人打交道,學會同不同風格的人合作。在單位和社會上碰到不想打交道卻又不得不打交道的角色,就需要寬容、忍讓,需要理解、諒解,需要和而不同,與好相處的人一起把事情做好,與不好相處的人搞好關系。社會公德要求人們能夠以寬容的態度,敞開胸懷,相互包容,這樣就能很好地制止一些不道德現象的發生,有利于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3.有利于促進自身的和諧。
社會公德是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積淀下來的道德準則、文化觀念和思想傳統。因此,它也傳承了一些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思想,而這些對人的素質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如今,社會公德體現的最多的是傳統文化中的“禮節”,“禮”是儒家思想中一個基本概念,最早它是宗族制度中的行為規則,后來逐漸擴展到了政治生活領域,成為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核心思想之一。在儒家看來,“禮”就是區別人與動物的社會性標志。《禮記》云:“圣人作禮以教人,使人以為禮,知自別于禽獸。”“禮”能夠使人在處理自己行為時彬彬有禮、風度翩翩,而不至于像動物般魯莽粗俗。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禮”還是一種法律制度,可以“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使“民不遷、農不移、工商不變、士不濫、大夫不收公利”。正因為“禮”可以作為判斷是非、曲直的依據,可以作為治理軍隊和國家的統治工具,所以它有自身的階級局限性。但從某種角度上說,它又有著合理的一面,對現代人素質的提高有著特定的作用。
三、加強社會公德建設,促進人際交往的和諧
社會公德對人際交往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更應該加強社會公德建設,積極踐行《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促進人際交往的和諧。
1.以輿論引導為主,活動策劃為輔。
要加強社會公德建設,必須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新聞媒體作為溝通社會信息的橋梁,在營造氛圍方面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首先,新聞媒體可以通過對誠信、寬容等社會公德內容的報道,使人們加強對社會道德熱點問題的普遍關注。比如通過談話節目或者記錄片等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加大對社會公德內容的宣傳,可以邀請群眾參與到節目中來,對具有典型意義的人和事展開討論,從而達到營造氛圍的目的。其次,可以加大對與社會公德內容相關的影視作品的投放,通過電影、電視劇、戲曲或者音樂等方式對人們加強審美觀念的引導,提倡高雅、健康的審美情趣。此外,還可以借助媒介的平臺,以媒介為主體,開展一些與社會公德內容相關的主題活動,比如體育活動、辯論賽等,要在各項活動中充分體現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的內容,讓人們在娛樂中領會到社會公德在自身發展中的重要性。同時,還可以利用民間傳統節日和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紀念日等,舉行形式多樣的群眾性慶祝、紀念活動,使人們在集體聚會、合家團圓的同時,增強對祖國、家鄉、自然、生活的熱愛,陶冶道德情操。
2.以法律保障為主,道德批評為輔。
法律以道德為存在的基礎,同時又對道德起著巨大的保障作用。[3]法律可以憑借著與生俱來的強制力,調整錯綜復雜的社會利益關系。也正是這種強制力,才能促使具有不同道德觀念的利益群體遵循相同原則下的行為規范。因此,要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要求,把道德建設與法制建設緊密結合起來。以法律保障為主,道德批評為輔,在認真抓好全民法制宣傳教育的同時,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危害社會的各種違法犯罪活動,維護正常經濟秩序、公共秩序、生活秩序,為公民道德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法律支持。由于各項經濟、社會政策,對人們的價值取向、道德行為有著直接影響,因此各地區、各部門在制定政策時,不僅要注重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需要,而且要體現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公民道德建設的要求;既要保護和支持所有通過正當、合法手段獲取個人和團體利益的行為,又要提倡和獎勵多為他人和社會作奉獻、道德高尚的行為,防止和避免因具體政策的不當或失誤給社會帶來消極后果,為公民道德建設提供正確的政策導向。
3.以學校教育為主,社區教育為輔。
學校是教育的重要基地,在校的廣大學生恰是祖國發展的希望,因此,在學校普及社會公德教育,能夠更好地提高我國居民的整體素質,也能為促進學生進行良好的人際交往奠定基礎。在學校進行教育時,首先要積極開展必要的禮儀、禮節、禮貌活動,規范學生的言行舉止。同時提倡在重要場所和重大活動中告別不文明言行,引導學生增強禮儀、禮節、禮貌意識,不斷提高自身道德修養。其次,可以開展一些游戲活動,比如“兩人三足”等,讓學生真正領悟到合作的真諦。此外,在其它時間,也要堅持學校教育與社區教育相統一,加強學校與社區的合作。例如在城市居民社區內,讓學生參與到豐富的社區生活中,使他們可以相互了解、溝通,認識到鄰里關系和諧的重要性。另外,諸如救助貧困戶、尊老助殘、組織獻愛心、捐贈等活動,不僅具體有效,而且有助于對學生團結互助精神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專業性強,學習目的明確
醫學成人教育的學員幾乎都是一線的醫務工作人員或者是與之相關的工作,他們之前大多接受過專業的專科教育或中專教育,都有一定的醫學理論基礎和實踐經歷,對知識的渴望比其他專業更加迫切,他們來學習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提高理論水平和醫學技術、考取執業醫師資格、為職稱評選做準備等。總的來說,他們的學習目的明確,主動性強。
2.年齡跨度大
醫學成教學生的年齡跨度比較大,有的是剛剛踏入社會的專科或中專畢業生,有的是在鄉村醫療機構工作了幾十年的醫生,他們的年齡普遍較大,在學習能力、動手能力、接受能力等方面都不如剛畢業不久的學生。因此,在教學方法方面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不能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來進行教學。
3.學習時間少,學習時間與工作矛盾突出
醫務工作者由于其職業的特殊性,學習與工作的時間具有不定性,學習、工作與家庭的矛盾比較突出,他們大多沒有固定的休假時間,一方面要用大部分時間來工作,另一方要抽出時間學習,還要照顧家庭,學習的時間比較少,而且醫學類的知識大多需要死記硬背,學習任務很重。這個矛盾在年齡比較大、已經成家的學員中表現更加突出,尤其表現在低工齡、學歷低,需要接受高一層次學歷教育的基層醫院的醫務工作人員身上。因此,在醫學成教護理專業的學生上課率比較低,甚至有一些學生中途退學。
基于以上醫學成教學生的特點,如果教學方法采用一刀切和普教化的傳統教學模式,必然會使一部分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上課率低,教學效率和學習效率極低,學生也學不到知識。因此,在網絡環境下,我們要改革醫學成教的教學方法和模式,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二、網絡環境下醫學成教教學模式的構建
1.傳統教學與網絡教學相結合模式
醫學是一門綜合學科,涉及的知識很多,如果運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很多知識很難在課堂上講解清楚,而且不容易記憶。因此,醫學成教要加大網絡課程的開發力度,逐步建立一套完整的、適合本校實際情況的網絡課程,采用傳統教學與網絡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網絡教學模式可以使學生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學習,大大減輕了學生學習時間上的壓力,將學生從工作與學習的矛盾中解放出來。學校可以根據學生與學習內容的特點來決定是否選取網絡教學模式,可以應用信息技術的強大功能,使枯燥無味的內容更加形象,加深學生的理解,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達到學習知識的目的。
2.課堂教學與自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醫學課程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自學能力與理解能力,如果教師只是一味地在課堂上講,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不但不利于課堂效率的提高,反而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出現厭學的現象。因此,可以采取將一些選修課程改為自學課程,讓學生自學,教師跟蹤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及時解決學生在自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對于一些必修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將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在教學中對一些重點、難點內容進行點撥,將課堂教學與學生自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對于自學課程,教師在開課前做開課動員與開課報告,將課程的教學要求發給學生,并根據課程和學生的特點編寫指導性的自學方法、重點和難點內容,并在每章節設置課程練習,學生通過做練習、測試來檢查自學的效果。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可以借助網絡、圖書等手段,及時解決自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高學習效率。
3.實施學分制管理教學模式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逐步實施學分制管理并取得了很大成效,實現了對學生的彈性管理,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和管理水平。但是,學分制在成人教育方面的應用卻很少,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缺乏資金,另一方面是成人教育的學生不穩定,難以實行有效的管理,因此制約著成人教育學分制的實施和管理。與傳統的學年制管理制度相比,學分制的教學方式和管理方法更加靈活,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選修自己喜歡的課程,能更加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分制管理的開放性和靈活性可以有效地整合教學資源,不同專業的學生只要選修了相同的課程就可以在一起上課,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因此,在醫學成人教育中實施學分制管理,對于鞏固醫學成教學生的上課率,提高教學效率有著重要的實踐意義,更能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實行學分制管理后,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來制訂學習計劃,選修自己喜歡的課程,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和學習進度,充分體現了學習的自主性。其次,彈性的學分制管理,學生可以分階段完成學業,大大緩解了醫學成教學生學習、工作和家庭之間的矛盾。醫學成教實施學分制管理也有利于整合有限的教學資源,提高教學資源利用效率。
綜上所述,培養適應時展需要,有扎實的醫學理論基礎和實踐能力的新型實用型醫學人才,是醫學成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只有充分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通過教學模式的改革來促進教師教學方法和學生學習方法的改革,才能整體提升醫學成人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17-0096-02
一、研究背景
人際交往效能感是指個體在人際交往中對自己能否與他人進行良好溝通,解決交往障礙,達成交往目的的信心、預期和自我評估。大學生人際交往效能感反映了大學生在進行人際交往之前對自己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完成交往活動的判斷,因此人際交往效能感能夠預測人際交往狀況[1]。根據謝晶等編制的“大學生人際交往效能感”量表,大學生人際交往效能感包含六個因子:親和效能、自我印象效能、利他效能、溝通效能、情緒控制效能、自我價值感[2]。
以往關于大學生人際交往效能感的研究主要關注人際交往效能感的結構以及人際交往效能感與家庭環境的關系,尚且沒有研究從人際交往效能感在主客觀因素上的差異出發,對大學生人際交往進行深入探討。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討大學生人際交往效能感在主客觀因素方面的差異,并試圖根據研究結果,尋求改善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途徑和方法。由于人際交往與心理健康密切相關[3],因此對人際交往效能感進行深入研究有較重大的實踐價值。
二、研究方法
(一)被試選擇
選取長江大學在校本科生為研究對象。隨機發放問卷326份,回收315份,有效回收309份,回收有效率94.8%。其中一年級77名,二年級73名,三年級81名,四年級78名;男生157名,女生152名;自然科學類106名,人文社會科學類117名,藝術類86名;農村185名,城市124名;獨生子女215名,非獨生子女94名。
(二)研究工具
采用謝晶編制的《大學生人際交往效能感問卷》[2]。該問卷具有良好的構思效度,內容效度,實證效度。問卷共36個題項,包含六個因子,每個因子包含6道題目。問卷采用6點式計分法,正向記分24道題,反向記分12道題。每道題要求被試進行自我評定,得分越高,效能感越強。
(三)研究程序
1.施測方式。采用分層隨機抽樣法進行取樣,量表為紙筆自陳式問卷,隨機發放給長江大學在校學生,學生完成問卷后收回。
2.數據處理。將測評數據輸入計算機后,應用SPSS11.5對數據進行t檢驗。
三、研究結果及討論
本研究發現,大學生人際交往效能感總體得分在性別(t=0.524,P>0.05)、年級(t=2.396,P>0.05))、是否為獨生子女(t=1.932,P>0.05)、家庭來源(t=0.833,P>0.05)、學科分類(t=0.272,P>0.05)上差異不顯著。這與謝瑩認為大學生人際交往效能感總體得分在各個變量上差異不顯著的結論一致[4],與薛敏等認為大學生人際交往效能感在性別上差異不顯著的結論也一致[5]。但是與謝晶認為大學生人際交往效能感總分在性別、年級、學科類別上差異顯著的結論不一致[1]。這種研究結果的差異可能是采用了不同區域的被試。由于人際交往效能感能夠預測人際交往水平,那么根據大部分的研究結果可推測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水平差異不大。
本研究發現人際交往效能感的各個因子在這幾個因素上有差異,具體結果如下。
男女大學生在情緒控制效能上差異顯著(t=5.567,P
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在自我價值感上差異顯著(t=4.553,P
家庭來源不同的大學生在六個因子上差異不顯著,但在自我價值感上差異邊緣顯著(t=3.779,P=0.053)。來自城市的大學生在自我價值感上的得分高于來自農村的大學生。來自農村的大學生由于生長環境不同而形成了與城市大學生的差異。來自農村的大學生進入大學后,知識面窄,視野不夠開闊,思想不夠活躍,對都市文明不太習慣,而來自城市的大學生則不然。大學更注重學生各方的綜合能力,學習好也不再是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一般人更愿意與城市學生交往,以便從他們身上學到更多的知識和技能[8]。因此來自城市的大學生在自我價值感上的得分高于來自農村的大學生。但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在信任感、同情心、利他性、謙遜性上優于來自城市的大學生,因此在人際交往效能感上總體得分與其差異并不大。
不同學科類別的大學生在人際交往效能感的自我價值感上差異顯著(t=4.166,P
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在自我印象效能上差異顯著(t=2.574,P
四、結論及建議
通過本研究可以得出結論:一是人際交往效能感總分在主客觀因素上差異不顯著;二是人際交往效能感的各個因子在主客觀因素上差異顯著。
針對大學生人際交往效能感在主客觀因素上反映的情況,本研究誠懇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針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現狀差異不大的情況,可采取一些大眾化的措施。首先建議高校開設專門的人際交往學課程,幫助大學生構建人際交往的知識體系。其次可針對不同群體進行人際交往團體輔導。團體輔導(group guidance或group counseling)是應用團體動力學,設計團體活動、課程、內容,用來預防及處理個體在各發展階段所面臨的問題。許多研究證實,對大學生進行人際交往團體心理輔導,不僅可以改善大學生人際關系、提高人際交往能力,也可以提高大學生人際交往的自信心[10]。已有研究發現,針對不同群體的大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人際交往團體輔導效果顯著[11]。
第二,針對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和非獨生子女大學生要多給予他們關注,提升他們對自我價值的認識和判斷。首先引導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和非獨生子女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做到客觀公正地評價自我,做到既不清高,也不妄自菲薄,平等與人交往。其次優化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和非獨生子女大學生的個性品質,加強品格修養,克服自卑、嫉妒等不良品質。再次要對他們進行情緒教育,培養他們準確知覺、理解和表達情緒的能力以及善用積極健康的情緒直面環境壓力,調節情緒的能力。最后要幫助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和非獨生子女大學生熟練掌握交往技巧。高校可針對性地舉辦一些有關交往技巧的講座,同時鼓勵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和非獨生子女大學生主動參與,在交往中逐漸掌握交往技巧,提高人際交往效能感。
參考文獻:
[1]謝晶,張厚粲.大學生人際交往效能感研究[J].心理研究,2008,(6).
[2]謝晶,張厚粲.大學生人際交往效能感的理論構念與測量[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9,(3).
[3]Suzue,T.Association between interpersonal relation among high-school students and mental health[J]. Environ Health Prev Med,2010,(15).
[4]謝瑩.家庭環境與大學生人際交往效能感的關系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07.
[5]薛敏,廖大凱,薛濤.家庭教養方式與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3).
[6]黎雋潔.影響人際交往的心理原因及其策略[J].社會心理科學,2002,(2).
[7]李珊,劉洋.大學生人際信任與家庭教養方式的相關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4).
[8]鄭欣.農村大學生人際關系初探[J].山東電大學報,2002,(2).
人際交往是指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人際交往能力是一個人社會適應能力的體現,是一個人事業成功、人生幸福的保證。大學生在心理上還不夠成熟,存在一些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而人際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了大學生活的質量。良好的人際關系不僅是大學生獲得友誼和理解,心理正常發展、個性健康和具有安全感、歸屬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大學生實現其社會化的重要途徑。[1]如今越來越多的“90”后大學生走進了校園,他們與以往的大學生相比,有著很多不同的特點,他們在人際交往上也有各種新問題。本文以常州某高校的“90”后大學生為例,對“90”后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問題進行剖析。
一、實證調研
為了了解“90”后大學生人際交往現狀,本課題先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常州市某高校的大一和大二年級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240份,大一大二各120份,回收有效問卷232份。接著對各個年級有人際交往問題的典型案例進行調查,采訪其舍友、同學、老師和輔導員,分析原因。
通過調查發現“90”后的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不顧他人感受比較嚴重。比如當自己情緒不好時,有61.6%的同學會偶爾會把它帶到宿舍去。36.2%的同學會經常把情緒帶到宿舍。在被調查的同學中對于學校或班級活動的態度時,73.3%的同學是選擇性參加,只有27.7%的同學是積極參加或配合。大多數同學只參加自己感興趣的集體活動。
通過調查發現“90”后大學生缺乏團隊合作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被調查的同學與同學發生生爭執的主要原因缺乏團隊合作48.3%,缺乏信任22.8%,自私不顧及他人感受21.6%,生活習慣7.6%。
解決矛盾的途徑中找朋友傾訴幫忙52.6%,和對方說清楚34.5%,19.8%的人向老師輔導員求助,不予理睬16.4%。從他們應對問題的方式上,可以看出在“90”后大學生的心中同伴的重要作用。面對問題的應對方式是個體擺脫精神緊張的自我心理適應和心理支持機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壓力的后果和嚴重性[2—4]。
通過調查還發現與大二同學相比,大一新生的人際交往問題更多。新生剛進校主要的人際交往問題表現在與宿舍舍友相處和對待集體活動上。此外在中學階段住過校的同學人際交往方面問題更少些。在有過住校經歷的同學(占56%)中出現人際交往問題的只有6.9%,而沒有住校經歷的同學(占44%)中出現人際交往問題的有14.7%。
調研表明:“90”后大學生自我意識強、缺乏團隊合作意識,集體主義意識淡薄。與以往大學生相比,“90”后大學生在與人交往時更加現實,更加物質化。他們處理問題的主要方式還是傾向于同學而不是老師、家長。他們都想獲得良好的人際關系,但在具體交往上存在各種各樣問題。
二、原因分析
家庭教育原因:大部分家長都重視孩子的人際交往教育,鼓勵孩子與同學朋友正常交往。但仍有少數家長對其孩子人際交往進行管制,尤其限制其與異往,甚至一些家長給孩子灌輸一些不正確的人際交往觀念和人際交往方式[5]。
學校原因:大學的師生關系與中學時代有很大不同。大學老師不再整天叮囑,督促學生。更多的是靠學生自己去自學。如果學生不主動和老師溝通,那么同學和老師的見面機會主要在課堂上。自主性不強的學生就和老師關系疏忽,感覺缺乏老師關心,就更走向自閉,不愿與老師交流。大學的課程實行選課制,每個人選課的不同會導致大家在一起學習接觸的機會減少,同學之間關系也會因此變淡。大學教育中缺乏人際交往方面的課程。盡管有很多大學設有心理咨詢室。但很少積極主動去為同學進行團體輔導。
社會原因:“90”后一代是一群伴隨互聯網普及的一代,與以往的大學生相比,他們對互聯網的使用更加頻繁。許多大學生甚至沉迷網絡。伴隨著智能手機、微博等電子技術和通訊媒介的發展,很多“90”后大學生更傾向于用通訊網絡進行虛擬交往,與現實世界接觸減少。現在的媒體經常傳播一些社會上的不良風氣,如:過于物質化、拜金主義。導致“90”后大學生在與人交往時容易理想化,產生交往問題。
個人主觀原因: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存在人格缺陷。現在的“90”后大學生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本次調查中獨生子女占96.1%),他們追求個性,喜歡特立獨行。一些人在生活中只顧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不顧及其他。過于自卑或嫉妒心理都會導致人際關系問題。那些自卑,但自尊心很強的學生受到挫折后可能會更加自閉,不去參加集體活動或競爭性很強的活動。嫉妒心很強的人遇到別人某方面比自己某方面更好,可能由嫉妒轉為對別人的恨意[6],此外還有缺乏信任的態度也會導致矛盾的發生。由于在家中受到優待,當遇到矛盾沖突時,不愿讓步,缺乏包容的胸懷。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態容易使事態惡化,交際關系變得更加糟糕。
三、對策與建議
(1)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是一個人的啟蒙教育,對人影響深遠。家庭結構、家庭內部的人際關系都會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產生影響[7]。此外家長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也會影響孩子的人際交往觀念。所以家長應該營造一個溫馨和諧寬松的家庭環境,鼓勵孩子與同學、朋友正常交往,積極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人際交往觀念。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216(2015)12C-0015-02
大學階段是人際關系走向社會化的一個重要轉折時期,大學生人際關系有著團結友愛、平等互助、理想色彩濃厚、人格因素起主導作用等特點。但大學生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避免不了產生一些摩擦或沖突,盡管這些摩擦沖突是非原則性的,甚至是緣于無關痛癢的瑣事,但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將這些摩擦或沖突消解,便會積重難返,嚴重影響同學情誼和學生正常的學習生活,甚至可能釀成校園惡性案件。大學校園里人際關系緊張導致同學相殘的案例已經讓我們痛徹心扉了。我們不能不重視大學校園內同學們的人際關系,尤其是同宿舍同學的人際關系問題。
如何科學有效地化解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矛盾,建立和諧融洽的校園人際關系呢?這需要從相關理論上汲取營養以獲得正確行動的智慧。
一、齊美爾沖突理論對我們人際交往的啟示
齊美爾的沖突理論能為我們有效處理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提供有益的指導。沖突理論是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一種西方社會學流派。它以率先反對當時占主導地位的結構功能主義而著稱。它強調社會生活中的沖突性并以此解釋社會變遷。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認為沖突是社會互動交往的一種形式,沖突是普遍存在和不可避免的,沖突既是利益沖突的反映,也是社會行動者本能的反應,沖突并不一定引起社會各系統的崩潰和變遷。在他的沖突理論中,主要突出以下兩個方面思想:第一,沖突對整個社會產生整合性效果。沖突發生于一個成員與次級單位之間存在的高度功能性依賴的體系中,鼓勵創造出規范協議來調節沖突,使資源的交換不至于中斷。在一個理性化的社會里,群體與群體之間的沖突會使得群體間的界限更加分明,人們為了一致對外而緊密地結合起來,群體內的矛盾也暫時或永遠得到化解。第二,良性沖突能暴露問題,引起交往雙方的重視和調整,減少負面能量的聚集,具有積極的社會功能。沖突是不可避免的,而低烈度和低暴力性的沖突能讓沖突中的人釋放敵意。齊美爾認為,社會沖突有可能使矛盾激化,但也有可能使矛盾得到解決或緩解。在沖突過程中,人們之間的敵對情緒得到宣泄,反面的觀點得以表達出來,這使敵對情緒者得到心理上的安慰,不至于使沖突上升到無法化解或尖銳程度。
由是觀之,沖突理論給我們三點啟示:第一,當沖突發生后,我們要正視沖突,不能逃避問題,把怨氣埋在心里;第二,我們要理智選擇沖突的方式,不要以激烈、暴力的方式進行對抗;第三,沖突只是我們發泄情緒的一種手段,不是目的,沖突是為了我們以后更加團結。
既然沖突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而且沖突給我們帶來的不全是消極功能,只要處理得當也有很多積極功能,那么,我們就沒有必要畏懼沖突,極力回避人際交往中出現的問題,我們需要明智地正視沖突,智慧地運用齊美爾沖突理論解決大學校園里人際交往出現的問題與沖突。
二、沖突理論視角下的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透視
如今我們上大學,已經不僅僅局限于上自己家鄉的大學,很多人因為各種情況去上外地的大學,可能是在省內,也可能在省外。當我們去別的地區讀大學時,我們要面對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人際交往。因為一個大學、一個班級甚至是一個宿舍很可能就是由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組成的。大家的生活習慣、處事方法、文化理念等都有很大的差異。這時候我們就要和有不同習慣的人打交道,當我們第一天報到住進宿舍時,人際交往便成了我們在大學里上的第一門課。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大學中人際交往問題的三個案例。
案例一: A大學宿舍中一共有五個人,a同學是A大學所在城市的本市人, b同學和c同學是該城市周圍縣里的人,d同學和e同學都是外省人。這五個人性格都很開朗,在開學的前兩天,她們都很聊得來,相處得也很融洽。可是過了一兩周,問題就漸漸顯露出來了。宿舍三個本地人, c同學家是農村的,還有兩個妹妹,對別人很照顧,為人比較樸實,從不傷害別人。但是a同學和b同學平時做事就比較霸道,什么都她們先來,什么都聽她們的。并且,別人有一點做得不好,她們就笑話個沒完。舉個很小的例子,宿舍樓內有電梯,若是五人一起坐電梯,a同學一定要第一個上電梯,有一種唯我獨尊的感覺,她也覺得別人應該為她讓道。如果這時候有人搶先上電梯,她就會把別人擠到一邊去,還說“不知道應該讓我先上嗎?”。其實大家都知道她是開玩笑的,但時間長了,這樣次數多了,c、d、e同學都會覺得不舒服,都覺得憑什么事事都要按照她的喜好做。這樣的事情多了,大家不免心中都有怨氣,可是都沒好意思說出來,都怕影響到宿舍內的關系,于是大家就忍著。可是她們同住在一個屋檐下,時間長了,這種事情多了不免會有人覺得不爽,覺得受傷,而且會影響好幾天的心情。后來再遇到這種情況時就有人不再沉默,而是以開玩笑的方式反擊。a和b漸漸意識到了別人可能并不喜歡她們這樣的相處方式,不喜歡她們那樣開玩笑和說話,就慢慢收斂了很多。漸漸的,她們不再做有可能傷害別人的事,很少說傷人的話,c、d、e同學也包容著她們的“霸道”和“自我”,讓大家不愉快事就沒再發生過。
其實,a、b同學與人交往時有這樣的表現是因為她過高地評價自己,也就是有過強的優越感,因而,在與同學的交往中總是不自覺地扮演領導者的角色,以居高臨下的心態與大家交流和交往,并且有極強的權力欲與自尊心,常常在不經意中傷害了別人,造成了人際之間的沖突和摩擦。
案例二:這個案例是發生在該宿舍中d和e同學之間的事。在該宿舍中e同學年齡最小,在家可能也備受寵溺,剛來大學時有很多嬌氣的毛病,而且比較依賴別人。比如去超市買完東西她自己嫌沉就總想讓別人給她拎回學校;而且在宿舍里d和e關系比較好,結果就是d做什么e就跟著做什么,d幾點起床e就幾點起床,d去哪里e就去哪里。長期這樣下去給d造成了不小的困擾,d有時想和別的朋友獨處一會兒都做不到。后來宿舍里的幾個人一起針對e這種小毛病說了說她,從此以后她就注意了很多,慢慢也獨立了,成熟了。
e同學這種行為與她的家庭教育有關。平時在家,家長過分關注孩子或寵溺孩子,就會讓孩子缺乏獨立感,與同學交往過程中就會過于依賴別人。經過將近一年的磨合后,她們都找到了一種大家都適應和喜歡的相處方式,都在提醒著、約束著自己和別人的壞毛病。大家都覺得陰霾過去了,生活中又重新充滿了陽光,宿舍里的歡聲笑語也更多了。到了大四畢業的時候,該宿舍是該班級所有女生宿舍中最團結的一個宿舍,成員感情處得非常深。在這些事情發生和解決的整個過程中,自始至終她們都沒有出現很激烈的正面沖突,比如吵架之類的。她們都在用一種婉轉的,開玩笑的方式告訴著別人她們的不喜歡與不接受,在受到別人的提醒后,大家也會注意自己言行,不再由著自己的性子來,不考慮別人的感受。可以說在這四年中,她們共同成長,相互學習。她們懂得了怎么和別人和諧地同住一個屋檐下,尤其是和生活習慣、行為處事有差異的人相處。她們明白了在人際交往中,遇到問題不能爭吵或用暴力解決,也不能一味忍讓,使自己更受傷。人際交往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當我們需要獨自解決人際問題時,我們要用一些溫和理智的方式提出它,讓當事人感覺到問題或不足的存在,最后通過改變自己而消除它。
案例三:轟動全國的云南大學“2.23 ”兇殺案,主犯馬加爵與同學產生了一些小矛盾,由于不能及時化解矛盾,日積月累最終走上犯罪的道路。還有前段時間發生的復旦大學林森浩投毒致舍友死亡事件。這些事件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思考。可以看出,這些惡性事件發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宿舍同學相處不和諧造成的,這些當事人沒有處理好人際關系,再加上自己想法偏激,最終釀成了惡果。所以,我們應該重視人際交往,我們應該用正確的方式去處理人際關系。
三、沖突理論指導下的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建設
上述正反方面的三個案例有力地說明了齊美爾沖突理論在人際交往中的指導意義:正視沖突的存在、理智地選擇應對沖突的方式、以積極的態度去重塑交往方式,這不僅能夠化解矛盾,收獲友誼,而且能夠有效地提升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為此,我們基于齊美爾沖突理論的啟示提出大學生加強人際交往能力建設的三點建議。
建議一,不要回避人際交往中的矛盾,要正視矛盾的存在,并且要理性思考人際交往中矛盾存在的根源與解決的辦法。否認矛盾的存在,不是一個唯物主義者,更是不現實的。一個健全的社會并非沒有沖突。相反,社會各組成部分之間充滿了沖突。就大學生而言,彼此作息時間的安排、說話的方式、空間和物品資源的利用以及其他利益的分配都可能導致彼此之間的矛盾,這些矛盾往往是真實存在,我們無法回避和否定,也不可能心如止水而不掀起內心的波瀾,它不可能對我們的心情、學習、生活、人際交往沒有影響。既然矛盾存在,沖突不可回避,那么我們只有冷靜思考矛盾的根源何在、解決問題最佳的手段何在,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我們便不再心情郁悶和惶恐,內心煩躁和壓力自然消失,這有助于我們保持正常的心態學習、生活和進行人際交往。
建議二,理智地選擇應對沖突的方式。我們在面對人際交往矛盾時,要理智地選擇應對沖突的方式,而不要選擇激烈、暴力的方式。就像案例一中處理問題的方式那樣,要用溫和的方式處理人際交往的矛盾,先要冷靜地想想問題的原因出在哪,需要誰做出什么改變,然后進行良好的溝通,理智地解決,而不能像案例三中那樣用偏激的方式發泄情緒,釀成大錯。其實,辦法總比困難多。當沖突發生時,我們一定要充滿信心,相信在朋友、老師和親人的幫助下一定能夠找到處理問題的適當方式,千萬不要有陷入困境無力自拔的絕望心理。絕望的心理和心態容易使人走向極端而貿然采取非理性的反抗手段,害人又害己。馬加爵和林森浩非理智的人際交往矛盾的處理方式我們千萬要拒絕。
建議三,要以積極的心態重塑良好的人際關系。沖突只是我們暴露問題、發泄情緒的一種手段,沖突不是目的,沖突是為了我們以后更加團結。沖突后的團結才是我們追求的,才是更重要的。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會有缺點,但自己往往不知道,通過低烈度的沖突,讓有問題的一方或雙方意識到問題所在,有助于改正缺點、彌補不足,從而為建設和諧的人際關系奠定基礎。人是社會性動物,每個人都有交往的需要。建設和諧人際關系更是正在全面發展中的大學生的心理需要。因而,面對同學間人際交往的摩擦,不要害怕,不要回避,不要非理性地反抗,而要在合理沖突之后以積極的心態和行動去建設和諧的人際關系,和諧人際關系不僅是美好大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大學生不竭奮斗動力的源泉。
由此可知,大學生人際交往中有矛盾是正常的,人際交往中有矛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不能正確認識人際交往中的矛盾和選擇恰當方法手段去解決沖突。學習借鑒齊美爾沖突理論有助于我們正確認識人際交往中的沖突和選擇恰當的應對方式,有助于提升我們人際交往能力。
基金項目:教育部民族教育發展中心項目中國少數民族高等教育育人規律探究項目(項目號:RDGD13033)階段性成果。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7090
1調研背景
人際交往能力是指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個體具有交往意愿,積極主動參與交往,并且表現出有效和適宜的交往行為,從而使自身與他人關系處于和諧狀態的能力。[1]大學生思想活躍、精力充沛、課余活動豐富、興趣廣泛,人際交往的需要極為強烈。但是從“云南大學的馬加爵事件”到“復旦大學投毒案”再到近期發生的各類大學生暴力行為,讓我們看到目前大學生所面臨的人際困惑。因此,研究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實踐意義。
2調研基本情況
2.1項目執行情況
本次問卷調查歷時兩個月(2015年4月15日―2015年6月20日)。此次調查的范圍是東華大學本科學生,被訪者不限性別、專業。調查方法為東華大學校內兩個校區隨機訪問。
2.2樣本信息統計
經過精準的問卷投放后,發出問卷為300份,有效問卷為2.75份,有效率為917%。對于回收的數據本文采用Excel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樣本總量為2.75份,其中男性占4.5.1%,女性占5.49%;年級比例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分別占2.98%、2.1.1%、2.65%和2.2.5%;專業分為文科類、理科類、商科類和藝術體育類,分別占比3.16%、4.40%、178%和66%
調研主題為“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與技巧的調查”,意在了解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現狀和需求,探索通過一定措施提高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和技巧。
3調研結果
3.1人際交往現狀
當調查者被問到對自己現有的人際交往狀況是否感到滿意時,有將近一半的大學生選擇了“一般”,這部分學生在人際交往中或多或少都遇到了一些問題,且造成了困擾。選擇“非常滿意”的大學生僅占8%,這部分學生對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比較有信心。但仍有9%的學生認為自己現有的人際交往狀況十分不滿意,這部分學生的人際交往已經出現了比較大的危機。總體來看,大學生的人際交往狀況不容樂觀。
宿舍是大學生休閑娛樂的場所,良好的宿舍關系能夠讓大學生身心得到很好的放松。在對所處的宿舍關系氛圍的評價中,有一半大學生認為“宿舍氣氛融洽”,但有三分之一的大學生在宿舍室友相處中出現問題,這表現為寢室內部不團結,部分成員間有矛盾,但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6%的宿舍關系出現較為嚴重的危機,亟待解決。
對于“大學生對班級或社團集體活動的態度”,有8%的學生對集體活動比較熱心,這類學生多為班級干部或學生干部,人際交往能力也較強;有一半以上的大學生對此類集體活動持有比較大的熱心和積極性,但同時也有四分之一的學生表示“無所謂”,1.3%表示“不太熱心”,這類學生一般會表現為不太擅長集體活動中的人際交往。
3.2人際交往對象
當有心事的時候,有76%的大學生選擇向“密友”吐露; “父母”和“兄弟姐妹”占比分別是20%和1.4%,這是由于絕大多數大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是學校,而且大學生來自全國各地,不能時時刻刻都與家人保持聯系;向“班主任或輔導員”吐露心事的比例僅占5%,對于這個現象被調查者表示“在于輔導員溝通時會感到有壓力,畢竟不是同齡人”。
調查顯示,大學生結交朋友的渠道較為豐富,其中主要以宿舍、班級、課堂以及課外時間和社團活動為主,處理好這些方面的人際關系顯得尤為重要。
3.3人際交往認知
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對于交往的態度85%的大學生能夠“聽取別人的意見并考慮對方的意見是否合理”,這部分學生對人際交往比較理智;有1.1%的學生選擇“直接接受對方的觀點”,這樣的態度表明這部分學生對人際交往稍顯盲目,導致自我的獨立性和主見降低;僅有4%的人選擇“在交往中會堅持自己的觀點,絕不讓步”,他們在交往時態度較為強硬,原則性較強,比較容易和他人發生沖突。
大學生課外活動豐富,在日常生活中與陌生人交往是不可避免的,對于“大學生與初次見面的人主動聊天的意愿”,64%的學生選擇“在某些情況下愿意”,這部分學生既能夠很好地進行人際交往,同時也具有一定的自我保護意識,較為理智;2.1%的學生選擇“非常愿意”,他們待人熱情,也很好地掌握了人際交往的技巧;另外,1.4%的人不太愿意與初次見面的人主動聊天,這部分同學在人際交往時會稍顯被動,需要提高交往能力。
3.4人際交往動機和影響因素
在人際交往的目的中,占比最高的是“能使生活愉快”,達74%,可見人際交往最大的優點在于能夠調節心情、緩解壓力。其中選擇這項的一、二年級學生占選該項總人數的79%,而選擇“促進個人未來事業發展”的三、四年級學生占選擇該項總人數的88%。由此可見,在人際交往的動機上,表現出年級的差異,情感性與功利性并存的狀態。大一、大二低年級以情感性的獲得快樂和緩解壓力為主要需求,而大三、大四高年級學生開始逐步關注自己將來的事業發展,注重為自己積累人脈資源。
影響人際交往的因素中,占比最高的是“性格”,同時“個人能力”和“處事作風”也是大學生人際交往過程中關注的主要因素,這些屬于內在的人格特質和魅力;相反,“家庭狀況”“學習成績”“外貌”這些外在條件在交往中并不是十分看重。
3.5人際交往技巧
在“容易引發人際沖突的原因”調查分析中,“溝通不暢,導致誤解”的占比最高,達到64%,證明大學生在溝通交流方面的能力還有待提高;“價值觀差異”占被調查總數的48%,“性格差異”占被調查總數的5.4%,“心情不好”占37%,“生活習慣差異”占5.1%,“意見不一”占40%。這些選項反映了一個共同問題,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更關注自我狀態與自我感受,注重個性表達,有時候可能往往會忽略他人感受。面對與自己有異的觀點,希望別人接受順從自己的想法,習慣按照自己意愿行事,沒有擺正自我在人際交往中的位置。
在調查“大學生最需要加強的人際交往技巧”中,大部分人認為需要加強“交談技巧”“傾聽技巧”和“自我情緒管理”這三類技巧,分別占70%、59%和56%,可以發現,這三類技巧是大學生認為人際交往中最重要也是最缺乏的技巧。
4存在問題分析及建議
4.1缺乏交往技巧,人際交往較為被動
根據之前的調查發現,大學生在人際交往時容易引發沖突矛盾的情況很多,大部分學生認為這個問題是由于語言表達能力和交談能力欠佳才造成的。大學生由于缺乏人際交往技巧,往往會在與他人交往時顯示出溝通交流問題,導致沖突矛盾差生,既會影響自己周圍的人際關系,同時也會造成他人的困擾。
對策:①學校鼓勵成立有利于人際交往的學生社團。大學生本身就是人際交往的主、客體,在學生社團的環境中,他們可相互交流和學習,并利用刊物進行相關的研究和探討,形成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的良好氛圍。[2]②設置大學生網絡人際交往指導課程。從調查中了解到,大部分大學生希望大學期間接受人際交往能力方面的訓練,這反映出學生對參與提高交往能力的訓練有較高的積極性,學校應當盡快開設有關講座、選修課,幫助他們從理論上提高認識和技巧。掌握一定人際交往的理論知識,并在實際的交往活動中實現知與行的相互轉化,是形成科學的人際交往方式和能力的重要環節。
4.2人際交往范圍拓寬,但擴展交往的能力較弱
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不僅僅局限在宿舍、教室等活動場所,同時也會參加一些社會活動,但還是有很大一部分學生真正參與集體活動的積極性并不高。調查發現,一部分學生對集體活動抱有無所謂或是不愿意的心態,不主動參與交友活動,將自己的人際圈子限定在并不是很大的范圍,搞小團體、小圈子;部分學生不愿主動與初次見面者主動交流溝通,擴展交往的能力不夠強。因此,盡管大學生的交往途徑多樣,但能夠擴展交往的情況并不多。
對策:組織社會實踐活動,提升大學生團隊合作能力。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往往是以團體合作進行的,是集體性很強的項目,一個團隊往往擁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和任務。實踐活動能夠很好地讓大學生認識到個人是集體的有機部分,每個成員都有責任正確地處理自己和集體的關系。這既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鍛煉了社會活動能力和人際關系處理能力,也提高了他們的創新能力、交際能力與組織能力,為他們提供了適應未來社會的機會,提高了未來就業的競爭力。[3]
4.3部分大學生在交往時缺乏深度
部分大學生自我意識過強,不信任并且不能夠敞開內心與他人交往。而且,對于集體活動不會特別熱心,助人為樂的觀念也不強。這些都與大學生的不良人際交往觀及交往能力欠缺有關,這導致了大學生與人交往缺乏深度。
根據調查,大學生與老師交流的頻率較少,而交流內容最多的是關于學習研究以及考試就業方面的信息,涉及個人生活的很少,學生有心事也不會選擇向老師或輔導員吐露。由此可見,大學生與任課老師的交流僅僅是知識層面上的交流,缺乏真誠交流,交往缺乏深度。
對策:學生管理工作中要注意化解矛盾,用心溝通。作為集體和組織代表的輔導員和班主任要與學生建立良好關系,在工作中注意平衡學生之間的關系,化解他們的矛盾。盡力改變輔導員日常工作陷入日常管理的瑣碎事務之中,對學生內心世界了解不多的局面,應當使輔導員與學生之間能夠有更多平等的溝通交流機會,使他們對學生的人際交往輔導更為到位。
5結論
對于大學生而言,良好的人際關系是一個準備跨入現代社會的人的必備條件。積極的人際交往可以幫助大學生宣泄不良情緒、轉移和遺忘、放下不快,心理矛盾得到緩解,心理壓力得到釋放,有利于身心健康。因此,大學生需要掌握人際交往的技巧,提升人際交往能力,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25-0124-02
農村大學生是高校中的一個特殊群體,由于其成長環境與城市有較大的區別,而與城市大學生之間的差異很明顯。進入大學之后,在學習和生活等方面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不適應,社會環境變化對農村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影響很大。進入大學后,他們可能存在知識面窄,見識不廣,視野不夠開闊,思想不夠活躍和對都市文明不太習慣等一系列問題,且學習成績不再是評價學生的唯一的標準,大學更注重學生各方面的綜合能力,特別是對人際交往能力的要求更為突出。因而,在校農村大學生的人際交往現狀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領域。
但是,國內關于在校農村大學生的人際交往狀況的研究存在很大的不足。一方面國內的研究很少選擇農村大學生作為其研究對象,并且研究內容也很少關注其人際交往狀況;另一方面,在為數不多的對農村大學生人際關系研究中,幾乎沒有運用科學的方法將關系進行量化研究。本研究將彌補以上不足,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研究在校農村大學生所在班級的人際交往。
一、研究方法及對象介紹
(一)研究方法
社會是一個由復雜多樣的關系構成的巨大網絡。社會網絡理論肇始于組織理論和社會小群體研究,探討的主題是個人與社會的關系,通過改變社會安排,促使個體與組織健康發展,最終達成社會控制和秩序整合。研究社會中的人際關系的視角多種多樣,我們在本研究中采用社會網絡分析法對關系進行量化表征,力求更客觀地揭示人際關系的結構,解釋社會關系的現象。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即SNA(Social Network Analysis),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等領域逐步發展起來的一個研究分支。作為社會網絡理論的研究方法,近些年已經被國內學者廣泛地運用到很多領域,比如競爭情報、知識管理、學科熱點、引文分析、博客網絡等方面的研究。
本研究將運用SNA三個分析單位:行動者、關系、聯結對在校農村大學生人際交往狀態進行分析與研究。SNA主要采用的分析類型是整體網絡分析。本研究采用是SNA的常用的分析類型社群圖(Sociogram)和社群矩陣(SocialMatrix)。本研究采用二值矩陣,即矩陣的值用0和1表示,并運用UCINET軟件來畫出社群圖及相關其他圖。
(二)研究對象
我們在研究中關注農村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關系。對于農村大學生而言,班級是農村大學生是進入城市生活后的第一個密切聯系的群體,因此在研究農村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模式時,將研究放于班級關系中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在研究中我們把社會網絡分析法應用到研究農村大學生的人際關系中,進行宏觀、中觀和微觀的分析,研究農村大學生在班級中的人際關系處于怎樣的狀態,進一步探索農村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模式,并根據結果提出建設性的建議。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宏觀:個體所在班集體分析
對于個體所在班集體分析,我們采用社群圖法,社群圖法是各個節點和線構成的網絡圖,能簡潔地可視化各節點間的關系網絡。圖論關注一系列要素構成的集合,及這些要素之間的關系,要素被稱為“點”,關系被稱為“線”。在圖論中,一個得到最廣泛應用的概念是“密度(density)”。個體在班集體的分析針對密度中心勢進行數據分析。下圖為五個調查班級的社會網絡圖。
1.關于個體所在班集體密度分析。從表2分析數據來看,中國農業大學122班密度為0.1944,123班為0.0989;北京師范大學111班密度為0.2897,112班為0.2213,113班為0.1545。相比較而言,北京師范大學111班的密度比其他4個班級更接近最多可能連接數1,說明北京師范大學111班關系比4個班的班級關系緊密度高些,個體之間的相關性也強些,合作行為較多,班級情感交流程度較好。
2.關于個體所在班集體中心勢分析。中心勢是實際的差值總和與最大可能的差值總和之比。弗里曼(Freeman,1979)指出中心勢的測度取值介于0和1之間。中心勢測度用來說明一個社會網絡圖是否圍繞它的一些核心點建立起來的。
從表2的分析結果來看,中國農業大學122班集體中心勢為71.51%,123班為22.41%;北京師范大學111班集體中心勢為45.36%,112班為41.52%,113班為36.15%。中國農業大學123班數值距數字1較遠,數值最低;122班數值距數字1較近,數值最高。說明中國農業大學122班比起其他班級更容易圍繞班級內部核心人物組織起來,班級的內聚性較強。
(二)中觀:個體所在的小團體分析
針對個體所在的小團體分析我們采用凝聚子群分析。“凝集子群是滿足如下條件的一個行動者子集合,即在此集合中的行動者之間具有相對較強、直接、緊密、經常的或者積極的關系”(Wasserman and Faust,1994:249)。凝聚子群分析主要針對小群體中具有積極意義的關系(例如朋友關系、喜愛關系等),目的是找出可以“分派”的子群。
據小團體樹形圖可知,中國農業大學122班內部有7個小團體,123班則有8個小團體;北京師范大學12班均有8個小團體,而113班有5個小團體。
通過CONCOR塊模分析,中國農業大學122班小團體總體密度值為0.452,123班為0.494;北京師范大學111班小團體總體密度值為0.470,112班為0.542,113班為0.791。利用這個數據我們可以各個班級小團體密度值矩陣轉化為一個二值化矩陣,將矩陣中大于總體密度值的數字都改為1,小于總體密度值的數字都改為0,再將小團體矩陣轉化為社會網絡圖。
結合各班級小團體社會網路圖,中國農業大學123班與北京師范大學112班、113班,各小團體的成員與其他小團體的成員聯系較少,其小團體社會網絡非常簡單。可見,中國農業大學123班與北京師范大學112班、113班幫派性表現很明顯,班級凝聚度較低。
三、建議
根據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人的全面發展表現在人的勞動能力、社會關系、個性的全面發展。作為在校大學生,班級人際關系是其社會關系與人性的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體現,基于對在校農村大學生人際交往關系的研究分析,并提出建議,有助于促進在校農村大學生社會關系的良性發展和人性的全面發展。基于第三部分數據的分析,我們提倡在大學班級人際關系中構建“互動型人際交往模型”,并從三個維度提出具體措施。
(一)針對個體所在班級的密度和中心勢
基于個體所在班集體的密度和中心勢分析結果,我們發現班級整體的人際交往狀況對于農村大學生人際關系影響很大,營造和諧健康的班級文化與環境對在校農村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有重要的意義。
1.開設課程,組織實踐活動。高校教育管理者引導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教育模式,如組織團體心理活動,在科學心理實驗基礎上,結合大學生身心特點制定一些集體活動,在活動中增強在校農村大學生的人際關系適應能力。組織社會實踐,鼓勵學生更多地擔任義工和志愿者。
2.關注學生心理狀態,健全學校心理教育健康體系,同時建立人際交往預警機制。班主任與輔導員在幫助在校農村大學生建立良好心理水平的同時預防出現極端事件。
(二)針對個體所在小團體的凝聚子群
小團體關系是指在班級整體人際關系之下的緊密關系團體,該關系的特點表現為成員之間的聯系密切,關系類型上傾向為輕松的私人關系,在理論上屬于“民主人際關系”。該類型的人際關系利于成員更健康的心理發展。
(三)針對個體的核心―邊緣和中心度
根據心理學知識,內在動機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動力,在校農村大學生應積極面對在班級人際交往中的困難,從內在自我改變做起,發展良性健康的人際關系。
1.由于自我評價機制的不同,人在社會關系中的同質性與異質性,心理狀態難以保持平衡。因此在校農村大學生意識到個體心理特點在群體關系中的差異,科學認識并自主調節在人際關系中的偏差,可幫助個體更好地適應大學班級人際關系。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8-0145-01
正確看待網絡信息時代下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特征,妥善地處理好網絡社交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逐步引導大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具有巨大的研究價值與實踐意義。
一、大學生網絡社交的特征
(一)社交方式的多樣性
大學生因其比較年輕又接受過高等教育,思想活躍、精力充沛,他們的交友范圍通常不會局限于同一專業和同一性別。除了學校社交之外,大學生還會參與社會實踐、實習、培訓等,交際范圍社會。隨著通訊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大學生的交往活動還會以電話、網絡等多種方式呈現,調查顯示,100%的大學生會參與網絡社交,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通過游戲和交友軟件有固定的網絡交流對象,總而言之,大學生社交方式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
(二)交往過程的非直面性、隨意性、超時空性
網絡科技的普及使得大學生的交際觀念發生了改變。網絡交友不受時間和地域限制,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人可以通過網絡自由交友,打破了過去狹隘的交友觀念。網絡交際的主要特征是非直面性、隨意性、超時空性。近幾年,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和科技的發展,人人都有手機和電腦,使得網絡交際成為大學生主要的交際方式。相關調查數據顯示,以聊天為目的而上網的同學占比56%,頻繁上網的同學占比為52%,上課時開啟手機的同學占比為65%,上課時收到短消息或者電話而馬上答復的同學占比為66%。而且,交往范疇不只是局限于本地、本省,還覆蓋到了全國各個地區,甚至是國外。這足以證明,大學生的交往并不會受限于時空,且會呈現出地域、時間跨度大的特點。
(三)社交實質的虛擬性
網絡是虛擬的,是一個信息的載體,具有這一特性使網絡交流具有雙向交互性。網絡技術為人類提供了新的社交平臺。因為網絡交友不能直接獲得對方的個人信息,在這種隱蔽的交友環境中人們更容易釋放自己的感情,隨意表達自身的感受。目前,網絡傳播的主要受用者就是大學生,大學生是受網絡影響最大的群體,網絡帶來的影響有好有壞,有的人通過網絡找到人生目標,完成人生理想,有的人沉迷網絡,迷失自我。
二、P于大學生網絡社交的建議
(一)逐步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并妥善處理網絡人際交往和現實人際交往之間的關系
網絡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阻止大學生進行網絡交友是不可能也是沒必要的。考慮到網絡是把雙刃劍,對大學生的影響很大,因此要引導大學生正確對待網絡交友。不法分子利用網絡交友進行欺詐、傳播垃圾信息,學校、社會、家庭有責任、有義務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網絡交友,讓學生提高自我防范意識,自覺抵制不良信息的誘惑,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除此之外,最主要的是要讓學生正確處理現實中的交友問題,提高生活中的交際能力。人最終是要生活在現實生活里。學校可以開展專題講座,幫助學生認識到網絡交友不是唯一一種拓寬朋友圈的交際方式,融入到現實的生活環境中可以體會到更多的快樂,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二)對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和人主動交往的能力加以培養
培養大學生的實際交際能力需要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培養大學生的交際心態。健康的心理是與人交往的基礎。大學生在交往過程會出現各種矛盾和困擾,如果不及時解決和疏通會使學生對人際交往產生畏懼的心態,從而削弱他們的交際積極性。二是要讓大學生清楚意識到善待別人是與人建立交友關系的基礎。人際交往是一門大學問,通過和別人的交流互動完成自我提升。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與人交流要有選擇性。三是學校要多組織開展團體互助型活動,為同學之間的交流創造條件,促進同學之間的正常交流,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除了開展學校活動還可以拓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同學接觸社會,認識社會,學會和人交流。
(三)強化力度開展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促使網絡人際交往行為規范化
各大高校應當把網絡道德教育納入日常教學范圍,同時還要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必要時可以將計算機等級考試納入期末考試范圍。網絡道德教育和網絡技術應用對學生的發展有著同等重要的作用。加強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和能力,讓他們認識到自己在網絡環境中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學校可以構建網絡教育平臺和信息反饋渠道,一旦發現學生出現違反道德的行為,要給予一定的處分以示警告。處罰終究不是根本之策,根源問題還是要提高學生的自覺能力,因此要將管理和教育相結合,他律和自律雙管齊下。學校有必要向學生普及法律知識,讓每一位同學認識到網絡犯罪和現實犯罪一樣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從各個方面嚴格把控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學校、社會、家庭教育相結合構建一道堅固的“防火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