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26 00:24:2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牛郎織女教學設計,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2.昨天我們讀了課文,理清了故事的順序,誰來說一說?(人牛情深、相知相愛、美滿生活、隔河相望、鵲橋相會)
3.誰能根據故事的順序,說說故事的主要內容?
4.現在,我們已理清了順序,知道了故事大意。接下來,我們一起走進故事,用你的慧眼去品評人物。在這個故事中有哪些有意思的人物值得我們品評?(板書:牛郎、織女、王母娘娘、老牛)
二、走進故事,品評人物
1.接下來,就請同學們走進這個故事,讀出你對人物的理解。注意,一定要有理有據,以理服人。所以,你可以在書上圈圈、畫畫、寫寫。
2.學生自讀圈畫思考。
3.組織交流:
[預設一]牛郎
(1)貧苦。(哥哥嫂嫂把牛郎當牛看)
(2)心眼好。(追問:把牛照顧得很周到,怎么看出他的心眼好?)哥嫂把牛郎當牛看,牛郎卻把老牛當人看,以小見大,一個細節足可看出牛郎的心眼好。
(3)能吃苦,辛勤勞動。
(4)忠于愛情。
[預設二]織女
(1)心靈手巧:織得一手好彩錦。
(2)不勢利、不貪財:看見牛郎心眼好,又能吃苦……
引導提升:A.看見牛郎心眼好,又能吃苦,留在人間就留在人間,為什么還要加個“決心”?(舍棄錦衣玉食的生活,承受天規的嚴厲懲罰)B.當織女做出這個決定的時候,與她一同來到人間的姐妹一定會勸織女的。誰來做這個織女?誰來做她的姐妹?(由織女和姐妹形成對話)C.現在你又讀出了一個怎樣的織女?(板書:追求自由、不畏天規、勇敢堅定)
(3)勤勞、忠貞不渝……
[預設三]老牛
知恩圖報:指點牛郎找到織女,死后留下牛皮以備急用。
[預設四]王母娘娘
(1)心狠手辣:抓回織女。狠狠一推,兩個孩子跌倒在地。
(2)不近人情:拔下玉簪往背后一劃……
(3)自私自利:逼著織女沒日沒夜地織彩錦。
(4)有沒有不同理解?不徇私情:外甥女也要遵守天規;嚴守天規:天規就要遵守,否則如何管理天庭?也通人情:允許牛郎織女每年見一次。
4.總結:再惡的人也有善的一面。站在不同的立場上,對人物便有不同的看法。牛郎織女和王母娘娘似乎都沒有錯,那么問題在哪兒?(不合情理的天規)在人間,規則要以人為本;在天上,規則也要以仙為本。此時,我們不禁更加佩服織女挑戰不合理天規的勇氣。不合情理的規定不光天上有,人間也有,正是由于有很多像織女這樣的人敢于挑戰不合理的規則,才有了現在的自由和幸福。
三、個性感悟,明確價值
今天,我們來讀這個流傳千年的民間故事有什么價值?(教人向善、學習牛郎和織女的精神、表達了老百姓反抗不合理封建制度的愿望……)
四、跳出文本,讀出自我
1.讀完這個民間故事,老師心中一直有一個問題:牛郎織女的生活美滿嗎?我想聽聽同學們的看法。(學生分成兩派,表明不同立場)
2.引導雙方辯一辯。A.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兩情相悅,雖苦猶甜。B.生活需要精神享受,也要物質基礎。
3.我們也要聽聽當事人牛郎和織女的心聲。
(1)出示黃梅戲《牛郎織女》中《夫妻雙雙把家還》的歌詞及音頻。
(2)你認為他們的生活狀態怎么樣?
4.再次統計,看看現在認為他們美滿或不美滿的各有多少人?(請改變想法的同學和堅持自己觀點的同學說一說)其實,美滿不美滿沒有統一的答案,但我們每個人都有權力追求自己的幸福美滿。
5.你讀完了故事還有什么疑問嗎?
6.總結:真正會讀書,不是讀得沒有問題,而是讀出問題、解決問題、再讀出問題。
五、布置作業,拓展延伸
②了解這兩首詩的寫法和風格。
③理解詩中聯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養聯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①有感情地朗讀。
②理解詩歌中聯想和想像的作用,培養聯想和想像的能力。
課時安排2課時
課前準備
老師:準備投影儀、錄音機、磁帶(提琴曲《梁祝》、鋼琴曲《星空》)
學生:了解有關牛郎織女的故事傳說,有條件的查閱這兩首詩的創作背景。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天上的街市》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夜晚,我們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發生過多少美麗的故事,產生過多少神奇的傳說,令人禁不住心馳神往。今天,我們跟隨著著名詩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詩人所追求的那份美麗,那份新奇。
朗讀課文,先從整體上了解詩歌內容
①教師范讀,提醒學生注意朗讀節奏、重音,并出示投影(朗讀節奏與重音),播放背景音樂:提琴曲《梁祝》部分,創設一種美好的情境。(也可以播放課文錄音帶)
②學生按投影提示自由朗讀課文,并思考以下問題:
a.全詩共四個小節,哪些是寫實的,哪些是寫想像的?
b.請你概括出詩人所想像的內容及想像過程。
③全班討論以上兩個問題。
因為這兩個問題都比較簡單,所以很快老師可以明確:
a.第一節是寫實的,第二~四節是寫想像的。
b.詩人想像了牛郎織女在天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想像過程(板書):
街燈
}天上的美麗街市一街市上陳列的珍奇物品牛郎織女的幸福生活
明星
探究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全班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進一步品味課文所表現的思想感情。
①教師投影出示問題組,學生小組討論,然后轉入全班討論。
a.課文中想像的牛郎織女的生活跟神話故事中的牛郎織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過哪些詞語表現出來的?
b.詩人為什么要進行這樣的想像,要對傳說中的故事情節做這么大的改動?這種想像表現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c.詩中反復出現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這個環節的討論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詩歌所表達的主題。討論時老師可以通過提示幫助學生,如討論為什么要對傳統的神話故事情節加以改動時,可讓學生想,神話中的牛郎織女被分隔天河兩岸不得相聚的悲劇是誰造成的?王母娘娘為什么硬要拆散他們?王母娘娘象征的是什么?這樣就可以很自然地讓學生了解詩人擺脫封建束縛、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了。
結合小組代表的發言,教師可以明確:
a.神話故事中牛郎織女被無情地分隔在天河兩岸,而在詩歌中,他們在一起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美麗的街市”、“世上沒有的珍奇”表現了牛郎織女的生活很富足;“閑游’’表現了牛郎織女生活的自在、舒適、幸福;“淺淺的”說明了牛郎織女可以自由地往來,已經不是神話傳說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見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樣美好。
b.上世紀初,中國還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呼喚人們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但運動結束后中國依然處于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仍然沒有到來,許多人因此感到絕望無助,但是詩人沒有因此而放棄希望。他改寫了神話,想像牛郎織女在天上過著幸福的生活,表達了他對理想的向往和執著的追求。
c.詩中的“定然”、“定”表現的明明是想像的內容,卻用斷定的語氣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堅信,這樣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對美好的未來充滿信心,使讀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另外,在討論中也可以穿插介紹一下郭沫若的生平及1921年前后的時代背景,但是要簡略,不能涉及得過多過深。
②有感情地集體朗讀詩歌,注意聲音不要太高,語氣舒緩,要帶出輕松神往之意。
了解這首詩的寫法及風格,學習聯想和想像的手法
①引導學生討論:可不可以刪去第一小節的街燈和明星而直接想像天上的生活?為什么?
討論這個問題,首先讓學生明確這首詩運用了聯想與想像的手法。如,第一小節運用了聯想的手法,詩人看到“遠遠的街燈”,星星點點,時隱時現,很像天上的星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燈與明星聯系起來。“遠遠的街燈明了,好像閃著無數的明星”,這就是聯想,這種聯想既描繪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對現實的不滿,對光明的追求,把內容由人間轉到天上,為下文展開想像打下了基礎。
第二~四小節,詩人描繪天上街市的美麗,街市上陳列物品的珍奇和牛郎織女提著燈籠在走的幸福,都是詩人想像出來的。這種想像,又是以在人間看到的街燈、明星為基礎的。人間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與追求,體現了詩作的浪漫主義風格。
以上內容,學生討論時可能說不全面,教師可以提示,要幫助學生明白產生聯想要有一定的基礎,要有可以產生聯想的那個相接點,而想像則是以現實情景和現實生活為基礎的。
②學生討論:舉例說說,這首詩的語言好在哪里?
學生可以從任意角度說,如,a.詩句押韻、和諧。例如第一小節的韻腳“星”、“燈”;b.用詞準確。例“珍奇”、“淺淺的”;c.語氣親切。例“我想”、“你看”;d.表達信心很堅定。例“定”、“定然”。不要對學生多限制,也不要要求多么理論化,學生能結合詩歌把體會說出來就行了。
學生自由背誦課文
小結
詩人運用聯想與想像的手法,用優美而又親切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美麗的天街,創造了牛郎織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圖景。字里行間,充溢著詩人對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體現了浪漫主義的創作特色。
讓我們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誦一遍這首詩,感受詩人的美好情懷吧。
布置作業
①背誦這首詩,會默寫。
②發揮想像,將這首詩改寫成散文,要注意具體情節的描寫。
第二課時
課前準備
《靜夜》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與詩人郭沫若先生一起遨游仙境。今天,我們再面對月光淡淡的《靜夜》,看看它能引起你多少美妙的遐思,使你產生多少奇瑰的想像。
朗讀課文
①教師范讀,可配背景音樂:鋼琴曲《星空》,并投影出示朗讀節奏、重音。
學生邊聽邊注意老師朗讀的聲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節奏的強弱和語氣的輕松舒緩。
②學生模仿,自由朗讀課文,然后再集體朗讀。
探究學習
①討論,理解內容與寫法。
a.這首詩哪部分寫實?哪部分想像?寫實與想像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點?
b.這首詩的兩個小節之間有著什么內在聯系?
c.這首詩的結構與《天上的街市》有哪些異同?
d.你最喜歡詩中的哪些句子?為什么?
通過討論,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明確:
a.詩的第一小節描繪了靜謐的夜景,屬寫實;第二小節屬想像。無論寫實還是想像都突出了夜晚的“靜”。
b.第二小節開頭的劈頭一問“天河何處”,結束了第一小節的寫景思路,把讀者的視野與心胸引向了廣袤宇宙,又以“遠遠的海霧模糊”收攏讀者放飛的心神。叫咱會有鮫人在岸,對月流珠”寫出詩人的想像已經像脫韁的野馬穿過茫茫海霧,想像著有“鮫人”立在岸邊,對著月亮留下串串珠淚……多么奇瑰的想像。第一節的景物描寫,是想像的基礎,而沒有了第二節的想像,第一節的景便沒有活力,沒有生氣。有了第二節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無奇的景變得空靈、美麗。
c.兩首詩的結構大致相同,都是先寫景,以寫景為基礎,再展開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寫景部分由“街燈”、“明星”的聯想把讀者的視線由人間轉到天上,為第二小節具體描繪“天上的街市”做了鋪墊。而《靜夜》則是靠第二小節的“天河何處”結束寫景,轉而想像的。
d.第4小題屬于開放性題目,可重點引導學生多角度思維,如喜歡第一小節的詩句,可扣住寫景的細膩形象,像“籠罩”一詞,寫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朧而又神秘。“漏出了幾點疏星”的“漏”,寫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團團白云,而白云之間的空隙里,有隱約可見的閃爍的幾顆星星。如喜歡第二小節的詩句“天河何處”,則可以抓住詩人跳動的思緒,由普通的鄉間夜景一下子把讀者的思緒帶到了廣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詩的境界得以拓寬和提升。但緊接的“遠遠的海霧模糊”又把讀者剛剛放飛的心緒往回收攏,模糊的海霧中有什么?使人想到什么?自然引出下文。而喜歡后兩句的則又可以把思維轉換到想像的角度,為什么流珠?喜極而泣?傷心落淚?抑或無窮思念?……想像的精妙自不待言。
②指導學生練習,學習運用聯想與想像的手法。
a.發揮聯想與想像,續寫句子。
牽牛花開放了……
我不在父母身邊的時候……
這個練習很簡單,是學生學習聯想和想像手法的基礎性練習,學生說的答案合理即可。
b.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輕柔地、舒緩地、帶點神秘味的反復朗讀最后兩句,再討論翻譯“南海水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能泣珠”。然后引導學生展開想像,用自己的話描述這首詩的想像世界。可讓學生對鮫人做合理的推想,也可以選擇《天上的街市》中的想像部分,用自己的話加以描繪。
這個練習也屬于開放性的,要鼓勵學生大膽想、說,互相補充,培養學生聯想與想像的能力、口頭表達能力。
總結課文
①讓學生反復朗讀,當堂背誦。
②教師小結。
“鮫人在岸,對月流珠”的故事,激發了我們多么精妙的幻想。它啟示我們,多關注身邊的生活,熱愛生活吧,你會發現生活是多么美好!
布置作業
①熟練背誦兩首詩,會默寫。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而語文工具的使用能力是語文素養的重要內容,它具體指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要更好地體現語文課在母語學習中的價值,我認為應致力于重建真正以“用”為主線、以說寫為主要內容的語文課堂。
一、教師應潛心教學設計
語文學科以教材的言語形式為教學內容,重在學習教材“怎么說”,以使學生學會如何具體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培養讀寫聽說等語言能力。因此,語文教師應潛心教學設計,不僅要學生關注課文中的一些詞語和句子的意思,還要關注教材為什么要用這些詞句、這種語氣來表情達意。如:蘇教版六上《牛郎織女》一文,可以嘗試進行以下的教學設計:我們讀到的《牛郎織女》是以第三者講述的形式來寫的,請你選擇牛郎、織女、王母娘娘等其中一個角色,來重新寫寫這個故事。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通過角色轉換,將原本獨立于教材內容之外的學生順利帶入課文情境之中,并運用自己已有的語文能力來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教師應用心去尋找教材中可以進行語言文字實踐訓練的突破點進行教學設計,潛移默化地激發學生學語文的激情,落實以語言文字運用為主線的教學理念。
二、教師應重視語文活動
要提高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我們還可以通過設計實踐性的語文活動來達成。例如高年級的習作訓練中有“學會寫說明性文章”的要求,要真正落實“以運用語言文字為主線”這一理念,可以設計一個“怎樣寫好說明文”的語文活動,活動分為以下幾個板塊:
1.調查訪問,探尋說明之物。
教師要指導學生在生活中進行觀察和調查。比如老年人對一些家用電器使用說明書有需求,但廠家提供的說明書往往是一本厚厚的、專業性較強的小冊子,適用性不強,教師可以此作為切入點指導學生寫作。如果把這個來自生活實踐的問題作為說明文的選材,學生會把寫作文作為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來進行,從而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2.學習范例,追求說明之法。
基于這樣一個來自生活的任務驅動,我們可從生活中尋找優秀的說明范例。比如“蘋果”手機說明書,我們可以把這份來自生活的實用“教材”提供給學生,讓他們找出說明書中值得借鑒的部分,并著手來寫家電使用說明書。
3.回歸生活,驗證說明之效。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們的教育由“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本書”的枯燥無味的課堂教學走向生動活潑的“屏幕教學”。 作為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和信息素養的載體,現代教育技術廣泛應用于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我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27課《天上的街市》為例,說明現代教育技術環境下,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一、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精心設計,激發興趣
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是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主渠道,教學設計則是優化教學過程的重要手段,是教學理論向教學實踐轉化的必不可少的環節。而現代教育技術環境下的語文教學設計,要求語文老師改變傳統的備課模式,在備課時,除了單一的借助教材和教師用書外,還要通過網絡資源擷取更多的與教學內容相關的信息和資料,以開闊教師的眼界,拓展教師上課的思路,豐富課堂教學資源。在此基礎上,教師必須結合自身教學的實際情況,通過自己對信息的整合,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設計的質量和藝術。現代教育技術環境下的語文教學設計,首先要進行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然后進行巧妙構思和精心設計。《天上的街市》是一首較能代表郭沫若早期詩歌浪漫主義創作風格的詩作。全詩借助豐富的聯想和想象,通過對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的再創造,描繪了一幅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圖景,含蓄曲折地表達了詩人擺脫封建束縛、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而新詩的教學,初一的學生完全沒有知識基礎。有關現代詩歌的朗讀節奏、重音、顫音、強調詞和作者情感的抒發方式等還是個盲點,聯想和想象的表現手法也接觸甚少,這些都需要教師在教學時有意識地引導,領悟其特點和作用。
現代教育技術良好的學習情境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前提和基礎,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這種興趣維持整個教學活動的始終。通過精心的教學設計,《天上的街市》我用故事導入法進行新課導入,從網上下載神話故事《牛郎織女》的視頻,讓學生觀看。將學生的注意力立刻吸引到教學任務和程序之中,同時起到醞釀情緒、滲透主題的作用。“故事的結局怎樣?那今日我們要學習的郭沫若《天上的街市》牛郎織女的結局是否一樣呢?”老師的提問把學生帶入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朗讀,啟發想象
詩歌由于其藝術形成的特殊性,具有語言、音樂、繪畫、情感多種因素的美。在挖掘這些美的因素時,多媒體技術有著強大的、無可比擬的優勢。如在《天上的街市》朗讀教學中我首先是配樂《星空》鋼琴曲,教師范讀,讓學生思考:《天上的街市》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世界?然后學生自由輕聲朗讀,體會這首詩的語氣、語調和理想世界的情態。再播放flash朗讀視頻,聽讀課文錄音,同時要求學生①注意這首詩的語氣、語調和語速,②注意朗讀的節奏和重音,并用鉛筆做上記號。最后又讓學生齊讀。
《天上的街市》意境優美、節奏舒緩,有著古典詩歌的韻味和意趣。讓學生反復朗讀,在朗讀中悉心品味,鑒賞詩歌的語言,理解意向,把握情感。從反復朗讀中感受詩歌優美的意境,體會作者的美好情感和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在誦讀理解的基礎上,啟發聯想和想象去構建詩作的藝術世界。
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天上的街市》的教學重點不僅要通過反復朗讀,品味詩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以及詩中所描繪的天街美好的生活圖景,更要通過領悟詩歌意境,理解文章主旨,體會作者對自由、幸福、光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對黑暗現實生活的不滿之情。
意境,是創作者的審美體驗、情感與經過提煉、加工后的生活圖景融為一體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在詩歌學習中,教師要充分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在教學中,我運用flash軟件制作好的課件輔助教學,引導學生觀察、研討、欣賞的基礎上,啟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去領悟詩歌中的意境,理解作品的主旨。在《天上的街市》的品味欣賞教學環節中,我設置了五個探究問題,同時還穿插播放該詩的寫作背景的視頻,幫助學生理解詩歌主旨,體會作者對自由、幸福、光明、美好生活的向往。
自然的聯想和豐富的想像是本文的最大特色,也是本課的難點。所以在品味欣賞中我還專門設計了兩道與之相關的課內鏈接練筆和兩道課外提高練筆作業,讓學生充分體悟聯想和想象的特點及其作用。理想與現實的沖突,讓這首詩縈繞著凄美的光環,所以我情不自禁地給它配上了相同意境的音樂《天上的街市》和《星空》鋼琴曲,讓這種似真似幻的世界顯得更加的縹緲,從而襯托出黑暗、貧困、悲苦的社會現實,傳達詩人不滿的心聲,詩歌難點的突破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天上的街市》是一曲清朗雋美的夜光曲。詩作意境優美,詩情深沉,畫意含蓄。詩人憧憬天上的街市實際上就是憧憬自己幸福的理想境界。大膽的想象、奇特的構思,這正是詩人浪漫主義的才情。這首詩歌在現代教育技術支持下,特別是有flash課件輔助教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能緊跟上老師的步伐,表現出了十分濃厚的學習興趣 ,整堂課氣氛十分活躍。每一個教學環節都能認真思考,有些見解還很有創意,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實踐證明,有現代教育技術加盟的語文教學活動,更能拓寬學生視野、更能依循學生的認知曲線、思維張弛及情感波瀾,以靈動的教學方式推進教學步伐,使語文課堂教學充盈生命成長的人文韻味。
參考文獻:
在學習過程中,外因只起一個輔助作用,而學生的內因才是獲取知識的關鍵,就像一個人渴了要喝水,同樣只有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才不會感到學習是一種額外的負擔,才會積極主動的去學。
1.導語“激趣”。俗話說:“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個設計新穎,內涵豐富,有吸引力的導語可以在學習之始,就極大的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充滿“我要學”的渴望。導語的設計要因不同的教材而有所不同。記人敘事的文章,一般故事性比較強,教師可以抽出其中引人入勝的地方,在講課前講給學生,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寫景抒情的文章,一般語言優美,音韻為悠揚,適合朗讀,教師可在課前聲情并茂的朗讀其中的片段,感染學生,也可欣賞圖片導入新課,也可聯系古詩詞,歷史故事、傳說增加文章的意境和趣味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能制作圖文并茂的課件用多媒體的形式全方位展示文中所描繪的美麗景色效果會更好。我在講《迢迢牽牛星》一詩時,我并沒有一開始就進入詩的講解,而是先給學生講了牛郎織女的傳說,講他們動人的愛情故事,講牛郎織女隔河相望不能相見的悲劇,從而順理成章的引入對詩的學習,也有效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再如,我講《春》時,一上課就站在講臺上,不拿書,直接朗誦課文,而且聲情并茂,學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坐在那里一動不動,那表情仿佛真的看到了春草,春花,真的感受到那吹面不寒的楊柳風呢,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就被激發出來了,人人主動的搖頭晃腦,象模象樣的讀起來課文來。
2.問題“激趣”。從心理學角度講,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種渴望,渴望探索未知的領域,渴望發現未知的事物。這種渴望需要一定的媒介激發才能產生。課堂上,教師的問題,就是一種激發學生這種渴望的媒介。教師巧設問題會促進學生思考,使學生產生探索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和學習的主動性。例如:我在講《黔之驢》這一課時,我提出:從驢的身上,我們能吸取哪些教訓?學生一下子活躍起來,紛紛舉手發言,有的說:“驢被虎吃掉主要是沒有真本領,它啟示我們只有掌握了真正的本領,才能不被社會淘汰”;有的說:“驢的悲劇主要是由于驢不善于‘偽裝’自己,輕易就把自己的弱點暴露給敵人,它告訴我們不要輕視任何人,不要輕易向別人暴露自己的弱點,同時也要努力彌補自己的不足,努力完善自己”。有些觀點雖然值得商榷,但學生積極的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總結觀點,還是難能可貴的。
3.競賽“激趣”。這是來自于生活中的啟示。我的小女兒吃飯一直特慢,怎么教育都不行,有一次,我對她說:“咱倆比賽看誰吃的快好不好?”她一下子來了興趣,沒等我說開始,就端起碗大吃起來。由此我聯想到課堂教學。如果在課堂將上,讓學生分組競賽是不是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于是在學習每課的生字生詞時,我都將班級學生分成三個小組,以競賽的方式,看哪一組識記的快,每一次學生們都是爭先恐后,主動識記,學習效果明顯。
二、教給學生自學方法
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還必須在教學中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和策略,使學生逐步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學習方法,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新課標要求學生主動學習。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應包攬一切,而是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確立學習目標,選擇不同的學習內容和學習進程。生動的語文教學,是學生通過自己的體驗、感悟來獲得語文素養的學習行為內化的過程。教師要組織生動的教學,一是教學設計的動態性,一般認為教師是課堂的導演,上課只不過是教師把事先設計好的程序走下來便萬事大吉了。事實上,課堂應該主要是學生的課堂,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生命活動,所以課堂就不是一成不變的,課堂上發生的一切也不會像我們事先設計的那樣,而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不可預測的。所以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應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要充分照顧到學生的自學。
我覺得,首先,要教給學生思維的方法,或比較,或分類,或歸納,或概括,或聯想,或想象,這些方法都來自于思維,并在思維過程中不斷發展和完善。我在講辛棄疾的《西江月》時,讓學生一邊誦讀,一邊閉上眼睛想象詞中描繪的景物,最后要求學生能夠通過想象畫出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圖,既理解了詞的意境,又培養了學生想象能力。
而眾所周知,教師的主主價值與學生的主體價值,課堂上都要得到體現。厚此薄彼,顯然有些偏激。尤其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本無知識基礎,又無是非判斷能力,這種過分強調學生自主探究的地位,淡化教師的主體地位的作法,必然會造成質量滑坡的惡果。
課內學習為表演,課前預習當課上,課外自習當課講,加上教師的備課、學案和導學案的設計,耗時耗功,加重了師生的工作量與學習負擔,何談高效?
筆者認為,在新課程改革中,如果把語文課搞成一個普遍的課堂模式,那就脫離了語文學習的正確軌道,語文的學養性、人文性、情意性的豐厚內涵也就無法顯現出來。教的做作,學的虛假,必然影響語文的教學效率。
就實際觀察來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學存在如下問題:
1.脫離文本。一教師在執教《沙漠里的奇怪現象》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奇怪現象,他從網上搜集了大量的激光圖片圖片加以展示,把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誘導到了對北極南極氣象特點探究的議題上,使得教學方向大為偏離,弄巧成拙。所以,在教學設計時,我們應該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交流;又要給學生擴散思維,放飛想象,張揚個性的機會,使得課堂充滿互動生成的活力。信息技術是個好幫手,但不可無原則、無節制的濫用,它和傳統教具一樣,只是一個手段,一個媒介而已。語文教學的重心,應該是語言文字的誦讀、理解、揣摩、積累和運用等,而不是花哨的演戲。
2.隨意拓展。閱讀教學,能夠體現一個語文教師的駕馭課堂的能力。本著感染學生情感、培養學生語言的目的,我們可以令閱讀教學豐富多彩,呈現多態模式。閱讀教學應該依據教材內容設計開放性的話題,培養學生創造性閱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但實際教學中個別教師往往只重視發散思維,不注重整合和優化,開放無度,天馬行空。一位教師教學《天上的街市》一課,總結全文時問學生:你覺得天上的街市上除了牛郎織女,還有哪些人,他們在干什么?
“孫悟空,當了齊天大圣,成了天宮的主人。”
“許仙和白娘子,打死了法海,他們到了天宮。”
“丑小鴨,變成了黑天鵝,飛到了天上。”
“賣火柴的小女孩,她沒有被凍死,跟著祖母飛到了天堂。”
……甚至還有人答一些游戲中的帥哥美女之類,喪失了拓展的意義,走入了誤區。
如讓孩子說說“假如牛郎織女生活在今天,他們會有怎樣的想法?”就有可能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深化與提升對問題本身的探究,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與文情文理的一致性。
3.泛化個感悟和體驗。在什么前提下、在什么時候、怎樣讓學生感悟與體驗,很多老師缺少耐心的推敲和細致的設計,在實踐操作上極易走向形式化與簡單化。比如有教師在教學《趙普》一文時,指名學生朗讀課文,讓其他學生聽后回答,“本文將了關于趙普的那些故事?可以看出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我們應該怎樣向他學習什么?”學生把有些詞句還沒有讀準確通順,何談感悟與體驗?
時下,教師被要求剔除“泛讀、講解、品析”,要求采用“自主閱讀、整體感知、合作探究、個性體驗”等。殊不知,深入閱讀文本,是悟與體驗的前提與基礎。不把課文讀通、讀順、讀好,就不能通過語言來認識事物之間、人物之間、人與事之間的關系;要理解一段話的意思,必須從整體到局部、從局部到整體,一遍又一遍地讀書消化,一次又一次地分析概括,然后才有獨特的、有見地的感悟。要做到這些,就必須借助與教師的引導和示范,講解與評析,否則,學生是很難在一節課對所學知識進行有條有理的把握的。
在學校,教師每天都在課堂上生活,學生的時光也大都在課堂上度過。新課改呼喚“新課堂”。我們要通過構建語文“新課堂”,不斷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益。
1.要凸顯師生的主體地位。課堂的構成,除了學生,還有老師,都是生命成長的共同體。在一堂課中,只有師生雙邊協調活動,才能構成課堂的生命場。厚此薄彼,忽略教師的主體地位,只會害人害己,受害的最終使學生。
2.要重視是抓綱務本。語文教學著力點應放在課本上。要深入文本,探求真偽,學習知識,啟迪智慧,讓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得到協調發展。唯有吃透教材,才能設計出好的教學過程;唯有吃透教材,課堂上才能關注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唯有吃透教材,教師才能應對學生各種疑難問題;唯有吃透教材,教師才能在課堂上揮灑自如,突顯風格。就目前的現狀來說:既要重視教師間的集體備課、資源共享,也要重視教師個人的孜孜以求的探索鉆研。
3.要重視教師的情感感染。語文課本是情的載體,濃濃的親情血濃于水,無私的友情勝于手足,熱愛祖國之情至高無上。我們要發掘語文素材的情感蘊含,也要要發揮語文教師獨特的人格魅力,用適當的感情個性化的解讀文本,用激情引導學生豐富情感,把自己對生活的感悟,對人生的體驗,外顯于他的言行舉止,用語言、用表情,用眼神傳遞給學生,展示一個內心豐富的自我,感染學生融入文本之中,得到生命的啟迪。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文章主要內容,體會女媧的獻身精神,培養想象力。
4.積累課文中的生動語句,能有條理地講這個故事。
課前準備
收集中國著名的神話傳說。
第一課時
談神話傳說,激閱讀興趣
1.同學們喜歡神話故事嗎?你讀過哪些神話故事呢?說給大家聽聽。
2.在我們悠久燦爛的文化歷史長河中,神話故事是一朵美麗的浪花。它語言優美,故事生動,感情豐富,寄托人民美好的愿望和追求,比如《嫦娥奔月》《牛郎織女》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優美動人的《女媧補天》這個神話故事。
初讀課文,感知大意
1.自由讀。
同學們喜歡這個故事嗎?趕快讀讀吧!
2.同桌互讀。
讀給你的同桌聽一聽,比一比誰讀得正確流利,如果對方有讀得不準確的地方,請你幫他指出來。
3.默讀。
a.要求學生不指讀,不動唇,不出聲,養成一邊默讀、一邊思考的習慣。
b.想一想,文章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你能用幾句話說一說嗎?
用心品讀,細致感悟
1.邊讀書邊思考。找出自己不懂或不明白的地方。(教師巡視指導)
2.選喜歡的段落多讀幾遍,并說一說喜歡的原因。教學設計
交流釋疑,賞析朗讀
3.小組交流:
a.不懂或不明白的問題。
b.喜歡的段落和原因。
2.全班交流,釋疑解難,感情朗讀。
a.“掙扎、冶煉”等詞語通過、聯系上下文理解。
b.抓住描寫女媧著急、難過心情的語句,練習有感情朗讀,體會女媧的善良。
如“她急忙起床,跑到外面一看,天哪,太可怕了!”“女媧難過極了。她立刻去找雨神,求他下一場雨,把天火熄滅。”
c.抓住女媧補天歷盡千難萬險的語句,練習有感情朗讀,體會女媧冒著生命危險,拯救人類的偉大精神。
如“女媧決定冒著生命危險,把天補上。”“她又找啊找啊,終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的練讀、評讀、再讀,在讀中體會情感、積累語言。
第二課時
復習鞏固
有感情朗讀課文,鞏固認讀生詞。
互相合作,練習講故事
1.自主練習講故事。
2.小組合作講故事,可以獨立完整地講給同學聽;可以幾個人合作,各講某些情節,連成一個完整故事;也可以講自己最感興趣或最精彩的情節;還可以創造性地改編、續編故事。
3.自愿講故事,可獨立完成,也可合作完成。
4.組織評議。
評議要點:儀態是否端莊大方,故事情節是否完整生動,語言表達是否流暢、有感染力。
識記生字,書寫生字
1.自主識記生字,同桌交流識記小竅門。
例如:聯系字意法,“燃、熄、煉”和火有關系;換偏旁法,“抬”字換偏旁變成“冶”字;“睜”字換偏旁變成“掙”字等。
2.觀察字形,指導書寫。
這一課有10個左右結構的字,有9個左窄右寬的字,有1個左右均衡的字,重點引導學生觀察左窄右寬的字如何占格,教師范寫“隆、噴”等字。
教學案例1(《木蘭辭》教學過程中師生對話):
師:你認為花木蘭這個人怎么樣?
生:花木蘭挺愛美的。(教師不置可否)
生:花木蘭是個英雄。
師:什么樣的英雄?
生:女英雄。(學生笑,聽眾笑)
課堂教學進行到此,一般教師會忽略那個同學講的“花木蘭挺愛美的”這個閃爍著求知與智慧火花的生成性的理解,雖然與預設的答案和課堂氣氛不和諧,但這一句話非常重要,比“花木蘭是英雄”好得多,更值得重視。如果教者緊扣這個生成性的話題,就此問題深入下去,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發現這首詩里寫花木蘭為家擔憂、思念親人、見親人、化妝等,有二十幾行,而寫打仗的還不到六行。兩相比較,引導學生悟出這篇經典之作中的“英雄”的概念和岳飛、李逵、武松這些英雄是不一樣的,與美國動畫片《花木蘭》也不一樣。本詩中戰爭不是描述的重點,花木蘭承擔起家庭里面男性的重擔,立了大功,拒絕封賞,懷念親人,希望享受平民家庭的幸福,這正是一個充當家庭支柱的女英雄,把家庭的天倫之樂看得比當官還幸福的一個英雄。如果在預先與文本對話(備課)時缺少自己對文本全面深入的感悟,上課時就不能及時理解學生的自我感悟,特別是有獨創性的理解,讓課堂充滿活力的及時生成一閃而過,從而喪失了與學生展開有效對話的絕好時機,也讓整個課堂教學過程顯得別扭、不和諧。
特級教師于永正曾說:“課前,老師得先和文本對話,即鉆研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取得和學生對話的資格,進了課堂才能引導學生和教材對話,才能和學生交流。我備課沒有什么訣竅,就是翻來覆去地誦讀、默記。當讀出了自己的理解、情感,讀出了文章的妙處,讀出了自己的驚喜,我便敢走進課堂。”每每品味于老師的這一段話時,我都能有新的發現、新的體悟。對于每一位語文教師而言,倘若沒有自身對文本的深入把握和個性化的解讀,他就無法將自己的體驗與學生分享,所謂觀點的交流、思維的碰撞也就成了一句空話。教師的缺席,也將意味著課堂生成性的無從展開,和諧共生課堂教學便成了紙上談兵。
教師備課,首先應該是教師自己在閱讀過程之中生成教學內容的過程,教師通過自己在閱讀活動中生成獨到而鮮活的教學內容,從而激活教學過程,激活學生的學習,激活學生的學習生成,激活課堂教學的和諧共生。
教師通過課前鮮活的閱讀生成,設計出幫助學生整體把握和理解文章的教學環節,無論學生所說的內容與教者所設想的是否一致,學生根據課文感知內容的過程,本身就是學生熟悉課文內容的過程,就是激活學生文本閱讀的過程。學生在同一個閱讀點的理解常常是不一樣的,有的是正確與否的差異,有的則是同一種理解的不同表達,通過與課文中關鍵詞或句子的比較,獲得感悟與思考:我們用了這一個詞或一組句子,而課文用了另一個詞或另一組句子,為什么?有什么表達效果?這就是利用教師自己的閱讀生成激活了整個教學環節,課堂上洋溢著和諧積極的氛圍。
二、學生的學習生成
教學案例2:
教學《我們家的男子漢》時,組織學生討論“小標題的作用”,歸納“小標題能夠概括相關部分內容”這一特點時,有學生質疑:(1)“他的眼淚”這部分中有的內容沒有寫“他的眼淚”;(2)最后一個小標題不能概括文章最后一段的內容。
針對這些質疑,我沒有立即給出結論,而是順勢一轉,問道:“同學們,你們認為他說的有道理嗎?為什么?”借助學生的學習生成,激發學生的學習活動,讓原本走向沉寂的課堂,再次步入和諧共生的境地。
經過閱讀研討,結果發現這個學生的理解是有偏差的。首先在寫“眼淚”的部分中,有些內容寫得比較含蓄,稍加分析,就會發現是與寫“淚”相關的。如“據姐夫來信說,他看了這句話,先是大笑,然后跑進洗手間,拿起一塊手巾捂住了臉”。第二,文章最后一節的內容是全文的總結,本來就不屬于最后一個小標題。雖然這個學生的結論是不正確的,但問題卻很有價值。通過組織學生討論,學生不僅對文章結構層次有了更準確的把握,而且在討論中還有學生提出可以把文章的小標題改得更好,于是大家一起閱讀課文并從各部分內容中選擇人物的語言替換文章的小標題。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學習活動的組織,不是來自教師的教學設計,也不是來自教師自己的閱讀生成,而是由一位同學的閱讀生成引發的。如果教師當即指出他的不足,其他同學再報之以一陣哄笑,那個同學一定會十分尷尬,求知欲望也有可能被從此抹殺,整個課堂教學相對于這位同學個體來講就是失敗的。
三、教學過程和教學內容相互生成
課堂教學過程和教學內容之間,是一個雙向作用的互動關系。教學過程,不僅是為了完成教學內容,同時也在生成教學內容,課堂學習過程也能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教學案例3:著名特級教師錢夢龍老師上魯迅的《故鄉》時,有這么一段插曲:
生:跳魚怎么會有青蛙似的兩只腳?
師:是啊!魚怎么會有腳?
生:有!
師:什么魚啊?
生:娃娃魚。
師:你真見多識廣!我想跳魚應該有兩只腳吧。可是我沒見過,你們誰見過?
生:(齊)沒有。
課堂教學進行到此處,可能許多教師會感到棘手,甚至簡單的一句“課后再去研討”就越過去了。學生提出“跳魚怎么會有青蛙似的兩只腳”的問題,顯然是我們的課堂教學預設所沒有準備的內容。對于教學過程中的課堂教學生成,錢老師沒有輕易地放過:
師:可是少年閏土就知道,這說明什么?
生:閏土見多識廣,他“心里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錢老師及時調控課堂教學進程,就“跳魚是否有兩只腳”問題“宕開一筆”,通過“可是閏土就知道,這說明什么?”一問,既引導學生加深了對閏土的認識,又使課堂教學重新回到了有序和有效的狀態,充分體現了教師在處理課堂教學生成時的能力和素養,也直接影響了課堂教學對話的水平與質量,從而真正體現了教師的組織、引導作用。
四、師生“即席創造”的教學生成
教學案例4:學習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時,有位同學突然站起來說:“老師,民間傳說牛郎織女在陰歷七月初七鵲橋相會,這是真的嗎?”話音一落,教室里立即傳來一片笑聲,同學們都認為這是一個很幼稚的問題,因為大家都知道這只是一個傳說。
教育家鐘啟泉說:“語文學科就是從形式與內容兩個側面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兼具‘形式訓練’與‘實質訓練’的一門綜合性的基礎學科。”衡量學生是否學會語文,不是看掌握了多少語言知識,積累了多少詞語句子,而是看是否能積極地“運用”。作為小學語文老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潛心引領學生積極地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提高運用語言進行聽、說、讀、寫的水平。積極語用課堂應該遵循言語運用規律,以“語言應用”為核心,構建閱讀教學的新框架。
一、聚焦語言因素,立足詞語教學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詞語教學的內容應為:正確讀寫、理解詞義和積累運用。詞語教學的原則應為:突出重點、力求準確、注意通達和由點及面。在教學《石灰吟》“認識石灰”這一片段時教師出示“詩中哪幾個詞語簡明地概括了石灰由石成灰的過程,找一找,畫一畫。學生便會找出“千錘萬擊、烈火焚燒、粉骨碎身”等詞語,再用“透過這些詞語,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呢?”引導學生展開豐富想象,動筆寫一寫,從而理解《石灰吟》“吟”的是石灰的什么精神。這樣的閱讀教學設計著眼于言語活動,重在引導學生理解重點詞語,促進基本言語能力的形成與發展。
二、對話重點句子,以語言帶動內容
以語言帶動內容即以語言應用為主線,以理解重點語句為載體,帶動對課文內容、情節和思想的理解。閱讀教學中需重點指導學習的句子有:內涵深刻的句子、表現主題思想的句子、內容和結構復雜的句子、生動形象的句子、在文章結構上有特殊作用的句子以及距離學生生活較遠不易理解的句子。指導學生理解這些重點句子的方法主要有:從抓關鍵詞語入手;聯系上下文理解句子;聯系生活實際理解句意;聯系時代背景理解;抓主干理解句子;直觀演示理解句子;落實朗讀訓練,加深理解,積累語言。這種“以語言帶動內容”的教學策略是以“語言應用”為核心的。
三、憑借文本語言,落實言語形式的仿寫
教材中的選文多為文質兼美的文章,是學生語言學習的典范。對作家個性化言語的品味,除結合語境揣摩之外,還有進行形式仿寫。例如,教學《安塞腰鼓》第六自然段時,出示“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一樣,是……”讓學生仿寫。再如,《草原》有多處典范性的狀物片段值得借鑒,像第二自然段描寫草原美景時,語言清新明快、準確生動,條理清晰。教學中首先引導學生通過讀、悟,了解本段的寫作順序和表達特點,完成“建模”;接著模仿遷移這一寫法,學寫一處景物。這一過程,力求將說、寫貫穿在教學的全過程,使學生言語表達能力得以提升。
四、關注篇章教學,訓練言語應用
篇章教學要求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和基本的表達方法,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我在《詹天佑》一課的教學中這樣落實篇章教學。師:請用用一句話概括詹天佑在你心目中的形象。生:詹天佑是清朝末年杰出的愛國工程師;詹天佑工作不怕苦不怕累,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詹天佑技術高超,很有創造性……師:再用一句話為總起句,從課文中尋找有關材料說一段話,要有說服力。在教師指點下,學生經過精心選擇、組合和改造語言,巧妙地將其融入自己的話語情境中去了,從而流淌出精煉而又感人肺腑的言語。
1、知識與技能: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黃梅戲的起源、劇目分類及其特點。
2、過程與方法:學習演唱黃梅戲選段,積極參與黃梅戲的表演,培養學生對黃梅戲的感受能力,豐富藝術體驗。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在欣賞黃梅戲的過程中獲得積極、愉快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感受地方戲的特點,提高學生堆黃梅戲的鑒賞能力,激發學生熱愛民族音樂的感情。
2重點難點
重點:感受黃梅戲鮮明豐富的地方色彩。
難點:通過聽賞、演唱、體驗讓學生了解黃梅戲的風格特點。
3教學過程
活動1【導入】一、導入
1、欣賞黃梅戲選段《夫妻雙雙把家還》。
提問:(1)、剛才我們欣賞的戲曲選段是什么劇種?選自哪出戲?
(黃梅戲,選自《天仙配》)
(2)唱詞中哪些字的發音與普通話不一樣?
師:同學們注意到了沒有,它采用什么樣的演唱形式?
(男女對唱)
2、師:老師發現剛才有些同學在聽的時候也不由自主地跟著唱起來了,下面請同學們也用男女對唱的形式來一起唱一唱吧。
男女生對唱《天仙配》
唱詞:夫妻雙雙把家還
女: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男:綠水青山帶笑顏。
從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雙雙把家還。
你耕田來我織布,你挑水來我澆園。
寒窯雖破能避風雨,夫妻恩愛苦也甜。
你我好比鴛鴦鳥,比翼雙飛在人間。
師:同學們唱得很好!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梨園,去感受那一縷黃梅飄香吧!
活動2【講授】二、新課教學
(一)了解黃梅戲
1、談話
師:泱泱中華,5000年的漫長歷史,有著非常豐富的文化底蘊。僅就江淮地區的傳統戲劇來說就有好多種。這其中,黃梅戲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劇種之一。那么,你們對黃梅戲的了解有多少呢?
學生交流并回答,教師了解學情。
師:老師來考考大家,黃梅戲是哪個地方的劇種呢?
生答。
2、介紹黃梅戲
黃梅戲因其唱腔起源于湖北省黃梅縣,采用民間小調“采茶調”而得名,后來又吸收京劇、徽劇的音樂,在安徽安慶地區發展壯大并用安慶地區的方言演唱,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3、介紹黃梅戲表演藝術家
師:同學們,每一門藝術的發揚都離不開它們的代表人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宗師”。說起黃梅戲,大家需要記住一個人,就是黃梅戲的一代宗師——嚴鳳英。
嚴鳳英(1931-1968),原名嚴鴻六,是位著名的女黃梅戲表演藝術家,自幼開始學唱黃梅戲,并不斷吸收昆劇、京劇的表演藝術,她的唱腔明朗流暢,音色優美,吐字清楚。代表作有《女駙馬》、《牛郎織女》等,今天我們就讓欣賞她的另一部作品《打豬草》中的選段《對花》。
(二)體驗黃梅戲
1、聽一聽
(1)欣賞《對花》視頻,設問:曲子的速度和情緒分別是怎樣的?
(板書:速度:中速、稍快
情緒:歡快)
(2)復聽歌曲,設問:哪一句與普通話的發音不同?
例:“發了一顆芽”中的“一顆”
2、念一念:師生用方言念對白
(1)教師教講方言字:“一顆”
(2)襯詞中的“打舌”:“呀的呀得兒喂,得兒喂呀……”
練習“得兒”打舌。
3、唱一唱:
跟著原唱一起哼唱,注意它的咬字和韻味。
(1)分析倚音、切分、附點并演唱
(2)“一字多音”的演唱
提問:旋律的走向有什么特點?(wife圖譜)
學生邊畫旋律線邊唱。
4、小結特點:(1)一字多音
(2)唱詞中多運用襯字(詞),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民歌小調色彩。
(3)旋律線條上下起伏,使曲調特別婉轉、動聽。
5、男女生對唱
分成男女生兩部分,跟著視頻完整對唱。
6、再次欣賞視頻《對花》,設問:同學們聽一聽歌曲的間奏有什么特點?采用了什么伴奏樂器?(鑼鼓演奏)
師:那咱們用這一條簡單點的鑼鼓經來為歌曲伴奏吧!
倉才| 臺 才 | 倉才 乙才 | 倉 - ||
(1)介紹鑼鼓經
戲曲中打擊樂具有固定程式的合奏譜。
倉:大鑼單擊聲勢動作:用雙手拍擊桌面
才:鈸單擊雙手合擊
臺:小鑼單擊右手指拍左手掌
乙:休止雙手握拳平放
(2)學習聲勢動作
(3)與歌曲結合,把聲勢動作伴奏放在“田埂下”后面的間奏中。
(4)請幾位同學用鑼、鈸、鼓等打擊樂器伴奏(除了間奏按我們剛才的節奏型外,其余部分學生即興創編)
7、完整演唱歌曲(加入聲勢動作)
活動3【活動】三、知識鞏固與拓展
剛才同學們已經學習了《對花.》,但關于黃梅戲的唱腔構成同學們恐怕還不了解。黃梅戲唱腔委婉清新,婉轉悠揚,但是強調卻不一樣。可以分成平詞和花腔兩大類別。
1、分別介紹平詞和花腔兩大類型
平詞是正本戲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于大段敘述、抒情,聽起來委婉悠揚。
花腔以演生活小戲為主,其曲調健康、樸實、明快、優美,表演形式活潑歡快,說白用安慶地方的鄉音土語,多用襯詞之類。(如呼舍、喂卻等)
2、師:請同學們辨別一下剛才我們學過的兩段,《夫妻雙雙把家還》與《對花》哪一段唱段屬于平詞,哪一段屬于花腔。
(《夫妻雙雙把家還》屬于平詞,《對花》屬于花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