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21 03:28:3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語文教育專業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2應對策略
2.1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我國著名的教育專家龐維國曾說過:“自主學習是建立在自我意識發展基礎上的‘能學’;建立在學生具有內在學習動機基礎上的‘想學’;建立在學生掌握了一定學習策略上的‘會學’;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礎上的‘堅持學’”。由此可見,學習并不是簡單的信息的輸入、存儲和輸出的過程,它必定是學生主動參與,外化和內化相結合的過程。高職高專學生學習情緒化較強,對理論強的課程興趣往往不大,長期以來,古代文學課堂上老師滔滔不絕,學生埋頭筆記,從思想內容到藝術特點,從文學史到作品選的教學模式,在今天的高專的課堂上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教學的組織過程當中,拉近古代文學課程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距離,增強教學的生動性,提高學生的參與的積極性,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幫助學生完成自主學習中“想學”的環節。古代文學在語文教育專業的全部課程中由于時間久遠,文字障礙多、識記信息量大,一直是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感到困難較多的課程。因此在課程開設之前,幫助學生正視困難、樹立學習的信心、興趣是尤為重要的。以《詩經》的學習為例,在學習的過程中主要采用兩種辦法:一是帶學生走進《詩經》的時代,在課余時間利用網絡、圖書館等資源,了解周代的政治、歷史、文化的相關知識,利用晚自習的時間進行交流、分享;二是讓《詩經》走進我們的時代。大學階段,正是學生情竇初開的年紀,我們可以從《詩經》中的婚戀詩的學習入手,拉近學生與古代文學課程的距離,共同體會愛情追尋過程中的甜蜜與苦悶。有了感同身受的理解,學生會認識到拋開文字的障礙,古代文學中這些經典作品其實距離我們很近。在古代文學的學習過程中,經典作品的背誦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但往往也是讓學生們頭痛不已的事情。在這個環節中,強迫性的記憶往往會讓學生們喪失學習的興趣。可以讓學生利用網絡搜集經典作品的誦讀音頻,亦可將同學們中優秀的誦讀上傳至網絡,在閑散時間,利用電腦、手機、MP3等電子設備,反復聆聽,并可定期開展詩歌朗誦比賽。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誦讀激發學生對古代詩文學習的熱情,達到熟記的目的,同時又鍛煉口語表達能力,提升了自信。
2.2利用多媒體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生理學研究表明,視覺接受信號的能力要優于聽覺。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將視覺與聽覺結合在一起已成為現代課堂教學中教師們的共識。在古代文學課程中運用多媒體,一是可以補充大量的文字材料,擴大知識容量,節約板書時間,緩解課時壓力;二是通過圖片、音樂、視頻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使枯燥的講授變得更加直觀、有趣。例如,在講莊子寓言時,可以將寓言做成動畫、漫畫;講唐代文學時,展示唐代的版圖、壁畫、書法、繪畫等來說明其在政治、文化方面的先進與發達;在講授《春江花月夜》、《紅樓夢》等作品的時候播放相關音樂作品,既能加深學生對作品的情感、意境的理解,又活躍課堂氣氛,培養了學生多樣的文化情趣。當然,多媒體技術只是教學的輔手段,是為教學目的服務的。在使用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適度的原則,不可喧賓奪主。此外,還可以通過網絡打造“多媒體教學資源庫”,搜集網絡精品教學資源,如名家名作誦讀、《百家講壇》、愛課程網站中古代文學相關講座,建立網絡課堂,使學生在課余時間也能夠享受到優質的教學資源,把課堂學習延伸的課外。
2.3“散點透視教學法”在古代文學課堂上的應用
近年來,由于課時不斷壓縮,很多篇幅較長作品沒有時間仔細研讀,只能進行片斷解讀,點到即止。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使學生掌握更多的精華內容,成了每一位高專古代文學專業課程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嘗試采用“散點透視教學法”來解決這一難題,即“定點定位,以點帶面”。定點定位,指教著確定所講授的內容在整個知識體系的歷時發展和共時結構中的位置,并能根據這位置來確定講授的重點難點,“點”和“位”的選擇,都必需具有代表意義和典型性的。通過對“點”、“位”的講授,帶起了對那個時代、那段歷史、那類人物的思考與發現。例如在《詩經》中通過選講《衛風•氓》,使學生認識到古代社會女性在戀愛婚姻問題上的受迫害與不自主,并使之對《詩經》、漢樂府中的棄婦詩有一定的認識和理解。在教學中,要用聯系的觀點來加以講授,既要聯系到時代、環境等外部因素,又注重作品在內容、風格、手法的縱向的因襲沿革、推陳出新。這樣可開拓學生的知識面,又可辨析異同、把握規律、挖掘深隱、體味好處。
(一)研究中學語文教學的內涵和外延
關于中學語文教學的內涵和外延,《普通中學語文課程標準》向我們傳遞了五個核心信息:第一,中學語文教學的內容是“祖國語文”,而不是其他的;第二,中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具體地說就是培養聽說讀寫能力;第三,這些能力是“實際需要”的能力,而不是高級能力;第四,學生要獲得的語文素養是“基本”的,而不是高層次、全方位的;第五,學生的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是“逐步形成”的,而不可能在某一階段完全形成。
在短短的六年中,中學語文教學只能教給學生聽說讀寫的最基本方法,使他們在進入大學或走上社會的幾年里能運用這些方法,較好地學得他們以后賴以生存的知識和技能,并在這個過程中進一步掌握這些最基本的方法,為以后漫長的學習、工作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服務。
(二)研究中學語文教學與研究的現狀
1.研究語文教學改革試驗和語文教育研究學派
全國比較有影響的語文教學改革試驗項目很多。有“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和“三主四式”教改試驗,“卡片教學”和“初中語文能力過關”教改試驗,“初中語文能力過關即管用”教改試驗,“六課型教學法”和“培養自學能力”教改試驗,“點撥”教改試驗,“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習慣”教改試驗,“讓學生跳起來摘桃子”教改試驗,“課堂教學模式”教改試驗,“反芻式單元教學”教改試驗,“導學式”教改試驗,“課內外銜接,提高學生語文能力”教改試驗等。
全國已形成了眾多的“語文教育研究學派”。有以“求實、創新、去弊、兼容”為其特色核心的福建學派。有以追求“新銳”“專業”“溝通理論與實踐”“植根于社會文化背景”的浙江學派。有在語文教育史研究、語文教材研究、語文美育研究、語文教學藝術研究、語文教學改革實驗實證研究等方面都走在全國前列的江蘇學派。有“學術氣氛活躍,學術主張紛呈,注重學理建構;推陳出新,標新立異,彰顯海納百川、開拓創新的學術氣派”的上海學派。有“開創了語文教育文化學、語文教學解釋學、語文教學本體論、語文教學智慧論、語文閱讀活動論、語文閱讀體驗論等理論新模式”的山東學派。有以“立足湖南、服務民眾,開創湖南語文教育的致用學風;博采眾長,融匯百家,建立湖南語文教育的開放機制;改善條件,營造氣氛,建設富有活力的語文教育環境;求異創新,與時俱進,走湖南語文教育的科學之路”為理念的湖南學派。有以構建“語文學”為突破口,同時又直指語文教學實踐,一方面彰顯出濃厚的學理氣息,另一方面也凸顯了力圖切實解決語文教育教學實際問題的“求實”風格的北京學派……
2.研究目前存在的普遍性問題及其治理的辦法
對教學研究重要意義的認識,目前主要存在四種問題:“教育規律取消論”,認為有一定知識水平就能教好學生;“遠水不解近渴論”,認為教研解決不了實際問題,不能讓眼前的學生得高分;“教研神秘論”,認為教研是專家學者的事,故而強調條件不夠,工作繁忙,存在畏難情緒;“實用至上論”,只看現實教學常規,墨守過時落后的教學模式。
在教學與教學研究方面,目前存在的較為普遍的問題是:教學活動程式化,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方法陳舊,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薄弱,應試教育的影響嚴重,教學質量及教學效率不盡如人意;教學研究還未形成特色,教研形式還比較單調,教研力量還比較分散,教研課題的設置還未形成完備的體系等。
針對上述問題,必須研究“綜合治理”的有效辦法。
(1)樹立現代化、科學化的語文教育觀,樹立正確的教師觀和學生觀。(2)明確語文教學的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審美能力和思想道德情操。(3)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語文教學活動。(4)提高語文教學效率,讓學生在單位時間內得到最大的收獲。(5)把語文教學同社會生活聯系起來,做到課內外有機銜接。(6)以品味和運用語言為教學重點,注重語言訓練和語文訓練,加強思維訓練尤其是創造性思維訓練。(7)教法與學法結合,課型多樣化。(8)注重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學習興趣、學習習慣等。
(三)研究寫作教育教學研究論文的規律
教育教學研究論文有知識型、經驗型、研討型、評述型和學術型五種類型。
寫作知識型論文,著重介紹、闡明、分析以及矯正語文教學中的某些知識,或對教材體系及其內在聯系進行研究而后得出的結果。寫作經驗型論文,注重介紹在獲取教育教學感性材料的基礎上所總結出來的理性認識,把那些收獲最大認識最深做法最有效的東西條理化,并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加以闡述。寫作研討型論文,主要針對教育教學中的問題進行分析探討,從理論和實際的結合上闡述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提出解決的意見、方案和措施。寫作評述型論文,立足于對教育教學領域里在一定時限里的活動、情況、現象、論爭和做法等問題進行專項評述或分析。寫作學術型論文,重點論述系統研究教育教學領域的理論問題,表達科研成果和闡述學術觀點。
二.在善于“述而且作”中推進“三化”
善于“述”且能“作”,這是對教師素質及其專業化發展的一個較高要求。所謂“述”就是教學,就是口頭表達。所謂“作”,含義是多方面的,本文在此討論的只是寫作教研文章的“作”。
這里的“作”與“述”,是相互促進的。經常寫,容易發現自己教學中的長處與缺陷;經常寫,能更積極主動地吸納別人的最新教研成果;經常寫,能對各種紛繁的教育教學現象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
這里所說的“三化”,是指教師在語文教育教學活動中,把實踐知識理論化,把理論知識實踐化,把日常工作問題化。
怎樣才能做到在善于“述而且作”中推進“三化”呢?
(一)留心觀察仔細分析
留心觀察仔細分析的過程,是一個把實踐知識理論化的過程。
學生課堂作文,常有不愛寫老師給定的題目而自己命題,且自命題大都季節性很強,常常是“新學期的打算”“假期見聞”“紀念五·一”“慶祝五·四”“國慶頌歌”“元旦獻辭”之類的。究其原因,與八股式、程式化的教學有著直接關系。教師一方面要積極想辦法糾正過去不當的教學模式給學生造成的不良影響,一方面又可積極構思“作”,或談論教改,或針砭時弊,或總結所得。
虛情假意,無病;言辭偏激,牢騷滿腹;盲目求新,不近人情;格調低沉,消極頹喪:這是個別學生作文中常見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教師應研究切實有效的糾正方法。經過實踐證明其方法確實有效,便可將其述諸文字。
(二)認真閱讀勤于思考
教學第一線的教師,是素質教育的實施者,會經常閱讀一些有關素質教育的文章。在閱讀過程中,假若發現談得最多的是教學方式教學手段問題,便可換一個角度來思考,如素質教育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素質的高低,素質教育的關鍵不僅在于教學方式教學手段,而更在于教師自身的素質,只有高素質的教師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學生。
素質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教會學生做人,其本質是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那么,怎樣才能教會學生做人塑造他們的健全人格?運用哪些教育原則才有效?如熱愛尊重與嚴格要求統一原則,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統一原則,言行一致知行統一原則等。這些原則,是單項應用還是綜合應用?是階段性應用還是貫穿于教育教學始終?
認真閱讀并勤于思考且精心實踐,“作”出的文章才會有見地,才會有理論知識實踐化、實踐知識理論化的特點,才不會去“云”人之所“云”。
(三)努力實踐及時總結
一個班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地方,他們的家境、經歷、條件、性格、認識水平、知識能力都有明顯的差異。有甲乙兩組學生,甲組來自城鎮,乙組來自農村。面對老師的提問,兩組學生的反應有明顯不同。甲組積極思考,主動回答,并希望多有這樣的機會。而乙組則不然,他們有的會竭力避開老師點名時的視線,有的甚至視被提問為受到懲罰,有的帶著明顯的抵觸情緒對付老師提問,要么一言不發,要么就是簡單地“答不出”“不知道”了事。這些學生,或許是他們以往缺乏鍛煉,過于緊張,或許是他們思考還不到位,確實答不出來,或許是他們誤解了老師的善意……
教師“作”時可以談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問題,談如何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問題,談課堂提問的技巧問題,談教師學生的相互理解問題……通過對具體工作問題化的精心研究與實踐,教學會明顯好轉。這樣,“作”起來也就更有話可說了。
三.需要有淡泊名利耐得住寂寞的精神
在權錢都有極大誘惑力的今天,能安下心來“述”,已實屬不易,能靜下心來“作”,就更難能可貴了。潛心于教師專業化發展,要達到在善于“述而且作”中推進“三化”的境界,非淡泊名利耐得寂寞不可。
具備扎實的語文學科專業知識和必備的相關學科基礎知識,是新課改對中學語文教師專業素養的最基本要求。在此基礎上,中學語文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還需要有通過不斷地學習、在實踐教學中形成的與語文學科相關的教育理念、職業理想、專業能力和完善人格等多方面的綜合素養,這也是新課改為實現預期目標對中學語文教師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在當前的中學語文教育中,中學語文教師的專業素養令人堪n,尤其是縣級非重點中學、鄉村中學語文教師專業素養更是參差不齊,已經嚴重影響到了新課改的實施。
一、中學語文教師專業素養存在的問題
為了深入調查中學語文教師專業素養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本課題組做了一次針對中學語文教師專業素養的問卷調查。調查對象為平頂山市八中、平頂山市九中、葉縣葉公中學等9所初級中學和葉縣一高、魯山一高、平頂山市二中、襄縣一高等4所高級中學的語文教師125人,其中初中78人,高中47人。調查內容涉及中學語文教師教育觀念、職業理想、所讀教育論著論文、語文教學研究、最新教學技術手段應用情況等31項,共回收有效問卷118份。對有效調查問卷進行分析后不難發現,中學語文教師專業素養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缺乏職業理想與職業熱情。問卷調查中不難發現,75%的中學語文教師缺乏職業理想與職業熱情,究其原因在于這一群體感覺工作壓力較大。壓力主要來自于身體和精神兩個方面。長時間的超負荷運轉以及各種名目繁復的評估、考核、總結使得中學語文教師耗掉不少的體力精力疲于應付,并逐漸產生一種職業疲憊感;而家長對學生學習成績的期望和對教師的評價以及社會對“教師”這一職業的道德綁架帶來的精神與心理壓力都令他們缺乏職業的幸福感。長期的壓力積累得不到釋放,進而產生了職業倦怠,使得教師這一職業淪為謀生的工具,哪里還有職業理想與職業熱情?怎么會努力完成好教書育人的工作?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缺乏職業理想和職業熱情是教育事業的最大威脅。段落修改
二是教育觀念滯后,角色難以轉換。調查問卷顯示,68%的語文教師教育觀念滯后于時代的發展,墨守成規,不能適應新課改的要求,依舊按照原來的套路實施課堂教學。對于新出現的教育理念無法接受并且具有抵觸情緒,認為這些新的教育理念打破了原有的教育方式,說到底其實是中學語文教師固步自封、寧可守舊不愿革新的思想所致。新課改背景下視閾下,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定位來了一個不同于傳統教學的大翻轉,中學語文教師由知識的灌輸者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學生才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激發學習興趣,開拓思維創造力,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進而完成角色的轉換。但是,大部分中學語文教師無法適應新課改的要求,離開滿堂灌無所適從,角色轉變僵化,使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僅僅停留在理論和概念上而無法實現。
三是知識更新率不高,教學方法呆板,教學技能有待提高。問卷中86%的語文教師每學期沒有完整地看完一本與本專業相關的書籍,78%的人近三年沒有看完過三本教育方面的論著,67%的人很少關注語文教學的教研論文。而且,問卷調查中“您課堂教學中常采用的教學方法都哪些”的回答中,僅有35%的教師能夠寫出“導讀法”、“自主探究法”等體現新課改精神內涵的教學方法。不難看出,中學語文教師的知識更新率比較低,沒能及時把握時代的脈搏,依舊滿足于舊的知識體系固步自封,無法與新課改對不斷更新的知識體系精神實質的要求接軌。而且教學方法單一不求新變,問卷中同樣顯示出65%的語文教師對于基本教學技能運用比較薄弱。
四是教學反思能力與科研能力差。調查問卷中,中學語文教師的教學反思能力與科研能力堪憂,經常進行教學反思的教師僅占被調查對象的45%,而發表科研論文的數量與質量更是不容樂觀。
二、新課改對中學語文教師專業素養的要求
新課改要求建立一支專業素養較高的教師隊伍,以嶄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去,積極推進新課改的實施。教育部為了推進教師隊伍建設,2012年出臺了《中學教師專業標準》,這是國家對各科中學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準則,它對中學教師在職前教育的培養、入職門檻、入職后的各種職業培訓、考核等各方面的工作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和指導性意見。它從專業理念、專業知識、專業能力三個維度出發,強調中學教師在“職業理解與認知”“教育教學的態度與行為”“學科教學知識”等14個領域內要達到61個方面的專業素養指標與要求。從本課題組發放的問卷調查來看,絕大部分的中學語文教師持有傳統的專業理念故步自封,與新課改相關的新的專業理念缺乏,專業知識結構不健全,其他相關學科的基礎知識不全面,語文教學的專業能力需要極大的提高,與新課改以及《中學教師專業標準》對中學語文教師素養的要求相差甚遠。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進和新時代對語文教師從業標準的逐步提高,中學語文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必將是一個歷久彌新、持續長久值得關注的話題。
三、中學語文教師專業素養提升的措施
中學語文教師專業素養的養成非一日之功,而專業素養的提升更需要從政府教育主管部門、高師院校、中學、教師個人等各個方面、各個層面共同來努力才能達到成效,絕非是中學語文教師個人的行為。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提升中學語文教師的專業素養。
(一)樹立職業理想。中學語文教師要從靈魂深處熱愛自己的職業,發自內心的關愛自己的學生,升華專業理念,樹立為人民教育事業甘愿奉獻的職業理想。職業理想是中學語文教師通過自己的努力與奮斗希望達到的個人在教育事業方面的職業目標與職業境界,是語文教師獻身于教育事業熱愛教育事業的不竭動力。對于每位教師來講,樹立職業理想都具有重要作用和潛在意義。只有樹立了自己的職業理想,才有為實現理想而激發的內在動力,才能刻苦努力,為實現職業理想而不斷加強自己的專業內涵提升和專業素養提升。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文化的傳承者、靈魂的塑造者,要領會到教師這一職業所承擔的歷史重任,樹立自己的職業理想,寧做教育家不做教書匠。因此,中學語文教師應該對自己所從事的教師職業有一個清晰的認知,深刻懂得教師職業的偉大和重要意義。段落修改
(二)轉變教育觀念。思想決定行動。任何一種改革,其先導首先是思想觀念的革新,并在新的理念引導下付諸于切實行動。如果沒有教育觀念的徹底轉變,中學語文教師不可能充分理解新課改要求將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在課堂中的主導作用等新的教育理念,自然不能以積極主動的姿態去迎接新課改。新課改從本質上來講,是強調了教師的引導作用、喚醒了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受中解脫出來,讓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主動地去獲取知識。也即是說,新課改讓學生由傳統教學模式中被動地適應教師的“教”向主動的適應教師引導、學生自主的“學”轉變。對教師來講,要由原來的滿堂灌的“教”向“引導”轉變,這就決定了教師必須進行角色的調整與轉換。新課改語境下,中學語文教師已經不再是傳統課堂教學中的比較全面的知識架構的呈現者、現有知識信息地整理者和傳遞者,而是比原來的單純“教”有著更高要求的課堂教學設計者、課程開發者、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和組織者,教師的角色由臺前的主角轉變為幕后的極其重要的配角。知識的更新與爆炸使得教師即便窮畢生精力也無法將其全部“教”給學生,而“引導”學生掌握如何獲取知識的思維與方法并自覺養成信息處理的能力,才更為重要,正如前人所講,“授之于魚,不如授之于漁魚”。
(三)扎實做好中學語文教師職前教育。中學語文教師的職前教育階段主要在師范院校,因此要從源頭做起,加強師范院校對師范生的培養力度,實行嚴進嚴出的原則,對師范生高標準嚴要求。
從專業素養的視角來看,師范院校對中學語文教師的職前教育與培養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構建科學合理的語文教師的知識體系,培養師范生的教師意識和職業理想。師范院校在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即明確培養目標是為中學輸送合格的中學語文教師,課程體系設置上,除了文學類、語言類、寫作類、文學理論類、語文教學法等核心專業課程之外,還要設置教育學、心理學、課件制作、等相關課程,使師范生意識到作為中學語文教師必須掌握的基本學科知識,并且將教師意識、專業意識、職業理想和職業教育貫穿與課堂教學的內外。甚至在第二課堂活動中,舉辦師范生技能大賽、演講大賽、教學課件制作大賽、三筆字大賽等學科專業競賽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構建師范生的學科知識體系,樹立師范生的教師意識和職業理想。二是樹立師范生的師德觀念。師范院校教師要以自己的高尚師德、淵博知識、謙遜有禮的行為處事方式和實際行動,潛移默化地熏陶師范生什么是“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明了“師范”的真正含義,幫助他們樹立師德觀念。三是培養師范生的教育實踐能力。教育實踐環節應該是一個“教育實習――反思――再教育實習”的三個階段環環相扣的過程。而許多師范類高校只重視第一個階段教育實習,缺少最為重要的“反思――再教育實習”后兩個階段。缺少教育實習的反思階段和在教育實習階段,使得教育實習生對教育實習認識不深,找不到自己在學校學習期間專業知識掌握方面的短板和不足,沒有機會有針對性的彌補中學語文教學所缺少的專業知識,不能更好的做到查漏補缺。教育部充分認識到教學實踐的重要性,2014年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文件中明確要求師范生到中小學教育實踐不少于十八周即一個學期[2]。這一硬性要求目的在于祛除教育實習流于形式的弊端,切實提高師范生的教育實踐的質量。
(四)做好入職后的培訓與學歷提升。入職后,中學語文教師還要不斷通過各種形式的“充電”來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參加各級各類的課程培訓與學歷提升是較好的途徑。一是加強新任中學語文教師的崗前培訓。大力加強新任教師的崗前培訓,強化師德意識和教師的行為規范,樹立新的教育教學觀念,有計劃有目的的拓展延伸中學語文教師的學科專業知識面,是新時期提高中學語文教師專業素養的重要途徑之一。教育部通過制定并實施“國培計劃”,要求對所有新任教師進行入職前崗前適應性教育培訓,“幫助新教師盡快適應教育教學工作,培訓時間不少于120學時” 。這一舉措,有利于教師專業素養的快速提高和角色的轉換,更好的勝任中W語文教學工作。二是鼓勵語文教師積極參加學歷提升。目前,全國大部分省市提高了中學教師的任職學歷標準,通過中學語文教師在職進修語文教育碩士學位、文學碩士學位等提升學歷渠道以及招收高學歷高層次人才投入到中學語文教育中去,使得中學語文教師隊伍專業素養和學歷層次得到提高。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提高中學語文教育的教學、科研整體水平。三是鼓勵語文教師積極參加各類短期培訓。短期集中培訓課程的時間一般很短,形式靈活,可以脫產集中時間學習,也可以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時間。這種培訓方式具有較強的可行性,通過培訓可以幫助中學語文教師解決在教育和教學中的實際問題。
(五)樹立終身學習意識,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新課改無論是從知識的廣度深度還是知識的時代性來看,都對中學語文教師知識素養提出了新挑戰,要求教師不斷學習,不斷充電,樹立終身學習意識。誠如孔子所言,“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中學語文教師只有多讀書勤于思考,掌握多方面的知識,活躍創新思維,才能發現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并逐漸適應新課改對中學語文教師提出的新要求,進而以實際行動貫徹落實“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思想,努力向著學者型教師的標準邁進。新時代的發展不僅要求中學語文教師積極了解我國語文學科領域內最新的學術動態,把握時代脈搏,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指導自己的語文教學,還要對于其他學科如教育學、心理學、歷史、哲學甚至理工科的知識也要有一定的了解。否則,面對某些交叉學科的科普說明文以及與學生溝通中如何把握學生的心理世界等等將無從下手。因此,語文作為基礎學科的重要性,決定了中學語文教師要樹立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的意識。此外,中學語文教師還要善于向同行業專家和同事學習。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師”。通過多觀摩優秀語文教師的示范課,多閱讀語文學科領域內專家學者以及優秀同行的專著、教研論文、教學感悟、教學心得體會等,可以將別人的優秀經驗借鑒過來,幫助自己提高專業素養。
(六)養成教學反思的習慣,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教學反思是中學語文教師對自己日常教學實踐活動的深入思考和課堂教學經驗的總結。通過教學反思,探索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并不斷地通過教學積累形成自己獨到的教學經驗,使自己的教學業務水平得到將逐步提高。而且,教學反思也是中學語文教師對自身教學過程、教學效果、教學實踐的全方位的理性思考和自我診斷,是教師專業發展與成長的必由之路。而教師的科研能力恰恰就是在教學反思基礎之上的提高與升華,沒有經常性的教學反思與經驗總結,很難有高質量的科研論文。語文教師將自己的教學反思和教學心得通過文字形式表現出來,并用文字將這種教學反思加以固化,就是教研活動的開端。教研活動的開始,往往意味著中學語文教師不再單單是個優秀教案的搬運工,而是一個有創新意識、有獨到見解的的、善于思考和總結經驗的學者型語文教師。因此,教研論文可以看成是教學反思的提高和凝練,是中學語文教師思維活動中由具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邁進,也是由“教書匠”轉變為“教育家”的必由之路。所以,教學反思可以說是中學語文教師專業素養提高過程中由量變到質變的一個顯著性標志。
作為應用性極強的基礎學科,語文課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成為學好數學、歷史、物理、化學等其他學科課程的基礎條件。因此,中學語文教師專業素養的有效提升,對于新課改的實施和預期目標的實現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注釋:
[1]教育部文件《教育部關于印發和的通知》(教師[2012]1號)
[2] 教育部文件《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教師[2014]5號)
一漢語言文學專業所具有的教育特色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畢業生的職業定位是比較模糊的,它不像建筑工程學、會計學以及醫學類專業那樣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與實用性,因此難以與應用型直接相提并論。漢語言文學專業是傳統的人文類學科,不僅承載展現人文精神風貌的重任,還承載著發揚和提高全民整體語言文化素質的重任。它的主要內容是對中外優秀文化及其遺產的學習與傳承,其核心內容是關心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意義與價值,即對人類、國家、民族、集體、個人與自身的一種認知和社會責任。因此,其專業教育的特色在于其培育出的畢業生主要就職于人事的相關工作,對專業生人文素質的培育比較重視;教育非直接體現于應用方面,而是從對社會人文觀念及精神文明擇取的影響上加以體現;不注重直接創造出的、可以進行計算的經濟收益,而是注重對無法以數值計算的社會收益的創造,等等。目前,在社會不斷進步以及就業形勢逐漸嚴峻的情況下,教育的實用性逐漸成為教育的追求目標。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育來講,進行適當變革是很有必要的,在堅持傳統的同時,積極與社會需要接軌。
二當前漢語言文學教育存在的問題
課程設置中存在的問題。比普修課課程安排,專修課的上課時間明顯太少,導致對專業的深度學習出現不足;其次,教育教學方式中存有的問題,實踐類課程安排較少,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不強。
考核體制與考核形式方面的問題。部分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研究及掌握不足,但是都能夠順利獲得相關學分以及通過最終畢業考核,這其實是對專業考核體制與專業考核形式存在缺陷的一種展現。例如:部分試卷考核的只是一些簡單的專業概念,等等。同時,試卷決定課程最終成功的觀念使得學生們只關心考試的最終結果,而忽略教育教學的整個過程。
學生對自身所學專業的熱愛程度不足的問題。對自身所學專業的認知不足,缺少對優秀文化傳承與發揚的光榮感及使命感,同時自身專業素養還有待提升。
三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可采取的措施
1專業教學借助實用性理念來指導
二、體育教育專業理論教學的模式
策略指導。對于體育專業的學生來講,與普通的其他專業的學生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在體育專業的學生中,在神經系統的分布上達到了較高的水平,特比是在靈活性及興奮性上占據著比較高的比例,而在其他類型中占據的比重則比較低。體育專業的學生在了解自己專業的特點后,要不斷的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和能力,保證自己上升到高一個階段,在此同時也不要放棄對文化課程的學習,要保證充分的勞逸結合,是自己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技能同時進步提高。開拓知識面。學生的知識面窄,統一造成學生在專業知識上的匱乏,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專業知識課程的更新換代較慢,課程種類比較單一。在這樣的情況下,學校要做出積極的改進措施,要積極的引導學生,通過正確的引導和互動,能夠為學生指出正確的方法和理念。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所有學生的學習過程都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到達教學目標的要求,在教學工作中,要指導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這是學生掌握知識的有效途徑,不要將教學的重點單純的停在理論知識的教育階段,也要提高對實踐能力的重視程度,要培養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能力相結合并綜合運用的能力。同時也可以在實踐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這樣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也是非常有效果的。
三、加強體育教育專業理論教學的主要途徑
(一)創新教育理念
根據目前我國在體育教育中的現狀分析,改變目前在體育專業教育的現狀就要改變目前不合理的課程結構,同時改變現在的教育理念。要從整體的課程出發,按照規定的時間完成教學任務,同時按照大課程的教學理念,將教學工作與多媒體及多種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對學生的教學要注重在主要的知識點的講解,保證學生在學習中能夠理解、掌握并在實際中熟練運用。
(二)制定策略引導
制定策略引導主要是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和性格,制定不同的教學引導策略。在體育專業的學生與其他普通專業的學生相比,一定要保證學生可以有足夠的營養攝入,保證學生具有良好的身體狀況,這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基本條件及必備因素,所以在這個時候一定要根據學生的身體狀況和生理特點制定合適的強度訓練。
(三)實行多媒體教學
在教學工作中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輔導對于目前的教育工作是非常必要的,不但可以很好的提高教學工作的質量,同時還可以在教學工作中更形象的進行教學工作。在體育專業的教學工作中,采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工作也是非常必要的,對于體育教學而言,不但要保證教學方法的改進,同時也要保證教學手段的改進,要做到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與時俱進,同時也可以多多的鼓勵學生在進行學習的時候,多從網絡中收集相關的資料信息,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的能力。
2.美術專業課程內容與學校美術教育改革發展需要缺少對接現在高師美教課程設置普遍由美術教育類課程和美術專業類課程兩大模塊組成,其中的美術專業類課程內容基本套用美術院校的模式,與當前我國學校美術教育改革發展缺少應有的對接,加上執教美術專業類課程的教師大都是由美院畢業的,他們對中小學美術教育改革了解不多,這使得他們在教學過程中,很難形成將美術專業教學與中小學美術教學需要聯系起來的學術自覺,這帶來了師范生在大學所學的某些美術專業知識在基層學校美術教學中難以施展的困境。
3.最終評價課程缺失了高師美術教育應有的綜合評價機制“畢業創作”“畢業論文”課程是高師學生在大學四年所學知識的最終總結與呈現,因此,我們可以稱這些課程為最終評價課程。長期以來,高師的“畢業創作”都是以美術創作作品展覽的形式進行,完全照搬美術院校“畢業創作”的做法,這導致高師學生很自然地將自己的畢業創作與美術院校學生的畢業創作相比拼,教師和學生會投入更多的精力到畢業創作中,多少影響了高師學生在“畢業論文”寫作的精力投入和對美術教育理論及實踐的總結與反思,此外,“畢業創作”與“畢業論文”各自側重在美術專業和美術教育兩大塊,缺失了課程之間的內在聯系和高師美術教育將二者綜合評價的機制。
二、高師美術課程設置策略
1.增設美術教育理論及教學實踐課程,突出美術教育專業特點眾所周知,一名中小學美術教師的基礎知識結構應包涵美術教育和美術學科兩大體系。美術教育理論及教學實踐課程是高校美術教育專業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些年來,學院依據國家教育部的發展要求,在原有基礎上增設了美術課程標準解讀、各類美術課教學方法研究、微格教學、多媒體教學課件設計與制作、教育見習、第一次美術教育實習、第二次美術教育實習等課程,使美術教育理論及教學實踐課程占有相當比重,突顯出美術教育專業的特點。這些課程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對美術教育專業的認識及其教學技能,尤其是學院將美術教育實習由原來實習一次調整為實習兩次,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第一次教育實習時間安排在大三上學期,實習時間為三周,均有帶隊指導教師帶領,這樣能隨時給予學生指導。第二次教育實習安排在大四上學期,實習時間為四周,可讓學生自由選擇聯系實習學校或組成一到二個實習小組,選派實習指導教師帶領。前后兩次教育實習給學生教學反思和回爐的過程,第一次教育實習返校后,教師針對學生們實習中遇到的問題給予深入的分析指導,幫助學生進行教學反思,從實踐中認識教育理論的指導作用,引導學生從教學理論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理論認識,以便指導其第二次的教學實踐;有了第一次教育實習的基礎,學生在第二次教育實習中更顯從容和自信,教學更規范化,并在教學中有目標性地觀察分析教學中遇到的問題,積極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在兩次實習中感受深刻,在一次次的教學實踐中提高了他們的教學技能和專業認同感。合理安排每個學期的美術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課程,一方面確保學生每一學期至少有一門以上的美術教育理論或教學實踐課程的學習,另一方面又將各課程相互串聯,形成體系,充分發揮其職能作用,比如美術教學論、美術課程標準解讀等核心課程被有意識地安排在教育實踐課程之前,旨在引導學生掌握美術教育理論的同時,形成正確的教學理念,以發揮理論指導實踐的作用;微格教學、教育實習等實踐性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教學技能;各類美術課教學方法研究等課程旨在指導學生在一定教學實踐基礎上尋找課堂教學的理論依據,形成研究教學的思考。同時還可結合舉辦師范生教學技能比賽、說課比賽等活動促進學生的教學評價與反思,使教學更有成效。
2.科學整合美術專業課程內容,彰顯美術教育專業特色學院在對中小學一線教學調研中發現,因教學條件、學生興趣等原因,那些偏難和較復雜的美術學科內容在學校難以展開,如油畫人體、石版畫等,因此,結合基礎學校實際需要,科學整合美術學科課程顯得尤為重要。以“雙基+創造力培養”來整合美術學科課程的思路是基于中小學“雙基”教學的特點提出的,即在大學低年級階段著重于美術學科基礎理論與基礎技能的學習,在大學高年級階段著重于美術表現及創作學習,并采用選修的形式,讓學生自主選擇美術學科發展方向,在側重研究某門美術學科的同時,又在相互交流中觸類旁通地了解其他畫種的表現手法,形成“一專多能”的美術能力。此外,在原本單純的美術專業課程中整合美術教育教學內容,有意識地將美術學科與教育專業學習相結合,更能明確美術教育專業的本質,如《藝術考察》通常是帶學生們深入鄉村寫生及收集美術創作素材的課程。經過整合,可將這門課程改革為《藝術考察與中小學教學調研》,教師帶學生下鄉寫生、收集素材等活動之余,帶領他們深入到鄉村學校進行教學考察,了解地方辦學條件和狀況,并讓學生提交中小學教學調研報告,思考開發利用地方美術教學資源等課題,這種一舉兩得的教學活動收到極好的教學效果,一方面,引導學生在美術學習的同時,思考美術與美術教學的關系,另一方面,創造了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參觀基層鄉村學校,增進其對美術教育的責任感。再如,《民族民間美術》課程旨在引導學生了解民族民間文化的同時,讓學生形成開發利用民族民間美術資源于學校美術教學的思考,如將該課程改革為《民族民間美術與校本課程開發》會更能明確其課程本質。
3.調整最終評價課程結構,明確美術教育專業本質目前,美術教育專業中有許多重要課程與美術專業課程極為相似,特別是“畢業創作”課程多以學生美術作品展示為主,不能全面體現出美術教育專業學生大學四年所學。只有合理調整最終評價課程的組織結構,才能進一步明確這類課程的實質。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學院的美術教育專業“畢業創作”課程改革為“畢業綜合展示”。“畢業綜合展示”主要側重于美術教育教學展示和美術學科技能展示兩個方面,旨在全面展示學生的綜合能力。在美術教育教學展示方面,包括有教學活動展板、教學實物和多媒體教學實錄等形式。教學活動展板是在150cm×90cm的展板上呈現學生的教學實踐成果,整個設計制作過程也是學生對教學實踐進行整理、反思和總結的過程,指導教師組織學生整理充實教育實習中的教案、教學示范圖、學生作品、教學錄像、教學現場照片等資料,并有序地將教案、教學示范圖、學生作品布置在展板上,這也是對學生設計能力的考驗。教學實物展示包括學生教育實習的教案、示范圖等,還通過多媒體展示學生的執教錄像、教學課件等內容。人們在參觀學生的美術教育教學展示內容時,都投以極大興趣和充分肯定,并感受到學生們扎實的教學能力。在美術學科技能展示方面,美術教育專業學生在大學四年學習的美術技術門類較多,學生們的興趣也十分廣泛,這就需要給予學生提供更大的選擇空間,可選擇進行新作品創作,可選擇整理完善自己認為平時畫得較好的作品進行再創作,還可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某類美術內容進行表現;多元選擇帶來了豐富多彩的創作面貌,有油畫、國畫、版畫、水彩、素描外,還有手工、剪紙、攝影、電腦繪畫、設計等內容,這些作品都真實地記錄了學生的專業技能及其創作能力,切實展現了美術教育專業學生的美術綜合能力。每次的“畢業綜合展示”都收到極好的效果,有觀眾戲稱:看美術專業“畢業創作”就像逛“藝術精品店”,看美術教育專業“畢業綜合展示”就像逛“藝術精品超市”。“畢業論文”也是美術教育專業的重要課程之一,過去,教師們在指導“畢業論文”時發現許多學生寫的畢業論文往往照搬照套,缺乏自己對美術教育的真情實感,而他們對親身經歷的教育實習卻有著許多體會和想法。學院將“畢業論文”改革為“畢業實習綜述”,讓學生從深有感觸的教學實踐中進行理論性梳理和分析,從中感悟實踐上升到理論、理論指導實踐的研究性方法。同時,我們還將原來在教室進行論文答辯的場所改在“畢業綜合展示”展廳進行,將“畢業實習綜述”答辯與“畢業綜合展示”密切聯系,學生們在相對開放的環境中由感而發,教師們也能從學生的答辯及其美術教學展示、美術創作中對學生形成全面綜合的認識。
在開放教育英語專業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即使有集中的面授輔導,自主學習還是占據著主導地位。部分學生在入學前的英語基礎比較薄弱,有些甚至多年未接觸英語。而英語專業的課程設置又決定了這個專業的大部分課程都與英語相關。因此,這些基礎薄弱的學生在工余時間自主學習這些課程的難度可想而知。雖然教師的面授輔導和網上答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學生的學習困境,但自主學習進程的無法順利推進還是會讓學生不可避免地產生學習焦慮和挫折感,使他們覺得自己的能力水平不足以應對英語專業的課程學習,從而大大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歸因傾向偏消極
根據韋納提出的歸因理論,大多數人都將自己行為的成功或失敗歸納為以下六個原因,即能力、努力、任務難度、運氣、身心狀況及其他。開放教育英語專業的部分學生把考試失敗的原因歸結為考試題目太難或者運氣不好等外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而不是自身努力不夠等內在的可控制的因素。這種消極的自我歸因傾向會使學生對考試產生畏難情緒或無助感,從而喪失學習動力。
3.英語學習興趣下降
有些學生在剛開始學習英語專業時,對英語持有濃厚的興趣。但在經歷過閱讀、聽力、語法、口語、寫作等分門別類的專業課程學習之后,發現學好英語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非想象中的輕松有趣。面授輔導課教師以梳理學習中的重難點知識為主,而自主學習時可用的網絡學習資源又多以知識性內容為主。這些或多或少都使得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有所下降,進而影響其后繼學習動機的激發。
4.學習環境不理想
使用英語的機會、學習氛圍和學習時間等環境因素都會對學生的學習動機產生影響。與全日制英語專業大學生相比,開放教育英語專業學生的學習環境不夠理想。每天聽到的、讀到的英語相關的材料都相對較少,而使用英語的機會更是少之又少。雖然開放教育的學生也有自己的班級,但相互之間的學習交流往往僅限于班級QQ群,因而很多時候都是“孤軍奮戰”。工學矛盾則是開放教育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他們能用來學習的時間通常只有晚上和假日,而加班和家庭瑣事等則使得他們原本就不多的學習時間進一步壓縮。這些不理想的學習環境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
二、開放教育英語專業學生學習動機減退的對策
1.增強學生的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開放教育英語專業的學生樹立學習英語的信心,使其認識到成人學習英語的優勢,如:有較強的認知理解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學習起來會更快;有豐富的工作經歷和社會實踐,能更好地把書本上學到的理論知識和自身的社會實踐聯系起來等。同時,教師要對學生為學習英語付出的努力及已取得的學習成果給予及時、積極的評價,從而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信心,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所謂自我效能,是指個人對自己是否具備達到某一行為水平的能力的評判。根據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越強,學習英語的主動性越高,付出的努力越多,學習行為的持續時間也越長。
2.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自我歸因
如果消極的歸因傾向得不到正確引導,學生就容易對應付學業上的困難缺乏信心,產生逃避行為。因此,教師應對那些考試失敗的學生的實際情況有足夠的了解并幫助分析其學業不良的具體原因,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自我歸因,如把失敗歸結于自身的努力還不夠等內在的可控制的因素。盡量消除他們的畏難和逃避心理,鼓勵他們在今后的學習或考試中加倍努力,迎難而上,進而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對那些考試成功的學生,教師也因對他們的勤奮努力給予贊許,引導其積極歸因,如付出努力就會有回報等,從而激發其后繼的學習動力。
3.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之于學習的重要性在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和愛因斯坦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等話語中均得以體現。因而,一方面要加強開放教育網絡資源建設,向學生提供豐富實用且有趣味的學習資源。網絡資源是開放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優質廣泛的學習資源可以給開放教育英語專業的學生提供教材以外的自主學習材料,滿足不同學生的興趣愛好。另一方面,要加強師生互動,提高面授輔導課的實用性和趣味性。教師在面授課上為學生梳理學習中的重難點時,可根據學生的需求適當加入一些實用性或趣味性的話題與學生進行師生互動,從而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培養學生正確的科學觀
由于旅游職業學院的學生在學習訴求上,容易走入“應試教育”“技能和工匠型教育”的誤區,不少人以取得“職業資格證”為目標。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也容易忽視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這不僅會影響到學生后續職業能力的發展,也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因此,在旅游專業課堂教學中,筆者在教學環節、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的設計方面,更注重將學生作為“學生”來培養,而不是作為“考生”來教學,主要目的是讓他們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因此,培養學生正確科學觀的就很重要。“科學”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②,如果教育的意義是培養具有科學素養的人,也即有學問的人,那么正確的科學思維與方法論就應該在旅游專業課堂教學中有所體現。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可從兩個方面來進行詮釋,一是“理論、知識、藝術、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二是“養成的正確的待人處事的態度”。③從這個意義上說,在專業課堂講授中培育學生的“科學素養”,是以旅游專業知識的傳授和學生道德修養的培養一脈相承、相互促進的。從理論的教學來看,正確的科學觀是以哲學為基礎。哲學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一般規律的學說,其核心是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唯物主義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但是,筆者認為,馬克思理論也是需要超越和發展的。任何觀念或思想,都有其適用領域,正如同數學的精確不能夠拿到《詩經》中微分求導一樣。隨著復雜性科學哲學的興起,我們看到了辯證法關于對立統一、斗爭和運動、普遍聯系和變化發展的哲學學說,也是有其適用的邊界和局限的。因此,筆者嘗試著將復雜性科學理論的思維與觀點貫穿在旅游專業課程教學中,引導學生學會全面的、整體的、系統的運用復雜性科學思維思考問題。使學生能正確的認識自己、認識世界、認識他人,能以一種平和、穩定的心態看待事物的發展,處理問題能站在客觀的角度,不偏激、不走極端,從而能正確的處理在生活、學習中的各種關系和矛盾。這些觀點在講授“旅游政策法規”這門課程時,結合具體案例,能夠很好的幫助學生認識與處理好法與情、法與理的關系。
三、培養學生正確的宗教觀
宗教是屬于社會意識形態,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的文化現象,宗教是旅游專業的學生在旅游專業課程中涉及到較多內容的課程。在導游、酒店、烹飪等專業的基礎課和專業課中都有許多相關知識點,如:“導游基礎知識”、“酒店文化”、“旅游宗教文化”等。其中旅游公共課程“旅游宗教文化”,更是一門重要的課程,其較為詳盡的講授了幾大宗教如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道教等宗教的起源、教義、宗教文化與禁忌等主要內容。世界這幾大宗教的共同特點是相信宇宙中存在著固有的、本質的基本規律,包括自然進化定律、人世命運的定律、倫理定律、道德定律、因果定律等等規律。通常我們認為對人類社會而言,宗教之功能僅在于滅除苦惱不安、獲得希望、安寧與幸福。因此,如何把宗教的社會性和文化性教授給學生呢?這可以回到前面引發學生討論并回答本文上述從人生目標所衍生出的相關問題上來:什么是幸福的人生?什么是成功的人生?什么是人生的價值等問題。通常學生的討論過程既熱烈又激烈,學生會提出讀書無用,賺錢才是王道的看法。由此又引申出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討論的結果和最終達成的普遍共識是:幸福與物質沒有必然的直接聯系,人的欲望是無限的,而物質總是有限的,因此物質給人帶來的感受一定是有限的,所以有限的物質是永遠不會滿足人的需求的,真正的幸福是內心的寧靜與滿足。而真正成功的人生是能夠給予別人幫助,并帶來健康與快樂。而受教育與讀書也沒有直接的必然聯系,教育的目的在于知識的積累與文化的傳承,而學習讀書的目的首先是學會做人,然后才是做事。那么宗教與哲學、科學有什么關系,宗教是迷信嗎?筆者在教授“宗教文化”這門課程后,對宗教問題、不同宗教的文化做了一些研習和比較,重點是佛教文化。筆者認為佛教在兩千年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積累的佛學知識與文化,并不單純局限于精神范疇的問題。佛教也討論哲學的問題,如世界的本源、精神與物質的關系等。同時佛教也討論物質的問題,如什么是物質、物質的存在形式等。佛教認為精神與物質并不是絕對對立的關系,精神與物質并存、精神與物質也能相互轉化,“空即是色、色即是空”這是否就是愛因斯坦相對論中“質能定律”提出的“物質就是能量”的印證。
2語音知識在教材中的比重
“教材在外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特別是零起點的初級教材,既是學生學習語言知識、學習用外語交際的重要來源,同時也是教師安排教學教法的主要依據”(林洪,1994:31)。如前所述,入門階段的語音教學基本通過基礎階段綜合日語課實施,因此語音知識在教材中所占比重直接關系到學習者和教師對語音教學的定位。筆者考察了幾種目前使用率較高的基礎階段綜合日語課教材———《新大學日本語》《綜合日語》《新編日語》和《基礎日語綜合教程》。考慮到語音教學多集中于入門階段,以下均選取教材第一冊進行比較。表1中,《新大學日本語》的語音課占總課數比例高達39%,充分體現了其前言提出的“配有規范、準確的發音指導”這一特點。《綜合日語》語音課的比例雖低于《新大學日本語》,但其特色在于后續的綜合課每課均含“解説•音聲”專題,并貫穿整個基礎教學階段。相比之下,其他三種教材雖也有后續的語音專題,但比重偏小缺乏連續性。表1數據大體反映了語音教學在基礎日語入門階段所占的比例,但該比例不是絕對的。因為對語音教學的處理反映了教材的編寫理念,且一課的內容量也不盡相同。以《新編日語》為例,從第2課起除語音知識外已經導入了詞匯、語法的教學,準確地說當屬包含語音課的綜合課。《基礎日語綜合教程》于開篇設立發音書寫篇,大體相當于綜合課一課的教學內容,且前言中提示可以將其中部分內容穿插于第一單元的各課中分散處理。綜上,由于教材編寫的理念不同,語音知識在各教材中的比重存在一定差異,由此產生的對學習者習得程度的影響值得關注。
3語音知識涉及的范圍
筆者依據教學大綱及附表內容就以下4個方面進行考察:1)音素2)音節3)聲調4)語調。考察對象仍為表1所列四種教材。結果表明,所有教材均涵蓋了上述4方面內容,但具體細節存在一定差異。如:1)音素教學是否采用舌位圖和國際音標;2)音節教學是否包含外來語中出現的拗音①;3)聲調教學在基礎概念和聲調類型教學的基礎上,是否延伸介紹用言活用形的聲調規律。四種教材中《綜合日語》涉及的范圍最廣泛且深入。尤其是聲調教學內容頗為細致,涵蓋了諸如動詞第一連用形甚至是“Vないでください”等的聲調解說。由單詞過渡到句節、進而到完整句子的訓練,強化了聲調、語調的內在聯系,展現了語音教學的體系性。此外,四種教材均未涉及句子重音(プロミネンス),這源于大綱的規定“句子重音既具有社會性又具有隨意性。本階段只要求掌握具有社會性的句子重音,隨意性的句子重音只要求聽懂,領會其意思”(教育部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日語組,2001:2)。大綱將句子重音納入第2學年的教學目標。
4語音教學的模式
對于目前語音教學中普遍沿用的傳統教學模式,先行研究大多持否定態度。直覺模仿式、聽說式等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環節設計以教師的“教”為中心,以音素和單詞發音為教學重點,注重機械操練。學習者只能被動接受,效率低下,容易產生倦怠,語音模仿不到位且容易回生,進而影響學習者的興趣,阻礙語音習得和后續階段的技能發展。(金成花,2007:67.祝玉深,2007:37.郭梅,等,2012:76)。基礎日語課程中的語音教學環節受制于教材、課時等,教學效果大打折扣,落后的教學手段和單一的教學策略進一步阻礙了語音教學的發展。如不及時改變這一現狀勢必導致日語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的下降,制約專業的發展空間。
5語音教學改革的提案
先行研究表明學習者語音方面的不足會使其處于不利地位。(國際交流基金,2009:5)。日語教育者和研究者不斷反思日語語音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探索通過引入新的理論和教學模式以提高語音教學效率的途徑。(金成花,2007:67.張思瑤,2011:116.郭梅等,2012:76)。以先行研究為基礎,通過對前述語音教學現狀的分析,筆者認為應從以下方面入手對語音教學進行改革。1)尊重語音教學在日語教學中的地位,強化教師的語音教學意識。河野俊之指出,促進語音教學的因素,教師比教學法更為重要。(河野)就目前的基礎階段綜合日語課而言,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對語音教學的重視程度和教師自身的語音知識積累。2)加強語音教學在教材和課程中的滲透。①必須將大綱的總體目標分解為階段性目標,使之更加具體,更具可操作性。②優化課程設置,將語音教學融入課程體系中。除綜合日語課程外,增加會話和視聽課程中的語音教學要素。依托情境和交際互動,可以讓學習者切實體會到語言的物質性和語音的社會性。③系統地有序地實施語音各要素的教學,并在教材中確立下來,讓教師的語音教學和學生的語音學習有法可依。3)用情境化模式等新模式取代傳統的語音教學模式。支援學生的語音習得,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幫助其克服語音學習的心理障礙。促進語音教學方法的多元化,使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直觀形象地導入語音知識。
1.1.1教材與課程內容缺乏先進性課程內容陳舊,缺乏更新,一些新興的體育運動項目,無論是在具體課時安排上還是重視程度上,都處于從屬的位置,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學生的學習態度影響著“術科”的教學質量,而“術科”課程的自身魅力也吸引著學生的積極學習態度和學習興趣。1.1.2課程評價缺少多樣化從評價形式看,重視結果不重視過程,重視群體甄別不重視個體提高,以終結性評價為主而忽視過程性評價。從評價主體看,主要是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而忽略了學生自評和互評。
1.2缺少政策扶持
1.2.1對“術科”精品課程建設重視不夠隨著精品課程建設的實施,高校體育院系對精品課程建設也加大投入力度,然而對“術科”精品課程建設重視不夠,精品課程建設不夠重視,需要學校的大力支持,特別是需要上級領導的大力支持。從現有的國家級、省級、校級“術科”精品課程建設情況也反映出對“術科”精品課程建設重視不夠。1.2.2經費投入不足雖然有些高校制定有精品課程配套獎勵政策和建設補助支持經費,但遲遲不能到位或不能按比例兌現。比如,有些高校雖然對獲得國家級和省級的精品課程制定有1:1配套建設經費的政策,但是落實不能到位,影響了精品課程的維護和更新,影響了精品課程的可持續發展。1.2.3缺乏合理的用人政策精品課程建設的評價標準之一就是人員的合理配置,不僅包括教師的構成,也包括管理人員和教輔人員的參與。如何組成結構合理的課程建設團隊需要政策的支持。然而,由于缺少用人政策無法選用合適的人才組建精品課程建設團隊,影響精品課程建設的實施。比如,課程負責人在調配人員、使用人員上沒有自。因此,制定相關的用人政策對“術科”課程建設也十分重要。
2高校體育教育專業“術科”教學改革策略
2.1明確指導思想,樹立先進理念
為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和未來社會的變化需求,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有必要從社會進步、學科的發展、行業的需求及學生的知識、素質、能力等方面進行考慮。創建具有體育教育專業特色的“術科”精品課程。體育教育專業“術科”課程建設指導思想:堅持以提高教學質量為中心,加強“術科”課程的改革、創新和整合;堅持以素質教育為根本,強化自主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實踐性學習和協作性學習;樹立以學生為本,全面發展,開拓創新,適應社會的現代教育理念;努力達成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復合型體育人才的目的。
2.2創新課程體系,實施整體改革
課程體系是體育教育專業“術科”建設的核心,只有創新課程體系,突出課程特色,才有可能成為優秀課程。只有通過研究國內先進的“術科”精品課程,優化課程結構,充實先進的課程內容,創新教學方法與手段,改革評價模式,從整體構建,才能達到促進“術科”課程建設。體育教育專業“術科”課程目標設定不能以掌握運動技術、技能為主要目標,更不能以提高運動成績為目的。應當從學科中心的課程觀向整體教育觀轉變。密切結合基礎教育改革和全民健身活動創編教材。體育教育專業培養目標之一是中小學體育教師,課程內容直接影響到將來從事中小學體育教學人才的知識結構。
2.3提高綜合素質,鍛造師資隊伍
師資隊伍是制約“術科”精品課程建設的瓶頸,通過自身培養、人才引進以及合作共享教師資源是加強師資力量的有力辦法。加強自身“造血”功能,培育高職稱、高學歷人才,培養教學名師擔任“術科”精品課程建設的負責人,整合教師資源,配置合理的年齡、知識結構和數量的人員,組成教學團隊。通過引進人才、特聘教授等措施,提高師資隊伍力量,加強教學團隊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