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9 08:32:4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特殊教育中的音樂教育,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音樂是一種抒發、表達、寄托情感的藝術,它跨越了語言、智力、行為的障礙,密切的影響著人們的行為生活。在特殊教育中,音樂教育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說,更能被特殊兒童所感知,成為打開他們心扉的一把鑰匙。目前音樂特殊教育的對象普遍是自身存在某種生理或心理缺陷的特殊兒童,如:智障、聽障、視障、腦癱、情緒和行為障礙、多重殘疾等,他們大多伴隨智力發育遲緩,從而導致其在理解力和執行力上要比普通兒童更弱,而普通音樂教育模式,在很多地方與特殊兒童的發展并不相適應,難以有效開展教學及促使特殊兒童達到提高音樂修養和開發音樂才能的目的。音樂特殊教育模式不同,它更多是作為一種媒介,以促進特殊兒童身心發展或康復為目的,通過教學干預發揮補償與矯正的作用。從音樂的功能來說,音樂本身具有引導人情緒的作用,能調動人體的良好能動反應,強化感官協調統合,使人的觀察力、注意力、理解力、記憶力、想象力和創造力都得到一定的提高。因此,音樂特殊教育干預,能極大激發特殊兒童的潛能,達到教育與康復相結合的目的。在教學實踐中,由于特殊兒童本身在接受教育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礙,因此音樂課的開展在教材選擇、教學設計、教學方法、組織形式及教學設備上,均需根據特殊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精心設計,才能滿足特殊兒童的接受性,以提高特殊兒童的參與程度。
一、律動唱游課
律動唱游課是培養學生音樂綜合技能的課程,它通過活潑多樣、生動有趣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在輕松的唱唱、跳跳、玩玩、動動中充分調動多種感官去體驗音樂,可以起到協調身心發展,促進缺陷獲得補償的作用。律動唱游課適合在低年級學生中開展,這基于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的年齡特點。且特殊兒童受智力影響,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大腦神經存在惰性,心理上缺乏期待,其感知積極性不強,知覺速度緩慢,接受能力弱,對普通的講授課、欣賞課很容易感到枯燥和壓力。律動唱游是動態教學,肢體律動簡單,用拍手、跺腳、走、跑、跳、造型姿態等進行音樂表達,是培養學生樂感和訓練肢體感官協調的極佳方式。且兒童的能動認知很多是在動作中發生的,并產生于活動操作。律動唱游課可以利用人體對音樂的節奏本能,有效緩解大腦神經的抑制狀態,使人獲得歡樂情緒,并在積極的動手、動口、動腦和音樂實踐中,獲得全身肢體感官的發展。律動唱游課開展的約束性較小,靈活性強,在促進特殊兒童康復補償上適用性更加廣泛。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建立正確的社會行為和情緒行為特殊兒童受認知、行為、溝通方面的影響,在習得正確社會行為方面普遍存在困難,并伴有特殊情緒行為,如哭鬧、自我傷害、攻擊他人、不守秩序、隨意活動等。而律動唱游本身是一種快樂的音樂活動,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不良的情緒行為通常會有明顯的減少或消失,通過教師的良好引導,增加一些分享、合作、遵守秩序、禮貌行為等活動體驗,可以很好的矯正學生的不良行為。如利用“問候歌”,學生可以認識其他人的名字,習得正確的問候行為,學會等待和遵守秩序,這過程帶來的愉悅感會使特殊兒童更愿意去參與配合,自我情緒也在不斷改變,這就潛移默化形成一種強化行為,讓他控逐漸變成自控,讓學生從注重自我轉為注重他人行為及整體活動,從而增強正確社會行為能力。
(二)協調肢體運動技能律動唱游通過利用節奏因素可以為學生提供良好的運動結構和動機,學生在簡單的走、跑、跳、停、擺動、點頭、舒展中,練習到精細和粗大肌肉的運動技能,對環境的積極反應,也增強了身體的自我意識,其平衡感、空間感、方向感、偏側感、敏捷性等都得到了鍛煉,使自身的肢體運動更加協調。
(三)培養溝通交流能力溝通交流能力低下是特殊兒童普遍存在的問題,包括語言溝通和非語言溝通。音樂本身與語言存著在較緊密的聯系,利用節奏、速度、音高、力度、旋律、歌詞等都能幫助語言進行表達,通過聽、說、唱,可以很好的矯正語言方面的障礙,而音樂指令(包括手勢、聲勢)的接收與反饋則大大增強了理解信息和接受指導的能力,從而促進了非語言溝通和與人交往的能力。因此,輕中度的語言障礙兒童可以發展語言溝通能力,而重度語言障礙兒童則可以增強其非語言溝通的能力。
二、綜合主題課
音樂綜合主題課,是在音樂教學實踐活動中,把音樂的思想教育、美學教育、音樂欣賞等與生活中的知識教育、技能技巧訓練有機地結合到一起的一種教學形式。由于特殊兒童的社會適應性較差,他們的教育目標主要是生存教育,而不是文化教育。音樂綜合主題課基于這一點,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會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水平,以音樂學科知識為主線,輔以其它學科知識進行融合,并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幫助學生在音樂中習得更多社會常識、生活技能,增強他們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從而提升生活適應、社會適應能力。音樂綜合課適應有一定理解能力和執行能力的學生,其教學過程經常會涉及到文化知識的理解、姐妹藝術學科的融合、常識基礎及勞動技能的操作等等,學科交叉的復雜性與豐富性都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出了基本的要求。既然是以生存教育為目標的綜合主題課教學,那么在教材、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就會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通常以他們熟悉的生活場景、生活經驗為素材,從日常生活上來入手。考慮到特殊兒童理解能力較差、記憶容量較小、注意力容易分散等生理特點,每節課教師給予學生的知識接受量不宜太多,需循序漸進,由易到難,并按一定的接受梯度形成一個個合理且容易掌握的主題,每個主題之間即要有聯系又相對獨立,并遵循小步子與循環教學相結合的原則,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才能讓學生更好的加深理解、鞏固記憶,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和感知速度。音樂綜合課是極具創造性的教學活動,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不斷突破傳統,勇于創新。如:可以將音樂用繪畫、場景、聯想、表演等形式進行表現,編唱朗朗上口的歌謠引導學生進行技能操作,運用折紙、手工制作拓展生活知識,通過多媒體呈現生動的畫面、逼真的情景,刺激他們的感官體驗等等。音樂綜合課融合了其他學科的教育,意在幫助學生學習更多的知識、補償缺陷,作為媒介作用的音樂,可以更好的激活學生學習的欲望,把學習的愉悅性與知識的實踐性結合起來,即增強了學生的多種感知協同能力,學習了生活技能,又使學生在知、情、意、行等各方面都得到培養和提升。不管是律動唱游課還是音樂綜合課,都是希望利用音樂來幫助特殊兒童矯正身心缺陷,培養他們的情感,提高其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音樂對于特殊兒童而言,既有教育的意義又有康復補償的作用,然而我們并不能將兩者完全等同,也不能將彼此孤立,因為二者在許多方面是互相交叉滲透的,它們同時存在,但又有著不同的具體體現,我們只有在教學實踐中正確的認識到二者的意義并將其有效的結合,才能更好的挖掘特殊兒童的潛能,培養他們的能力,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從而促進特殊兒童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彭丹丹.特殊兒童音樂教育意義探尋——以視覺障礙兒童為例[J].科教文匯,2009(03).
[2]遲艷杰.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學前教育音樂課程中實施的可行性研究[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9年2月.
[3]孫韻.孤獨癥兒童音樂教學方法探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0.
[4]滕飛.淺論智障兒童的音樂教育[D].曲阜師范大學,2007.
[5]連赟.中國特殊音樂教育:歷史與現狀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0.
[6]王雪峰.對孤獨癥兒童“音樂教育”和“音樂治療”的反思[J].北方音樂,2011年12期.
音樂教育是為了通過音樂的表達和欣賞,努力理解音樂的美和創造性,幫助學生全面發展、有利于其一生成長。音樂能豐富中學生的課余生活,幫助中學生心理減壓,陶冶情操,增強中學生的審美能力,對中學生的思想道德、身心健康和學習都會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一、.音樂教育對中學生大腦的開發作用
通過研究我們發現,對中學生進行音樂教育對于學生大腦發育的是必要的。音樂教育可以讓中學生智力得到充分的開發、增強中學生的記憶力、提高學生的創造力。進行音樂教育可以充分地開發人腦的生理機能,根據醫學調研究結果,在人腦的結構中,左腦比右腦更為發達。人的右半腦主要是負責藝術活動的開發,促進形象思維的形成。音樂可以激活學生的右腦,從而使大腦皮質興奮性增高,傳導與儲存能力得以提高,改善因大腦平衡失調所造成的右腦抑制狀態,提高工作學習效率。音樂結構的對稱性、旋律的流暢性、節奏的規律性、內容的感情性,可以直接刺激人的感覺器官直至大腦及神經系統的放松和興奮,使人們產生創造性的思維和巨大的想象力。事實證明,經常進行音樂學習的學生記憶力、想象力得到了增強,克服困難的自信心也會提高。音樂教育是通過培養對音響的審美因素的反應來進行的感覺教育。大量地、廣泛地音樂作品,在中學音樂教育中,以歌唱、器樂、欣賞等方式,增進了學生對音樂美的認識、理解、鑒賞、創造的能力。目前已經有翔實、可靠的證據證明音樂能夠幫助人類增強認知系統、提高情緒智力、增強感知運動系統、增強應激一反應系統、增強記憶系統等等,這能充分說明音樂教育多方面的育人價值。
二、音樂教育對中學生的德育功能
對于學生來說,思想品德教育是最重要的。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由于處在青春期,許多的價值觀念還沒有形成,所以在這個階段就特別需要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的引導,來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音樂教育把那些高度發展的社會理性轉化為生動、直觀的感性形式。其蘊含的政治思想內容、倫理道德內涵,均使中學生在提高音樂審美感受、表現力的同時,心靈得以凈化,道德情操得以升華,完善人格,達到崇高的精神境界。例如《七子之歌》喚起了學生們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對游子回歸祖國的牽掛,學生們的民族責任感由然而升。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學生被大提琴與小提琴動人的旋律所傾倒,注重情感的體驗,從而在音樂中獲得了真善美。同時音樂教育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良好的音樂教育不僅僅可以使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生活、樹立理想、陶冶情操、而且對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有著深遠的意義。再例如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第七首《保衛黃河》,通過放映演唱錄像,使學生從形象色彩、音樂旋律等視覺和聽覺方面,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磅礴的氣勢美和中國人民奮起斗爭的英雄形象美,從心靈深處接受了美的教育,美的熏陶,進而熱愛美、追求美,就會更加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生活,并為這種美好的生活和未來而奮斗。
三.音樂教育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的影響
進行音樂教育可以很好的減緩學生的學習壓力,音樂課通過聽、唱、聲樂表演、器樂演奏、音樂創作、音樂欣賞等形式教學,在潛移默化的熏陶中凈化他們的心靈。音樂可以改善學生的情緒,振奮學生的精神,有助于緩解心理,學習因素造成的緊張、焦慮、憂郁等不良心理狀態。豐富多彩的音樂活動可以給學生創造出排練、演出、比賽等機會,培養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和競爭意識,磨煉他們正視現實、承受挫折、擺脫困境的應變能力,促使他們具有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拼搏精神和團結協作、相互尊重的寬容作風,從而克服嫉妒、沖動、任性、自卑等不健康的心理傾向,開啟樂觀向上、勇于挑戰的進取心,培養獨立人格和良好個性,使中學生在學習生活中保持良好身心狀態,更有利于今后的學習生活。
音樂教育在中學教育中發揮著特殊的作用,對學生心理健康,德育教育,大腦發育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國中學音樂教育相對與國外高水平大學無論從辦學經驗、硬件設施還是理念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只有不斷的借鑒學習開拓創新,才能提高我國整體的音樂教育水平,使之發揮更大的作用,培養出更多適合當今社會的合格中學生。
參考文獻:
[1]陳友良.當代中國青年心理素質概論[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168-169
[2].貝內特?雷默.音樂教育的哲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音樂教育是通過對學生進行音樂語言的傳授,按照音樂學科自身的知識發展現狀進行的教育。音樂教育是以學校音樂教育為中心兼顧其他教育,屬于藝術教育的范疇。它在藝術教育中更富于創造形象,更能促進人的想象力、創造力的發展。作為學校教育內容的音樂知識教學是有其科學結構的,依照教育內容的整體結構和人的身心發展規律,音樂教育在素質教育中有其自己的特點和優勢,發揮其特殊的功能與作用。
一、音樂教育是以音樂之美作用于學生的靈魂
音樂是感情的表達,靈魂的體現。當學生對音樂產生強烈的情緒時,就可以潛移默化地提高他們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心靈就可以得到美化。
如歌曲《和祖國在一起,和媽媽在一起》。差不多每個人都感受過母親的溫暖和,因此一提母親,愛之情便會油然而生,歌中將“祖國”與“媽媽”并列,把祖國比喻為母親,使學生懂得他們成長是離不開祖國的哺育和關懷,激發他們熱愛祖國的熾熱感情,得到真善美的認識。
又如,民歌《保護小羊》:“一群小羊上山崗呀,突然來了三只狼。”當學生唱到這句時,最頑皮的學生也會緊張小羊的處境,并關心小羊是否得救。這就說明了“愛”和“善”是學生的本性。一經藝術形象的誘發,他們就會流露出“善”與“美”的真情實感,歌曲也進一步美化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真善美的世界》是一首贊頌“迪斯尼樂園”的美國歌曲。在這個五光十色的小世界中,充滿友誼和陽光,學生共同享受著生活的美好和歡樂,受到真善美的教育。在許多的音樂教材中,豐富的歌曲和多彩的樂曲都蘊藏著美。美和善是一對孿生姐妹,在音樂教學中讓學生在認識美,學習美的過程中,懂得做一個正直人的真諦。
童年期的美育是學生美育的啟蒙期。學生喜歡在音樂活動中模仿成人行為并真實地表現喜、怒、哀、樂。所以用學生喜聞樂見的音樂活動、音樂游戲、音樂舞蹈,來揚善厭惡,分清好壞,是對學生進行啟蒙期美育的重要途徑。我們要運用豐富多彩的音樂內容,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求真、向善、愛美。我們可在音樂教育中用音符組成旋律,用語言組成歌詞,用樂器奏出的音響,用身體表現的形態來歌頌美,表現美,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認識美,了解美,并從小對自然界的一切能用美好的心靈去感受,用美好的情感去表現。這也是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一種方法,能使學生感到只有從小對真善美有渴望,有追求,長大后才會對真理有堅強的信念和為之奮斗的決心。
二、音樂具有促進人腦發育的特殊作用,利于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人腦有左右兩半球,大腦左半球,通常承擔處理語言、數字和其他分析功能和抽象思維的任務。大腦右半球通常承擔處理空間圖形、識別形象、音樂等直覺和藝術方面的形象思維的任務。兩半球的機能是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的。音樂就是調劑、鍛煉、協調大腦的最好工具之一。
音樂是聽覺藝術,音響刺激使人產生心理和生理上的反應,這種音響直接感染大腦,調節神經中樞,它所產生的聲波能很快地、強有力地刺激人的大腦神經細胞,音樂的聲音在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產生的反應,同一般音響對人所產生的反應有著本質的不同,它含著濃厚的情感信息。
眾所周知,音樂藝術是時間的、聽覺的、情感的、聲音的藝術,感受音樂美必須以欣賞為前提,它要求學生養成仔細聆聽、認真辨析的欣賞習慣,捕捉用于情緒表現的音樂要素,在音樂進行的過程中體會音樂情緒的變化、發展,并激發內心的感受和共鳴。所以常說音樂教育是培養情感的教育。
在中學生個性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培養情感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具有奮發向上的感情,就能成為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等實踐活動的原動力。列寧說過:“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歷史的經驗已使我們認識到音樂對人的潛能,尤其是潛在的思維和潛在情感的調動作用,是其他學科所無法比擬和替代的。根據中小學素質教育的理論要求,我們應該向著“個性的全面發展”這個目標邁進。在本人工作的這十多年中,也取得了一些顯著的效果。
一、通過學校各種音樂活動發展學生的個性
在學校,學生接受音樂能力的培養和訓練的渠道是多種多樣的,從音樂課――音樂活動――校園文化藝術節――社會藝術實踐等多方面、多形式的音樂活動中,使學生具有廣泛的參與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如合唱、器樂合奏和集體性的音樂知識競賽等都成功地實現了以音樂教育活動來發展個性,培養學生高尚、純潔、舍己為群的思想。
音樂活動課是音樂課的延伸,音樂活動課這種特殊的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的創造思維的空間更為廣闊。活動課除了完成基本任務外,更多的是把活動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例如:在中學音樂課本中《春天來了》這一節音樂欣賞課,可以由欣賞樂曲入手,感受和分析樂曲每一段的情感特點,再由學生充分發揮想象,用說、演、畫、打擊樂器伴奏這四種方式來表現樂曲。這樣的活動集中了文學、藝術的內容,學生通過活動就更能理解樂曲情感,同時也增強了環保意識。所以,活動課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團隊精神,有利于學生智力發展,并且還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二、在教學過程中使每個學生的音樂個性得以發揮、發展
在藝術活動過程中,技能性的表演固然十分精彩,全校性的合唱隊、樂團、舞蹈隊以高超的表演技能得到社會的贊許,但作為窗口,它并不能真實地反映一個學生普遍性的音樂文化素質水平,如果為了建設這個窗口大量投入人力物力而忽視了普遍性的音樂文化素質的培養,那就本末倒置了。學校音樂教育的主要成果不應是往高校送幾個藝術特長生,或得到幾個獎,而應該是全體學生音樂文化素質的提高。在中學音樂課堂,我們應該把教學的側重點放在非技巧性的一面,即著重對學生進行欣賞和審美能力的培養。
1、音樂感悟能力的培養
傳統化的音樂課概念中有一大誤區:音樂課即是音樂表演課。它阻礙了一大部分學生音樂個性的發揮,在當今的中學生群體中,幾乎每個人都有其特定的音樂生活。在中學生的音樂生活中,聽歌的往往多于唱歌和演奏的。誠然,限于每個人的生理條件,并不是每個人都具有一副亮麗的歌喉,也不是每個人的雙手都具有較完美的協調功能,但是對美感的追求卻是共性的,對輕、重、強弱、快慢等音響感知的能力人人具備。而音樂藝術的形象是由聲音的運動形成的,一部音樂作品就是一個特定的聲音運動過程,也就是說并不是每一個學生能演唱好歌或演奏好樂器,但是每一個學生都能感知音樂、體會音樂進而就能理解音樂,即感悟音樂。教育的側重點在于通過音樂感悟能力的培養達到培養審美能力的目的。
2、選擇恰當的音樂作品,培養體驗音樂情感的能力
現代的中學生生機勃勃,充滿青春的熱情,但往往容易被一些具有華麗辭藻或充滿宣泄情緒的通俗歌曲所迷惑。這幾年來,我對學生進行了一些調查,結果表明:95%以上的學生喜歡流行音樂,幾乎每個學生都能列舉出一大串流行歌手的名字:周杰倫、潘瑋柏……對于他們的代表作品,更是了如指掌,就“你希望老師怎樣上好音樂課”這一問題,很多學生都希望在課堂上能聽到自己喜歡的流行音樂;學校舉行歌詠比賽,學生絕大多數唱流行歌曲,較少有學生記得《大刀進行曲》《松花江上》,更令人驚訝的是有人連《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詞也不能唱全,這不得不讓人憂慮和反思。這也是當今中學生音樂生活中很突出的現象。所以在音樂教學過程中選擇恰當的音樂作品是十分重要的。流行歌曲是一種音樂形式,將會作為一種文化現象長期存在。因此,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是非常關鍵的。當審美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以后,就會形成相應的免疫力,對流行歌曲進行鑒別,能吸取精華去其糟粕。比較是最好的教學手段,教師把詞曲俱佳的優秀作品和低俗的毫無價值可言的作品放在一起,和學生共同探討辨別美丑。大家都知道,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音樂的情感體驗是貫穿音樂創作、表演和欣賞等過程的主要活動,要讓學生知道構筑音樂情感的通道來自于音樂的諸要素,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分析、理解作品的能力,又能將學生的情感體驗與那些空洞淺表的辭藻分開,獲得的將是音樂進行過程中的美感體驗。
3、思維能力的培養
音樂藝術活動是一種以形象思維為主的思維活動,它是作為人的兩種思維活動中極富創新特點的思維形式。世界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對音樂教育的意義和作用曾作過這樣精彩的描述:“音樂是思維強而有力的源泉。沒有音樂教育,就沒有兒童完全合乎要求的智力發展。
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形象思維及想像能力,應從“聽”入手。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教學中以聽覺為先導,可以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美感和情感體驗,激發他們的音樂情感,發展他們的音樂創造能力。音樂教學中的“聽”,不是讓學生盲目地聽,也不是教師填鴨式或一相情愿式的講解音樂,而應該充分調動和激發學生的形象思維,發展聯想和想像,引導學生走進音樂中,去發現、去探索。
音樂的思維以音樂進行過程中的動態作為基礎,這種音樂的動態賦予人以廣闊的思維空間,教學過程不一定將學生的思維給予定向,而是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聯想。如在非標題性音樂的欣賞過程中將學生的思維定向是十分不恰當的。根據音樂的動態和情感體驗展開豐富的想象聯想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良好途徑。
(1)學校音樂硬件設施現狀分析
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相比較,有其自身的特點,這就要求特殊教育學校的硬件設施要與普通學校有區別。由于特殊學校教育對象是殘疾學生,因此,特殊教育學校的硬件設施是由教學設備和康復訓練儀器設備兩部分組成。學校配備的教學與康復訓練儀器設備直接對學校實際辦學目標的完成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
在聾啞學校中,國家配備音樂硬件設備的標準是:律動教室,一架鋼琴,套架子鼓打擊樂器、一套電聲樂器、一套音響、一臺電視機、一臺DVD機、一組練功墊。在培智學校中,國家配備音樂硬件設備的標準是:語音好康復訓練室、三臺以上電子琴、一套音響、一套奧爾夫音樂教具、一套蒙臺梭利教具。在盲校中,國家配備音樂硬件設備的標準是:專門的音樂教室、三把電吉他、三架以上的電子琴、一把電貝司、一套架子鼓、兩臺校音器、三套音箱、三把二胡、一架古箏、一把琵琶、一架揚琴、一把中胡、一把大提琴、一套竹笛、一把中阮、一把大阮、一套電鼓。
(2)音樂課程設置和教材使用現狀分析
在廣西特殊教育學校音樂課程設置現狀方面,調查顯示:廣西特殊教育學校中,市級的學校在音樂課程安排基本都能嚴格按照國家相關規定執行,但在縣級27%的特殊教育學校音樂課程設施節數低于國家有關規定,往往表現為實際上課情況與功課表上課節數不同,音樂課被占用情況時有發生。市級盲、聾啞學生每周課時數為2節,每節35分鐘。智障學生每周課時數為2至3節,每節35分鐘。音樂教師每周總課時數為10至18節左右,除了按時上音樂課外,音樂教師還要定期開展興趣小組活動,不算在音樂課時中。開設課外活動小組的主要目的是便于音樂教師發掘特殊兒童的音樂潛能。經過訪談得知,開設興趣小組最主要原因在于應付各種演出比賽。
在廣西特殊教育學校音樂教材使用現狀方面,通過調查,廣西三類特殊教育學校中,音樂課使用教材情況如下:有25%的學校沒有配備統一的音樂教材,主要以縣級的特殊教育學校為主。市級的學校大部分能按照國家的要求配備統一的音樂教材,但是在調查中也出現了這樣一個問題:市級學校在擁有統一音樂教材的基礎上,35%的音樂教師卻沒有按照音樂材料來上課,而是根據自己的知識體系,通過上網或查閱書籍重新組織音樂課程內容。在教師訪談時,一位教師這樣說到:“由于學校各方面客觀條件、教師自身能力的限制,統一的音樂教材在內容知識點上很難把握,在具體實施上會遇到很大困難。從學生的上課狀態來看,也沒能引起學生的強烈的興趣。”各個特殊教育學校沒有統一的校本音樂教材。
廣西特殊教育學校音樂教師的待遇方面情況,廣西特殊教育學校的音樂教師的工資待遇與其他科目教師工資待遇持平,但是校領導在音樂教育方面重視程度不高。主要表現在對音樂教學設施的購買量不足、用于音樂活動開展的經費明顯少于其他學科、對音樂教師的獎勵少等方面。學校對音樂教育的不重視往往會導致音樂教師們在教學中缺乏積極性。很多音樂教師在訪談中提到有過類似的經歷:“在上完規定的課時后,,還要組織學生排練課外活動,參加比賽等,獲得優異成績后,學校未對教師發放額外補貼的占65.4%。得到過補貼的教師也普遍認為補貼額度太少。學校這種不重視的態度很大程度影響了教室上課積極性。
二、廣西特殊教育學校音樂教育存在的問題
廣西所有的特殊教育學校里都存在著用于音樂教育專項經費少這一問題。具體表現在音樂教師的培訓機會明顯少于其他科目教師;在開展課外音樂活動時,活動經費不足;用于其他科目的教學設備的配備程度明顯高于音樂學科;音樂教師利用課余時間,幫學生排練時,學校沒有給予獎勵措施等等。造成廣西特殊教育學校整體音樂硬件設施匱乏,用于音樂教育經費不足這一問題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學校領導對音樂教育的關注度不夠。學校管理者的教育觀念對音樂教育的發展意義重大。
目前,廣西的特殊教育學校音樂師資隊伍專業化程度整體欠佳,主要表現在:很多音樂教師在最初選擇從事特殊教育事業時,是出于被動,在問卷中關于“您最初選擇從事特殊教育事業的原因是?”這是一道多項選擇題,76%的人都選擇了就業壓力小這一項。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音樂教師沒有真正的意識到特殊教育事業的重要性和艱巨性。因此,大多數音樂教師在樹立正確的特殊教育教師觀上出現了誤區。在教育觀念上,很多教師認為,特殊兒童的生理缺陷已經造成,音樂教育只是一個可有可無的科目,對特殊兒童的實際幫助不大。筆者在聽培智學校的一節音樂課時,一名學生不愿意參與到音樂教師的教學中來,教師對于這種現象置之不理,以自我為中心的上完了這一節課。課后筆者和這名教師進行了訪談,問道:“為什么對那名學生置之不理”?教師的回答是:“孩子本來在智力方面就有很大的問題,這種事情在課上經常發生,音樂教師在其中起不到任何作用。”這位音樂教師把所有的責任歸結于學生自身的缺陷,并未從自身的教學方式方法上找原因,這種教育觀念是完全錯誤的。
三、促進廣西特殊教育學校音樂教育發展的措施
一、特殊兒童音樂教育的性質
特殊教育是由實施學前和義務教育的普通和特殊教育機構提供的、以滿足特殊兒童的獨特教育需要而設計的教育、教學和相關的服務。
據此,我們認為特殊兒童音樂教育的基本性質主要表現為三點:
(一)是屬于特殊教育中的審美教育。這是由音樂教育的審美性決定的,這與普通音樂教育中要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提高他們鑒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教育目標是一致的。
(二)是特殊教育中的生理、心理教育。這是特殊兒童音樂教育區別于普通音樂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即通過音樂教育,對特殊兒童在生理、心理等方面所存在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治療。
(三)是特殊教育中的一門重要課程。《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音樂課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的領域,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之一,是基礎教育階段的一門必修課。特殊教育屬于基礎教育的范疇,因此,特殊兒童音樂教育應該是特殊兒童教育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不可缺少的課程。
二、特殊兒童音樂教育的特點
特殊兒童有許多類別,例如,言語和語言障礙兒童、聽覺障礙兒童、視覺障礙兒童、學習障礙兒童、智力障礙兒童、肢體和健康障礙兒童、情緒和行為障礙兒童等等。因此,特殊兒童音樂教育與普通兒童音樂教育相比,具有自己的一些特點。
(一)教學內容的不確定性
由于特殊兒童有生理、心理方面的缺陷,因此,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習能力等都具有不穩定性。這勢必會影響到教學內容,比如說,有時學生對教師備課內容不感興趣,教師就必須及時對內容進行調整;有時學生的情緒不好,不愿意學習,教學內容就無法完成。這些都是教學內容不確定性的具體表現。
(二)教學手段的隨機性
特殊兒童很難像正常兒童那樣學習,比方說,一首對于正常兒童來說只要20分鐘就能夠學會的歌曲,特殊兒童也許要花100分鐘甚至更長的時間。而且,針對缺陷不同的特殊兒童需要不同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因此,教師必須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及時變換教學手段。
(三)教學過程的靈活性
教學過程的靈活性主要表現在:教學時間的靈活性、教學內容的不確定性、教學環節的多向性以及教學環境的可變性。
(四)教學評價的多層次性
教學評價的多層次性主要指的是。根據不同兒童的學習能力和生理、心理方面的特殊需要來進行教學評價。即應該根據特殊兒童的各種特點來建立不同的、多層次的教學評價體系。
(五)對教師要求的獨特性
作為特殊兒童音樂教育的教師,除了要具備在普通學校進行音樂教育的素質之外,還有獨特的要求:第一,接受過特殊教育的培訓,對特殊兒童有愛心,有責任感;第二,能使用手語、盲文進行教學;第三,具有音樂理療方面的知識。
三、特殊兒童音樂教育的教育價值
(一)以審美為核心,陶冶特殊兒童的情感世界
特殊兒童音樂教育與正常兒童音樂教育一樣,都是以審美為核心。如,對于那些視覺障礙兒童,雖然他們難以通過視覺來感受自然界和自己生活中許多美好的景色和事物,但他們可以通過聽覺來感受生活中的美,感受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與關愛。他們可以在音樂的海洋中,豐富情感、抒感,搭建起與正常人溝通的橋梁。
(二)通過音樂活動,培養特殊兒童的交往能力
特殊兒童往往有一種自卑感,不愿意和別人打交道,缺乏交往能力,這對于他們的學習、生活和以后的工作極為不利。而音樂教育,可以有效地使這一問題得到解決或改善。音樂活動能使他們在一種愉快的心情下,在歡樂的游戲之中,忘卻自己的某些缺陷,積極主動地與他人合作、交流。值得提出的是,成功的音樂教育不僅應在音樂課堂上,而且也應在社會的大環境中進行,培養學生對校內外音樂活動的積極參與,將使學生的群體意識、合作精神和實踐能力等得到鍛煉和發展,提高社會交往能力,幫助他們認識社會、認識世界。
(三)通過音樂活動,對特殊兒童進行生理、心理方面的治療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21-0099-01
清朝末年我國對于特殊群體的音樂教育就已出現,隨著近些年來社會政治經濟與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發展,我國對于特殊群體的音樂教育問題越來越重視。所謂特殊群體是指在智力、身體、感官、情緒、溝通能力等方面與正常情況有所差異的社會群體。一般的語言交流是滿足不了他們接受教育的需求的。這些人群可以通過音樂的娛樂功能帶給其快樂感。因此對于特殊群體來說提出科學的、合理的音樂教育方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與意義的。
一、特殊群體的身心特征
1、生理特征(1)智力障礙:多由于先天或兒童期疾病引起的大腦發育受阻所致。因而這類人群身體素質會比較差,小肌肉群欠發達,或者表現為反應遲鈍、動作不協調等。(2)視覺障礙:他們主要的感知途徑就是通過聽覺和觸覺,因而更敏銳。(3)聽覺障礙:主要是指聽力低下乃至喪失聽力的人群。
2、特殊群體的心理特征主要體現在:感知能力慢且不準確;記憶速度慢;語言能力發展緩慢,連貫性不足;很難清楚的表達;不易理解抽象定義;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易消極壓抑;缺乏自信心等。
音樂可以開發智力,音樂教育能促進人的大腦發育,增強人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因而這門學科的特殊性就決定了必須采取科學有效的教學模式,培養出有特殊技能的音樂教育者是十分必要的。
二、音樂教學法的缺失
在音樂教學過程中起到主導作用的是教師,因此師資力量必須走在教育前頭。在我國從特殊教育師范院校走出來的學生通常使用的是普通師范院校的音樂教學法,學校里沒有針對特殊人群音樂教學的課程,因此,都缺乏對于特殊群體音樂教學方法,不易結合特殊人群的生理與心理特征和音樂教育的基本規律從而開展音樂教學活動。教學方法的采用是決定教學成敗的關鍵,因此特殊音樂教育的目標是要最大限度的滿足社會的要求和特殊人群的教育需要,培養并發掘他們的潛能,增強其生活自理與社會適應能力。
導致特殊教育音樂教學缺失的原因有以下幾點:1、落后的傳統觀念。傳統的音樂教育都十分看重教師在課堂上面灌輸并傳授音樂技能,輕視培養學生音樂學習能力和自學。2、尷尬的邊緣學科。特殊音樂教育是特殊教育與音樂教育交叉的綜合性分支學科,具有特定的學術含義。專家學者們對于特殊學校的音樂教育不夠重視,放任其發展。3、教學實踐難以完善。處于一線的特殊學校教師缺少更新教學理念的勇氣,缺乏理論知識與科研水平。由于特殊群體的特殊性,師范院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大多缺乏個別化教學的經驗。
三、特殊音樂教育的學科意義與價值
據了解,在我國特殊群體已突破8600多萬人,因此如果沒有這個群體的音樂教育,就不能算是全民參與的現代教育,因而發展特殊音樂教育是實現教育均衡和社會公平的重要內容。特殊音樂教育擁有與音樂教育學科同樣的教學內容和性質,研究特殊群體的認知和心理特征,探討特殊音樂教育的規律,尋找合適特殊群體音樂教育的內容、目標與方式,幫助他們學習掌握音樂表現技巧,提升音樂文化素養,是現代教育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對于特殊群體的音樂教育已然顯現出國際化的傾向。
特殊音樂教育與普通音樂教育的差異在于其教育對象的特殊化。個體的差異性是普遍存在的,普通人群在生理、心理和接受能力等方面也存在著很大差異。因而普通人群有針對個體特點的特殊教育的客觀要求,某些特殊人群特有普遍音樂教育的可能與需求,我們都應當根據個體的差異性的實際需求,制定出個別化的教育計劃,從而進行針對性的教育。游戲教學模式、特殊教學輔助手段等都是特殊音樂教育的優勢。
特殊群體中的大多數缺少應有的謀生手段和基本的生活能力,對他們進行音樂教育能夠挖掘其潛在的能力,使其掌握勞動就業的一技之長,自食其力,減少家庭負擔。對于特殊群體的音樂教育可以有效地緩解特殊人群的生理或心理缺陷,幫助他們找回做人的價值與意義,使其享受應有的權利與樂趣。
四、對于特殊音樂教學的策略
教育現代化的基本理念之一便是應使教學面向人人。特殊兒童作為獨立的個體,他們也應享受良好的教育。如此一來,有助于幫助學生夯實未來發展與成長的基礎,讓特殊學生因接受過優質教育,形成樂觀陽光的心態、堅韌的意識力,使其不再是被同情的對象,而是生活的更加有尊嚴、有自信。其中,音樂教育便顯得尤為關鍵,其既能通過藝術交流促進特殊兒童敞開心扉,提升其肢體協調性,培養其節奏感;更將發展學生的多樣愛好,讓他們具有良好的審美意識以及創造美的能力,讓特殊兒童感受音樂藝術的獨特魅力。
一、關于特殊學校中音樂教學的內涵與價值分析
相較于普通兒童來說,特殊兒童指的是那些先天或后天因素造成孩子身心發展存在一定不足的:他們有的存在聽覺障礙,有的存在智力發育問題,有的為肢體缺陷,還有的是視力障礙等等。從廣義上來理解,特殊兒童便是與普通兒童存在明顯的智力、情感以及行為等一個或多方面的異常。為了保障特殊兒童的正常生活,應確保他們能夠適齡入學,接受良好的教育。同時,應發揮音樂教育的優勢,通過感知訓練、聽覺訓練、觸覺訓練、韻律訓練等,促進特殊學生思維意識、認知能力與心理健康等多種能力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從特殊兒童音樂教育的內涵來看,其不同面向普通學生的教育,并非向學生傳授樂理知識、音樂技巧,而是基于構建舒適、開放教育氛圍的基礎上,讓特殊兒童融入音樂教學課堂,滿足他們的審美需求、安撫學生的情緒。繼而實施引導教學,讓學生感受多樣、美妙的音樂,促進特殊兒童身心發展,使其更好地融入社會、了解客觀世界,具有審美意識與創造美的能力。換而言之,在特殊院校中,音樂教學又被賦予了新功能——治療作用。重視特殊學校中音樂教育,提升教學的授課水平、讓教師積極運用現代化教學工具,既有助于突出學科育人優勢,又將拉近老師與特殊學生間的距離。從而,培養特殊學生良好的審美鑒賞力、促進其身心發展、提高他們的肢體協調能力。首先,音樂作為一種古老的藝術形式,美妙的樂曲有助于舒緩心情、排解壓力。音樂創作多基于一定情感,各種旋律又給人以多樣性的聽覺、不同的情感觸動,人類對音樂的感知是天生的。有研究表面,音樂療法對自閉癥兒童具有特殊功效。應發揮音樂教學的優勢,讓特殊兒童在音樂教學中展開想象、發揮創造力,觸動他們的多感官,使其將情感寄托于樂曲中,感受音樂中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用頑強的意識力與拼搏創造生命的多樣色彩。其次,面對特殊學生的身心發展不同問題,教師應使音樂教學更具側重,通過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實現引導多樣化,促使學生感覺與肢體能力的協調發展。并且,創新音樂教學,讓特殊兒童在學習中律動、打節拍、做動作,有助于改善他們的精神面貌,促進孩子參與集體活動、幫助他們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最后,音樂教學還可以促使特殊兒童個性化發展。他們雖然身心某一或某幾方面多有不足,但是以觸摸演奏或學習指揮的方式,可以發掘特殊兒童的潛能。使學生在藝術方面得到良好的啟蒙,甚至這會影響特殊兒童的未來發展與就業,改變他們的一生。
二、淺議特殊教育音樂教學中多媒體應用必要性
(一)以促進多元化教學相對普通兒童音樂教學來說,特殊學校音樂教育具有人文性、綜合性、交叉性等顯著特點,還肩負著一定的治療作用,使不同身心問題的兒童感知音樂、學習音樂,這便增加了教學難度。此外,國內對特殊音樂教育的研究理論較為有限,造成教育教學工作開展缺乏體系性、方向性,有的教師在音樂教學中更側重對學生的心理療愈,有的則主張應加強技能教育。而筆者認為,可通過對德國音樂教育學家卡爾奧爾夫的理論借鑒,實施多元引導,借助多媒體教學工具,讓特殊學生在動作、樂器、演奏等相融合的教學中,去感受、識別、體會、傾聽音樂或自然界中美妙的聲音。
(二)完善課程教育體系在特殊學校中,音樂教學不僅存在一定難度,還應重視對校本課程的開發,以便形成教育特色、逐漸完善課程體系。實際卻是在部分特殊院校中,對音樂教學的重視度不足,更關注基礎教育,使音樂難以發揮應有的教育價值。尤其是在當下,國家教育部門尚未針對特殊學校,建立標準化藝術課程教育教學標準,很多特殊學校的音樂教學還處于摸索階段。筆者認為,應促進教學的信息化進程,讓音樂與心理健康、德育教育有機結合,更好地促進特殊兒童綜合素質全面發展。
(三)補充教學不足問題提升特殊學校中音樂教學的有效性,需有一只高素質的師資團隊。教師不僅應了解特殊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具有音樂素養,更應擁有信息化施教能力,促使特殊學校音樂教育邁向規范化、現代化發展路徑,打造高效音樂課堂,使音樂教育面向全體特殊學生,讓他們的心靈感受藝術浸潤。但現實卻是,專業的特殊教育音樂教師數量有限,無法滿足實際教育教學工作開展所需,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掣肘了特殊學校的藝術教育發展。在北京某所特殊學校中,師生比例為1:62.5。其中,專業音樂教師的數量更少。故此,應加強對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助力教師的施教反思,提升授課效果。
三、特殊教育音樂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策略
(一)構建生動課堂,促進學生參與首先,為打造高效音樂課堂,促進學生的多感官體驗,豐富特殊兒童的學習感受,教師可應用多媒體技術,以圖文并茂、聲像并舉的方式,循序漸進的展開音樂教學。因班級學生的個體情況多有差異,教師在情境的創設中,需考慮實際的學情,保障每位學生都能參與課堂教學環節。例如:在《隱性的翅膀》流行音樂教學中,教師可根據班級學情,通過播放音樂、制作短視頻等方式,將唱歌、律動相結合,使學生觀看或聆聽勵志小故事,打破常規音樂教學的方式,使學生置身于不同故事情境中,通過理解、認識、交流,進行音樂教學。讓特殊兒童感知音樂、學習基本的舞蹈動作。在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中,幫助學生融入音樂課堂,使其積極動腦、參與集體活動,進行跟唱或舞蹈。教師應給予學生及時的指導與鼓勵,助力他們建立藝術學習的自信。
(二)重視學生感受,激發積極情感其次,在特殊學校的音樂教學中,積極運用信息化教學工具,創新課堂教學授課方式,加強師生互動,教師還應關注不同學生的音樂學習感受。只有具有教學反思精神,才能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使音樂教育充分地發揮自身育人優勢。從而,調動特殊學生內心的積極情感,使其熱愛藝術、在音樂課堂中踴躍表現自我。例如:教師在用多媒體組織動作跟學游戲、結組表演或氣氛營造時,需觀察學生的情感變化。只有避免盲目教學,記錄在不同教學環節學生的肢體、情緒反應,才能使教學兼具“新”意與有效性。以《布谷鳥》律動教學為引導,通過多媒體屏幕畫面提示、聲音提醒等方式,來引導不同身心發展問題的特殊學生,筆者發現他們不僅課堂注意力變得更集中,課堂表現也十分的活躍。而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便多以組合教學的方式,發揮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的能效,促進學生在教學引導中感知音樂、輔以不同肢體動作。
(三)關注分層引導,助力個性發展再次,在我班學生中,因學情復雜,音樂教學與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便需更具靈活性。例如:面對失聰、盲生與智力障礙的學生,教師需日常多與他們溝通,科學的展開分層,盡可能發掘特殊學生的自身天賦與音樂潛能,使其產生深入藝術學習的動力,具有自主學習的意識,成就特殊學生的精彩人生。可以在信息化教學中,通過多媒體技術助力,測試不同學生的身體協調能力、粗大動作發展、表演意識等,結合其身體素質,在音樂教學中融入舞蹈、健美操動作等。通過對學生的A、B、C層次劃分,讓A層學生接觸更廣泛的樂理知識、引導其進行樂器彈奏,使其展開音樂創作或學習指揮等等;B層學生應能夠跟著音樂或提示打節奏,做動作;C層學生音樂感知力相對較低,可以音樂游戲的方式,用多媒體播放童謠,助力教學逐層深入。
(四)引入先進理念,形成特色教育最后,教師應具有“生本”意識,重視對先進、成熟的音樂教育理念研究。如: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達伊音樂教育及奧爾夫音樂教育。完善自身的教育教學體系,面對不同身心發展問題、興趣愛好的特殊學生,教師既需照顧個體間的差異性,又應建立明晰的教育目標,對自身教學效果加以評估與總結。例如:可運用多媒體設備記錄課堂教學中的活動環節,在課后總結環節觀看學生們對不同活動、樂器的反應、形成連續性教學總結與記錄,為后續教學工作開展提供依據、完善校本音樂課程教學體系。
四、結語
新時期既為特殊學校教學工作開展指明了新方向,更對教師的授課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作為特殊學校的音樂教師,應富有愛心、耐心與責任心,能夠悉心呵護特殊兒童群體,通過藝術教育的方式加強與孩子們的溝通,讓他們在音樂的世界中放飛想象,形成陽光樂觀、積極向上的品格;更應不斷提升自身施教能力,具備信息化教學意識,通過對多媒體技術的有效應用,構建高效音樂課堂。針對不同身體或智力問題的孩子,靈活的調整授課方式,促進特殊學校音樂教學的提質增效。
參考文獻:
[1]盧泓文.特殊教育學校音樂教學研究——以長沙市特殊教育學校為例[D].湖南師范大學,2019(5):24.
[2]尤霄.常州市三所特殊學校音樂教育現狀調查研究[D].揚州大學,2018(5):22.
[3]孫寶.社會性軟件在視障生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7(6):10.
由于特殊兒童在生理、心理上的缺陷,不同程度地影響特殊兒童的生活、學習及受教育的形式。為了使特殊兒童能在后天環境的刺激和訓練下激發出潛能,達到身心平衡,各特殊學校及機構迫切希望能針對特殊兒童開展音樂治療。無奈現有音樂治療人才(教師)稀缺,使特殊學校和機構無法如愿開展音樂治療。即使有的學校和機構開展了音樂治療,也是五花八門,不盡如人意。我院為了順應特殊教育發展的需要,急社會所急,在音樂教育人才培養上,調整了我院人才培養的規格,增設音樂教育(音樂治療方向)專業,目的在于培養“雙師應用型”人才(教師),即有雙重能力的音樂教師——既具有較高的音樂教育水平,又具有一定的音樂治療能力。
一、概念的界定
通過對音樂教育、音樂治療及我院音樂教育現狀的了解,對特定教育環境下音樂治療人才的培養,即高等音樂教育背景下音樂治療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的認識具有重大意義。
1.音樂教育。
高等音樂教育是培養綜合性的,具有音樂及其他多方面素質和能力的,能夠勝任國民基礎音樂教育合格的音樂人才。它強調高等音樂教育專業人才必須掌握音樂教育方面的基礎知識、基礎理論和音樂實踐技能,還要接受過音樂理論和實踐方面的基本訓練,以及教育理論和教學實踐的基本訓練,具有良好的音樂教師素養,能夠從事音樂教育的基本能力和具有一定音樂教育的研究能力。這樣的培養目標既符合現代國家對音樂教育人才的培養要求,又使高師的音樂教育辦學有了明確的發展方向。
2.音樂治療。
音樂治療是一門融合多重學科于一身,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被廣泛運用于各個領域,以促進特殊需要者的身心健康。以布魯夏的闡述來看:音樂治療既是藝術的,又是科學的,而且是人際關系的過程的。作為一種藝術,音樂治療是由科學方法組成的,聚焦在人際關系的過程上。作為一種科學,它充滿了藝術的活力,以及治療師與治療對象充滿人性的關系。作為人際關系,這一過程是被藝術所推動和促進,被科學所引導。①這使我們認識到,音樂治療是一個長期、嚴謹、系統的干預過程,過程中治療師運用各種形式的音樂體驗,發展作為治療動力的治療關系,幫助治療對象達到健康的目的。音樂教育不能等同于音樂治療。
3.音樂教育背景。
首先,我院的音樂教育專業是三年制的專科教育,在有限的教育時間內和專科課時總量的限定下,在達到音樂教師人才培養目標的同時達到音樂治療方向的培養目標。這兩個目標的實現,需要將它們有機地集合,使其相互依賴,且相互促進,才能實現“雙師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其次,來自全國各地的生源,在接受音樂教育方面呈現出參差不齊的狀態,個體的音樂素質及能力也各不相同,甚至有的學生不及普通師范類學生的綜合素質高,在自我學習、自我管理、實踐創新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這就要求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為其在特定條件、特定環境中創設利于學習、成長的科學的教學模式,實現音樂教育(音樂治療方向)人才培養的目標。
二、建構合理的人才培養模式
音樂教育(音樂治療方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建構,內容應包括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方式、教學手段、教學理念等諸多因素的思考,還應該在充分研究國內外同類專業辦學模式的基礎上,集眾家所長,既符合基礎教育需要,又適應新的課程標準,還要充分考慮到用人單位對音樂治療人才的需求及當前畢業生去向多元化的趨勢,從而為音樂教育(音樂治療方向)畢業生的就業與就業的多種選擇提供良好的前期服務。
1.培養目標的客觀、準確及寬泛化。
歷年來我院音樂教育專業均以為特殊學校輸送合格的音樂師資為培養目標。回顧多年來音樂教育畢業生的分配去向,個別去中學、大部分去特校、少部分去幼兒園者有之;到省市殘聯下屬機構、私立特校、各類機構、普通小學、甚至改行者也有之。隨著特殊教育音樂師資(尤其是城市)的相對飽和,音樂教育畢業生就業的雙向選擇,以及社會對音樂教育專業人才的不同需求,特教學院的音樂教育畢業生就業已不再是僅僅面向特殊音樂教育,而是面向整個社會大的音樂教育,并且越來越呈現出多元化的態勢。筆者認為,我院的音樂教育(音樂治療方向)專業的培養目標應當:為各類不同層次、不同體制的特殊學校及各類機構需要音樂教育(音樂治療方向)工作者的單位、部門,培養既能從事音樂教育,又能開展音樂治療工作的合格人才。
2.課程在傳授基礎理論和知識的同時,應加強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滿足多元化需求。
音樂教育(音樂治療方向)專業的課程設置除公共課外,專業課主要分為音樂理論與音樂治療基礎必修課、音樂技能基礎及與音樂治療相關的必修課、教育類必修課、主修方向限選模塊課、專業任選課等類別。
(1)音樂理論類基礎必修課和音樂治療必修課應重應用、重基礎、內容實用化。理論類課程包括基礎和聲、舞蹈、特教概論、基礎教育學、音樂治療學基礎和心理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及基礎樂理、視唱練耳、聲樂、鋼琴、音樂治療方法技術、音樂治療評估方法、音樂課程教學論等課程。音樂教育(音樂治療方向)專業的學生應具備基本的計算機MIDI音樂制作、打擊樂演奏等實際應用能力。設置具有音樂教育(音樂治療方向)專業特色的課程,即在適當精簡、壓縮各門課程課時的前提下,適當加大音樂治療方面的課時量,并在教學中注重將各科知識融會貫通,轉化成音樂治療的實際應用能力。
(2)增設音樂教學法與音樂治療技能實踐類課程,讓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加大訓練與實踐,各音樂技能及相關音樂知識滲透的教法課程,為此特建議開設音樂治療技術訓練與實踐課,各音樂技能在音樂治療中的使用訓練課程,如:打擊樂器的演奏、歌唱、即興活動的設計等,從而為音樂治療實務操作能力的提高及對音樂教育與音樂治療概念上混淆認知掃清障礙,同時為畢業生求職奠定良好基礎。
(3)教育類課程應面向基礎教育,教育、教學能力扎實化。教育類基礎課必須面向基礎教育及干預,進一步思考應如何完善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結合,并將音樂教育課程改革的內容納入到音樂教育(音樂治療方向)課程中,從而加強對音樂教育專業學生從教能力的培養,如:特殊學校音樂教學設計、小學音樂教材研究與實踐、中國特殊音樂教育發展概論等。
(4)主修方向類課程系列化、學生主體化。建議充分考慮多元化特殊教育市場的需求,結合我院師資狀況,設置多方向、多模塊的課程組合,讓學生依據自身的具體情況,限定選修(必須達到選修方向要求)其中某個方向模塊,如:基礎手語、基礎盲文、手語舞蹈、兒童畫、手工等。從而為學生創造一個創業、擇業及向縱深方向發展的廣闊空間。
三、建構音樂治療學科合理的考評體系
在教育理論中,考評是維系品質的保證。音樂教育(音樂治療方向)課程考評方式主要是:一方面遵循音樂治療課自身學科和課程屬性規律,另一方面遵循音樂治療人才培養的規律。在統合上述兩個規律的基礎上,吸收借鑒教育評價理論及國內外音樂治療人才評估方法,充分發揮考評的檢查、管理、導向和促進作用。對傳統單一考試方法進行改進,以下是考評方式的幾個方面。
1.從傳統目標、結果取向評價向發展性評價轉變。
目前,音樂治療類的課程采用閉卷為主,開卷為輔的考試的方式檢驗學生學習效果仍是普遍做法,它是典型的“結果取向評價”模式。它重視的是教育結果的實現,忽視教育者自身因素,以及人的主體性、創造性和發展性。音樂治療類課程采用此評價模式易造成學生的知與行分離,從而影響音樂治療類課程的實效性。建議在今后,采用“發展性評價”模式,強調學生個體在評價過程中的主體能動性,評價目標應著眼于未來發展。應采用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內容的多維度、評價方法的多樣化的科學的評價模式。發展性評價理論對音樂治療類課程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音樂治療類課程要敢于將發展性評價創造性地運用于實踐,使考評成為促進音樂教育(音樂治療方向)學生全面發展、完善素質的動力。
2.對理論學習和實務操作兩個過程實施考評。
理論學習與實務操作結合改變了以往音樂治療類課程以“聽”課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倡導將理論與體驗、學習與實踐兩大環節結合起來培養人才。以前,音樂治療類課程實踐教學因受場地、師資、資金等因素的制約,沒有得到有效開展,使得音樂治療類課程只能局限于課堂內的聽講上。鑒于此,音樂治療類課程要以考評環節為突破口,依據理論學習與實務操作相結合的育人模式,在專業實踐教學場所——音樂治療室中,形成音樂治療類課程的實踐教學,突出實務操作考核權重,使考評立足于理論學習和實務操作兩個過程。
3.實現由校內教師單向考評向校外教師雙向考評轉變。
校內學習和治療室操作與校外社區、敬老院等實踐機構相結合,強調發揮校內和校外的各自優勢以培養人才。校外實踐單位參與音樂治療類課程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既順應了高等音樂教育背景下音樂治療人才培養模式要求,又有效彌補了傳統單一教師實施考評的不足。
4.考評與專業培養目標結合起來,突出“音樂治療特色”。
當前音樂治療類課程依然沿襲了音樂教育的做法,理論學習與實務操作結合特征不明顯,滯后于中外音樂治療的教育教學,忽視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教學方法仍以“老師講、學生聽”的“填鴨式”教育方式,與實踐教學倡導的“學中做、做中學”教學模式相背離。因此,需要改變考評內容重教材理論的趨向,根據音樂治療教育自身的特色,將考評內容與專業培養目標緊密結合起來,突出對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培養方面的考查。
總之,考評是“杠桿”和“指揮棒”,考評的改革可以帶動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乃至教育內容的變革。促成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繼續和深入,使高等音樂教育背景下音樂治療人才(教師)培養模式趨于完善,使音樂治療類課程能更好地適應音樂治療人才(教師)的培養。
注釋:
①高天.音樂治療學基礎理論[M].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No3.
參考文獻:
[1]陳永明.教師教育研究[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2003(1).
[2]許凌.中外高校課程設置比較[M].中國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0.
[3]曹翎.簡論對音樂教育復合型人才的培養[J].藝術教育,2006(6).
關鍵詞:
音樂教學;多媒體;特殊教育;智障學生
音樂是一門能夠想象人們現實生活情感的藝術,它能夠調動人們的感情,充實人們的想象。在音樂中人們仿佛可以身臨其境,能夠隨著音樂節奏的變化或歡快或憂傷,人們的情感也會通過音樂而得到升華。筆者本文將談一談音樂多媒體教學在特殊教育領域應用的問題。據專家調查,我國現有的學齡智障兒童有五百萬之多。而作為藝術之一的音樂,則可以治療智障兒童,對智障兒童的大腦進行一定的治療。適當的讓這些兒童聽一些音樂還可以鍛煉其反應能力,甚至有時還可以約束其不合理的行為。智障的兒童在聽歌的過程中還可以通過音樂的節奏感來提高自我的反應能力。此外,在傾聽音樂或者唱歌的過程中還能夠使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鍛煉。筆者認為,若在智障兒童早期便對其進行音樂的熏陶,那么其表達能力和行為能力便可以很早的得到鍛煉,久而久之,智障兒童后期康復的可能性便得到了提高。在多媒體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音樂教學與多媒體技術相結合可以更好的讓這些兒童感知音樂,增加他們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培養他們對音樂的熱愛。
一、特殊教育的學生的特點
特殊教育的學生大多為智障學生。而智障學生一般是指腦部受損或者因后天刺激,而造成智力發展障礙的學生。與同齡人相比,這些學生的智力水平顯得十分欠缺,所作出的行為也很難讓正常人所接受。作為智障學生其行為舉止有時比較怪異,他們共有如下幾點特征:1.理解能力差,智力低下。2.記憶力欠缺,不能記住事情。3.言行舉止怪異。作為智障學生他們對于外界事物的感知往往比正常人較慢,在音樂多媒體教學當中,音樂教師需要把握住這些學生的特點,為其開展有針對性的課堂教學。通過音樂來鼓舞學生,通過音樂來熏陶學生。先讓學生能夠理解音樂,再通過音樂多媒體教學來鍛煉智障學生的各項能力,使其在音樂多媒體作用下得到發展。多媒體教學技術在教育智障學生中的運用得到了科學的論證,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音樂多媒體教學也一定會給智障學生的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音樂多媒體教學方法
(一)多媒體與即興教學法
這種方法源自于美國的音樂治療中心,是他們開始使用這個方法并成功治愈患者的。這種方法運用在智障學生教學當中,也一定會產生有效的結果。為了活躍智障學生課堂學習氣氛,培養學生對音樂的喜愛。可以在課堂教學當中,通過即興教學的方法讓智障學生自己即興創作為自己所喜愛的音樂,并讓學生在課堂上自我展示,通過即興音樂表演的形式,來帶動全班的人對音樂的學習,讓其陶醉在音樂歡樂的氛圍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錄制學生即興音樂表演的現場。記錄學生展示的精彩瞬間。同時也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展示音樂即興表演的素材,讓學生得以學習。
(二)多媒體與奧爾夫音樂教學法
奧爾夫音樂教學的方法主要特點為,將唱、動、奏三種音樂表現融為一體。隨著我國奧爾夫教學方法的不斷發展,這種方法也越來越多的在教學方面得到應用。這種方法在教學的互動性和表現性上都有著十分鮮明的特點。這種教學方法在對學生教學的時候可以讓學生真正融入音樂的節奏當中,能夠給學生在音樂的學習中以啟發性。多媒體可以起到伴奏或者卡拉OK的作用。把學生們的上課情景通過錄音,錄像等方式回放讓學生增加對知識的喜歡。多媒體技術在音樂領域的運用能夠使課堂的表現更加多元化,更加形象豐富的表現音樂知識。由于多媒體技術的信息表達能力很強。例如在投影大屏幕結合音響的表達形式能一下子讓學生的情緒就帶動起來。通過奧爾夫音樂教學并結合多媒體技術能夠讓智障學生中更好的學習音樂。
(三)多媒體與鋼琴音樂
鋼琴是一門高雅的藝術。研究證明鋼琴學習可以明顯促使自主神經和手腳運動肌肉的相互配合。對于智障學生具有重要的康復意義。我結合智障學生實際情況,在腦癱學生中開展鋼琴與多媒體學習的個訓,取得了一點成績。鋼琴協調智障學生雙手的靈活度,開發了智障學生的潛能。多媒體直觀生動,具有極強的表現能力。通過多媒體進行鋼琴教育令到一些不容易表達的音樂知識具備了聲像化。能讓學生容易接受和記憶。我結合教學目標,尋找下載一些鋼琴練習軟件,讓學生在電腦前完成一些鋼琴知識的學習和記憶。不少學生也從中得到了進步。讓學生們很喜歡這樣的教學方式。取得了很好的課堂效果,對于一些智障的學生,他們一下子就喜歡上了鋼琴。這讓我看到了鋼琴結合多媒體教學在特殊教育領域中意義和發展前景。
三、結語
音樂屬于全人類,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教學方法越來越廣泛運用到各科學的教學當中,從而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多媒體技術運用在音樂教育當中也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趨勢。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也是一個音樂教師的必備素質,充分利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平臺。努力把音樂與多媒體教學作為治療智障學生的方法。推廣使多媒體教學技術來熏陶更多的學生。使多媒體信息技術發揮出巨大的潛力,努力培養和提高智障學生的音樂素質,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智障學生能夠與音樂產生共鳴,能夠自覺融入到音樂當中。通過對音樂的學習,鍛煉自我的表達能力、溝通能力、身體協調能力,讓這些智障兒童重新振作起來尋找到自我。
作者:洪曼莉 單位:內蒙古烏海市特殊教育學校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