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7 16:09:2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高校教育現代化,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目前醫學高校教科書中常可見到“體質指數”或“體重指數”的提法,一般表述為:“體質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指身體重量和身高平方的比值。”既稱“體質指數”,卻定義為“身體重量和身高平方的比值”,完全無視英語mass的含義,mass不是weight,body mass index BMI就應該譯作“體質指數”,而“體質指數”就必須定義為“身體質量和身高平方的比值。”
這里就出現了“質量”和“重量”的分歧。
自上世紀70年代末始,我國推行國際單位制,在中學不遺余力地講:質量的單位是千克,重量的單位是牛頓。小學生開始學習“重量”概念,接受的是“以千克為單位”的啟蒙教育,到中學卻要被“洗腦”,接受一套新的概念:質量是物質的量,以千克來衡量;重量是一種力,以牛頓來衡量。至此恐怕好多人的腦子已經亂了。然而,大學里仍然在制造新的混亂。
一、高校教材例證
《病理學》(第二版,2008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51頁 嬰幼兒體內含水量較多,每日水的需要量按每公斤體重計算比成人約高2~4倍。
52頁 水的比熱大。
238頁 低比重尿:尿比重低,常固定于1.010~1.020。
“公斤體重”、 比熱、比重,均系不規范用法,然而卻充斥于高校教材中。
二、工具書定義
請看《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關于質量和重量的有關注釋:
“重 zhòn①重量;分量:舉~|這條魚有幾斤~?②重量大;比重大(跟‘輕’相對):體積相等時,鐵比木頭~。
【重量】由于地心引力的作用,物體具有向下的力,這個力的大小叫做重量。重量在各地區因地心引力的不同而有微小的差別。在兩極比在赤道大一些,在高處比在低處小一些。
【質量】物體中所含物質的量,也就是物體慣性的大小。表示質量所用的單位和重量的單位相同,用斤、公斤等。一般用天平來稱。質量通常是一個常量,不因高度或緯度而改變。
【公斤】公制重量(或質量)的主單位,一公斤等于一千克,合二市斤。也叫千克。參看【國際公制】。
【克】公制重量或質量單位,一克等于一公斤的千分之一。
【重金屬】比重大于5的金屬。
【比重】①物質的重量和同體積的純水在4°C時的重量相比所得的比值,叫做該物質的比重,例如金子的比重是19.3,水銀的比重是13.55。②一種事物在整體中所占的分量:我國工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逐年增長。
【密度】物質的質量跟它的體積的比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即單位體積中所含的質量,用克/立方厘米表示。
【體重】身體的重量。
【失重】物體失去重量。是由于物體在高空中所受地心引力變小或由于物體向地心方向作加速運動而引起的。如升降機開始下降時的狀態。
【超重】物體沿遠離地球中心的方向作加速運動時,重量加大的現象。升降機向上起動時就有超重現象。
權威的工具書至今仍保留著“【公斤】公制重量(或質量)的主單位”和“【體重】身體的重量”的定義,起著輿論導向然而卻在混淆視聽的作用,是在提供負能量。
或許衛道者會說:“體重”的說法沒錯,不要咬文嚼字,不要吹毛求疵。
什么叫“體重”?“重”是“重量”的簡稱,重量是物體(包括人)受地球的吸引而產生的一種力。既然是力,單位就要用牛頓了。人飛入太空,不再受到地心引力的作用,即重力加速度不起作用,此時身體的質量卻依然存在。按照以前詞典的定義,重量和質量是一致的,重量消失,難道質量也隨之消失?這個人是否也可視為消失了?
小學教科書必須科學,概念不能似是而非。小學數學書應當介紹“質量”,用“千克”衡量質量。中學物理教科書介紹“重量”,用“牛頓”衡量重量。中學、大學乃至全社會都應當全力推行國際單位制,用立法的手段廢除“斤、兩、尺、寸、斗、升、畝、公斤、公里”等舊制單位,采用“千克、米、千米、平方米、公頃、立方米”等公制單位。
三、小學教科書例證
二年級數學教科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二年級(下冊)中明確印著:“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單位。”(85頁) “1千克棉花和1千克鐵比較,哪個重一些?世界上最大的鳥是鴕鳥,大約有100千克重。鴕鳥的一個蛋就重1500克。” (90頁)
四、對辭書修改的建議
(一)以【千克】詞條為主,定義為“質量的主單位,等于1000克。舊稱公斤,今已主張廢棄。”
(二)【質量】詞條的定義中,刪除“表示質量所用的單位和重量的單位相同,用斤、公斤等”,明確定義“表示質量的單位用千克”。
(三)【重量】詞條的定義中,明確加上“地球上的物體由于受到地心引力的作用,物體具有垂直向下的力,這個力的大小叫做重量,也叫重力。表示重量的單位用牛頓。”
(四)【比重】詞條,換用【密度】。
(五)【體重】詞條,換用【身體質量】。
【身體質量】人體中物質的含量,以千克表示。
【體質指數(BMI)】身體質量與身高平方的比值。
六、倡議
在此,筆者呼吁全社會配合,大力推行國際單位制:
(一)計量部門:推行法定單位。
(二)工商部門:督促力行。
(三)出版部門:工具書、報刊都要采用規范的計量單位。
(四)各級學校:規范化教科書,廢除舊制單位。
(五)媒體廣告:加大宣傳力度。
(六)老百姓:有義務配合政府,自覺使用符合國際單位制的法定單位。
參考文獻:
一、互聯網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
互聯網實現了網絡信息資源的共享,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突破時空的局限,充分共享教育資源,極大的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促進教育方法的現代化,更好的增強教育效果。此外,互聯網條件下,信息的獲取與交流更大程度上依賴于大學生發揮主動性,這樣能夠不斷強化大學生的主體意識,促進個性化發展,樹立平等、開放、參與的現代化新觀念。然而,互聯網作為一把雙刃劍,在實現資源共享、大學生自身發展的同時,也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諸多挑戰。
(一)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挑戰
在千百年來傳統文化影響之下,教師一直是人們心目中最崇高的職業,備受世人尊崇,教師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發揮著重大的引導作用。互聯網的發展使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角色發生轉化,高校學生可以通過網絡自主選擇,主動性日益增強。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局限于課堂面對面傳授交流,作為第四代大眾傳媒的互聯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迅速上升,相對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地位和作用相比傳統教育模式下大大下降。因此,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的實現需要一支高素質的思想政治教育者隊伍,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培訓,提高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要求。
(二)對高校大學生的挑戰
1. 網絡信息的復雜化,加大了高校大學生信息選擇的難度,極易造成高校大學生價值觀念、思想意識的混亂
傳統教育方式下,受教育者主要通過廣播、報紙、電視等傳媒以及教育者的灌輸過去信息,層層把關過濾之后,不正確、不恰當的信息已被刪除。而互聯網的出現極大的拓寬了信息獲取渠道,互聯網上洶涌而來的信息中,充斥著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的價值觀,以及種族歧視、宗教仇恨、法西斯主義、暴力兇殺等思潮。長期接觸網絡,一方面占用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影響學業和身心健康發展;另一方面,資產階級的價值觀念和信仰對高校大學生思想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價值取向逐漸發生偏移。
2.虛擬網絡環境下,高校大學生道德觀念淡化和道德行為失范現象嚴重
互聯網是虛擬的數字化世界,網上行為的匿名性和隱蔽性使得高校大學生道德法律觀念淡化。互聯網全球性、開放式的信息交流,為人們提供了自由表達的廣闊平臺,基于互聯網的開放性、虛擬化、自由程度高,大學生開拓了另一個生存空間。然而,在這個虛擬空間中,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并不健全,很大程度上依賴個人的內心信念來維系其道德規范。在沒有法律條例,輿論監督的情況下,網上行為便不受約束,為所欲為的不道德行為比比皆是。
3.現實生活中與人的交流減少,引發心理問題
大學生在長時間依賴虛擬空間進行交際,缺少人與人之間真實的、面對面的交流,可能會造成人際關系淡漠、人際交往能力下降。長期沉溺于網絡虛擬世界,學習生活中往往產生懈怠,精神萎靡,缺乏學習動力和奮斗精神,嚴重損害心理健康。
(三)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手段的挑戰
高校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以課堂教學為主,輔助以社會實踐活動、報告演講、校園文化宣傳等方式,這些方式至今仍發揮著重大作用。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專家學者意識到,在互聯網迅速興起與發展的今天,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成效的開展,必須積極應對互聯網的所帶來的挑戰,實現教育方式、手段的現代化。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的有效途徑
為了更好地應對互聯網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抓住網絡提供的新契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優化教育內容,創新教育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質,加強網絡監控,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現現代化提供良好的環境。
(一)優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各種社會思潮和價值觀念在網絡開放條件下相互碰撞、交融,高校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識和道德觀念受到深刻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是主導性的教育,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堅定高校大學生堅持以為指導,增強大學生辨別網絡真偽的能力。優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必須突出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指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創建高素質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
互聯網拓寬了獲取信息的渠道,極大豐富了高校學生的精神生活,但是面對良莠不齊的信息,仍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對學生進行有效教育與引導,其重大作用是互聯網無法替代的。因此,教育工作者要不斷創新理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借助以網絡為代表的大眾傳媒這一載體,革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三)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系統,加強對信息網絡的監控與管理
面對互聯網不斷涌現的各類信息,各高校必須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系統,完備網絡管理的規章制度。通過建立網絡管理的常設機構,加強校園網管理,規范大學生的網絡行為,清理網上不良信息內容。加強網絡監控,對于存在思想問題的高校學生及時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為大學生創造良好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
參考文獻:
[1]繆娜.創新構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思考[J].現代營銷(學苑版),2011(1):100- 101.
[2]賀寶月.試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J].中國青年政治學學報,2000(4):18- 21.
[3]張尚字.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淺談[J].黨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2005(10):56- 57.
[4]馬伊笑.網絡環境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與探索[J].新西部:下旬?理論,2013(5):127- 128.
[5]王彩霞.網絡環境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3(7):95- 96.
[6]玄成貴.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化[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青年工作論壇,2003(4):62- 62.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6)03-0025-02
21世紀是機遇和挑戰并存的新時代,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成為關系到社會發展和國家振興的關鍵問題。推動高等教育事業發展,開辟出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提高高校人才專業素質和內在潛力,是我國高校教育面臨的重大課題。當代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現代化電子、信息及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國的教育體制和教學方式都在發生重大變革,現代化教育技術在當代高校教育中受到廣泛關注和應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是將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運用于現代教育學領域,實現教育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改革,不斷發展新思想、新方法,來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進步。現代化教育技術如何在高等教育中發揮作用,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是值得深思和研究的。本文對現代化教育技術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和應用進行分析,對其實踐應用問題及解決辦法進行討論,以期為當代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借鑒。
1 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在高校教學中的功能和作用
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促進高校教學方式變革 教育是憑借一定的媒介才能進行的社會活動。在科技成為第一生產力的21世紀,現代化的教學技術層出不窮,以計算機為核心的多媒體技術逐步代替了傳統的語言、文字、印刷教學方式,通過多媒體網絡信息技術儲存和傳遞教學信息和內容,這不僅使信息傳播速度和質量大大提高,還實現了遠程教育,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和普及教育的目的,促進了教學方式的變革。
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促進高校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變革 傳統的教學以教材、教師、課堂為中心,以灌輸的方式進行教學,嚴重阻礙和制約了教學體制改革。而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各種教學媒體普及更新,計算機、幻燈、錄影、錄音、數碼相機、網絡教育等在高校普及,這為高校教育技術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促進創新教育的全面實施 基礎教育的價值在于教授人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傳授人們接受和接納社會生活的基本技能;高等教育的價值在于教育人們具備科研、實踐創新能力。創新教育意在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現代人才。我國傳統教育方式與美國教育方式的區別在于受教個體個性和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我國教育應吸取美國啟發式教育方法,在具備扎實知識基礎的同時,引導學生產生對所學知識產生興趣,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以開放的思維接受新知識和新事物。我國文化歷史久遠,博大精深,傳統社會制度、觀念都會對人們產生極大束縛,要實現創新教育,就必須將教師和學生從束縛中解放出來,而解放方法就只能依賴于現代教育技術。
2 現代教育技術在高校教育中的應用
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幫助學生學習新技術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發展迅速,但是一些邊遠地區的高等院校,因受地域和經濟等條件的限制,學生實際了解大型企業及大型新技術的機會很少,這無疑會影響學生的思維和視野。這種情況下,攝影機、數碼相機就為教育提供了便利。計算機可以輔助教學過程,教師可以通過計算機向學習者提供學習資料、學習計劃和內容等。網絡則代替了傳統書信、雜志的信息獲取方式,傳遞信息量容量大且及時,學生可以通過上網查詢及網上教育等方式獲取新的知識信息。目前遠程教育已在高校普及,使教學資源最大限度地傳播與利用,使得自主、自由、高效的學習成為現實。
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學生觀察力 傳統教育方式在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方面都有局限性。現代教育技術則彌補了這一缺陷。工科專業的學生往往需要觀察工程技術上的應用問題,如在測量流量時,流量計的選擇跟測量介質、精度要求以及客戶要求等眾多因素有關,可以選擇壓差流量計、渦輪流量計、電磁流量計等不同類型。生產單位通過細致的觀察,可以在原有設計的基礎上進行小小的改進,便可使產品性能和效益大大改善。如空調通風管的保溫材料種類各異,而在材料選擇時要綜合考慮,既要保溫又不易燃,還要與通風管接觸嚴密,不因驟冷產生冷凝水,這些都是通過觀察總結出來的。過去,教師只能通過講授的方式教學,對于一些復雜的工程技術和繁復的系統及工藝流程,在教學過程中會很難通過語言來講授清楚;而現代化教育手段便可解決這一難題,通過投影儀、數碼相機等多媒體工具可使授課更清楚,學生也更易于接受,而且會對授課過程進行記錄和存儲,如重點跟蹤觀察。因此,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在教學中深受歡迎[1],越來越多的教師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教學質量。
隨著知識經濟發展,先進的教學內容要生動、準確地表達出來,這就要采用現代化教育技術,要求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式,以適應教學的需要。現代化教育手段應用多媒體工具,將客觀事物形象化,可以更明顯地表現出事物本質,引導學生由感性到理性地認識事物。現代化教育手段大大地提高了教學質量,教師可以通過現代教育手段,補充、豐富和延伸教材內容,引用最新成果和資料,使學生對專業發展有廣泛的了解。只有通過現代化教育技術,不斷優化和擴展教學內容,才能培養出先進的人才。
3 對現代教育技術在高校教學應用的研究和思考
現代高校教學中已普遍應用現代教育手段,但在應用過程中還存在問題和不足。
首先,現代教育技術要求教師熟練運用PowerPoint、Authorware等軟件制作多媒體課件,通過多媒體教學帶動學生思考能動性,但在使用比例、方法、要求和頻率等一系列問題上都存在很多問題,需要教學工作者不斷地發現和解決。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現代教育技術多被教師用做黑板和教材的替代工具,缺少對教學內容的設計,對于課程資料的整理研究也較少,還有備課不足的現象發生,這些問題也嚴重影響現代教育技術的作用的發揮。
再次,高校擴充和教師流動使得高校教師就業環境寬松,增加了教師教學惰性[2],同時高校對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導致現代教育技術應用受到制約和限制。
解決高校應用現代教育技術中的一些問題,首先,高校要有組織、有目的地對高校教師進行現代教育技術的培訓,重點是優秀的工作者的培訓,他們具有真才實學,是教育的核心,但他們大多是在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之前便存在的,通過培訓可以使他們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強化對現代教育理念的認識和現代教育手段的操作能力。
其次,要進行全新教學體制改革,提高單位時間傳遞的教學信息量,合理規范教學大綱,在合理增加實用和先進的教學內容的同時壓縮教學課時,注重帶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再次,要加大現代教育設備投資,建立有效的激勵體制[3]。如根據專業、學科需求有針對性地購置多媒體教學設備,定期或不定期地對多媒體教學設備的使用情況、使用效果等進行調查,將其應用情況與教師獎勵、職稱評定等結合起來,激勵教師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直觀、生動地授課,這也是將現代教育技術更好地應用在高校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的方法。
4 結語
教育現代化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是推動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效助力。現代教育技術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必由之路[4]。就目前來看,我國還沒有本質上實現教育現代化,在現代教育技術應用過程中還存在眾多問題,這也指明了我國高校教育進一步改革的方向,要改變傳統教育理念和方式,構建全新的教育模式,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最終更好地促進我國的高校實現教育教學現代化。
參考文獻
[1]賴學江,俞惠敏.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在高等教育中的應用[J].廣東石油化工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2):28-29.
現在,我國高校人力資源管理激勵機制有著一定程度的缺陷,導致高校教師工作積極性不高,人力資源管理水平低下。怎樣引導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克服不足,提高管理質量,也就成為高校管理者所需要解決的事情。讓激勵機制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不僅能夠有效提高高校的競爭力,也有利于高校的長遠可持續發展。關于高校的人力資源管理激勵機制發展現狀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2]:
1.注重物質獎勵,忽略了精神獎勵
在近些年來,隨著國家對于高校教學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在高校管理中所投入的資金量越來越多,高校工作者收入水平、社會地位等都有明顯的提高,同時也更加注重實現自我價值。如果高校再單純采取物質獎勵,那就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難以保持激勵作用的長久性、高效性,激勵機制也無法很好地發揮出來。但是就目前來看,很多高校在獎勵教師工作成果時,多半會采取物質、金錢獎勵,而忽略了精神層次的獎勵,導致高校工作者不能在心理上獲得應有的成就感與滿足感。
2.注重保健因素,忽略了激勵因素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指出:影響人們工作動機的因素主要有保健因素與激勵因素兩個方面。保健因素主要是工作中的環境情況,它能夠有效緩解員工在工作中所產生的不滿情緒,然而無法提高員工工作積極性與滿意度,其內容通常有企業規章制度、工作監督、工資發放以及其他的福利待遇等。激勵因素主要是和工作自身有關的因素,能夠讓員工感覺到滿意,其內容有工作樂趣、工作成就感、責任感、職業上升空間等。企業要想有效提高員工的工作積極性,讓員工感到滿意,就要同時注重這兩種因素,因此高校人力資源管理要更加突出激勵因素。
3.績效考核體系不夠健全完善
合理有效的績效考核體系應該是能夠很好地激發出員工的工作熱情,讓員工的能力得到充分展示。然而現在我國高校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缺少應有的生機活力,具體體現為:第一,高校在進行年度考核時依然采取定性考核,定量考核運用不多,考核結果分為四個等級,缺乏足夠的可比性,導致考核激勵作用不能充分發揮出來;第二,因為高校人力資源在進行勞動工作時,有著非常明顯的差異性、創造性,每個人的工作方式、工作內容都相差很多,因此就不能一概而論,運用統一的考核標準,但目前高校考核時標準不夠科學合理,導致考核結果有失公允,績效考核的激勵作用不大。因此很多教師以及科研人員會花很多時間進行,甚至有新聞爆出高校造假的現象,這無疑會嚴重威脅到高校的誠信問題。
將激勵機制引入到高校人力資源管理中的必要性
高校要想培養出人才,首先就需要有高質量的師資隊伍,人力資源管理體系要完善。很多高校都在不斷出臺新的人才引進獎勵政策,在教師工作成果獎勵方面力度也很大,然而獎勵方式卻不夠健全[3]。將激勵機制引入高校人力資源管理中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能夠完善激勵措施,有效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熱情。
1.激勵機制在高校人力資源管理中占據著核心作用
激勵屬于心理學范疇,主要是用于持續激發出人們的內在動機的一種心理作用。人們在受到外部或者內部刺激時,會長期處于興奮中,從而將智力、體力、潛能發揮到極限,有效推動人的行為。在人力資源管理中,激勵主要是以人為本,通過運用一定的激勵手段促使員工努力工作,發揮出潛力,為企業發展作出更多貢獻。在激勵機制中,經常會用到多種激勵手段,依次來增強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激發出員工的創造性,讓員工能夠更加出色地完成本職工作。在高校人力資源管理中,激勵機制起著核心作用,在更為注重以人為本的現代化管理中,激勵機制能夠取代懲罰、強迫等多種工作推進手段,在高校人力資源管理中占據核心地位。
2.激勵機制有助于激發出高校工作者的內在需求
在高校人力資源中,主要對于教職工的工作進行管理,而教職工需要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才能夠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務,也就是需要外界給他們一個刺激。激勵一詞通常意義上說就是能夠達到人的某種欲望而實現這種刺激的作用。這樣,才能夠讓教育工作者為了目標而去努力,將個人價值的實現與學校長遠發展融合起來,為教育工作甚至是整個國民經濟建設奉獻出自己的力量。
3.激勵機制能夠有效調動起高校工作者的積極性
有很多實踐表明: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能夠有效激發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潛能,讓其智慧、創造性、積極性等在最大程度上得到發揮與調動,將自身工作做得更加出色。運用激勵機制可以將教育工作者的個人目標與學校目標結合在一起,讓教育工作者在實現自身價值、獲得更多成績的同時,也促使高校教學質量得到提升。采取激勵機制以后,在教育工作者群體中樹立起先進個人案例,為其他教育工作者也樹立了良好的榜樣,能夠起到促進作用,有助于提高高校師資隊伍的凝聚力、向心力。所以,將教職工的自身發展和高校發展統一起來,對于不同層次的教職工設置出相應的激勵體系,結合學校自身發展特點,最終形成一套行之有效、有利于高校長遠穩定發展的人力資源管理激勵機制,這對于高校提高自身競爭力、調動廣大教育工作者積極性無疑是非常有利的舉措[4]。
完善高校人力資源管理激勵機制的具體舉措
1.充分了解不同教育工作者的需求
人的需求多種多樣,也是多層次的,所以高校要想真正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激勵機制,首先就需要掌握不同層次教育工作者的需求,在此基礎上才能夠有針對性地實施激勵措施。通常人只有在低級需求得到滿足之后,才會有更高層次的需求。由于高校教育工作者群體差異性很明顯,不同教職工也會有著不一樣的需求,如剛進入高校擔任講師的年輕教師,因為剛參加工作,經濟不富裕,手頭較緊,所以高校人力資源對這部分教師采取物質獎勵會起到更好的效果;而對于那些晉升為教授、副教授的教師來說,經濟收入較高,這時就會在精神方面有著更高需求,所以對于這些教師采取精神獎勵,激勵效果會更明顯。
2.建立起新型的競爭激勵制度
在高校管理中,所采取的制度為事業管理制度,職工如果沒有違反高校所制定的管理制度,那么即便是沒有任何成績,也不會遭到辭退或者開除的危險,因此很多高校教師在工作中都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不思進取,工作積極性得不到激發。面對這樣的管理困境,高校應當革新之前的管理體制,建立起新型的競爭激勵制度,讓真正有能力的教師能夠得到更多回報,在最大程度上發揮出職工的工作潛力與積極性。
3.建立起賞罰分明的管理機制
1.1是高校籌集發展資金的新途徑
目前,我國的高校資金多數依靠國家下發撥款實現。在目前的社會經濟條件和高校發展速度情況下,國家承擔所有高校的所有經費是一個比較難以實現的事情。資金不足就無法保證高校的科學合理化發展。新的環境帶來新的改革機制,有些高校目前已經開始發現了在現有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科學合理合法的獲取校園資金,并且利用這筆錢有效地改善了校園建設的環境,使得學校的綜合實力和教學水平得到了較好的提升。
1.2是高校建設發展的創新理念和發展模式
高校營銷是利用高校現有的各方面資源,例如師資力量、科研水平、教學設備等等,利用這些條件為學校贏得更多資金,從而完善自己的科學教研水平和師資力量,打造出一所所一流名校,提高學校的整體實力和社會地位。高校營銷治理是將高校的各類資源與市場營銷的方法相結合,從而找到發個高校發展的道路,創建有特色有文化的校園氛圍;合理利用好營銷傳播的方式,將學校推出去引進來;提高學校的競爭實力;也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方式。
1.3是一種管理制度改革和機制創新
高校?I銷是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下,對高校的一系列設置教學改善和豐富。在高校建設中可以適當借鑒市場營銷的思維方式和方法,從而構建起高效市場管理的有效機制:抓準高校的發展方向和定位,高校營銷治理是將高校的各類資源與市場營銷的方法相結合,從而找到高校發展的道路,創建有特色有文化的校園氛圍,推進治理機制創新,從而實現高校資源合理配置,保證高校的合理化建設可以與現代社會的發展速度相結合。
2.高校營銷治理的現代化策略
2.1創新模式,拓寬高校投融資新渠道
我國高校可以向外國有關學校進行學習,吸取對方融資的經驗,從爭取外援、內部挖潛和面向市場進行校園構架的重新搭建。從一些比較成功的案例來看,國外的一些高等學校多數資金來源還是政府撥款,少部分來自融資。但是考慮到政府的財政能力有限,高校可以利用自我的宣傳,使得當地的政府和企業對其進行一系列贊助支持,或者是一些減免稅收和繳費的間接性補助。校友的作用,尤其是優秀校友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需要建立起一個校友的畢業聯系庫,宣傳校友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量力而為給學校適當做出貢獻。同時監督和管理的機制一定要透明規范,對于校友捐贈的資金和設備需要做一個規范化的管理,保證每一筆資金都有據可查,同時也要保證用在正途。在校友進行捐贈過后,需要對其進行合理的后期根據工作,保證其滿意程度收到記錄,同時加大對捐資助教的宣傳力度,帶動更多的社會人士對我國的高等教育行業進行投資。
2.2精雕細鑿,打造高校知名品牌
高效的品牌營銷有利于高校的自我推廣和市場的持續發展。品牌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發展學校,利用高校獨特的品牌特色來對高校進行專業的宣傳,有利于幫助其建立學科優勢。高校品牌是指高校管理者分析、提煉、整合高校獨特的差異化品牌要素,利用持續有效的服務來增強社會去搞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覺,從而提升高校的整體實力和水平。在此基礎之上高校的競爭能力就會被大幅度提高,高校的品牌無疑是一筆無形的財產創建有特色有文化的校園氛圍;合理利用好營銷傳播的方式,將學校推出去引進來;提高學校的競爭實力;從而提高社會對學校的認可度。名師、知名專業、校園文化、校史還有一些知名的校友,這些都是目前高校的品牌特色。通過對這些資源進行一個合理高效有效的整合,進而營銷高校,建設名校,通過提升學校的知名度來幫助高校獲取資金完善自我。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197
新時期在各大高校的人才培養過程中,高職教育管理模式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了進一步提高高職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高職教育管理工作必須立足于高職生的心理特點,確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在教管理過程中充分發揚民主,調動高職生的積極性,注重高職生的自我管理。為此,各大高校的學生教育管理工作者應該認清形勢,積極探索和研究適合新時期高職生發展的教育管理模式,大力推動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發展和創新。
1 現階段高職院校教育管理的現狀分析
高職教育不同于中學教育,對高職教育的考核是來自社會對學校畢業生的評價。高職的教育關乎到一個高職生的一生,因此,學校不能因為高職生已經是成人,而忽視對高職生的教育,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須理解的是高職生需要教師的進一步引導。然而,現階段在高職教育管理中還存在很多問題。
首先,新時期的高職生大都是80后、90后,他們在心理上與之前的高職生存在很大不同,比如,很多學生在社交生活中一方面在親朋好友面前表現得開放活潑,另一方面在陌生人面前較為沉悶。由于他們中的多數人都是獨生子女,不善于與人交流,在宿舍極少說話,使得性格越來越孤僻。此外,由于這些高職生從小都是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對家庭的依賴性較強,進而表現為心理承受力不強、責任意識較弱,但是他們往往熱衷于接受新事物,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喜歡尋求刺激,求新求變。對此,高職教育管理工作者應該充分立足于現階段高職生的心理特點,避免因使用傳統的過于嚴格的管理方式而引起高職生的反叛心理。
其次,很多高職教育管理者認為高職生已經是成人,學校應該盡量減少對學生的紀律約束,強調人性化管理。但是,在中國的教學模式下,大多數學生在中學學習過程中,業余活動時間較少,學習壓力較大。進入高職校園之后,學校給學生營造了較為寬松的學習環境,很多學生會將其作為自己放松的理由,在學習上逐漸懈怠,甚至很多學生在上高職的過程中出現厭學、逃學的情況,所以高職教育管理工作者一定要注意高職生的學習狀態,特別是對很多新生,一定要立足于高職生的心理特點,樹立正確的教學管理方法。
再次,現階段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方案過于強調理論教學,忽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導致很多高職學生畢業之后難以適應工作需要,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不高。加之,很多高職學校的教育資金不足,學校教學所使用的軟硬件設施陳舊落后,難以適應高速發展的社會需要。比如,在現階段很多高職院校都在籌劃擴建,但是卻都面臨著學校占地面積少、規模小、師資隊伍專業素質不足等問題,嚴重影響了高職院校的教學質量,出現了很多只重視數量,輕視教學質量,重視學校收益,忽視學校教學實效等問題,在人才培養方面難以實現高職院校的教學目標。
最后,高職院校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很多教師墨守陳規,囿于傳統的思想觀念之中,不能及時更新自己的頭腦,勢必會帶來很多的問題,諸如工作缺乏激情與創新,缺乏責任感與奉獻精神等,都給高職院校的教育工作增加了阻力。教師是學生的精神領導者,是目前提高學校教育水平的間接動力。但是,如今我們的生活充斥著各種誘惑,高職院校為了增加自身的影響力,吸引就讀學生的數量,大都給自己樹立了奮斗目標,比如非重點學校要變成重點,重點學校也努力拔尖,這樣學校的教師被動員起來參與其中,然而并不是每個教職工都可以把自身利益與集體利益做到完美結合,不免出現有人未能有足夠的責任感,在教學過程中出現偷工減料,不注重自身素養提高等問題,不利于高職院校教育管理的現代化建設。
2 高職院校進行教育管理現代化建設的對策
針對高職院校教育管理建設中存在的諸多問題,相關教育部門應該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進,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改善高職院校的教育管理體制:
2.1 創新教學管理模式,提高學校教學質量
高職教育管理者應該注意不斷創新教學模式,注重加強和改善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近年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學校之間的合并和重組越來越多,很多學校也由原來的專業型學校向綜合性學校發展,為此出現了很多學校專業多而不專,而學校培養的人才與社會出現脫節的情況也越來越多,高職畢業生的質量不高是現階段社會對各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的普遍評價。為此,為了提高本校的學生質量,學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須不斷改進自身的學生管理模式,對學校專業進一步劃分,不斷優化學校的專業設置,創設特色專業,進而提高學校專業人才的質量。此外,對于所學專業不感興趣而想調專業的學生,學校應該制定相應的政策,一方面提高學生對所學專業的認識,培養他們對所學專業興趣;另一方面,則支持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專業,不斷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此,學校應該制定多種形式的人才培養模式,讓不同學科和不同專業的學生在專業課堂的選擇、學習方法以及學習方式的選擇上有更多的發言權,并且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特點,制定不同的培養方案,以不斷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
2.2 完善教學管理體系,提高教學管理的科學性
各大高職院校應該不斷完善學校的教學質量管理體系,改變傳統的封閉式的教學監督模式,加強國際合作,不斷向更加開放、更加自主和更加民主的方向發展。教學質量監督與評估是提高高職教學質量的重要管理體系,各大高職院校必須進一步提高教學管理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通過制定多層次、系統性和全面性的教學體系,不斷提高高職教學質量。
2.3 創新教學管理體制,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教育管理體制的改革創新過程中,建立包括決策、執行、監督三者相結合的高職教育管理體制,讓三者有效結合。在教育管理的決策層面,為了保證學校決策的科學性,應該由相關專業和學校管理人員組成決策委員會。在執行管理方面,由學校的中層管理部門組成,確保學生工作的有效性。在監督管理層面,要充分發揮全校師生的監督作用,并組織專門人員形成固定的學校監督管理委員會,對于學校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意見和建議,通過這種三維一體式的教學模式,確保學校制定的決策具有更高的可實施性,并盡可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提高學生的管理質量,為社會輸送高素質的人才。
2.4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學校的整體教學水平
師資隊伍的建設是高職院校教育管理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高職教師來說,作為教學中主體,一定要從自身角度認識到自己的教學對學生的重要性,不斷創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在實踐中逐步和自身的教學理念結合,只有這樣,才能從本質上提升自己的教育技術能力。學校應該通過嚴格的教學評價體系讓每個教師明確教學目標,更好地認清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自身技能,更能夠促進學生們對專業知識的掌握以及學科的發展。與此同時,國家應該制定明確的標準以及完善的培訓機制,讓教師可以主動接受教育技術能力的培訓,還應該努力為高職院校教師提升自身的教育技術能力營造良好的環境,只有在這種的環境中,教師們才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而不斷提高學校的整體教學水平。
高職院校的教育管理活動不同于一般的教學管理,學校的教育管理的目的在于加強對學校內部與教學相關的各項工作的管理。高職教育作為一項人類文化的傳承和再創作的過程,其最終目的在于實現知識信息的傳遞,以不斷提高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現階段,高職院校在學校的改革和發展中擁有了越來越多的自,而且很多學校都針對學生不斷變化的學習特點,轉變學校的教育管理模式,以順應時展需要,深化改革,建設現代化的高職院校教學管理體系。
3 結語
高職院校進一步加強教育管理的現代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為社會各界輸送更多的高素質人才。為此,各大高職院校應該正視自己在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不斷創新教學管理體系,建立完善的教學評價和考核機制,加強學校內部的軟硬件設施建設,提高教師的整體教學水平,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李金玉.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業教育版),2007,(3).
[2]李亞杰.高職院校的管理創新[J].新鄉教育學院學報,2007,(4).
[3]李新宇,趙丹.高職教育管理的現狀及發展對策[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11).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2C-0106-03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高校治理現代化”正是為順應這一時代主題在教育領域提出來的一個重要課題。高校實行依法治校,是對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依法治國戰略部署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具體體現。眾所周知,要善治必先立良法,立善法于教育,則教育治。因此,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高校要實現治理現代化的發展戰略目標,必須按照全面依法治國戰略部署的要求,將法治化治理理念引入高校治理各環節中,使高校運用法治思維推動高校的各項管理,發揮法治在高校治理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推動高校治理現代化的進程。
一、法治在高校治理現代化中的必要性
(一)法治是高校治理現代化的內在要求。法治思維,在高校領域是指領導層在長期分析解決問題時以一種法律邏輯和法律精神的思維模式來強化思想引領,牢牢把握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從“人治”到“法治”不僅是管理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也是從主觀性、隨意性和無序性向合法性、權威性和規范性轉變的內在要求。高校主體本身對追求平等、遵守規則、維護權利等有著強烈的需求,意味著運用法治思維或法治方式是推動高校治理現代化最有效的理念或途徑。高校全面實施依法治校,就是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構建辦學主體與政府、社會的新型關系,規范辦學主體部各項治理行為,維護辦學主體與師生三方面的合法權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營造濃郁教育環境,其本質就是要讓高校治理行為在法律軌道內,對個性為主體的權責利能做出法律規定,確保高校推進治理過程的每一環節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這就是高校進一步完善內外部治理結構與環境、推進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的內在要求。
(二)法治是高校治理現代化的客觀需要。新的歷史時期,隨著中國法治化進程的不斷深入,高校也正悄然地從傳統治理模式向現代治理模式轉變,而現代高校的治理模式從根本上講就是“依法治校”。而依法治校就是突出法治在學校管理中的作用,提升高校管理法治化水平,處理好辦學主體與政府、社會的關系,協調好學校與師生之間各方的利益關系,建立現代大學制度,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等都迫切需要依法治校作為規范與引領,提升學校治理的法治化水平。由此可見,高校治理現代化不僅強調在治理過程中微觀方面的師生權利的保護,而且強調和突出治理過程中宏觀方面的制度建設。因此,推進高校治理現代化,既要加強國家教育法律法規建設,為構建政府、學校、社會和諧融洽的新型關系提供法治保障,又要健全高校各項體制機制,為維護好學校、教師、學生各方面合法權利保駕護航,最終達到教育治理能力的有效發揮,化解教育治理現代化進行中碰到的各種矛盾與問題。
(三)法治是高校治理現代化的重要保障。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高校各領域的改革與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在推進高校治理現代化的進程中,迫切需要通過法治來保障高校改革與發展的成果,并通過法治來保障高校治理結構內部各項公共權力的合理配置。要合理配置這些權利,保障與暢通學生、教工民主參與途徑,進行突破性的改革,都需要在法律法規、大學規章等框架內進行,確保改革的成果得到有效維護,改革的順利推進得到可靠保障。高校治理現代化就是要通過依法治校,把法治精神與理念滲透到高校治理實踐當中、把法治原則與方法貫穿到高校治理過程的每一環節,逐步形成高校各項事業的治理都依靠法律法規來規范和治理,切實提高高校治理法治化水平 。由此可見,依法治校與高校治理現代化在諸多方面存在共同性,依法治校既是高校治理現代化的應有之義,也是高校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手段,為高校治理現代化進程提供重要保障。
二、高校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法治困境
目前,我國教育法律法規在制定與完善上已取得了初步成效,高校治理方面的改革也不斷推進,突出地表現在:針對高校的法律法規相繼出臺、高校內部以大學章程為核心的各項管理體制機制的改革不斷完善。但是,在依法治校的時代背景下,高校在推進治理現代化的進程中還存在諸多法治困境。
(一)國家法治層面:國家教育法律法規有待進一步完善。現代大學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日益成為一個開放的組織系統,與外在世界有著千絲萬縷的復雜聯系,傳統“象牙塔”式的高校已不復存在,高校治理逐步從與社會隔離的“自治領地”轉化為與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受社會各種因素的制約。因此,高校治理中,來自政府與社會的介入和限制成為必然趨勢,而這種介入和限制需要在依法治校、依章治理的框架下,通過系統共治以增進理解、促進合作。在我國,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高等教育法律法規建設取得了突破性成效,初步形成了高等教育法律法規的基本架構,但是對于高等教育來說,立法還是處于起步階段。教育法制建設在國家整個法制建設中還存在一定的滯后性,還不能適應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制定的教育法律體系不僅在數量上需要增加,在質量上也需要進行必要的修訂,使教育法律法規的科學性、可操作性不斷提高,可訴性明顯增強。目前,我國制定的一系列教育法律法規,盡管對高等教育的活動進行了規范,但還是存在許多問題,不能與時俱進地適應高等教育活動不斷改革與發展的需要。我國的教育立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教育改革進行中遇到困難或挫折后對其進行總結和反思的。因此,我國的高等教育法律法規與高等教育改革的不相適應或者滯后性的事實,必定要求國家教育法律法規進一步完善。
(二)高校制度層面:高校規章制度有待進一步規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強調,加強大學章程建設是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的必要條件。凝聚大學精神與治校理念的大學章程和具體規章制度,是實現高校內部治理法治化的基本準則,是處理高校與社會、政府、市場等外部關系以及高校黨委、行政、教學、管理等內部關系的制度保障。目前我國絕大部分高校根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規,經過不斷地探索與完善,制定了較為系統的章程和規章制度,為高校依法自主k學提供了重要依據,為回答高校治理現代化的核心問題提供了科學指南。但縱觀這些內部“法”,還存在諸多問題。一是高校章程在高等教育法制體系的地位不夠明確。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制定的大學章程只規定了制定依據,且在制定依據的表達上各執己見。由于章程法律地位的不明確,勢必導致學校內部管理規章制度的錯位或者越位現象,影響高校法治秩序的構建以及師生合法權益的保護。二是章程的執行力度不夠。大學章程作為高校依法治校的主要依據,其制定的目的在于形成既“有章可循”又嚴格“依章治理”的法治局面,但是目前很多高校指定的大學章程條款未能真正全面貫徹執行,勢必影響高校治理能力的提升。
(三)管理者層面:管理者法律意識有待進一步加強。高校管理者既是“依法治校”方略的具體實施主體,又是大學規章制度的主要執行者,因此,高校管理者法律意識的高低直接影響高校規章制度的制定與貫徹執行。影響高校治理環境的重要因素既包括學校的規章制度,又包括管理者法治意識與法治觀念水平。換言之,在大學章程的制定上,法律素養高的管理者與法律意識淡薄的管理者相比,在法律層面上肯定會更規范與科學。眾所周知,在高校行政法制體系內,章程即校內“憲法”,大學校規制定應以學校章程為立法依據,是章程的具體化或細膩化。由于目前我國很多高校管理層法律思維或意識不強,混淆大學章程與校規的定義,因此很多高校存在校規與章程相違背的現象。再者,由于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影響根深蒂固,高校治理過程中的行政管理模式仍然比較嚴重,很多高校“輕法治、重人治”的思想仍然存在,領導者在工作過程中,主要以領導的文件為主導,而不用法律來表達訴求或尋找解決問題的依據,喪失了法律的權威,這對高校依法治校勢必產生消極影響,不僅阻礙了高校和諧校園的構建,而且制約了高校內部治理現代化的推進。
三、法治導向下高校治理現代化的實現路徑
在大力推進高校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影響,面臨多重法治困境,制約了高校治理現代化的有效運行。筆者結合目前我國高校的具體實際,以法治為導向,從高校外部治理環境、內部章程構建、校園文化營造等方面探究高校治理現代化的實現路徑。
(一)以建立高校外部治理環境為基礎,健全國家教育法律法規體系。一方面,當前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律體系已初步建成,依法治國的制度基礎得到進一步鞏固,人們的法治意識與法治理念整體增強,但自覺主動去學法、用法、守法的意識還有待加強,這勢必對高校治理現代化產生或多或少的消極影響。我國高校的治理理念和治理體系與多元的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高校治理現代化和依法治校的實現,必然依賴于整個社會治理的現代化和依法治國的實現程度。因此,健全國家教育法律法規體系,提升依法治教整體水平,為高校治理現代化營造良好的外部治理環境,必然增強高校治理現代化的法治成效。另一方面,我國高校的建設發展是在政府的干預與推動下進行的,高校的辦學未能脫離政府行政權力的介入,從而導致高校治理的行政化傾向較為嚴重,行政權力對高校的影響比較深遠。盡管我國已初步建成教育法律體系,但不管是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不能完全與國家法治的整體推進相適應以及不能緊跟教育改革步伐與發展需要。因此,制定、修訂相關的法律法規,為高校的發展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已成為迫切需要。
(二)以構建學校內部章程為核心,完善大學制度體系。《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建設現代學校制度要把大學章程建設作為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關鍵環節。在高校內部,章程即大學之“憲法”,是大學履行各項工作的最高行動綱領,是高校立規建制的基本依據。然而,當前我國很多高校仍然沒有擺脫傳統官本位的管理理念,在其影響下高校制定的章程蛻變成行政管理的工具,方便了管理者權力的運行,而忽視了師生利益群體的權利訴求。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以及法治建設不斷推進的時代背景下,高校依法治理已成為時代的主題,高校章程的制定必須始終遵循法制統一,必須把充分反映廣大師生員工的意愿與著力規范高校內部治理結構和權利運行結合起來,凝練成廣大師生員工共同認同的辦學理念與發展目標。高校章程的制定應始終堅持民主公開的原則,在制定過程中應廣泛收集來自各方面利益群體的意見,確保師生的意見能充分表達,合法權益得到有效維護。在章程實施過程中,應充分遵循章程在高校內部作為“憲法”的主體地位,既要確保章程成為建規立制的基本規范依據,又要發揮章程作為“憲法”的規范引領功能,完善高校內部各項管理制度,健全高校內部辦事、議事等各種運行機制,形成以高校章程為核心的規范、科學、統一的內部治理制度體系。
(三)以營造校園法治文化為重點,提升師生法治思維水平。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對高校來說,高校構建法治文化對落實依法治國方略,培養師生知法、守法以及提升師生法治思維整體水平有著重要作用。可以說,法治文化建設是依法治校的靈魂。營造濃郁法治文化氛圍,首先必須從師生的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入手,加大培養力度,把法治精神的培養作為衡量師生整體素質提升的一個重要依據,作為師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只有讓法治精神滲透到高校文化建設的方方面面,內化于心,外化于高校師生的自覺行動,才能讓法治成為師生共同自覺踐行的生活準則。其次,必須牢固樹立法治意識。高校教師及其管理者應注重平時法律知識的積累,自覺養成運用法治思維解決問題的習慣。同時高校教職工必須樹立學生為中心的法治教育理念,在對學生法律知識傳授中,不斷創新授課方法,與時俱進,切實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提升學生依法維護自身權益的能力。再次,不斷優化校園法治環境。高校師生處在優良的校園法治環境熏陶中,對他們法治文化的培養必定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滲透作用。因此,一方面,高校必須充分發揮校園官網、廣播、宣傳櫥窗等媒介的作用,對校園法治文化建設進行宣傳報道;另一方面,高校必須充分利用法治課堂或法治宣傳日等平臺,對學生進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法治教育,組織各種法制宣傳活動,使法治文化氛圍滲透到校園的每個角落。
【參考文獻】
[1]陳立鵬,楊陽.論我國現代大學制度建設――從大學章程的視角[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2(4)
[2]唐皇鳳.構建法治秩序: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必由之路[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14(8)
[3]胡丹萍,胡慧遠.高校法治文化建設的有效途教驕[J].武漢冶金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6(3)
[4]梁平.邁向現代化的高校治理――《高校現代化治理與運行機制研究》評介[J].山東社會科學,2016(3)
摘要:文化需求和經濟發展并不是推動水彩畫發展的真正動力,而其發展的真正動力來自于教育的需求。因而只有加大對教育重視,才能將高校水彩畫教育推向新的一個高度。
關鍵詞:當代水彩畫 教育 創新與發展
中圖分類號:J2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1-0000-01
美術的發展伴隨著人類對美好事物的感悟和欣賞而不斷進步與創新。水彩畫藝術作為繪畫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西方繪畫體系三位一體的金字塔結構的重要構成畫種。與其說它是一個有獨立理念和傳統的畫種,不如說是溝通其他畫種或其他藝術門類的橋梁,是各種畫種和其他藝術門類交融的實驗平臺。
曾有人說:“水彩畫姓水,水無常形”,“水”與“色”是水彩畫語言形式最基本的構成;“水”的韻味,“彩”的透明性,是水彩畫在藝術面貌和審美價值方面區別于其它畫種的獨特性根本所在。它特有的風貌和語言特性,是其他畫種難以取代,其潛能也是無限的,無論觀念還是技巧,水彩畫都極富彈性空間。因此對水彩畫的研究和不斷發掘也是必要的。
然而文化需求和經濟發展并不是推動水彩畫發展的真正動力,而其發展的真正動力來自于教育的需求。因而只有加大對教育重視,才能將高校水彩畫教育推向新的一個高度。“教育不僅僅是為了知識的傳播與技能的培養,更是為了標志著人類文明進程與社會進步的人格養成。“藝術教育對學生觀察力、理解力、表現力、交流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培養有重要。”
一.高校水彩畫教育的現狀分析
1.1 小品論
由于認識能力上的不足和偏差、表現能力、創作能力上的缺乏所表現出的一些缺陷現象,便給水彩畫下了結論――“小品”、“輕音樂”,不適合大幅面的創作和深入刻畫,發展潛力不大。水彩畫之所以沒能成為大畫種還有原因在于傳統水彩畫大都以表現湖光山色,蔬菜瓜果花卉為己任,有些題材特別是所謂的“重大題材”都被列為“”。由于自身的能力、造型能力、思想文化修養上的限制使得很多所謂的,這些多重原因造成“小品論”的陳舊觀念嚴重影響了水彩畫的發展。
1.2 缺失的教育
1.2.1 重“技”輕“藝”
通常,高校水彩畫教學的中心是“寫生色彩學”,在具體的教學實施中是將水彩畫作為色彩基礎課來教的,幾乎是一門純技術的課程。雖然幾乎每本水彩畫教材的開頭部分都會提及在水彩畫教學中培養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的重要性,教師們在開課時也會講到這一點,然而在以后的具體教學中,這一重要性通常都無從體現,沒有貫徹落到實處,成了一句空話。教師們只會在課堂上告訴學生們該如何畫、用幾步可以畫好、用什么顏色更像。并沒有給學生過多的思考空間,只是知識強加、灌輸給學生們。
1.2.2 師資力量的薄弱
斯坦福大學的愛倫和他的同事認為,師資培訓的科學化、現代化是師范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務之一。高等學校提高教育質量,實現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關鍵在于教師,在于建設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教師隊伍。
縱觀中國水彩教育,可以看出我國的水彩畫教育事業及師資力量都得到相當高速的發展。但受各種人為的因素,從80年代初至今高校水彩畫師資隊伍的整體學術水平不僅無法得到應有的提高,而且還有所下降。直到現在,高校優秀水彩畫教師流失的風潮既沒有平息,也沒有明顯減弱的趨勢。
二.問題的解決:發展水彩畫教育
2.1 思想教育――打破傳統觀念,正確認識水彩畫
我國近代美學家、教育家先生說:“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冶感情為目的者也。”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而作為實現素質教育手段之一的藝術教育,也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
在藝術教育中,我們首先得做到的便是有正確的觀念。讓學習者正確認識水彩畫,充分了解水彩畫的發展史,了解水彩畫的特性。很多人一直將水彩畫看作為“小品”然而事實上,用水彩畫表現什么樣的題材內容,畫多大、以什么風格出現,都是由畫家的思想意識以及表現能力所決定的。因而我們需要正確認識水彩畫,充分了解并將它獨特的水色語言發揮到極致。
2.2 “技”“藝”相結合
發展水彩畫教育必須以改革和調整水彩畫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為前提。水彩畫創作不僅要求作者有扎實的表現功底、技法還需要作者具備一定的藝術修養。因而在水彩畫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教會學生怎么畫,還得讓他們學會思考、提升藝術修養。過于沉迷于對水彩畫技法上的研究,只會使作品變得空洞而無實際價值。
2.3 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注重增強學生的時間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新能力”,是十六屆六中全會對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提出的明確要求。人最有價值的才能是創造性。創造性,即探索精神,是創作藝術以表達的核心。美術貴在創新,創造是美術的生命。
教師在引導學生觀察時,應該用多種方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鼓勵他們積極主動地去觀察、思考、想象。讓學生通過視覺的觀察、聽覺的刺激、觸覺的感受、運動的體驗、活躍思維,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自主性、創新性,從而達到創造性思維的培養目的。
2.4 重視師資教育
水彩畫師資隊伍水平作為高校水彩畫教育質量和學術水平的決定因素,為實現現代的水彩畫教學目標,應適應新時期水彩畫教育改革和發展以及人才培養的需要。從個體看,從事水彩畫教育的教師不僅是要有良好的品德、高尚的人格和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而且還必須具有扎實深厚的理論知識基礎和實踐操作能力。從團體看,針對不同的創作領域,必須具有一支數量充足,層次結構合理、團結協作的師資隊伍。這樣的師資團隊和教師,在開展水彩畫教育過程中才能夠做到優勢互補,相得益彰,發揮出系統的功能和作用。
三.水彩畫的傳承與創新
上世紀80 年代中期,第六屆全國美術展覽將水彩畫分成單獨的畫種展出。特別是近20 年來,水彩畫的表現力得到很大提高,表現技法也開始改革和刷新。但是,在文化市場中,水彩畫的收藏和拍賣價遠不及油畫和國畫等大畫種。在水彩畫的學習上,我們不僅要借鑒,學習傳統,更要不斷摸索,創新。傳統是代代相傳的文化要素,是一個民族歷史沿襲下來的思想行為方式和藝術形態,是一種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習慣,如何讓將其傳統學到手,只有通過扎實的學習,掌握西洋水彩藝術的真諦,才可能進入中國水彩畫的自由境地。
結 語
加強高校水彩藝術教育是新時期水彩藝術繁榮的保證,提高水彩藝術教育質量與促進水彩藝術創作繁榮是相輔相成的,互相促進,互為保證。同時,高校水彩教育的普及與提高,也是中小學水彩藝術教育的保證。水彩畫在不同教育階段起著不同的作用:啟蒙教育階段,水彩畫起到普及美育的作用;中學教育階段,水彩畫具有素質教育的作用;到了大學教育階段,水彩畫是專業教育的基礎。因此,我們應該重視高校水彩畫學科建設,為進一步推動整個美術教育事業打下更扎實的基礎,為繁榮我國的水彩藝術做出貢獻。同時除了要從水彩教學著手外,還要依靠水彩畫展促進學術交流,帶動水彩藝術的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胡建清:淺談水彩畫創作中創造性思維的培養,2009年
[2]張洪彬:談水彩畫的發展與水色語言,2009年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高校在教學信息化建設過程中應重視統籌規劃和布局,建立完善的新型體制與工作流程,加大資金投入,更新軟硬件設備與優質教學資源云端化整合,加快教學管理信息化進程,構建教學支持服務體系,提升師生應用信息化設備學習能力,深入推廣教學信息化的應用成果,以適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指出 “把教育信息化納入國家信息化發展整體戰略”,“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教學信息化建設是高等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重點,其建設水平已成為衡量高校整體辦學水平、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標志。
1大數據時代高校教學信息化建設現狀與存在問題
1.1高校信息化建設規劃初步建立,但相關制度及部門設置尚需優化加強
教學信息化建設過程中頂層設計直接影響著信息化的未來發展方向。合理完備的建設規劃在教學信息化建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能夠使高校已有的相應規章制度與當前信息化的建設相互無縫融合,而且可為其提供高效的機構管理和人事支持等方面的保證。
但根據目前調研統計結果來看,雖然已經有近八成的高校有明確的校領導來負責校園教學信息化建設和管理工作,但高校教學信息化的組織機構并不均衡,主要單獨由(現代) 教育技術中心承擔教學信息化的實施工作;少部分高校設立了2-3個實體機構分別承擔信息化建設的各項工作:由現代教育技術中心負責教育技術推廣、普及工作,網絡中心負責校園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信息中心負責信息化建設應用系統開發、建設和數據維護等;一些信息化走在前列的高校還設立了專門的信息化建設機構,如信息化建設辦公室等。然而隨著大數據時代技術的發展與教學方法的革新,迫使教學信息化機構的職責定位與功能也需要發生相應的變化,當前高校在信息化建設和推廣過程中存在部分功能交叉或機構職責定位不清的問題,造成了極大的數據冗余,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推進高校教學信息化建設的進程。
1.2信息化基礎設施初具規模,信息資源共享程度較低
隨著近些年信息技術的大力發展,各種網絡技術和信息化設備已在各高校得到了很高的普及率,已基本具備了在教學、科研和管理等方面運用信息技術的條件,各類高校的多媒體教室(配備如計算機、音響、網絡接入、投影儀等)建設情況已達到較高水平。
在信息化系統建設方面,大多數高校都具備了OA辦公系統、電子郵件系統、教務管理系統、校園一卡通系統、數字圖書館系統和科研管理系統等各門類的校園信息化系統的部署和應用。但在目前被調研的高校中,各職能部門和師生群體用戶普遍反映系統不穩定、不智能和不友好,與目前主流互聯網公司軟件產品的友好體驗相差較遠。造成這一問題的根本原因還是這些應用系統所屬部門各司其政,只從本部門需求出發進行研發,系統間數據不兼容也不能共享,給今后的功能升級、產品維護、資源共享等方面帶來許多不便,造成校內師生用戶體驗較差。
1.3云計算等新技術應用水平低,資金投入大利用率差
目前高校的教學信息化建設還大多停留在“重硬件輕軟件,重業務輕資源”階段,更多的資金投入在教學儀器和多媒體設施上,信息化技術應用水平較低,部分高校日常信息化教學還停留在“多媒體教學”階段。但隨著大數據和云計算的快速發展,特別是伴隨著移動寬帶網絡和智能終端性能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計算機設備和終端設備方便快速的接入互聯網。在當前云計算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各高校如何安全、有效地處理互聯網上的數據和信息就顯得十分重要,是一項十分艱難的挑戰。
目前高校信息化建設中服務器、存儲、計算機終端等設備耗資巨大,維護和更新成本過高。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促使師生對信息需求量劇增,高校在原有信息化建設思路下,不得不采更多資源、存儲和服務器來對師生提供信息資源和信息服務,與此同時要增加更多的專業信息技術人員和更多的維護運行成本;另一方面各學院信息化建設各自為政,購入的服務器、存儲、電腦等設備由于管理和維護等原因,存在閑置或未啟用的情況,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
2高校教學信息化建設的思路與對策
教學信息化建設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性工程。為了能從大數據的角度出發,推進高校教學信息化建設,提高教學質量,達到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目的,應從教學信息化的政策體制、平臺搭建、資源整合、培訓推廣等多個方面進行思考和制定規劃思路。
2.1創新信息化建設管理體制,優化部門設置與工作機制
高校應重視教學信息化頂層設計與統籌規劃,按照優化配置、注重實效、分步實施的原則,將“教學信息化硬件、軟件、服務、信息資源、人力資源”進行一體化規劃與建設,促進教學信息化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各高校應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設管理體制,將教學信息化管理體制建設與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緊密結合起來。高校教學信息化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技術部門支持,并且需要各個相關管理部門、業務部門和校內各院系的密切配合和參與。因此,應成立教學信息化領導小組,不應將信息化建設任務單獨推給一個或幾個獨立職責的現教中心或信息中心等部門,而是建立將主管教學的學校和各院系領導、教師、學生等各多方角色加入到教學信息化建設決策、規劃、管理的組織中來;成立信息化建設監督機構,推動學校教學信息化服務部門的制度、資源和人員的協調整合,形成統一領導、歸口管理、分級負責、分步實施的教學信息化建設工作機制。
2.2優化資源投入和布局,構建高校云計算平臺
目前我國高校信息化的建設普遍采用的是自主建設、自行購買的模式,各學校根據自身需求購買基礎設施設備、電子資源和信息管理系統,在過去十幾年間投入了大量資金,也取得了一定的信息化成效,但由于大數據時代的到來,高校不同時期購買的服務器、存儲和資源的數量越來越多,需要大量的專業技術人員來進行管理和維護, 其運行和維護成本越來越大,而且設備的更新換代周期越來越短。此時應該優化資源的利用,盡快構建高校云平臺建設,高效利用各種教學資源。
云計算是通過網絡連接各終端設備,為用戶提供數據運算、存儲和處理服務,可以對用戶數據進行收集、處理和共享,因為數據收集和存儲過程并不是在某臺計算機進行,而是在云端完成,用戶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數據存儲操作,且不必擔心數據丟失問題,即使計算機出現故障,數據也會被安全地存儲在云端。
目前現代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高校教學機房以及辦公用的計算機,需要M足不斷更新的各種教學辦公的需要,機器的配置會隨著應用軟件的要求而不斷變化,硬件設備更新換代周期越來越短,設備往往在購置后不久就需要更新換代。而采用云計算所提供的服務,這些問題將迎刃而解,云計算解放了硬件配置對終端的限制,即使像手機、IPAD、甚至僅僅是顯示器(配合云桌面設備)等低配置的終端設備,也能使用類似超級計算的應用。因此高校可以將資金投入到云計算中心建設,優化和充分利用現有設備構建統一的數據中心,節省開支。
2.3高校教學信息化開展定期培訓,提高教師信息化教學素養
眾所周知,教師資源是高校最為寶貴的資源,它決定了一所高校的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英語是我國高校的基礎課程,社會和學校十分重視,對英語教師需求量大、要求高。但我國高校英語教師隊伍還存在諸多問題。本文針對高校英語教師人力資源的現存問題,結合人力資源管理理論,通過調查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三所高校的英語教師,提出高校英語教師人力資源優化配置的有效策略。
1. 高校英語教師人力資源的現狀及問題
1.1教師數量不足,工作量過重
近年來高校擴招造成了師資力量不足,教師工作量過重的現象。比如內蒙古某高校學習英語的學生高達10000,而該校的英語教師只有68位。經計算,得出以下數據:該校英語教師人均周學時14.5,人均班級數4.2,人均學生數131.5。繁重的工作量會縮短備課時間,從而降低教學質量。
1.2性別比例明顯失衡
由于學科特點,學習英語的男性比女性少得多,由此導致英語男教師和女教師比例嚴重失衡。就高校英語教師性別比例問題,筆者對內蒙古呼市三所高校進行了調查統計,得出以下數據:高校1有9位男教師,56位女教師,男教師僅占14%;高校2有男教師10位,女教師61位,男教師占14%;高校3有男教師9位,女教師41位,男教師占18%。由此可見,高校英語教師男女比例嚴重失衡。
1.3新老教師比例失調
高校近年在擴招學生的同時,也新進了不少年輕的英語教師。筆者對內蒙古呼市三所高校英語教師的年齡狀況進行統計后得出以下數據:3所高校中30歲以下的教師87人,占45%;30-40歲的教師45人,占23%;40-45歲教師33人,占17%;45歲以上教師30人,占15%。由此可見,年輕教師比例大,人數多,而年齡較大、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比例小,人數少。這就意味著大部分學生的英語課由經驗不足的年輕教師教授,這樣就可能導致學生得不到有效指導。并且,繁重的教學任務會增加他們的工作壓力,有礙他們的提高。
1.4教育理念滯后,教學方法陳舊
經調查發現,目前大學英語教師雖然年輕化了,但教學觀念和方法并沒有跟著年輕化、現代化。通過走訪幾位年輕英語教師發現他們對外語習得理論與實踐缺乏深度認識,上課仍以教授語言知識、討論課文內容、簡單練習口語這種簡單、陳舊的教學方法為主。所以,更新高校英語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2.對現代英語教師人力資源優化配置的策略
2.1有關部門加大投資力度,加強培訓,促進外語師資可持續發展
各教育行政部門和各高校要充分認識到高校教師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性,加強對人才的培養。教育部門和各高校應落實英語教師多層次、多方式的在職培訓制度,給年輕英語教師提供充足的學習機會、充裕的學習經費和良好的學習環境等,盡量為他們提供參加國內外高層次研修班和出國做訪問學者的機會,提高其科研和教學水平,促進外語師資的可持續發展。
2.2共享優質英語教師資源
要促進高校英語教師之間的相互學習,資源共享不失為一個有效方法。教師個人的優質資源可與教研室乃至全院的教師共享。資源共享不是簡單的照搬照抄,而是相互借鑒,再根據自己學生的英語基礎、專業特點及教師本人的講授風格和特長具體應用到教學實踐中。資源共享實質上就是集思廣益,充分利用集體智慧,使優良的教學方法、實用的教輔材料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2.3網絡輔助教學
優質的教師資源可利用網絡擴大輻射范圍,從而使更多的教師和學生受益。大學英語教師可建立英語教學網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英語資料,還可以在網絡上組織討論、布置作業、答疑解惑、接收學生的反饋意見等。網絡輔助教學可以使英語教學更生動形象,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網絡輔助教學符合英語學習的規律,也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方向和要求。
2.4明確教師任務,構建學術團隊
據筆者調查,很多高校英語教師承擔了多門科目的教學。這雖能體現教師的全能性,但英語各項技能都有其獨特性,教師要花費大量時間鉆研該科目。在目前大學英語教師工作量繁重的情況下,難免會顧此失彼。故筆者建議明確教師的教學科目,使教師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去鉆研該科目的有效教學方法。教學任務專項化也有助于教師形成教學團隊,提高科研能力,構建更加專業的學術團隊,促進大學英語師資的可持續發展。
3.結束語
高校英語教師是提高大學生英語能力的關鍵,因此加大對高校英語教師人力資源的開發與優化配置無疑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就目前高校英語教師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提出了一些建議和對策,期待能為我國高校英語教師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優化配置做出更多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姚百花.高校教師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的問題與對策[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0(2)
[2]賈愛武.外語教師教育與專業發展研究綜述[J].外語界,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