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7 16:09:2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單元教學設計反思,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3)02-0101-02
在我校課程單元教學設計活動中,筆者的教學內容是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出版的教材《高級機修鉗工工藝與技能訓練》(劉繼福,2007)中的“軸承部件的拆、查、測、繪”。現對本次課的教學設計方案加以反思,旨在進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
教學設計方案
(一)學習者分析
本課的學習者是高中起點的機械設備維修專業三年級學生,18名學生均為男生。在能力基礎方面,他們思維較活躍,動手能力較強,求知欲強,樂于實踐操作,熟悉設備拆裝,對測繪有一定了解。在背景知識方面,他們已經完成《機械制圖》、《機械基礎》等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并參加過一個學期的機械維修技能訓練,具有一定的機械基礎知識,達到了中級機修工技能水平。
(二)設計理念
項目課程已成為新一輪職教課程改革的共同選擇。要把《高級機修鉗工工藝與技能訓練》這門課的課程結構轉換為工作任務結構,將課程中的理論與實踐進行有機整合,項目的選擇及其結構設計顯得特別重要。“減速器的拆裝與測繪”這個項目是以一個具體的機器為教學載體,引出了減速器的組成、功用,減速器裝配圖的識讀,零部件的拆裝與測繪等制圖專業理論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在完成各個子項目訓練的過程中,逐漸展開對其他常用機械的專業知識、技能的理解和應用,培養機械設備維修專業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軸承部件的拆、查、測、繪”這一項目是“減速器的拆裝與測繪”項目的一個子項目。
(三)教材分析與處理
本課內容的地位與作用 本課的內容選自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出版的教材《高級機修鉗工工藝與技能訓練》第二單元課題1,需用6個學時完成。零件測繪是一個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是對整個課程的綜合化訓練,是后續的機械裝調技術綜合實訓的重要基礎。為了給學生建立一個既符合認知規律,又遵循技能習得過程的知識結構網,筆者在教材原有內容的基礎上,補充了查閱滾動軸承的代號與含義等環節,旨在學生學習完知識點后能夠動手操作、親自體驗,把知識轉化為技能。
單元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當前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筆者擬定了如下三個教學目標:(1)專業知識目標:能夠正確拆裝齒輪減速器;熟悉測繪滾動軸承的過程、步驟、注意要點;合理選擇零件的表達方法,掌握草圖的繪制方法和過程。(2)能力技能目標:培養學生正確拆裝齒輪減速器、測繪零件、查閱資料、計算機操作等能力;鍛煉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團隊學習等多種學習能力。(3)情感素質目標:通過小組分工合作,提高學生的參與競爭和團隊協作精神,鍛煉學生的查閱能力、自學能力、表達能力和評價能力;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和賞識他人的胸懷,激發愛崗敬業的情懷,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加強學生安全操作、文明生產的意識。
確定學習重難點 (1)學習重點:機械零部件拆卸方法、步驟及注意事項;正確使用常用工量具;測繪滾動軸承。(2)學習難點:滾動軸承的測繪。
教學準備 (1)準備三臺圓柱齒輪減速器、若干拆裝工具、測繪工具、專用工具等。(2)準備若干《機械手冊》、《機械制圖》、《機械零件》、繪圖紙等。(3)給學生發放學習輔導資料。(4)按照小組之間學習能力基本相當原則進行分組,將學生分成3組,每組6人,組內推薦組長,自學《學習輔導策略》等資料。
(四)教法與學法的運用
教法:直觀教學法、引導發現法、探究教學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學法:自主探究、查閱資料、合作學習、歸納總結。
教學實施過程
課后反思
(一)教學結果
反思本次課的教學實踐,教學目標達成度高,重點難點突出,在課堂結構、教學方法、學法指導等方面教學過程順暢,方法適當,學生能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積極思考、動手實踐,教學效果較好。
(二)教學實施感受
單元教學設計落實三維目標 筆者按照戴士弘教授關于“職教課程的能力本位項目化改造”講座和《高職教改課程教學設計案例集》進行教學設計,選取了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內容,體現了教學能力本位,采用了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等形式,明確了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目標、能力技能目標和情感素質目標。
合理選擇內容,學習難度適宜 本次課從軸承到機械裝調技術綜合實訓裝置,從零件拆裝到零件測繪,從徒手畫圖到計算機繪圖,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步步深入地進行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筆者立足于學校的現有實訓條件,合理選擇內容,學習難度適宜,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能夠實現能力的拓展與延伸,較為成功地完成了教學任務,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 筆者在整個教學環節中起著組織和引導作用,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并掌握學習方法,把學生實踐活動作為課堂主線,鼓勵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頭腦去判斷,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在授課方式上采用任務驅動、項目引領、雙線并行等教學形式,讓學生在教中學、在學中做,努力突出“教學做”一體化。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能夠發揮主體作用,興趣盎然,參與主動,體驗深刻。
挖掘德育因素,啟迪學生智慧 教育賦予我們的責任不僅是授之以知,教之以事,更重要的是要感之以德。筆者在專業實訓課教學中,充分挖掘德育因素,在教給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給予適時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本次課中,團隊合作很重要,筆者引用減速箱上的齒輪來引導學生:“我們的班級就像一個大齒輪,而每位同學就是一個輪齒。我們從入學至今一起奮斗,一起成長,從最初的棱角分明打造成如同齒輪般齒齒相扣、緊密聯系、缺一不可,希望同學們繼續發揚機械精神,彼此推動,讓班集體這個大齒輪正常、順利轉動,共同營造一個團結奮進的班集體!”在教學過程中,巧妙地將專業教學與德育融為一個有機整體,使德育工作“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三)不足之處
一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整合設計的預設痕跡有些明顯,學生自由拓展的空間較少,課堂張力稍顯不足。二是教學環節之間過渡和時間秩序的調控上還有待提高和完善。三是教師要進一步熟悉教材教案,語言要簡練確切,減少不必要的重復。四是上課時有很多聽課教師,學生還是過于拘謹,出現了怯場的表現。筆者及時與他們溝通,給予他們鼓勵,這就耽誤了一些時間,出現了“前松后緊”的現象。
參考文獻:
[1]戴士弘,畢蓉.高職教改課程教學設計案例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2]曾良驥.高職課程“六位一體”教學設計范例[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9.
[3]董必輝.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機械制造技術》課程單元教學設計[J].職業教育研究,2012(11).
一、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課程的一個“單元”?就是一次課。在時間上緊密相連的一次課,叫做一個單元。教師的備課是以一個單元為單位進行的,教案也是針對課程的一個單元寫成的,學生的學習過程也被分成這樣的單元進行。因此,本文所講的課程單元教學設計是指一次課的教學設計,也就是通常我們所講的每一次課的教案。
本文認為,課程單元教學設計的有效性是指教師依據職業活動、職業能力和專業發展的需要以及學生的現狀,科學設計課程單元(教案),并將課程單元教學設計通過課堂教學付諸實施,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達到用的方法巧、花的時間少、費的氣力小、取得的效果好的目的。一方面學生得到了進步和發展,同時教師的專業能力也得到了發展。
二、課程教學單元設計的意義
1.有利于教學工作的科學化
體現課改的課程單元教學設計是從課程整體教學設計出發,將教學活動建立在系統方法的科學基礎之上,應用系統的觀點和分析的方法,使課程的整體設計與單元設計達到整體優化,避免課堂教學的隨意性。
2.有利于學生職業能力的提升
體現課改的經濟法課程單元教學設計著重將經濟法律規定轉化為真實或仿真的教學案例并進行分析,通過教師任務驅動、學生小組合作完成,突出了職業能力、學生主體,提高了學生的溝通能力、合作能力和用法能力。
3.有利于教師的專業成長
課改下的經濟法課程單元教學設計,不只是要求學生掌握經濟法課程中的用法能力,而且要求教師自身首先要掌握課程中的各種用法能力。新的課程及教學理念和新教法對教師的專業知識、專業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而這些對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都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三、經濟法課程單元教學設計存在的問題
1.課程整體構建缺乏科學性
(1)課程內容的設計未能體現職業活動、專業發展的需要。會計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就職于會計崗位的較多,教學內容應體現學生畢業后職業活動、專業發展的需要。現實中,一些學校經濟法課程按照會計初級考試用書進行教學安排。而現行的會計初級考試用書并沒有企業、合同、市場運行等方面的法律內容,這既不能滿足學生畢業后參加會計中級職稱考試的要求,也不能滿足學生的職業發展需要。對于市場營銷專業來說,學生畢業后就職于營銷崗位的較多,教學內容應突出市場運行管理法律制度、工業產權法律制度等。但是現實中,教師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往往隨意性大,大多按教師本人的喜好及熟悉程度安排。
(2)未能避免與其他課程內容重復的問題。如會計專業經濟法課程一般安排在會計考證之后,但一些學校的經濟法課程仍包含稅法的內容,這就與前面學期安排的會計考證課程中的稅法內容重復。
2.重理論輕實踐能力
很多教師對課程教學內容中的實踐能力認知模糊,這不僅體現在課程整體上,在每次課的教學單元設計中也是如此。因而,教學中側重理論教學設計,而不注重實踐能力教學設計,其結果表現為學生用法能力較弱。
3.課外拓展不足或空缺
很多教師在課程教學設計中,往往忽視或草率對待學生的課外拓展,只是簡單地布置幾道簡答題,而這對于檢測學生每次課應掌握的實踐技能是遠遠不夠的。
4.教學評價單向,教師反思欠缺
很多時候,教師只顧埋頭教學,而不回頭總結反思,只重視教師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而忽視了學生對其自身學習效果的評價,也未能重視學生對教師的單元設計及授課的評價。這樣做的結果,往往造成教師對學生貶多褒少,嚴重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學生也因此產生了倦怠情緒;教師對下一次課的單元設計和下一教學周期的課程單元設計沒有改進和完善,或改進、完善不明顯。
四、突出能力為本位,科學設計經濟法課程單元
1.滾動修改課程標準,對課程進行整體教學設計
課程教學的整體設計是從單元聯系的角度對課程教學的設計進行整體優化。體現先進職業教育觀念的課程教學,其基本原則共有6項:①職業活動導向;②突出能力目標;③項目載體;④用任務訓練職業崗位能力;⑤以學生為主體;⑥知識理論實踐一體化的課程設計。
(1)優化整合課程內容,科學設計教學進度。①要熟悉經濟法課程的前接課程和后續課程,在此基礎上優化整合教學內容,對課程進行整體設計,以免與前接課程教學內容重復。②要深度開發校本教材。現行出版的高職經濟法教材能符合上述課程教學整體設計6項原則的幾乎沒有,因此授課教師必須對現有教材進行二次開發。筆者通過近幾年的教學,不僅編寫了校本教材,而且還精心編寫了《經濟法課堂教學上課用案例》(含課堂訓練案例)、《經濟法知識與能力訓練》等教學配套資料。將校本教材的相應內容有機地糅合到課程單元教學設計中,經過課堂教學使用,不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很有成就感,學生也不感到枯燥,反而有興趣挑戰一個又一個的任務。③科學設計教學進度。即確定課程有多少個單元以及單元的課題名稱,編制教學進度表。
(2)確定課程的整體能力目標。課程的能力目標不是來自課本,而是以職業活動、崗位需求、專業發展為依據來確定。
(3)根據職業能力和專業發展要求,滾動修改課程標準。由于人的認識水平有一定的局限性,再加上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經濟法的課程標準的編制不可能一勞永逸,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對經濟法課程標準進行滾動修訂,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2.精心設計課程單元教案
(1)確定經濟法課程單元教學設計的模式。根據不同的學科特點,課程單元的設計可采用任務教學法、項目教學法、綜合法、四步教學法等。結合經濟法課程教學實踐,筆者認為,由于經濟法課程的特殊性,經濟法課程單元教學設計以四步教學法(示范、模仿、練習、鞏固提高)和綜合法(告知、引入、操練、深化、歸納、訓練)相結合較好,它糅合了四步教學法、綜合法的優點,突出了能力目標、任務訓練、學生主體,真正體現了學中做、做中學、學會做,做學結合。
(2)突出能力目標、任務驅動、學生主體,系統設計經濟法課程單元教學的具體內容。經濟法課程單元教學設計分為3頁,首頁包括:課題名稱、背景分析、學習目標設定(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態度和情感目標)、學習任務描述,以及教學情境創設、教學資源準備、教學反思等;第二頁教學過程設計包括:告知(教學內容、目標)、引入(任務)、操練(掌握初步或基本技能)、歸納(知識、能力、素質)、深化(鞏固、拓展、檢驗)、評價總結(含學生評價和教師評價,以學生評價為主)、課后拓展等步驟,每個步驟包含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學生活動幾個方面;第三頁主要是教學過程實施。
3.有效進行課后學習拓展的設計
課后學習拓展的設計,不是簡單地布置幾道簡答題,而是既要考慮到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以期通過課后拓展學習鞏固課堂上訓練的能力,也要兼顧到學習能力強、課堂上吃不飽的學生。這樣,突出了學生的差異性和層次性。
4.全面設計教學評價與反思
(1)學生對教師的課程單元教學設計進行評價。教師要重視學生對其課程單元設計和授課的感受和評價。教師每次授課后,要放下身段,虛心傾聽、收集學生對其教學設計及授課的感受和評價,并進行教學反思。
(2)學生(小組)對自身的評價。針對課堂上的任務訓練完成情況,由學生(小組)自評和互評,評價內容包括: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合作情況、小組成員的參與程度等。
(3)教師對學生的客觀性評價。教師對學生的課堂學習要持積極的態度和期望,應該強調學生的進步狀況。其評價包括:學生的溝通能力、合作能力、學習能力、職業技能等。
(4)教師對自身單元教學設計的評價和反思。主要從以下幾點進行設計:①課程設計是否突出了能力目標?②是否用恰當的任務進行了能力訓練?學生獨立訓練或小組合作訓練完成的情況如何?學生通過能力訓練是否有成就感?③是否體現學生主體?學生積極參與的程度如何?④教學設計最突出的亮點是什么?存在的問題和癥結在哪里?⑤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的策略。
5.外部監督保證
(1)學校要從制度層面上制定有關課程改革的導向性政策。首先,學校要從經費上給予一定的支持(主要用于獎勵),確保課程改革穩步推進。其次,要將課程改革,包括課程標準的制定和完善、課程教學設計、教學效果的測評等納入制度進行考核,并與教師績效掛鉤。
(2)學校要常規性地開展教學競賽。比如舉辦年度優質課公開賽、單元教學設計競賽等,以此帶動全校教師投身到課程改革和課程教學設計中的積極性。
一、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課程的一個“單元”?就是一次課。在時間上緊密相連的一次課,叫做一個單元。教師的備課是以一個單元為單位進行的,教案也是針對課程的一個單元寫成的,學生的學習過程也被分成這樣的單元進行。因此,本文所講的課程單元教學設計是指一次課的教學設計,也就是通常我們所講的每一次課的教案。
本文認為,課程單元教學設計的有效性是指教師依據職業活動、職業能力和專業發展的需要以及學生的現狀,科學設計課程單元(教案),并將課程單元教學設計通過課堂教學付諸實施,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達到用的方法巧、花的時間少、費的氣力小、取得的效果好的目的。一方面學生得到了進步和發展,同時教師的專業能力也得到了發展。
二、課程教學單元設計的意義
1.有利于教學工作的科學化
體現課改的課程單元教學設計是從課程整體教學設計出發,將教學活動建立在系統方法的科學基礎之上,應用系統的觀點和分析的方法,使課程的整體設計與單元設計達到整體優化,避免課堂教學的隨意性。
2.有利于學生職業能力的提升
體現課改的經濟法課程單元教學設計著重將經濟法律規定轉化為真實或仿真的教學案例并進行分析,通過教師任務驅動、學生小組合作完成,突出了職業能力、學生主體,提高了學生的溝通能力、合作能力和用法能力。
3.有利于教師的專業成長
課改下的經濟法課程單元教學設計,不只是要求學生掌握經濟法課程中的用法能力,而且要求教師自身首先要掌握課程中的各種用法能力。新的課程及教學理念和新教法對教師的專業知識、專業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而這些對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都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三、經濟法課程單元教學設計存在的問題
1.課程整體構建缺乏科學性
(1)課程內容的設計未能體現職業活動、專業發展的需要。會計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就職于會計崗位的較多,教學內容應體現學生畢業后職業活動、專業發展的需要。現實中,一些學校經濟法課程按照會計初級考試用書進行教學安排。而現行的會計初級考試用書并沒有企業、合同、市場運行等方面的法律內容,這既不能滿足學生畢業后參加會計中級職稱考試的要求,也不能滿足學生的職業發展需要。對于市場營銷專業來說,學生畢業后就職于營銷崗位的較多,教學內容應突出市場運行管理法律制度、工業產權法律制度等。但是現實中,教師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往往隨意性大,大多按教師本人的喜好及熟悉程度安排。
(2)未能避免與其他課程內容重復的問題。如會計專業經濟法課程一般安排在會計考證之后,但一些學校的經濟法課程仍包含稅法的內容,這就與前面學期安排的會計考證課程中的稅法內容重復。
2.重理論輕實踐能力
很多教師對課程教學內容中的實踐能力認知模糊,這不僅體現在課程整體上,在每次課的教學單元設計中也是如此。因而,教學中側重理論教學設計,而不注重實踐能力教學設計,其結果表現為學生用法能力較弱。
3.課外拓展不足或空缺
很多教師在課程教學設計中,往往忽視或草率對待學生的課外拓展,只是簡單地布置幾道簡答題,而這對于檢測學生每次課應掌握的實踐技能是遠遠不夠的。
4.教學評價單向,教師反思欠缺
很多時候,教師只顧埋頭教學,而不回頭總結反思,只重視教師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而忽視了學生對其自身學習效果的評價,也未能重視學生對教師的單元設計及授課的評價。這樣做的結果,往往造成教師對學生貶多褒少,嚴重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學生也因此產生了倦怠情緒;教師對下一次課的單元設計和下一教學周期的課程單元設計沒有改進和完善,或改進、完善不明顯。
四、突出能力為本位,科學設計經濟法課程單元
1.滾動修改課程標準,對課程進行整體教學設計
課程教學的整體設計是從單元聯系的角度對課程教學的設計進行整體優化。體現先進職業教育觀念的課程教學,其基本原則共有6項:①職業活動導向;②突出能力目標;③項目載體;④用任務訓練職業崗位能力;⑤以學生為主體;⑥知識理論實踐一體化的課程設計。
(1)優化整合課程內容,科學設計教學進度。①要熟悉經濟法課程的前接課程和后續課程,在此基礎上優化整合教學內容,對課程進行整體設計,以免與前接課程教學內容重復。②要深度開發校本教材。現行出版的高職經濟法教材能符合上述課程教學整體設計6項原則的幾乎沒有,因此授課教師必須對現有教材進行二次開發。筆者通過近幾年的教學,不僅編寫了校本教材,而且還精心編寫了《經濟法課堂教學上課用案例》(含課堂訓練案例)、《經濟法知識與能力訓練》等教學配套資料。將校本教材的相應內容有機地糅合到課程單元教學設計中,經過課堂教學使用,不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很有成就感,學生也不感到枯燥,反而有興趣挑戰一個又一個的任務。③科學設計教學進度。即確定課程有多少個單元以及單元的課題名稱,編制教學進度表。
(2)確定課程的整體能力目標。課程的能力目標不是來自課本,而是以職業活動、崗位需求、專業發展為依據來確定。
(3)根據職業能力和專業發展要求,滾動修改課程標準。由于人的認識水平有一定的局限性,再加上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經濟法的課程標準的編制不可能一勞永逸,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對經濟法課程標準進行滾動修訂,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2.精心設計課程單元教案
(1)確定經濟法課程單元教學設計的模式。根據不同的學科特點,課程單元的設計可采用任務教學法、項目教學法、綜合法、四步教學法等。結合經濟法課程教學實踐,筆者認為,由于經濟法課程的特殊性,經濟法課程單元教學設計以四步教學法(示范、模仿、練習、鞏固提高)和綜合法(告知、引入、操練、深化、歸納、訓練)相結合較好,它糅合了四步教學法、綜合法的優點,突出了能力目標、任務訓練、學生主體,真正體現了學中做、做中學、學會做,做學結合。
(2)突出能力目標、任務驅動、學生主體,系統設計經濟法課程單元教學的具體內容。經濟法課程單元教學設計分為3頁,首頁包括:課題名稱、背景分析、學習目標設定(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態度和情感目標)、學習任務描述,以及教學情境創設、教學資源準備、教學反思等;第二頁教學過程設計包括:告知(教學內容、目標)、引入(任務)、操練(掌握初步或基本技能)、歸納(知識、能力、素質)、深化(鞏固、拓展、檢驗)、評價總結(含學生評價和教師評價,以學生評價為主)、課后拓展等步驟,每個步驟包含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學生活動幾個方面;第三頁主要是教學過程實施。
3.有效進行課后學習拓展的設計
課后學習拓展的設計,不是簡單地布置幾道簡答題,而是既要考慮到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以期通過課后拓展學習鞏固課堂上訓練的能力,也要兼顧到學習能力強、課堂上吃不飽的學生。這樣,突出了學生的差異性和層次性。
4.全面設計教學評價與反思
(1)學生對教師的課程單元教學設計進行評價。教師要重視學生對其課程單元設計和授課的感受和評價。教師每次授課后,要放下身段,虛心傾聽、收集學生對其教學設計及授課的感受和評價,并進行教學反思。
(2)學生(小組)對自身的評價。針對課堂上的任務訓練完成情況,由學生(小組)自評和互評,評價內容包括: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合作情況、小組成員的參與程度等。
(3)教師對學生的客觀性評價。教師對學生的課堂學習要持積極的態度和期望,應該強調學生的進步狀況。其評價包括:學生的溝通能力、合作能力、學習能力、職業技能等。
(4)教師對自身單元教學設計的評價和反思。主要從以下幾點進行設計:①課程設計是否突出了能力目標?②是否用恰當的任務進行了能力訓練?學生獨立訓練或小組合作訓練完成的情況如何?學生通過能力訓練是否有成就感?③是否體現學生主體?學生積極參與的程度如何?④教學設計最突出的亮點是什么?存在的問題和癥結在哪里?⑤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的策略。
5.外部監督保證
(1)學校要從制度層面上制定有關課程改革的導向性政策。首先,學校要從經費上給予一定的支持(主要用于獎勵),確保課程改革穩步推進。其次,要將課程改革,包括課程標準的制定和完善、課程教學設計、教學效果的測評等納入制度進行考核,并與教師績效掛鉤。
(2)學校要常規性地開展教學競賽。比如舉辦年度優質課公開賽、單元教學設計競賽等,以此帶動全校教師投身到課程改革和課程教學設計中的積極性。
活動邀請高中數學課程標準研制組組長、首都師范大學王尚志教授開設培訓講座,對參賽教師的單元教學設計展示課堂進行點評。前期還邀請北京市開展單元設計的實驗教師介紹經驗,與參會教師交流互動,收到了較好的成效。
活動以團隊形式參與,對于選定的教學單元,充分發揮團隊協作的精神,利用集體力量解決問題。本次活動除評出若干優秀展示課獎項外,還評選了優秀指導教師獎和優秀組織獎,為后續活動的開展奠定了基礎。
傳統的說課、公開課、觀摩課等活動,授課者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具體某節課的教學設計上,專心鉆研設計課堂教學過程的細節。雖然有時也考慮諸如課程標準或教學大綱的要求、本節課教學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思想教育等方面的內容,但總的來說,這種一招一式的“磨課”容易出現“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情況,難以從整體上宏觀地把握教材。實際上,常見的情況是,從教多年后,大部分數學教師將高等數學的思想、觀點、方法和內容遺忘殆盡,日常教學僅局限于高中數學教材所涉及的狹小范圍之內。這既影響了學生的持續發展,又影響了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提高。
課堂是學生成長的主要場所,教師最重要的研究就是對課堂教學的研究,即研究一節課應該選擇什么樣的教學內容、選擇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研究的基本載體是教學設計,教學設計的過程就是一個問題解決的過程,而問題的解決是與具體的教學實踐相結合的,特別是要在特定的情境中,著力解決具體科目的教學難題。教師在教學設計的規劃階段要考慮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教什么?即教學內容,教師需要明白這些知識是否值得教和學,何時呈現信息,教材說明了什么,學生是否愿意學。二是怎么教?即選擇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三是教誰?關注學生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四是教得如何?即對學生進行評價〔1〕。因此,教學設計的完成需要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學科知識、教育心理學知識、教育實踐知識以及教育研究知識去解決具體的教學問題。教學設計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它既是大學生大學階段學業的總結,又是他們走進未來工作的開始。
2.教師職前教育與職后成長的斷裂
有學者對小學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能力進行了研究,發現小學教師更多的是憑借經驗設計教學過程,依賴于教學參考資料、現成的教案,設計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2〕。多數小學教師認為自己的教學設計能力是在職后形成的。從教1-5年的青年教師,開始教學時往往認為自己在師范教育中沒有獲得任何有助于教學的知識,放棄了用理論知識指導實踐的想法,轉向實踐學習,特別是向身邊教得好的老教師學習;一般從教5年之后,教師才發現教育學、心理學理論在分析學生、確定教學策略等方面的重要性,才開始重新學習相關理論知識〔3〕。由此可見,職前教育并沒有使師范專業學生形成初步的教學設計能力,致使他們畢業以后仍然不會運用教育專業知識分析教育情境與學生需求、確定教育教學方案。這些教師只有經過實踐摸索,才能意識到理論的重要性。可以看出,教師的職前教育與教師的職后成長是斷裂的。
二、小學教育專業畢業教學設計的實施
1.畢業教學設計的內容與要求
畢業教學設計是實習教師在規定課程計劃和標準的指導下,針對一個班級的學生,以某種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和傳播學理論為基礎,運用系統方法對某一學科一個單元或一個課題的內容,制定具體的課堂教學方案、試行方案、評價試行結果、修改方案、再次實施與評價反思、形成最終文稿的過程。畢業教學設計的過程要經歷分析、規劃、行動、觀察、評價和調整的循環過程,主要包括教學內容分析、學習者分析、教學目標編制、評估方案工具設計、制定教學策略、開發和選擇教學資源、課堂觀察和課后學習效果測評、教學反思和教學方案的修改等環節。教學內容分析和學習者分析是教學設計的基礎。教學內容分析是以學科課程標準為依據,分析所教教科書內容的知識、能力、方法、情感等方面的結構體系及其核心,確定學點及重點。教科書分析要把所教內容放在單元中進行分析,注意所教內容與單元內其他教學內容的關系以及教學內容所在單元與其他單元的關系。學習者分析是對所教班級學生狀態的分析,包括班級學生的性別、年齡、家庭背景、認知、情感、學業成就水平等基本特征;學生的學習動機、喜歡的教學方式、學習方式;將要學習內容的學習起點、學習需求、學習困難等方面。學習者分析要運用各種教育研究方法充分了解所教班級全體與個體的學習特征,要注意所教班級與其他班級以及同年齡孩子的差異。教材分析與學習者分析要相互聯系,既要注意教學內容的可接受性與應用性,又要注意分析學生學習教學內容時的重點與難點。教學目標的制定是基于對學生需求的評估,即學生要達到的理想狀態與現實狀態的差距。確定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的核心,教學策略的制定與教學資源的開發、應用都取決于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既包括整體的教學思想、教學思路,也包括具體的教學程序、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及所采取的教學方法、所利用的教學媒體。評估方案工具的設計包括課前對學生學習狀態的診斷評價方案和工具,課堂上對學生傾聽、互動、目標達成的形成性評價方案和觀察工具,課后對學生學習目標達成的總結性方案與測評工具。評估方案工具在整個教學設計中占據重要的地位,決定著教學設計的科學性。課堂觀察、課后學習效果的測評都離不開評估工作,課后的教學反思是基于評估結果,對教學目標、教學思想、教學程序、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手段、教學資源等全面反思,然后修改教學方案,在新的班級再次實施、評價、反思。畢業教學設計與日常教學設計相比,它重視前提分析、課堂觀察、課后反思,將設計、行動、反思、再行動融為一體。前期分析重視知識的結構與聯系、學生發展的階段性與連續性,體現了結構性與研究性。
2.畢業教學設計的步驟與保障
畢業教學設計的完成主要經歷以下一些步驟:聯系實習學校、確認教學年級與內容、準備開題報告與開題、結合實習展開教學設計、整理設計資料形成文稿、修改文稿準備答辯、答辯與進一步完善教學設計。天津師范大學小學教育專業的實習從第七學期第5周開始,第1周召開實習準備會,大學的指導教師、實習學校的領導與指導教師都要參加。學生與實習學校領導、教師協商決定實習學生執教年級,準備做教學設計的學生要與小學指導教師確定教學設計的內容,同時開始準備畢業教學設計開題報告。開題報告需要做的工作主要有:初步分析所教年級的教材結構體系;大致了解實習學校及所教班級的情況,編制分析學生的方案與工具;查閱所教內容已有的教學設計、課堂實錄,確定設計的主要思想及基本思路;明確設計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確定教學設計的技術路線與步驟;初步制定課堂觀察、課后教學效果測評方案與工具。學生開始實習后,按照開題報告設計方案,深入細致地完成教學設計的諸項內容。實習結束后,學生整理教學設計資料,撰寫畢業教學設計文本。畢業教學設計文本格式主要包括:標題、中英文摘要和關鍵詞、目錄、正文、頁下注釋、文后參考文獻、附錄。標題一般采用“XX年級XX內容教學設計”,也可以加副標題,副標題可以強調主要完成的教學任務、采用的主要設計思想等。正文的撰寫主要按照教學設計的流程,依次陳述教學設計的主要內容。附錄主要包括調查問卷、課堂觀察表、課后測試題、兩次課堂實錄等。學生畢業設計順利、有質量地完成需要以下條件:一是建立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大學教師與小學教師形成良好的合作,共同指導學生完成畢業教學設計。二是學生要嚴格按照規定的時間完成各項工作。畢業教學設計與實習結合緊密,沒有充分的分析,就沒有科學的教育規劃;沒有實踐對規劃的檢驗,就沒有進一步的修改調整;沒有課堂觀察和課后檢測,也無法進行評價與反思。三是要成立研究小組,研究小組不僅包括大學與小學的指導教師,還有同在一個實習學校的實習學生。
三、小學教育專業畢業教學設計的實施效果
1.融通課程學習、教學實踐和教學研究,提高了學生學習、實踐與研究的質量
畢業教學設計是學生運用大學課程獲得的學科知識、教育心理學知識、教育研究知識圍繞實踐進行的教育規劃、教育反思等活動,它改變了小學教育專業課程學習、教育實習、畢業論文相互割裂的現狀,實現了課程學習、教學實踐、教學研究的融通。例如,要做一個古詩的教學設計,就需要大學古代文學課程中學習過的詩歌知識,學科教學論學習過的古詩教學知識,兒童的想象能力、記憶能力等心理學知識,還需要運用教育研究方法了解兒童對古詩的興趣。為了完成好教學設計,學生必須查詢相關知識,在查閱相關知識的過程中,既可以鞏固他們學過的知識,也使他們增強了學習的意愿。這樣的教育實習不再只是簡單地觀摩、實踐,而是增加了主動的分析、規劃與反思,提高了學生參與實習的自覺性。學生的教學設計與實踐相結合,讓他們感到研究具體化、可操作性強。畢業教學設計由兩個過程組成:一是實際的分析、規劃、反思、調整的設計過程,這一過程充滿了探索與研究性;二是以文字材料的形式記錄設計過程。它不只是單純的論文寫作,而是將論文寫作與人的研究能力結合起來,與人的科研興趣結合起來,變被動式的寫作教育為主動性的寫作實踐,變拼湊式及堆砌式的寫作形式為科學合理的探索和研究思想的邏輯性表達〔4〕。
2.豐富了準教師的實踐性知識,有利于學生就業與盡快適應工作崗位
單元教學設計是指對某一單元的教學內容作出具體的教學活動設計,這里的單元可是一章,也可是以某個知識內容為主的知識模塊。單元教學設計要有整體性、相關性、階梯性和綜合性。本文以人教A版高中數學必修2《直線與方程》一章為例進行了單元教學設計,設計內容包括單元教學目標、要素分析(其中包含數學分析、標準分析、學生分析、重點分析、教材比較分析、教學方式分析等)、教學流程設計、典型案例設計和反思與改進等。
一、單元教學目標
(1)理解并體會用代數方法研究直線問題的基本思路:先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建立直線的代數方程,再通過方程,用代數方法解決幾何問題。(2)初步形成用代數方法解決幾何問題的能力,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
二、要素分析
1.數學分析:直線與方程為人教A版教材必修2第三章內容,必修2包括立體幾何初步、解析幾何初步,其中立體幾何初步分為空間幾何體,點、直線、平面之間的位置關系。直線與方程是繼立體幾何的學習之后從代數的觀點認識、描述、刻畫直線,是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建立直線的方程,運用代數方法研究它們的幾何性質及其相互位置關系。它在高中數學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可以說是高中數學體系中的“交通樞紐”。它與代數中的一次函數、二元一次方程、幾何中的直線和不等式及線性規劃等內容都有關聯。
在本章教學中,學生應該經歷如下的過程:首先將直線的傾斜角代數化,探索確定直線位置的幾何要素,建立直線的方程,把直線問題轉化為代數問題;處理代數問題;分析代數結果的幾何含義,最終解決幾何問題。這種數形結合的思想貫穿教學的始終,并且在后續課程中不斷體現。
2.標準分析:①坐標法的滲透與掌握:解析幾何研究問題的主要方法是坐標法,它是解析幾何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②作為后續學習的基礎,要靈活地根據條件確定或者待定直線的方程,如將直線方程預設成點斜式、斜截式或一般式,等等。③認識到直線方程中的系數唯一確定直線的幾何特性,可類比學習后續課程橢圓方程中的系數a,b,c,雙曲線標準方程的系數,拋物線的系數,也可以延伸至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取決于直線方程中的系數,即取決于兩個重要的量――斜率和截距。④本單元內容屬于解析幾何的范疇,是用代數方法研究圖形的幾何性質,體現數形結合的重要思想。所以在本單元學習中,學生要初步形成用代數方法解決幾何問題的能力,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其核心可以由以下知識結構圖顯現出來:
3.學習者特征分析:已有一次函數知識作為基礎;剛剛結束了立體幾何初步的學習,現在學習直線與方程可以說是對點、直線的再認識、再深化;該課程是高一課程,學生習慣于直覺思維,感性認識要多一點,或者說學生正在初步接觸和進行邏輯思維,處在由直觀到精確、由感性到理性的認知水平的轉化和提高過程中。故從這種意義看來,本單元課程不失為一個思維提升訓練非常恰當的載體。
4.重點難點分析:本單元目的是在解析幾何視角下完成直線上的點與方程的解的聯系,直線上所有點與方程的所有解之間的聯系,從而建立直線的方程,把直線問題轉化為代數問題;處理代數問題;分析代數結果得幾何含義,最終解決幾何問題。由此說本單元的重點是直線的傾斜角與斜率、直線的方程、直線的交點坐標與距離公式,重點方法和思想是形成用代數方法解決幾何問題的能力,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
5.教材對比分析:現行教材都突出解析幾何中坐標法的應用,強調數形結合思想在本章中的滲透,授課內容也都基本相同,但是有各自的特點,下面就人教A版和蘇教版進行比較,如下圖:
不管順序怎么不同,各種教材都是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的,我們不必過于拘泥于某種教材,而是根據自己學生的特點、認知水平,選擇合適的教學手段和方法。
6.教學方式分析:可以靈活采用各種教學方法,我們學校主要采用五環節教學法,即師生共同探究、學生獨立思考、小組合作交流、學生精彩展示和老師精彩點評五個環節。
三、教學流程設計
二、第一單元(Unit 1 Friendship)的教學設計案例分析
在使用這套教材之前,筆者認真研究了學生用書,發現當中的每一個單元都設置了很多的任務:
(1)熱身(warming up),其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其己學過的知識;
(2)閱讀(Reading),總共分三個部分,即讀前(Prereading)、閱讀(Reading)和理解(Comprehending);
(3)語言學習(Learning about language),包含兩大部分即詞匯練習(Discovering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和語法(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
(4)語言運用(Using language),其中包含了聽、說、讀、寫四大塊;
(5)小結(Sum up);
(6)學習建議(Learning tip);
(7)趣味閱讀(Reading for fun)。
此外,每個單元還有配套的練習冊,每個單元包括十個部分:聽、說、單詞和習語的運用,語法結構的運用,聽的任務、讀的任務、說的任務、項目及其自我評價。由此看來,每一個單元包含了大大小小二十幾個任務,結合學生現狀,筆者估計每個單元大概需要七個課時。以下是筆者第一單元(Unit Friendship)的簡要教案及所花的課時。
三、第一單元教學實踐后的感悟與反思
第一單元上完之后,之前的信心早已不復存在了。感覺自己每一堂課都是根據教學要求精心設計的,可是每次到了課堂上都非常不流暢、不順利,有時甚至成了自己一個人在表演,究其原因還是對情況分析得不夠細,對困難估計不足。
農村學生的特點是語言表達能力不強,表現欲不強,知識面狹小,英語底子薄。很多時候對于一些話題一無所知,根本無話可說。此外,新教材的編者考慮到的可能只是城市里的孩子,語言能力好,好表現,知識面寬等。在反思之后,筆者決定進行重新嘗試,不面面俱到,而是舍棄一些內容,選擇適合這批學生的內容,同時對一些內容進行重組,降低難度和要求,讓學生有學習興趣,做到因材施教。
四、反思后第三單元(Unit 3 Travel Journal)的教學設計及成果(由于篇幅有限,不能把詳細步驟寫出)
1.閱讀課。舍去Warming up部分,以“Where there is a river, there is a city.” 導入,說明河流對人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列出有哪些重要性(如飲水、食物、交通運輸等)。列出一些世界知名河流,其中包括湄公河(The Mekong River),讓學生看地圖并說出它流經哪些國家,然后,簡單介紹本單元的主要內容,即:Journey down the Mekong,其實這是王坤寫的旅游日志,總共分為6部分,其中,第1、2、6部分出現在閱讀中,而其它3部分且以聽力形式出現。閱讀時把第1和第2部分組合在一起,上一堂閱讀課,把書上相關的練習(19頁第1題,22頁第1題)和《導學教程》上的閱讀理解題做完。
2.知識點講解課。解釋兩篇文章中的重要知識點及句型。
3.聽力課。用一節課時間聽中間3部分內容,選做其中的一些練習。
4.讀寫課。閱讀日志的第6部分(練習冊59頁),并完成相應的練習,然后按照課本23頁中Writing的要求給王坤寫一封電子郵件。
5.詞匯課。把課本和練習冊中的涉及詞匯的練習完成。
6.語法課。本單元的語法是學習使用現在進行時表將來,把課本和練習冊中的語法練習處理完。
綜上所述,筆者把本單元整合成了六大部分、六種課型,內容清晰,層次分明。而且由于刪減了其中的一些難度較大的內容,使課堂內容更貼近學生,降低了難度,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氣氛也好了很多,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五、教學改革后的反思與感悟
1.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必須有正確的、科學的教學指導思想,對教學對象作全面系統的分析,采取適合本班學生的教學方法,完成《課程標準》所規定的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
2.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應更多地考慮教師的設計怎么去適應學生,而不是讓學生適應教師。
[中圖分類號] G62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12-074
新課改大背景下,小學體育課堂教學呈現多元化、個性化特征。教師對教材學習內容和學生學習實際進行深入調研,對課堂教學設計進行優化,對課堂教學存在的不足進行反思,這也是現代體育課堂教學的重要共性認知。體育課堂教學設計包含眾多內容,教師要從不同維度出發進行優化整合。這樣才能形成重要教學反思成果,為全面提升課堂教學效度發揮重要作用。
一、合理搭配副項,彌補教材內容不足
小學體育教學內容豐富多樣,但教材內容未必都適合本班級學生學習的實際需要。教師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有效整合,做到統籌兼顧,對不適合學生實際需要的內容要進行刪減,考量教材單元性特征,對學生形成系統性訓練。為提升教學內容的適合度,教師要注意增設一些活動內容,也就是搭配一些副項內容,為教材主項進補。如技能和體能訓練搭配,上肢運動和下肢運動搭配,球類運動和體操類運動相結合,這樣可以讓各種運動的優勢互補。
小學體育教材內容設計體現單元性,每一個單元都有比較固定的主題。在系列訓練設計中,教師要合理搭配輔助運動內容,對課堂教學進行調節,使其更豐富。如在“韻律操”教學中,學生對體操興趣不是很高,但對球類運動卻非常熱衷。教師不妨在韻律操訓練中穿插籃球、排球內容,并將球類活動設計成游戲形式,對課堂教學形成調節作用。又如在投擲項目訓練時,可以穿插搭配一些速跑運動內容,這樣可以促使學生獲得全身運動,對提升運動素質有一定的幫助。再如籃球運動訓練時,運球走、帶球過人、投籃訓練等內容都比較單一,學生容易厭倦。教師可以適時加入一些游戲活動,如投擲沙包、擊鼓傳花等,以此豐富學生的運動內容。教師有意識搭配一些運動副項內容,不僅能夠提升體育課堂教學厚度,還能提升學生的運動興趣,對全面塑造學生的運動素質有促進作用。
二、巧設預備活動,激活學生運動興趣
小學體育課堂教學開始階段都需要進行預備活動。一些師生對此重視不夠,預備活動不足,容易造成運動傷害,給正常教學帶來阻礙。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正確認識預備活動的重要性,在教學設計時凸顯興趣性,讓學生從預備活動中對體育運動產生好感。教師在預備活動設計時,要注意提升其針對性和興趣性,既要有徒手操,又要有器械操;既要有單人的,也要有集體的。特別是活動形式要豐富多彩,增加游戲成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教師要給出示范,讓學生模仿、實踐、感悟,逐漸形成運動意識和習慣。學生運動興趣一旦被點燃,課堂教學自然會進入良性發展軌道。
預備活動是體育運動前必須要做的活動,很多教師會遵循傳統習慣的做法,對預備活動內容進行固化處理,甚至讓學生自己組織開展預備活動。學生不僅缺少活動的熱情,還會出現懈怠現象,給后面的運動造成安全隱患。在進行耐力跑訓練前,一位教師是這樣設計預備活動的:首先是原地踏步走,要求學生踏步頻率由慢到快,中間穿插高抬腿運動,分幾組輪換訓練。然后讓學生進行雙人合作運動――“跟我學”游戲,一個人為主動者,另一個學生進行模仿,動作由慢到快。最后是集體做韻律操。在整個預備活動中,教師都親自示范,學生活動非常充分。
三、科學設計負荷,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小學生身體素質普遍不高,而且年齡差異性明顯,教師在設計運動負荷時,需要綜合考量學生的實際情況,真正做到適中。小學體育課堂教學強調學生的參與性,要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在運動量設計時需要考慮眾多因素。首先是學生的年齡特點,低年級和高年級學生身體素質差距明顯,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其次是運動基礎特點,同年齡學生運動基礎不在同一水平線上,其運動承受力存在個體差異,教師要針對不同體質學生安排運動量。最后是運動興趣指數特點,小學生參與體育運動大多憑借興趣愛好,因為有濃厚興趣,運動處于主動性狀態之下,即使運動量大一些也無妨。教師應根據多種因素綜合考量,合理安排學生的運動量,確保運動的效果。
教學高中數學新課程模塊時,應響應新課改的標準,讓學生能夠主動探索學習過程,結合學生動手實踐,對實踐中存在的問題與學生之間進行交流探討,以增強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思維模式.
一、對高中數學新課程模塊的單元教學設計的基本認識
(一)新課程模塊的單元教學設計基本要求
根據教材分析明確單元目標,理清教材知識基本脈絡、單元內容在模塊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準確把握教材知識內容的重、難點分析,為教學提供可行性教學模式.單元教學設計在教學中極大程度地影響著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力度,對教學效果有決定性的作用,是教學重要的環節[1].對教師來說,把握教材和解讀教材,掌握單元教材內容與形式,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中對單元的知識結構有系統性的認識和理解,可以提高對單元知識在數學中的地位的認識.對學生來說,單元教學設計可以加強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掌握整體的知識體系結構,對數學知識的運用有一個新的認識.
(二)新課程模塊的單元教學設計的含義
數學單元教學設計不僅是一種有組織性、科學性和系統性的教學方法,更是一種教學設計思想.明確新課程模塊的單元設計含義、在數學教學中遵循單元教學設計的規律進行單元教學設計,可以加強師生數學單元知識體系結構的構建,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從新課程模塊的單元教學設計出發,讓數學學習與教學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充分完善數學知識之間的關聯性,讓學生對于數學知識有全面的認識和理解.
(三)新課程模塊的單元教學設計基本指導思想
新課程模塊的單元教學設計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可以將數學中的規律性與系統性進行靈活運用,設計單元教學中對問題的解決方案,在實踐中進行不斷優化和修改,具有一定的趣味性,通過明確方向目標,進行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實現三維教學目標,使學生對于教材知識之間的聯系進行深刻理解,有利于其能力的充分發展,形成完整的數學知識體系,并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新課程模塊的單元教學設計與課程變化時刻相關
依據教材的新課程模塊,將教材知識與生活結合,倡導學生自主學習理念,進行合作探究學習,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新課程模塊的單元教學設計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了解學生已掌握的知識結構,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利用直觀的教學模式,與課程變化緊密結合,強化數學知識體系結構的完整性,讓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整體認識提高,也提高了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2].
二、高中數學新課程模塊的單元教學設計實施效果
由于新課改的提出,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而新課程模塊的單元教學設計,讓大部分學生都能夠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獨立自主地進行數學學習探究,拓展數學思維模式,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和思考的習慣,從新模塊單元教學實踐中,學生根據教師創設出的問題情境,結合動態的圖形分析,不僅能夠激發學習興趣,更能極大地發散思維模式,提高獨立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讓整個課堂氣氛充分活躍起來,從而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3].根據教師針對性的教研工作,深入教材知識內容,讓學生在學習中對知識有深刻的理解和認知,在促進學生發展的同時,也提升了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水平,豐富了教學內容,也提高了單元教學設計的意識,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掌握教材中的重、難點并進行逐一分析,在實踐中找到教學方式的落腳點.
總之,高中數學新課程模塊的單元教學設計是教學方式的轉變,在教學實踐中,切合實際,根據教材內容進行探究學習,堅持不懈將數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加強知識體系結構之間的聯系與運用,讓學生全面認識到數學思維在實際中的重要意義,教學中要讓學生主動參與進來,數學模塊單元教學設計目標的轉變,也是對教師行為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過程,新課程模塊的單元設計,要求教師要把握好教材中的重、難點進行分析,讓學生全面掌握數學單元知識體系,并綜合運用其內部聯系,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從根本上提高了數學教學質量和學生的數學學習成績.
【參考文獻】
筆者在培訓中,通過聽南京各名校一線教師的示范課后,悟出了自己課堂教學與這些優秀教師課堂的差距在哪里。根本原因是:筆者平時缺少對課堂教學的精心研究和設計,把教學設計這一重要的環節只關注了常規格式的完備和字數的多少上,沒有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思考研究教與學方式的轉變、方法揭示和教學策略的優化等問題。
案例一: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第六單元《碳及碳的氧化物》的單元復習課。筆者以前的教學方法是引領學生先回顧一遍知識點、強調考點,然后就做練習冊后面的單元測試題,總認為復習課就是做練習。教學的方式多半采用自己不停地講,讓學生認真地聽。但南京新城中學萵老師的復習課設計就像“新授課”一樣,以父女奪寶的故事創設情景引出學習內容。學生課前自己構建單元知識樹,教師通過學生練習設計的展示活動,對典型的課前復習內容設計,引導學生自己開展學習評比活動來完成對本單元知識的概括總結;然后精選不同類型的試題,進行分類分層練習指導,查漏補缺,強化練習,突出復習課的重點,在學練結合中滲透中考知識點。分析這位老師的教學,教學理念新,做到了心中有教材。
案例二: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第七單元《燃燒與滅火》中的課題二“燃料的合理利用和開發”新授課。由于平時的教學過程很關注考試成績,結合中考知識點,對本課題實施沒有重視,由此,在教學設計中,只是從知識層面上讓學生了解,忽略了學生的情感培養。但南京金陵河西分校包老師的新授課做了充分有效的課前設計,并在上課前與資深教師共同探討教學方案設計,采用了集體備課。她在課堂中先以最新的與本節課有關的“新聞展示”的方式進行情境創設,隨后用生活中常見的物質來引入并代替課本實驗,通過多媒體動畫演示讓學生了解化石燃料的形成及合理利用。包老師的教學過程,不但培養了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樹立環境保護的意識,尤其對情感目標的完成恰到好處,達到了學科育人的目標。
目前,很多年輕教師課前只是草草完成教案,以備學校檢查,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精心設計,這一核心環節缺少的就是課前的思考分析。課堂的精彩來自學生的精彩,學生的精彩同樣來自教師課前對教學設計的反復思考。有效課堂的實現,必須從教案的有效改革開始。
樹立科學態度和操作探究能力
我們的課時安排是每周四節課,考慮到教材內容多,課時緊這一現實,平時的實驗教學只能趕進度。在實驗前還對缺少儀器和藥品長時間放置變質等原因的考慮,經常采用教參書后面配備的視頻光碟或下載的視頻做間接實驗,以視頻實驗代替了學生實際的操作實驗,忽略了體驗實驗過程帶來的快樂感和成就感。在培訓期間,馬宏佳教授和龍琪教授向我們傳遞了一個重要的思想――“要重視實驗教學,沒有實驗就不是化學課”。他們的專題講座給筆者感受是:不管進度如何緊張,還是實驗儀器的嚴重缺失,我們要努力從生活當中尋找替代品來讓學生感受實驗的魅力。受訓后,筆者積極用培訓期間學過的知識來完成課本當中的相關實驗,根據修改后的教學設計有效地完成了教學內容,并且讓學生做家庭小實驗帶到學校來評比,甚至把他們做的家庭小實驗來代替課本中的實驗。這樣一來,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大有提高,有些以前不喜歡化學的同學也有改變。
案例一: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下冊第七單元《金屬》中的課題二“金屬的性質”新授課。筆者教學設計是通過視頻播放讓學生觀察現象總結知識點。而南京中華中學上新河分校林老師采用以學生自主實驗探究的方式完成了教學內容。整堂課老師講的很少,都是學生在做分組實驗,合作探究。為了節約時間,她巧妙地把小組合作學習分成兩大部分:一部分是金屬與稀鹽酸反應;另一部分是金屬與稀硫酸的反應。在課前每一個實驗桌上都放好了所需的儀器和藥品,學生通過有序地“玩實驗”,把金屬活動性順序給歸納出來了,并且以游戲的方式對順序進行排列。整堂課氣氛活躍,學生們學得很輕松!
學習與反思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