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7 16:09:1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兒童進行勞動教育的建議,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弱智兒童由于智力低下,以致心理活動緩慢,認知水平低下,他們有的精神萎靡、消極被動,有的有嚴重的運動障礙和語言障礙,還有的有不同程度的行為障礙。培智學校的勞動技能教育就要從弱智兒童的身體和智力、心理等特征出發,對他們進行相應的教育、教學和訓練,有效地補償其智力和適應行為的缺陷,培養健康的個性品質,幫助他們樹立自信、自立、自強的觀念,使他們能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二、培智學校勞動技能課的開展
國家教委(87)教初015號的附件——《全日制培智學校(班)教學計劃(征求意見稿)》中規定1~9年級勞動技能課共達234課時,占總課時1400課時的16.7%,而七、八、九年級的勞技課時,每周達8課時,占每周28課時的28.6%。《全日制弱智學校勞動技能課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主要有:自我服務勞動、家務勞動、公益勞動、簡單的生產勞動(包括手工制作勞動)。從這些方面進行比較系統的勞動技術教育與訓練,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勞動習慣和熱愛勞動的優良品質。
三、建議在校內建立固定的勞動實踐場所和校外勞動基地
開展勞動技能教育,不僅要有固定的教材、教學內容和教師,還要有一定的勞動實習場所、讓學生定期參加勞動、服務,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熱愛勞動的良好習慣。
四、在勞動教育中貫徹思想品德教育
弱智學生的生理、心理障礙的類型都不一樣,在勞動培訓的過程中教育學生認識勞動的意義,勞動對身體、智力發展的作用,勞動對人的一生的影響;教育學生在勞動中要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互相鼓勵;對學生勞動成果的評價要堅持鼓勵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基礎看發展、看提高,對每個學生的進步都給予鼓勵。
五、鼓勵讓家長參與,爭取社會配合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們生育觀念的改變,獨生子女家庭越來越多,在不斷充裕的家庭條件下,大部分家長視孩子為掌上明珠,怕其吃苦,危險,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家長卻取而代之,忽視了勞動教育,于是,獨生子女們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加上部分學校特別是師資力量薄弱、條件有限的農村學校沒有開設好勞動課,安排的“勞動課”的目的在于打掃清潔衛生或變勞動課為知識課。導致勞動觀念越來越淡薄,使這些獨生子女只會讀書,不會勞動。長此以往,將會影響這部分人素質的發展。于是,筆者認為在小學階段抓好勞動教育十分重要。只有從小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習慣,樹立強烈的勞動觀念,長大成人才會有所作為。當今,在新課程的教育理念下,素質教育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所以,勞動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什么是素質教育?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筆者認為素質教育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生活技能素質。
一、勞動能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
小學階段是人道德品質形成的重要時期,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形成緊靠家長的言傳和老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家長和老師在課外引導學生不斷參加力所能及的有意義的勞動,親身體驗勞動的艱辛,享受勞動的成果,才能促進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例如:讓學生撿廢品,通過學生對一件件廢品的積累到出售,讓其去體會自己父母掙錢的不容易,從而受到了不能鋪張浪費的教育,逐漸形成節儉的美好品質。出售后的收入雖少,但是總能讓學生感受到快樂,因為是學生已經證明了自己,找到了自信,體驗到了勞動價值所在。農村家庭的父母,要讓自己的孩子投入到糧食耕種的勞動中去,只有讓孩子親自參加勞動,嘗嘗汗濕、腰酸背痛的滋味,才感覺到勞動的辛苦,懂得勞動的分量,切身體會“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真正含義,使之自覺地愛惜糧食。只有參加勞動,才能理解農民為城市居民提供糧食、蔬菜或者農副產品,工人為社會提供日用品,輸送水電是為了什么,才會真正體會他們所付出的代價--勞累,是為了人們的幸福,是在為社會創造財富。更能激發對那些好逸惡勞、不勞而獲、竊取別人的勞動果實的人的厭惡感,做到加倍珍惜自己和別人的勞動果實。正如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說“讓孩子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才是英雄漢。”
二、勞動不但能增強人的體質而且能磨練人的意志。
一個人有無勞動的興趣和習慣,將影響自己的一生。大量事實表明,不論知識水平、家庭背景、經濟收入、種族膚色如何,凡是從小做家務、熱愛勞動的人到了中年以后往往特別能干,工作成就大,生活也很美滿。勞動,可以培養孩子動手習慣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在營養良好的情況下,勞動能促進大肌肉、小肌肉的發育。勞動在培養完美體魄上所起的作用,同運動一樣重要。許多勞動能顯示體力與技能、技巧等多種多樣的結合。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勞動不僅使人“心地正直”,而且能使人“身強力壯”。
少年兒童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接班人,在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會面臨許許多多困難和挫折,這就要求學生從小養成不怕困難、堅持不懈的精神。如果遇到困難就畏縮、害怕和逃避,我們為之努力的事情會半途而廢,前功盡棄。怎樣磨練人的意志呢?誠然,轟轟烈烈的斗爭和艱苦的勞動、險惡的環境能磨練人的意志,但是平凡的生活小事也能磨練人的意志。首先,讓學生從生活的一切方面鍛煉意志,如遵守學習與生活制度、及時獨立地完成作業、做事有始有終、堅持鍛煉身體、待人始終如一等。其次,引導學生做一些自己不愿做或不敢做的事,如讓學生在炎炎夏日跟隨父母下地勞動,或在寒冬臘月用冷水搓洗衣服等,完成后及時給予表揚,這樣可以讓學生建立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堅強的意志就是在完成無數件小事中逐步培養起來的。
三、勞動能提高學生的生活技能。
在人類發展史上,勞動推動了人類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由此可見,勞動教育不容忽視,在小學階段,要求學生掌握簡單的生活技能。低年級學生學會自我服務活動。如:穿衣服、削鉛筆、洗手帕等;中年級學生可進行一些簡單的家務勞動和社會公益勞動。如:包書、整理書包、洗碗、掃地、擦窗、給花草澆水、在校內進行大掃除等;高年級學生以家務勞動為主,如:洗衣服、做飯、涮鍋洗碗、農村兒童學會農田的種植,能參加學校的科技小組,在活的自然中學習,在實踐中加強探索。只有讓學生持之以恒地去完成這些事,才能樹立勞動觀念,養成熱愛勞動的好習慣,提高生活技能,為實現自己的理想奠定堅實的基礎。
勞動教育在學生的素質發展過程中不可忽視,應引起家庭、學校和社會的高度重視,現對家庭、學校和社會作以下建議:
家庭:
第一,建議家長改變教育觀念。
即便是獨生子女,不能溺愛,不要怕其吃苦和危險而不讓孩子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讓孩子多動手做事,有利于孩子的成長。
第二,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多設置一些“障礙”。
所謂的“障礙”就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家長要多找一些孩子能完成的事情讓孩子去完成。如;中、高年級的孩子,飯前盛飯,飯后收拾、清洗。不能一味滿足孩子的零用錢,可讓中、高年級的孩子利用假期自己掙零花錢,城市的孩子賣報紙,農村的孩子賣菜等。
第三,家長要做好榜樣作用。
隨著家庭經濟的富足,部分家長的家務活也隨之減少,吃飯上館子,洗衣服有洗衣店的服務,或雇個家庭保姆包攬一切家務,這樣不但沒有事情給孩子去完成,而且滋生了孩子享樂主義的思想。
學校:
要切實貫徹好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積極地改善和創造勞動課教學條件,開足、開好勞動技術課;學校和家庭要形成教育合力,老師布置的家庭勞動任務可讓家長督促完成并簽字認可。
社會:
呼吁全社會重視勞動教育,形成積極勞動的社會氛圍,大力渲染“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
一、營造勞動氛圍。使學生喜歡勞動
勞動課上老師的首要職責不在于“教”而在于“導”,在于營造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形成一種樂于勞動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通過創設與課文內容有關的情境,如:把自己當做環境衛生的保衛者,班級的美容師,把枯燥的衛生打掃變得富有人情味,學生干起來也特別積極;也可以運用嘗試發現法,讓學生積極思考自行發現問題,并尋求答案。教師不論用哪種方法,都應注意以下兩點:(1)教師要擺正位置甘當配角,配角不等于消極參與。教師應適時參與學生討論,使學生忘卻師生界限,消除學生的被驅使感。(2)教師要包容學生的失敗。勞動課實踐操作的本身就是學生嘗試創造的過程,教師要正確看待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所犯的錯誤,要引導學生正視失敗,告訴他們失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畏手畏腳,封閉自卑,不敢嘗試。
二、加強引導,讓學生明白勞動的意義,重視勞動
“勞動創造人本身。”勞動過程是讓學生從不會到會,從領悟到掌握。這是一個知識和技能掌握轉換和運用的過程,這便是素質教育。通過勞動教育使學生在實踐中邊做邊學,培養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創造性思維和動手能力。雙手靈巧,熱愛勞動的學生一般都具有較清晰的思維。小學階段的學生勞動教育尤其要根據他們的認知特點,從感性認識人手,使他們從生活實踐中了解勞動的意義。帶領學生參加農村勞動,了解爸爸媽媽一天的工作,使他們懂得身上的衣服、每天吃的糧食都是人們辛辛苦苦勞動的結果,沒有勞動就沒有人類的一切。同時結合課堂教學,通過開展班隊活動,使他們認識到勞動最光榮最偉大,我們有機會為大家服務是一件多么令人高興的事情。
三、多種途徑培養學生勞動技能
有效利用課堂,落實勞動教育。在學校除了通過勞動教育課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外,充分利用晨讀課和班隊會主題課開展活動,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比如教師節來臨,學校大隊部統一制作勞動內容《老師您辛苦了》;三八婦女節來臨,學校統一勞動內容:獻給媽媽的禮物。我們應該把空間留給孩子,為他們搭建發展的平臺,使其互相交流,互相提出具體的建議,共同進步,共同成長,從而有效地進行勞動教育。
提供勞動實踐機會,耐心指導勞動方法。勞動教育不是一天兩天能搞好的,關鍵在于在理論教育的前提下,還要抓好勞動實踐,因為勞動實踐是形成良好勞動習慣的基礎和前提。良好的勞動習慣只能在長期堅持不懈地勞動實踐中磨練和沉淀,僅憑紙上談兵的說教是無濟于事的。要想辦法指導學生在實踐勞動中學會運用學到的基礎勞動知識,并形成一定的技能,從而享受成功的愉悅。應注意啟發學生體驗勞動的感受,并進行積極引導,使學生在勞動實踐中獲得多方面收獲。比如,開展“誰有一雙巧手”“今天我當家”“勞動多快樂”“做爸爸媽媽的好幫手”“勞動技能比拼”等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激發對勞動的濃厚興趣。豐富多彩的勞動實踐將更有利于學生良好勞動習慣的養成。
美國心理學家威蘭特從40年代起對490名男孩跟蹤調查40年,從他們從小的教育到長大后的工作生活各個方面,做了系統的分析,其中的一個結論就是:除去智力、家庭收入、種族背景、教育程度等因素外,兒時常做家務的孩子要比很少做家務的孩子,長大后幸福得多。一般來說,干活多的孩子較有才干,充滿自信,人際交往能力強于父母羽翼下的同齡人,長大后獲得的收入較高,失業的可能性較小。因此,威蘭特說:“勞動增強了孩子們的能力,由此獲得尊重而自我感覺良好,因為體驗到自己對家庭的貢獻,而感到社會中有價值的成員。” 我國大教育家陶行知也說:“讓孩子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才是英雄漢。”
二、 怎樣培養孩子做家務的良好習慣呢?
第一,家務活動巧組織。
父母首先要做出表率,做孩子的榜樣。同時要傾聽孩子的意見,采納孩子的合理化建議,針對每個家庭成員的空閑時間、愛好和能力,分配給每人一份工作,也可以以一周或一個月為一個周期輪流做各項家務。這樣,孩子感到每個家庭成員都在為整個家庭做貢獻、盡義務,就很容易做好家務勞動并逐步養成勞動習慣了。
第二,量力安排巧指導。
父母必須考慮到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等實際承受能力,并進行具體而耐心地指導或示范,教給孩子怎樣一步一步地完成其所承擔的任務。比如,讓孩子收拾衛生間時,要教他先清除垃圾,再刷洗浴缸,最后擦拭地板等。孩子的勞動觀念必須從小養成,幼兒園是勞動的起始階段,小學是培養勞動觀念的關鍵階段,而培養最好是從小開始。小學階段的孩子如何進行家務勞動教育,既起到教育的目的,又使他們能夠承受得了,這是擺在很多父母面前的問題。有專家就此做了研究,對小學生在生活環境中的勞動教育作了具體細致的劃分,列在下面僅供參考:
低年級(1、2年級):穿衣服、系鞋帶、洗手、洗臉、洗腳、疊被子、洗手帕、洗襪子、整理圖書和玩具、擦桌子、掃地、削鉛筆、整理書包、作值日。
中年級(3、4年級):洗小件衣服、倒垃圾、釘紐扣、包書皮、幫父母買菜、做稀飯。
高年級(5、6年級):布置房間、縫補衣物、刷鞋、打掃院子、打掃樓道、炒菜,積極參加社區和學校組織的活動。
第三,孩子成績巧賞識。孩子參加家務勞動,既是學習過程,又是鍛煉過程,自然在這個過程中會有成功和失敗,這就要求父母應當教育孩子戰勝困難、不怕失敗,樹立信心和決心,使其很快學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因此,父母要經常、恰當地發現贊揚孩子的優點,哪怕只有一點點,也要先把它放大然后并加以贊美,并和藹可親地指出其不足之處,最后給孩子正確操作一遍。
第四,責任意識巧培養。
如果孩子沒有完成分配給他的家務活,比如吃飯前的準備工作,你不妨對他說:“要是你收拾好了桌子,我們就可以馬上開飯了。”切忌用家務勞動來懲罰孩子,這樣容易造成孩子恨家務而不是愛家務。總之,隨著時間的推移,就能使孩子意識到其行為所產生的好壞不同效果。這樣, 他們就會慢慢地懂得自己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和責任的分量了,在做家務中學會了自己為自己負責。
1.以誠相待,促進家園合作
家園合作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幼兒園教育工作之一。教師應改變自己的教育觀念。不能一味地用居高臨下的方式指導家長,而應明確每個家長都有自己獨特的育兒經驗。我們應以誠相待,學會與家長溝通,虛心向家長學習,力求把家園工作做得更好。
在與家長溝通的同時,教師應努力調整自身角色,注意自己的態度,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首先,尊重家長。以往在與家長溝通時,總以為自己是孩子的老師,自以為說出來的話都是正確的,不顧及家長感受,只要求家長能夠接受,所以家長工作總是做得不夠理想。在教學上,配合的家長也是屈指可數。現在我明白:只有尊重家長,凡事都要站在家長角度上替家長多考慮,并有耐心、虛心、誠心地聽取他們的合理有益建議,努力營造和諧、輕松、愉快的交流環境,這樣家園合作才能順利進行。
其次,巧妙使用語言。不是每個孩子都是老師眼中的好孩子,在與家長交流時難免會說到孩子的缺點。這時教師應注重語言的表達,巧妙使用語言。平時我對孩子的評價原則是:好孩子給予表揚,經常鼓勵能力弱的孩子。但在家長面前,我是先肯定孩子的優點,然后婉轉地點出孩子的不足,并且避實就虛,不是馬上切入正題。這樣家長比較容易接受,而且交流的效果也很好,更能有效促進家園互動。
2.家教園地
家教園地是老師與家長之間溝通聯系的專欄,是反映保教工作情況的一扇窗戶,更是進行教育交流的一塊園地,可加強教師和家長之間的溝通和了解,使雙方形成合力,共同對幼兒實施素質教育。
通過“主題說明”、“幼兒活動”、“請您關注”、“保健小知識”等欄目向家長介紹教育信息,教育子女的科學方法,使家長了解、掌握幼兒園行為習慣的具體內容,不同階段的不同要求,更好地配合教師做好教育工作,從而實現家園攜手,共同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搭建家園一體化教育的橋梁。
3.家教沙龍
利用家教沙龍組織家長圍繞如何培養幼兒形成良好行為習慣中的若干問題進行討論,如:在家庭中如何對幼兒進行勞動教育,通過討論,使家長知道培養幼兒愛勞動的品德是形成高尚情操的重要內容和條件,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家長忽視這方面教育,事事處處為孩子著想,辛辛苦苦為孩子吃穿,孩子從小只想“人為我取”,不想“我為人用”。應讓家長了解到在對幼兒進行勞動教育時,首先應進行自我服務性勞動,教育幼兒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穿脫衣服,洗手絹,也要為別人做一點事。如回家后,幼兒幫助爸爸、媽媽拿拖鞋,幫助爸爸媽媽擺放碗筷,等等。家教沙龍的內容組織也可以是讓有經驗的家長談談教育幼兒的體會,或者是通過電教手段請家長觀看有關幼兒禮儀和幼兒行為規范的錄像,運用各種形式,使幼兒家長真正了解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究竟有哪些內容,指導家長用科學的育兒方法,循序漸進,幫助幼兒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4.家長會
一、調查的具體內容和方法
(一)具體內容。
(1)建立與學生進行道德談話的制度,靈活把握評價的“度”。
(2)分層管理、因材施教:偏愛問題生,博愛中等生,嚴愛優等生。對每一個兒童的評價“底線”不一樣。
(3)注重對兒童勞動能力的評價。
(4)重視小學生自我評價能力的測量。
(二)調查方法。
(1)抽樣調查法:隨機抽查班級,觀其文檔建設,作業評語,素質報告手冊評語,激勵機制等。
(2)個案調查法:以一些典型事例佐證,提倡方法學優棄劣,因而提升班主任對兒童的評價能力。
(3)座談法:組織座談會,班主任交流心得體會,群策群力,解決問題。
二、調查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分析
(一)個別班級的班主任沒有形成新的評價理念,漠視學生心靈的成長,沒有對學生恰當的激勵評價,認為分數才是硬道理,分數就是學生的全部。這種做法,源于當前對教師的評價重在教學業績,忽視育人環節,而班主任本身的教育理念也很陳舊。
(二)有的班級的班主任對學生的評價呆板,沒有伸展性。比如“該生成績一般”、“該生團結同學”、“該生守紀律”等等無關痛癢的評價,在學生心目中是不會激起浪花的。這種現象,源于班主任缺乏熱情,對學生認識片面,對學生的評價應付了事。
(三)有的班級,評價方法值得稱道,但未留下教育筆記,尚未形成評價體制,這種做法,不利于事后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我們提倡班主任制定一套適合于自己的、適合于本班班情的評價制度,從根本上提高自己對學生的評價能力。
三、解決問題的措施
(一)班主任評價能力的措施建議。
1.規范主體,善待個體。
班主任可以通過班級活動、勞動、課堂表現等觀察了解學生,“聽其言,觀其行”是了解學生的最基本方法,特別要注意學生在自然狀態下流露出來的言行舉止。規范化管理的優勢在于給班級提供一套具體的行為標準,讓學生知道怎樣約束自己的行為。而對于個別問題學生,要善待寬容,和其商定“底線”,以期待其跟上班級。
希望小學四年級四班鄭老師就是這么做的,效果很好。班上大部分學生遵守同一制度,根據學生表現獲得公正而鼓勵式的評價,其中的A同學因習慣差,自控能力差,顯然是跟不上其他同學的步伐了,鄭老師就對A訂做了一套評價機制,目前,A正在努力做一個不打擾別人,懂禮貌的孩子,鄭老師給予了A這樣的評價:“你的點滴進步讓我看到了你的希望。我很高興,因為你的改變,教室里更安靜了。你一定會做得更好的。”
2.評價因細節而美麗。
我們發現班主任的評價能力已突破了傳統的填鴨式評語,長樂小學一年級四班蔣老師采用了日記式評語,給每個孩子記錄一個片段,老師在評語中集敘事、表揚、建議于一體,令人眼前一亮,為之一振。現摘錄一段:
5月17日,星期一,雨
“六一”快到了,我們在努力地練著舞,玲玲,你的舞跳得真好,臉上掛著美麗的微笑,手腳靈活,像你的名字一樣有靈氣,我為你感到高興,也有些不明白,一個舞臺的精靈,怎么在課堂上老是走神?真希望你也能成為課堂的精靈。
原來,蔣老師這學期的素質報告手冊評語,是為每一個孩子寫一則日記,記錄孩子一個典型的生活片斷,從而贊美孩子的優點,適時給孩子提出建議。他的心愿是讓孩子在平時的生活、學習中,努力做得更好,老師在看著你們成長呢。“從小學會努力”,多么樸實的真理啊,學生多么希望看到自己是老師日記中的主人翁啊,而且還是那么優秀啊!
這別具一格的評語,不僅僅是評價學生,它作為一面鏡子,無聲地折射出對教師的評價,反映出教師的學識、素質、師德。
3.對學生個體評價常用的方法。
通過對班主任評價能力的調查,我們認為以下方法是些有益的嘗試:
(1)畫像法。
B學生的評語是:“你是一條一天到晚自由游泳的魚,游過狹窄的江面,向大海奔去。希望你是一個真正勇敢的水手。”這既是指出他紀律松懈,又肯定他學得主動,知識面廣,閱歷也較普通同學豐富。形象的比喻中有善意的諷刺和含蓄的批評,也有教師的誠懇和激勵。
這種方法使人過目難忘,印象深刻,耐人尋味,又不傷“感情”,從而達規勸之效。
(2)淡化處理法。
我們來看兩則不同班主任對同一位學生的評語。
評語一:該生較關心時政,較遵守紀律;學習成績一般,勞動一般;對工作負責,對老師禮貌。但進取心不足,發揮主觀能動性不強。
評語二:老師與你相處了一個學期,你在運動場上的形象給我留下難忘的印象,那疾馳的身影,漂亮!那壘球的姿勢,漂亮!何必老在日記里擔心自己成績平平而看不到出色的個人特長呢?請你鼓足信心,一步一步上臺階,老師相信你在學習和其它方面也能不斷“漂亮”起來!
很顯然,評語的對象是位中等生,但體育相對突出。而且這位被評的學生在兩位班主任心目中都有同一的不夠理想之處:成績平平。對此,前一位班主任予以特別強調,且用語刻板,缺乏熱情,并將其歸咎于進取心不足所致;而后一位班主任則將此生不足之處進行淡化處理,而淡化的目的顯然在于鼓勵學生揚長抑短,且語言流暢、親切暖人,充分發揮班主任的引導功能,其評價功能也就不言而喻。
(3)隨機點撥法。
這種方法一般出現在學生作業本里,或老師對學生面對面的口頭鼓勵。評價學生,班主任一定要抓住時機,才能使肯定的評價發揮其激勵的作用,使批評的評價達到催人猛醒、讓人接受教訓的效果。那種時過境遷再回頭算老帳、話舊事的做法不僅難以發揮出評價的教育效果,而且往往會使學生反感。
(二)班主任評價能力的制度建設。
1.建立與學生進行道德談話的制度表。
在抽查希望小學六年級四班時,發現班主任李老師每一周都找兩個同學談心,并附有談話日志,這有利于班主任掌握學生的心靈成長動態,及時給予中肯的真誠的評價。
老師以母親的眼神看待學生,師生間會有很多溫馨,因為老師的博愛,少了一顆蒙蔽的心靈,多了一份安寧的和諧。這是道德談話制度帶來的教育評價詩篇。建立評價制度,能使班主任的班級建設工作一步一個臺階,不斷進步;使學生的發展各盡其能。
2.勞動教育花兒紅。
蘇赫姆林斯基明確指出,沒有勞動的教育是片面的教育。勞動教育有兩個目的,一是社會目的,即勞動要為社會創造財富。二是思想教育目的,就是在勞動中獲得精神快樂,培養創造性的勞動態度。
從小就參加各種力所能及的勞動,于手與腦結合中鍛煉思維能力。制度上墻,評價到位,各班每月評選一次“勞動之星”,給予真誠的精神獎勵,以便形成張力,讓每個孩子都能積極參加勞動。
3.小學生自我評價能力測量。
班主任評價能力的關鍵是讓學生能正確認識自己,揚長避短,奮發圖強。我們從以下內容來對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進行測量:
(1)對自己感覺的評價。
(2)對與別人相處信心的評價。
(3)對自己才能的評價。
(4)對自己是好學生的評價。
(5)對自己身高、體重的評價。
(6)對他人對自己依賴程度的評價。
(7)對自己免于煩惱能力的評價。
(8)對自己做決定的評價。
(9)對自己適應新事物的評價。
從這九方面入手,通過問卷法、談話法、寫作法等多種形式來測量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根據學生的表現,班主任就能知道誰的心靈偏離了正常發展的軌道――誰在自卑,誰在自大,誰在自閉等等。通過測量,學生懂得了用自我評價來調整自身的行為,班主任亦掌握了學生的發展動態,在工作中體會到職業的尊嚴和內在的快樂,從而提高了班主任的評價能力,師生相輔相襯,一起成長。
四、對調查結果的思考
值此新春到來之際,本刊陸續收到了來自全國百家期刊閱覽室的來信,對我們一貫的支持表示感謝。在此,本刊也對你們說聲:謝謝!是你們這些優秀的平臺將理財知識傳播給大眾,我們一定不辱使命,再接再厲,使這項公益性活動不斷向前推進。
讀了貴刊,開闊了視野,深受我院師生的好評。
每次期刊到來后,我們都能及時登記、蓋章、貼磁條、分類、上架投入借閱流通。對于貴社及中國期刊協會部署的各項任務我們都能積極參與,每年定期向中國期刊協會作出工作匯報。
我館在以后的館藏建設上還需要貴社繼續鼎力相助,我們一定以一流的服務把百家期刊閱覽室辦好,辦出自己的特色。
衷心感謝責社對我們的支持,祝各位領導及全體工作人員工作順利,萬事如意,闔家歡樂!
此致敬禮
山東萬杰醫學院圖書館
百家期刊閱覽室
感謝信
尊敬的《大眾理財顧問》雜志領導:
您好!我館自榮獲“全國百家期刊閱覽室”已有12年了,承蒙貴社贈刊,對于我館的建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此表示深深的謝意。
在貴雜志社不斷的饋贈下,我館的百家期刊閱覽室,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讀者,更提高了我館的流通率,讓廣大的師生更好地閱
本刊提示
《大眾理財顧問》支持心系好兒童――兒童健康成長家庭教育系列活動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是兒童生命的搖籃,家庭教育對孩子能否健康成長起著關鍵的作用。為此,全國心系系列活動組委會計劃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心系好兒童――兒童健康成長家庭教育系列活動”。作為支持媒體,《大眾理財顧問》將對相關內容進行跟蹤報道。活動將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3~6歲、6~12歲、12~14歲、14~18歲),針對全國兒童家長在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家庭理財教育等方面需求,通過免費發放宣傳冊,開展流動課堂、咨詢會、親子互動、家長交流會等多種形式,寓教于樂,兼具科學性、科普性,幫助兒童全面健康成長。
中國兒童成長家庭教育活動啟動會于2009年11月在京舉辦,此活動分為3期,每期5年,第一期為2009年9月~2014年8月。包括活動試點、活動推廣、活動總結3個階段。2009年,組委會已在全國5個城市免費下發50萬宣傳手冊和50萬份知識大賽問卷,預計100萬戶家庭接受宣傳和教育,其中50萬戶3~6歲兒童家庭直接受益。
親愛的讀者
想要更多地了解理財知識嗎?請認真地填寫讀者反饋卡并寄回給我們,就有可能成為幸運者!我們也期待你的批評和建議。在這一期中,我們將給8名認真填寫反饋卡的讀者贈閱一本理財主題的書籍。
河北 于鵬
甘肅 丁曉靖
新疆 賴志偉
上海 沈海納
江蘇 張浩然
福建 王翔鴻
湖南 吳應秀
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蘇聯著名教育家,一生通過大量的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并提出了諸如“和諧教育”、“教師教育”、“道德教育”、“勞動教育”等諸多教育理論。在蘇霍姆林斯基龐大的教育理論系統中,關于智力――思維發展的教育思想占據了核心地位[1]。與傳統的智力教育理論不同,蘇霍姆林斯基由于受到建構主義思想的影響,其智育思想也表現出了某種建構特征。
一、建構主義智育思想的主要內涵
傳統智力教育深受行為主義教育理論的影響,主張通過外在的行為來探究心理活動規律,在他們看來,知識是對現實的一種客觀反應,是封閉的、穩定的、可以從外部加以研究的意義系統。學習是有機體在一定條件下形成刺激與反應的聯系從而獲得新經驗的過程。在傳統的智力教育中,由于忽視主體的經驗性和主體性,忽略學生內部智力發展水平和思維抽象,學生成為了簡單地、被動地接收信息的客體,知識并未被學生真正理解和吸收,智力水平也就很難得到提升。通過對傳統智力教育理論的批判,建構主義教育思想家們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作為認知建構主義的代表人物皮亞杰則認為,發展是一種建構的過程,是個體在與環境不斷相互作用中實現的。他認為:“認知的結構既不是在客體中預先形成了的,也不是在主體中預先形成了的。因此,認知的獲得必須用一個將結構主義和建構主義緊緊地連結起來的理論來說明,也就是說,每一個結構都是心理發生的結果,而心理發生就是從一個較低級的結構過渡到一個較復雜的結構。”[2]認知結構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斷被重構,學習就是同化和順應之間的平衡。教師的任務就是提供引發學生認知沖突的概念或問題。建構主義另一理論派別――社會建構論的代表人物維果斯基則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出發,主張人的高級心理機能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受社會規律的制約。他十分注重語言的意義,認為知識的形成應該是在社會交互的過程中形成的[3]。認知建構主義與社會建構主義盡管相互之間存在著差異,但兩者在根本的觀念上仍是一致的,都認為學生并不是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而是積極地參與意義建構過程的主動學習者,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將自己先前的知識帶進新情景中,如果有價值,就順應那些知識結構。建構主義的這些主張也體現在蘇霍姆林斯基的智育思想中。
二、蘇霍姆林斯基智育思想的主要內容及其建構特征
1.直觀性與思維發展
認知建構主義代表人物皮亞杰所提出的發生認識論把個體的認知發展分成四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2~7歲)、具體運算階段(7~11歲)、形式運算階段(11歲至成年),直至最后一個階段,兒童的思維才脫離對具體感知的事物的依賴。這充分說明了直觀性也就是被兒童所感知觀察到的事物在兒童思維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皮亞杰曾說過,“人類智力是一系列充滿活力的認知結構,它幫助我們理解觀察到的事物,而我們理解觀察到的事物,反過來又促進認知結構的發展。”[3]通過作用于具體事物,主體形成關于他的經驗并形成“暫時的概念”。在面對不同于以往的材料和事物時,我們要么把它納入到原有的概念中去,要么形成一套新的概念使原有概念與之適應。這就是認知發展過程中的同化和順應。在這一過程中,直觀事物具有不可缺失的地位。
這些觀點在蘇霍姆林斯基關于“思維課”和直觀性的論述中都有明確的體現。蘇霍姆林斯基就是要讓孩子們通過觀察大自然,以直觀為基礎去理解抽象,從而形成對知識的理解。他不僅關注關鍵知識本身,而且關注如何使學生獲得這些關鍵知識以及利用這些知識。為此蘇霍姆林斯基提出了要努力擴充學生的智力背景的想法。智力背景包括給學生提供與主題相關的閱讀材料,以及直觀性材料,它要求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走進大自然,觀察大自然中的事物以及思考事物之間的關系。為了幫助孩子學習,蘇霍姆林斯基創造性地提出了兩套教學大綱的概念。所謂第一套教學大綱,就是指必須清晰地保存在孩子腦海中的關鍵知識與技能。他認為,只有將這些關鍵的概念和技能技巧熟練掌握之后,學生才有可能獲得一般性的發展,教學工作才能順利進行。然而,如何才能順利的掌握這些關鍵的知識和技能呢?蘇霍姆林斯基反對灌輸式的學習,因為那樣只會引起孩子們的反感,故他又提出了“第二套教學大綱”。所謂第二套教學大綱,就是為學生更好地掌握第一套大綱而準備的智力背景。“必須識記的材料越復雜,保持在記憶里的概括、結論的規則越多,學習過程的‘智力背景’就應當越廣闊。”[4]因為學生習得的知識,往往是經過演繹、概括后的抽象內容,這些抽象遠離了他們的實際生活,難以被他們所理解,假若僅靠死記硬背的手段,學生只能被動接收了這些概念卻沒有理解概念的意義。為此,針對學生必須掌握的關鍵知識和技能,補充相應的智力背景是極其重要的。這些智力背景包括了與主題相關的閱讀材料,也包括了相應的直觀材料。蘇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視直觀性的作用,認為“學生的智力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形象思維向概念思維過渡”[4]。通過對直觀性的感知,學生可以深入理解抽象的內容,清楚明了知識各部分之間的關系,而不再是單單的記住一種“符號”。當然,思維的發展并不只是對直觀和現象的感知,引導孩子“進行邏輯分析,獲取新知識,進行思維聯系,找因果關系”是更進一步的因素。在感知的基礎上深入思考,才是發展思維的關鍵。
2.勞動與智力發展
皮亞杰認為知識的增長來自個體的建構,個體在與環境不斷的相互作用中達到心理的“平衡”。蘇霍姆林斯基的勞動教育就是一種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是個體運用自己的圖式試圖去改造實在客體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如果運用的圖式得當,個體會增強自己這種圖式的預測性,也就是增強了這種圖式的可行性,以后遇到類似的情況也會使用如此的圖式[3]。如果改造失敗,個體便會改變自己的認知結構,形成一種新的圖式去適應這個世界。在勞動中,學生不僅運用自己的思維去思考物物之間的關系,選擇何種方式改造也必然是學生運用自己圖式的結果。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清晰的認識到哪些動作是可行的,哪些則是造成任務失敗的因素,通過不斷地改組自己的動作(自然也伴隨著思維),來實現勞作的目標和任務。
蘇霍姆林斯基強調社會文化對個體的影響,個體正是通過參與社會活動來內化影響的。在勞動過程中,小組合作的方式與社會建構主義的通過合作、對話的方式來達到意義的協商等思想是一致的。蘇霍姆林斯基的勞動教育不僅指勞作,更重要的是要求“勞動與智力生活統一起來”,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著創造性的勞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熱情被激發起來,通過對實在的土地、農作物的改造和操作,既鍛煉了體力又間接鍛煉了智力的發展。他認為:“吸引那些思維緩慢而混亂的學生參加復雜的、動腦筋的勞動,以及對他們的勞動活動的長期觀察,這一切都幫助我更清楚地認識了思維形成的途徑。”[4]對于學習困難的學生,問題往往在于知識對他們而言過于抽象和形式化,他們無法在大腦中同時把握思維的不同方面并處理它們之間的關系(即進行皮亞杰所說的運算),但在勞動中,事物以及事物的變化直觀地呈現在眼前,并且可以通過操作而進行各種嘗試。這樣,他們更容易理解知識和發展思維,也更容易發現(或者讓教師們發現)他們的困難所在。
3.最近發展區與“交集點”
從經驗建構的角度講,交集點應該是新的有待解釋的現象(或問題)與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的交集(即沖突)。這種交集或沖突,是誕生或掌握新觀念的開始,或者說開拓了建構新觀念的可能空間。激進建構主義者們要求教學就是要使學生的認知“失衡”,從而促進學生智力(認知結構)的發展。“建構主義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學生原有的觀念引導他們理解教師或教材所呈現的信息,這些前概念與科學概念常保持著一定的距離,甚至完全是兩碼事。”[2]這種前概念與現有事實之間的沖突其實也顯現了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也正是在這些沖突中學生發展了他們的思維。
維果斯基“最近發展區”的教學理論也表達過此種建構思想。兒童接觸并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科學概念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更深一層次的內容感到困惑、興奮并試圖做出解答,這樣就實現了兒童最近發展區的發展。蘇霍姆林斯基思想中很多地方都提到“交集點”,也就是教材中各種因果關系交錯的地方,這些地方往往晦暗不明,那正是產生疑問之處,而對新知識的掌握,正是通過這些因果關系的梳理而完成的。“要找出那些乍看起來不易察覺的‘交集點’,即各種因果聯系、時間聯系、機能聯系交叉集結的地方,因為疑問正是從這些聯系中產生的,而疑問本身就是激發求知愿望的刺激物。”[4]交集點的形成,原因在于先前知識與后來呈現的知識之間存在的錯綜復雜的關系,而這種關系又在兒童思維中沒有清晰化、邏輯化,在教師指出矛盾所在的情況下,可以激起學生的興趣,通過解決疑問更積極地進行思維,從而有效地掌握關鍵知識。
4.語言與自動化閱讀
維果斯基特別強調語言符號的重要性,他認為人的高級心理機能首先出現在心理間的層面上(社會),然后通過語言符號這一中介,內化到心理的層面上(個人)。沒有語言中介,就不能實現內化,人也就不能稱為完全意義上的人。顯然,語言承載了意義。
相似地,蘇霍姆林斯基則強調了以語言為基礎的自動化閱讀,“必須使閱讀能達到這樣一種自動化的程度,即用視覺和意識來感知所讀材料的能力要大大超過‘出聲朗讀’的能力。”[4]在蘇霍姆林斯基這里,朗讀不再是形式上的,而是一種語言的表達,它承載了意義,“在語言里,有2000到2500個寫法正確的句子,它們是知識、讀寫能力的骨架。”[4]通過有意義的閱讀,學生可以將材料中賦予的知識的意義內化到個體之中。從上面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到,在蘇霍姆林斯基的第二套大綱中包含更廣的知識背景和一般的技能技巧,而自動化閱讀便是一般的技能技巧之一。針對兒童不能正確地拼對單詞,不能流利地讀出一段話等閱讀障礙現象,蘇霍姆林斯基提出了自動化閱讀,要求“在閱讀的同時能夠思考,在思考的同時能夠閱讀”[4]。這就是說,在閱讀的過程中要善于把“讀”與“思”結合起來,在視覺感知到閱讀材料的同時,意識也伴隨著出現,從而形成對閱讀材料的理解,甚至不需要將材料讀完就能理解其意義。
蘇霍姆林斯基的智育思想注重了學習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鼓勵主體在實踐中、在改造客體的過程中去形成個體的經驗;注重直觀性在發展兒童抽象思維過程中的作用;注重把握教學過程中的最近發展區,善于激發兒童的求知以及興趣,在兒童認知產生沖突時及時加以引導;注重語言的發展,要求在閱讀的同時進行思考,從而更好地促進思維的發展等,這些帶有建構特點的智育思想對我們今天發展學生智力與進行相關教學活動仍有較好的啟示作用,為我們培養兒童智力和思維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借鑒依據。
――――――――
參考文獻
[1] 魏智淵.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學(上).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3.
[2] [美]萊斯利?P?斯特弗,杰里?蓋爾.教育中的建構主義.高文,徐斌艷.程克拉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家長委員會成員由班主任提名推薦,每班產生家長代表一名,經本人同意后由學校頒發聘書。由各班產生的家長代表組成年級家長委員會,每個年級的家長委員會中產生二名代表組成學校的家長委員會。家長委員會主要職責為:與學校共同研究教育教學工作,參與學校各種重要教育、教學活動,對學校教育教學及各項工作實行監督和指導,提出意見和建議;負責聯系家長,采用多種形式,運用社會力量,幫助學校改善辦學條件;密切配合學校、班主任協助家長做好學生的家庭教育工作,提高家教水平;定期不定期地對家長進行家庭教育知識的培訓,把家長希望子女成才的迫切愿望,引導到正確的方向上來。幫助家長樹立“為國教子”的家庭教育理念,形成“理性的”、“關愛的”、“民主的”家庭教育方法,引導家長重視孩子的“思想素質”、“心理素質”等非智力因素地培養,促進家庭形成良好的教育環境。
二、分層次召開家長會
召開家長會是學校、教師與家長聯系的主要途徑。學校可以根據不同的教育主題和教育目的召開不同層次的家長會,主要以年級家長會和班級家長會為主,以部分學生家長座談會作輔助。要充分發揮家長會的有效性,必須把握召開家長會的時機和學生家長的層次。例如,根據畢業班學生的特點,學校在每學期開學后1-2周召開九年級學生家長會,上學期會議主題以總結上學年學校教學成績,介紹學校教師情況,學校的教學計劃安排,學生管理措施以及學生順利畢業需要家長給予的配合等為主;下學期以如何給予學生鼓勵和幫助,如何幫助孩子完成體育訓練和中考沖刺等問題給家長一些合理化建議。根據新入學學生的特點,在新學年開學第一個月召開七年級學生家長會,首先讓家長認識學校,掌握初中教學與小學教學的聯系與不同。根據初二學生青春期的特點,在八年級上學期召開家長會,就如何幫助青春期的孩子克服逆反心理與家長面對面交流。大規模的家長會針對性不強,這就需要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召開不同形式的家長座談會,這樣與家長溝通交流就更具有針對性。例如,可進行優秀生家長座談會,邊緣生家長座談會等,把學習習慣,行為習慣較接近的學生家長集中在一起交流。
三、讓家長參與學校的活動,提高學校的認可度
在過分強調升學的今天,學校要辦出特色,收到良好的社會效益,必須要有自己的辦學理念,還需讓家長認同學校的辦學理念。我校作為一所農村初級中學,光靠突出升學來強化社會效益是遠遠不夠的。學校始終把“教做人”放在首位來抓,針對農村孩子興趣狹窄的特點,學校通過各種文娛活動,閱讀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展示特長的平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近幾年來,我校珍惜任何一次讓家長走進學校,認識學校,宣傳學校的機會。學校召開教代會邀請家長委員會,家長代表參與學校的規劃、規章制度、管理措施的制定;教師節座談會請村社干部、家長代表一同座談,表彰優秀個人;每年一度的冬季運動會請部分家長共同參與;開學典禮、畢業典禮、藝術文化活動周請家長代表致辭表彰優秀生。家長代表廣泛參與學校活動,增加了對學校的認識和理解,通過家長間的口耳相傳,學校的認可度、知名度得到提高。
四、讓家長走進班級,走進課堂
學校每學期把期中考后一周定為家長接待周(教學開放周)。教務處和政教處共同組織家長走進班級,對班級教師的教學作評價,全程跟蹤學生學習,掌握孩子的學習狀態,檢查孩子的學習效果。各班有針對性地召開小范圍的座談會,對每個學生的情況分別與家長進行交流,共同制定措施辦法。
五、把家訪落到實處,真正構建家校連心橋
很長一段時間,與家長的交流慢慢變成“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空間信息傳播,教師與家長的信息聯系雖然增多,心靈卻疏遠了。近兩年來,學校把家訪訂成死任務,家訪作為班主任和教師考核的依據,成為控輟保學的最有效措施。農村孩子厭學情緒較濃,家長無以應對最終心灰意冷,往往會選擇放棄,流失率居高不下。學校2007年響亮喊出“留住一人是功勞,送走一人是成績”的口號,要求班主任帶領任課教師深入家庭,深入村社田間疏導學生厭學情緒,幫助家長想辦法,選擇合適的教育方式和策略,幫助孩子重回學校。
六、經常給家長一些建議
(一)建議家長與孩子建立心連心的溝通。教育好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長處,并盡可能積極地引導孩子。其次,要尊重孩子的選擇,切忌打擊孩子的自信心。第三,避免用專橫的態度對孩子進行體罰。第四,盡量多與孩子共處。第五,讓孩子多接觸社會生活,包括社會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甚至是敵對作用的影響,父母應該指導他們去跟不良風氣做斗爭,從而增強孩子的抵抗力。還有給孩子的自由空間應該是有限的,不能一味地去溺愛孩子,盲目地去愛自己的子女,結果是害了自己的子女,這種溺愛,被比作是“送給兒童最可怕的禮物”。
(二)建議家長讓孩子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適時對孩子進行勞動教育,幫助孩子形成切合實際的人生理想。讓孩子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既可以培養孩子的勞動觀念,還可以培養孩子的非智力情感,增進父母與孩子的溝通,使孩子體會父母的艱辛,從而促進孩子的學習。
(三)建議家長為孩子創設良好的家庭學習環境。學校加強文明建設,用學校和學生的“文明”帶動家庭和家長的“文明”,增加家庭的文化教育氛圍,為孩子創建“智力背景”。首先,建議家長為孩子提供足夠的學習時間,即使在農忙時,也不要耽誤孩子的學習時間。其次,要求家長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業,經常查看孩子的作業。再次,幫助孩子買一些參考書籍,訂閱一些有益智力的雜志,培養孩子對讀書的樂趣,增長孩子的知識面。這樣,形成濃厚的家庭文化教育氛圍,幫助孩子形成自覺學習的態度,改變家長對家庭教育的認識,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
(一)家庭教育對幼兒行為發展的影響
1.在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方面
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與幼兒的家庭結構有很大的關系。從以往的調查結果看,需要家長幫助脫衣服的幼兒占被調查總數的16%;吃飯需要家長來喂的占被調查總數的15%;玩過的玩具需要家長來收拾的占被調查總數的23%。把這些“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幼兒與其家庭結構互相對照發現,他們當中有85%是生活在三代同堂的家庭里。三代同堂的家庭中,爺爺、奶奶等祖輩家長視幼兒為掌上明珠,事事不舍得放手讓幼兒做,幼兒既得不到學習和鍛煉,又養成了懶惰的壞習慣,所以,生活自理能力極差。
2.在幼兒學習習慣的養成方面
幼兒學習習慣的好壞與家長的學歷有很大的關系。家長的學歷越高,知識就越豐富,越注意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并在對幼兒的教育和學習習慣的培養上得心應手。那些學歷較低的家長,知識貧乏,使他們認識不到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幼兒以后成長發展的重要性,更不能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來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
家長的職業差異、素質高低等因素,導致家庭教育的側重點和力度有所不同,使得幼兒在行為習慣的養成方面表現迥異。我們應重視家庭教育在幼兒行為習慣養成中的作用,使家庭教育成為幫助幼兒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力量,而不是成為幼兒不良習慣滋生的溫床。
(二)家庭教育對幼兒心理發展的影響
1.家庭教育方式對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
鮑姆寧曾根據控制、成熟的要求、父母與兒童的交往、父母的教養水平等四個指標,將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育行為分成專制型、放縱型和民主型三種教育模式,研究不同的教育模式對兒童人格發展的影響。結果表明,專制型教育模式下的兒童不太知足、不安全、憂慮、退縮、懷疑、不喜歡與同伴交往。放縱型教育模式下的兒童是最不成熟的,他們缺乏自我控制力和探索精神,有極強的依賴性,遇到新奇事物很緊張,就會退縮。民主型教育模式下的兒童是最成熟的,他們有能力,獨立性強,自信,知足,愛探索,善于控制自己,喜歡交往,自我肯定。
2.父母受教育的程度影響幼兒心理的發展
相關研究表明,幼兒家庭教育質量的高低,與父母素質及文化水平的高低相關。父母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孩子反應比較遲鈍,語言發展遲緩,不善于表達自己的需要,看到陌生人害怕;而父母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孩子反應靈敏,能說會道,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需求。相對來說,受教育程度較高的父母早期教育抓得比較好,會用自己的知識去影響和教育子女,使孩子潛移默化中形成強烈的求知欲,對事物的理解力較強。
3.家庭生活氛圍影響幼兒心理的發展
和諧的家庭氛圍能讓孩子充分感受到“愛”,能培養孩子可愛、活潑的性格;充斥著矛盾、暴力的家庭氛圍會導致孩子形成仇視、怨恨、悲觀厭世的情緒。每一個家庭都有責任營造寬松的家庭生活環境。首先,家庭成員之間要和睦相處,互敬互愛,互諒互讓。其次,父母要和子女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用一顆童心去和孩子交往。
二、家庭教育的策略
如何做好家庭教育,促進幼兒的發展。對于絕大多數家長來說,仍然很迷惘。本人根據自己的工作經驗,提出了幾點建議:
1.用發展的眼光看孩子
對孩子進行全面的教育。在體育方面,要注意孩子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和體育鍛煉。在智育方面,主要是進行早期的智力開發,激發學習興趣,培養良好學習習慣,開闊孩子的知識視野,對文化知識的學習進行必要的指導和輔助以及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氣氛,做到適時而教,循序漸進;在美育方面,培養孩子正確的審美觀點和創造美的意識;在勞動教育方面,放手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等。總之,所有這些都是為了讓孩子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
2.提高家長自身的素養,做到以身作則,榜樣示范
提高家長自身的素養,包括要有知識,比如,兒童生理學知識、兒童心理學知識、教育學知識等;總之,家長要提高自身的素養,可以從多方面入手,最重要的是做到以身作則,榜樣示范。由于身教重于言傳,往往產生于潛移默化中,可謂是力量之大。
3.端正家庭教育態度
家長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不能由于孩子一兩次表現得不好,就對孩子失去信心,放棄管教。作為子女的教育人,家長一定要有耐心。還有就是不能過分溺愛孩子,要理智施愛,愛而不嬌,要有長遠的眼光,使愛子女的動機與效果達到統一。對子女的期望也要從實際出發,避免盲目性,掌握好分寸。
父母既是孩子的保護者,又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因而家庭教育的不同對兒童身心發展的影響是尤為深刻和長遠的。提出了家庭教育對幼兒產生的影響,提出了現代家庭教育的建議,身為父母要以自身相愛為榜樣,言傳身教,平等待人,理性施愛,適當要求,為兒童成長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從而使孩子的身心得到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