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6 16:11:3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民俗體育研究,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客家是漢族的一個民系,據專家研究是早在西晉末年、特別是在唐代“安史之亂”以后,宋、元、明幾代漢人南遷于今天閩粵贛交界之山區,在相對封閉條件下形成的一個民系。這個民系較之后來在中國北方形成的漢民族更具傳統性,粗略地說,北方保留了漢民族的器物文化,而客家人更偏重于漢民族的精神文化。從客家內部經濟、文化交往來看,贛州是客家民系形成的“錨地”,約從晚唐元和至北宋末崇寧年間開始有大量漢民遷入。《隋書?經籍志》說:“廣谷大川異制,人居其間異俗”,天下所有的民族,各個地區,都具有自己獨有的風俗。客家民俗體育是指客家人聚居區經過漫長時間所形成特有的體育活動、習俗。贛南客家歷史文化悠久,蘊涵民俗體育種類繁多,以其古樸和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而為世人所矚目。其中很多均為其它民系包括其它客家地區所不見的大型民俗體育表演,如上猶九獅拜象、寧都竹篙火龍、尋烏香火龍、信豐大阿子孫龍、中村儺戲、白鷺搶打轎、崇義三節龍等等。它們既具有客家民俗的本土特色,又具有濃厚的民俗風情,既表現了客家人的情懷,又凝聚了客家人智慧的結晶。但由于受種種原因的影響,很多的民俗體育種類已面臨消失和失傳。
一 民俗體育概念
首先,民俗體育與民俗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它扎根于特定的民俗土壤之中;其次,民俗體育是文化傳承的結果,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它總是和特定的民族精神相聯系;再次,民俗體育是在一個國家或民族中由廣大民眾創造,它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歷史積淀;最后,民俗體育是那些民間體育中已約定俗成的體育活動形式。因此,本研究認為民俗體育是指在特定的民俗土壤之中,由廣大民眾創造、享用和傳承,依托民俗節日產生發展的民間體育,是順應和滿足人們的多種需要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它總是和特定的民俗精神相聯,具有特定的精神內涵。
二 贛南客家民俗體育的形成
從地理上和史實上看,贛南是客家大本營地區接受北方漢民族南遷的第一站。是客家先民的主要聚集地、中轉站和客家民系的主要孕育地。客家先民自秦始皇時期歷經6次大規模的中原南遷,南北文化交融薈萃,將中原文化與贛南本土文化共同構建客家民系的鮮明特征。贛南客家人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客家體育文化,客家民俗體育活動是客家民系長期歷史發展的產物,是客家民系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一種特殊反映。贛南客家遠古時起就有各種祭奠、祈求、紀念、慶祝等群眾性活動。在反映當地風俗習慣的活動和節令、節日期間,民俗體育應運而生,同時也形成了兼收并蓄的文化風俗、審美意識,并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客家民俗體育文化。
1 遷徙混融產生
客家民系在長期的遷徙過程中,不斷與當地文化融合,交匯河洛文化、吳越文化、楚文化等客家文化的主體要素,同時融合了遷居地畬、瑤、僚、蛋等土著文化,從而使客家文化不僅具有漢民族共同體文化的共同性和豐富性,而且具有特有的地域性和差異性等特征。由于民性構成的混融特性,導致了文化構成的混融特性,因此其民俗體育文化也不例外。總體而言,贛南客家民俗體育結合了北方和南方的民間體育,如扭秧歌、踩高蹺等大多由北方而來,馬燈舞由江浙一帶傳入。當然,客家人聚集區原屬南蠻之地,獨具地方色彩的民間體育亦是保留原樣式或多元混融。如“九獅拜象”,流傳于上猶縣營前鎮,那里是贛南客家人中一個典型的聚落區,既有南宋以來的“老客家”,也有明末清初從粵東等地遷來的“新客家”。九獅拜象即在新客引入的龍燈、獅燈的基礎上結合當地節慶風俗發展起來的大型燈彩活動,由1龍、9獅、1象、1麒麟組成,在每年的正月初二至元宵節期間進行表演。“麒麟獅象團龍”寓意團結和合、萬眾一心,祈福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新老客家共處一個社區,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九獅拜象”是其中的一朵奇葩,這種現象與客家民系構成的混融性相一致。
2 山區農耕社會生活產生
客家地區地理地貌的基本特征是多山。逢山便有客,無客不住山。贛南客家人居住在中國南方武夷、南嶺、諸廣三大山脈交接地區,傳統的經濟生活方式是山地開發和農業耕作,所居住的是依山而建的客家土樓,所娛樂的是勞動閑暇而唱的山歌。從生存環境的地理特征來看,贛南客家民俗體育文化是在山區所創造的文化,因此山區社會生活與原始體育形態有著血肉聯系,古代客家人居住的贛南地區人煙稀少、林菁深密,求生極為不易。為了生存所從事的生產活動,就必須以跑、跳、投擲、攀登等身體活動為基礎,涉及采集、耕種、漁獵等多項內容。如客家的春搖、搭繩過澗、扁擔頂力、滑草等民俗體育活動,都大量的保留了客家人生產活動的特征。可見生產勞動的需要是客家體育運動的基礎和基本內容。
3 宗教節慶產生
贛南客家人大體保留了漢族的傳統節日,也增添了流遷過程中的節日,為傳統節日注入了遷移居民的節俗內容。贛南地區許多民俗體育活動集中在上九會、元宵節、春節、花朝節、上已、寒食、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除夕、元旦等歲時節日以及廟會祭祀,與節慶禮儀及酬神、宗教、娛人相配套。如春節的舞龍、舞獅、舞馬燈、調船燈等,清明踏青、端午鬧龍舟,中秋“放孔明燈”等。而宗教信仰在贛南客家人的生產生活中有著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反映宗教信仰的宗教祭典活動內容豐富,具有客家人獨特的生產、生活方式,并與體育活動緊密結合。如廟會祭祀活動中的游燭龍、樣古史、飛刀圈、劃旱船、跳儺戲、遇火練、上刀山、鞭春牛等活動,無不體現了贛南客家人通過簡單的運動形式達到娛悅天地、告慰祖先神靈以及驅鬼降妖的目的。
三 贛南客家民俗體育的特征
任何地域文化,都是社會群體為了適應和改造生存條件而創造出來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系統。這些歷史上創造出來的生存式樣都是相互補充、相互制約而形成的一個統一整體。贛南客家民俗體育文化則是漢民族的一種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是整體和局部的關系,二者之間有同有異,同是共性,異是個性,同異之間又并非可以截然分開,共性寓于個性,個性體現共性。贛南客家民俗體育文化有以下特征:
1 生產性
在贛南客家地區傳統體育活動中,處處可以流露出客家人基于生存的需要和生產的需要,具有典型的農耕文化特色,其中以休閑娛樂的項目居多,活動多與農耕生產方式、生產工具,農耕民族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相關。例如扳腰、滑草、搭繩過澗、扁擔頂力等,這些人們喜愛的體育游戲,多半是勞動生產的休息間隙在田間地頭里進行。獨具特色的六子棋、雞婆棋等贛南客家棋類,內容豐富多彩,但制作極為簡單,隨手在地上畫一個棋盤,撿幾顆石子、草棍之類當棋子,便可廝殺一番。贛南民俗體育既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也是當地客家人長期以來賴以豐富生活、抒感、強身壯體、寄托希望、協調關系的一種特殊文化教育媒體,與生活生產息息相關。
2 多元性
贛南客家民俗體育文化實際上是一種多元文化,它以中原文化為主體,融合了遷居地的畬、瑤、僚、蛋等土著以及河洛文化、吳越文化、楚文化等要素,具有漢民族共同體文化的共同性和豐富性,而且具有特有的地域性和差異性等特征。因此,從不同類型的文化互動來看,客家民俗體育文化屬于多元文化,在客家文化生態中,客家人更易以開放的心態和積極的態度接受或傳播一種文化,這當然取決于移民的數量和他們的政治、經濟、文化的能量,多種文化產生碰撞、沖突、互動和融合。因此,移民是客家民系融合的動因。
3 地域性
贛南客家由于其遷徙歷史、入居地理環境及社會環境的特殊性,形成獨特的民俗體育文化。贛南有十幾個純客家縣,而各縣的民俗體育活動又各具特色。僅舞龍舞獅而言,贛南就有游燭龍、香火龍、竹篙火龍、板凳龍、滾龍、稻草龍、瑞龍、凌龍、青獅、梨獅、席獅等等,有些民俗體育項目甚至只在固定的村落才有,如白鷺村的搶打轎、營前村的九獅拜象、中村的儺戲等等。
4 傳承性
贛南客家民俗體育來源于生活,并被人們世代相習,在群眾生活中被反復遵照。它的傳承性是靠心理信仰、傳襲力量、習慣勢力形成的約束力,而不是靠行政和法律。一項民俗體育一經形成,就會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延續性,雖經流傳演繹而難免變異,但其核心和主旨總有因襲的內涵和固定的儀式。贛南客家民俗體育項目的發展帶有一定的農耕生活、生產特點,如高腳賽跑、禾桿拔河、舉石擔、打石子、抬杠、春搖、落溏腳等,均從生產力發展過程中演變而來,沿襲了農民的生產特點和要素,同時在社會發展過程中起到傳承的作用。
5 親和性
從民系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來說,在客家文化生態里,客家人更易形成強烈的開拓進取、自強不息的文化意識。客家人同根共祖,世代漂流,四海為家,創造了許多輝煌業績。但是,不管在何時何處,只要聽到客家口音和談論到客家民俗,親切感就油然而生。客家人善于用血緣、親緣、地緣等各種條件建立同宗、同鄉、同一文化內相互合作關系的團體主義精神。遍布各縣的鄉鎮舞龍舞獅隊便體現了這種精神,春節和元宵節,各村各鎮以宗族為單位組成舞龍舞獅隊,集中到祠堂祭祖。這種活動不僅增強了宗族的凝聚力,滿足了族人文化交往的需要,而且加深了族與族之間的聯系。
6 變異性
贛南客家歷史上就深受中原文化的影響,“改土歸流”后更是受漢文化的影響;同時,它又處于幾大文化的結合部,歷史上就是河洛文化、吳越文化、楚文化的交匯點以及各種土著文化也向其滲透。土著的民間體育文化也深受漢文化和相鄰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如畬、瑤、僚、蛋等土著傳統體育活動中的龍舟競渡、舞獅子、扭秧歌等就深受漢族民間體育活動的影響,有的體育活動直接從漢族地區移植,最后變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運動項目,如梨獅、席獅、香火龍、踩高蹺、打陀螺、踢毽子等。有的受到相鄰少數民族體育活動的啟發,有的運動項目本身就是這塊土地上各族所共有的。如放孔明燈、疊羅漢、搶花炮、打牢錢、射弩、玩嬉燈等活動,在贛南許多少數民族中都盛行。贛南民俗體育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發生了內容、結構甚至模式變化的屬性。當然其變異并非總是積極的,或全部是積極的。
四 結語
贛南客家民俗體育文化具有其自身突出的民族凝聚價值、獨特的教育、健身、娛樂、競技功能以及審美追求和極為豐富的民族情感內涵,它反映出獨特的民系個性和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底蘊。贛南客家民俗體育文化大都是通過口授身傳的方法流傳下來的,這些寶貴的人類文化遺產隨著時光的推移和現代文化的沖擊,面臨被世人遺忘的境地。許多民俗體育項目已出現既無文字記載,又無技術傳人的局面,一些項目甚至瀕臨滅絕。因此,對贛南客家民俗體育進行挖掘、整理和系統研究迫在眉睫。
我們要創新思路,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創造性地弘揚贛南客家傳統體育文化。從體育的視角展示客家悠久的歷史和多彩的文化。摸索出適合贛南客家民俗體育繁榮發展的道路,促使其不斷規范化、科學化,讓贛南客家民俗體育迸發出強大的生命力,為發展贛南地區體育事業、提高人們的身體文化素質以及為贛南地區經濟騰飛做出貢獻。
注:本文系贛州市社會科學研究課題(0766)。
參考文獻:
[1] 周紅兵:《客家風情》,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 羅香林:《客家研究導論》,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版。
中圖分類號:G812.47文獻標識碼:A文 章編號:1007-3612(2010)07-0039-04
A Research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sland Folk Sport
HUANG Yongliang, FU Jiliang
(P.E. and Art Department,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houshan316004, Zhejiang China)
Abstract:By methods of literature, field work and surveys, the origin an d background, types, ways and content of folk sport in Zhoushan Islands areyzed. It indicates that island folk sport has similar natures with land, such a sentertainment and body building, competitiveorientation, productiveorientat ion, dependency and culture, but also is oceanoriented, regional, heritageor iented and diversified, interactive and belief restraining. It originates fromthe special producing and living environment of islands.
Key words: island; folk sport; ocean culture; characteristic
民俗是廣泛流行于民間的風俗習慣。“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民俗現象作為文化的一 部分,同時又是文化的載體,它必然活躍在民間的文化生活包括體育活動領域中。[1]
地處我國唯一的地市級海島城市――浙江舟山市,位于長江、錢塘江、甬江之口,境內 1 390座大小島嶼宛如撒在萬頃東海洋面上的璀璨明珠,面積1440平方公里,區域內夏無酷 暑 ,冬無嚴寒,氣候宜人,具有廣闊的水域、細軟平坦的沙灘,不但自然景觀美,且海上風速 適度,水流平緩,其特有的藍天、碧海、綠島、金沙、白浪為體育休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條 件。海島群眾體育源源流長,并且已經形成了具有海洋特點、海島特色、時代特征、漁村風 情的海島海洋民俗體育文化[2]。本課題對舟山海島的民俗體育的產生與來歷、類 型、方式、內涵進行了調查分析,并對海島與內陸的民間民俗體育特征進行比較研究,為促 進海島民俗體育在現代社會體育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及舟山市“創建海洋體育文化名城” 具有重要的功能和意義。
1 海島民間民俗體育的產生
《體育科學詞典》將民俗體育界定這“在民間民俗文化以及民間生活方式中流傳的體育 形式,是順應和滿足人們多種需要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文化形態,一種運動風俗包含一個民 俗體育模式,當行為變成風俗的時候,也就是行業形式穩定的模式的時候”[3~4]。民俗體育的根本在于它扎根于特定的民俗土壤當中,總是和特定的民俗精神相連。[ 5]因此,海洋 的自然條件、海島的生活內容與方式、民俗習慣和心理信仰等都構成了海島特色的民間民俗 體育。早在夏商周時期舟山先民使用的早期石器中,石刀、石錛、石斧等既是生產工具和武器 ,也是后來武術器械的雛形。舟山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石彈和石鏃,與現代球類運動和弓 箭射擊一脈相承。獵殺大魚的索標,也是今天標槍的最早表現形式。舟山博物館《古代史跡 陳列》廳內展示的一些刀、鏃、劍等青銅兵器,形象地說明,舟山先民崇尚尚武精神。
古代舟山體育,它除了華夏民族的傳統特點外,還表現出濃郁的海島特色。水上活動是 古代舟山先民最有特色的體育活動之一。據《吳越春秋》載:越人習水,以舟為車,以楫為 馬,往若飄風,去則難從。這種用舟楫搏擊長風巨浪的方法,反映出古人已嫻熟于航海、浮 水技能。《晉書•周處傳》中說“(周)處投水搏蛟”,“投水”就是跳水。弄潮中的泅水技 術,“泅水”就是潛泳[2]。至今在盛產貽貝的嵊泗列島,還廣為襲傳著被稱為“ 攻淡菜” 的這種泅水技術。東海島民廣泛使用的彈涂船是漁民在涂面采集貝類、藻類、魚蝦的工具, 而相傳在明嘉靖年間,彈涂船是戚繼光用來訓練士兵追殺倭寇的裝備。如今,伴隨海島旅游的不斷興起,“沙灘拔河”、“港灣垂釣”、“淺海網捕”、“彈 涂船速滑”、“挖沙蛤”、“打紫菜”、“海釣”、“潛水”、“堆沙”、“水上射擊”、 “搖櫓接力”、“沙
投稿日期:2009-01-10
基金項目:舟山市社會科學聯合會重點課題基金項目(2006021)。
作者簡介:黃永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訓練與管理。 灘自行車”、“海上下棋”、“船頭拔河”、“舟山船拳”、“海上跳傘“等體 育健身項目已成為人們喜愛的海上運動。它們既保持著古樸的民俗節令的神韻,又閃耀著新 時代的海洋光彩,成為全民健身的重要形式。
2 海島民間民俗體育競技的類型、方式與內涵特征
2.1 船上競技特征船上競技是指這些民間民俗體育競技是在船上發生的,也可說只能在船上才能發生,如 爬桅的主桅,拋纜的纜繩,搖船的櫓,駛船的船,帆、舵等。
2.1.1 爬桅又稱爬桅桿。《越絕書》中云:“以船不車,以楫為馬,往者飄風,去則難 從 。”明代,帆船主桅上裝有“兜椅”,漁民或水手常攀桅上“椅”而望風。這說明,爬桅的 行為在古代早已產生[6]。爬桅一靠體力,二靠手勁和腳勁,還要靠技巧。爬桅比 賽采用在 同一船桅上或同樣規格的兩個船桅上進行,以最早到達桅頂者為勝。不過,到了20世紀80年 代,木帆船大多改裝成機帆船,船桅的作用可有可無,這種爬桅競技也日趨消亡了。
2.1.2 搖櫓搖櫓其實是搖船比賽,一般在舢板或小對船上進行。《釋名》中曰“櫓,膂也 。用膂力然后舟行也。[6]”可見搖櫓競技主要是臂力和技能的比賽。搖櫓比賽時 ,搖櫓者 身穿背心、短褲,赤腳,一人、一櫓,揮臂伎櫓,劃起陳陳浪花,再加上海螺號、搖櫓號子 ,鑼鼓聲和吶喊聲,頓使海灣沸騰一般。近年,沈家門漁港還舉辦過全國舢板搖櫓比賽。
2.1.3 龍舟競渡競渡即劃船比賽,主要器具是槳。不過,船為龍形或龍飾船身,不是一般 漁船。競賽日子是特定的,即為端午。據傳,溫州漁村的競渡習俗,源于古越族祭龍圖騰的 一種儀式,直至明清時期才為紀念屈原的節慶活動。競渡的實質,是劃槳團隊的體力和技能 比賽。
2.1.4 拋纜拋纜俗稱拋纜繩,這是漁船靠岸帶纜或漁船起網帶煨固有的海上勞作行為。 當 漁船近岸而未靠岸之際,船上必須有人先從船頭把纜拋上岸來,或直接拋進岸上的纜樁里, 或拋向岸上接纜人,由岸上接纜人把纜繩再套入纜樁[6]。比賽這種競技,充滿刺 激和挑戰性。
2.1.5 拳術(船拳) 海島人的拳術,在船上主要是船拳。據考 證,船拳起源于吳越春秋, 流 行于明清時期,是幫會中一種特殊拳種。它根據漁船艙面和船只行駛的特征而形成了似南拳 ,又非南拳的獨特風格。特別是效法水戰,步法極重馬步,以求操拳時穩健,經得起風浪顛 簸。傳說明、清時舟山漁民在抗倭、抗盜斗爭中大出風頭,一些吃過苦頭的倭寇、海盜還戰 戰兢兢地稱之為“神拳”[2]。舟山在1993年舉辦的“中國國際武術節”和大型活 動中,船拳列為比賽和表演的項目之一。船上競技還有升帆、車錨、撤網、拔網、叉魚,過船、海上騎馬戰等,均是十分驚險而 刺激的。
2.2 海上競技特征
2.2.1 船上跳水以船甲板為跳臺,有高臺和低臺之分,所謂低臺,則是從船甲板跳下,高 臺則是從船后梢角或船前角頂,甚至從高于甲板的船鱉殼上跳下。跳水比賽,往往在同一條 船上進行,以跳得高,姿勢美,入海腹不擊水,水花不高為勝。
2.2.2 海上潛水潛水又叫泅水,潛泳,俗稱“水底攻”。此技能的形成,乃與特定的生產 方式相關聯。在嵊山和東極等島嶼,有些大的貽貝生長在礁巖的底部,約在海下3至4米處, 采貝必須潛入礁底才能采集,俗稱“攻淡菜”。為此,這些島嶼的漁民,自幼就培養孩子具 備這方面的本領。比賽以最遲出水者為冠軍。
2.2.3 海上游泳 游泳的技能,海島人幼小受到訓練。一般三 歲下海,先在海灘上學“悶頭 游”、“狗爬式”,爾后從海灘上游向深海,直至游向拋在港灣里的漁船。以先上船者為勝 。要求參賽者不僅要有矯健身手和游泳技能,還要有從水中上船,俗稱“爬船”的技巧。據 傳,在今東極島還流傳著一種抱著空灑壇踏海陸空游的姿式,雅稱“太白醉酒游”[6 ]。 在嵊山枸杞島,就有一種游向50 m外采得海中塑料或玻璃“浮子”后,再游回海岸的游戲, 俗稱“海上采珠游”等等。
2.2.4 海上騎馬 海上騎馬戰,則為一大人泅水在下,另一兒 童騎在泅水者背上,雙方進行水戰,其形式類似海上芭蕾,卻比芭蕾驚險而猛烈。至于現代的水上競技,如皮筏艇、海上摩托艦以及帆船、帆板、氣墊船等等,類型就更 多更廣泛了。
2.3 海灘競技特征 海灘競技是指在海灘上進行的民間競技項目 ,分為沙灘和泥涂灘兩種形式。
2.3.1 海灘摔跤 海島人盛行海灘摔跤,有特殊原因:一是漁 民出海前在海灘候船,為打發 寂寞,相互摔跤取樂;二是青年漁民性格豪爽、爭強好勝,相互比體力以決勝負;三是沙灘 質軟,摔跤倒地,也無傷害,故盛行之。
2.3.2 海灘放鳶 海灘由于場面開闊、海風習習,非常便于放 鳶上天,同時放鳶是把悔氣放 向遠方海面,以保海島的平安,因此海灘放鳶歷來成為海島人愛好和灘上競技之一。每到清 明、立夏、中秋、重陽,形成了“灘頭眾人牽戲,空中滿眼鳶飛”的壯麗場面。
2.3.3 海灘拔河 海灘拔河主要是場地大,倒地,也無傷害。 另外海灘拉船,船上拉網,均 要依靠手臂力量,并要眾人參與,齊心合力。所以,海灘拔河實是對海上勞作行為的一種預 演和鍛煉。
2.3.4 滑泥運動是近年來新興的一種參與性民俗體育運動項目,不同于滑雪和滑草。滑泥 需要具備行、滑、轉向等技能,掌握平衡、速度和節奏。在一望無際的大海邊,在細膩的灘 涂上,在跳跳魚蹦跳起伏的節奏中,滑泥運動的樂趣便一一展現出來了。
2.4 碼頭(岸上)競技特征碼頭(岸上)競技與船上和海灘競技一樣,都是一些生產性的競技為主,與漁民的海上 勞作方式是息息相關。
2.4.1 拎石鎖、舉石墩在漁港碼頭上,可以看到做漁船大網的網墜或壓艙石之用的石鎖( 又稱石柱)和石墩(又稱石大刀)。漁民在岸上勞作之余,常常用此作臂力鍛煉,或舉行比 賽,獲勝者稱為大力士。
2.4.2 攀緣繩索當漁船靠漁港碼頭有一定距離,無小舢板擺渡時,漁民只得攀拉連接船上 和碼頭纜樁上的一條繩索下船,稱之“攀緣繩索”。[6]這個競技一要膽大,二要 靈巧,并要有較好的手力和腳力。以到達船上(或岸上)的時間最短促者為勝。
2.4.3 “搶窗角”、發生在張網作業漁區漁民在未下海掛網前,須在海灘上把四枝毛竹 扎 成一個個“方窗”,并相疊在一起,形成一個四角方陣。“搶窗角”就在這方陣中進行。一 般是五人搶四個“窗角”,未搶到窗角者出局[6]。
2.4.4 “騎馬打” 所謂“騎馬打”,則是把若干人分成兩組 , 各自背上負著一個小孩。下者為馬,上者為兵,爾后叫陣、對打,模擬海灘大戰,最后以討 饒投降者為輸。
3 海島民間民俗體育同大陸內地民俗體育特征的異同點
海島民間民俗體育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背景和氛圍中形成的,同時,它又是在海洋、海 島這個特定的自然環境和社會歷史文化等條件下逐漸形成并發展起來的,因此海島的民間民 俗體育不僅同內陸一樣,具有娛樂健身性、競爭性、生產性、依附性和文化性特征,而且具 有涉海性、地域性、傳承性和變異性、交融性和信仰規約性的特征。
3.1 海島民間民俗體育同大陸內地民俗體育的共同點
3.1.1 娛樂健身性民俗體育是一種娛樂身心為主要目的的活動,它著重于人的身心和情感愿 望的滿足,不以高超復雜的技藝對應大眾,而是以自娛自樂的消遣性與游戲性活動方式迎大 眾,使人們在這些娛樂性的活動中,直接得到令人愉快的情感揮發。從因時因地,自由靈活 的娛樂嬉耍,到配合歲時節令的民俗體育,不僅把民俗體育融合于宗教禮儀、生產勞動,歡 度佳節,喜慶豐收之中。[]如七月半放水燈,謝洋節關帝廟會演菩薩戲以及“跳灶 ”中送灶神,雖為酬神,客觀上卻取得了娛人的效果。[7]而且在沿傳中,經勞動 人民不斷加工,提 高,使之更具有科學性、娛樂性。這種起源于先民慶祝豐收時發自內心的喜悅之情的舞蹈, 在海島仍普遍流行,并為人們所喜聞樂見。從而使民俗體育活動的娛樂健身性體現得更加充 分。
3.1.2 競爭(技)性一項體育民俗,是一個群體的成員在共同生活中集體創造而形成的,并 為他們所普遍地遵循,進而得以傳播。這種民俗體育一旦形成,便具有很強的集體性、社會性 和競爭(技)性。沈家門民間民俗體育大會將漁港作賽場,碼頭成擂臺,開展了“船頭爬桅 桿”、“田間”插秧、“夫妻”海邊拉網、撿“泥螺”、“船頭拋蟹籠”、“海邊提水”等 民俗體育項目的比賽。如撿“泥螺”,踏著經過改良好的“泥螺船”,比比誰撿得“泥螺” 多;“船頭爬桅桿”,選手系好安全帶,手腳并用,比比誰快速爬至桅桿頂;“船頭拋蟹籠 ”,用力將手中的蟹籠拋下大海,比比誰拋得遠等競技性融于個人與集體于一 體的民間民俗體育活動。
3.1.3 生產性傳統民俗體育活動的形成,是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不可分的,具有實用性 的特點。海島漁民以捕魚為生,在特殊性海洋環境下,漁民一方面要調劑寂寞、勞作帶來的 緊張情緒;另一方面在出海捕魚和生產中少不了同大風大浪搏斗的技能。這種產生于勞動中 的某些技能在休漁期被漁民們運用于健身鍛煉中,這就有了特有的具有“海腥味”十足的爬 桅、拋纜、搖櫓等民俗體育活動。這些這些貼近漁民生產生活實際的民俗體育活動的發展一 方面是海上作業固有的程序與行為,另一方面是為了適應漁業生產之需要,充分體現了漁家 人吃苦耐勞、凝聚合力、拼搏向上的精神。
3.1.4 依附性民俗體育具有強烈的節日依附性,這是所有民俗體育文化的共性。其目的 為 了節慶儀式中酬神與娛人的需要,如春節賽龍燈,清明踏清,立夏斗蛋,端午鬧龍舟。[6]在傳統的祭祀慶典活動中,體育游戲比賽和文藝表演是必不可少的活動內容,比較典型的有 浙江岱山中國海洋文化節祭海、休漁謝洋大典,舟山漁民以特有的方式表達對大海的熱愛和 感恩之情。 護壇的漁網緩緩拉下,神圣的海壇向世人莊嚴地呈現;漁火天燈飄然升騰,鎮 壇之寶――“定海神針”金光顯現。鼓點激越,上百艘漁船浩浩蕩蕩地攏洋歸港,數百位漁 民集聚一起,近千人踩街巡游,色彩繽紛的各種表演方隊,洋溢著神圣海洋文化氣息的儺舞 、禮祭樂舞表演。
3.1.5 文化性中國民間體育活動像一個文化意識團塊,遠古的競技、娛樂、戲曲融為一體 ,從活動中還可以抽取出許多現代文藝的因子。有許多游戲是和傳說一起傳承下來的。民俗 活動裹夾在民間體育當中。將民俗心理、民俗精神、民族特色代代相傳。通過參加集體性民 俗體育活動,它以極大的吸引力、聚合力,使成員的態度和行為存在個體差異的前提下,集 聚于一定的文化運動軌道,整合為一個普通文化現象的運動勢態。[7]海島的民俗 體育也是 如此。如舟山海灘摔跤、海灘拔河、海灘放鳶,溫州沿海的龍舟競渡、以及舞龍等均與吳越 地區一脈相承,都反映了內陸吳越文化的滲透。另一方面,海島人的競技游戲中,還表現出 濃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如舟山的“賽泥馬”、玉環的“戈石“游戲,相傳都是明代抗倭名將 戚繼光抗倭時所創,在戰斗中都取得奇效;此外,溫州沿海的龍舟競渡很明顯受”屈原投江 “的傳說影響。海灘放蔦則可推至春秋時期,韓信放紙蔦,一曲楚歌散盡項羽子弟兵,更在 海島家喻戶曉。[6]
3.2 海島民間民俗體育同大陸內地民俗體育的主要差異點
3.2.1 涉海性差異海島作為被海水包圍著的特殊陸地具有與大陸沿岸不同的海洋文化 形態 ,是隨著海島的經濟發展而不斷運動、變化的。它既表現了海洋文化的自身揚棄過程,也表 現了海洋文化的自身發展過程。[8]象漁俗文化、旅游文化、沙雕文化、海鮮美食 文化、古 建筑文化、海島歷史文化、佛教觀音文化等等,這些都是舟山群島所特有的海洋文化。涉海 性是它的首要的、也是本質的特征。涉海性,既包括海洋的自然屬性,又包括海洋的民俗體 育文化屬性;海洋的自然屬性是其民俗體育文化屬性的基礎和前提,離開了這一基礎和前提 ,海洋民俗體育文化也就無從產生。所謂“南人善舟, 北人善馬”,海島人開展的民間民俗 體育競技活動充分體現了以涉海類項目為主,并與漁業勞作、生產相結合,如爬桅、升帆、 搖櫓、拋纜、車錨、海上潛水、龍舟競渡、海灘放鳶、拎石鎖、舉石墩等。同時特殊的海洋 環境使漁民喜歡在船上敲鑼打鼓、打牌麻將以及吆酒令等游戲來調劑情緒之需要。這種涉海 性及其生產性的民俗體育特征是內陸所不具有的。
3.2.2 地域性差異我國眾多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都是在一定的地域內逐漸形成與發展起來 的。我國各民族居住分布上的差異,必然導致體育民俗鮮明的地域性、氣候性特征,“南人 善舟, 北人善馬”,就是對民俗體育地域性的生動概括;而且同一個民族分布在不同的地域 ,使相同的體育民俗事象也表現出各自地域的特色。[9]如:船拳在舟山稱為舟山 船拳,而在湖州則稱為湖州船拳,在江南則統稱為江南船拳。海島的民間民俗體育活動的地點主要在船上、海上、灘涂、碼頭(岸上)上進行,特別 是在休漁期或漁船攏洋時開展類似船拳、船上跳水、海泳、潛水,滑泥運動等項目;而內陸 的民間民俗體育活動則都在高山、平原廣場、街道進行。如:放風箏、跳秧歌、射箭、賽馬 等。
3.2.3 傳承性和變異性差異民俗體育的傳承,既是指時間上的縱向延伸,也指空間上的橫 向分布。一項民俗體育一經形成,就會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延續性,雖經流傳演繹而難免變 異,但其核心和主旨總有因襲的內涵和固定的儀式,代代相習,綿延傳承。它對維系一個民 族的群體凝聚力和趨同意識具有很大的效應。[10]海島民俗體育作為被廣大海島民 眾所傳承 的一種特殊的海洋文化形態,它在時間上是可以世代延續的一種海島社會文化,在空間上也 是可以傳播和擴布的。如舟山船拳經受了一種可稱為“烙印”的傳承洗禮,現列為浙江省非 物質文化遺產。這種體育民俗一旦形成并得以傳播,就具有相對的穩定性,而且還成為一種 程序化的固定格式,并以這一格式傳承。而民俗體育的變異性,與傳承性密切相關的一個特 征。由于民俗體育為民間集體藉口頭或行為創造和傳播的。因此,在流傳中必然受到歷史、 時代、社會、民族、地域及語言等種種因素影響而發生變異。如海島民俗體育中的一些神話 傳說,其變異性因口頭語言的易變和沒有物質載體而最為明顯。早期的一些原始娛樂活動的 場地、器材隨社會的變化而不斷更新,被現代的一些體育活動、器材所替代。[11]如:拋纜 、搖舢板接力、船拳結合了在水道表演的特點,兼收各派之長自成一脈。從積極的角度來看 ,這種變異無疑是民俗體育發展與再創造的原動力,促使體育民俗在不斷變革中適應新的環 境,繼續發揮其作用。
3.2.4 交融性和信仰規約性差異不同的文化、風俗習慣、民俗心理等造成各區域民間民俗 體 育的差異。北方人崇尚勇武、豪爽奔放,因此,力量型的項目較為突出,如摔跤、奔跑、搏 斗、舉重等;南方人的性格趨于平和而細膩,富有思考,擅長心智活動類和技巧型項目,如 游泳、海灘放鳶、海灘拔河、弈棋等。[12]而海島的民間民俗體育在很大程度上結 合了海 島與內陸的特點,具有交融性和信仰規規約性。尤其是江南內地習俗對海島人生活的滲透和 輻射,和海島環境造成海島人對海的崇拜、包括魚的崇拜、潮汐崇拜、龍的崇拜。浙江岱山 中國海洋文化節祭海、休漁謝洋大典、沈家門漁港民間民俗體育大會。這種民間規約性既約 定了民間體育的游戲規則,也有著嚴格的人格品行的要求。所以這些規約也是中國民間體育 文化特性的一個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徐波.舟山群島漁民詞匯及其海島民俗特征[J].民俗研究,2002,(2):109 .
[2]zs.省略/舟山信息港.
[3]鐘敬文.民俗學概念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20-25.
[4]烏丙安.中國民俗學[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3:42-29.
[5]王娟.民俗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36-38.
[6]姜彬.東海島嶼文化與民俗[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6:541-554.
[7]張選惠.民族傳統體育概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6,5:13-19.
[8]呂利平,郭成杰.從體育考古看我國古代民俗體育文化特征[J].成都體育學院學 報,2000,26(4):12-15.
[9]虞重千,張基振.休閑語境中的中國民間體育[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5(11):1 -5.
中圖分類號:G8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1-0282-01
廬陵,吉安市的歷史稱謂,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優美的自然景色。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廬陵文化也受到了人們的重視,一方面是因為廬陵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獨特性;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廬陵文化的豐富性,更難能可貴的是,廬陵文化屬于民俗文化,不僅保存完好,還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在促進吉安市旅游經濟發展的同時,形成了自身的文化品牌,成為了吉安市對外宣傳的窗口。
一、廬陵民俗體育的文化來源與特征
(一)廬陵民俗體育所在的區域與地域性特征。廬陵位于江西省中部山區,山脈遍布、水系發達,這樣的地理環境使得當地人們居住較為分散,形成了眾多獨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如永新的盾牌舞、新干的竹馬舞等,這些具有地域性的表演方式,很大程度上具有民俗性質和體育性質,而且這種表演也非常具有觀賞性。[1]
(二)廬陵民俗體育來源于群眾與群體性特征。廬陵民俗體育的另一個來源則是人民群眾。由于廬陵地區歷史文化悠久,相應的,文化傳統也較多,其中之一則是為紀念廬陵人民元朝統治而形成的安福中秋燒塔。在這一天,村子中的男女老少都會擺上柚子、月餅,點上香燭,燃放鞭炮等,并用舞蹈活動來展示村民們心中的歡樂。[2]更為精彩的則是山歌、小調的對唱,不僅清新自然、情感真摯,還特別令人神往,增添了廬陵民俗體育的豐富性。在進行這些活動時,廬陵地區的人們都是以群體的方式進行,特別是山歌對唱,數十位年輕男女站在山兩面,你來我往,熱鬧非常。
(三)廬陵民俗體育來源于圖騰崇拜與祭祀性特征。廬陵民俗體育另外一個重要的來源就是圖騰崇拜。相傳在唐朝時,萬安地區有一年大旱,使得人們的生活難以為繼,村民們則根據萬安地區古來相傳的傳說,創造了民間舞蹈麒麟獅象燈來求雨,第二年果然風調雨順,此后,這一民間舞就在萬安地區傳承了下來。[3]雖然麒麟獅象舞是娛神的祭祀,但是也不妨礙人民群眾的觀看,具有娛己的效果,因此,廬陵民俗體育另一個特點就是結合了祭祀性和娛樂性。
二、廬陵民俗體育的創新性發展
(一)創新廬陵民俗體育的文化內涵。廬陵民俗體育的傳統文化內涵主要是以慶祝、娛樂等為主,有的則包括一些迷信色彩在里面。而為了適合當今市場經濟的發展,廬陵民俗體育必須對自己的民俗體育文化內涵進行重新闡釋,特別是在科學發展的今天,如何解決好既保持特色,又具有現代性的問題,已經成為了制約廬陵民俗體育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因此,創新廬陵民俗體育的文化內涵,已經成為了廬陵民俗體育創新發展的關鍵,同時也是廬陵民俗體育發展邁上新臺階的基礎。
(二)創新廬陵民俗體育的舞臺效果。廬陵民俗體育由于都是人民群眾在悠久歷史發展中保留下來的傳統,而且表演的主要地點也是在民間,使得廬陵民俗體育的舞臺效果不是很好,因此,創新廬陵民俗體育的另一個關鍵問題則是增強廬陵民俗體育的舞臺效果。具體措施則可以是設計場景、增加燈光和道具的使用、統一著裝等,從而增強廬陵民俗體育舞蹈在舞臺上的演出效果,提高舞蹈的觀賞性和娛樂性。
(三)創新廬陵民俗體育的舞蹈動作。廬陵民俗體育的舞蹈動作從整體上來說具有簡單、笨拙的特點,這些特點已經很難適合當前人們的審美。在市場經濟下,人們對娛樂方式的選擇都是以美、新等為主,因此,在創新廬陵民俗體育時,應該對廬陵民俗體育的舞蹈動作進行重新編排,或者是結合廬陵民俗體育的舞蹈動作進行重新創作,以此來創造出適合現代人們審美的舞蹈。只有這樣,才能使人們欣賞到廬陵民俗體育的美,感受到廬陵民俗體育獨特的魅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廬陵民俗體育地域性、群體性、祭祀性等特征,而這些特征的由來則主要是與廬陵地區的地理環境、歷史傳統、文化環境等有關,其中,地理環境對廬陵民俗體育文化的影響形成了眾多別具特色的民俗舞蹈,歷史傳統對廬陵民俗體育文化的影響主要是產生了一些具有紀念意義的節日舞蹈,文化環境對廬陵民俗體育文化的影響則是留存下來了大量的舞蹈。因此,在對廬陵民俗體育文化進行創新發展時,要遵循去粗取精的原則,創新廬陵民俗體育的文化內涵、舞臺效果和舞蹈動作,從而使廬陵民俗體育真正成為吉安市發展經濟的動力,成為吉安市獨有的文化標簽。
參考文獻:
[1]鄒利民,余友儒.廬陵民俗體育文化特征與創新性研究[J].青年時代,2015,(18):35-35,37.
[2]張華江,王曉東.漢水流域民俗體育的文化特征及社會功能[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5,35(2):20-22+32.
中圖分類號:G80―05(256,2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612(2006)11―1480―03
1 贛皖邊區村落民俗體育的構成
1.1贛皖邊區村落民俗體育概況 贛皖邊區民俗體育主要分布于江西贛東北的景德鎮、浮梁、鄱陽、樂平;徽州(現為黃山市)的休寧、祁門、歙縣、績溪、黟縣;上饒的婺源、德興、鉛山、玉山、弋陽等縣市所屬村落,其中古村落較集中的是徽州與上饒交界處,這一地區古街、鎮;古村落、古巷里比比皆是。據不完全統計,贛皖邊區民俗體育種類不下50種,如賽龍舟、劃旱船、儺舞、疊羅漢、踩高蹺、跳鐘魁、嬉鐘魁、嬉燈、舞香火龍、舞板龍、仗鼓舞、撲蝶舞、獅子舞、鈸舞、舞麒麟、蚌殼舞、龍鳳舞、拋繡球、背新娘、舞香火、花船、亮船會、五猖會、抬閣、風箏、踏春、登高、目蓮戲、……其中賽龍舟又有兩種形式;一種在三月舉行,一種在端午節舉行。儺舞主要集中在徽州一帶,該地區村落舞龍的形式也有兩種,一種在元宵節戲舞;一種是在中秋節玩弄,突出表現了贛皖邊區村落民風民俗的特色。徽州鄉諺有所謂“黟縣嘏蟆歙縣狗,祁門猴猻翻筋斗,休寧蛇、婺源龍,一犁到磅績溪牛”,就是對贛皖邊區村落民俗體育的真實寫照。
1.2贛皖邊區村落民俗體育的形成 從歷史遺存的挖掘看,贛皖邊區區域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4~5萬年前。從影響這個區域文化形成的主要環境條件看,贛江――鄱陽湖水系,是贛文化區域古代文明的母系。從長江中游考古來看,早期文化遺址多在鄂贛皖三省境內,發現有多處商周時代的礦冶遺址。據蒙文通《越史叢考》指出,贛皖邊界地區古屬越楚吳之境。蒙文通說:“太史公于此習俗之差異分越楚之地為三區;自淮北、沛、陳、汝南、南郡為西楚;衡山、九江、江南、豫、長沙為南楚、并謂南楚、西楚‘其俗大類’”。又據《漢書地理志》載:“今之會稽、九江、丹揚、豫章、廬江、廣陵、六安、淮,盡吳分地”。班固認為以上數地“本吳越,與楚接比,數相兼并,故其民俗略同”…。又據有關專家考證,古徽州到三國時,在這塊土地上棲息的居民已有6個方面的來源,第一部分是早在秦以前就生息在這里的土著居民,禹以前屬三苗族,禹以后屬左越族;第二部分是秦始皇時徙入的“大越徙民”;第三部分是秦末吳芮部將所率后來滯留徽州的“百粵之兵”以及漢將陳嬰擁兵浙地滯留于徽的漢兵;第四部分是春秋戰國、楚漢相爭、中原戰亂,舉家遷徽的北方居民,如方弘家族由河南遷歙東,汪文和家族安家于歙等等;第五部分是為逃避賦役陸續徙來徽州的中原居民;第六部分是留戀徽州大好山水,官于此遂家于此,或游歷至此而居此。在歷史上人們所稱的“徽州山越人”,實際上是指:主要由當地土著、北遷南移的漢族閩粵越族農民組成的以武力反抗地主貴族和統治者的山寨集團。依此,從民俗源流上看,贛皖民俗主要來自吳、越、閩、粵多源。約在宋代,這一地區民俗體育開展的盛況可以從宋人的詩詞中發見。如宋代民族英雄、愛國詞人辛棄疾在《青玉案元夕》這首詩中描寫了信州府(宋屬江西路東境的信州上饒郡)元宵舞龍的情景。詞寫道:“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蕭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刪處”。這里“夜放花千樹”,指的是元宵放燈(又稱“觀燈”)。如唐蘇味道《觀燈》詩:“火樹銀花含,星橋鐵鎖開”。詩中“火樹銀花”描寫的是樹上掛彩燈的情景。“花千樹”同樣指元宵彩燈。詞中“魚龍舞”實指玩魚燈和龍燈。夏竦《奉和御制上元觀燈》詩:“魚龍漫衍六街呈,金鎖通宵啟玉京”。“寶坊月龍燈淡,紫館風微鶴焰平”。“魚龍漫衍”就是耍龍燈。可見,早在宋代贛皖邊區歲時民俗體育已經出現,而且場面也很壯觀。
另外,贛皖邊界村落民俗體育的興盛與徽商也有一定關系。徽商富甲東南,掙了錢后都紛紛回鄉建祠堂、修宗譜、設祀會,鞏固宗族關系,還捐資興學、助學、創立文會,使徽州村落以宗教、祭祀、禮儀類民俗文化得到更加繁榮的發展,無疑促進了消費性民俗體育文化的發展。
1.3贛皖邊界村落歲時類民俗體育 古代中國有獨特的節日體系,每個節日,都有充實的活動內容,而且往往是以多姿多彩的民俗體育活動來體現節日氣氛的。贛皖邊區村落歲時民俗體育集中在上九會、元宵節、春社、花朝節、上已、寒食、清明節、浴佛節、端午節、重陽節、除夕、元旦等歲時節日中,其中主要活動內容有舞龍燈、踩高蹺、跳鐘馗、玩嬉燈、放風箏、劃旱船、蕩秋千、踏春、競龍舟、重陽節登高等。
贛皖邊區農村舞龍多在元宵、中秋兩節舉行。從史料記載上看,贛皖邊區農村的舞龍約在宋代就已盛興(見前文)。到清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年間更是進入。當時舞龍主要有雙龍燈、馬頭燈、龍頭燈、草龍燈、板龍燈。據清同治刻本《鉛山縣志》中介紹的“板龍燈”,是以長板作底,用竹在板凳上編成(圓狀)扎成龍形,節數不等,形似長橋,故稱“長橋燈”。晚清的休寧、祁門、婺源、績溪等地有“龍燈會”、“迎神賽會”。據《陶甓公牘》中有關于績溪縣舞燭龍的記載:“上元日,各處社土壇神廟張紙燈、或演劇,或扮童戲,馳火馬、舞青獅,游燭龍,遍巡街巷,名日‘鬧元宵’”。《婺源縣志》載:“農歷十三日,燈節開始,縣城和大的村莊晚間迎燈,十五日元宵節,晚間迎龍燈、鬧花燈。十八日夜間為‘滿燈’,年節結束”。
二、三月,贛皖邊區村落民俗重“春社”、“花朝”和“清明節”。春社,又稱“社日”,贛皖邊區村落有祭祀谷神祈年的風俗,鄉民稱此為“祈社”。花朝節,贛皖鄉民看作是喜日,這一天除了多行婚禮,不少地方在這一天還要擊鼓、張燈賽神,稱為“菜花燈”或“花朝燈”。每到花朝節,大街小巷掛起各式花燈,一些鄉民甚至手舉花燈走街串巷,相比精巧,樂趣濃濃。《陶甓公牘》中提到晚清時期祁門、績溪花朝節的節俗說:“花朝日,東南鄉十八社按年輪祀汪越國公,張燈演劇,……謂之‘賽花朝’”。
五月一日,在徽州休寧海陽一帶鄉村有“五猖會”。屆時四鄉百姓云集海陽燒香,祈求五猖神主驅鬼祛邪,消兇化吉,廟會游行,“前引”錦旗開路,青白黑紅黃綠各色旗子飄揚,十景擔、肅靜牌、萬民傘、紙扎豬馬牛羊偶像,接下來是地方戲對伍、車耍隊伍等。《明史》記載中就有“陣前陣后神祀五猖”之說。明嘉靖《徽州府志》卷一《風俗志》也有記載:“三月二十日,歙、休之民輿汪越過之像而游,云以誕日為壽,設俳優狄胡舞假面之戲……震于鄉井,以為奇雋”。康熙年間方士庹的《新安竹枝詞》有“社公會后汪公會,又備龍舟送大王”之說。
由這一段不難看出,明清徽州“五猖會”已盛行,其中有各種舞蹈雜技,甚至有龍舟(劃旱船)表演。五猖會一直在歙縣、績溪各地鄉村流行。今天,隨著黃山民俗旅游的開發,“五猖會”得到進一步發展,那種仿唐胡舞假面戲和高超的民間雜技深深地吸引了各方游客,如今“五猖”廟會已是徽州民俗旅游中一道亮麗的風景。
從贛文化遺存考古來看,“現在江西境內,也曾是東周時期越國和楚國先后控制區域,所以江西境內也保留有越國與楚國的文化遺址與墓葬”。另外,江西還發現有西漢時期的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其中許多印紋硬陶和原始瓷器,表現出東周及沿海地區的地方特色。而徽州社會也是由東越而山越,古徽州早在三國時期,就生息著前屬三苗族,后屬左越族的土著居民,還有春秋戰國、楚漢相爭,中原戰亂,舉家遷徽的北方居民。因此說,贛皖邊區村落民俗體育文化的根基與吳、越、楚文化都有密切關系。據《風土記》載:“競渡始于武陵……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江,楚人哀之……(競舟)蓋其遺風也”。由此,歷史上與楚越相鄰的贛皖邊區,以龍舟迎神祭祀的風俗也十分流行,而且有三月和五月兩種形式的賽龍舟。如康熙、乾隆年間,徽州的歙縣曾時興三月競龍舟習俗。據康熙二十九年刻本《歙縣志》載:“上已,競渡龍舟于河”。又乾隆二十六年刻本《歙縣志》說:“三月三日,競渡河干”。但是與歙縣相鄰的祁門、休寧、婺源等縣都沒有三月競龍舟的風俗,而都是在五月五端午節日舉行。如清同治《祁門縣志》載:“五月……端午日,懸蒲艾、餉角黍,飲菖蒲酒,龍舟競渡”。據《婺源縣志》說“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縣城和部分沿河的大村莊,進行劃龍舟的娛樂活動”。據乾隆刻本《歙縣志》記載:“三月三,競渡,或造神舟陸游,畢具,存修禊意,又名‘拔祝’,‘清明’,沿唐代遺風”。
贛皖邊區村落有八月中秋迎火龍的風俗。從目前掌握的史料來看,這一風俗約在清中期開始盛行。清乾隆刻本《歙縣志》說:“八月中秋,……農人具束藁為龍,燃香遍插龍體,鳴鉦伐鼓游月光下”。又清同治《祁門縣志》記載:“八月中秋,夕設瓜果拜月……又縛稻草為龍,插香周遍,數人共持舞之.至澗東向送之,以祈豐年”。可見,贛皖邊區村落舞龍活動一年有兩次,元宵節舞燭龍,中秋節舞龍插有香火的草龍(又名“香火龍”),香火龍風格獨具,粗獷豪放,具有鄉土氣息。
2 贛皖邊區村落民俗體育的現狀
在地處贛皖交界的婺源縣,不少村落現今還保留有古老的,被譽為“舞蹈活化石”的儺舞。婺儺別具一格,主要以各種圖案的面具和簡單的道具來表達人物的性格和內容情節,形式多種多樣,有單人舞、雙人舞,那儺神頭戴古具,手持板斧,在激昂的鼓聲中起舞,有剛勁雄渾、動作樸實,充滿了力度和健康美。婺源儺舞曾參加全國第一屆音樂舞蹈會演,被舞蹈專家譽為“我國古典舞蹈的活化石”。改革開放以后,婺儺受到縣政府的重視,并進行了深入挖掘與整理,現在婺儺面具已超過200種,節目類型多達百余種,在婺源成為旅游和古村落保護縣以來,婺儺更是有了很大的表演市場、文化價值倍增,每次文化節上表演儺舞時,都受到國內外游客的青睞和高度評價,為婺源旅游創匯發揮出很大作用。與婺源相鄰的休寧儺舞也是很著名,在安徽首屆藝術節上,表演了儺舞《游太陽》、《童子舞傘》、《跳和盒》、《古老錢》、《魁星點斗》等,獲得創作、演出一等獎等多項獎。近年來,作為宗教與藝術長期混合而成的儺舞,成為一個新興的邊緣學科,它涉及到人類學、民族學、歷史學、宗教學、神話學、文化交流史、舞蹈、戲劇發展史,當然也包括民俗體育在內相當廣泛的學科。因而,儺舞儺戲享有中國舞蹈、戲劇活化石之稱,也應享有最古老的民俗體育之稱。目前,黃山市正力圖將儺舞申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毫無疑問,贛皖邊區的儺舞是很有發展前景的。
舞龍更是現在贛皖鄉村元宵節必不可少的、最具娛樂性的節目。現在舞龍的制作更是五光十色,精致無比,為了使龍身光亮剔透,龍身采用尼龍紙和紗布制成,并在龍身內采用電光照明,數十里之外也能看到通身發光的龍體。舞龍的動作也有很大的創新,除了奔跑、跨跳、起伏、左右搖晃之外,又增加了劈叉、雙人重疊、滾翻等高難動作,使表演迭起,扣人心弦,舞龍越來越貼近觀眾追求享樂的心理。其中婺源、鉛山等地的板凳龍更具特色,其制作是用一段段木板借鐵鏈或插銷連接,每節板上插有一到二個燈籠,舞者手舉或肩扛,動作要求整齊、配合十分默契,否則整條龍會手腳大亂,頭尾不能相應,甚至百米長龍全部倒在田間泥地中,所以各村落一般在元宵節前半個月就開始訓練了。近年,鉛山農村出現了長達近千米的巨型板龍,僅板上插的燈籠就有數百個之多,數百名身強力壯的鄉民手舉著長龍,沿著村頭村尾、田間小道狂舞,夜空下龍身光芒四射,就像一條巨大的火龍蜿蜒穿梭,數面鑼鼓齊鳴,成千上萬觀眾叫喊,嘈雜聲響徹數十里。如此壯觀的熱鬧場面是改革開放以前不可能看到的,也是一般競技體育所不能替代的.
另外,在徽州的休寧、歙縣、祁門和婺源至今還流傳一種觀眾舉火把參與驅鬼的“目連戲”,每當表演至,觀眾舉著火把蜂擁五猖神沿街奔跑,吶喊聲、口哨聲響徹荒野,這部戲要連演七天七夜,是我國戲劇藝術的恢宏巨著,故享有“中國戲劇活化石”之譽。休寧、屯溪等地有四至八個彪形大漢抬著上、中、下三層樓的“抬閣”戲,休寧海陽鄉有“五猖廟會”;歙縣漁梁船民有“亮船會”;徽州黟縣西遞村有古樸典雅的“拋繡球”;至今流行于休寧五城、榆村和屯溪黎陽一帶有民間舞蹈“仗鼓舞”(又名“得勝鼓”);歙縣南鄉葉村還流行一種集古代雜技、體育于一身、充滿濃厚宗教色彩的民間藝術“疊羅漢”。每到元宵佳節,葉村燈火通明,鑼鼓喧天,“羅漢”的表演者,手持火把,腳踩鼓點,在村頭村尾周游一遍,招引觀眾爭相尾隨,雀躍而至,人流潮水般地涌往村中戲臺,由24種不同扮像的羅漢輪流亮相,各出絕招,表演跌宕起伏,幽默風趣。疊羅漢的人體造型,驚險而優美,引起觀眾陣陣掌聲、呼聲,伴隨著歡樂的鑼鼓,整個山鄉沉浸在濃烈的節日歡慶之中。足見,贛皖邊區村落民俗體育十分豐富多彩,如果得到很好的開發和利用,將是一筆極珍貴的文化和旅游資源。
3 贛皖邊區村落民俗體育發展對策
關鍵詞 燈彩 贛南客家 傳承發展
一、選題緣由
民俗體育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引入,人們對民俗體育的研究的重視程度逐步提升。贛南燈彩是客家重要的民俗體育活動之一,然而這一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民俗活動還處在自然傳承狀態。為了促進贛南客家燈彩體育更好地傳承與發展,本研究擬對贛南客家燈彩民俗進行調查研究,以期為贛南客家燈彩民俗體育項目的發展提供點滴參考。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文章選取贛南客家燈彩民俗體育活動為研究對象。以文獻資料法和田野調查法兩種研究方法,基中文獻資料法是指通過查閱北京體育大學圖書館相關文獻和書籍,為本文的撰寫提供理論基礎。田野調查法是指利用節假日,對贛南地區節慶燈會及燈彩節進行調查研究。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贛南客家燈彩民俗體育概況
贛南客家燈彩民俗體育項目在贛南地區十八個縣市(區)當中均有豐富的燈彩民俗體育活動。
贛縣主要有龍燈、擺字燈、茶籃燈、春牛燈牌燈、麒麟獅象燈、鯉魚燈、春燈等;于都主要有龍燈、八寶燈、云燈、蚌殼燈、獅燈、鯉魚燈、馬燈、茶籃燈、牛牯燈等;興國有龍燈、蛇燈、馬燈、六畜燈、 花燈、龍鳳燈、七星燈等;瑞金有龍燈、馬燈、雞婆燈、八仙燈、船燈、花鼓燈等;寧都有杠燈、鯉魚燈、馬燈、船燈、五星燈、擔燈、龍燈、獅燈、橋幫燈等;會昌有鯉魚燈、蚌殼燈、車燈、船燈、茶藍燈等;石城有茶藍燈、花燈、盾牌馬燈、花籃燈、船燈、采桑燈、云燈、荷花燈、葵花燈、八寶燈、兔子燈、鯉魚船燈、車燈、雞公燈等;南康有麒麟獅象燈、馬燈、鳳燈、采茶燈、擺字燈等;信豐有蝦公燈、走馬燈、花燈、龍燈、蚌殼燈、鯉魚燈等;大余有鯉魚燈、走馬燈、牛燈、羅漢燈、牛牯燈、蚌殼燈等;龍南有鯉魚燈、蚌殼燈、走馬燈、花燈、猴燈、跳蚤燈、踩花燈等;定南有馬燈、龍燈、茶籃燈等;全南有車馬燈、馬子燈、鯉魚燈、跳蚤燈等;上猶有獅燈、采茶馬燈、花燈、牌燈、牛牯燈等;崇義有蛇燈、獅子燈、麒麟燈、馬子燈、鯉魚燈等;尋烏有龍燈、馬燈、蚌殼燈、船燈、十二景燈、花鼓燈、跳蚤燈等;安遠有車馬燈、鯉魚燈、蚌殼燈、花鼓燈、茶籃燈等。
贛南客家燈彩民俗體育項目文化特征:
表演特點:贛南客家燈彩民俗體育項目,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它們大多數來源于生活,內容豐富,表現手法獨具特點。燈具美:燈具是贛南客家燈彩體育表演的重要部分,而且大多數的燈彩對是用燈具的形象為命名的。大部分燈具都是用彩紙、彩布、木料、竹子等經過燈具制作者編、扎、畫、剪等制作而成,色彩華麗、制作精巧。音樂美:贛南客家燈彩民俗體育在表演過程中有獨具特色的鑼鼓經和燈歌、燈調。其中包含了兩大元素:聲樂和器樂。服飾美:贛南客家燈彩民俗體育在服飾上也很講究,講究協調、和諧、獨特。不同的燈種表演配以不同的服飾,不同的角色穿著不同的服飾。隊形美:贛南客家燈彩民俗體育項目表演中的隊形源于生活,燈彩藝人創作出了許多新穎美觀的隊形,并配以旋律、步伐、節奏以及色彩的變化,給人以美的享受,有許多的隊形還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
(二)贛南客家燈彩民俗體育傳承發展的優勢和機遇
2005年中國政府正式頒布《 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 , 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啟動了所謂的“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申請、 評審工作。《 非物質文化遺產法》 出臺的意義非凡, 對燈彩民俗體育傳承發展提供了保障。另外:城鎮化的推進使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們生活環境的改變必將使民俗體育活動場所發生變化, 生產方式的轉變對民俗體育活動的內容、形式也會變得多樣。
(三)贛南客家燈彩民俗體育傳承發展面臨的劣勢與潛在威脅
首先,奧林匹克的發展對燈彩民俗體育的沖擊。奧林匹克運動作為當今世界體育的強勢主體文化,成為當今世界體育發展的主題, 對許多方面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其次,隨著工業化、 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燈彩民俗體育逐漸被人們所忽視,對燈彩民俗體育文化進行適時的變異,是燈彩民俗體育文化生存和發展的正確途徑。
四、結論
在贛南十八縣市區中,燈彩民俗體育開展現狀并不是很樂觀,與全國所盛行的追溯民俗的體育的氛圍不相符合。贛南客家燈彩民俗體育是客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客家民俗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星星。因此,對贛南客家燈彩民俗體育文化的研究意義不僅僅在于它較高的文化價值,更是為了挖掘出贛南客家人民獨有的特質。
五、建議
首先政府要加大燈彩文化的宣傳力度,要重視燈彩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和當地人民攜手努力,利用各種形式對燈彩文化進行宣傳。比如出版一些燈彩文化保護的書籍; 或者建立專門的燈彩宣傳網站;大力開展燈彩表演活動等措施。其次,加強傳承人的培養文化的積累和傳承是社會文化運行發展的一條基本規律,每一時期的優秀文化都是經過不斷的積累傳遞給下一代。最后,燈彩與旅游業的結合式;可以將燈彩設置成一些更具觀賞性的燈彩紀念品與地方旅游景點結合起來或是在旅游景點進行一些燈彩表演活動。
參考文獻:
[1] 石城編撰委員會.石城燈彩[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
[2] 吳玉華.贛南客家節慶民俗體育及其文化特征[J].體育科學與技術.2011(06).
[3] 陳敏,徐曉琴.競爭性、健身娛樂性體育表演比較研究[J].2013.01.
[4] 吳玉華.贛南客家民俗體育研究[J].2010,10(2).
中圖分類號:G8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590(2010)01-0056-04
Abstract:The folk custom sports culture research′s localization is makes widely known the region folk custom sports culture prominently the individuality characteristic; The life class region folk custom sports culture is makes widely known the region folk custom sports culture individuality characteristic prominently the main domain. Strengthens the field work, faces directly the region folk custom sports culture reality, goes out the traditional research the difficult position; Deepens the region folk custom research the connotation; Displays the region superiority, promotes the region folk custom sports economy, the culture, the social efficiency; The organized excavation reorganization, the establishment research key point is the region folk custom sports culture strategy choice.
Key words: Region folk custom sports culture; Research localization; Strategy choice
民俗是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是社會文化的一個重要分支。早在《詩經》時代,我國的文獻古籍就有關于地域民俗方面的記錄與研究。幾千年來,為了適應和利用不同的生態環境而形成了各自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共同為中華民族創造了豐富且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而民俗體育正是這個文化寶庫中的一塊瑰寶。它們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深刻地反映了各個民族發展的歷史文化、民族心理和社會生活等,在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建國以后,我國區域民俗的研究則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我國學者對區域民俗文化的理性認識,正是這樣經過一代又一代的長期探索而不斷深化的。在中國城市化快速發展和現代體育向鄉土社會浸透的今天,區域民俗體育文化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對我國區域民俗體育文化的采錄與研究進行定位和策略的選擇進行探討,展望其研究趨勢,無疑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
體育文化滲透于中華文化的各個層面,是一種涉及領域廣泛的文化,同時又是一個逐漸從大文化中不斷分離、獨立的亞文化體系。在不同的區域,體育文化又被不同的區域文化熏陶,因而帶著明顯的區域體育文化特征。各具區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互相交流和互相融合,就構成了絢麗多彩、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1]。民俗體育文化是區域文化和民俗體育的衍生物,是兩者交融的一種表現形態。因此,民俗體育文化的定位及策略才選擇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對此略作探討。
1 民俗體育研究方法與視角的審視
近年來,我國學者從不同視角對民俗體育進行了大量的理論和實踐探索, 民俗體育研究主要從民俗體育的定義,民俗體育的分類及特征研究,民俗體育的功能與價值,民俗體育的起源、傳承、演變,民俗體育的產業化開發或者說民俗體育旅游資源的開發,以及對于當前我國民俗體育文化面臨的日益邊緣化的現狀,宏觀的角度探討了中國民俗體育文化的發展對策等方面進行研究[2]。
多數學者以民俗的基本概念為立足點。認為:“民俗體育是由一定民眾所創造,為一定民眾所傳承和享用,并融入和依附于民眾日常生活的風俗習慣(如節日、禮儀等等)之中的一種集體性、模式化、生活化的體育活動,它既是一種體育文化,也是一種生活文化[3]。也有學者對民俗體育與民間體育、傳統體育、民族體育的區別與關系,進行分析,多數研究從基本概念的源頭探索他們之間的區別與關系。
縱觀我國民俗體育研究,雖然取得了許多很有價值的研究成果,為我國民俗體育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非常有意義的借鑒和思考。在促進文化大發展 實現文化大繁榮的新的歷史時期,有必要對其進行理性的總結與分析,以期能夠推動我國民俗體育研究向縱深方向發展。
任何一門學科的研究,應當有與其對象性質相應的方法。科學研究的進展與深化,固然受多種因素制約,但方法的更新往往具有重大意義。民俗體育雖存在于我們身邊,但目前還未形成一門學科,尚未有自己的研究方法,民俗體育研究啟蒙階段和萌芽階段主要以描述性研究為主,發展階段以解釋性和探索性研究為主。審視民俗體育的研究方法與視角,尚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得進一步思考。
第一,民俗體育的研究方問題。目前我國民俗體育研究,主要采用的方法有文獻資料法、訪談法、田野調查法等。從田野調查方法上看,盡管學者們在民俗體育研究中應用田野調查的數量有所增加,但客觀來說,中國民俗體育研究的發展歷程,其中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田野作業的欠缺[4]。正如鐘敬文先生指出:“回首百年,中國民俗學在其發展過程中也確實存在許多問題,其中最大問題之一,就是田野作業的欠缺……中國民俗學子發端之初,似乎就很強調田野作業……但事實上我們做得遠遠不夠”[5]。已有的民俗體育研究中真正扎實的田野調查的成果并不多見。而人類學研究中的區域研究法、剖面分析法、研究再研究法則應用得比較少。可以說, 這些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成為當前我國民俗體育研究的急需品。[4]
第二,研究主題和分布問題。我國民俗體育研究取得豐碩的成果,不僅有對漢族的龍舟、舞龍、舞獅、風箏、土家族的擺手舞、壯族的搶花炮、苗族的玩年搶獅、納西族東巴跳等獨特的民俗體育活動的研究,有蒙古族、水族、藏族等整個民族的民俗體育活動研究,也有區域性民俗體育的研究,由點到面展示中華民族豐富的文化。然而與我國豐富的民俗體育活動相比,民俗體育研究還是滄海一粟,研究的范圍呈現漢族民俗體育少,且集中在龍舟、龍獅、風箏等幾個目;少數民族民俗體育研究多,以民族運動會比賽項目為主;節日、儀式等民俗體育研究多,民間游戲深入研究少;研究范圍分布區域不均衡[6]。
第三,研究定位和研究策略問題。從人類學、社會學、區域研究理論出發,微觀研究具有以小見大的方法論意義。目前的民俗體育研究,尚缺乏準確的定位,對區域民俗體育是不同小區域文化中抽象出某一區域文化的共性還是個性問題定位不準,對區域民俗體育文化注重描述還是注重歷史研究銜接沒有闡述。并且對民俗體育研究的時代性發展策略缺乏深入的研究。
第四,研究區域模糊。民俗體育文化是長期的文化傳承和積淀,各區域形成了風格各異的民俗民情,決定了我國民俗體育文化所必然具有的民族差異、文化差異、地域差異。這種區域差異正是民俗體育在實地調查和理論建構中的寶貴資源。在地域研究中,缺乏從傳承、傳播的區域性和地方性特征入手,沒有打破歷朝歷代行政區的限制,以文化圈、文化帶、民俗圈、祭祀圈、體育圈等文化地理、人文地理概念來規范區域民俗體育研究才是民俗體育文化研究成熟的標志[2]。
2 區域民俗體育文化研究的定位問題
我們今天研究區域文化,往往是以現實的行政區來劃為界限的,但在區域研究中,行政地理與自然地理常常是不一致的,同一省區內部也有小區域文化,也就是亞區域文化。存在著行政地理和自然、文化地理的不一致的現象,但在區域研究中,行政地理與自然地理、文化地理常常是不一致的,現實的省區范圍與歷史的行政區也常常是不一致的。
有一個比較常見的現象,就是某一個區域文化由實力相當的兩個亞區域文化共同構成。如浙江文化,由吳文化與越文化構成,浙江境內的吳文化與越文化固然有很多差別,而且同處越地,即浙東地區,不同區域之間在文化上也有很多差異。 浙東北部的寧紹地區,在語言、風俗習慣上與蘇南、浙北比較近;而浙東南部的溫州一帶與福建有很多共性,是甌越文化的代表,受海洋文化影響較深,人民的性格也多以冒險、拼博精神為主。自明清以來,多有向海外移民的傳統,而在浙江北部,這種情形比較少見。
在實際研究中,我們需要從不同小區域文化中抽象出某一區域文化的共性來,而這種共性又是要明顯區別于其它區域文化的。區域民俗體育文化就是亞區域文化研究的一個縮影。因此,區域民俗體育文化研究定位注重于亞區域民俗體育文化研究,和亞區域民俗體育文化研究。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特征:第一,研究區域民俗體育文化,主要指突出張揚區域民俗體育文化的個性特征;第二,生活類的區域民俗體育文化是突出張揚民俗體育文化個性特征的主要領域。為準確把握區域民俗體育文化研究的定位,還需把握區域民俗體育文化以下幾個方面的深刻內涵。
2.1 區域民俗體育文化研究首先關注的是歷史文化
歷史文化主要是指傳統社會的整體生活方式和價值系統。它既可以有形的方式存在,也可以無形的方式存在。由此,把握區域民俗體育歷史文化特質,充分展示區域體育文化特色,是區域體育歷史文化研究的關鍵所在[8]。只有準確把握好區域體育文化特質,才能給區域體育文化以準確定位,更好地樹立區域體育文化的外在形象和應有的體育文化地位。
2.2 區域民俗體育文化是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
區域民俗體育文化是各區域人民長期社會實踐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其核心是各地區人民的精神風貌、觀念、意識、心理態勢和人格風范的具體體現。區域民俗體育文化正是民族文化本體的區域性折射。它扎根于特定的民俗土壤之中,是文化傳承的結果,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它總是和特定的民族精神相聯系。 區域民俗體育是在一個國家或民族中由廣大民眾創造,它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歷史積淀,體現了千百年來與一個民族朝夕相伴的文化要素。
2.3 區域民俗體育文化是極有影響的獨特亞文化體系
馬克思恩格斯曾經指出:“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一定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為經濟基礎,人們的國家制度、法的觀念、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而不是過去那樣做得相反[9]。” 作為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重要生活形式的區域民俗體育文化也同樣如此。沒有文化生產,就沒有文化消費;沒有文化消費,也就沒有文化生產。因此,人們不但可以理解作為人類行為和物態化的區域民俗體育文化,而且也可以理解作為精神意識集中體現的隱形文化。但不管是顯形文化還是隱形文化,也都與生產相聯系,不同的生產方式和地域特征,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區域民俗體育的個性文化。
2.4 區域民俗體育文化是具有開放性的發展文化
區域民俗體育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區域民俗體育文化屬于微觀上層建筑,既是區域經濟的反映,又受社會環境的影響。區域民俗體育文化一經形成就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對區域的發展產生穩固而持久的影響,但區域民俗體育文化又同時兼有動態變化性。區域民俗體育文化的生存、發展、壯大,總是處在一定的環境之中,這就要求與時俱進。事實上,區域民俗體育文化總是在社會發展中形成,也總是在社會發展中豐富和發展。人們會根據社會發展的變化,自覺地審視社會現有的區域民俗體育文化與社會發展趨勢之間的協調程度,適時地采用新的價值標準去充實和改造自己的文化內容,建立與時代需求和社會特點相適宜的現代區域民俗體育文化。
3 區域民俗體育文化研究的策略選擇
3.1 區域民俗體育文化研究策略選擇的基本思路
發展區域民俗體育文化的目的就是要憑借區域民俗體育文化的個性魅力來促進地方體育工作和全民健身的發展。那么,所謂發展區域民俗體育文化,也就是要突出和張揚區域民俗體育文化的個性特征。這有兩種基本的方法,一是向歷史索取,即在區域民俗體育文化的歷史積淀或已逝傳統中尋找有突出個性特征的因素并加以恢復;二是新創,即在區域民俗體育文化的現有基礎上創造出一些與眾不同的新文化因素。
可是,如今世界已在經濟一體化、信息一體化、體育全球化的時代,文化的趨同和融合是大勢所趨。在此背景下,還提突出、張揚文化個性是否可行?突出張揚區域民俗體育文化的個性特征與體育全球化的趨同和融合的確是一對矛盾,但是如果處理得當,二者也不是沒有和平共處的可能。這里的關鍵是如何理解區域民俗體育文化的個性特征?或者說,我們究竟要突出張揚區域民俗體育文化的什么個性特征? 選用何等策略?
如果我們是要一概地突出和張揚區域民俗體育文化的個性特征,在各個方面都把傳統的或有特點的區域民俗體育文化因子當作好的東西予以弘揚,那確實有悖文化的趨同潮流。不僅如此,這樣做的結果也并不利于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實在有違發展區域民俗體育文化的初衷。因為傳統的或有特點的,并不就是好的。不加區分地強調突出張揚區域民俗體育文化的個性特征,極有可能導致自我欣賞、封閉守拙、拒斥外部先進文化的局面。
在區域民俗體育文化研究中,只有那種既具個性特征,同時又具先進性的文化因子,才是我們應當突出和張揚的。文化趨同,顯然只能是劣勢文化向優勢文化趨同而不是相反,因而弘揚這樣的區域民俗體育文化因子就不會與體育全球化趨同融合的潮流相左。問題是多數區域民俗體育文化,尤其是偏遠地區的區域民俗體育文化,都不會有多少既有個性特征又有先進性的文化因子,倘若我們只突出張揚那為數有限的文化因子,又如何能形成區域民俗體育文化的整體特征和足夠魅力?
這就是要大量吸納外部先進體育文化的過程中,將吸收來的外部優秀體育文化因子加以本地化的包裝,保留其內容和功能,改變其形式,使之染上區域民俗體育文化的色彩,從而同樣獲得區域民俗體育文化的個性特征。這樣一來,區域民俗體育文化就能既有開放的胸襟,與世界先進體育文化趨同融合,又能擴展自己的個性化范圍,長久保持自己的特色。
3.2 區域民俗體育文化研究的基本策略
3.2.1 強化田野作業,直面區域民俗體育文化現實,走出傳統研究的困境
田野調查是民俗研究的基礎和前提。我們的區域民俗體育文化研究往往局限于區域民俗體育文化的學術研究,即便進行田野作業,也總是圍繞某課題進行純學術探討,忽視了現實問題,缺乏對社會現實的指導,導致研究成為遠離現實的空中樓閣。由此,借鑒很多民俗專家學者提出了民俗學研究要“立足現實,關注民眾,貼近民生”的口號[10],指導區域民俗體育文化研究。
區域民俗體育文化的應用研究,其成果不限于著書立說,通過對民俗體育文化的整理開發,推動區域全民健身的開展。利用區域民俗體育文化的專業知識,去指導當地的社會體育生活和其他文化娛樂事業,以獲得經濟與社會效益的可行做法。通過進一步深化理論研究,形成良性循環。我們應該看到,我國各地民俗體育文化色彩紛呈,開發潛力深厚,民俗體育文化產業化的前景非常廣闊。如民俗體育應用可以推動旅游業的發展,這就需要我們民俗體育工作者以時代的責任感,用我們的專業知識去加以指導,引導民俗體育產業沿著健康方向發展,促進經濟的繁榮。只有我們真正直面現實,關注民眾的生活,區域民俗體育研究才會走出困境,煥發出勃勃生機。
3.2.2 立體研究,深化區域民俗研究的內涵
(1)研究區域民俗體育文化要有利于樹立區域應有的文化地位
對于各地的文化資源的認識要有一個新的高度。不管哪一個地區都有著許多獨特的文物遺存、名勝古跡,有著源遠流長的、特殊的文化積淀。杰出的歷史名賢、古樸靈秀的建筑、極具特色的民俗等都為各地留下了寶貴而豐富的文化資源。所以,研究區域歷史文化必須對區域這些優秀的文化細致盤點、科學分類、理清脈絡,把握本質,準確定位,從而重塑區域文化應有的歷史地位,提高區域知名度與美譽度。
(2)研究區域民俗體育文化要有利于發揮區域文化的教育功能
區域民俗體育文化要形成規模,就必須加大普及和宣傳力度。全國范圍內,各級各類學校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區域民俗體育項目和活動,讓青少年從小就能了解到區域民俗體育文化,掌握更多更好的健身方法,這對于本區域民俗體育文化的傳承、發展、弘揚具有戰略性的指導意義。
文化是歷史與現實的統一,歷史積淀于現實中,現實又包容著歷史。研究區域民俗體育文化要全面認識區域歷史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注重改造,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特色性,體現時代性。要更多地關注區域優秀的歷史文化,尤其要加強對有利于轉變人的觀念、提升人的素質、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歷史文化研究,以充分發揮文化的教化功能。
(3)研究區域民俗體育文化要有利于推進區域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利用
由于歷史的變遷、時代的發展,包括民俗體育文化在內的許多文化事項要么歷經劫難,要么早已蕩然無存,要么成為歷史博物館的古董,偶有遺傳的也只能到歷史的記憶里去尋找。因此,最為迫切的就是要加強對區域民俗體育文化資源進行挖掘、收集、整理和保護,并將現存的區域民俗體育文化加以弘揚和推廣,正確引導群眾投入到區域民俗體育的活動中,使民俗體育真正為豐富人們文化生活服務,在浙江全面建設小康和諧社會的進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4)對于區域民俗體育文化的研究,應該有一個新的思維角度
近來年,各地已經加強了區域民俗體育文化的研究,也出了一大批優秀的成果,這都為進一步研究區域民俗體育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從目前情況看,不少地區民俗體育文化無論在深度上還是在廣度上都遠遠不夠,所以,各地應該站在歷史的時空交叉點上對整個區域民俗體育文化進行全景式觀察,深層次探討,尤其要對區域民俗體育文化的特質、形態、性格,以及保護、建設、開發與利用等多方面的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
3.2.3 發揮區域優勢,提升區域民俗體育經濟、文化、社會效益
全民健身綱要在全國得到實施以來,充分發揮了其作用,使人民群眾的體質得到了進一步提高,全民健身得到了普及和發展。將區域民俗體育的開展與全民健身的普及性和生活化相結合,各主管部門需要考慮國家與社會、大眾、民間等相結合共同來舉辦一些區域特色較突出民俗體育盛會,構建區域民俗體育組織運作的實施機制,發揮區域民俗體育運動的市場作用,從而達到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效果。在推廣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工作中,應當把區域民俗體育項目納入其中,從培訓內容、項目、人員方面有目的地培訓一支具有奉獻精神、相關知識和技能的指導員隊伍,使之在宣傳、推廣民族傳統體育中發揮獨特的作用。
3.2.4 有組織的挖掘整理,確立研究重點
區域民俗體育同其它民俗文化形式一樣,屬于民族的精神財富。當地政府應該組織學術界致力于民族風俗體育文化及其文化底蘊的繼承,對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加以發掘、復原、記錄保存和研究提煉。這種工作一方面需要科研工作者的無私奉獻;另一方面需要政府的長期投入,包括必要資金、人力,甚至制定法規。另外,在對區域民俗體育的挖掘整理過程當中,應采取各種有效的傳統和現代技術手段,切實做到保護工作的科學化。區域民俗體育是行為民俗,傳統的文字記錄方式是不足以把區域民俗體育的方方面面保存下來的,因此,通過高科技我們就可以將區域民俗體育的每一個細節記錄下來,最大可能地做到對民俗體育的挖掘整理、保存和展示。
有學者對民俗體育研究提出了展望:理論體系是民俗體育研究的基礎、村落是民俗體育研究的基點、區域是民俗體育研究的重點、多視角是民俗體育研究的生命力、跨文化是民俗體育研究的新亮點[11]。區域民俗體育文化作為亞區域文化研究的一個縮影,區域民俗體育文化將是今后研究的重點。
4 結 語
區域民俗體育文化在實踐中是體育學研究的一個新課題,如何面對在現代性和體育全球化語境下區域民俗體育的存在,已經成為體育學研究、也是地方文化研究、甚至是發展地方經濟等現實問題的一個重要內容。
隨著現代化的不斷深入和世界文化碰撞的加劇,文化個性化魅力的經濟價值越來越凸顯出來,如何避免世界體育文化交往日益加劇給區域性民俗體育文化造成的巨大沖擊,已經越來越迫切地擺在體育學研究者的面前。這不僅是一種不可避免的命運,也是一種不可避免的責任。因此,必須加強區域民俗體育文化理論和實踐的研究,準確定為,科學制定研究策略,必將對于區域民俗體育文化多樣性的保存,增加今后選擇體育文化多樣性的機會,具有特殊的意義,并可以為今后個性化的體育文化發展提供更大的空間。
參考文獻:
[1] 梁白泉.中國地域文化叢書――吳越文化[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8.
[2] [6][11]戴維紅,許紅峰.民俗體育研究回眸與展望[J].體育文化刊,2008(9):47-50.
[3] 涂傳飛,陳志丹,嚴偉.民間體育、傳統體育、民俗體育、民族體育的概念及其關系辨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7,41(8):24-31.
[4] 李先長,涂傳飛,嚴偉.百年來中國民俗體育研究述評與展望[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6):6-22.
[5] 鐘敬文.寫在前面[C].苑利.二十世紀中國民俗學經典[A].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7] 何勇強.區域文化研究中的若干問題――以浙江文化研究為例[J].浙江社會科學,2008(4):70-72.
【摘要】本文采用訪談調查、邏輯分析等研究方法,在課題之前研究的基礎上開展湘西民俗體育文化資源在旅游景點推廣的研究,旨在通過對民俗體育文化資源與旅游融合應用研究,為湘西發展有特色的區域體育旅游文化產業提供理論參考從而促進民俗體育文化的傳承和旅游業發展,促進湘西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 湘西;民俗體育文化;旅游景點;推廣
旅游業與豐富的民俗體育文化相結合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旅游,這就要求我們研究湘西民俗體育文化資源在旅游景點的推廣應用,開發民俗體育文化資源,對構建和諧湘西,和諧旅游,打造民俗體育旅游產品,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湘西民俗體育文化資源在旅游景點應用,是利用民俗體育文化推動旅游業的發展,同時利用旅游業挖掘整理、傳承發展民俗體育文化的有效途徑。這一途徑的有效實施對挖掘民俗體育文化資源,促進湘西旅游文化建設;創新湘西民俗體育旅游業,提升旅游品味具有重要意義。
1 湘西民俗體育文化資源在旅游景點應用現狀
開發湘西民俗體育項目旅游資源最好依托湘西現有景點和現有旅游線路。湘西依托獨特的旅游資源,精心確定了一批精品旅游景區景點和重點景區建設項目,依托湘西這些精品旅游景區景點和重點景區開發當地少數民族民俗體育項目旅游資源可以避免交通上的不便,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很方便地被游客看到,不僅可以使這些項目得到更大范圍的推廣和宣傳,也可以使景點活躍起來,讓游客在旅游的同時欣賞到多姿多彩的少數民族民俗體育文化,甚至可以親身參與其中,享受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的樂趣,達到娛樂旅游的目的。
1.1 有名景點移植開發民俗體育文化旅游資源
目前在湘西著名景點開發的少數民族民俗體育項目做的比較好的是乾州古城。古城內有建一個“巫儺堂”專門用于表演湘西民俗體育文化活動,每天都進行數場表演。
為了促進資源轉化,讓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中也包括民俗體育活動)成為了解湘西、溝通世界的窗口與橋梁;湘西太陽樹文化產業公司轉無形為有形,在有4200多年歷史的乾州古城中,將湘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了深度挖掘與保護性開發;最終以舞臺文藝的形式展現在人們眼前,即非物質文化遺產表演節目。表演內容(節目與道具)包含國家級非遺項目20項,省級非遺項目30項;現場演繹國家級傳承人8人,省級12人;州、縣級傳承人10人。民族體育項目包括:苗寨苗鼓、土家族擺手舞、苗族綹巾舞、民間巫儺絕技等。
將湘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也包括民俗體育活動)移植到乾州古城里,游客們可以領略到中國湘西苗鼓王石順民、國家級土家擺手舞傳承人張光明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現場演繹。讓游客領略到湘西民俗文化和民族特色文化,很受游客歡迎。在最后一個節目土家族擺手舞《大團擺》,會邀請游客們一起參與在土家族擺手舞《大團擺》的熱烈氣氛中,游客們全部參與其中,齊跳擺手舞,演出進入,各類演員互動,形成天地合一、天人合一的藝術氛圍。而湘西其他很多住著名景點都沒有這樣做。
同理,湘西的其他旅游景點也可以效仿這一做法。在湘西其他著名景點開發民俗體育旅游項目也會為景點吸引越來越多的游客,使各旅游景點活起來。
1.2 特色村寨就地開發民俗體育文化旅游資源
湘西是少數民族聚居地是開發少數民族民俗體育旅游資源的最佳地,這些著名景點中很多是土家山寨、苗族村寨,在這些村寨就地直接開發當地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人們在享受美麗的風景、獨特的民族建筑、文化底蘊豐厚的古村落的同時可以觀賞、參與當地民俗體育活動,體驗當地少數民族的生活,更深刻地了解當地少數民族傳統文化。
如德夯苗寨位于湘西自治州首府吉首市西郊峒河上游的德夯大峽谷,2005年12月被國務院評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這里是反映和展示湘西苗寨民族社會文化風情的窗口,游客眾多。目前,德夯開發了苗族鼓舞表演、民族歌舞表演卻沒有很好的開發應用其他本民族的民俗體育文化資源。與湘西其他民族村寨一樣主要特點還是用各民族的傳統建筑和各民族傳統生產生活工具來表現其傳統文化,雖然有一些民族節日表演,但各民族的節日都是有時間限制的,沒到這些節日,進入民族村,看到的則是各民族的建筑、生活用具和一些旅游的人,民族村寨顯得冷冷清清、死氣沉沉。
越是原汁原味的少數民族民俗體育項目,越要去鄉村里去找。筆者到少數民族村落做實地考察,發現在這些村落開發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旅游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優勢,可以節約開發成本,另外,可以舉辦小型的民族傳統體育比賽,讓游客們也參與其中,可以讓游客體驗原汁原味的少數民族民俗體育節目,使游客在享受自然、享受生活、享受體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同時達到康體健身的目的,讓游客在親自體驗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同時也鍛煉了身體。這樣做是用一種活靈活現的方式展現各民族的傳統文化,因此會吸引有越來越多的游客,而湘西民族村寨的名氣也會越來越大。這樣可以進一步打造當地優勢旅游資源,從而吸引更多游客,促進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幫助當地農民致富,拉動當地經濟增長。
1.3 有名景點任就沒有移植開發民俗體育文化旅游資源
如鳳凰古城,一座享譽全國的著名旅游景點,沒有意識到民俗體育文化資源的重要性,沒有開發、移植民俗體育文化資源,沒有運用體育文化資源來開發新的旅游項目,沒有展示民俗體育文化的舞臺更沒有開發游客參與的與民俗體育相關的旅游活動。
2 結論與建議
2.1 促進民俗體育文化和旅游業更好地結合
把民俗體育和旅游業結合在一起,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回歸自然,融入文化,注重參與”是當今旅游業發展的趨勢,反映了當代人們的需求變化,界定了未來旅游業的基本走勢和整體格局。據統計,國內外游客最感興趣的旅游是山水風光,其次是歷史文化。湘西是民族文化資源豐富的旅游勝地,風光秀美,景色怡人,在國內外都有較高的知名度。可以借助張家界、古城鳳凰、猛洞河、桃花源等旅游風景區的自然資源有時選取一些娛樂性、觀賞性較強的項目,在旅游區開展富有地方風情的體育活動,既推廣民俗體育,又發展邊區旅游事業。
2.2 加強民俗體育文化自身發展
發展民俗體育,首先要做好理論準備。數十年來,許多學者從民族學、文化學、歷史學等不同角度對民俗體育進行了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然而,時代的發展又賦予她新的價值和功能。因此,我們應當與吉首大學體育科學學院和湘西科協聯合積極組織科研人員進行研究,在繼承和發揚基礎上,推陳出新,這對于發展民俗體育,弘揚我國傳統體育文化大有裨益。要注重人才培養,培養市場需要的專門人才。民族傳統體育,它需要依據市場需求來制定培養目標,以培養出社會需要的專門人才。
與地方政府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幫助地方政府開展體育旅游業。吉首大學體育科學學院的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可以建立少數民族地區體育旅游集團公司,與地方政府組建的體育旅游旅行社,利益共享。
2.3 培育民俗體育文化旅游產業主體
爭取國家或地方財政對發展民俗體育事業的投入。不斷擴大體育旅游中的消費需求,促進消費者需求的多樣化、層次化。充分利用民族傳統節日發展民俗體育,推動民俗體育和旅游業的結合。
3 結語
湘西民俗體育文化資源在旅游景點的應用推廣是利用民俗體育文化推動旅游業的發展,發揮其文化的社會功能,在維系社會的良性運轉中起到一定的文化傳承作用。要想旅游業具有吸引力,必須有獨具特色的文化為引導,而民俗體育文化資源在旅游景點的推廣應用是對人類文化活動內容深層次的開發。為此,應該更好更快地利用旅游業挖掘整理、傳承發展民俗體育文化,促進民俗體育文化資源在旅游景點的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劉少英.民族傳統體育學[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2]李文玉.湘西山寨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現狀及其保護發展[J].吉首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11):121-124.
[3]田祖國.湘西民族傳統體育調查[M].吉首:吉首大學出版社,2003.
[4]鐘海平,田祖國.論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開發與保護[J].復印報刊資料(體育),2001,8.
[5]舒萍.體育資源資產開發與利用[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1,4.
關鍵詞 紅色旅游 民俗體育 商業開發 贛南蘇區
2012年6月28日,《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正式批復,這標志著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已進入加快發展的關鍵時期。隨著國家扶持力度的進一步加大,贛南蘇區必須緊緊抓住歷史機遇,利用自身得天獨厚的紅色資源,將紅色旅游發展成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支柱產業,從而振興全區乃至全省經濟。紅色旅游與民俗體育融合發展,是一種新型旅游形式,也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是具有政治、經濟、文化、健身、娛樂等多重含義的一項創新舉措,對構建和諧社會、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發展革命老區經濟、調整產業結構都具有深刻意義。
一、贛南蘇區紅色旅游與民俗體育商業開發的可行性分析
(一)紅色旅游的商業開發
自2005年開始,江西省已連續舉辦8屆“中國(江西)紅色旅游博覽會”,2010年,江西紅色旅游接待人數達到4326萬人次,紅色旅游綜合收入327億元人民幣,占全省旅游收入的40%,相當于全省GDP的3.47%;紅色旅游直接吸納就業人數18萬人,間接就業90萬人。雖然已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距離國家提出的發展目標和與兄弟省份的比較還有較大差距。江西省是在全國范圍內率先提出紅色旅游概念的省份,可從總體收入到實際盈利項目比重都可以看出,我省在挖掘自身潛力、拓展旅游項目資源等方面已經落后了。
(二)民俗體育的商業開發
贛南客家民俗文化以其歷史悠久和內容豐富而為世人所矚目,它包括歷史、姓氏宗族、民居、飲食、服飾、民間文藝等諸多民風民俗,其中群眾參與性極強的民俗傳統體育在當地十分活躍。民俗體育活動一年四季均有舉行,春節期間有龍燈、蛇燈、鯉魚燈、馬燈、獅燈等各種彩燈表演;端午節有龍舟競賽;中秋節有“放孔明燈”“請月光姑娘”等,還有竹馬、踩高橋、大刀舞、踩馬燈、搶花炮、射禮、儺舞、肩膀戲、舞草龍、舞獅、竹竿舞等民俗活動。
(三)紅色旅游與民俗體育融合的商業開發
在贛南蘇區實地走訪調查中發現,70%的游客是自費旅游,其中60%以上是40歲以下的年輕人,更有“70后、80后、90后”,他們已經成為紅色旅游的生力軍,對紅色文化的認識角度及對紅色旅游的要求明顯不同。許多年輕游客表示,除參觀游覽革命遺址外,更愿意體驗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戰爭時期的生產勞動、生活和戰斗經歷[1]。而且,只要旅游項目更具趣味性、更有新意,游客愿意承擔相關費用;78%的中老年人也表示想要觀看紅色表演和參與適當的體育活動。由此可見,紅色旅游與民俗體育互動發展已勢在必行,并作為紅色文化的亮點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
二、贛南蘇區紅色旅游和民俗體育融合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有點無面,未能形成區域優勢
在調查中得知,游客對“贛南蘇區”的了解遠不如井岡山、廬山等這些成名已久的老牌景區,江西省內游客只有61%曾經到過瑞金、興國等二、三處景點,而且各處游覽時間不超過1天,這主要是因為贛南紅色旅游一直未能形成“大贛南”旅游格局,沒有統一的旅游品牌。
(二)有市場無產業,運營模式無法形成規模效益
任何一種資源的保護和開發都必須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對于不可再生性資源尤其如此。在景區實地調查走訪獲悉,贛南蘇區的大多數紅色旅游資源位于革命老區、經濟基礎薄弱、旅游基礎設施欠佳,革命遺址年久失修。尚屬開發初期的景點盲目開發,不僅造成自然環境和生態的破壞,而且低水平重復建設,造成專項資金的巨大浪費,還大大影響了紅色旅游的發展。
(三)民俗體育活動宣傳和推廣力度不足,參與形式單一,收費不合理,且存在衛生狀況和器材安全、專項服務人才缺乏等問題
景區內游客參與的民俗體育項目收費過高,表演類節目亦單獨收費,嚴重影響游客參與和觀賞積極性;景區內導游和工作人員多為旅游專業畢業生及當地農民,介紹景區情況及維持日常工作可以勝任,但涉及到民俗文化推廣、體育運動專業知識、緊急救護常識等專業性較強的專項技能,就顯得力不從心,知識、能力儲備明顯不足。
三、贛南蘇區紅色民俗體育旅游商業開發對策
(一)突破行政區域的限制,打破地區經濟壁壘,消除區域障礙,為實現旅游資源和市場信息共享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要從各縣市獨自發展,提高到由省里統一規劃,全市甚至全省一盤棋發展,把每一個點都做大做強,形成一批贛南蘇區精品紅色旅游區,打造整體規劃的贛南紅色旅游區,只有這樣,才能使游客在旅游中有整體觀念,景區內的每處景點都不想遺漏錯過[2]。
(二)實施政府主導戰略,加強宣傳促銷
擴大客源和拓寬消費層,不僅要加強全國范圍內的媒體宣傳力度,更重要的是利用游客的良好口碑。
中圖分類號:G85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5-0075-01
湘西地區民俗體育憑借其多樣性、獨特性等特點曾經一度影響了我國傳統體育的發展形勢和走向。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受社會爭權逐利風氣的影響,湘西地區民俗體育文化精髓逐漸被人們淡忘、篡改,豐富多彩的民俗體育日漸失去了其原汁原味的色彩。保護原生態文明,發展湘西地區民俗體育應當成為當前體育教學研究的重點。
一、社會文化學概述
社會文化學,是一門研究文化起源、發展規律與社會相互作用的一門科學,其綜合性比較強、分支學科相當廣泛。社會文化學研究的內容包羅萬象,歸納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文化的起源、積累以及變化過程;二是自然生態文化環境等客觀因素對于文化產生、發展以及分布形態的影響;三是文化自身具備的諸如民族性、階級性等社會屬性;四是文化發展變化的周期、動因以及規律;五是文化與社會化、文化與文明、文化與生活方式等的關系;六是文化在現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等。只有對社會文化有所了解,才能夠真正地在此基礎上對民俗體育有所研究,才能夠讓民俗體育獲得更進一步的發展和創新。
二、目前湘西地區民俗體育的發展現狀
(一)人們認識不夠,參與度呈下降趨勢
湘西地區少數民族居多,工業落后,由于山區眾多,其農業發展也相對滯后。最近這些年,不少青壯年為了謀取生計,不得不外出打工,留下“老弱病殘”“留守家中”。但是所留下的人員根本沒有精力或者能力參與當地的民俗體育,導致湘西地區民俗體育文化后繼無人,出現“文化斷層”的狀況,也讓當地居民對于民俗體育的保護和傳承認識不足,年輕人因為外出打工的現狀,對于民俗體育文化的熏陶更是相當匱乏,加上當地居民對民俗體育開展投入的不足,導致許多民俗體育的開展缺乏必要的物質和人力保障,這些現實情況都讓民俗體育在湘西地區的活躍程度逐漸下降。
(二)活動內容簡化或篡改,民俗氣息遭淡化趨勢
在現代文化以及人們生活方式的沖擊下,筆者發現近期的民俗體育活動內容被簡化或者篡改的情況比較嚴重,失去了民俗體育活動該有的元素和特色。湘西地區當地的居民將定期開展的民俗體育運動的內容和形式簡化的情況,造成不少原汁原味的民俗體育運動失去了其原有的生機,民俗體育活動的開展也形同虛設,成為走過場一種表現。
三、社會文化學視角下實現湘西地區民俗體育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一)加強對當地居民的宣傳和教育,引導居民意識到民俗體育的文化價值
從湘西地區民俗體育的發展現狀,以及影響湘西地區民俗體育發展的社會因素角度來看,要想讓湘西地區民俗體育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改變現階段當地居民的思想狀態和意識,加大對當地居民的宣傳和教育,引導當地居民,尤其是青壯年群體了解到民俗體育的起源和巨大的社會價值,改變現階段當地居民被動參加民俗體育的現狀,激發居民自覺主動地接受民俗體育文化的熏陶。
(二)保留民俗體育活動開展的文化氛圍,合理推陳出新
文化氛圍是開展民俗體育文化活動的關鍵,是吸引當地居民自覺參與的重要因素。筆者從社會文化學的調研角度發現,文化環境是文化活動得以繼承、延續、發展的關鍵。因此,相關部門要加大對民俗體育活動開展的文化氛圍的建設,加大對相關體育設備的投入力度,健全相關管理、組織部門,使每期每個民俗體育文化活動都有所保障。另外,針對民俗體育被簡化、篡改這一事實,一味單純繼承也會與現代文化相背離。因此,民俗體育要在合情合理的基礎上,堅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既滿足了許多年輕人日益豐富的精神文化需求,又努力實現民俗體育文化的創新,在保留民俗體育的精髓推動其獲得進一步的發展。
三、結語
湘西作為重要的文化積淀基地,其在推動民俗文化發展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對于湘西地區民俗體育來說,其更加需要人們的關注和保護,需要從文化的起源以及發展規律與社會之間的相互作用上對其予以把握,感受湘西地區民俗體育的魅力,促進其不斷進步和創新。
關鍵詞:體育民俗 民族傳統體育 異同
日本學者認為民俗是指那些具有地方性和歷史性等特點的民間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英國和法國一些學者認為民俗一般只指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古老的、傳統的、沒有經過修改的一代一代原封不動流傳下來的民間歌謠、故事、傳說、風俗活動和歌舞等。德國的一些學者認為民俗是指人民大眾特有的傳統風俗習慣、民間俗語、歌謠、故事、傳說、諺語、格言、舞蹈等。
1、體育民俗與一般體育活動
1.1體育民俗與一般體育活動的不同點
體育民俗:實踐活動的意向和觀念比較明確,多出自于信念;有一定普遍性;有相當時空跨度的傳承性;有嚴格的規范性,親身參與者和觀賞者自覺遵從;以集體活動方式為主;社會影響顯著。
一般體育活動:實踐活動的意向比較明確,而觀念模糊較多,多出自于興趣;有明顯局限性和隨意性;無須一定的傳承性和普遍性,多為即興性,時斷時續;雖有通常活動方式方法和活動規則,卻可以隨意變動;以個人活動方式為主;社會影響不明顯,以個體實踐活動中身心愉悅的體驗為重。
1.2體育民俗與一般體育活動相同或相近的地方
都是社會文化現象;以體育運動為主要的活動內容;以增進健康、增強意志、振奮精神、體驗歡樂為目的;都具有建設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作用。
由此可見,體育民俗不等于一般體育活動。例如,橄欖球、汽車賽、摩托艇、相撲、沖浪、花樣滑冰、高山滑雪、伐木賽、保齡球、藤球等體育活動,在其它一些國家早已形成盛行的體育民俗,其中有的項目還被一些國家尊為“國技”。而在中國卻不然,目前只是處于嘗試階段的表演性和介紹性的一般體育活動,不屬于中國的體育民俗。反之亦然,中國最重要最突出的體育民俗的武術和氣功,在其他國家里也不是當地的體育民俗。同樣處于嘗試階段的表演性和介紹性的一般體育活動。
又如,偶見某地區一家企業舉辦賀開業典禮或開業周年紀念活動,邀請著名的專業球隊為參加慶祝活動的人們進行一場精彩的球賽,或是組織本企業職工進行一些運動競賽,使慶祝活動能夠吸引更多人參加,活躍會上喜慶氣氛。這些活動可有可無,時有時無,不具有體育民俗的基本特點,所以只是屬于一般體育活動。
再如,許多老年人喜好每天清晨“蹓早”、慢速跑步、跑走交替、打太極拳、練氣功等活動,這可以說是中國體育民俗事象。另外,也有不少老年人雖然也晨練,不過他們活動內容卻是自己即興所編,如隨意踢踢腿,貓貓腰,甩甩雙臂,隔幾天就換一些活動內容和方法,這不是體育民俗的具體內容。因此,這些老年人的晨練只能說是進行一般體育活動。
2、體育民俗與民族傳統體育
民族是指人們在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形成的有共同語言、共同生活的基本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于共同的心理素質、共同的傳承風俗習尚、共同文化特點等穩定的共同體。“民族屬于一定社會發展階段的歷史范疇,不是在人類一開始就有的,而是為歷史發展到一定時期才產生;同樣,在將來當人類歷史發展到一定時期時,民族就會消亡。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1]民族不同于種族,種族即人種。研究民族是屬于歷史范疇。民俗有民族共同生活中的心態特征,在逐漸形成民族文化的過程,也是民族文化的一種特定的表現形態。民俗是民族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民族傳統體育和體育民俗兩者十分容易混淆。就本質來說,兩者頗為相近,也可以說基本上是相同的。不過,從多層次和多角度和以全面觀察、深入剖析和相對比較,也不難發現兩者并不是完全等同,相異之處主要反映在以下幾方面。
2.1流傳范圍不同
一般情況下,民族傳統體育學主要是指各民族內世代傳承的體育活動,較多的是在本民族長期生活地區內流傳。即使有若干民族相聚一起舉辦聯歡性質的活動,也是表演各自獨具民族特色的體育活動。若干民族的傳統體育活動中有相近和相同的項目,其流傳范圍日益廣泛,便可能形成體育民俗。如近幾年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木球、搶花炮、珍珠球已出現趨向于多民族性體育民俗的方面發展。1990年就舉行過這三項民族傳統體育的全國運動會。在一定意義上,“體育民俗是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結果。民族傳統性是體育民俗共相的基本特征之一。”[2]
2.2包含內容不同
就中國的實際情況而言,民族傳統體育主要指前面所概括論述的“少數民族的傳統體育”,若擴而言之,還可以包括中國體育民俗整體組成的“一般體育活動”和“國外傳入的體育活動”。但是,不能包括“舞蹈”和“奧運會”,國外傳入的體育活動不屬于中華民族傳統體育范疇。而中國體育民俗整體卻完全有理由和有必要包含著不同歷史時期傳入中國的國外體育運動。中國民族傳統體育不能包括體操、田徑和現代的足球、籃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運動項目。中國體育民俗不僅包括民族傳統體育,還包括一些國外傳入的體育運動項目,所以有更豐富更深刻的具體活動內容。體育民俗與民族傳統體育有不同的基本概念,前者比后者概念的外延更寬廣。
2.3發展變化不同
根據現代民俗學的基本原理來識辨,民族傳統體育的形成和發展的時空歷程是相當漫長的,其生成伊始迄今已經歷了數百年乃至數千年。較多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項目的內容和形式上發展變化,也是緩慢而不顯著的。體育民俗中部分項目是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結果,除此之外,“體育民俗另有些活動項目的發展變化卻是十分顯著而又迅速,這是體育民俗體育民族傳統體育在發展變化上最明顯的區別。[3]”如20世紀80年代,“迪斯科”韻律體操和健美運動風靡全國,短短幾年時間就成為男女老少喜聞樂見和積極參與的新體育民俗,還被編入中、小學體育教科書中。眾所周知,“迪斯科”韻律體操和健美操運動不屬于中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卻已是中國體育民俗整體新的組成部分(歸屬于舞蹈)。又如體操、田徑和乒乓球、足球等各種球類運動,在中國形成體育民俗一般只有百年左右時間,確切地說,也僅僅是近四五十年發展變化的結果。由此可見,從整體的發展變化的角度來比較,體育民俗更具有集體性、普遍性、開放性、融合性等明顯的特征。民族傳統體育恰恰缺少這些特征,即使有其中某些特征,也不如體育民俗反映的突出。
3、結束語
體育民俗與一般體育活動的區分是相對而言,依據時空條件的不同和體育民俗共相的基本特征加以識辨。從以上三個方面,可以明確地鑒別體育民俗與民族傳統體育之間相異之處和基本關系。既然它們的本質是相同的,也就有諸多一致的地方,如傳承性、民族性、群體性、社會性、模式性、主體性等是體育民俗和民族傳統體育共有的一脈相承的特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