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6 16:11:2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傳統文化案例,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9-0104-01
傳統文化的繼承通過三部分:傳統文化面面觀,傳統文化在今天,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分析傳統文化是什么,為什么要繼承傳統文化以及該如何繼承傳統文化。這一課的知識目標要求:理解傳統文化的表現;分析傳統文化具有的相對穩定性和鮮明的民族性;解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闡述繼承傳統文化,發揮傳統文化積極作用的正確態度。課程思路較清晰,但在設計制作課件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設置、引導太多,課容量太大,如何既突出重點,又能完成課標要求,這是本人在設計課件時思考的一個問題。
PPt1:請大家以小組形式討論并列出你所知道的傳統文化元素。每小組至少說出三個且不得重復。大家討論熱烈,集思廣益,聯想出很多傳統文化元素,比如南京的明孝陵、夫子廟、江南的山水畫、風箏、京劇臉譜、北京四合院、貼倒福、貼春聯、傳統服飾(唐裝、旗袍)、刺繡、剪紙、書法、渾天儀、西安的兵馬俑、茶文化、古代四大發明等等。教師過渡道:“中國地大物博,歷史文化悠久,我們發現這些傳統元素都體現了本土文化,是人們長期生活共同的積淀,說明了它們都具有什么特點?”學生:“象征性、代表性、傳統性……”(就是無法用準確的詞語――民族性來描述,需要教師進行強調)教師:“大家再想想為什么京劇這種藝術形式至今仍活躍在藝術舞臺上?說明了它的什么特征?”學生:“繼承性。”教師:“傳統文化滲透在我們生活的各個領域,從過去到現在,新舊交融,體現了它的相對穩定性。”通過第一張PPt,讓學生對傳統文化有所感知,歸納出它所具有的特征。
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過程中,文化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提升人民群眾的精神文明素質有著積極的影響。工人文化宮作為一種公益性的文化事業單位,在傳播文化的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構建精神文明社會的重要組織部門,具有一套完整的公共文化體系,對于我國文化事業的建設方面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由此可見,加強對工人文化宮的檔案管理是非常必要的。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電子檔案已經成為工人文化宮檔案管理的必然趨勢。
一、傳統檔案管理與電子檔案管理之間的異同
1.傳統檔案管理與電子檔案管理的聯系
1.1電子檔案的形成建立在傳統檔案的基礎之上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電子化信息資源在檔案管理中的應用已經比較常見,但是,電子化信息資源的使用仍然需要傳統檔案的支持。檔案的信息資源不會自己進入到網絡當中,而是通過電子的形式傳輸到網絡當中,然后在傳統檔案的基礎之上作出進一步的加工與整理,形成電子檔案在網上使用。
1.2電子檔案進一步擴大了傳統檔案的信息資源
網絡的儲存空間非常大,能夠將各種類型的檔案資料全部收集在其中,有關人員隨時都能夠在網上查閱到自己需要的檔案。而且,利用資源的共享還能夠實現互助互利的目標,為電子檔案管理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另外,工人文化宮的工作人員還能夠利用電子檔案調出實體檔案的所在地,然后進行直接獲取,與傳統檔案管理相比節省了更多的時間,是電子檔案與傳統檔案的完美結合[1]。
2.傳統檔案管理與電子檔案管理的區別
傳統檔案與電子檔案管理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分別是歸檔時限不同、查詢方式不同、保管方式不同。從歸檔時限的角度來看,電子檔案可以在文件辦理結案后進行歸檔,也可以在某一特定的時間周期內進行統一的歸檔,歸檔后通過網絡傳輸到有關管理部門進行統一歸類,避免出現檔案遺漏、檔案丟失的情況發生。從查詢方式的角度來看,電子檔案只要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就能夠隨時對檔案進行查詢和復制,方便調檔。而傳統檔案管理需要根據記錄進行檔案位置的查詢,在查詢的過程中浪費了很多時間,不利于其他工作的順利進行。從保管方式的角度來看,電子檔案可以通過網絡數據庫和存儲載體的方式進行保管,在經歷多年之后必然會發生老化的現象,從而影響了存儲載體中的內容。而且,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非常迅猛,計算機更新的速度非常快,在更新的過程中也不能避免對電子檔案造成一定的威脅。但是,傳統檔案管理有效的改善了這一問題,紙制品的備份更加易于保存,即使重新錄入也不會因為檔案丟失的情況而無法進行[2]。
二、提升工人文化宮電子檔案管理的手段
1.加強對電子文件的收集與整理
檔案收集是檔案管理的基礎工作,為工人文化宮后續的檔案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參考信息,是檔案管理真實性與準確性的基本保障。像是工人文化宮的歷史檔案、業務檔案的管理都需要建立在檔案資料收集的基礎之上,從而更好的進行這些檔案的查閱與利用。而從工人文化宮電子檔案管理的角度來看,也應該將電子文件資料的收集作為檔案管理的基礎工作,像是收集工人文化宮舉辦活動的電子文件資料、收集工人文化宮歷史電子檔案資料等。但是,在進行電子文件的收集過程中,要注意收集方法、收集要求和收集范圍的使用與規定,與傳統檔案管理相比,電子檔案管理中的文件收集還是存在一定的差異性[3]。
2.積極使用現代化的歸檔管理手段
工人文化宮電子文件的歸檔主要就是指對電子文件的整理,根據電子文件中的內容確定其屬性,之后從存儲器上拷貝或刻錄到存儲載體上,為電子文件的長期保存提供了便利。工人文化宮電子文件的歸檔方法需要根據其電子文件的產生條件來確定,如果工人文化宮有計算機網絡系統,就可以通過電子數據庫的形式對電子文件進行歸檔;如果工人文化宮是以存儲載體的形式對電子文件進行保存,就需要進行相應的輔助工作與認證工作,結合傳統檔案進行電子文件的歸檔。
3.健全?子檔案管理審核制度
1.東方美學風格體現。
縱觀李安電影,都在講“壓抑與欲望”,卻加進了不少幽默風趣的語言和充滿喜劇色彩的細節,使所有的悲傷和快樂都維持在一定的“度”中,體現了東方文化中喜怒不形于色的溫柔敦厚。《喜宴》中年輕人聯合起來欺瞞高父高母,結果弄巧成拙假結婚真懷孕的劇情極富喜劇色彩。《飲食男女》中,大女兒對愛情的杜撰和自我困擾以及鼓起勇氣后對愛情的急不可耐。《理智與情感》中艾莉諾、瑪麗安兩姐妹的戀愛總是暴露在詹寧斯太太等好事者的眾目睽睽之下,并且他們關注別人私生活的興趣被戲劇化的夸張。《綠巨人》中的動作場面讓人感覺不到暴力,龐然大物輕盈地跳躍奔跑,充滿兒童般的天真。這些喜劇情節,給完整平實的敘事增加了跳躍的靈動,讓觀眾在整部影片的觀賞過程中保持著趣味。李安沒有把影片處理成悲劇,沒有“把真善美的東西撕裂給人看”的那份慘烈,而是用喜劇色彩的故事來表現悲傷,挑起人們內心深處的一點感傷情緒,留給人們思考的空間。
2.東方審美手法妙用。
李安影片中流露出的東方式渲染。為整幅畫面增添了無窮的藝術感染力,傳達出整體的藝術感覺。比如《冰風暴》中李安對那場30年罕見的自然現象的描繪,就為影片涂抹上動人心魄的悲劇色彩,將影片的感染力推向。《綠巨人》整部影片都以綠色為主色調,從整體上形成一個現代基因科技的氛圍,從而激發人們的思考。《臥虎藏龍》的拍攝,前半部影片中使用略帶橙色的色調與淡淡的冷艷月光相吻合,隨后茫茫戈壁的閃回鏡頭中突然轉換成一種濃烈的紅黃色,那是玉嬌龍與情人之間的一段歷險經歷,最后的三分之一影片中融入一種變幻無常的綠色調,以渲染發生在竹林中武打動作的中國江南。《斷臂山》中,這種渲染更是達到頂峰。清麗高遠的藍天、巍峨雄壯的山脈、郁郁蔥蔥的森林、一望無垠的草場和清澈見底的溪流。兩個孤獨寂寥的牛仔在這里相識、相知,最后相戀到至死都不分開的絕美畫面,加上恰到好處的配音,讓觀眾始終沉浸在一種超越凡塵的唯美愛情體驗中。
3.東方元素天然躍現。
李安影片中的東方文化符號屢見不鮮。太極拳、中國書法、中國飲食文化、婚宴習俗,由此構成了濃郁的中國文化風情。太極推手的面從始至終貫穿于《推手》整部影片中。《喜宴》各自安排了一場結婚宴會作為東方文化奇觀出現。《臥虎藏龍》里中國武術、京韻大鼓鼓點都成為影片重要的賣點,并且將水墨畫似的山水意境作為武打場面的背景而展現比來。李安在不經意間展現象征中國傳統文化的小橋流水、深宅大院、幽遠山水。李安的影片始終在東方文化的背景下來敘事,節奏有張有弛,如行云流水恰到好處,讓觀眾在情節的滲透中深深回味和思考。
二、構建多元化文化共存與交融
1.構筑多元文化認同。
從李安的電影中可以看到他對多元文化的體認和解讀,以及由此顯現的開闊寬容的文化姿態。李安著意挖掘不同文化之間的共同性,采用“共存互補”的方式,打通不同文化間的審美隔閡,獲得多元文化的接受認同。同時又凸現自身的文化特性,體現了儒家文化“和而不同”的智慧,將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若即若離”的境界沉淀在人物塑造、影像運用以及影片的整體格調和審美風格上。他是第一個在美國好萊塢及世界影壇取得巨大成功的華裔導演,2006年因電影《斷背山》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金球獎最佳導演獎,成為華語世界電影人的旗幟。李安的電影亦中亦西、宜古宜今,既富文化底蘊藝術趣味,又是票房熱片,在華語世界和西方主流社會都得到很好的認同。
2.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李安所有的電影是他對生活,對傳統,對文化長久以來一直在積累在感悟的一次集體釋放。他的電影在華人看來相當西化,西方的觀眾卻覺得具有東方原味。《斷背山》中,那恬靜的美國西部草原風光,山坡、森林、河流一如中國的田園詩般直觸心底。而《臥虎藏龍》也同樣將唯美的畫面和飄逸的武打相結合,賦予“俠”的內涵以綿長的韻味。李安的“中國文化思維”有的緩慢、含蓄的表現手法本身就很富于中國化的詩意和文學性。美國西部不再粗獷而代之以中國古典的世外桃源,牛仔的含蓄與中國人的溫文爾雅融為一體。
3.西為中用、中為西用。
一部《臥虎藏龍》僅從片名中我們便尋到了“虎從風,龍從云”的意象,更從片中看到了古典中國融入了“風吹簾動故人來”的情致里,向世人展現了一個綿長而有質感的中國,而其中的人物又似乎在古希臘古羅馬以及文藝復興的意大利觀其背影。也正是他作品里的經典東方氣質和美學態度,從影像結構的內部顛覆了西方以強化人物和戲劇沖突的外在表征為核心的經典敘事傳統,打造了有著東方神韻之美的一系列影片,只不過它的使命不是征服而是融合。“西學為體,中學為用”的李安也許正是這樣一位來自東方征服山頂的攀登者。
三、對跨文化傳播的啟示
時代的發展要求廣大教師由傳統教育向現代教育轉型,樹立以人為本的、全面發展的、富于創造性的、個性化的、開放性、系統性以及多樣化的素質教育的理念。本課我采用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設置四個活動,充分運用信息資源讓學生在參與活動中學習掌握知識點。
二、教學設計
案例一:導入:在上課前,老師想請同學們說一下我留了一個什么樣的發型。(我把頭發挽成發髻)
哪位同學能說一下發髻在中國古代的含義?
案例二:請同學們找一找今天我們課堂上包含的中國傳統文化?
案例三:欣賞央視春晚版周杰倫的《蘭亭序》視頻,并找出視頻中包含的傳統文化。
案例四:思辨:傳統的師道尊嚴應該繼承
傳統的師道尊嚴應該拋棄
案例說明:案例一中,我通過現實生活中學生常見的一個發式,讓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就在我們身邊,通過一個貼近生活的導入一下子抓住學生的心,調動學生興趣,從而讓學生跟著老師的思路走。
案例二中,我會提示我所說的課堂上包括時間和空間,也就是從上課鈴聲開始教師里的老師和學生發生的一切活動比如上課前的老師和學生的互相問候,和教室里所包含的所有人和物。并把學生分為3組,給學生分組討論時間三分鐘,比賽活動限時五分鐘,輪流回答的方式看哪個小組找到的內容最多。我則在黑板上記錄學生找到的例子,最后讓學生將例子分為四類,順利引出傳統文化的四種形式:傳統習俗、傳統建筑、傳統文藝、傳統思想,達到教學目的。
案例三中,我選用了學生比較喜歡的周杰倫的歌,原因有兩點,一是學生比較崇拜周杰倫,周杰倫能在學生中引起共鳴,二是這首《蘭亭序》帶有濃濃的中國風,在整個視頻中學生可以感受撲面而來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氣息,并且視頻中的傳統文化元素眾多,學生可以信手拈來。通過此活動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點:傳統文化的形式,教師在活動最后點撥學生深入思考:傳統文化的特點。案例四中采用辯論的方式,把學生分成正、反兩方。通過學生的激烈辯論,讓學生明白傳統文化對現代社會有利有弊,并感悟到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三、教學設計分析
我通過案例一的設計,引入到該堂課的主題的――傳統文化,并通過案例二,讓學生自主探究并歸納得出傳統文化的形式:傳統習俗、傳統建筑、傳統文藝、傳統思想。并由學生深入思考得出傳統文化的特點,通過案例四的設計讓學生理解傳統文化的作用和態度。整堂課在四個活動中一氣呵成,
四、教學設計反思
某校為了打造校園文化特色品牌,將地方戲曲劇種呂劇引入了課堂。但是由于缺少專業的呂劇教師,只能由學校的音樂教師和外聘的民間藝人任教。孩子們倒是對這種與眾不同的學習內容非常喜歡。可是音樂教師卻叫苦不迭,本來課時量就不大,現在又憑空增加了很多,而且還要現學現賣,況且這種戲曲唱腔的學習也非易事。再就是外聘的民間藝人來學校任教,學校要支付一定的薪酬。如果由學生來承擔,就違反上級某些收費規定;如果由學校來負擔,這確實又是一筆不小的支出。去留之間,左右為難。
思考:有位校長說:“我們也想開設一些地方傳統文化課程,但沒有教師和教材,我們也無從下手。”的確,師資問題是制約學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的一個重要瓶頸。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首先,學校要主動和社會上的一些文化團體建立合作關系,聘請一些傳統文化名家或者非遺文化傳承人來學校授課,以保證教學質量;其次,學校要深入挖掘本校的教師資源,通過有針對性的學習與培訓,逐步培養出一批校內的傳統文化教師,以滿足教學需求;最后,上級政府或者財政部門要給予學校對外合作與教師培訓以必要的資金支持,讓學校有更多的底氣和能力將優秀傳統文化項目引入校園。另外,相鄰的學校也可以通過抱團合作開展活動,通過優勢師資的校際走教方式,實現師資的互補和資源的共享。
案例二:盲目引入,追風逐利
一次培訓會上,朋友談起了傳統文化進校園的話題,朋友對他們學校的做法滿腹怨言。前幾年盛行經典古詩文進課堂,他們學校就轟轟烈烈地搞《三字經》《弟子規》……后來,周邊的很多學校又開始搞起了書法、戲劇什么的,于是,他們學校也不甘示弱地讓學生學起了圍棋;而今又開始醞釀著如何將中華武術引入課堂了。還不止如此,每換一種“文化特色”,學校都邀請各級領導到校“指導工作”,并且大會小會地宣傳學生獲得了什么等級獎勵,學校打造了什么文化品牌,傳承和發揚了什么優秀文化……
思考:傳統文化進課堂不是搞噱頭,更不是作秀。教育部語文出版社社長,原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王旭明說:“優秀傳統文化走進校園,應按照教育規律辦事,科學規劃、統一安排,讓傳統文化教育與學校教育緊密融合起來。”首先,要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我們選擇的內容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易于學生接受和學習。其次,要體現地域文化特色。地方特色文化是地域發展歷史的縮影,選擇這樣的文化內容有根基,有資源,有氛圍,有利于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與拓展。最后,要有利于學生良好品質的形成。不管選擇哪種文化內容,其最終目標依然是育人。能夠培育學生良好品質、激發學生家國情懷、完善學生道德修養的文化內容應該成為我們的首選。當然,傳統文化進課堂貴在堅持,切莫朝令夕改,要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
案例三:操作隨意,有形無實
在一次縣域校園文化建設經驗交流會上,某校長介紹說他們學校打造了“太極拳進課堂”的特色課程,在各年級都開設了太極拳課,學生人人喜歡太極拳,人人會打太極拳。現場參觀環節,該校確實隨處可見有關太極拳的知識圖片,學生也做了精彩的表演。但是在問及學校有沒有專門的太極拳課程教材、有沒有各年級段的教學工作計劃、有沒有指導學校太極拳課程實施的總體方案等問題時,答案卻都是否定的。所謂的“太極拳進課堂”,無非是體育教師學了套太極拳招式,然后學生照著學了學做了做而已。
思考:既然是傳統文化,一定有其獨特的藝術價值,也一定有其深刻的思想內核,如果我們的工作有形無實,花拳繡腿,根本無法實現主席所提出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的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的目標。作為學校,首先要結合傳統文化的內容,按照學段或者年級段進行科學劃分和設置,從低到高,循序漸進,建立一套比較系統的教學流程。其次,要明確各年級傳統文化教學的目標計劃,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都要有整體規劃和階段目標,構建一套較為完備的目標體系。最后,要定期邀請相關名家或學者(而非領導)對學校的傳統文化課堂教學進行論證和指導,以保證我們的教學工作向著定位更準確和方式更科學的方向發展。
案例四:評價滯后,關注度低
某校在學生各階段的學業水平測評中,都把“傳統文化”這門地方課程定為開卷甚至是“免測”科目。本地中小學使用這一套必修的山東省地方課程“傳統文化”教材。這套教材涵蓋了國學經典、風土人情、民謠諺語等各方面具有地域特色的傳統文化內容,可以說對于學生了解家鄉歷史,增強愛國情感,提升人文修養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雖是必修課程,可很多學校實行的卻是“自修”甚至是“免修”,由于其不參與上級對學校以及學校對學生的學業考察,因此,這門課程一直未得到廣大師生的關注與認可。
21世紀的媒體人繼承中華傳統文化,繼承什么?這是媒體人首先要回答的問題。中華傳統文化是歷經幾千年的社會變革發展而形成的一種思想、知識和精神泛文化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它的出發點和歸宿基本上談論的是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其核心:遵道守德,持中和諧。我們的節目內容的根,應該立足于此。這不僅是社會主義道德文化建設的需要,也是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能引起百姓共鳴,并收到良好的收視效果。
(二)中華傳統文化,如何繼承
媒體環境下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其宗旨是:古為今用。其形式,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
1)深入式如書法專訪,節目當深入到中國傳統書法歷史背景,書法淵源,書法傳承,美學欣賞等;
2)穿越式如歷史文化古跡,還原歷史場景,政治風貌,經濟分析,文化內涵等;
3)嵌入式如小學生學習傳統文化,既能誦讀經典著作,欣賞其思想內涵和韻味,又能結合當今,汲取營養,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
4)開放式形式多樣,事件本身內含傳統因素,或事件中可挖掘出傳統因子,或事件可用傳統元素加以分析等等。在節目中,可用其一或幾種方式糅合到一起。實踐證明,媒體環境中,中華傳統文化的融入能增加節目的厚重感。
(三)中華傳統文化,如何發展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必須在繼承中發展,否則,便沒有生命力。在繼承中發展,筆者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1)傳統文化與當下結合媒體下的傳統文化宣傳,重在宣傳,切入點在當下。這種結合應該是有機、自然和有效的。忌空話連篇,泛泛而論。
2)傳統文化與時代結合任何宣傳都會有時代烙印。作為媒體人,應該在時代洪流中,認識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與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密不可分。
3)傳統文化須汲取新的營養一個民族的文化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需要不斷汲取外來營養。同樣中華傳統文化必須汲取其它優秀民族文化的精華,豐富自己的文化內涵。
4)引領傳統文化向前發展媒體人有責任和義務引領傳統文化向前發展。所以媒體人須具有:一定高度、廣闊的視野和超前意識,通過節目引導傳統文化向前發展。
二、媒體環境下中華傳統文化傳播的透視和輻射
(一)案例透視
目前,媒體環境下傳統文化傳播,有喜亦有憂。喜主要表現在:人與人互助友愛,傳遞正能量;憂主要表現在:吸引眼球而忘記深層次分析和引導。以下是幾則報道分析:
案例一:鹽城廣播電視臺愛心傳遞系列活動:最美孝心家庭評選活動;公益圓夢行動;“廣電溫暖教室”;暖冬微公益活動等。深度分析:
1)孝在中華傳統文化里,百善孝為先。子女贍養老人,是責任,是義務,是美德。弘揚孝心美德,是構建和諧家庭、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2)仁在中國傳統道德價值體系中,仁是最基本、也是最高的道德目標。仁是指憐憫之心、仁慈博愛之心。鹽城電視臺的記者、主持人來到一些社會弱勢群體中間,幫助他們圓夢,傳播愛意和溫暖,讓他們看到希望,樹立信心,奔向幸福。
3)愛“廣電溫暖教室”是為困難家庭的孩子送溫暖。孩子是祖國的花朵和未來,在他們幼小稚嫩的心間撒播愛的種子,在不遠的將來必定可以收獲一片廣闊無垠的善良之林。
案例二:2014年2月10日,兩位準備到鹽城農業銀行匯款的老人,由于在銀行門接不慎,導致兩萬元紙幣瞬間散落并飛舞在大風中,眾人紛紛伸出援手揀拾。深度分析:
1)誠信是個人立身處世的根本。對一個國家來說,是治國的根本。對于一個民族來說,是一個全民族共同認可的普世準則。通過此案例宣傳,倡導不貪不占、誠實守信、崇尚道義的美好品德。
2)修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基礎,如果人人行好心、做善事,互助友愛、和諧溫馨的社會風氣很快就會形成。
3)道義在成語里,有舍生取義,義薄云天。當義與利矛盾時,當取義舍利。我們的社會,應弘揚正氣。得利不損人,是道義的最低要求。以上案例說明,節目中融入傳統文化因子,進行深度分析,則增加節目的厚重感,引發人們思考和共鳴。
(二)能量輻射
上述案例,如果深度分析做到此,可以說節目已經有一定內涵和深度。作為媒體人,我認為僅此還不夠,還應進一步提升。把匯聚的正能量輻射出去,影響到更大范圍。以上述案例為例。鹽城臺邀請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記者來鹽聯合采訪了此次鹽城市民拾金不昧的事跡。2月10日18:35鹽城電視臺《鹽城新聞》2月12日18:00央視新聞頻道《共同關注》2月12日22:00央視《晚間新聞》2月15日央視19:00《新聞聯播》(江蘇鹽城《眾人“追風”2萬元失而復得》)2月18日央視19:40《焦點訪談》(“文明天下”系列報道以《面對散落的鈔票》為題進行了重點報道)其它媒體:《鳳凰網天下》進行了報道。本省省臺報道,其它省臺報道,其它報刊媒體報道等等。真可謂:小小一則報道,能量輻射全國。
三、媒體環境下中華傳統文化傳播的責任和使命
宣傳中華傳統文化,是媒體人的責任和義務。媒體人應做好以下幾點:
(一)學習提升,變中華傳統文化為媒體宣傳資源
博學眾采,自我提高。中華傳統文化,內容龐雜,博大精深,媒體人應該夯實基礎,自我提高———古文化的提高、修為的提高、認識水平的提高。只有做到肚中有貨,用時才會有神來之筆。只有資源庫中的東西多了,媒體宣傳的資源才豐富。自然嫁接,為我所用。媒體中宣傳中華傳統文化,將中華傳統文化自然地嫁接到媒體中,融合到媒體中。過程中應做到順其自然,恰到好處,千萬別牽強附會。與時俱進,推陳出新。中華傳統文化的許多理念,如“天人合一”宇宙觀,它所包含的價值因素應當為現代人重視、繼承和運用,它的內含是宇宙間萬事萬物對立統一、和諧發展的普遍規律,既是總體的觀念,統一的觀念,也是發展的觀念,人本的觀念,對當今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二)提高境界,引導受眾遵守中華傳統文化準則
推崇高尚價值觀。國家越來越重視國民傳統價值觀的回歸和建立。中央在1月4日召開的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座談會上提出,要努力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形成奮發向上、崇德向善的強大力量。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明確了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的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價值準則。弘揚共同理想、凝聚精神力量、建設道德風尚,使我們國家、民族、人民在思想和精神上強起來。提高價值判斷力。著力增強人們的價值判斷力,要堅持從小抓起,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貫穿到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各個環節和各個方面,要以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弘揚中華文化思想精華、道德精髓,努力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提升價值判斷力。增強道德責任感。世界在發展,道德卻在退步甚至淪喪,這是當今全世界都該關心并警醒的問題。作為媒體人,更應有這樣的責任和意識,更多地關注人的精神層面的走向和發展,引導及干預人們的道德傾向和走向。通過傳統文化的傳播和實踐,來解答人們的憂慮和困惑,安撫心靈,傳承文化,增強民族自信,教育后代,重拾民族文化的精髓,構建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體系。
1.知識目標:了解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主要特征、主要作用。
2.能力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能夠全面地分析傳統文化興衰原因;正確認識傳統文化的雙重作用。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情景的創設,使學生能夠切實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激發學生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樹立看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一、教學重點、難點、疑點分析
1.教學重點:傳統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
2.教學難點: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和鮮明的民族性;繼承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3.教學疑點:學生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流于表層,難以把握其中極為豐富的思想內涵。
三、教法和學法
1.教法:情景創設法、問題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
2.學法:參與學習法、自主探究法。
四、教學設計說明
1.學情分析:本教學設計主要面對北京地區高二學生。這一階段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理性思維能力,對身邊文化現象有一定關注,并能較為全面地表達自己的見解。但是,他們對于這些問題的關注和思考都不夠深入,觀點比較片面。
針對這樣的學情,此教學設計立足于以下三點思考:首先,選擇北京地區的文化現象作為案例,貼近學生生活,便于引起學生的關注,激發學習熱情。其次,通過一系列情景創設,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地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地、辯證地思考。最后,將傳統文化的常識性內容與教材內容相結合,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近距離接觸北京傳統文化,借由北京傳統文化的自身魅力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激發學生繼續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
2.教材分析:文化生活的內容“易講難精、易教難學”,“傳統文化的繼承”這一課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這一課的內容中,如果無法將抽象的“文化”與學生生活聯系起來,就無法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故而,這一課的教學“情感引導為上,知識記憶為下;貼近生活為上,空談文化為下;辯證思考為上,照本宣科為下”。
3.教學設計思路:本教學設計旨在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景,讓學生對一些“有所思考但不夠深入的”問題進行真正深入的思考和表達。在思想的碰撞和教師的引導下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樹立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具體做法如下:
首先,以學生關注的北京2014年高考作文題“老規矩”導入課程。以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將傳統文化的概念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
其次,介紹并分析傳統文化的概念及傳統文化的四種主要表現形式,逐一以案例加以說明。以四個有內在邏輯關系的案例來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傳統文化的興衰原因。
“傳統習俗”的教學以“俗語的釋義”和“春節習俗的變遷”來引導學生關注傳統文化內容及形式的變遷。
“傳統建筑”的教學以學生們“耳熟能詳”卻又“知之不詳”的四合院作為案例。在普及北京傳統建筑知識的同時,以“梁林故居的拆除與重建”來引導學生正視我們曾經對待傳統建筑的錯誤態度,強調我們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能夠影響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傳統文藝”的教學則選擇“相聲”作為代表,提醒學生注意在傳統文藝中不僅有“廟堂文化”也有“草根文化”。讓學生在較為輕松的氛圍中零距離感受這種詼諧的藝術形式。引導學生認識傳統文藝的傳承和發展也需要文化本身的生命力,在不斷完善和創新中適應時代的變遷。
“傳統思想”的教學是在之前一系列案例鋪墊的基礎上,鮮明地指出傳統文化既有“精華”也有“糟粕”,對我們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我們需要的是“優秀的”傳統文化,所以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最后,以歸納法總結傳統文化的相對穩定性和鮮明的民族性;回顧本課所講的重點內容之后,以兩道高考真題作為課堂練習鞏固學生所學。
五、教學過程
1.導入環節,情景創設。
【教學演示】PPT演示《2014年高考作文題目“老規矩”》及其材料。
【教師過渡】同學們,我們的生活中有著各種各樣的“老規矩”,在這些行為準則的背后有著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這些內涵我們習慣性的把它們統稱為“傳統文化”。這節課我們就來一起聊一聊我們生活的地方——北京,聊一聊關于它的“傳統文化的繼承(板書)”。
2.新課講解。
【教學演示】PPT演示“傳統文化的定義”以及“本課的整體框架”。
【重點概念講解】我們首先要明確傳統文化的概念,它是指: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現實生活中的、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文化。對于這一概念我們有兩點應當特別注意。第一,我們說的傳統文化一定是中國的傳統文化,而不是別的國家的文化。第二,傳統文化一定是傳承至今的、相對穩定的文化。那些尚未被人們廣泛接受的新興的文化現象我們不能將其視為傳統文化。
【教師過渡】在了解傳統文化的概念之后,我們以北京的傳統文化為例,從北京的傳統習俗、傳統建筑、傳統文藝、傳統思想(板書)四個方面來了解一下我們身邊的傳統文化。
首先是“傳統習俗”。老北京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禮數多,講究多,禁忌也多。有很多俗語都表達了這樣的意思,我為同學們準備了一些。下面我們來一起解讀這些俗語背后的文化含義。
【教師過渡】在傳統習俗當中,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就是傳統節日。以我們最熟悉的春節為例,你們家中過春節的活動都有哪些呢?
【學生回答】守歲、吃餃子、壓歲錢、貼福字、放炮竹、看春晚等等。
【教師引導】剛才同學們分享的過年傳統習俗如今也有了一些新的變化。例如網絡春晚、電子鞭炮的出現,將傳統的習俗和現代的生活方式融為一體,豐富了我們的傳統節日。過年的習俗在內容上比較穩定,但是形式上不斷豐富,這種一脈相承卻又不斷發展的“穩定”我們稱之為相對穩定性。
【教師過渡】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之一是傳統建筑,它被稱為“凝固的藝術”。老北京的傳統建筑有很多,同學們熟悉的都有哪些?
【學生回答】故宮、天壇、頤和園、圓明園、恭王府、四合院等。
【教師過渡】剛才有同學提到了四合院,它是北京極具特色的一種建筑風格。下面我們就來一同感受下四合院的特有魅力。
【教學演示】PPT演示四合院的圖片,并按圖講解四合院的特征與文化內涵。最后一幅圖片為梁林故居的圖片,詳細講解。
【教師引導】2003年9月23日,包括梁林故居所在的地塊共1. 67萬平方米的土地被富恒房地產開發公司以土地協議出讓的方式獲得,梁林故居被“維護性拆除”。一代國學大師的故居,不僅沒有得到良好的維護,反而成為一片瓦礫。為了一些經濟利益,竟然將這些傳統建筑無情拆除,實在令人扼腕嘆息。好在2011年1月東城區文委表示“梁林故居”將原址恢復修繕,最大程度地恢復原貌。這一傳統建筑的重生提醒我們過去的錯誤不能再犯,要樹立正確對待傳統建筑的態度。
【教學演示】PPT演示老舍、梅蘭芳、侯寶林的照片。
【教師過渡】讓我們再來看一下老北京的傳統文藝。同學們來認一認這三位文藝名人分別是誰?又分別代表了哪些中國的傳統文藝呢?
【學生回答】老舍(舒慶春)——小說、戲劇、文學;梅蘭芳——京劇;侯寶林——相聲
【教師引導】可見,傳統文藝不僅有“高大上”的廟堂文化,也有貼近我們生活的草根藝術。下面我們放松一下,一起來欣賞一段相聲。跟隨他們的表演,一起回到相聲最繁榮的“天橋時代”去探索傳統文藝的興衰之謎,也同時去了解一下老北京人褒貶不一的生活方式。
【教學演示】播放相聲《論相聲五十年之現狀》關于天橋文化以及老北京人生活方式一段。
【教師引導】在剛才這段相聲中我們其實已經找到了傳統文藝的興衰之謎。藝術需要觀眾,需要生長的土壤;現如今傳統文藝沒落的根本原因也正是如此。傳統文化不能要求觀眾無條件的喜愛,不能固步自封、不能孤芳自賞。傳統文藝只有根據觀眾的興趣變化做出革新與調整才能煥發新的生機,才能達到保護傳統文藝的目的。
【教師過渡】從剛才的相聲中,我們還聽到了一些老北京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能最直觀地體現人們的思想。北京作為六朝古都,常年生活在“皇城根”下的人們有著其獨特的思想品質。“北京精神”中的愛國、創新、包容、厚德是對北京人傳統思想優點的高度概括。當然,北京人的思想當中也有“好面子”、“講排場”、“好享受”等一系列的“不足”。這些“不足”也會對新一代的北京人產生很大的影響。那么我們該如何處理老北京傳統思想中的優點與不足呢?
【學生回答】我們應該發揚傳統思想中的優點,摒棄其中的不足。
【教師講解】同學的想法非常正確,我們將其總結為十六個字,這是我們這節課最重要的內容,即面對傳統文化我們正確的態度就是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教師過渡】總而言之,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各異,但可以看到它有兩個最主要的特征。第一是它的相對穩定性,相對穩定是指它形式上的穩定與內涵上的不斷變遷的動態的統一,不可以狹義理解為一成不變。之前講到的春節習俗的變遷能夠比較好地體現這一特點。第二是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它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
一、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標志設計中的應用狀況
中國的原始彩陶、青銅器、中國畫、書法、剪紙、皮影、木版年畫,還有廣為人知的戲曲臉譜,都屬于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標志設計中引入傳統文化元素屢見不鮮,成功案例更是不勝枚舉。2008年北京奧運會會徽設計中的中國印、中國銀行標志設計中的古錢幣、中國聯通標志設計中的盤長都是經典案例。在標志設計中適當引入傳統文化元素,既可以為企業樹立與眾不同的文化形象,又可以向世人展現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把傳統文化元素引入當代標志設計正成為一種設計風尚,廣受推崇。
二、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標志設計中的應用規律探析
簡潔精確、易識易記是現代標志設計的基本要求,而傳統文化元素經過歷代相傳,其視覺形態更是深入人心。把傳統文化元素應用到當代標志設計中,不是簡單的復制或嫁接,而是根據設計目標、對象的特點按照一定的規律進行運用,具體規律如下。
1.適度適量
每一個設計主題都有自己的特性,不同類型的企業具有不同的企業文化特征。以生產型企業為例,家電企業和傳統民族企業在標志設計中納入傳統元素時就有很大不同。家電企業產品科技含量高、發展迅速且國際性較強。在企業標志設計中,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引入要注意適可而止。如,格力公司的標志設計只在漢字部分融入了傳統書法的特點,海爾集團的標志也是突出英文“Haier”,漢字部分用一種獨特的書法體呈現。而一些極具中國特色的傳統民族企業的標志設計則可以大量應用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如中國著名老字號企業全聚德,它的標志(圖1)主要采用傳統毛筆書寫的形式,“全聚德”三字的字體形式已經流傳了一百多年。又如,老鳳祥作為中國的百年民族品牌,其標志設計(圖2)主要采用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中的鳳圖案,告知受眾老鳳祥是我們的經典民族品牌。
2.刪繁就簡
標志設計的首要前提是簡潔,過于復雜的造型和色彩不僅無益于受眾了解,反而容易產生溝通的障礙。在把傳統元素引入標志設計時,必須采用有效的簡化手段,讓標志造型符合標志設計簡潔而不單調的造型要求。首先是簡化元素的方法。在標志設計中應用傳統元素時要歸納總結,取其精華,選擇能展現其特點的局部進行運用。如,華夏銀行標志設計中的龍形來自紅山文化玉龍,以龍首為主。其次,為了簡化造型,除了減少不必要的局部元素外,還可以對選用的元素進行適當的抽象幾何化處理。其一,外形幾何化處理。標志設計外形可以抽象成圓、方或三角等簡單的抽象幾何形。其二,標志筆畫幾何化。傳統圖案一般迂回曲折,以自由的曲線造型居多,在標志設計中可以將曲線適當取直,用具有一定張力的大曲線代替傳統造型中重復而煩瑣的構造線。如中國國際航空公司的標志設計(圖3),傳統的鳳造型被抽象簡化成三條相似的曲線,既兼顧了鳳這一傳統文化元素蘊含的鳳舞九天、吉祥如意的精髓,又體現了航空的主題。
3.含義相通
每一個傳統文化元素符號都有獨特的內涵和意義。不同的企業集團具有不同的企業文化,如,有的企業強調科學技術的高、尖、精;有的企業強調的是經典老字號;有的企業強調產品配方獨特;等等。針對不同的企業,在引入傳統文化元素時要注意傳統文化元素與企業文化相通的規律。如,中國聯通的標志設計(圖4)在設計界堪稱典范。中國聯通的主要業務是移動網絡、通信以及與通信信息相關的系統集成業務,公司屬性就是強調一個“通”字。其標志設計中運用了中國傳統紋樣盤長。盤長是一種沒有開頭和結尾、連綿不絕的傳統吉祥繩結,具有長久、永恒之意,這一含義準確地反映了中國聯通的企業特點——溝通無限、追求永恒。另外,盤長在傳統文化中也象征莊嚴、吉祥。此層含義正暗合中國聯通正統、嚴謹的風格。
4.“勢能”
類似在傳統圖案中,每一個符號元素都有獨特的“勢能”。如,獅子、老虎圖案給人以雄壯、威武之感;龍、鳳圖案給人以吉祥如意、飛翔騰空之感。在平面設計中,不同的圖形符號由于形態不同,會有不同的“勢能”存在,有的圖形使人感到時尚、靈動,有的圖形使人感到經典、穩重、大方。當采用傳統圖形進行標志設計時,要使傳統圖形與標志設計在“勢能”上達到一致,這樣會使標志設計的“勢能”得到加強。如鳳凰網的標志設計,一對中國傳統鳳的形象由中心點開始向四周盤旋放射,給人以快速發散的動感,這種“勢能”與網絡面向大眾輻射信息的屬性正相吻合。又如中國東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的標志設計(圖5),一只展翅高飛的燕子圖案處于一個圓形中。展翅高飛的燕子圖案采用剛勁有力的直線和圓弧線構成,給人以振翅高飛、直沖云霄的“勢能”感,這正吻合東方航空的航空運輸屬性。
5.識別求異
隨著同類企業增多,設計師在為企業設計標志時會面臨一個問題,就是突出求異性,必須避免設計形式趨同和乏味,必須讓標志具有較強的識別性,只有這樣,才能為企業塑造出全新的形象。在標志設計中使用傳統元素時要精挑細選,要廣泛地搜集和整理相關的傳統文化元素,要調研現實生活中已有的企業標志,分析哪些傳統元素已經被使用,哪些有待挖掘。另外,同樣的傳統元素運用在不同企業的標志設計中,可以采用風格迥異的造型手法。如,同樣是傳統鳳元素,鳳凰網標志和中國國際航空公司標志中的鳳圖案的設計風格相差較大。
三、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標志設計中應用的意義
首先,把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引入現代標志設計,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互聯網時代,一個成功的標志的受眾可能是各個國家的人,標志在向大眾傳達企業信息的同時肩負著向他們傳遞中國傳統文化的使命。其次,把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引入標志設計,對傳統文化而言具有創新的意義。為了適應標志設計的基本要求,設計師在標志設計中引入傳統元素時,要深思熟慮、精挑細選,在設計形式上也會進行一定的創新和改變。這種改變就是文化的創新,文化的創新必將帶來全新的發展。總之,把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引入當代標志設計,既可以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又可以開拓和發展當代標志設計文化。
參考文獻:
[1]丁夢南.淺析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標志設計中的應用.大眾文藝,2011(19).
[2]崔蒙,楊光,高蓮萍.淺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標志設計中的運用.大眾文藝,2015(8).
一、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現狀分析
目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主要以古文教學為主,包括古詩詞和寓言故事,傳統文化的滲透較差。小學生的知識基礎比較薄弱,對古文的理解常出現斷章取義的現象,傳統文化的滲透會出現障礙。小學生在語文教學中缺乏傳統文化的熏陶,在語文教學內容的理解上缺乏情感的熏陶,在教學中只注重教學任務的完成,而沒有關于文化內涵和傳統文化的挖掘。語文教學不僅是引導學生認識漢字,積累詞匯,傳遞閱讀技能,而且是傳統文化思想傳播和延伸的重要基地,豐富學生的思想素養,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當前隨著素質教育的開展,小學語文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不斷得到擴展,學生發展多元化的需求給傳統文化的滲透提供了很大的空間,學生不僅可以通過資料的搜集,視頻、音樂、動畫等多樣化形式增加學生視覺體驗,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意境美、語言美;通過課堂上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引導學生參與到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活動中,增加學生的實踐體驗,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主動學習。傳統文化的滲透需要突破應試教育的束縛,與素質教育的新要求和新理念結合在一起,為傳統文化的滲透提供支撐。
二、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的有效策略
(一) 優化教材案例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通過優化和擴展教材內容,將中國的傳統文化滲透其中,讓學生了解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好,尤其是古詩詞的教學中,注重將古詩詞中的意境美、語言美、情感美都引導出來,讓學生在美的感受中進行體會。例如,在《詠柳》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借助舒緩的音樂和春天優美的圖片,帶領大家走近詩意的課堂,感受春天的美。然后通過語言,賀知章用兩句話就把春天的美好描繪了出來,大家想聽嗎?教師引導學生閉起眼來傾聽配樂詩朗誦感受詩歌的美,并交流你聽到了怎樣的春景圖,引導學生進行感性體驗,尋找春天的氣息。在此基礎上,展開的詩詞分析就會更吸引學生,更加主動地展開思考,理解詩詞的內涵。同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詩詞的仿寫,續寫自己的春景圖,感受中國傳統文化體裁――詩詞,體會中國的傳統文化的美。
(二) 融入傳統文化
小學語文文本內容本就是作者一種思想的傳遞,包含著多元化的文化,作為教師不僅僅是告訴學生文化是什么,而且要注重文化思想的滲透,注重學生文化情感的熏陶,這就需要教師挖掘教材內容中的傳統文化。例如,在《黃河是怎樣變化的》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延伸,包括黃河的發源地,流經哪些省份,最后注入何地,全長等基礎信息,黃河為中國的發展和中國人民的生存帶來哪些資源,黃河改道又給人民帶來了哪些災難,造成這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并通過制作微課視頻增加學生的視覺體驗。教師借助實驗室采用黃河水流向動態演示的方式,引導學生通過立體的地質圖片,看黃河水的貢獻和可能存在的隱患,這樣就更有視覺沖擊,學生的學習也會更加積極和主動,有效地對母親河的文化進行了滲透,感受黃河文化。
(三) 用民族風俗吸引學生
傳統文化具有繼承性、穩定性和鮮明性的民族性,包含著中國不同民族的一些風俗習慣,將這些延伸到課外學習中,鼓勵學生在課下感受中國文化。同時,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一個重要的體現就是中國傳統節日,傳統節日的由來、風俗、食品等都包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形成獨特的文化氛圍。例如,在《北京的春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從內容出發引導學生了解春節的文化,“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搜集對聯、貼窗花和倒貼“福”字、除夕守歲、開門爆竹、神獸“年”、拜年、蒸年糕、壓歲錢,引導小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了解每一個背后搜包含的文化,并借助課堂上的小組分享來實現文化內容的分享,通過制作板報增加學生的認識。同時,在課下引導學生動手來寫春聯,感受用毛筆書寫出來的祝福,感受春聯的對仗,通過剪窗花來感受民族剪紙文化等等,并組織學生進行作品的展示,讓學生真正了解中國文化,在節日的傳承中也將中國的文化傳遞下來。
綜上所述,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要與素質教育的改革相結合,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增加學生的體驗和感受。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優化教材案例,增加案例中文化情境美、語言美和情感美的營造;擴展和延伸教材內容,融入傳統文化;挖掘民俗文化,增加學生的參與度,促進學生文化的積累。
參考文獻: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和文明,其傳統文化更是底蘊深厚、博大精深,在現代的各個設計領域,如包裝設計、產品設計、舞臺設計、園林設計等等,已經有很多設計案例成功的運用中國傳統文化,從而使得設計具有一種濃郁的文化底蘊。設計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得益于文化的滋養,同時也傳承著文化的理念,因此,對于現代工業產品的設計和研究來講,如何清楚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并加以合理的應用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概念和涵蓋范圍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涵蓋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蘊藏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總而言之,無論在何時何地,只要看到它就能聯想到中國,這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中國傳統文化世代相傳,無論是物質形態還是思想文化,無論是材料還是顏色,無論是建筑還是服飾,都給后人留下了豐富寶貴的、可供借鑒的設計資源。
1、動植物類,包括麒麟、龍、鳳、鶴、龜、大熊貓;梅蘭竹菊(梅花、蘭花、竹子、)、松、柏、牡丹等等,由于印刷工藝技術的提高,在外觀上很多工業產品都會有一些畫龍點睛的圖案,這樣不僅使得產品外觀更具個性化,也提高了產品的文化品位。
2、服飾類,唐裝、深衣、襦裙、直裰、繡花鞋、老虎頭鞋、旗袍、偽唐裝、肚兜、斗笠、皇冠、鳳冠、絲綢等,還記得阿萊西的設計師StefanoGio—vannoni設計的“TheChinFamily一清宮系列”嗎,這套設計作品是設計師根據清宮的人物服飾和肖像設計的調味瓶、計時器、研磨罐等,使得中國歷史文化與時尚家居完美融合。
3、樂器類,包括箏、笛子、二胡、鼓、鑼、古琴、琵琶、簫、塤、嗩吶、蘆笙,還有一些板類樂器,如響板、梆子、木魚等。這些中國傳統樂器歷史悠久,很多樂器的形態都是經典之作,現代工業產品的外形設計可以加以借鑒。
4、琴棋書畫類,琴棋書畫在中國古代常用來形容文人騷客(包括一些名門閨秀)修身所需掌握的技能,現在來表示人的文化素養。棋類包括中國象棋、中國圍棋、麻將以及與棋類相關的對弈、棋子、棋盤等;書包括中國書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寶(毛筆、墨、硯臺、宣紙)、木版水印、甲骨文、鐘鼎文、漢代竹簡、豎排線裝書等;畫包括國畫、山水畫、寫意畫、敦煌壁畫、八駿圖、太極圖(太極)等。很多現代的平面設計和影視設計作品都從古代的繪畫中汲取靈感獲得成功。
5、器物類,玉(玉佩、玉雕等)、瓷器、中國結、景泰藍、中國漆器、彩陶、紫砂壺、蠟染、兵器、青銅器、古玩、鼎、金元寶、如意、燭臺、紅燈籠、黃包車、鼻煙壺、鳥籠、長命鎖、糖葫蘆、銅鏡、大花轎、水煙袋、鼻煙壺、芭蕉扇、桃花扇、羅盤、八卦、司南等,這些器物的形態都可以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
6、民俗民風類,對聯、門神、年畫、鞭炮、餃子、舞獅、中秋月餅等。
7、民間藝術和工藝類,如剪紙、風箏、中國刺繡、中國結、泥人面塑、龍鳳紋樣、回紋、祥云圖案、風眼、千層底、檐、鷲、臉譜、皮影、武術等。最經典的一個設計便是祥云火炬了。
8、建筑類,長城、牌坊、園林、寺院、鐘、塔、廟宇、亭臺樓閣、井、石獅、民宅、秦磚漢瓦、兵馬俑等。
9、思想文化類,諸子百家的思想,特別是儒家(孔盂思想)、道家(老子、莊子)等思想對現代產品設計具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比如莊子闡述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教育人們應該與自然和睦相處,體現在產品設計上就應該講求綠色設計,講求簡約為美的理念。
二、中國傳統文化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案例
中國傳統文化的運用在產品設計中已經有很多成功的案例,為產品帶來高附加值,也已成為本土企業打造高端品牌的重要武器。
2008年方正推出的卓越$2008就以中國紅和牡丹的圖案吸引了大量消費者;在我國,蘭花給人以極高潔、清雅的優美形象,同樣是方正2008年推出的卓越i500臺式機的機箱前滑蓋處印有蘭花圖案,給人以典雅的感覺。與此相仿的,2008年初,聯想公司了一款奧運會火炬典藏版筆記本電腦,這款產品的外殼以中國印象的“漆紅色”色彩與“祥云圖案交相輝映,蘊含著吉祥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視覺效果沖擊力十足,整體機身小巧、輕薄、精致。筆記本表面仿漆盒工藝,更體現了華貴高雅的品質。
-
在形態上運用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設計案例也有很多,比如TCL女性品牌蒙寶歐(MBO)“旗袍”系列手機,該系列是意大利設計團隊專門為中國女性打造的,以古典民俗的旗袍元素為核心,集合了中國特色元素比如燈籠、折扇、中國結、窗欞、絲綢等,手機的外觀非常個性非常女性化。手機的背面有的還采用了旗袍上面的盤扣式樣,很是新穎。
由此可見,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僅在國內應用廣泛,在國外的設計中也備受推崇,這也說明了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2006年度德國紅點設計概念獎中,最受矚目的紅點設計概念至尊獎授予了源自德國制造而又蘊涵著“八卦”理念的“陰陽”椅。中國傳統的陰陽八卦與家具設計相融合,不僅時尚美觀,在人機和功能上也較為完善。
在材料方面,瓷器、竹子等比較有中國特色的材料在產品設計中應用較為廣泛。
此類產品設計案例不勝枚舉。國際著名的汽車設計大師喬治亞羅說:“設計的內涵就是文化。”沒有文化內涵的產品設計是沒有生命力的,中國傳統文化蘊涵深厚,將其精華應用到產品設計中,將使產品設計具有很好的文化支撐。新晨
三、傳統文化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方式
中國傳統文化應用于工業產品設計不能僅僅是簡單的在表面堆砌,既不能刻意追求或者硬貼在產品造型上,又不能把傳統文化泛濫使用;而是應該從符號學的角度從深層次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結合產品的特點和功能,提煉出某種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內容,從而進行創作。在外觀設計上,在深入認識和了解傳統圖形符號的基礎上逐步對其挖掘、變化、改造,結合產品的特點,與外來元素完美融合成為時尚的設計;
在形態設計上,在對產品有充分的理解,從而借鑒中國傳統的器物的形態或部分形態加以改造,從而成為產品的一個有特色的設計元素。如諾基亞6108,筆化作劍,構思巧妙,整體像一個背劍武士,造型有氣勢,另外一個成功的案例就是祥云火炬,創意靈感來自“淵源共生,和諧共融”的“祥云”圖案。祥云的文化概念在中國具有上千年的時間跨度,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國文化符號,其造型的設計靈感來自中國傳統的紙卷軸。
在思想文化方面,中國早在春秋時期就對物的設計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思想。比如墨子的“非樂、節用”思想,闡明了對物的設計不能過于繁雜,莊子的“返璞歸真”思想,闡述了生態自然、綠色設計的思想,韓非子的“物以致用”,強調了產品的功能最大化的思想,等等。所有這些先民的造物思想雖然在當時沒有針對產品的設計提出,但對現在的工業產品設計的影響卻非常深遠。